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落合欢散文

2024-10-08

秋落合欢散文(精选10篇)

秋落合欢散文 篇1

秋落合欢散文

你来的时候,我刚刚停止指尖划过的欢快,你异常平静的表情,慌乱了窗前的合欢花,目送你远去的背影被彩色的纸伞淹没,手,还是握别的姿势。

风起了,那片落花,在琴弦上停留,翻转又飘落,抚摸每一个音符;放在掌心的瞬间,清晰的脉络中隐隐感觉到了生命将息的疼痛和不舍。

掀开书旁的日历,才知道站在了季节的十字路口,飘落的这片羽红,重重的跌在心里,我知道,你是来和我道别的;即将逝去的飞扬里,你优雅的阐释着生长的悸动和华盖的葳蕤,仪态雍容,舞姿飘逸;每每相视,总会让我高扬的额头轻触你的温柔,让淡淡的柔香涤荡心脾;相约的季节,是我们短暂的缱绻,依着窗楣的心事,被阳光照的暖暖的,任泛着青苔的小路把心事拉向远方……

曾把邂逅的惊喜和期待,植根肥沃的土壤,在这个月光青睐的地方,每个清辉柔和的夜晚,伴着漫天的璀璨,看着你调皮的伸展,安静的呼吸和娴静的绽放;倾听只有我们之间才能解读的悲怒喜悦;风鸣雨泣,霜侵雪埋,看着你脉脉抽丹,纤纤铺翠;想着你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没有浮夸,没有焦灼,心慢慢融入小溪的平缓,眸充满良善的温暖;岁月的痕迹,轻盈欢快,轻嗅着每一个叶片送抵的记忆,心的荒芜在葱茏中淹没。 雨,飞进窗口,丝丝凉意浸润着肌肤,流浪的思绪伴着掌心的余温彷徨,难道一场邂逅,一场清欢即将落幕?是否该走进风中,捡尽落红:插在鬓边,绣在裙角,藏进书页,以备寒冬凄婉的凝望,聊赖长夜的回味!

想给自己一个理由,在留有余香的合欢树下,播下一粒种子,借着“娥皇女英”的躯壳,诞生一个动人的传说,让这个故事在“粉扇”的.痴情中,花开花落,晨展暮合;花不老,叶不落,尽享誓言兑现的一日合欢。

习惯了有你的陪伴,品读四季的喜悦和落寞,这样的日子来了:“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多少笔墨渲染的悲凉,都和美丽的合欢花一起葬在心里,无论华茂春松还是秋枯冬瘦,我都以永恒的姿势守望窗前,不离不弃,定格在那片羽翼的嫣红。

落红一地,余香氤氲,不会去做那葬花的女子。拾捡一份安然,静静享受倾尽温馨的空白,白云朵朵,莲般淡然;不见颓废,映着一地的红尘,一半沧桑一半脱俗,许自己一个来生吧:在相遇的时光里,你还是我的故事,我还是你的主角,看熟悉的花影,听熟悉的轻语,看你飞落的曼妙,摄那满地的惊心;在不老的时光里等待那个不老的结局!

秋落合欢散文 篇2

过去, 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强调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精细布局、精彩讲授, 学生认真听讲、勤记精练, 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扮演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缺乏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也缺乏高质量的师生对话和互动。

在采取“导学案”教改模式以后, 学生就开始有准备地、并且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欢树》是一篇情真意深、文质兼美的散文, 学生要认知作者形散神聚的行文特质以及平淡朴实的语言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要倾听作者的心声, 体会母爱的深沉和博大;要从作者个体经验中获得普世的感悟———珍惜亲情, 学会感恩, 及时报恩。下面, 我以《合欢树》的导入教学为例, 说明教师如何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 把学生和学习导向高质量对话互动和高效能学习策略。

第一次授课:“很好, 请坐!”———学生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环节课堂实录1】

(教师演示PPT, 交流学生预习中的心得与困惑)

……

师:有同学认为:“文章第一段的内容似乎与其他段落没有关系。”请问:有多少同学同意他的观点?

(大多数同学低下了头, 选择沉默)

师:请一位同学谈谈他的看法好么?说错没关系。

(又一阵沉默。终于有一位男生抬了头, 教师抓住了救命稻草)

师:××同学, 你说说看。

生1:我觉得这是“正反对比”。

师:你说的很好, 请坐。还有谁想发言?

