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2024-11-17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精选10篇)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1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

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了我市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情况的报告。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市环境保护法贯彻落实工作,对市政府环保重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并责成市环保局等部门,认真分析研究落实整改意见,结合全市环保工作实际,切实加以贯彻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按照《宣城市2011—2013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和环保宣传教育,推进环保“进机关、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全民参与体系,大幅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

保护工作的意见》,以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规划环评及跟踪环评,扎实开展省级工业园区及重点产业、水域、流域和区域环境评估。二是严格产业环境准入。认真贯彻落实《宣城市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容量管理办法》,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结合我市环境特点,坚决把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和竣工验收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充分发挥环评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三是不断加强执法监管。创新环境执法监管工作,采取联合执法、联动执法、移动执法等形式和晨检、夜查、互查、飞检等方式,重点做好涉重金属、化工、造纸等企业及化工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监管。深入开展环保“绿剑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对发现的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和严重的违法企业,函告地方政府实行交办或督办。

三、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

坚持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解决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现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的大幅提升。加快《宣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宣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的报批和实施,全面巩固宁国、绩溪创建国家生态县(市)成果,全力支持郎溪、旌德、泾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强化市区联动加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加强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全力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确保创建工作符合时序进度要求。

四、统筹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一是明确农村环保工作思路。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以生态创建统领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重点水域流域环境保护、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等。二是强化农村环境监管。结合环保“绿剑行动”,严格乡村工业项目环境准入,严防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扎实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抓好农村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四是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生产。倡导低碳消费观念,引导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和玻璃制品,妥善处置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农膜、农药容器和过期药物等有害垃圾,做好厨余垃圾和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多施有机肥和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地膜污染,加快推广普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引导发展生态养殖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2

2007年7月24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应勇院长所作的《关于落实“三项承诺”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充分肯定全省法院落实“三项承诺”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就继续加大“三项承诺”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立案程序、确保诉讼便利,加强监督制约、促进审判公正,规范执行工作、切实提高有效执结率,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我们认为:人大常委会监督是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的重要保障,也是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大力支持。常委会组成人员所作的肯定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鞭策,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发扬;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实事求是,富有针对性,是我们改进工作的努力方向。为此,我院党组经认真研究,向全省法院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通知》,并于8月18日召开全省法院院长座谈会,对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深化落实“三项承诺”工作作出部署。全省法院按照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要求,认真落实审议意见,推动“三项承诺”工作向纵深发展。现将整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找准落实《审议意见》有效载体

我院收到《关于省高级人民法院落实“三项承诺”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后,党组高度重视,专题学习研究,要求全省法院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法治浙江”建设认真开展自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找准三个有效载体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抓整改、促提高、求实效。各级法院及时召开党组会、中层干部会、全体干警大会、庭务会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审议意见》,着力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落实“三项承诺”的重要意义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着力把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工作部署转化为自觉行动。

一是把认真落实《审议意见》与学习贯彻赵洪祝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起来。8月25日,省委赵洪祝书记对全省法院落实“三项承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三项承诺”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权益,充分体现了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法律适用中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落到了实处。这是“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成果,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进一步狠抓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学习借鉴“三项承诺”的做法。结合深化和拓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改进工作。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省委赵书记重要批示,既是对全省法院努力实践“三项承诺”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省高级人民法院要求全省法院要学习好、领会好赵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贯彻,与落实《审议意见》紧密结合,把落实“三项承诺”工作推向深入。

二是把认真落实《审议意见》与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省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省高级人民法院要求,全省法院在落实《审议意见》中,要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找准工作路径,结合法院自身实际,把落实“三项承诺”作为保障服务“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实践。

三是把认真落实《审议意见》与“作风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落实《审议意见》中,要与“作风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推进司法为民,作为衡量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着重从群众反响最强烈、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

二、注重规范,确保落实《审议意见》取得实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审议意见》,全省法院紧紧围绕省高级人民法院落实“三项承诺"53条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审判和执行职能,确保落实《审议意见》取得实效。

(一)进一步创新为民服务机制,做到有诉必理,努力让经济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立案环节是展示法院形象的第一窗口,是服务群众、司法为民的第一阵地,是法院处理矛盾纠纷的第一道工序。《审议意见》对法院立案工作提出了要求。全省法院积极探索并采取相应措施,在巩固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问题在法院工作环节已得到基本解决的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便民、利民措施,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力度,扩大司法救助范围。

1、完善立案接待大厅规范化建设,做到“诉有门、访有人、问有果”。加强检查、指导,8月上旬专门召开会议,对继续抓好立案接待大厅的达标建设和“文明窗口”争创活动进行部署。对目前尚未达到规范化要求的,要进一步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力争在年底前全面建成符合规范化要求的立案接待大厅;对已投入使用的法院,要充分发挥立案接待大厅的效用,方便群众诉讼。年底省高级人民法院将组织对第二批“文明窗口”的考核工作。同时,继续加强诉讼指导。全省法院普遍建立导诉制度,由专人负责导诉和接受咨询。除了继续坚持向诉讼当事人发放诉讼须知、举证须知、诉讼风险告知书等做法外,注重行使释明权,尤其是对诉讼能力弱且未委托代理人的当事人,通过事实、证据、请求及法律观点的提示、释明,使之增强诉讼能力,更好地参与诉讼。

