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意象总结

2024-09-25

中国古诗意象总结(精选13篇)

中国古诗意象总结 篇1

中国古诗意象总结

表达哀怨凄悲的意象

倦鸟——思归

孤雁、鸿雁、秋雁、孤舟、浮云——漂泊异地,表达不尽的伤感。明月、笛声、寒灯、孤影、夜雨、家书、乡关——孤独落寞而生羁旅愁绪。

表达思乡情切的意象

月亮——思乡怀人。落日——故人情。日暮——思乡。

杜鹃(子规)——啼声触动乡愁乡思。鸿雁、雁书、雁足、尺素——代指书信、音讯。浮云、孤雁、飞蓬——指代孤寂的游子。

表达送别惜别的意象

杨柳——依依惜别的深情 折柳曲——离愁别绪

长亭、短亭——送别之所——惜别之情 芳草——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水——意指泪水

表达哀怨凄悲的意象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斜阳(夕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的氛围 鹧鸪——悲凉愁苦之情 啼猿——风急天高猿啸哀 乌鸦——衰败荒凉

杜鹃——杜鹃啼血(与悲苦之事相连)

表坚贞气节的意象

松——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人,具有高风亮节。

梅——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傲雪、坚强、不屈不挠。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不同流俗的志趣。

兰花——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表示报效国家的意象

请缨-指杀敌报国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常用来表达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投笔-指弃文从武

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楼兰-指边疆之敌,“破楼兰”指建功立业

碧血、苌弘化碧-比喻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而死,也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边塞诗特有的意象

投笔——弃文从武。长城——守边的将士。楼兰——边境之敌。

羌笛、芦管、琵琶——少数民族乐器。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表达亡国之恨的意象

黍离-表达昔盛今衰或亡国之悲等痛惜伤感之情 烽火,空城,冷月,胡马,废池,乔木

中国古诗意象总结 篇2

一、折梅寓相思

我国“折梅怀远”的习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从此折梅赠远成为表达友谊的高雅之举, 成为常用的典故。古典诗词里, “折梅怀远”中的远人很多其实就是恋人。例如, 南朝杂曲歌辞《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 写一个女子看到梅, 想起曾经在梅下和心上人嬉戏的美好时光, 想起远在江北的他, 不由折梅寄赠, 以表对恋人的思念。又如, 李清照的《孤雁儿》“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一曲悲歌, 道尽词人丧夫之后的孤寂之情、凄婉之苦。

二、以梅寓乡情

借梅写怀乡之情, 最有名的是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故乡在思乡者脑海里化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和画面, 这窗前的寒梅已不是自然之物, 而是思乡之情的凝结之物, 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被诗意化。作者借向故人询问家中的寒梅是否开放, 含蓄而深沉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高适写给杜甫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梅花撩动乡愁, 使人“不忍见”, 一见就“断肠”, 诗人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三、以梅寓国恨

古往今来, 国家兴亡, 民族荣辱, 苍生悲欢, 最能牵动诗人的情思。梅也就成了抒发国恨家仇之情的载体。南宋诗人、理学家刘因的观梅有感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 此心元不为梅花。”后两句诗写诗人想象南宋灭亡后百姓的不幸遭遇, 当年的繁华已烟消云散, 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 诗人再也没有赏梅情致了。诗人写梅而意不在梅, 以梅为载体, 含蓄委婉地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四、以梅寓品性

梅花经受严寒、凌雪怒放、清香四溢、冰清玉骨, 与人们倡导的不屈精神相吻合, 成为超尘脱俗、高洁孤傲、气节坚韧的化身, 是士人人格理想的寄托。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 称赞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 他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化为泥, 化为尘, 清香依然, 傲然不屈。诗人把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 尽现读者眼前, 也抒发了诗人独标高格, 坚贞自守的傲骨。宋人张道洽的“质淡全身白, 行寒到骨清”, 元代王冕《白梅》中的“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歌颂了梅花不混于尘俗、挺立于冰雪、送香于人间的高洁坚韧的品格, 诗人借梅花表达了坚守情操、超凡脱俗的志趣。

五、以梅寓春

春为一岁首, 梅占百花魁, 早梅有报春之意。元代贯云石《咏梅》“南枝夜来先破蕊, 泄漏春消息”,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宋代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发, 百花皆后春。欲传春消息, 不怕雪埋藏”, 唐朝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黄庭坚的“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北宋晁补之的“谁见小园春雪至, 破春一萼更惊人”, 这几句诗都点明了梅花报春的特点。

