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的强拆和重建

2024-10-21

职业规划的强拆和重建(精选3篇)

职业规划的强拆和重建 篇1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 迅速行动起来, 牢记规划职责, 密切关注灾情, 把投身抗震救灾、支持恢复重建作为全院最核心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 在第一时间组织精锐力量开赴灾区一线, 全力以赴开展灾后重建规划技术服务, 一心一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研究制订, 为伟大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斗争取得胜利做出规划人应有贡献。同时也在编制过渡安置点规划和农村建设专项规划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成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宝贵财富。

一、参与灾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工作

2008年5月14日, 按照当天召开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抗震救灾紧急会议的部署和要求, 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迅即组建成立了“抗震救灾专家组暨恢复重建规划工作组”, 由院主要领导挂帅, 全院资深规划专家和骨干中青年规划师等精锐技术力量组成。工作组成立后, 迅速集结, 并着手收集灾后重建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极重灾区、重灾区地理信息等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并采购了一些野外帐篷、药品等必须生活用品, 做好了驰援灾区一线, 实地踏勘镇村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受损情况及开展规划技术支持工作的所有准备。

5月18日至21日, 我院工作组先期派出的8位规划技术人员分三批飞赴都江堰重灾区, 开展对5个镇, 33个安置点, 关系8万名灾民过渡安置的22000间板房的选址规划设计工作。5月底, 我院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定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副组长单位, 承担起了全程参与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深入重灾区镇村实地踏勘灾情、调研重建条件, 审查重灾区镇村重建规划基础资料, 协助拟定灾区镇村恢复重建方案、研究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等工作任务。在接受到此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 我院工作组又先后增派10余人次奔赴灾区加入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

在灾区主要工作由抗震抢险、过渡安置全面转入到恢复重建之后, 我院先后承担起了科技部《震后安置房技术导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灾后重建农房技术导则》等农房重建规范标准的制订任务。自2008年10月起, 我院又多次派出精干技术人员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对灾区农房恢复重建进展、村镇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检查, 检查中对于个别村庄规划中存在的农民住房行列式布局、沿公路两侧带状分布、忽视了农村景观特色等问题, 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整改建议, 由检查组告知、督促地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给予及时修正。

二、过渡安置点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 齐心协力、艰苦拼搏,

按期保质完成过渡安置点规划任务。编制都江堰市聚源镇、胥家镇、天马镇、崇义镇、蒲阳镇等5个镇的33个灾后过渡安置点规划, 是我院工作组进入灾区一线后接受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完成好这项重要、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一领导下, 我院工作组克服了灾区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困难, 以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以地方同志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氛围激励自己, 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实地踏勘、测绘、制图等工作中。工作组克服交通困难、余震频发、寝食不便等多重困难, 不辞辛劳, 深入到江堰市重灾区镇村开展调研工作, 在短短几天内, 走遍了有关镇乡所有居民点, 掌握了灾损基本情况等第一手震后资料。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工作组同志与地方同志一起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 白天在施工现场和建筑工人沟通、协商, 晚间在电脑上将白天调整的方案落实到图纸上, 或者进行新地块的方案设计、调整、完善等, 经常工作到凌晨2、3点钟,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6—17个小时。工作之初, 由于设计标准未定, 初期几个地块按照不同标准设计了多个方案, 为筛选出最优的规划方案, 工作组全体成员彻夜科学论证, 多方案反复比较, 终于在规定期限内找到了灾区干部群众认可、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案, 为早日妥善解决好灾区人民过渡性安置问题, 使其及早获得生活、就医和服务等基本服务赢得了时间, 做出了贡献。

(二) 关于灾后过渡安置点规

划编制的若干经验与体会。过渡安置点是一段时期内灾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好的过渡安置点规划, 对于迅速、有序组织过渡安置点住房以及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临时学校、医疗诊所等设施的建设, 对于组织和帮助受灾群众开展恢复重建、恢复生产生活信心等, 均有重要意义。从我院参与编制的经验和体会来看, 能够获得各方认可且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的过渡安置点规划, 在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高度重视防灾安全。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 选址要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崩塌、泥石流、河洪、山洪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影响的地段, 同时针对安置点人多、物多、生活空间相对集中的特点, 需设置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道, 配备相应的防雷设施、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 防范火灾和雷击灾害发生。

二是高度重视节地和环保。过渡安置点的选址应以占用废弃地、空旷地为主, 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 避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 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布局应先行考虑, 以尽量减少对过渡安置期限滞后灾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力求交通条件的便利。过渡安置点的选址要尽量靠近干线公路, 以方便救灾、重建物资的集散转运, 并方便受灾群众参与恢复重建各项建设。

