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2024-10-19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共12篇)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1

高校的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同时具备老师和干部的两重身份, 辅导员是确保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指导者。每位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好朋友和人生导师。

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概述

专业化指一项工作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专门从事该项工作, 并且其专业化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社会不断分工形成了专业化, 专业化的人员具备该项工作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上个世纪开始, 很多专业队伍开始有了职业, 这样促进工作的科学性积累。该职业是否具有专业性?以及专业性程度有多高?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职业化指在工作中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进行工作的行为, 职业化不仅有显性的行为, 还有隐性的行为, 显性的职业性主要包括职业行为、职业资质、职业技能等, 隐性的职业性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化必须具备专业的准入机制、退出机制、考核机制, 不可以让员工有“想干什么都可以、怎么干都可以”的想法。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性不强、业务能力不高

高校的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当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交往、学习、就业等方面遇到问题时, 就需要辅导员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然而, 现在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的学生, 年轻的辅导员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而且理论知识也比较薄弱, 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思想方面的问题, 没有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 政策理论水平较低

新时期, 辅导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以及政策等理论知识熟练的掌握, 这是社会主义对高校辅导员最基本的要求。当代的教育者更加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 以及“法制”的推动作用。这就对辅导员提出了比较高的理论要求, 辅导员不仅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还要熟练掌握学校的校规校纪, 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应用。然而,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整日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物, 很难再抽出时间来加强自身的学习, 而且学校提供辅导员学习的机会比较少, 因此, 辅导员的政策理论水平普遍不高。

(三) 高校辅导员人数较少

一般来讲, 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数量之比应该在1:200, 然而近年来高校普遍在扩招, 学生的数量日益增长, 但是辅导员的数量却不见增长。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已经失衡。除此之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大学生们面对绚丽世界, 使得其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 现在的家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子女比较溺爱, 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的个性比较强, 但是普遍缺乏责任心和集体的观念。

三、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途径

(一)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级党委以及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辅导员的工作需要大力的支持。同时, 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本身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减轻辅导员工作的负担, 让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政策理论知识的学习, 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二) 健全机制、完善制度

首先, 可以建立辅导员的准入机制, 制定一个相对科学的辅导员从业标准, 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选拔程序。其次, 还可以制定岗位职责制度, 对各个辅导员的职责进行分工, 使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再次, 运用科学的考核机制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双重考核, 要听取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 然后进行综合考评。最后, 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将辅导员的奖惩与考核的结果挂钩, 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辅导员, 给予职务晋升、攻读学位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给予辅导员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出路, 这样可以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

(三) 加强辅导员队伍培养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 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注重对辅导员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开展交流、研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学习, 建立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及脱产培训等体系。二是高校鼓励辅导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比如:考取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的学位证书, 来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在新的形式下,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队伍的建立, 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可靠的社会接班人以及改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工作。虽然, 高校的辅导员还没有达到标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在这条道路上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是, 有党中央的重视和全体高校的努力下双重保证下, 我们应该坚信,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在未来一定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11) :13-14.

[2]邓德佳.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化建设[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业, 2008 (01) :195-196.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2

药学院 药物制剂专业五班 张勤 11106527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加以具体的阐述:第一,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药物制剂;第二,药剂学研究的内容识关于药物制剂的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等;第三,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要求具有坚实的现代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化工原理、制药工程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素质;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同时医药行业是一个持续朝阳的产业,药剂专业也必定有一个好的未来。在这美好的四年生活中,我要制定好合理的目标。

大一:端正学习心态、严格要求自己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突击学习英语词汇、早晨坚持晨读,主动与同学交往寒假去找兼职,提高自己的应世能力,下学期练习熟练使用电脑基本操作。

大二:好好学习英语,把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拿下。学好化学并去图书馆吃透专业资料,星期时也会看一些课外书籍,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多到校外走走参加许多活动全面提高自己能力,充分准备各级考试,严禁自己亮红灯!

