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边贸(共7篇)
促进边贸 篇1
一、相关基本理论
(一)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商业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代理、咨询和其他委托事项, 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信息化趋势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商业银行传统的收入来源——利息收益大大降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成为商业银行增加利润的重要途径, 中间业务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
(二) 边境贸易
边境贸易是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和边民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是一国对外经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两国的地缘优势、稳定友好的政治关系、互补的经济结构使中俄边贸关系的前景十分乐观。
(三) 管理成本
从广义上来说, 管理成本可以看作是由于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与外部各部门之间发生的经济活动所引起资源价值量的损失, 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摩擦成本。由于中间业务一体化, 可以使组织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在人员之间实现共享, 有利于降低内部组织管理机制运行所耗费的成本, 排除冗杂人员, 提高了决策执行的效率, 节约时间成本, 有助于外贸企业尽快达成协议。
(四)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 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中解释行业内贸易现象的重要工具, 规模经济的存在, 使得企业面临着一条递增的边际收益曲线。
二、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及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一)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现状
1.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发展情况
在中俄边境贸易中,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俄窗口, 贡献了重要力量。它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已经率先发展了一批初具规模的边境口岸, 例如, 黑河、绥芬河、东宁、抚远等。这些口岸为中俄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从而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注: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对俄贸易额下降, 但俄罗斯仍是黑龙江省最大贸易伙伴。
2.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特点
(1) 逐渐扭转逆差局面。
在对俄贸易中, 由于双方进出口产品种类的差异, 导致了黑龙江省长期处于逆差地位。2002年以来, 双方在市场有效需求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使得现在逆差额逐渐降低。
(2) 进出口产品互补性明显。
黑龙江省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俄方资源密集型产品形成了很好的优势互补, 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对方产品需求。
(3) 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对俄贸易的新生力量。
2005年上半年黑龙江省非公经济对俄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27.53亿美元, 同比增长27.4%,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7.8%。
3.黑龙江省在开展对俄贸易中金融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中小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一般银行推出的融资产品都是针对信用状况和经营业绩较好的大企业, 但是在黑龙江省开展对俄贸易的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果他们资金链断裂或资金运用效率低会对黑龙江省的对俄贸易产生很大影响。
(2) 贸易过程中的本币结算问题。
虽然从2004年起, 卢布、人民币和美元成为两国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货币, 但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 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范围有限, 只是扩展到黑龙江省的12家银行。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创新的深入, 我国各个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产品创新和业务扩展。因为依靠传统的借贷业务银行获得的利润空间有限, 而且又面临着外资银行的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间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
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特点
一方面, 中间业务的品种增多, 由最初代理结算等传统性业务扩展到咨询交易类等创新性业务, 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 中间业务的规模扩大, 虽然跟外资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银行业务的占比仍然是小部分, 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中间业务的交易量已经成倍扩张。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现代中间业务的发展以电子设备为基础, 涉及一体化综合性的产品, 要求从业人员对各种业务有熟练应用能力。企业在开展贸易过程中为节约时间、降低融资成本, 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2) 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混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还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 缺乏足够的规章制度进行制约, 收费标准比较混乱。
(3) 与外资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还没有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 在企业中的影响力不大, 很多人并不了解中间业务的品种。
(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中俄边贸的相关性论证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区域之内, 金融的发展与贸易的进步密不可分。发展对外贸易, 尤其是对边境地区而言, 必须借助商业银行提供各种合理的金融服务以顺利完成外汇结算、代理托收等贸易程序。因此,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尤其是对外业务) 在中俄贸易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从中间业务的交易费用角度看中俄贸易:对商业银行而言, 中间业务的特殊性在于资金在业务过程中自始至终不被银行以自身名义真正占有, 商业银行的获利来源是办理业务的手续费用。亦即, 中间业务并不直接涉及企业的融资。对办理中间业务的企业来说, 此处的手续费即可视作办理中间业务的成本。下面以保理业务为例说明。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 保理通用的收费标准是, 每笔业务的收费依其办理的性质、金额量及风险大小确定一定的收费比率, 可表示如下:
Ci= (ai+bi) Di
其中Ci表示企业办理第i项保理业务的交易费用, Di表示第i项保理业务所涉及应收账款金额, ai表示第i项保理业务手续费比率, bi表示第i项保理业务对应利息, 即银行从购买单据向出口商付现到票据到期收回贷款这段时期的融资成本, 一般参照即期市场优惠利率上浮两个百分点左右。
假设在黑龙江省参与对俄贸易的企业有n家, 而黑龙江省的商业银行共经营m类不同的保理业务, 则黑龙江某一企业一定时期内在省内所办理的对俄保理业务 (或俄方在黑龙江省境内办理的相应业务) 相加, 得到:
将黑龙江省境内对俄贸易中所涉及的全部保理业务进行费用加总:
相对应的该时期内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应收账款总额为undefined, 当商业银行对其中间业务进行一定的有机整合之后, 可以适当下调相应的ai与bi, 节省该部分交易费用, 从而加强对俄贸易的获利程度, 进一步促进其开展贸易。
除上述所涉及业务外, 还有很多面向国际的中间业务并非依据比例收费。由量不同而设计好定值费用, 如结算业务等, 同样可通过降低费用成本以促进贸易。
三、一体化中间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 一体化中间业务的概念界定
一体化中间业务, 就是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对中间业务所涉及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而研发的金融产品。
(二) 一体化中间业务的特点
1.管理集中化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为事业部制结构。这种制度的优点就在于权力下放, 公司高层可以把精力放在产品的开发创新上, 而由执行人员来落实具体操作。一体化中间业务, 正是适应了这种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形式, 需要企业拥有集中的中间业务管理团队, 这个团队独立于资产、负债业务团队, 自成一套体系, 能够明确各自团队间的目标和行动, 使体系运作良好, 提高执行业务的效率。
2.信息共享化
一体化之后的中间业务, 信息共享将是它的一大特色。未将中间业务整合之前, 中间业务的部门和人员之间都存在分割, 相互间独立执行和管理事务。一体化中间业务后, 按照业务的流程来搜集信息, 在整个系统内共享信息, 强化信息沟通的效率, 减少同一客户信息的重复搜寻所带来的成本。
3.业务流程化
一体化中间业务通常按照客户交易的流程来执行, 业务完全遵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 按客户需求进行业务的优化组合, 开发出适合客户的最佳中间业务产品, 也减少了各种中间业务各部门各自办理所带来的时间成本, 使客户的效益最大化。