六、以梅寓爱情

“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诗经·召南·摽有梅》) 这是中国最早记载梅花的诗, 它是描写一位待嫁女子的诗, 亦是一首大胆的求爱诗, 它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 由感慨青春易逝而希望追求婚恋及时。此诗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梅由盛而衰, 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 故诗人见梅而起兴。” (《诗毛氏传疏》)

七、以梅代美人

梅花香幽形俏, 无论梅的风姿, 还是梅的神韵, 它恰似清冷淡雅、惠质兰心的美人。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之称, 它是女性美丽青春的象征。李清照的《渔家傲》诗句“玉人浴出新妆洗”将初绽的梅花比作纯情出浴的美人。苏轼《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 尚馀孤瘦雪霜姿”, 运用拟人手法, 花似美人, 美人似花, 绕有情致。姜白石在《疏影》词中视梅为昭君,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下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诗人运笔空灵含蓄, 意境优美, “花人合一”的艺术形象令人神往。

八、以梅代隐者高士

尘世受挫, 便归隐山林、寄情山水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品节。宋代的林和靖隐居西湖弧山, 孤高自赏, 不慕名利, 植梅养鹤, 不娶不仕, 视梅若妻, 待鹤如子, “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受“梅妻鹤子”的影响, 梅花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青苔古木萧萧, 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元朝张可久这首《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 但红叶时节, 哪来“探梅”?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隐者高士———鲁卿, 以梅比隐者, 隐者亦是梅。这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 亦是自己向往隐逸闲适之情的真实流露。

梅的冷艳冰肌, 梅的凌寒傲骨, 梅的高洁坚贞, 梅的万种风韵, 与中国文人所崇尚的人格品质是一致的。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 中国人已赋予梅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梅的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每个人的骨髓之中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要:“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 梅的意象表现为相思、乡情、国恨、品性、春、爱情、美人、隐者高士等八种主要类型。梅多元化的意象经历了漫长的民族文化积淀, 从“梅花意象”里, 世人可以感悟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

中国古诗词意象赏析浅探 篇3

关键词:诗词 意象 内容 情感 情趣

诗词总是以具体的意象体现情趣。在意象中富有情趣,情趣的表现就寓于意象。诗的创作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每首诗所写的境界与情趣是活的。而情感不是纯然凭理智就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设身处地,体物入微。在霎时中丢开自我,心领神会。

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离不开鲜明、真实、生动的意象。而意象的创造融合了作者的情感。我们欣赏时就要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加工组合去把握意象,从而评价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一、诗词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景象和物象

1、人象即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有不慕荣利、豪放不羁的,有寄情山水、归隐之志的,有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有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有矢志报国的,有爱恨情长的,有慷慨愤世的等多种人物形象。我们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和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知人论世,来把握人物性格、情感和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李煜《相见欢》中,“无言”又“独上”,孑然一身,斯人独憔之孤影顿现。此首词为南唐后主降宋后所作,后主从一“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沦为阶下囚,备受凌辱。词中表现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2、诗词中的景为情中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诗词除了欣赏景物的自然存在,更要挖掘其社会内涵。在欣赏中既要描绘其图景又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特点和情调。李煜《相见欢》中,“月如钩”,月为残月,更添愁意;“梧桐”是“寂寞”之“梧桐”更增愁。写人之孑然身影,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虽无一“愁”字,而凄清、哀愁之情尽显。

3、诗人为表明心迹或情感,对景物进行拟人化的象征性的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欣赏此类物象既要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又要注意作者寄寓事物中的情趣。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花》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遗貌取神,着重刻画梅的品格——开于严冬而不与百花争春,显其旷达洒脱,梅的坚守情操,不变志节这也是作者自己的人格写照。

二、从诗词意象功能角度去领略他的魅力,体会诗的情趣

1、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在传承的过程中获得了稳定性——具有特定的含义。自从《诗经》中道出“日夕乃归家”的人类的普遍情怀后,许多人都将离别及相思安排在黄昏 。温庭筠在《望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在《秋思》中那些“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秋景统一在黄昏的暮色里。当在读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有一种悲怆之感受扑面而来。在诗词赏析中对于这种有具体含义意象的积累有益于诗词中深层情感和意蕴的理解。有些诗词中意象的含义是流变的。理解此类意象要知人论世。因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内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菊淡泊闲适表现诗人在辞官后的脱俗与大自然融合后的悠然自得。“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菊瘦弱、憔悴,正是作者的写照。

