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质朴

2024-08-06

语言质朴(共10篇)

语言质朴 篇1

公文及其撰写,是经国大业、不朽盛事,在行政事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公文的语言,既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承传,是公文内容的承载,是公文质量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公文撰写者人格魅力的凝聚和体现。祖国汉语博大精深,词汇丰富,公文语言的措辞也非常有讲究。公文即是文笔操练、文思荟萃之一种。同时,公文又有其特殊要求,比如语言的组织,应把握以下共同原则:公文语言要准确,客观反映事实,精准用词,要将事情说清楚,不能模棱两可、言不逮意;公文语言要精简凝练,即简练,不能有冗余的地方,要讲求公文功能,提高办事效率,为办文者节省时间;语言要质朴,避免文过饰非,杜绝夸张吹嘘等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因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无实质内容,要做到庄重规范、平实易懂,体现公文内在的美和为文者的功夫修养和人格之美。

一、准确

用语准确,是公文行文的生命线。公文语言的准确,就是用正确的语句准确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和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公文用语必须恰切表达思想内容、符合事实和真理、符合语法逻辑。

具体说来,一是行文用语要吃准国家政策及要求,准确传达贯彻并完成之。这就要求行文者平时多学习和积累政治理论知识,做到与国家意志保持高度一致,并融会贯通之,与本单位本区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所发公文达到宣传发动、指导行动等目的。要忌讳对国家意志的随意发挥、一知半解甚至背道而驰,致使公文发出错误引领而误人误国。二是要仔细斟酌、吃透吃准词语的词性、词义、感情色彩、程度范围、弹性、搭配及分寸感等特点及要求,遵循约定俗成的公文特殊用语,做好科学研判、谨密推理,杜绝伪造事实、歪曲原本,忌讳长官意志、主观思维和感性意识,做到理性恰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准确信息,切实发挥好公文应有的作用。三是必须考究句子的修辞格、语序、语气、成分、标点符号等语法逻辑,做到用语规范和严谨。要恰当使用修辞格,不因轻易使用夸张等修辞格而伤了公文准确严肃的本色。成份要完整。据笔者观察,当前公文句子成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主语残缺,往往以“通过……”“为了……”“在……下”等状语词组做了主语。要明确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谓、宾语,不能随意省略和无故残缺。至于辅助成分定、状、补语,则可视必要情况做出选择。造句要符合逻辑。要避免公文句子所描述对象的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小结之,要扎实修好《现代汉语》《公文写作与处理》等相关专业课,做祖国语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用语习惯的学习者、传承者、践行者,准确说汉语、准确写公文。另外,用好公文专用语言。

二、简练

简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曰简洁,一曰凝练。清代刘大櫆在其《论文偶记》中论述了公文以精简为贵:“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一方面,越是笔法老练、感情真挚、言辞确切、事理精当的内容就可以简洁处理,这一方面指出哪些可以“简”为,另一方面也指出,简练即是文章(公文)的最高境界。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开会通知言:“各县、市总工会:定于9月8日,召开各县、市总工会主席会议。报到时间:9月7日。报到地点:地区工会招待所。”某做了如下修改:“各县、市总工会:9月8日召开各县、市工会主席会议,请7日到地区工会招待所报到。”如此简练的语句,无疑提高了公文的水平,应提倡推广之。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要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和时长”,这对公文的简练提出了明确要求。换句话说,在表述准确、明白的前提下,公文写作用字越少越好,语言越简练越好。

要做到简练,需要深刻做好文字功底的修炼。一是锤炼字词、精简用语,尽量使用短句,即发短文说短话说简练的话,努力做到文约而事丰。这不仅是方便行文和阅读处理的需要,更应是高质量和高水平公文的基本标志。单音节能表白的,不用双音节或者连绵词、连动词;一句能说清的不要写两句;可说可不说的,不写;基本没用的字词更要弃之。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时人最难达到。比如最新十五种法定公文的开头要求交代发文背景、目的、依据等,实际中有的公文则用不少篇幅去赘述,使人倍感啰嗦,阅读费时,还浪费笔墨纸砚感情,损伤了公文应有的简练美。很多人喜欢用并列句子或组词,貌似辞藻肥硕、文采丰茂、整齐对称,实则拖沓冗长、不知所云。尤其要忌讳“假大空”话,拾人牙慧反而没了自我。更有甚者,粘贴复制、抄袭代写一大片,看似“文笔”满腹,实则旧社会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且无关紧要。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语。公文必须批判继承文言词语,使其语言更加精练高雅,这是对中华文明最主要记录者古代汉语的传承的最基本手段,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古汉语学习的实际行动。试较:“来函收悉”“来信收到,内容尽知”和“你们的来信我们收到了,(下转第11页)(上接第8页)其中的内容经过阅读都已明白了”,第一句传达出的确是汉语的凝练美、高雅美,尽其意而不剩余,撮其要而无疏漏。当然,运用文言词语,一定不能生吞活剥,食古不化,要适当、活用、自然、流畅。古代文言和现代白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简洁明了、自然流畅,给人美学散步和读有余香。

三、质朴

所谓质朴,是指公文的语言要做到朴实自然、明白流畅、通俗易懂和大方庄重。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造作、不卖弄,不溢美、不虚饰。鲁迅和毛泽东曾分别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反对党八股》等文章中指出,不要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语言。直到今天,公文语言的溢美虚饰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最明显的就是宣绩和报喜不报忧等。自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公文中套话连篇、华丽辞藻以及大肆宣扬成绩等现象明显改观。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真情表露,朴实无华而又情真意切,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既是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也是对全体人民的郑重承诺,看似平常一句话,却传达了无尽深意。再试读“一把手亲自抓,县委委员人人抓,分管委员认真抓,主管部门直接抓,有关部门配合抓,村镇党委层层抓”,就一个谓语动词“抓”,说来说去只是几个主语和状语的轮换,纯粹是堆砌、卖弄和虚饰,让人“扯锯”扯得太累且心生厌恶,并无实际意义。有的公文在评述一次活动的意义时,往往夸大其词、宣绩宣得过了头,套用一些终结词如“标志着……”“里程碑”之类。毕竟只是一次活动而已,决不能代替全部的成绩,尤其是不能故意宣绩而忽略不足,致使漂浮而不实在、空套而不自然,让人觉着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在党性分析、对照检查、工作总结、述职报告中,不少文章大篇幅叙述成绩,而对于存在问题以及原因根源剖析却蜻蜓点水、几笔带过,这也是不质朴的直接体现——不光是文,也还是作者其人。

语言的组织即是文风。一篇公文的文风应力求质朴。这种文风恰恰是为文者的人品。阅读公文有如阅读一个人。语言的堆积,辞藻的华丽,语气的生硬缺乏礼貌,刻意追求排比对偶对称等,反而觉着言不逮意、腊味倦意。若是阅读这样的人,同样会没有好心情。质朴,即用简练的话语准确表达深意,犹如做人穿衣,不在花里胡哨,干净、简单、整洁即好。因此,为文恰似为人,应力求简练准确和质朴,简单磊落、韵味深沉,才是高人好文。

参考文献

[1]梁荻.公文的语言风格[J].云南社会科学,2001(增刊).