四是布局要立足实际、灵活处置。过渡安置房套数要合理布局, 灵活采用单层双拼、联排、背靠背等多种形式, 既集约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也有利于防灾安全, 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我院在规划编制中对于过渡安置房的建筑布局采用组和组团方式, 以2排约20户为一组, 统筹安排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 再以2—3组约50户为一组团, 统一设置通车道路和消防通道等。

三、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贡献及经验体会

(一)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作出贡献。为保障汶川地震灾后农村恢复重建科学依法合力开展、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按照《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总体部署,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专项规划的牵头单位, 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成立之初就邀请我单位承担副组长单位职责, 全程参与规划编制。

自6月初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到11月3日规划正式印发实施, 我院工作组在牵头负责规划编制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的领导下, 在近半年的时间里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以下工作:深入极重灾区进行农房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受损情况及重建条件的现场踏勘和调研, 为规划编制搜集第一手技术资料;参与农民重建意愿典型调查;对灾情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 提出恢复重建工作总体思路;制定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对恢复重建规划工作进行技术协调和审查把关, 参与具体规划方案编制和规划文稿撰写;配合村镇建设司组织召开规划专家研讨会和会商会等。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我院同志与工作组其他同志一道, 加班加点, 深入细致地开展灾后农村恢复重建调研评估、资料审查和政策研究等工作, 共同提出了农村恢复重建四项原则:重建恢复方式坚持原地重建为主, 异地迁建为辅;推动农民生活秩序和农业生产秩序同步恢复;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人居生态环境整治同步实施;贫困村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 重点扶持贫困农户生产恢复与能力建设。这四项基本原则也最终成为指导灾后农村恢复重建工作的准绳。

(二) 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农

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经验与体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颁布实施后, 受到灾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充分肯定。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十分重大而又复杂的工作, 面临时间紧、规划范围大、涉及面广、技术资料收集难度大的困难, 能够最终取得圆满结果, 我们认为主要经验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 高度重视基础资料的收集, 自下而上地开展规划编制。“全面调研、科学评估”是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 规划编制工作组立即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院、西南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技术人员, 克服余震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深入灾区, 实地踏勘农房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受损情况及重建条件, 了解受灾群众对恢复重建的意见与建议, 使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有了扎实的基础资料支撑。

第二,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避免“领导指挥规划”问题。“立足实际、广纳民意”是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坚持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的原则, 不以领导意志为依据, 充分听取来自各方的建设性意见建议。编制中除了现场征求村干部和农户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方式编制外, 还采取召开研讨会、专家评审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 积极引导灾区干部群众参与规划编制, 广泛听取专家、基层干部和受灾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 提高规划编制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避免受灾群众“被规划”。

第三, 统筹兼顾理想性与现实性, 确保规划理念和要求切实可行。“实事求是、科学可行”是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追求的重要目标。规划编制中摒弃了保守封闭、小富即安的思想, 坚持将恢复重建作为灾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机遇的思路, 同时也强调确保规划目标符合财力、物力的实际支撑能力, 力求规划目标能够按期保质地实现。专项规划中既考虑了灾后农村恢复重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等工作的衔接、协调, 也充分考虑恢复重建的资金、技术、管理、人力的实际支撑能力。其中, 对于异地重建居民点数量、规模、资金需求, 农房新建、维修加固数量和资金需求, 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需求等重大关键问题, 编制组反复进行研究、核算、论证, 使得规划的各项目标缜密严谨、符合灾区农村恢复重建的实际。

四、参与灾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一点体会与感悟

在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 我院全体干部群众能够有机会以自己的努力工作、实际行动, 为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广大灾区人民送去一点点关心与慰藉, 为党和国家分忧, 我们倍感光荣;在气势恢弘的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 我院作为国内专门从事村镇规划设计技术力量, 能够有幸能够全程、深入参与其中, 我们倍感荣幸;在具体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 我院能够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一点点成绩, 切实履行了规划人员的神圣使命, 我们倍感欣慰。通过全程参与这次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积累的灾后过渡点安置规划和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方面的丰富经验, 对于我院今后进一步做好村镇规划设计本职工作一定会有重大启发和重要裨益。END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职业规划的强拆和重建 篇2

