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语法:动词

2024-10-16

小学英语语法:动词(共8篇)

小学英语语法:动词 篇1

小学英语语法-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词。

按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可以分为:

连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和行为动词。

be动词(am,is,are)

be动词做谓语时,要与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用法口诀:

我用am,

你用are,

is 用在他、她、它,

复数全用are。

如:I am a teacher. You are a student. She is a nurse. We are Chinese.

be动词的否定形式:

am not(无缩写形式)

is not=isn’t

are not=aren’t

助动词(do,does,did)

do,does用于一般现在时,doe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其他人称和数用do。其过去式did用于一般过去时。他们通常用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助动词后动词要用原形。

如:Do you like this film?

Does she like playing football?

I didn’t go to school yesterday.

否定形式:

do not = don’t

does not =doesn’t

did not=didn’t

情态动词(can,may,must,should,will,would,shall 等)

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动作或状态的态度,表示“可能”,“可以”,“需要”,“必须”,“应当”等意思。情态动词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后面的动词要用原形。

can和may都可以用来表示请求或允许,但may比can更正式,更客气些。

如:

Can I use your pen?

May I come in?

must和should

must意为“必须,应当”,含有一种命令的语气,比较生硬,不容商量。

should意为“应当,应该”,表示建议或劝告,语气比较委婉,客气。

如: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before you go to bed.

You should stay in bed and have a good rest.

will和would

用于疑问句,表示说话人向对方提出请求或询问,用would比will更委婉,更客气。

如:

Will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注意区别

I’d like… 我想要…(接名词)

如:I’d like some tea.

I’d like to… 我想要做…(接动词原形)

如:I’d like to go with you.

I like… 我喜欢…(接名词或动名词)

如:I like monkeys. I like reading.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也叫实意动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动词。

如:

run(跑), jump(跳),listen(听),

sing(唱),eat(吃),think(想)等。

行为动词在句子中有人称和时态的变化。

在英语中,不同时间里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需要用不同的动词形式来表现,这就叫时态。

一 般 现 在 时

<—————————+—————————>

一般过去时 现在进行时 一般将来时

小学英语语法:动词 篇2

关键词:语法搭配,动词,英语学习者

一、引言

“搭配”这一概念由英国语言学家Firth提出。Firth认为,词语的结伴关系或共现关系是词语搭配的重要表现形式;词语搭配是一种意义方式,习惯性搭配中的词项相互期待和预见(转引自杨惠中2002:84)。之后,人们对搭配的研究呈多元化趋势。

Sinclair(1991)将搭配定义为语篇内邻近出现的两个或多个词。Halliday与Hasan (1976)认为搭配是语篇中词项的共现。Kjellmer(1987)将搭配定义为以相同形式出现一次以上且语法结构正确的词语序列。Cowie(1981)指出搭配是特殊性质的词语组合,尤其是有别于习语和所谓“自由组合”的半固定的受限组合。由此可见,学者们对搭配持有不同的见解与主张。Sinclair、Halliday与Hasan强调词语的共现,且Halliday与Hasan将搭配研究扩展到语篇的层面,认为搭配是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Kjellmer主张搭配的界定除考虑共现因素外,也应包含语法关系。Cowie对搭配的判定依据“透明度”与“替换度”两条定性标准。在综合分析搭配特点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卫乃兴(2002)提出,搭配是在文本中为实现一定的意义从而以一定的语法形式因循组合使用的一个词语序列,构成该序列的词语相互预期,以大于偶然的概率共现。

搭配是组合关系在语法与语义层面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直接反映语言使用的流利性与地道性。因此,搭配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研究人员的关注。诸类搭配中,动词不仅因其出现在语句的中间位置,更因其在语句构成中的支撑作用,使动词搭配成为映射学习者外语熟练程度的有力参数。因此,本研究拟从动词搭配的维度入手,调查外语学习者搭配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其外语习得的发展规律,为外语的教与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认为,人们在使用言语进行交际时,词语的组合受到该语言社区所共同遵守的语法规则的制约,而一定的语法结构实现为相互期待的词语共现。因此,本研究将搭配定义为某一语法型式下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分为语法搭配与词语搭配。语法搭配是隐藏于词语搭配后的语法范畴间的结合,是词语搭配高一级的抽象;词语搭配是语法搭配的具体实现形式,是某一语法框架下词与词的共现。

二、相关动词搭配研究回顾

张军、李文中(2004)调查了大学英语学习者动词搭配的典型语法和搭配特征并解析了该搭配模式的失误原因。邓耀臣、肖德法(2005)考察了中国大学生中介语中6个高频虚化动词搭配型式的特征与变异规律。张文忠、杨士超(2009)探讨了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动名搭配错误的形式特征并诊断了搭配错误的原因。王海华、周秀娟(2009)对比分析了高中、大学非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专业三个不同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词搭配的发展特点。

上述研究为人们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搭配的使用特征与改善外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首先,第一项研究虽讨论了学习者动名语法搭配的使用情况,但动名语法搭配体系的划分略显粗糙;其次,后三项研究主要侧重于学习者动词词语搭配特点的探讨,很少涉及学习者语法搭配使用特征的分析;第三,上述研究使用的语料写作条件存在差异。鉴于此,本研究在语料的选取上,将统一受试的写作条件,以语法搭配为着眼点,全面系统地考察英语学习者动词搭配使用的特点与不足,以加强研究的针对性。

