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馆参观时间

2024-10-03

中国科技馆参观时间(共11篇)

中国科技馆参观时间 篇1

201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时间+地点+参观指南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

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中国工博会”)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协办,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以装备制造业为展示交易主体的国际工业品牌展,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

中国工博会自1999年创办以来,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运作,已发展成为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工业品牌展,是我国工业领域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和经贸交流合作平台。自2015年起,中国工博会已正式移师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位于上海虹桥CBD核心区、毗邻虹桥交通枢纽,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会展综合体。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于2018年9月19日-23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设9大专业展,展会面积大于28万平方米,超过2500家展商参展,预计逾16万中外专业观众参观。

中国工博会旗下专业展

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工业自动化展

时间:2018年9月19日-23日

地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工业自动化展(IAS)作为中国工博会旗下受瞩目的专业展之一,集中展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前端产品,着力打造自动化领域内的细分市场。IAS拥有多年的品牌沉淀,今年应市场需求,计划扩大展会规模。

65000m²超大规模

今年首次将开展时间提前至秋季9月,自动化领域各大企业依然热烈响应,早早确定了参展意向。目前预订情况稳中有进,业内多家领军企业要求扩大展位面积,大量中小企业纷纷报名,亟待出现在IAS的展会现场。IAS将继续精益求精,希望每家参展企业都能达到满意的参展效果。

展品范围覆盖了工业自动化全面解决方案、生产及过程自动化、电气系统、工业IT与制造业信息化、微系统技术。

历年参展企业有西门子、菲尼克斯、博世、三菱电机、欧姆龙自动化、台达电子、和利时、英威腾、欧瑞传动、固高科技、研华科技、威强电集团、米思米、贝加莱、图尔克、倍福、SMC、堡盟、泰科、威纶通、步科等

费斯托、威图、上银、宜科、易福门、倍加福、巴鲁夫、万可、科瑞、穆尔、皮尔磁、伦茨、基恩士、兰宝、吉诺、永创、进联、亚控等

除了精彩的展览外,展会期间近百场论坛及专题活动同期举行,针对行业热点话题和发展动向,邀请业内专家与重量级嘉宾参与,发布新产品、交流尖端技术,集成产业具价值的研究报告。未来制造高峰论坛、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暨CEO圆桌峰会、OEM机械设计技术高峰论坛等等。

2018工博会新材料产业展蓄势待发,5大亮点助推展会升级

新材料展展品范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材料、电力装备材料、农机装备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 三大展区+两大主题

橡塑展区:化工及原材料、添加剂、生物塑料、颜料及色母粒、半制成品、3D打印材料,、机械与加工设备、材料测试仪器

复合材料展区:原材料(增强材料、树脂、夹芯材料、中间材料、辅助材料)、设备及工具、复合材料最终制品或部件、研发设计服务等

石墨烯展区:石墨烯原材料、石墨烯粉体材料、石墨烯粉体化工业化设备、石墨烯薄膜及设备、石墨烯测试设备 汽车轻量化技术主题展区:车用高轻度钢、车用有色金属合金、非金属复合材料、工程塑料、其他汽车轻量化材料与技术

绿色环保材料及技术主题展区:水性聚氨酯涂料、生物降解材料、免喷涂塑料、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环保胶黏剂、电子浆料、回收再生科技、其他环保材料

2018工博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展

交易、展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产品、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的国际盛会

展览时间:2018年9月19日-23日 展览地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览规模:15,000平方米 展品大类:

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客车,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等)、充电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产品(充电机、充电桩、换电装置等)、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核心技术、车体电子控制装置、车载电子装置、车载智能硬件、智能车载设备、车联网相关产品、智能出行

2018工博会新能源与电力电工展

ES 2017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华丽亮相于4.1馆,已成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旗下的一个面向新能源电力、智能电网、工业电器以及电力与电工技术和设备的专业展会,展现能源与电力行业的绿色、效能及解决方案,旨在为电力领域,从制造、供应、输送、能源的整合和互联到最终用户提供一个采购、销售、技术交流平台。历年吸引了包括华能集团、中国华电、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施耐德电气、中国电建、特变电工、金风科技、西开电气、正泰集团、飞利浦、金米勒、长城电工、诺雅克、置信电气、天威集团、伊顿电气、士林电机集团、法泰集团、华通机电、杭申控股集团、环宇集团、东芝、南京曼奈柯斯、欣灵电气、常熟开关厂、上海人民电器、良信电器、江苏森源、广电电气等企业参展。

2018工博会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展(ICTS)

时间: 地点: 主题: 专题展区: 2018年9月19-23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7.2H馆 创新智能技术,引领美好未来 工业互联网展 IIS 人工智能展AIS 展示范围: 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 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智慧城市 安防及信息安全、创业创新

观众领域: 政府及行业协会、装备制造、物流及交通运输、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建筑工程

信息技术/通信服务、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包装印刷、生物医药、医疗卫生

2018工博会节能环保技术与设备展

展品划分:

工业清洁及表面处理技术与设备

Industrial Clean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1.表面处理:真空设备,高压洗净机器,清洗装置,特种清洗设备、清洗剂、闭环回收设备,废气/ 废水/ 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回收,防火和防爆装置;

2.机械式精饰工艺:研磨、抛光、震动抛光、打蜡、去毛刺、喷砂及喷丸设备、防锈除锈技术;

3.预处理技术:清洗、电清洗、化学除锈、超声波、浸渍、酸洗、脱脂(化学法/电解法)、转化膜(磷化、氧化、硅烷处理、铝及铝合金氧化等)及设备等;

空气治理及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

Air Pollution and Flue Gas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1.工业烟尘及废气治理、集尘设备、净化吸尘器;

2.甲醛消除机、室内空气交换机、空气净化器、空气过滤器、负离子发生器、氧气发生器、室内污染防治产品; 3.空气净化配套产品,换气式净化产品;

节能技术与解决方案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Solution

1.压缩空气处理及真空泵技术与设备:空气压缩机、工艺压缩机、特种压缩机、压缩机零部件、压缩空气后处理设备;真空泵、真空阀门及真空零部件、真空测量与校准仪器、仪表及真空检漏仪器、真空应用设备、真空材料、真空泵油及真空工程配套设备;

2.节能风机及相关配套件: 通风机、鼓风机、离心鼓风机、罗茨鼓风机、叶氏鼓风机、离心通风机、轴流通风机等特殊用途风机等各类风机及相关配套件;

3.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电机、伺服电机、防爆电机、交流电机、微特电机、分马力电机、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特种电机、振动电机、永磁电机、牵引电机、减速电机、同步电机、串励电机、汽车电机等;

4.节能锅炉:电站锅炉、垃圾焚烧锅炉、超临界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铸铁锅炉、燃油气锅炉(包括冷凝式锅炉)等;电加热锅炉;电加热锅炉、电加热元件产品及安全控制装置等。各种余热锅炉、废弃物焚烧热回收设备等;

