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政策的改进与创新

2024-06-29

财税政策的改进与创新(精选7篇)

财税政策的改进与创新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安全。为此, 政府、理论界与企业也非常重视提升各个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财税政策介入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譬如认为创新成果的公共品属性、创新活动的外部性、创新活动的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决定了财税政策在弥补市场失灵、形成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激励自主创新上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曲顺兰, 2006) 。另一方面是财税政策如何激励自主创新, 譬如认为我国应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加大财政资金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调整财政科研投资方向;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 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 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等政策鼓励自主创新 (汤菲, 2007) 。然而对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财税政策研究鲜有成果。

一、完善我国促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财税政策的必要性

(一) R&D投入、自主创新成果与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三者的相关性分析。

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益, 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 (傅家骥2005) 。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是启动自主创新和维持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投入主要是指为保证自主创新活动成功而投入的各种资源, 包括有形资产 (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等) 和无形资产 (主要包括战略、思想等投入) 。自主创新成果扩散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 即企业内部、企业间、部门内与国际间的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由于归因于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企业兼并的测度数据可获得性较差, 因此我们选择引进国内外技术支出指标来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扩散水平。

1.样本的选择。

出于测度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 我们选取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专题数据“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同时考虑到各指标时间跨度的一致性, 我们选取了2000年至2005年的数据。具体见表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专题数据“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2006”。

2.相关性分析。

在采用公式Zi, j=Xi, j/maxXi, j对表1的R&D经费投入、自主创新成果与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数据进行值域为[0, 100]的无量纲化处理后, 使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中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计算功能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以下各表。

由表2、3可以看出, 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与其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数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98, 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近似为0。因此, 我们初步分析认为, 我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与自主创新成果高度相关。由表4、7可以看出, 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国内技术支出与其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数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95, 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近似为0。因此, 我们初步分析认为, 我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国内扩散与自主创新成果高度相关。由表5、6可以看出, 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国外技术支出与其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数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252、0.298, 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概率p值近似为0.63、0.566。因此, 我们初步分析认为, 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成果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二) 中介机构在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中的作用分析。

虽然目前我们普遍认为自主创新是科技、经济、社会协同作用的系统工程, 中介机构在这个系统中发挥着沟通、协调、整合、扩散的作用, 但是从国家统计局专题数据 (1999~2005) 分析来看, 中介机构在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中的作用还是很弱, 具体数据如下表8。

尽管在相关性分析中采用了大中型企业的数据, 但是基于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还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初步判断, 因此我们认为自主创新国内扩散与自主创新成果高度相关, 同时中介机构在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中的作用还是很弱。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专题数据“科技年度数据2006”。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尽管市场机制是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一种比较高效的制度安排, 但是创新成果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传统技术的“锁定”使得创新成果的扩散效率较低, 创新效率的能否完全发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另外, 当一项创新成果一旦在交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完成了扩散并对社会生产产生推动力时, 创新就具有了某种公共物品的性质。而后者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角度看又是尤为重要的。所以, 为了加速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我们需要将鼓励创新成果的扩散部分纳入到公共物品层面, 通过财税政策的安排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成果的扩散。而本文的实证分析结论也进一步佐证了我国迫切需要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建立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财税政策。

二、我国促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促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财税政策数量少、内容抽象。

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运用财税政策来提高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初步建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 但总体来讲, 比较零散, 没有形成体系, 政策手段比较单一, 真正发挥实效的并不多。国发[2006]6号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虽然以14条的篇幅比较明确地阐述了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关财税政策, 但其内容主要限定在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多种税收激励政策、运用政府采购工具多方激发企业自主创新三大方面, 直接鼓励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内容仅限于政策第十三条对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税收扶持措施, 即“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 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研究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 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就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如何进行操作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 我国促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财税政策数量少、内容抽象。这显然难以真正发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财税政策激励作用。

(二) 我国促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财税政策的激励对象单一。

自主创新成果扩散是一项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 从开始商业化应用到大力推广、普遍采用, 直到最后被市场淘汰的全过程。一般来说, 自主创新成果扩散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 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第二, 企业间的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第三, 部门内的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第四, 国际间的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企业内部自主创新成果扩散是通过母子公司的技术传递或者扩大自身规模来实现的, 企业之间是通过自主创新成果转让达到扩散的, 而国家间的自主创新成果扩散则是通过技术贸易方式来完成的。虽然中介机构具有促成创新集群、提供创新扩散的路径依赖、迅速准确地实现创新信息扩散、为创新技术扩散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以及促使自主创新成果扩散更为顺畅等优点 (杜洪旭等, 2003) , 但是中介机构仅仅是在减少自主创新成果扩散活动存在交流障碍方面发挥作用。而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整体过程是否得以进行还要取决于扩散源企业与接受扩散企业各自的收益-成本分析, 假设R是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收益, C是企业为维持其竞争优势所支付的成本, NDR为自主创新扩散成果的净收益, 则当R>C+NDR时, 企业不进行自主创新成果扩散;当R≤C+NDR时, 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成果扩散。

三、完善我国促进自主创新成果扩散财税政策的对策

(一) 利用政府采购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扩散。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门, 不仅对购买性支出的使用管理具有关键意义, 而且对财政资金分配的合理化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 应重视通过政府采购来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产业政策, 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政策功能。譬如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产品的制度, 加强预算控制, 优先安排自主创新成果扩散项目等等。

(二) 利用财政投入和补贴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扩散扩散源企业与接受扩散企业各自的收益-成本分析往往决定了自主创新成果扩散是否得以进行。我国可以根据WTO的相关规定制订一定的财政投入和补贴政策, 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扩散。