大三:学好专业课到药厂实习,了解工作的环境和方向,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突破英语六级考试。并决定自己是否考研,另外准备发展一下个人情感生活谈一场以学习为主的恋爱。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3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趋势

与义务教育相比,高校更多的是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培养环境,因此高校并没有安排班主任一对一管理班级的生活和学习,而是选择以一对多的形式安排一个辅导员负责多个班级的学生。对于高校而言,高校辅导员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都比较滞后。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加大了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但仍被当作一个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中转站”。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都还普遍存在着结构和功能方面的问题,“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专业化与职业化之间的关系

职业化与专业化实际上就是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总体而言,专业化是职业化发展的基础,职业化则是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职业化又能为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见二者是互为表里的【1】。从职业发展角度看,“专业化”更注重的是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素质,对此有一套完善的量化指标;而“职业化”则更多的是重视其职业性质。而站在职业化条件的立场上看,辅导员要达到职业化程度,就必须具备专门的人力资源,而“专业化”能为辅导员这一职务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因此也可以说“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二者也有共同点,就是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知识水平和相关技能,进而能够有效增强社会对其认同感。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相关部门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不够

目前,相关的教育部门对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趋势已达成了共识,但由于部分部门对于辅导员职业的认识还不够,因此对于如何推动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建设等问题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尤其是在职业准入门槛这一问题中,针对高校教师的准入则要求“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既高校教师必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2】。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辅导员选聘模式基本分为两种:毕业生留校和公开招聘,但对于辅导员这一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没有统一标准,选聘时考官对标准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评分则更多靠考官的整体主观意识来评判。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在辅导员选聘时采取的是“笔试”+“面试”的形式。但其实面试所能考察到的应聘者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很多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是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面试时间内被有效挖掘出来。在面试过程中,往往表达能力好的应聘者能脱颖而出,其实这样的选聘工作是缺乏科学性的。

2.缺乏系统的专业课程

辅导员这一职务,不仅需要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因此这一职务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对于辅导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而各高校新招录的辅导员却仅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匆忙上岗,并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没有足够的教育和管理大学生的工作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

3.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的管理都存在“重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轻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现象。对此,不少学校也在强调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甚至提出了“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择和培养”的观点【3】,但并没有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辅导员的培训、考核等,也没有完善的标准。尤其是在辅导员的长期发展规划方面,更是没能将其个人的发展与职业发展相结合起来。可见,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还是无法满足其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的需要的。

三、规范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的对策

1.提高对辅导员身份的认识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对高校的辅导员这一职务有着清楚的认识,才能有效发挥辅导员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一方面,辅导员是连接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中心枢纽,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辅导员也是高校师资的中流砥柱。为此,高校应把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辅导员的作用,将其与学校的其他部门工作相协调起来,使辅导员工作能够与相关的部门构成紧密又明确的联系,充分发挥其价值,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辅导员、院系办公室、党团务等其他职务之间的区别,使其职责分工更加明确,进一步提高辅导员职业工作的注意力,专心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创新辅导员的归口管理制度

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在一定会程度上能为辅导员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美国著名管理学者W.G莫纳汉曾说过,目前社会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

管理职能来解决。因此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理顺其管理体制是其中的重点。而高校要规范辅导员的管理,首先需要改变其原来单一的院系管理模式,在辅导员工作任务、范围变化的新情况下,可以创新其管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授权下,由学工部或其他成立的专门学生工作机构对全校辅导员进行领导和管理,已形成一种垂直的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能有效组织、领导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同时还能加强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考核等有效管理。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便于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与规划。

3.开设高校辅导员专业

就目前来看,各高校基本没有开设高校辅导员专业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辅导员行业的发展。为此,高校选择辅导员的模式也基本为毕业生留校、公开招聘这两种。而从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考虑,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还需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动力。而辅导员专业的设立,一方面需要将其与实际的辅导员工作相结合,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实质性。为有效提高辅导员培养层次,在专业设置上可以考虑设置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学历层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试点,再逐渐在全国大范围内推行。而在培训模式上,可以选择开放式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和强调学生的实践环节学习。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适当增加实习部分的修学年限和学分权重,并与高校相合作,安排学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学校担任见习辅导员,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增加学生情景学习和交流学习,提高其对专业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生源选择方面,本科生可以采取文理兼收、择优录取的方式。研究生则可以考虑录用辅导员专业的本科生或有一定辅导员工作实践经验的在职工作人员。通过丰富其实践经验来提高其就业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辅导员专业的就业能力。当前,高校开设辅导员专业的条件和时机都已经比较成熟。从高校角度看,高校对于专业的辅导员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而专业的辅导员也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德育教育;而从师资力量看,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高校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育人经验,也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优良教学条件。

