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教后记(精选8篇)
《掌声》教后记 篇1
《秋天》教后记
新乡市第九中学
周婧
我是个性格比较内敛的人,讲授诗歌历来是我的弱项。当看到自己抽到的题目居然是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其震惊是可想而知的。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就接受挑战吧。9月23日那一刻,仍历历在目。它带给我一种全新的体验。
1、侧重于教给学生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欣赏诗歌的方法。
初一学生因为初步学习现代诗,对现代诗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还不够明确。因此我把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把握感情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老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教的是品味的方法,而不是品味的结果。欣赏诗歌应从朗读入手,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至于诗歌的意境美应随着学生阅读体验的增多而逐渐加强,不是初一学生能达到的目标。
词语的解释有多种方法,根据语境推测含义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本文中的“枯涸”“归泊”就需放在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于是我就采取了把词放到句子中解释的方法,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使学生学会了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方法。
2、配合文本,用图片唤起学生对秋天美的感受。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的。而多媒体手段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它能把声、色、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容量大,形象生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插进美丽的图片、美妙的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引课时结合图片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朗读时结合画面朗诵课文,结束时结合画面与音乐请学生写感受,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有关牧女思恋的定位。何其芳是位性格内向的人,他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加上封建家庭的压制、初恋的挫败,使何其芳早期的诗歌主题以抒发内心的苦闷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为主。《秋天》写于作者20岁上大学期间。作者撷取了秋天特有的几个场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远、亮丽的乡村秋景图。诗中写到了牧羊女眼中的秋天及见此景象的心理活动。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牧羊女也得以在这清静中倾听自己的心声。夏天过去了,但夏天留给她的印象只有牧童的笛声,此时她眼中梦寐的应是对这种情谊的留恋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许不那么明确,也许不那么强烈,但少女的情怀却真切地颤动了。这种感情也恰恰是何其芳早期诗歌中的主旋律。只不过,这首写的更为含蓄,更为微妙。综合这些,我认为此时此刻的牧女心中梦寐的应是一种朦胧的思恋之情。
以上是我讲课时的几点感受,不知当否?请批评指正。
《掌声》教后记 篇2
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 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 也就是忽略了写“教后记”。殊不知, 作为教师,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教学得失并记录于册的“教后记”,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思之不缜, 行而失当”, 教育前辈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 “反求诸己, 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 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案中, 教后记也就成为了教案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后记不仅仅是教案的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教案, 即为教学方案, 是预设性的, 而教后记, 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客观反思, 不属于超前范畴。
教学反思应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教案中的预设和课堂上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教后反思”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 专业知识与授课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 教师很难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教后反思, 它是具体地对于某一教学环节、某一个讨论回合甚至某一教学语言展开“回头式”思考。这其中, 有对自己教学思路的衡量, 有对课文构成的评判, 有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那么, 教后记到底应写些什么呢?该怎样写呢?
