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作文(共11篇)
质朴的作文 篇1
质朴的爷爷作文
爷爷,人虽已老,可仍不停歇,为的是那一个质朴的愿望。
爷爷已年过六十,可是精神仍好。他的身材不算高大,可是却有一颗爱孙辈们不停歇的善良的朴实的心。
他的脸上,早已爬满了皱纹,眼睛上戴着一副厚厚的老花镜,挺着一个大肚子,双手十分粗糙,全是老茧,这是因长期劳动磨出来的。
平时都喜欢穿棉质T恤衫,因长期送煤气,所以肩膀处有污迹,衣服上有破洞。
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可是,他经常会将头发染成黑色。他知道染发有毒,并且过段时间又会变成白色。
他很节俭,把废旧瓶子收集堆在一起,然后,将它们卖掉,卖的钱一点一滴将它们存起来,留着给我们。他平时做事很辛苦,可就是闲不住,仍继续拉气、送气。
他因为人缘好,很多人都会找他帮忙充气。
如果有人给他打电话,麻烦他马上送一罐气,他便开着送气的双排座立马送过去。有时给餐馆送气时,通常都是三四个大气瓶,很重,每个最少都有一、,都是他一个人扛上扛下。
他每天都是来回几趟地跑,这费时费力的`工作不是平常人所能扛住的。
他虽很辛苦,但很重情义。
在送气时,别人要是多给他几块钱,他一定不会收取的。要是碰到熟人或与他关系要好的,他会格外的热情周到。我们家里罐气换气的工作全由他承包了。
他虽身患了糖尿病,仍坚持做事。本可以不用做事,好好调理身体,但仍坚持做到最后一刻。
质朴的爷爷曾对我说,自己一定会有走的一天,只要能让我们过得好、幸福,他就十分开心了,也可以安心的去了。
这就是我的爷爷,人虽已老,可仍不停歇,为了那一个质朴的愿望。
质朴的作文 篇2
一、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真实的。 反思课堂, 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肤浅, 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祟, 使得教学上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比比皆是。 难怪有老师形容当今形形色色的“观摩课”、“优质课”是“听听感动, 想想激动, 回去一动也不能动”。 广大一线教师对放了太多调味品的“美味佳肴”已经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 他们更呼唤朴实无华的“家常菜”。
1.教师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 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那种“无病呻吟”式的、“自作多情”式的、“矫情造作”式的情感流露。 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学会弯下身子, 用与孩子平视的眼光与孩子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2.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真实的。 在真实的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应该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应该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乐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在真实的课堂上, 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能受到高度关注, 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得到真实呈现, 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 在真实的课堂上, 学生敢于说“不知道”敢于问“为什么”, 敢于向书本、老师的权威发出挑战。 只有这样, 课堂上生成的一切才是真实的, 才是精彩的。
二、回归个性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 》 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 提醒我们:阅读教学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 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 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发挥, 读出个性。
1.驱情入境。 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 有了情感的参与, 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 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
2.珍视体验。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 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 不能或不敢提出独特见解, 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 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 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 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 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 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 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3.问题开放。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那么, 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 对课文产生共鸣或质疑。 所以, 在问题设计上, 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定性问题, 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 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空间。
三、回归生命的语文课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由此可见, 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 建构新型课堂, 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境界。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尽量宽容地对待学生。 新课程教学中, 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 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 “问”让学生自己提, “果”让学生自己摘, “情”让学生自己抒, “话”让学生自己说, “写”让学生自己评。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长, 在“探究”中创新, 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2.营造创新氛围, 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 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 因为, 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 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 讨论、质疑的机会多, 创新机会才多。 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 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 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 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 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这种情况下, 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
“删繁就简三月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我们期待着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回归。
摘要: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快速步入推陈出新的时代, 纵观纷繁复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课堂, 回归“真实、本色、个性、生命”的和谐课堂, 师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 精神的同构, 领略着学习带来快乐和甜蜜。
质朴的作文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作文 真情 厚实质朴
一、真情:作文的生命
生活是作文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作文之魂载于生活之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了这样一个标准“既然要写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这就是说感情要符合生活实际,感情要出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要自然。而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学生们,应该把农村的厚实、农民的质朴进入写作的视野,只有这样由此迸发的感情才自然真实,也只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生命。
二、情殇:来自一篇例文的报告
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一篇作文《我的母亲》中有一篇是这样写得:
我的母亲是一位比任何人的母亲都“暴力”的人,俗称“暴力女”。
为什么叫她“暴力女”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许多事情,我先大致地跟你们说几样吧!一,我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没及时回家,被母亲打了一顿;二是我在外面打游戏,被我母亲捉住,拉回家去,又是一顿打;三是我在外面打牌,也被我母亲发现,打了一顿。还有一件事是,我和几个同学上山去偷桔子,被我母亲抓到,又被拉回家打。我学习成绩不好,又被打。
我就说说我最倒霉和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和几个同学上山去偷桔子吃。
事情是这样的,我闲着无聊,到处走走。我碰见了几个同学,就和他们一起玩了。有一个人突然说:“我们上山去摘桔子,去不去?”又有一个同学笑着说:“不是摘!是偷吧!”那个同学笑着说:“这不是为了听起来好听吗?”我问那里的桔子甜不甜。他说非常甜。听了之后,我们个个都流出了口水。我问什么时候,他说不如现在吧!我们几个争先恐后得跑了上去,看见树上有一整棵树的桔子。我们每个人都伸手去摘,摘了一个又一个。突然有一个同学说:“有人上来了。”我们个个都藏了起来。而我藏的时候把脚露在了外面,被他发现了,把我拉了出去。我仔细一看,是我的母亲。她问我在这干什么,我说吃桔子。我母亲说:“不是吃,是偷吧?”我母亲就拉着我的耳朵,拉回家打了一顿。
怎么样,我的母亲够暴力了吧!