4.服务全面化
服务全面化是现代金融行业努力发展的方向, 是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的体现。分散化的中间业务, 业务人员只是对某种业务进行操作, 在激发创新性方面还做得不够, 而一体化金融服务能够促进业务人员对各种业务的深入了解, 能够激发他们组合产品创新的能力, 能够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 推动服务全面化。
(三) 一体化中间业务在边境贸易发展中的优势
商业银行开展针对国际贸易的一体化中间业务, 具有降低风险、自偿性强、综合收益高等优势。而对于企业而言, 得到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 可以加速对外贸易协议的达成, 降低各种市场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一体化中间业务降低了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管理成本, 也集合了银行中间业务应有的资源, 有利于形成范围经济, 从而能够使得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得到显现。一体化中间业务, 对管理成本的降低,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构建正式组织结构框架所需要的成本
商业银行每一种中间业务各自开展, 所耗费的成本必然高于将业务集中化开展所产生的成本。我国目前商行的中间业务一般都有统一的风险管理人员, 而不是每种业务都配备相应的人员, 这为一体化中间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
2.降低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的运行成本
内部的组织成本是组织管理成本在组织内部的表现, 也是组织管理成本的原始内涵。由于中间业务一体化, 可以使组织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在人员之间实现共享, 有利于降低这种内部组织管理机制运行所耗费的成本, 排除冗杂人员, 业务协调加快, 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 节约时间成本, 有助于外贸企业尽快达成协议。
3.降低外部搜寻成本
市场的不确定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对有关价格、交易伙伴以及供求双方等方面的情况是难以预见的。提供完全信息的成本是昂贵的, 而且提供完全信息的成本将远远超过其可能带来的收益。在一体化的情况下, 各类中间业务人员组成一个整体, 相互分工配合, 信息利用率得到提高, 能够降低外部搜寻成本。
在通信条件和贸易金融服务不发达的情况下, 信息不对称是外贸企业与其国外对手方共同面对的问题。信息不对称, 双方的交易很难达到公平, 甚至会出现欺诈的交易现象, 这种违约风险就是企业间在没有完全信息沟通的情况下面临的重要风险。
在当今国际贸易中, 信用是贸易是否能够达成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的信誉不好, 对外贸易就很难达成。而随着贸易融资的发展, 银行拓展了很多与贸易相关的业务,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在搜寻客户信息上, 银行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大量信息, 或通过在国外的代理行了解客户情况, 降低了外贸商搜寻信息的难度和搜集成本;在信用授予上, 银行可以为企业开立跟单信用证或备用信用证, 为资信良好的企业迅速达成贸易协议提供帮助, 节约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在进行支付结算时, 银行也可以为企业设计最佳的支付手段, 使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在进行外汇交易结算时, 银行能够为客户设计出远期外汇合约, 规避因为外汇波动给企业利润带来的不确定性;而银行为企业提供了这些一体化的业务, 也降低了客户办理各种业务所花费的成本, 从而实现外贸企业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范围经济效益。
(四) 一体化中间业务在中俄贸易中的产品介绍
在中俄贸易发展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不应仅局限于开展单一的中间业务, 而应着力于使各种中间业务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按照具体业务应有的流程, 提供一种结构化的金融产品。在企业和银行共同决定开展中间业务时, 二者可以签订相应的协议, 规定双方的权利及义务。具体可表现为企业付给银行相应的费用, 银行为企业设计若干中间业务的合理组合, 组合可融财务顾问业务、保理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等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中间业务可以收到双赢的效果。
对俄贸易要想做大做强, 资金的充分供应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 对投资目标的信息掌握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收益, 而企业恰恰是经常在这两个方面存在困难。如果企业拥有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一体化服务, 则可以从企业投资财务顾问和企业项目融资财务顾问两个具体业务中得到很多帮助。
贸易双方难免存在对对方信用的质疑, 企业同样可以在一体化中间业务中寻求帮助, 与此同时有的中间业务还可起到兼顾融资的作用。
汇率风险是对外贸易中常见的风险, 对俄贸易也是如此, 规避汇率风险十分必要。交易类中间业务可以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帮助。
四、对商业银行一体化中间业务的对策展望
(一) 宏观层面
商业银行一体化的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一种, 金融创新是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一体化中间业务为例, 它的施行增加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上的收入, 也符合金融监管的要求, 另外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桥梁, 可谓是共赢。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晚, 为了鼓励像中间业务一体化这样的创新型产品的产生, 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该着重完善业内创新机制、培育创新土壤。另外, 由于金融创新本身存在一定风险, 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发挥好监督指导的职能, 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
(二) 中观层面
当前, 我国各区域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及配套程序, 但依旧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地方政府部门有能力且有义务针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推动, 通过帮助商业银行吸收高水平金融人才, 积极开展中间业务产品创新, 开发重点产品, 应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收费监管。此外, 地方政府还可以鼓励商业银行在严守分业经营的前提下灵活开展业务, 以满意的客户服务、最大化的银行利润和最优的区域经济发展为综合目标, 积极创新。
(三) 微观层面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征信体制不健全, 而银行征信体制的缺失也制约了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有鉴于我国征信体制的现状及由征信体制缺失带来的种种不便, 可以在黑龙江省的商业银行中针对对俄贸易的企业建立一套征信体制, 具体如下:银行形成一整套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更新、整合、运用的长效工作机制, 其中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信贷信息、财务报表、纳税、海关、环保、公共事业缴费、公基金等类信息, 对于每一项指标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 分数的加权和为企业最终得分, 对于达到银行规定分数的企业可得到银行中间业务服务的权利。
假定P表示企业的信用得分, A表示银行规定的合格信用水平, X1, X2, X3, …, Xn依次表示企业基本信息、贷款信息、财务报表等的得分, 则企业信用得分可以表示成下列形式:
则企业能否获得中间业务服务的情况如下:当P≥A时, 企业可以获得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当P
五、结论
总体来说, 金融创新是双刃剑, 但鼓励金融创新仍然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所以像中间业务一体化这样的创新型的理念和其他金融创新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主导金融市场。中间业务涉及到的种类很多, 在国内将有很好的创新潜力和空间。
参考文献
[1]丁刚, 李石, 史秀丽.对黑龙江省中俄边境贸易银行本币结算相关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金融, 2010 (6) .
[2]黄靖欣.中俄边境贸易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J].北方经贸, 2006 (7) .
[3]霍继光.中俄边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内蒙古统计, 2007 (6) .
[4]易芳芳.中俄边境贸易的现状及探析[J].北方经贸, 2009 (6) .
[5]李铀, 倪海鹭.征信管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金融, 2010 (23) .
如何申请边贸出口退税? 篇2
(一) 购进出口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抵扣联) ;
(二) 税收 (出口货物专用) 缴款书或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申请退消费税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 还应提供出口货物消费税专用缴款书;
(三) 出口货物销售明细账;
(四) 海关出具的出口货物报关单 (出口退税专用) , 报关单上贸易性质栏应注明“边境小额”或“边境小额贸易”等与其他贸易性质相区别的标识说明;
(五) 外汇管理部门出具的出口收汇核销单 (出口退税专用) , 出口收汇核销单 (出口退税专用) 上加盖“已核销”章并注明收汇金额、币别及结算方式 (现钞或转账) ;
(六) 税务机关监制的出口发票;
(七) 结算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的银行入账单;
(八) 主管出口退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凭证。
退税额如何计算?
