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阶段工作总结

2024-10-04

养成教育阶段工作总结(共10篇)

养成教育阶段工作总结 篇1

养成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

3月15日以来,我园根据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主要进行了入园和离园教育和洗手预防疾病的良好习惯教育,同时,结合3.22世界水日,在全园开展了节水主题教育。

针对部分幼儿每日入园和离园时存在的不良行为,幼儿园15日至19日29日在全体幼儿中开展了文明入园、文明离园竞赛活动。活动主要以教唱童谣的形式进行,通过教唱入园和离园童谣,要求并引导幼儿做到:每天早晨,家长护送至校园门口,一定要和家长说“xx再见!”,然后自己步行进入校园;晚上离园时,一定要和护送至大门口的老师说一声“老师再见!”此外,幼儿园还要求教师每日一定面带微笑迎接幼儿,与来园孩子亲切的打招呼,对情绪不好的幼儿给予安慰,对小年龄幼儿搂一搂、抱一抱、亲一亲,引导中班和大班幼儿相互间问候,共同营造被关爱的温馨氛围。通过近2个星期的强化训练活动,幼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入园、离园习惯。原来需要家长亲自送到班级的幼儿也在良好行为的熏染下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能够自行来到班级,而且学会了和家长、教师、伙伴主动打招呼。幼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活泼懂事,分外高兴。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园在全园开展了节水主题教育。在老师的组织下,小朋友们首先观看了我国西南地区旱灾情况的图片,初步了解了水的用处以及水资源缺乏的严重性,然后围绕“假如没有水,世界会怎样”引导幼儿展开讨论,使节水意识深深印在了幼儿的心头。最后要求孩子们从自身做起,爱惜水源,水龙头开小一点,不浪费水,洗好手后关紧水龙头。节水日当天,我园教唱了洗手歌,还举行了节水洗手竞赛。此外,还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向家长发放节水倡议书,建议家长在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从而“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社会共同节水。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幼儿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便前饭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江庄镇高村幼儿园

2012年3月28日

养成教育阶段工作总结 篇2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

学生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反复探讨与实践的产物,较难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从指标选取上看,学生核心素养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1]从功能上看,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一要求。[2]因此,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3]对义务教育阶段(现阶段指中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

新中国成立以后,“双基”教育逐步成为公认的教育传统,不论在纵向教育领域还是在横向教育领域,“双基”教育都占有绝对优势。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即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要求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底层素养也是最根本的核心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近几年人们习惯用“有用”作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习惯性提出“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一类问题,对“双基”教育产生置疑。从本质上来说,将“有用”作为评判教育的唯一标准,致使教育彻底沦为“工具性教育”,这违背了教育的内在价值,若仅仅以“有用”来评判教育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知识经验是匮乏的、储备的知识体系是贫乏的,而“双基”教育的实施正好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经验、完善知识体系、弥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生俱有”的缺陷。因此,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 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

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为核心的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层次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一层次的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换言之,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没有明显的年龄限制,也没有明显的学科限制,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养成一种能够解决不同学科问题的与之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素养。同时,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包括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3. 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

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是指在系统的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素养。这一素养旨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批判地认识事物的思辨意识,有利于解决当前义务教育领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缺乏批判性”、“缺乏想象力”等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获得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是一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则发展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三者之间紧密连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既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非认知性素养,共同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特性

1. 基础性

在当代教育系统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基础性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本质属性,这种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超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线,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要命脉。以“双基”“问题解决”“科学思维”为指向的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为学生终身学习、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基础性。

2. 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呈现出一定的时段特征,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心理特征相适应,不同时段所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侧重点不同,由简单到复杂,逐渐趋于完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阶段的核心素养只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从长远来说,这些素养的养成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任务,从无到有,从低到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征。

3. 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核心素养理论集中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答案就是最正确的或者最理想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对其进行判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强调知识、技能、方法的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些都需要在特定的场域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实现,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不仅表现在核心素养的理论需要实践检验,而且表现在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1. 养成前提:遵守三大原则