在这里我且不说这篇作文标点符号的规范与否及行文的流畅性,单说我感触最深的吧:身在农村学校,我虽然知道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教改的一个瓶颈,但我始终坚信,不管身在农村还是城市,人的真情是不分地域、不分年龄的。特别是养育了我们十几年的母亲,总有使我们感动、感激的事情吧!根据我家访时了解,例文的小作者的母亲是与其丈夫在家做米面,然后小贩来他家买。而且通过几次沟通交流,他母亲也不会动不动就打他。反而在她的语气中我读出了一位善良母亲对儿子的期盼。而作为农村学生的孩子们,并没有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也没有对生活景象再创造,更没有对生活做思考和感悟。那么,没有融入真情的文章,注定作文是乏味的,给人的感觉也未必就真实。
我们都有这种生活经验:最熟悉的东西反而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厌弃,尤其是它又恰好在世俗的眼中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农村学生最熟悉的是农村与农民,而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农村与农民早已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你要学生以风景为话题来作文,他们眼前立刻浮现的是电视中出现的那些名胜风景;你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他们一定是枯燥几笔虚假赞美而内心则在抱怨自己生不逢地;你叫学生说说各自的真实理想,他们百分之八九十会说希望能考上重点高中大学,以后再也不回农村;你再让他们谈谈对父母的认识与感情,他们虽然心疼与体谅父母,但也不乏抱怨与不屑。这就是我们教学的尴尬之处:农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已在不自觉中受到了社会的扭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趋同性。对于一个对自己固有生存方式没有信仰并心存反感的小小少年,你是难以要求他用真情实感去讴歌与赞美他最熟悉的生活的。而当学生抛弃了对他最熟悉的生活的守望时,作文所要求的真情实感、关注生活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情真:可以这样来倾诉
那么作为农村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如何让真情流淌在字里行间,怎样找到情感的突破口呢?
1.直抒胸臆
这是一种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往往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袒露,热烈奔放。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为了抒发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向母亲发出了真情的告白:“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这短短的一句话浓缩了母子之间多少缱绻的情感呀!而上文的小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对母亲深深得抱怨:母亲只知道打他。对母亲,难道我们只有如此苍白的语言吗?不!虽然我们的母亲都是农民,但农民自有她的优点。如质朴、勤劳、善良等。说句实在话,有时我真的为我的学生们的母亲感到不平,她们辛辛苦苦起早摸黑去海里捉野生青蟹等海产品来卖,就是为了给孩子吃得好一点,穿得体面一些而已。但她们不知道,她们的辛苦换来的是孩子对自己母亲的劳作的不珍惜。反而认为自己的母亲不体面。所以,我有时对学生们说,我们去想象我们的母亲为了赶潮水,凌晨二、三点钟就起床了,然后草草的吃了早饭,并带上一点午饭,就这样匆匆地赶往大海。暑期当我们吃着冰棍,扇着电风扇还觉得热得时候,我们的母亲此时还在毫无遮拦的海上寻找着让一家维持生计的野生青蟹时,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想要跟母亲表白的吗?还有平时在家踏鞋帮的母亲,有时她们为了赶工或者为了多赚点钱,晚上一坐就坐到半夜。是什么支撑她们如此辛苦?是她们对家的付出、对孩子的爱呀!所以,我在这类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应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在写作中要自然流露出这种真情实感,而且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寓情于事
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抒发情感。对往事的回忆和叙说,往往会引起情感的波澜,让人因事而动情。其实,写事不一定非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中的细节就最能打动人心。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关系到文章是否具有真情实感。那么,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生活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并要把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那么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在这种动态的变化中让人感到那丰满的个性特质。而上面所讲到的这位学生在叙事的时候就缺乏了真实的细节描写,以及缺少了对母亲这位人物形象的刻画。其实,农村生活也应是丰富多彩的。农村大人们的农活、生计、家庭劳作同样可以细致入文,也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孩子在写一些涉及到家庭生活的作文时常常忽略了对父母生计的介绍,造成千人一面的情况。