(三) 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税收日益成为国家促进技术进步的有力工具之一。税收优惠能合理地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成本, 增强企业技术改造的主动性, 从而影响技术进步的规模和速度。譬如, 我国可以制订对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企业的所得税前抵扣制度, 允许企业就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专项成本费用以一定比例 (如150%) 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允许企业加速自主创新成果扩散的专项仪器设备折旧等等。

(四) 进一步细化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税收政策。不仅要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 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而且还要就相应的税率、减免幅度等细节进行切实研究, 以期进一步加大中介机构在自主创新成果扩散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康.以建设公共财政为导向改善经济增长方式[N].中国证券报, 2005, 11, 28 (A23)

[2].曲顺兰.完善财税政策促进自主创新[J].财政研究, 2006, 5

[3].汤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2

[4].杜洪旭, 莫小波, 鲁若愚.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研究[J].软科学, 2003, 1

[5].储德银.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J].技术经济, 2006, 5

[6].王朝才.关于自主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的思考[J].经济研究, 2007, 48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篇2

一、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繁荣、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随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来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都面临着能否生存的风险, 特别是小企业, 抗风险能力更弱。目前, 受世界性经济萧条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出现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 部分企业勉强维持生存。因此,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都有必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根据安徽省中小企业局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9月, 安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14.6万户, 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7, 913户, 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融资难、贷款难等许多难题, 严重制约了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 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不大,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 发展速度较慢;二是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方面档次低、能耗高、规模小、科技含量低, 综合竞争力较弱, 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 资本积累不足。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平均负债率大概在60%左右, 少数企业甚至超过100%, 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 资源消耗过大, 非物质要素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促进安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评析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多次强调,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到安徽而言, 从目前的财税政策来看, 虽然安徽在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也有些相应的财税激励措施, 但是与其他国家、国内发达省份系统全面的财税政策与措施相比, 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下就目前安徽中小企业能够享受的财税政策做一简要分析:

(一) 2006年8月29日,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安徽省科技大会精神, 落实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要求, 推进《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的实施, 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安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安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中, 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方面, 缺乏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

(二) 2008年2月25日, 为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安徽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同时, 要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财政科技投入体系, 建立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机制, 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此外, 要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落实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出台,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但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2009年2月2日,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 (试行) 》等文件精神, 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意见》, 要求国家和安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在创新型企业先试先行, 并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实施办法, 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关于企业研发费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政策,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策等等, 把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但是, 目前我们还未看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行办法。因此, 结合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适时提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当前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面临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不利影响, 又面临自身资金、技术薄弱、发展势头受限的被动局面。改变这种现状, 增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动力, 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一) 真正建立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不得随意变动和挪用, 力争到2010年, 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省级应用技术研发经费要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 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财政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 多种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二) 真正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两税合并后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增加了部分费用的扣除;2008年11月和2008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 修订后的部分税收条款减轻了企业的税负, 但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到,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基本上带有适用对象的普遍性, 所以对于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意义不大。要想真正推动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必须在税收政策的实施方面加大对扶持对象的税收优惠力度, 只有在这种差别待遇的税收优惠政策下,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目前, 可以考虑在中小企业的所得税计算方面加大费用扣除力度, 加速资本折旧力度, 减少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在增值税和营业税方面, 增加扣除, 缩小税基, 减少应纳税额, 减轻企业税负, 做到让利于企业, 增强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积极性。

(三) 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加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所在, 实施创新的主体显然是企业富有创新积极性的人才, 因此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要出台支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教育人才培训与科技人才需求的共享对接、建立有力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奖励制度, 为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

摘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意义重大, 但光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 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因此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除了企业自身的积极主动之外, 还需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本文通过对安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 结合现行的财税政策, 提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

参考文献

[1]周平.我省13万中小企业遭遇“钱荒”[N].安徽市场报, 2008.9.5.

[2]安徽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财教 (2008) 144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3]关于印发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意见的通知.科策 (2009) 12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 篇3

一、我国农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 激励农业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设计不够合理, 缺乏系统性、导向性和前瞻性

1. 激励政策没有形成健全的政策体系。

现行税收激励政策是90年代以来, 国家税务总局以文件形式组成的。这样散乱的税收激励政策难以发挥政策的协同效果, 难以起到长期的激励效应。每一项税收激励政策都是针对单一环节、单一问题、单一取向而独立存在的, 并没有从科技创新活动所要经历的运行机制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完整体系。

2. 激励政策未能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按税种分设不同的政策管理机构, 分别管理不同税种的税收政策, 导致不同税种中的税收激励政策缺乏内在有机协调, 没有从各个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税收优惠形式特点成为一个有效的机制。

3. 限制性和特惠性的激励政策多, 开放性和普惠性的激励政策少。

现行的农业激励政策多为针对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出台的解决个案问题, 指向特定农业机构和单位措施, 而且许多税收激励政策都附加限制性条件, 且标准不一, 重视身份特征, 忽视内在属性, 不能使所有的科技项目, 所有的创新活动普遍得到扶持, 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化规定, 往往是一时有效, 长期则作用弱化, 激励不足。

(二) 激励政策监管力度较弱, 缺乏跟踪绩效机制

我国财税政策实践中多年来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对实施前的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比较重视, 而对实施后的政策的跟踪管理、效益评价、目标考核等管理和研究工作却较为忽视, 农业技术进步激励政策也不例外。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目前对农业技术进步优惠政策的管理还主要停留在对优惠对象是否符合优惠条件的审核这一环节, 对受惠对象在受惠后的目标考核等环节的管理较弱。农业机构和科研单位享受减免税款的使用和监督管理没有跟上, 导致一些农业机构和科研单位使用上的随意性, 没有将有限的资金投到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 失去了优惠政策的真正意义。