2、意象的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即思想的荷载物。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夜色将尽,晨曦微露,一轮红日从大海上冉冉升起;严冬将尽未尽春己悄然而至”的画面。这就是诗词意象的描述性功能。而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真可谓是景中含情,景中出理。这就是诗词意象的指意和拟情性功能 。

3、任何一个意象,只有在组合中才能显出艺术价值。诗人从抒情表意需要出发,把具有相同或相近色调、气氛、情趣、倾向的意象重复使用、接连缀合,能取得一种同向强化的惊人效果。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与伤离怨别紧密联系。如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晓风,古代行人常于黎明踏上征程,送别也在此时,也常与思念、离愁连在一起。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用缺月喻亲人离别。杨柳、晓风、残月最能触动人心的意象集中在一起,更能打动人心。

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体现人们生活的现实、情感、追求,且在历史的传诵中积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走进诗词的意象,接受古典诗词人文精神的熏陶。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中学)

中国古诗意象总结 篇4

【动物类】

(1)蝉: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2)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3)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4)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植物类】

(1)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4)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6)芳草:以芳草喻离恨,喻所思之人,喻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高考辅导《高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自然现象类】

(1)明月:明月蕴涵思乡之愁。

(2)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

(3)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4)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时令节日类】

(1)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2)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3)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

(4)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特定地点类】

(1)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2)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古诗词意象莲花 篇5

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等。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

1.君子之花。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清代叶申芗《荷叶杯·盆莲》:“双心千瓣斗鲜奇,出水不沾泥。试问花中何比?君子,风度胜张郎。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这一朵并蒂莲开得鲜奇,送来花香,出水不染,它难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写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隋·弘执恭《秋池一株莲》),诗人笔下的莲花,独立坚强,令人钦佩。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佳人之花。用莲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再如宋代杜衍《莲花》:“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写的是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

3.爱情之花。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断不能说出。

4.怀旧之花。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置身荷香美景,欲抚琴弦,却恨无知音共赏。元代王翰《题败荷》:“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诗人借败荷之声传送到旅人的手段,把怀人写得凄楚动人。

莲花意象,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白 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1.从题材角度看,这是一首诗;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诗。2.请自选一个角度,鉴赏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莲花》参考答案:

古诗意象教学设计[模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记并准确默写诗文。

2.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2、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教学难点

把握情感、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一、导入:2012年全国高考卷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得分普遍较低。从此,我们的诗歌教学就特别注意的“意象”理解。我们在古诗鉴赏的备考复习中,也必须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并借此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检查。“折柳”一词我们初中也已经学过了,是在谁的哪首诗中?(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请你背一背前4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请说说“折柳”的寓意。(此指吹奏哀怨的杨柳曲子,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老师解说:这里写看不到家乡常见的春色,表明生存环境极苦。但思乡之情不改战士的报国之志,这开头的环境描写恰好反衬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爱国精神。)“折柳”原来是汉代惜别的风俗。表示这种意思的诗还有: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板书:柳——离情依依)

二、回顾。我们最早接触到“意象”概念的课文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我们也就先通过《乡愁》进一步明确“意象”的含义。请第一学习小组为我们展示。(①背诵《乡愁》②说出4个意象③说说自己对“意象”理解)

老师补充:诗歌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灌输,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来抒情的“景物”就是“象”,景物中渗透的情感就是“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高明往往就在于意象的创造,因而读者的聪明也就是对意象的领悟。(板书:物象←→感情)

意象可以是个象,也可以是群象。比如,《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构成了“群象”,可以整体理解为“思念亲人”之意,衬托着后文“思念祖国”之情,抒情自然,主题深刻。(板书:个象←→群象)

三、常见意象的剖析示范:

1.月——思乡怀人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请第二学习小组为我们展示。(①指名说②补充说③小组齐咏一首望月诗——《十五夜望月》)

预设内容:①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月光洒向大地、普照离人,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②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③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④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感叹边防多战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⑤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板书:月——思乡怀人)

2.梅花——高洁人格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的百花,倍受诗人的敬仰与赞颂。请第三学习小组为我们展示。(①小组朗诵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②概括说说梅花的形象③老师追问:你能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比较出毛诗、陆诗的异同吗?)