4.加强辅导员专业化组织建设

对于辅导员行业而言,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就必须由专业的机构进行。在培训机构上,可以考虑由教育部思政司统一领导组织,由全国各省、市和高校进行培训。其中教育部可以通过举办全国辅导员培训班来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轮训,或者在各省市设立一个专门的培训基地,培训合格且经考核合格者,由教育部颁发专门证书,以此提高培训的价值。就目前而言,由于全国高校众多,因此,可以考虑教育部直接培训和省、市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模式相结合,在保证培训的质量的同时,拓宽培训的范围。以广州为例,广州在早期就成立了专门的辅导员培训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同时还与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多个辅导员日常培训基地,通过整合资源达到提高培训效率的目的,而广州的这一案例也成为了众多省市借鉴的案例。

四、总结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和职业化发展对于高校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就目前而言,不少高校还没形成完善的“专业化培训和职业化发展”的方案,这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想要实现全面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趋势,还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以形成系统的、全面的培养方案,提高辅导员的整体能力和素质,为职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亚军,张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成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6-88

[2]杨博惠.论国际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2013,05:217-218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4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胡锦涛同志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即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今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辅导员的素质逐步提高, 爱岗敬业精神渐渐加强, 而且不断地增添新生力量。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新的形式下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大部分为兼职的, 他们还要负责教学任务或兼任其他工作, 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客观上消弱了他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繁忙之中无暇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有的是不愿意兼职辅导员, 只有有的高校明文规定, 担任辅导员与职称的评定挂钩, 于是为了职称, 他们不得已而为之吗, 可想而知, 其能当好辅导员吗?二是专职辅导员人数较少, 而分管的学生太多, 难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而取得实效;有的辅导员对其工作缺乏高度的认同感, 仅仅把辅导员作为暂时的、过渡性职业, 不把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去做;有的专业不对口, 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缺乏和业务素质不高, 难以胜任专职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 而新情况新问题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怪现象, 形成了“都管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是“学校空喊、辅导员蛮干、学生心烦”的不良后果。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原因, 其一, 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原因造成的, 如职业发展不明、待遇偏低、职责不明、激励机制不合理等;其二。具体措施不配套, 辅导员的编制、资格制度、职别、待遇和教育培训等问题得不到落实;其三, 领导认识不到位, 如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辅导员是“可有可无”的“勤杂工”“无专业”可言等;其四, 辅导员自身的原因, 有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地位低、待遇低、没有发展前途, 因而不爱岗敬业, 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应付了事。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严重影响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因此, 一定要转变观念, 加强领导, 创造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氛围,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配套的措施,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把素质高、品质好、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并加以培养, 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质量。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由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决定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选拔、使用、管理、考评工作, 尤其要坚持标准、严格选聘, 把好入口关, 因为认真做好选聘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 各高等院校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求, 合理配备辅导员, 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础之上, 优化结构, 并在选聘的过程中考查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必须加强辅导员的指导、培养和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 要创造条件, 制定完善的规划和激励机制, 使辅导员把提高素质作为自觉行动。只有坚持标准、严格选聘、加强培养、提高素质, 才能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可持续发展。

(一) 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根据辅导员非职业化的现状, 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辅导员并非“可有可无”的“勤杂工”, 而是“辅导老师”,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主要力量。 (教育部《74号令》) 可见, 辅导员是一种职业。既然教育部称其为老师, 那么, 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乃是灵魂工程师, 是一种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 是指在其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技能、心理等层面的基本特征, 是一种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体现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辅导员, 作为辅导老师, 首先必须具备普通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如敬业、热爱学生掌握多种教育方法、与其他同事合作等。同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殊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学科, 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体现出更为特殊的标准于要求。

1.职业道德展示社会奉献性。

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为: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道德素质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德育和日常管理一线组织者,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在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人、引导人的教育活动, 又是关心人、帮助人的奉献行为。所以, 高校辅导员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要爱学校、爱学生、爱本职工作, 具有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