2、健全便民机制。方便群众诉讼。各基层法院普遍实行立案“双轨制”,人民法庭可以直接受理案件,并对确有需求的群众实行口头起诉;开展巡回审判,把庭开到村民家门口,充分发挥巡回审判点的作用,方便特殊群体诉讼。进一步建立完善诉讼“绿色通道”,对涉及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案件,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主动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协商,对当事人起诉时不能提供被告身份证明材料的,原告可持法院出具的委托调查函直接向工商、公安等部门申请查询,方便当事人诉讼。同时,在立案接待大厅设置大屏幕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电脑以及长途电话、电子扫描仪、传真机等设备,用于当事人查阅各种诉讼资料;提供公证、鉴定、法律援助等相关部门的地址、电话,为当事人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

3、严格执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减轻群众诉讼压力。针对执行新办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规范了诉讼费用的收取和退还程序。有的中级人民法院还制定下发了办理二审案件受理费的规定,统一和规范二审案件受理费的收取和结算。同时,在诉讼收费下降的情况下,坚持做到“五个不降低”:不降低撤诉率,不降低适用简易案件比例,不降低调解率,不降低司法救助力度,不降低服务质量,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实惠让给老百姓。

4、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简化司法救助程序。做好诉讼费的缓、减、免、退工作,保持和加大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今年1至9月,缓、减、免收诉讼费2081.24万元,退还诉讼费14828万元。同时,加强与法

律援助机关的沟通协调,做好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工作的衔接,保障救助渠道的畅通。10月10日,省高级人民法院与省司法厅联合下发《关于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相互衔接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当事人先行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获得准许的,法院应当告知其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当事人先行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获得准许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告知其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法院对已经被获准法律援助的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的,不再审查其是否符合标准,直接予以司法救助。

(二)进一步创新和谐审判机制,实现公正司法,努力让有理有据的群众打得赢官司。按照《审议意见》的要求,全省法院以改革保公正、促效率、求发展,充分发挥审委会、合议庭和人民陪审员的监督作用,切实加强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制约。充分发挥控辩双方、原被告间的对抗作用,提高当庭宣判率,以公开促进公正。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进一步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和民事案件调解率。

1、立足制度,以规范促公正。一是认真抓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规范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加强民事审判中合议庭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落实,进一步规范审委会与合议庭,院、庭长与合议庭以及审判长、承办人与合议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化内部监督制约;规范审判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行使,凡是法律规范唯一、确定而没有规定一定幅度或多种处理方式的,不得行使自由裁量权。省高级人民法院将在12月对全省法院执行上述规范性文件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二是拓展案件质量评查的内容和方式,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形式与实质并重,尤其是重点评查合议庭发挥作用和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情况,并将评查结果与岗位目标责任制挂钩。今年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群众信访举报反映强烈,可能存在违法审判行为等六类共270件案件开展督查、评查,加大对审判权的监督力度。倡导院、庭长带头办案,疑难复杂案件严格实行裁判文书院、庭长双重核稿制度,严把审判质量关。三是继续做好信访工作。努力完善以“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共同抓,立案庭牵头协调,各部门归口处理”的大信访工作机制。注重源头力抓预防,在全面推行判后答疑释理的基础上,建立信访案件责任倒查制度,将审判责任与信访责任相对接,实行谁承办的案件引发的问题谁负责,推进案件质量效率约束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今年1至9月,全省法院信访总量、申诉和申请再审、省高级人民法院信访量、进京上访同比分别下降81.94%、46.12%、56.97%和3.25%。

2、立足透明,以公开促公正。全面推行审务公开,落实公开审判制度,除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全部实行公开审理,以公开促公正、提效率、树公信。一是推行审务公开。建立案件进展情况查询说明制度,试行示明裁判适用法律条文制度,扩大裁判文书公开范围,实行给当事人发放廉政监督卡制度,出台关于处置说情送礼的规定,主动接受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提高当庭宣判率。提倡法官在庭审时鼓励双方当事人充分对抗,明晰案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对案件当庭作出判决。三是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增加人民陪审员员额,确保人民陪审员的参审率,建立疑难复杂案件的人民陪审员论证制度,发挥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审判、监督、调处和宣传功能。今年1至9月,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23909件,参审人员39229人次。

3、立足实效,以高效促公正。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公正和效率并重。切实转变观念,深入领会“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的涵义,切实落实审限管理制度,完善速裁机制,探索在立案庭设立民事案件速裁中心,全面推行案件繁简分流,提高办案效率。在努力加快办案周期的同时,强调效率与效果的统一,积极探索多元化调解机制。全省法院进一步强化司法调解工作,把调解贯于整个诉讼过程中,并以化解矛盾为目标,把综治工作与调解工作相结合,促进社会和谐。总结推广司法行政机关在人民法院立案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做法,努力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今年1至9月,全省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58.66%。

(三)进一步创新公开执行机制,力克执行难,努力让胜诉的群众及时实现合法权益。《审议意见》要求法院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真正形成综合治理执行难有效机制,提高生效裁判的自动履行率和案件的有效执结率。为此,全省法院围绕破解执行难这个中心,坚持“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解决执行不力不公的工作机制,着力激活和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案件的有效执结率和自动履行率。