(三)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尚需完善

首先,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有限, 对科技项目管理过细过长, 对科研项目的每个课题和子课题的目标、技术路线以及参加人员均列入管理, 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 科技立项与评估体系存在不足, 科研成果评价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导致大部分科研人员仅仅追求论文、评奖, 忽略科技成果的配套、转化和应用, 在项目设计上过分强调“高和新”, 众多科研选项远离农民和农村, 重大突破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充分, 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职能定位和政策选择

(一) 致力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1. 转变科技创新观念。

一要有自主创新的紧逼感, 克服坐等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以为自主创新投入大, 风险大, 现在没有实力进行自主创新, 要等到未来经济实力更加强大了再来抓自主创新的消极思想。自主创新是全方位的, 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可以做, 经济发展水平低时同样可以做。大科研单位和企业可以做, 小科研单位和企业也可以做, 而且许多农业专利技术都是依靠自主创新从小成长为大技术的。二要克服以市场换技术, 以引进技术作为技术进步的思想。真正的先进农业技术是不可能靠引进来的, 应根除急功近利为增长而增长的短期行为, 摒弃简单的规模扩大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从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走新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农业技术自主创新是关键环节与核心支撑。

2.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 放松管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必要的政府管制是不可少的, 但过多过乱的政府管制必然扼杀农业自主创新活力, 因此必须转变政府公共治理思路,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尽可能减少对农业经济活动不必要的干预。要通过立法规定, 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活动都是可以自由进行的经济活动, 科研单位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 而不需政府审批、许可, 只需到政府备案、登记就行了, 为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自由的政策环境。

3. 完善科技管理政策, 建立科学、规

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在宏观管理上, 确立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的主导地位。有效集成中央、地方等个方面的资源, 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跨学科、跨地区联合攻关, 促进重大技术突破。再者, 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要完善专家的咨询与决策制度, 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 实行“一次评审, 分期检查, 长期投资”的策略, 完善公众共享的项目信息库和专家沟通机制, 有效解决重复立项以及少数人多渠道申请项目等问题, 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三公”评审机制。同时,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有关法律制订, 有效激励自主知识的形成。并且加强执法, 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农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维护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的各种合法权益, 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二) 持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实现投入的根本性转变

在投入方式上, 实现中国农业科技投入稳定持续地增长, 坚持中央财政的投入主体地位不动摇和中央财政投入总量稳定增长的决心不动摇。与此同时, 地方建立农业科技投入总量稳定增长的财政机制, 处理好公益性研究和市场性引导的关系, 大部分经费采取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方式支持公益性领域长期开展研究。此外, 要充分发挥财政税务政策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 借鉴国外科技经费筹措和运转的经验,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中。

在投入方向上, 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产出, 主要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公共需求和公众利益所必需的公共服务资源。在构建这些公共服务资源平台的基础上, 务必防止“重建设、轻运转”的投入倾向, 充分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此外, 还要在若干关键性领域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专项, 围绕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业物改良中心等。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 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三) 强化税收立法, 提高税收立法层

次, 增强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一是将目前多数由国务院颁布的税收暂时条例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 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出来, 营造依法治税的基础平台。二是将目前国务院、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颁布的有关农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等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梳理, 广泛调研, 深入研究, 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政策激励法草案, 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 全国人大通过后颁布实施。通过立法, 根除政府各部门在自主创新政策上的各自为政, 减少政府各部门利用政策多变寻租的空间, 降低自主创新政策的交易成本, 既增强农业自主创新公共激励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又可以形成公共政策的合力, 提高农业自主创新公共激励政策的激励效果。

(四) 运用税收优惠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研发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除受财力限制外,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研发周期长、地域性强、推广速度慢、创新产品公益性强、外溢性大和知识产权保护难等特点, 使得吸收社会投资资本比较困难, 这是制约农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大问题。

1. 运用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金加大

农业科技投入、降低开发风险, 完善农业科技的风险投入和分散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可实行以下优惠政策:实行“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 允许相关研发企业按一定比例提取农业科技开发准备金, 用于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革新和引进研究设施等;对于当年的研发费用, 除了准予当年税前加计列支, 还可对比上年新增的费用给予一定的税额扣除, 农业科技投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等, 广泛敞开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中。

2. 运用税收优惠鼓励相关研发企业自主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训。

在个人所得税制中规定纳税人本人及家庭成员支付的教育学费、进修培训等教育费用允许作为可扣除费用在个人所得税前全额列支;鼓励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骨干实行股权激励, 支持企业引进科技人才。

3. 运用税收优惠鼓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首先, 对农业科研成果拥有者转让科研成果给予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具体地说, 是对“四技”即农业技术转让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收入, 不受项目范围的局限, 均可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对个人转让农业技术取得的收入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其次, 对农业科研成果的购买者给予税收优惠。对购买农业科技成果的费用允许增值税抵扣, 对应用购买的农业科研成果取得的收益给予所得税优惠。

(五) 建立和完善农业自主创新政策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制度, 强化监管

税务部门要对相关研发企业享受农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问效, 以提高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对认真执行农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 执行效果显著的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激励;而对税收激励政策只是作为避税途径, 而不是真正作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差的企业, 要取消其继续享受农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资格, 并追缴以前年度享受科技创新税收政策而少纳的税款。对于农业科研部门的经费拨款, 取消现行“基数加增长”的预算资金分配方式, 实行绩效预算制度。根据农业科研部门的绩效来配置预算资金, 实现财政资源在农业科研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使用, 从而迫使相关部门提供更好的科研成果与服务,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7-01-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R].2010-01-02.

[3].贾利.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选择与转变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

[4].姜长云.“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与挑战[J].中国发展观察, 2010 (1) .

[5].田维波, 邓宗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 2010 (6) .

[6].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 2010 (4) .

[7].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 2010 (10) .

