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规划的思考

2024-09-12

对职业规划的思考(精选9篇)

对职业规划的思考 篇1

一、职业的真正起点在哪里

最近招聘新员工,有个背景很好的学生给我发来很多邮件,每一篇都洋洋洒洒,内容是争取面试机会、表达谢意、询问进展、对面试中的回答作补充等等,最核心意思我看出来了,他认为把这个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起点,对他太重要了,

不由得想起了我的;职业起点;。我的求职经历很简单。研究生毕业前开始找工作,当然也觉得自己应该有个远大抱负,也希望让人觉得自己;志向远大;,但是作为一个从泥巴堆里长大的农家孩子,我内心的想法相当简朴:找个不错的地方,开始工作,养家糊口。开始求职时也有彷徨和困惑,有挫折和失落,但很快,不少就业机会就来到了面前。一部分是面试成功,另一部分是来自师兄们和老师,有的是推荐机会,有的则是直接邀我去作同事或下属。我在人际上并不是长袖善舞的那种,这些给我提供工作的兄长老师,平时交往其实也很少,没有请他们吃过饭,没有一起唱过卡拉OK,甚至交流也不多。有一天上午,一位师兄打电话对我说有个工作机会推荐我去应聘;下午,一位老师打电话对我说有个工作机会推荐我去应聘,而他们说的竟是同一个机会,我恰好在前一天也刚把简历投给了这家公司。我立刻觉得,人们常说的缘分也许就是这样的。当天晚上失眠,第二天决定,到这个地方去。几个月后,我离开北京,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回忆这段陈年旧事,我想表达的只是这一点:职业的真正起点并不是第一份工作,而是远在此之前。在面试中能够成功、能够有师友热心引荐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我这个;人;的判断,哪怕没有太多的交往,但是他们感觉到、相信这是一个没有坏心眼的、能干活、肯干活的人。尤其是肯打电话邀我去下属或同事的,则更是如此。所以,在我们选择如何做人的时候,其实已经站在了我的职业起点上,

进入职场后,尽管的确看到太多的;怪现象;,但我始终相信,决定职业成功和职业幸福的,并不是许多人所热衷的华丽的职业技巧、幽暗的职场政治,而只是做人的方式,即这个人是否诚实、是否可信赖、是否坚守德行。我自己在做面试官选人的时候,最关心的也不是他的知识和能力,而是他的做人。我相信一个做人做的好的人,也会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这样的信念在真实的职场中并不总是被相信,坚守这个法则也就显得愈加珍贵。知道这个世界不完美,仍然去爱这个世界,才是真正深刻的爱。

所以,不论是从时间意义上,还是从逻辑意义上,职业的真正起点,是做人。

二、职场的比喻和法则

不准备讲述自己真实的职业经历,倒凑出几个关于职场的比喻和职场中的.法则,虽未经斟酌,似也能表达我对职业的一点感悟。

[农场法则/牛一样耕耘]企业组织与家庭的区别在于使命和目标的不同。不论一个职场中的人如何热衷于做秀、勾心斗角、不务正业,组织的生存总是要实现目标,一定需要有人脚踏实地去努力,需要牛一样的耕耘者,这是组织;天;、;道;。正是这样的;天;、;道;的存在,组织中就存在一个天然法则,可称之为农场法则:春天耕耘播种,夏天除草灌溉,秋天才收获果实。所以,我经常劝职场新人,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不管它看上去多么缺乏公正,不要轻易动摇对;天;、;道;的信心,坚持像牛一样去耕耘。;天;、;道;不总是能够胜利,不是因为它软弱,只是因为它仁慈。

[江湖法则/狗一样忠义]职场是复杂的人的集合。人就是这样,本能上需要过群居的生活,可是,;他人即地狱;。一群人集合在一起也就变得十分复杂。随便找一个职场中人,你都能听到一堆错综复杂惊心动魄鲜血粼粼的职场真人秀故事。所以,职场就是一个江湖。既是江湖,就有江湖法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总要选择在江湖中生存的态度和方式。江湖中的大侠各有独门秘籍,我天资愚钝,只想到了一个方式:狗一样忠义。人常不如狗,故以狗喻人应不会有对人有冒犯之嫌,倒可能会委屈了狗。忠义有两个层面,一是老板,一是对组织。对老板忠义,因为老板是发你薪水的人;

