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生活现状的调查

2024-09-23

梅州的生活现状的调查(通用7篇)

梅州的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1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XXXX—XXXX年学年度

寒假学生个人社会调研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调研地区:

调研题目: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容。

二、春节

俗话说得好,“百节年为首”。春节是客家人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我的长辈曾经说过,出门在外的人平时可以不回家,但是过年一定得回来跟家人团聚。如果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们不回来过年,长辈们必定是会责怪的。

我们客家人的过春节的方式是,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起,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架”,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和用品。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忙着做年糕(甜粄)、煎油果(油挤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而年三十日为统一祭祖时间,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这天老嫩大小穿着新衣服,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别多。

年初二,是转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转娘家的妇女,有的舍不得离开娘家,因此有:“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年下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嬲一日,初五‘唱也圩’,初六唔好归,七不去,八不归,初九初十看打狮,十一十二又有龙灯会,索性月半才来归”的儿歌。

初五日,俗称“出年架”或“唱也圩”。因这天原是圩日,人们来往街上,一见熟人就互相拱手拜年恭喜。初七那天称“人日”,家家吃“七样菜”:芹、葱、蒜、春菜、芫荽、甜菜、韭菜等,取其勤劳、聪明、会划算、有春光、团圆、甜蜜、长久之意。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松口过正月半的时间,一般定在十二、十三、十四,以十四那天过月半的为多,却无人定在十五,这与别地在十五过月半完全不同。过正月半那天像过年一样,以三牲敬神祭祖,人来客往,吃丰盛的菜饭。元宵这一天有很多地方是放孔明灯和举行闹灯花的盛会。从过春节中看来,梅州地区的客家文化保留还是较好的,很多的客家人都是喜欢独有客家特色的客家春节。这从而有利于我们客家风俗文化的保留。

三、问卷调查跟实地走访

通过对五十个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人(梅州地区的)在家里依然是讲客家话,在客家话这一板块的保留程度较好。95%的人在家里是讲客家话。

而在春节的时候,87%的家庭里都还是准备了客家特有的“煎丸子、煎芋圆、散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食物。约98%的家庭会去祭祖。约80%的家庭还是会拜神的。在客家风俗中,虽说是迷信,但是很多的家庭选择拜神祭祖。

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在结婚这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变化相对较大,但是客家方式的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约69%的家庭愿意采取客家的结婚方式。而在葬礼这一方面的变化比婚礼的较小。87%的家庭采取客家特色的葬礼。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客家的家具“八仙桌”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只有约48%的家庭还使用“八仙桌”。“八仙桌”逐渐被那些外形美观的餐桌所代替了。而这种所谓的“按位入座”的习惯,几乎没了,只有少数地方还保留这种席位的安排。

客家山歌作为我们客家人的特有的娱乐方式,是一种无形的财产。而客家山歌的保存也是较为完好的。有93%的人听过客家山歌。从这方面看出,通俗易懂的客家山歌还是较为受广大人民的欢迎的,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

接受调查的人都认为我们的客家文化应该保存下来,其中62%的人认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在客家文化保留的现状下,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大部分人认为一般,这说明我们对于的客家习俗的保留程度还是不太满意的。

因此,我们未来在保护客家文化的路途上,要更加的努力。

问卷调查,主要是对于年轻一代的调查,为了更有说服力,对附近的老一辈人进行了访问。老一辈的人认为,现在的我们梅州的客家文化算是保留的一般,但是近几年打着“客家文化”的头号得文化产业相继崛起,比如房地产业把客家特色的围屋建成经济房,这把文化跟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客家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的后代继续发展我们伟大的客家文化。老一辈对于我们梅州地区的文化保留,是持较为肯定的态度,认为要继续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的特有的客家文化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保护,一起努力发展的。

四、结论

梅州地区的客家文化保留的还算可以,尤其是近几年的客家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客家文化的发展。客家文化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财产,我们需要共同的保护。

大学新生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2

关键词:大学新生 生活现状

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然而初入象牙塔,面对全新的生活,许多新生在思想、心理上都会产生许多困惑和矛盾,从而导致了一些新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许多不适应的现象。这其中,有一部分同学显得无所适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征,从生活的适应性的角度,研究大学新生存在的一些适应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渭南师范学院新校区和北校区的大学新生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对不同的专业在不同时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所用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学习、环境、生活和心理5个适应因素。

