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发展史

2024-09-12

中国汽车发展史(共9篇)

中国汽车发展史 篇1

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1956年7月14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从长春一汽总装线上盛装下线,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开始起步,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滔滔不息的源头。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自力更生到打开国门,从寻找合资到最后民族自主品牌的逐渐成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诞生、成长到成熟螺旋式的发展历程。

三步曲之一:自主造车(1956年-1984年)

与“解放”载货汽车一样,中国汽车工业在诞生伊始就被打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起步初期的中国汽车工业按照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也算是高起点了。——因为在当时我们的邻国韩国的汽车工业也几乎是空白。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在社会的政治大潮中随波逐流,飘摇起伏。

1953年7月15日,毛主席亲笔题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动工兴建,中央动员、全国支援、参与建设者奋力拼搏,努力实现党中央提出“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和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目标。

1965年,国家出于经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在湖北十堰筹建二汽。但二汽的建立并没有解决经济模式一直给中国汽车工业所带来的制约。到1970年,全国汽车产量才突破10万辆,1980年才突破20万辆。

中国汽车发展史

二汽厂址原始地貌

1967年4月1日,二汽在大炉子沟举行开工典礼

中国汽车发展史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轿车工业也曾昙花一现,有过短暂的繁荣。1958年,一汽相继生产了“东风”、“红旗”两款轿车。同年,北京汽车制造厂研制的“井冈山”轿车、上海生产的“凤凰”轿车,作为庆祝共和国10周年的礼物而相继面世。但是,轿车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蓬勃起来,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被遏制在襁褓之中。从1958年到1983年,中国轿车用了25年的时间年产量才突破5000辆,用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的话来说就是这一段时间的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只能算是“卡车工业时代”。

不过在1978年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当时的中央政府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汽车工业也因此注入了新的活力。“摸着石头过河”、“技术引进”、“与外国合资经营”等有关汽车发展的新名词也开始见诸于报端,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迸发出新的热量。考虑到当时民族汽车工业的技术落后,中央政府开始鼓励民族汽车厂商和国外汽车巨头接触。1978年,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墨菲先生来华考察中国的汽车工业。随后,国家开始组团赴德、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考察,并开始商谈合资事宜,中国汽车由此向世界汽车工业敞开了大门。

三步曲之二:借船出海(1984年-1997年)

1984年以前,技术、资金、人才等很多发展的瓶颈毫无疑问制约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在此时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有了先行者,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高潮,1985年3月,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

大众的成立意味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开始。同年,南京汽车引入意大利菲亚特的依维柯汽车,广州和法国标志合资项目也成立,桎梏了几十年的轿车工业的能量开始井喷。

在1986年的六届四次人大会议上,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被写进了“七五计划”。到1994年,轿车产量已经超过25万辆,上海大众这个单一轿车生产企业逐渐超越了一汽、二汽,成为中国轿车企业的领头羊。

1987年,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1990年,中国轿车工业的三大基地进一步调整,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

1994年,是中国汽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虽然其中有很多局限,但是国家开始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重要的是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家庭轿车市场孕育多年的潜能被无限放大,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轿车激发了强烈的购买能量,渴望拥有一辆自己的轿车不再是遥远梦想,中国轿车工业的春天开始到来。

三步曲之三:自主创新(1997年至今)

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自身的巨大牺牲。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汽车工业一样依赖于合资模式,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带来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缺乏自主的品牌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国内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没有话语权。“拿市场换技术”的传统合资模式开始受到质疑。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正是在这样的暗流中涌动,1997年3月,奇瑞公司在安徽成立,成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新生力量。9年里,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存,并逐渐壮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5年自主企业销售呈现较大的增长,销售增幅43.4%,而2004年自主企业的销售增幅仅为3.5%。其中,奇瑞汽车销售18.9万辆,增幅达118.8%。目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销售的车型还是多集中于经济型车。在AOO级轿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5%的份额;在Ao级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0.4%的份额;而在A级车中,自主品牌的份额只有5%。

随着国内汽车自主企业的成长壮大,作为民族汽车自主企业代表的奇瑞开始脱颖而出。从零到20万辆轿车下线,奇瑞只用了四年时间,而从2004年20万辆下线到如今奇瑞第50万辆轿车下线还不到两年。中国汽车发展史

2001年,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车风云正式上市,较高的性价比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响。另一款车系奇瑞QQ,以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和独特的外观设计使奇瑞QQ在市场上形成巨大的冲击波,成为国内两厢车的老大。2005奇瑞轿车出口1.8万辆,位列全国轿车出口第一。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2003年初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奇瑞形成了有自主创新、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随后,在奇瑞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并且在2006年3月有5000台发动机出口美国,实现中国自主发动机品牌出口“零的突破”。

走合资道路有其历史原因,但是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终极目标。在今年两会期间和国家十一五计划中,汽车工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提升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话题。

回顾五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几经曲折。现如今,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历经五十年风雨的中国汽车工业即将掀开新的历史篇章,奇瑞公司的第50万辆汽车下线,也是民族汽车工业史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汽车发展史 篇2

解决能源环境交通短板汽车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自2000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态势, 在将近10年汽车市场快速扩张的过程中, 国内形成的汽车生产能力成为了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消费者提供各类汽车产品的绝对的主体。汽车产业也乘势而上, 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这一阶段汽车产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强烈的市场需求的外部压力, 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一系列汽车产业政策的正确设计和有效的实施。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速增加, 使得矛盾越来越激化。汽车产业从国家的短板成为长板的同时, 也将能源、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转变为短板。结构性的主要矛盾从产业内部转移到产业外部, 汽车产业发展模式, 也应从解决产业内部结构问题的同时, 也要转变到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内部结构性问题的同时, 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结构社会性的结构问题。对于汽车产业的评价指标, 也应该从主要比较看重产销的增量和产能转为一方面要继续关注提供有效供给的同时,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解决能源、环境和交通设施等短板问题上来。

