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共11篇)
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 篇1
禾草沟项目部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
为加强禾草沟项目部安全生产变化的管理,掌握现场变化情况,实现主动超前预测变化、科学减少变化、有效控制变化,真正把变化落实在基层、落实在现场,着重从人员、时段、“三工”、系统和环境变化四个方面抓好管控,提高安全管理力度、精度,构建透明、简洁、高效的安全生产体系,实现变化条件下的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规定。
一、人员变化
㈠新工人入矿
1、由经管部牵头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安全资格证后,方可持证上岗。
2、由单位组织学习相关规程措施,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施工作业。
3、签订师徒协议,在师傅带领和指导下进行作业,并做到同上同下同休息。
㈡借调人员
1、本专业内借调人员,由借用单位组织学习规程、措施,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2、跨专业借调人员,必须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㈢离岗返岗人员
1、离岗返岗人员是指“六假”、外出培训、旅游等离岗一周及以上人员。
2、离岗返岗人员上岗前,单位必须重新贯彻学习规程措施,并由本人签字确认。
3、单位值班领导或负责分工的班组长必须向其交待本班组施工现场安全重点和注意事项。
㈣人员变化管理由单位行政主管负责。
二、时段变化
㈠季节变化
由项目部专业分管负责人牵头,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制定针对性措施,并严格执行。
㈡重要节假日(双休日)的安全控制
1、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监管不失控。
2、各基层单位须有干部在现场带班作业,指挥安全生产,并做好安全关键环节、重点部位把关工作。
㈢生产班关键时段控制
中、夜班及早班下半班、交接班时间,现场跟班干部、班组长、质检员、瓦斯员、安全员要加强检查验收,把住安全、质量关。
三、“三工”变化
㈠工艺变化
生产现场工艺变化,由分管专业副经理牵头,组织安全生产部门及所在单位技术主管召开现场会,并形成纪要。单位技术主管根据现场会纪要,编制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并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和考试。
㈡工序变化
生产现场工序变化,由单位行政主管亲自安排,做好工序调整工作。
㈢工具变化
现场使用的工具变化,必须由经管部向使用单位提供质量合格的生产工具,及时调换质量不合格的工具;工具使用人员必须按使用说明正确使用,有权拒绝使用质量不合格工
具。
㈣“三工”变化由项目部专业分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单位行政主管或现场负责人,根据职责权限负责。
四、环境变化
㈠施工地点变化
1、由分管副经理牵头召开现场会,安全生产部门及施工单位行政主管、技术主管参加,并形成会议纪要。单位技术主管根据会议纪要,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2、施工单位进入施工地点施工前,必须经过安全生产部门联合验收合格,并在现场挂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运行许可证。
3、单位技术主管负责组织职工进行新的规程、措施学习和考试,并传达相关措施。
4、施工前,各工种岗位必须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汇报。正常生产的第一个班次,必须有副科级及以上管理干部带班作业。
㈡地质条件变化
1、采掘头面出现地质变化时,现场跟班干部向矿调度室和施工单位值班领导汇报,施工单位要及时向职能管理部门汇报。
2、职能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分管副经理汇报,副经理组织相关部门、单位技术人员召开现场会,研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形成纪要。
3、单位技术主管根据现场会纪要,编制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
4、单位技术主管负责组织参加施工人员学习措施,并进行签名确认。
5、职能管理部门加强现场安全监管,并监督安全技术措施在现场落实兑现,确保地质变化条件下的安全生产。
㈢单项工程施工
1、单项工程开工前,必须由分管副总工程师及以上领导牵头,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及施工单位参加,对其进行会审,并形成会议纪要。
2、施工单位技术主管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并经会审批准。
3、施工单位技术主管负责组织所有参加单项工程施工的人员进行学习,并签名确认。
4、施工单位向安全生产部门提交开工申请报告,并经审查批准。
5、施工现场明确指定施工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
6、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加强现场监管,坚决执行“四不干”原则,确保所有单项工程安全可控。
㈣应急性工作
现场出现应急性工作,由管理部门人员到现场协调,现场跟班干部安排工作,班组长负责对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监管。
㈤环境变化由项目部专业分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单位行政主管或现场负责人,根据职责权限负责。
五、考核
对各类变化控制不到位的,按职责权限,对相关责任人按不尽职直至严重不履职考核,并处200~500元的罚款。
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 篇2
在实际的工作、生活当中,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工作很累, 钱挣的很少”, “做同样的工作, 为什么他挣的钱比我多呢?”诚然, 这样的情况实际中确实存在。如果说我们被动地、带着情绪工作, 肯定不会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做任何事情, 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客观因素, 而在于我们做事的态度。
工作中难免存在客观困难, 关键在于我们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 还是回避困难、在困难面前放弃, 这便是一个态度问题。学会关注铁路干部职工队伍的心理变化, 不仅仅是管理者为企业分忧——是做好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安全生产的工作需要, 而且为干部职工队伍的个人成长奠定基础——学会积极面对职工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存在的隐患。
1正确地了解下属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工作是需要热情和行动的, 工作是需要努力和勤奋的, 工作是需要有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 工作中的乐趣更是需要我们大家用心去体会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目标是把工作当作是一种过程来享受。职业生涯规划使我们个人的能量转化为能力的释放, 又通过不断需求的提升要求去主动、自发的从学习的乐园中蓄积能量, 只有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才能够不断地充实自我, 不断地完善自我。年轻职工最需要的是知识积累,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勤奋, 将会对职工的工作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才会体会到工作中的无穷魅力, 逐步将工作目标转化为自己事业去干, 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职业生涯愿景。