1、扎实抓好夏季集中执行活动。今年5月底,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了为期三个月的全省法院夏季集中执行活动。5月28日,召开夏季集中执行新闻发布会,活动全面启动。在集中执行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省高级人民法院又于8月3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总结前一阶段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至8月底,夏季集中执行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列入清理重点的被执行人具有共产党员、公务员、知名人物等身份且有财产可供执行的,以及当事人上访、信访反映执行不力等案件862件,执结637件,执结率为74%。截止9月底,全省法院新收执行案件118154件,同比下降0.2%;执结96907件,同比上升3.61%;未结案34676件,同比下降5.38%。

2、激活和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被执行人基本情况登记和通报制度,将被执行人基本情况及时向公安、工商、金融等部门通报,依法限制或禁止被执行人融资、投资置产、出境等。被执行人为党员、公务员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同时向纪检监察、人大政协等部门通报。省高级人民法院于9月组织了对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二是完善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机制。近期,省高级人民法院与省公安厅就公安机关协助法院查控被执行人、查扣被执行人财产、查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违法犯罪行为联合发文。11月中旬,还将与省公安厅召开座谈会,总结我省公安机关协助法院执行工作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破解执行难。三是在法院与银行的协作上有新的突破。不少法院与人民银行就被执行人纳入银行征信系统问题达成统一意见,并将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名录录入银行征信系统,已取得明显成效。

3、完善执行工作考核机制。2006年省高级人民法院部署在全省基层法院开展“破解执行难优秀法院”评选活动,得到了全省法院的积极响应,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法院执行工作。按照《审议意见》的要求,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破解执行难优秀法院”评选标准进行了修订,加大对审执兼顾和有效执结率的考核,着力从源头上解决执行难。明确有效执结率未达到60%的,每低1个百分点扣2分;一审判结的判

决、调解方式结案的民商事案件自动履行率低于50%的,每低1个百分点扣1分;财产保全情况未纳入院岗位目标考核范围的,扣5分;因财产保全不及时或手续不到位致使可保全财产流失的,每1件扣2分;因本院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主文表述不明确等原因导致案件无法执行的,每l件扣2分。同时,为深化落实“三项承诺”,充分发挥中级人民法院在统一管理体制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推动执行难问题的解决,省高级人民法院还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评选2007年度“执行工作先进单位”活动的通知》,对综合治理、统一管理、审执兼顾、案件执行、队伍建设、调研宣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考核。

三、强化队伍,深化和拓晨“作风建设年”活动

为落实《审议意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省法院坚持不懈把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作风建设年”活动,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在全省基层法院新任院长(副院长)培训班上,省高级人民法院应勇院长作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不移地把“三项承诺”落到实处》的讲课,提出要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个案公正与社会公正的有机统一。对2001年以来新进法院工作的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集中培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深化和拓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全省法院按照省委的部署,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有关制度,努力通过制度来管人管事管权,用制度规范行为,使作风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进一步清理、修订、制定作风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在建立落实机制,狠抓制度落实上下功夫,努力把作风建设的要求体现到经常性工作中去:

三是规范司法行为,切实解决司法不公、不力问题。深化“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认真实施《2006-2008年全省法院司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要点》,以规范司法程序运行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审判权、执行权的监督制约。对工作中存在的不依法审判、裁判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坚决予以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研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司法行为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运行,促进审判公正。

四是强化法院队伍廉政建设。针对当前法院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本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和全省中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和一把手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使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范围更加清晰,考核程序更加规范,责任追究更加有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省高级人民法院坚持每半年对机关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每年对各中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和“一把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实施量化检查考核。继续贯彻好《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大力完善法院系统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全省法院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实施细则》,对信访件登记、调查、处理及反馈等作出了明确规定。针对当前队伍廉政建设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严格监督,规范法官和律师的关系。

五是加强专业化建设。通过自学与组织培训相结合,以提高业务技能和司法规范化为核心,大力开展分类培训和岗位技能训练。强化法官在职培训,今年1至9月,国家法官学院浙江分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2133人(次)。各中级人民法院也建立培训点,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法官队伍业务能力,尤其是依法办事的能力、释法析理的能力、做群众工作、化解复杂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健全法官遴选制度,面向全省法院选调优秀法官,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省高级人民法院于10月从各中级人民法院选调6名法官上挂锻炼。

四、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重视支持

全省法院在贯彻《审议意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落实“三项承诺”工作的宣传,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理解。

一是主动向党委、人大汇报。主动向党委、人大汇报贯彻落实《审议意见》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向政府、政协和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为法院进一步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确保司法公正、解决执行难问题提供保障。今年,宁波、绍兴、嘉兴、湖州、台州、衢州、舟山等中级人民法院以及一些基层法院都接受了当地人大常委会审议落实“三项承诺”工作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担任廉政监督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审理和执行,以随机抽查审结的案件、走访当事人的形式,检查办案质量,了解当事人对审判人员办案质量的反映,实现多渠道、多方位、多层面的了解和监督法院工作。

二是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联系。围绕“三项承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全省法院落实“三项承诺”的进展和成效,进一步扩大影响。7月25曰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播出浙江法院践行“三项承诺”的纪实片《庄严的承诺》;8月3日人民法院报以《人大监督支持法院真抓实干——浙江法院落实“三项承诺”卓有成效》为题,报道了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全省法院落实“三项承诺”的情况;新华网在8月12日以《浙江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问题在法院消失》为题,报道浙江法院落实“三项承诺”工作成效;8月16日浙江卫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以头条形式报道了《浙江:不让有经济困难的群众打不起官司》。我们还打算在适当的时候组织落实“三项承诺”工作的理论与实务研讨会。