生2:我认为这是“欲扬先抑”。

(该生顿了一下, 似乎想说什么又说不下去)

师:很好, 请坐。

(看到对话难以继续, 教师顺势接过话题)

师:文章虽然是借助于作者的遭遇来推进, 是行文线索, 事实上也反映了作者在不同阶段对人生的认识。从全文看, 作者对母亲的爱由不理解到理解, 是认识“爱”的过程。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上看, 第一段的内容都是合理的。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 提高了声音。说的过程中, 同学们埋头记录;本环节结束)

【第一次教学反思】

备课组其他教师对我采取的“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整合”的对话、互动方式持基本肯定的评价, 但指出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动”起来, 答题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梳理思路、表达思想, 教师习惯性地急于拿回课堂话语权。

我对包括A环节在内的课的总体感受, 是学生主动思考不足, 反响呼应不够热烈,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两次“很好, 请坐!”看似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肯定性、鼓励性评价, 师生关系和谐而融洽, 却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 让老师的预设性思维和答案替代了学生的建构性思维和研判;看似也发生了师生互动, 但表征教师“主导作用”的施教策略仍然是“主讲”和“示范”, 表征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策略仍然是对于老师预设性思维和答案的“听讲”和“模仿”。显然, 这种鼓励性评价和师生互动不是高价值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学生产生的问题究竟应该靠谁解决, 怎样解决?本次授课与传统教学模式并无二致, 导学案的作用被教师无意识弱化, 没能起到推动学生学会学习的作用。高起点怎会有低收益?看来, 教师的主导性施教策略需要优先改进。

第二次授课:“优等生唱戏”———没有注重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A环节课堂实录2】

师:有同学认为:“文章第一段的内容似乎与其他段落没有关系。”而且有这样想法的同学不在少数。请同学们思考二分钟, 不论你是否同意, 都请说出证明你观点的理由。

(短暂沉寂后, 几位同学举了手)

师:××同学, 你来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生1:第一段写的是作者十岁时的事情, 是回忆的起点。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1:文章的很多段落都提到了作者的年岁, 看起来是有时间顺序的

师:不错, 还有别的看法么?

生2:我认为第一段气氛与全文气氛不搭调。

师:怎么不搭调?

生2:第一段是温馨快乐的, 后面则是沉郁悲伤的。文章情绪不统一, 有点奇怪。

师:嗯, 有道理。谁还想发表意见?

生3: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 回忆作者与母亲的点点滴滴。作者是位作家, 对与写作有关的事情印象更深刻, 所以写进来, 不矛盾。

生4:但这里母亲是反对写作的呀, 难道不有损文中母亲形象?

(有同学插话, 显然不服, 进行反驳)

生3:在第一段里, 作者的母亲并不支持作者写作是因为那时作者还是个健康的孩子, 母亲泼冷水的目的是让孩子不骄傲。后文母亲鼓励他是因为作者残疾之后, 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母亲希望他振作起来。这是不同时段采取的不同的态度, 都表现出她对孩子的爱, 不矛盾。

(该同学补充说明, 其他同学似乎给他说服, 不再做声)

师:××同学 (生3) 看书很细致, 说的很好, 前面几位也很有想法。综合起来看, 文章借助于作者的遭遇来推进, 事实上也反映了作者在不同阶段对人生的认识。从全文看, 作者对母亲的爱由不理解到理解, 是认识“爱”的过程。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上看, 第一段的内容都是合理的。

【第二次教学反思】

备课组其他教师对我改进教法、促进学法的积极效果给予肯定, 但同时指出, 课上只是几个特别爱开口的男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 稍难一点的问题, 只有这几个男生在“动”且“一动再动”, 其他同学更像是课堂的旁观者。

这节课让我感到较前满意。学生的回答更有条理, 思考更有质量, 气氛更加积极, 在对文本的细读中逐步感受作者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体会作者用传神的细节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教师基于充分讨论进行归纳、综合、精讲。

与上一节课的施教策略相比, 我在导学策略上的调整主要是:

A.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间隙、节奏和空间;

B.在学生提出看法之后, 追问论据和理由;

C.在学生答问以后, 尝试跟踪提问的方法;

D.鼓励多元视角和不同意见;

E.鼓励在“部分”和“整体”之间建立关联, 等等。

然而, 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搭台、优等生唱戏”局面仍未打破, 对话和互动局限于班级中的佼佼者。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认为, 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为此, 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显然, 本次授课因为没有注重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造成教学目标和层次不够清晰, 思维跨度较大, 基础薄弱的学生认知有困难。