一、记教学中的“得”
记教学中的“得”,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 巧妙的新课导入, 留有悬念的结束语, 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或授课过程中“灵感”顿生的方式等) 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 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平时还可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教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 经过不断积累、归类整理, 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
二、记教学中的“失”
记教学中的“失”, 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性因素估计不足等情况。对此, 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 并分析其原因, 研究弥补措施, 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三、记教学中的“智”
记教学中的“智”, 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 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 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 则难以令学生信服, 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 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 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 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四、记教学中的“疑”
记教学中的“疑”, 即记教学过程中备课过程中的疑惑以及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 这些往往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 要在今后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 应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五、记“再教设计”
记“再教设计”, 教师上完课后, 静下心来, 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 根据这堂课的教学体会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写写“再教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改进方案, 可以扬长避短,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新的境界, 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须注意的是, 写“教后记”一要及时准确, 在教学情感还没有在头脑中消退之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二要重内容、求实效, 要以实用为原则, 不必拘泥于形式, 可写一孔之见、点滴疏漏, 也可以就某一问题作专题分析;三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正如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前言中所说:“ (教后记) 让我认识到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 但是却是存在着问题的。”因此, 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 它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 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 适时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做好教学反思, 写好教后记, 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 有助研究教学过程,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 执教避免盲目。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教后记不仅仅是教案的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教案, 即为教学方案, 是预设性的, 而教后记, 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客观反思。对语文教后记进行了分析。
浅谈写教后记 篇3
1 从教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两方面考虑
尽管教师课前精心备课,但不一定事先什么都能想到,想全,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一旦发现自己所讲知识不正确或有疏漏,应及时更正或补充。如:一位老师讲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强调说三角形面积只能用“底×高÷2”来计算,课后有学生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用“底÷2×高”的方法也正确的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并且能讲出道理,教师又重新理解教材,发现求三角形面积还可以用“底÷2×高”的方法来解答。他在教后记中写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全面地去理解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节课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还有:底÷2×高;高÷2×底”等方法。第二节课上这位老师向学生作了补充和说明,使学生得到了正确全面的认识。
2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考虑
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设计上,有的设计简单明了,学生听了容易理解,效果会很好,有的设计复杂难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遇到这些教学问题的时候,可以记录下来,对以后的教学有益无害。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积极参与了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的学习过程 ,学生很轻松地建立了面积单位的概念”。
3 从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方面考虑
课堂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虽不能面面俱到,但贪多求全,否则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这一点,写教后记之前,可以先分析一下所教内容重点是否被突出,难点是否被突破,若都没做到,要分析原因,以便改进教学,若己做到,也可以总结经验。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在教后记中写道:“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原有知识,结合实物,图形线段等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进行归纳,形成概念,突出教学重点,还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认识安排练习,并及时做书上的习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概念,突破了难点。”
