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从业资格考试(通用4篇)
银行管理从业资格考试 篇1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
格考试
第一章 银行业运行环境
第一节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由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两部分内容构成。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媒介,同时,货币政策会改变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以及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客户和经营环境,进而对商业银行形成多方位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一)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引起操作目标的变动,操作目标的变动又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分为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两个方面。
2.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金融机构存款构成。我国基础货币由三部分构成: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
货币供应量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现阶段,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其中,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被称为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
1.一般性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1)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
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再贷款与再贴现
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也称中央银行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近年来,适应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再贷款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步下降,结构和投向发生重要变化。新增再贷款主要用于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扩大县域和“三农”信贷投放。
再贴现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以再贴现方式融入资金的成本,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求:二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同时,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还可导致证券价格上涨,市场利率下降。相反,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
量时,可进行反向操作。
2.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货币调控需要,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创新。主要包括: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也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中长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1)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SLO)是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2)常备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 SLF)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的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3)中期借贷便利(MLF)
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 MLF)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4)抵押补充贷款(PSL)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 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抵押补充贷款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抵押补充贷款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
3.存款保险条例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各国普遍实施的一项金融业基础性制度安
排。
自2015年5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行《存款保险条例》,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金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存款保险条例》规定的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含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外国银行在中国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原则上不纳入存款保险,但我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
从存款保险覆盖的范围看,既包括人民币存款,也包括外币存款;既包括个人储蓄存款,也包括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本金和利息都属于被保险存款的范围。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机构的存款,不在被保险范围之内。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存款准备金率的传导机制与运用
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指商业银行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
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直接效果是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通过货币乘数效用对信用活动产生影响。
(二)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与运用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主要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
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中央银行降低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
第二节 财政和产业政策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本小节主要介绍
财政政策的内容与工具,以及财政政策对金融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内容与工具 1.财政政策内容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以及相应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指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包括税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国债等。
(1)税收
税收具有形式上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这些特征使税收调节具有权威性。税收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和具体税率的确定、税种选择、税负分配(包括税负转嫁)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等规定体现出来。
(2)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指政府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部分。购买性支出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是一种政府的直接消费支出。转移性支出通过“财政收入→国库→财政支付”过程将货币收入从政府转移到微观主体。
(3)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
的固定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公共设施、基础性产业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政府的投资能力与投资方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关键性作用。
(4)国债
国债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国债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国债的作用主要通过国债规模、持有人结构、期限结构、国债利率等综合体现出来。
(二)财政政策对金融的影响
根据调节国民经济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达到供求平衡。
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
二、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一国经济的运行方向和产业资本流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产业政策及相关内容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体制的发育完善,依据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设计有关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总和。一般认为,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其中,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政策的核心。
1.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包括产业发展重点的优先次序选择和保证实行该次序等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有: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战略产业的扶植政策,衰退行业的转型和转移政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总的功能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效化,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体来讲,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换、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和引导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