预设内容:①借梅花来比喻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人物形象。备受摧残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②同:都借梅花来比喻人,都表现了人物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高尚品质。异:毛诗表现的是积极的、乐观的、为民谋幸福的革命先驱们,陆诗表现的是消极的、悲观的、关注个人命运的高洁志士。因而毛诗的意境更加高远。(板书:梅花——高洁人格)

3.菊花——孤高人格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很有骨气,也一直受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请第四学习小组为我们展示。(自由发言——自由补充)

预设内容:①晋代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远离喧闹纷争的官场的恬淡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②老师追问:为什么陶渊明只“采菊”?—— 菊花能傲霜,有骨气,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板书:菊花——孤高人格)

老师总结与点拨:以上分析的都是个象,比较直观。下面我给大家举几个群象理解的例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整体理解为农村美景,下阕理解为有惊无险的惊喜,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夏夜生活的喜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3句整体理解为环境悲凉,后2句理解为处境艰难,全诗表现了游子的辛酸。

群象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拆成个象分析,诗意将大为降低。

四、其他常见意象的简要探究。预设内容:

1.鸿雁——思念亲人。①范仲淹《鱼家傲•塞下秋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板书:鸿雁——思念亲人)

2.杜鹃鸟(即子规)——凄怨哀伤,乡愁乡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②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的情思。

3.燕——给人希望。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告诉人们: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4.酒——愁苦无助。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板书:酒——愁苦无助)

5.丝麻——①谐音“思”,表示相思,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喻愁思之纷繁和难以排解,如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

6.梧桐——凄凉悲伤。如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7.夕阳——苍茫,衰暮,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悲叹。如:①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②唐朝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8.浮云:比喻困难、障碍、挫折,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芳草——①生机,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五、拓展练习。举例分析《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可以抓个象分析,也可以用群象分析。最好的理解是:①对康桥的赞美。②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淡淡哀愁与思念。③对未来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理解为“爱情生活”也可以。)

附板书设计:

抓意象

品感情

物象←→感情

个象←→群象 柳——离情依依

梅花——高洁人格 月——思乡怀人

菊花——孤高人格 酒——愁苦无助

古诗文意象浅析 篇7

本文就以燕子、梅花、梧桐、桃花为例进行分析。

一、燕子

1. 表现春光的美好, 传达惜春之情。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 (欧阳修《采桑子》) 着意写燕子的活动, 表现出对春的留恋意识, 不免微露怅惘的情绪。“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 把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2. 表现爱情的美好, 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 飞则相随, 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有了“一春鱼雁无消息, 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 少妇一等再等, 结果春光已过, 不仅人未归, 连信息也没得到, 最后就不能不伤感地明确点出“一春鱼雁无消息”了。

二、梅花

梅花常用来比喻孤傲不俗、坚贞顽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两句, 写梅的傲骨。你看, 在寒冷寂寞的世界里, 唯有它顽强地展示着自己独有的魅力, 占尽园中的风致。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作者以梅花自喻, 借梅花孤高正直、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 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三、梧桐

梧桐常指离愁别恨,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潇潇雨” (晏殊《踏莎行》) 景中有情, 情景混涵, 合成一片而不露痕迹, 意味更为深长。

四、桃花

1. 美人的意象。

桃花盛开的三月, 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桃花花色艳丽, 花朵大而多, 展示的是娇艳、柔媚的形象。这种自然特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青春女子。

2. 春天的意象。

早春三月, 桃花当令, 树染胭脂, 枝挂红霞, 此时此节桃花真是占尽人间春色。她以艳美的芳姿为人们所喜爱。“竹外桃花三两枝”也展示了早春的一份生机。

古诗词意象归类复习 篇8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

意象归类

二、典例解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试题分析

题目是对诗歌形象鉴赏的考查,侧重诗歌意象的浅层理解,但浅题难答。解题的关键是找出能“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而非仅是“表现其情感”的意象,也就是说所找的意象是有明确限定的。我们应看到题干指向与所供答案之间存在的偏差,审题精准的考生不要认为答了“日暮”和“月初白”即大功告成。当然,如果严格依照题意,符合条件的只有“日暮”和“月初白”两个意象,表明由暮而夜的变化。而“落叶”“流萤”“孤灯”等都不具夜渐深沉的变化之意。其中“清秋”虽是时间,但无法与“日暮”和“月初白”相连而显其变化的脉络。

参考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泸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

对于意象的分析,首先看物象的特征,其次看诗人赋予它的情感,最后看诗人使用意象时所运用的手法。如“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种正向的比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是对比的衬托。