4 从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考虑
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这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成为教后记的内容。
5 从教学效果方面考虑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常常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的批改或课堂提问体现出来,有时还可以通过听课老师的意见与课堂气氛反映出来。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把作业做好,那么课堂教学是成功的。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错得很少。我在教后记中这样写道: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虽然是除法计算教学中的难点,但由于我重视计算的原理,即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再除,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已有基础,所以学生很容易掌握,特别是在笔算的过程中,我重视了笔算的操作过程,最终教学效果很好。作业正确率很高,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拍手歌》教后记 篇4
拍手歌是一首传统歌谣,更是一首游戏儿歌。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简单、节奏明显,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能边念、边唱、边玩,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这个活动的重点就是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体验拍手歌的乐趣。虽然按照儿歌结构仿编很简单,但想要仿编得押韵对于孩子来讲却是非常难,所以仿编是活动的一个难点。
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还是乐意学习儿歌、玩儿歌游戏的。在仿编时,采用提前进行押韵游戏、分组仿编(降低难度)、教师巡回指导的方法后,孩子们已经能尝试编出顺口的句子,即有意识地仿编押韵的儿歌并且对仿编活动很感兴趣。但是,纵观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并没有预想中那么高涨。虽然,这与活动时间正好是午饭时间、孩子们的等待时间太长等客观因素有关系,但也与教师在很多环节上的处理不够巧妙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游戏中的某些环节没有“活” 起来:
(一)学儿歌前的情绪调动不够。
本来孩子们在活动前等待时间长了就容易疲倦,所以最初的导入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开始,如果跟着“幸福拍手歌”的音乐做律动进入活动室,再进行“手爸爸手妈妈”的游戏,可能孩子们的情绪就会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自然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精神”铺垫。
(二)学习儿歌后,应该根据孩子掌握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活动难度、变化游戏形式。
1、在分组对接儿歌时,从孩子们的表现中(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对接……)可以看出,上半句与下半句的对接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应该及时地提高难度,可以每组负责一整句进行对接,如一组“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另一组接“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打电话”,依次对接下去。有了挑战性,游戏的氛围应该会活跃一些,孩子们的情绪也会高一些。
2、拍手游戏中,孩子们还是对儿歌游戏感兴趣的,但总感觉孩子还有些拘谨。如果邀请孩子们坐在地上进行拍手游戏,他们可能会放松点,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一)仿编后的延伸活动时,对孩子的启发不够到位。
仿编环节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了,并且将活动前进行过的押韵游戏经验自然迁移到活动中来,像“三,三,三座大山”是在原先的押韵游戏中出现的,在仿编活动中孩子们编成了“三个娃娃去爬山”,既自然又顺口。而且,分组进行仿编降低了难度,也利于教师进行指导,编出顺口的儿歌又使孩子们信心大增,为继续仿编打好了基础。
在仿编活动后,请孩子再看老师和几个小朋友的示范就不太合适了,孩子们肯定想亲自试一试。应该请孩子们自由结合,可以提示他们两三人一组、三四人一组进行拍手游戏,可以说原先的拍手歌,也可以说新编的拍手歌,鼓励孩子们更充分地感受游戏儿歌的魅力。然后,提示孩子可以自己尝试独立仿编并进行记录,可以参考教师的记录方式(教师的图片用的是简笔画,类似于标记、符号;也有文字记录),也可以想出更好、更简便的记录方法继续仿编活动。这样,孩子们对这种游戏儿歌的兴趣就会更浓厚,自然会更积极的将仿编活动延伸下去。
三年级语文教后记 篇5
侯茂英
长城和运河
教后记: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后记
今天和孩子们共品了桑兰的勇敢、坚毅、不屈。执教本课,我采用的是以课题为原点,进行发散,首先,指导学生了解桑兰遭受的不幸,这不能仅仅停留在伤痛的疼痛上,也不能仅仅到治疗的痛苦,我认为应该通过桑兰曾经为祖国的体操事业作出的贡献入手,通过资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桑兰对体操的热爱,而体会桑兰精神上痛苦。教师引语:曾经的桑兰,骄傲地站在领奖台上,听国歌高奏;曾经的桑兰,自豪地手捧奖牌,笑颜如花;曾经的桑兰,听过无数赞许地掌声;曾经的桑兰,在跳马箱上,如乳燕翻飞。而今,她只能躺在病床上,坐在轮椅上,她的心中最想呼喊地是什么呀?他心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呀?我将“微笑着承受一切怎样微笑着的?”这样一个问题,改为更深情的话语: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桑兰那甜美的微笑吗?
菩 萨 兵
教后记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提出了
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
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1没有粮食。生2生病没有办法治。生3有野兽。生4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赶海
教后记
《赶海》---梦中花落知多少
“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长江之畔,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生:什么是赶海?
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你问题的答案。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醒,注意书上插图。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开火车读词
2、“拔萝卜”读课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赶海了吗?倘若是你到了海边,你会去赶海吗?
文中的“我”也去赶海了,但是是现在发生的事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生活中有这样难忘的是吗,能用“每当„„便想起„„”这种句式说说吗?