职业生涯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看待的问题。既可以从财富、地位的角度来看待。也可以从成功、幸福的角度和健康、快乐等角度来看待。从哲学角度可以是职业发展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去思考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工作生活目标, 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这样的目标, 形成人的职业价值观;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基于认识、情感和社会观等方面的分析来认识人的职业发展历程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广义的来说职业生涯贯穿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的选择和获得, 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 并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职业与非职业活动都视为职业生涯的内容。作为企业而言最为通常的理解是职业生涯仅仅指劳动者踏入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到时最终离开工作岗位为止的过程。作为更狭义的理解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工作任职经历或历程, 它不仅表示职业工作的长短。而且内含职业发展、变更的历程和过程, 包括从事何种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的阶段、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换等具体内容。
铁路安全管理是一种工作, 一种职业, 是铁路职工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力求所有部门管理者能熟悉下属每一个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帮助职工将实际工作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方向相结合, 实现与铁路安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针对可能对职工的工作过程中产生心理影响的产生的规章变更、升迁、晋级、绩效考核结果、突发处置、工作职位的调整等事件出现, 关注职工的心理变化。当职工处于积极心态面对时, 会出现积极主动的行为意识, 管理者只需关注其成长, 协助列出其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时间安排表;当职工处于消极的心境, 其心理变化会影响其出现漫不经心、淡漠随便地工作态度, 对工作热情降低, 这种心理变化使其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度下降, 管理者若对此种状况漠不关心、不了了之, 该职工的安全工作意识中其实就会已经存下安全的隐患。
综上所述, 铁路企业的部门管理者应该积极关注下属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下属职工的不适应心理、消极心理的提供咨询, 重塑职工的工作热情, 消除安全生产的隐患。
2有效的制定“心理契约”
铁路企业希望树立“抓好安全是本职、不抓安全是失职、抓不好安全是不称职”安全管理工作理理念, 这实质上是希望建立一种企业与职工之间的“铁路安全工作——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1960年美国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引入管理学界的。著名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施恩指出:“心理契约的意识是说,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 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 总是有一套不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这些期望微妙而含蓄, 它虽然是非正式的, 不具有书面的形式, 却具有契约的功能。如果其中一方未能如愿, 就意味着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真诚的平衡格局将被打破, 由此会带来职工的激励消退、流失等一系列后果。
但上述这份“铁路安全工作——心理契约”中明示安全工作出现的“不抓”、“抓不好”行为, 这些行为是不能以明确的、标准化定义去精确界定, 与之行为相对应出现的“失职”、“不称职”的词语则是心理学中指明对打击职工个体职业生涯实施过程的存在潜在性、隐患性、可叛逆性引导的心理词汇。
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提高和职工自我意识的觉醒, 职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心理契约”所显现的单向依赖关系, 而是一种新型的共生共荣、相互依赖的关系。为此职工更应该关心自己在组织中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以及可雇佣性的提高, 并借此来抵消新经济条件下随时可能存在对自己事业发展的影响力——面临轻则被迫转岗, 重则甚至于失业的风险。
铁路企业的“心理契约”不如设计为让每个职工都与企业荣辱与共的职业价值观:让职工树立以自己是铁路人为光荣——真正关心铁路爱护铁路潜心发展铁路事业, 铁路企业则以职工的优异工作创造出的成绩为骄傲;只有铁路企业发展了, 作为铁路人的职工才可能有职业前途。部门管理者在“心理契约”指导下, 不断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潜意识的执行才是企业的真正动力源所在。只有职工心怀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把安全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确实将铁路企业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筑建起铁路职工与企业之间高效安全管理工作的“心理契约”, 才可能出现职工将铁路企业的安全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 铁路职工将铁路安全工作当作自己个人成长发展的核心内容来维护。
3化解隐患 (问题) 构造动态安全工作管理平衡
我们说铁路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个长期的工作, 必须坚持不懈的以安全生产为工作的重心, 给铁路的发展与效益的增长提供前提, 这就要求铁路职工也必须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贯穿安全生产的行为意识。然而, 职工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会逐步成长为单位的骨干, 具有创造一番辉煌业绩的能力, 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职工的“职业生涯中期危机”。
这种危机的典型症状是对个人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十来年, 却发现自己干的都是些简单琐碎的事情, 既得不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 也没有聊以自慰的学识与能力, 更谈不上拥有显赫的地位和骄人的业绩。置身这种境地, 不仅难以向家人或朋友讲述自己的职业和所干的事, 而且很难认同自己的贡献是什么。这对每一个有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的人来说, 都是一个不小的挫折。
处于“职业生涯中期危机”的问题职工倘若面对安全管理工作, 那么其潜意识态度中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压力、懈怠与浮躁情绪, 其态度及行为中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在实际工作出现诸如“差不多”、“自我放松”和“凑合应付”等四种倾向了。职工工作情绪出现压力是暂时的, 是比较好解决的心理问题;而倦怠 (懈怠) 却是长期性的, 必须由组织或者职工自身实施有效的心理援助转化为工作新目标, 发展新方向转入后续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内容。倘若组织或职工自身对职工个体的倦怠心理持着“不闻”、“不管”、“不理”的态度, 其倦怠心理的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变成了“固化的恶性瘤”, 其不仅影响职工个人的工作态度, 而且在一定环境中还有广泛传染性, 最终也谈不上组织工作的高效、有效率了, 个人会觉得现实与报负不一致, 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自我矛盾之中, 职工的工作态度也不再有进取心, 平淡应付, 得过且过没有生气与活力了。