循环经济及再制造综合利用

Circular Economy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1.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再生循环利用技术及废弃物处理成套技术、设备与产品;

2.再制造: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起动机、电动机等零部件再制造技术、装备与产品,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机床、盾构机、医疗器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再制造发展的拆解、检测、成形加工等技术与装备,再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3.“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展示及整体解决方案;

4.互联网+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体系、城市生活垃圾与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两网融合”体系、再制造旧件回收与产品销售体系、再生资源与再制造交易体系展示,循环经济产业园、科、研、技术转让等;

园区运营及服务

Maintenace and Service for Industry Zone

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创新创业园区、特色小镇、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园区主导产业入驻企业等;园区运营服务商:智慧园区规划设计和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信息化集成商;运营服务商;节能环保设备及服务提供商;

2018中国工博会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

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MWCS),是中国工博会的核心专业展之一,预计展览面积8万㎡,展商超过600家,将按照展品门类分为“三大展区”: • 激光加工&钣金冲压技术展区 • 金属切削&增材制造技术展区 • 机床配套功能部件及周边产品展区

专业观众群涵盖汽车、模具、工业零部件、机器人、自动化、电子/信息通讯、金属制品、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造船、医疗器械、包装机械、电梯、家电、管道、电力设施、国防军工等用户行业。

展馆交通

轨道交通

2号线徐泾东站4、5、6号口。

出租车

1、高架道路:延安高架、南部外环高速方向,嘉闵高架-建虹高架-盈港东路-诸光路(国家会展中心西门);北翟高架、北部外环高速方向,嘉闵高架-崧泽高架-蟠龙路下匝道-龙联路-诸光路(国家会展中心西门)。

2、地面道路:北翟路/天山西路/仙霞西路方向,申长路或华翔路-崧泽大道-诸光路(国家会展中心西门);延安路方向,延安西路-沪青平公路-诸光路(国家会展中心西门)。出租车由诸光路西入口经20号门到达北厅外专用车道边下客,空载出租经由18号门进入场馆指定区域蓄车。

公交线路 1、865路:可驳接地铁上海动物园、漕河泾开发区、锦江乐园站; 2、706路:可驳接地铁九亭站;

3、776路:可驳接地铁紫藤路、中山公园站。

自驾车

1、从上海市区:

(1)延安高架、南部外环高速方向,嘉闵高架-建虹高架-盈港东路-2号停车场(盈港东路北侧靠近诸光路),或盈港东路-诸光路-崧泽大道(国家会展中心北门)-北展场指定位置停车;

(2)北翟高架、北部外环高速方向,嘉闵高架-崧泽高架-蟠龙路下匝道右转-1号停车场(崧泽大道北侧蟠东路西侧)-龙联路-诸光路-崧泽大道(国家会展中心北门)-北展场指定位置停车。

2、从长三角:杭州、宁波、苏州方向客流可分别G60、G2等高速汇集至G15沈海高速-崧泽大道下匝道-崧泽大道(国家会展中心北门)-北展场指定位置停车,或崧泽大道-诸光路-盈港东路-2号停车场(盈港东路北侧靠近诸光路)。

上海市区域图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

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中国科技馆参观时间 篇2

走进展厅, 真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我像一只调皮的小猴子, 跑来跑去, 看看这个, 玩玩那个, 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地新鲜。

咦, 前面怎么有那么多人?一向爱凑热闹的我挤了进去, 原来是一个红色的小机器人在跳舞。它一会儿左转, 一会儿右转, 还不时翻着跟头。这么多人围着这位“舞蹈明星”, 它一得意, 竟摔了一跤, 大家都被逗笑了。

再往前走, 我把两只眼睛贴到了一个像金鱼眼睛的机器上。只见眼里的世界变小了, 远处的物体也模糊了许多,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鱼眼里的世界”?

我还体验了很多其他好玩的东西:没有鼓面的大鼓、红外线弹奏的吉他、球的旋行……这些有趣的科技展览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参观科技馆 篇3

突然,爸爸踩下了刹车,科技馆到了,我们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走了进去。一进科技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声聚焦”。我看了体验此科技的方法,便在“锅盖”中央处铁环那里说话,没想到,在另一个圆筒那里的爸爸对我说:“听见了,你是说‘白’对不对?”我惊讶极了,这个小小的铁环真的能传递声音啊!我带着好奇心走到对这个东西的解释前:“声聚焦”是对声波形成的集中反射,使反射声音属于某个区域,造成音波在该区域特别响的现象。

接着,我看见一个更有趣的,叫“倾斜小屋”。咦,怎么回事?一进入小屋,我就感到头晕,赶忙冲了出来。哦!原来是视网膜在作怪,它给了我错觉,其实小屋并不是倾斜的。

还有我觉得最奇特的是“方轮自行车”。大家都认为自行车的轮胎理所当然是圆形的吧?而这个自行车却不是,它是方轮的。我满怀期待地坐上自行车,原来方轮自行车行进时,会给人一种颠簸的感觉呀!

还有许多科技,比如“弹跳摸高”“音乐坡道”“全息幻象”等,都很有趣,使人体会到了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科技促进着时代的进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而这个科技馆里,每一处都充满了人类的智慧结晶。

(指导教师 黄爽清)

【评点】

小作者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自己和爸爸一起参观县科技馆的事,侧重描写了“声聚焦”“倾斜小屋”和“方轮自行车”,对其他科技一笔带过。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参观中国科技馆总结 篇4

-------参观中国科技馆有感

安阳示范区高庄镇大官庄学校

田春海

2017年6月23日,按照河南省“省培计划”项目组安排,我们小学综合实践组于10点左右,冒雨来到了中国科技馆进行参观实践体验。

中国科技馆新馆位于北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南侧距“鸟巢”一箭之遥,集展示与参与、教育与科研、合作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于一体,是一个主题突出、功能完善、形象完整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科技馆。