2.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市场经济规模和市场竞争效率,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取得现实的利益;主要手段包括控制市场结构、调整市场
行为和控制市场绩效以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状况等;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秩序政策、产业合理化政策和产业保护政策。
3.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技术结构的选择和技术发展政策和促进资源向技术开发领域投入的政策。
4.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是为了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国家对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规范的政策措施。产业布局政策一般遵循的原则有经济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平衡性原则。
(二)我国主要产业政策的发展变化
从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看来,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我国才比较系统地实行产业政策。
2015年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我国推出了更多产业政策,一带一路将促使中国更多企业走出去、中国制造2015将引导创建制造业强国战略,互联网+将推动互联网经济的深度发展,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融合和提高竞争力。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自贸区建设、政府大数据行动、互联网金融监管等政策给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的银行业不仅面临着实体经济结构的新常态,同样面临着金融政策和监管的新环境。2015年5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行《存款保
险条例》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中国金融秩序的提供了保障制度;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利率市场化正在到来;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了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将推动人民币资产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三)产业政策对银行的影响
产业政策是国家规范产业资本发展,引导资本流向的重要手段。按照产业政策内容划分,产业政策对银行的影响可以分为:产业结构政策对银行的影响,产业组织政策对银行的影响,产业技术政策对银行的影响和产业布局政策对银行的影响。
1.产业政策引导银行的贷款走向。
2.产业政策对银行的风险规避具有提示作用。3.可能出现的产业政策和银行盈利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其他要素组成。
一、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概念、分类和功能 1.金融市场概念
金融市场是货币和资本的交易活动、交易技术、交易制度、交易
产品和交易场所的集合,是以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资金供求关系的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工具、交易的组织形式和交易价格等。
2.金融市场分类
(1)根据期限不同可以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市场,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内。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融通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偿还期长,流动性差,风险较高。
(2)根据金融交易合约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金融市场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现货市场是指现货交易活动及其场所的总和。一般而言,现货交易是交易协议达成后立即办理交割的交易。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及其场所的总和。期货交易一般是指交易协议达成后,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才办理交割的交易。期权市场是期货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延伸。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
(3)根据市场功能不同可以将金融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也称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是初次发行的有价证券的交易市场。一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环节,主要发挥融资功能。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证券的交易市场,又称次级市场或流通市场,其主要功能在于为证券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也就是给金融产品的投资者提供一个将投资转换为现金的渠道。
(4)根据金融产品成交与定价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金融市场分为公
开市场和协议市场。公开市场是指金融资产的交易价格通过众多的买主和卖主公开竞价而形成的市场。公开市场一般是有组织的交易场所,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协议市场一般是指金融资产的定价与成交通过私下协商或面对面的讨价还价方式完成的市场。
此外,按交易的标的物还可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3.金融市场的功能
(1)货币资金融通功能。这是金融市场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2)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3)风险分散与风险管理功能。(4)经济调节功能。(5)交易及定价功能。(6)反映经济运行功能。(二)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1年)的资金交易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现资金的流动性,从而便于各类经济主体可以随时获得或运用现实的货币。货币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低风险、低收益;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性小;交易量大、交易频繁。
1.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性的、临时性的资金调剂所形成的市场。主要满足金融机构日常资金的支付清算和短期融通需要。该市场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
主要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加,二是拆借期限短,三是拆借利率市场化。
2.回购市场。回购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回购协议是指证券持有人在出售证券的同时,与证券购买商约定在一定期限后再按约定价格购回所售证券的协议。在回购交易中先出售证券、后购回证券称为正回购;先购入证券、后出售证券则为逆回购。回购市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参与者的广泛性。二是风险性;三是短期性,回购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通常为隔夜或7天;四是利率的市场性。回购利率由交易双方确定,主要受回购证券的质地、回购期限的长短、交割条件、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票据市场。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狭义的票据市场仅指交易性商业票据的交易市场,广义上的票据市场则包括融资性商业票据和交易性商业票据。从广义角度介绍票据市场的构成来看,票据市场主要由票据承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构成。
(三)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主体所筹集的资金大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融通的资金期限长、流动性相对较差、风险较大而收益相对较高。资本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
1.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交易债券的市场,它是金融市场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债券期限划分,债券市场可分为短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债券市场。
2.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影响力最大的金融实体之一。它们向投资者出售公司股票,为公司筹集运营资本。作为回报,投资者获得公司所有权的股份,并分享公司的利润。股票市场一般分为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
二、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工具(一)金融机构概述
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被统称为金融机构。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由货币当局、金融监管机构、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
(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1.政策性银行
1994年,我国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
2.商业银行
(1)大型商业银行。从同质同类机构监管的角度,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家银行统一归类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
(2)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指大型商业银行以外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称。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
(3)城市商业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各地纷纷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4)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