退税计算公式:
应退增值税额=购进出口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明的进项金额×规定增值税退税率×70%
应退消费税额=购进出口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明的进项金额 (出口数量) ×消费税税率 (单位税额) ×70%
特别注意:
财税[2010]26号现行政策规定, 一般贸易或边境小额贸易以人民币银行结转交易的出口货物才能享受全额退税。也就是说, 以现金方式结算的不能享受退 (免) 税政策, 并且也不按比例进行折算。
中俄边贸60年回顾与展望 篇3
一、中俄边境贸易60年发展历程
1. 起步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适应边境地区生活需要,双方开始恢复并快速发展了中俄边境贸易。1950年起,新疆最先与苏联开展边境贸易,陆续开放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三道河子等六处陆运和水运口岸,贸易方式为以卢布为计价和记账单位的易货贸易为主。1951年新疆对苏联实现贸易额1 350万美元。新疆边境地区出口主要以农牧业产品、矿石为主,进口主要以生产资料和机械设备为主。1957年黑龙江省与苏联远东地区恢复贸易,1957年进出口贸易额仅为6万卢布,1959年黑龙江省与远东地区的边境贸易额已达442.8万卢布。采用以卢布计价的记账式易货贸易方式,出口主要是小麦、玉米等农副产品和蔬菜、肉制品等生活必需品。进口以钢材、机械产品和石油产品为主。同年内蒙古自治区同苏联赤塔州成立了边境贸易机构,正式建立起了边境贸易关系,采取易货贸易方式,中方主要出口农副产品、肉类、服装、毛料,进口化肥、钢材、原木及机械产品。1960年,自治区对苏的边境地方贸易有较大的发展,进出口额达到75.8万卢布。
2. 停滞阶段。
1962年以后中俄关系急剧恶化,新疆边境口岸相继关闭,至1969年,新疆与苏联边境地方贸易中断,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地区边境地方贸易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3. 恢复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中苏关系得到缓和,1982年4月,中苏两国外交部门正式换文,黑龙江省和新疆地区的边境贸易逐步得到恢复。1983年经中苏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同意恢复使用黑河与苏方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口岸作为两国省、州级边境贸易过货口岸,同年内蒙古地区也恢复了同苏联的边境贸易往来。1986年中俄两国政府决定开放四对边境口岸,即绥芬河与戈罗杰阔沃,黑河与布拉格维申斯克,同江与下列宁斯克,满洲里与后贝加尔斯克。9月中俄边境口岸正式过货,此后中苏边境贸易遵循“自找货源、自找销路、自行谈判、自求平衡、自负盈万、自主经营”的方针,步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1988年国务院相继下发《扩大黑龙江省对苏联边境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的若干问题》、《关于地方外贸企业同苏联及东欧相应企业建立直接经济贸易联系的通知》等文件,给予了黑龙江及其他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大量的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边境地区对苏贸易的持续发展。1990年10月2日,中苏两国签订政府间协议,确定双边经贸从1991年开始改为现汇贸易。至此,中苏贸易不再以瑞士法郎结算,而改为以美元等值结算。这一阶段仍以易货贸易为主,但现汇贸易已经出现。中俄边境贸易额从1982年的1 863万瑞士法郎增长到1990年的106 118万瑞士法郎,这段时期中方对苏出口的主要是轻纺产品、医药保健、食品,进口的商品主要有钢材、磷肥、水泥等生产资料;同时,中苏贸易开始突破了单纯的易货贸易形式,出现了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易货项下的经济技术合作。
4. 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政府的独立及我国实施沿边开放政策,中俄边境迎来了新的机遇,中俄边境贸易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11月15日俄联邦总统签署《俄联邦共和国对外贸易活动自由化命令》,允许任何所有制形式和活动方式的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此时由于俄罗斯政府采取“休克疗法”,俄罗斯远东地区轻工业产品贫乏的弊端在整体经济急剧下滑中更加明显,急需大量价格低廉的轻工业产品,如服装、食品等,而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又为边境贸易发展提供了动力。1992年初中俄政府签署了《中国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经济贸易关系协定》等中俄两国一系列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和劳务合作协议。有力的促进了中俄边境地区的经济技术和劳务合作。两国年贸易额达到58.62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50.2%。1993年两国双边贸易额实现76.7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31%。这段时期中俄边境贸易仍以易货贸易为主,但现汇贸易的份额有所增加,贸易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5. 调整阶段。
1994年起,由于两国经济逐渐转轨、经贸政策多变等原因,导致中俄边境贸易步入低谷,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边境贸易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
6. 稳步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政局实现了稳定的交接,普京政府加大干预经济的力度,俄罗斯经济稳定发展,为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提供也有利的依托。中国经济此时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加大了对边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边境口岸进行了电子通关、物流信息的改造,中俄边境贸易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2000年边境贸易额31.7亿美元,2008年虽然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中俄贸易额仍然突破了500亿美元。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了现汇贸易,中方进口的主要商品以服装、鞋类、电器、声讯设备、电力机械和配件、粮食、食品等轻工业以及传统产品为主,而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以原材料性商品为主,主要品种有石油、木材、有色金属、化学肥料、冻鱼、纸浆、塑料等。
二、中俄边境贸易递进与优化
1. 贸易主体多层次。
1949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贸易协定,中国对外贸易实行国家垄断经营。1951年,为了照顾到边境地区,中国批准边境地区陆续开展边境贸易。由于受贸易方式以及结算方式的限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方主要以国有贸易公司进行中俄边境贸易,公有制企业占主导地位。1986年以后,中俄政府对中俄边境贸易逐渐放开,并给予诸多优惠政策,大大地激发了边境贸易主体的积极性,民营企业在对俄出口中所占份额逐渐增大,发展速度很快。2009年1-7月,黑龙江省边境贸易额达262 669万美元,其中国有企业为66 193万美元,占贸易额的25.2%,外商投资企业12 907万美元,占贸易额的4.9%,而民营企业占贸易额的比重为69.9%,贸易额为183 569万美元。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民营企业贸易额在中俄边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仍在中俄边境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如绥芬河市的非公企业进出口总额已占全市的98%以上。非公经济对边境地区的外贸拉动效果日趋明显,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2. 进出口产品结构合理化。
中俄两国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双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双方边境贸易长期以初级产品、轻工制品与资源性产品进行的贸易形式为主,并逐步结构微调,产品结构得以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国一直采用高增长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作为世界资源最富饶大国的俄罗斯恰恰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中国具有丰富的初级劳动力资源,而俄罗斯多年来人口都在缓慢减少,劳动力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一大隐忧;中国是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产品的出口大国,俄罗斯常年“重重轻轻”,轻工及食品产业落后,需要大量进口,这种需求与供给的互补性导致双方进出口商品长期趋于稳定。我国出口商品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服装、鞋类、农副产品、纺织品,而进口商品依次为原木、钢材、纸浆、塑料、石油。目前,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出现逐步优化的趋势。先从进口商品看,支柱产品的变化不大,而建材、装修材料、机电产品、电器、声讯设备比重在2000年后逐步加大,进口产品中能源产品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3. 贸易方式多样化。
自恢复边境贸易以来,边境贸易交易方式一波三折,经历了易货贸易、现货贸易、现汇贸易三个发展阶段,同时加工贸易和旅游购销贸易也展现了各自特有的魅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客观条件和历史原因,易货贸易是最可行的、最现实的贸易方式,特别适合俄方用大宗产品的出口来换取中方轻工业品。易货贸易满足了双方发展经济的需要,但受到交易规模、交易成本以及相互拖欠供货的限制,只能是特定时期特有的贸易方式,随着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已不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从1991年起,两国经贸部门协商同意在保持易货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公司从事现汇贸易。贸易方式由单纯易货形式向易货贸易与现汇贸易相结合的形式发展。1994年以后,俄方对易货贸易进行限制,加之我国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现汇贸易发展。1994年,黑龙江的易货贸易占全省贸易额的53%,比1993年同期下降了21.7%;现汇贸易占全省的4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0.4%。
2000年以来,随着两国金融领域合作,特别是银行间合作的加强,为边境贸易提供了国际标准的贸易操作和结算方式,也为现汇贸易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到2003年,易货贸易基本退出边境贸易,让位于现汇贸易、补偿贸易和转口贸易,体现了边境贸易逐步国际化和边贸企业经营手段逐步规范化的过程。传统的边界口岸绥芬河、东宁、黑河等地的加工贸易正在取代原始的贸易方式成为时下新的发展趋势。对俄出口加工带的建设改变了黑龙江省边境贸易的格局,经过了十几年倒包式的小额易货式贸易,中俄边境贸易正在向大宗、稳定、规范的方向发展,这条工业地带也被誉为边境线上的黄金走廊,成为我国东北出口创汇的工业新基地。
1994年俄方政府实行签证政策,严格限制签证数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旅游贸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在中俄边境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边境贸易新的增长点。两国政府和边境地方政府也适时地调整贸易战略,积极推动旅游贸易的发展,为旅游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期间俄方企业和居民对中方边境采购的主要商品有主服装、鞋帽、床上用品等针纺织品和儿童玩具、果蔬等食品类,中方企业和个人跨境销售的商品大致相同。旅游贸易是对中俄边境贸易的灵活补充。
