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追求完美的作文

2024-11-17

不要追求完美的作文(精选15篇)

不要追求完美的作文 篇1

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都完美。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而又达不到完美,就必然会产生浮躁。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不但得不偿失,反而会变得毫无完美可言。

有一个这样的笑话:一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九道门,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笑话当然是笑话,但是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一种天性。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时间长了以后,就自然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景: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到自己满意的地步,那么必定是吃不好,也睡不好,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很不舒服。什么事情都会有个度,就像水到了100℃就会沸腾,低于0℃就会结冰一样,追求完美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变得不完美。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事何物,都要适可而止,如果不达到想像中的彻底完美誓不罢休,那就是和自己在较劲了,长此以往,心里就有可能系上解不开的疙瘩,而且这疙瘩会系得越来越大,会系得越来越死。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往往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出现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像是一根树枝,即使再坚硬,也会渐渐承受不了我们自己找上门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完美是一句极具诱惑力的口号,却也是一个漂亮的陷阱,将我们陷进里面的泥塘,我们却以为是席梦思软床。我们就是这样跌进完美自身所造成的误区里,只不过这种误区常常是以漂亮的面貌招手出现,以良好的状态开始作为引导,然后被日后的逞强、虚荣所代替,心理上渐渐地磨出了老茧,而自己浑然不知。

我认为在现在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代,有效地避免追求完美的不利影响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去做呢?首先,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即:做事情过于追求完美,吹毛求疵。为了从99.9%跨越到理想中的100%,而为最终的那0.1%付出多出正常标准很多倍的时间、精力等资源。但是我们都知道,事情到最后的那0.1%最难获得,和前面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强求它。其次,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使生活节律紧凑有序,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社交及文体活动,分散和转移对完美的关注。

最后,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并知足者常乐,才是完美的心境。

不要追求完美的作文 篇2

到底初中生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习作, 我想根据我的作文教学粗谈几点看法。

一、读书积累, 关注生活

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受信息爆炸时代的影响, 普遍对书本失去了兴趣, 沉迷于网络, 这就失去了写作的基础和积累的源泉。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是我们的任务之一, 这就需要教师多引导多督促, 让学生必须阅读初中生必读的书目。坦率地说, 现在的课堂重标准答案, 轻个别解读, 重集体传授, 轻独特感悟, 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通读文本, 自己感悟。并且要反复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就能从平淡的文字中发现神奇, 从常理中悟出经典, 从别人的文字中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这就为写作积累了内在化的语言。

在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用心地读, 有思考地读, 做到读有所悟, 读有所得, 并启发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充分表达自己创意的看法及表达出自己的个性, 让彼此在思想碰撞中共享智慧, 在语言交流中深化感悟。那么在写作时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另外, 引导学生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 享受心灵的自由, 使他们对书籍产生好感, 对读书产生热情, 能积极将课内读书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以至到生活, 积淀文化, 充实写作的内容。

二、发现细节, 突出情感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初中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我们的生活平平常常, 而正是这平平常常的生活中隐藏着令人感动的事情、感动的镜头。通过学习《背影》一文, 学生注意抓住细节描写的作用, 从而思考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动的细节。一名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记述了自己与母亲的一次握手:“忽然我被母亲手掌中的一个硬茧划了一下, 我‘哎呀’一声, 忽然抓过母亲的手, 看着那双布满黄茧的手, 我流泪了, 母亲笑笑说:‘没事的, 这两天砖搬多了。’我怕自己会放声大哭, 急忙跑回屋中。”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 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情实感的体现。

三、注意文章中过渡的作用

俗话说:“过河需架桥。”作文也是如此,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 才能完整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而且恰当的过渡可以使上下文的内容自然连贯、行文通畅, 从而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层次更加分明。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第9节用了一组排比句进行十分巧妙的过渡:“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样, 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部分内容就自然而严密地连接起来了。通过理解这种过渡方法, 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如有个学生写作“我的一家人”, 写了每个人的特点及趣事, 但是每个人之间介绍的文字不甚紧密, 经过老师一点拨, 学生马上用了过渡的句子把几个零散的内容衔接在一起, 使整篇文章都大放光彩, 文章中的个体都鲜活起来, 增添了文章的亮点。

四、叙述、描写的巧妙运用

评讲作文时, 读学生写的不错的文章, 有的同学很困惑:他写的经历和我一样, 怎么能写得丰富多彩, 而我的文章干巴巴的, 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呢?为此我们就要教学生叙述、描写的技巧运用。

如果是一篇记叙文, 那么就要注意交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哪个环节都不能少, 并且能突显中心的部分更要认真去构思。在文章中还需要巧妙运用描写方法、表达方式、修辞等等。修辞的妙用形式很多, 但是只要有了“移情”的意识与思维, 你就会生出许多精妙的比喻、拟人句来。语言能力的提高, 需要我们用心琢磨, 以“推敲”的精神, 反思实践, 这样你会发现, 你也能点石成金, 化平凡为神奇了!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时适当的景物点染, 可以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恰当地点化套用引用名言、故事、名句, 能展现文章的灵动文采, 更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五、书写美观、清爽、抓住老师的“感情分”

追求完美作文的重要一项是书面。

“课标”明确指出:作文必须做到“不写错别字,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因此,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让学生把字写好, 要在写作的时候把字写工整, 不能追求快, 坚持每天练字;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不能随便点;文章的文题要居中, 段落划分要清晰、明了, 开篇要简明, 大、小段交错用;字数要恰到好处, 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如此, 你的作文自然就会清爽起来。