不解决三个短板问题, 汽车产业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但是, 单凭汽车产业自身的努力也不可能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能源瓶颈的巨大压力, 使得我们在十多年前就开始考虑, 通过政策引导解决汽车产品节能的问题。考虑利用天然气、醇醚燃料的替代能源的问题, 以及以电力为方案的电动汽车的解决方案。现在一系列的解决方案都在逐步地提出并实施。比如说提出并实施的乘用车燃料消化电池, 已在考虑实施第三阶段的目标。对商用车燃料消耗量的管理也已从今年2月1日开始实施。在已推动的天然气和乙醇汽车的基础上, 甲醇汽车的试点方案已经发布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规划也于4月18日经国务院通过。就汽车产业而言, 即使未来5年汽车的产销增量仍处于2011年的比较低的水平上, 其保有量也将在五年内从目前的1亿辆增加到2亿辆。现有的4亿多吨原油的资源难以为继。由于形成多元化汽车能源结构的局面还有待时日, 因此解决能源问题任重而道远。

能源问题制约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国汽车的普及, 汽车社会的发展, 汽车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首先是能源资源制约了汽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石油资源相当的匮乏, 人均可采储量不到世界人均可采储量的10%。理论家和一些能源研究的专家每次提第一次石油危机到目前为止都已经40多年过去了, 开采储量都是用40年前的标准来衡量, 石油可开采量确实是有限的, 所以应该要拓展新的车用能源, 否则会影响汽车社会的发展。

另外, 我们认为应该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财税激励政策, 创造良好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从2005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和我们国家汽车相关的税制, 应该采取鼓励购买合理使用以这种原则来建立汽车税制, 也就是说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 应该逐步降低销售、生产、制造和销售阶段的税费, 要逐步提高使用阶段的税费。同时要出台针对新能源汽车财税鼓励政策, 这个政策实际上最近已经开始公布了, 我们车船税里面有两项, 一个是节能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同时对于新能源汽车要实行免除现行的限号行驶, 包括牌照的拍卖, 购车限额指标等限制的政策, 同时要允许新能源汽车使用公交车道, 享受停车费优惠和充电费优惠的政策。

新能源车推广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

不同的替代能源以及下一代汽车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前景的, 它可以实现低碳的交通道路的运输, 并且能够促进节能。这些汽车制造商更在加速开发这些车型。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人使用的新一代汽车尤其是混合动力车的数量是在稳步上升的, 2009年已经超过了100万辆。当然现在总的来看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只占到日本现在实际使用的汽车的2%。我们期望下一代汽车是一个主要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方式。下一代汽车的销售, 大概占到了我们新乘用车市场15%, 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政府一些激励机制和一些激励措施。我们在推广下一代汽车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就是政府必须要提供一些资金上的支持, 才能够推广这些车的大范围使用, 还有就是从商业公司的竞争力来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基础设施的保证是重要的, 充电站, 还有氢气的充气站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这种基础设施提高了, 我们才能更广泛地推广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问题突出

与海外相比, 目前我国在拆解和再制造方面存在着不足, 比如说在报废汽车的拆解方面汽车的生产者参与程度不够, 汽车拆解市场混乱, 回收再利用网络不健全, 报废的汽车回收率比较低, 缺少报废汽车信息管理网络,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问题突出等。

中国汽车发展史 篇3

中国汽车产业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战略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指路明灯,发展汽车强国离不开战略规划。在刚刚举行的2013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庆洪等产业经济及汽车界的“大佬”共同为中国汽车强国战略建言献策。

本期《汽车纵横》杂志精选2013中国汽车论坛上汽车界的大佬们对于强国战略和企业战略的思考,以飨读者。下期还将为读者继续报道世界经济论坛官员、OICA及各国汽车协会领导的精彩言论。

中国汽车强国战略思考

2013年,中国汽车工业诞生60周年,初步建成汽车工业制造体系,形成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在产销世界第一的光环下,中国汽车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且目前汽车产业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矛盾日益突出;在世界最大的市场空间下,中国品牌汽车市场地位不高;作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不强。目前中国汽车与市场发展受到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交通发展等制约。

站在新起点上,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提出强国战略。

汽车产业振兴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关,巨大的市场为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发展汽车强国战略,应系统制定与汽车产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实现中国品牌与引进品牌的共同发展;要推动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纯电驱动的动力系统转型;促进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汽车社会建设。

汽车强国战略,包括加强自主创新、做强中国品牌、深化合资合作、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海外战略进程以及做好汽车社会与能源、道路交通、智能电网、信息网络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关系。

做强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国家战略。我们需要有明确的顶层设计及战略指引:需要汽车产业积极努力;需要相关产业的有效支撑;需要政府发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政策支持作用,创造有利于建设汽车强国的大环境。

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世界汽车产业正面临重要转型期,中国汽车产业转型也迫在眉睫。改变世界汽车产业的三大驱动力:一是互联性。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社会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我们越来越需要依靠与汽车行业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比如各级政府领导、能源、技术和基础设施等行业的领袖、专家学者以及公民社会领袖开展合作,才能解决汽车产业本身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二是可持续发展。出于能源、环境和交通方面的考虑,汽车行业正在着力开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三是全球贸易体系。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在逐步演变,其中汽车的产、供、销链条正在重塑。未来如何打造世界汽车行业的先进制造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如何与发达国家竞争等问题,需要提出和建立新法律和政策框架作为强有力的支持。

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则是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十年还会保持这样的趋势。

中国汽车制造商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随着中国代工企业日益全球化,需要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二是中国汽车产业需谨防产能过剩,当然这一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北美和欧洲汽车市场;三是城市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这些挑战需要中国在未来加大创新力度。

当前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称,2013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7%,低于市场预期的8%,亦低于2012年四季度的7.9%:一季度环比增速为1.6%。一季度数据呈现出两个有利情况,首先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有所加快,特别是铁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同时,一季度出口增长有所加快,外需及国际经济总体呈现温和复苏。