我们由东门进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命螺旋”,“生命螺旋”是20对手拉手的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巨大DNA双螺旋结构,气势如虹,由展馆地下一层直冲到顶层天窗,通过变化丰富的人物表情和充满张力的人体造型表现出生命的蓬勃活力,这些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随着雕塑高度的增加愈加奔放,雕塑的颜色也由深到浅,接近楼顶天窗的人物神态最为活跃动人。整个雕塑造型喻示着人类向往光明、追求美好的执着精神。当人们伫立于雕塑面前时,这座绿色的雕塑像是一条巨龙高高跃起,盘旋而上,气势逼人;细处观察,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各自不同的人物表情和姿态,自信而充满活力;登高俯瞰,每一个楼层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和气势,多样而不乏灵性;远处回眸,若隐若现的绿色飘带会让你浮想联翩,这种奇妙体验的背后不仅仅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更预示着人与科技的和谐相容。我们乘电梯登上了科技馆的二层,二层是“探索与发现”主题展厅,我们首先进入B展厅,参观了“生命之秘”展区,该展区以“生命的演化”、“生命的历程”、“细胞世界”“认识自己”四个分主题引领大家在体验与思考中一同探索生命之秘。特别是人的生命形成、孕育。“数学之魅”展区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紧扣“探索”的主题进行展开,设置“探索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中的数学”三个分主题。着重体现数学诞生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探索活动和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人类在探索其它科学领域的过程中数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声音之韵”展区以人类探询声音的本质,感受声音的魅力为主线,以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处理、乐音与噪声三个分主题进行展开。随后我们进入了A展厅,进入眼目的是“宇宙之奇”展区,该展区以观测的视野、宇宙溯源、宇宙的运动、宇宙的结构四个分主题,让我们融入到宇宙探索的体验之中,使我们感悟宇宙的浩瀚与神奇,受到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启迪,体会探索过程的激动与快乐。“物质之妙”展区从“我们生活在由众多物质构成的世界里”出发,设计两条故事线:物质是什么?奇妙的物质变化。“光影展区”以人类对光的探索过程为主线,设置了四个分主题:光的探索、光彩世界、光影体验、光的应用。在光影体验区,我深刻体验到了光的变化,五彩绚丽。“电磁之奥”展区以 “自然界中的电与磁”、“静电与磁”、“电磁探秘”、“电磁与生活”为分主题进行展开。“运动之律”展区入口展项傅科摆以傅科探索地球运动规律为背景,以简单的展示证明了地球自转运动的事实,激发我们亲自走向运动探索之路。与“门捷列夫”对话展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自行设计一个小球运动路线的“小球旅行记”;荡荡秋千也能学到知识的“共振秋千”„„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的展品充斥着科学的基本原理。

我们的步伐迈进了四层“挑战与未来 ”主题展厅印象非常深刻。展厅主要展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展示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展示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使我们认识到创新是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引导我们对未来科技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展厅里我欣赏到大型中国立体沙盘,并看到千万年来的气候变迁给我国带来的变化,亲手“造就”青藏高原;认识一个纳米材料并亲自体验它的神奇;重温科学家克隆多莉羊的过程,还化身宇航员“参与”空间站对接,并到月球基地看一看;还“漫步火星”体验扶正太阳能板的神奇;亲手设计导航卫星,放飞太空,进轨慢行;深入海底一睹海底牧场;走进科幻世界,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与大胆想象。

我们返回三层展厅,本层主题是“科技与生活”,生活孕育了科技,科技改变了生活,科技与生活相互交融,难以分割。本主题展厅以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作为展览的贯穿脉络,选取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关乎衣食来源的农业、关乎自身生活的健康、关乎家庭生活的家居与住宅、关乎社会生活的信息交流与交通运输、关乎创造生活的工具与机械等,展示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传播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使我们感受科技创新为人类带来的福祉和恩惠,同时,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一些问题以及人们解决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使我们在参观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领悟。

不知不觉5个多小时的参观过去了,而我的内心还沉醉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震憾中,忽然这间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我们肩负的不只是孩子的未来,还肩负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束了对中国科技馆的参观,回忆展厅展示的都是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领域,反映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展品。体现了国家对科学和教育的重视。我更应该加快学习科学知识,充实自己,完成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

中国科技馆团体参观须知大全 篇5

一、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7:00。

二、闭馆时间:周一(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除夕、初

一、初二。

三、参观注意事项

1.团体组织者负有该团体参观安全的监护责任。参观前应向团体观众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件。非展品问题引发的意外伤害,中国科学技术馆不承担任何责任。

2.参观人员应遵守中国科技馆安检规定,观众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入馆;请勿穿、带滚轴鞋或滑板进入展厅,防止摔伤或撞伤他人;展厅内严禁吸烟。

3.搭乘自动扶梯时,请站立于右侧黄线以内,严禁追逐打闹、逆行和上下奔跑,儿童搭乘自动扶梯应有成人陪同,以免发生意外。

4.请严格按照说明牌操作展品。请勿在展厅内大声喧哗,爱护展品及公共服务设施,请勿蹬踏展台、攀登展品,严禁穿越攀登护栏、高空抛物。

5.请观众妥善看管自身财物,一旦发生丢失或被窃,可拨打110报警。

6.请观众自觉维护展厅卫生,请勿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

7.为了维护中国科技馆的良好社会形象以及观众自身的观瞻,请勿在座椅上躺卧。

8.团体组织者应组织团体统一进、出场馆,观众中途离馆后不得返回参观,遇特殊情况须由团体组织者陪同进出。在参观人流密集时,为确保观众的参观效果和安全,请遵从工作人员的疏导和指挥。

中国科技馆参观时间 篇6

山西老陈醋有“天下第一醋”的美誉, 是中国四大名醋之首。本届中国太原 (清徐) 国际醋文化节以“晋善晋美·醋处精彩”为主题, 旨在弘扬中国醋文化, 打造清徐“中国醋都”城市名片。

在醋文化节活动现场, 张建欣副省长参观了来自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企业产品的展区, 并在四川保宁醋业、福建永春老醋、江苏镇江香醋等省外企业以及清徐当地的水塔集团、紫林醋业、山西老陈醋集团等省内企业的招商展台前了解参展企业的生产、发展状况, 品尝了风味各异的陈醋, 勉励本土企业要抓好质量, 弘扬传统产业, 进而推动太原的城市品牌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中国科技馆参观时间 篇7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一个充满无数印刷故事的地方,在研究室主任李英老师的专业讲解下,更让人心潮起伏。中国印刷博物馆主要有四大展厅,清晰记载和传承着中国印刷历史与文化。

从三层古代源头馆开始,不仅可以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等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而且可以看到最早的书籍形式和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以及笔墨和纸的发明、发展。当然,这个展厅最吸引人的是对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介绍,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和脉络,详细记录了这两大印刷术发明和发展的始末。当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印刷术和造纸术外传图时,不禁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所震撼和折服,也为之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二层是近现代馆,既全面介绍了19世纪中叶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等近现代印刷术传入与发展,也详细讲述了我国民族印刷业和相关工业的兴起,同时还展出了新中国50多年来印刷及相关工业现代化的历程。另外,在这个展厅还特别开辟了3个专题展区,即纸币印刷展区、邮票印刷展区和港澳台印刷展区。

一层大厅是数字技术馆,重点介绍王选院士及其团队发明的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这不仅解决了计算机处理汉字的世界性难题,也消除了对汉字是否可以生存于信息时代的质疑,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此外,这个展厅还展示了数字印前技术、数字按需、可变数据、个性化等印刷新技术和数字化工作流程等。

地下是印刷设备馆,展出了自1865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种型号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设备,包括早期的手扳式铁制印刷机、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以及世界仅存的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于1926年制造的重达45吨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还有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等。