隐患 (问题) 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可怕, 为避免产生心理诊断的偏差首先的工作便是逐步弱化了大部分可能性外部事件对职工心理的影响后, 剩余的心理辅导中其实就是对职工内在行为模式的调整工作了。调整工作之一是解决角色冲突——意味着职工本人的行为方式与工作所要求的典型行为方式不符:可能是职工本人的行为方式不适合本职工作的要求, 亦可能是该职工对于本职工作的行为要求认知有很大偏差造成了其实际工作中的缺乏协调性表现。调整工作之二是解决行为冲突——大体是在一个团队中因为团员之间由于性格或者行为方式的差异而导致的问题。这种行为冲突是职工个体无能为力解决的, 必须判断冲突情境。我们需要首先判断冲突的产生是否是因为“事件本身”而产生的, 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性格不合”,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为了避免行为冲突, 尤其是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行为冲突——双方都需要调整其自身的典型行为风格去主动适应对方, 这并不是一种妥协, 而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人际心理学中的“白金准则”测试, 通过计算机化的DISC测评系统, 模拟双方的人格特征, 分析模拟结果提供应对方法) 积极人际关系的和一种方法。
“职业生涯中期危机”所产生的许多问题虽然确实会给职工个体带来很大的压力, 但是同时也为职工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如果职工能够想方设法地把握住自己的感情, 勇于接受现状和正视现实, 保持积极成长的取向, 积极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 就会化危机为机遇, 闯出一片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天地。这种基于组织发展为目标的职工心理援助课程应该逐步形成组织规划及培训中的重点内容。
企业经营者提出经营目标并将其转化为经营业绩指标和安全考核目标, 企业管理者将上述指标与目标转化 (并监督考核) 为真正可执行的步骤分解至执行者个人。这些都说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其实是个系列化的系统工程, 必须正确对待每个安全生产分析周期中的问题提出 (问题现象) , 分别从相关安全操作执行者的个人角度、部门管理者角度和企业安全生产视角切实去分析问题 (现象) , 真正做到个人、管理者与企业三者间的共同学习提升。首先是针对问题 (现象) 的产生列出与三者间自身关联性与根源性, 其次从众多关联及根源性分析中寻求所有可能的解决途径, 最后从可能性的解决途径中选择与目前企业运行环境相适合的改善途径逐步形成解决方案 (而不是武断的理解为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所认为的最佳、最科学的解决途径, 因为安全操作的执行者并不是他们, 而是执行者本身——需要解决其心理上的问题促其形成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 , 剩余时间表是管理者发挥监督考核杠杆使操作执行者转化安全行为, 形成安全习惯。
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 篇3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000万吨,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下降13%~24%。
1.2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多变是一个常态。但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粮食产量波动加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气候的本身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使灾害天气变化加大规律的认识统一到对农业生产的决策中去,也就是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1.3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东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病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为害范围扩大,为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造成越冬病虫卵死亡率降低,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2.采取的对策
2.1玉米提前播期 玉米是喜温作物,对土壤及外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水分正常的情况下,日均气温稳定≥8℃时是玉米适宜播种期。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积温增加,可减少中、早熟品种种植范围,扩大玉米晚熟品种种植范围,整体上使玉米播期提前。这不但能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避免热量浪费,同时也促进了玉米单位产量的提高。
2.2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随着气候变暖,在水稻产量形成期出现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减少,低温冷害几率低,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8 天左右,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
2.3调整种植结构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及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变化,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调整种植结构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4选择抗逆性品种 应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有计划地培育和选育抗逆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使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下来了。东北地区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逐步加大。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不能单一追求高产,还要注重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还要考虑作物的抗逆性。
2.5加强农田生态保护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环境;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农作物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业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 篇4
全球变暖是公认的事实,全球变暖及其影响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的水安全问题已经十分严峻.结合我国历史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实际和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全球变暖对我国洪水安全、用水安全及水生态环境安全的.可能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了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应考虑的气候变化问题.