对职业规划的思考 篇2

关键词:职业取向,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

近年来, 在国家经济转型和创新创业政策驱动的背景下, 大学生职业取向的个性化特点日趋明显, 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的教育体系, 是学界亟待研究的课题。课题组于2015年在广东省四所医药类高校大学生间进行了关于职业取向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 经分析与研究, 将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 突出个性化辅导

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局限于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共性化教育较强, 而个性化教育不足。此类指导方式过于笼统, 难以突出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效。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长远而具有针对性的工作, 因此应该在学校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分支机构、课题组或研究中心, 在高校中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 并设计统计软件平台, 形成科学的职业测评体系, 跟踪调查每位学生的职业取向的特点、变化, 并自动为学生提供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方案作为参考, 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与服务, 从而促进个性化指导。

二、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线上平台, 加强个性化沟通

课堂教育与竞赛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早已不能满足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从时间角度看, 毕业生到了离校实习应聘阶段后, 在校时间很难保证, 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很可能会出现阻碍;从空间的角度看, 各区域高校的大学生之间很难克服跨区域、跨学校的障碍进行沟通。为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开展, 就必须建立一个多渠道多方位全天候的线上沟通平台, 使各届、各校大学生能够在同一个线交流平台上进行职业咨询、交流与沟通, 及时监测、把握大学生的职业取向与相关动态, 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的开展。同时, 还可以与就业工作整合在一起, 公布最新的就业信息, 发表面试心得、就业心理调适等文章, 设立讨论区, 回答学生就业中碰到的难题等, 为学生提供实质性、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三、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完善个性化教育

与高校就业工作相关的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个方面, 虽然近年来都得到了一定发展,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两者之间仍缺乏整合, 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机构分离、教学课程分离、教育主体分离。据调查,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都设立了创业教育中心和职业生涯规划教研机构, 但实际上两者的课程设置和教育主体都呈现出分离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应围绕着就业工作这个中心来发展, 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 而不是分离开来。在我国创新创业驱动政策的影响下, 一批新兴产业、新兴职业不断涌现, 这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 要将个性化的创业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中, 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完善。

四、建设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科, 提供个性化服务

虽然目前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均设有心理咨询机构, 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心理咨询并没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而通常是为一些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服务的。要实现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 首先要求每位教育主体具备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定的应用能力, 其次是需要使用专业的个性测评表进行测量, 如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以及明尼苏达人格测验 (MMPI) 等, 再次是开发一套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系统, 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规划参考。

五、构建多维度、立体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树立个性化理念

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满意程度逐渐提高, 然而光靠高校层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树立个性化理念。一是在政府层面, 加强宏观指导, 制定就业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建设信息网络, 实现供需方信息共享, 完善就业机制, 保障大学生合理流动;二是在企业层面, 树立科学用人观, 加强校企合作, 搭建就业平台, 缩短就业适应期;三是在高校层面, 改革教学模式, 完善育人体系, 调整专业结构, 加强职业引导;四是在家庭层面, 对大学生作相关职业取向的指引, 以“过来人”身份协助子女规划职业生涯;五是在学生层面, 改变就业观念,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夯实专业知识, 掌握就业技巧, 提高就业能力。由此构建一个“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学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曾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高校毕业生职业取向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0) .

对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职校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合理定位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群体的职校生而言,是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加职业生涯成功概率的重要举措。

(一)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职校生入学教育的立足点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指出: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直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可以使职校生在刚一入学就明确目标,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和三年或五年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是职校生认真学习、钻研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职业人的立足点。

(二)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培养职校生自信心的切入点

一流的学生上重点高中,二流的学生上普通高中,三流的学生才不得不上职业学校。在步入职校大门后,学校如能适时地对他们开展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无疑是向他们已经疲惫的心灵打了一针兴奋剂,使得他们能够重新拾起早已失落的自信心,重新焕发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学校培养职校生自信心的切入点,是学生活力和朝气恢复及增长的切入点,是学生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切入点,也是他们从此开创自己亮丽多彩人生的切入点。