三、动调语法搭配型式

动词是英语中的核心词类。Longrammar grammar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简称为LESWE)(Biber 2000)认为,词汇动词又可分为简单动词与复式动词。根据配价模式,简单词汇动词主要用于五种模式如下:

(一)不及物动词型。动词用于SV(主语+动词)模式中。如,Tom came。

(二)单及物动词型。动词出现在SVOd(主语+动词+直接宾语)模式中。如,Tom opened the door。

(三)双及物动词型。动词用于SVOiOd(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模式中。如,Tom gave me the book。

(四)复杂及物动词型。动词出现在SVOdPo(主语+动词+直接宾语+宾语表语)模式中,或SVOdA(主语+动词+直接宾语+状语)模式中。如,Tom considered him honest或Tom put the book on the shelf。

(五)系动词型。动词用于SVPs(主语+动词+主语表语)模式中,或SVA(主语+动词+环境状语)模式中。如,Tom looks excited或Tom stays at John's。

复式动词在语义上等同于简单动词,根据构成划分为四类:

(一)短语动词。由动词与状语性小品词组成,包括及物与不及物两类。如,come on,pick up。

(二)介词动词。由动词与介词构成,主要用于两种模式中:①“动词+介词+名词短语”与②“动词+名词短语+介词+名词短语”。如,look at the board,devote one's efforts to one's task。

(三)短语-介词动词。由动词、状语性小品词与介词构成,主要用于两种模式中:①“动词+小品词+介词+名词短语”与②“动词+名词短语+小品词+介词+名词短语”。如,look forward to the holiday,take the boy over to the island。

(四)其他类型的复式动词。主要用于三种模式中:①“动词+介词短语”、②“动词+动词”与③“动词+名词短语”。如,come as a surprise,make do,have a chance。

根据以上分类并结合语料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动词语法搭配型式分为九种,详见表1。

四、研究设计

(一)受试

参加该项研究的受试为山东省某高校的100名英语专业学习者。其中,一年级与三年级受试各50名,一年级受试被定义为低水平学习者,三年级受试被定义为高水平学习者。

(二)语料来源

研究语料为受试在课后完成的命题描述作文My Campus。

(三)研究问题

该项研究具体解决两个问题:

1.所有受试使用动词语法搭配的特点是什么?

2.不同水平受试使用动词语法搭配的情况如何?

(四)研究步骤

该项研究按以下步骤展开:第一步,检查所有语料是否有效;第二步,确定每篇作文中动词的语法搭配类型并记录其使用频数;第三步,计算每类搭配的使用频率(为保证搭配频率比较的科学性,搭配使用频率的计算方法为:每类语法搭配的使用频数÷文中实际使用搭配的总数×100%);第四步,输入所有数据建立数据库;第五步,运用SPSS16.0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1与2。

五、结果与讨论

(一)受试使用动词语法搭配的总体特征

我们首先运用SPSS统计描述中的均值与标准差报告受试使用各类英语动词语法搭配的总体特征。分析结果汇总于表2。

表2显示,受试文章中V5(系动词型)、V2(单及物动词型)与V1 (不及物动词型)三种动词语法搭配占所有搭配的比例为70.02%,V9 (其他复式动词型)、V6(短语动词型)与V8(短语-介词动词型)占7.64%。也就是说,假设受试文章中共使用100个动词语法搭配,那么其中约有28个系动词型搭配,26个单及物动词型搭配,16个不及物动词型搭配,8个介词动词型搭配,8个双及物动词型搭配,6个复杂及物动词型搭配,4个其他型复式动词型搭配,3个短语动词型搭配与不到1个的短语-介词动词型搭配。显然,受试经常使用系动词型、单及物动词型与不及物动词型搭配,很少使用其他复式动词型、短语动词型与短语-介词动词型搭配,各类搭配使用不均。因此,文章中容易出现句式单调、语言匮乏、语言不地道等现象。

另外,LESWE对朗文语料库的研究发现,短语动词与短语-介词动词是小说与会话两大语域中常用的动词。因此,受试文章中短语动词与短语-介词动词的低使用频率说明短语动词与短语-介词性动词是英语学习者的薄弱环节,应引起重视。

从表2还可以发现,V5(系动词型)与V2(单及物动词型)搭配是受试使用最多的动词搭配类型。为进一步了解系动词型与单及物动词型搭配的使用情况,研究者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见表3与表4):

从表3可以看出,受试使用最多的系动词搭配类型为V5a2(系动词+名词短语)与V5al(系动词+形容词短语),其次为V5c(系动词用于there be句型)与V5a3(系动词+介词短语),很少使用V5d(系动词主语it做形式主语)、V5b (系动词+补语从句)与V5e(系动词用于强调句型)。因为本次研究语料取自有关校园的描述文,所以受试较多使用了“系动词+名词短语”、“系动词+形容词短语”、there be句型与“系动词+介词短语”等搭配类型。