作 者:矫勇 Jiao Yong 作者单位:水利部,100053,北京 刊 名:中国水利 PKU英文刊名:CHINA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P461 TV21 关键词:全球变暖 影响 水安全 流域综合规划★ 投资理财要考虑的四大因素
★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探析论文
★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 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
★ 初入社会毕业生职业定位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 职场规划你懂多少?3大因素需重点考虑
★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影响因素探究论文
★ 大班综合《我国的国宝-大熊猫》教案
★ 困扰我国企业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危机
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 篇5
注:括号里面数字代表09版教材的章节号,如(专1.1)表示专业第一章第一节。
一、原子核物理基础P1~34页 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性质(综1.1)原子核的放射性(综1.2)、射线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1.3)原子核反应(综1.4)
二、核反应堆工程基础(33页)核裂变及核能的利用(综1.5)P35~42 核反应堆的基本工作原理(专1.1)P2~12 反应性与反应性的控制(专1.4)P40~44 堆内的释热与传热(专1.5)P45~53
三、核反应堆与核动力厂(30页+10)核反应堆的主要类型(专1.2)P13~30 核动力厂使用的其他核反应堆堆型(NEW)新型压水反应堆(NEW)猜测AP1000和EPR 研究堆(NEW)猜测聚变堆
反应堆及核动力装置的功率控制(专1.6)P54~60 核反应堆保护系统(专1.7)P60~64
压水堆核电厂(NEW)用一节来讲估计只是简述
四、民用核安全设备基础知识(NEW)30页
民用核安全设备标准规范
民用核安全设备常用金属结构材料 主要民用核安全设备 民用核安全设备的特殊性
民用核安全设备的核安全分级要求
五、非堆核燃料循环设施(38页)铀矿开采及其加工(专2.1)P186~192 铀合物的转化(专3.1)P260~266 铀浓缩(专3.2)P266~276 燃料组件制造(专3.3)P276~281 乏燃料及其后处理(专3.4)P281~290
六、核技术利用基础知识(17页+3)核技术利用辐射源(综2.1)P45~53
常用的放射源和放射性同位素(专4.2)P319~332 国内外核技术利用的发展状况(NEW)
核反应堆和加速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综2.2)P53~56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综2.3)P56~66 射线装置的应用(综2.5)P70~76
七、辐射防护基础(综第三章1~12节)45页 辐射防护的目的与任务(综3.1)P151~152 辐射源种类、来源与水平(综3.2)P152~P157 辐射照射的分类(综3.3)P158~160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综3.4)P160~167
辐射防护中使用的量及其单位(综3.5)P167~172 实践与干预(综3.6)P172~176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综3.7)P176~178 辐射防护限值(综3.8)P178~183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综3.9)P183~187
辐射防护监测(综3.10)P187~192 辐射防护大纲(综3.11)P192~194
八、IAEA 提出的核安全基本原则(14页)基本安全原则的提出(综5.1)P235~236 基本安全原则的适用范围(综5.2)P236~239 安全目标(综5.6)P251~253和基本技术原则(综5.4)P243~248
九、核安全文化(综第6章)20页 核安全文化概述(综6.1)P259~262
组织的核安全文化建设(综6.2和6.3)P262~269 IAEA 对单位核安全文化的评价方法(综6.4)P269~274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良好实践(综6.5)P277~278
一、09版综合保留部分
1、保留了09版综合的第一、三、五、六章的全部;
2、将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第1、2、3、5节保留,3、第四章全部挪到专业里
二、将09版专业的部分理论基础转移至综合
1、专业第一章的1、2、4、5、6、7节挪到综合;
2、专业第三章铀矿开采和乏燃料1、2、3、4节挪到综合;
3、专业第四章第2节放射源与同位素挪到综合;
三、新增章节
1、第三部分核反应堆与核动力厂新增了最新堆型和研究堆,以及压水堆核电厂,预计都是简述,估计约10页。
2、最大部分新增的还是第四章的“民用核安全设备基础知识”,这部分肯定是综合里面的重点章节,估计约30页左右。
3、第六章核技术利用新增一节国内外核技术利用的发展状况。2~3页。
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 篇6
一、实践目的二、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了解新旧中国经济变化,解放前后的社会变化,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成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深的理解如
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我们09级会计一班和人资一班的同学,在2011年3月27日上午,到沈阳北市场进行了参观与教学实践。本次社会实践主要是采取观察法、访谈法,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多年生活在沈阳市的部分居民,通过考察和走访深刻认识到从上世纪30年代到今天中国是如何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变成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新中国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深刻感受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加深了对中国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深刻感受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理解。
二、基本理论
改革开放是我国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1978年以邓小平为首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取代了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因素。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国际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践调查概述
现在的北市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部,东以北三经街为界和沈河区相望,南以市府大路为界与遂川街道相邻,西以南京北街为界与西塔街道办事处相连,北以哈尔滨路为界与北道口街道办事处相接。辖区面积0.95平方公里,户籍户数9997户,人口34253人,下辖总站路、皇寺路、北市、市府路4个社区。是一个集购物、文化活动、旅游观光、宗教活动与一体的繁华地区。
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兴建清朝第一个皇家寺庙皇寺,从此大清朝第一个庙会市场也在此发端,上个世纪初北市场已成为中国传统十大闹市区之一,被称为“东北第一市”。曾与北京天桥齐名。
北市场集购物商住、餐饮娱乐、旅游文化、金融典当于一体,总商业面积约50万平方米,规划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是沈阳市三大商业板块之一。沈阳著名商街市府大路、南京北街、和平北大街、北三经街、皇寺路、北市一街等环绕其中。闻名遐迩的北市名吃美食、洗浴休闲、古玩花卉、茶舌曲艺、垂钓渔具……,日夜流淌着盛京四方老城夕日的繁华。
北市场皇寺路是沈阳最负盛名的旅游黄金走廊,其传统文脉和老城故事激荡百年,实盛寺、锡伯族家庙、满洲省委旧址、基督教堂、老北站……,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流连望返,临街矗立的中国当代第一石雕——过街牌坊和中国当代第一铸铜像——清代十二帝王雕塑,气势恢弘,令人神往。坐落于北市场的皇寺曾为清廷皇家寺庙,供奉有金佛一尊,后遗失。今人于北市场前修建清朝十二皇帝像。
