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贸财税政策

2024-07-21

边贸财税政策(通用8篇)

边贸财税政策 篇1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

财关税〔2008〕90号

成文日期:2008-10-30

字体:【大】【中】【小】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海南、西藏、新疆、云南省(自治区)财政厅、国家税务局,呼和浩特、满洲里、大连、长春、哈尔滨、南宁、海口、昆明、拉萨、乌鲁木齐海关: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的批复》(国函[2008]92号)的精神,现就进一步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有关财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加大对边境贸易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在现行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增加资金规模,加大对边境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08年全年按20亿元掌握,实际执行期为两个月;以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口岸过货量等因素挂钩的适度增长机制。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地方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并根据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补助资金,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充分利用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量,保证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能真正发挥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作用。

二、提高边境地区边民互市进口免税额度

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生活用品,每人每日价值在人民币8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为加强管理,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边民互市进出口商品不予免税的清单,有关部门应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分析。

三、关于边境小额贸易进口税收问题

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进口的商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照章征收。

本通知自2008年11月1日起执行,由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特此通知。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二〇〇八年十月三十日

边贸财税政策 篇2

我国沿边省份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和“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与中亚市场的边境贸易额, 占到全国与中亚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边境小额贸易也是新疆最重要的贸易方式, 2012年1~11月完成进出口额119.1亿美元, 占新疆外贸总额的53.3%。1999年以来, 新疆边贸出口迎来了中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良好机遇, 在国家战略与政策扶持下, 边贸出口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从1998年的8.08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29.70亿美元, 年均增长35.14%, 增长了16.05倍, 其中, 2002~2008年的年均增速高达63.69%。边境贸易出口的政策依赖性很强。但是, 不能忽视的是, 我国入世后外贸政策不断调整, 新疆部分边贸出口政策却未能与时俱进, 正面临日益突出的政策“空心化”趋势。在国际市场环境好的时候, 这种情况没有引起关注。但近几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的影响, 新疆边贸出口面临极大困难, 出口瓶颈制约严重。因此, 剖析当前边贸出口服务政策缺失与不足, 探讨加强边贸出口服务政策支持力度的对策, 对新疆乃至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三大沿边地区省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疆边贸出口服务政策存在的不足

1.1 各类园区的特殊扶持政策不足

当前新疆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 (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塔城边境经济合作区、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 、1个出口加工区以及中哈两国跨境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区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 为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园区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普遍较薄弱, 作为与中亚经贸合作的窗口, 亟需特殊扶持政策, 而现有政策大多参照国内相关园区政策执行, 并未充分体现出对落后边远地区园区的强大扶持力度。

1.2 货款结算便利化政策不足

从结算方式上看, 新疆边贸出口结算有现汇、现钞、进口报关单抵扣等方式, 但主要以美元现钞为主, 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边贸出口美元现钞核销79.4亿美元, 较2006年增长217.6%, 占边贸出口核销额的64%。造成美元现钞结算占主导地位且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新疆边贸中旅游购物性质的贸易占近八成, 境外客商受其本国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 多采用携带美元现钞的方式结算货款, 导致边贸结算中的现钞结算占比较大。新疆进口基本上以现汇方式结算, 主要原因是周边国家贸易商多为正规企业, 其贸易结算多采用汇款或信用证方式。因此, 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 通过搭建良好的结算和支付平台, 以降低出口结汇风险。

2 新疆边贸出口服务政策不足的影响

2.1 各类园区的出口“领头羊”效应不明显, 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新疆边贸出口商品中, 地产品比重仅有30%, 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自主品牌和技术的产品, 比重更低。主要边贸出口产品如服装、机电产品、纺织、日用百货等大多来自内地, 新疆边贸仍处于通道经济的“传递手”状态, 依托国际商贸大通道, 利用地缘优势, 充当沿海地区制成品西出中亚的中转站。与中亚的经贸合作仅停留在商品层面, 还未上升到更为高端的产业合作层面。原因在于新疆产业支撑脆弱, 本地加工制造业发展水平低、产业配套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难度大。新疆现有各类园区是本地工业化、产业化的龙头, 产值增长虽然很快, 但能源、煤炭、化工等重工业比重较高, 能够实现出口的轻工制造业发展还不足。例如, 由于本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效益还不能达到预期;制造业出口基地的产业聚集不够, 建材等优势产业尚未形成集群优势;具备资源优势的棉花加工、纺织、深加工为一体的跨区域的产业链还未形成, 面向中亚的棉纺织品深加工基地和功能较为完备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物流中心仍处于初始构建阶段。各类园区对地方经济贡献不断提升的同时, 在出口基地建设和出口拉动方面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变化较快, 国内用工成本不断增加、融资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通胀压力上升、运输成本上涨、运力瓶颈制约等因素, 进一步削弱了各类园区在边贸出口中的带头作用。出口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但中亚市场需求短期难有大幅增长, 支付能力难有明显改观, 新疆边贸出口面临“夹心饼干”的尴尬局面, 出口赚钱越来越难。