2 生活适应的相关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771份,问卷回收率为85.67%,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650份,问卷有效率为84.3%。其中,1992-1993年出生的占86.3%;男性121名,女性529名;城镇生源31.7%,农村生源68.3%;独生子女占18.2%,非独生子女占81.8%;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的占31.3%。

2.2 调查的相关结果

2.2.1 离家的困惑 当代大学新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进入大学前对大学校园都充满了憧憬,对大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缺乏全面的认识,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失落感。尤其是进入大学后都没有主动地去确定新的目标,往往被动地按照学校的安排简单重复地生活,从而产生对大学的失望感。离开了家人的呵护和亲密朋友的陪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真正开始独立生活,许多新生因为独立生活能力的欠缺而感到无助,因为习惯性亲密关系的缺乏而感到孤独。当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不到同学的关心也不能得到家长的关怀时,就会心生埋怨与孤立情绪,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排解困惑,进而可能诱发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在调查中,有63.2%的新生表示需要时间慢慢适应大学生活,仍然有3.3%说很难适应(表1)。

2.2.2 生活环境的落差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也有一部分来自比较遥远的城市和农村。来到大学,必然会面对自然环境、地域环境的改变。南北地方环境的差异、城乡生活的差异、强烈的贫富差距以及校园环境风气的差异等等,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很大的落差,带来不可名状的自卑感和浮躁。特别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新生会对自己的外貌、能力、价值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了更多的关注,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矛盾时,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使得他们不能更好地融入群体生活[1]。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有的新生能很快“入乡随俗”。调查显示,80.6%的新生对于当地的方言没有太大的不适应,并有13.7%呈慢慢适应的状态。可是有的新生却相反,他们非常拘谨、胆小,平时又缺乏与别人的交流沟通,显得有些不太合群,导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从整体上看,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活,有36.3%的新生比较满意,但也仍然有36.6%不太满意(表2)。

2.2.3 生活习惯的困窘 青年期的新生独立意识较强,却又存在依赖的心理[1]。很多大学生都意识到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相应的生活常识。来到集体宿舍,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习惯难免会影响对他人的看法,甚至会造成对他人的厌恶感。而且不同的人作息习惯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睡眠质量受到影响。面对大学的自由式生活,很多新生会形成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甚至造成神经衰弱。调查显示,有39.1%的新生不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33.4%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起居生活不规律(表3)。好多大学对大学新生的内务考核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每天都要打扫宿舍卫生。对于一些独生子女来说就不愿意去分担宿舍内务的任务,这样会影响到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换了一个新环境,饮食方面也会有所不一样,可能由于水土不服、饮食习惯的偏差和个人喜好的不同,新生一开始会形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调查显示,大约有25%的同学感觉对学校的饮食不满意,59%的同学表示不习惯当地的饭菜。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按时就餐,饿的时候就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这些都影响了正常的饮食规律。总体上,面对生活习惯的困窘,有43.1%的新生是由于饮食的不适应,16.4%是由于作息时间的不适应,仅有4.2%是因为其他原因。

2.2.4 经济方面的紧张与混乱 进入大学,结束了高中紧张烦躁的生活,远离了父母的束缚唠叨,大多新生开始了自由式而无计划的生活。如今,在大学的自主生活中,一切生活所需都要自己购置,而面对花色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部分学生一般都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认为没钱了父母就会补给,在经济上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支配权,从来不会考虑如何合理管理使用生活费这个问题。

在调查的人群中,68.3%的新生来自农村,并且有31.3%的新生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现在的大学生赶时髦、讲排场的风气越来越浓,有些还过于追求所谓的“社会化”,有的学生常出现“经济危机”,由此会影响学业的完成和导致心理问题[2]。有49.3%的学生表示日常生活消费紧张,于是以各种名义向父母追加生活费用,或者是向朋友借钱以抵日常开支,导致经济方面的混乱。另外一些学生则投入“经商”热潮,而大部分学生在业余时间靠兼职打工来赚取生活费用。