[2]吕子静.浅谈公文语言的特点与要求[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张永明,裴婉辰.公文写作的语言特色——兼谈如何提高公文写作水平[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4).

[5]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J].理论导报,2014(1).

质朴的华丽 篇2

田跃民清楚地知道,评价艺术的标准在观众眼中而非艺术家手中。

由此,田跃民的雕塑艺术坚持民间生活的原汁原味,真诚而坦然,纯正而敦厚。

2014年9月14日,呼和浩特。

天高云淡,清风徐徐,呼和浩特的这一天格外美丽。坐落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的内蒙古博物院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视觉中国梦——艺术世界行,田跃民雕塑·国画世界巡回收藏展暨呼和浩特站”开幕,明媚的阳光似乎在表达着对远道而来的艺术家的欢迎。

由中国文艺界国际协会主办,内蒙古兴安盟众仁集团承办,上海迈锡尼协办的此次展览,共展出雕塑11件、水墨画作品60幅、速写雕刻20件。此次展览也是2014年田跃民雕塑、国画艺术世界巡展的重要一站,展出当天便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切追捧,尤其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狂放不羁的奔马雕塑,让这个马上民族的游客欣喜不已。

田跃民,这位来自鲁西北黄河岸边的有着“艺术狂人”之称的、“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人民功勋艺术家”、“中华文化艺术巨匠”,跟大多数这个地区的老百姓一样,衣着质朴、稍显木讷、见人三分笑。

受祖辈影响,田跃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里的作业本上、墙上满是他或临摹或即兴的画作。他说:小时候没条件,拿起一根棍子,在地上也能画上一阵!

自初中开始,田跃民喜欢上了临摹连环画,对艺术写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他便试着临摹徐悲鸿的马,那惟妙惟肖的神态,深深触动着他的心。这也对他之后的创作心态产生了影响,他说:“不管是画画还是雕塑,都首先要让自己激动。如果自己都激动不了,还谈什么感动别人呢?还谈什么艺术感染力呢?”

1978年,田跃民进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油画。在此期间,他亦潜心研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

水墨国画注重水与墨的协调,“墨遇水,化而渲染”,在画画中讲求技法与构图,达到一种意境,此处与油画相同,这也为其之后的水墨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田跃民创作的水墨画是在其扎实、稳健、浑熟、急速与淋漓酣畅的速写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水墨的笔墨,有鲜明个性,特别是以水墨马为主题的系列绘画,受到了国内外艺术人士的垂爱与赞誉。

当绘画成就达到一定高度时,他开始了人生新的挑战——1982年跟随著名雕塑家程允贤学习雕塑。程允贤是著名雕塑家和书法家,他创作的百余座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青铜和大理石、花岗石雕像以及大型纪念碑,以深厚的造型功力,生动的形体语言,展示人物的神采风貌,力求刻画其内在的心态、情感、风骨和气质。

师从程允贤,是田跃民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开端。而中国水墨画的功底和造诣使得田跃民对于雕塑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见解。

“对于现代雕塑和绘画两者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延伸,互相碰触,而如何把西方的形式语言、艺术观念与中国自身的文化精神、审美理念融合,形成自己有生命力的现代雕塑艺术,我觉得是要不断思考实践并需要继续努力解决的问题。”

1984年,田跃民作为唯一助手和潘鹤、程允贤、郭其祥等一批雕塑艺术大家一同参与创作了日本长崎公园的《和平》雕塑。

1986年,田跃民独立完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地道战》及半景画馆的制作;同年10月调入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后,其又创作了《梦》、《中国商人》和以传统文化经典为题材的创作雕塑,如:至圣先师孔子《论语》情景雕塑等,原创雕塑作品数量近千件,并在2010年获“中国2010年最受关注的艺术人物”奖。”

田跃民认为,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是自己对题材的表述。一个好的艺术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更接近大众,接近环境,要表达大家关注的问题。艺术家要能从平常的、沉淀已久的东西中发现新的角度去解读。

有人可能会说,田跃民在雕塑上如此卓越的成就凭借的是天分,但他自己认为这些成就离不开其前半生对于绘画艺术的刻苦钻研,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本就是相通的,《罗丹艺术论》中讲到“不管绘画还是雕塑都要以表皮而看到或者感觉到深入到表皮底下的结构,这样在绘画或者雕塑中才能更完美的表现形体。”

在田跃民的作品中,绘画的每笔勾勒与雕塑中每一下的雕琢,都为的是使作品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写实、生动,更加感人。

雕塑界人士评价田跃民的马:“徐悲鸿的马是画在纸上的活马,田跃民的马是雕塑出来的立体的活马。” 他潜心创作的青铜马系列雕塑,有烈马、奔马,有组合、有单列,造型多样,种类繁多,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格局,深得国内外收藏家的热爱与收藏,其青铜马价位也是累年迅速上升,到目前已经达到单匹青铜马数十万元的市场价位,收藏前景与升值空间非常具有潜力。

而他的人物雕塑以其简练、逼真、传神而著称于世,被艺术界传为佳话。

就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而言,可以说是流派纷呈,风格迭起,但由此显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雕塑偏离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缺乏锥心刺骨的疼痛感,缺乏应有的精神立场;另一方面反映在忽视雕塑艺术的本体功能上,将雕塑与绘画的边界模糊,甚至朝着无边的写意与装置方向偏离与滑翔。

在这种背景下,雕塑家田跃民的雕塑引发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相应的学术反响。概括地说,田跃民的雕塑艺术确实显现出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他坚持不变的艺术情怀和精神立场