2.2 货款结算风险较大

新疆边贸主要有四种结算渠道:一是银行汇款结算渠道, 包括转汇和直接通汇两种, 其中:转汇结算需通过境外代理行转汇, 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直汇受双方商业银行建立账户行关系数量不多的限制而结算量较小。银行汇款渠道主要为规模较大的正规边贸公司所采用。二是现钞携带入境结算, 主要表现为外方客商携美元现钞入境兑换成人民币支付货款, 也存在少量的携入美元现钞直接在购货市场计价结算的情况, 目前该渠道在边贸出口结算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以出顶进或以进顶出方式结算, 为避免出入境携带现钞的风险和规避税负及汇兑损失, 边贸企业报关进口或出口货物后自行销售, 收回对方货币再组织货源报关出口或进口, 以达到轧差贸易货款的目的。该渠道结算规模较小, 目前多发生在新疆南部边境地区。四是民间外汇市场结算渠道, 主要以美元现钞兑换为主, 资金的主要运作模式为:境外客商携带美元现钞入境后先在民间外汇市场兑换成人民币, 代理企业出口后, 在民间外汇市场兑换美元现钞存入银行, 取得现钞结汇水单, 完成外汇核销。由于现钞周转路径不明, 据推测, 以现钞结算的资金有很大比重需借助该渠道完成。中亚国家货币正呈现贬值趋势, 商家也习惯使用现金结算, 使得货款结算风险较大。据新疆边贸局统计, 以旅购贸易为例, 其资金流分布状况是:通过银行汇入约占20%, 经由二类口岸各托运部带入现钞约占30-40%, 旅客随身携带现钞入境占30-35%, 中方企业赊欠款5-10%。

3 加大新疆边贸出口服务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

新疆地方政府应充分把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对口援疆”等历史机遇, 做好与有关部委的对接落实, 争取营造出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构建出完善的边贸出口政策支持体系。

3.1 对各类园区实行特殊扶持政策的建议

1) 要积极推动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建议把五个新疆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中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重点给予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和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外贸企业科技研发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切便利条件。

2) 以各类园区为平台, 鼓励加工贸易项目向工业园区有序集中。应完善园区优惠政策, 优化园区环境, 对为自治区主导产业配套的加工贸易企业, 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 逐步形成以重点企业为龙头、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发挥园区产业集聚效应。

3) 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 以务实优惠、完备配套的政策体系推进园区发展。土地扶持政策要对园区项目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资金扶持政策要加大专项资金对园区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 并提高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的使用比例;出口扶持政策要对园区企业或项目在出口增值税退税、原料进口关税、进口许可证等方面更加优惠;税收扶持政策要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方面进一步优惠;另外, 在规划制定、项目审批、产业配套等方面也应给予园区更大的政策支持。

3.2 实施货款结算便利化政策的建议

1) 应积极支持乌鲁木齐建成面向中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积极推进新疆与周边国家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 建立双边银行间支付清算机制, 推进贸易结算便利化。

2) 继续深入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新疆在2010年6月开始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截止2011年8月, 业务量已达188.7亿元, 业务区域已拓展至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种类包括信用证、托收、电汇、保函等多种形式, 结算方式涵盖代理行、清算行和NRA账户等多种模式。通过人民币结算, 不但让企业的财务结算化繁为简, 还节省了汇兑成本, 规避了汇率风险, 也节省了企业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目前, 新疆政府应积极争取尽快实现完全放开, 让所有边贸企业都可以按出口试点企业政策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同时, 鉴于目前边贸出口现钞结算中, 美元现钞占50%的现实情况, 新疆政府应积极争取适当放宽人民币现钞出入境限制, 允许新疆试行人民币现钞与外币现钞出入境一样的管理政策, 允许人民币现钞结算的出口享受退税政策, 支持人民币现钞的跨境使用, 以减少边贸出口中美元现钞结算量, 推动更多的边贸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

参考文献

[1]王克林, 何伦志.新疆边境贸易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2]刘婷婷.新疆的边境贸易及其边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4) .

[3]崔玉斌.我国边境贸易政策研究综述[J].行政论坛, 2008 (1) .

[4]刘文翠, 刘文彤.新疆边贸结算货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疆财经, 2010 (6) .

[5]李灿松等.近年来中国边境贸易研究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 .

[6]李国淮.广西边境贸易中的税收政策分析与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7 (6) .

[7]胡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边境贸易发展的演变轨迹与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6) .

[8]新疆商务厅和宜明厅长在边贸企业经理培训班上的讲话,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difang/ldhd/200811/20081105887963.html, 2008-11-12.