我追求的完美 篇3

想来也是,一样东西绝对完美了,反而不可爱,甚至可怕,就像神一样,即使是想象中的完美,也是要终了一生仰望的。完美和极致是一种境界,一个高度,在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地方,有时眼看着就能够着,可是到了近处,才发现,距离并没有缩短。

于是我就站在那里,怀着欣赏的心情,审视着完美中的残缺,和残缺中的完美。欣赏着这些我是不会痛心疾首的,那于事无补。我静静地在冬夜里遐想,喜欢在冬夜的月光下沉吟,可是今天的夜色没有月亮,在冬夜的清风下想念。

想念着自己心里的心思,在看那天边的云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缠绵。就好像在我的身旁,有一位少女在翩翩起舞着,一曲悠远而动听的冬天的小夜曲在我耳旁回响。

就好比如一块钻石,珠宝商首先看到的,是钻石中的瑕疵,并扼腕叹息。我看到的,是钻石璀璨的光芒,即使瑕疵,也是钻石的一部分啊,我会想,正是这瑕疵,才使钻石益发地耀眼。当然,我这么感性的人是做不了珠宝商人的,所以,我永远也只有欣赏的份儿。

在大千世界里,我欣赏的美无所不在。心中有诗的人,点滴皆可吟诵。喜欢美丽文字的张口就能成文的,喜欢涌诵着美丽的文字,美不断流淌和变化,我感受和发现着美,它不仅仅需要眼睛。还需要心灵去感受,这跟追求完美似乎矛盾,即使变得随遇而安,我却不是那么想的。既然没有完美,那么,就做得纯粹一些好了。我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哪怕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得最好。这么说来,我更是一个纯粹的完美的人了。

就说我自己对爱的理解,我绝对是个爱得纯粹的人。回首看去,走过的路一截一截的,一瞬一瞬的,时而清晰,时而朦胧。那些在生命的旅途上遭遇过的人,爱我的或者我愛的,短暂的或者相对长久的,原本是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在我回忆的时候,依旧跃然而出。每一次的相遇,我都希望是永远的;我相信每一个承诺,每一句誓言,相信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相信山无楞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爱情,我投入,并付出,绝对是心无旁骛,无怨无悔的。无论结果如何,我不后悔不抱怨,因为,我爱得明净,爱得纯粹。现在想象回来的时候,我依然是这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按理说我应该死心,不再那么天真,更不会再相信爱情。可我不。疼痛的时候,我知道,心里有累累的伤痕,然而我依旧对自己说,阳光在我头顶,鲜花在我眼前,人生是多么美好!当爱神再次盛装驾临,我依旧会顶礼膜拜。我简单,简单得犹如一粒沙子;我纯粹,纯粹得犹如山涧清泉。忘记那些伤害吧,我的心灵,只愿意记住那些美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感受阳光的明丽。

说我健忘也罢,说我全没心肝也行,我记得有个很了不起的哲人说过一句话:“幸福是什么?就是吃得香,睡得稳,能独立行走,能用心去爱别人。”

不要盲目追求的作文 篇4

现在戴大镜架矫正眼镜的人已经不多了,这归功于正确理论的引导和消费者在这方面素质的提高。如今,大镜架眼镜减少了,而小镜架眼镜却逐渐增多,并且有越戴越小的趋势,那么戴太小的镜架好不好呢?

作为矫正视力用眼镜(如近视镜等)有三大作用:一是用来矫正视力,通过配戴眼镜使视力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二是保护眼睛,使眼睛免受伤害,特别是某些有害光线如紫外线等对眼睛的伤害三是配戴要讲求其美观性,重量要轻,配戴舒适。那么通过配戴矫正眼镜要达到哪些目的呢?我认为必须使患者的视力,形态感、空间感、视野、光感、色觉等视机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由于镜架太小,很多有害光线如紫外线等没有通过镜片就直接进入眼睛。大家都应该知道,现在为什么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主要就是大气层当中的臭氧层破坏严重,紫外线过多地进入眼睛所致。同时,由于镜架太小,就必然使患者清晰视野相对变小,视野变小,就会影响视机能全面正常发育,特别是少年儿童。

追求完美作文 篇5

这一点,我在一次考试后有了深刻体会。我在学而思举办的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全市第二的好成绩,回家就立马向妈妈邀功要奖赏。可妈妈眼神定定地看着我说:“这个世界上,人们一般只会把掌声送给第一名,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没有考到第一,而不要为考第二名沾沾自喜,要力争做到最好。”我从妈妈语重心长的话语里看到了妈妈对我的期许:不求更好,只为最好。

妈妈不仅对我是这样,她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如此。有一次周末,爸爸出差了,我和妹妹都要上兴趣班,妈妈在两个学校和家庭之间不停奔波,还要负责我们的饮食起居,虽然忙碌,却并不仓促,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晚饭后,妈妈还像平时那样,检查我和妹妹的学习情况,语文背诵、数学口算计时、英语跟读和听写,一丝不漏,一环不少。转眼十点已过,我和妹妹的所有事项安排停当,妹妹也慢慢进入了梦乡。

