民营医院可行性分析

2024-07-06

民营医院可行性分析(精选8篇)

民营医院可行性分析 篇1

设立民营医院可行性建议书

一、政策环境

民营医院是指由社会资本出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一直以来,中国对医疗机构实施国有管理,国有公立医院由当地卫生部门直接管辖,设立民营医院必须经当地卫生部门批准。虽然政策没有限制民营医院的设立,但各地卫生部门出于种种原因很少批准民营医院的设立申请。自2001年起中国开放医疗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后,民营医院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依然面临着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以及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难题。直到2009年新医改以来,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民营医院进入的政策壁垒逐渐消除。历年来出台的主要政策包括:

(一)2009年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规范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二)2010年出台《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非公立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定公立医院转制的范围、条件、程序和配套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院;

(三)201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 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合理确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进一步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税收和价格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改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外部学术环境,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土地政策,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变更经营性质的相关政策。

(四)2012年出台《“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新增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

(五)2013年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近年来发布的一系列政策表明,总体而言,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参与兴办医疗机构,包括单独设立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等,逐渐消除非公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在财税政策、医保定点、科研立项等领域的政策差别,并在新设卫生资源时政策向社会资本倾斜。

二、北京医疗机构注册相关规定和方式

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1994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9号)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4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5号),在北京注册医疗机构有如下要点:

(一)设置条件

法人、其他组织和公民均可申请设置医疗机构,设置条件为:一是符合《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2015)》(附件1);二是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设置医疗机构的各项规定(参考附件2)。

(二)受理机构

100张床位以上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的设立申请由北京市卫生局受理审批。

(三)提交材料

1、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一式两份);

2、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要求提交以下内容:

(1)申请单位名称、基本情况以及申请人姓名、年龄、专业履历、身份证号码;

(2)所在地区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概况;

(3)所在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疾病流行以及有关疾病患病率;(4)所在地区医疗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医疗服务需求分析;(5)拟设医疗机构的名称、选址、功能、任务、服务半径;(6)拟设医疗机构的服务方式、时间、诊疗科目和床位编制;(7)拟设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8)拟设医疗机构的仪器、设备配备;

(9)拟设医疗机构与服务半径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的关系和影响;(10)拟设医疗机构的污水、污物、粪便处理方案;

(11)拟设医疗机构的通讯、供电、上下水道、消防设施情况;(12)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资总额、注册资金(资本);(13)拟设医疗机构的投资预算;

(14)拟设医疗机构五年内的成本效益预测分析。(15)申请设计单位或者设置人的资信证明。

3、选址报告:(1)选址的依据;

(2)选址所在地区的环境和公用设施情况;

(3)选址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布局的关系;(4)占地和建筑面积。

4、建筑设计平面图;

5、由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申请设置医疗机构以及两人以上合伙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还必须提交由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6、名称预先核准书(营利性机构名称经卫生局同意后由工商局出具,非营利性机构由卫生局批准后到民政局办理法人登记手续);

7、所在居委会或物业管理部门出具的医疗机构设置意见;

8、医疗机构设置用地需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前置审核意见;

9、医疗机构所在区县卫生局初审并签署意见。

(四)办理流程 受理、审查、复核、审批

三、合作模式

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医疗机构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公立医院合作开办;二是单独申请设立。一般而言,由于可以借助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开设医院的难度较小。社会资本单独申请设立时,拟新设医疗机构必须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对医疗资源的要求,操作难度较大。

以公民身份参与医疗机构设立时,为方便后期管理,建议首先以公民为代表人设立一家医疗投资管理公司。(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是否均以公司为载体?非营利性在民政局申请吗?),主要有四种模式:

模式一:参与公立医院重组改制

2010年出台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定公立医院转制的范围、条件、程序和配套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院;”

在省级卫生部门确定公立医院转制名单后,社会资本可根据各地规定参与公立医院转制,如有社会资本完全持有公立医院所有权,并可与当地政府协商将医院变为营利性。

该模式下,社会资源直接接受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医院的运营基本不受所有制改变影响,有望在短期内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目前北京市的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放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等行政体制改革,暂未启动公立医院的所有制改革。

模式二:与公立医院合作扩建营利性分院(公立医院是否可向分院出资?)2012年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可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投入,以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改制的不得改变非营利性质。”

针对有扩建需求的公立医院,社会资本可与公立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申请新设医疗机构,获批后新建医院。社会资本可与当地政府协商与公立医院采用不同的营利性质,要求医院定期向社会资本分红。

该模式下,可直接将公立医院的部分医疗资源分配至新建医院,新设医院较易获得软件设施。但是,由于新建医院建筑物有较长的建设期,回收投资和实现收益需要较长的时间。

模式三:单独申请设立医疗机构

社会资本可参照本文第二部分的规定和方式申请设立独资民营医疗机构,由社会资本投资拿地和建设医院,并按设立条件购置相关设备、招聘相关人员。

社会资本单独设立医疗机构时,获取土地是关键一步,2012年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京政办发(2012)35号)中提到: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合理用地需求。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按划拨方式用地,也可以按协议出让或租赁的方式取得用地;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有偿方式用地,经国土等有关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可按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公立医院改制或上市涉及用地的,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社会办医疗机构用地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该模式操作难度较大,原因是:首先,没有确切可靠的医疗资源来源和医院运营体系;其次,医院建设期较长,投资期限长,投资风险大。

四、投资额度和融资方式

总投资额估算(确定拟设立医院等级,参照基本标准配置要求估算成本)融资来源(公立医院是否可出资,与民营合资设立医院?)附件1: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2015年)

2012年12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资源现状

二、问题分析

三、规划需求

第二部分 设置规划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目标

三、规划原则

四、配置标准

五、资源调整

第三部分 政策实施和保障

前 言

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是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赋予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责任和义务,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缩小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编制《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合理配置北京医疗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促进医疗服务公平、可及和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编制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北京市医疗资源配置,为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医疗机构设置提供准入依据,为政府确定涉及医疗机构建设的重点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规划》编制的范围是:全市除中医医疗机构(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部队医疗机构(含军队和武警医疗机构)以外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和部队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分别由中医主管部门、军队和武警卫生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规划另行制定。

《规划》编制的重点是:明确“十二五”时期医疗机构设置的规划目标和原则;确定“十二五”时期医疗机构的床位配置标准、分类调整措施和相关政策保障。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相关法规。

“十二五”时期全市医疗机构设置的各项规划、建设活动和管理行为,应符合本项规划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本规划到期后将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5年进行一次调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资源现状

截至2011年底,全市拥有医疗机构9537家(包括村卫生室但不包括驻京部队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99246张;卫生技术人员181938人,包括执业(助理)医师69749人,注册护士72812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拥有编制床位4.92张(实有床位4.69张),执业(助理)医师3.46人,注册护士3.61人。医疗资源配置高于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

全市医疗机构按举办类型分:公立医疗机构6286家,均为非营利性,编制床位86356张;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3251家,编制床位12890张,其中营利性医疗机构2573家,编制床位7583张;非营利性医疗机构678家,编制床位5307张。按医疗机构级别分:三级医疗机构52家,编制床位41146张;二级医疗机构116家,编制床位33222张;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9369家,编制床位24878张。按医疗机构类别分:医院569家,编制床位89420张,其中综合医院323家,编制床位58591张;专科医院121家,编制床位19475张;中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结合和民族医院)117家,编制床位11129张;康复医院和护理院8家,编制床位22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04家,编制床位6302张;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和疗养院49家,编制床位3524张;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急救中心(站)4184家,均不设置床位。