(5)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6)外资银行。外资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下列机构:一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一家外国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国银行代表处。
3.非银行金融机构
(1)证券类机构。主要包括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期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
(2)保险类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
(3)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等。
(三)金融工具的分类与特征
按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工具分为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前者期限一般在一年及以下,如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回购协议等;后者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如股票、企业债券、长期国债等。按融资方式划分,金融工具可分为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前者包括政府、企业发行的国库券、企业债券等;后者包括银行债券、银行承兑汇票、人寿保险单等。按投资者所拥有的权利划分,金融工具可分为债权工具、股权工具和混合工具。债权工具的代表是债券,股权工具的代表是股票,混合工具的代表是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
金融工具具有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特点。金融工具的风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信用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能按约定期限和利息还本付息的风险。另一类是市场风险,即因经济环境、市场利率变化或者证券市场上不可预见的一些因素的变化,导致金融工具价格下跌,从而给投资人带来损失。
(四)货币和信用
1.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是货币的本质特征。货币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曾先后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现行的纸币本位制。金本位制又可分为金铸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
2.信用。信用是指以现有的财务和货币,回复将来支付的一种承诺,通常以信用主体为标准,把信用划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等。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的重要交易对象。信用工具由面值、到期日、期限、利率、利息支付方式组成。
三、综合化经营概述
(一)综合化经营的基本概念 1.综合化经营与分业经营
所谓分业经营,即指各子行业相对独立,一类子行业机构不得从事另一类子行业机构的有关业务,业务主体在法人层面互为隔离,并按照机构分类受到不同监管主体监管。在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各子行业逐步呈现交叉发展态势,业务边界逐步模糊,就会慢慢向综合化经营的方向靠拢。所谓的综合化经营,即指同一金融企业同时开展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多种金融业务。
2.综合化经营的组织形式(1)全能银行(2)银行母子公司(3)金融控股公司
(4)通过代理协议实现的综合化经营(二)综合化经营的主要特点 1.公司主体规模大实力强。2.明显的集团化特趋势。
3.经营领域广阔,基本可以提供金融全领域的服务。我国综合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采取分业经营模式,但也存在多种方式的综合化经营的案例。根据控股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金融机构控股模式。其中的代表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
2.银行控股模式。其中的代表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
3.工商企业控股模式。其中的代表有海航集团、宝钢集团等。
第二章 监管体系 第一节
监管概况
本节我们将重点学习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和我国银行监管变革的主要内容。
一、国际银行监管改革(一)《巴塞尔协议》的变化
为了加强银行业资本监管,提高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通过了第一版巴塞尔协议,随后在2004年又修订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Ⅱ》,构建了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并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都纳入资本监管要求。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通过《巴塞尔协议Ⅲ》。
《巴塞尔协议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资本覆盖面,增强风险捕捉能力 2.修改资本定义,强化监管资本基础 3.建立杠杆率监管标准,弥补资本充足率缺陷 4.建立宏观审慎资本要求,反映系统性风险 5.建立量化流动性监管标准
(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主要变化
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是国际银行业良好监管实践的最低标准,许多国家将其作为评估本国监管体系质量和明确未来工作要求的标杆,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将其运用至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中,以评估各国银行业监管实践的有效性。巴塞尔委员会于2012年9月正式发布第三版《核心原则》。
第三版《核心原则》将原《核心原则》和《核心原则评估办法》整合为一份综合性的文件,此次修订主要反映了危机后银行监管的以下变化趋势:
1.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2.引入宏观审慎视角。3.重视危机管理、恢复和处置。4.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三)公司治理改革
2015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最新版《加强公司治理的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在以下方面进行了重点修改:
1.重新定义谨慎义务、忠诚义务、风险偏好、风险偏好框架以及风险文化等概念。
2.引进合规原则,即银行董事会应对银行经理层的合规风险负起监督职责。
3.扩大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监管职责。4.强调董事会整体及其成员的任职资格要求。5.建立有利于强化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薪酬体系。
6.重新定位公司治理中监管者的职责,强调监管者需针对银行运作情况、董事会成员选择提供指引。
(四)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成立和改革进展
2009年4月2日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期间,金融稳定论坛正式更名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同时扩大成员和职能,目的是增强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机构代表性,以应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制定和实施稳健的监管政策,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稳定理事会成立后,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督促修改国际会计标准。2.加强宏观审慎监管。3.扩大监管范围。4.推进执行国际监管标准。5.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6.加强薪酬和激励机制的监管。
二、主要经济体银行监管改革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积极采取新的监管措施,改革监管体制,制定新的监管标准,力求更好地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更好地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
(一)美国
2010年7月2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力图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填补旧体制的监管漏洞,提升监管有效性。银行监管体制机制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2.扩充了美联储的监管职能。
3.扩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监管权。4.新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
5.撤销了储贷监管署(OTS),并将相关监管权转移给其他监管者。6.制定并实施“沃尔克规则”。(二)英国
危机前,英国采取的是“三头监管体制”,即:英格兰银行、金融服务局(FSA)和英国财政部。由于这种割裂的“三头监管体制”未能有效发挥监管职能,暴露出宏观审慎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监管工具、不能有效实现对破产银行有序清算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批评。针对上述监管缺陷,英国政府开始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新成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FPC)。2.新设立审慎监管局(PRA)。3.新成立金融行为管理局(FCA)。4.银行体制改革。(三)欧盟
从2011年1月起,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欧洲银行业监管局(EBA)、欧洲证券和市场监管局(ESMA)和欧洲保险和养老金监管局(EIOPA)等四家欧盟监管机构宣告成立并正式运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强化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在上述机构中,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负责对欧盟整个金融体系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欧洲银行业监管局、欧洲证券和市场监管局和欧洲保险和养老金监管局三家机构分别负责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微观
审慎监管,统称为欧洲监管当局(ESAs)。但三家机构对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并无直接的监管权,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将继续负责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并保留了大部分现有的监管权力。