师:呀!你们脑子中记忆深刻的事还真不少呢,赶海的趣呀,也在“我”的脑海中真是深深的扎下了根呀,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再默读课文,找找原因吧,并用笔划出来,做上眉批。
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捉虾之趣,观景之趣„„
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的情趣。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教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教熟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但少部分同学掌握不好,有待进一步加强。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教熟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但少部分同学掌握不好,有待进一步加强。
恐龙 教后记
通过本科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较熟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有一部风学生有待提高。
寓言二则 教后记
桃花源记教后记 篇6
本文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发的剥削和压榨,国家濒临在崩溃的**岁月里。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心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田园。本文他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对于初二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所以教学的的重点仍然放在了积累文言现象并背诵全文上。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完成,我再对重点进行抽考;疏通文意时,采用逐段式,每会译一段根据情节背诵一段;在翻译完课文后大多数同学能将课文背诵下来;对于课文理解,先介绍时代背景,主要抓住两个问题,即:作者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美在何处?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最后让分类积累各种文言现像。本文的文言现像中,古今异义词是重点,所以这当成了考查的重点内容。
这样做的的收获是:学生在背诵时能够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故事情节理解的记忆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没有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对于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说,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能有针对性的提高能力,但对于那一部分成绩相对薄弱又不善问的同学来说,对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准确理解。不足之处主要是:给学生留的讨论时间不够充足,从中也发现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掌声》教后记 篇7
一、“教后记”记什么
“教后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涵盖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包括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下面谈几点看法。
1. 记亮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节课都会有“闪光点”, 也就是成功之处, 如有效的课堂组织、高超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氛围、独创的问题情境、默契的师生配合、精彩的教学片段、成功的临场发挥、独特的教学思维、经典的师生对话、典型的教学案例、逼真的教学演示、巧妙的问题处理、精当的教学语言、传神的体态眼神等。只要稍加留心, 这些可记之处俯拾皆是。例如教学《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时, 本文在板书设计上抓住了“冷战”的主线 (即“冷战”兴起的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 从而使教学的脉络清晰。尤其是在教学“‘冷战’的对抗措施”时, 采用图示法使板书独具一格。教学中, 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表述“冷战”的措施, 还有学生代表模拟美国、苏联领导者的口吻进行对话, 回答“‘冷战’兴起的背景”, 甚至回答“‘冷战’的对抗措施”等问题……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情绪, 气氛异常浓厚, 体现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我记下教学的这些成功之处, 可以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提高。
2. 记病例
如教材处理欠当、课堂组织欠妥、教学演示失败、语言表达不准、出现知识错误、解答不了学生的问题等, 只要教师认真仔细地揣摩和寻找, 也许自己教学的“病例”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例如讲授《两极世界的形成》时, 学生对“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相互关系及其实质”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我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这些病例, 可以帮助自己进行准确“诊断”、查找“病因”、“对症下药”、确保“疗效”, 使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日臻完善。
3. 记偶得
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偶然事件发生, 教师虽然事先毫无准备, 但能沉着冷静, 应对自如, 因势利导, 妥善处置。有时, 随着课堂教学的一步步推进、教学内容的一步步展开, 自己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 并创造出与预先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的教学策略, 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中, 在理解“‘冷战’的影响”时, 竟然有学生认为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星球大战”计划) 。它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我把自己这些教学中的充满智慧的“偶得”在教学之后及时记录下来, 并对之进行归类、整理、总结, 就会使自己的教学智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4. 记再教设计
教师教学水平是随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的过程而多次循环、螺旋上升的。因此, 教师在每一节课后要总结经验与教训, 并根据这一节课的反馈信息和教学体会, 对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修订教学方案, 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使自己迅速走向成熟和成功, 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写“教后记”应注意哪些事项
“教后记”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的回顾和反思, 是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的, 因此, 教师在写“教后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趁热打铁
“教后记”是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教学得失情况作出的反思, 写“教后记”必须趁热打铁, 及时记下有关情况, 而不能等以后有时间时再通过追忆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
2. 持之以恒
“教后记”是教师将平时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教学得失汇集起来的。写“教后记”必须持之以恒, 不能一曝十寒, 只有做到“节节思、天天记”, 才能真正“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古人云:“旦旦而为之, 终日成骐骥。”
3. 深思熟虑
要通过认真思考,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常教常新,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 才能有利于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4. 注重价值
“教后记”不能包罗万象, 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一切情况都记下来, 那种“流水账”式的“教后记”, 不仅耗时费力, 而且收获甚微。所记的情况一定要有比较充实的内容和思想深度, 要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 理论提升
《孔雀东南飞》教后记 篇8
关键词: 文学形象 性格 人物精神 经典
G633.3
今天上《孔雀东南飞》,本文篇幅较长,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解读全文,梳理和概括课文的情节。第二步,再让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个人细读,每人提出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解决,最后每小组提炼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分享。
经过提炼后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有:1、为何被休了还有人迎娶?2、为何这么漂亮能干的儿媳妇婆婆就是不喜欢?3、为何与小姑道别时才落泪?4、走之前为什么打扮那么漂亮,写那么细?5、迎亲的场面为何如此盛大隆重?6、刘兰芝可不可以不死?7、嫁到太守家会不会幸福?8、刘兰芝的哥哥贪财好利,趋炎附势,是不是他也逼死了妹妹?9、刘兰芝性格太张扬,如果刘兰芝收敛性格会避免悲剧吗?