晚上12点多的时候,我起来上了一下洗手间,看见书房的灯还亮着,灯光下妈妈不停移动着鼠标,双眼盯着电脑屏幕,偶尔用手掐一下自己的人中,我知道妈妈是累了,可是那挺拔的背影衬托出她做事的态度一丝不苟。

认真,追求完美,在生活中妈妈也是这样。扣子要扣好,衣服不能有褶皱,头发要梳理好,不能让别人看起来一头鸡毛。家里的一切都分门别类,衣物收拾得整整齐齐,家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即使喝红酒的杯子,都能映出人影来,妈妈说,从细节中能够看出一个人生活的态度。

追求完美作文 篇6

夜已深,明月高悬。但书房里灯火不熄,“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声音仍从父亲的双手下传来。他眉头紧锁,时而一声叹息,鼠标一拖,删去了一大段文字,似乎很不满意的样子。时而又眉头稍稍舒展,用鼠标连着向下翻了几页。望着他审稿时“变脸”般的神情,我心中不禁好奇,悄悄溜至他身后望着。

父亲审稿时极认真,几乎没有瞥突然离开座位的我一眼。我盯着屏幕,心中一阵期待:究竟要改出怎样的好文章呢?

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父亲仅仅是删去了些冗长的字句,加上些字句作为补充,甚至只是调换语序、同近义词替换罢了——整个文章只是大同小异,有必要这么苛求完美吗?我暗暗疑惑。

父亲这时却好像与我心有灵犀,停下了手中的活,出声道:“你一定在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反复修改吧,其实我不这样力求完美,表面上看起来也没事——反正后面还会有别人来审这份稿子。”父亲顿了顿,表情忽而变得严肃,郑重其事地说:“但每个人都这样偷些懒,不尽己所能,社会就乱套了。你看我现在仔细推敲,好像在做文字游戏,但其实都是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事情至今已多年过去,同时期的事记忆都有些朦胧了——但这件事记忆犹新,未敢忘却。前一段时间国内爆发疫情,那些医护人员、工厂生产口罩的人员,如果他们不力求完美,总是出些纰漏的话,那许多条鲜活的人命或许就会泯灭,社会秩序就会遭受严峻的挑战。只有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环,都力求完美,历史的车轮才能不受阻碍,带动社会向前发展。

崇尚完美,追求卓越的闽江学院 篇7

学校现有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旅游、管理学、服装与艺术工程、地理科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历史学、法律、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等13个系, 新华都商学院、美术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爱恩国际学院、软件学院、海峡学院、交通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等9个学院, 以及公共体育教学部、思政教研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等教辅与公共教学单位。拥有财政学、专门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路与系统、服装设计与工程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 设有工商管理硕士 (MBA) 点以及金融学等41个本科专业, 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建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 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以及200多个校内外实习 (实训) 基地。2002年以来, 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4%以上。在历次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 学校均获得“优秀”等次, 并荣获“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拥有一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福建省“闽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等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近年来, 还涌现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各类优秀人才。专任教师中,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3.5%、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67%。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致力于弘扬以爱心为主线的大学校园文化, 营造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学文化氛围, 倡导“尽责善仁、光而不耀”的校风、“革故鼎新、精益求精”的教风、“博学笃行、诚实厚重”的学风, 努力成为彰显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的高等学府。学校是福建省“文明学校”“平安校园”“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 涌现出了福建省“优秀大学生”“2007感动福建人物”———吴立斌等先进典型。

清华的精神是追求完美 篇8

我从湖南来清华的时候,碰到许多很新的东西。当时,我最崇拜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虽然学的是电机,但我最喜欢听朱自清先生讲话。我现在还记得他在同方部一个集会上的讲话。他会写文章,不善于言辞,但他讲话很诚恳、很感动人,我敬佩他的为人。我也敬佩吴晗先生、张奚若先生。记得北京解放以前,我们最喜欢到张奚若先生家里去。很多同学坐在地上,听张先生纵论天下形势,大骂国民党反动派,痛快之至。当时,我就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参加一些学生运动,做一些工作。特别是北京解放以后我在清华当班会主席、当学生会主席。印象最深的是,我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都是在那个时期学习的,看了很多书,打下了基本理论的基础。

为学,坦率地说,我学得并不是很好,当然社会工作对我有一定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本性也不是很喜欢工学。我英文比较好,喜欢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曾经一度想改外文系,没改成。当时,我净看文学方面的书。到图书馆去本来应该看电机工程的书,但我老想去看曹禺的剧本。

清华的精神是什么?我有一个解释,也是我的体会——追求完美。在清华这个环境里,使你感到人才济济。每个人都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任务,这是历史的使命。在这里学习就感到自己要追求完美,要做到最好。

做人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要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治学要扎实、严谨,绝不沽名钓誉;更不要说剽窃他人的成果,根本不屑这种行为;做事要扎扎实实,真正地为人民。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但要力求自己做到廉洁公正,不要留骂名。

我想,就是清华这种精神鼓舞着我。尽管我被错划成“右派”,20年没有党籍,但是我从来没有失掉共产主义的信念,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半点的放松,我总是不断地要求自己,不辜负清华老师、清华大学和党组织对我的教育,我总是要做到无愧于心,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也用这一点来要求我的儿女。“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自己想到这个事情心里就很难受,但是我对他们的要求始终是很严格的。儿子十来岁的时候,他要在我们阳台上种菜。有一天,他就捡了一块破油毡子放在阳台上,准备搁了土就可以种菜了。我一看见就跟他说,我们再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随手就打了他一个耳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打他,也是最后一次打他。他跟我讲,他没有拿别人的东西,这块破油毡子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我当时很后悔打了他,但是也许是因为有点父亲的架子放不下来我说“那好,我不应该打你,但是我们要把这块油毡子送回去,不管它是别人的还是垃圾堆里的。”我就陪着他,把这块油毡子扔回垃圾堆上。