今年一季度数据还显示出制造业的投资减速,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消费领域中的餐饮服务增速下滑,限额以上的餐饮业出现负增长:此外,禽流感事件也对个别行业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并未对全局产生影响。

基于上述情况,国研中心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超过政府确定的7.5%,但也不会太高,大致和去年7.8%的增速相当。

中国经济的远忧大于近虑,中长期增长速度潜在下降和近期弱回升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未来中国经济有可能从高速增长转到以中速增长为特征的增长新阶段。而从外需角度看,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复苏进程可能要经历长达10年时间。

我国汽车工业60年回顾、启示与展望

过去60年发展,我国汽车产业不断做“加速度”运动。我国汽车突破100万辆,用时37年;突破200万辆,用时8年;2012年,我国汽车更是突破1900万辆,迈向2000万辆。

经过60年发展,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国,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经过60年发展,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核心产业。

虽然经过了60年发展,我们体会到中国汽车的发展路线。自主发展始终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条主线:开放合作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带来了广阔天地和发展动力。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取得的成绩应当充分肯定,但是我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不能盲目乐观。

开放合作,自主发展,才能实现汽车强国目标。

经过60年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已进入从大到强的历史新阶段。下一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继续坚持开放合作和自主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努力实现汽车强国目标。汽车强国目标,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媒体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汽车企业要更加理性和务实;政府要继续关心和给力;消费者要进一步爱护和支持;媒体要更加客观和包容。

nlc202309040126

新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

新增长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是推动兼并重组与做大做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中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政策虽然鼓励行业兼并重组,但具体实施细则与鼓励措施落实并不到位;受地方利益、文化融合等因素影响,跨地域行业兼并重组的成本代价高企,甚至远高于异地建厂成本,这些成为阻碍行业兼并重组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推动产品与生产技术创新。简洁、精巧及紧凑的生产革新理念应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借鉴。产品创新要适应未来的消费发展趋势,即轻量化、小型化、节能环保安全及智能化。

三是变革销售服务理念与模式。我们必须创新和变革以单一4S店为主的汽车销售模式与理念,使汽车销售服务更开放化、便捷化、规模化以及灵活化。

四是深化提高合资合作水平。我们不断提高广汽与菲亚特、三菱、本田、丰田等合资企业的服务水平。

五是加快完善产业链条。整车制造企业应有推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的意识,带动和扶助包括装备制造、零部件、物流、销售服务、汽车后市场、金融保险等其他环节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整体做强的目标。

六是重视海外发展战略。世界各汽车强国,日韩的汽车产业以出口导向为战略,美、德、意等汽车强国也有大量出口和海外建厂生产。相比之下,我国汽车出口和海外组装仅占全部产量的5%。因此,加强海外战略应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品牌战略助推一汽自主事业

2011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步入微增长时代,不会出现2010年前10年的爆发式增长。但尽管进入低增长期,好的汽车品牌仍在高速增长,这是目前阶段的典型特征。因此,汽车企业更加需要注重品牌建设。

一汽集团将品牌战略定位为企业的最高战略,着力推动企业经营模式从“制造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中国一汽集团把品质、技术、创新的品牌内涵作为全集团体系发展的品牌核心诉求,也是一汽集团品牌建设的最高标准。

一汽集团去年在车展上发布了红旗品牌战略和“TQC”全品质关爱服务品牌两大战略。近几年,一汽集团对品牌产品线、品牌标识进行统一,同时统一渠道标识,强化中国一汽品牌认知,促进客户信赖感的提升。

从这几年的品牌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出三点认识。一是经营品牌要满足客户、满足市场,要体现客户价值,要获得市场的认可。二是经营品牌要持之以恒,长期经营是经营品牌的必然过程。三是坚定经营品牌的发展信心,保持自我循环能力,夯实发展基础。经营品牌不在一时,要得一世。

长安集团发展战略及零部件产业布局

未来,长安汽车将坚定不移坚持走自主创新与合资合作共同发展之路。公司确立了发展的愿景、目标以及行动方略。愿景: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目标:3个200万辆,自主乘用车200万辆,自主商用车200万辆,合资品牌200万辆。自主创新行动为“3+1”战略行动:“3”即自主研发、自主管理、自主品牌:“1”即打造一流的零部件体系。

长安汽车将强力推进实现愿景目标的具体举措。一是自主研发。不断进行科技投入,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自主创新领域,“十二五”时期将投入257亿元用于自主创新,包括乘用车、微车、轻型车及发动机技术等的研发;提升试验验证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自主管理。围绕“效率倍增、价值创造”,推进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专业化、细致化建设。通过管理能力的提升,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对资源的利用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成本。三是打造自主品牌。长安汽车品牌价值346.3亿元,位居行业第九。公司将持续完善品牌DNA,通过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富有创造性和人性化的产品,成为全球消费者的首选品牌之一。同时公司将努力坚持把长安汽车打造成为中国第一自主品牌。四是打造世界一流的零部件体系。长安汽车的自主创新需要一流的零部件体系支撑,我们具有中国最强大且持续领先的研发实力,零部件水平也要与之匹配。

以创新驱动为契机 助推汽车企业发展战略型转变

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北汽集团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应对新挑战。

北汽集团的战略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前列。

北汽集团坚持“合资”和“自主”两条腿走路,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增长并重。

北汽集团发展路径是整合全球资源,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结合,进行协同创新;大力发展零部件和服务贸易,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北京汽车走出去步伐。

在发展思路上,北汽集团强调“一体两翼”。一体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发展自主品牌为契机,努力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两翼即坚持“国内高质化,国外全球化”发展。在国内,北汽集团将转变发展方式,从过去追求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质的提升,确保企业发展“高质量、高效益、高能量”,确保企业发展具有持续潜力;在国外,北汽集团将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以整体出口为基础,逐渐实现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全球化,把北汽集团打造成具有国际品牌竞争的跨国企业集团。