二、问题分析

北京市医疗资源丰富,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反映在医疗资源分布相对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整体使用效率不高、分级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等方面,群众“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

(一)医疗资源分布相对不均衡。

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面向全国服务、床位规模较大、承担国家级医疗中心职能的大医院均集中在中心城区发展,使中心城区医疗资源相对密集,郊区县和新城医疗资源相对稀少。考虑中心城区大医院外地患者就诊比例高的现状,面对本市常住人口服务的医疗资源分布仍相对不均衡,既影响了医疗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也不利于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疏解,更造成中心城区交通、环境和能源压力日益增大。

(二)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

一是各层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不清,导致三级医院等大医院超负荷运转与大量基层医疗服务资源利用不足现象并存。二是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发展不均衡,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不能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三是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中间性医疗机构发展严重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分流大医院康复期病人和需要长期护理的病人,影响了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三)医疗资源整体使用效率不高。

2011年底,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使用率为76.02%,平均住院日12.9天,整体使用效率不高。三级医疗机构和郊区二级医疗机构的编制床位使用率已分别达到92.55%和89.65%,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1.5天和15.3天,仍有潜力可挖。一级医疗机构和城区二级医疗机构的编制床位使用率仅为45.72%和69.96%,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3.8天和14.1天,需进行结构调整。

三、规划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北京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北京市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和体系完善等整体规划工作意义重大。

(一)城市发展定位对医疗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来往交流更加密切,境内外人口流动规模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对北京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技术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北京市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中心城区人口的疏散和迁移,重点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公共配套服务重要内容的医疗服务设施,其配置相对滞后的矛盾逐步凸显,需要在医疗资源配置中进行统筹规划,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二)人口结构变化和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使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018.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常住人口比例为14.5%,老龄人口比例有所增长。全市有1901万人参加了各类医疗保险,占常住人口的942%,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使群众潜在就医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自2007年起,全市医疗服务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11年各类医疗机构的总诊疗服务量已达1.62亿人次,住院服务量已达201万人次,总诊疗服务平均年增长9.7%,出院患者平均年增长8.7%,且增长趋势依旧。

(三)经济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需求。

2011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600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4736元,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支付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市民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同时,随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北京市高端产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不断增加,不同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北京市医疗资源配置在重视强基层、保基本的基础上,还应体现出多元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以有效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

(四)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应符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提出要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和分级有序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资源的配置要遵循上述要求,科学规划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功能、规模、布局和服务衔接机制,以实现对医疗需求的有效规划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缓解“看病难”问题。

第二部分 设置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坚持立足北京市情和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规模、结构和布局,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推动健康公平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目标

(一)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分级有序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负责急、危、疑难重症患者的医疗服务;康复医院和护理院负责疾病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慢病终年卧床和临终关怀患者的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提供“六位一体”(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诊治,社区康复和护理等。通过形成治疗、康复、护理紧密衔接的服务机制,实现“大病小病分开、急病慢病分治”的服务效果。

(二)促进形成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

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按照“一视同仁、扶优扶强、促进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在规划设置上给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三、规划原则

遵循“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提升水平,注重内涵;公平可及,保障健康”的总体原则,坚持“大北京、大卫生”理念,实现“增加总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

(一)增加总量。根据人口规模变化情况,按照床位配置标准合理增加医疗资源总量。

1.增量医疗资源主要满足区域医疗中心、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以及供需矛盾突出的薄弱专科发展需要。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

2.除已批准立项的项目外,新建、迁建和扩建医疗机构的单个院区床位规模不得超过1000张。

(二)盘活存量。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对区域内存量资源进行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

3.积极推进城市资源密集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县、新城和资源薄弱地区转移和发展。重点向通州新城、顺义新城等优质资源不足的重点新城和规划有外迁人口安置区、大型住宅居住区等区域倾斜。

4.除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半山区镇(乡)卫生院可根据需求保留一定规模床位外,缩减使用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床位规模,缩减的床位指标重点用于满足区域医疗中心、康复医院和护理院发展需求。

(三)提高质量。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公立医院规模,加强医疗机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5.除已立项和续建项目外,“十二五”时期,城市五环路以内不再新举办和扩建各级公立综合医院,以提高整体使用效率和技术服务水平为主要方向,重点改造陈旧老化的基础设施,将医院“做精、做强”。

6.对公立综合医院以增加床位规模为建设依据的扩建项目,将设置效率指标下限。编制床位使用率低于85%的公立综合医院不得扩建。

四、配置标准

(一)公立医疗机构。

为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编制床位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4.5张,并按照综合性、专科性和中间性医疗机构分类设定。

1.综合性医疗机构:

包括综合医院、设置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从城乡统筹考虑,编制床位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3张。每区县至少设置1所三级综合医院。

2.专科性医疗机构:

包括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所列各类别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编制床位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1张。

3.中间性医疗机构:

包括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编制床位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0.5张。

(二)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全市各类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编制床位配置标准应达到每千人口1张。综合以上标准,本市医疗机构总编制床位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5.5张。上述配置标准中,公立医疗机构每千人口4.5张的床位配置标准为上限标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每千人口1张的床位配置标准为下限标准。

五、资源调整

各区县要根据规划原则和配置标准,按以下要求对本辖区医疗资源进行调整。

(一)公立医疗机构。

1.综合性医疗机构:

(1)优化综合性床位资源配置。对资源密集地区,应严格控制床位规模,并通过资源结构优化和转移等方式使为本辖区常住人口服务的床位规模逐步稳定在配置标准上;对资源适宜地区,应维持现有床位规模不超过配置标准,并着重进行资源结构优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资源不足地区,应通过引入资源密集区资源和增加资源等方式使床位规模逐步接近配置标准,满足辖区服务人口医疗需求。

(2)重点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是指在本市范围内按照30万至50万人口规模设置,为辖区居民提供急、危、疑难重症诊疗服务的综合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规划设置。区域医疗中心适宜床位规模为600-1000张,应为学科设置齐全、服务能力强、地理位置能够有效覆盖服务人口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对规划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疗机构,政府在基本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给予重点支持。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参照京政办发〔2008〕19号中的《北京市城市建设节约用地标准(试行)》执行,建设用地纳入政府规划。学科建设参照三级综合医院相应设置标准执行。

承担本市区域医疗中心职能的医院应根据辖区服务人口规模和医疗服务需求,动态配置床位资源保证辖区服务人群的住院需求,并建立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向转诊机制,推进分级有序就医模式的实施。

(3)做好其他综合性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镇(乡)卫生院的设置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京政发〔2005〕24号)和有关文件规定执行。门诊部、卫生所、医务室等不设床位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置,由各区县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按照区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有关规定执行。急救中心(站)的设置按照北京市有关文件执行。

2.专科性医疗机构:

专科性医疗机构面向全市服务,床位资源全市统筹,根据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十二五”时期对部分重点专科医疗资源配置提出以下基本原则,具体实施细则依据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的各专业规划有关内容执行。

(1)精神病专科资源配置。在三级综合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立精神心理科,承担常见精神疾病患者、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和妊娠期精神疾病患者的诊疗任务。加强区县级精神专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强化精神病专科医师的培养。按照本市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承担技术服务共建责任的区县分组,规范精神病患者的收治和转诊范围。

(2)传染病专科资源配置。传染病专科医疗机构要向大专科、小综合的方向发展,既做大做强专科,又兼顾综合科室发展。积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展诊疗技能,逐步完善小儿传染病科和精神心理科建设,满足儿童传染病患者和合并精神疾患的传染病患者的服务需求。