(三)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培养职校生学习兴趣的出发点

经过中考的冲击,灰头土脸的学生带着一丝失落、无奈、茫然甚至自暴自弃踏入职校的大门。

在入学之初引导职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他们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藉此照亮他们前方的路,学会分析自身实际,重新培养学习的动力,克服学习中存在的种种困难,激发出丢失已久或蛰伏于心的学习兴趣和无限潜能,从而在学习中取得师生共同期盼的成绩,有针对性地去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志向。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是职校生适应职校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获取理想成绩的出发点。

(四)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职校生顺利就业的归宿点

对于一所职业学校而言,提升学校知名度,扩大学校影响力,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最突出的一个指标就是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就业工作成了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的教育和规划,理应成为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走向各工作岗位的归宿点。

从宏观方面说,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始终;从微观方面说,职业生涯规划贯穿职校生在校的三年或五年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业生涯,既成为学生入学教育的立足点,也成为学生开发学习潜能、获得理想成绩的出发点,成为学生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切入点,同时也成为学生顺利就业、胸有成竹地走向社会的归宿点。

二、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目标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起始目标:合格的职校生

新生入学后,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和氛围,实现角色转变。一是要实现自我要求的转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人生目标,着眼于追求全面的素质发展,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实现学习观念的转变。要教育学生尽快摆脱中学时形成的对家长、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观念。三是要实现学习方法的改变。要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导、接受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四是要进行就业启蒙指导。要与实习单位联系,直接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基层,初步了解专业特点,激发学习欲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选择一条既符合企业需要,又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目标:合格的准职业者

经过一年的锻炼,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但是,三年或五年的学习生活仅仅是他们走向社会的一块跳板。这一阶段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阶段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将关系到学生以后能否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向合格的社会人、合格的准职业者转化。一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部分地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二是要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来锻炼他们。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方向选择。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家庭情况以及社会需要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为了完成这一阶段的目标,职业学校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选择教师,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倡导学生一主多辅、一专多能,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此阶段,教学应当与企业、与现实社会保持沟通,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将职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有所用。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合格的职业者

这一阶段要将上一阶段进行的就业(创业)指导延伸至就业阶段的在职进修培训与职业迁移能力培养,形成终身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合格的职业者。为此,一是要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包括敬业精神、创业精神的教育和执行能力、管理能力等各种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要注重学生择业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培养,要通过对历届毕业生择业时的细节分析,让毕业生在自荐、推荐、笔试、面试等过程中善于寻找机遇,把握机会,在掌握真才实学的基础上勇于并善于推销自己。三是要注重就业信息的提供,要指导学生利用好周边的地理资源和网络资源,多渠道地收集就业信息,并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筛选处理,使岗位需求信息更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为求职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职校教育应由职前的学历教育转向职前职后教育并举,进而延伸至终身教育,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强化职业迁移能力培养,进而达到其发展目标——培养合格的职业者,促进学生最终走向成功。■

对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的思考 篇4

欣闻7月10日全省人才工作专题研讨会,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范锐平主持召开,会上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介绍了国际人才竞争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趋势,对四川人才工作提出建议;范锐平强调,四川的人才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并对我省培养聚集优秀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型提出了要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各型各类的人才,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资源就是第一资源”。开发人才资源,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人才流动起来,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各级都把培养、引进、使用好人才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注重人才队伍素质建设,人才工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缺陷的存在,比如人才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理方法单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如果不能彻底的打破,则会导致人才的滥用和流失,省委组织部长范锐平提出的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实施治蜀兴川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则成为一句空话。

笔者认为要编制出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应注意几点。一是必须把党管人才做为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统揽人才工作,管好用活现有人才,为做好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篇5

范唯/吴爱华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空前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职业教育面临空前好的发展机遇。在去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职业院校的能力建设.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同时,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计划的实施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必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从1998年到2005年底,高职高专教育取得了规模性增长,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格局。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在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在全社会树立高职高专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就业率逐年提升。2003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35万,就业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4年在全国增加了 40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同期提高了 6个百分点,初次就业率为61%;2005年初次就业率为62%。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80%以上,与本科生基本持平。根据对28个省市自治区337所高职高专院校 27.1万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统计,高职高专毕业生年末平均就业率为93%。在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地区,少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本科院校。

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正在全面贯彻落实。过去几年,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 32