在新形势下,北汽集团将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企业创新为契机,不断推动北汽集团在发展战略上的转变,实现北汽集团发展质的飞跃。

发展战略及零部件采购战略

上汽自主品牌创新工作的六大方面:品牌,质量,研发,采购,新能源,国际经营。

通过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使得产品能够占据不同偏好的细分市场,提高整体占有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上汽自主品牌成立之初,从规模上并没有完全具备多品牌运作的资源,是“上南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自主品牌从事的是基础的性能开发,而不是简单的国产化开发。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大量的试验验证、实验内容,因此,必须向开发和供应商双向进行延伸,建立有自主品牌特色的质量体系。

通过推广供应商质量准则,打造供应商质量体系,与供应商共同实现质量提升。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落脚点是研发能力的培育。

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目前的研发布局,是围绕上海、英国、南京三地的技术中心形成了中国主导、全球联动的研发流程体系。

当前,空气污染、能源紧缺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我们汽车企业来说,我们既要承担发展的重任,也要肩负社会的责任。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传统汽车产品的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规划。

虽然上汽自主品牌运作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整车、散件出口、国外建厂的多途径模式,业务范围涵盖了40多个海外市场,根据国际区域市场特性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

自主汽车品牌发展的思考

对于外界称,自主品牌发展可能遇到“槛”,甚至面临危机,其实不用过于担心,因为自主品牌发展如同“草根”一样,无人管理也能生长,但需要时间。10年后中国自主品牌肯定能超过韩国、日本。

经济全球化推动人才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很多中国企业聘请国外设计师等高级人才。有人才,自主品牌肯定会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也要耐得住寂寞,坚定不移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分为合资、国企、民企和混合四种类型。民企自主品牌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潜力、最具发展前景。中国民企自主品牌已经形成三大巨头,吉利、长城和比亚迪。三大民营车企巨头的形成有其历史机遇,其他民营车企已无法跻身金砖企业,因为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期,现在的民营车企想要有所发展,无论是品牌、技术、资金,还是管理,样样都必须到位。

广汽吉奥在体制上要与大趋势接轨,国企的实力和民企的“福利”赋予广汽吉奥更强的竞争力。所以,广汽与吉奥进行合作,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大于二,只有市场需要,企业自身发展也需要,才能够得到发展。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特点 篇4

职位规划

2012-2013年 成为熟练的汽车技师 2013-2014年 进入4S店做汽车服务工作 2014-2015年 掌管自己所从事的方面业务 2015-2016年 成为能影响公司重大决定的人 2016-2017年 成为一个部门主管

创业规划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与对策 篇5

一.[背景]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9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57.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比上一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21.7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0%,比上一年提高4个百分点。

如果说自主品牌汽车在崛起早期还是“低档低价”的代名词,那么现在不少自主品牌汽车已大步跨越了这道门槛,在一些领域具备了可与国际知名品牌一较高下的实力。长城汽车在2007年就开始建设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中首个碰撞实验室,可以做到全系车型在生产过程中、出厂前在这里进行实景安全模拟碰撞试验,并根据碰撞后产生的真实数据对各款车型进行相应的安全技术调校,保证出厂产品达到最好的安全状态,此举充分显示了国内自主品牌在汽车研发制造方面的进步与实力。而在去年12月,美国福特公司宣布向吉利公司出售旗下沃尔沃汽车公司。如果回到10年前,中国自主品牌收购沃尔沃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几乎不可想象,这也表明“中国制造”正在获得越来越强的信心。

与此同时,自主汽车品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去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国。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日发布的最新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国产汽车产销继续较快增长。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2.10万辆和287.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2%和84%。、但巨大的市场蛋糕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汽车必然有切分的资格。在自信之外,自主汽车品牌必须自强,这意味着从技术实力到服务到创新,必须始终进步。实际上,对自主品牌汽车来说,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在核心发动机技术、整车工艺、汽车金融服务以及针对未来发展趋势投入的研发方面,仍与世界一流车企存在不小差距。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汽车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秦玉学指出,丰田此次危机也给中国汽车企业敲响警钟,有些国内汽车企业每年推出的新车型之多甚至超过很多国际大企业。因此,在自信之外,自主品牌汽车必须脚踏实地,立足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加大了在中国的投入。例如,福特汽车2009年在中国设立了研发及工程中心,提出了福特汽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战略,而众多跨国零部件企业如博世、电装、德尔福、伟世通等正不断加大在华扩张步伐,这也意味着仍处在“青少年期”的自主品牌汽车将面临激烈竞争。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进口税率逐年下降,配额取消,开放金融市场

一度,汽车进口的高关税成为中国入世的一大阻力,屡受诟病。中国入世之前,由于整车进口关税高昂,进口车的价格比国际市场贵3~4倍,国产车也紧跟着进口车定高价,从中狠狠赚了一把。但好景不长,随着中国加入WTO,汽车关税大幅下调,进口车的价格也随之降低。此外,国外的汽车巨头也带着大量的车型纷纷涌入中国。由于价格下降和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我国汽车产业从“暴利”时代快速进入了“微利”时代。

进口关税的降低,是导致国内汽车市场价格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关税保护伞的逐渐消失,中国汽车工业积极与国际企业合资合作,生产、开发等能力迅速发展,层出不穷的车型走下生产线。在产能的增长和竞争的驱动下,国内整车价格才走下高位。这期间,跨国汽车公司开始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战略的重点,增资扩产,全面布局,新车导入的速度明显加快。此外,以奇瑞、吉利和华晨为代表的一批自主汽车品牌也快速发展起来。

为了履行对WTO的承诺,中国全面开放了汽车金融市场。与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自主品牌的总量和比例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也由5年前的不足5%提高到近30%,并开始由低端向中高端市场发展。奇瑞、吉利等民族品牌甚至转战海外,民族品牌出口渐成规模,成为汽车出口的一支生力军。