四、分析阐述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我看到在旧中国老北市场破旧不堪,人民生活非常贫困,被封建统治者和外国列强所压迫,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甚至是靠吃野菜喝稀粥勉强度日。在这样极度贫困的状态下,只有解放生产力,让其充分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让中国摆脱这种惨淡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封锁,中国被迫关上了国门,新中国成立30年,虽然我们经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新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距离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还是落后的,不开放就无法看到希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程度,也学不到他们先进技术、先进经验,这不利于中国发展、进步和富强。邓小平理论从本质上讲,其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邓小平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他的理想理论指导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搞好对外开放,真正的解放生产力,这都是为了更快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国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改造后的沈阳北市场花鱼古玩城除了将老北市的花鸟鱼虫市场移入,还拟将位于南湖公园北门的古董市场及南昌街的文房四宝市场迁入,在北市场地区形成东北最大的古文化市场集散地。这使沈阳北市场花鱼古玩城的经营档次全面提升,布局也更加合理,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明显增强。,看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繁荣的局面,深刻体验到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幸福的景象,特别是和旧中国的老北市场相比真是新旧两重天,从根本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水平。由此证明了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和“落后就要挨打”的论断是十分正确的。同时,对外开放也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证明闭关锁国是不可能发展国家经济的。30多年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们大胆的打开了国门,主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我们才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很多领域追上甚至超越了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当今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看到今天的沈阳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来自国外的商人在中国市场上自由贸易,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被我们借鉴并加以利用,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真正做到了发展了生产力。
五、意见建议
气候变化是粮食安全的“克星” 篇7
早在1981年起,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就认定了“世界粮食日”, 在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第39界会议上, “气候变化及社会保护对粮食的作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 受气候干旱等因素影响, 预计世界谷物产量将比去年减少6%, 可谓“创纪录”式降幅。专家们认为, 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减产将对粮食价格波动、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 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未来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可能出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 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威胁。
靠天吃饭气候变化正日益威胁粮食产量及粮食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洪水、病虫害等严重威胁到全球粮食产量的稳定, 造成全球粮食供给的波动, 这是确定的事实, 并且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加剧也越加明显。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国际粮食及相关农产品的价格急涨, 世界范围对粮食安全的开始担忧,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使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气候因素已经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模型分析了1980~2008年间全球气候数据与4种大宗农产品——玉米、小麦、稻子和大豆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在这期间, 如果全球气温没有升高, 俄罗斯的小麦产量本可以比实际水平提高10%以上, 印度、法国、中国的小麦也可以有几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国、巴西和法国的玉米产量也会高于实际产量。据估计, 今后数十年, 全球变暖的趋势预计将继续, 在全球粮食需求将持续上升的大背景下, 粮食产能受到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前所未见的危害。
受气候变暖影响, 我国农业进入了必须应对复杂、极端气候风险的新时期, 逐渐出现了作物生长加快, 生长期缩短, 减少了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 种植制度发生改变, 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发生变化等。从来不知道饥饿滋味的美国人正因为气候变化面临隐忧, 反复无常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而全球暖化也威胁着作为世界粮仓的美国粮食生产的长期趋势。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称, 气候变化对孟加拉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 孟加拉会损失10%的粮食产出, 这相当于400万吨的粮食, 价值达25亿美元, 亦相当于孟加拉国2%的GDP。非洲对于气候变化十分脆弱, 非洲农业正在寻求新方法应对由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水土侵蚀和其他威胁等。近期一份名为《气候脆弱性监测》报告公开表明:气候变化将对全球184个国家的人文和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受影响最深的是发展中国家, 导致当地的贫困、饥饿和疾病, 甚至带来死亡。所以, 各国政府都该更加认真地对待气候变化。
影响是两方面的:积极与消极
虽然气候变化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粮食作物单产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幅度和方向依然是科学界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日前,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唐华俊领导的一支全球变化研究团队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杂志上报告称:相对于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影响, 在考虑CO2肥效作用的情况下, 气候变化对我国未来粮食安全有温和正效应。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粮食安全与气象保障服务》报告中介绍说:“全球气候变暖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 喜温作物界限北移, 进一步带动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在我国东北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增暖明显, 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 以前是水稻种植禁区的伊春、黑河, 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热量的增加, 也使得低温冷害减少, 像吉林省, 仅仅是玉米品种晚熟延长7~10天, 无形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有利于生产。”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适应气候变化, 变弊为利, 减少损失;另一方面需要延缓气候变化。从适应变化而言, 小麦专家们表示:气候变化对小麦来说是喜忧参半,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 总干事ThomasLumpkin称, 某些地区小麦的生产, 比如印度和墨西哥, 预计将面临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在其他地区, 比如中国的北部, 生产可能会受益于更加温暖的冬季。在中国, 温暖的冬季气温已经让某些地区的农民们用春小麦来代替冬小麦。位于内罗毕的世界农林业中心的气候变化、农业和粮食安全项目主任帕蒂·克里斯特杰森说, “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的许多农民已经开始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 为了确保丰收, 小农户已经开始种植更耐旱的快速生长作物, 愿意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们需要的是综合性的战略。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风险肯定是要增加的。因此, 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中国农科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梅旭荣认为, 要科学分析和科学应对, 不能一概而论。南非科学工业委员会鲍勃·斯科尔斯表示说:“2012年对于科学家来说, 应抓住大好机遇, 证明农业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对科学家们而言, 研发出能对抗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农作物, 是一场“绿色革命”。