2.2.5 课余生活的丰富与空虚 相对高中生活来说,大学的课余时间增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增多了,但是对习惯被安排的学生来说,要自己安排那么多的课余时间还不太适应。调查显示,面对大量的闲暇时间,只有17.7%的新生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而19.5%的新生是处于一般状态,17.1%的新生是比较混乱甚至是很糟糕(表4)。新生的空暇时间主要用来看书、学习,也有部分的学生用来进行娱乐、运动和参加社团活动等。而且只有26.5%的新生没有参加社团活动。其中,有些新生认为参加社团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锻炼自己,还有利于综合测评加分。当活动与学习之间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选择,这对大多数新生来说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些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却有小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忙;而有些同学则既不想学习,又不参加活动,课余时间大多数在寝室中荒废,每天无所事事,由此产生空虚感和厌倦感。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桌球厅等娱乐场所,甚至无节制地沉迷其中。这表明,82.3%的新生都面临着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难题。

2.2.6 管理方式的宽松与失落 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较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较多,在班级、宿舍、社团等都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学习中无人督促,生活中无人管理监督,自己不但要学会管理自己,还要适当地管理他人。突然的转变让部分新生无法适应,有些新生也不去尝试适应,反而任由自己随心所欲,甚至有29.6%的新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长时间的无规律无管理的生活会使新生心里出现一些排斥现象,不愿意去做自己不想做但应该要做的事情。过于松懈的生活会引起诸多情绪纠结,当情绪无法疏解调适时,将不利于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

2.2.7 自我角色转换的挑战 当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在高中阶段是学校里的优等生或者是班里受人关注的人。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大多数新生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因此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优势,而且还要一下子从别人以自己为中心转变为自己去适应他人和环境的状态,当自己的心态不能相应地得到调整时,新生就会容易表现出苦恼、焦虑和无所适从的现象。此外,大学也是半个社会,不再像高中生活那样一切以学习为主,在大学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处事与做人,并且要在新的环境里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这种自我角色的转变不仅会导致内心的冲突,它还会影响到人格的完善[4]。很多学生都是带着家人的高期望进入大学,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社会就业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即使还没有到工作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对社会的适应和社会角色的确定的焦虑感。调查显示,有70.6%的新生时常关注自己的专业以及将来本专业的就业情况,56.3%的新生有想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没有实施,也有0.6%的认为没有那个必要。其中有20.5%的新生已经尝试去拓宽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以提升自己了。这表明,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从而为未来努力,正是摆在大学新生面前的严肃课题。

总之, 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新生难免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这需要大学的各种职能部门从自己的责任出发,广泛关注大学新生,了解不断变化着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根据不同地域、民族、类型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抓住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第155页,第150页.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第178页.

[3]陈金定.青少年发展与适应问题理论与实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第134页.

[4]侯玉波.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M].2007-1,第243页.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1XK019)。

作者简介:

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3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 间:2012 年1月18-28日 地 点:广西000县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00县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试点到铺开,仅三年时间,全县建成45个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屯,乡镇示范建设22个,形成“县委决策思路、政府投资鼓励、政协竭力助推、部门结对共建”的良好局面,成为凝心聚力、民风教化、文化传播、法律宣传、休闲娱乐的载体和舞台。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基本实现家家通电,电视,电话等,现代通信设备设施较完善,这些条件方便了农村农民交流和对外界世界的认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广西0000县是人口大县,也是客家文化大县。00县人口约175万,其中客家人有110万左右,底子薄、人口多,属于后发展地区,农村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目前的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3%的农户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7%的户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95%的农民家庭没有订阅报纸和其他杂志;88%的村民不能看到当天的《南国早报》;75%的人没有参加过省、市、县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75%的人在一年内没看过电影; 82%的人文化生活是与电视为伴; 60%的农民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等;有80%的农民家庭用于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不足家庭收入的5%;有私人藏书的仅占2%。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长足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各种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本次调查正值春节,往往在这期间农村的赌博风气越发泛滥,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85%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以及比较大型集体的牌九赌博方式,大家都沉浸在赌博的活动中来度过春节。这样下来,很多人无形中把自己一年辛苦积蓄下来的劳动所得在赌博过程中输得尽光,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由于目前公安机关警力有限,对农村赌博现象听之任之,长此以往造成了农村的赌博之风日趋严重,并有慢慢发展壮大的趋势。一些农民不分白天黑夜,大肆进行赌博活动,已无心于农业生产,也无心发展生产经营,而一味地沉迷于赌博之中。而因赌博引发的抢劫夺财、打架斗殴、邻里不和等事件,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的稳定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给本来就脆弱的农村经济产生诸多不利因素,更给我们整个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治理农村“赌博之风”刻不容缓。地方党委、政府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必要普法宣传,造成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从而不自觉地投身到赌博之中不能自拨。赌博极易使人沉迷、消极,信念模糊,理想失落,浑浑噩噩,破坏了家庭、社会的和谐生活。2、斗殴现象