文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后, 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全面展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 、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关于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灾后重建规划总体部署,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即会同四川、陕西、甘肃省建设厅, 全面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迅速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带队的规划技术力量, 成立了由总体组、市 (州) 组、县 (市) 组构成的三级工作组赴灾区展开工作。自5月18日起,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工作组分赴重灾区的6个市州22个县 (市) 进行实地调查, 研究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目前,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组织调度下, 各组按计划有序开展工作, 规划初步成果已编制完成, 并将于7月9日召开专家审查会。

在编制灾区重建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 规划组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的原则, 按照实事求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要求, 合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从规划上防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产生。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优先考虑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 考虑了推进城镇功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注重恢复重建与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民族传统风俗文化的保护要求相协调, 坚持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 考虑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推进城镇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

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为:综合提出四川省受灾地区的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布局及恢复建设规模;提出严重受灾地区需要搬迁的县城、镇的选址和建设规模方案;提出搬迁及原址重建的县城、建制镇近期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提出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方案;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遭受破坏的情况进行评估, 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发展条件评价、既有规划评价、重建规模与人口布局调整、新建城镇选址、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风景名胜区恢复与保护、防灾体系构建、城镇空间布局优化、重点项目及重建示范乡镇、城镇特色传承、对部分规划与重点工程的重新定位和修正进行评估、重建建设用地标准与投资估算等。

关于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中坚持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尊重科学、尊重自然,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优先解决受灾农民住房和基本生活生产设施;统筹兼顾, 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坚持以原址为主、异地为辅, 保护生态、保障生计, 自下而上、落实到点, 传承文化、注重特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争取规划制定一步到位、灾区在建设中分步实施。目前, 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已进入最后成果汇总阶段。

关于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中, 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经验, 开展基础数据调查整理、分析和研究, 多渠道征求灾区群众意见和建议, 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的基础上, 科学制定城乡住房建设标准, 测算恢复重建所需资金, 提出规划实施和筹资方案。6月28日, 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完成了初稿。目前, 该规划正在与其他规划进行衔接, 对部分内容进行完善和补充, 近日将形成送审稿上报。

灾后重建住房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提出重建的总体目标。初步考虑提出, 通过实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的方式, 三年基本完成住房恢复重建工作, 使受灾居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二是提出重建规模和分年度的主要任务。在年度主要任务中, 原则要求城镇住房三年完成恢复重建, 农村住房两年完成恢复重建。三是提出重建标准。强调要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提高住房建设质量, 有效利用当地资源, 户型建设以中小套型为主, 配套建设公共设施和绿地等。四是通过受灾群众自筹、政府支持、对口支援、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城乡住房重建资金。

规划提出, 城镇住房重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群众自助的原则, 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 优先安排维修和加固受损住房, 抓紧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 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规划提出, 农村住房重建将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相结合, 以农民自建为主, 国家给予资金补贴, 各级政府在选址、规划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 力争经过2~3年完成恢复重建工作, 具体工作进度安排为:

2008年完成灾后重建农房建设年度建设计划制定工作;完成受损农房的排险及轻微破坏农房的维修、加固工作;完成农房重建的场地清理和50%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原址重建和已落实选址的异地迁建农户至少保证有一间过冬的住房, 完成农房重建总量的40%。

2009年基本完成灾区农村居民点规划;落实异地迁建农户的建房选址并解决过冬住房问题;受灾农民全部住进永久性住房, 完成农房重建总量的80%;完成50%的村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任务。

2010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农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任务。

关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成果既是地震灾区城镇体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相对独立, 是国家层面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规划, 是指导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风景名胜区重建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工作中, 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 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地方为主、相互协调, 注重宏观性、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编制以灾区当地自然地质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和基础, 以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损毁状况为依据, 突出保障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和促进风景名胜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指导灾区人民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

职业规划的强拆和重建 篇3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灾后重建——生态城市, 我们共同的家园。论坛就灾后重建、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生态防灾减灾、绿色交通等重要议题进行研讨, 旨在寻找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供应的良策, 建设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城市。

仇保兴在综合论坛作了题为《灾后生态城市重建纲要》的主旨报告。报告中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人类的居住方式从分散式转向集中式, 这种密集型城市化模式, 更容易放大各类灾害效应。因此, 地震后建设的城镇, 应该成为生态城, 这样可以进一步把灾后的城镇建设得更加舒适, 更加可持续。在谈到灾后重建生态城的模式选择时, 仇保兴说, 生态城有四种类型:一是技术创新型生态城市, 二是适用宜居型生态城市, 三是逐步演进型生态城市, 四是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 (镇) 。生态化重建规划能促使受灾城市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 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上一篇:配方验证下一篇:图书馆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