由一部分学生解决问题比起仅由教师单一讲解是有了一点进步, 但显然还未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对问题的独立探索之中。应当尝试进一步改进导学策略, 让更多的学生体验高效学习策略。

第三次授课:面向全体, 有意引导———创造最近发展区

【A环节课堂实录3】

(教师抛出问题后, 先提示学生针对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深入思考, 再引导他们以圈划关键词句的方式细读文本。很快就有多位同学举手)

师:××同学, 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注意回答要符合文本解读的规律。

(我特意选择了一位语文基础一般的男生)

生1:从文中多次出现时间词汇看出, 本文以时间发展顺序为线索。第一段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与后来陷入人生困境, 形成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师:很好。那么, 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还能说下去么?

生1:……作者想要表现母子情深。母亲已经去世, 用这样的对照更能表现他此时内心的悲痛。

师:回答非常好!从关键字词中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进一步分析出内容与主题的关联, 思路清楚!还有谁愿发言?

(教师有意梳理回答思路, 便于其他同学领会, 也有利于该生巩固记忆, 增强自信)

生2:这篇文章刻画母子亲情。但我觉得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面对母亲无私的爱感到无法报答的悔恨。第一段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 那时的母亲率真可爱, 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师:你与×× (生1) 同中有异。能不能从“文章中心人物的塑造对主题表现的作用”角度为我们做一梳理呢?

(该生顿了一会儿, 没出声。这时, 旁边有几位同学小声提示他)

生2:本文中, 母亲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些改变紧紧牵系在儿子命运的变化上。从率真可爱到忧郁压抑, 她的早逝是因为生活的操劳、精神压力大, 表现出母爱的伟大。

师:嗯。主要人物命运的变化、性格的刻画, 为的是表现文章主题。还有别的意见么?

生3:作为文章的开头, 母亲的可爱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生3小声说, 这同样是个基础一般的孩子)

生4:不对!刻画人物应选择最典型的细节, 第一段刻画出的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母亲, 这样的母亲却英年早逝给作者的震撼极大, 突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歉疚。但不能说“增强文章吸引力”。

(同学们议论开来, 大多支持生4。生3说的是套话, 但我不希望打击他回答问题积极性)

师:这个讨论很有价值。文学创作中, 主题的表现永远是最重要的, 一切手法都为主题的表现服务, 而非只是为了把文章写得漂亮。这样吧, 不如改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与×× (生4) 的观点结合起来, 你看怎样回答?

(教师给了提示和修补回答的机会)

生3:作者用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刻画出一个“可爱的母亲”, 与后文母亲的苍老形成的强烈反差。不仅写出自身感受, 也感染了读者:理解母爱伟大, 懂得感恩, 且要及时回报。在客观上的确增加了艺术魅力。

【第三次教学反思】

听课的老师对我在课堂上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阅读技能指导、给予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铺垫等做法表示赞许;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比较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意引导, 不是导向固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创作、把握阅读理解的原则和技能, 可谓“授之以渔”。

自然, 我自己对这节课质量和效果的满意度又进了一步。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且回答问题更有质量, 我引导学生化感性体验为理性认知, 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技能, 提高人文性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建构起弹性开放、融会新知的思维框架, 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经验积累和后续成长发展。

在上一节课改进导学策略的基础上, 我又尝试了一些新的做法:

A.在适当铺垫的基础上, 关注学科成就水平中下层次的课堂“沉睡者”;

B.注重对学生开展阅读技能指导;

C.在课堂对话、互动中, 有意识地对学生做学科方法指导;

D.鼓励“生生互动” (当学生答题出现语塞时, 允许其小伙伴在旁小声提示) 。

这种导学策略上的微调和改进, 带来了课堂对话和互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也带来了学生学习策略的多样化和高效化。对于大部分学生, 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 课堂学习从单一的“听讲”、“模仿”, 发展到基于生活经验和学习资源的辨析、质疑、讨论、发表不同意见等。这样的对话和互动, 才是师生间思维结构、认知图景的对话和互动, 对提高教学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话说: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 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记忆-合欢树抒情散文 篇3