黑龙江省是旅游贸易发展较早的省份,1996年旅游购销出口额为1.25亿美元,占该省对俄边贸出口的(1)31.6%,2000年达到6.90亿美元,在该省边贸出口的比重上升为62.6%,逐渐成为对俄罗斯出口的主力军。[1]1996年以来,黑龙江省东宁市、黑河市,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旅游购物贸易都取得较大发展。2009年1-7月黑龙江省旅游贸易额达65 886万美元,占贸易额的25.1%,旅游贸易对中俄边境贸易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加强。
4. 合作内容多领域。
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推出了一系列加速东部开发的战略规划,实现这些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西伯利亚与远东的对外开放程度,而中国政府也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举措,两国的战略意图不谋而合。贸易的互补性和战略的一致性决定了双方必须扩展合作的领域,提升合作的水平,中俄双方在农业及农业技术、投资、资源、劳务、物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哈尔滨5个对俄技术合作中心与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上百(2)个科研单位、企业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2]黑龙江省还加强农业合作“走出去”的力度,黑河市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口岸优势,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推进对俄境外农业开发作为发展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工作之一,确立了“政府搭台、企业牵动、农民经营”的发展思路,使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实现了快速发展。
5. 口岸建设多功能。
沿边地区的公路、铁路处于我国交通网络的末端,长期以来沿边城市和地区的交通和其他物流基础设施成为制约边境贸易发展的瓶颈。调查表明,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成本等形成的非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制约远远大于关税壁垒。
近年来,边境口岸和边境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及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边境地区的公路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公路运输量大幅提高,高速公路发展突飞猛进,基本满足了边境贸易对公路运输的需要。铁路各货运专线和跨境铁路的建设基本可满足对大宗木材、钢材等原材料的需要。航空和水路运输条件也明显改善,2009年黑龙江省已开通对俄航线四条,而绥芬河和黑河市支线机场正在规划建设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对紧俏商品运输的需要。一个以中俄重点边境口岸为中心,以腹地公路、水路、铁路为集疏运通道的中俄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中俄边境口岸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俄边境最大的边境口岸满洲里口岸的电子口岸已经建成,运行状况良好,大大提高了物流通关效率,第二大边境口岸绥芬河口岸在建设电子口岸,不久也将实现电子化通关。依托口岸已基本形成了满洲里国际物流园区、绥芬河国际物流园区、吉斯达国际物流采购中心和同江港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建成改变了原来集散中转中心的定位,逐步向集运输、转运、储存、装拆箱、仓储、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转变。
中俄边境贸易发展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对俄进出口结构单一,机电产品特别是高科技含量产品所占比重不高,沿边地区地产品比重小,外向型产业规模亟待提高。二是相互投资规模不大,对双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双方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度不高,经贸主体不强。四是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铁路、公路、港口及机场等设施迫切需要完善。五是口岸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过货能力明显不足。六是对俄各类经济合作园区发展迟缓,没有形成上规模、有特色的园区。七是双方科技合作和服务贸易发展不足,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八是俄方经贸合作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九是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经济要素分散,民间资本不活跃,创业气氛不浓。十是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对俄经贸和技术合作的复合人才匮乏。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推进合作过程中加以改进。
三、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展望
1. 俄罗斯加入WTO将大力促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
中国已加入WTO,俄罗斯也完成了所有就俄加入WTO的双边谈判,两国将在WTO框架内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与投资,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贸易争端将纳入WTO的统一框架内予以解决,这将给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带来积极变化。俄罗斯加入WTO后将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同时外贸业务审批制将向备案制转变,对中国商品实行的带有随意性和歧视性的政策也将有所改变,银行结算和贸易纠纷将引入WTO框架内解决,贸易纠纷的磋商、仲裁和仲裁结果的执行将有更便利的渠道。边境贸易除了享受入世的基本权利外,还将享有毗邻国家双边优惠待遇和政策。在更加规范的大背景下,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将进一步被激活,中国商品的比较优势会更加明显。
2. 辟建中俄自由贸易区是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边疆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双方共同寻找的出路,进一步对外开放是边疆地区告别落后的必然选择。良好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实践基础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提供了可能和支撑,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双方经济、政治联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当然,构建中俄自由贸易区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缔结谈判经验,中俄双方应以现有成型的贸易口岸为依托,先创立小的自由贸易区,然后逐步扩大覆盖面积,将口岸依托的沿边城市逐步纳入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大开发将实现互动发展。
为了扭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局面,2007年1月,普京总统签署命令,成立由总理、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等要员组成的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发展问题国家委员会,开始实施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战略,并于2007年8月颁布了《俄罗斯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2013年以前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规划》。该项目总投资5 660亿卢布(合216亿美元),涉及铁路、公路、水利、通讯、电站、港口、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掘业和资源加工等领域。2007年8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普京总统特别指出“要加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交流合作”。对此,两国首脑已达成共识。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和相关省(自治区)正在研究相关政策,以推动东北沿疆沿界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互动发展。应紧紧把握国家提升沿边开放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边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在内联上求发展”的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开放战略对接为契机,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基础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完善合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集中力量发展商贸旅游业、物流业,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着力构建外向型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打造全国沿边开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总之,中俄边境贸易虽然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中俄边境贸易成长、壮大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两国政府加强合作与协调,建立双边工作推进机制,就双边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和磋商,加强双方民间往来和文化、艺术、学术等人文交流,共同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二是出台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利用、对俄经贸与境外开发以及人才等方面政策,促进对俄经贸和技术合作快速发展。三是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服务贸易,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着力扩大基础性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四是大力培育骨干企业,选择具有对俄经贸技术合作规模和潜力的企业重点扶持。五是大力推进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园区建设,壮大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产业群,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培育出口自主品牌,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六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在俄罗斯境内投资设厂、建立产业园区,提高对俄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平.跨越政策瓶颈一规范促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J].国际贸易,2003(2).
[2]薛君度,陆南泉.中俄经贸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李钢,刘华芹.规范贸易秩序和体系一中俄经贸关系面临的问题及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2003(2).