核心素养集中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围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两大主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方面,这三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以人为本”原则。教育的对象是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首先是针对人这一主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发展着的不全面的人,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能力、养成科学思维方面都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其次是注重层次原则。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变化过程,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守层次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是尊重差异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该阶段教育系统、教育体系等多方面的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差异就是不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学科所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不同,比如语文和数学,虽然这两门学科都强调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要求上是截然不同的;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年龄上也是存在差异的,高低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侧重点不同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三是个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造成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经验相对较多的个体,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比对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的个体要高。这些现象都表明,尊重差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得不遵守的一大重要原则。

2. 养成条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核心素养的主体,而“学习是通向真理之路,而不是仅仅了解事物,对已有的真理不要去死记,而应在内心和行动上身体力行”[4]。因此,学生的学习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也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以“双基”“问题解决”“科学思维”为指向的三层核心素养构成,层层核心素养的养成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双基”为指向的最底层核心素养需要引进先进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中层次核心素养需要创设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最高层次核心素养更是需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营造民主开发的课堂学校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3. 养成保证:提高教师核心素养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教师的主要任务依旧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担,自身核心素养是他们能否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教师自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保证。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最起码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指导、组织、管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较高水平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有能力引领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个人行为素养和高尚的师德素质,以确保教师能够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任。

4. 养成保障: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阵营,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社会是学生实践的主阵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三大主战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亦是如此,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这三大主战场。三大主战场不仅是学生核心素养获得的来源地,而且也是学生已有核心素养的检验场,只有通过检验并且“合格”的素养才是真实有效的核心素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提供充足的知识和科学的技能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探究的环境;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要求家庭、学校、社会能够提供满足学生思维空间发展的特定场域。当然,能不能科学有效地提供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环境和场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保障,关键在于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因此,社会、学校、家庭三大主战场要加强联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视界,2015(9):58.

[2]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

[3]杨小华.核心素养研究进展及其前瞻[J].教育月刊(中学版),2015(9):51.

重视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 良好习惯 养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61-02

引言

1987年1月,8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于巴黎。有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记者追问道,学者回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有以下几种养成教育方法,试述之。

一、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基本的方法。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如果忽视了行为实践,不引导和要求孩子切实付诸行动,孩子就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恶习,从而背离教育目标。

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重视言行一致的作风,荀况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矣。”国外的教育家也很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就可以教育得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良好行为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比如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的情形;相遇时互相打招呼、跟其他小朋友 借东西、不小心弄脏别人的衣服、一起玩时不小心碰到别人等,选用小品表演的形式,让孩子在愉快、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接受训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身教法

所谓身教法就是用榜样去教育孩子,也叫榜样法。榜样法是借助于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孩子施加德育影响,使孩子受到深刻教育的方法。孩子喜欢直观教育和形象教育,家长老师本身就是离子学习和伪效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家长老师又是最可信赖的人,最令人钦佩的人,老师的示范教育对孩子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因此,老师应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民主意识、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应成为孩子的表率,凡是要求孩子做到手,教师自己应首先做到,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活生生的、最直观、最重要的典范。

三、境教法

境教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它是一种以隐形教育为主的间接教育法。环境熏陶法除了可以利用物质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精神环境熏陶孩子,精神环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氛围,它具有强大的能量,对培养孩子习惯十分有利。众所周知,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家风为的制约。有调查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里的藏书成正比。一个后进生进入一个班集体,受到良好班风的熏陶,遥相呼应能很快地改掉身上的毛病。而一个学生进入一个乱班,在歪风邪气的影响下,也有可能很快走下坡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差,环境,特别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氛围能量”比起物质环境影响微妙得多,它不像书柜、写字台那样摆着,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形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孩子是会感觉到的。我国古代十分重视环境熏陶的作用,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教学中可以在教室里多放一些书,在墙壁上赔上字和画,教师在孩子面前也可以多翻书看。