加快减排步伐保障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欧盟气候变化专员康妮·赫泽高在《卫报》上发出警告:“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 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不要再认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是遥不可及的, 以前少见的气质灾害正在成为常态。”国际发展及人道救援机构乐施会政策倡导总监孙学兵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与在美国及其他地区出现的极端天气, 让人们可以预见到未来在全球变暖环境下的粮食系统的脆弱性。”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下, 面对近9亿的饥饿人口, 保障粮食安全任重道远。世界各国必须更加重视农业,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做得还不够, 各国政府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 由“高碳”向“低碳”转型, 世界农业已经步入了新型的有机、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期, 即低碳农业经济时代。低碳农业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生态革命产物。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篇8
关键词 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21世纪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逐渐的成为了各国政府、科学界、社会界等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其对自然、人类生活、经济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尽管科学界对大气温室气体的升高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与原因以及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等还存在着争议,但对于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生活而言,气候的变化已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当中包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不但将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与食物的安全性,更关系到了全球粮食的生产和安全供应。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 对种植业的影响
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形势下,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将更加的频繁、强烈,而干旱、高温、洪涝、冷冻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同时,气候变暖将会使农作物的生长季延长。根据相关研究得知,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农作物全年生长季延长,而生育期则会缩短。如当气候上升2 ℃后,农作物的全年生长季将延长8~32 d(华南地区延长32 d,而华北地区延长则较少为8 d)。另外,随着气候变暖现象的加剧,全国小麦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了34 d、水稻平均缩短了14~15 d,不同地区之间略有差异[1]。
1.2 对光资源的影响
光资源,是农业气候的重要资源之一。光资源对于绿色植物而言,将表现出形态效应、光合效应、光周期效应等,以此来为植物的正常生长与发育提供保障,有效的提升最终的产量。通常情况下,可以从光质、光亮、光时等方面来对光资源进行描述与评估[1]。另外,作为光合作用的动力,光资源如果过低或者过高都会直接导致农作物光合能力下降。
1.3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如果气候过于的温暖、干燥,将导致潜在的增发能力不断增大,使土壤的含水量不断的降低(尤其是夏季,土壤水分减少现象最为严重)。土壤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其透气性则会相应的变差,而这有利于土壤有机碳行亮的提高。而在土壤水分不足时,土壤的孔隙度则会变大,这就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分解。对于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的活动而言,气候变暖的现象将会对其带来直接的影响,这将改变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C-N”循环,这显然加快了氮的流失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抵御能力。
1.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
对于农业灌溉的需水量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在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气温的上升将使农作物在生长季内的潜在蒸散量不断的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便会随之下降,最终极大的增加了农业灌溉中的需水量。首先,就我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而言,近几十年来,气候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其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海河流域的下降幅度是最大的)。其次,气候变暖对水体(如湖泊等)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水温将不断升高、降水强度将不断的增加、将出现长期的低流量,这些现象的出现将使湖泊等水体出现严重的水污染,从根本上加剧了农业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后,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而言,气候的变化将对其水资源有着巨大的影响。
2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2.1 转变生产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便是将传统的自然植被转换成耕地、厩肥管理、秸秆燃烧、农场运作等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应该改善农业的管理措施(如废料管理的改进、农田与牧场的土地利用的改善、农林混作的实施、耕作制度的改变、水资源配置的优化、绿肥的施用等)。其次,应该对那些已经退化的湿地和土壤进行修复、将农业边际的土地转换成为林地、增加农业升天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2]。这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率提高,固化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气候转变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2.2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建设
首先,在农业基地网络中进行观测点、监测点的布局,以此来对区域的气候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控与监测;其次,健全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联动机制(尤其是如大型养殖场的生产单位与气象部门的联动机制)。以此来加强预报工作和极端性天气事件的预测;再次,加强主要区域和农作物生产的技术研发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大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水平;最后,研发出储备应急的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在灾后要对技术储备和生产资料进行快速的恢复)。同时,还应该大力的开展气候变化的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
2.3 发展现代生物技术,选育抗逆品种
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而言,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重要。首先,在新品种的选育中,应该选择那些适应气候条件的品种;其次,应对生物固氮、光合作用、抗御逆境等生物控制技术的开发工作进行不断的加强,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以此来有效的降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农业生产风险[3]。
3 结语
我们应该根据我国农业的分布格局差异显著等实际的情况,以全国各个农业生产区为研究的单元来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先进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应对气候变化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问题和挑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09:1707-1712.