[4]迟庆林.边境贸易与经济发展[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
中缅边贸货币兑换障碍问题探讨 篇4
贸易便利化的重要基础是必须保证债权、债务清偿的无障碍,即货币在各国间兑换的无障碍。事实上,次区域国家除泰国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飞,并于1990年取消外汇管制外,其余均属低收入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外汇资金极为短缺,各国均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对经常性帐户上的外汇收支和资本帐户上的资金流出或流入都有较严格的限制,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限制一直持续至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浪潮的今天,该状况严重制约流域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贸易商和投资者被迫进入黑市进行货币兑换。同时,由于周边国家货币币值的极不稳定所带来的汇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行及代理行的积极性几乎没有,客观上使跨境结算的方式受到极大制约,从而使得相互间的贸易与投资规模受到很大影响。笔者仅就中缅两国之间伴随着贸易和经济合作增长而带来的货币兑换问题做一讨论,并希望能对与周边国家的货币兑换问题有所借鉴。
一、中缅贸易及经济合作概况
缅甸是中国在东南亚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2001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缅甸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缅甸,在中缅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缅渔业合作协定》、《中缅边防合作议定书》、《中缅投资保护协定》、《中缅动植物检验检疫协定》等七个双边合作文件。此次访问为中缅传统睦邻友好关系在新世纪不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0年双边贸易额为6.2亿美元,2005年达12.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5.9%。最新数据统计2006年1-6月份,我国对缅实现进出口总额6.6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8%,其中,我出口5.48亿美元。增长30.5%,进口1.14亿美元。降低35.9%。从中国对缅甸出口来看,机电产品是中国出口缅甸的重要项目。近年,中国对缅机电产品出口占中国对缅出口总额的50%左右。其中电站、铁路、船舶、汽车、建筑工程、农机等设备是中国出口缅甸的强项。
在中缅贸易进程中均为我方顺差。缅甸通过边境贸易从中国进口的物资主要有机械、轻工产品、建材、家电产品、日用品等;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有农产品、林产品及一些工业原料。现在缅甸需要大量中国商品,大到机械产品、汽车摩托、农机、化工产品、仪器仪表;小到日用百货、纺织服装、药品、家用电器、小五金制品、化妆品、食品饮料。如中国农机产品在缅的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缅甸巨大的市场,众多品种的进口需求,得天独厚的地理便利,加上中国产品物美价廉,这些都是发展双边贸易和加工业的大好机遇。
投资方面:据缅甸投资委统计,截止2006年5月,中国对缅投资共有26个项目获得批准,协议总金额达1.94221亿美元,在外国对缅投资的排名中已从2002年的第15位跃居第11位,占外国投资总额的1.41%。中国投资的行业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制造业以及矿业。其中,石油天然气领域有8个项目,协议金额为1.238亿美元;制造业方面有8个项目,协议金额为2853.1万美元;矿业方面有9个项目,协议金额为670万美元;渔业方面有1个项目,协议金额为220.8万美元。
简言之,中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推动双边的贸易及经济合作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但这种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却始终受制于货币兑换障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边境贸易中的结算方式上存在诸多弊端。
二、中缅边境贸易结算的主要方式和影响
(一)边境贸易结算的主要方式
1.一般贸易结算方式
在中缅两国之间,由于双方没有互设银行分支机构,在发生贸易时产生的资金流动通常由双方在美国、香港等第三国或地区委托一家或几家有相关业务的银行来办理贸易结算,进行资金的划拨。此种方式手续繁杂,结算周期较长,不便于资金的高速流动,效率低而风险高。
2.边境贸易结算方式
第一,主要通过边贸双方银行汇票、边贸结算(即单边银行结算存款账户)专用凭证和汇款进行结算。次区域内各国非居民开设账户有着不同的规定,在我国开设此种账户的政策较为宽松,随着边贸的扩大,非居民在我境内相关银行开设账户越来越普遍,他们进行一定量的存款,这些存款就用于边境贸易的结算和相关费用的支付。这种结算方式有利于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减少不确定性,降低边贸交易风险。可以对跨国大量资金流进行有效的规范化管理。
第二,通过现金进行结算。由于进行边贸交易的国家为欠发达国家,其国内存在着汇率波动较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进行结算时,多以人民币现金结算为主,目前,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业务已占80%。也存在有部分外币(如美元、欧元等)和少量对方国家的货币。这种结算方式一般发生的贸易额较小,贸易批次较多。云南边贸交易中广泛使用这种结算方式,其特点为方式灵活,但风险较大、不易管理。
第三,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结算。非正规渠道是指存在于边境地区大量的“地摊银行”、“板凳银行”等非官方群体。其功能类似于银行的货币兑换、汇兑以及其他一些边贸结算业务,由于其时间上比较及时、手续简单、费用较小等优点,在边境地区其业务量相当可观。其惯用操作方式为:进行边贸交易的非居民在我境内出售货物后,即可到指定兑换点兑换所需货币。若交易金额较大,交易人可持兑换点开具的字据到其境内相应兑换点提款。
(二)影响
上述货币结算方式的不规范,首先,增大了交易双方的资金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宗边贸交易中使用现钞结算极不安全,也不便携带,从而限制了双边交易规模的扩大。
其次,给我国社会、经济、金融安全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为外汇黑市交易等非法活动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目前已发展到半公开或公开的状态,并由过去的地摊式交易转为柜台式交易,其存在直接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冲击。边境地区外汇黑市历来是打击和治理的难点。
最后,造成了资金的无序流动,使边贸交易资金游离于银行结算体系之外,不利于经济金融统计和国际收支统计监测,也不利于金融、税务、海关等部门的监管给社会和经济秩序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
综上所述,货币兑换障碍已经对次区域对外贸易、投资等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而货币结算方式的选择又主要是基于双边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平台差异、外汇管制宽严、财政金融状况等诸多因素。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要想在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科学规范的金融服务和银行结算体系作为支撑,而要形成一个安全、便捷、与国际接轨的、适应次区域发展特点的货币兑换体系,必须对双边国家构建货币兑换体系的内部因素加以讨论。
三、对缅甸金融和外汇管制状况的分析评价
缅甸原仅有五家国有银行,分别为:缅甸中央银行(1948年成立,前身为缅甸联邦银行,1990年改称中央银行)、缅甸农业银行(1953年成立)、缅甸经济银行(1967年成立)、缅甸外贸银行(1967年成立)和缅甸投资与商业银行(1989年成立)。从1992年起,允许私人开办银行和外国银行在缅设立办事处,截止1998年底,缅共有15家私人银行和43个外国银行驻缅办事处。主要的私人银行有:亚洲经济银行、五月花银行、妙瓦底银行、佑玛银行、环球银行和东方银行等,这些银行在全国开设了350家分行。截至2000/2001年度,缅甸共欠外债约60亿美元。最大债权国为日本,其次是德国。截至2001年底,外汇储备仅约2亿美元。缅甸外来投资的52%来自东盟国家,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额约占外贸总额的48%。其中,新加坡和泰国分别是缅第一和第三大投资国,截至2000年6月底,新加坡对缅投资协议金额累计约15亿美元,泰国对缅投资协议金额约为12.6亿美元。