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政策措施不断完善。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三个文件及其它配套文件,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为了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各地先后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一批示范性院校已经出现。前几年,国家批准了31个示范性职业学院建设单位、40所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院校项目。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增强了项目院校的办学实力,推动了教学改革。2005年,有6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6项成果获二等奖。去年,教育部启动了2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遴选试点。各地在评估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方面是社会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的就业还不能令人满意.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认识和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了高职的发展;就业准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业过程中的歧视性政策、学生毕业之后的待遇相对较低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二是内部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有限,大部分学校主要靠学费办学,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经费更困难;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数量不足,培养渠道不完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实训基地建设还未完全到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在更深入、更广泛的程度上全面推进。此外,最后一批招生、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学习的立交桥不完备等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路

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走向,对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思路分析如下:

1.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要倡导职业院校也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所谓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

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遴选并建设100所左右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代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使之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并在创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共享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确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

2.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技能型人才呈现出旺盛的需求,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国家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全国1.5万多所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合作教育改革,并带动近20余万个专业点为2000余万在校生提供实训条件。从2004年开始,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引导性投入建设一批区域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体现四个原则。一是效益原则。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与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和培养规模相匹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获得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必须发挥实训基地的共享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在校学生实训、在职职工的提高性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以使中央财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二是导向性原则。即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区域内的导向作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以项目建设带动区域内职业院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当地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央财政在原有实训条件基础较好的职业院校中,择优奖励性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三是可持续性原则。作为中央财政奖励性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持续运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四是动态发展原则。对于基地建设规范、质量好,示范、辐射作用显著的专业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将连续资助,支持其

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对于建设不规范、共享作用不显著、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区域综合性实训中心,将进行动态淘汰。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含离退休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要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渠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课程标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达到以下5方面的要求:在专业领域要有一定的造诣;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包括行业发展、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等;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职业分析与课程开发、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应用和职业教育考试方法等;要有·一定的企业经验;具有规划及组织学习、教学和培训的教学实习经验。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正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硕士课程框架的建议,探索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新途径。

4.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推进双(多)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人手,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要开设产学结合的课程、体验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开设专业培训课程,进行岗位实践训练或进行相应专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实现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思想。

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延长学制、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使教学工作既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多样性,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本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双证书”实施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服务,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并加强对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的研究,根据科技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调整职业标准,逐步开发与岗位群相适应的综合性职业资格证书。

5.探索集团化发展道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等加强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鼓励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赢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鼓励职教集团采取连锁和加盟等企业组织形式,统筹办学资源,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开展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双赢;有利于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推进东西部院校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6.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展高职院校的功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越来越与生产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尽管存在着文化和体制上的差异,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将培训和教育机构转型为对创新过程有调节和咨询功能的能力中心的趋势。在工业化环境下.由培训和教育机构为中等或大型规模的公司定制培训课程;在国际背景下,教育和培训同时具有“全球化和本地化”特征,尽管各国情况不同,但经济过程逐渐跨越了国界,教育和培训越来越以共同的产品和过程标准为指导。

高职院校应主动扩展培训I功能,积极满足工作场所的教育需求,把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教育结合起来。要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地区内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展望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大国迈进,正在走综合经济现代化的道路。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看,工业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许多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工业化国家依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看,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从

社会本位的发展观、市场本位的发展观逐渐转向平衡发展观,这个阶段将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供给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培养英才与满足大多数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之间的平衡、学术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之间的平衡。

以欧盟高等教育的发展作比较,20世纪的最后 20年,由于高等教育人学人数的增加,在许多欧洲国家,传统的高深理论、学术课程不再为所有的学生所欢迎,导致了对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的需要。同时,由于经济部门的要求,国家政策更强调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被期望能够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并且高校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上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大学层次上职业性课程的增加,并希望提高职业性课程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许多国家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因此,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服务,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服务。只要坚定信心、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未来一定会有一个质量更高、社会认可更高度、竞争力更强的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对职业规划的思考 篇6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高职院校任教的新教师,由于长期接受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很有必要认真的学习和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及其特点。高等院校教师岗前培训给我们新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对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编写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一书的研读。笔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初步的阐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的建设过程,并提出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过程综述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当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0.5%,预计2010年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进军的步伐比预预期的加快了。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值已经达到15%,提前步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这已在教育界形成了共识。高等职业教育在其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相关理论基础、法律法规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如何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制度,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的确定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是建国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的结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第68条规定: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首先它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教育类别。其次,它又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区别于职高和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