如果父母都是务农的,那么可在文中具体展示出农人的最真实的劳动场景与独特性格语言特点;但随着商业社会对农村的冲击,现在已有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即使呆在家中也都是半农半工,忙时忙农活,闲时忙些手艺活体力活挣钱贴补家用。像这样家庭的子女作文时就可把这种具体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那么,材料与情感都准备就绪了,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3.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在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中融入内心的真情实感,也是一种巧妙的抒情方法。如:农村的水稻、油菜、果树等各具特色,小河、池塘、沟渠等各具风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地取材,观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然而,上文的学生在文章里只字未提事情发生时的环境描写。所以,文章就显得很苍白,让读者觉得这篇文章只是为了叙事而叙事,不带丝毫的真情实感。由此,我们在写作时应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为表达情感服务,让文章锦上添花。
我们知道,生活是一本无字书,需要我们精心地钻研;生活是一幅五彩缤纷的话,需要我们耐心地欣赏;生活是一条涓涓不息的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段精彩绝伦的乐章,洋溢着喜怒哀乐。总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写作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积累农村生活中的点滴浪花,汇聚创作中的真情实感,使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那么,就让勃发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的作文,为农村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铺平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何永康.《写作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3).
[2] 李勇.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快乐作文》,2011(4).
[3] 王玉宏. 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内容充实起来,《学周刊B版》,2010(10).
关于质朴作文高一 篇4
有景致是以繁华大气,灯红酒绿著名,引多少正值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其中乐而忘返;有景致是以万籁无声,水木清华著名,凡到此之人,多是从忙碌的城市逃脱至此,求得内心静无波澜,抛开世俗;更有景致是以质朴为美,这样的景致,多出现在田园乡村,平静中带些嘁嘁喳喳,忙碌中带些怡然自得,同样,令人心神向往。
刘家即是这样的一个田园小村。
8月13日,是每一年英仙座流星雨与我们会面的日子。晚上,因天气情况我没有见到美丽的流星。白天却见到了梦中的刘家。早晨,爸爸带上我和几位好友结伴而行。一路向东,过张家庄隧道,江联小学左转。不久,就见到了田园刘家。
初与它相见,惊得一时,本以为和我最常见的村庄一样,只是有满坡野花和最新鲜的空气,没想到不止这些。刚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漫水桥,桥前有一副对联:“狮象旁街吉门书安康,双龙同欢宝地多福寿。”寄托了刘家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桥边有几位装灯工人在辛辛苦苦的忙碌地装太阳能灯,地上倒着的普通电灯,身上的红漆染上了灰尘,它往日耀眼的红色光芒早已被工人手中的太阳能灯取代。绿柳夹河而列,迎风轻轻摆动枝条。河上的小船十分惬意,无拘无束。水中的倒影清澈,如同来到这里的游客的心一样。往东看山,一眼望不到的绿,相信再来这里,会有更多的美景等待我们来看。
通往刘家的小桥不是石拱桥,是一座古朴的漫水桥。漫过桥的水形成了一条小瀑布。它轻轻地流着,虽然没有黄果树瀑布那般壮观,却让人感觉清新可爱,如珠玉轻歌曼舞;桥上的大红灯笼惹人注意,带着几分欢喜的气息;刘家在山谷里。住房背靠的是山,面对的也是山。面对的山巍然屹立,高大雄伟;背靠着的山秀气十足,也就是象牙山。过了桥,就能看见红色的“刘家”二字赫然而立。过桥右转,我们一边走一边看着岸边古朴而又典雅的民宿风景。灰瓦白墙,碧水绿柳,一幅江南水乡画卷。
千折百转,柳暗花明。我们边找边问,终于像爬楼梯一样来到了刘家的主街。刘家的路并不宽,是典型的乡间小路,路虽小,却条条有名字,“文苑路”一个名字都很大气,颇有城市路的味道,若仅听其名字,你定然想不到这是一个小村子的路。
刘家的景质朴,家亦质朴。
一路上,我们走进了很多百姓家。他们所居住的大部分是几层小洋楼,每家每户的家具电器配备完全。多数人家并未关门,不招呼直接踏进去,户主并未责怪我们,反而热情地介绍情况。刘家素来有“花椒之乡”的称号,果真,家家户户的天台都晒着花椒,红红的一片。坐在天台上,一股浓烈的花椒香味,扑鼻而来,十分淳朴。
我喜欢坐在高处,不怕高处不胜寒,反沉醉于其中。闭上眼睛,吹着夏日少见的凉风,闻着在空气中缓缓散开的花椒香味,怡然自得。
山脚的亭台楼阁,是民宿小院,供人静下心来去赏眼前的美景。走廊里的藤蔓缠了一圈又一圈。凡是经过这里的人,都会在这里驻足片刻,体会田园风光。院内设有座椅,闲暇时,可在此喝茶对弈。屋内的水墨画,颇有文人雅客的气质。院子前的绿竹盎然生机,看着十分舒服。
我本来还想坐船游玩一圈,谁曾想时间竟然过的如此快。此次刘家之行,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质朴美。古来有很多官场不如意之人皆喜欢田园生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刘家不正是他们谈笑无还期的好地方吗?