由表4可以发现,单及物动词型搭配中受试较多使用V2a(单及物动词+名词短语),较少使用V2c(单及物动词+宾语从句)与V2b(单及物动词+动名词或动词不定式)。由于语料主要涉及事物与风景的描写,对人的活动描写相对较少,因此V2b的使用频率低是可以理解的。但V2a与V2c均值差异大,且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单及物动词+宾语从句”型搭配是受试语法搭配使用的弱点,而“单及物动词+名词短语”搭配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文章句式简单现象的产生。

(二)不同水平受试使用动词语法搭配的特征

在讨论了受试使用动词语法搭配的总体特征后,我们对一年级与三年级受试使用动词语法搭配的均值进行比较和独立样本T检验,以全面了解不同水平受试使用动词语法搭配的情况。

从表5可知,低水平与高水平受试V5(系动词型)、V2(单及物动词型)与V1(不及物动词型)三种类型的语法搭配使用频率高,合起来占所有动词搭配的比例分别为76.92%与63.1%;不同水平受试V8(短语-介词动词型)搭配使用频率均较低,分别为0.24与1.21。这说明低水平与高水平受试在动词语法搭配使用方面存在相似点,即常使用系动词型、单及物动词型与不及物动词型搭配,很少使用短语-介词动词型搭配。可见,短语-介词动词型搭配是低水平与高水平学习者共同的难点。

其次,就不同水平某一类语法搭配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而言,V6(短语动词型)与V9(其他复式动词型)两种类型的语法搭配使用频率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6)。这说明高水平受试比低水平受试在短语动词型与其他复式动词型搭配的使用上能力明显提高。就同一水平内各类语法搭配使用频率之间的差异而言,低水平受试的差异较大,高水平受试的差异较小。这表明,相对低水平受试而言,高水平受试在语法搭配类型的使用上相对多样与熟练,能够达到文章句式丰富多变的效果。

在分析了不同水平受试动词语法搭配的使用特征后,我们最后调查不同水平受试系动词型与单及物动词型搭配的使用特点。由表7可以发现,系动词搭配诸类型中,低水平受试常用V5c(系动词用于there be句型)与V5a3(系动词+介词短语),高水平受试则常用V5a2(系动词+形容词短语)与V5al(系动词+名词短语),高水平受试与低水平受试皆很少使用V5b(系动词+补语从句)与V5e(系动词用于强调句型)。结果表明,描述事物时,低水平受试多使用there be句型与“系动词+介词短语”型搭配;高水平受试擅长运用“系动词+形容词短语”与“系动词+名词短语”型搭配。值得关注的是,在V5c搭配类型的使用上,高水平与低水平均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表明,描述事物时,高水平受试已能够使用其他语法搭配类型替换there be句型,语言水平有显著提高。

表8显示,各类单及物动词型搭配中,低水平受试常用V2a(单及物动词+名词宾语),很少使用V2c(单及物动词+宾语从句);高水平受试常用V2a(单及物动词+名词宾语),很少使用V2b(单及物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结果表明,V2a (单及物动词+名词宾语)是不同水平受试皆常用的语法搭配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在V2a搭配类型的使用上,高水平受试比低水平受试使用频率低;在V2c搭配类型的使用上,高水平受试比低水平受试使用频率高。而且经过T检验,这两种差异皆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在运用复杂句式方面,高水平比低水平受试的能力显著提高。

六、结语

以上是我们观察到的英语学习者描述文中动词语法搭配的使用情况。从总体上来讲,受试能够熟练使用系动词型、单及物动词型与不及物动词型搭配,很少运用其他复式动词型、短语动词型与短语-介词动词型搭配;系动词型搭配中,受试较多使用了“系动词+名词短语”、“系动词+形容词短语”、系动词用于there be句型与“系动词+介词短语”等搭配类型;单及物动词型搭配中,“单及物动词+名词短语”型搭配使用较多,“单及物动词+宾语从句”型搭配是受试语法搭配使用的弱点。

就不同水平学习者而言,低水平与高水平受试在动词语法搭配使用方面存在相似点,即常使用系动词型、单及物动词型与不及物动词型搭配,很少使用短语-介词动词型搭配。不同点在于,在短语动词型与其他复式动词型搭配的使用方面,高水平受试比低水平受试的能力显著提高。第二,系动词型搭配中,低水平受试多使用there be句型与“系动词+介词短语”型搭配;高水平受试常使用“系动词+形容词短语”与“系动词+名词短语”型搭配;在there be句型的使用上,高水平与低水平差异显著,高水平受试能够使用其他语法搭配类型替换there be句型描述事物,语言水平有显著提高。第三,单及物动词型搭配中,“单及物动词+名词短语型”搭配是不同水平受试皆常用的类型,但在“单及物动词+宾语从句”型搭配的使用上,高水平比低水平受试的能力明显提高。显然,学习者外语知识的习得体现了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认知顺序。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者外语习得过程中存在动词语法搭配使用类型简单、动词词汇知识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达句式单调等问题。

因此,在词汇学习内容上,英语学习者应高度重视英语复式动词的学习,完善动词词汇系统,熟练使用各类语法搭配。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我们建议高水平学习者尤其要加强短语-介词动词型搭配的学习,低水平学习者要从其他复式动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动词与“单及物动词+宾语从句”等搭配类型入手完善其动词知识结构,确实从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两个维度实现英语学习质量的提高,以改变语言句式单一,语言表达不流利的现象。在词汇学习策略上,建议学习者应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具体做法为:明确自己的词汇学习需要,制定操作性强的词汇学习计划,把握词汇学习的主要内容,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词汇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循环往复,从而摸索出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词汇学习策略。

同时,我们也呼吁教学大纲编订者、教材编写者、教师与教辅资料编写者能够注意到外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教学大纲的编订、教材的编写、教学与教辅资料编制工作中,凸显学习者亟待加强的复式动词知识,从而使整个外语教学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自上而下动员起来,共同致力于解决外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难点,以实现提高外语学习者语言表达流利性与地道性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邓耀臣,肖德法.2005.中国大学生英语虚化动词搭配型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7):7-10.