三是自觉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采取办专栏、向当事人公布“三项承诺”等形式,以全面正确了解“三项承诺”的内涵,树立人民法院以承诺促公正、以承诺强效率、以承诺树公信的良好形象。省高级人民法院专门印制了《落实“三项承诺”有关制度》宣传册,将省高级人民法院为贯彻落实“三项承诺”出台的一系列制度汇编成册,由各级法院在立案时向当事人赠阅,接受当事人监督。

落实“三项承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伴随法院工作的全过程。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不能估计过高,不能评价太满。我们清醒地看到,在解决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方面,还有许多措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在维护司法公正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监督制约;在保障胜诉当事人权益实现方面,执行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下步工作中,全省法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坚定不移地拧住“三项承诺”这条工作主线,不断丰富工作措施,着力完善长效机制,把落实“三项承诺”工作推向深入。

以上是我院落实《审议意见》的整改措施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将遵照省人大常委会指示,进一步细化“三项承诺”工作措施,落实好《审议意见》,把全省法院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3

“中国·威海”政府门户网站weihai.gov.cn2010-10-15浏览次数:116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打印本页】【推荐】【关闭本页】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对全市社区建设情

况审议意见的报告

威政字〔2010〕75号

市人大常委会:

2010年6月29日,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民政局局长李富胜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市社区建设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针对会议提出的问题以及工作建议,市政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取得明显效果。现将落实审议意见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社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为加强对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2001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威海市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负责委员会日常工作。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街道管理体制的意见》(威发〔2006〕21号)、《关于进一步解决社区居委会人员经费场所问题的实施意见》(威政办发〔2008〕51号)、《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威政发〔2009〕45号)、《关于加强“城中村”改造后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威政发〔2010〕28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下一步,我市将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机制,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居民群众评议和社会各界参与评议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努力推动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今年,重点是对照全省城市示范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考核验收标准,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民主自治、优化社区服务、强化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突出品牌特色等工作。近期,拟召开一次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重点推广环翠区打造精品社区的经验做法,争取每个市区打造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

完善,具备“一站式”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医疗卫生室、计生室、警务室、阅览室、健身室、居民学校等场所的精品社区,全面提升我市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二、推进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为民服务工作平台

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基本达到规定标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保障了社区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社区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全市旧城区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69个。下一步,我市将统筹规划,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解决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和居民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问题。对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将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由开发商负责建设,确保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与小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使用。按照社区居民活动空间最大化、使用效益最优化要求,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各种社区服务设施的作用,使之成为社区居民共同活动的场所。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面,按照聚集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的要求,合理布局,确保农村居民享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按照建筑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左右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或其他闲置场所,建设集管理、服务、活动、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室内外专项设施相配套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体系。对按标准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资金确有困难的社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补助,努力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到今年年底,荣成市、文登市和经区将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其他市区在2012年前实现全覆盖。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市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市将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有机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进社区。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和覆盖到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就业、救助、计生、社会保障、卫生等方面需要。二是积极组织居民开展自助、互助和志愿服务。发扬和睦友爱、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组织社区居民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医疗卫生、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活

动,鼓励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群众性自助服务,为居家的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三是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城乡社区服务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餐饮购物、农资供应、信息查询等便民利民服务。按照有关规定,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鼓励个体经济参股或兴办社区服务企业,引导社区服务向产业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

四、加强“城中村”社区建设,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为加强“城中村”社区建设工作,今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中村”改造后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威政发〔2010〕28号),对做好“城中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事务管理、社区服务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环翠区和高区、经区积极行动,制定了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确定了试点单位,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下一步,将认真做好村民资格认定、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分配等工作。工作中,依据村民自治原则,在重要事项上充分听取和尊重广大村民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村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根据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度,我市将及时做好社区调整工作,条件成熟的成立新型社区,按规定解决好社区居委会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和服务用房等问题,确保社区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对尚不具备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条件的“城中村”,引导村(居)委会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承担起所辖区域内的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五、健全完善新型基层管理体制,保障社区事务管理责权利的统一

充分认识和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社区居委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地位和权利,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凡属于城乡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随意转嫁给村(居)委会;凡依法应由居委会协助办理的事项,应当为居委会提供必要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居委会办理的有关事项,应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购买岗位”等形式,将有关工作和经费一并交给社区,保障社区事务管理责权利的统一。同时,进一步加强包括社区居民大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在内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慈善协会、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等社会组织,完善社区综合性功能,逐步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决策、社区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的新型居民自治结构。进一步明确社区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地位,完善民主选举、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大力推进居务公开,畅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与管理渠道,保证居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4

【发布文号】穗府[1999]17号 【发布日期】1999-03-03 【生效日期】1999-03-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转发市人大常委会关于

审议市人民政府办理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

议案等两个议案实施方案决议的通知

(1999年3月3日穗府〔1999〕17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第5次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办理《关于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议案》和《关于落实“二八一工程”,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议案》实施方案,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现将市人大常委会的两个《决议》和市政府制定的议案实施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审议《关于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议案》

(第25号)实施方案的决议

(1998年12月2日广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广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办理《关于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议案》(第25号)实施方案的报告。会议认为,市政府重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措施得力,同意这个实施方案。