[9]范洪贵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边贸财税政策 篇3

关键词:财税政策;法律责任;国防教育;预算

颁布并实施了《税收征收管理法》及《预算法》后,为审计机关开展财税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对税务、财政部门依法治税进行了有效促进。但是,就目前地方财税审计来看,某些法律法规与规定还不够完善,因此给审计部门依法定性及处理问题带来了困难,也给税务、财政部门执法严格性形成障碍。

一、 分析《税法》中的问题

在《税收征收管理法》中,以下简称《税法》,对漏税没有做出严格的界定。并存在一些问题,如诸多条款强制性不足,且原则化条款内容。以《税法》中第37条为例进行说明,条款内容为:未按照规定期办理地税务登记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处于两千元以下罚款。从具体执行的问题来看,对于很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未办理营业执照,但按照该项规定,条款中未作出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则无法进行处罚,也没有具体的处罚标准。法律没有明确涉税问题第三者责任人,例如:对欠税企业,仅仅要求银行协助税务机关进行欠税清理,但是,实际问题就不是这样,银行具有协助的义务,但是也可以不协助,因此,从法律的角度而言,没有固定法律责任条款。

二、 分析《预算法》中的问题

地方财税审计中财税政策问题还可从《预算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从下述4个方面展开探讨。

1、难于纳入部分财政预算管理收入

“有预算收入上交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及法律、行政法规,及时、足额想国家金库上缴应上缴的预算资金”,这是《预算法》中所规定的。近些年,对于一些政府性基金或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国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诸多方面阻力和压力下,很难按照文件规定将应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这样既不利于财政监督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情况,同时也恶化了部分预算资金库外循环。

2、难以平衡财政收支

虽然《预算法》中对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且做出了地方预算不准列赤字的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尤其在经济条件困难的县市,增加的各项政策性之处激化了财政收支的矛盾,而地方预算不准列赤字的《预算法》规定又使得地方财政预算缺乏真实性,假平衡掩盖了县级财政状况的困难。

3、难执行预算与政策性因素挂钩

法律规定了井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品准的预算,各级人民政府须严格执行。可实际执行中却易出纰漏。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临时出台的收支政策对正常执行的预算形成了障碍、产生了干扰。政策性税收缓征、免征、减征等在收入方面形成收入缺口,对地方财力造成影响。而支出方面,如各项地方配套资金、工资增支政策等影响了预算的执行,而且时有发生上头出政策、底下拿钱的现象。

4、法规之间存在矛盾

《预算法》与各项法规存在矛盾,给编制预算造成困难。在《预算法》中,作出了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来进行地方各级预算的编制。在实际中,对于财政预算的规定,其他法律法规却存在出入,这些规定内容广、项目多、涉及的部门多。对于支出,除了《教育法》、《科技法》、《农业法》作出规定外,省级以上的法规对确定了十多项法定刑支出,包括国家赔偿费、地税经费、世界银行贷款准备金、失业准备金、国防教育经费、计划生育费、体育、卫生、文化、宣传等。列支的标准在诸多这些规定支出项目中各不相同,主要是比例支出。例如:相比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农业投入增幅偏高;科技投入增幅较财政收入增幅高,要逐年提高财政支出比重;教育投入增幅较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高,同时较总支出的增幅高,逐年增长人均经费;按照财政收入的1.5%安排失业保险准备金;按照贷款总额的5%的比例在财政预算中纳入世界银行贷款准备金等等。地方财政预算由于诸多法定支出已经难以迈开步伐,而在财力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面对被动的预算管理工作无所适从。

三、 简述地方财税审计其他问题

开展税收审计是为了维护国家税收法律、政策的严肃性和统一性。税收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几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地方和单位违反国家税法,自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免税范围,擅自减免税收,超越权限,延长减免纳税期限等行为时有发生,更加恶劣的情况还有利用非法手段偷税、漏税,严重流失国家税收。从是否按税法规定的视角,税收审计应当及时、正确、足额的征收入库,掌握地方税收的征收管理,有税不收、有无征管不力等造成税收流失的问题。因此,文章提出如下问题,值得重视。

1、流失建筑安装税收

主要在两个方面呈现出来:第一,是建筑企业的税收流失的问题,情况十分严重,要作为审计重点,加大处罚偷税漏税行为的力度;第二,工程款的支付或结算环节,建筑企业应该使用预收据而用收条收取工程款,在工程顺利完工后,不进行决算审计导致结算时不使用工程发票、改用其他发票收取工程款,或税收流失。在审计过程中,这种状况频繁出现。

2、出租房屋漏税的问题。

要结合税收审计,督促地税部门补查入库。私房用于出租,须缴纳房产税和营业税,但是出租户不主动申报纳税,房屋出租收入无账可查,收入难以核实,就很容易导致漏税,

3、流失个人所得税

多年来,国民对个人所得税颇有争议,而个人所得税法修改次数也较频繁,在税目、税率、起征点上仍然停留着人们的争议,在此要说明的是流失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个人所得税虽然每年都呈现出了上涨的趋势,其流失量也让人吃惊。手段多样、数多、面广中体现其特点:第一,个人偷漏个人所得税,隐瞒利润。第二,部门、单位在对如招待费、劳务费等项费用进行支付时,对方没有使用税务部门的正规税票,部门和单位既不履行代扣代繳义务,也不予抵制。第三,部门、单门在发放职工工资应缴个人所得税时未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4、行政事业单位是否按规定征收营业税

税收审计要审查税收流失的问题,维护国家财政收入,这是审计机关职责所在。《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收入、收费收入征收营业税后,在征收过程中,因应税单位纳税意识淡薄,税收征管相对薄弱,所以存在拖欠、拒缴税款、有意扯皮、抵制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应督促其征收到位,结合税收审计。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或财政收支审计中,审计机关也应督促其补缴应缴的税款,结合对其纳税情况的审计,而某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机关不是法律所规定的征税主体,税收是税务部门的事,所以,审计人员不存在审计查税的事,不需要管税收的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四、 结束语