王海华,周秀娟.2009.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词搭配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J].外语学刊(6):59-62.

卫乃兴.2002.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杨惠中.2002.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军,李文中.2004.COLEC中动名搭配模式及失误分析[J].外语教学(4):30-32.

张文忠,杨士超.2009.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动名搭配错误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 39-44

Biber,D.& Johansson,S.& Leech,G.et al.et al. 2000.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owie,A.P.1981.The treatment of collocations and idioms in learners' dictionaries[J].Applied Linguistics (2):223-235.

Halliday,M.A.K.& 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rnan.

Kjellmer,G.1987.Aspects of English collocations[C] //Meijs,W.Corpus linguistics and beyond.Amsterdam: Rodopi:133-140.

中考英语语法复习之情态动词 篇3

1.Can

①表示能力,意为“能,会”。

Sam can speak English well. 萨姆英语讲得很好。

②表示推测,意为“可能”,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

She can’t be at home because I saw her out. 她这会儿不可能在,因为我看见她出去了。

③表示请求,允许,意为“可以”。

Can I borrow your bike? 我能借你的自行车用一下吗?

2.Could是can 的过去式

①意为“能,会”,表示过去的能力。

Lang Lang could play the piano well when he was young. 朗朗很小的时候钢琴就弹得非常好。

②在疑问句中表示委婉的请求。

Could I have one cup of tea?我可以要一杯茶吗?

3.must

①表示主观看法,意为“必须,应该”。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first! 你必须先完成你的家庭作业!

②表示有把握的推测,用于肯定句,表示“一定”。

The coat must be Mary’s because her name was on the coat. 这个大衣肯定是玛丽的,因为上面有她的名字。

4.should

表示主观看法,一些建议,劝说时,译作“应当”。

We should keep the air fresh. 我们应该保持空气清新。

5.ought to

语气比should强,表示有义务”或“必须要”做某事,译为“应当,应该”。

You ought to teach them carefully. 你应该耐心地教导他们。

6.may

①表示请求,许可,意为“可以”。

You may sit here if you want. 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坐在这儿。

②表示推测,常用于肯定句中,意为“可能,也许”。

He may go by train, but I’m not sure.他可能坐火车去,但是我不能确定。

7.might,may 的过去式

①表示请求,许可,语气比may 更委婉。

He asked if he might go home. 他问是否他可以回家了。

Might I smoke here?我可以在这里吸烟吗?

②表示推测,常用于肯定句,意为“可能,也许”可能性比may小。

It might rain tomorrow. 明天可能有雨。

8.need

表示需要,主要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

You needn’t say sorry to him. 你不需要对他说对不起。

【注意】

(1)由need 引导的一般疑问句,肯定回答常用must或have to;否定回答常用needn’t。

如:Need I answer the question? 需要我回答这个问题吗?

Yes,you must/have to./No, you needn’t. 是的,你必须回答。/不,你不需要。

(2)need作为实义动词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后面可接名词、代词、动名词及带to 的动词不定式,可用于肯定句、疑问句和否定句。

如:She doesn’t need to see the doctor. She just needs a rest. 她不需要看医生,她只需要休息一下就好了。

二、情态动词表示推测

1.情态动词表示肯定推测

①must 表示肯定推测,意为“一定”,语气最强烈。

如:They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a long walk. 走了这么长的路,他们一定很累了。

②may 表示肯定推测,意为“也许”,语气一般。

如:Your sister may be waiting for you now. 你的妹妹也许正在等你呢。

③might 表示肯定推测,意为“或许”,语气更弱。

如:She might have gone to the library. She likes reading in the afternoon. 她或许去图书馆了。她喜欢下午的时候看书。

④could 也可以表示肯定推测,意为“很可能”。

如:The French book could be Alice’s. She studies French. 这本法语书很可能是爱丽丝的。她学法语。

⑤can 表示可能性时,常用在疑问句中。

如:Where can my book be? 我的书可能在哪呢?

2.情态动词表示否定推测

①can’t 意为“一定不”。

Miss Gao can’t be in the classroom. I just saw her in the supermarket. 高老师不可能在教室,我刚刚在超市看见她了。

②may not意为“可能不是”。

It may not be my pen. 它可能不是我的钢笔。

③mustn’t 意为“一定不要,不允许”。

You mustn’t play football on the road. 你不能在马路上踢足球。

④shouldn’t 意为“不应该”。

We shouldn’t waste water. 我们不应该浪费水资源。

⑤needn’t 意为“不需要”。

Must I finish my homework now?No, you needn’t. 我必须现在完成我的家庭作业吗?不,你不需要。

⑥had better not 意为“最好不要”。

You had better not smoke. It’s bad for your health. 你最好不要吸烟了,它对你的身体不好。

高中英语及物动词语法 篇4

1.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例:he wrote a booe.