质朴的农民画 篇5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课本的图版和美术作品,了解农民画的特征和艺术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改画、添画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与美息息相关,以及农民画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重点: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兴趣。难点:使学生感受生活与美息息相关,根据想法进行改画、添画。教学准备:课件、民间画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欣赏农民画
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看一次特别的画展,为什么说特别呢?因为这些画都出自普通的农民之手,大家一起欣赏一下,看看那会是怎样的一些作品……(学生欣赏)
2、介绍农民画的艺术价值和表现风格
欣赏了这些作品。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被画面所传达出的质朴而热烈的情感所打动,每一幅画都有着真实生活的影子,农民艺术家用丰富而强烈的色彩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农民画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民间画的创作团体,其中我们庄河就是民间画乡,民间画也是我们庄河文化的一大特色。
3、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画农民画。
二、讲授新课:
1、了解农民画的创作手法
要想画好农民画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民画的创作手法,老师这里有一幅农民画,请同学们从人物动态、服饰、色彩这三个方面比较一下,它与生活中的实景作品有什么不同?板书:人物动态、服饰、色彩。(生答……)
总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农民艺术家在创作时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画面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民间特色和装饰性。板书:夸张、变形、装饰性。(以几幅幅画为例让学生找出哪些地方进行了装饰,教师总结)
2、学习改画、添画的方法
通过欣赏同学们也了解了农民画的特征和艺术形式,这节课要让同学们用学到的知识来改画或添画农民画,那么具体怎么改,怎么添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吧。
欣赏学生作品,启发学生创作思路。
总结:改画:就是以一幅画为基础把部分内容进行更改。添画:就是在一幅农民画的基础上添加内容。
3、尝试练习
以一幅画为例,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这幅画可以怎样改怎样添?
4、提出本课作业要求
了解了民间画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手法,这节课请同学们用学到的知识来改画或添画一幅民间画。
三、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辅导要点:装饰线和装饰色的运用。
四、展评作业:
展评作业,问你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教师总结:表扬装饰性强的学生作业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农民画。也学会了农民画的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像农民艺术家一样用这种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更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双手把农民画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构建质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篇6
构建质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王春兰(特级教师)
语文教学倡导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质朴有效。何为“有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由此看出,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质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呢?