用田跃民自己的话说:“现在雕塑越来越不像雕塑,更像大写意绘画和过分随意的装置。从他们的作品中,既看不到坚实准确的造型,又看不到雕塑自身的存在。”事实上的确如此,不少雕塑家出于追赶潮流,趋之若鹜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将雕塑做得不像雕塑,一种无休止地追求雕塑的绘画性和装置性,雕塑变成了既不雕也不塑的随意性杂活。

田跃民坚信雕塑一旦无休止地离开雕塑语言,离开坚实准确的造型,离开应有的视觉体量体感,雕塑就从最根本性的层面上丢失了自己的艺术独立性和相应存在前提。endprint

在当代艺术界,有人将田跃民的雕塑看成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这种归纳本身并不存在异议,但是所不同的是田跃民的雕塑呈现的是人性深处的本质现实主义,而不是一般性的表象现实主义,或者说是被革命艺术传统模式化、标签化的现实主义。

田跃民的雕塑深植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生活土壤,或者说当代社会的人民生活、大众生活为田跃民的雕塑艺术提供了真正的创作源泉,既源源不断,又真实可靠。

田跃民近年来创作的《西藏风情》《挑夫》《奔马》等系列作品中荡漾着浓厚的大众生活气息,十分鲜活与饱满,普遍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与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在当今先锋主义、精英主义艺术变得越来越乏力甚至可疑的背景之下,在市场主义、消费主义越来越甚嚣尘上,一切艺术品都只能依赖单纯的商品标价来作为审美判断标准时,田跃民雕塑的价值和意义就更加凸显。

田跃民的创作精神及作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对其作品做出了高度评价:雕塑富国画元素,国画具雕塑因子。这也是对田跃民老师一生对于绘画与雕塑追求的完美诠释。著名电影演员杨再葆写下诗句:“萧萧铁马指下功,人各有貌栩如生,刀笔纵横出异采,风流化入不语中。”对田跃民老师所创作的马高度赞赏。中办秘书局原副局长傅西路也以一句“一马当先”表达了对田跃民创作的马的情有独钟。田麒更感叹于田跃民的创作之神——创造之手介于神与表之间。匠人世俗则重表,大家超脱而传神。

近几年,为了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以文化的力量促进和谐,田跃民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奔走着——2011年2月,在日本东京中日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画展。2012年10月,赴美国举办个展并受邀在美国阿肯色大学讲学。2014年6月,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视觉中国梦——艺术世界行,田跃民雕塑、国画世界巡回收藏个展暨泰国站”。其作品也在香港等地均以高价成交,这一系列成就为我国的国画、雕塑等艺术传递到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8月,田跃民受邀参加“视觉中国梦、艺术世界行”赴蒙古国展览写生活动,与众多艺术家一起,将蒙古国文化跃然呈现与作品中。

田跃民老师虽以雕塑成名,但其对水墨画以及速写的追求从未停止,他以年过万张的速写记录,从生活中汲取可用于创作的灵感,打破了泥案与画板之间的间隔,使得水墨作品延续了泥塑完美、洒脱和惯有的磅礴大气。

自然·质朴·清新 篇3

本节内容是五年级的《古文今译》, 这是一则小古文, 只有短短38个字。贾老师用工整漂亮的字书写在黑板上 (没有加标点) :

一人家贫, 卖画以度日。一日作画, 一年无人问津。问师, 师曰:“试倒之, 一年作画, 恐一日可售。”试之, 然。

“谁来给古文标上标点?能把标点标好的话, 这个小朋友的语文能力就相当不错了。”贾老师用鼓励的方式提出了要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对了, 对了!好!不错!”贾老师不停地肯定, 使枯燥的句读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接着, 贾老师带领学生读通全文。贾老师要求孩子们读得自然、连贯、通顺。他请学生示范朗读, 有个学生刚开始就拖腔拿调, 贾老师毫不犹豫地打断并示范。读完后, 贾老师鼓励他:“有了标点读起来就顺口了, 你还可以再提高。”学生高高兴兴地坐下了。

贾老师接着帮助学生读懂古文。先是理解关键词, 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 贾老师再来指导、点拨。学生们不再是似懂非懂的疑惑神情, 而是兴高采烈地参与讨论, 各抒己见。

贾老师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主动进行古文扩写, 进行“再创作”。先让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古文分成三个层次。接着教学生从一个字到一个词, 再到一句话, 再至一段话, 扩写由此展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想象, 如:怎么敲门的?怎么问书童的?他们有哪些对话?……最后完成全文扩写。

没有现代化的展示方式, 没有花哨的表现手法, 短短40分钟, 贾老师仅凭语言和文字授课, 不但引领学生读通了古文, 读懂了意思, 还扩写出了一篇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记叙文。参与展示课的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的学生说:“贾老师的课听起来特别亲切, 在他的课堂上我们都很自然。希望能经常听贾老师讲课。”

成都市同安小学的一位教师说:“贾老师的课让我感触很深。现在我们上课经常借助PPT、音乐、视频等等现代教学手段, 但贾老师都没有使用, 依然把课讲得精彩。语文课就应该像这样简单、扎实和真实。”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校长张云鹰概括了贾老师的课的特点:准确得体, 生动丰富, 机智诙谐, 简单质朴。她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曾走过误区, 过多地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 而忽略了语文本身就是最为朴素却能打动人的东西。”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观摩之后深受感动, 他当即发“微博”评论。随后, 王旭明发表博文:“这是我听到的最真实的语文课。现在很多语文展示课大多是‘作秀’、表演, 很花哨, 不着边际。贾老师不会让孩子去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体现的情感, 但这样的问题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 很荒唐。”他建议语文课堂应少使用PPT。语文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课堂, 过于具象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感受, 原本完整的思维也会被这些花哨的效果弄得支离破碎。学语文不需要依靠视力和听力, 更多的是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展示课后, 贾老师和听课教师进行了交流, 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学生能在语文课堂里获得更多感悟。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 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教学生阅读和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

让我们记住贾志敏老师语文课的精义吧:自然、质朴、清新……筻

质朴的精神 篇4

出席此次开幕式的有中法艺术界人士100多人。其中有:中国驻法大使孔泉及夫人王莺莺、文化處公参吕军、新闻处参赞金春雷,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高立昂,法国全国美术协会主席米歇尔·凯亭、秘书长劳松,法国国立高等装饰美术学校亚洲部主任提诺,旅法著名画家王衍成,欧洲时报总编辑梁扬等。