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很难过。不过我很高兴,他们虽然没有到清华来读书但是继承了清华的精神。我的女儿和儿子都曾经在国外读书,他们读书的时候,我已经做了上海市市长、副总理,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外国人知道他们的爸爸是中国的市长、副总理。他们都是靠自己洗盘子、在学校劳动来求学。

我衷心希望大家,在清华不但要为学,而且要学做人,学做事,要追求完美,一定要做到最好。你们一定要树立这个目标。我们要建立第一流的大学,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根本的就是靠科学和教育,教育是科学的基础。你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摘自《朱基讲话实录》 

人生需要追求完美作文 篇9

有这样一些实事,应该还不算陌生。考上了一所不知名的大学,或不理想的专业,宁愿再花费一年的宝贵时光,也要求得一个完美的结局;若干年前由于缺乏经验或者紧张造成在公开场合出错,于是一直为这个“不完美”而耿耿于怀;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人们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定式,不管什么东西,包裹恋人,“第一个才是最完美的”。

丘吉尔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民主不是最好的,但我们实在没有比它更好的东西。实际上生活在世上的人们,除了精神病患者和刚刚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人,现实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完美的,完美只是一种追求。因其存在不完美,人们才有动力,才能促使人们思变;因为不完美,你才会有改变、创造和进步的冲动,才能体味到改变和创造给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现实之所以不完美,是由于人们的欲望没有尽头、永无止境,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的需求又千差万别,并且谁也没有权利和能力要求别人、乃至社会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走。人生一味的要求完美,必然造成对自己苛求,对他人不宽容。自古至今,追求完美的人不计其数,但上下几千年没有一个最终成为完美的圣人。

我们追求完美,虽然达不到目标,但我们决不能放弃,决不能有厌世颓废的“犬儒主义”的心态,也不能把一切寄托于“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之中。现实生活中我们承认不完美,实际上是摆正了心态,把自己真正回归到了一个正视现实、承认现实的健康心境,有向往才有动力,有追求人生才有滋味,我们要戴着放大镜看待生活,不要戴着有色眼镜鄙视生活。要始终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理,在追求完美中寻找快乐,在不够完美中寻找差距,砥砺奋进。

作者认为,人生之所以从懂事那天起就开始奋斗,就是因为我们生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的人生中存在很多坎坷,我们奋斗的过程就是弥补我们的不完美,记得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成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人的一生没有完美,毕生努力追求就是完美,正如古人所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是十全十美的,完美无缺只是一种追求,真正的.完美是相对的也是短暂的,它不可能是长久存在,就像一个企业,创业时大家齐心合力努力奋斗,使企业一天天发展,真正到了完美的顶峰,任何一个企业家绝不可能使企业始终保持在这个完美的顶峰,到达顶峰就意味着该走下坡路了,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一个家庭也是一样,不完美时夫妻团结努力创业,追求完美,一旦基本完美,就会出现挥霍享乐,不思进取,有的家庭就该出现破裂,不是离婚就是家庭出现败家子,最后又回到当初的一穷二白,又从新开始奋斗。这就是人,这就使社会,“穷则思变,富则淫乱”。“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贫贱忧戚的境遇,往往使你成就美好的事业。富裕以后往往会出现贪图享乐荒淫无度。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不一定能达到完美,也不需要绝对的完美,一生当中只要我们追求了,我们自己感到值了,也就算完美了。

高中作文精选追求完美800字 篇10

当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追求着尽善尽美,我时常会感到困惑、迷茫,扪心自问:难道为的只是成功的一幅画,动听的一首歌,别人的赞许吗?这样,不是太虚荣了吗?自己竭尽力量,花尽心血的一幅画,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付出了劳动而得到肯定的答案,而是别人羡慕的眼光,这样的人生值得追求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人们是为自己的画而画幅五四青年节,为聆听动听的歌声而歌唱,为枯燥的生活而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如同行尸走肉,了无生趣。就像我们,一个学生,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那么我们的作业已无价值与质量可言。那么,这又是怎样的追求呢?

一直以来,“追求”与“完美”对我来说,很是陌生。我从来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更没有想过,我的生活到底在追求着什么?自我上学以来,我以为,认认真真地完成学业,长大后兢兢业业地工作,这就是我以后的生活,这便是我存在的全部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长大的我发现,这样的追求太狭隘了,这样的人生太暗淡了。于是,我又陷入了困惑,开始了思考。

完美主义的追求者 篇11

2014年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再次邀请了麦斯基前来演出,在证明上海乐迷们对他的喜爱之余,也可见多年来他国际声誉的有增无减。这次麦斯基将带来两台音乐会:一台是他与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作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另一台是他的独奏音乐会,曲目包括巴赫的《G小调第三大提琴奏鸣曲》(BWV 1029)、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 40)、布里顿的《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 65)以及舒曼的《民歌风格小曲五首》(Op. 102)。钢琴伴奏是麦斯基的女儿莉莉·麦斯基,演出地点在复兴中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世界级独奏家在一地连续演奏两台不同的音乐会,这样的安排是十分少见的,更何况独奏音乐会的曲目新鲜,分量也比较重,这对于我们上海的大提琴爱好者来说,当然是饕餮盛宴了。据悉,麦斯基还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大师班,这对于上音学子和沪上大提琴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学习和观摩机会。