本题中的“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这里要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把“水”放入具体的诗句中,结合它的物象特征看它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水的物象特征是长流不尽,上一首诗就是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长流不尽而年光不长在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題。(2006年高考浙江卷)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试题分析

该题型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鉴赏内容。这里对元曲的前四句作了分析,说出某意象所包含的特征,要求考生从曲中选出它所对应的意象。前四句共写了小径、流水、青山、白云四个意象,对应题目中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流水、白云。

三、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什么意象,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中鹧鸪的意象 篇9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古诗文中海鸥意象详解 篇10

《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鸟相亲相习。他的父亲知道了,要他把鸥鸟捉回去。他再去海边,海鸥便不飞近他了。海鸥本来是容易与人亲近的,但是,却因为人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与海鸥的关系。古诗中写海鸥,多是写人的生活与水鸟相亲,用以表达诗人欲与大自然相依相谐、淡泊宁静的内心世界。但是,如果海鸥不与人亲近,那就表示与人产生了隔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是作者自指,“争席”是用典:《庄子杂篇寓言》里记载,杨朱去见老子前,旅舍主人欢迎他,铺席请他坐下,其他客人给他让坐。他从老子处学了道理返回时,旅客们就不再给他让坐,而是与他争席了。“争席”表示与人没有隔膜。王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辋川庄是他的别墅,他经常在这隐居。但是,他这个朝廷命官与陶渊明不一样,与当地的百姓大概未必和谐吧。诗中不是明显地表现出他内心的苦闷吗?诗的意思是说,我已经不拘形迹(放下官架)了,大家为什么还猜忌我呢?本应相亲相近,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海鸥”并不和我相近。这里还是用典,运用《列子黄帝篇》里的那个典故,很简捷地表达了比较复杂的心理。

李白《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仙人要想上天,还得乘黄鹤,所以是“有待”;而“海客”(作者自指)与白鸥相亲无猜并不是有意追求无机巧之心,而是在忘却机巧之心的情况下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的,这不比眼巴巴地等着黄鹤飞来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辱穷通就都不在话下了。

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这两句是说草堂南北绿水环绕,春波荡漾,景象十分可爱;鸥鸟成群,日日相伴,环境异常清幽。两句诗写尽了作者生活的隐逸色彩。

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飞鸟与人相亲无猜,正扣住一个“幽”字,表现出作者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当然,海鸥作为自然界的水鸟,在古代诗词中有时并不与《列子》的记载相关,也不是作为原型意象来使用的。

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作者是说,自己要隐退江湖,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于万里波涛之间。此乃老杜愤激之语。

陆龟蒙《新沙》:“渤剩ㄒ粜梗┥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篇11

1.思乡怀人。对于游子来说,黄昏无疑是最难消遣的惆怅时刻。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而自己仍然客居他乡,跋涉途中。在诗人的眼里,暮色笼罩下的山川草木、日月亭台都蒙上了一层萧瑟苍茫的色彩。诗人对离别故乡的深深哀叹,对团圆欢聚的切切祈愿,对故乡故土的频频回望,都寄托于这苍凉冷落的黄昏中。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在游子思乡的同时,独守空闺的思妇也开始“暝色起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伤时忧国。黄昏之际,诗人很容易联想起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短暂,并由此产生迟暮叹老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喟叹。如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闲适恬淡。当诗人的理想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时,温馨和諧的黄昏就成了诗人精神的寄托。如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的真意,不正在这山花人鸟的和谐境界中吗?

【练习】

1.下面是有关落日的古诗积累,请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① ,黄河入海流。

②大漠孤烟直,

③ ,

落日故人情。

④日暮乡关何处是? 。

2.在“以情观物”的诗人眼里,黄昏的丰富意蕴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三种。你还能举出黄昏的别的象征意义吗?

(李想/供稿)

中国古诗意象总结 篇12

一、“兔”诗体现农耕文明时期淳朴的生活方式

兔, 是中国古老的动物之一, 先民很早就把它和耕田的牛、看家狩猎的狗一起列为十二生肖。由此可见, 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查阅目前可以见到的文献记载, “兔”意象早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 并且以不同的形象反映人们的生活。

反映古人特定的生活习惯, 即烹兔待客, 以兔肉佐酒, 招待客人。《小雅·瓠叶》中的“有兔斯首, 炮之燔之。君子有酒, 酌言献之”, 整首诗是说, 主人盛情招待客人, 将头上有白毛的野兔以泥涂抹, 烧煮烤熟后作下酒之肴。热情的主人、飘香的兔肉、远道而来的客人, 寥寥几笔, 就把一个古朴、盛情、让人能够产生丰富想象的生活场面还原在我们面前。