当地群众姓氏宗族观念浓厚,本地姓氏与外地同姓宗族之间长期保持着联络,在联宗祭祖、修建神祠等过程中,时常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在春节以及重阳祭祀,这个时候往往是矛盾冲突的高发期,同姓同族动辄成千上万人聚集到一起,坟地之类的争议很容易引发宗族之间的械斗。已经形成一种“有困难不找党员上庙堂、有纠纷不去法庭搞聚族械斗”观念。

3、迷信活动

封建迷信严重,不敢动“祖宗屋”,整体建设没规划,随意建设严重。现在农村建设处于无序建设状态,由于受几千年封建迷信残余思想影响,不敢动“祖宗屋”,也不愿在老宅上重建,大都随心所欲无序地向外扩张,侵占、浪费土地严重,建设无规划,参差不齐,路不通,无水沟,虽有新房,始终没有新貌。、环境卫生

思想封闭,小农意识强,环境卫生意识差,村庄脏乱现象严重。习惯于世袭下来的传统生活,满足于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小农生活,环保卫生知识缺乏,污水横流,粪臭味浓,垃圾成堆,柴垛乱放,烂房烂墙不拆,缺乏建设新农村劲头,观念落后,守旧保守,不思变革。同时调查显示农村青少年吸烟现象较为严重,未成年烟民达到60%。

5、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生活文化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应根据农民的需求建立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广播站、宣传栏,添加体育健身活动设施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加大民风教育力度

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提高道德风尚的效果。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于立足提高农村农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致富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建设新农村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教养、有道德、识大体、顾大局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开设千万农家课堂,干部进村入户同群众一起学文化、学理论、学技术。尤其要突出学习宣传以团结互助为荣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弱者,爱护弱者,支持帮助困难或不幸的群众。形成团结融洽、和睦相处、互助互援、携手共走富裕路、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5、加大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手段营造舆论氛围。大力创新舆论引导宣传手段,助推新农村建设成为“亮丽”的民心工程。让建设的新农村有示范有样板,让外出经济能人了解和投资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引导经济能人“反哺”家乡建设新农村。应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化先进宣传手段,抓典型、树样板、弘扬先进思想和纯朴客家村风民风,引领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使新农村的建设影响与传播深远,鼓舞人心意义重大,互相促进、互相渗透,有榜样可学,有经验可借,有做法可用。

6、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农村文化产业建设。

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事业资金的投入,地方政府主抓精神文化的领导干部,农闲时要为农民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尽可能给农民提供更多、更好、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成为农民心中实实在在的管“文化干部”。

五、调查总结

鉴于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力度的加大,本次调查选择农民生活文化做为调查与分析。在他们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同时,还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如赌博、迷信、注重名利等。结合农民朋友的介绍,他们自己的思想,再加上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发现农民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大体上是满意的,他们觉得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对此,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希望本次的调查能引起广大农民对新事物的关注,落实新项目,寻求新的发展。

村干部的工作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典型调查法

指导老师:

综述:鉴于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农村是否能转型成功,不仅关系到每个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改革发展,特进行本次社会调查,在于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村干部的问题,希望广大学者积极出谋划策。本次调查采用典型调查法,对村干部及特殊群众进行为期13天的调查,涉及村干部的工作现状、能力和部分农村问题的处理办法等,且深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得出了针对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对此做了总结。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农村村干部工作生活现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计献策,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村干部的工作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为了了解农村村干部工作生活现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计献策,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利用暑假这个难得的机会我在进行了这次社会调查。我采用了典型调查方法,对该村的在职及退休村干部、特殊村民等人群进行了为期13天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了村干部与群众的几个方面问题并作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经查阅资料,总结出了一些想法,得到了一些结论,主要从村干部的工作思想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关键词:村干部工作现状能力发展问题工作思路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应当受到我们的关注。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单位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许多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政府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可是,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2、付出多与收入少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一系列特殊原因,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必须要多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较低的待遇。不仅是经济待遇低,而且政治待遇也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政府就发给一张“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让人倍感凄凉。

3、工作上较真与遭受人们攻击的的问题:村干部不像上级领导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任务,而且更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等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然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我国的法律在逐渐健全,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

生,但还是有人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休了,还得在村上生活,这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甚至无法更好地展开工作。

4、群众急于求富与村干部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是处于原地踏步的生活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自己村子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心有余力,二来部分村干部受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地域等的局限,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实属无奈。

5、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兴办水利、公路等,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只剩下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 这就导致群众与干部的矛盾发生了。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不管群众是否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而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

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根本不管以前的办法是否行得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埋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独断专行,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不懂科学技术,不敢大胆调整农业结构,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自身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从不深入学习,不懂政策法制,不会业务知识,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即使学了也没用心,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主张,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顾当前,不管以后,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障碍和困难。这也有工作交接不力的问题。

三、小结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经过调查,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才利于积极主动顺利地开展工作。

2、掌握好业务知识。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但要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更要根据分工不同,掌握好各自的专业知识,懂得有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

梅州的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5

X建锋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10春行政管理专科·渭南电大分校)

【摘要】外来务工青年作为一个身处城市而又与城市文化有隔膜的特殊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对澄城县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都存在一定困难。有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改善务工青年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其合法权益。

【关键词】进城务工青年社会服务维权

外来务工青年作为一个身处城市而又与城市文化有隔膜的特殊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是,如何使他们真正适应城市生活,并参与其中,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艰巨工作。了解进城务工青年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对城市的适应程度,了解他们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促进外来务工青年和谐地融入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于2011年10月在澄城县城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不同行业的进城务工青年进行了调查,共发放专题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6份。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所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目前在澄城县打工的进城务工青年,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抽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被访青年的年龄在18岁~35岁之间,其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1%。他们在澄城县主要分布在以下行业,建筑业占24.9%,工业占9.7%,服务业占59.7%,其他仅占5.7%。这些务工青年当中,一半以上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占34.5%,初中占26.8%,小学及以下仅占6%。大部分务工青年到澄城县打工时间不长,尚处在适应阶段。来澄三年及以下的占了绝大部分,达到72.3%,五年以上的仅有18.4%。在这些务工青年当中,未婚的占61.7%,已婚的占36.3%,已婚青年中有子女的占到60%。有73.4%的人月平均工资在800元~1500元之间,月平均工资超过2000元的仅占3.3%,总体工资偏低。

2.进城务工青年现状调查

工作方面。

第一,进城务工青年来城市打工的主要目的比较单纯,选择最多的是挣钱养家糊口,占到38.1%,还有很多人只是考虑离开农村,想换个环境发展(占35.1%)。第二,进城务工青年找工作的途径比较少,主要靠自己和亲友。从工作来源来看,工作是自己寻找的占42.3%,熟人介绍占36.4%,两者占到所有进城务工青年找工作来源的78.7%,而通过中介机构以及其他方式的不足23%。

第三,进城务工青年平均工作时间较长。通过调查,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占到81.5%,其中有24.7%的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超过正常工作时间,仅有24.5%的人能够拿到加班工资,有39.6%的人有时能拿到加班工资,剩下35.9%的人拿不到加班工资。

第四,进城务工青年大部分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个比例为59.7%,其

中有20%以上的人没有包括口头约定的任何合同,而且工作中,65.9%的人遇到过拖欠工资的情况,其中有10.9%的人经常被拖欠工资,权益很难保障。如果在工作中权益受到损害,与企业据理力争,保护自身权益的仅占19%,通过法律途径保障自身权益的占到46.4%,找亲戚朋友帮忙占到25.1%,剩下的选择安于现状没有力量解决问题(3.9%),或离开后报复(5.6%)。能够看出,大多数务工青年能够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保障自己的权益。

