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精选10篇)
《跷跷板》教案 篇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
《跷跷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天平等。教学流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课件展示:宝盒)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平)师: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展示:天平)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平,看看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的左托盘里。)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平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生: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生:可应用天平秤一称
师:那就请出我们刚刚才认识的好朋友——天平,让他来告诉我们究竟谁轻谁重吧!
(随机请一位学生来操作,一个托盘放铅球,另一个托盘放皮球。)(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得到结论:铅球比皮球重,皮球比铅球轻。)
师:那么通过铅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的比较,小朋友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师:非常好。我们也谢谢好伙伴——天平帮我们来比较谁轻谁重。今天小朋友们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努力获得了这么多的知识宝藏,那现在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去知识大擂台上一显身手吧,看看谁最聪明最能干!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2、练一练第2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3、拓展延伸(练一练第4题)
(引导学生比较三个物体中谁最轻谁最重。)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堂课呢,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宝藏,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又去知识擂台上一显身手。邹老师想问问大家,通过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作业设计:练一练第3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课堂反馈来看,整体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的同时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玩跷跷板”出发引入新课.再新手内容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掂一掂”环节。试着让每个孩子都拿起自己身边的东西来掂一掂,充分体会“掂一掂”的过程,也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
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评价。“知识大擂台”环节作为巩固练习,层次感和梯度较好的展现出来。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是一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
跷跷板要当心安全教案 篇2
跷跷板一头只坐一个宝宝。如果宝宝和自己的伙伴相比显得太轻了,就需要更换伙伴,而不要在轻的一头增加一个宝宝。
宝宝们应当面对面坐在跷跷板上,不要反转过来,背对背地坐着。
让宝宝用两手紧紧握住把手,不要试图触摸地面或者两手放空。两脚自然放在两侧,而不要蜷缩在跷跷板的下方。
当跷跷板有人在使用时,其他宝宝要保持距离。绝不要将自己的肢体伸到翘起的板下面,或者站在跷跷板的横梁中间,甚至试图爬到正在上下活动的跷跷板上。
滑梯安全
如果宝宝们小心地使用这种器械,滑梯应当是相当安全的。这里有一些相关的安全要点:
宝宝们在玩滑梯的时候,应该一步一步上台阶,同时手扶栏杆,这样爬到滑梯顶部。不应该从滑梯倒爬上去。
告诉宝宝应该总是脚朝下滑,并且上半身保持竖直,绝对不要让宝宝头朝下滑,或者肚子朝下横着滑下来。
在滑梯的下滑段,一次应当只有一个宝宝,不要让宝宝一群一群地往下滑,以免挤伤。
《跷跷板》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跷跷板 明城学校:韩炳善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四)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1哈哈11
要求:
1、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的装置(杠杆),指出杠杆上的三点;
2、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受物体重量,用杠杆撬重物,多次改变支点位置,感受手用力的大小;
3、小组交流,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实验探究杠杆作用要求:
1、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实验器材轻拿轻放;
2、支点左侧为重点,右侧为力点,改变三点间的距离,比较用力大小;
3、每次杠杆平衡后再做记录;
4、分析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举重若轻的杠杆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跷跷板_ 篇4
你们平时玩的跷跷板,到现在却变成了迷你的跷跷板。往常的跷跷板,没有让人离开地球表面,但今天却让橡皮短暂离开了地球表面。
今天我们玩了迷你跷跷板,同学们有的`欢呼,有的激动,还有的大声尖叫起来……老师准备好橡皮,给我们演示了一遍,结果,一次也没接到。可池郑阳却是百发百中,眼睛里好像装了一台计算机。可以计算出速度多快,多高,甚至手该拍到哪里的数据,或者是一种速度与敏捷配合的机器。全班惊呆了,异口同声地叫道:“哇――”还有李晟律成了“神力之掌门”,一下子让橡皮离开地球表面一米多。结果,没拍着。不笑死全班才怪呢!我和我的同桌是最坑的。我先往手上运气,把全身的力气都运到手掌心上。“砰”的一声,橡皮已经被弹到了半空中,仿佛在说:“哇!我飞起来了!我看到了底下的所有同学。”“哎哟!好疼。”橡皮掉了下去,没有拍到。全班同学还说我是降龙十八掌。第二次,我拍的只有十厘米高,足够同桌接到了。结果,我同桌反应慢了,又没接着。我既火冒三丈又垂头丧气,带着失落的心情下了。
我看他们取胜靠的不是拍蚊子大法之类的技巧,这完全靠的是眼力和敏捷。
跷跷板教学反思 篇5
昭阳街道西万中心小学 王园园
我执教的《跷跷板》这节课,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 “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
玩跷跷板日记 篇6