[2]胡清宇.近30年江淮地区气候变化对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
[3]吴普特,赵西宁.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02:1-6.
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 篇9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因此研究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库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估计了1981~2000年期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变化,分析了中国陆地碳汇的地域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NEP的平均值呈现北方高南方低、中部和西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格局;NEP正值(碳吸收)主要在西南地区西部、藏东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以及华北中西部,NEP负值(碳释放)主要在华中、西南南部、新疆北部、内蒙西北部、华北平原一些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东北平原中部和黄土高原的NEP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华中大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研究时段内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不明显,其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碳源,但在90年代转为一个碳汇;草地和灌丛由于面积广阔,其碳吸收量占整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的近四分之三.作 者:陶波 曹明奎 李克让 顾峰雪 季劲钧 黄玫 张雷明 作者单位:陶波,曹明奎,李克让,顾峰雪,黄玫,张雷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季劲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 篇10
从市民眼中的“脏乱差”到人人展现真善美
根据花果街道党委《在社区核城中村开展“1+X+N”社会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为加快推进头堰社区社会管理工作进程,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满足群众生活的新需求,头堰社区从2011年开始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截至目前,成效微显。
纵观过去,走进花果街道头堰社区,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上横七竖八停放的各种车辆,星星点点的白色垃圾随处可见,路边小摊肆意摆放,河道里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社区矮小破烂的办公室毫无生机,个别办事的居民也免不了抱怨,辖区个大型企业更是各自为政,不屑于社区的管理。总之,市容脏、乱、差,人心涣散,管理欠缺是前几年头堰社区给广大居民的整体印象。然而,自2011年以来,在花果街道的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头堰社区积极推行“十星级”网格管理办法, 做到“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方式,将辖区分为四个大各区,六个小网格,实现管理网格化,通过上下联动,共同解决社区的弊端问题。
自实行“十星级”网格管理以来,社区以创建一流示范社区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各方面优势创建了多个社区团体和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多项便民利民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为推进社区面貌改善、居民素质提高、居民文化生过的提高奠定基础。
一是依托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健康义诊志愿队、法律援助志愿队、卫生保洁志愿队、关爱儿童志愿队、低保户志愿者队伍、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志愿者队伍等组织起来开展社区义务奉献活动,根据辖区不同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有效地确保社区的和谐和稳定。社区特困党员XXX,是一名退伍老兵,曾参加过中英边境战争,女儿XXX患肢体残疾,丧失劳动力,老伴身体欠佳,每年社区党组织志愿者们都到他帮助打扫卫生,家慰问,今年七一建党节,社区再次为他送去300元慰问金,社区考虑到XXX年事已高,能力有限,为其女儿XXX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切实解决了他家的实际困难。
二是依托辖区单位,头堰社区与辖区发动机厂、花果医院、动气三中等单位共同达成共驻共建协议,共同为头堰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而努力。今年来,头堰社区组织辖区各单位离退休人员,成立了舞蹈队、腰鼓队、书法绘画协会等多支文艺队。并积极联系发动机厂,由发动机厂提供活动场所,头堰社区提供文体器材,成立了花果街道头堰社区暨发动机厂离退休科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的乓球室、棋牌室、书法室、阅览室、舞蹈室等每天定时开放,供居民娱乐使用。今年三八妇女节,头堰社区组织的两只舞蹈队积极参与区“舞动车城”大型广场舞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核二等奖的好成绩。
三是依托卫生保洁队,一改辖区过去“脏乱差”容貌。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网格化管理实施的进程,十堰市政府给头堰社区配备了一支13人的卫生保洁监管队。在社区人性化管理下,这支队
不但每天时刻保持辖区道路的干净整洁,阻止车辆乱停乱放,及时清除乱贴乱画,同时,积极做好环境卫生健康思想宣传活动,提高辖区内居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提高城市长效保洁水平和创卫品位。过去随手乱丢垃圾的行为,在现在的头堰社区极为罕见。今年年初,头堰社区书记组织全体社区干部、网格员、卫生保洁员、监管员对犟河河道进行了彻底清理,为后期犟河治理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奥巴马国家安全战略的八大变化 篇11
根据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总统应每年向国会递交一份综合性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奥巴马的前任布什政府于2002年、2006年发表过两份报告。日前,奥巴马政府发表了其上台以来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从基调到内容均打上了奥巴马外交“新政”的烙印,显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调整与变化。