四、正顺络电子化法

教育主张以表扬为主,尤其是近年来,不少教育类书刊在不断地提醒教师和家长:你对孩子竖起大拇指了吗?如果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屑一顾,认为这是应该的,就意味着放弃了正强化的机会。实践中正强化能使孩子明确认识和肯定自己行为中的优点和长处,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并在情感上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引起和增强他们巩固和发展这些行为习惯的愿望和信心,继续按照正强化的方向前进,所以正强化法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采取三种方式:第一是赞许,赞许是好行为习惯的赞同和夸奖,是一种不太正规的好评方式。。赞许可以用口头或评语表示,也可以用点头或微笑等动作表示。比如对孩子说“对”、“很好”、“就这样”、“不错”等等,也可以用赞许的目光、亲热地拍拍肩膀、点头、微笑等表示。第二是表扬,表扬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评,是比较正式地进行的。表扬有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表扬也可以当面表扬,也可以背地表扬,可以个别表扬,也可以当从表扬,一般来说,当众表扬效果更好。而且表扬一个孩子时不定要及时、要具体、越具体越好。第三是奖赏,奖赏是对孩子较为突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奖励。奖赏的办法有颁发奖状或小红花,以及颁发纪念品。纪念品属于物质奖励,可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奖状或小红花主要是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有时把孩子的成绩贴在墙上,给孩子照张纪念照,也是很好的奖赏。

结语

正确的教育理念,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孜孜不倦的教育精神,会帮助孩子造就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当孩子养成合作、和善、乐观、坚强、勤于求知等各种良好的习惯后,自然就形成良好的性格,就能收获成功的未来。

叁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32项。

[2]《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总结 2 篇4

班主任李永芝

学校领导倡导的养成教育,是我们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三年级的老师积极行动起来。各位班主任八仙过海。

我们三(1)班的做法是:本学期打算完成以下十条行为习惯任务。

1、培养树立环保意识:在学生走进校园的每一天,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要有责任保护学校的环境卫生,弯腰捡起地上的纸片,干净了校园,美化了心灵;还告诉学生捡起垃圾很重要,地上更重要的是不能随便乱扔垃圾,这样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2、培养竞争意识,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班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有“看谁口才好”、“看谁红花多”、“看谁学习好”、“看谁进步大”等,在评比中事先指定一些要求,谁达到的,就可以得到精美的礼品及小奖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积极发挥小老师的带头作用。每天早读,两位小老师都积极带领同学们读书,不管是否有老师都一样自觉认真;其次是培养学生轻声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下课时不能大声说话,因为有些学生想在下课的时间看会书,一个人的声音感觉很小,可是全班学生都这样讲,声音汇集起来

酒会变成噪音,所以在下课的时间辛老师特别注意学生在教室的表现。

4、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方面从小事做起:首先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老师自己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其次是创设环境,培养习惯。平时加强对学生的常规训练,每天进行一次评比,到学期末发给小奖状。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竞赛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此老师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比比谁是卫生小卫士”“谁的桌椅最整齐”等活动。

5、让学生体验成功,老师每天观察孩子的早读,每天选出最积极或最有进步的学生当值日班长或小老师。

6、让学生有自信,教师要经常夸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最喜欢听你们读书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7、慢慢放手,教师在教室外观察,做到人不在,心在,事后及时总结。

8、善于观察、耐心细致地解决问题为主,做到二慢:一慢是慢进教室细观察,要求学生进教室后要静心,准备堂上的学习用具,坐端正等待老师来上课。老师站在教室门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动向。二慢是慢言细语少厉声。老师慢言细语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同时在养成教育方面以鼓励为主,每周进行一次自我总结,评比,发给小奖状。

9、课堂常规训练。让学生做到四个一“一尺,一拳,一

挺、一平”就是眼离书本一尺;两手放桌交叉自然高度与一个拳头差不多;腰板要挺直;脚要放平于桌下。”上课时只要教师说到四一,学生就会条件反射地做好,规规矩矩地听课。

10、读书习惯的培养,每天下午我要求学生读三个故事,并把所读的故事将讲给同学听,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又可以提升写作水平。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阶段工作总结 篇5