麦斯基属于世界顶级的音乐艺术家,在当今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大提琴大师中,他与林恩·哈勒尔(Lynn Harrell,1944- )、马友友(1955- )、史蒂文·伊赛尔利斯(Steven Isserlis, 1958- )、特鲁尔斯·默克(Truls M?rk,,1961- )等享有同等声誉。英国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Julian Lloyd Webber,1951- )对麦斯基有很高的评价:“麦斯基无与伦比的演奏极具魅力。他既能强烈地表现出热情,也能温柔地表达出爱。我的演奏深受俄罗斯学派的影响,麦斯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像他的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一样,麦斯基的演奏同样出自心灵。”

麦斯基1948年生于拉脱维亚,与他的犹太家庭出身相比较而言,他的音乐慧根让其显得更与众不同些。当他还是学生时,就赢得过全苏大提琴比赛首奖和柴科夫斯基大提琴比赛第一名;之后,政府当局因怕他出逃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关押劳改长达一年半。1972年11月,在亲友的帮助下,麦斯基才得以离开苏联,并于第二年到达以色列与姐姐团聚。

苦难确实能磨炼人。麦斯基曾谈到劳改“那十八个月如同十八年”“我没有完成学业,却在人生的课堂得到了更深入的学习”。一旦获得了新生命,麦斯基所有的能量和天赋都得到了释放。在苏联时,他的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曾夸奖他的演奏“具有高贵的气质和辉煌的技巧”,建议他出国后去找皮亚季戈尔斯基学习。此后,麦斯基在加利福尼亚与皮亚季戈尔斯基度过了令他永生难忘的三个半月。他与大师朝夕相处,一起拉二重奏、下棋、散步,已患肺癌的皮亚季戈尔斯基也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同胞。两年后皮亚季戈尔斯基逝世。

1975年,修炼已成的麦斯基正式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演奏,足迹遍及欧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国家。1982年,他签约DG唱片公司,首张唱片为勃拉姆斯的双重协奏曲。至今,麦斯基已经灌录了三十多张唱片,合作的乐团有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一流乐团,合作的著名演奏家有吉东·克莱默、阿格里奇、达丽亚·霍沃拉等。

除了所有的经典协奏曲外,麦斯基还灌录了许多小曲。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由他自己改编,如博凯里尼的《小步舞曲》、舒曼为圆号写的《柔板与快板》、肖邦的《练习曲》和《夜曲》、圣-桑的钢琴曲《热情的快板》、德彪西的《月光》以及舒伯特的歌曲等。我很喜欢那张《瞑想曲:送给莉莉的催眠曲》(莉莉是麦斯基的大女儿,现在已是一位钢琴家了,这次随父来沪为其伴奏)。在这张小品集中,麦斯基那细致入微、温柔亲切的演奏令听者着迷,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无比慈爱。与此同时,在演奏快速热情的乐曲时,麦斯基在激情中又能保持音质的干净纯正,这一点也是很难做到的,听他录音的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便可领略到他的超凡技艺,真让人叹服。

麦斯基录过两次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他曾在学生时代参加过列宁格勒巴赫协会,那里的学术氛围使年轻的麦斯基受益颇多,是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DVD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既庄重热情,又精致典雅,风格独特,非常值得欣赏。他还灌录过巴赫的大提琴奏鸣曲唱片(包括这次来沪演奏的《G小调第三奏鸣曲》),由阿格里奇担任钢琴伴奏。2000年是巴赫逝世两百五十周年纪念,麦斯基曾在世界各地巡演巴赫作品达一百多场,不但传播了巴赫的音乐,也展示了他多年探究巴赫的成果。

我们在麦斯基身上似乎能看到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他曾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很少演奏现代作品。难道我演奏的巴赫不是现代作品吗?巴赫的音乐很有前瞻性,别人认为应该很正统地去演奏,但我认为没必要让自己回到三百年前,因为时至今日,我们才算是跟上了他的音乐步伐。”联想到我在2003年听麦斯基音乐会那次,他的安可曲目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一首,速度居然快得像练习曲。我惊异之余想了想,倒也是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该有的都有了。

罗斯特罗波维奇还在苏联时就已经是出色的指挥家了。当今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兼指挥的还有立陶宛人戴维·格林加斯(David Geringas,1946- )、奥地利人海因里希·席夫(Heinrich Schiff,1951- )和朱利安·劳埃德·韦伯;连年轻的韩国大提琴家张汉娜(1982- )都早早地拿起了指挥棒。麦斯基是否也会跃跃欲试呢?他的回答是:“每个人情况不同。你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干。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对我而言,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人的精力有限,你干了别的,花在琴上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必须权衡得失。”

这些年来麦斯基在中国各地演出,别具一格的服装也成为人们常议的话题,在印象中,他往往身着名牌休闲装登台,对于这个问题,麦斯基的回答简单而又合理:“为了方便演奏,也为了让我演奏的古典音乐能够与年轻观众更加贴近。”可见在这样的事情上,麦斯基显然是思考过的。