一、用心“对话”,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它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最终还关系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但许多语文教师在设定教学日标时,往往具有随意性、盲目性,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对文本体性‘想当然’,对学生起始状态‘想当然’,结果是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想当然’。”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对话”,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得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牛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与学生、文本、编者进行对话,设定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符合文本特点、符合编者意图的目标。
1.对话学生,是设定有效教学目标的依据。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为基础,这是学情。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也是学情。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教师将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为“学习并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学生是无法达到的,应从学生实际的识字能力出发,识、写分开,确定更为明确的日标。
2.对话文本,是设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前,认真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了解文本的文体、作者的情感,要深入到课文中去,置身于作者,理解课文写了什么,领悟课文是怎样写的,探究课文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想三个问题:(1)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2)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地方浅显易懂,哪些地方是难点;(3)应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获取新知识、提高新能力。教师应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情,再进行设定教学目标。
教师只有充分、深入地与学生、文本、作者、编者对话,设定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在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执教二年级《会走路的树》的张臻老师,根据故事这一文体,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标点符号、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读好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好奇’和‘陪’的意思,积累词语,并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喜爱驯鹿和小鸟的情感,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崔峦老师在本次观摩会上所说:“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二、优化设计,提高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1.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简单、有效。
回望当前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教学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教学中同时存在着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教学效果“虚”了等问题。我们的心情在兴奋之余又有些许沉重,语文到底如何教学是好?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语文教学也是同理,要返璞归真,要崇尚简单、质朴。教学设计要剔除花哨的、作秀的、价值不高的环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简单的、易操作的环节,扎扎实实地达到目标。
2.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和谐、有效。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桌之间、学习小组之间也有热烈的讨论。但结果却是“闻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表面上的热闹、形式上的互动,导致该完成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目标达成度不高,缺乏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1)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文本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载体。在很多语文教材中,一些关键的词或者问题,在课文中常常起着统领全文、蕴含文章主题思想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点切人,对理清文章脉络、正确把握文章的意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抓住“纹丝不动”切入,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原因,体会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的高尚品质,在此过程中,紧扣关键词,感悟文本用词的准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2)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主角。由于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教育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学生,才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每位学生,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教”和“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湖南的刘娅妲老师执教《田园诗情》时,设计的课堂小练笔为:“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写它们的生活,如能把环境描写加进去写一写会更好。”这为学习有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而这种任务又是尊重学生的、不露痕迹的、具有鼓励性的。
(3)留白――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托出,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运用“留白”的艺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教学《献你一束花》时,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补白题:
当四天前,女服务员看到这个比赛后,怕他____ ,怕他____,怕他____,怕 ____ ,甚至怕____……
这道补白题,让学生读懂了女服务员的内心感受,为表现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做好了铺垫。
(4)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教师不能仅仅只按自己的思路来预设,更要想想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努力按学生的学路来预设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个性的、多元的。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理解视而不见,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课堂生成的再利用资源,那就成不了好课。
3.辅助手段使用恰当、有效。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苍白无力,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不断融合,其“双刃剑”的作用也愈发明显了:“滥用课件”、“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等问题逐一暴露出来。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他从语文本体的`角度,提醒语文教师,应当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要把语文课上得朴实一些,课文要读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孩子一些实惠。多媒体课件应洗尽铅华,扮演好“绿叶”的角色,少一点色彩,多一些品味,少一点动画,多一些读写,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
三、多元评价,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倡导使用激励性评价,倡导课堂评价多元化。
1.教师的口头语言评价要真诚智慧。
教师的口头评价,起着鼓励、点拨、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口头语言要机智多变、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感觉,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教师评价:“你读得真好,你读到伯牙的心里去了,通过你的朗读,我们看到了伯牙伤心欲绝的样子。”“你读得这样有感情,你真是伯牙的知青啊,你读懂了他的心。”在教师这样富有启发性的评价下,学生凌得越来越有感情,课文就在这样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了,情感就在这样反复的诵读中交融了,语感也在这样反复的诵读中培养了。