据介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秘书长的陈坚是当代中国水彩画艺术的领军人物和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以自己的家乡山东青岛和爱人的家乡新疆帕米尔高原为表现题材,描绘胶东半岛的风景和塔吉克族人的生活场景。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使他对不同的题材、技法和风格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探索。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水彩画仅限于写实风景、静物、人物小品或油画色彩稿的边界,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从主观到情绪表达的蜕变。简化的艺术形式和强化的艺术个性使他的水彩画艺术具有强烈的现代感。陈坚先生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荣获奖项。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对记者表示,此次展览是中国当代绘画大家名家系列邀请展水彩画的首展。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希望通过中国最高水平艺术家到中心办展,全面推介中国艺术发展的最新现状,展示中国艺术发展的最新成就,让法国民众全面了解中国的艺术面貌和艺术追求。

回归质朴本真为文 篇5

一、用质朴的内容再现生活

在平时的写作中, 许多学生抱怨自己没有生活, 无事可叙, 无物可状, 无情可抒。于是背离自己熟悉的生活, 去寻觅所谓崇高的、伟大的人和事, 没有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 写下的只是空洞的、毫无趣味的一堆文字。没有自己的内心体验, 怎能感动他人呢?事情有无意义, 并不在乎事情的大小。生活不乏真善美, 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如2007年上海卷优秀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考生写的是自己高考落榜后一段心路历程, 我们来看该文的几个文段:

“拿起电话, 拨完高考分数查询号码, 几声滴答声后, 一个数字迅速传入我的耳中, ‘怎么会这么低?……’。”

“我转身进了旁边的一个小店, 因为我实在不想让一直关心我、照顾我、鼓励我的老师因我而失望, 为此我只能逃避。”

“漫长的暑假终于结束了, 考上大学的同学已陆续去各自的大学报到, 没有考上的同学也已报名到高复班, 我该何去何从?难道就整日生活在愧疚和失望中?难道就这样放弃自己为之奋斗了十二年之久的大学梦?……无数的难道充斥在大脑中, 一种不甘心的念头随之在内心生出, 且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孩子, 虽然你这次失败了, 可就为此而放弃你向往了那么久的大学梦, 值吗?去复读吧, 这道坎你肯定会跨过去的。”

“妈妈, 我……我……我对不起你们!”

“孩子, 谁一辈子还没有个沟沟坎坎的, 抬腿跨过去不就得了!”

“是的, 这道坎我必须跨过。因为这只是我人生的开始, 我必须学会面对, 必须抬腿跨过去……”

以上几个文段, 没有一句华而不实, 没有一句引经据典, 甚至连一个成语也没有。但作者以内心的真实、生活的真实、质朴的语言再现了高考落榜后复读前的一段经历。阅卷者油然而生同情之心。如果没有生活体验而闭门造车, 肯定写不出这么真切的文章。由于作者“我手写我心”, 笔下才会流淌出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的文字;由于作者体验真切, 即使一年后, 对母亲说的“孩子, 谁一辈子还没有个沟沟坎坎的, 抬腿跨过去不就得了!”也记忆犹新。考生母亲平实地道的一句话, 表现的是母爱的伟大, 也成为该生跨过复读这道坎的精神支柱, 让阅卷教师感动不已。这篇作文最后得了54分, 实际上体现了当前阅卷的一种导向, 即为质朴的文风打开了一扇窗。因此, 引导学生向生活汲取作文的灵感, 应该是备考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近年的高考作文看, 当今高中生有一个通病:下笔很少写自己, 很少写自己的生活。用语也是意识流的文字满天飞, 玩华丽、玩哲理、玩深沉, 搅得阅卷教师眼花缭乱。

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多次撰文呼吁:请高中作文教学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大地, 要求高中生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然而应者寥寥!有人认为:当今高中生整天关在学校里, 哪有什么生活可写?按照这种逻辑, 如今高中生的日日夜夜都不能算是“生活”了!笔者以为, 即使真的完全“封闭”在校园里, 其间的酸甜苦辣不也是“生活”吗?文学理论里有一句名言:对于高明的作家来说, 每一个人都是典型。借用一下:对于直面自己生活的中学生来说, 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写之处!据了解, 上海市2007年复读生有2万人之多, 但面对“必须跨过这道坎”这个作文题时, 有多少学生会想到自己落榜、复读的经历呢?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抛置一边, 却纷纷请来跳入汩罗江的屈原、自刎乌江的项羽、被贬黄州的苏轼、遭受腐刑的司马迁, 结果自然因为是大路货, 让阅卷教师从遗憾到厌烦再到痛下杀手, 得不了高分, 便是很自然的事。感动自己, 方可感动阅卷教师, 一味以别人为例, 永远是平淡无味的水。即使是高材生, 也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为“底气”, 否则“才气”难以升腾。

二、用质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

2007年江苏省高考有一篇高分作文《怀想天空》, 它叙写“我——一个农家子弟, 麦收时节烈日当空, 与一家人割麦的情景”。

文章中间一节写道: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 你们体会过吗?”

文末写道:

“现在, 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 我要在烈日下站两个小时, 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

这是一篇被打捞出来的高考作文。第一位阅卷教师给的是36分, 二评的教师给42分。按照预设程序, 一评、二评相差6分, 它被电脑传给第三位教师。第三位教师判39分。复查阶段, 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反复读了三遍, 他终于下决心改为54分。何教授把此文印发给所有阅卷教师, 还特意写了按语, 又在文中加了点评, 用的笔墨比考生的原文还多。

何永康教授读后写道:“此文很典型, 不事张扬, 不搞‘满天星’的铺陈, 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 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 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结尾也有表决心之嫌, 但均发自肺腑。‘口号’和‘决心’虽然是应该避免的所谓‘形式’, 但要比万人一面的作文可贵得多。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 让人感受到了潜伏其间汹涌的内心波涛。”何永康教授的点评, 实际上为我们指出了质朴为文的途径。

三、用质朴的细节拨动读者的心弦

质朴、本真的文章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 古今许多名篇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既无叔伯,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晚有儿媳。外无期功强近之手,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

——李密《陈情表》

“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

“妪每谓予曰:‘某所, 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 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过铁道时, 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朱自清《背影》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手指震动了一下, 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 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 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 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没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

‘我本来不想去, 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 有什么看头啊!’”