财税政策的改进与创新 篇4

关键词:道路运输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

一、引言

道路运输业的转型与升级换代,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处于不败之地;道路运输业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决定其需要在政府的扶持下进行。 作为连接与实现客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枢纽的湖南道路运输业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产业。“十二五”是湖南交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和转型攻坚期,更是重大战略机遇期。在新常态下,如何推进湖南道路运输业财税政策创新,充分享受政府财税政策之红利,催生创新活力,率先一步提高湖南交通运输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湖南交通打造成“两型”交通与“智慧”交通,为把湖南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至关重要。

二、湖南道路运输自主创新发展背景和契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税体制改革置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可见,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这些举措无不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湖南省道路运输业发展平稳, 全省道路运输业以重大建设工程以及重要服务项目为载体,投资建设的力度加大,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加快,运输服务的水平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也有显著的增强。 这一切都离不开湖南省道路运输业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更少不了国家财税制度的扶持与激励作用。湖南既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也是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 这一优势定位有利于提升湖南道路运输发展战略;另外,国家实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战略, 也为湖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湖南道路运输(相对于民航、铁路、水运)具有机动、灵活、便捷、直达的比较优势,在湖南交通运输体系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逢迎如此宝贵的历史时期,湖南道路运输业应乘财税体制改革之良机,享受财税改革之红利,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推进湖南省构建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三、 推动湖南道路运输自主创新发展中财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持鼓励道路运输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存在薄弱环节,系统性不强

交通科技项目研发期长投资大,需要稳定而又明晰的政策支持,而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作用在支持道路运输企业创新的生产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在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方面给予了更多优惠,而对道路运输企业创新前期与研发过程则税收支持不太明显,力度不足。 致使部分道路运输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资金不足、急需政策扶持时,却享受不到优惠,得不到经济扶持,往往企业夭折在创业初期,从而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其次,针对道路运输业的税收优惠只是作用于某一时段、某一事项。 如国家仅对城市公交确认为公益性企业,而道路客运一样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的社会公益性没有得到财税政策支持。 另外,湖南省城市道路客运站场仅仅自2013—2015年暂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受惠期短, 且“特惠多”“普惠少”,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财税政策制定层面低,导向作用缺乏,创新热情有待加强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新增加的价值部分征收的一种流转税,环环征税,有增值便征收。 从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且现行增值税采用购进扣税法。 由于大部分道路交通运输业很难取得符合增值税规定的抵扣发票,也就很难有进项税可抵扣(尤其中小型微利道路交通企业),造成其增值税税负明显增高,缺乏政策多方位的引领作用,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其次,针对混合销售行为与兼营行为在客运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法律方面,增值税暂行条例划分规定含糊,加大了企业营业成本,造成部分道路运输业不得已的不合规定经营行为。 再次,交通高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投资和对科技人员激励的相关规定,在现行税法里难见踪影。 如《个人所得税法》仅对省级人民政府与国务院部委,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上单位和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关于科学、文化、教育、技术、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及政府津贴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而对省级以下政府及企业单位颁发的科技进步奖、成就奖要征个人所得税,这不利于激发交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并且现行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高科技交通人才教育投资成本投入情况,投资支出没有实行税前扣除的优惠,致使对高层次的教育投入不足,从而削弱了交通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开发的积极性,整个交通科研领域缺乏吸引力,挫伤了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热情。

四、对促进我省道路运输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创新建议在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新环境, 推动道路运输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方面,湖南省财税政策发挥了极其积极的作用。但是要推进构建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把湖南交通打造成“两型”交通与“智慧”交通,全面推进湖南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当进一步完善与创新财税政策。

(一)转变税收优惠的重心,做到不偏离、不走样

西方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其税收优惠大都注重事前优惠和事后优惠相结合,以事前优惠为主。长期以来, 我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都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也就是说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如此一来,如果前期没有收入但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资则享受不到优惠鼓励。 我们建议应调整现行的事后优惠为主的现状, 因为道路运输企业如果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先进交通设备上, 则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 会造成设备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二)加大道路运输行业各级科技进步奖励力度,激发交通高技术人才创新热情

为了激发道路运输高技术人才创新热情, 让那些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真正享受到国家和社会应给予的厚遇, 必须加大道路运输业各级科技进步奖励的力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研究与开发。首先可考虑对交通创新工作者给予更多的税收鼓励, 比如对科技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范围必须适度扩大, 对科技发明方面如发明专利、 特许权使用费的获得者减征或免征部分个人所得税等。 其次,为了鼓励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其税收优惠政策必须增加。在个人所得税免征额里,应考虑增加参加行业继续教育培训支出,以调动全员学习积极性。再次,注重“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对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全额免税,以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对科研人员转让技术成果所得减税或全免税,不设收入高低门槛,以降低投资风险;对于道路运输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办的各种科教兴交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 取得的营业收入进行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减免;对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准许不受最高捐赠限额限制,不受企业法人限制,均税前列支为损益。

(三)税收优惠应直接与间接并重,建立交通运输基本均等的税收优惠

一般来说,间接优惠有利于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市场指引企业的有效优惠机制, 有利于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目前,在支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政策方面,发达国家主要采用间接优惠方式, 但我国运用的间接优惠方式不多,其中道路运输行业运用的间接优惠更少,这对支持、 鼓励更多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再多一些采用间接优惠方式, 如设立乡村公路技术开发基金、道路交通发展基金等;为了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应该更多采用宽税基的方式。确定道路客运的公益性质,使道路客运享受其他交通运输(民航、铁路、水运)基本均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道路客运站场究其是一种公共用地, 应该免征如房产税等财产行为类税额,当然如果场地使用性质有所综合的(既客运又商业的) 也应该采取达不到一定营业额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房产税,而并非仅仅较短的一个时期给予优惠。