(3)口腔专科资源配置。三级口腔专科医疗机构不再扩大规模,重点承担对口腔专科医师的培养,为全市农村和社区输送人才。

(4)肿瘤专科资源配置。控制现有非营利性肿瘤专科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肿瘤科的床位规模,严格大型医疗设备的准入,进一步规范肿瘤专业的诊疗行为。

(5)产科专科资源配置。按照“合理利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按需供给”的原则调整产科床位,提高远郊区县助产机构的产科质量,加强人力配备及监督指导工作,满足服务需求。

(6)儿童专科资源配置。加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儿科建设和儿科医师的培养。推进儿童专科医疗机构的布局调整,通过增加和引入资源等方式满足儿童专科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的诊疗需求。

3.中间性医疗机构:

(1)各区县政府要根据本辖区常住人口规模,大力推动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中间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十二五”时期逐步达到配置标准要求。

(2)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的建设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康复医院的设置标准和《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执行。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部分功能定位不明确、利用率较低、位于社区的公立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或护理院,鼓励社会资本进行托管和经营。

(二)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1.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

2.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具备一定办医规模和办医质量的优质医疗机构,重点是康复医院、护理院及口腔、妇儿、骨科、肿瘤、心血管等特色专科医院。

3.加强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行为、承担政府医疗任务的监管,促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第三部分 政策实施和保障

一、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规划落实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所辖行政区域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规划依法对医疗机构设置进行审批。规划部门应按照各级各类城乡规划和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开展医疗设施规划建设的相关工作。发展改革部门依据规划对卫生行政部门准入医疗机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立项审批,安排政府举办医疗机构建设资金。财政部门按照有关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提供经费支持。

二、注重公立医院内涵建设,完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

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框架下,确定公立医院的功能、种类、规模和布局。加强公立医院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高效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和标准。采取新建、改扩建、迁建、整合、转型等方式,优化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

三、试点先行,完善长效机制,建立有序就医格局

完善分级有序的医疗服务模式,试点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共同体示范单位,明确转诊机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出入院标准、服务效果评估指标和相应工作规范。卫生、发展改革、财政及人力社保等部门密切协作,研究制定实现分级医疗服务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有序就医格局。

四、加强医疗就业指导,强化行业自律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定期发布医疗卫生行业就业指南。现阶段重点推进精神心理、儿科、护理等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培养社区全科、中医、口腔等专业队伍。加强医师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管理职能,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附件2: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摘录肿瘤医院部分)

肿瘤医院

二级肿瘤医院

一、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100至399张。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急诊室;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手术室、病理(包括细胞学)科、血库、消毒供应室、病案室、营养室。

三、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1.06名卫生技术人员;

(二)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医护之比为1:1.6;

(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占医师总数10%以上;

(四)至少配备1名营养士。

四、房屋:

(一)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三)每床门诊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五、设备:

(一)基本设备:

心电图机 B超

麻醉机 电止血器

显微镜 胃镜

支气管镜 生化分析仪

肺功能测定仪 病理切片机及染色设备

200mA以上X光机 钴60治疗机或加速器

高压灭菌设备 洗衣机

电冰箱

(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与二级综合医院相同;

(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六、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七、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三级肿瘤医院

一、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400张以上。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妇科、放射治疗科、中医(中西医结合)科、麻醉科、急诊室、预防保健科;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影像诊断科、内窥镜室、手术室、病理(包括细胞学诊断)科、输血科、核医学科、消毒供应室、病案室、营养部和相应的临床功能检查室

三、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1.1名卫生技术人员;

(二)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医护之比为1:1.6;

(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不少于医师总数的15%;

(四)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不少于护理人员总数的30%;

(五)至少有1名具有营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营养专业技术人员;

(六)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以上)不少于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

四、房屋:

(一)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三)每床门诊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

五、设备:

(一)基本设备:

心电图机 B超

电手术刀 麻醉机

电止血器 显微镜

自动生化分析仪 自动血细胞计数仪

500mA以上X光机 模拟定位机

γ—照相机(同位素检查)

钴60治疗机 直线加速器

肺功能测定仪 病理切片机

支气管镜 胃镜

结肠镜 膀胱镜

高压灭菌设备 洗衣机

电冰箱

(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与二级综合医院相同;

(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六、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七、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注:目前我国不设一级肿瘤医院)

民营医院可行性分析 篇2

关键词:民营快递,战略联盟,可行性

1 前言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日常交易的重要方式。随着网上交易量的迅速增加, 我国的快递产业也发展迅猛, 已经成为城市经济中一只非常活跃的力量。它已经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 快递业市场需求量均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3月, 我国正式将物流产业确定为十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一, 我国快递市场必将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2 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的威胁

我国的快递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但是快递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还是相当大的。目前我国快递市场上的竞争主体大多是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这些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和基础设施的限制, 市场服务能力有限, 难以抗衡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加快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迅速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应实行战略联盟。

2.1 来自外资快递企业的压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世界知名的物流公司通过与本土企业的合资进入中国, 他们技术先进, 资金雄厚, 凭借完善的信息网络和专业的服务迅速抢占中国的物流市场。2004年以后, 这些外资企业纷纷通过收购与控股的方式完成对本土物流企业的直接控制, 凭借技术和人才的优势, 一举占领了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上80%的市场份额, 成为国际快递市场上的绝对霸主。目前, 这些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抢占国内快递市场, 纷纷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扩充网点数量。随着网络的扩充, 外企快递企业带给民营快递企业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2.2 来自国有快递企业的压力

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但是在很多领域里, 并没有改变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其中中国邮政, 即我们熟悉的EMS实力最为强大。1985年成立的邮政速递局, 由于受到政策上的保护, 长期处于绝对领先、无法撼动的垄断地位。然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和民营快递的兴起, EMS的市场份额下降至2005年的大约40%。即便如此, EMS仍然在中国本土的快递企业中居于领导地位。

2.3 来自新邮政法的压力

2009年10月1日, 中国开始实施新《邮政法》, 对于民营快递企业而言, 主要产生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新《邮政法》直接提高了快递服务的准入门槛, 注册资金最低不得低于50万元;二是同城快递50克以下、异地快递100克以下由邮政专营;三是申请同城快递、跨区域快递以及国际快递业务的企业, 其从业人员必须拥有不同比例的初、中级快递业务员资格。”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目前处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双重包围之中, 发展形势严峻, 民营快递企业应该迅速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建立战略联盟, 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 建立民营快递战略联盟的可行性

3.1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

从企业的扩张方式来看, 企业扩张主要有内部化扩张、企业并购以及战略联盟三种方式, 任何企业的扩张都必须从这三种战略方式中做出适当选择。曾经一段时间, 企业并购和内部化扩张成为我国企业扩张的主要方式, 事实证明这两种扩张方式虽然可以取得短时间内的成功, 随着企业的发展, 各自的不足与缺陷也愈发明显。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数量众多, 而且各个企业的服务模式和业务水平相差无几。因此, 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通过并购来实现扩张的可能性很小。由于技术所限, 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的主要市场集中于国内的异地和同城业务。国际快递需要立体化的运输系统和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 这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一时间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建立战略联盟是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切实可行的做法。企业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两种方式的不足, 既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 同时还可以保持企业自身经营的独立性, 各个民营快递企业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合, 结成比较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来共同拓展快递市场。