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演变,银行危机突破了国家界限,从欧洲层面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变得非常重要。为此,2012年9月,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就设立欧洲单一监管机制(SSM)达成了一致意见。原则上,欧洲央行(ECB)将被赋予最为广泛的监管权力,从2014年开始对欧元区成员国近6000家银行行使监管权。在监管职责的划分上,根据一家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欧洲央行负责对所有重要银行进行直接监管;非重要银行则主要由各国监管当局直接进行监管,但各国监管当局要按照ECB总的指导原则进行监管。
三、我国银行监管改革
(一)紧跟趋势,强化各类监管指标约束 1.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2.新增杠杆率监管要求。3.完善流动性监管体系。
(二)简政放权,梳理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三)架构调整,全面深化银行监管改革(四)建章立制,加强银行业消费者保护(五)多措并举,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第二节
监管指标和方法
为了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中国银监会建
立了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以及监管方法。从监管级别看,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与管理指标分为监管、监测、和关注三大类,本节我们将主要介绍监管类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 资本充足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5%,储备资本2.5%,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1%。
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6%,储备资本2.5%,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1%。
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8%,储备资本2.5%,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1%。
杠杆率,不低于4%。信用风险
不良资产率,小于2%。不良贷款率,小于3%。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拨贷比(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小于15%。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小于10%。全部关联度指标,小于50%。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比例,大于等于25%。
流动性覆盖率(LCR),大于等于100%,5年过渡期。存贷比,小于等于75%。
同业市场负债依存度,不得超过三分之一。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市场风险
外汇总敞口头寸比例,小于等于20%。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损失收入比,小于0.25%。
二、监管方法
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是中国银监会的两大基本监管手段(一)非现场监管
非现场监管是指通过收集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状况的报表数据、经营管理情况以及其他内外部资料等信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和服务实体经济情况进行分析,作出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持续性监管过程。
1.非现场监管的主要作用
一是非现场监管的工作结果可以反映被监管机构最新、最及时的状况,提高监管实效性。二是非现场监管能够帮助监管机构有效配置资源,降低监管成本。三是非现场监管对被监管机构干扰程度小,不会影响被监管机构的日常运营,更容易得到被监管机构的认同。
2.非现场监管的基本程序(1)制定监管计划。
(2)日常监测分析。(3)风险评估。(4)现场检查联动。(5)监管评级。(6)监管总结。
3.系统性区域性非现场监管(1)确立工作组织架构(2)明确风险监测分析重点(3)提出风险防范控制要求(二)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指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派出检查人员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场所以及其他相关场所,采取查阅、复制文件资料、采集数据信息、查看实物、外部调查、访谈、询问、评估及测试等方式,对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业务活动和风险状况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
1.现场检查的分类
现场检查包括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后续检查、临时检查和稽核调查。
2.现场检查的主要方式
现场检查中,检查人员可以查阅文件和资料、查看经营管理场所、采集数据信息、测试有关系统设施设备、访谈或询问相关人员,还可根据需要,收集原件、原物,进行复制、记录、录音、录像、照相等。
除此以外,检查人员还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深入检查:
(1)约谈外审人员。(2)抽调内审人员。
(3)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了解情况。(4)相关调查权。3.现场检查的主要作用 一是发现和识别风险。二是保护和促进作用。三是评价和指导作用。
第三节 银行业法律体系
依法合规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前提。银行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不仅有助于防控经营管理中的法律合规风险,也有助于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本章的学习,银行管理人员应了解我国银行业法律框架体系,熟悉和掌握与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个别条款作了修正。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
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具体职责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制定并发布监管规章、规则 2.实施行政许可(1)机构准入许可。(2)业务准入许可。(3)人员准入许可。(4)股东变更审查。3.非现场监管 4.现场检查
5.报告和处置突发事件
6.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监督(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措施 1.对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监管措施
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中国银监会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损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经中国银监会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区别情形,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1)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2)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3)限制资产转让;
(4)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5)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6)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
2.对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接管、促成重组、撤销等监管措施 3.其他监督管理措施(1)延伸调查。
(2)审慎性监督管理谈话。(3)强制披露。
(4)查询涉嫌违法账户和申请冻结涉嫌违法资金。(三)法律责任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既规定了银监机构从事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同时也规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律责任,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中国人民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下简称《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为: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其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权 1.检查监督权 2.建议检查监督权
3.中国人民银行在特定情况下的检查监督权(三)法律责任
为惩罚违法行为,针对《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各项禁止性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法》设专章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以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立法宗旨。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三性四自”经营原则,即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规则 1.存款业务规则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存款业务基本法律规则如下:
一是经营存款业务特许制。
二是以合法正当方式吸收存款。三是依法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2.贷款业务规则
《商业银行法》从贷款业务指标、风险控制以及业务保障等方面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进行了规定。
(三)商业银行的接管和终止 1.商业银行的接管
接管是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中国银监会对该银行采取的监管措施。接管的目的是对被接管的商业银行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能力。
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2.商业银行的终止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因解散、被撤销和被宣告破产而终止。
无论是因解散、被撤销还是被宣告破产而终止,商业银行在注销之前都必须经过清算。
(四)法律责任
《商业银行法》设专章规定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借款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违反《商业银行法》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五、相关立法
(一)反洗钱法
反洗钱,是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依照法律规定采取相关措施的行为。
我国的反洗钱法律规范主要由一部法律和四部央行的行政规章组成,简称“一法四规”。其中,“一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四规”是指《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