五、结论

财税政策的改进与创新 篇5

关键词:财税政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据统计, 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对我国GDP和税收收入的增长、增加的就业机会以及进出口总额的贡献都在50%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 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许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难, 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问题。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持续时间短, 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风险性更大。由于中小企业在资本和人才等方面的劣势, 使中小企业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在形式、在市场占有份额上的领先, 其创新成果缺乏有效的保护, 容易被其他生产者模仿, 因而其创新有一定的弱势, 创新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二、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及其财税政策的现状

(一) 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面临着很多突出的问题, 如高投入高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彻底得到转变, 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供给不足矛盾日益突出, 产品科技含量低, 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关键技术主要依靠进口等。这些因素都集中地表现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 企业领导者不重视自主创新, 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的自主创新人才匮乏, 技术人员流动性大, 使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机制难以持续进行。

(二) 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多角度加大了财税政策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力度, 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 形成了一整套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 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但是从我国财税政策的效用、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及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等方面看, 我国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财税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

1. 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政政策存的不足。

(1) 财政科技投入不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 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 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些资金支持。但是存在财政科技资金使用分散, 对中小企业科技投入不足, 财政拨款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财政科技经费占GDP比重很低, 财政科技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补贴、亏损补贴等不足,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资金仍然十分困难。 (2) 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我国财政科技资金较多地投入到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阶段, 财政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占10%左右, 缺少对基础性研究的财政投入, 使社会基础研究成果不足, 公共、关键技术难以取得重大的成就, 使企业创新缺乏必要的社会技术创新的基础。政府在使用财政科技经费时, 没有恰当地安排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的比例, 没有正确理顺政府与企业在创新上的关系, 使企业难以成为创新的主体。 (3) 政府采购缺乏导向。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很少做到不以注册资本金、规模、年利润等条件限制中小企业参与到政府采购活动, 大大限制了政府采购在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上的作用, 是政府采购没有对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风险, 为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创造市场需求, 在创新发展方向和项目引导不足, 使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十分艰难。

2. 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现状。

(1) 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 税收法规层次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税收法律, 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税收法律体系。我国目前大多数的税收政策是通过通知、暂行条例等临时文件来加以规范的, 税收法律层次低、文件多, 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指导性, 而且我国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几乎空白。 (2) 税收优惠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我国目前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多目标的, 没有明确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激励。我国复合的激励创新的优惠政策, 不可避免地导致创新税收优惠相互抵触, 中小企业也难以辨清国家的政策导向。税收优惠不规范, 激励作用发挥不充分。我国目前制定中小企业创新优惠政策的部门很多, 优惠政策出自多个部门, 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系统性差, 而且在享受税收优惠的认定条件和审批不统一, 有时会相互抵触, 使中小企业享受优惠的代价和成本很高, 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 使税收优惠无法形成激励中小企业创新的合力。 (3) 财税部门缺乏服务意识, 税收优惠执行不到位, 财税部门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和积极性不大, 没有把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税收的重要来源, 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较差。在我国, GDP和财政收入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这造成很多地方政府的财税部门征管意识强烈, 服务意识差, 在制定和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优惠政策少。 (4) 税收优惠方式不合理, 研发投入激励不足。我国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 是以直接税收优惠方式为主, 难以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而且我国目前的税收优惠具有很多的区域色彩,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为主要对象, 广大的中小企业没有享受到优惠, 缺乏对其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 (5) 创新服务的税收优惠不完善, 创新服务机构和设施少。我国的税收政策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没有加计扣除相关的费用支出, 使基础研究和技术成果与产业化脱离, 而且科技创新孵化器和科技园的税收优惠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需求, 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 其专业化程度低、行业规模小、服务质量和水平落后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缺乏必要的指导。

三、完善激励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挥好财税政策对处在激励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中小企业而言, 是促进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财税政策可以通过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方式, 提高企业投资收益, 对中小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的良好预期, 有利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一) 完善财政政策的建议

1. 健全财政转移性支出, 增加财政预算科技投入, 改善投入结构。

我国应该整合财政科技投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在把现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落到实处的基础上, 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对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科技投入适当给以一定的比率增长, 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贴息和亏损补贴。

2. 设立中小企业创业风险基金或者投资公司,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上, 我国应该整合科技专项资金, 积极调动和运用民间资本, 吸收民间资本共同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 成立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 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创业投资、直接贷款或担保, 为中小企业筹集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提供支持。

3. 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功能, 为中小企业自出创新创造市场需求。

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的监管制度, 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政府采购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价格优惠和合同预留等措施, 尤其是在财政预算中增加对中小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采购份额,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完善税收政策的建议

1. 构建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应制定关于创新的基本法, 提升自主创新财税政策法律层次, 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的权益提供保护, 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的经济预期。同时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 提高我国税收法律的层次和稳定性, 维护法律的权威, 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性, 稳定中小企业的税收权益。

2. 重点实施研发环节的税收激励。

我国在继续完善技术创新的直接优惠的基础上, 健全完善间接税收优惠, 使税收优惠对象的中心应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转移, 税收优惠向研发环节转移, 明确界定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范围和内容, 建立与国际规范相一致的研发活动统计标准和研发支出会计核算。

3. 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税收优惠完善创新社会服务的税收优惠, 对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经费支出加倍扣除。促进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为中小企业提提供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完善创新捐赠的税收优惠, 放宽捐赠扣除的范围。

4. 完善科技研发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加大对科技研发人员的个人所得的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科研人员转让知识产权和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给予一定期限和额度的税收减免;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 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给予的技术创新奖励和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从而达到直接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目的。

5. 提高财税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在税收管理上, 各级财税部门要增强对中小企业的税务服务意识, 在辅导中小企业纳税、建账建制、享受税收优惠上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小企业获得创新税收优惠的成本, 把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育税源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袁红林.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玉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财税政策的改进与创新 篇6