总觉得它和我有缘,更多的是一种亲切感。听人说这颗树在这几百年了。它似乎想告诉我点什么,在那个年龄,幼稚的以为它会说话。那年春天,有一窝鸟儿在树上搭起了窝。我发疯般每天叫喊着:树儿上有鸟了,树儿上有鸟了,隔山差五就去瞧瞧它。后来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毁了鸟窝,那段时间里,心里始终有一种忧伤。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伴着时光渐渐告别童年,每每回乡,我也总会去合欢树旁走一走。那一年回到家乡,全国都铺了水泥路,再也没有下雨天贱一地的尘泥,风尘仆仆急忙去看合欢树。仿佛我还是个孩童,奔跑寻觅那心中的乐园。望见的还是那粗壮的`干,只是树皮稀稀疏疏掉落,像冬天的白杨树,只有瘦骨嶙峋的骨头。原先浓密的叶儿颠沛流离,它们是被母亲丢弃的孩子,树干残留着水泥印,它像被熊熊烈火燃烧过的高楼在风中摇曳。我害怕它是倒下去,我害怕心中的期盼会如影随行,直到化成一朵朵泡沫。

静静的站着若有所思,旁边的人家冒出一个老人,他惋惜的说了一句:这颗树算是毁了。铺路的时候都不注意!他步履蹒跚掉头走去,忽然又回过头来看着我,他也许想说什么,但终归还是咽下去,消失在我的视线。我仿佛听到合欢树在哭泣,也许若干年前就早预料到自己的命运,只是默默盼望能够躲过去。

恍如梦般追逐花一样的童年,多年前荒芜的杂草,花丛中蟋蟀在叽叽喳喳,依旧恬静的抓着蚂蚱,追着却总也抓不到的蝴蝶。那摔一跤倒也笑着的年华付诸东流,我在想修路时候被摧残可怜的合欢树。

秋落诗歌 篇4

真不敢与一片落叶去对望

那满满的深情,已驻成了渴望

渴望秋天快快的收场

渴望春天早早的来到

每枚叶里也有故事在生长

每枚叶里也有喜渐渐成忧伤

灯光下的落叶

更显得有些凄凉和单调

清风下的.落叶

更有了一些生命的自然味道

花香盈怀,秋韵感伤

叶总不舍离开树枝的怀抱

却还是要痛快的跟风去流浪

一去就远离故乡

一走就只能坚强

飘泊无依靠,流浪无方向

累了,就歇在一块石头上

倦了,就顺着流水去远方

渴了,就沾点露水在身上

自从离开树枝的怀抱

落叶才开始深深的思量

无奈

天气越来越寒凉

落叶越来越无力面对阳光

终于

一枚落叶慢慢成土壤

《合欢树》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

听朗读录音《秋天的回忆》

请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

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学生默读《合欢树》

(第一时结束时,布置思考题:见第二时的三个环节)

(二)、作者母亲是普通的母亲,母爱的利他性与无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母爱的共性所在。作者的母亲她具有所有母亲所拥有的母爱。同时,由于儿子的伤残、儿子的倔强,这种母爱与一般母爱是有她的特殊性的,应当去解读去体验(体会中相关的语句包含的母爱)。

共性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共性的爱的表现可略去,请一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即可,即第三段)

特殊性

(请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全体朗读,体会母亲语言的深层含义)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母亲鼓励儿子写小说则是这个母亲更深层次的爱心。《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早年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成年之后,母狐狸撕着咬着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乐中小狐狸孤独的走向远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其实人类亦如是。作为新陈代谢的规律,父母要早一步离开尘世,所以让自己的孩子成材,自立于社会是千千万万母亲的心愿,所以狐狸的“放弃”养育是母爱更高的境界。

作品中母亲的几句话意蕴很深。

“那就好好写吧。”——作者的解读是母亲对他治好腿终于绝望了,因为母亲别有考虑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唉,何等伟大的母爱!

(三)、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文中几次出现“合欢树”?分别有什么作用?

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寄寓,并折射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的感悟。合欢树,落叶乔木,夏天开红色的花。得名由来:对称的叶子,入夜就两两相合的缘故。而作品中的合欢树是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共有四处写到合欢树:(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可略讲)

深层形象,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罢了。大体可以作如下的解读:

合欢树这个象征体体现了生命现象,——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表现作者的命运的一种感悟。

——母亲是合欢树的栽种着、呵护着,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合欢树是母亲曾经活在世上的见证,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母爱的恩泽已经渗透生命的深处。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母亲为他牺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残废,母亲可能有另一种活法。合欢树融入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绵绵情思与合欢树共存。合欢树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孩子?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树想到母亲的心情这个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合欢树庇荫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合欢树既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将自己对母亲,对合欢树,对自己命运的感怀,迁升到整个生命现象的叹喟与感悟。人处于逆境不必惊慌,人生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许并不存在。新陈代谢不可抗拒,而生命总那样因因相陈,敬重生命,母爱永存!