2.运用实物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对教师给予他的每一样东西的珍爱。教师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收集一些小东西,作为对学生的物质奖励。如,一个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个小粘贴,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用家乡百年的银杏叶、清华园的竹叶和热情的鼓励、深情的拥抱,令学生信心百倍,激动不已,终生难忘。
3.善用手势评价,给学生以尊重。
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时听到这样的问话:你们听懂了吗?你们听明白了吗?你们都会了吗?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不假思索:懂了,明门了,会了。试问:学生真的都懂了吗?真的都明白了吗?真的都会了吗?国际教科文组织倡导让学生使用手势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手势,调整教学。如拳头法、手掌法、大拇指法等,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这些表示方法,让他们用手势表示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避免用语言带来的尴尬和伤害。
自然·质朴·清新 篇7
本节内容是五年级的《古文今译》, 这是一则小古文, 只有短短38个字。贾老师用工整漂亮的字书写在黑板上 (没有加标点) :
一人家贫, 卖画以度日。一日作画, 一年无人问津。问师, 师曰:“试倒之, 一年作画, 恐一日可售。”试之, 然。
“谁来给古文标上标点?能把标点标好的话, 这个小朋友的语文能力就相当不错了。”贾老师用鼓励的方式提出了要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对了, 对了!好!不错!”贾老师不停地肯定, 使枯燥的句读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接着, 贾老师带领学生读通全文。贾老师要求孩子们读得自然、连贯、通顺。他请学生示范朗读, 有个学生刚开始就拖腔拿调, 贾老师毫不犹豫地打断并示范。读完后, 贾老师鼓励他:“有了标点读起来就顺口了, 你还可以再提高。”学生高高兴兴地坐下了。
贾老师接着帮助学生读懂古文。先是理解关键词, 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 贾老师再来指导、点拨。学生们不再是似懂非懂的疑惑神情, 而是兴高采烈地参与讨论, 各抒己见。
贾老师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主动进行古文扩写, 进行“再创作”。先让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古文分成三个层次。接着教学生从一个字到一个词, 再到一句话, 再至一段话, 扩写由此展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想象, 如:怎么敲门的?怎么问书童的?他们有哪些对话?……最后完成全文扩写。
没有现代化的展示方式, 没有花哨的表现手法, 短短40分钟, 贾老师仅凭语言和文字授课, 不但引领学生读通了古文, 读懂了意思, 还扩写出了一篇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记叙文。参与展示课的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的学生说:“贾老师的课听起来特别亲切, 在他的课堂上我们都很自然。希望能经常听贾老师讲课。”
成都市同安小学的一位教师说:“贾老师的课让我感触很深。现在我们上课经常借助PPT、音乐、视频等等现代教学手段, 但贾老师都没有使用, 依然把课讲得精彩。语文课就应该像这样简单、扎实和真实。”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校长张云鹰概括了贾老师的课的特点:准确得体, 生动丰富, 机智诙谐, 简单质朴。她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曾走过误区, 过多地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 而忽略了语文本身就是最为朴素却能打动人的东西。”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观摩之后深受感动, 他当即发“微博”评论。随后, 王旭明发表博文:“这是我听到的最真实的语文课。现在很多语文展示课大多是‘作秀’、表演, 很花哨, 不着边际。贾老师不会让孩子去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体现的情感, 但这样的问题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 很荒唐。”他建议语文课堂应少使用PPT。语文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课堂, 过于具象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感受, 原本完整的思维也会被这些花哨的效果弄得支离破碎。学语文不需要依靠视力和听力, 更多的是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展示课后, 贾老师和听课教师进行了交流, 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学生能在语文课堂里获得更多感悟。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 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教学生阅读和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
让我们记住贾志敏老师语文课的精义吧:自然、质朴、清新……筻
质朴的醒觉 篇8
这个年轻的品牌由三位合伙人共同创办,主理设计师是英籍华人,不仅在多个设计师品牌做过设计师,还曾经在某一线品牌任职首席创意结构师。负责品牌视觉规划的另一位合伙人在视觉传达方面有着深厚的工作背景,他曾经服务过很多国内外的知名品牌,还担任国内一本视觉大刊的创意总监。而第三位合伙人则主要负责运营推广,他在当代艺术领域工作多年,曾任国内某知名艺术品牌PR主管。如此分工明确、面面俱到的“铁三角”阵容,每个人负责自己擅长领域的工作,一经互补,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讲求效率的组合,颇为符合当代青年务实和高效的性格,而这些特点在“觉是”的服装风格中也有体现。
“觉是”首个系列的服装非常冒险地选择了兔绒纱线来做秋冬针织系列的面料,这种纱线虽然质优,但是由于纺织行业对兔绒的推广力度有限,大众对兔绒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都不及羊绒普遍,所以材质上的优点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而受众在短时间内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觉是”服装定位的认同——合理的定价、便于搭配的款式、适合不同场合穿着的实穿性以及大气硬朗的服装廓形,无一不是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考虑。尽管大众目前对兔绒和兔毛的认知混淆严重,但“觉是”的产品上线后,兔绒的舒适度很快得到验证,因此也增加了不少回头客。
作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兴服装品牌,“觉是”的创业之路符合当下几个最明显的特点:以网络宣传和电商营销作为主要渠道,直面顾客,第一时间听取来自受众的体验和意见,同时还能以最快的速度让新品接触到人群。而“觉是”追求单纯的品质也经由服装传递出某种返璞归真的力量,“觉”即直觉、感觉,“是”代表肯定的结果,二者结合,清醒、觉悟而自持,不盲从也不浮躁,所以才能不被潮流引导,踏踏实实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质朴的作文 篇9
——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有感
摘 要: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国内已有不少文章对张先生的这本译著大加赞赏,如李明的《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赏析》认为,“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在再现原文信息、体现原文功能方面为我们英译汉语散文树立了典范”[1 ];朱曼华的《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中说:“拜读之后笔者觉得张先生在处理‘增益’与‘删略’关系‘表层语义’与‘潜层语义’关系,以及声色词语对应与非对应性关系等诸多方面出手不凡,均有独到之处。”
众所周知,不同的语体有自身不同的特点,诗歌有诗歌的意境,散文有散文的韵味,论说文有论说文的气势。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保持各种文体语义上的忠实外,语体上也应忠实原文。语体对等问题,属于翻译风格论的范畴。
散文是“真实”的、“诚笃”的、“不加雕饰”的、“不做作”的,因而是一种令人感到亲切的文体[3 ](P1)。张先生在散文的翻译中对“质朴”风格处理得非常到位。细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人们会发现张先生在保存散文“质朴”风格方面是煞费苦心的。归纳起来,张先生的翻译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文章”:
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
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 style)。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 ](P48the26)
译文句子多为简单句和并列句,译文干净、利落,通俗易懂,给人一种清爽自然之美,而没有盘根错节之迷惑。
二、用词简单、通俗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 很少使用生僻词(bigwords),主要使用普通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等,以达到言简意赅。例如:
1.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差不多先生传》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 ,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sloppy in thinking.2.??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故都的秋》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than windy , ??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背影》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left , ??In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on the ground ,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will flower again.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go by never to return ?