参观完毕,我们还沉浸其中,反复咀嚼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印刷历史和文化。此时让人由衷地感慨,这片华夏热土不仅是“文明之母”印刷术的发祥地,更承载着无数印刷人的梦想和未来。

参观科技馆 篇8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芦阳小学五年级四班牛友艺今天下午,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来到了让大家一饱眼福的科技馆。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整整齐齐地走到科技馆,和我们班一同到来的,还有其它四个班级。一路上,我们班有说有笑,带着欢声笑语来到这里。站在科技馆的大门口,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门口那几个引人注目的大字—芦山科技馆,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幻想与兴奋。

一进科技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又大又圆的地球仪。它正在不停地旋转着,看着它,我情不自禁地将双手一搓,好想去摸上几下。往里面走,我们来到了防震减灾展厅。我见到了一个模拟小山和城市,小心翼翼地按下按钮,小山与城市竟犹如受到地震般晃动,我又听见响彻云霄的欢呼声,顺着这如雷贯耳的声音寻去,看见大家在搭房子,房子搭好后,就在“地震”下争分夺秒地一一倒塌。我心想:原来,我的科学知识如此薄弱。

接着,我们来到科学体验展厅,琳琅满目的东西摆在眼前,这可真是应有尽有啊!其中,反映测试的小鲨鱼是我记忆尤深。我慢吞吞地将手放在它舌头上,胆怯地看着它。它在三声响后,咬向我的手,吓得我立刻将手缩回,却发现自己在160多毫秒时,便已成功逃脱。心想:科技竟如此神奇!

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儿童乐园展厅,在稍作休息后,便离开了科技馆。想到:我对科技的认识还真微不足道哪!

最后,我坐在外面的地上,咽下一口唾沫,将知识吞进肚子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参观科技馆 篇9

听说神舟飞船航天展在嘉兴成功举办,为了实现我当科学家的理想,我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了。我将零距离接触神舟号返回舱、降落伞、火箭发动机、太空食品等珍贵的实物和各种卫星、火箭模型。想到这些,我就激动万分。

我一走进科技馆,啊!我的眼前好像是一副美丽的画卷。我们首先来到返回舱展示厅。返回舱上有三个透明的小窗子,就是杨利伟叔叔向我们招手的地方,下方有三个小圆圈,里面有一个十字形,那是天线,用来和地面传播信号的。顶上有个小洞是喷出三把降落伞的地方,降落伞的面积可大了,有1200平方米呢!降落伞是用来放慢速度的,如果不用的话,返回舱会钻到泥土里去的,宇航员还会受伤呢!还有一个最大的窗口没说呢,那是用来让宇航员出入的地方。这个返回舱是神舟一号遨游太空,返回地面的实物,返回舱位于飞船的中部。为密闭结构,其上端有舱门,供宇航员进出轨道舱使用。返回舱的外形像一口钟,是宇航员的座舱和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的外部是耐高温的复合材料。总重量是3。2吨,直径是2。5米。

我们看完了返回舱,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神舟五号飞船的模拟演示,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飞船升空的一刹。

中国科技馆参观时间 篇10

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作为国家级的航海博物馆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休闲、进行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关注青少年实践教育,探索提高青少年学习博物馆知识的效率和创新型参观模式是中海博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

作为国家推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文化平台,中海博在肩负重要社会责任的同时,如何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创新?聚焦“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探索”这一命题,博物馆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直面挑战,与时俱进。本课题立足海博馆实际,对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聚焦受众,本课题重点以中小学生青少年(以下简称“青少年”)。

一、我国青少年航海教育的开展现状

(一)海洋教育与航海教育的关系

伴随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教育和航海教育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青少年教育中海洋教育与航海教育的区别、各自的侧重点及相互的关系、两者对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有着怎样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

应该说,航海教育与海洋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但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各有其主攻的方向和目标。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大环境中,海洋教育的重点在于海洋资源环境和国土权益教育,以激发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爱国热情;而航海教育因其兼哲学性、文化性和科普性于一身,所涉及到的内容要广很多,包括人类涉海活动的人文、历史、科技、文化、政策、国内外形势及军事力量状况等,是世界各大强国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更为贴切,对于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更为直接和全面。

(二)青少年开展航海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航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

关于航海文化的研究主要仍局限于航海类高校内,专业性过强,学校的基础教育中又未涉及,因此不具备普适性。而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之、航海教育与海洋教育这些概念的异同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教育界没有形成主体学科,缺乏研究力度。可见,目前的航海教育正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2、航海教育范围较小,教育活动形式较少

据统计,大部分青少年所接受有关航海的教育基本都源自地理课。但事实上,地理课本上的航海或海洋教育偏向于自然科学范畴,几乎不涉及文化科技或科普类,内容十分有限。换言之,目前大部分青少年几乎无法在校园内、课堂上接触到有关航海教育的课程内容。

3、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力度不强

航海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国家走向“海洋强国”之际,作为海洋强国的思想动力,要抓住契机推广文化,必须进一步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只有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才能逐步推广“入门级”的航海文化,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和航海精神。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航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必然的趋势。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与航海教育相关的内容还有所缺失。因此,中海博也肩负着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的责任,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爱国情怀,提升思想内涵。作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海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向青少年展示中国航海文化的精髓,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用展品诉说航海历史和文明,启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情感,为他们精神世界的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拓宽学习空间,增加知识积累。有人将博物馆比喻成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传递知识,增加青少年的知识积累与文化底蕴,无疑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物之于书本更便于理解所传递的内容,在博物馆还可以亲自触摸、亲身体验,这些都易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是其他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三)锻炼综合能力,提升整体素质。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受到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周围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博物馆也为他们提供了精彩的第二课堂,充分调动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启发青少年通过观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来增强责任意识,提升个人整体素养。

三、中海博对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的探索思路

中海博将从有别于传统课堂的角度,以更直观更生动更真实的形式来为青少年授业解惑。

(一)了解受众需求,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单向性的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往往收效甚微,航海教育的开展同样需要了解青少年受众和学校教育的需求,从对象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方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1、加强合作,整合教育机构与资源。要想从本质上加强青少年的航海教育必须联合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共同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以学生缺什么,感兴趣什么为出发点,利用场馆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和体验式掌握,切实实现博物馆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2、了解需求,建立展品与课本知识索引。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和学校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必须要了解课外实践的真正含义,要立足学科教材,结合馆内展品和知识点,建立展品与课本知识的索引,系统有序地和教材对接并配套开发主题式的教育活动系列项目。

nlc202309041203

3、明确目标,构建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博物馆青少年航海教育活动评价机制,并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标准。标准可体现活动过程中青少年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拓展探究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作为评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综合素质的依据。

(二)敢于创新突破,拓展教育方式方法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应该积极打破传统博物馆被动、沉默的宣教方式,主动为参观展馆和参与活动的青少年提供由专业的社教工作者带领,可就任务和问题进行合作、对话及共同探索学习的平台。