第五,进城务工青年办理社会保险率低。在笔者所调查的进城务工青年中,单位没有为其办理任何保险的有52.8%,单位给办理医疗保险的占28.7%,办理工伤保险的占28.3%,办理养老保险的占14.3%,办理失业保险的占8%,办理生育保险的占3.8%,有住房公积金的仅占7.5%。

生活方面。

第一,进城务工青年居住条件简陋。在所调查的进城务工青年当中,有10.8%住的是自购商品房,48.8%租房居住,32.3%住在单位宿舍里,还有5.9%的人借住在亲戚朋友家里。虽然有一部分人在城里已经购买住房,但仅是极小一部分,大部分务工青年居住不够稳定。

第二,子女教育也是进城务工青年面临的主要困难。在所调查有子女的务工青年当中,32.2%的子女随自己在务工城市生活。在子女教育中大多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收费太高(占51.8%),由于户口问题学校不收(占35.9%)等等。第三,进城务工青年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工作之余,选择看电视、报刊的占34.1%,选择聊天的占23.9%,选择打牌的占18%,剩下的选择找老乡串亲戚(7.8%)和泡网吧(9.3%)。务工青年能够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少,在过去一年中,只有20%的务工青年能够有机会参与工作单位或社区组织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3.解决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的几点建议: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进城务工青年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并不能获得完全平等的社会身份。他们在进入市场和立足城市两个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必要支持。例如,在进入市场问题上,政府要在进城务工青年技能培训、用工信息的发布、规范职业中介组织和就业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上多做文章;在融入城市问题上,要从提高进城务工青年收入水平、提供廉租房、建立和健全进城务工青年社会保障制度、丰富进城务工青年文化生活等方面着手进行解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政府要尽可能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虽然澄城县大多数务工青年有一定维权意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有近一半人选择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但是有一半以上务工青年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大多数务工青年的工作时间高于正常工作时间,而且拿不到加班费。因此,务工青年法律知识不够丰富,维权意识仍不明确。所以维权工作首先应使外来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成为知法守法并能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政府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帮助外来务工人员。

共青团组织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外来务工青年来城市打工,既是一个提高就业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资本的过程,更是一个更新观念的过程。因此各地共青团组织应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外来务工青年成长成才铺路搭桥。由于青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自主创业

我市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调查 篇6

关键词 高中生 生活满意度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90

Surve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in Our City

LI 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Liuzhou Tie Er Middle School, Liuzhou, Guangxi 545005)

Abstract Objec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city's high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Youth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Liuzhou 1606 high school questionnaire. Result: The city's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e middle level of life satisfaction, different family seat, wheth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atisfaction with one child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rades between life satisfaction high school sex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happiness

在中国梦的大环境下,幸福与否、满意与否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当记者满大街的采访百姓:“您幸福吗?对生活满意吗?”由此可以看出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人们更加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幸福感满意度之类的相关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解我市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基本情况,特对此群体进行生活满意度现状调查研究,以此给当前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柳州市4所高中(2所示范性高中、2所非示范性高中)抽取了18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0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2% 。其中,男生708人、女生898人;城市学生1013人、农村学生593人;独生子女781人、非独生子女825人;高一551人、高二532人、高三523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其中生活满意度包括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家庭、友谊、学业、学校、自由和环境6个维度,一共36个题目,采用7点评分方法,即“完全符合”记7分,“符合”记6分,“有点符合”记5分,“说不定”记4分,“有点不符合”记3分,“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87~0.93之间,总量表和各分量表间隔一个月的稳定性信度介于0.80~ 0.85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6个因素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9.54%,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其构想效度良好。①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柳州市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现状

由表1可以看出:我市被调查高中生整体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分为4.41。这说明我市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从生活满意度的各个维度来看,我市高中生体验到了较高的家庭满意度(5.10)和友谊满意度(4.65);其次是自由满意度(4.56)、学校满意度(4.47)和环境满意度(4.25);最低的是学业满意度(3.28)。

表1 柳州市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2.2 柳州市不同性别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