立足国内,强基固本。美国面临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采取“重振美国”的施政路线,优先解决国内问题,对外求稳防乱。在奥巴马政府看来,当前美国面临的严重威胁来自国内,包括经济危机与本土恐怖分子等;美国的经济是“力量之源”,只有实现经济繁荣,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海外影响力才能得到根本保证。奥巴马多次表示,“国内的挑战(经济增长、技术革新、教育改革)才是维持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核心。我们在国外的力量与影响力始于我们在国内采取的步骤”。因此,新战略报告强调把推动经济增长和扭转财政状况作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任务来对待,提出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科技与创新、发展新能源等内政主张,作为巩固美国实力地位的重要措施。
缓和扩张步伐,注意巩固成果。冷战结束20年来,美国一直在进行对外战略扩张,以维护和拓展美国安全与利益。布什政府把这一扩张路线推进到极点,借反恐来谋霸,发动两场战争。布什有句名言:为了使民主更安全,就必须通过扩展民主来促进安全。但布什政府扩张过了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得不采取优先收拾前任的残局、消化扩张成果、适当收缩战线的战略,警惕并避免过度扩张损及美国全球地位。这在奥巴马为新战略报告所写的序言中有所反映。美国确定从伊拉克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就是这一政策的实施。
淡化绝对安全,寻求共同安全。布什政府期间,美国自恃冷战后超强的军事、经济、科技等优势,试图超越冷战时期确立的集体安全原则,谋求美国的绝对安全,使得美国能应对任何形式的威胁。奥巴马政府认识到美国的安全和繁荣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安全与繁荣是密切联系的,布什政府时期所采取的绝对安全原则难以实现,并且会带来副作用,因此转向强调共同安全,提出国家安全不再是“零和游戏”。奥巴马指出,“世界拥有共同安全。不管愿不愿意,如果我们想让美国更安全,我们需要让世界变得更安全”。新战略报告把共同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奥巴马政府“安全观”的新变化。
推崇多边主义,弱化单边色彩。从民主党外交理念出发并吸取布什政府的教训,奥巴马政府强调以合作谋安全、以多边谋安全,把安全战略置于多边主义的轨道之上,致力于打造一个“多伙伴世界”,塑造一个能够应对当今时代种种挑战的国际体系。奥巴马外交安全班子不止一次地承认,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应对当前的国际挑战,美国也不例外。这一基本认识使得奥巴马政府高举国际合作的大旗,不再单打独斗,增强了对外行动的合法性。当然这种合作是有条件的,是美国领导下的合作,是其他国家分担责任的合作。新战略报告的执笔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德斯表示,美国倾向于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取代八国集团峰会。
放弃反恐挂帅,注意多方平衡。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最大特征就是反恐压倒一切,甚至从反恐角度看待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开篇第一句就说,“美国正处于战争之中”。就维护安全的手段而言,布什政府突出强调保持并使用超强军事实力,外交安全政策一度被“军事化”。奥巴马政府则把恐怖主义威胁看作美国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摒弃“全球反恐战”的提法,而改用“打击暴力极端主义”,争取把“战争”与反恐脱钩,完全走出9.11事件的阴影,试图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处于战争状态”在心理上对美国民众的不利影响,同时寻求更广泛的外交安全议程,重视应对其他问题的挑战与威胁,如特别强调应对传染病防治、气候变化等一些全球性问题。
树立现实主义风格,降低理想主义调门。奥巴马本人对布什时期美国内政与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刻反思,对布什外交思想受理想主义驱动的失误有清醒认识。奥巴马政府吸取了布什政府过高估计美国自身实力、过低估计世界对美国强硬霸道做法的反弹的教训,接受现实,承认美国实力的局限性,承认美国目前的困难处境,承认美国需要帮助与合作。新战略报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务实,强调要认清形势,从世界的现状出发考虑问题。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日前说,在(上任)16个月之后的今天,奥巴马总统及其政府认识到,必须以正视世界现实的态度应对世界局势。奥巴马明确表示,“这个年轻世纪的重担不能只落在美国一国的肩上。拒绝设定超出我们责任、能力或利益范围的目标”。这些表明,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实力以及实现对外目标的能力采取了比较理性务实的态度,坚持通过国际合作优先解决当今世界的现实难题,倾向于抛弃布什政府以“救世主”的心态高调推进民主改造世界的战略目标。
纠正先发制人,慎重使用武力。布什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声称,“浩瀚的大洋再也保护不了美国——我们只能靠在国外积极采取行动、在国内不断提高警惕来保护自己”。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有言,“防御恐怖主义和21世纪的其他威胁,需要我们把战争带到敌人那里去。最好的防御,有时是惟一的防御,就是成功的进攻”。布什政府先发制人战略颠覆了国际关系准则,为世人所诟病。新战略报告明确提出,尽管有时有必要使用武力,但美国将在穷尽其他手段之后才发动战争,同时也会充分考虑采取军事行动的代价与风险。
采取多种手段,突出全面综合。新战略报告强调美国国内的强盛、本土安全、国防与外交政策四位一体构成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扩大了国家安全的含义,指出国家安全不仅包括传统的军事安全,而且包括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提出必须对构成美国实力的所有因素进行平衡和整合,以提高美国在21世纪的国家安全能力。奥巴马政府把外交、国防与发展列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主张要通过全面接触重新塑造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国务卿克林顿强调,“无论在实质上,还是在过程中,都避免让国防、外交和安全彼此分离,这也就是美国政府应该追求整体安全效果”。
【安全生产变化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10-23
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06-14
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08-28
安全生产管理奖励制度09-09
生产安全责任制度08-17
物业生产安全管理制度07-06
安全施工生产管理制度09-30
库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07-03
安全生产惩罚管理制度05-19
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