从国内外企业联盟形成特点看, 企业联盟的建立核心在于实现资源互补。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的长短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网络资源和运输资源的不同, 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差别很大。通过建立企业联盟, 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资源, 扩大网点的服务区域和服务水平, 保持联盟内部稳定的服务价格, 提高联盟的影响力, 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2 从运营发展的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

从企业的运营方式看, 快递企业是运营方式零差异的服务型企业。所有的民营快递企业均实行上门取件与上门送件的门到门服务, 所不同的就是各自的服务水平和运送效率的高低。因此, 民营快递企业联盟的建立, 并不会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 企业不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成本来更新和改变业务流程, 既满足民营快递的发展愿望, 又符合民营快递当前的经营要求。建立战略联盟后, 联盟内的各企业仍可按照各自的服务模式正常运营, 无须大的调整, 企业间的学习成本低, 可以实现企业由弱变强的战略目标。

从品牌效益看, 鉴于基础设施和运营规模所限, 除了顺丰快递能够从事少量的国际快递业务之外, 其他民营企业的快递业务都集中在国内市场。由于快递企业服务模式的无差异化, 因此各个民营快递企业的品牌信誉相近, 按照百度网站所提供的快递口碑排行表, 中通速递和韵达快运的口碑排名和网络知名度相同。同时由于建立战略联盟, 并没有改变快递企业的服务模式, 对于消费者而言, 关注的仍然是快件的服务价格和运送效率, 不会因为建立企业联盟而改变对品牌的认可度。相反, 通过联盟的运营协议会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从合作共赢的基础看, 首先, 所有的民营快递企业都面临压力, 都有降低成本的迫切压力, 通过建立企业联盟, 降低成本, 可以缓解所有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 实现民营快递企业间共赢的局面;其次, 虽然民营快递企业起源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但是早期的民营快递企业大都是由来自同一区域的打工者所创。一些知名的民营快递企业创始人均是同乡, 申通、圆通、韵达、中通、汇通、希伊艾斯等全国知名的民营快递企业都是桐庐人所创, 这些企业由于创始人均是同乡, 各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很方便, 相互之间有良好的信任基础, 利于企业联盟的建立, 便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各企业之间竞争激励, 因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 建立战略联盟是我国民营快递业谋求快速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晓红.提升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2) .

[2]吴本贵.我国快递企业并购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7.

民营医院可行性分析 篇3

关键词:演艺市场;产业化运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47-01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演艺市场发展越来越迅猛,国内外很多成熟的演艺市场运作手法值得目前发展缓慢的剧团和剧场深思。江西作为一个革命老区,演艺市场一直发展缓慢不活跃,缺乏品牌,但江西各个民营演艺剧场的观众又人数众多,这个很值得思考。

一、什么是“产业化运作”

产业化运作指的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高级运作方式。它不仅是对手工作坊式的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否定,而且也是对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的否定。产业化运作是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的,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则——公开、公正、公平,必须遵循市场的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进行运作。产业化运作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高水准大规模的市场平台上的运作。艺术生产过程的产业化运作,是当代科技、现代管理融入艺术生产过程所带来的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它将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使艺术生产释放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空间。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属于为公益事业服务的非营利性表演艺术团体和剧场,还是以牟利为宗旨的盈利性表演艺术团体和剧场,都应该进行产业化运作,这是符合市场运行规则和艺术生产规律的。

二、国内外演艺市场产业化运作的现状

国内一些演艺团体的发展案例证明整合资产、盘活资源、实现产业化运作的重要性。如北京儿童艺术劇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年初,这是一个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等相关单位参股共同打造的文艺院团股份公司。该公司一成立就创立了产业化运作的新模式。首先,针对儿童需求和消费特点,抓原创作品。邀请孩子和家长同主创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把观众变成“戏剧的设计者”。从首部原创大戏《迷宫》的创排,到后来创排的《Hi可爱》、经典儿童剧《红领巾》,进行商演的《魔山》、《怪兽城堡》,这一思路贯穿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整个艺术创作和商业营销的全过程。其次,充分调动演艺人员内在的积极性,实行高标准的二度创作,使演出剧目成为精品,让广大少年儿童喜爱。

再举个例子,久负盛名的长安大戏院,1990年前后在经营上曾陷入低谷。1996年合资重建后利用现代化的硬件实施和原先已有的七十多年品牌效应、演出资源,运用一定的产业化经营手段,采取了“联合出品”、“参与剧目制作”、“剧场买断剧目”、“分账制经营”等产业化运作方式,保证了剧目独特的亮点和高水准的品质。该院在保留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还大力开发了一批新的剧目,并采取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稳定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培养小观众,开发旅游群体。近些年每年票房收入都达七百多万。

众所周知,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的大型歌舞《云南映像》,一上演就引起极大轰动。这部散发着浓郁广西民族味道的歌舞集上演不久就开始在政府的协助下进行了产业化运作,成立了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有关《云南映像》的经营范围涵盖到了演出策划、组织、广告的发布、制作、代理及衍生商品的销售。自2003年8月8日在昆明会堂首演至今,《云南映象》早已斐名中外,在国内国外演出了无数场,形成了固定品牌的歌舞集,带动云南的文化产业成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可以说,《云南映像》是我国民营演艺市场上产业化运作的典范。

发达国家的演艺市场运作方式也是采取产业化运作。在美国,尊重艺术自由和实行产业化运作是美国文化产业长盛不衰的两个根本原因,不管是盈利性艺术团体还是非营利性艺术团体,都要遵循产业化的管理和运作原则。欧洲的四大音乐剧《猫》、《西贡小姐》、《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的全球性成功,都是演艺业产业化运作的成功典范。

综上所述,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条件下,演艺市场走产业化之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江西民营演艺市场产业化运作的可行性

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江西不仅也有美丽的山水和民族风情,同时还有景德镇这样的瓷器古都,同时江西还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都是生产文化艺术的丰厚根基。但整体来看整个江西的民营演艺市场,很难发现品牌演出项目,大多民营剧场设备都比较落后,演艺作品形式单一,缺乏具有时代深度和强烈艺术震撼力的经典之作,比如南昌的新中原大剧院,是江西文化产业的标志性企业,从最初的亏损到后面的调整盈利,它的改变观众是看得见的,从它的节目设置,可以看出它是有向产业化发展的想法,但是节目质量和演出场地大大限制了其产业化运作的脚步,资金的投入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在江西,大部分民营演艺剧团、剧院的重心都停留在如何快速盈利的层面上,有时甚至走低俗,打色情擦边球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伤害,也是艺术剧院本身公民社会功能的萎缩,长远来看,弊大于利。甚至在很多民营剧场,观众是可以随意抽烟的,剧场观剧氛围可想一般。可以说,江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材,却没有着眼于这些素材的大型经典文艺作品,江西有不少剧院,而且观众数量繁多,但节目却粗制滥造,缺乏一定的艺术内涵,难以广泛推广,更别说形成文化品牌了。而且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有效管理和市场营销,使得剧院的观众群体单一,缺乏新的观众流入,对剧院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如果政府和社会给予剧院和文艺团体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让其按产业化规模要求,对资源进行开发和重组,明确定位,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站在高起点上运作,那么江西民营演艺市场的产业化运作还是很有可行性的。

江西省2014年艺术规划省艺术规划项目课题《江西民营演艺市场产业化运作可行性分析——以南昌新中原大剧院为例》,项目编号:YG2014081

注解:

①谢大京主编:《艺术管理》,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页。

参考文献:

[1]谢大京,《艺术管理》,法律出版社[M],2012年

某民营专科医院广告策略分析 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与深入,以及医院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医院的经营与管理将逐步走向市场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将进一步催化医院品牌时代的来临。显然,在这样的态势下,塑造医院品牌离不开广告的支撑。为了打造民营医院的经典品牌,xx医院在广告策略上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演绎了一曲悲欢交加、喜忧参半、褒贬不一的广告交响乐。

一、xx医院广告策略概述

不论xx医院的经营是否违法,广告运做有无不轨不当,但放眼观看中国现行医院的所有广告,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医院(主要限于民营医院)的广告策略非常平庸,既没有什么创意可言,更没有所谓的什么美感。除了“百年老店”协和等名牌医院是因为历史等原因而成就的,无须做什么广告宣传,众多的医院要脱颖而出并为广大公众认识与认同,不投入广告恐怕没有真正的大发展。

但是,如何做广告,做什么样的广告,在什么媒介上做广告,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恐怕也是长期困扰医疗卫生经营者与管理者、广告管理部门以及广告人士的一道无法抹掉的伤痛。现在,xx医院的广告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告版本,一种另类的广告阐释,一种发人深思的经营思路。

绕过xx医院来谈中国医院的经营特别是民营医院的经营,也许不是明智的,尽管它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的确有许多诟病,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崛起与一度的辉煌(将来能否辉煌,不得而知)的确为当今医院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反思与打量——那就是:医院也是可以采用企业化模式来经营的,并且企业化的运营能为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医院更应该凸现公益性与伦理性,而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

广告定位策略:集中一点,放弃其他 当前,医院做广告最大的盲点就是缺乏定位或者定位模糊。众多医院的广告基本都是“撒胡椒粉”,四面出击,几乎包括所有的科室和社会流行的治疗热点与难点,比如整容美容科、妇科、肿瘤科、肝病科、泌尿生殖科等,好像医院在这些领域的设备、技术和医疗人员都非常齐全、先进和高超,无所不能。因此,给患者的印象是医院能包治百病。相反,患者对医院最终可能什么印象都没有留下。究其原因,是因为医院多半从自身利益考虑,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认为医院如果将资金、人员等资源投入一两个领域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但事与愿违,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做广告,钱最终是打水漂了,没有发挥出广告的真正作用。

xx医院专做不孕不育,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其他相应的治疗科目。但经过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医院最终选择在不孕不育领域大做文章,并将资金投入到该领域,尤其是果断地将巨额资金用来投放电视广告。显然,这一招既很风险也非常毒辣,表现了经营者的胆识和眼光,同时也为其他医院带了崭新的经营风格与思路。定位在了“不孕不育”,医院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宣传与建设——这是一个广告定位的经典。

广告诉求策略:倚重煽情,弱化平实 广告诉求对象就是指广告的受众,主要是目标人群。对这样的对象采用什么样的诉求风格与方法,将决定会有什么样的广告效果。不孕不育的对象很特殊,涉及男女、老少、家庭、朋友,没有严格的年龄区分和性别区分,也没有职业和社会地位的界定。“没有孩子,家庭就不完美,婚姻就不幸福,生活就不美满”似乎注定就是中国人永远的不可言说的痛楚。击中了这个情感的内核,揭开了这个心灵的伤疤,没有谁不动心不动情的。

xx医院选择了煽情的形式,别开了一味的指导与说教,反平实与平淡,回归情感与真诚,启用有人缘的大牌明星,拍摄扣人心弦的电视短剧,真情地打动了一个个铁石心肠的男人,一个个心灰意冷的女人,一个个满怀希冀的爷爷奶奶。这样的广告是否违法这里不探讨,但起码发挥了广告的销售作用。

广告表现策略:看好疗效,轻视形象

没有疗效,医院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这是起码的要求。怎样表达疗效,有多种方式。许多医院用实话实说“演讲”的方式,或者用字幕公告通知的方式,或者用低水平的漫画表现方式,都没有太多的吸引眼球的魅力,体现出过多的“为广告而做广告”的痕迹,让电视观众产生腻烦的心理。

xx医院用了脑筋,改变了策略。在市场初期,采用了疗效形式,而不是形象广告形式。“治不孕,到新兴”一句广告语浓缩了广告表现的主题。启用明星,拍摄电视短剧,又都始终贯彻了表现疗效的广告中心思想。尽管疗效是否真正如广告所说,但疗效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让患者心急火燎,欲罢不能。

广告媒介策略:取大媒体,舍小媒体 报纸是医院广告的主要阵地,选择电视好似奢侈许多。在报纸的垃圾版面用大字而且黑底反白的恐怖形式,用治疗通知的公告形式,用寻人启事的煞有其事的形式,用免费挂号、打折检查的形式,是现在很多医院的一贯伎俩。在电台王婆卖瓜,自圆其说,“诱患者深入”,也是通常做法。这样的媒介选择和做法,有一定作用,但短视而平庸,低级而可笑。长期以往,令人反感。

xx医院选择了“龙虾”——电视,毕其功于一役。在电视上,黄金时间和垃圾时间并用,大量疗效广告与小量形象广告齐驱,电视短剧广告与挂角小广告相结合。此所谓选择大媒体而弃小媒体于暂时不顾者也。选择电视意味着选择“烧钱”,选择风险。但如果有创意地做电视广告,有明确的广告运做路线,有资金做背景,不失一条新奇的战术和招牌。xx医院似乎就是这样。

二、xx医院广告的成败分析 现在,“xx医院事件”备受争议,处在媒体的风口浪尖上,分析其广告的成败似乎有累赘之嫌。但站在纯粹的商业角度上,该医院的广告的确值得拿到桌面上来探讨。

首先,该医院广告的成功之处有几点:

1.“不孕不育”——这个广告定位的成功,是本质上的、关键和核心的成功。没有这个前提言及其他都是空话。

2.“真情的电视短剧形式”——这个广告创意表现的成功,是一把打开患者心扉的钥匙。开创了医院广告形式的先河。

3.“合适的大牌明星”——这个广告代言人选择上的成功,是树立医院权威与可信度的招牌。没有两人的助阵,打开全国市场简直是白日梦。

不过,有几点显然是败笔,即导致**的导火索:

1.过分倚重电视,置报纸和其他媒体于不顾,为后来的媒体关系处理留下隐患。媒体是把双刃剑,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2.忽视在市场预热后的恰当时机在电视上做形象和公益广告,疗效广告达到一定效果,医院的品牌知名度已经逐步树立后,应马上建立信誉度和美誉度。错过了这个时机,将有可能引火烧身。

3.电视广告的频率没有在适当时机做相应的调整,一直都是持续式的媒体行程模式,抛弃了脉动式和栏栅式行程模式。

三、xx医院广告的启示意义

启示一: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广告需要创新。拾人牙慧是广告的大忌。xx医院的广告多少算是创新。因为创新,所以创造经营奇迹。

启示二:广告是为了销售,但广告也要受法律特别是社会伦理的限定。尤其是类似医院这样的广告商,更应该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如果背离了医院为人类服务的初衷,远离了为

人类健康作贡献的办院理念,经营上的成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种成功也只是暂时的而且将为世人所唾弃。

民营医院可行性分析 篇5

第一部分

调查用户需求

本系统的最终用户为医院根据我们所做的其他询问和调查,得出用户的下列实际要求:

1、医院的组织机构情况

医院的主要构成部分为门诊部门,其次是住院部门,医院的所有日常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大部门进行的。