1、互动式参观,满足基本的观博需求。

一是“逛”即流动式参观,不强求所见即所得,但要采取不同年龄段梯度讲解的方式,注重展区与展区、展品与展品间的衔接。二是 “练”即互动,让青少年充分参与互动项目,很多知识可能学过说过但未必经历过,通过对互动项目的操作能了解校园外的世界,学电焊、学吊装、学拍电报等。这不仅让青少年接触到了不同的技术工种,也体会到了许多与航海理论密不可分的实操项目,明白航海的意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一根绳子一个集装箱。在互动中产生“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刺激,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会更加深刻。

2、开展具象化表现,丰富重点的表现形式

所谓博物馆的具象化是将展馆和展品所要展示的内涵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具体表达出来。一是情景式讲解。博物馆的展品本身不会说话,而通过特定的服饰、特定的故事讲述恰好缓解了展览的局限性,让展品和故事富有生命力。二是情景剧演出。Cosplay的起源与发展虽然起于西方,但博物馆在突破传统束缚的同时已经逐渐认同并欣赏情景剧的表现手法。复杂的人物故事和关系,晦涩的科学原理和数据,都需要通过一个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如中海博推出的“博物馆奇妙夜”科普情景剧,通过特定角色的郑和、法显、哥伦布、麦哲伦进行交替式的对话,不仅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了四位航海家的经历,也理清了先后顺序及对航海事业的贡献,它远比讲解员对着航海家的画像去讲故事要有趣多了。三是科普化课堂。在展览知识点到即止或较为零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延伸拓展,形成主题式的科普小课堂,巩固所看所学。形式可以多样,视频介绍、多媒体小课堂等。

3、拓展性体验,增加开放探索的空间

拓展性的体验必须要在满足青少年浏览式观博的基础上,给予更多开放探索的空间和形式。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一是“大家议”,核心是“元认知与感官冲击的对话”。要更多的侧重于学生的兴趣点、本身的元认知与在博物馆中所见所闻以及亲手操作的情况存在什么样的区别。通过设定一些开放式的主题讨论,对自以为了解的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原理,体验以后发觉其差异而产生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二是 “动手做”。这是对一连串观博活动的总结和深化,不论是侧重外形结构的模型制作,还是重点在文化体验的角色扮演,不论是“个人动手做”,还是“团队协作做”,都要求博物馆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调动和激发青少年本能的探索欲望和能力。

4、外巡式服务,提供多元化科普教育

据了解,青少年每年去博物馆的次数并不多,来了之后不走马观花而是认真地去参观参与的则更少。所以青少年的航海教育除了请进来之外还要积极走出去。通过展览进学校的方式将博物馆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和科普知识等通过实物、展板、讲座、活动的形式予以表现。这样的方式往往受众明确、目标清晰、过程和效果也易于掌控。

(三)利用多方资源,搭建教育信息平台

博物馆的教育并非即时性的,青少年的航海教育更加不可能通过一次参观、一次体验、一次授课便算是完成了使命。这是一项需要博物馆积极明确目标、调整思路,采取有效形式,合理规划和部署的长期任务。

1、运用平台优势,发挥航海高校作用

中海博作为国家航海教育的文化载体应及时将高校系统、专业、前沿的航海知识融入到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学术研究中,并通过社会教育的手段传递给青少年,实现资源的汇总整理、消化转化、快速传递的目的。

2、积极融入社会,推进航海文化建设

中海博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配套的文化部分,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航运中心整体建设进程中,配合国家提出的“航海日”、“海员年”和“海洋文化节”等活动,逐渐推进航海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推动航海文化的宣扬与积淀。

3、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线上线下互动

一是利用网络快速传播航海教育信息。运用独立的网站、微博和微信,并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开发手机导览系统,更快速广泛地传递航海教育信息。二是利用网络全面展示航海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为青少年所共享。三是利用网络广泛开展航海教育活动。如网上答题、网上征文、网上主题班会,网上寻宝及游戏等。

中海博将不断努力探索青少年航海教育的方式方法,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然而现今的教育体系决定了作为校外实践场馆的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只能处于辅助性的地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航海教育问题还需要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的积极重视和有效推进。逐步形成教育机构、学校、家庭、博物馆共同努力的教育体系方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刑静.博物馆学习助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群文天地,2011年第一期

[2] 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10(1):71

[3] 穆建伟.浅谈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4] 单霁翔.博物馆和青少年德育

中国式社区的时间图景 篇11

因此,“社区”这样一个西方舶来概念,在中国就经历了一条中国式的历史变迁之路。这条路并不是单一的纵向前进的路:很显然,我们可以为中国式社区大致梳理出这样一条“线”性的纵向路径,即“农耕时代的宗族社区→计划时代的行政社区→改革开放以来当下社区”。然而,就在这样的路径中,始终都有些如少数民族村寨等社区的独特存在,它们在进程的线性路向上没有明显变化,而在“面”上构成了中国式社区更宽广、更多样的存在。而对比进程中前后不同的社区,我们总能在一些新时代社区那里看到旧时代社区的影子,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某种延承、迂回甚或回潮了。简而言之,这实在是一条复杂而无法穷尽的路——然而难道不正是因为这样,它才更为丰富从而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吗?

真实的历史脚步就是这样:它并非一直向前,有时候,它会脱离既定的轨道,或停在原处,或往别处去,或往回走。或许也只有时间才能捕捉得到它飘忽不定的脚步。因为无论如何,时间总是第一性的,它是历史的现场,既是它的见证者也是它的亲历者。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样的时间——一种中国式的时间,去探寻社区在中国(或中国式社区)的行走脚步。

第一辑 宗姓宅院

深宅大院里的血统政治学

在中国,姓氏是一种具有特别意蕴的标签。中国人相信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他们交流的第一步是先问姓氏,有时候在异乡,在互告姓名之后你极有可能跟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攀上亲戚关系。相传三皇之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开宗明义,其一大贡献即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婚嫁”。《通志·氏族略》说:“姓氏分而为二,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姓氏规训着华夏文明,应该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可以写成一部中华民族的姓氏史。所谓的中国式社区,其历史的开端处,也是从姓氏开始的。

如若要在传统中国里寻找“社区”,那些以宗姓名之的院落、庄园、村落等应该首先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今天,一些这样的建筑群落还留存在传统中国的历史遗址上,如陕西韩城党家村、陕西米脂姜氏庄园、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山西栖霞牟氏庄园、四川成都大邑刘氏庄园、河北井陉于家村……它们背后最初的建造者大同小异,或是一个地位荣显、资财雄厚的大户家族,或是官极一品、声名赫赫的权势人物。里面的居住者,不用怀疑都是同宗同姓的本族人家,族内各人各户的长幼尊卑、血缘亲疏等等级和人伦关系则构成了整个建筑群落的规划和建造的基本秩序。而在极致有序、森严古板的建筑秩序的构建下,它们建造了一个几乎隔绝于外界的宗族群体的生活场域:那里不仅有住宅,更有自己的公共祭祀、公共活动场所、自己的防护系统……其整体俨然就是一个社会,甚或一个小型的国家。这种建筑聚落模式流行于传统中国,特别是在传统的汉族地区,作为一种社区,它们几乎构建了整个华夏农耕文明,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微型标本。