(他写一本书。)

2.主语+be+及物动词的现在分词+宾语,本句型用以表示主动进行的概念。

例:he was writing a book.

(他当时正在写一本书。)

3.主语+be+过去分词(past participle,简称p.p),本句型用以表示被动的概念。

例: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

(这本书是他写的。)

4.主语+be+being+过去分词,本句型用以表示被动进行的概念。

例:a book was being written by him.

(有一本书正由他来写。)

不完全不及物动词

不完全不及物动词(incomplete intransitive verb简称i.vi.传统语法书中称为系动词)意思不完全,因而无法单独存在,之后要接名词、形容词的对等语(如代词、动名词、不定式、名词从句、名词短语等),以补充其意思的不足。此类补充语,同时修饰主语,故称为主语补语(subjective complement)简称s.c.亦称表语)

例:he looks happy.

(他看来很快乐。)

he became a good student.

(他成为一个好学生。)

my trouble is that i have no money.

(我的麻烦就是没钱。)

he is in danger now.

中考英语语法详解六:动词 篇5

实义动词也叫行为动词,是四类动词中唯一能独立作谓语的一类动词。根据其句法功能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1、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本身意义不够完整,需要后接宾语才能使其意思完整。

1)动词+宾语,构成主谓宾句型。

例如:Could you please clean the blackboard? 请你擦黑板好吗?

We learn English every day. 我们每天学习英语。

2)动词+直接宾语+to/for+间接宾语 / 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构成主谓双宾句型。有的动词必须在后面带表示人的间接宾语和表示物的直接宾语,即两个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例如:Who teaches you English? 谁教你们英语?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Please pass the book to me.请把那本书递给我。

My mother bought me a snow globe on my birthday.

= My mother bought a snow globe for me on my birthday.

我过生日时我妈买给我一个雪球。

常见的带双宾语的动词有:pass, give, bring, buy, get, leave, lend, make, cook, teach, tell, write, read, return, ask, show等。

3)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构成主谓复宾句型。有的动词必须在宾语后再加上形容词、副词、名词、不定式、-ing形式、介词短语等做宾语补足语,构成复合宾语,句子意思才能够表达完整。

例如:Please keep the door open. 请让门开着。(形容词open做宾补)

I often see the children play in the park。我经常看见孩子们在公园里玩。(不带to的不定式play做宾补)。

You can call me Mrs Jones.你们可以称呼我琼斯夫人。(名词Mrs Jones做宾补)

动词see, hear, watch, make, let, have, notice, find等经常以动词不定式或-ing形式做宾补。

2、不及物动词

1)不及物动词自身意思完整,无需再接宾语。

例如:Horses run fast。马儿跑得快。

He sings well. 他唱得好。

2)很多不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及物动词,还有的不及物动词后带上某个介词就成了带宾语的及物动词。

例如:They are reading. 他们在朗读。(read为不及物动词)

They are reading English. 他们在朗读英语。(read为及物动词)

He is waiting at the bus stop.他在公交车站等。(wait为不及物动词)

He is waiting for me at the bus stop.他在公交车站等我。(wait for为及物动词,带me做宾语)

三、连系动词

连系动词本身有词义,但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和其后面的表语一起构成合成谓语,说明主语的性质、特征、状态或身份。

常见的连系动词有be, become(变得、成为), get(变得), look(看起来),seem(似乎、好像),turn(变得),sound(听起来),smell(闻起来),taste(尝起来),feel(摸起来)等。除be以外的连系动词大多数时候是实义动词,他们用作连系动词时多数没有进行时态,也没有被动语态。

例如:He is angry.他生气了。

He got angry at the news.听到这个消息他生气了。

That sounds good.那听起来不错。

Trees turn green when spring comes.春天来临,树叶转绿。

China is gett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四、助动词

助动词本身没有词义或意思不完整,不能单独作谓语。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构成时态、语态、疑问句或否定句等。

1、助动词be(am, is, are, was, were)

1) be+doing(现在分词), 构成进行时

例如:They are listening to music.他们在听音乐。(be的现在时形式帮助构成现在进行时)

They were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hen the UFO landed.(be的过去时形式帮助构成过去进行时)

2)be+don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构成被动语态

例如:The light bulb was invented by Thomas Edison.电灯泡是由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be的过去时形式帮助构成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The classroom is cleaned every day.教室每天打扫。(be的现在时形式帮助构成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The problem will be solved next week.这个问题将在下周得到解决。(be的将来时形式帮助构成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2、have (has, had)

1)have/has/had+done(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完成时态。

例如:They have already done their homework.他们已经完成作业。(have+过去分词构成现在完成时)

He hasn’t come yet.他还没有回来。(has+过去分词构成现在完成时)

The bus had gone when I got to the bus stop.我到达车站时公交车已经离开。(had+过去分词构成过去完成时)

2)have/has/had+been+doing(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完成进行时态。

例如: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你收集贝壳有多长时间了?