三、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

自主品牌轿车在我国汽车市场上地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正加大零部件本地采购以

及本地研发的比例,通过提高国产化率来降低成本。虽然自主发展模式比合资企业更节省投资和开发成本,但从长远看,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自主品牌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寻找新的竞争优势。那么,自主品牌的优势何在?相关专家认为:与合资企业管理权分割、高管层各为其主、决策流程冗长,以及中外双方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内耗相比,自主品牌的真正优势在于对市场敏锐的反应、高效的决策和执行能力。

四、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自主品牌的现状。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涌现出一大批汽车自主品牌,但称得上驰名品牌的并不多,大多是汽车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知名度也不高的经济型轿车,如吉利、奇瑞、哈飞等。可见,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正处在被“边缘化”的现境之中。随着进口配额的取消及关税的逐步降低,这些自主品牌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会面临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市场长期被外国品牌主宰,而自主开发的历史太短,所以自主开发的产品缺乏产品牌效应,已有的少数国内知名汽车品牌如“红旗”、“解放”和“东风”,与国际一流品牌也有相当的差距。

2.制约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汽车工业由于自主开发的历史太短,自主开发的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导致消费者群体形成了对洋品牌的心理崇拜,购买轿车时,更多的倾向国外品牌,长期这样导致了消费者有一种畸形的品牌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在对待国内自主品牌的态度上,基本上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不抱有信心,甚至很多消费者不愿意在车身上看到中国字,这就造成了在市场上原本是自主品牌车也挂个外国名的原因之一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撑门面,追求高格调、上档次,限制自主品牌占主导地位的小排量经济车的政策法规等,这些现象严重的限制了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

我国汽车刚刚进入由产品竞争转入品牌竞争时代,多数的企业存在品牌意识的模糊,品牌定位的不清楚。比如一些人性化的要素并不是很清楚,这就慢慢陷入一个同质的误区,进而也就失去了所谓的品牌独特。更有一些企业,除了品牌商标之外,没有品牌的定位、消费者的划分、识别系统等,仅

仅只是一个商标。、另外,有一些汽车企业在如何塑造品牌的问题上也进入了误区,在他们看来品牌的重点是在产品的推广上,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媒体炒作和提高知名程度。

如何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使用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这是中国企业不二的选择,面对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重障碍,中国企业应采取多种品牌策略进攻世界市场。

五、发展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对策分析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品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样,我国的汽车工业就有了一个发展的保障,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

1.为汽车品牌的打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幼稚的中国汽车产业显然难以抵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完善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引导自主品牌消费,为汽车品牌的打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2007年9月18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万里行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此次报告的举行代表了我国政府已从行动上开始关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品牌中国为首的参与企业高举自主品牌的大旗,唤醒了业界和国人“自主品牌”的意识,旨在推广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让更多的自主汽车厂商与消费者建立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全面崛起。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提出明确的思路,引导社会各界努力参与到自主品牌的培育中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万里行通过多个汽车自主品牌的集中实力展示,让大众领略到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风采,并联合了百余家全国及地方主流媒体联合报道,从而扩大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影响,提升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形象,促进消费者了解和使用自主品牌。因此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万里行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为中国汽车工业拓展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企业应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是一个

巨大的杠杆,所谓有“品牌”者得市场。我国汽车工业的真正发展必须要求我国本土汽车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实施品牌战略。①企业要稳固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的价值。一些自主品牌,如红旗、东风、解放等,是中国汽车工业十年发展的结晶,也是企业核心资产的组成,对于这些品牌,我们应该是倍加的珍惜和爱护,并不断提高其品牌的内在价值,在战略上有意识地把它们培养成全球知名汽车品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品牌的不足,一定要在质量、性能及服务上不断地改进提高,不断提升其产品的品牌形象。加强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进步使品牌变的厚重。此外我们也要加强品牌的文化内涵,根据我国汽车的具体情况,汽车品牌要发展必须要“立足低端、瞄准中端、暂时放弃高端”。第一,先占领低端市场,以优质低价进入,创出自己的品牌,然后再进入高端市场,日本品牌战略研究所专家榛泽明治认为,中国汽车要想发展的好,必须要懂得创新和建立规范的制度,要认识到创造品牌的竞争力,不只是看其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制定好的计划,以“价值品牌”来取胜。第二,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就是通过在核心技术上的消化和吸收上多下工夫从而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从而创立或拥有自主的品牌。

②深化品牌的合作力度。在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上,合资企业的外方品牌由于技术与管理的优势,牢牢地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我们可以把跨国汽车集团全球知名品牌的优势和国内现有品牌的本土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双赢的局面。具体来说就是深化品牌合作的力度:第一,对于合资企业的产品来说,我们不仅要有国际知名汽车的品牌标识,也应有我们企业的标识;第二,让合资企业生产我国的民族汽车品牌。如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五菱之光”已是通用在中国的六大品牌之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汽车发展史 篇6

现代汽车工业向着以减轻车身自重为主的减少能耗方向发展。国际上已把汽车对工程塑料的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汽车用塑料的年增长率为10%-20%。汽车塑料用量占塑料总消费量的5%-8%,在美国和日本为12%,德国为15%。国外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给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指出了方向。按照我国汽车工业“十一五”计划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接近1000万辆和保有量将达到5300万辆,由于技术的发展,我国车用塑料的比例仍将逐步提高,到2010年我国平均每辆轿车塑料使用量将达到130~135千克,维修对塑料的需求量将达到20万吨,其中聚丙烯为7万~8万吨,因此汽车工业对塑料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05万吨。各类汽车对塑料需求日渐扩大,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春天的到来,汽车塑料件也开始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类汽车使用塑料大约为40千克~80千克/辆,轿车上的塑料用量为70~80千克,约占当时车自重的5%~6%。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内汽车用塑料使用水平相对较低。在轿车中,塑料应用水平较高有富康、红旗等,每辆车的塑料使用量仅为90千克/辆左右。同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10千克~120千克/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最近,通过对国内各类汽车调查的情况来看,国内轿车塑料使用状况已达到相当水平。国内排气量在2000毫升以上的轿车塑料使用量已接近120千克,部分车型塑料用量甚至超过130千克。由于这些车自重较大,因此其塑料用量约占其车重的7%左右;而排气量在1000~1600毫升尽管塑料使用量均在110~120千克,但塑料所占其车重比例为8%~9%。近年来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对大中型客车的需求快速增加,同时客车的高档化也使得对塑料的需求越来越多。从对厦门金龙和郑州宇通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大型客车塑料使用量已达到180千克~200千克/辆,中型客车也达到了150千克/辆,其他中型车塑料使用量为100千克~140千克/辆。卡车对塑料的使用仍相对较低,从调查情况看,传统的5吨载重车的塑料使用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而最新设计的重型载重汽车在强调动力的前提下,对舒适的驾驶环境也提出了要求,新型卡车的驾驶室设计已接近轿车的水平,其中内装饰、空调及保温等已基本塑料化。以东风多利卡为例,2004年该车的塑料使用量已超过70千克/辆。市场快速发展呼唤汽车塑料新产品