会议要求,市政府要抓紧落实实施方案所提出的措施,建立健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责任制;增加安排帮困资金,落实社会筹集资金的来源;规范下岗职工的管理,完善帮困资金审批办法,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各再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努力促进再就业。

市人民政府办理《关于落实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议案》实施方案

近年来,随着我市企业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引起的各类矛盾逐步呈现。下岗职工是指: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企业的正式职工(不含从农村招收的临时合同工),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且合同制未满的合同制职工中,因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而下岗,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今年第三季度,本市下岗职工45927人。其中,市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6852人,区、县级市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60人。全市45927名下岗职工中,有17985人通过企业内、外分流重新上岗或办理离岗退养,期末待安置的下岗职工27942人,其中,市属国有企业10373人,区、县属国有企业2912人,市属大集体企业7211人,区、县属集体企业2555人。对此,广州市政府是重视的,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加强下岗职工管理,拓宽下岗职工分流安置渠道。仅1996、1997两年,市财政就划出了1563.3万元解决春节期间困难企业职工及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问题。目前,本市下岗、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已形成了领导重视、社会保障、政策扶持、就业服务的基本框架。

但是,伴随着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抓大放小”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化。预计今后一两年内,我市企业下岗和失业的职工仍会增多,加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业矛盾将更为突出。我市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市政府提出,必须继续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不能放松,并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对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总的目标是:采取有效的措施,从1998年8月起,全市国有、市属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将按照国家规定的不低于当地最低失业救济水平保证每月340元生活费,有困难的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支付不少于1/3下岗职工生活费,不足部分由“职工帮困资金”补足;对困难企业为下岗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给予适当的资助。主要措施有:

一、一、建立健全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责任制。市设立该项工作领导小组,与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合署办公,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局;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以及困难企业较多的主管部门也要求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领导责任制,将《再就业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把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二、促进再就业。下岗职工重新就业是解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最有效途径。本届政府对此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年内相当一部分减员增效、实行资产分立重组的企业,均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在企业改革的同时对分流的职工实施再就业措施,尽量把分流人员安排到企业的生产自救基地或劳动服务公司。例如:原标志汽车厂、广钢、广州摩托集团、广百集团等系统和企业均采取了有力措施,使约5000职工及时得到安置。对积极实施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企业,享受本市再就业工程的各项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因此,本市下岗职工规模得以控制,减轻了社会确保其基本生活保障的压力。

三、三、市、区、县级市和困难企业较多的主管部门分级设立职工帮困资金。市财政在每年解困资金中划出专项资金作为市属企业职工帮困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也计划划拨一部分注入职工的帮困资金。区和县级市的职工帮困资金由区和县级市政府自行建立。转制后的企业集团(控股)公司可从财政、国资部门批准返还的企业易地改造补偿收入资金中,统筹安排一部分资金作为本系统的职工帮困资金。所有职工帮困资金由同级财政专户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同时接受同级帮困领导小组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保证专款专用。

四、四、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四个途径解决:

(一)凡有下岗职工的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均应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负责按规定支付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代缴社会保险金。再就业服务中心要在银行设立下岗职工生活费专户,预先将筹集到的资金按时划入专户,保证下岗职工生活费能如期足额支付。

(二)国有、集体困难企业确实无法解决基本生活费的,可按隶属关系向市、区、县级市解困领导小组申请救助,通过各级政府设立的职工帮困资金协助解决生活费问题。个别困难企业确实无法按规定筹足应由其支付1/3生活费的,市政府明确由各级职工帮困资金进行负责。对于“三资”、私营企业,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按照《

劳动法》和《广州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监督其履行劳动合同,对拖欠职工工资或生活费的企业依法强制兑现工资或生活费。

(三)对特困下岗职工在交纳房租、水电费、交通费、医疗费、购买生活必需品、子女上学交纳学杂费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可商工会的济难基金和共青团的扶孤助学基金酌情补助。同时,从今年8月1日起,对持有“特困下岗证”、“特困失业证”的具有本市常住户口(含区、县级市)、家庭人均月收入在本市城乡当年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含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特困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在读中小学(含中专、中技、职中)的子女(同期已获其他机构资助的特困学生不列入此扶助对象范围),可由学生家长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审批,由市教委、市教育基金会从设立的“广州市扶助困难学生专项基金”,提供按市物价局、市教委当年统一规定的课本费、学杂费标准进行资助。

(四)困难的下岗职工领取基本生活费后,家庭人均生活水平仍低于市规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由民政部门按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定予以保障。

五、五、制定职工帮困资金审批办法

(一)申请条件:1.下岗职工已申领《下岗证》并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或已有专业机构管理;2.已建立工资预留户;3.企业资助内连续亏损半年以上;4.已无结余工资;5.工资预留户中的资金已不足以支付企业一个月工资;6.申报前三个月经营者月平均收入不高于本市上年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7.申报前三个月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不高于本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8.企业主管部门已无帮困资金。

(二)申请程序:1.企业提出书面申请;2.企业主管部门加具意见;3.解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局)审批;4.市财政部门核发。

(三)申请标准:原则上按企业下岗职工平均生活费和应缴社会保障费与本市规定的最低保障标准的差额核发。

市劳动局和市财政局已发出《广州市职工帮困资金申请审批办法》。

以上各项措施已在实施中。至9月份全市已有86个企业,5600名以上下岗职工得到政府的资助,市属单位约支付帮困资金500万元,7、8、9三个月绝大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其中有300户特困下岗职工家庭得到民政部门的救济。