一、具体内容

根据具体的培养计划,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良好的卫生习惯:衣冠整洁,搞好个人卫生;及时收拾好自己的书包、书桌,不随地吐痰,看到垃圾主动捡起,不在桌椅、墙壁上随便刻画;知道值日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又快又好等。

2、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能及时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仔细观察、勤记笔记、质疑发问、勤查工具书、定期复习整理的好习惯;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做到仔细审题、认真书写,力争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上课认真听课,有良好的坐姿,不可趴在桌子上听课,不打扰别人学习等。

3、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知道基本的礼节。如:鞠躬、招手、敬队礼等等。会使用礼貌用语;进教室、教师办公室前先敲门,未经允许不闯入等。

4、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课间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做健康的游戏;排队快、静、齐;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讲粗话,不打人;不去危险的地方,不破坏花草树木;和同学团结互助等。

二、具体措施

1、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首先要制定要求:

一、书写规范。

二、正确率高。

三、按时完成。

四、及时订正。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在评比台中加分,并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根据养成教育的内容,我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走开始,随时给予指导。比如,教孩子们看课程表摆文具,上完一节课收拾一节课的文具,再摆放下节课的文具。另外,从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我就及时教孩子学会如何给大人递、接东西,如何说话。我们的地面易脏,不好搞卫生,我就教学生如何保持卫生,擦桌子、扫地、拖地„„虽然是中年级的孩子,但他们都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很难

形成良好习惯,我联系家长,教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2、教师的言谈举止、丰富的肢体语言往往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所以我坚持从语言到行动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如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捡起地上的垃圾,纸屑等。下课后把歪斜的桌椅摆放整齐,把教室的五节柜、讲桌等擦干净、摆放整齐,使学生由无意识地模仿逐渐走向自觉的行动。现在很多孩子在早上、中午到校后,都会自觉地打扫教室卫生。学生不会有意往地上扔垃圾,一些不小心带出来的小纸屑,孩子们只要看见就会主动捡起扔到垃圾筒。

3、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培养一些课间安全小检查员、文具摆放督促员、值日班长、学习组长等小干部,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督促,指出不良习惯,帮助改正。学习组长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

4、运用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孩子,调动其向上的积极性,帮助养成习惯。设立星光墙,每隔一月在班会上民主投票选出进步之星、读书之星、习惯之星、礼仪之星等,将获得星光奖的学生名字贴到星光墙上。还有,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口头随机表扬与批评。在任何场合,老师随时对一些行为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行为不规范的学生提示或批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端正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都期望表扬,不愿被批评。

5、引导学生下午放学前问自己:今天在学习、课间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注意纠正。引导学生从小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行为。

6、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所以我在课前、课后、楼梯口、队伍中等任何场合,都要加上一句提醒的话。如下课后说“记着收拾好自己的书包”,“别忘了摆放好桌椅”;上课时说“摆放好学习用具”;排队时提醒说“要做到快、静、齐”;上楼下楼时说“靠右行,轻轻走”;队伍解散时说“走着,别跑”;很多很多。久而久之,自律性较强的孩子的习惯就形成了一种自然行为。

养成教育阶段工作总结 篇6

一、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多措并举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领导

①成立课题工作领导小组。由张校长担任组长,全面组织调控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②实行“课题交流制度”。以全体课题组成员为主体,积极动员全体班主任老师,先期参与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负责汇总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及经验,共同研讨解决办法。

2.健全制度

学校领导制定了《临泽县职教中心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临泽县职教中心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并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中。

3.重视培训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特别重视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和经验聚焦两大方面。理论方面重点学习的是著名教育专家林格主编的《怎样培养习惯》一书;经验聚焦方面,我们一是学习前辈在习惯养成方面的经验做法,二是通过网络搜集其他学校的借鉴性经验做法;三是通过撰写“课题研究案例”引导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营造科研氛围,开展实践活动,潜移默化育习惯 1.努力培植丰富的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