(二)办学类型定位的确定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人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该《决定》不仅首次提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并且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将其定位为:高中后实施、有别于普通教育、与行业配套的一种新型教育类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这就真正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

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四)规定高职办学条件

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对高职学校院系两级领导的配备、专兼职教师队伍、土地和校舍面积、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课程与专业设置、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等条件作了规定。文件还提出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四年内在规模、师资、图书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五)提出办学质量要求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明了高职培养目标、教育过程和环节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问题,这是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纲领性文件。

二、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法制的滞后性

1.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现在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了,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9月1日起施行《职业教育法》,1999年1月1日起施行《高等教育法》,到目前尚未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职业教育法》),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法制的依附性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严重依附于其他教育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法》没有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只得依附于《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度。

(三)法制的零碎性

从表面形式上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已初具规模,但缺乏相对独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1.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散见于各类教育法规之中。《教育法》只提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法》的69个条文中仅有一处出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字样,《职业教育法》主要规范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程序法缺失。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类,实体法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法律,而程序法是为保证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行政和司法程序的法律。《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多是宏观方面的条条框框和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施步骤。尽管可用其他

教育法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但谁来办高等职业教育、怎么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具体行为执行的方式、形式如何?强制执行的条件、范围如何?行业配合与监督、审查程序等等程序却没有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协调高效、令行禁止的运行机制。

(四)法制的非权威性

1.《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法,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就显得缺乏针对性。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同样缺乏针对性,权威性难以体现。

2.对于违反相关法律行为,无可依据的强制措施,更找不到制裁的办法。《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我国大多数高职学院是从中专学校升格的,以前工资享受的提高10%的待遇,升格后被取销了;现在国家公务员实行了生活补贴,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也参照执行,唯有高职学院教师生活补贴没有纳入地方财政拨款。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完善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

我国《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皆为一种跨类别、跨层次的教育法律,由于立法时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初创阶段,涉及高职的内容不多,且多是目标性、原则性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根本任务、管理体制、管理职责、运行机制、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经费来源、师资、企业的职责等等均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没有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立法,因此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时,必须明确以下内容。

1.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应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处于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及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保障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2.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更大的投入。

3.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必须要企业参与和合作。我国职业教育的弊端是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只有加强校企联合,高职教育才能培育出企业急需的合格人才。因此,在立法时要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和方式,硬性约束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实施职业教育。企业是高职学生最好、最适宜的实习场所,开展合作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实习场所、设备、技术和经费开支等问题,企业也可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大搞人员培训,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为毕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机会,实现学校和企业成功的双赢合作。

(二)完善相关配套的法规体系

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法》后,需要完善程序法和与其相配套的下位法规体系的支撑。以《高等职业教育法》为总法,以职业教育投入法、职教师资法、职业资格证法、企业培训法、就业与职业培训法等若干行政法规为主体,辅以大量的职业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众多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构成的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同时,国务院再颁布《实施细则》作为配套的程序法,规定违法责任的处罚措施,避免以往文件口号式的宣传式的弊端,真正按依法治国的精神,做到依法治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三)健全执法机制与监督机制

现行《职业教育法》中关于违法处罚的问题轻描淡写,造成了职业教育行政执法的软弱。职业教育不仅要有法可依,而且要违法必究。必须加入违反《高等职业教育法》的处罚条款,以便更好地建立健全教育司法制度,打击职业教育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国家意志的实现更离不开法律的执行。因此,应该健全教育司法制度,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法》的执行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职业教育机构等密切相关。要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和执法程序,强化执法队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出以下几项监督职能。

1.政府要加强依法办学、依法行政和执法检查与监督的力度,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督导和人大执法检查范围,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国务院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健全、完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教育执法的监督。

3.各级监察部门、财政部门、政法系统、行业企业对政府教育执法的监督。

4.职业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其家长、新闻机构、社会团体等对政府教育执法行为的监督。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用法制的手段来规范和保障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是摆在决策层和管理层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对商业街规划的思考 篇7

商业街是城市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是城市商业活动的核心, 既标志着城市经济的兴衰, 又反映城市的形象特征, 城市的人文历史面貌, 甚至城市的社会观念, 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和橱窗。