在地方财税审计中,审计人员会因查到违法违纪问题而左右为难,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审计处理,这也是地方财税审计负担“沉重”所在。对此,为促进财税部门能够对依法治税、避免财税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国家应对一些财税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补充、修改,完善法制,平衡地方财税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石桥. 审计机关组织模式和审计效果——以规制俘获理论为研究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

[2] 陈宏愚,赵峰,邓峤,陈奇. 两型社会建设中环境财税金融体系的创建——基于湖北省黄石市黄金山两型社会先行区的调研思考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

财税政策学复习资料(模版) 篇4

1.公共财政政策理论的创始人是(C)。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马斯格雷夫

2.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不包括(C)。...

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B.资本的边际投资效率递减

C.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D.流动性偏好

3.解决外部性问题,最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的方式应该是(A)。

A.政府干预B.界定产权C.制度安排D.纵向一体化

4.下列属于纠正正外部性问题的财政政策是(B)。....

A.征税B.财政补贴C.许可证管理D.执行强制性的政策法规

5.政府干预垄断的方式不包括(D)。...

A.制定反垄断法B.定价限制C.公共生产D.公共提供

6.(B)以财政政策实施后所带来的经济效果作为评判财政措施好坏的标准。

A.平衡预算准则B.功能性财政准则

C.周期平衡预算准则D.高就业预算准则

7.从政府制定政策开始到政策目标的实现所必须经历的时间称为(B)。

A.内时滞B.外时滞C.认识时滞D.行动时滞

8.研究不同个人相同劳动时间内所得存在差异情况下的最适累进税问题的理论是(A)。

A.拉弗曲线B.拉姆斯法则C.米尔利斯模型D.瓦格纳法则

9.下列哪种财政政策手段具有经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D)。

A.商品税B.国债C.购买性支出D.转移性支出

10.下列何种措施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D)。

A.降低税率B.取消一些税种C.增发国债D.减少公共支出

二、判断对错

1.拉姆斯法则是指政府的税收重点应该放在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上。F

2.自愿失业通常是指从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的劳动者。T

3.“实际周期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T

4.卢卡斯的内生增长模型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F

5.凯恩斯认为失业的类型有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F

6.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假设工资(价格)是刚性的,但并没有对其原因作出说明。T

7.广义的税收成本是指税收的社会成本。F

8.采用政府干预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由来已久,最早对此问题进行阐述的是福利经济学的鼻祖庇古。T

9.现代新古典经济学派主张政府干预经济。F

10.公共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可以增加社会福利。T

三、简答:1.画出“拉弗曲线”的图示

2.画图说明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

P是价格,Q是产量,MC是边际成本,MR是边际收益。D是需求曲线。

待定,问考研。

3.画图说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通货紧缩缺口及其消除”的作用

4.判断税收经济负担轻重的一般标准

税收的增长是否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

税收收入能否满足政府正常开支的需要

税收能否保证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之需

税收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积累

5.传统经济学中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投资品积累(投资)的增加(2)劳动力质量

(3)资源配置效率(4)技术创新

四、论述题

1. 试论述我国“用工荒”形成的原因。

(1)人口红利效应减退,劳动力结构失衡

因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老年化越来越明显,劳动力资源明显减少。加上50年代和60年代很多人退休,一些大学毕业生又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做体力活和简单的操作活,而一些需要技术的岗位由于职业教育还没能够跟得上,导致了这些活没有人干,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失衡。

(2)农民工工资水平和保障水平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我国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低,社会保险的转接不便给流动就业带来难度。在同样没有福利保障的前提下,一部分就业人员选择了在农村发展和在工资水平较高的国外发展,也导致了沿海地区的“用工荒”。

(3)用工结构性短缺

我国目前空缺岗位需求主要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部分需求农民工难以满足,但高校毕业生又不愿从事。

(4)产业转移,中西部劳动力当地就业

国家大力倡导的产业转移初具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发展迅速,这些在中西部犹春笋般崛起的企业,给当地的就业人员提供了很多岗位,这些人不需要远程到其他省市。

(5)我国现行教育政策

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长期压制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冒险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被企业聘用之后不能给企业带来创新的活力。另外,大学教育脱离社会,没有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发挥其能力的环境。

2.试论述我国1998积极财政政策与2008积极财政政策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1、都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

2、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都是拉动内需

3、都把发行国债作为重要的政策支持手段

(二)不同之处

1.国内经济环境呈现“慢刹车”与“急刹车”的差异。1998年经济增速的放缓呈现“慢刹车”的特征,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呈现“急刹车”的特征。

2.两次政策分处不同的发展阶段。199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821美元,经济总体实力还处于相对较弱的阶段。2008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与变化,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卫生、教育、就业等指标发生积极变化。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3.政府财力差异悬殊。1998年中央政府的税收压力非常大,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61317亿人民币,是1998年的近7倍。

4.1998积极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重点是基础设施领域,2008积极财政政策重心向民生、三农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倾斜