根据上述法律规范,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
根据上述法律规范,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义务主要包括: 1.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
2.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3.建立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 4.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5.按照反洗钱预防、监控制度的要求,开展反洗钱培训和宣传工
作;
6.保密义务和报告义务。(二)民商事法律
与银行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民商事法律包括民法、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等。
1.《民法通则》确立了我国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
2.《物权法》和《担保法》中关于担保的相关规定与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实际业务中,商业银行主要涉及保证、抵押和质押三种担保方式。
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保证的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物权法》对可以抵押的财产以及不得抵押的财产进行了列举,并规定只要法律和行政法规没有禁止抵押的财产均可抵押。《物权法》建立抵押合同成立与抵押权设立分离的机制,即抵押合同可以先生效,而抵押权设立则需经过一定的法定手续后方能生效。
我国《物权法》确立了两类质押,一是动产质押,二是权利质押。《物权法》对可以出质的权利进行了列举,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可以出质的财产权利方能设立质权。这是《物权法》在抵押物
范围和质物范围上确立的不同原则。
3.商业银行在业务中签署合同应符合《合同法》的要求,并特别注意遵守《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的规定,公平制定格式合同条款,保护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刑法
《刑法》对金融犯罪进行了规定。
金融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使公私财产权利遭受严重损失,按照《刑法》规定应予处罚的行为。
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金融犯罪是一种图利犯罪,其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有的还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金融犯罪主要包括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两大类。(四)其他金融法规
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国务院以及相关监管部门还出台了大量行政法规和监管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储蓄管理条例》、《存款保险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贷款通则》、《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等。
第四节 行业自律规则
自律组织即自我管理机构,是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一、中国银行业协会
中国银行业协会(China Banking Association,CBA)成立于2000年5月,(一)协会宗旨
中国银行业协会以促进会员单位实现共同利益为宗旨,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维护银行业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市场秩序,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为会员服务的水平,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协会的运行机制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大会,由参加协会的全体会员单位组成。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为理事会,对会员大会负责。
(三)协会的功能和职责
《中国银行业协会章程》规定,中国银行业协会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责。
(四)行业自律公约
2006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实施《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和《中国银行业自律公约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行业自律的原则、组织机构和基本规定。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合规、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团结协作、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促进发展。协会会员大会是行业自律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中国信托业协会
中国信托业协会(China Trustee Association)成立于2005年5月,是全国性信托业自律组织,是经中国银监会同意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
中国信托业协会以促进会员单位实现共同利益为宗旨,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发挥相关管理部门与信托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维护信托业合法权益,维护信托业市场秩序,提高信托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为会员服务的水平,促进信托业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财务公司协会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Chin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nance Companies)成立于1994年,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行业自律性组织,是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在中国境内批准设立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自愿申请成为中国财协会员。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认真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责,促进会员单位实现共同利益,推动财务公司行业规范、稳健发展。
第三章
银行基础业务 第一节 负债业务
一、存款业务
存款是存款人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将资金存入银行,并可以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行为。存款是银行对存款人的负债,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存款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两大类。人民币存款又分为个人存款、单位存款和同业存款。
(一)个人存款业务
个人存款又叫储蓄存款,是指居民个人将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存入银行,并以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行为,是银行对存款人的负债。
《商业银行法》规定,办理储蓄业务,应当遵守“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除法律规定,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储蓄存款。
国务院颁布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规定,个人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时,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件,使用实名。
1.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是指不规定存款期限,客户可以随时存取的存款。《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从2005年9月21日起,我国对活期存款实行按季度结息,每季度末月的20
日为结息日,次日付息。《通知》还规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两种存款外,计结息规则由各银行自己把握,即可以沿用普遍使用的每年360天(每月30天)计息期外,也可选择将计息期全部化为实际天数计算利息,即每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每月为当月公历的实际天数。
《通知》中提供了两种计息方式选择:一种是积数计息法,另一种是逐笔计息法。目前,各家银行多使用积数计息法计算活期存款利息,使用逐笔计息法计算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息。
2.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是个人事先约定偿还期的存款,其利率视期限长短而定。根据不同的存款方式,定期存款分为4种,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其中,整存整取最为常见,是定期存款的典型代表。
(1)存款利率
定期存款利率视期限长短而定,通常,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如果储户在存款到期前要求提前支取,必须持存单和存款人的身份证明办理,并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2)到期支取的定期存款计息
到期支取的定期存款按约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付利息。(3)逾期支取的定期存款计息
超过原定存期的部分,除约定自动转存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并全部计入本金。
(4)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计息
支取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提前支取部分的利息同本金一并支取。
(5)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仍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定期存款利率计提。
3.其他种类的储蓄存款
除常见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外,还有下列四种存款种类,包括定活两便储蓄存款、个人通知存款、教育储蓄存款、保证金存款。
(二)单位存款业务
单位存款又叫对公存款,是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将货币资金存入银行,并可以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行为。
按存款的支取方式不同,单位存款一般分为单位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通知存款、单位协定存款和保证金存款等。
(三)人民币同业存款业务