门诊部门和住院部门各下设若干科室,如门诊部门下设口腔科、内科、外科、皮肤科等,住院部门下设内科、外科、骨科等,二者下设的部分科室是交叉的,各科室都有相应的医生、护士,完成所承担的医疗工作,医生又有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普通医师或教授、副教授、其他之分。

2、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门诊部门)

首先,门诊病人需要到门诊挂号处挂号(如果病人有需要,可以对所要就诊的相应医科进行查询,可查询该医科的当班医生及其基本情况,然后再去挂号),如果是初诊病人要在门诊挂号处登记其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由挂号处根据病人所提供的信息制成IC卡发放给病人;然后,初诊病人可与复诊病人一样进行挂号和就诊排号,由挂号处处理病人的病历管理;

其次,病人需到门诊收费处缴纳挂号费,并持挂号和收费证明到相应医科就医,经医生诊疗后,由医生开出诊断结果或者处方,检查或检验申请单,如为处方,则病人需持处方单到门诊收费处划价交费,然后持收费证明到门诊药房取药;如为检查或检验申请单,则病人需持申请单到门诊收费处划价交费,然后持收费证明到检查科室或检验科室进行检查或检验;

当门诊药房接到取药处方后,要进行配药和发药,当药房库存的药品减少到一定量的时候,药房人员应到药库办理药品申领,领取所需的药品,而药房需对药品的出库、入库和库存进行管理;

当检查科室或检验科室接到病人的申请后,对病人进行检查或检验,并将检查或检验结果填入结果报告单,交给病人,各科室所做的检查或检验需记录在案。病人可持检查或检验的结果再到原医科进行复诊,直至医生开出处方或提出医疗建议,最终病人痊愈离院。

3、用户对系统的要求

由于系统的使用主体是医院的管理人员,因此对系统的信息要求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信息

首先是病人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

对于门诊病人,还需要就诊时间,就诊医科,就诊结果,处方记录,检查时间,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检验时间,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

对于住院病人,还需要入院时间,所在病区,所在医科,床位号,主治医师,用药记录,检查时间,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检验时间,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手术时间,手术相关记录,病人病情变化记录,相关体检记录,出院时间等。2.医生信息

首先是医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医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医生的编码,所在医科,工龄,职称等;

对于门诊医生,还需要挂号费用,当天工作量,出诊时间等;

对于住院医生,还需要所在病区,负责病人,诊断记录等。

3.各种单据,证明的信息

各种单据,证明,如医生诊断书,处方单,检验申请单,检查申请单,检验结果报告单,检查结果报告单,收款单,病人医疗记录,手术申请单,手术通知单,病人入院登记单,转科申请单,病人情况登记单,药品提领单,药品发放记录,药品出库单,药品入库单,设备使用记录,器械领用单,器械使用记录等。4. 各种库存信息

各种库存,如药品、制剂、设备、器械以及后勤劳保用品等的信息,包括入库记录,出库记录,库存量,单价等;

安全性要求:

1.系统应设置访问用户的标识以鉴别是否是合法用户,并要求合法用户设置其密码,保证 用户身份不被盗用;

2.系统应对不同的数据设置不同的访问级别,限制访问用户可查询和处理数据的类别和内容;

3.系统应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区分不同的用户,如区分病人(只能查询医生的出诊情况,医科设置,医生简介和本人的信息),医生(只能查询本医科诊治的病人资料,本人的信息,医院的公共信息等),管理人员(可查询医院相关的运作情况,并可根据其工作内容,录入相关的信息,修改相关的记录),系统管理员(可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包括数据更新,权限设置等),院长(可查询医院所有运作情况(包括医院的医疗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的数据,医生的信息,以及各种统计和分析结果等)。完整性要求:

1.各种信息记录的完整性,信息记录内容不能为空; 2.各种数据间相互的联系的正确性; 3.相同的数据在不同记录中的一致性。

处理要求:

系统应当完成以下的信息处理:

1.存储病人信息,医生信息,各种单据、证明的信息,供相应的人员查询;

2、对病人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统计;

3、对医生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统计,并根据统计数字得出相关的其他数据,如根据医生的出诊情况、工龄、工作量、职称等,得出医生工资中相应的应得金额,完成对医生工资的计算和统计,供发放;

4、各种单据、证明以及记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新,统计,自动处理,等等,如对病人病情的记录的及时更新,对药品提领情况的及时统计,通过系统,自动生成一些单证,如系统将手术申请单进行相应的处理,根据所存储的信息得出相关信息,如手术可进行时间,手术室地点安排等,进而生成手术通知单;

5、对各种库存信息的及时更新和统计以及相关的自动处理,系统应根据库存量,入库量,出库量,自动得出新的即时的库存量,完成更新,当库存少到一定程度,系统应提出警告,提示管理人员库存不足,使管理人员做出相应的处理; 6.所有原始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如门诊收入,住院收入,药品收支,物资情况,医疗信息,病区床位利用率,床位周转率等;

民营医院可行性分析 篇6

-***

一、老年人现状

2011年5月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而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总数额已经达到1.85亿左右,占人口的总比例达到13.7%。现在,老年人口正以每年800万—900万的速度在快速增加。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步扩大使得养老问题迫在眉睫,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也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关注焦点。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且二十一世纪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阶段,其主要将经历三个重要的变化阶段:(1)快速老龄化阶段(2012年~2020年):此阶段我国每年老年人将增加约 300万,到202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2.5亿左右。

(2)加速老龄化阶段(2021年~2050年):此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将进一步加快,每年增加约 500 万,总数有可能超过4亿。(3)严重老龄化阶段(2051年~2100年):老年人口规模将逐步趋于稳定,总的规模 将稳定在在3到4亿的水平。2013年,老年人口突破2亿。

马鞍山市是安徽省较早进入老年社会的城市之一,近年来老年人

口更呈快速增长态势。截止2012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43.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8%。据测算,到本世纪中叶,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三倍于现在,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我国养老机构现状

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现有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4万余个,床位约170万张。按照现有1.45亿老年人口、5%的老人需要人住养老院来计算,将需要约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170万个床位相距甚远,仅占总需求0.24%。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数大、入住率低,形势不容乐观。

1.1 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西安现有的老年公寓入住率仅为35.3%,有近2/3的床位闲置。究其原因,条件好的养老机构收费普遍偏高,老年人无力承受,而收费低的条件又不好,老年人无法接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机构养老社会化服务水平仍然偏低,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步伐不相适应。

1.2 养老机构的功能雷同、类型单一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仍是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藉服务项目很少,甚至是

四是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五是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开发老年产品用品,培育养老产业集群。六是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意见》针对当前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用地难”、“用人难”和“运营难”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一是完善投融资政策。安排财政性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二是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

三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

四是完善补贴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

民营医院医师培训问题分析及建议 篇7

1 民营医院医师培训现状

民营医院的性质是企业, 故民营医院始终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为了提高医师诊疗水平从而吸引患者、留住患者, 最大限度的获利, 民营医院也会开展相应的医师培训工作, 常见的形式有: (1) 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通过3年左右的内、外科轮转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训练;随后根据轮转阶段的成绩、结合自身兴趣及医院的需求进入住院医师专科定向培养阶段, 从而确定以后专攻的研究方向。 (2) 专题讲座:聘请院内、院外的专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 主要针对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以及副主任医师。 (3) 学术会议:选派医院骨干人员参加国际、国内某一领域的学术会议, 在提高医师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民营医院知名度。 (4) 学历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医师临床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民营医院鼓励医师攻读硕士以及博士学位。