深而究之,宗姓社区的构建模式和它在传统中国“大一统”式的昌行,其实反映了在这一国度里的某种已成历史定势的政治学:一种血统治国的政治哲学观,国家被当作一个大家族,而社区则是一个缩小的微型的国家。然而,无论如何,社区却由此被禁锢在血缘和家族的伦常桎梏里,断绝了向更宽广的、滕尼斯式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发展的可能性。最终,它也为中国式社区,甚或整个中国农耕文明史奠定了最基本的历史基调: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而保守的、亚细亚式的农耕生活方式。

山西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宅第。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北方民居的代表之作,主次分明、严谨有序的规划格局和功能空间布局,使其成为现存的传统中国宗族式社区的历史标本。

乔家大院院落内的封闭式砖墙。院墙为大院构建了一个隔绝于外界的宗族生活空间。

乔家大院西北角小花园,为乔氏宗族家塾和其他的公共生活之场域——一种自我封闭的、后花园式的中国士大夫家族生活。

繁复华丽雕琢下的豪府门第及深锁在宅门深处的“大户”生活……这里曾是曹雪芹和那个不知名的兰陵笑笑生的书写场所;在娱乐中国,它又变成张艺谋和国产电视剧们玩弄“中国风”、臆想旧时风流的暧昧场所。

陕西韩城党家村。全村多数为党、贾二姓,党家村其实有“党贾村”之谐意。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后合伙经商成一方巨富,因而在此大兴土木,始成今日之党家村。党家历代曾有人中举做官,然而和其他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深宅大院一样,其规模格局得有今日之煌煌大观,实为经商致富所致。有意思的是,商业活动和资本财富没有使这些大院的主人走向开放,他们最终都习惯性地选择了回到故里建屋居住——或说建造一个空间,将自己连同自己的财富、权柄与荣耀守护、藏纳和封闭起来。

福建山区闻名于世的客家土楼建筑群落,为客家人在此地独有的群居建筑,同时具有居住与防御的功能,是宗姓式社区和亚细亚生活方式的极端表现。

第二辑 民族村落

化外之地的民族生活文本

无论是基于地域的还是历史的,抑或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活方式的,民族首先是一种差异性的共同体——在德里达看来,差异性意味着另外的可能,意味着多样与丰富的文明整体。华夏文明之构建,正是基于这样充满着丰富、多样的差异性的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上的。而这一点,我们在历史上的民族建筑、民族社群建设方面亦可窥得一二。

这里所说的民族村落,在通常的当下语境中被称作“少数民族村落”,有时候,它们还被套上“特色”、“风情”等具有消费隐喻的名头,成为各旅游榜单上的热门名词。它们大多分布于边陲地区,离华夏的中心十分遥远。如果在“社区”的话语框架下拿它们与宗姓社区考查比较,我们或能有这样的发现:较之前者,它们仿佛更接近于“社区”,因为无论其内向的共同体或外向的张力、辐射力,它们比前者都更宽广、强大,更具有“社区”特性里那种扩张与融合的特质。然而,吊诡的是,从产生的年代上看,它们较之前者却要古远得多——几乎在有人群的时候开始,它们就以一种原始的、充满荒野气质的秩序力量整合成型,并最终留存下来。

在1949年之前,民族村落的存在始终保持着一种与整体历史轨迹迥异的状态,一种滞留不前的状态。这其实与中国历代统治者的疆域政治观有关:在他们看来,这些村落所在的地区(如岭南、西南、湘西、新疆等地)属于“化外之地”,不在其日常的政治视野里。国家力量的薄弱使得它们始终得以维持原状,成为中国式社区“面”上的多样化存在,以一种“化外之地”的民族文本留存了下来。

散落在桂西北—黔东南国道公路两侧山野里、田地阡陌间的民族村落,多以白裤瑶村落为主。此区域为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地,有汉、壮、苗、瑶、布依等民族,多个村落仍保持着原始的民族社区的状态。

白裤瑶村落里房屋旁的谷仓,吊脚离地而建,以防地气潮润和山鼠偷吃。话说把粮食这样摆在光天化日之下,就不怕盗米贼偷米吗?原来一村里住的都是本族人,没人会偷——社区精神的构建,首先是要依赖于对邻人最基本的信任的。

白裤瑶“砍牛”仪式。“砍牛”是白裤瑶丧葬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丧葬和为亡者送行是白裤瑶社区最大的公共事件:一家里有人离世,全村人及远近各处的亲朋好友必来送丧,而“砍牛”是为祭送亡灵同时款待客人。近年来为发展旅游,即便没人逝世,村子里和政府也常常为游客们组织举行“砍牛”仪式,庄重肃穆的仪式变成一种风情表演,一个可供围观、消费的旅游文化项目。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苗族传统群居生活方式,以手工艺作坊为主要生产链,银制品特别是苗族银饰的制作远近闻名。

被夜色和灯光装点的西江千户苗寨,俨然一派都市夜生活景象。旅游业的发展和外来人的到来,给传统古老的民族社区注入了新鲜活力。

第三辑 村镇与城市

从村子、镇子到城市的社区进化史

固然,除了宗姓宅院和民族村落,传统中国的社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还是在这些封闭的宅院和与世隔绝的村落之外的地方度过的。这些地方是一些自然村、镇子和城市,它们遍布于史上各个时期的华夏大地的各个地方,为中华居住史构建了一幅广阔的多民族杂居、交汇、冲突与融合的图景。它们形式松散,在很多人看来,它们甚至没有什么“特色”——因为它们与前面说的两种社区完全不同,没有任何特定的个人与群体是它们的主人,它们也完全没有任何身份与标签。然而反过来说,这不正是真正的社区应具备的特质吗?无论如何,它们的历史存在,对于今日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村子—镇子—城市,这其实是一组由小而大、从无到有的排列词序。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呢?一种简单粗暴的理解,城市形成的过程大致如此:人们住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村子,村子慢慢变大于是形成了镇子,镇子再慢慢变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城市。这是一种进化,是什么力量驱动了这一进化呢?除了地理交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力量因素,社区共同体的内在扩张与融合力量亦不可忽视。人是不堪寂寞的,他总是希望到人群里去,和更多的人住在一起——这或许才是城市产生、成型直至今日的占据着大半地球大陆版图的真实动因。

由此我们可以直接地表明一个观点:城市的发展是社区和社区共同体的内在力量的迸发要求,是这种力量不间断地扩张与融合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的城市,最初都是由一个个的村子、一个个的镇子发展而成的。在这些村子、镇子或小城镇里,社区脱掉了它身上的那些历史形成或人为强加的宗姓的、阶级的、种族的、民族的甚或国家的标签,从而也打破它自身的枷锁,真正完全解放它的力量。