②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我们的做法是:一是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等;二是各班每月利用一次主题班会议习惯。三是建立“好习惯积累卡”,广泛开展“我的好习惯”记事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强化自律,逐渐形成好习惯。2.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①举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启动仪式”,启动仪式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为整个课题研究的成功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落实职教中心“五有”、“五无”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③以培养品行端正阳光学子为契机,出台培养品行端正阳光学子计划推进表,制定品行端正阳光学子培养管理考核细则,深入学习,广泛宣传,树立典型,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④开展“寻找身边的陋习”活动。我们发放了“寻找身边的不良习惯”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去寻找反省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使其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

⑤每周各班结合本班实际,确定一个小的习惯养成主题,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具体化,写在“周行为导航语”专栏里,用以提醒同学时时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家校互联,评价激励,多措并举促养成 1.家校联手,合力攻坚

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等,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习惯培养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2.树立榜样、正面引导

为了激励学生坚持良好行为习惯,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学校根据中职生身心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建立“文明班级量化管理评比”制度;“阳光学子”评选活动等活动。具体包括:

①精心设计“中职生良好习惯评价表”。

内容包括: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卫生习惯。评价表内容具体,要求明确,评价结果采取等级加评语的形式。学生人手一份,每月针对评价项目及要求,进行自评和他评,学生学有标准,行有方向。

②评选“阳光学子”。

评选内容包括:“勤奋好学阳光学子”、“遵纪守法阳光学子”、“多才多艺阳光学子”、“诚实守信阳光学子”等。学校每学期根据学生的表现,采取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考评,评选出“百名阳光学子”,进行表彰奖励。

③评选良好习惯班级

每学期学校根据“良好习惯班级”评比标准中的考核内容逐项检查,并综合平时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其他方面,累计分数,以年级为单位,评选出“良好习惯班级”树立良好习惯培养的典范,形成培养良好习惯的氛围。

一系列评价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较强的榜样示范力量,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3.联动督查,强化落实

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学生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我们采取“上下联动勤督查”的方法,抓反复、反复抓。上,指学校层面的督查: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月评”的常规教育活动。下,指班级、学生的监督自管:主要通过班级精细化分工,引导学生自查互查。班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多个督察小组:行为规范督察组、学习习惯督察组、卫生习惯督察组等。通过这种精细化分工,学生在互相监督自管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四、收获时节,成效初显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在课题领导小组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先对中职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内容有了明确分类,形成了系列。其次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行为的变化。再次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提升了学校形象,促进了学校发展。通过课题带动,校风、学风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评价逐步提高。

养成教育阶段工作总结 篇7

一、强调一个“学”字——规范引路, 促进道德认知到位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强化学科知识与德育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进而培育文明健康的品格。学校尤其要抓好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 根据学生在校内外的思想品德动向 (信息反馈) 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促使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充分到位”, 以形成学生品德行为养成的“温床”。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 并利用各类主题活动、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加深理解领会, 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到位。

我们在抓学生养成教育中力求改变空洞说教、单向灌输、流于形式的做法, 努力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 激发学生内部趋善。如连元电视台“养成教育”栏目, 内容涉及国旗下讲话、历史上的今天、连元视点、知心姐姐信箱等, 学生在这里学知识、长见闻。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们还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我们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 编撰了一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读本, 给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选择养成教育的内容时注意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 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我们认为, 只有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了, 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二、突出一个“细”字——训练养成, 加深道德实践体验

养成教育包括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决定了养成教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也决定了德育工作必须注重阶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我们把养成教育分解成四类:即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我们注意将文明礼貌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观看有关教育录像, 结合有关节日等, 努力使学生做到忠心献给祖国, 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注重从课堂常规入手, 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三准备”, 即思想上准备、情绪上准备、文具上准备;课堂做到“三勤”, 即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课后做到“三认真”, 即认真复习、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纪律方面做到“三个一样”, 即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课内与课外一个样, 校内与校外一个样。