为了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男女高中生除在家庭满意度和学业满意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外,在总体满意度和其他满意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家庭满意度中,女生满意度(5.20)显著高于男生满意度(4.98),而在学业满意度中,男生满意度(3.44)显著高于女生满意度(3.16)。

2.3 柳州市不同家庭所在地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所在地高中生除在家庭满意度上没有差异外,其余各项满意度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4 柳州市是否为独生子女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

由表4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友谊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总满意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的友谊满意度(4.72)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59);独生子女的学业满意度(3.34)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23);独生子女的学校满意度(4.59)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36);独生子女的环境满意度(4.44)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07);独生子女的总满意度(4.49)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35)。

2.5 不同年级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

由表5可以看出:高中生在总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二、高三年级的学业满意度显著高于高一;高三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总满意度显著高于高二、高一(表6)。

3 分析与讨论

本次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我市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之间的高中生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差异不显著。从总体上看,家庭在城市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在农村的学生。城市的学生得到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多,城市的办学条件也比农村的相对要好得多,城市人经济、文化各方面条件较好,自然会产生更高的生活满意度。研究结果还表明,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关爱的专注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用于一个孩子身上,孩子所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而高三年级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年级,高一的学生刚刚进入新的学校,对新环境新同学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就读的学校不一定是心底所预期的学校,高二的学生经历了文理科分班,又开始重新适应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所以相比起高三年级的学生,高三年级在生活满意度上也更高。

根据上述结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对高一新生做好人际关系的教育,高二学生做好文理分科的心理辅导工作。多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对非独生子女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家庭所处地为农村的孩子有见识外面世界的机会。要想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就将从上述有关方面着手解决,以期让学生的心理状况水平更好。

注释

梅州的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7

摘要:我的家乡在泉州永春的一个小乡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乡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年暑假,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及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我们对家乡的居民生活现状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

关键词:城镇变化居民生活存在问题

一、中国在变,城镇也在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小组利用寒假时间在杏树小镇针对桃园小村居民生活进行调查总结,让我们对城镇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丰富了我们的寒假生活。

(一)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根据村委会杨主任给我们的资料显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收入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我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约1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1.5万元,由于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特征,其收入构成也随之变化,收入明显提高。

(二)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由于受消费价格的影响,吃的比重上升,穿、住、交通通信等都略有下降,而医疗保健比重也上升了,已高于吃的比重,跃居第一位,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服务性消费、旅游支出、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美容用品和美容费支出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五大消费热点和亮点,有力地推动了总体消费水平。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食品市场供应丰富,品种繁多,居民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结合,追求食品的营养性、科学性、均衡性和多样性。保健、环保的绿色食品倍受人们的青睐。

1从主要食品消费量看,主食稳定,副食上升。各类蔬菜人均消费明显上涨,各种鲜奶及奶制品人均消费也同比增长很多。

2从享受性消费来看,精神消费人均消费相对于往年来说也略有提高。

(三)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我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呈快速增长态势。统计资料表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往年增长。

二、改革开放,居民生活更美好

我们小组同学经杨主任提供的往年资料,以及我们近些天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调查,发现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和现在的农村生活迥然不同。

(一)居民的衣食住行的变化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8元,上涨了10倍左右。牛羊肉的价格至少达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涨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吓人啊。其次谈谈穿吧,现在一套像样的衣服怎么说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内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衣服的价格相对于那个时代上涨了18倍。

依次类推,下面这个题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农民家家都用上了电。

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尤其是在农村,可是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题目是行,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有人开私家轿车,当然,也有人爱坐出租车。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30年前的车票5分钱,现在的车票是1元,整整上涨了20倍。小轿车也进入了农家院。

(二)居民闲暇生活的变化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 在调查邻村的一

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卡拉OK;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人们更注重健身,跑跑步、打打球。不像过去单

一、被动选择,现在生活也富裕了,选择余地也宽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 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对此 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多去关注社会,了解形势与政策的动态,认识自身,认识社会,是一个提升自我,锻炼自我的宝贵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离开了大学这个象牙塔,来到了现实的社会中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人生;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多贴近社会,去感受最真实的社会生活,体味最真实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国新闻专刊,2000年,合著

上一篇:交叉销售总结下一篇:驾驶员聘用合同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