婺源县古村落的风光景致。除了徽式风格的建筑群,它最令人迷恋的地方在于整体建筑与周边山水的完美融合,这无疑在暗示它内核里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和山水美学的建造原则。据说为保护景观,村里从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条村规,无论谁砍了山上的一竹一木都将受谴责和惩罚——社区共同体式的公共契约,在传统中国其实很早就可以实现了。

浙江乌镇,中国名镇之一。曾名乌墩和青墩,其历史可上溯六千余年,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乌镇文昌阁,在乌镇的城市社区公共生活中占有某种“中心”的地位。旧时,文昌阁或其他一些读书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实是封建科举制度延伸到基层城镇社区的产物,它们为中国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科举生活提供了社区空间上的可能性。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戏台,是镇里道观修真观的附属建筑。唱戏在传统中国是一种大众化的公共娱乐、祭祀活动,而乌镇的戏台除年节的“大戏”外,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来自于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山西平遥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更宽阔的视野里的平遥古城内景,可一窥城里齐整、严整的布局规划。

古城墙墙头。城墙被誉为平遥古建筑“一宝”,所有的中国古城都会有一道气势雄伟的墙——一种防御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性的根深蒂固的自我封闭思维。

古城街头的商号、酒肆和客栈,或会令人有重返它的昔日繁华的恍惚感。明清时期,因为晋商的崛起,平遥经历了它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旅游包装的结果罢了。

云南丽江酒吧一条街,由酒吧老板、老外、度假白领、文艺青年、二流文艺工作者们和现代旅游产业合谋构建的中国式小资生活。

海南斋戏,据说是琼剧的前身。这种“特色”民俗活动在中国这几年突然越办越多,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娱乐——然而这只不过在说明一个事实:那个时代真的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第四辑 单位

从单位的数学计算开始

单位,佛教徒坐禅的座位,一种统计与运算的数学方法。在中国,“单位”一词的意思远不止于此,很多时候,它被用来指称人们工作的地方,可能是国家军政机关、部门,可能是文教科卫的各类机构,可能是企业公司,也可能是工厂农场……从1949年一直到1978年,单位规整着计划经济里的中国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接纳着城市里的绝大部分人群,在规整着他们的祖国的同时,也规治和驯化着他们。

由此,单位也为这一时代的中国和中国城市规划出一片片大小不一的单位社区,它们或是城市中心各军政机关的大院,或是医院学校里的生活区,或是工业区里的工厂宿舍区,又或是因为安置某大型工程项目的员工及家属而被搬出城市建在乡村里的“工程局”社区。它们构建的要义是给予劳动的同时,也致力于对劳动者的赡养、管理和训治(用波德里亚的话说,这是一种将劳动“缓存”下来的方法),以便让他们能持续性地、齐整有序地投入到计划经济和国家政治体里去,这样的赡养与管治并不仅是劳动者,还有他们的家庭,以树立他们对于单位绝对信任意识和依赖感——就这样,单位和单位制度就为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中国构建了一个一个齐整有序的行政化社区,从而达到计划经济体和国家对于人民的整体管理。

如果将1949年定为中国城市的当代史的开端,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个历史其实是从一种数学的方法—一种单位制的计量与运算的方法开始的,它其实与计算机“二进制”代码构建方法同源,都是源于一种对于人与事物的绝对理解和掌控的技术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单位为当代中国构建了一个时代,它已经过去,但远远仍未结束。

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军大院里的青春记忆。军大院是一种为驻扎在地方城市的军队配备的社区院落,在姜文与王朔他们看来,这里充满了激情、刺眼灼人的阳光和青春荷尔蒙的汗味,在严谨古板、整齐划一的军队机构的生活模式下,自有青年混子们另一番热闹天堂。

岁月的堆积下,筒子楼褊狭逼仄的内部空间更显破落阴暗。它又称兵营式建筑,风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构造大都是由一条长走廊串联多个单间构成,每个单间约十几个平方米,卫生间、厨房、厕所都是公用。它是计划经济时代典型的单位社区住房样式,曾经有无数中国人住在里面结婚生子,奏鸣着锅碗瓢盆的生活交响曲。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筒子楼里的单位生活。过道、洗漱间成为住户公用场所,狭小的空间,吃喝拉撒,邻里长短,构成了一代中国人最深刻的社区记忆。

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哈尔滨制氧机厂厂区,曾经盛极一时的东北老工业区的一个缩影。

广西贵港市贵港糖厂老厂区员工社区里待改造拆建的苏式风格宿舍楼。老贵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它的辉煌,有自己的住宅区,市场、医院、学校、银行、电影院等各种公共生活设施、场所一应俱全,厂区员工及其家属说着不同于当地方言的语言——糖厂白话,俨然一个鲜明区别于当地的社区体。

曾经被报刊媒体热烈登载的有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宣传老照片,车间里的生产和“革命”。这些照片被当作“抓革命、促生产”全国总动员的宣传素材,在这里,劳动成功地与革命达成合谋,成为后者的一部分,成为中国人描绘革命乌托邦蓝图的一支画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城市街头玩桌棋的人们和单位托儿所里的小孩儿。

20世纪80年代,北京街头跳“迪斯科”的人群。旧的时代正在过去,新的时代正在到来,社区生活从单位自发地走向街头,人们也争相用各种时髦的方式去表达这种生活。

21世纪的中国,公共澡堂里的下棋老人,过去的单位时代仍未结束的单位生活。因为住房条件的限制,单位时代的中国北方公共澡堂大受欢迎,它不仅是洗澡的地方,也是休闲、娱乐、聚会的公共场所。

第五辑 公社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农民乌托邦

无论如何,公社对于我们来说,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与激情的词语。这其实来自于一种对于集体群居生活的依恋,是人性里先天的原始本能的需求与冲动——前面说过,人们总是希望与人在一起,住到人群里去,成为集体或社区的一员。

然而,公社并不全然就是单纯的集体或社区,而是制度化了的集体社区。

如果说计划时代的中国城市是被单位规治的,那当时的中国农村就是被公社所规治的。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的社区,它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权来到中国,对中国农村千百年来一盘散沙式的政治、经济格局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整合,将中国农民拢在一起,管理着他们的劳动、物质的精神的生活,并最终在他们心中塑造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国度——一种社会主义的、革命的乌托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区,当时的公社在行政规划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一个行政乡,它下面还有大队(村)、生产队(屯),由上而下,系统整体地规整着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本着那种乌托邦式的集体激情,当年的公社既消除了封建剥削,实现了土地公有,造就了以极少的耕地面积养活全球1/4人口的壮举,同时也制造出“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等历史闹剧与悲剧。