昨天放完学,我看见院子里有几个好朋友,于是我就和他们去玩跷跷板。我们绕过一片草坪,在草坪旁边的空地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其中跷跷板像天平一样,静静的等在那里。跷跷板的两个把手像两只可爱的小手,招呼着我们,好像在说:“小朋友们,快来玩呀!”我跟好朋友飞快的跑到跷跷板跟前,每人坐一头上去,双手紧紧抓住跷跷板的把手,玩了起来。由于我的好朋友太重,我一下子被悬到了半空,很久不能下来。我一边喊着:“放我下来!”一边双脚不停地在空中乱蹬,惹得他们哈哈大笑。这时,我的好朋友就把身体往上一松,我就下来了。就这样,我们俩一会高一会低,一会叫一会笑,好刺激呀!虽然我们玩得满头大汗,但是我们很快乐,这一次我们实在是太累了,就各回各家,我筋疲力尽的走回家,回家就开始写作业了。
这次我实在太高兴了,下次我还要再玩。
跷跷板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
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怎样帮它改正呢?
5、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师生互动探究
1、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
衡?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 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你找到规律了吗?
11、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
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篇二:《跷跷板》教学设计
轻重
导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 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导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导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导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 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 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 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 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 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 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
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 1 2.出示图片:练一练 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
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篇三:跷跷板教学设计教案
3、跷跷板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
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跷跷板教学设计 篇五: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 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人生就像跷跷板 篇8
人生路上,我们热衷于追逐,热衷于攀登!一次次告诉自己,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慢慢地你发现:你永久无法站上你眼中所见的高点。
来来回回挣扎许多次,你发现要站上高点是多么的困难,因为你始终找不到平衡点。
如果你想要站站高处,还有另一种办法:就是有人在跷跷板的低处支撑着你,也许是家人,是爱人。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发现:原先不计一切、不停攀登未必是好事,找到人生的平衡点才是王道!
最后有一天,你意识到:原先只要找到人生的平衡点时,就是最高处!
跷跷板作文150字 篇9
今天的天气真好,大象和动物们到游乐园去玩耍。大象来到跷跷板前,自言自语地说:“我从来没有玩过跷跷板。要是玩一玩,那该多好啊!”
大象伯伯的话被山羊听见了。山羊叫来了小兔、狐狸、老虎、小熊等动物,一起坐上跷跷板,大象独自坐在另一边。终于,跷跷板升上去了,两边一样高。可是,这样大象和小动物们都下不去了!正在这时候,一只小鸟飞过来,看见了这情景,小鸟说:“让我加入你们的队伍吧!”有了小鸟后,跷跷板一会儿这边高,一会儿那边高,动物们玩得更开心了。
跷跷板教学反思(叶青文) 篇10
叶青文
这节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比较高矮,长短,大小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一堂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知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让学生爱上数学。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体的轻重关系,在引入课题时,我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初步体会物体的轻重,并故意在黑板上板书一个不平衡的秤杆,并标上轻重(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铅笔和尺子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老师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谁轻谁重。但是在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时,很难掂出它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法: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并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根据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一样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橘子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学生年龄小,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出现较难控制的场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
2.少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太牢固,对于两个苹果和三个橘子一样重,来判断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谁重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给学生更多的测量经验。
以上的问题都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以学生为主,深入研究教材,多创设一些优质的数学问题,把知识点从薄读厚,从厚读薄是我的追求。
【《跷跷板》教案】推荐阅读:
跷跷板教学设计教案10-02
托班语言教案跷跷板教学设计08-14
跷跷板的二年级作文200字07-06
教案比赛教案07-28
生活教案教案08-24
劝学公开教案教案05-14
初中物理教案教案05-20
辩论教案两课时教案10-22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