关于这次演出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上海的乐迷们应该都很熟悉了,这里无须赘述,要提的是麦斯基演奏的该曲唱片。这是DG唱片公司2004年为纪念德沃夏克逝世一百周年出版的,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梅塔指挥。特别之处在于该唱片推出一个带总谱的欣赏版,由麦斯基亲自担任每个乐章的讲解。对德沃夏克这首伟大作品有如此深入研究,麦斯基的演奏一定值得期待。麦斯基有一句名言:“音乐的乐趣就在于体会微妙的差异。”第二次听他演奏德沃夏克的人想必能领略到他这次再演的不同魅力。

担任本次音乐会乐队演奏的是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我从上音艺术处处长陈明老师那里了解到,该乐团由上音管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别看成员年轻,乐团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一拨一拨的成员更换中,乐团始终在学校严格而规范的管理以及指挥大师们的训练指导下成长,这些大师包括塞蒙·莱托、小泽征尔、郑明勋、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等,以及国内的黄晓同、郑小瑛、张国勇、汤沐海、叶聪等。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于近年成立的乐队教研室,对乐队课的训练规划和乐团整体演奏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0年9月小泽征尔和罗斯特罗波维奇到上音讲学时,为学生乐队作重点排练和指导的正是德沃夏克的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此曲还由罗斯特罗波维奇担任独奏在大剧院作了观摩性演出(我观看了他们的排练和演出)。由此可见,这是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乐队。

追求完美细节优化课堂教学 篇12

一、服务意识

这节课通过呈现小动物们正在开庆祝大会这个故事情景, 提出: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第一个环节, 首先是帮助熊猫分竹笋。上课的教师在第一次小组合作分完竹笋后的交流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堂的生成, 巧妙地引出了平均分即每份分得同样多。为了体现分法的多样性, 教师又提问: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想让学生说一说其他的几种分法。熊猫哥哥分1个, 弟弟分9个;哥哥分2个, 弟弟分8个, 等等。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平均分中没有走出来。所以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怎么分进行的。有的说大熊猫分2个, 小熊猫也分2个。有的说大熊猫分1个, 小熊猫也分1个, 都是在说自己是怎么分的。总是回不到教师预设的其他几种分法中, 教师情急之中就想到了用学具演示, 一只熊猫分1个, 另一只熊猫还有9个。将学生的思路引到了自己的预设之中。听课的很多教师都觉得这样的处理很不错, 巧妙地把孩子的思路引过来, 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可我认为, 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想法, 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预设时, 不要把学生的反馈压下去, 硬拉回到自己的预设中。而是要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及时的理清学生的想法, 进行恰当的小结:刚才你们说的都是每只熊猫分5个, 都是平均分中的不同分法。除了平均分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再帮助学生弄清老师的问题。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的是, 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而不是跟看教师的预设走。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教师要有服务意识。

二、需要意识

在第二个环节, 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猴子, 每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某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时, ?有的学生说可以同桌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建议大加赞赏, 同时组织同桌合作, 一个做记录, 一个来分一分。这样的安排好像很合理:既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又让学生展开了活动。可细心一点就会发现, 这样的合作不科学, 分得太死。小孩子爱动, 都要让他动一动, 把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就行。否则那个记录的孩子会不高兴。想想这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可正是这一个个小的细节, 最能诠释教学理念。最能反映教师是否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的感受。不管是在谁的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去做自己愿意去做, 高兴去做的事。孩子有什么样的需要, 教师必须清楚。也就是教师要有需要意识。

三、效果意识

第三个环节, 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帮小兔子分萝卜。教师营造了一个充满笑声, 轻松舒服的幽默氛围。虽然风趣, 但没有把握好一个度。教师问学生:你分完了吗?孩子高兴地喊, 我分完了。教师说了一句:分完了手还在动吗?我个人觉得, 这样的点评有批评的味道。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可以采用声东击西法, 表扬那些快速坐好的同学。教师说的话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心里要有预见性。很可能教师的一句话把学生的好心情搞坏了, 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言的细节上要有效果意识。

追求完美的人生 篇13

阳光照映在汗水的洒脱中,折射出青春的朝气与美丽;阳光徘徊在话语的温馨中,荡漾着清纯的友谊,温暖的亲情;阳光夹杂在书声朗朗中,弥漫着书的墨香。阳光承载着梦想,责任,自信,坚持,奋斗充满了少年纯真的心,也充满了我炙热的心。漫漫路途,再多的阻挠也挡不住少年的前进的热情,只知道坚持的终点是骚年的追崇。