传递出古人养兔的生活习俗, 或者说是古人家禽饲养的一个缩影。在秦汉时期, 许多帝王和王侯贵族建造了许多用于狩猎和观赏的园林, 在里面放养了各种飞鸟走兽, 这里面就有兔子的身影。《西京杂记》中曾经记述了汉代梁孝王刘武的“兔园”:“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 作曜华之宫, 筑‘兔园’。”

二、“兔”诗伴随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 “兔”诗不仅是古典诗词的重要构成, 而且它和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 从春秋到明清, 一直伴随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与前进。

说“伴随”之意, 是说自古至今, 古典诗词中文人墨客一直钟情于“兔”意象, 历代文人创作了许多以“兔”为题材的诗篇。从中国的诗歌源头《诗经》开始, 兔的踪影就一直活跃“奔跑”在诗歌的大舞台上。先秦时代, 《诗经》中的《小雅·瓠叶》中的“有兔斯首, 炮之燔之”, 反映先民淳朴的生活习俗;汉乐府《古艳歌》中的“茕茕白兔, 东走西顾”, 借助白兔的动作描写, 反映白兔孤苦悲伤的心理;到了晋朝, 张浚的《白兔颂》中“其毛春素, 纤毫秋黑。点缀五彩, 渐染粉墨”则描写了兔子活泼可爱的一面。当历史的车轮驶到了诗词鼎盛的唐宋时期, 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中, 同样是“兔”在扮演着作品的主角。虽然说明清时代是长篇小说的天下, 但依然有一定数量的咏兔诗, 比如明代谢承举《白兔》诗中“夜月丝千缕, 秋风雪一团”, 描写的依然是可爱动人的白兔形象。我们仔细品味这些诗歌, 不难发现, 历朝历代的诗人之所以看重“兔”, 不外乎以下方面原因:首先, 兔子形象本身的因素, 它性情温顺, 听觉灵敏, 动作快捷, 形象活泼可爱, 讨人喜欢;其次, 民间神话传说的因素, 特别是受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嫦娥奔月故事的影响, 很容易让诗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把兔子作为一个拓展想象力的创作题材;第三, 十二生肖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无论朝野, 十二生肖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因而创作以十二生肖为题材的作品就不足为怪了。

三、“兔”诗是古人丰富情感的载体

中国古代文化中比较重视情感的内敛, 而不是外露。文人墨客往往多愁善感, 情感的抒发也含蓄委婉, 更多的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实现, 换言之, 就是把某些意象当作表达某种情感的媒介。

首先, 抒发人生之感慨。诗人人生的困顿, 现实的无奈, 当无人可以倾诉的时候, 就需要借助特定的意象来实现。《诗经》《兔爰》写道:“有兔爰爰, 雉离于罗。我生之初, 尚无为。”我们知道, 兔子给人的印象是活泼的、快乐的, 所以诗人就以自由的兔子与陷入罗网的山鸡作鲜明的对比, 来抒写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厌倦。

其次, 表达对宇宙的想象和探索。诗人笔下的兔子, 经常是嫦娥奔月中那只和吴刚在一起年复一年辛勤捣药的玉兔。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在《拟天问》中发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以玉兔为发问点, 想象月宫中玉兔的生活场景, 表现古人对宇宙空间的好奇和想象;欧阳修《白兔》诗云:“天冥冥, 云蒙蒙, 白兔捣药嫦娥宫。”更是大胆地想象和描写嫦娥宫殿外“冥冥蒙蒙”的景象, 来写想象中的神奇多彩的月球;古人还将金乌和玉兔并称为日月。所有这些, 都是诗人们想象力丰富和古人探索宇宙欲望的体现。

再次, 寄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瑞应图》说:“赤兔者瑞兽, 王者盛德则至。”兔, 与十二地支“卯”组成卯兔。古代每天十二时辰中, 卯时指的是早晨五至七时, 而“卯”的本字描画的又是草木出土萌芽的形象, 所以“卯”表示的是生机勃勃的春意, 因此, 它也代表已见曙光的黎明, 充满着无限希望。基于此, “兔”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瑞兔, 视为仁兽, 作为一种吉祥如意的动物一直被人们崇拜, 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定稿] 篇13