2.职业意识突出政治导向性。

职业意识蕴含着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对高校辅导员来说, 职业意识的形成必须与认识、理解其承担的主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崇高价值联系在一起, 而辅导员自身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所持的坚定态度, 则是获得这一认识以及培养职业意识必不可少的依托。对工作的热爱, 对党的路线方针的真心拥护, 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追求, 对真理的无限探索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根本体现。

3.职业行为体现实践应用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和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 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 又落实于人的发展需求的满足和现实, 是一种真正的以人为起点和终点的, “为人”的应用性。这就需要辅导员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意识,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解决其实际问题, 稳定学生思想, 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

4.职业技能强调科学创新性。

对高校辅导员来说, 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在实际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律己做人, 身教重于言教, 让学生从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信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班人, 这就要求辅导员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大道理的层面上, 辅导员在教育中必须从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论出发, 使学生崇尚真理, 并自愿为真理献身。

当前, 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 一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偏离了其职业素质的要求, 对自己的职业要求不清楚, 部分辅导员职业倦怠感严重, 职业观念的创新意识不够强和知识更新速度慢, 职业技能即教育方式、方法上得改革自主性不强。所以, 必须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地位,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去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意识, (如敬业意识、忠诚意识、创新意识) , 规范辅导员的职业行为,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

(二) 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决定的。辅导员的工作不是“无专业”的, 而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按专业化的要求来展开工作, 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理论性和艺术性, 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谓“专业化”, 就是要有科学性, 要有学术理论的支撑, 要有资格准入的条件和限制,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来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按照专业化的要求, 科学和艺术地开展工作,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综合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

①思想素质。辅导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要用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②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 辅导员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素质的好坏。辅导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对共产主义事业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坚持思想基本原则, 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2)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知识、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辅导员只有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创造性德开展学生工作。

①人文知识。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 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多元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是辅导员提高创新意识的基石, 也是素质教育对其人文知识的要求。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 (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 的基本知识,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知识。

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 育人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学生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注重“以学生为本”理念, 以“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 尊重和关爱学生。

③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在工作中, 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 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 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树立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增强奉献社会、服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④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工作中, 辅导员应遵循“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的知识规律, 探求学生工作的新思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 理论素质

①专业素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要求, 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帮困助学、就业指导与服务、指导班级工作、指导党团建设等, 这也是辅导员的主要日常工作。因此, 辅导员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素质能力, 注重调查研究, 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规律, 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②技能素质。为了高效地完成工作, 辅导员应掌握一定的技能, 如英语技能、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术等。

(4) 身心健康素质

①身体健康。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琐而艰巨, 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备健康的体魄。“辅导员健康的身心素质, 是自我完善和塑造人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 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②人格健康。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现代的教育理念, 也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高校辅导员的人格背景, 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 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辅导员应端正工作态度,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 使学生成人、成才的人生导师。

③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智力、积极情绪、适度情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人格品质、坚强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有着特殊的问题, 例如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以及对未来职业选择问题等, 如何避免由此产生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 是一线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因而辅导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才能提高工作成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践力

实践能力是影响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分为两个层次, 即基础层和提高层。

(1) 基础层

①控制能力和分析能力。辅导员承担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付出与回报的失衡, 辅导员应具备调整心态的能力, 不为情绪所左右, 及时化解矛盾, 保证工作的质与量。

②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高校辅导员大多负责150~300名性格、爱好各异的学生, 这对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辅导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组织和管理学生骨干, 发挥其带头作用;协调好领导与专业教师的关系, 取得他们的支撑, 进一步促进自身和学生工作的长足发展。

③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大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 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但对事物的看法也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辅导员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 纠正其不成熟的思想。辅导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以及沟通技巧, 重点关注在学习和思想上存在问题的学生。

(2) 提高层

①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和动力。辅导员应拓展知识领域, 完善思维模式, 创造长效的、新颖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要多看、多想、多写作,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科研水平。

②领导能力。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全班、全年级乃至全系、全学院成为一个团结的有机整体, 辅导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这是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有利保证。