三、紧抓一个“行”字——活动促进, 创设多元德育情境

我校的养成教育在“践行”上下功夫, 贴近实际、注重实效, 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 扎扎实实工作, 实实在在落实各项措施。我们以“爱家乡, 爱学校”为主题, 开展了演讲比赛;以“养成习惯, 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创造、合作、发展”为主题连续举办了二十一届“群星争辉艺术节”, 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诚信, 是人的第二生命”“飘扬的红领巾”“师恩难忘”“告别母校”“珍爱生命, 遵守交规”等为主题, 开展了中队观摩活动。

我们还利用有关纪念日与节日开展活动。学校把每年的纪念日与节日作为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良好契机,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我该做什么、怎样做。如校庆时, 围绕“我爱连小”这一主题, 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布置墙;有学生写的诗歌、画的图画、拍摄的校园照片。更令人感动的是, 学生在校庆活动中, 把发生在身边的优秀事迹拍成DV。清明节时, 少先大队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给先烈扫墓,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这些活动, 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了陶冶, 在社会上和家长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

我们还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让每棵草、每株树、每堵墙都洋溢着美的气息, 飘荡出美的旋律。为使棵棵花草能育人, 学校栽种的植物都很有讲究, 桃李园有桃树、李树, 柳莲园有柳树和莲花, 作为莘莘学子步入园中, 会为连小教师的辛勤感动。连小的每堵墙都别具特色, 有蕴含连小百年历史的界碑, 有展示连小教师的风采, 有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巨幅照片, 有学生成绩的展示, 有学生去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游学风采, 有学生的心灵园地——“心愿墙”, 学生在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四、坚持一个“恒”字——力求实效, 强化三个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要抓好行为训练, 必须持之以恒, 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着眼于让学生的行为逐步由强制变为自制, 从他律变为自律, 从小一点一点“储蓄”文明。为此, 学校以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为指向, 平时经常抓, 重大节日重点抓, 有了问题突出抓, 坚持一个“恒”字, 有效强化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促进小学阶段英语语感的养成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语感;良好习惯

一、什么是英语语感

语感是长时间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相关文化而对之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跨语言的、不是终生拥有的,只有不停地接触和使用,并使这种语言感觉变成自己的“硬件”,做到信手拈来,这样,在交谈和书写过程中便有了支持材料,从而拥有一种信心并获得或多或少的语用能力。

英语语感指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受能力,它是集语音、

语义和语言的感情色彩为一体的感受能力。这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完全是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实践中获得的,同时它也能促进英语学习。

二、小学阶段语感养成中的负面因素

语感养成中的负面因素有:

1.英语语言环境的缺失

2.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3.英语学习兴趣的缺失

4.认知水平限制语感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良好的习惯促进语感的生成

在小学阶段,除了创设简单的英语学习环境,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等手段外,最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英语语感获得的前提和基础。小学是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哪些习惯,促进语感的养成呢?

1.模仿语音语调的习惯

对小学生而言,模仿语音、语调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英语的启蒙学习主要依靠模仿,模仿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今后口语的质量。在模仿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体会句子、段落文章意义、理解内容以及语言的规律和特色,熟悉句子的音和调,感受到音韵之美,才能培养语感,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对英语的语音和语调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模仿自己发音时的口型变化,同时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各种有声媒体的作用,让学生模仿一些脍炙人口的童谣或歌曲。

2.多说、多读、多背英语的习惯

课堂内外,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多用,培养不怕出错的精神。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讲;课后和家长、朋友讲。组织各种英语交际活动,如: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校园英语广播主持人竞赛等等,营造英语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

多读、多背在语言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要熟读、熟背每一篇对话和课文。读多了,背多了,孩子往往就能在真实的情境下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的表达。除了课本中的对话、课文以外,我们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易于掌握的歌谣、小故事等等。读和背积累了知识,更积累了语感。