作为一个严格外汇管制并外汇严重缺乏的发展中国家,缅甸是实行官定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行的双重汇率结构,二者之间差距很大。,其官定汇率以SDR挂钩,传统的钉住汇率。官定汇率是1美元兑换9缅元,而市场汇率可达到1:910,通常也在1:650-750之间。因为缅甸没有建立资本市场,因此,长期资本市场仅限于直接投资,其短期资本流动也很少。1988年开始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逐年增长。在边贸中,从2000年11月起允许在印度边境同时使用卢比和缅元;在中国边境同时使用人民币和缅元,目前在中缅边境贸易中,95%的结算货币使用人民币。2001年1月开,在泰国边境同时使用泰铢和缅元;从2001年5月起在老挝边境同时使用老挝基普和缅元。即存在有5个国家的货币同时在缅甸合法流通。
其外汇管理体制的特点:一方面,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然而由于官价与黑市价相差100倍之多,若按官价,该国则基本无法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因此,该国实际上是按黑市价在运作,从而使得其外汇管制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在一个国家的边境同时流通几个国家的货币,本是为了方便各国贸易商,以促进该国的外贸发展,可客观上却使得该国贸易商的汇率风险加大,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周边国家的外汇银行在该国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行的可能几乎是零,跨国转帐结算的道路是否通畅主要取决于该国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能力。
由于缅甸方面除经济发展平台等的种种因素制约外,还存在一些政治敏感问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无法消除或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因此,在消除货币兑换障碍方面的政策建议将主要依靠中国方面支撑。
四、导致货币兑换障碍的我方主要原因
(一)政策支持方面障碍
即指一些相关的法规已不适用于实际情况。这包括:边贸出口核销方面的法规;人民币出入境的限额规定;边贸出口人民币结算不能在全境实行全额退税等。
(二)执行机构方面障碍
指双方银行业务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我国银行业务品种和结算方式单一;对方国银行资信差,管理经营不完善;两国银行间的合作无法可依,缺乏基础等。
(三)体系方面的障碍
指目前的结算体系不完善、结算基础缺乏。这包括:边境地区许多地方尚未开设正规的结算渠道,货币兑换黑市大量存在(通过“地摊银行和地下钱庄”进行);目前的结算体系无法对大量的体外游离资金进行监测;对方国外汇储备短缺,币值不稳定,甚至政局动荡等而导致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限。
五、政策建议
(一)克服政策支持障碍的建议
完善出口核销管理法规、边贸结算法规、人民币出入境管理方法、非居民人民币账户管理方法、出口退税政策等。
就出口退税问题,国家于2003年10月在云南省河口进行试点,出口以人民币结算可以办理退税。通过现汇结算的给予70%的退税,通过现钞结算的可以有40%的退税。尽管2006年退税率已达100%,但由于出口退税本质上是退回企业在生产环节负担的增值税,严格上不应视为出口补贴,因此,凡是已经出口并完税的货物,就应该享受退税,不一定非创汇不可。特别是对于中国与澜湄次区域国家间进行的许多边境贸易,出口收汇是很困难的。因此,在目前竞争激烈,边贸出口利润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建议实现人民币结算在云南边境全面全额实施退税。
就人民币出入境管理方法。2003年9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和海关总署下发了《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管理暂行办法》,提高了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的额度。由于在次区域的边民互市交易中,使用现钞结算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原来规定携带人民币出境限额是6 000元。对边贸的稳定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建议国家进一步放宽中国人出入境和外国人出入境所带人民币的限制,由现行的一次 6 000元进出限额提高到30 000元人民币。同时,对出入境边民携带的人民币进行有效的监管,按照国家的外汇管理法规严格执法。
改革外汇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适当放宽企业用汇。我国尚未实行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这限制了企业开展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外汇管理制度过严也限制了海外投资。企业对外投资需要宽松的用汇、结汇制度,外汇管理可考虑和银行一起建立企业对外投资信用评估制度,对信用度高、效益好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使用外汇方面的自由。
(二)克服执行机构障碍的建议
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向境外拓展业务,并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增加业务品种;另方面,政府必须对边境地区商业银行给予政策扶持,建议对从事跨境业务的国内商业银行实行适当的风险担保,以鼓励其向境外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促进边境地区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
(三)克服结算体系障碍的建议
完善现有结算体系,扩大“河口模式”的应用范围。这一模式已经运作多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003年,中国银行也开始将这一模式应用在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结算中。当然,在解决中缅边贸结算问题上,需要中国中央政府与缅甸中央政府进行协商,也需要缅甸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需要加强双方金融机构人员的往来,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增进双方的友谊与信任,为双方银行的合作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以中缅边境最重要的口岸德宏州瑞丽市作为主要试点,选择一家实力相对较强、风险相对较小、信誉相对较高、在缅甸中央银行直接管理下的缅
参考文献
[1]杨宝建,吴萍.10+1先行示范区——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货币兑换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C].云南省委统战部课题.
促进边贸 篇5
《通知》规定, 凡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新疆、西藏、云南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的出口企业, 以一般贸易或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从陆地指定口岸出口到接壤毗邻国家的货物, 并采取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方式的, 可享受应退税额全额出口退税政策。外汇管理部门对上述货物出具出口收汇核销单。以人民币现金结算方式出口的货物, 不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通知》明确了进行试点的满洲里、丹东、绥芬河、凭祥、瑞丽、樟木、红其拉甫等85个陆地指定口岸, 同时规定了14个接壤毗邻国家。
《通知》还规定, 边境省份出口企业出口规定的准予退税的货物, 按月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 (免) 税或免抵退税手续。退 (免) 税政策具体执行时间以出口货物报关单 (出口退税专用) 上的海关注明的出口时间为准。
口岸名单
85个享受边贸退税的口岸名单
内蒙古自治区:室韦、黑山头、满洲里、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二连、珠恩嘎达布其、满都拉、甘其毛道、策克。
辽宁省:丹东、太平湾。
吉林省:集安、临江、长白、古城里、南坪、三合、开三屯、图们、沙坨子、圈河、珲春、老虎哨。
黑龙江省:东宁、绥芬河、密山、虎林、饶河、抚远、同江、萝北、嘉荫、孙吴、逊克、黑河、呼玛、漠河 (包括洛古河) 。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邦、水口、凭祥、友谊关、东兴、平孟、峒中、爱店、硕龙、岳圩、平尔、科甲。
云南省:猴桥、瑞丽、畹町、孟定、打洛、磨憨、河口、金水河、天保、片马、盈江、章凤、南伞、孟连、沧源、田蓬。
西藏自治区:普兰、吉隆、樟木、日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老爷庙、乌拉斯台、塔克什肯、红山嘴、吉木乃、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都拉塔、阿黑土别克、木扎尔特、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红其拉甫。