③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处理突发性事件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学校稳定的重要包子。面对突发性事件时, 辅导员要有自控力和变通力, 能够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 辅导员要分清主次矛盾, 在纷繁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甄别出真实、有效的信息, 并作出正确的决定。

当前,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 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问题, 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高校的少数领导对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观念转化慢, 辅导员资格准入机制不健全, 职称评定制度未建立;辅导员培训机构不完善, 培训体系未形成;少数辅导员思想不稳定, 对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缺乏自觉性。所以, 要更新观念, 要完善辅导员的管理机制, 稳定队伍, 调整结构, 建立健全资格准入和职称评定制度。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尤其要加强培训工作, 应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 明确专门的培训技能, 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 同时要不断地提高要求和标准;要设立专门的知识和培训系统, 注明服务的伦理范畴, 具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设施, 还要确立专门的研究领域和测试标准。唯此, 才能不断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 决定其必须具备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特定, 他们在高校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 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保证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5

一、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分工与协作中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是专门培养高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但现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大部分都是高校各专业毕业后直接留校的人员,其中许多人既没有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也没有承担辅导员的实践工作经验,要想胜任此项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许多辅导员从事这项工作的时间一般在四到八年,有的甚至更短,由于没有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培训,工作后的专业培训不够,所以,难以承担起高校辅导员的工作。

二、学生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要求辅导员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学生个人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需要得到辅导员的正确引导,这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高校的辅导员每人管理的学生一般在150人至200人,有的则达到300人,甚至更多。如何对学生进行有序和有效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校风学风,体现大学精神,需要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管理学知识,有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但现有的辅导员由于经过专业学习和专门的继续教育,同时实践能力不足,使之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和群体管理,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营建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与学生、学校和社会对其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6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69-01

引言: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应用,图书馆的馆藏量也不断增加,在新形势下,提高馆员的素质,将会更好的服务于广大读者,也能够更有效的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刘国钧曾说:“图书馆员之素养关系甚为重要。盖图书馆徒有书尤人为之处理,则图书馆既不成为图书馆也”。21世纪的图书馆员应该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较高的知识水平,才能胜任图书馆员这个神圣的事业。

一、当前图书馆员现状

(一)思想观念陈旧。传统的图书馆员主要从事文献信息的采集、整理、资源保管,进行文献信息的传递,作为图书管理者而存在,处于被动服务角色。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传统的以印刷性文献为主的图书馆已经慢慢被数字图书馆所代替,现代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已经不是传统资源能够满足的,人的因素在现代图书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图书馆员结构不合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技能偏低。“图书馆员的现代化首先是人才的现代化”,直到现在很多图书馆员的思想和意识还是停留在先前的水平上,这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其次传统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偏低,如今,计算机和网络等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二、从职业精神方面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一)提高馆员思想认识,迎接挑战。在信息化的今天,图书馆员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就要更新观念,观念是应付新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应该加强宣传,增强图书馆员的紧张感、危机感,认识到未来图书馆的特点,认识到如果不更新就可能被淘汰,激起大家的学习热情,认真钻研图书馆业务,学习网络知识及其他科技实用技术。其次,更新知识。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具有存储、开发、传递与利用文献资料的特殊功能,图书馆工作不是简单的借还,还包括图书的收藏、加工等高质量的要求,此外,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还需要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网络知识,能够胜任数据搜索、数据储藏等技术。

(二)图书馆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图书管理工作是一种服务性工作,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具有牺牲、奉献的精神,需要树立“读者之上”的思想,建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做一个新世纪合格的图书馆员,就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员要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图书管理与开发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一样的成绩。首先,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馆员思想道德要求的灵魂,馆员爱读者应该表现在对读者的信任、爱护和尊重上。应该平易近人,将自己置身于读者之中,主动与读者联系,把最好的信息、文献,准确、快捷的送到读者的手中。其次,爱岗敬业是对图书馆员思想道德要求的基础。图书馆肩负着利用图书服务社会,传播、提高人类科学知识的重任,促进的和会进步。所以图书馆员的工作是神圣的,作为图书馆员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做到“勤”、“实”、“细”。最后,团结协作也是馆员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馆员在图书馆的各个工作都是相互联系的,馆员应该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思想,树立全局观念,齐心协力,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从专业水平提高馆员素质