六、六、关于下岗职工生活保障“三三制”落实情况

“三三制”是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资金来源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三分之一,企业负担三分之一,社会筹集(包括从失业保障基金调剂)三分之一。从今年下半年的情况看,本市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基本所需生活费资金筹措已得到保证。市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即3000万元已全部到位;企业筹集(指企业负担1/3)的资金大部分可以承担;社会筹集1/3如有困难,明确由财政负责。鉴此,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今年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的基本生活保障可以妥善解决。

至于区、县级市的帮困资金,已明令各级政府加紧筹措,同时明确区、县级市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费标准,由区、县级市政府按不低于本地居民生活保障线确定。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5

根据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赴屯溪区、休宁县、徽州区和歙县调研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调研组实地察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情况,深入了解了全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步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包括安徽省XX市全境、XX市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总人口200万。2010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2010年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9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公布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首批公布的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我市作为保护区核心区域,近年来一直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深入实施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新深度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保护区和管理条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试点保护工作条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项目保护工作条例》等,结合XX实际,先后出台《XX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XX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深入推进落实非遗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2.全面做好普查登记。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传统知识等项目,包括世界级2项(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和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非遗名录),国家级21项,省级63项,市级12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658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传习基地(所)27处,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处,市级传习基地85处。现存的非遗种类和数量均列全省第一。

3.深入落实保护措施。成立XX市非遗保护中心作为保护区常设机构运行。设立专项资金作为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开设“非遗贷”、“徽艺贷”等个人循环贷款,重点支持非遗企业生产和经营。成立XX市文房四宝协会、徽菜烹饪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扶持建立徽派雕刻博物馆、徽墨文房博物馆等博物馆集群,依托XX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行知学校等非遗传习基地,开设相关课目,多渠道加强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和扶持,增强传承人的技能培训,致力培养非遗特色人才,进而带动行业兴起。

4.着力打造文创品牌。积极开展非遗品牌赛事和专题展示。组织了两年一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歙砚技能大赛等非遗品牌活动。举办“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等专题展览。打造了歙县徽州古城非遗夜市、屯溪黎阳IN巷非遗购物节等知名景区旅游品牌项目。通过专题宣传、实物展示、活态展演等多种方式,积极推介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系统繁复的大工程,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1.工作经费仍不足。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拔付和政府财政投入,我市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域,“十三五”规划中建设资金需求约3亿元,我市每年争取和投入经常性非遗工作经费仅有1250万元左右,“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到资金仅55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非遗各项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且吸引社会资本较少,群众参与度低,文化消费比重仍然不高。

2.保护力度尚不够。主要是受市场经济影响,非遗项目中经济效益好的,保护传承的积极性高、效果好;经济效益低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应尽的保护。现今社会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依然较为淡薄,部分非生产性的项目,特别依靠是口传心授的非生产性的非遗项目,传承的老艺人或知情人数少,年事高,技艺正面临着失传,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的风险。加上自然性损坏、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等原因,造成文物破坏消亡的速度加快,保护形势严峻。

3.专门人才较匮乏。目前,非遗保护基层组织机构仍较薄弱。部分区(县)专门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且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保护工作队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动性大、基础薄弱等问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亟需建立一支对非遗工作充满热爱,具有非遗专业知识和技能,愿扎根、拼命干、肯钻研、能创新的队伍。

4.市场活力还不高。非遗传统工艺的开发虽然被开始重视,但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大多数非遗传承人擅长的是非遗传统的技艺,制作的是传统的产品,产品创新、研发和营销的精力、经验严重不足。受传承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制约,大多非遗工艺还是属于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仅仅停留在个性化的消费阶段,没有条件形成大规模公司化经营,导致有些非遗项目只是以静态被动接受的方式存续着,没有在市场中激发活力。

三、工作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

我市非遗门类众多,分布面广,文化表现形式不同,自身传承发展规律也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各地非遗门类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成立相应机构,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财政每年经常性非遗工作经费要适度倾斜,加大对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且要按照财政收入比例逐年调整增幅。同时,也要鼓励吸收多渠道投资,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非遗传统工艺保护和振兴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撑。

二是要进一步培养专业队伍。

要从非遗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落实相关人才政策措施,支持和推进生产性示范基地和传习研学基地建设,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带徒授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载体。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训,引导他们深入开展非遗技艺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实践创新,促进他们成长为更具实力和活力的非遗传承群体,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传统工艺产品。

三是要进一步营造社会氛围。

要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兴自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形式,丰富宣传话题,切实提高民众对非遗保护的亲进度和参与度。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非遗展示平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亮点,尽可能多的吸引社会关注,从而全面提高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形成非遗保护自觉性。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6

【发布文号】榕政综〔2008〕69号 【发布日期】2008-04-07 【生效日期】2008-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两法整改情况的报告

(榕政综〔2008〕69号)

市人大常委会:

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福州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会议在肯定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两法”的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和落实。现将有关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宣传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市农业局和市海洋与渔业局已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福州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提高宣传频率、丰富宣传手段、增加办班次数和扩大培训范围,让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充分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对发展我市外向型农业和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关键性,进一步明确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形成了生产安全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产品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市农业部门共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230多期,培训农民2.2万人次;组织4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发放挂图、手册、明白纸等资料7.8万份、“农业部就农资问题致全国农民的公开信”和“福州市农资产品销售信用卡”6000余份。全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3期,培训1.16万人次,在主要养殖区、出口水产品原料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苗种场等发放相关宣传材料1.88万份,较好地提高了广大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二、努力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目前,我市已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8年,仅市本级就安排农产品安全工作经费580万元,比增81.3%。这些经费重点用于“瘦肉精”的监督抽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检验、水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工作。

三、抓住关键环节,不断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点多面广,为此,工作中我们突出重点,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管,以点带面推动监管工作的开展。农业生产环节用药方面,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5000多人次,检查整顿农资市场400多个(次)、农资企业338个(次)、养殖场、兽药店788家,检查各类农资20.18万公斤,涉及货值90多万元。重点检查了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场使用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情况。蔬菜基地重点加强了禁限用农药检查,连江、闽侯等县的双孢蘑菇主产区着重检查了荧光增白剂使用情况。水产品用药方面,以大中型养殖场、大宗养殖品种为重点,以检查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等国家规定禁用药物为主要内容。畜禽方面,重点检测了生猪“瘦肉精”、牛奶抗生素残留等,并加强了疫病防控工作,全市共完成大中型牛奶生产企业10批次鲜牛奶抗生素药物残留检测任务、10批次禽类磺胺药物残留检测任务。截止11月30日,全市家禽累计免疫2938.619万羽,禽流感免疫率达动态100%;家畜累计免疫354.399万头,口蹄疫免疫率达动态100%;猪瘟累计免疫313.420万头,免疫率达动态100%;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累计免疫215.307万头,免疫率达动态100%。截止目前,全市没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有力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方面,已对全市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按照“四有”要求,建立了市场准入、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报告、先行赔付等制度。同时,组织对市区20多个超市、农贸市场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四、着眼于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农产品生产方面,重点落实产地安全管理、生产档案记录、包装标识、质量安全监测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全市以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化生产。目前,全市已建立4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22个标准化示范区。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28家,产品100个;通过认定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8个、产品83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3家、产品7个。农产品销售方面,侧重抓好批发市场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包括批发市场管理责任制度、检测制度、台帐记录制度及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制度等,对经检测不符合质量安全的农产品,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停止上市和销售。农资销售管理方面,部分地区推广使用了农资产品销售信用卡制度等。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从源头产品生产到市场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保障。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以来持续强化对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原来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效,有效地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已实现了“6个100%”目标,即福州市区国家认定的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已100%纳入了安全监管范围;全市收缴的高毒农药已100%进行了销毁;全市2家兽药生产企业已100%通过了GMP认证;对辖区内一家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生产企业进行了100%监督检查;对全市25家饲料添加剂和3家兽药生产企业100%进行了检查;对全市4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22个标准化示范区100%进行了抽检,未发现农残超标现象。据农业部监测的结果,我市“瘦肉精”检测合格率连续11次全国第一,磺胺类药物合格率连续6次全国第一。水产品质量安全也实现了“6个100%”目标,即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原料备案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等三类基地100%建立了生产、用药和产品销售记录等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控措施;三类基地使用违禁药物和化学品的违法行为基本解决,监管率达100%;阳性样品的结案追溯率达到100%;苗种生产单位100%建立了生产、用药和苗种销售记录等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控措施;设区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已100%纳入了安全监管范围。在农业部、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例行抽样检查和不定期的监督抽查中,药残检测合格率达98.5%,大大高于药残检测合格率95%的标准。近期市里组织8次对水产品批发市场、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以及超市进行了30批次产品检测,检测全部合格。

专此报告

二○○八年四月七日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7

贯彻落实区委人大工作会议的情况报告

青羊区东坡街道为深入贯彻落实8月25日区委召开的区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街道党工委召开工委会专题研究如何落实好会议精神,并于8月27日组织全处干部学习了《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成青委发【2010】3号)和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传达了区委书记屈建宏、区长谢强和区人大主任宫宝林的讲话精神。

一、党工委高度重视,完善街道人大联络机制

街道党工委始终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切实加强街道干部对人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新型形势下的人大工作。一是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街道代表小组组长,便于及时了解和解决工作开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认真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履行监督职权和参政议政的职能,让代表提出更多更有创造性、建议性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进一步完善街道人大代表联络机制,将人大工作纳入街道目标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

二、建立健全制度,保证小组活动的开展

建立健全人大代表小组工作制度是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的关键。街道人大代表小组根据区人大的工作要求,结合街道实际,一是制定了《人大代表接待日工作流程》、《人大代表接待日办理事项处理单》、《街道人大代表履职情况表》等

工作制度;二是制定好今年的计划和每月活动安排,以及全年人大代表接待日时间地点安排,以便代表安排好工作,参加活动;三是建立街情定期通报制度,对街道开展的各项重大活动、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及时间向人大代表通报,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指导和监督;四是更新辖区人大代表联系方式并制成联系卡发到每一位代表手中,方便代表互相联系、学习和交流代表工作。

三、落实学习制度,提高代表素质

一是为提高辖区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街道将通过集中培训或自学的方式,组织代表学习法律和相关履职知识,进一步增强代表的法律意识,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二是为让辖区代表更好了解区情、街情,街道联络小组将每个季度定期向代表通报区和街道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征求代表意见、建议。