从以上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出,张先生翻译的风格用词方面朴实无华,对保存原文风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修辞上力求通俗易懂
一般说来,散文中修辞格用得相当少。但张培基先生在翻译中对于这一小部分语言要素也不忽略,认真处理,使译文没有生硬的感觉。例如:
1.??在交际上不许你不计较,不许你不打算,结果彼此都“钩心斗角”,像七巧板似的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去结合。———《中年人的寂寞》(明喻)
??and cannot choose but become more calculating in social dealings till they start scheming against each other.They always keep a wary eye ,as it were ,on each other in their association.此句修辞格采用意译法处理。如果直译为like a jigsawpuzzle ,势必会引起误解。
2.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朋友》(比喻)
Whatever new places I called at ,I always felt at home as if Iwere back in my old residence in Shanghai which had already beenraged to the ground by Japanese troops.此句用增词法处理,原文修辞部分的意义更加明确。
3.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
———《朋友》(借代)
He also says that I would have nothing to live on once Ishould lay down my pen.意译法处理该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如直译为“have norice to eat”,一定会引起歧义,让人费解。
4.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笑》(明喻)
The crescent newmoon looked as if hanging on the tips ofthe trees.译文仍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原文的比喻,但却转移了喻体, “弓儿似的”如果直译成bow49)。汉译英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弄清汉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使用适当的句型表现逻辑关系,译文通俗易懂。例如: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背影》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原文事实在前,结论在后;译文结论在前,事实在后。
调整结论与事实的顺序,更符合西方人逻辑思维习惯。
2.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穷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母亲的回忆》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y tilled land for landlordsonly to eke out a bare subsistence.“only to”表明一种结果关系。
3.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母亲的回忆》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 chores and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 they were left alone crawlingabout in the fields.too ?to ?表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so that 表示结果。
4.??我们叫做“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下来穿还穿不烂。
———《母亲的回忆》It was as thick as a copper coin and was so durable that
theeldest brother had grown out of the homehand ?
芒种是中国的24 节气之一,直译法必须加注,否则会让人费解,意译法简洁明了。
2.可是想要结婚,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闲,第三要有职,这潘驴??的五个条件,却也很不容易办到。
———《谈结婚》But , to get married , you need to have five prerequisites ,namely ,money ,leisure ,employment ,good looks and potentness ,of which all are not always available.“潘驴”源自《金瓶梅》第三回,指“潘安的貌”和“驴大行货”,在原文中指第四、第五个条件。张先生用意译法处理,化解了文化障碍。
3.??那真是祖宗三代的楣都要倒尽,那里还有什么“官人请!娘子请!”的唱随之乐可说呢? ———《谈结婚》With such a terrible misfortune befalling your family , howcould you still have wedded bliss to speak of ?