(一)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科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是现代每个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的图书馆员不仅仅应该具备传统时代中的情报学理论和相关的图书知识,还应该具体各种先进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运用能力,能够自觉地使用现代文献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理论,比如自动标引、计算机编目、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

以满足高层用户的需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员在获得传统专业和技术外,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因为科学技术正飞速发展,各种学科知识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它们相互交叉、相互依赖,因此,图书馆员也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具备多思维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发挥信息意识的创造性和信息处理能力,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对瞬息万变的文献信息想需求。

(二)具有较高的外语知识和古汉语知识。根据统计“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资源”,图书馆若想扩大资源就必须与世界接轨,这就要求图书馆员熟练掌握英语,了解国外信息和动态。图书馆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世界各种文字的文献载体,外文书刊文献中蕴藏着大量的成果、经验,对我国的生产、教育都有极高的参考意义。为了更好地查阅外文资料,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交流和传递信息。图书馆员在接受国外信息的同时,也需要把中国古老的文化介绍给国外,传播给世界,这也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古汉语能力。

(三)获取信息整合、筛选的能力。信息社会中图书馆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员在处理、加工、传播信息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爆炸的现象频频发生,要想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中找到有效的信息还是需要一定的信息筛选能力才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检索。具备良好素质的图书馆员需要能够及时的评价、比较、信息过滤、内容萃取、整合、综合等一系列的“重新包装”。

(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运用,图书馆员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技术,主要有计算机日常操作、系统开发与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有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图书馆就能最大限度的拥有更多的文献资源,扩大了用户对文献资料的占有程度。图书馆员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就能够使图书馆完成信息的开发、收集、加工、存储和分析,成为信息中心;文献的利用打破国界、馆界,实现资源共享。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如Archie,WWW,Dialog等;懂得Homepage的制作和超文本语言的应用,以便于图书馆信息数据库的上网。馆员要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安全措施,如,密码保护、配置防火墙等。

四、综合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途径

新时期图书馆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参与管理和开展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新时期的图书馆员职能相适应,为读者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积极培养图书馆员专业人才,毕业后尽快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为图书馆输入新的血液;引进各种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同时也提供了其他馆员学习的榜样;加强继续教育,努力提高现存馆员的素质,使馆员能够使用现代化的设备、电脑操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结合图书馆的现实情况和条件,根据图书馆新时代的特点,确定岗位职能和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开展基础职业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达到提高馆员素质的要求。

新时期图书馆员服务于建设中的广覆盖、高效能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培养图书馆的职业精神,使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文献采选、典藏、调用、组类等各环节始终表现出有机体的生长特征;塑造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平,实现从传统借还服务向个性化知识服务转型,匹配读者的专业阅读需求,完成新时期图书馆事业的本质转化。

参考文献:

[1]张蓉.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J].图书馆建设,2000(2)。

[2]曹望虹.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对馆员素质的要求[J].图书馆建设,2001(1)。

[3]张晓林.现代信息检索技术与系统.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7

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1.1 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为了尽快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建立一个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相关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必须要尽快的转变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 明确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首先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将建立一个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另外, 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于各个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学校开展活动的场所, 同时还应该不断的优化学校周围的环境, 增加辅导员的薪资, 提高辅导员的待遇, 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对于高职学校而言, 应该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业, 适当的给予辅导员一定的权利, 使得他们的责任和权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统一。另外, 学校还应该为辅导员提供一个专门的工作场所, 并且鼓励辅导员之间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 进而不断的提高他们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

1.2 学校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提高一个学校的管理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也可以更好的约束学校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例如, 学校应该尽快的完善辅导员选拔招聘机制, 积极的引进其他学校优秀的选拔招聘机制, 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完善。例如现在各高校进行辅导员选拔招聘的时候, 考核一般分为面试和笔试, 首先在进行面试的时候, 应该邀请专家进行出题, 并且可以适当的增加笔试试题的难度, 在进行笔试的时候, 监考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监考。在笔试结束之后, 只有笔试成绩优秀的人员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面试。而在进行面试的时候, 必须要加强对于招聘人员的考核力度, 由专家作为面试的考核评委, 然后对所有招聘人员的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 尽可能确保被招聘的人员是全面的高端人才。另外, 学校也可以借鉴律师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来进行辅导员招聘, 要求辅导员必须要凭借证书上岗。