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 篇5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它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只要政府干预得当、政策设计得当,就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政府职能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们面临着一场新的知识价值革命和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在这大悲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的新兴产业,正以其附加值、高价值、高关联值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只要内容,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他们主要从批判的角度理解“文化产业”,认为文化产业是商业资本对大众娱乐和媒体的垄断,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实行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于“文化产业”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的定义: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 工业 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从事其生产经营、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三产业。

二、文化产业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扶持

1政府每年通过财政支出,采用担保、贴息、鼓励、资助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专项资金数额。如果没有财政,那么政府就不能更好的实现这项职能。因此说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扶持。

2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通过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涉及到的税种,在政府的职权范围内给予税收优惠。如:新办文化企业3年内免征

1企业所得税;试点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收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列入政府鼓励范围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企业,可享受信息服务业有关优惠政策;公益性单位等举办文化活动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暂免征企业所得税等。

3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这一公共属性产品特性,决定了市场难以实现最优供给,政府需要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指导,包括通过财政投入,保护文化资源,扶持公益性服务部门,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兴办民营文化产业并对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给予必要的扶持。

(二)文化产业推动财税政策的发展

1发展文化产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它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结合点。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从而推动财税政策的发展。

2发展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国名经济发展了就能够是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文化产业推动财税政策的发展。

三、现行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资金不足,造成了文化现有的现有资金短缺,虽然与前些年相比,经营性单位的资产负责有所降低,但仍然很高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财税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这是他们文化产业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虽然也在不断鼓励投融资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但力度不够,对投资者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能有力地引导资金流入到文化产业领域并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导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的不足,进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财税政策配套不够完善

其一在税收方面没有适当合理的实行和减免各种相应的税收政策,如对公益性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进口物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发行及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行业及给予减免税政策.其二在财政方面没有合理的发挥中央财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增强对文化

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对新兴的和创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促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建立文化采购制度,通过不同文化单位平等参与竞标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促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四、财税政策促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的文化经费投入,改进投入方式、调整投入结构,在预算安排上要“尽可能达到总体事业经费的合理比例,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确保重点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和优质文化产品的生产” 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同时,强调支出重点:一方面要增加对公益文化事业和文物古迹保护的经费投入,推动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的需要。,(二)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

其一要继续实行文化系统内的税收返还政策,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响、文物等部门上缴的税收和利润,在财税、审计部门监督下,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给同级文化主管部门,设立各种文化基金或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持优秀的、民族的、传统的和高层次的文化事业或补充重大的节日文化活动和大型文化活动经费的不足,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和集体,以及抢救和保护遭到破坏、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等。

其二要实行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在继续执行文化企业特种经营的减免税政策的基础上,对公益性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进口物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发行及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行业及给予减免税政策。如对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等非营利或微利单位进口必要的设备和相关文献资料等,应列入海关进口免税范围。

同时为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引导财政资金流向,可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业和不同社会效应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实行差别税率。

(三)综合运用各种财政优惠政策

其一在加大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手段,发挥中央财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增强对文化事业发

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对新兴的和创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促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建立文化采购制度,通过不同文化单位平等参与竞标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促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换内部机制;对优秀的、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服务商品的生产和经营给予财政补贴;投入一部分财政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组建文化产业再担保基金,解决政府为贷款担保优惠的融资瓶颈问题;与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促进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等。

其二发展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在设立文化产业政府发展基金上的成功经验,在已有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基金、文化科技项目基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专项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计划、有重点、有规划的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财政划拨、专项奖励等转移支付的方式积极扶持民间文化经营主体的发展,保障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和重要产品的资金支持。同时,针对部分文化行业或项目资金回收周期长、经营风险大、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较低的特点,可以运作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导向功能,以国家参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项目,从而培育文化产业的民间投资主体。

参考文献:

1.董为民,《国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2006.6

2.谭丹,《论我国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2009.43.韩慧、吴江,《促进文化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2010.3

4.马国强,《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2008

财税政策调整与资本市场发展论文 篇6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特别是与经济的起伏波动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更受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诸多经济政策变量的直接影响。正因如此,但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没有不关心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和走势的。其中又尤以对财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注为最。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似需着重考虑和解决如下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关于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政策的调整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不仅具有企业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且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有积极作用与重要影响。

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结构中,由于强调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国有股必须占控股地位,同时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还作出了禁止国有股上市流通的规定。不仅如此,在股份中还设置了法人股,其中有属于发起人的法人股和募集的法人股,也不准上市流通(只有少数法人股在CTAQ系统和NET系统流通)。此外,又设置了内部职工股(事实上是给职工的一种福利性安排),上市三年内也不许流通。这样,如果不考虑B股的情况,在公司上市后三年内,能在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是向公众募集的那一部分。根据证监会的资料,全国上市公司的总股份中可流通的股份(包括A股、B股和H股)仅占34.11%。这种股份结构,特别是国有股、法人股和职工内部股的长期不流通,不仅使这几种股票与公众募集股处于同股不同价(前者按票面价或原始价,后者按市场价)的非公平状态,而且60%以上的股份不流通,也使证券市场特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资源(资产)重组功能严重受损,还使国家因国有股、法人股的不上市而付出了巨大代价。

因此,无论是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解决国有企业资金困难,还是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等角度来看,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乃至职工内部股的僵化不流通局面,都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政策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