“官人请!娘子请!”是中国文化表达闺房之乐的典型例子,如果直译,西方人一定会茫然不知其意。用类属词就克服了文化差异。
4.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传》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 ,which altogether mean“About the Same”.此句用增补法,补充了中文“差不多”的意义,目的语读者就能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了。
文化因素经过合理处理,以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进入目的语。对保存散文“质朴”的风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如《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一文对张先生的这本译著这样评价:“如果只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中的英文,你不会觉得这是译文,不会觉得其英文是出自一位中国人的手。译者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又特别着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力求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原文的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来。”[ 2 ](P61)
可见,张先生在散文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可取之处很多。仔细阅读,还可发掘出许多有益的翻译技巧。本文只是抛砖引玉,以求更多更全面的评述。
参考文献:
质朴的作文 篇10
---学习赵明翠有感
赵明翠,石泉县曾溪镇人,目前是安康市唯一的一名女乡村邮递员。她勤劳朴实,诚实守信,扎根基层,敬业奉献,热心服务群众的感人事迹先后经县、市、省等多家报纸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以赵明翠为先进榜样的学习活动,学习她坚持质朴为人本色,保持真心为民作风的优秀品质。****支部以“创先争优,转变干部作风”为契机;以学习赵明翠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干部为载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她扎根基层,对工作的执着。一份男人都不一定能坚持的工作,赵明翠一干就是20年,这二十年间,她骑坏了2辆自行车,1辆摩托车,走过了14个村的沟沟壑壑,家家户户,行程累计110000公里,为的是将每一封信、每一个包裹送到群众手中。累计上门投递各种邮件、报刊资料14万多份,从未出现一次失误,也从未因天气或自身的原因而迟送了汇款单、丢失一封信件。2011年4月,一封写着“曾溪镇王丽收”的普通信件让赵明翠犯了难,曾溪镇有6000多人,到哪去找。她在投递过程中挨个村打听,打听了13个村后才确定了收件人。就是这份执着,成就了今天的她,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学习她敬业奉献,对事业的热爱。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自费购买了摩托车。为了更快的完成投递,2010年赵明翠又自费1500元买
了条二手木船,自己划船过江。很多时候,因为工作,她几乎不能好好吃顿午饭,总是匆匆忙忙的简单吃几口随身带的馒头。长期的风吹日晒寒来暑往,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也让她患上了胃病、风湿病。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她告诉记者要为乡亲们送到走不动为止。
学习她不为名利,对作风的坚守。赵明翠干了20年,还只是一名临时工,属于劳务派遣公司派驻邮政局的工作人员。但她从来不计较这些,只是希望做好本职工作,将从四面八方寄来的信亲手交到乡亲们的手中。赵明翠每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元,还要自费300余元的油费、电话费,她甚至不敢奢望成为邮局的一名正式职工,只是希望在今后真干不动了,能多拿点退休工资,仅此而已。
学习她诚实守信,对群众的质朴。乡亲们见到赵明翠就像见到了亲人,赵明翠为了把每一封邮件送到村民手中,她愿意徒步几个小时山路,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撑着小船过江,愿意冒着酷暑、顶着严寒、披星戴月。有时候,因为家庭的重担,赵明翠也想过换一份工作,当她想到这些邮件一时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去送时,又咬咬牙,告诉自己,自己是从这长大的,这里的乡亲们养育了自己,要把这个工作继续做下去。
学习她积极向上,对生活的乐观。走进赵明翠家中,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甚至没有电视,连沙发都是别人送的,就连水果也很难买一次。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橘子,在她孩子眼中也觉得是美味山珍。儿子硬往她嘴里塞了一瓣,喊着“妈妈先吃”,我在即感动于孩子懂
事之余,鼻尖莫名的酸楚。艰辛的工作、清贫的生活、沉重的负担、并没有让赵明翠愁眉苦脸,相反她乐观向上。
质朴的山城铜川 篇11
但相对来说,铜川市私家车的拥有量仍然较低,百户家庭平均轿车拥有量仅为3.24辆,即便在占全市10%的高收入人群,平均百户轿车拥有量也仅为7.32辆,落后于国内平均水平。
现象:两极化趋势明显
作为西部发展中的资源型城市,铜川的汽车市场消费档次呈现出两极化趋势,主要可分为:大众化汽车消费和企业汽车消费。其中大众化的汽车消费约占汽车交易额的80%,企业汽车消费约占15—20%左右。大众汽车消费市场受经济发展和购买能力的限制,消费档次较低,消在车型选择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大多以轿车、中型以下SUV和微型面包车为主,市区内MPV车型很少。企业汽车消费市场则由奔驰、宝马、奥迪、雷克萨斯、保时捷等传统老牌豪华品牌占有。这主要是由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非常关注价格和实用性。企业购买车则主要关注品牌和舒适性,以满足企业主心理需求。
建议:节日消费应更理智
铜川汽车消费市场的节日消费特点比较明显,节日销售额高于平日,销售数量增长在30%以上。此类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节日消费者拥有充裕的时间选购汽车,另一方面则是经销商为了吸引消费者在节日进行优惠措施来促进销售。从经销商的角度来看,在一些大的节假日推出相应的促销优惠来回馈客户可以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品牌和产品,拓展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在此,笔者建议消费者切勿在节日跟风或头脑发热进行汽车产品消费,而是多方面、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根据预算再选择自己适合的品牌及产品进行购买。
趋势:倡导新能源汽车
目前铜川市区道路上鲜有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偶尔有一两辆比亚迪品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比亚迪秦和比亚迪唐,这也是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价格普遍较高导致消费者暂不会选择。
【质朴的作文】推荐阅读:
作文:质朴就有质感10-03
语言质朴08-06
质朴阅读理解答案07-18
于平凡处展示风采 在质朴中彰显魅力07-04
成功的作文叙事作文600字作文07-09
成长的足迹作文精选作文初中作文08-18
厦门作文风景的作文05-16
梦想的作文800字 梦想的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