He has been studying English since five years ago.他从5年前开始就一直在学习英语。

3、助动词do/ does/ did

助动词do/ does/ did主要帮助构成疑问句,也可用于倒装句、强调句或代替上文提到过的行为等。他们的否定式don’t/ doesn’t/ didn’t帮助构成否定句。

例如:Does he often play sports after school?他经常放学后做运动吗?

We don’t speak Japanese.我们不说日语。

Did they visit the Palace Museum on their last day off?他们上个休息日参观故宫了吗?

She didn’t watch TV yesterday evening.她昨晚上没看电视。

4、助动词will, shall, would, should

助动词will, shall主要用于构成一般将来时,其中will可用于各人称,而shall一般只用于第一人称。would,should是will,shall的过去式,可以用于构成过去将来时,但很多时候被用作情态动词。

例如:There will be more trees and less pollution in the future.将来会有更多的树木,更少的污染。(帮助构成一般将来时)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on the weekend?我们周末去公园好吗?(一般将来时,用于提出建议)

They said they would come the next day.他们说他们第二天来。(帮助构成过去将来时)

Would you mind my turning down the radio?你介意我关小收音机吗?(用于礼貌地提出建议)

You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你应该躺下休息。(用于提供建议)

5、情态动词can, may, must, might, could等

高一英语语法动词的时态语态 篇6

1、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点发生的动作或所处的状态,与现在没有关系。常用的时间状语有:yesterday,lastnight,atthattime等。

2、表示在过去某一段时间里反复出现的动作或状态,与现在没有关系。

3、用usedtodo或woulddo表示过去经常或反复发生的动作。

4、有些情况发生的时间没清楚表明,但实际上是“刚才,刚刚”发生的,属于过去时间,应使用过去时态。常见的有Ididn’tknow…或Iforgot…等。

小学英语语法:动词 篇7

1.不知道记忆、背诵语法知识点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经常是处于不断听、不断忘的恶性循环,始终不能理解、弄透语法。其实原因在于学生自身观念未转变:他不知道在英语语法学习中记忆的重要性——今天学习的语法知识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去记忆、去理解,过了一段时间几乎空白,又要重新去学,试问如此反复,何时是一个头呢?所以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们要转变观念,要明白按时识记、理解语法的重要性,要克服自身惰性,多记、多背。

2.没有去类比记忆,找出语法相通与区别之处,找出语法点起源。有些学生知道识记语法的重要性,但语法学习还是时常磕磕绊绊,总是不开窍,问题便在于该类学生在识记语法时,未进行类比记忆。因为不同的语法知识点存在相通点,仅孤立地去记忆一个个语法知识,容易记混、记乱,弄不明白。另一点需要强调的便是有些语法知识点很庞杂、系统化,学生只是硬生生地将其塞进头脑,这样终究还是记不住、记不透。殊不知再复杂、再系统的语法,总有它最原始、最基本的雏形,找到这一雏形,再具体细化,分析深层结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缺少科学的习题训练。上课听懂,理解了某一语法知识点,课后也进行了相关的记忆、理解,可是做题目时还是不那么得心应手。原因在于缺少相应的习题去练、去巩固、去感悟。学生课后要自主地去找相关的习题去练习。而这之中习题量和内容的安排要有一定的科学性:首先要有一定的量;其次是不能只是今天学就今天练,要有持续的周期;再次,习题内容的安排既要有本语法知识点的习题,也要穿插其他易与此语法点混杂的习题,以及相关的老、旧的习题。这样方能有助于区别记忆,真正弄懂一个语法知识点。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关介绍

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具体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直觉和表象,这里不再一一详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作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人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的特点,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以下笔者将以动词不定式为例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快速、高效地巧记英语语法,以此来达到英语语法学习认识层次上的提升,走出英语语法学习的弊端。

三、以动词不定式用法为例进行分析

1.带to的动词不定式可以依附于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之后构成词组单元。高中语法会引进新的语法概念,即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一说。所谓前者就是该类词可以作为判断句子中谓语而存在;而非谓语动词,顾名思义,即这类词不能作为判断谓语的依据,无法单独组成句子。带着这种概念的阐述,我们再以之前学过的一个词组want to do sth为例:在这个词组中,want即为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以谓语的形式存在;而to do作为非谓语动词的形式。这就是为什么一般现在时的三单形式加在want之后,而非to do后。结合以前所学的诸如此类的相关词组,我们可以总结发现相关的词组结构是一个谓语动词加非谓语动词——这一点便是一个认识的飞跃:明白可以进行词组单元内部拆分来记忆,相关的含to的动词不定式的词组记忆便有了新突破。

2.带to的动词不定式to do可以表示主动和将来。高中引入非谓语动词to do(即带to的动词不定式)这一用法时,强调to d表示主动和将来两层含义。带着这一概念去学习相关语法知识点,我们的认识水平自然也应当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也就更加理性化。再回归之前所学的词组want to do sth,这之中的to do表示一种将来的状态,因为毕竟还没有去做某事,只是“想要”的含义;另外它也表示是说话人的主动动作。当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主动、将来两种状态必须同时存在。