学生提的問题大都比较传统,比较有意思的是第9个,“如果刘兰芝收敛性格会避免悲剧吗?”从婆婆口中我们知道刘兰芝性格太刚太烈了,她性格中有悲剧的因子,我让学生就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很多学生从“性格决定命运”分析得很有道理,刘兰芝处处有锋芒,说话夹枪带棒,做事主动性太强,好拿主意。哪里有这样做媳妇的?“戒之慎勿忘”,我们从民歌中受到教育,避免悲剧的发生,女生们学习如何做一个媳妇。可是这样的经典篇目仅仅这样分析,理解到这个层次就行了吗?的确做媳妇在长辈面前用不着那样。用不着那么张扬,倔强。可为什么这样写她,民歌用了铺排、反衬、烘托渲染、排比等各种艺术手法塑造她,我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态度,作者太爱刘兰芝了,是从很主观很褒扬的态度来写这个艺术形象的,倾向性很明显,她身上有非常可贵的东西,美丽,能干,有主见,有尊严,对感情执着,内心有很坚持自我的东西,为了那点东西哪怕离开,哪怕付出生命。这是人物最光华美好的地方,精神世界最宝贵的地方。焦仲卿的形象是失败的,拘谨懦弱,无原则的孝。焦仲卿显然没有替人着想的风范,他所有的话是误解的、嘲讽、责难,才有兰芝“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的抱屈。做事冲动,是他先说“吾独向黄泉”的绝话,兰芝才表示共赴黄泉。焦仲卿心志、勇气上不如妻子成熟,没有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要么逃避,这样的男子现实是可怕的,可但有一点非常可贵:对感情纯洁、忠诚。我们来看他们绝望的反抗------死之前的描写,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死的姿态一点美感都没有。刘兰芝比他果敢,“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在作者的笔下刘兰芝如此灿烂优美,义无反顾,这是美丽的生命最美艳的一瞬,死都那么令人目眩神迷。作者对人物有高下对待,最崇高的地方最用笔墨。写焦仲卿是要衬托刘兰芝的形象,殉情都对比着来写。作者倾向性明显还表现在塑造对立面:婆婆、哥哥,象《红楼梦》中塑造的贾环、赵姨娘是对比着主要人物来写,加了作者主观的东西。之所以是悲剧,婆婆确实有苦衷,感情受忽略的那个时代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人性是很真实的。
我想,刘兰芝是宝贵的文学形象,分析婆媳关系不是不可以,这是中国古老的话题,对这个艺术形象做世俗解释不是不可以,但挖掘人物性格的缺陷不是高明的方法,挖掘人物精神世界最宝贵最经典最唯美的地方才更能体现经典文学的价值,经典是大浪淘沙淘得,《春江花月夜》这样的作品唯美、崇高,辽阔,我们没有这个境界,那是唐朝人的理想高昂。因为现在没有了,现在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我们的时代缺乏精神高尚的东西,文学中才有,所以特别可贵。经典的艺术形象不用现实中庸俗的标准去衡量,现实中与文学中唯美的东西,来自一种精神境界,对学生人文境界的引导,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胡山林 《文学欣赏》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1
【《掌声》教后记】推荐阅读:
语文教后记06-24
教后记人教版10-14
初中语文教后记11-29
六年级课文《母鸡》教后记08-24
《孔雀东南飞》教后记论文11-14
《送元二使安西》教后记05-29
19、《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后记07-25
诗集后记07-02
后记05-21
课后记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