今天由我来讲述完美的人生。完美,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追求完美,就有了目标,人生就不再迷茫,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而事实证明,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我们每天在做的事的目标就是朝着更完美而前进。举个例子来说吧,当我们在十分努力,但还是不得其解时,这时,很多人会在心里暗自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极点而放弃,而有一部分人会认为没有求解成功是自己的原因会更加地去揣摩、理解、思考这道题。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例子当中的第二个人是正确的。这就是我要说的追求完美的人生。这个过程肯定是艰辛的也肯定是充满着阻碍的,但他的一生,短短的十年寒暑,难道只盼望着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吗?这并不是我们学生一族应有的拼搏与朝气。相信大家都知道门萨女神——张安琪。上海新东方教师,国家认证翻译,本科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这么多的荣誉,不仅仅是靠她的智商,更多的是靠她的坚持不懈和她那惊人的练习量,这一切都是她成功的秘方。我们应该去挑战自己,走向更完美。也许,完美是遥不可及的,但我们只要一步一点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完美。你会发现,完美其实就在眼前。有些人认为,完美只是一个普通的词语,是的,当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这便可以称完美,因为你尽力了,也去做了。可怕的是既不去做也不去努力的人。自入校以来,我班朱梦婷同学担任其学习委员,一步一步勤勤恳恳,坚守着这个岗位。第一次月考,看似不错的考了年级第四,实则与第一有着不小的距离。尽管同学们纷纷向我投来吃惊,羡慕的眼神。但我知道,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不能因仅仅这样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是应该更加努力。之后,我便开始据自己的情况挑选了课外辅导书,利用一切人生是充满挑战的,为了追求挑战,取得胜利,完美应该更加地去努力的学习,有了踏实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去追求完美的理想,有了自己心中更完美的人生。到那时候,我们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中无限充实。就会有斗力作燃料去做下一件我们所追求的事。我们就可以完成我们的目标。所以说,同学们,这个基础就是更好地学习,为了我们的梦想,更好地奋斗吧!

一把手“追求完美”的误区分析 篇14

在干部考核个别谈话中,经常听到下属评价单位一把手“追求完美”,辩证地看,这一方面体现出下属对一把手严格要求的认可与肯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一把手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和行为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事必躬亲,工作方式“不完美”。作为单位和部门的核心,一把手工作千头万绪,其工作重心应主要放在通观全局、统揽发展上。部分一把手虽一心工作,无心揽权,但工作部署具体细微,工作落实一竿子到底,事无巨细均追求尽善尽美,导致琐事缠身、抽身乏术。自己亲力亲为,副职却袖手旁观,工作成效明显但整体效率不高。一些一把手“大权在握”,分管领导虽有分工却有职无权、“有名无实”,难免会形成一把手“不谋己政而谋下政”的越俎代庖现象。

急于求成,目标设定“不完美”。部分“空降型”一把手在没有吃透摸准单位实情的情况下就仓促“出招”,“想当然”地发号施令,片面地将上级单位的“高标准、高要求”一并带到下级部门,难免会遇到理想和实际脱节的现象,导致部分中层干部“怨声载道”。还有一些初走上领导岗位的履新干部,在上任伊始忙于烧“三把火”,片面追求创新,盲目追求政绩,期冀有番作为,但未能合理谋划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导致“火候”不够,欲速则不达。

作风太硬,领导艺术“不完美”。一些单位正职崇尚无威不治,在工作中擅长端架子、摆威仪,故意疏远下属,对部下经常求全责备,难免会让下属敬而远之。部分领导统筹驾驭能力欠缺,对一些个性鲜明、风格别样的人才不敢用、不善用,部分下属难免会滋生失落和懈怠心理。部分一把手在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情况下,独断专行、一手遮天,擅长“一锤定音”的工作方式,不能容人、容言、容事,对持异议者和进言献策者视为“僭越权限”,刻意消除单位“杂音”,导致下属逆来顺受、阳奉阴违。

单位一把手作为统揽单位发展的“掌舵人”,应当对单位的全局发展了如指掌、了然于胸,充分发挥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统帅作用。作为抓班子带队伍的“班长”,应当始终坚持“干事创业”的主旋律,协调和统筹多方力量,真正实现以事业凝聚人心、促进发展。针对一把手“追求完美”的误区,需要积极找寻根源,实现“对症下药”。笔者认为,要突出以下三个转变。

其一,要变追求“细节完美”为追求“制度完善”。作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追求工作出彩本无可厚非,但“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的工作方式难免让一把手囿于琐碎的工作中无所脱身,如何为其松绑,就需要建立健全制度,确保单位运转有章可循、有理可据。首先,把准“总揽而不包揽”的职能定位。一把手应主抓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一子而活全局”的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尽量避免纠缠于细枝末节,做到既“张开五指”抓全面,又要“攥成拳头”破难题,最终实现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其次,完善责任体系建设。推行一把手负责制下的分工负责,让一把手授权、放权、不越权,让副职“有职有权有责”,真正实现单位内部团结融洽、平衡共生的和谐局面。同时制定详尽可行的工作计划,建立有条不紊、灵活高效的工作秩序,构建合理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实现责、权、利向下层层分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职权结构和运行机制,最终让每个同志都“心中有责、眼中有活”。其二,要变追求“个人决断”为追求“集体决策”。新任一把手在工作中追求高起点、高标准固然值得称许,但在运用新观点、新思路进行大胆改革创新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赢”,避免图一时之“快”。在谋划决断时,也应实行民主决策、凝聚集体智慧,做到海纳百川、集思广益。首先,全面优化权力配置。构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倒逼一把手遇事主动征求、考虑、尊重下属特别是副职的意见,实现求同存异。大力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单位营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民主环境,避免以偏概全、一意孤行导致“集体失语”现象,真正改变下属“有看法没办法”的现状。其次,着力改进政绩考核。针对片面“移植”上级工作标准现象和追求政绩“大跃进”行为,科学设定干部考核方式,做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潜绩和显绩考察相结合,督促新任一把手和“空降干部”在履职之初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设定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保证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创造性与连续性的统一,避免“新官”不理“旧账”的重复创新现象和“不接地气”的急功近利行为。