一、《纲要》和《配套政策》颁布以来政策响应及落实情况

1.《配套政策》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情况

为落实《纲要》和《配套政策》在税收激励方面的政策措施,2006—2007年,有关部委出台了9项实施细则(见表2),至此,国家层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形成了由《纲要》、《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组成的层层分解、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2007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部分实施细则的条款上升为法律条款,给予了保障。2007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有关规定。

近年来,国家层面还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配套文件,增强相关税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有关实施细则(见表3)。

2. 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政策实施情况

《纲要》和《配套政策》颁布以来,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相关财税政策的落实。一是做好政策宣传。科技部汇总梳理各部门制定出台的实施细则,协助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已出台的70多项细则,并在科技部网站开辟“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专栏,全面宣传介绍相关政策。科技部还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10个部门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工作。二是开展政策专题培训。科技部举办多期《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专题培训班,有2000余人次参加。组织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参加政策制定的有关人员,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地区进行政策宣讲。三是持续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调研和评估。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评估中心连续5年对《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和评价。四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科技部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实施细则的出台和落实。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还在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实施方面,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

相应地,各地方从政策宣传、组织保障、工作机制、监督检查等方面,认真推进《纲要》和《配套政策》相关财税政策落实(见表4)。

3. 几项关键政策的落实情况

(1)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随着宣传培训工作的深入而提高。2012年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科技评估中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421家企业中,表示“很熟悉”和“比较熟悉”该政策的分别占23%和47%,“不知道”该政策的仅为3%,较2010年度低2个百分点。

各地享受政策的企业户数和减免税额实现逐年较大幅度增长。问卷调查显示,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占60%。2008—2011年各年度,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及减免税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家企业因享受该政策而减免的税额在120万~150万元之间。

东部地区政策落实力度大,发达省市表现突出。从享受政策的企业数来看,2011年度排前5位的省(区、市)为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和深圳,共15360家,占总数的73%。从减免所得税额看,2011年度排前五位的省(区、市)为上海、江苏、深圳、北京和浙江,合计195.91亿元,占总数的61%。

(2)企业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

绝大部分地区已有企业享受到该政策优惠。截至2012年底,全国37个省(区、市)中,已有33家企业**享受到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曾申请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有897家,占14%,实际享受了该政策的为728家,政策申请兑现率为81%。

企业对该政策的知晓度提高。问卷调查显示,7%的企业表示“很熟悉”该政策,只有少数的企业表示不知道该政策,需引起关注。

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策申请和享受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大型企业政策申请比例和政策享受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型企业,再次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两项比例最低(见表5)。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看,民营企业的政策申请比例和政策享受比例最高(见表6)。

(3)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011年认定工作完成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万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上述6省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65%。2011年西藏自治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全覆盖。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3年累计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1392亿元。据对37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大约为687.71亿元***。

(4)《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政策

《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采取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推动基地建设等多种措施,贯彻实施三项法规制度,使三项制度具有较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

在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方面,2006年以来,科技部采取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启动中国火炬“企业导师”行动、组织发动留学园建立联盟、推动孵化器的天使投资等措施,积极推进了孵化载体建设。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建成43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27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二、《纲要》及《配套政策》实施以来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

《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有关财税政策对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对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作用,使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改善,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1.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及技术能力的提升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及上交税金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度问卷调查,3851家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中,有98.41%表示享受政策后,研发投入比享受该政策前有所增长(见图1)。根据问卷统计,被调研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4.8%提高到了2011年的5.5%。

问卷数据还显示,自2006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以来,已享受该政策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及上交税金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图3)。虽然企业研发投入及经济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综合来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以及经济贡献有正向作用。

2. 企业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加快了企业机器设备更新换代

目前申请和享受加速折旧政策的企业还比较少。从已享受该政策问卷调查企业的反馈看,企业对该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开发、加快机器设备更新换代的激励作用”较认可。如图4所示,在已享受该政策的728家问卷调查企业中,25%的企业认为“作用很大”,59%认为“作用较大”,二者合计超过84%。

3.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了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科技骨干企业群体的加速形成,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营业总收入156223.1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总产值140338.9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增加值33460.7亿元,同比增长16.5%;净利润10997.8亿元,同比增长12.1%;上缴税收7378.7亿元,同比增长17.8%;出口创汇4520.5亿美元,同比增长25.7%。2008至2010年的3年间,有关部门累计落实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达1392亿元;同期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上缴税金13351.2亿元,为企业所得税优惠总额的近10倍。

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0381.4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44.2%。有的经济发达省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超过1/3(如江苏达37%)。另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7家,占全部31 1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85.9%;在中小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501家,占全部672家中小板上市企业的74.6%。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国外科技资源的吸收和利用,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底,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含港澳台)5433家,在境内建立科研机构4350个。

4.《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政策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合作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多途径支持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据统计,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全国已累计实现专利权质押3361件,质押金额达人民币318.5亿元(含外汇)******,推进了中小企业质押贷款融资。银监会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使单笔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得到进一步落实。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6%,同比增长25.8%。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小企业贷款余额与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之和)1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

三、当前财税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自《纲要》和《配套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更高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1. 部分政策普惠性需进一步提高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只有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发活动支出才能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使得“限定领域”范围外的研发活动和投入享受不到政策支持,降低了政策的普适性。

注:不同规模类型企业系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标准进行划分。

由于申报环节较多、地方科技与税务等部门间协调沟通不畅、企业对政策不了解和自身重视不够等原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目前全国仅有2万余家企业受益,仅约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4.1万家)的一半,覆盖的企业面还比较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被调研企业(2570家)未享受到该政策优惠。