四、结语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篇8

关键词:隐喻;动词化;语法隐喻;新闻文体

中图分类号:H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3-0069-04

在我国,隐喻最早称为“譬”,出现于《诗经》。墨子第一个给出隐喻的定义,即 借乙物明甲物,通过类比更清楚地了解甲物。先秦时期的学者就如何运用隐喻达到劝说和交 际的目的进行了研究。隐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的抽象的相似点来“打比方”,隐喻以浅显说 明深奥,以具体说明抽象,以熟悉说明生疏,并创造生动的意境和形象[1]12。

西方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领域、交相辉映的局面。亚里士多德既研 究隐喻的修辞功能,又研究其认知功能。20世纪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上升到 思维领域,其认知功能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推动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Richards论 述了隐喻的要素、特征等,并最先探讨隐喻的认知功能。Black提出了隐喻创造相似性这个 观点,即有时只有在使用某个隐喻之后,人们大脑中才出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种新的特别 的联系。美国语言学家 Lakoff 和Johnson强调人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常规概念系统本质上 是以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是通向真实的 一种途径,能够创造新意义,表达新思想[1]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成果迭出。束定芳探 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2]。郑洪仁探究了隐喻辞格在 语言中的具体运用,指出隐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安晓杰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 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和性质得以呈现和突出。聂炎论证了隐喻的四种功能, 认为隐喻思维的具体形态是联想和想象。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及其产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分类。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 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 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 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2]。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隐喻,最为学者重视的是容器隐喻,它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 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 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3]。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 系。

从翻译学角度看隐喻,可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 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相应的 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法、转译法或合译法[4]。

此外,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 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 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5]。

二、语法隐喻的类型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创立后,得到广泛關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植根于语言 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词汇 语法层和话语意义层。从横组合 角度看, 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 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 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Hall iday认为语法隐喻包含“元功能”和“层次”两个方面,并区分了不同的语法隐喻类 型。对语法隐喻进行分类,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深入量化分析的可能,同时也可解释人类语 言演化中的某些事实,如名词化反映的概念抽象过程。

因此,本文试将语法隐喻的基本类型进行梳理,根据及物性过程的功能成分,以及这些功能 成分在词汇语法层面的具体体现形式,即词类,来反映各自从一致式转换到隐喻式的路径, 以体现语法隐喻类型的分布和变化趋势,总共整理出以下13种隐喻类型:1.形容词变名词,即物体的性状隐喻为实体;2.动词尤其是情态动词变名词,即物体的过程隐喻为实体;3.介词或副词词组变名词,即环境成分隐喻为实体;4.连词变名词,即关系隐喻为实体;5.动词尤其是情态动词变形容词,即过程隐喻为性状;6.介词或副词词组变形容词,即环境成分隐喻为性状;7.连词变形容词,即关系隐喻为性状;8.介词或副词词组变动词尤其是情态动词,即环境成分隐喻为过程;9.连词变动词尤其是情态动词,即关系隐喻为过程;10.连词变介词或副词词组,即关系隐喻为环境成分;11.无词汇形式变名词,即无及物性过程的功能成分隐喻为实体名词;12.无词汇形式变动词尤其是情态动词,即无及物性过程的功能成分隐喻为过程;13.名词变形容词,即实体隐喻为性状。

上述13种隐喻类型,第1种“性状”转换成“个体”,也就是“形容词”的“名词化”。总体看来,隐喻趋势基本是单向的,几乎都朝事物性方向发展。并且13种类 型中,“名词化”隐喻有5种——“1,2,3,4,11”,也就是说任何功能成分都可以直接 实体化。这对应了Halliday自语法隐喻理论创立以来对“名词化”的重 视,认为“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的最重要资源。”[6]

三、动词化语法隐喻

Halliday曾以科技语篇分析为基础,突出强调了名词化的意义。国内学者也有归纳分析,再 次证明名词化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突出地位[7]。但动词化研究尚属 空白。系统功能语言 学从语法隐喻视角提出“动词化”也是其独到之处,但因过于突出“名词化”,到目前为止 ,“动词化”鲜有讨论[8]。然而现实语料中大量存在“实体过程化” “性状过程化 ”——即“名动化”“形动化”。例如,美国方言学会投票选出来的2006年度流行词是“ Pluto”(冥王星)。这个刚被科学家降级剔出九大行星之列的星球的专名,无疑代表一个 实体[9]。

(2a) “Have you been taken as a Pluto?”

(2b) “Have you been plutoed?”

(2a)中的Pluto在(2b)中被转化成动词,表达“降级,罢黜,冷落”这一过程功能。这符合H alliday的语法隐喻划分标准,却完全没有被纳入动词化语法隐喻范畴。

出于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及对动词化语法隐喻所持有的不能被忽视的理念,笔者对以 新闻文体为实证研究的语料来源进行了以下分析:

为尽量排除干扰因素,本文语料均来自在国际上得到公认且阅读量较大的美国媒体近年发表 在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网站上的文章。采取随机抽取方式,选用了最新时文5 篇,内容涉及电影、美食、旅游、健康。为便于比较,如篇幅过长,取前300字左右。

由于动词化语法隐喻总是发生于由其他词类转换而来的动词中,因此首先要确定动 词句,然 后在这些动词中鉴别出含有语法隐喻的那个动词。其次按照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动词的数量来 确定小句。如:

(3)He was resentful,and told me how hard he had tried to excel at games.