1.杜鹃 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绕时,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是悲思、哀苦的载体。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秦观《画堂春》)

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顾况《忆故园》)

杜鹃啼后归舟发,只有春愁满载还。(郑思肖《怀归》)

2.湘竹 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岑参《秋夕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杜鹃声公公似哭,湘竹斑如血。(白居易《江上送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李商隐《泪》)

湘竹几时休染泪,楚旌终日自摇风。(刘筠《送客不及》)

3.碧血 源自苌弘的传说。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

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

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孟亮揆《于忠肃墓》)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蒋士铨《梅花岭吊史阁部》)

4.巫山云雨 源于远古先民“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原始观念,其含义是男女幽会。亦写作云雨巫山、阳台云雨、云雨等。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

行云行雨,非花非雾,为谁来为谁还去。(贺铸《鸳鸯语》)

相逢相笑今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刘禹锡《有所嗟二首》)

岂知为云为雨处,只有高唐十二峰。(李商隐《深宫》)

5.哀猿 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王昌龄《卢溪别人》)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刘禹锡《竹枝词》)

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孟浩然《登万岁楼》)

6.陇头流水

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罗隐《陇头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李白《秋浦歌》)

陇水寂寥传恨,淮山宛转供愁。(苏迥《雨中花•怀刘改之》)

7.春 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吴均《春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李贺《残丝曲》)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

8.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施闺章《舟中之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廷《汾上惊秋》)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秦观《菩萨蛮》)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王昌龄《送胡大》)

9.雁 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物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

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柳永《曲玉管》)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张继《晚次淮阳》)

10.砧杵

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古人制衣须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砧上捣软成熟丝,方能便于制衣。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其情感基调是哀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引疏砧,断续斜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怅相继。(柳永《卜算子》)

茫茫归路在何处,砧杵一声心已摧。(刘威《早秋归》)

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权德舆《秋兴》)11.登临

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是一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极目群山还绕郭,感时双鬓怯登楼。(叶舒崇《金陵有感》)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蒋捷《一剪梅》)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足,尽日阑干头。(古乐府《西洲曲》)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12.折柳

在唐宋的诗词中,很多情深意浓的离别之词,都因为有柳条的飘拂而格外动人。它源于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多用于表达绵绵难尽的离愁别恨。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

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刘绮庄《杨州送人》)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张仲素《春闺思》)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13.黄金台(燕台)。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贤良纷然归燕。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陈子昂《燕昭王》)

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

正忧衰老辱金台,敢望昭王顾问来。(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14.山阳笛(邻笛)。

源于晋向秀与嵇康的事迹。嵇康被杀后,向秀因慑于司马氏集团的威压,被迫去洛阳应郡举,归时路过嵇康山阳旧庐,闻笛生思,悼怀故友。之后,“山阳笛”意象就反复出现于伤悼旧友的作品中,用于抒写凄怨的悼友怀旧之情。

惟有山阳笛,凄余思旧篇。(庾信《伤王司徒褒》)

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阳邻笛夜凄其。(沈约《挽于湖》)

无复平原赋,空馀邻笛声。(卢藏作《宋主簿鸣皋梦赵六》)

正难续幽梦,厌闻邻笛。那堪檐外,更夜雨,断又滴。

(袁去华《兰陵王••次周美成韵》)

15.铜驼

宫门口的雕塑铜驼,是王室权威的标志。王室衰微,铜驼也失去了气势。它是王室兴亡的见证。诗人用它来表达历史沧桑之感。

洛下铜驼,昭陵石马,物不自愁人替愁。兴亡事,向清风把剑,清泪双流。

(陈人杰《沁园春》)

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元好问《寄钦止李兄》)

旧游金谷云烟散,故国铜驼枳棘迷。(沈永令《秦中》)

不信铜驼荆棘里,百年前是五侯家。(顾嗣立《公子家》)

16.黍离

周室本都镐京,后因乱衰微,镐京渐成废墟。一位东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见宫室故址,尽成禾黍之地,悲不自胜,遂唱《黍离》之歌。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离”之悲。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眷恋故国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意象。

慨故都禾黍,故家乔木,哪忍重看!(陈与义《木兰花慢》)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张元干《贺新郎》)

过离宫禾黍,故国烟尘,有泪轻弹。(高观国《雨中花》)

汉阙唐陵尽禾黍,雁门司马恨如何!(王士祯《潼关》)