2. 部分区域不同规模企业政策落实需进一步协调

政策落实情况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不同规模企业差异等现象,政策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规模较小企业所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对3851家已享受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享受政策比例较高,逾6成的大中型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小、微型企业享受比例较低,仅有不足半数的小企业享受了政策,微型企业中享受政策的更少,比例为12%(见图5)。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区域落实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见表7)。据2011年度28省(区、市)最新统计数据,享受政策企业数、减免税额排在前5位的省(区、市)均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区、市),两项数据占全国总数比重分别高达73%(不含河南、广东)和61%。尽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已实施7年,部分中西部省(区、市)的政策受益企业仍然很少,如海南、青海、甘肃、宁夏、山西2011年度享受政策的企业数均达不到30家。

3. 对中小微企业激励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立法后评估问卷调查显示,67.4%的受访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困难或者比较困难。评估中还发现,存在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发展不足,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有待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

注:企业数项中为26省(区、市)的统计数,加计扣除额和减免税额项中为28省(区、市)的统计数。

中小企业“创业难”问题依然严峻。以《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关于鼓励创办中小企业的规定为例,立法后评估认为,目前创办企业仍存在时间长、手续多、场地缺乏等实际困难。据介绍,在此次立法后评估中曾多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很多与会者反映,现在设立企业很复杂,要提供很多材料,有些材料并不是法定,而是主管部门或办事部门自己定的,还有一些实际上属于前置性审批。

四、新形势下财税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实现《纲要》及《配套政策》提出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的要求,许多领域专家特提出以下建议:

1. 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优惠措施

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对财税政策的需求,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和特点,适当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优惠措施,加大激励力度。

2. 提高政策普惠性,扩大政策受益面

修订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取消或放宽研发领域限制,放宽和细化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范围,提高加计扣除政策普惠性,扩大政策受益面。研究解决相关政策文件(加计扣除、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对研发费范围规定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3. 推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修订和完善

《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已近10年,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出议案、提案或者建议,希望通过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4.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办班培训、分发解读手册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使地方和企业全面了解各财税政策的具体规定,熟练掌握与运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联合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障碍。有关部门、地方还应积极推动企业加强和完善研发项目制度化建设,为企业申请和享受政策优惠提供便利。

注释

1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中期评估调研组系列调研报告:《配套政策与措施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2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天津、甘肃、青海、新疆4省(区、市)未反馈是否已有企业享受到该政策。西藏在报告材料中表示,当地未有企业专门申请该政策,但企业调查问卷中,有1家企业表示已享受了该政策。

3为31个省(区、市)的合计数,天津、吉林、湖北、西藏、新疆兵团和宁波未反馈此项数据。

4“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2009年的数据较2008年略微降低。

5《2011火炬工作年度报告》,2012年9月。

财税政策的改进与创新 篇7

近些年, 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区域化。一个区域 (即一个地区) 能否提高竞争力, 取得竞争优势, 从而赢得发展, 是研究者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经济体竞争中, 扮演主要角色的不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劳动力的低廉程度, 智力资源、区域环境和生产经营优势成为了决定性因素, 因此, 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区域创新成为区域崛起的必由之路。由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要有效实施之, 必须建立并依赖适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实际上, 现在我国很多地区和城市都正在着手构建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激励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1]。

所谓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 (创新机构和组织) 、非主体要素 (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 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具体来说, 主体要素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非主体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知识和技术等;而要素间的作用机制则体现为主体与非主体要素间的协调方式。有两种基本协调方式同时存在和发生作用: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虽然市场机制作为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对创新活动起着基础性作用, 但是必须看到政府调控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的三个特性, 使其必然离不开政策支持:

一是外部性。科技创新, 特别是基础性强的创新具有明显的外溢性, 导致收益的不完全私人独占性, 创新主体或研究开发的投资者不能够得到研究开发活动的全部利益, 这会产生一种对从事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抑制效应。外部性的次生效果是公用性:创新成果一旦产生, 几乎都能免费使用, 这对免费搭车行为会产生强烈激励。这些都只能通过公共政策加以补偿和解决。

二是风险与不确定性。科技创新通常具有风险投资的性质, 投入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投入回报等都是很难准确预测和加以控制的。如果没有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诱导, 一般企业很难有创新的欲望和动力。

三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一般来说, 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成功在于保守研究机密, 但项目的融资又需要公开必不可少的信息。所以, 在研究与开发投资者与金融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限制了创新项目的资金来源。另外, 研究与开发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也限制了创新企业从交易中获得特许权利益的能力。因此, 政府政策应当提供创新活动融资的必要便利[2]。

可见, 政府政策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政府政策既包括适用范围广泛的国家一般政策, 也包括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特殊政策。对于区域经济体, 在贯彻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灵活性, 积极进行区域政策创新, 而这实质上也是区域创新的组成内容。

在公共政策体系中, 财税政策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针对性和普遍性。它既可以直接针对创新主体提供激励、改善创新环境, 也可以通过保证其他政策有效执行的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比如, 财税政策可以直接对企业等创新主体实施优惠措施, 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体现其针对性;而其他公共政策如行业政策、专利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等, 要想有效执行以推动科技创新, 往往也要利用和借助财税政策的支持, 这就体现了其普遍性。一般认为, 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 财税措施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最为关键的, 而当前直至将来相当长时期内, 我国整体的财税政策也正定位于全面支持科技创新。

结合前面论述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及财税政策的作用, 我们可用图示的方式揭示财税政策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2 地方财税政策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原则