例(3)是个复句,从语表看,它包括两个半独立小句,即he was resentful和he told me ho whard he had tried to excel at games,第二个小句又包括两个潜在的半独立小 句,这样原句共包含四个命题:

(3a)He was resentful.

(3b)He told me something.

(3c)He was hard to do something.

(3d)He had tried to excel at games.

因此,确定例(3)共含有小句的数量为四。

(一)统计分析步骤

1.统计每篇文章小句数量。

2.统计动词化隐喻的数量。

3.计算动词化隐喻发生频率。将动词化隐喻数量与小句(过程)数量的比值称为动词化程 度,即体现动词化语法隐喻发生的频率。

4.分类统计动词化的数量:名-动化、形-动化。

(二)统计计算结果(见表1)

(三)结果分析

1.动词化总体发生频率低

新闻时文中小句总数108个,动词化仅有21例,或许这便是动词化长期没有引起关注的原因 。一个小句中,过程只能有一个,而且越是正式文体,过程动词越是被淹没在一堆承载高密 度信息的名词化词组中。如:Just for this reason,we shall concentrate on P450and the following 2E1,on the simple result,i.e.the result consisting of a si ngleindependent cause as the most central part of the case.其中表示过程的动词concen trate被淹没在一堆信息密度更高的名词化词组中。

2.动词化的价值

按上文动词化程度计算方法,平均动词化程度不高,分别为0.24和0.19,但动词化类型分布 却有鲜明对比,以名词、形容词的动词化为主,尤以名-动化为特征。

(1)新闻文体的动词化体现出强烈的情感召唤

表中21例动词化隐喻有16例是名/形-动化。这种动词化是逆着“事物性”方 向的,而且动词化涉及的都是同源词,隐喻过程中词汇语义的共同基础没变。但从一个概念 化或近乎概念化的静态范畴转换成动态范畴,大大增加了情感召唤力。例如:

(4a) And soon she was giving the grace to the pages of Life,Vogue ,and Glamour.

(4b) And soon she was gracing the pages of Life,Vogue,and Glamou r.

(5a) Heat is equal to flavor.

(5b) Heat equals flavor.

(4b)(5b) 把“grace”和“equal”作 为动词使用,生动活泼。相形之下,(4a)(5a) 似乎在不动声色谈一个客观事实。新闻文 体主要用来报道事件、追踪人物、描繪场面等,需要的是以情动人,吸引读者。而不是像科 普文似的中规中矩,毫无声色。名/形动词化恰能增强感染力,充分唤起情感交流。

(2)动词化具有浓缩信息的功用

动词化几乎都有密集信息含量的作用,徐盛桓认为经过“功能代谢”为基础的语法过程,名 动转用实现了含意内化[10]。也就是说,新闻文体的动词化是在同源名词 语义基础上增加 了动作含义,从而提高信息含量,不涉及句中其他成分。例(4)中“grace”动词化后内化了 “give”的含义,表达简洁。再如:

(6a) She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an eating disorder in herlate teens.

(6b) She was hospitalized with an eating disorder in her late te ens.

例句中的“hospital”动词化后,除了原本表达的某个地点的语义,还增加了“admit”的 语义,不仅生动而且用字经济,适应新闻文体吸引读者,争夺“眼球”。

形容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动化密集信息的机制与名-动化基本类似。例如:

(7a) One of its setup options makes photos to be able tofloat on a black background.

(7b) One of its setup options enables photos to float on a blackbackground.

例句中的“able“动词化成“enable”后,浓缩了“make”的含义。

(3)名/形动词化与名词化不相关

如上文分析,名/形动词化从词汇语法角度看,是个语义“内化”的过程[11] ;从语法隐 喻角度看,其功能转变不涉及句中其他成分。因此,此类动词化与名词化无相关性。这一点 和关系过程化总伴随名词化不同(如前文例1)。观察例(4)~例(7),句中其 他成分都没有受影响。再如:

(8a) New excavations near Stonehenge have moved the cover from h earths,timbers and other remains.

(8b) New excavations near Stonehenge have uncovered hearths,timb ers and other remains.

例句中的名词“cover”转换成动词“uncover”,内化了动作含义,表达精炼而生动,但丝 毫不涉及小句其他部分。

四、结论

基于对隐喻及语法隐喻的分析,相对于名词化语法隐喻,动词化语法隐喻发生频率远远低于 名词化。新闻文体的隐喻形态以名动化、形动化为主,隐喻方向逆着“事物性”;在静态范 畴动态化的过程中,增加了情感召唤力;名词或形容词的动词化通过语义内化提高了信息含 量,一方面表达简炼,另一方面不涉及其他功能成分转换,尤其是与名词化无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李忠初.汉语隐喻造词法的系统性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25(6):12-14.

[2] 颜红菊.隐喻的文体价值[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8(2):54-55.

[3] 朱晓琴.隐喻的认知功能[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3):32-34.

[4] 谭卫国.隐喻的分类[J].中国翻译,2007(6):19-21.

[5] 张艳玲.论比喻的分类及其结构形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21- 24.

[6]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352.

[7] 刘承宇.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现代外语,2003(2):27-29.

[8] 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43-4 5.

[9] 徐盛桓.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16-19.

[10] 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2001(1):10-13.

[11]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 ):34-37.

上一篇:学校反恐工作领导小组下一篇:美丽又舒服的春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