——孙梨《荷花淀》

李密的《陈情表》叙亲情的细节, 形象地刻画了李密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孤独、悲怆、凄厉的惨境, 字字可泣, 可谓“知性之言, 悲恻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称赞它“从肺腑中流出, 殊不见斧凿痕”。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对轩的描写, 对母亲、祖母的刻画, 以及结尾处对枇杷树的描写都“事细而情深”。作者善于用疏淡的笔墨, 描写生活中的琐事, 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 随笔点染, 曲尽其妙, 而情意缠绵动人, 其淡如水, 其味弥长。归有光在文中展示出平静、含蓄、深沉、质朴的天成美感, 不愧被人们赞为“不予雕琢而自有风味”。

朱自清在《背影》中, 特别着重描绘了父亲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 怎样挥身下去, 怎样爬上月台, 攀上爬下, 移脚倾身, 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 也不去渲染它, 用极朴实的文字, 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作者以质朴、无华的文字, 使他父亲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 完成了形象的定格, 永存在读者心中。

孙梨的《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的震动, 是心灵震动的反映。此刻, 离别在即, 有着对丈夫的担忧和眷恋, 也有着对家庭重负的考虑。作者只抓住了手指“震动”这一细节, 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四个青年妇女的对话简洁朴素, 是地地道道的本色语。透过富有特色的语言细节, 我们可以窥视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伶俐乖巧、心直口快、处事周密、忸怩羞涩的性格特征。

高考作文也不乏这方面的精彩片断:

200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石榴树》是以一棵平凡的石榴树为载体, 写祖孙两代人深深情感的记叙文。作者写幼年时和外公生活在一起的往事, 着重写如何种一棵石榴树的过程。后来, 自己随父母去了城市, “我会时常想起家乡的外公, 还有我们亲手种下的石榴树”。外公因病住院了, 弥留之际, 作者回去看他。

“来到医院的时候, 外公躺在床上, 我看见他的床头赫然放着两个又大又红的石榴。外公用沙哑的声音告诉我这就是他和我种植的石榴树结下来的果实。我把它捧在手心里, 任泪水在脸上流淌……外公使我的石榴树绚丽绽放了。”

两颗小小的石榴, 可以看出长辈对晚辈的一片怜爱、关切之情, 让人唏嘘不已。

再如, 2007年广东省高考有一篇《爱在家中传》的作文, 细节描写也很感人。

“进入高三后, 我开始喜欢吃一种价格不菲的苹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爸爸每次买苹果回来总会被妈妈骂, 原因是十个里面总有四五个是碰坏了的, 这么贵的东西还不买好一点的, 妈妈当然生气。好的由我吃, 坏的妈妈吃, 每次都这样, 因为妈妈爱我。”

“慢慢地我开始疑惑, 爸爸不笨, 为什么每次都买几个不好的苹果呢?一天, 爸爸又买回来几个苹果, 我一看都是好的, 我想这次妈妈不会再骂爸爸了。但妈妈回家后, 还是说了爸爸几句。‘怎么会又有破的呢?’我连忙悄悄来到厨房外, 只见爸爸正在小心地“碰坏”另外几个苹果。原来, 爸爸是故意的。”

“我站在厨房门口, 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心里有酸有甜, 原来爸爸是这样爱妈妈的, 我是这样被爱的。贵苹果当然好吃, 如果都是好的, 全部由我吃, 坏的苹果出现了, 妈妈就会吃。这才是爸爸的真正用意, 我深切体会了爸爸对妈妈的爱。

……

“就这样, 小小的苹果凝结着的爱在我家传递着, 以前、现在、将来, 绵延不已、生生不息。”

没有亲身经历, 没有生活的真实, 任何高明的写手也不会想到有意去“碰坏”苹果这一细节, 而正是做爸爸的有意这样做, 才能既表现对女儿的爱, 又能巧妙地表达他对妻子的爱。生活就是这样, 有意无意之间, 都有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博大而又精深, 平凡而又感人的爱的传递。该文的语言非常平淡, 甚至有些是口语思维, 但正是因为有了“爸爸有意碰坏苹果”这一细节, 才使文章从众多空洞乏味的作文中脱颖而来, 获得了52的高分。

浅谈宋词质朴之美 篇6

“词为艳科”是现代词学家胡云翼先生在《词学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观念。1词形成于唐,兴盛于宋。宋初时的词,深受晚唐“花间派”的影响,其内容多为男欢女爱、合欢离恨。古代将描写男女爱情题材的诗歌称为“艳诗”“艳曲”。因此,所谓“艳词”,是就作品内容而言的,指的是一种题材。

“质”,乃“本质、本色的”。“朴”,意即“简朴、朴素”。“质朴”,是就词中风格、品质而言,指的是其美学特征。因此,“词为艳科”之说,与词的“质朴之美”实则并无冲突。以下将从宋词的语言、内容、情调等角度出发,探析蕴含其中的质朴之美。

一、宋词质朴之美的表现

1. 语言质朴

与晚唐时期的靡丽词风不同,尽管宋词披着“艳词”的外衣,其措辞用语却平白质朴。

事实上,从“变伶工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李后主开始,词的语言就逐渐开始呈现出浅白的特征。词学专家叶嘉莹教授认为,李后主的某些词(亡国后的作品)是“宜浅又宜深”的,初读时便可有一种直接的感动,随着年岁愈增,又可在表面浅白的词句中,不断发现更深沉广大的意境。2如“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都是用非常浅白的句子表达了深刻的人生体验。北宋时,词保留了民间歌谣的具体形式,因而高度口语化。3无论是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还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其语言风格都颇为平实。

(1)柳永

《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摘要》中说:“词自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可见,就连常为歌妓代言,写“艳情”之作的柳永,词风也平易通俗,并不华艳。柳永还将大量俚俗语加入词中,“恁么”“那”等副词的使用,使柳词的白话色彩尤为突出。柳词以浅显平易闻名,随摘一二例:

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征部乐·双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寒蝉凄切》)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

这些词句明白如话,既不写景也不咏物,却质朴深情,直击人心。

(2)苏轼

提倡“以诗为词”的苏轼,其创作的诗文词皆具淳朴之风。吴孟复在《唐宋古文八家概述》中称苏轼的文章:“文有实用,语必明达。运思宏远,论事明晰。说理抒情,文有诗味。写人写事,白描传神。”4虽然文与词是相去甚远的两种文体,但苏轼一向反对堆砌艰深辞藻和晦涩典故,故其创作的词也是朴质无华。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等词句,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于平实自然中道尽其生命之态。他有一种不夸耀、不炫技的淡雅与平和。其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隔千年还能作为当代流行歌曲被今人传唱,可见其措辞用语之通俗无碍。苏轼自己所言的“随物赋形”“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能不止”恐怕是对其词风浑然天成的最好注解。