特别是在今年8月8日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准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上市公司投资证券二级市场的股票以后,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也更不合时宜了。

二、关于财政性融资政策问题

国家的财政性、政策性融资,是一个牵延性强、牵涉面较广的大问题,许多方面都与资本市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就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解决,显得尤为突出:

──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政策有待改革和改进。就当前情况看,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他们分别承担着具体的社会目标,不实行公司化体制而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国家经营,是真正的国有金融机构。然而,由于受制于国家的财政困难,财政拨付的资本金严重不足,主要依靠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来筹措资金,筹资成本较高,故而严重影响了其政策性功能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后腿。有鉴于此,可考虑让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介入资本市场,以国家信用为后盾,通过市场化的渠道筹措资金。这样做,一则可降低筹资成本;二则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三则也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发行专项建设国债。一方面可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同时可收到更好更大的政策扩张效应。所谓专项建设国债,简而言之,就是将此类国债的发行,以及项目投资、项目经营和还本付息等活动,建立在运用这些国债所形成的资产及其收益上,并最终以(国有)资产转让和经营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财产基础和资金来源。这种做法,能收到刺激经济、减少财政债务负担、提高投资的资本化(资本金)程度、增加国有资产比重和控制力、优化经济和产业产品结构等多重功效。事实上,除了某些所谓“纯公共产品”之外,现有的许多财政性投资对象(如公路、铁路、机场等),都可考虑和试行这种筹投资形式。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发行了大量的转向建设国债,用于满足某些公共事业、公共工程和大型项目的贷款需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适时调整国债的发行范围和发行对象。考虑到银行较大的存贷差规模,我国近两年的国债发行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要发行对象。今后似应部分地转向城乡居民。这样做,一则可加大启动社会资金的力度;再则,对于那些具有投资意愿的居民群体来说,也不会产生对其消费的“排挤效应”。

三、关于充分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积极作用问题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在具有高风险和高利润同时,并存着不确定性。从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风险投资的发展如无政府的参与和积极推动是不行的。其中包括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保障,政府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的制定与引导,对产、学、研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匹配的组织与推动,以及政府除了在基础研究阶段给予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以外,还往往需要通过设立“孵化器”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来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为风险投资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此外,市场环境、资本市场和中介组织则是风险资本运作的必要条件。可见,风险投资既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有直接关系,又与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特别是与财税政策有着紧密关联,而且也是发展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领域或重要方面。

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风险投资通常是从不同的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并将这些资金投入新兴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一般都以股权的方式投资到众多的高科技企业,通常是参股于企业,而不对企业实行控股,投资额一般占公司股份的15—20%,待项目成功,企业获利增加后再将投资收回。风险资本获利一般通过这样四种办法:一是低价获得公司的股票作为报偿,如果新创企业成功上市,这些股票就会大幅增值,风险投资家就能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二是目标企业未上市,通过协议的方式被另外的.企业收购兼并,并从这种兼并中获利;三是风险基金本身的上市与回赎;四是对基金股份的回购。由此可见,这些活动本身就既以完善的资本市场为依托,又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扩大资本市场空间或容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这种投资方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十分盛行。风险投资帮助很多新创网络公司通过经营上的难关,并成功地发行原始股。在美国,今年第2季度,仅新创网络企业就获得38亿美元投资,而投入科技企

业的风险资本高达60亿美元,占所有风险投资金额的90%。在我国,随着科技进步步伐的日渐加快,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蓬勃生长,作为高科技产业化推进器的风险投资的发展,以及它对资本市场的意义,也将越来越为世人和投资者所关注与青睐。

四、关于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税制与税政问题

这方面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不可能在此一一列举。如就其中的突出问题来看,以下两点似应首先予以重视和研究解决:

──尽快研究解决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所得税名义税率统一,但实际税率却杂乱无序的问题。据粗略统计,在我国当前的数百家上市公司中,企业所得税税率有33%、24%、15%、13%、10%、5%等不同的实际税率。有些上市公司第一年税率为零或全部返还。这种所得税税制和税收政策上的混乱现象,及其在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所造成的巨大税负落差,不仅严重影响了各类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违背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而且也使上市公司的经营实绩严重失真,这对广大股东和股民也是一种愚弄乃至欺骗,必须加以认真解决。

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 篇7

关键词:居民消费,财税政策,收入分配

一、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投资和出口,我国的居民消费依旧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

统计资料显示,1981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67.5%,1991年下降到48.5%,2005年达到38.2%,2006年继续降至36%左右。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3)年》的资料,中国居民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比全世界平均数61%低13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水平低于人均GDP的增长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额。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却明显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我国人均GDP为1879元,2006年增加到16084元,平均每年增长947元;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1991年为932元,2006年增加到6111元,平均每年增长345元。可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慢于人均GDP的增长,说明我国广大居民依旧不能充分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费水平的同步提高。