由于我国汽车塑料的应用量相对较少且起步较晚,汽车塑料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存在专用树脂牌号少、生产工艺落后、产量低的局面,工程塑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的使用落后于发展潮流;其次,也存在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水平有限的问题,生产周期长,试制费用高;第三,开发力量薄弱、投入有限,开发手段落后,缺乏开发人才;第四,汽车塑料零部件厂家规模不大,水平低,缺少统一的汽车塑料零部件规范与标准;第五,不少企业生产、试验与检测设备尚属落后,不能保证和准确反映产品的最终性能;最后,国内企业的环保意识与重视程度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对材料利用的统一标准,材料的回收、再生和利用方面的研究缺乏考虑。

汽车塑料件青睐热塑性材料,目前汽车用塑料件很多,由于塑料品种较多,不同的树脂具有不同的性能。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汽车工业对塑料的使用已相对统一。近年来,在满足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前提下,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汽车用塑料的回收再生备受重视。因此在选择汽车塑料件时,设计师更倾向于选用热塑性塑料。在品种选择上,聚丙烯(PP)的用量明显增加,如改性聚丙烯保险杠已取代了PC/PBT保险杠,改性聚丙烯仪表板亦已取代了PC/ABS仪表板等,而ABS、PVC的用量则有所下降。

针对我国汽车塑化发展状况,提出以行业关注焦点:

第一,国内汽车零部件、汽车塑料行业企业要在汽车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把企业开发能力和产品水平提到更高的层次上。

第二,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从设计开发阶段就要进行汽车用塑料材料回收、再生利用的研究,以满足环保的需要。

第三,塑料原材料生产企业、汽车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与汽车主机厂应加强合作,建立新材料开发研究联合体,协调新材料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专用树脂、专用料、工程塑料系列产品,以提高我国汽车塑料的应用水平。

中国汽车4S店未来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汽车,4S店,发展,营销模式

1 汽车4S店的涵义

汽车4S店是“四位一体”制的销售模式,即4S:整车销售(Sales)、维修服务(Service)、配件供应(Supply)和信息反馈(Support),为用户提供了较全面的销售服务和质量保证。“四位一体”制起源于欧洲,欧洲的城市密布,城市间距离短,交通便利,汽车工业发达,各种服务设施完备,车型集中,每种车型具有较大的保有量。自1998年以来,采取“四位一体”经营模式的汽车服务企业在我国越来越多,跟国际接轨的新型营销模式及较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在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推广。

2 汽车4S店在现代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定位

汽车4S店的崛起是必然趋势,它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产物。汽车4S店的出现,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正确引导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维修服务,了解用户的反馈信息,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通过汽车4S店的服务,可以使消费者对该品牌汽车产生好感和信任,从而扩大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汽车的销售量。汽车销售服务是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3 汽车4S店的市场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3.1 市场优势

3.1.1 良好的信誉度

在汽车销售市场上,汽车生产厂商与汽车经销商签订合同,形成了某一品牌汽车的品牌专卖店,其汽车维修的零配件都是由厂家提供,有着正规的来源和良好的品质。在管理上,汽车4S店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加深客户对企业的了解和对产品的信赖,给客户留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3.1.2 专业的维修人员及技术

因为4S店是某个汽车品牌的专营店,其只针对一个厂家的一系列车型,并且厂家定期会对4S店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对汽车的性能、技术参数、使用和维修方面都熟练掌握,能够培训出一批技术精良的维修人员,能够做到“专而精”。而一些汽车用品经销商接触的车型虽多,但在某些技术方面有时是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1.3 完善整齐和人性化的售后服务

由于拥有一定的客户群体,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客户资料和售后跟踪服务,使得顾客在4S店买车更有保障和安全感,定期的保养和检修也都非常方便。

4S店的零配件及汽车的技术都是由汽车厂家支持的,所以在售后维修服务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并且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改装汽车及装饰汽车,特别是汽车上电子产品和影音产品的改装。4S店改装的车能对车主承诺保修,顾客就不必为改装汽车带来的问题而烦恼。

无论是保养还是维修,在4S店里,有干净整洁的休息室供顾客休息,还可提供电脑、电视、书刊等杂志供顾客使用,因此而不会感到无聊,如果顾客带了小孩,还有专门为儿童准备的游戏区供儿童玩耍。汽车4S店还专门提供了备用车辆给需要的客户进行使用,整个过程无需客户操心,有培训优秀的员工为其量身定做。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维修费用较高

现如今,有许多购买经济型轿车的车主不愿到4S店做维修和养护,原因是4S店价格太高。一般而言,在4S店零部件的进销比是4~8倍。以捷达为例,换三滤加日常检测,在路边店做是200元,但在4S店做要600元。昂贵的费用让部分车主们不愿意再到4S店对爱车经行维修,特别是汽车过了保修期。据调查和分析,至少有五成左右的车主在汽车过了保修期后都会选择在外面的汽车维修店对汽车进行维修和保养。