同业存款,也称同业存放,全称是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入款项,是指因支付清算和业务合作等的需要,由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于商业银行的款项。同业存放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与此相对应的概念是存放同业,即存放在其他商业银行的款项,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四)外币存款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开办的外币存款业务币种主要有9种:美国、欧元、日元、港元、英镑、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新加坡
元。
1.外汇储蓄存款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2007年2月1日起施行)规定:“个人外汇账户按主体类别区分为境内个人外汇账户和境外个人外汇账户;按账户性质区分为外汇结算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及外汇储蓄账户。”外汇结算账户用于转账汇款等资金清算支付,外汇储蓄账户只能用于外汇存取,不能进行转账。
《办法》对个人外汇管理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改进,“不再区分现钞和现汇账户,对个人非经营性外汇收付统一通过外汇储蓄账户进行管理”。
2.单位外汇存款
(1)单位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境内机构原则上只能开立一个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统一采用美元核定。
(2)单位资本项目外汇账户
包括贷款(外债及转贷款)专户、还贷专户、发行外币股票专户、B股交易专户等。
(五)大额存单业务 1.定义
大额存单是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面向非金融机构投资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记账式大额存款凭证,是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属一般性存款。
大额存单采用标准期限的产品形式。个人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低于30万元,机构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大额存单期限包括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18个月、2年、3年和5年共9个品种。
大额存单发行利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固定利率存单采用票面年化收益率的形式计息,浮动利率存单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为浮动利率基准计息。大额存单自认购之日起计息,付息方式分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和定期付息、到期还本。
2.发行与投资条件
大额存单的发行主体为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金融机构等。
大额存单的投资人包括个人、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等非金融机构投资人;鉴于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具有一般存款属性,且需缴纳准备金,这两类机构也可以投资大额存单。
3.发行渠道与定价
大额存单发行采用电子化的方式,既可以在发行人的营业网点、电子银行发行,也可以在第三方平台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渠道发行。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还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大额存单业务提供第三方发行、交易和信息披露平台,进一步丰富大额存单发行交易渠道。
大额存单发行利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固定利率存单采用票面年
化收益率的形式计息,浮动利率存单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下简称Shibor)为浮动利率基准计息。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具有基准性高、公信力强等优点,以Shibor作为大额存单的计息基准,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形成合理的存单市场价格,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六)存款的管理 1.存款管理的原则(1)维护存款者权益的原则 A.谁的钱入谁的帐、归谁支配。B.存款自愿,取款自由。(2)业务经营安全性原则 2.存款的定价
银行的存款定价是指确定存款的利率、附加收费和相关条款。银行的存款定价原则应该是在明确银行的阶段经营目标前提下,综合分析价格对存款人的吸引力、银行的承受能力、资金用途、盈利能力、资金价格走势等因素后,制定出最有利自己的价格标准。存款定价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与市场价格保持均衡、区别确定差别价格等。常用的定价方法主要有市场竞争定价、随行就市定价和成本覆盖定价。
3.存款价格的调整
(1)根据利率走势调整存款价格(2)根据经营需要调整存款价格
(3)根据资金头寸调整价格
二、其他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借款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大类。短期借款是指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借款,主要包括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协议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等。长期借款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一般采用发行金融债券的形式。具体包括发行普通金融债券、次级金融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可转换债券等。
(一)金融债券发行
金融债券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发行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我国商业银行所发行的金融债券,均是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
1.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应具备的条件
按照监管规定,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应具备以下条件: 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 最近三年连续盈利;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
风险监管指标符合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 最近三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等。
根据商业银行的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豁免前述个别条件。2.金融债券的特点
(1)发行者有较大的主动权,筹资对象范围广泛,筹资效率较高;(2)债券的盈利性、流动性较好,有较强的吸引力;
(3)债券到期还本付息,因而筹集的资金稳定,并且不必向中央银行账户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筹资成本较高、债券的流通性受市场发达程度的制约、管理当局的限制较严等。
3.发行方式(1)私募。(2)公募。(3)直接发行。(4)间接发行。(5)直接公募。(6)间接公募。行政性发行。
4.中国金融债券发行的特殊性。主要有:
(1)发行的金融债券大多是筹集专项资金的债券,即发债资金的用途常常有特别限制;
(2)发行的金融债券数量大、时间集中、期次少;
(3)发行方式大多采取直接私募或间接私募,认购者以商业银行为主;
(4)金融债券的发行须经特别审批。(三)债券回购
1.定义
债券回购是指债券交易的双方在进行债券交易的同时,以契约方式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本金和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的利息),由债券的“卖方”(正回购方)向“买方”(逆回购方)再次购回该笔债券的交易行为。债券回购的最长期限为1年,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的重要方式,它还包括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与纯粹以信用为基础的、没有任何担保的同业拆借相比,债券回购风险要低得多,对信用等级相同的金融机构来说,债券回购率一般低于拆借率。因此,债券回购的交易量要远大于同业拆借。
2.债券回购交易方式
回购交易方式按照期限不同可以分为隔日回购和定期回购。回购期限长短不同,其信用风险也不同。
目前我国开展的国债回购业务,都是定期回购方式,隔日回购方式尚未开展。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回购期限为7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四种。
3.主要特点
回购交易可以说属于远期交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与国债的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同属于国债派生市场交易形式,但又有其特点。
(1)回购交易是现货交易与远期交易的结合。(2)回购交易要发生两次券款交割。4.交易单位
即证券交易所对回购交易双方参与回购交易委托买卖的数量规
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参与回购交易进行委托买卖的数量规定为:
(1)申报单位为手,1000元标准券为1手。(2)计价单位为每百元资金到期年收益。
(3)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为0.005元或其整数倍。
(4)申报数量为100手或其整数倍,单笔申报最大数量应当不超过1万手。
(5)申报价格限制按照交易规则的规定执行。(四)向中央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在需要时还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借款。但是,商业银行一般只把向中央银行借款作为融资的最后选择,只有在通过其他方式难以借到足够的资金时,才会求助于中央银行,这也是中央银行为什么被称为“最后贷款人”的原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有再贴现和再贷款两种途径。
第二节 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也就是商业银行将其吸收的资金贷放或投资出去赚取收益的活动。主要包括现金资产、证券投资、贷款、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一、贷款业务(一)贷款业务概述
贷款业务也称信贷业务或授信业务,是商业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
1.贷款业务分类
(1)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
(2)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3)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4)表内贷款和表外业务
(5)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
(6)按贷款利率是否变化,分为固定利率贷款和浮动利率贷款(7)按照贷款币种不同,分为人民币贷款和外汇贷款(8)按照偿还方式不同,分为一次还清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 2.贷款基本要素
(1)借款主体,包括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