14个享受边贸退税的接壤毗邻国家名单
18和19世纪的边贸重镇恰克图 篇6
很难想象这个处于沙丘之间的地方, 曾经是西伯利亚知识分子生活的中心, 且聚集了非凡的财富。从1727年到1860年近140年的时间里, 恰克图垄断了中俄之间的所有贸易, 以及俄国与亚洲约70%—80%的贸易。对于中俄来说, 恰克图更是茶叶之路的第一重镇。
恰克图位于今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与蒙古国边境, 现为俄蒙边贸重镇。历史上的恰克图由新、旧两城组成, 分别位于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如今俄罗斯境内仍称恰克图, 蒙古国境内则称阿尔丹布拉克。今蒙古国在清朝时属中国领土, 称喀尔喀蒙古或漠北蒙古, 因此恰克图在当时是中俄边境城镇。
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 , 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第五条规定:“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 (护照) 的, 允许其边境贸易。”自此, 中俄之间开始了正式的贸易往来。
雍正五年 (1727) , 中俄签订《恰克图互市界约》, 其第四款规定:“按照所议, 准其两国通商。既已通商, 其人数仍照原定不得过二百人, 每间三年进京一次。除两国通商外, 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 在色楞额之恰克图、尼布楚之本地方 (俄文本作祖鲁海图) , 择好地建盖房屋, 情愿前往贸易者, 准其贸易。周围墙垣栅子酌量建造, 亦毋庸取税。均指令由正道行走, 倘或有往他处贸易者, 将其货物入官。”以上措施, 既规范了中俄间的官方贸易, 同时也为内地商人深入中俄边界进行交易提供了政策依据[2]。
雍正六年 (1728) , 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 规定“通商仍照旧例, 过境买卖定于恰克图、尼布楚二处”。由于条约规定的尼布楚一线的库克多博———祖鲁海图市场地处偏僻, 而且远离中俄通商历史形成的主要商路, 因而贸易情况始终不佳, 不久就被放弃, 于是“恰克图互市”就成为19世纪中叶之前中俄边贸的唯一渠道[3]。
雍正八年 (1730) , 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图的中方边境地区建立买卖城, 这样就将恰克图分为南北两市, 南市为中国商民居住, 称为“买卖城”;北市为俄国商民居住, 称为“恰克图”。乾隆二十年 (1755) , 清政府宣布中止俄国商人来北京贸易, 中俄之间的贸易就全部集中到了恰克图[4]。
早在《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前, 中国商人 (主要是晋商) 就已经开辟了北京———张家口———库伦 (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一线的通商渠道, 并在这些地区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5]。条约的签署为边境贸易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和平环境。晋商凭借着先前的经商优势和雄厚的资本, 迅速将商号设到恰克图, 并开辟了库伦到恰克图的商路, 对恰克图早期的开市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晋商的介入, 恰克图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跃成为商贾云集之地[6]。
据史料记载, 乾隆九年 (1744) 恰克图的双边贸易额约为30万卢布, 乾隆二十五年 (1760) 为110万卢布, 道光十年 (1830) 上升到800万卢布。到咸丰元年 (1851) 前后, 双边贸易额达1600万卢布, 占中国年进出口总额的15%—20%, 俄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18世纪中叶到这里旅行的俄国人瓦西里·帕尔申在其著作《外贝加尔边区纪行》里这样描述恰克图的情形:“买卖城这个中国城镇, 距我国边界的木墙 (即普通上了漆的栅栏) 不超过一百俄丈, 周围也仿照我国城堡的式样, 筑有高大的木桩联结成的栅栏作为围墙。城门顶上有一个小塔楼。楼顶四侧有雕刻得很粗糙的木龙, 龙是中国的徽记。”……“买卖城给人的头一个印象是非常好的。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狭窄的街道, 街道的两侧全都是不太高的木房, 看起来像石砌的, 具有完全独特的建筑样式, 类似一排排的商场, 都有门通街。……买卖城的西北部有一座庙宇巍然耸立, 许多屋顶上有张着大口的奇怪形状的巨龙。”他记载的这座庙宇, 事实上是这个边境城里唯一的一座关帝庙, 这是山西商人们特意修建的。由于商业繁盛, 贸易发达, 恰克图一跃成为一座“市肆繁华, 百货云集”的近代城镇。
帕尔申在俄国海关税务总监的府邸里亲身体验了“中俄友谊”, 并在他的书中作了记录:“这是一次俄式节日里双方政商人物的聚会, 中国人衣着非常讲究, ……当 (俄国官员) 提议举杯敬祝皇帝 (沙皇) 陛下健康时, 全体中国人都肃然起立, 与我们一起欢呼‘乌拉’, 并且兴高采烈地举起酒杯。这个场面我觉得非常美好。”
西伯利亚地区原有的封闭与落后被滚滚的贸易洪流彻底冲破了, 就像帕尔申评论所言:“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个省, 它通过自己的贸易活动将人民的财富变成宝贵和富有生机的液汁, 输送到西伯利亚。”茶叶之路延伸之处, 一个又一个新兴城市应运而生。俄国人对此的认识是清醒的, 因此也格外珍惜这条贸易线[7]。
道光二十九年 (1849) , 福建巡抚徐继畬在《瀛环志略》卷四第三册中写道:“南界有甲他城, 即内地所称恰克图, 中国与俄人互市于此。库伦办事大臣司其事。彼以皮来, 我以茶往。”
咸丰八年 (1858) , 刑部主事何秋涛以“俄罗斯与中国壤地连接, 宜有专书以资考镜”, 著成《北徼汇编》八十卷;咸丰十年 (1860) , 咸丰帝赐名该书《朔方备乘》。书中写道:“恰克图为四部卡伦, 适中通衢, 山势雄峻, 林木森然, 贸易商民建立木城, 颇为坚固。……盖外国人 (俄国人) 初同内地民人于市集交易, 一切唯恐见笑, 故其辞色似少逊顺, 经恰克图司员喻以中外一家之道, 俄罗斯欢喜感激, 信睦尤著。所有恰克图贸易商民, 皆晋省人。”何秋涛称其是“百货云集, 市肆喧”的“朔漠之间一都会”。
中俄恰克图繁荣的贸易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 他于1857年4月7日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了《俄国和中国》的文章:“恰克图位于南西伯利亚和华属塔塔尔边境, 在贝加尔湖的一条支流上, 约在依尔库茨克城以南一百英里。这种贸易, 采取一种年会的方式进行。由十二个商馆经营其事, 其中六个是俄国人的, 六个是中国人的, 他们在恰克图会商决定双方所供给的商品的交换比例———因为贸易完全是物物交换, 中国方面交换的主要商品是茶叶, 俄国方面的是棉、毛织品。近年来, 这种贸易似乎有很大的增长。十年或十二年前, 在恰克图卖给俄国人的茶叶, 平均每年不超过四万箱;但1852年却达十七万五千箱, 其中大部分不像从海道输入欧洲的那种次等货, 而是大陆消费者人所共知的所谓商队茶上等货。中国人卖出的其他商货有少量的糖、棉花、生丝和丝织品。数量通统都有限。俄国人用差不多等量的棉织品相交换, 还加上少量的俄国皮革、金属制品、毛皮, 甚至鸦片。买卖货物的总价值———在公布出来的记录上, 货物作价似乎很便宜———高达一千五百万美元的庞大数字。1853年因为中国内部不安定, 产茶省区外通的道路被打家劫寨的叛徒所堵塞, 所以运到恰克图茶叶降为五万箱, 该年全部贸易额只有六百万美元。不过其后两年, 这种商务又恢复过来, 计运销恰克图1855年年会的茶叶不下十一万二千箱。”
“由于这种贸易的扩张, 本来只是俄国边境以内一个边疆要塞和市集地点的恰克图, 已经发展成一个相当大的城市了。它已经被选来作为那部分边区的首府, 光荣地驻上一位军事司令官和一位民政官。同时, 为了传递公文, 相距约九百英里的恰克图和北京之间, 最近也建立起直接的定期的驿站联系。”[8]
活跃的市场将恰克图造就成了富翁的城市。同治九年 (1870) , 一位美国旅行家来到此地, 他这样描述:“在恰克图, 身上没个四五百万的, 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但恰克图的神奇不仅仅在于它的日进斗金, 不同文化的交流在日常性的促进之下达成了某种难以想象的沟通。如果一位严谨的语言学家闯进恰克图热闹的集市, 多半会惊诧那里种类繁多的语言。你可以听到俄国腔的汉语、中文腔的俄语, 还有蒙古调的俄语和汉语, 或者俄调和汉调的蒙语, 各种语言在此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这种和谐的交流甚至从语言上升到了社会层面。
毫无疑问, 恰克图这个边境小镇在中俄关系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为中国商品和文化向西方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 它也见证了中俄两国关系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和兴衰, 为研究中俄关系史、研究晋商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孙守春.早期恰克图贸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 .