2 民营医院医师培训问题分析

2.1 培训形式参照公立医院而缺乏企业培训的创新性

民营医院的管理层多来自于公立医院, 培训形式也参照公立医院的模式。但因民营医院培训经费有限且人员流动性较大, 很难像公立医院一样设计广泛的、针对不同层次医师的培训方案, 所以民营医院的培训形式以院内进行的规范化培训、专题讲座为主, 其它成本较高的培训形式为辅甚至缺失。就院内培训而言, 由于部分科室医师离职等原因导致人手不足, 使得医师规范化培训终止直接进入专科定向培养阶段, 导致临床系统性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 民营医院不愿花成本考虑培训模式的创新, 所以, 民营医院的培训模式仅仅是参照了公立医院的样子, 而又缺乏企业培训的创新性。

2.2 培训缺乏需求分析而导致培训随意性过大

民营医院培训往往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常见的情况是医院认为哪项技能、方法有缺陷, 或者是发生了医疗事故影响到了营业收入, 所以临时针对某一特定缺陷或者事故预防进行专项培训。其结果是导致培训随意性过大, 从业的医师不能预测自己将在未来是否会接受培训以及会接受什么层次的培训。相比较公立医院同级别医师接受的培训项目, 在民营医院工作的医师会认为自己并未接受到系统的、规范的、专业化的培训, 从而认为在民营医院平台上得不到成长机会, 产生离职的意愿。从另一个层面来讲, 缺乏需求分析的培训不能真正弥补或提高医师的技能, 也加大了医疗风险的机率, 进而增加民营医院的医疗事故成本。

2.3 培训缺乏考评反馈机制而使决策层不愿过多投入经费

医疗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 往往需要从业人员终身学习、培训, 因此培训成本也较高。由于缺乏考评反馈机制, 决策层并不能明确知道培训费用的投入究竟能得到多大的收益回报;另一方面, 医师由于缺乏考核反馈机制, 也无从的得知培训对自身的意义, 加之医师平时繁重的日常诊疗工作与科研压力, 经常缺席培训或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 最后造成培训变成“说起来很重要, 做起来很次要, 忙起来全不要”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状况下, 培训效果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而且科室人员因医师培训缺少人手、参加培训人员认为培训只是形式都怨声载道, 更加使得决策层不愿意投入培训过多经费, 从而进一步产生了恶性循环。

2.4“利用”劳动法而使培训成为“留人”的一种手段

2008年1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指出: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企业的性质决定了民营医院为了依法“留住人才”, 只有依照“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 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 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 约定服务期”, 故开始主动选派骨干医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从而名正言顺的约定“服务期”。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了部分医师不愿意约定服务期而不参加培训, 另一方面使得民营医院在医师离职时增加了谈判成本, 民营医院和接受过培训的医师为了违约责任而讨价还价。这样的“留人”势必影响在职医师的培训意愿, 使这些在职医师面对培训机会变得慎之又慎, 生怕落入到“服务期”的陷阱中。

3 民营医院医师培训建议

3.1 民营医院医师培训制度亟须进行顶层设计

民营医院医师培训制度亟须从顶层设计开始, 每年应拨付不低于营业收入固定比例的金额作为培训总费用, 并在上一年度做好下一年度的培训项目总体规划。由于民营医院医师人数在级别上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 即高级与初级人员较多:高级职称多为公立医院退休返聘或者公立医院跳槽至民营医院的人员, 初级职称多为刚毕业1~5年的人员;中级职称由于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是“熟练工”, 容易寻找到更好的平台导致人员流失率较高。所以, 在开展培训项目之前, 必须进行培训需求调查, 真正了解不同级别医师的在专业技能上的需求, 才能将培训费用用在刀刃上, 而不是流于形式。

3.2 民营医院医师培训方式有待寻找创新突破点

民营医院在医师培训项目上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灵活性, 在公立医院已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身、有利于自身的创新突破点。民营医院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有利补充, 应该摒弃与公立医院对立的观念, 多考虑与地方卫生局、地方公立医院联合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项目, 例如可以与公立医院联合培养初、中级职称人员;或者参照法国采用医师多点执业注册, 高级职称的医师每周既可以在公立医院工作一定的天数, 同时剩下的时间可以在民营医院工作。这样既可以解决民营医院培训力量薄弱, 又可以为公立医院补充中、低级职称医师力量, 从而达到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双赢。

3.3 民营医院医师培训须引入考评反馈机制

民营医院在进行培训的同时应该做好考评反馈工作。考评反馈机制不仅用于培训结束后, 而应贯穿于培训的整个阶段, 包括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考评反馈阶段。通过考评反馈机制, 培训前通过模拟考评反馈至培训项目设计者, 用于调整培训计划;培训中通过医师考评的结果反馈至培训项目设计者, 以便随时调整培训内容;培训后通过考评反馈机制一方面让接受培训的医师明确本次培训的效果, 只有医师认为培训对自己有意义, 他才能在今后的培训项目中积极、认真的投身其中;另一方面, 通过考评测算出投入-产出比, 并及时反馈至管理层, 为下一轮培训制定规划做好准备。

3.4 民营医院医师培训要落到实处而不能成为“留人”的手段

民营医院在进行医师培训项目时应本着提高医师临床技能的原则, 真正将医师培训落到实处, 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提高医院效益的目的。民营医院医师培训工作要避免出现为了培训而培训、更不能将培训变成规避劳动法的“留人”手段。为将培训落到实处, 要注意培养专业的培训医师, 有的医师技术水平很高但是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很好的表达出来, 有的医师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但是技术水平欠缺, 所以, 民营医院首先要抓住培训师的素质, 才能保证培训的质量。其次, 要将培训的考核反馈机制与接受培训医师的切身利益相关联, 如奖金、职称评定等, 制定明确、规范、合理的培训制度, 从而将培训落到实处。

4 结论

进入21世纪, 国家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 民营医院医师诊疗水平业已成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 为了提高医师诊疗水平, 民营医院应该大力推进医师培训制度:首先应该进行医师培训制度的顶层设计, 其次在培训方式上寻找创新突破点, 在培训流程中重视考评反馈机制, 将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从而才能真正抓住民营医院发展的大好前景, 达到民营医院真正的盈利。

参考文献

[1]朱幼棣.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 (2013) [R].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3.

[2]袁璟, 张俊华.医院员工培训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3]肖政、孙颖媛.我国医院管理队伍结构及能力建设的演进及现状研究[J].重庆医学, 2013.

[4]范赟、刘俊.企业如何降低应届大学生离职率[J].商场现代化, 2011.

民营医院洗牌在即 篇8

2006年1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联合发布了新《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将医疗广告发布内容严格限定在名称、地址等8个项目内,并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行。

一时间,大量依靠广告吸引患者的民营医院慌了神——尤以莆田系为代表。过去政府也曾出台过数次有关医疗广告的管理办法,甚至提出要取消医疗广告,但惟独这一次,不仅明确了医疗广告发布前的审查制度,而且首次对发布的广告内容作出了明确限定。

曾经屡试不爽的一大经营法宝可能就此失去效力,这对民营医院的发展是否会造成重大冲击?是否会引发行业的重新洗牌?曾经占据民营医院大半山河的莆田医商还保得住行业霸主的地位吗?带着这些疑问,《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秘书长赵淳。

好的医院不需要广告支撑

《瞭望东方周刊》:众所周知,相当多的民营医院极其依赖广告生存。随着新《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对医疗广告的监管将更为严格,这是否将引发行业的重新洗牌?