1.3 加大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力度

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各个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不断地加大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力度, 进而将他们培养成全面、高素质的高端人才。例如, 首先辅导员在进行上岗之前, 学校应该要求他们进行岗前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应该聘请专业的辅导员对他们进行培训, 并且将培训的重点集中在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方面, 在培训结束之后, 应该对他们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 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辅导员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 如可以适当的提高他们的薪资。另外, 学校还应该将培训考核与晋级结合在一起, 根据辅导员的考核成绩来进行晋级。另外, 学校还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辅导员交流活动, 在活动中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参加活动, 并且鼓励所有辅导员畅所欲言, 积极与专家或者其他辅导员进行交流和探讨, 这样可以更快的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另外, 对于辅导员的出路问题, 学校也应该进行高度重视, 对于继续留在学校的辅导员, 学校应该对他们进行职称的评定, 根据他们的工作能力适当提高他们的薪资。如果部分辅导员想要继续深造, 学校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机会。最后, 学校还应该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队伍建设的需要。学校要拿出专项经费用于辅导员培训, 支持为辅导员进行交流、学习而设置的学术阵地的建设, 例如办刊、举办论坛等。要优化辅导员工作的硬件环境, 创造工作便利条件, 尤其是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进网络、进公寓, 无纸化办公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学校要为辅导员实现现代化办公提供应有的后勤保障和便利条件。

2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各个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 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尽快的认识到辅导员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然后不断的加大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力度, 改变他们传统的教学方式, 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 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对应的课程。另外, 学校还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 提高对于辅导员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欣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探讨.经营管理者, 2015, (10) .

[2]赵丙阳.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研究.青年文学家, 2015, (11) .

[3]黄兆东.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探讨.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3) .

我国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篇8

1“重复博弈”视角下荷兰农场的“退出机制”与其职业化农民的发展

在博弈论中, 重复博弈包含一个基础博弈即阶段博弈, 该阶段博弈会被重复一定次数。而非重复博弈被称为单次博弈。在重复博弈中, 每个参与者会考虑自己当期的行为对其他参与者未来行为的影响, 同时相对自由地选择能使自己处于最优位置的行为策略[2]。在重复博弈中, 每个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处境不断优化自己;在单次博弈中, 参与者只有一次选择使自己达到相对最优境地的机会, 任何其他的选择只会使自己处于次优的境地。

荷兰在农业发展方面实施的农场“退出机制”, 其实质是农场主间的“重复博弈”。通过农场主间的“重复博弈”, 达到农场主不断优化、提高农场主职业能力和素质、实现农业生产率提高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在荷兰, 具有良好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农场主通过不断的兼并经营能力差、实力比较弱的农场来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实现农场规模经济的发展。在荷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 农场规模的变化 (如表1) 的实质是经营农场的农场主职业能力的变化, 通过农场主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最终促使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单位:个

资料来源:《当代世界农业》,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P.613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知, 小规模农场主逐步离开农业, 农场在数量上不断减少, 而优胜的农场在规模上不断壮大。通过农场“退出机制”的实施, 一方面农场主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甄别, 促使生产经营能力差的农场主离开农业, 不断扩大了生产经营能力强的优胜农场主的比例, 达到农业劳动者的比重有效降低、素质也得到整体的提高;另一方面, 退出农业生产的农场主为竞争力较强的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潜在的规模效益、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3]。同时, 退出农业的农场主接受职业技能再培训后, 获得了从事其他行业的技能, 为其他行业所雇用, 可以在新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荷兰农场“退出机制”的本质就是在农场主间的“重复博弈”。农场主间的“重复博弈”在不断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提高荷兰农业生产率、提高规模效益的同时, 也有利地促进了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缺失对我国职业化农民培育和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 农民之间是否也存在有效“重复博弈”的机制呢?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图1和表2进行分析。

注: (1) 农业从业人员:是指我国境内从业人员中, 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从业人员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年报