那么那些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扩展性好的商业街是从哪些方面开始思考规划的呢?《交往与空间》的作者扬·盖尔告诉我们:“人体尺度以及人们在不同空间内的感受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人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建筑师们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空间, 更是在安排以后人们在这个建成的空间内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合格的建筑师, 他必须对空间引起的人们将要做出的行为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群居动物, 交往是不可逃避的行为。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 交往的形式有了巨大的改变。科技的进步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人们在急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这种影响深刻地反映在急剧恶化的天气、日渐稀薄的臭氧层、城市上空的温室效应等问题上。我们的日常行为也随之潜移默化, 一点点改变着。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宅”这种行为。究其本质, 因是将自己的活动范围置于一个让自己觉得舒适的室内空间中。这种行为的出现以及愈演愈烈直接反应在购物逛街等商业行为中的一个例子。在室内, 体验购物、休闲、娱乐、饮食、健身、文化、商住等一站式消费服务。城市里的地价高了, 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上, 开发商们将房子也越建越高了;街道变宽了, 更适合车辆的流通, 随之而来的废气污染也越来越明显;城市绿化集中了, 可是却满足不了人们同时购物和赏景的需求。虽然室内商业街也无法达到最后一项要求, 不过它给人们创造了人工的舒适室内环境。这种环境中, 一家家店铺规模并不是很大, 就像露天的商业街一样。但良好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气温、干净的街道让人更愿意驻足于此。按我的想法来说, 室内商业街也是“宅”行为的一个变种, 只不过是用更多的金钱去打造了一个让人停留的大空间而已。

但是室内商业街这种方式的商业化气息太浓重, 人们为了获得一个较优的交流空间不得不通过一定的消费。这让开发商欣喜不已, 但对消费者来说, 其中有一定的隐性强迫的意味。而且为了促进商业行为, 我们会发现室内商业街内提供的座椅是有限的。

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在中国大陆上不断的兴起。以济南现有的商业片区为例, 但是当所有芙蓉街也被开始改造成室内步行街的样式时, 泉城济南的历史特色还剩下多少呢?虽然目前芙蓉街得以保留并加以维护, 但不难发现它的外围已经开始“现代化改造”了。让古色古香的芙蓉街变得不伦不类。

我觉得室内商业街固然便利, 但一个城市的特色商业街也是不能马虎的, 而且更应该突出的是具有本城特色的室外商业街。有多样化才有选择性。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同样值得推崇。虽说少了一层罩子的围护, 但视为商业街能让人感觉更自由的消费。白云飘浮的蓝天、四季变化的温度和柔和的轻风让人觉得更贴近大自然一些。

良好的商业性空间应该是含蓄的。她会营造出一种让经过她的人自发地留下来。她还应是有一定包容性的, 同样欢迎不消费的人群的停留。这样才会在无形中提升她的社会价值。但在当今商品时代, 更多的免费停留空间是公园、广场、小区绿化园这样的公共地带。

室内和室外商业空间并存, 并且各有特色, 这样城市的商业区才最具有活力, 才最有可能为城市提供更大商业价值。

室内和室外商业空间并存, 并且各有特色, 这样城市的商业街才最具有活力, 才最有可能为城市提供更大商业价值, 让商业街演绎出更加精彩的生活篇章!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

[2].陈为民.谈商业街规划设计.城市开发.2000

对审计职业化的思考 篇8

(一)审计职业化是由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技术性、道德性很强的工作。它不是任由一般普通公务员所能胜任的。它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崇高的道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国际社会普遍对审计人员设置了不同的执业资质门槛和从业范围标准。如英国的特许会计师公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都对审计人员的资质条件利和执业标准进行了设定。当然这些标准主要是针对社会审计而言的,但是它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人的执业资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审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会是一条必由之路。

1.审计工作的政策性。审计工作的政策性是勿容置疑的,无论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或是国家审计,政策性都是其执业的基本准绳。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因此,遵守法律就是最高的政策。合法性是一切审计的前提。当然在法律之下还有许多具体的政策规定。无论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或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既就是封闭的自然经济体都存在着大量的具有规范性的政策,这些都是审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不能充分地、全面地掌握了解政策,就搞不好审计工作。而且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成为当代审计的一种发展趋势。