2. 内容质朴

早期,宋词中的题材主要是以表现男女情感为核心的“艳词”。及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一派始,将宋词的描写内容扩展到怀古、言志、哲理等方方面面,大大拓宽了宋词的题材。而这些类型的题材中,皆充满了生活意趣,蕴含着质朴之美。

(1)市井生活气息

入宋后的词,虽仍写“艳情”为主,或离愁别恨,或伤春悲秋。但逐渐脱离了五代词的颓废凄艳,加入市民文化的元素。这类题材以柳永为代表,多描写与酒家歌妓之间的情感,但词中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如著名的《望海潮》中,对杭州风土人情、都市面貌的勾勒,就透露出浓烈的世俗生活色彩。再如《小镇西犯》里的“路缭绕。野桥新市里,花秾妓好。引游人,竞来喧笑”等语句,都对民间的生活图景做了描绘。这种市井生活气息,是基于民间大众的,即使描写酒宴、歌妓,也有别于宫廷的贵族文学。

(2)个人生活体验

苏轼等豪放派词人拓宽题材后,宋词中的内容更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部分。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岭南风物,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怀古,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淡泊,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自由随意……几乎所有的经历体验,都可入词。唐朝的“贵游文学”里常常描写贵族生活的奢侈富贵,歌颂生命里的灿烂华美,讲究恢弘大气。而宋词中的生活图景,则常常书写个人的、细小的生活体验。

3. 情调质朴

尽管词人风格各异,但就整体而言,宋词呈现出一种朴实淡然的情调氛围。具体表现为:“静观生活的淡淡闲愁”“自在淡然的处世之态”和“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

(1)静观生活的淡淡“闲愁”

“闲愁”是弥漫在宋代婉约词作中的一大特色,伤春悲秋,离愁别恨,都是淡淡的忧愁,不浓烈、不过激。很多时候,从此类“闲愁”中,也呈现出一种平淡、安静的生活状态。如晏殊的“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踏莎行·小径红稀》“炉香静逐”的意象,描绘出生活中很安静、平凡的状态。《撼庭秋》中的“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也是如此,都是要在很安静的环境、心境下才能发现的细小事物。

(2)自在淡然的处世之态

宋代大词家们的作品里,常常透露出一种平淡的处世之态。像苏东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的淡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超逸,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的豁达、“白发带花君莫笑”(《浣溪沙》)的天真、“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浪淘沙》)的自在……大量例证并非出自偶然,不少宋朝的文人都在向往这种淡然自在的人生境界。

(3)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非无淫词,读之者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判断一首词的好恶,其核心在于情感是否真挚。

以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为例,词中的平实质朴,不仅在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口语化倾向,更在于词人毫不做作,自然流露出的深情。无需铺陈,简单、直截了当的描写,反映出最真挚、朴实的情感。无论是柳永的浅斟低唱,还是欧阳修的从容豁达、苏东坡的淡然自在,抑或李清照的深情哀怨,都饱含着一种本色的个性和真情的流露。

二、宋词质朴之美的形成背景

1. 语言背景

受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文学风格趋于平淡。宋代盛行理学,而理学家讲学过程中,为便于思想传达清楚明了,用的皆是被称作“语录体”的浅近口语。再加之话本小说的流行,使话本小说中的通俗口语也扩散到其他文学领域。5因此,形成了宋词中语言平实的特点。

2. 社会背景

一方面,市民阶层的兴起,都市生活的繁华,为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客观材料,宋词中展现市民生活气息的内容逐渐增多;另一方面,苏东坡、辛弃疾等士人阶层的词人,希望打破“诗言志,词言情”的局面,让词也承担诗与文的功能,从而从更广阔的生活中吸取创作材料。

3. 时代背景

受时代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在经历了唐朝的开阔、大气、绚丽之后,宋朝走向了与唐截然不同的美学方向,在生活、艺术、文学、人生态度上,都追求一份简练、淡然、素雅。唐朝是一个向外征服的时代,感官磅礴、精力旺盛,因此,唐诗的经验是外放式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向外观察。宋朝开始向内探索,发展出内敛的、不夸耀的、平和的文化,因此宋词的经验是内省式的。6

三、宋词质朴之美对当代流行歌词的启示

宋词与当代流行歌词有诸多相似之处。内容上,前文已述,宋词的主要题材是男女情爱,而当今流行歌词的主题也多是言情说爱。受众方面,宋词与当代流行歌词都是流传于民间,其传播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因此,当代流行歌词,大可以向宋词借鉴经验,以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1. 语言通俗,寓深于浅。

流行歌词作为一种商品,为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最多人,总要求歌词浅白。但浅白也有不同,一种是索然无味的绝对浅白,一种是寓深于浅、深入浅出的质朴。当下一些流行歌词写作者,故意在歌词中使用生僻字眼、晦涩典故,以显示自己的博学。也有的为了哗众取宠,将歌词写得粗俗浅陋,毫无营养。又或者砌上一堆半文半白、含糊不清的文字打着“朦胧美”的旗号招摇过市。

其实当代流行歌词的写作,可以借鉴宋词的某些写法,如柳永的铺叙、周邦彦的勾勒等。当代填词人林夕就对宋词十分热爱,甚至称其中学时就被苏轼“洗脑”,从而为写流行歌词打下基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流行歌词写作也该以古为鉴,力求通俗易懂又深入浅出。

2. 深入生活,拓宽题材。

当代流行歌词的写作题材,主要仍局限于儿女情长。当今社会风貌比宋朝更加多元复杂,宋词中有苏东坡等人开拓题材,流行歌词的写作内容,也还大有可发挥之余地,使歌词更具社会意义和时代特色。

尽管流行词坛中也曾有人作出“非情歌试验”,但其效果并不理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填词人卢国沾就曾发起“非情歌运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尝试“非爱情”类歌词,试图将生活中的各种题材放入词中。他曾在专栏中表示:“从‘强奸’‘弃婴’到‘考车牌’”都写过,可惜写的成绩不好,这里说的成绩,并非指它流行与否,而是在于作品本身,也很不成熟。”7近年来,林夕的词作中也加入很多佛学、哲理的内容,并且其写作技巧已经相当成熟,产出一批非情歌佳作。不过,由于商业传播等原因,大众对其作品的印象往往仍局限于情歌范围。从卢国沾到林夕,都在有意为流行歌词拓宽题材。笔者认为,从宋词题材的开拓中去寻找灵感,或许也可对流行歌词的“开路”有所裨益。流行歌词题材的探索,也定会有水到渠成之时。