(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1991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9241.6亿元1995年底达到29662.3亿元,5年增长了20000亿元。为此,我国政府在1996—2002年间曾8次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减少居民储蓄、增加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居民储蓄增势不减。2003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4年末为11.96万亿元,2005年末为14.11万亿元,2006年末达到16.16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居民拥有很大的潜在消费能力,只是目前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居民消费不足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首先,居民消费不足制约了消费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使投资的增长失去了终端消费需求的支撑,制约了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次,居民消费不足使大量社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使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社会生产能力闲置浪费。再次,居民消费不足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制约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原因分析

(一)税收政策方面

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对调节个人收入作用有限,不利于促进居民消费。首先,我国现行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收入占总收入的近6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制则以所得税为主体。所得税不仅反映国家税收的增长,还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形成购买力拉动消费;流转税则不考虑公民收入高低、企业盈利多少,如果流转税增长而企业亏损、个人收入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抑制消费。其次,现行税种设计不够合理,许多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税种如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尚未开征,而土地增值税等抑制居民住房消费的税种尚未停征,这对拉动居民消费极其不利。再次,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存在不利于消费的因素。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而非综合所得,免征额过低、扣除范围不明确等,使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成为纳税的主流,减少了其可支配收入,降低了其消费水平;消费税在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的调整方面不够及时,不能体现国家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倾斜;营业税对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规定的税率较高,没有体现政府对消费热点的支持,不利于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

(二)收入分配政策方面

消费是收入函数,居民收入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如果分配比例向消费倾斜,居民收入和消费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建国以来,我国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一贯注重积累而轻视消费,因而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中,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调节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高收入群体的“逃税”或“避税”行为极为普遍,中低收入者反而成了纳税主体,低收入阶层则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难以获得有效援助。此外,再分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逆向调节”现象,有些分配政策向高收入者倾斜,突出表现是住房、医疗等福利分配体制。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 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了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张。对此,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金短缺、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致使居民必须考虑自己下岗、失业、生病、老年以后的生活,从而增加预防性储蓄,不敢或不能大胆进行即期消费。另外,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依然突出。再加上子女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消费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捉襟见肘的状况。

三、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

(一)调整税收政策,强化调控功能

配合新一轮税制改革,重视强化税收的调控功能,综合运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消费税等不同税种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调节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对个人所得税制,可在目前分类所得税制的基础上,改为混合所得税制,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将个人所得税调节重点放在高收入阶层,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为鼓励消费,可以考虑将纳税人在教育、房屋、汽车等方面的支出在税前扣除。对消费税和营业税等进行改革,调减小汽车、非含铅汽油、柴油等的消费税率,促进汽车消费;调低部分行业(如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等)的营业税率,体现国家对消费热点的支持;改革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相关的税收,暂停征收土地增值税、减征契税和印花税,以促进房地产开发和交易,刺激住房消费。此外,开征遗产税与赠予税,引导居民进行消费,特别是使财产向低收入者流动,形成现实的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二)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消费倾向

收入分配政策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状况。就我国目前来看,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力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采取收入增长政策,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使分配比例向消费倾斜。通过逐步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人力资源资本化。只有人力资源资本化,收入预期稳定,消费者才能理性地按“生命周期”来配置其收入,从而使消费和收入的分割稳定化,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同时,要建立起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明显高于物价水平的增长速度,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对农民来说,政府应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和建设小城镇,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其消费需求。二是完善收入调节政策。通过税制改革,综合运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消费税等不同税种的相互协调配合,调节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即期消费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改善居民心理预期、增加居民即期消费。首先,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逐步将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纳入保障体系之内,增加其消费能力。其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对失业人员进行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消费。同时,政府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上,通过各种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多渠道的职业介绍,帮助其实现再就业,恢复其长期消费的信心和能力。再次,建立与消费价格指数相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消费状况。另外,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彩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居民消费增长[J].宏观经济研究, 2000 (7) .

[2]赵芳春.关于启动消费需求的税法思考[J].法商研究, 2000 (5) .

[3]赵黎明.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税收政策研究[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4]杨继瑞.2003年结构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J].金税, 2003 (4) .

[5]岳树民, 安体富.加入WTO后的中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J].财政与税务, 2003 (5) .

[6]郑秉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7]王梦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F].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8]朱雨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J].消费经济, 2006 (1) .

[9]郭聪.关于我国收入差距的社会现状探析[J].经济研究, 2000 (7) .

论减小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 篇8

关键词:财税;减小;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55-02

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高于国际警界线,差距较大。减小收入分配差距,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影响了社会稳定繁荣,国家的长治久安。市场制度自发调节必然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如何运用国家宏观调控,制定财政税收政策,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充当“自动稳定器”,将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显得犹为重要。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自1994年,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收入差距随之扩大。1995年基尼数据达0.389,1999年达0.397,2006年则升至0.496,收入差距逐年扩大,“马太效应”即“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开始显现。依据效率原则,收入差距客观存在,与人的禀赋、背景环境、努力程度有关,只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完全消除。但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已引起各界关注,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刻不容缓。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行业差距

根据200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2006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它们的工资分别为平均工资的2.13倍、1.87倍、1.52倍、1.37倍、1.24倍。排名后5位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它们的工资分别为平均工资的0.45倍、0.72倍、0.77倍、0.78倍、0.84倍。目前,我国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已超过4.88倍,差距状况令人担忧。