1978年,随着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公社制度逐渐消解;而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公社早已消失在绝大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上。今人对于公社的记忆,除了大饥荒的恐惧恐怕再也没有什么了——然而,当我们要去讨伐它时,新的问题却也已经令我们窘于应对了:社区在中国农村社会整体性的土崩瓦解,这既有传统农耕社会的宗姓、族群社区的瓦解,同时也有公社时代的集体社区的瓦解。

1959年初春的安徽,安庆市锡麟人民公社挂牌成立,当天很多人拥挤加入的场景。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因为毛泽东一句“还是人民公社好”,中国农村迎来“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

“人民公社”时期,天南地北的中国农村集体劳作场景。

农村人民公社社员正在领取工资。公社按“工分制”给社员计工资,由公社领导根据个人当天的劳作情况记分,然后以得分为标准发放工资。时至今日,“挣工分”至今仍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农民诉苦的口头禅。

公社公共食堂里社员们聚在一起吃饭。公共食堂起于1958年夏秋之际,止于1961年的大饥荒。中国人素来信奉“民以食为天”,公共食堂的失败其实是“人民公社”的乌托邦理想在中国农民饭桌上的失败。

农闲时的民兵操练和文艺表演活动,一种革命化、军事化的社区文化生活。

一组记录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集体体育活动的老照片。这些体育活动多发生于田间地头,由公社组织或由社员自发组织。今天,随着公社的消失,这些社区活动也早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为取悦游客和观光者而制造的伪民间、伪民俗表演活动。

第六辑 商品住宅小区

被传媒和营销学构建的超现实社区生活

一圈围墙,大概在正对街路的中间开一道门,门都是豪华装饰过的,门口站着军装制服保安,制服很是齐整,然而却总是不怎么合身;墙里圈着几幢十几幢数量不等的楼房,大多是欧陆风或新古典的,中间铺着不给人踩的草坪,种些树木,间或有个小广场、池子亭子什么的……里面往来一些彬彬有礼的人们,他们照面时或会匆忙地微笑点个头招呼一下,然而私下里,他们或许更愿意独来独往,老死不与人相往来——这一些,大致就是当代中国大部分城市小区的大概模样了。

这类小区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产生的,其盛行始于1998年的“住房分配货币化”,至今未见衰势。它们为中国中上城市阶层提供住宅,更为近年来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中流砥柱式的作用——换而言之,它们是为了经济的目的而来的,身上带着商品的天然属性与使命,因此它们应该命名为“商品住宅小区”。商品的存在,即为促成人们的消费,而在现代传媒和营销学看来,消费和消费者是可以分类、有级别的。有一地产广告说,“羊跟羊住在一起,狼跟狼住在一起”,它道明了当代城市小区作为一种社区的首要任务:分类圈人,即把人们贴上标签,然后一类一类地分开,分门别类地圈在一起。传媒与营销学在今天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种高度:不再向人们展示我在售卖什么,而是教会你们应该去买些什么。在地产广告行业,贴标签和把人群类别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屡试不爽的招数,它是消费时代的传媒和营销学在完成它们的教谕之前须先完成的第一项工作。

不管乐意不乐意,小区居住者们最终都会接受这种标签,接受这种被传媒和营销学规整了的居住服务。由此而产生的社区也就成为一个贴满各种标签、指称着各种等级不一品位各异的消费内容的超现实社区。人们活在一个虚构的共同体里,时刻感受着一种比真实的生活更真实的超现实体验。用波德里亚式的话说就是:不再是标签或符号去指称真实,而是真实去指称标签或符号,后者比之前者更为真实。在商品住宅小区,社区共同体甚或物品(建筑物、各种配备设施等)不再那么重要,比之更真实的是代表身份、地位、品位的标签与符号——于是,中国城市中产阶级超现实的社区生活就此开始了。

某别墅楼盘的沙盘模型,在光线效果和特级数码相机的镜头下,它呈现出实境般的景象。在房地产市场,沙盘和效果图这样的东西是比房子更真实的:开发商将它们展现给居住者,居住者根据它们去买房、装修房子、规划自己的居住——他所做的一切,至多只是为了验证它们的真实性而已。

几则房地产广告,标志着强悍无朋的财富、权势、身份、地位、品位……中国广告业大概都不得不叹服地产广告做得比别人好,然而事实只是:他们不过更善于圈人和将人分类罢了。

广西南宁,某高档别墅楼盘一个名为“名流汇”的推广活动现场外等候进场的人们。对于商品住宅小区来说,文化活动其实是一种给产品和顾客“贴标签”的加冕仪式,经过这一番身份的验证与确认后,居住者进入“圈子”,名正言顺地过上一种超现实的社区生活。

商品住宅小区里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遗憾的是,它们多是由开发商、居委会、物业等行政部门或管理机构举办,少有居民自发组织。因此,它们也不可能常态化地成为居民公共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七辑 街头与其他

一些不能概括不能规整的地方

对于那些热爱街头的人们来说,城市化之一大事功,即是他们的街头日益丰富、有趣而迷人。按照一般人对于社区的理解,街头与社区大概扯不上什么关系,然而在一个真正成熟的城市里,它们其实是紧密相关的:街头需要社区的存在,只有这样它才会真正地丰富起来;而社区也需要街头,那里是它们活动的地方,唯有在那里,社区才能得到解放,才能变得宽广与辽阔起来。街头犹如社区的母体,包纳滋养着它——甚或至于,只有在街头,滕尼斯所想望的那个跨越一切界限的无限宽广的社区共同体才可能实现。

除了街头的日益丰富和迷人,中国城市化的独特历程还给我们带来一些独特的社区形态: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它们没有固定的社区形态,其松散的组合方式令它们看起来没有任何结构可言——这或许让它们看起来不太像我们常所说的那个“社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地方滋养着在中国占人口基数最大比例的中下层草根阶层。或许由于社会条件不成熟等种种原因,这一阶层作为共同体的共同诉求、凝聚力等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和释放,然而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它们的潜力其实是相当可观的。

近些年来,随着公民意识在中国的觉醒,这些社区正在经历着一些可喜的变化。这其中就有“自治”理念在社区里的传播,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已经有意识在民间引导和培植这一理念。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过去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仍未到来,然而在现在,我们仍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社区将走向街头,走向城市,走向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我们真正的家。

北京胡同里的对棋者和观棋者。人们喜欢——不如说是需要——与人在一起,这是所谓的“社区共同体”的内在力量的秘密所在,也是城市得以形成的真实动因。

成都琴台路老街街头的京剧演唱者。街头之丰富,在于它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更在于它为不同的人群与共同体提供活动的场地。

中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城中村,它们正在以松散生猛的方式,经历着转型中国最可期待的社区嬗变。

广东东莞农民工住区。在这里,这些外乡人会不约而同地按照相同的籍贯住在一起,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正在悄然成型。

上一篇:亲子共写读书心得感悟下一篇:大树脚煤矿井下各类牌板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