3. 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歌词是善抒情的,而当代流行歌词中却有不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香港词评人黄志华曾直言,听到许多“呼口号”式的歌词,使人有“惨不忍睹”“毛骨悚然”之感。8

当代流行歌词是商业需要的大量产出,限于条件,往往一两天内就要定稿交词。在被大众所熟知的歌词中,其实也有不少虚情假意的“违心”之作。尽管由于商业宣传、网络传播,歌曲旋律配合等原因,也能使某些质量欠佳的歌词流行一时,但从宋词的经验中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心、富有艺术感染力,流传后世的作品,总是那些凝聚着作者浓浓情思的真情之作。

四、结语

宋词是最能代表宋代文学成就的体裁,是宋代名副其实的“时代文学”。无论是宋词的语言、内容还是从宋词中呈现出的氛围情调、文化特质等,都蕴含着与其时代美学气质相符的质朴之美。用美学的角度和艺术史的眼光去考察宋词,不仅有益于对宋代文化品质、审美特征、时代风貌的了解,亦能对当代流行歌词的创作与审美有所启发。

摘要:本文从艺术史和美学的角度去探讨宋词的审美特色。从语言特征、内容题材、情调氛围等方面探析宋词的质朴之美,并分析导致这一审美特征的语言背景和时代社会因素。最后,笔者将宋词的创作、审美经验与当代流行歌词相结合,以古为鉴,试图探索宋词质朴之美对当代流行歌词创作的启发。

关键词:宋词,质朴,美学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京华出版社,2013.

回归小语教学的质朴状态 篇7

一、回归真实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真实的。 反思课堂, 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肤浅, 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祟, 使得教学上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比比皆是。 难怪有老师形容当今形形色色的“观摩课”、“优质课”是“听听感动, 想想激动, 回去一动也不能动”。 广大一线教师对放了太多调味品的“美味佳肴”已经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 他们更呼唤朴实无华的“家常菜”。

1.教师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 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那种“无病呻吟”式的、“自作多情”式的、“矫情造作”式的情感流露。 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学会弯下身子, 用与孩子平视的眼光与孩子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2.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真实的。 在真实的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应该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应该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乐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在真实的课堂上, 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能受到高度关注, 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得到真实呈现, 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 在真实的课堂上, 学生敢于说“不知道”敢于问“为什么”, 敢于向书本、老师的权威发出挑战。 只有这样, 课堂上生成的一切才是真实的, 才是精彩的。

二、回归个性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 》 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 提醒我们:阅读教学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 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 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发挥, 读出个性。

1.驱情入境。 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 有了情感的参与, 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 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

2.珍视体验。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 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 不能或不敢提出独特见解, 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 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 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 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 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 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 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3.问题开放。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那么, 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 对课文产生共鸣或质疑。 所以, 在问题设计上, 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定性问题, 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 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空间。

三、回归生命的语文课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由此可见, 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 建构新型课堂, 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境界。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尽量宽容地对待学生。 新课程教学中, 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 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 “问”让学生自己提, “果”让学生自己摘, “情”让学生自己抒, “话”让学生自己说, “写”让学生自己评。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长, 在“探究”中创新, 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2.营造创新氛围, 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 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 因为, 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 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 讨论、质疑的机会多, 创新机会才多。 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 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 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 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 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这种情况下, 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

“删繁就简三月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我们期待着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回归。

摘要: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快速步入推陈出新的时代, 纵观纷繁复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课堂, 回归“真实、本色、个性、生命”的和谐课堂, 师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 精神的同构, 领略着学习带来快乐和甜蜜。

《归园田居》:质朴中的至美 篇8

在《归园田居》中, 我们似乎读到了三重意蕴:一是从“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中, 读到诗人高洁的志趣与情操;二是从“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中, 读到诗人泪与痛的人生经历, 以及思想的裂变;三是从“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中, 读到诗人超然、淡泊的情怀。也许正是将高洁的志趣、超然的情怀、田园的风光三者和谐统一起来, 才形成了陶渊明诗歌质朴中的至美。

—.高洁的志趣根于纯美的田园中。“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诗人自小便有高洁的志向, 不与庸俗之流为伍, 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注重修身、养性, 追求光明、正直、磊落的人格, 为人耿直, 不媚俗。他喜爱大自然, 与卑劣的世俗格格不入, 那远山, 那近村, 那鸡鸣, 那狗吠, 足以阻断尘世的喧嚣, 田园的淳朴、宁静、清新为诗人保志守洁提供了一片净土, 所以诗人将高洁的志趣扎根于纯美的田园中。田园的纯净与志趣的高洁完美的契合形成了陶渊明田园诗外形与内质的美。

二.泪与痛的人生经历———儒家济世理想的破灭, 让诗人坚定地走上一条道德成全之路。“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十多年宦海的沉浮让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与丑陋、腐朽与卑劣。他自己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 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 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都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此后, 他又做过镇军建威参军, 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 逢郡督邮来县, 属吏告诉他应该束带迎接, 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 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 坚定走上归田的道路。在归田以后的二十多年中, 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的陶渊明为了避祸, 就决心不再出仕。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 辞不就。宋元嘉时, 他“偃卧瘠馁有日”, 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 他也拒绝了。檀道济赠给他的梁肉, 他“挥而去之”, 表现了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坚定态度。这种决裂割断了鸟的羁绊, 打开了鱼池的堤坝, 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这种决裂也是儒家济世理想彻底的破灭, 让陶渊明终于走上道德成全的道路。中国的传统文人往往这样, 当人生的价值无法用儒家的建功立业来实现时, 便会选择道家道德成全来实现。陶渊明终于完成了思想的裂变, 这为他田园诗的质美提供了保障。

三.山水之美与傲世之神、悠然之情相熔无痕。“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好一副清新、优美、宁静、祥和的田园风景图!然而茅草屋毕竟是简陋、寒碜的, 若是一位纯粹的农民, 或许会让他觉得满眼都是贫穷、悲凉, 美妙根本就无从谈起。而陶渊明经过十多年的宦海的沉浮, 深知官场的丑陋, 他在内心深处渴望田园的清静、纯美, 他在躬耕田园的实践中得到了解脱, 在归田与仕途, 在身体之累与精神自由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内心的平和、恬淡洗尽尘世的浮华, 洗出悠然、淡泊的心境, 流淌于笔端的便是自然、清新的文字。所以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于深巷、鸡鸣于树颠, 这些属于农家特有的田园意象, 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活灵活现, 有情有意, 十分形象, 十分可爱, 让人不禁心向往之。这不仅在于其所描述的内容乃是源于田园乡村的生活细节, 有纯朴、优美的一面, 另外, 还在于其笔下的田园带有诗人独特的恬淡、悠然的心境, 诗歌的悠美与诗人的悠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质朴的精神 篇9