(四)、同学介绍自己的《啊,母爱》

合欢树作文 篇6

我生长在一个闭塞的山村唯一的公交车站旁,和这车站一样,我也是这山中唯一一棵合欢树。

山村再闭塞也挡不住孩子们求学的心。这里没有学校,离山村最近的小学在15公里外,乘公交过去要一小时左右才到。我看着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乘车,他们的小脸被山风吹得通红,一双双眼睛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我目送他们上车,又看着他们下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夏天,我火红的花朵迎着朝阳开放,常引来孩子们的赞叹;雨天,我繁茂的枝叶成了一把大伞,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我与飞鸟做伴,聆听它们美妙的歌唱;我与大山相依,凝视它伟岸的身躯;微风拂过,我婆娑起舞;朝露驻足,我屏气敛声。我享受生活,我热爱朝阳,我更爱这大山和孩子们……

在盛花季,村中会有大人来摘下我的花朵泡酒喝,但他们会留下一些花,我猜他们这是为女孩子们着想——她们爱把这花别在头上。

我的生活就在这平淡的美好中过去……

一些年轻人也开始搭车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要去城市里了。那里的生活刺激而有趣,他们可不想在平淡中老去。

许多人走了。

但同时,山外来了一群客人,他们是来帮助大山变得更加先进的。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亲眼看着山村一点点变好:新修的村文化站、整洁明亮的小院、更加宽敞的小路……村里通了电,添了网络,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人人一部手机……

那些走了的年轻人又回来了。

他们是作为投资人回来的。村里要盖一所学校,孩子们可以从幼儿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再也不用每天跑大老远去上学。

建学校一事很快就提上了日程,工程师来到现场,规划了项目地址。当他走到我面前时,他皱了皱眉:“这树得铲掉。”

铲掉?

我为孩子们将拥有一所学校而感到高兴,可一想到自己因此即将远离故土,心中就有说不出的难受。

矛盾绕着我转,一直持续到我离开的那一天。这天一早,一辆卡车就开进了村庄,工人们把我拔起来,抬到了卡车上。我的根在空中颤栗,一种无力的痛击中了我。

合欢树作文 篇7

几棵合欢树在多功能阶梯教室旁,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九月,合欢树的一小部分花还未谢,等到十一月,合欢树就会结像扁豆一样的果实了,到时候,把外壳剥开,里面有几颗甚至十几颗小种子,合欢又可以发芽了。合欢树的叶子在晚上轻轻合上,好似一位母亲的手保护自己的儿女。而在白天,合欢树的叶子全张开了,像无数个小巴掌,风一吹,好像在摇手和你说“你好”呢。在秋天,合欢树下掉落的叶子,一看就知道哪些是晚上掉的,哪些是白天掉的。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合欢树才两三层楼那么高,现在我六年级了,合欢树竟一下子长高那么多,我为这蓬勃的生命感到高兴,合欢树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

合欢树的叶子很美。它有一条细细长长的茎,茎上透着香味,茎两边有对称的、密密麻麻的小叶子,有如孪生兄弟一般。从树上往下看,枝条、树叶不密,称得上是树影婆娑。那粉色、下面是白色的毛茸茸的生命体就更美了。她们躲藏在深绿色的树叶之间,远了你看得见,近了你不一定看见她们。她们有如掌上明珠一般,被绿叶托举而上,像蚌子里的一颗珍珠,美丽、夺目。合欢树的树根结结实实地扎在地上,人工草坪上有明显的凹凸感。合欢树树枝繁多,树枝上有许许多多的树叶,每个树枝像一只只长长的手臂,无数只手一起摆动发出的声音好听极了,“~~!~~!”,好像是合欢树在唱歌呢!