2.1 财税政策的特色原则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受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的影响, 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制定地方财税政策的时候, 必须以这种区域个性为出发点和依据, 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与开发力量、地方经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史及产业结构状况等, 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政策, 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 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是决定其重点科技创新领域与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基于自然资源非均衡分布的特点, 由不同的资源种类、数量组合而成的区域优势是最容易看到的,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地区资源禀赋不仅制约了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和企业规模, 还影响到了区域内各类产业的区位选择和技术研究方向。可以说, 制定财税政策时对当地自然禀赋进行充分了解以扬长避短是确保政策可行性的前提条件。

特色原则还要求财税政策制定者必须对自身当前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状况有清醒认识, 只有如此才可能对现有财税支持的力度进行有效评估。对当前创新体系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一是区域所拥有的科技资源量。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状况决定其科技创新投入的水平。创新资源主要分为创新人力资源和创新财力资源, 它可以从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数、科技经费支出额、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拥有量。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正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竞争的重点和焦点。一个地区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优势, 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一般而言, 高新技术产业越发达的地区, 其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科技创新效果越好。

三是科技成果量。科技创新成果量主要是从基础性、原创性的创新能力和效果来刻划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科技创新成果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专利申请受理量、发明专利受理量、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等[3]。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综合考察, 才能为特定科技区域创新体系的财税政策设计提供基本的参考。

2.2 财税政策的主体原则

主体要素是科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各个创新主体独立而不孤立, 它们的创新活动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最终力量。对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各主体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直接决定着财税政策扶持和激励对象的确定。

由于检验科技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是其成果的市场实现程度和所获得的商业利益, 而直接面对市场的主要是企业, 因此区域科技发展的核心主体应当也是企业,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最终制约任何一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水平。财税政策也只有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 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 让企业的科技创新起到提升区域科技发展的主线作用, 才能全面推进区域竞争力的不断升级。

在重视企业核心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作用在于:凝聚学科方向、创造科技成果、集结创新队伍、构筑学术基地, 完全可以成为区域科技发展的强大知识后盾。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则在于:通过技术搜寻、评估和传播, 实现创新体系内在的有效联系, 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

实际上, 理想的财税政策不仅应当能激励各个创新主体本身, 还应当能更好的协调各主体间的互动交流, 平衡创新体系内的利益关系。具体来说, 财税政策应当借助中介机构, 一方面推动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 并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另一方面则推动企业将自身丰富经验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融合起来, 把知识实际转化为生产力。

随着“十一五规划”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我国目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热, 然而很多地方在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时候对于创新主体的认识存在偏差。比如十几个城市提出建成“中国硅谷”、“华中光谷”或“西部硅谷”等目标, 各种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园区则比比皆是, 还有更多地区规划目标中均以地区科技创新战略为主线。然而, 我们应注意到, 推动这股创新热潮的真正动力很多时候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创新主体—企业, 而是各级地方政府, 导致一系列财税政策仅仅为了投入而投入, 为了优惠而优惠。实际上, 财税投入的目标并非简单的扶持企业创新, 而是引导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机制。

只有充分理解主体原则, 财税政策才能有所为, 有所不为, 引导不同类型企业普遍形成各具特点的自主创新理念和机制, 将自主创新内化为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持续活动, 引导企业切实成为研发投入、技术集成的核心创新主体。

2.3 绩效原则

整体上看, 我国各区域经济体长期以来, 普遍存在着政府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这也是当前各地政府强调财政投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原因。但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 必须重视资金使用效率问题。现实的情况是, 很多地方政府为推动科技创新, 大量投入, 但是缺乏必要的评估和监督体系, 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因此, 财税政策在激励科技创新的过程中, 应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使用效率。具体来讲, 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经费使用的全程监管, 推行和完善绩效考评与追踪问效制度。科技财政投入发生前, 需做好项目评估和选择, 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 所扶持项目应突出重点, 讲求实效, 而不能遍地开花。同时, 要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制和课题负责制, 确保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财政投入后, 应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宏观指导和中期检查。项目结束后, 则需要健全考核验收制度。每个项目都要按照合同要求进行验收, 验收结果在媒体上公示, 并在项目库中记录, 开展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当然, 这些环节的工作往往需要和当地科技部门等进行密切配合。

二是以科学的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模式保证资金使用效率。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方式:对地方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研究, 政府应实行无偿投入;而应用研究及实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则应坚持有偿使用原则。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 以贷款的方式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其他机构提供资金, 这些相应机构必须用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收入来还本付息。这将客观上降低资金的低效使用和浪费。

2.4 公平原则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加强地方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同时也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出, 是各地科技财税政策的共同目标取向。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 还是一般企业的发展, 都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因此, 区域财税政策在设计时, 应以项目而不是以企业作为倾斜对象。只要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 就可以享受平等的待遇[4]。另外, 要消除财税优惠的政策性歧视,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 应不分经济成分, 不分规模, 享受同等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各地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 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中小企业遭受的政策性歧视, 这种歧视以融资难问题为代表。实际上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根据2006年全国工商联的调研, 改革开放以来, 大约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同样如此, 美国约50%到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 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

当前,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原因, 并不是中小企业怕创新, 而是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在地方层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中央财政已经把激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到了新的高度, 2008年更是安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达14亿元, 同比增长27.3%, 另外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亿元, 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出台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财政部还明确了将继续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 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小额担保信贷业务等。此外, 中央还特别要求地方财政组织好政府采购和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从地方财税角度看, 当务之急是遵循中央的引导性政策, 并相应进行地方性政策创新, 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

3 结论

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提升区域竞争力, 是我国当前各地经济发展的普遍战略, 而财税政策在这种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定的区域, 应在遵循国家统一政策的同时, 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灵活性, 根据规律性的原则进行相应的科技财税政策设计。

参考文献

[1]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30-31.

[2]曲顺兰.财税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的理论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11) :66-67.

[3]雷春晓.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综合评价研究及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24-26.

上一篇:反应强度下一篇:珍珠鸡球虫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