四、认真开展宣传活动,促进代表工作

为了让广大群众对人大及人大代表的工作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在辖区各社区、单位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使更多的群众了解人大的主要职能。每次开展人大代表接待活动都提前十天在各社区居民院落进行公告,让尽可能的需要反映问题的群众、需要帮助的群众都能参加接待活动。

五、认真开展人大代表接待活动

辖区共十四名人大代表,每次四名人大代表到社区院落听取辖区群众意见、建议,收集需要解决的群众困难和问题,并利用工作便利将所有的意见和建议在职权范围内能解决的都会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都当面解释或书面回复,切实做到了知民情、急民需、解民忧、化民怨、为民办实事,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加强人大代表的沟通联系

通过组织学习、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代表的思想状况及工作情况,为他们履行职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使小组代表能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建立朋友关系。在代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为代表排忧解难,维护代表的合法权益。

七、组织代表开展调研活动

针对辖区以及辖区代表特点,安排较为合理的调研项目,一是今年四月明确组织代表在参加了辖区青羊实验中学教育恳谈会让代表了解辖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二是七月联合草堂、府南代表小组组织代表共同开展了调研活动,探讨三个办事处在金沙文博旅游的功能区中各自侧重定位,并形成了《青羊区东坡街道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的调研报告;三是九月将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起传达学习区委人大、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并围绕会议精神进行座谈讨论。

青羊区东坡街道党工委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8

近年来,市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xx、xx市委和上级法院关于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积极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服务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把服务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加强刑事审判工作,深入开展xxxx专项斗争,依法惩治侵害企业权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违法犯罪,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化解纠纷、强化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截至xx月xx日,我院共审结涉企民商事案件xxxx件,合同纠纷案件xxxx件,民间借贷和企业借贷纠纷案件xxx件,股权、金融等案件xxx件。发挥破产程序的保护、救助、重整功能,制定实施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服务保障的意见,与政府职能部门主动对接,有序推进xxx等xx件破产案件审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作为xx市唯一被省法院指定开展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的基层法院,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今年以来共受理涉知识产权纠纷案件xx件。加强行政审判工作,全面开展跨行政区划管辖行政案件试点工作,建立行政争议审前和解中心,促进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二是推进解决执行难工作,兑现企业胜诉权益。积极开展“涉民营企业”“涉金融债权”等专项执行活动,今年以来,共执行涉企案件xxx件,执行到位金额xxx万元,有力维护胜诉方权益,助推企业发展。同时,结合执行工作,依法依规惩戒失信被执行人,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三是创新司法服务举措,努力为企业营商提供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环境。按照省法院部署推出十项措施,全面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优化司法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两个“一站式”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立案,利用好24小时法院、12368服务热线;深化“分调裁审”改革,强化速裁程序应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今年以来,诉前、诉中调撤涉企纠纷xxx件。同时,延伸司法职能,开展法官“进企业、送法律、送服务”等活动,并积极提出司法建议,努力做到审理一类案件、堵塞一批漏洞,促进企业依法规范经营。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9

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4月28日,《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经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五大类指标完成情况。规划实施三年来,GDP分别完成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的102.58%、107.65%和104.93%;财政总收入分别完成规划年度目标的108%、117%和108.9%,年均增速39.2%,高于规划期年均增长目标4.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34%,高于规划期年均增长目标8.34个百分点。同时,报告还重点对实施进展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真实、客观地评价,全面总结了《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的推进规划后期《纲要》的顺利实施,报告明确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坚持投资拉动,稳定消费增长,努力完成各项发展目标;二是加发展进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三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四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发展承载力;五是继续完善各类

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篇10

关于贯彻落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和市委

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汇报

市委督查室:

6月18日,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会议,专题学习贯彻市委大工作会议和市委政协工作会议,领会会议精神,研究贯彻措施。按照要求,现将有关贯彻情况汇报如下。

一、及时传达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

市委大工作会议和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办及时召开了全体职工会议,市志办主任马兴隆传达了会议精神,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共遂宁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中共遂宁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及崔保华书记和胡昌升市长的重要讲话。通过对会议内容的学习,大家深刻地领会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能够保障人

1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遂宁的重要保障;是推进“三个加快”、建设“四个遂宁”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质特征、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好市人大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原则。当前,“巩固回升、加快发展”是全市中心任务,推进“三个加快”、建设“四个遂宁”是全市工作大局。要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这个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在科学发展上献计献策,在和谐发展上凝聚人心,在创新发展上贡献力量。

会上,马兴隆主任要求,全体干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及领导讲话,把握会议精神实质,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为2010年的一项重要任务,牢固树立政治意思、大局意识、责任意思,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切实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努力推进追赶跨越式发展。

二、切实转变作风,树立良好形象

一是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从事本职工作的本领和才干;二是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三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带着感情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努力解决贫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党的关怀带给基础群众。

三、以贯彻会议为契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加强对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集中力量扎实做好区县志的终审及年鉴编纂等业务工作;指导市级各部门完成部门志的编纂任务;完成好《救灾志》和地方志资料的报送工作。

进一步加强地情、市情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不断挖掘遂宁的历史资料,利用地方志记载的遂宁特有自然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系统打造特色品牌,为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促进遂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安徽建筑大学社会实践参考选题及要求下一篇:检验科轮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