3.重视培养整理、总结的习惯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及时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单词教学中,将某一字母或是字母组合的发音相似的单词加以汇总,强化某些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长此以往,学生在脑海中就能逐步形成一套英语的语音系统。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单词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读出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4.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能模仿范例写句子;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教师要从字母和单词入手,逐步培养书写句子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了书写规范后,尝试让学生写一些英语日记,开始可以是一两句,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逐步增加。英语日记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更加自信,从而进一步增强语感。

5.培养学生及时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低年级可以布置一些机械的预习作业,如:听读课文;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更加重要,教师可以增加预习的难度,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复习是和遗忘作斗争的最好武器。由于缺少语言环境,知识更容易遗忘。教师应该针对各年级、各学习环节的不同特点给学生适量布置听、说、读、写、背方面的作业,形式上要尽量做到游戏化、趣味化,使学生不断巩固消化课堂所学内容。

养成教育阶段工作总结 篇9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小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组阶段性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当研究课题申报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惩三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近几年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农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经过近一个多月来的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一定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我们提出“农村小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目的在于:根据我校学生学习的普遍性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影响其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原因;研究总结能够培养其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的对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学生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规范、书写整洁、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等常规习惯。着重要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课题研究成果

农村小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参研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留守学生经过不断的训练,我校留守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每天练字15分钟;能做到书写工整、规范、美观;在新课前能主动进行预习,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这大提高了他们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在课后能及时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部分留守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较多学生慢慢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大胆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看法。

留守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得到提升,珍惜时间的意识得到加强。现在,进行那种毫无意思、百无聊奈

“耍”的孩子越来越少;边学边玩、边玩边学这种一心

二用的现象越来越少;大多数孩子(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都能制定作息时间表;部分孩子能够自律,严格按计划学习、娱乐和休息。

大多数留守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得以养成,因此他们的学习效率较高,学习效果较好。他们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学生素质得到了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通过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的研究,教师的教学理论得以丰富,教学技巧得到锻炼,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教研水平得以提高。参研教师们不是为了课题研究而进行研究,而是把这项研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常规工作中去,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校的教研之风更浓。简而言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的反思

1、课题组的成员中,大多数的教师能积极进行课题研究,主动寻求教学改革,不断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积极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但也有一些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需进一步的提升,导致在课题研究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2、课题研究中缺乏闯劲,创新力度不够。

3、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形成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有时由于教师和家长督促不够,导致部分留守学生好习惯时常夭折。

4、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和方法还缺少一定手段,特别是可操作、可观测的手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5、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仅限于我们研究的方面,还包括从情感、意志,从动机、信念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许多新的经验还有待我们去总结,许多措施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完善。我们将以此次研究为起点,努力去多做一些关于小学生教育和成长方面的研究,推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严格要求,勇压担子。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对他们勇压担子、加砝码,要求青年教师把压力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培训,促进群体。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我校课题虽说是级的研究课题,但研究中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我们的课题研究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本课题组构成人员:

长:@

副组长:

@

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篇10

学校形成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和“规范管理、开放教育”的管理模式。在办学实践中秉承这一思想,重视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志向高远、道德高尚、体魄健美、心理健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的优秀中学生。在常抓不懈的德育实践中,育人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校园生活课程为载体,以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为抓手,抓基础,抓常规,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从思想上进行启迪、从情感上进行交流、从行为上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育人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必然会产生好的结果。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些人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工程。为此,确立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以严谨的行为和良好的表率成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职员要做到管理育人,工人要做到服务育人,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教育。为此,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勤政、奉献、开拓、高效”为宗旨制定了学校领导岗位职责;以“立志、尚学、求实、创新”为宗旨制定了学生行为规范;以“爱校、爱生、爱事业、讲奉献”为宗旨制定了教师岗位职责。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十要十不要》、《教师文明用语与文明忌语》、《禁烟规定》、《职能部门岗位职责》、《教职工工作考评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全校大会,以及其他各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干部教师的工作中,使全体干部、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这些规章制度也督促教职员工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好表率,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和谐有序的工作学习氛围,保证了养成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德育网络,狠抓队伍建设