赵淳:我觉得会。现在大量民营医院靠广告生存,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经营手段,但也误导了许多患者。为民营医院带来了诚信危机,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医疗广告的问题特别大。特别是治愈率、“疗效”,很多患者就是被这个吸引过来的,也最能欺骗、误导患者。据统计80%,a:30%的医疗广告都是民营医院发布的。

《瞭望东方周刊》:许多医疗广告吹得神乎其神,是不是许多民营医院确实有这个技术实力呢?

赵淳:真正的好医院是不需要广告的。我跑了不少地方,好的医院都不做广告。从全球范围,我目前也还未看到一所以广告定位方式而获成功的医院。2006年曾经说过卫生部要取消医疗广告,但这违反了“广告法”的精神。限制是可以的。这次的监管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民营医院成功比例不高

《瞭望东方周刊》:现有的民营医院中,发展良好的比例有多大?

赵淳:真正好的大概有10%~15%。好的标准有两方面,一个是经营比较规范,另一方面是深受当地老百姓、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管理部门的认同和欢迎。有20%~30%是处于中间地带的,还有一半是不太规范的。不规范的比例还是占得比较大的,否则老百姓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怨言。

总的来说,国内民营医院的发展时间短,政策监管还不到位,虽然办起来的很多,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方说全国医疗资源有80%在城市,农村仅占20%,而城市医疗资源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而作为国有医疗机构补充的民营医院90%以上又都建在城市,这需要政策的引导。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有哪些比较好的民营医院发展模式?

赵淳:前几年总结过东华、佳音、何氏、康宁、恒博等几种适合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模式。目前我们又在广东、上海、无锡等一些地区进行了调研,又总结、探索了一批新模式。比如无锡的改革很成功,就是让民营医院参与公共卫生的建设。还有深圳的深联医院,是以民营资本构建区域的医疗体系模式。另外还有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由国有大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的模式。这几种模式在当地都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民营医院的困惑与瓶颈

《瞭望东方周刊》:民营医院这些年的发展困惑和瓶颈主要有哪些?

赵淳:最大的两个瓶颈应该说是广告和税收。这是对民营医院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必须重新洗牌,要不走规范性的道路。广告现在出台了新《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新《办法》明确了医疗广告发布前的审查制度,而且首次对发布的广告内容作出了明确限定,加大了对违法医疗广告的处罚力度。

税收现在各地政策不统一。3年免税期有的从注册之日起计算,有的从建院算起。一直到现在,国家还没有针对民营医院制定专门的税收办法。一般税务部门将民营医院等同于饮食服务业,征收5.5%的营业税和33%的企业所得税。加上教育费附加等相关费用,所占比例为医院收入的8%左右。因为目前民营医院设立是先需要取得卫生部门的执业许可证,然后按照设立公司的手续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所以税务部门也就按照服务业的标准对民营医院进行征税。而据我了解,目前公立医院的政府财政补贴大概要占到总收入的8%~10%,且没有税负。而民营医院一般除没有财政补贴外,还要承担8%左右的税收。为此,民营医院的成本至少要比公立医院高出16%,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另外如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国家允许民营医院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但事实上,许多民营医院在取得执业登记后,并不会马上进行经营,一般均要花上1~2年的建设才能开始运作。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营利医院与非营利医院的区分?有很多从业者对这一政策的合理性表示质疑,你怎么看?

赵淳:我个人不赞成把医院分那么细。事实上,从文件出台到现在,谁也没有受益,反而造成了税务部门对医院大肆收税。健康状态下发展的医院平均利润大约在20%~30%,而要发展到健康阶段需要7~8年左右的时间。医院又不像建饭店,建设周期就有2年。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起码要5年以上。我们呼吁要减免税收,哪怕不取消,另外现在的3年免税期也比较短。现在民营医院的问题一方面是不道德的因素,但也不排除政策逼着它做出些不规范的行为。就像开饭店,如果员工工资都发不出了该怎么办?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公卫民办”?

赵淳:这完全是政府买服务,应该提倡。不应该叫“公卫民办”。无锡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还有山西的运城地区。当地的肺结核病防治业务就托管给了民营医院:上海的建安(集团)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像肺结核这类业务,大医院没有精力做,小医院又缺乏力量。可以依靠社会力量来做。

《瞭望东方周刊》:说到民营医院为政府所用,你怎么看待近来争议很大的宿迁医改?

赵淳:宿迁医改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北大的报告认为不好,清华说得比较好,可能因为作者个人身份的特殊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我觉得宿迁模式的好坏大家都不要争。我没有去过宿迁,也许管理学家可以来评判模式如何。

但是,我认为现在评判的标准有问题,评判应该是长期的、客观的,不要随便地采访个体,应该用医学规律的基本的条条框框来评判。主要看两方面:一个是对当地的老百姓有没有好处,再一个是从各项指标上看,比如从流程是

否合理,医疗机制、首诊确诊率、出院后的阳性率等指标上来分析。

医学受众面的差异很大,可能有的人生了病去医院没看好,他就认为不好;而有的人吃了两片药治好了,他就说好。对于卫生安全的管理,评判越多越复杂。

民营医院的监管难题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很多民营医院争相购买各类医疗器械,这也造成了患者经常要接受大量不必要的检查。但另一方面,却又有人提出对大型设备的引入审查制度阻碍了不少民营医院向大型综合性医院发展。请问对医疗设备的购买、使用是否需要严格监控?

赵淳:要控制,不能随意购买。这是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高精尖的设备国家有准入制度,比如有的病,1万人口只有2%~3%的发病率,那一个地区就只能引入一两台,不管民营还是国有的医院,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无序竞争、拿提成等现象都会出现。

《瞭望东方周刊》:在未来的医改中,民营医院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政府是否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对民营医院的资源分配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比如是否可以引导投资者填补农村医疗市场的空白?

赵淳:我们也建议,在缺医少药的地区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医疗资源的平衡分布。现在有些人已经去这些地区办医院了,也有一部分好的例子,像四川的华蓥医院——就是出“双枪老太婆”的地方。有人在那里踏踏实实地为当地人服务,当地的卫生局非常高兴。我们呼吁,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进入。如果在那些地方建院还要税收,谁去?现在还没有相应的政策。

《瞭望东方周刊》:民营医院该如何有效监管?

赵淳:民营医院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应该有两个层面的监管,一是接受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监管;二是还应该接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监管。但在一段时期内,很多地方这种“双层监管’却变成“都不管”。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监管出现了真空。如一些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民营医院只审批不管理。在医疗广告管理上,一些卫生部门只负责资格的审验,工商部门只审查证照是否齐全,最后却在内容上放之任之,于是一些民营医院就在其内容上大打擦边球,甚至公然欺骗患者。

加强民营医院的监管,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尽职尽责,尤其主管部门应充分履行监管责任和监管权力,并密切协作配合,加强医疗市场的准入和执业资格管理,加强对民营医院医疗质量、服务、广告等的规范和管理,从严从重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问题严重的民营医疗机构,除公开曝光外,应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取消其市场准入资格,以清除“害群之马”,使民营医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另外,还有一条重要管理渠道,就是通过行业组织和自律,从前年开始,很多省市纷纷成立了民营医院协会,大部分政府都按国家一级社团组织给予了注册,而且各省市有关领导均到会讲话,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民营医院发展,使民营医院早日获得“国民待遇”的关注和支持。

《瞭望东方周刊》:看起来民营医院问题确实比较复杂?

上一篇:看完前任3观后感下一篇:公路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