2.审计工作的技术性。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传统的会计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还必须具备工程的、法律的知识和技术。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在信息化的条件下,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有形到无形,从现实到虚拟,各种工具和手段层出不穷,加大了经济风险和控制难度,原有的计量和报告准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审计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做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要掌握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且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过去的审计财务向审计业务方向转变。从某种程度讲。现在的知识要求已经超出了审计人员的正常的承载能力。因此审计的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审计人员组合才能完成审计工作任务。

3.审计的道德性。从某种程度讲,审计工作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它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审计工作是向委托负责,但是它的社会影响面是巨大的。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准则,它在道德层面的要求是与法官相同的。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譬如诚实、公平、敬业等职业要求。诚实,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如实反映查出的问题和结果;公平。就是按照社会的一般价值原则,对被审计事项作出判断;敬业,就是要恪尽职守,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譬如谦和、正义、无私。谦和,就是要求审计人员以平和的心态从事审计工作,不卑不亢,摆正位置;正义,就是要求审计人员要维护社会正义,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无私,就是要求审计人员不为个人利益所动,维护职业利益。

(二)审计职业化是内在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审计能从会计职业中分化出来。是有一定的经济原因的。其一,审计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劳动,审计的价值应在其交换中得到体现。其二,审计是社会经济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尤其市场经济条件下。审计是中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市场。尽管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管理性的审计组织,如国家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但掩盖不了审计的商品性特征。审计人员也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其三,审计是经济人,无论是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都是经济人,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社会审计自不必说,它是以服务收费为前提的。就是国家审计或者内部审计,也存在着经费和人员待遇的问题。它虽然不以部门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审计人员的待遇和经费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话,要保持一支高效、廉洁的审计队伍是不可能的,因此审计工作必须遵从价值规律。

二、审计职业化的基本路径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审计组织,使其成为审计市场的主要载体。社会审计组织。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包括专业的咨询机构、评估机构。甚至可以设立个人的审计工作室,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社会审计机构。首先要对社会审计组织进行整合。社会审计组织不仅承担会计鉴证业务,还承担着工程咨询、价值鉴定、政策咨询(如发展规划)等诸多业务,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概念单一,不利于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拓展。其次,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分类分级执业的管理制度。对初步进入审计市场的审计组织要进行执业限制,然后分期考核晋级,违规的要清除。三是加强监管。目前,我国社会审计市场的混乱主要是监管不到位造成的。重审批,轻管理。中注协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不可能实现监管。对社会审计组织的监管职责,理应回归到国家审计机关。

第二,实行严格的执业资质制度。保障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准。所有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备具相应的执业资质条件,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需要配置相应的专业资质人员。当然执业资质不能仅限于会计资质,工程、经济、法律、评估等都可以做为执业资质条件。譬如,工程预决算审计,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工程造价的相应资质,不能是财务人员。从事什么业务具备什么资质,以保证审计能力与审计项目相匹配。

第三,实现审计人员与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审计机构可以将审计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审计管理人员,包括机构负责人、计划、监督、总务等人员。另一类为审计业务人员,其地位相对独立。无论是国家审计机构或是社会审计组织,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从政治上、经济上保障其独立性。对审计业务人员实行聘任制,可一事一聘,也可一个期间一聘,根据其资质条件和工作能力确定待遇,其工资水平应是同区域平均工资的3—4倍。审计人员与审计机构实现双向选择,以充分体现审计人员的劳动价值。

第四,重新构造国家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职能职责。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私有企业和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除外)的职能、职责要调整,要回归到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职责是审计管理。职能是制定审计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年度审计项目实施,监督和控制审计质量,监管审计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大量裁减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人员编制,释放市场空间,让审计这一市场要素回归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加速推进审计市场发展,通过竞争,促进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的大幅度提高。

总之,审计职业化是由审计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将是我国审计的发展方向。

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 篇9

随着近几年我国职业指导工作的迅速发展,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颇具成效、成绩斐然,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与社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等有关职业指导工作的失衡现象较突出、存在明显差距.本文通过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推进个性化与全程化职业指导以及共享社会与高校职业指导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为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 者:程华林  作者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职业指导   失衡   队伍建设   资源  

上一篇:公安局窗口审批服务典型事例下一篇:高中且行且珍惜记叙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