[2]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M].2003年9月,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陈昭明.试析清代中俄恰克图互市贸易及其历史启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0 (1) .
[4]刘建生, 任强.清代中俄经济关系中的恰克图贸易[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 (4) .
[5]李永福.晋商垄断恰克图贸易的历史成因[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 (4) .
[6]陈秀娟.山西商人与恰克图贸易[N].常州晚报, 2008年7月19日.
[7]常建华.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研究的新收获[J].清史研究, 2004 (1) .
促进边贸 篇7
边境贸易区主要有西南边境贸易区和西北边境贸易区。西南边境贸易区包括西藏、云南、广西三省区。该区以南亚、东南亚为主要目标, 发展边境贸易、转口贸易。西北边境贸易区含甘肃、新疆、内蒙古三省区。该区以新疆边贸为主, 甘肃边贸主要指的是中蒙边境贸易, 层次低、批量小, 是西部边境贸易区中的最落后的一个边贸省区。近几年, 西部边境贸易发展迅速, 下图 (见图1) 是近几年西部省区的边境小额贸易情况:
资料来源:各省统计年鉴 (由于甘肃省由于资料数据有限, 西部边境小额贸易总额不包含甘肃省) 。
由上图可知, 西部边贸区边境小额贸易总额是逐年上升的趋势, 增长速率也是大致稳中有增。由于边境小额贸易占边境贸易区的92%, 其整体发展趋势也是西部近几年发展边贸的概况。
二、西部边贸区的类型
为了加快西部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发挥西部边贸区的优势, 国家制定和实行了特殊开放政策, 把西部边贸区的发展分为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 (跨境) 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等类型。
(一) 重点口岸
口岸是指人员、货物、交通工具出入国境的港口、机场、车站通道等, 而边境口岸则为边境地区具有特殊机构和职能的外向型城镇, 它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 是实现贸易和技术交流的通道。中国西部省区构成一有机带状边境口岸体系的整体即地处边境, 有接壤邻国, 沿边界线内部几乎环抱整个西北、西南带状边境地区。在内陆边界线上, 有国家一类口岸数十个, 其中包括公路口岸、内河航运口岸、铁路口岸。 (见表1)
此外, 西部还设置了若干个二类口岸, 这些口岸的分布与边界走向一致, 因边界走向不同, 各省区口岸分布形态、格局各异, 例如新疆、云南的口岸近似于“C”字形格局, 而其他省区则不同于此。
(二) 边境城市
边境城市特指实行沿边开放的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与周边国家交界处的口岸城市, 其不仅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通道、口岸, 而且可以利用重点口岸的对应性, 发展多层次贸易:边贸、民贸、国贸。它是指在沿边9省区内靠近国境线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至今, 我国主要的边境城市如下表所示:
(三) 边境经济合作区
边境经济合作区大多是在1992年左右建立, 并因国家扩大沿边开放而成长, 其指中国沿边开放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加工出口的区域。目前国家共设立设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 其中有10个设在西部地区 (见表3) 。
除了西藏因为特殊原因、甘肃边境狭小荒凉外, 西部省区都建立有边境经济合作区。
(四) 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
建立沿边城市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 先行先试, 创新沿边开发开放的体制机制, 构建沿边开发开放新模式, 是提高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2010年7月召开的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求:积极建设广西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011年5月30日, 瑞丽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正式启动;日前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 满洲里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2011年6月,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0]11号) 明确提出:在新疆喀什、霍尔果斯各设立一个经济开发区, 实行特殊经济政策, 积极建设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
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发展面向周边的特色外向型产业群和产业基地, 通过以上四种边贸区的类型的发展, 把内蒙古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 把广西建成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 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不断提升边境贸易的发展水平。
三.边贸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模式选择
(一) 重点口岸的发展模式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重点口岸的模式选择为:围绕物流, 贸易服务功能的完善, 不断提升口岸的层次, 并向边界城市的方向努力。
重点口岸要利用多边合作、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发挥国际贸易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首先要从单纯的边贸做起, 逐步向大边贸的阶段发展, 并着力发展与贸易密切相关的保税仓储、金融服务等, 并使自己成为边境城市或形成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在推动边境合作的发展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挥区域性主导作用。
(二) 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边境口岸城市是在边境地区形成发展起来的特殊性城市, 口岸与城市同其周围区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应从重点口岸、边境口岸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多重相关关系中寻求符合边境口岸城市实际情况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结合边境城市区域发展环境的多样性, 一般而言, 边贸城市可以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国际物流中心发展模式;二是区域旅游中心发展模式;三是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
(三) 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模式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边境经济合作区可以结合自身区位特点, 选择如下模式:一是构建跨国境经济园区。园区主要以进口加工、出口加工贸易、物流、金融、信息、旅游购物为主体, 并通过园区建设, 加强双方在交通运输、资源加工、口岸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建设商贸 (出口——进口) 中心。在边境口岸城市, 以口岸为枢纽, 以交通线路为纽带, 以双方腹地和城镇为基地, 建设商贸中心, 通过物流带动, 最终实现劳动力、资金等可以自由流动的经济一体化区域。
(四) 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展模式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在模式选择上, 一要充分利用本身所处区位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 二要积极参与到本区域跨国境区域合作中来, 结合自身特点, 在如下的模式中进行选择。
一是以建设大通道、造就大流通、培育大市场、实现大开放为目标, 建设具有自由贸易、保税仓储、物资集散、免税加工、货币自由流通的合作区, 不断完善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物流服务等功能, 最终向自由贸易区发展。二是利用我国陆地相连国家大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同我国在产业技术、产业结构上都存在着落差和错位, 通过建立一批加工贸易区, 可以在实现双方边贸地区一体化的同时, 促进其自我发展能力成长。三是利用部分边贸地区两国之间民族相同、文化相近、宗教信仰一致的地缘优势, 着眼于东盟、南亚、中亚等大区域范畴的整体合作, 利用国际通道, 建设面向这些区域的国际产业带。
摘要:通过整理分析西部各省份近几年边境小额贸易情况, 掌握西部边贸情况的大体趋势, 将其边贸形式分成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四种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析, 找出西部边贸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西部边贸区,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燕祥, 张丽君.西部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85-87.
[2]董藩.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促进边贸】推荐阅读:
边贸城市10-03
边贸财税政策07-21
保山滇西边贸考察旅游线07-10
中越两家银行开展边贸结算业务合作06-17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促进和谐”主题活动09-13
发展促进10-14
促进投资10-18
效率促进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