为了有效地挖掘和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员包括副校长、各职能部门主任、团委书记、年级主任,并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分工,将学校德育工作细化为每个人的职责,形成“校长―政教处―年级―班主任”的管理网络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参与实施德育的格局。在注重德育领导机构力量配备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重点加强了“二支队伍”建设:即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是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关键,正所谓“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模范行为是推进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和行为仿效的榜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他们必然在教师中寻找自己的榜样。各学科教师的群体形象及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养成教育丰富的资源和最形象、最生动、最富有感召力的教育。因此,学校在狠抓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重点强调了师德建设,大力提倡“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的三爱教育,力求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去感染、教育学生。在师德教育中,做到治本为先,抓起点、抓风气,对教师高要求、严要求,大力倡导“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育人观念,从教师的自我养成,自我完善着手。特别是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遵纪守法、爱护学生等方面,教师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班主任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养成教育的目标能否落实到实处。为此,学校加强了对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工作,做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校每两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例会,通过例会组织班主任进行理论学习,向班主任传递最新的德育信息与方法。请优秀班主任作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生的经验介绍,外请教育专家举办讲座,从而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班级管理和育人工作。学校还安排青年教师承担副班主任和政教处义务德育教导员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得到锻炼,培养了大批的班主任后备力量,为青年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生活课程,规范群体行为

学生活动的时间空间几乎都在校内,既给学校增加了教育管理的任务,又为学校拓宽教育渠道,更为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学校提出将学生的校园生活课程化,使校园生活成为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课程。

在初一刚入校时,学校就对学生提出“来了就是主人,起步就要正规”的指导口号。教育学生明白“一日生活规范是一周规范、一年规范、一生规范的基础”。“生活规范是做人规范、学业规范、事业规范的基础”。入学第一课是十天的军训,同时进行的是行为规范教育,通过讲解、指导、模仿、强制、激励等手段,引导学生掌握规范、认同规范、直到自觉执行,形成习惯。管理细节,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直到毕业,从不间断和放松,同学们在这样的引导和约束下,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同学团结友爱。很多家长更是感受到学生到市九中后发生的显着变化。

对于学生的课余时间活动,学校安排了丰富的教育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合理安排,全校性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有序进行。欢快的小品比赛,紧张的辩论赛,激烈的篮球赛,开心的风筝比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多了一分轻松,多了一分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四、开展主题活动,着眼终身发展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内容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把握养成教育的特点,顺应时代变化,捕捉学生需要,较好地处理养成教育过程持续性和内容灵活性的关系,实现养成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深化,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我们的体会是坚持不懈地开展系列的、有所侧重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从而达到养成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学校大力开展感恩教育,通过系列国旗下讲话,引导学生把感恩的实际行动体现在对老师的尊重上、体现在对父母的理解和关心上、体现在对他人的友善和帮助上。

9月份,学校开展“行为规范养成”主题教育月活动,10月份开展“人人都是环境、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实践教育月活动,安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月活动结束后,各班都及时进行总结,深化教育效果,政教处也通过全校学生大会对各班的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每学年,学校都要组织为贫困同学捐款活动,在政教处、团委的倡议下,同学们将感恩的激情投入到对贫困同学的帮助之中,全体同学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贫困同学献上一份爱心,学生参与率达到100%,为几十名家庭的同学提供了帮助,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同学们认识到自己捐出的是慰问款,获得的是一份责任和心灵上的满足。获得资助的同学也深刻地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同学的关心和友情。这项活动学校已经连续组织了八年,让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面对有困难的人,面对自己的同学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有一份爱心和责任心。

学校还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主题教育。如:举办“法制教育”、“心理健康”、“交通安全”等讲座,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全体师生观看“国防教育”表演,丰富师生的国防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开展“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远离黑色网吧”、“文明上网”、“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等主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意识。

一系列主题教育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在活动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了伙伴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了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培养人、活动中塑造人的育人目标。

莲山课件

上一篇:年幼儿园保健卫生计划下一篇:矿山承包的简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