(二)城乡差距

由表1可知,在1979—2008年中,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农业作为弱质的产业,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应该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对农业扶持的资金每年都在增加,但在财政支出比例趋势是下降的。从2004—2008年,农业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分别为9.67%,7.22%,7.85%,6.87%,7.26%。

(三)区域差距

我国区域差距大体可以概括为:南方比北方发达,沿海比内陆发达,东部比中、西部发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后,东部地区拥有交通、地域的优势,与国外交往密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代替了制造业,服务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过渡。而在中、西部不少地区,农业仍然是粗放型,机械率低,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低,发展缓慢。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3.46元、13225.88元、12971.18元,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地区的1.45和1.48倍。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依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转型期中,一部分人凭借先天禀赋,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家庭积累,迅速致富,社会易贫富分化。然而,我国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加剧了这种分化。

(一)行业垄断

垄断行业的效率低下、服务不佳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某些行业,如电力、通信、金融、交通运输等部门,由于行业本身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只有在一定规模下,才能实现成本最小、社会效益最大化,不能实现完全竞争。垄断行业占有国家资源,享有国家所授予的特许经营权,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垄断行业的利润率高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他们的收入属于制度性机遇收入,获得的垄断利润和特许经营所得本该通过税收上缴给国家,但由于目前的市场和分配双重机制的不健全,大多数作为职工薪金、福利“内部消化”。垄断行业凭借国家的优厚政策和雄厚资金,赚得盆满钵溢,但并未真正回馈和反哺社会,与垄断行业人员富得流油相比,一般企业的员工收入菲薄。行业垄断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二)税制不合理

财税政策作为收入分配调控功能的主要杠杆,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存在逆向调节。由于流转税存在税负转嫁,所得税比流转税能更好地直接调控收入差距,我国税制应该从以增值税、营业税为主的流转税税制向以所得税为主的直接税税制改革。

1、在直接税上,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2000元,考虑到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因素,如果免征额或超额累进税率不变,同样工资水平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工薪阶层征税实行5%—45%九级超额累进税制,对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所得实行5%—35%五级超额累进税制。从10年来的执行情况看,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最大的纳税主体,而所谓的“富人”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量却相对很少。

2、在间接税上,消费税也存在征税范围过窄的问题。消费税以高档奢侈品、对人体、环境伤害较大的物品为课税对象,负税人主要为收入较高者。由于我国税制没能与时俱进,一些生产率提高不再是奢侈品的商品却仍被课征消费税,而一些新产生的奢侈品没被及时纳入课税范围,造成税源的流失。

3、与国外相比,我国缺乏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这些税种在国外实行多年,有丰富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三)第三次分配发展滞后

在很多国家,除了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之外,慈善公益事业也较为发达,通过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许多富人的财产被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穷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而被称为“第三次分配”。我国慈善事业起步晚,力量薄弱,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企业交流、政府的税收优惠机制不健全,使慈善机构对穷人、弱势群体救助有限,社会整体也缺乏慈善氛围。

三、调节收入差距的政策

(一)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

垄断包括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在自然垄断上,要最大限度引入竞争,基础设施可以实行公用,经营者方面展开竞争;在行政垄断上,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清除市场准入壁垒,让所有企业能够自由公平进入、退出。对所有垄断行业实现监督管理机制,使收入透明化。

(二)改革税制

依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原则改革税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建立综合分类混合征收制度,提高税前扣除标准,减少税率级次并降低名义税率,使中高收入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减少低收入者和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规范个人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鼓励居民发展财产性收入,将特许权、著作权、红利、股息等各种形式的收入全部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2、拓宽消费税、财产税税源。调整税种结构,对新出现的或不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消费行为课税。区分一般消费品或服务的高档消费和高档消费品或服务的低层次购买。具体来说,如餐饮不属奢侈消费,但对超过一定限额(如3000元/桌)的消费征收筵席税;白酒属消费税征税范围,将一定限额以下(如100元/瓶)免征消费税。高档消费品的低层次购买并不是税收来源的主体,取消此类消费税后还能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同时,将豪宅、高档家具、高档皮毛、高档葡萄酒纳入消费范围,强化税收对经济运行的间接调控功能。改革完善财产税,适当提高税率,将个人的非营业用房产和农村营业用房产纳入课征范围,实行累进税制。

3、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遗产税、赠与税是对累积财产发生转移课税,有利于增进效率,减少人们的不劳而获和以外之财所得,弱化财富的累进效应,削弱财富不均衡,促进社会平等,调整竞争起点。

(三)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与政府税收本质一样,属于提供公共产品的范畴。将慈善事业与税收优惠联系,对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对捐赠的个人给予财产税、遗产税或赠与税的减免,促进社会形成热心慈善的道德风尚。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作者简介:潘畅(1989.12- ),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研究方向:财政。

参考文献:

[1]伏帅,龚志民.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其经济增长效应[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12.

[2]朱明熙.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何以失效[J].经济学家.2002,1:80.

[3]曾凡贵,张露琼.论缩小我国居民收差距的财税对策[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2:71.

[4]张新文.我国财税手段调节居民收分配的不足及其改进[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5:38.

上一篇:沙坪镇黄烟生产工作总结下一篇:物流有限公司2012财务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