3.2.2 经营成本较大

4S店的投资非常大,在北京,4S店硬件投资通常在1500万元左右,销售流动资金在500万~1000万元之间。一些销售经济型轿车的4S店的投资相对会少些,但也需要800万元左右。巨大的资金投入让4S店举步维艰。

3.2.3 汽车品牌及市场的影响

4S店对厂家有极为明显的依附性,其经营的优劣,除了经销商的努力外,更受汽车厂商品牌的影响力、市场策略的灵活性、经营管理的支持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刚刚起步、知名度低、小规模的一些汽车品牌,要能让大众所接受,过程可想而知是比较艰辛和漫长的。

4 汽车4S店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根据实际情况来划分4S店的等级

现阶段,4S店已经成为汽车销售的一种主流,起着领导作用。但不能盲目的兴建汽车4S店,它应该是在不同时期对4S店的投入金额、投入规模大小,随着地区变化而变化,而不是在全国不同级别的城市都按统一的标准,那只会使经销商不堪重负。在一些经济稍微落后的地区,建立一个2S店(包含销售、快修功能),或者只是建立一个汽车销售展厅来供当地大众了解该汽车的性能,并且可以实现试驾体验。对于一些低端车来说,不一定要采取4S店的模式。可以选择在某些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建立4S店,这会对提升自我品牌形象有很大帮助。

4.2 汽车经营模式

我国的汽车4S店现如今的经营模式是一个4S店经营一种车型,这种也是目前在市场中常见的。但是我们前面提到过,兴建一个4S店的成本很高,对于一般品牌而言,这种经营模式不能够使利润最大化,有可能销量不好的时候直接亏损。如何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那么汽车4S店的经营模式就不能这样单一了,而应发展多个品牌实现销售,这样不仅节约资源,也可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这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上看,汽车销售已走向集群式,汽车大道、汽车园区将成为主流。集中建店、统一规划,形成集群效应。

4.3 开拓二手车市场

二手车市场在发达国家是相当成熟的。在我国也逐步发展起来,在传统的“四位一体”制的销售模式基础上加上二手车业务,其主要办理二手车评估、二手车置换和二手车销售等业务。

首先,可以以旧换新,提高新车的销售量;二是,二手车的交易能带动4S店的人气,人气旺了车子也就好卖了;三是,4S店对那些收的比较多而且车况比较好的车可以再利用。比如可用做客户的代步用车、公司的公务用车,如果做的比较大还可以供开展汽车租赁业务使用;四是,4S店可以以自身的优势为销售出去的二手车提供完善的售后跟踪服务,这样不但为消费者解除了购买二手的后顾之忧,而且也使自己本来“吃不饱”的维修站产值大增。

5 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了汽车4S店的来源及定义和定位,通过分析汽车4S店的优势及不足,提出了汽车4S店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需做出转型,在此基础上简略的提出了我国汽车4S店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立军,陈荣章.国内外汽车4S店发展模式研究.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10.

新十年,中国汽车的发展之路 篇8

本世纪的十年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从产销规模跃居世界一,到自主品牌崛起;从政府和企业采购主导的商用车消费为主,到私人轿车消费为主。十年间,中国由被人遗忘的角落,迅速成长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汽车消费观念也从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征逐渐回归到作为代步工具的自然属性,正在走进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家庭。

站在又一个十年的起点上,在业界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满怀信心、欢欣鼓舞之时,作为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我想我们更应该理性地思考未来十年中国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之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迫使汽车行业必须认清形势,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是必须要走的;兼并重组一百多家整车生产企业、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必须要走的;自主创新、培养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靠引进外国车型赚大钱的做法是必须要去除的;引进来、走出去,立足全球配置资源的道路是必须的;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合理规划“有形之手”的空间,是必须认真考虑的;中国人多地少、交通拥堵的现实应该得到业界的正视,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数量、建立良性的汽车社会也是必须要走的。

2010年-2020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关键时期,要想使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做好这十年的工作尤为重要。

一是必须保证十年的稳定期。大力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再来一个十年飞越提供安全保障。

二是必须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做大做强国有汽车企业和民族汽车企业,在不断巩固国有汽车企业规模和提升国有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继续抓好民间私营汽车企业的发展,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做好中小汽车企业的发展。

三是必须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我国的汽车企业要走“精、尖、高”的道路,当前,我国的汽车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已越来越不适应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是相当危险的。我们的国有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使“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掌握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企业发展之道,也是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篇9

2007-10-01 01:00

我国汽车行业目前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这种增长势头能持续多久,未来汽车行业增长将呈现何种态势?我们请经济学者从宏观经济理论的角度,对中国汽车行业中长期的增长趋势及潜力进行专业分析。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中的S型增长曲线,耐用消费品普及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三浪”加速增长阶段。

第一浪,普及率从1%~3%迅速上升至20%左右。此阶段结束后一般会有一个明显的调整期(增长率放慢)。

第一浪有如下特点:一是增速特别高。因消费和生产的规模均比较小,基数低导致增速特别高。二是增长剧烈波动。在刚开始普及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偏好还未最终定型,跟风式的消费较明显,消费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生产的盲目性也较强。三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高额的现实利润和乐观的预期收益,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资这一行业,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但规模都偏小。市场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出现剧烈的波动。

第二浪,普及率从20%左右上升至50%~60%。这是耐用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像第一浪一样,第二浪增长达到顶峰后也会步入一个明显的调整期。

这一阶段的特点如下:一是规模化下的高成长。耐用消费品产销量伴随着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不断增长。二是集中度明显上升,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方式。随着竞争升级,“规模决定地位”成为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市场法则之一。企业采取内部扩张和外部兼并的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因而导致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产业集中度显著上升。三是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加快。优势企业引导行业发展趋势。