(2)信贷产品,在信贷业务中,特定产品要素如借款人、用途、利率、办理方式、担保方式、风险特征等进行不组合后的相对固定的信贷服务方式。
(3)信贷金额,银行承诺向借款人提供的以人民币或外币计量的金额,其中表内贷款有明确的金额,表外业务是指合同名义金额。
(4)信贷期限,广义的信贷期限是指银行承诺向借款人提供以货币计量的信贷产品的整个期间,即从签订合同到合同结束的整个期间。狭义的信贷期限是指从具体信贷产品发放到约定的最后还款或清偿的期限。在广义的定义下,贷款期限通常分为提款期、宽限期和还款期。
(5)贷款利率和费率
贷款利率即借款人使用贷款时支付的价格,具体有法定利率、行
银行管理从业资格考试 篇2
1.数据收集
(1)风险信息/数据的种类
①内部数据:一般通过商业银行内部的业务数据仓库获得。
②外部数据:通过专业数据供应商所获得的数据
国内市场行情和信息数据
外部评级数据
行业统计分析数据
外部损失数据
(2)风险信息的特征及系统结构方面的问题
①精确性
②及时性
③系统结构方面的问题。
交易系统的数据信息可能没有记录系统那样精确,需要特别留意。区分系统“真实的”和交易人员“假设的”分析操作。信息系统需要设计远程数据的传输和储存结构。数据处理
(1)处理输入数据/信息
①中间计量数据。中间计量数据应该存储到数据仓库中,一般采用三维存储方式,例如时间、情景、金融工具。
②组合结果数据。组合结果数据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目标存储到风险数据仓库中,以便业务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终端获取。
(2)信息储存操作
信息储存系统应当结合以下能力:
①增添最初没有预计到的产品特性(新产品风险技术改进);
②以特定的投资组合方式集中并计量风险;
③重新定义投资组合,以及如何将不同的产品组合在一起。信息传递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指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先进的企业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采用B/S结构,操作人员通过IE方式实现远程登录,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有相关的风险信息。
发布风险分析信息/报告分为两个步骤:
①预览
②发布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①针对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等,设置不同的进入级别;
②为每个系统用户设置独特的识别标志,并定期更换登录密码或磁卡;
③对每次系统登录或使用提供详细笔记,以便为意外事件提供证据;
④设置严格的网络安全/加密系统,防止外部非法入侵;
⑤随时进行数据信息备份和存档,定期进行检测并形成文件记录;
⑥设置灾难恢复以及应急操作程序;
银行管理从业资格考试 篇3
本文: 整理
一、单选题
1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D A 吸存放贷 B 支付中介 C 货币创造 D 风险管理
2 风险是指:C A 损失的大小 B 损失的分布
C 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D 收益的分布
3 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般遵循(B)的基本规律。A. 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高收益 B.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C.高风险高收益 D.低风险低收益 风险分散化的理论基础是:A A 投资组合理论 B 期权定价理论 C 利率平价理论 D 无风险套利理论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具有(B)。A.特殊性、非盈利性和可转化性 B.普遍性、非盈利性和可转化性 C.特殊性、盈利性和不可转化性 D.普遍性、盈利性和不可转化性
6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国家的借款者,应是多方面开展,这里基于(B)的风险管理策略。A 风险对冲 B 风险分散 C 风险转移 D 风险补偿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C)两个方面。A.资本金管理和负债管理 B.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 C.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 D.流动性管理和绩效考核 如果一个资产期初投资100元,期末收入150元,那么该资产的对数收益率为:D A 0.1 B 0.2 C 0.3 D 0.4 9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核心和最重要和最高层次的因素是:C A 风险管理知识 B 风险管理制度 C 风险管理理念 D 风险管理技能
10风险识别方法中常用的情景分析法是指:C A 将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B 通过图解来识别和分析风险损失发生前存在的各种不恰当行为,由此判断和总结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风险损失
C 通过有关数据、曲线、图表等模拟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预测风险的范围及结果,并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
D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以及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产目录等财务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潜在风险
11 风险因素与风险管理复杂程度的关系是:B A 风险因素考虑得越充分,风险管理就越容易
B 风险因素越多,风险管理就越复杂,难度就越大
C 风险因素的多少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的相关程度并不大 D 风险管理流程越复杂,则会有效减少风险因素
12 以下哪一个模型是针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C A Credit Metrics B KMV模型 C VaR模型 D 高级计量法 CreditMetrics模型认为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状况用债务人的什么表示?A A 信用等级 B 资产规模 C 盈利水平D 还款意愿
14压力测试是为了衡量:B A 正常风险
B 小概率事件的风险 C 风险价值 D 以上都不是
15外部评级主要依靠:A A 专家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 D 以上都不对
16预期损失率的计算公式是:A
A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 B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贷款资产总额 C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风险资产总额 D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总额
17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检测和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不良贷款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D
A 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情况 B 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
C 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外部原因及典型案例 D 以上都是
18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是指:A
A 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信用风险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
B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信用风险资产的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
C 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信用风险资产的非预期损失和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 D 以上都不对
19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包括:C A 系统性风险 B 非系统性风险
C 既可能有系统性风险,又可能有非系统风险 D 以上的都不对
20已知某商业银行的风险信贷资产总额为300亿,如果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都是5%,违约回收率平均为20%,那么该商业银行的风险信贷资产的预期损失是:B A15亿 B 12亿 C 20亿 D 30亿
21以下关于相关系数的论述,正确的是:D A 相关系数具有线性不变性
B 相关系数用来衡量的是线性相关关系 C 相关系数仅能用来计量线性相关 D 以上都正确
22信用转移矩阵所针对的对象是:C A 客户评级 B 债项评级
C 既有客户评级,又有债项评级 D 以上都不对 23情景分析用于:B A 测试单个风险因素或一小组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的假定运动对组合价值的影响 B 一组风险因素的多种情景对组合价值的影响
C 着重分析特定风险因素对组合或业务单元的影响 D A和C
24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在于:D A 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B 增强商业银行关于资产和负债管理的自主性 C 是一种风险转移的风险管理方法 D 以上都正确
25在贷款定价中,RAROC是根据哪个公式计算出来的?C A RAROC=贷款年收入/监管或经济资本
B RAROC=(贷款年收入-预期损失)/监管或经济资本
C RAROC=(贷款年收入-各项费用-预期损失)/监管或经济资本 D 以上都不对
26以下属于客户评级的专家判断法的是:D A 5Cs系统 B 5Ps系统 C CAMELs系统 D 以上都是
27贷款定价中的风险成本是用来:A A 抵销贷款预期损失 B 抵销贷款非预期损失
C 抵销贷款的预期和非预期损失 D 以上都不对
该条件是第28-29题的条件
已知某国内商业银行按照五级分类法对贷款资产进行分类,从正常类贷款到损失类贷款,对应的非预期损失分别为2亿,4亿,5亿,3亿,1亿,如果各类贷款对应的边际非预期损失是0.02,0.03,0.05,0.1,0.1,如果商业银行的总体经济资本为30亿
28根据非预期损失占比,商业银行分配给正常类贷款的经济资本为:A A 4亿 B 8亿 C 10亿 D 6亿 根据边际非预期损失占比,商业银行分配给关注类贷款的经济资本为:B A 2亿 B 3亿 C 5亿 D 10亿
30如果商业银行在当期为不良贷款拨备的一般准备是2亿,专项准备是3亿,特种准备是4亿,那么该商业银行当年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C A0.25 B0.14 C0.22 D0.3 31如果一个贷款组合中违约贷款的个数服从泊松分布,如果该贷款组合的违约概率是5%,那么该贷款组合中有10笔贷款违约的概率是:C A0.01 B 0.012 C 0.018 D 0.03 32以下属于客户评级的专家判断法的是:D A 5Cs系统 B 5Ps系统 C CAMELs系统 D 以上都是
33绝对信用价差是指:B
A 不同债券或贷款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
B 债券或贷款的收益率同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的差额 C 固定收益证券同权益证券的收益率的差额 D 以上都不对
34在贷款定价中,RAROC是根据哪个公式计算出来的?C A RAROC=贷款年收入/监管或经济资本
B RAROC=(贷款年收入-预期损失)/监管或经济资本
C RAROC=(贷款年收入-各项费用-预期损失)/监管或经济资本 D 以上都不对
35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体系中,红色预警法是一种:C A 定性分析法 B 定量分析法