不要追求完美的作文 篇15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地理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主观上, 首先是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转换过程中, 思维习惯未能及时转变, 造成地理基础知识难以理解, 这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最大的一个瓶颈;其次, 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干扰。第二, 客观上, 地理学习的内容编排存在问题。初中地理, 地球地图、地球运动这些比较抽象的最难部分, 总是被安排在学习过程的最前面, 学生开始学习地理就遇上拦路虎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觉, 严重的打击到学生的地理学习自信心, 影响到他们对地理学业的思想定势和偏见。

那么如何打造地理高效课堂呢?根据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有过一段关于童子教化方面的“时雨春风”之说。“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 沾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化。”我认为这非常适合目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推动。只有让学生在充满灵动、充满智慧、充满趣味的课堂里, 学生才能尽情地遨游,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能力得以展示, 智慧得以显露。

(一) 巧用导语, 激发兴趣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开端, 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 起着“聚焦”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巧妙地导入, 会使授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如歌曲导入、谜语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广告导入、图片导入、时事新闻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乡土地理导入、动画、视频导入、诗歌导入等, 以所学的课程内容, 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创设意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利用地图, 提高兴趣

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所以充分利用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 发挥图文结合优势, 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纷繁复杂的政区图使学生学习困难, 但是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象形法进行教学可极大的降低难度, 提高学生的兴趣。讲非洲时它的形状像梯形加直角三角形, 南美洲像斜三角形, 中国的形状像鸡, 日本为虫子, 俄罗斯像趴着的北极熊……青海省像玉兔, 黑龙江像天鹅, 海南省像菠萝, 云南省像孔雀, 陕西省像跪着的兵马俑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学得轻松, 掌握知识快, 记忆也牢。讲述《巴西》时, 让学生绘制巴西轮廓图, 并根据要求填写内容, 即培养了学生绘图能力又巩固了知识。通过这样教学, 学生就会逐步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得到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结合乡土, 激活兴趣

通过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来提高学生具体的地理表象, 把抽象的事物和实际联系起来。尤其是各地的风味美食和当地的一些神话和传说, 将这些融入到课程里, 孩子们就会像听故事那样喜欢听课。

(四) 使用成语, 增强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成语, 会顿时课堂生辉, 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南极洲水雪覆盖的大陆时, 引用“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在学习东亚时, 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北欧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 可形容是“星罗棋布”。用“滴水穿石”来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比较恰当。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在学习地下水潜水时, 可提出“井水不犯河水”的成语在科学上是否可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提出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否可行。在学习农业生产时, 对于集约经营可用“精耕细作”来说明, 对于粗放经营可用“广种薄收”来表达。南极洲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冰川, 但冰川的利用对人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学习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时, 可说明我国几个“名不副实”的矿产地, 即甘肃金昌产镍, 甘肃白银产铜, 青海锡铁山产铅锌, 贵州铜仁产汞, 湖南锡矿山产锑, 这样描述使学生产生兴趣, 印象深刻。

(五) 电教手段, 诱发兴趣

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如电子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 , 能把大量的抽象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 呈现在学生视野中, 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更富有真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 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 强化了课本知识, 使教学效果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从“刺激—反应”的心理学角度来看, 动画效果最好, 图形次之, 文字说明最弱。例如:在讲述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时, 首先播放漠河和三亚的冬季景观影视短片, 创建学生亲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展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闪烁1月0℃等温线, 了解0℃等温线通过秦岭—淮河一直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学生读图总结中国东部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进一步深入提问, 为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大?展示地球公转图及南方—北方朝南房间的光线进入房间情况图、冬季风动态课件,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原因。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 用动画和视频演示:新疆的地形与新疆的“疆”字出奇的相似, “疆”字右半边是三横加着两个田字, 就像新疆的三大山系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夹着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疆”字左半边“弓”字, 好比新疆弯弯曲曲的边界;而“土”又像是告诉人们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在教学中充分实施电化教学, 籍以诱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要“留白”

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 大胆地说,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动”中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究竟还什么?具体地—

还给学习的时间 (自主学习、交流共享)

还给学习的空间 (探究未知、质疑问难)

还给学生的个性 (独特感悟、自由表达)

还给学生的权利 (民主平等、言论自由)

还给学习的机会 (尝试成功、经受挫折)

……

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

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

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

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三、精讲细拨, 指点迷津

老师精讲效果如何, 直接关系学生疑难问题能否解决, 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就是讲:问题卡壳时, 给予启发式指导;问题偏向时, 给予规范性指导;问题错误时, 给予科学性指导;问题混乱时, 给予点拨性指导;问题深入时, 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

四、及时反馈, 真正达到高效学习

获取课堂反馈信息的途径有多种渠道, 课堂教学气氛、学生表情、学习情绪、回答问题、提出质疑、小组讨论以及作业和检测等等, 教师要善于从各种反馈中分析情况、找出症结、予以矫正。因此, 信息反馈工作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每节课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使教学活动的诊断性反馈、教学中形成性反馈、教学活动结束性反馈三位一体, 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 冷静思考, 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 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高效课堂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种教学理念。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为主,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精教少讲, 引领指导。教学卖力, 不卖憨力、卖智力。教学拼脑, 拼劲、不拼命。

关键词: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内涵、要素与实施策略》,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8期

[3]、侯耀先, 栾宏.《有效教学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

[4]、刘亚莉.《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124-125.

上一篇:关于班组和谐的宣传稿下一篇:石油天然气管道规格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