第三浪,普及率由50%~60%上升到90%左右。产业高度集中,市场细分显著。

这一阶段的特点如下:一是产业高度集中,市场进入垄断竞争阶段。随着市场逐渐趋于成熟,耐用消费品产量向3~5家企业集中,前三强的集中度超过50%,甚至达80%。二是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决定企业的地位和效益。

我国彩电等行业的“三浪”式增长验证

从我国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行业的发展历程看,这些耐用消费品向家庭普及的过程基本都验证了“三浪”式增长定律。

彩电行业:1986年我国城镇家庭彩电普及率突破20%,达到27.41%,当年彩电产量出现明显波动;后经过3年的时间,彩电普及率达到50%,此时年产量跃升到1000万台左右,随之进入连续两年的调整期。之后再经过6年,彩电普及率达到100%左右,年产量达到3000万台上下。与其他耐用消费品不同,彩电的普及率相当高,明显超过100%,许多家庭有两部彩电,这导致2001年以后的第四浪高增长,不过这第四浪的高增长与彩电农村普及率的提高和出口量快速增长紧密相关。

电冰箱行业:呈现典型的“三浪”式增长。1987年我国城镇家庭电冰箱普及率接近20%,年产量400万台,1988年产量冲高到757万台,之后进入连续四年的调整期。1993年之后,电冰箱行业进入即第二浪加速阶段。1994年电冰箱普及率突破60%,由20%提高到60%花了7年时间。这期间增长最快的是1993年~1995年间,年产量达到800万~900万台。第三浪加速发生在2002年~2004年间,年产量跃上3000万台的台阶,2004年城镇电冰箱家庭普及率达90.2%,普及率由60%上升到90%花了10年时间,其中调整期高达5年之久。一般来说,一个家庭只拥有一台电冰箱,所以,其普及的过程具有较典型的意义。

洗衣机行业:1983年我国城镇家庭洗衣机普及率超过20%,达29.08%,完成了第一浪增长过程;之后经过四年的快速增长,普及率超过了60%,洗衣机的年产量达到1000万台左

1988年后洗衣机行业出现了长达8年的低迷增长期,60%~右;与其他耐用消费品不同的是,90%普及率持续了10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年生产量基本没有增加。2002年后才进入第三浪高增长过程,城镇家庭洗衣机的普及率2005年上升到95.5%,年生产量接近3000万台。空调的普及过程初看与彩电、冰箱、洗衣机有所不同,为“二浪”式加速过程。1998年我国空调城镇家庭普及率达到20%,经过短短7年时间家庭普及率超过80%,第二浪加速与第三浪加速叠加。不过,这可能是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一般一户安空调都在二台以上,因此,这一数据明显夸大了空调的普及率,估计夸大一倍多。所以,空调目前仍处于第二浪加速增

2002长期,第三浪估计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才出现。微机仍处于第二浪加速增长期中,年城镇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20%,经过2003年~2005年普及率提高到40%,再过两三年普及率可达到60%。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再进入第三浪加速增长过程。

目前汽车行业正处于第一浪的后期

从国外汽车行业发展的经验看,轿车消费也会经历“三浪”式增长的过程。美国汽车家庭普及的过程就是一个较好的例证。1914年,美国汽车家庭普及率超过10%,然后经过14年的快速增长,普及率提高到90%,其中有两浪快速增长,一浪是在20世纪初(一战期间),一浪是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现正处第一浪加速增长期的后期,估计2009年前后可以达到普及率20%和乘用车产销量达到900万辆。按照“三浪加速”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对第二浪加速增长的起点做一个分析。根据过去我国电冰箱和彩电行业的发展情况,电冰箱的城镇普及率1987年达20%,年产量401万台。彩电1985年的普及率为17.21%,产量为435万台,目前的城镇人口规模正好比这一时期多一倍,因此,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达20%时,乘用车产量大致为900万辆左右。2005年乘用车产量为393万辆,2006年突破500万辆。按20%的增长速度推算,到2009年乘用车年产量可达900万辆左右,2010年乘用车年产量将超过1000万辆。目前轿车占乘用车的比重为74%,按75%的比重算,轿车产量将达680万辆左右,2010年将超过700万辆。因此,中国汽车工业目前仍处于第一浪加速增长过程中,增长最猛的第二浪尚未到来。

目前城镇居民的小汽车家庭普及率被低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仅为3.4%,去年为4%,我们认为这些数据明显低估。因为乘用车保有量中公车的比重仍然相当大,估计仍在50%以上,而公车从使用的角度看,与私人汽车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两者存在很强的替代关系。

我们对近几年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的粗略估计是:2005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159.66万辆,其中小型和微型车(微型车与乘用车统计口径大致相当)保有量共计1918.67万辆。如果按城镇居民拥有量占总量的80%计算,城镇居民乘用车保有量大约为1535万辆,由此计算的城镇居民小汽车普及率为8.19%。我们估计的普及率数据比国家统计局高1倍以上。

2011年前后进入规模化的高增长期

在汽车达到20%的家庭普及率这一重要关口后,估计汽车行业发展要经过两年左右的调

整,然后进入第二浪的高增长期,“十二五”和“十三五”将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国际经验表明,家庭汽车普及率由20%上升到60%所用时间一般在10年左右。如美国从10%上升到90%用了14年,日本从20%上升到60%花了11年时间。日本小汽车家庭普及率于1970年达到22.1%,经过11年的时间后小汽车的家庭普及率上升到60%(1980年为58.5%,1981年超过60%)。之后又经过11年左右的时间,小汽车的家庭普及率提高到80%。我们粗略估计,中国城镇家用汽车普及率由20%到60%也要10年左右的时间。2011年前后中国汽车工业将进入规模化的高成长期,即第二浪加速增长阶段。2021年~2022年前后开始调整并为进入第三浪高增长做准备。按2021年城镇家用汽车普及率达60%计算,届时城镇人口总规模将达到8亿人左右,那么,城镇乘用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6亿辆,是现有乘用车保有量的10倍,年递增17%。

上一篇:冬季猪场注意事项下一篇:学校学生家长会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