合欢树教案 篇8

1..体会深沉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4.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文章中用平淡朴实的语言,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真挚的感动展现出来,这正是学生应学会以小见大、平凡中见真情的写作方法,所以我把“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作为教学重点,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象征的写作方法较生疏,把“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高效课堂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更多的是授予学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基于此,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点拨、引导、释疑等,而学生发挥自主权,可以写写划划、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流程:

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学生能自己完成的,老师决不包揽,所以我设计的课堂流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一)情境激趣:

出示一张图片,介绍图片上的人物以及代表作,既让学生了解作者,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我设计的导语是:这就是《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领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主人公史铁生。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篇文章,看看母亲是怎样来帮助这位残疾人的,同时来感受一下他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出示课题《合欢树》)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达到的学习要求。

(二)检查预习:

对于一些基本的字词以及理解,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通过字词典在课下独立完成,在对课文内容感知的基础上,简单的问题是不成问题的。我布置的预习题如下(出示幻灯片):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呛( ) 敷( ) 熏( ) 灸( ) 虔( )诚 瞎逛( )

2.解释下列词语:

茂盛: 虔诚:

安慰: 惊惶:

侥幸: 侍弄:

3.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并根据这些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三)、读悟结合,自主学文: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好文章内容,我把课文的两部分分开来讲。

1.默读1-6自然段完成如下表格 (出示幻灯片):。

时间事件对母亲的描写母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完成表格,既能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又能理清文章事件,还能通过对母亲的各种描写体会到这种深沉伟大的母爱,这样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东西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可以进行补充,矫正。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7-12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给他们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和小组其它成员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很自由、很轻松。也就解除了往日课堂上常有的那种压抑感,使他们敢于问、乐于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教师要巡视参与,成为小组中的一员,或倾听学生的见解,或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师生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渐渐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渐渐“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气氛自然变得十分轻松、活跃。我设计的讨论问题如下(出示幻灯片):

(1)合欢树是怎么来的?

(2)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生长过程?

(3)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又是怎样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补充矫正,明确:其实可以说合欢树就是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料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也可以说合欢树相当于母亲,合欢树就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那么大家认为合欢树象征了什么?(教师归纳补充并板书)

(四)延伸拓展:

学习了这篇课文,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肯定引起共鸣,学生肯定想畅所欲言,这样我设计综合性题,引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请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感触。

(五)小结:

合欢树 篇9

我初次见到它,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耍,怕热的我们四处寻找树荫乘凉。突然,一棵高大且美丽的树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立马用手机中“形色”认识了解它,并开始喜欢上这棵合欢树。

合欢树是多么独特可爱啊!她身态优美,树干略微弯曲,就像一位柔美的舞者,巨大的树冠就像一顶舞帽,把她妆点得更加美丽。每当阳光透过树梢,她那羽复状的叶子便沐浴着柔和的阳光醒来,一到晚上,这些叶子宝宝们为了抵御夜晚的寒冷,又纷纷把自己裹得紧紧地进入梦乡。有时,你用力触碰她,她们就像灵敏的小精灵,总能和你做“开关”游戏,特别有趣!

每到6月,树冠上便陆续开出了许多粉红色的小绒花,远远望去很像一只只粉色的小蝴蝶,在绿丛中飞舞,带着一股淡淡的香气,引来了翩翩起舞的蜜蜂扑向花心。走近细瞧,细丝状的花蕊,如同一把绒毛扇子,粉中带白,让你总忍不住采撷一朵,轻抚她,甚是温柔。

中秋时节,合欢树的枝头一串串果实像弯月,像扁豆,又像窗前的风铃,挂满枝头,随风摆动,发出簌簌声响,似乎在和你告别。

合欢花可以入药,有镇静催眠和活血消肿等功效,合欢还是吉祥之花,有着团结、和睦的美好寓意。我喜欢合欢,感谢她带来的阴凉,欣赏她的独特可爱,更喜欢她的美好寓意,也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岁月静好!

合欢树 篇10

合欢树的树干不像杨柳那样粗大,不像梅树那样婀娜,也不像竹子那样光滑,它是那样柔美笔直、粗糙美丽,用手轻抚,似乎可以感受到它的长久岁月;枝干笔直,但柔美炫丽;表面粗糙,但岁月长久;平凡一般,但能给人一种恍若漂浮在仙境的舒适之感,倘若身游梦境之中。

合欢树的叶子,并非银杏叶的可爱,并非枫树的坚韧,并非榆叶的渺小,而是向含羞草似的,一个个穿在一起,每片叶子里都有好几条极细的 “丝”,一条连着一条,仿佛一根血脉,把一个个小小的叶片点缀的生机勃勃,好像你对它打招呼,它就能摇头答谢似的。叶子一个个像灯笼似的“挂”在树上,微风一吹,树上的花叶摇摇晃晃,纷纷相互致意,真是有趣。

合欢树的花朵极多,像一个个小丝丝一般,一根连着一根,被下面的花柄紧紧拢在一起,蓬蓬松松,犹如一把张开的小铺扇。

上一篇:激励约束下一篇:公交行业规范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