陈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水彩画学会副主任。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及全国水彩、粉画展并获大奖,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本人多次担任全国、全军美术作品及水彩、粉画评委。陈坚曾应邀到法国、美国、埃及、韩国、日本、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12年作为中国特邀代表,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2014年在湖北美术馆举办“质朴的精神——陈坚纸上作品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水彩作品近200幅,主要是新疆塔吉克族人物和山东胶东半岛海景两大系列作品,展览作品既有大尺幅力作,又有不到十厘米尺幅的小作品。大场景的作品给人震撼的力量,这种“大”并不是简单直白地叙述历史与现实主题,而是于那些看似平凡的民生形象与朝暮风景里糅入他的精神感悟,这种“大”显然是来自他内在精神的深沉浩茫。而小的尺幅作品又具有大气象、大格局、大历史的精神承载体,来自画家对于那些生民内心世界的捕捉,而这种内心世界也体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画家显然是以本质的人性精神的捕捉与塑造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陈坚作为当代中国水彩画艺术的领军人物和代表画家之一,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使他对不同的题材、技法和风格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探索。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水彩画仅限于写实风景、静物、人物小品或油画色彩稿的边界,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从主观到情绪表达的蜕变。他以最真实、最质朴的笔触描绘胶东半岛的风景和塔吉克族人的生活场景,朴素的艺术形式和强化的艺术个性使他的水彩画艺术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时代性。

深邃的精神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表现,使得他的水彩画艺术在审美境界与绘画语言上都有意想不到的重建与规避效果,作品格调高雅、形式单纯,已成为发展中的当代中国水彩画艺术的领衔符号。

创新教育是最质朴的教育 篇10

一、求真———教育最本质的要求

朱作仁先生说, “真”指的是规律, 只有抓住并遵循事物的本质规律, 才能有所创新。

世界大师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路线时, 别出心裁地撒上草种, 提前开放乐园。半年后, 草地被踩出许多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的小道。第二年, 格罗培斯就按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 其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由此例我们不难发现:有时不必太刻意雕琢, 而顺其自然、顺其本性的做法, 或许是最佳选择。生活中如此, 教育不更是如此吗?人人皆知的“揠苗助长”、“杀鸡取卵”不正是生动有趣的反例吗?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经历了辛辛苦苦教语文, 又不知语文课该怎么上的困惑之后, 我一改以往的做法, 让自己在课堂上变得“懒”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 读了以后, 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或知道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再读, 实在弄不明白的再提出来生生、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没想到, 就在这么简简单单的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烁,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种“以学定教”的做法与园林之路的设计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处呢?

还学生主体地位,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还课堂以“学堂”的本来面目, 这些源于教育最本质的要求, 也是创新教育最本质的要求。

二、求索———教育最自然的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是的, 这种源自于心灵深处的固有需要便是创新思维最原始、表现得最外显的方式———求索。

在创新教育蓬勃兴起的今天, 面向全体学生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已成为必然的教育范式, 这种教育范式一方面需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等同于独立研究, 更不主张让学生在黑暗中盲目摸索, 课堂仍需要利用诸如提问这样一些常规的教育教学手段来维系。当然, 这里的提问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提问, 而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合作交流与对话。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应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赞许, 教师对学生提问也不再是根据学生回答给予“对”或“错”的简单反馈, 而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起进一步探索, 既不能对老师的提问“谈问色变”, 似乎课堂上老师一提问就违背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又不能让老师的提问泛滥成灾。教师的提问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真正把学生引入“求索”的境界。如《螳螂捕蝉》一课我作了比较满意的如下尝试。

师:同学们, 从你们的预习作业中, 老师看出来了, 你们当中有很多同学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 能告诉老师, 你最想知道什么吗?

生:我想知道那个侍卫官是怎样说服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的?

生:我想知道“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为什么那个侍卫官能说服吴王?

生:为什么一个小小的侍卫官能说服吴王?他的计策巧妙在什么地方?

师:老师非常高兴,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 你们的质疑问难能力提高了, 善于思考了。我相信你们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会更快、更深。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 我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亲切随和的话语, 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将“教师问, 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这样的主动学习状态。学生能独立读懂的, 绝不再说;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 交由同桌或学习小组交流解决。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作繁琐的分析, 而是不断“穿针引线”, 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或组织学生同桌、小组交流。只针对“听了少年这番话, 吴王恍然大悟……”这一段, 提了一些问题:“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悟’出了什么?听了少年的话, 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现成答案, 学生必须联系前后文, 结合当时的形势, 深入思考, 从而通过人物的外部表现, 体会人物内心变化。这样的问题探索,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培养学生开放的学习视野, 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清新、自然、朴实, 没有粉饰, 没有雕琢, 此时, 我正像《学会生存》中所说:“成为一个顾问, 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探求者和创造者。”

由上述我们不难看出, 只要教师保持最朴素的心态, 保证学生最本质的地位, 便可满足学生最内在的需求, 构成创新教育最自然的方式———求索。

三、求进———教育最质朴的目的

当我们真正把教育提到历史的高度来认识, 就不会把尚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当作一种筛选的工具了。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这是创新教育最质朴的目的。

其实, 在创新教育中, 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过高, 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 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 决定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的态度。在创新教育中, “新”的比较参照系应该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班级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都可以看作是新的, 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新的, 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 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价值的“创新”。当你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孩子们的“创新”时, 你会发现他们带给你的常常是意想不到的欣喜。

如《五彩池》是我为同学们选择的一篇课外赏读, 它文质兼美, 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描绘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通过美读, 学生对五彩池美丽神奇充分感悟的同时, 居然也向文本材料提出了挑战:“明明是清水, 为什么会在池里显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最后不能用句号, 应该用省略号, 因为前面讲到“长着许多石笋”, 而文中只列举了四种形状, 不全面, 应该用省略号。因为全文都渗透着“美”字, 用省略号更能表现石笋形状多, 突出五彩池之美……如此挑战, 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的体现呢?

上一篇:学生心理素质音乐教学下一篇:结构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