C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 D 以上都不对
36如果一家国内商业的贷款资产情况为:正常类贷款50亿,关注类贷款30亿,次级类贷款10亿,可疑类贷款7亿,损失类贷款3亿,那么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等于:C A 3% B 10% C 20% D 50% 37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是指:B
A 金融资产根据历史成本所反映的账面价值
B 在评估基准日,自愿买卖双方在知情、谨慎、非强迫的情况下通过公平交易资产所获得的资产的预期价值
C 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券价值
D 对交易账户头寸按照当前市场行情重估获得的市场价值
38久期是用来衡量金融工具的价格对什么因素的敏感性指标?A A 利率 B 汇率 C 股票指数
D 商品价格指数
39市场风险各种类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是:C A 收益率曲线风险 B 期权性风险 C 重新定价风险 D 基准风险
40以下业务中包含了期权性风险的是:C A 活期存款业务
B 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
C 附有提前偿还选择权条款的长期贷款 D 结算业务
该条件为41-43题的条件
如果A企业与B 企业的筹资渠道及利率如下图所示
固定利率融资成本
浮动利率融资成本 A企业
10%
LIBOR+2% B企业
8%
LIBOR+1% 41 如果A 企业需要固定利率融资,B企业需要浮动利率融资,那么如果双方为了实现一个双赢的利率互换,则各自应该如何融资C A A企业进行固定利率融资,B企业进行浮动利率融资 B A企业进行固定利率融资,B企业进行固定利率融资 C A企业进行浮动利率融资,B企业进行固定利率融资 D A企业进行浮动利率融资,B 企业进行浮动利率融资 42 双方进行利率互换后,总共节约多少融资成本?A
A 1% B 2% C 4% D 5%
如果互换双方对获得的融资成本的节约进行平均分配,那么各自的融资成本分别为:A
AA企业的融资成本为9.5%, B企业的融资成本为LIBOR+0.5% B A企业的融资成本为9.5%, B企业的融资成本为LIBOR+1% CA企业的融资成本为10%, B企业的融资成本为LIBOR+0.5% DA企业的融资成本为10%, B企业的融资成本为LIBOR+1% 44货币互换交易与利率互换交易的不同点是:C
A 货币互换需要在起初交换本金,但不需在期末交换本金 B 货币互换需要在期末交换本金,但不需要再起初交换本金 C 货币互换需要在期初和期末交换本金 D 以上都不对
45以下关于期权的论述错误的是:D A期权价值由时间价值和内在价值组成
B在到期前,当期权内在价值为零时,仍然存在时间价值
C对于一个买方期权而言,标的资产的即期市场价格低于执行价格时,该期权的内在价值为零
D 对于一个买方期权而言,标的资产的即期市场价格低于执行价格时,该期权的总价值为零
46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按照监管标准所定义的交易账户与以下哪一类资产有较多的重合?A
A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 B 持有待售的投资 C 持有到期的投资 D 贷款和应收款
47如果某商业银行持有1000万美元资产,700万美元负债,美元远期多头500万,美元远期空头300万,那么该商业银行的美元敞口头寸为:C A 700万美元 B 500万美元 C 1000万美元 D 300万美元
48以下关于久期的论述正确的是:A A 久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大,银行利率风险越高 B 久期缺口绝对值越小,银行利率风险越高
C 久期缺口绝对值得大小与利率风险没有明显联系
D 久期缺口大小对利率风险大小的影响不确定,需要做具体分析 49以下不属于内部欺诈事件的是:D A头寸故意计价错误 B多户头支票欺诈 C交易品种未经授权
D银行内部发生的性别/种族歧视事件
50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是:B A 信息系统升级换代 B 合规问题
银行管理从业资格考试 篇4
中华会计网校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充分备考,整理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梦想成真!
第二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专栏: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商业银行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如果能够回归到风险管理的一些基本环节,特别是加强风险文化的培育与“三道防线”的建设,则一定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各类风险。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模式,指的是在银行内部构造出三支对风险管理承担不同职责的团队(业务团队、风险管理团队、内部审计团队),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分工协作,并通过独立、有效地监控,提高主体的风险管理有效性。“三道防线”的模式构建了一个风险管理体系监督架构,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全员性、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和垂直性。
第一道防线——前台业务部门(风险承担部门)。前台业务人员处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最前沿,应当具备可持续的风险-收益理念,掌握最新的风险信息,对其业务经营活动所承担的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的管理,切实遵守风险偏好、风险限额等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及时报告、主动化解业务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其中,可持续的风险-收益理念是商业银行持之以恒地培育健康风险文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除了审慎且负责任的前台业务人员,商业银行还需具备高效、高素质且受到尊重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风险经理要对对业务及其所承担的风险有清晰的理解,从而对业务经营部门开展业务经营活动提供专业支持,并对业务经营活动承担的风险水平进行识别、计量、监控、报告,控制业务部门过度承担风险。
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不仅要对前台如何盈利等业务问题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要对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有正确的认识,独立、客观地对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确保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切实履行董事会所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内部审计应避免仅以逐项核查的方式进行合规性检查,而缺少对潜在风险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建议。内部审计要时发现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持续监控,监督整改,从而促进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持续提高。
专栏:风险管理和风险损失责任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损失绩效考核、责任追究制度,以加强内部控制、提升员工风险意识、促进商业银行持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在建立风险管理和风险损失绩效考核、责任追究制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业务经营部门的绩效考核。业务经营部门在开展业务经营的同时,也是风险承担者。对业务经营部门的绩效考核,如果仅单纯考核其财务收益,或者业务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就会对业务经营部门形成过度激励,容易导致其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潜在的风险。从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对业务经营部门的绩效考核,通过引入风险调整后绩效,即对其业务经营带来的财务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水平进行比较,来考核其承担的风险水平与获取的财务收益是否相平衡,从而促进业务部门稳健经营。同样,对业务经营部门开展业务承担的风险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也要由业务经营部门承担。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二是对风险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以货款为例,贷款不良率是反映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个指标。实际工作中,有的人认为,既然货款不良率是风险指标,就应当成为风险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运用货款不良率来对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如果对风险管理部门考核货款不良率的高低,就会反向激励风险管理部门掩盖货款的真实风险。因此,对风险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因将货款风险分类偏离度,即货款不良率计量的准确程度作为其绩效考核指标。风险管理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对其绩效考核的重点是其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如对业务经营部门承担的风险是否计量准确、是否实施了有效的监控、报告。
三是追究责任与尽职免责。银行的本质是经营货币风险,在实际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过程中,其承担的风险必然会有一部分形成实际的损失。如银行发放货款,就有形成坏账的风险,就有可能产生不良货款。一方面,银行要对形成的损失或发生的风险事件,按照“权责统一,错责相当”的原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对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或人员没有履行好职责,甚至违规违纪进行查处惩戒。同时,也要建立尽职免责制度,对于严格按规定和程序操作,但由客观原因导致风险损失、风险事件的,可予以免责,而不能只要发生风险事件或形成风险损失就进行处罚,否则容易导致银行内部相关部门、人员互相推诿,规避责任,而不是积极、主动的管理风险。
【银行管理从业资格考试】推荐阅读: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个人贷款考试重点:银行营销管理的概念10-20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个人理财》章节预测试题汇总--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11-10
福建省2017年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行监管依法原则考试试卷08-20
全国银行从业资格考试11-06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习题11-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小抄05-15
证券、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简介08-20
银行从业考试法规题库11-14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备战六法详解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