17.梦蝶

源于《庄子·齐物论》,庄周在梦为蝴蝶时,愉快、惬意;突然醒来,仍然是心中充满忧烦的自我。庄周杜撰梦蝶的寓言,本是为了表达“物化”之旨,但这个寓言的审美效应则是使人感受到幻灭、迷惘、苦闷。于是后人就用“梦蝶”意象来抒写失落的心绪。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韦庄《春日》)

梦魂只能随蛱蝶,烟波无计学鸳鸯。(刘兼《江楼望乡寄内》)

枕上故园蝴蝶梦,枝头斜月杜鹃声。(吕定《金陵旅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马致远《夜行船·秋思》)

化蝶有残梦,焦桐无赏音。(陆游《吾年过八十》)

18.南浦 古代的送别伤离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南浦”这个地名。这里的“南浦”是一个原型意象,其起源于《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送别之地。后世诗文中的“南浦”也就成为了送别之地的代名。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范成大《横塘》)

片帆南浦离愁结,古道河梁别思生。(祁德渊《送黄皆令》)

19.群鸥 源于远古传说,在流传中获得了约定性和稳定性,成为原型意象。其内涵不仅是景色的点缀,也是超脱尘俗,摒除机心,淡忘名利,亲近自然,归心林泉的淡泊情怀的载体。在以淡泊名利、归心林泉的诗作中屡屡出现。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镜湖西畔秋千顷,鸥鹭共忘机。(陆机《鸟夜啼》)

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李商隐《赠田叟》)

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韦庄《村居书事》)

20.春草(芳草)《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为春草茂盛,使人想起心爱的人尚未归来。在这之后,诗人们就屡屡用“春草”意象来寄寓别情思绪,递相延续。有的是抒写怀人念远的愁思;有的是表达滞留异方,欲归不得的怅恨;有的则含寓着送别时的惆怅,表示别后的思念绵绵不尽。有时了作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给人以希望、生气和活力。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李白《寄远》)

寒雁春深归去后,出门断肠草萋萋。(王昌龄《出塞三首·三》)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南湖万里情。(刘长卿《别严士元》)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21.枫 枫意象最早出现于《楚辞·招魂》,它浸渍着抒情主体悲哀的情思。后世诗人反复沿用,用以表现忧伤、愁虑的情感。枫意象,累积着历代文人的愁苦悲怨,不论是送行惜别,还是思归怀人的作品,只要出现枫意象,境界就会飘不一片愁云惨雾。但在以自然美的吟赏为意旨的作品中,其涵义却是另外的情趣。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王昌龄《送张四》)缥缈临风思美人,荻花枫叶带离声。

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许浑《三十六湾》)

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李百药《途中述怀》)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夜半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22.浮云 浮云浮游无依,浮云蔽月,本是自然现象,宋玉在《九辨》中用以比喻谗佞蒙蔽君王。后世作者承袭了这个象征,不断仿用。浮云意象有两种现成的涵义,一是奸邪势力,一是漂泊不定。浮云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喻人的行踪,也可以用作对时事、世事的写照。不过,有些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向它注入新的意义,如象征不堪一击的社会势力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杜甫《哭长孙侍御》)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23.转蓬(飞蓬)建安诗人曹植在《吁嗟篇》和《杂诗·二》中,以蓬自喻,抒写其迁徙之苦,成功创造了“转蓬”意象。后世作者反复使用,形成了人人习见的涵义:漂泊不定;漂泊是为恶劣的环境所逼迫;漂泊的孤寂和哀伤。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24.水 源于先民对水的深刻观照。水最具约定性的涵义是时间的流逝,寄寓生命、时光流逝的感伤,沧桑无定的感慨。水还用于比喻情感、情思的强烈和持久。也象征着悠闲、淡泊、自由。

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李白《古风·十一》)

谁信乱离花不见,只应惆怅水东流。(韦庄《江边吟》)

唯有漳河东逝水,年年春涨浴飞凫。(尤珍《邺都怀古》)

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何逊《野夕答孙郎擢诗》)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何须更赋山阳笛,寒月沈西水东流。(许浑《同韦少尹伤故卫尉李少卿》)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隐》)

25.月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2、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除了以上三种习惯性的涵义外,月意象还有两种常见的用法,其一,月是美的象征。其二,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望秋月。(郎士元《塞下曲》)

弄影西厢侵户月,分香东畔拂墙花。此时相望抵天涯。

(贺铸《减字浣溪沙》)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岑参《碛中作》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上一篇: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总结下一篇:高中感恩主题班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