注: (1)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农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 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年报

从图1中我们可以得知, 2008—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比重上逐步降低, 这对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说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 这并不能代表我国农业人口的有效转移, 表2是我国2008—2012年农民工的数据,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且在数量增加的比例上要大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降低的比例, 可以说农民外出务工是降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主要因素。但是, 由经验得知农民工只是季节性的往返城镇, 其既没有彻底离开农业生产, 也没有在城镇中扎根, 还是农业人口。因此, 从对图1和表2中数据的简单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由于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缺失, 农民工数量的逐步增加并没有达到有效降低我国农业人口比重的作用。而我们在对荷兰农场“退出机制”的分析中得知, 农业人口比重的降低是职业化农民培育和发展中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 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缺失放慢了甚至是阻碍了我国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的进程。

3 我国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构建有效“重复博弈”机制

3.1 职业化农民生产技能和积极性的提高需要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构建

通过对荷兰农场“退出机制”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农民间“重复博弈”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可以达到降低农业劳动人口比重、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目的, 对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另外, 林毅夫从博弈论的视角对我国集体化与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进行的研究也指出, 由于监督在农业生产中极为困难, 一个初级社或集体农场的成功, 只能依靠社员间达成一种“自我实施”的协议。但是, 这种协议只有在社员“重复博弈”的情形下才能维持。“重复博弈”即意味着社员要有退社的自由权利;如果社员退社的自由权利被剥夺了, “重复博弈”在性质上也就变成了“一次性博弈”, 即社员间达成一种“自我实施”的协议也就无法有效的持续维持[4]。社员间的“重复博弈”, 其实就是社员在农业生产上内在的协作竞争, 良好的协作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 竞争可以使合作社或集体农场的社员达到优化的目的, 从而有利于社员或集体农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当“重复博弈”成了“一次性博弈”, 就失去了竞争的环境, 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3.2 职业化农民依赖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需要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构建

由于“重复博弈”机制的缺失, 不愿意参加农业生产的农民很难逃脱农业和农村的束缚, 或是逃脱这种束缚的机会成本太大, 即农民这种往返于城乡之间正好处于“单次博弈”的纳什均衡状态, 任何其他的选择都会让自己处于相对次优状态。农民工季节性往返于城乡之间是在现实基础上的理性选择, 在农忙时节, 考虑到机会成本的得失, 农民工会回到田间做短时间的种收, 而在农作物生长期间, 农民工则选择外出务工, 对田间的管理完全是粗放式的。这对农业生产来说就是劳动力和生产技能的流失, 农民为达到或维持高产的目的, 只能依靠化学肥料和生物制剂使用的粗放农业经营模式, 化学肥料和生物制剂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职业化农民的生存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作保障, 失去了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 职业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 职业化农民依赖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农民间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建立。

3.3 职业化农民的不断优化需要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构建

由于农民之间“单次博弈”的均衡状态或者说农民无法承受“重复博弈”的机会成本, 使大量无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无法退出农业生产活动, 因其又没有动力和热情去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技能, 难以向职业化农民的方向发展, 这就会造成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和生产率下降的持续;这部分农民的人力资本也没有转化到其他行业形成相应的国民经济效益;同时其拥有的耕地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在我国耕地资源人均不多的情况下, 更是对耕地资源的浪费。而有能力、有激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因其无法获得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渐渐失去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兴趣和扩大生产的能力, 甚至放弃对农业的生产经营。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构建有效“重复博弈”机制, 把有能力的农民甄别出来, 通过其素质的不断提高, 形成真正的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职业化农民;同时把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通过技能培训, 有效转移到其他行业, 在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 掌握新技能的农民也能够很好的投身于其他行业的发展, 创造出相应的国民经济效益, 从而达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和谐发展, 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

4 我国职业化农民培育和发展中有效“重复博弈”机制构建的基础

4.1 建立有效的农用土地自由流转市场

建立农村农用地流转的市场化机制, 促进农用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化流转, 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农用地的流转[5], 减少甚至取消政府在农用地流转中所扮演的中间人的角色, 使土地流转出的承包户直接受益。市场化的地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断以往依靠垄断性高地租生活的具有惰性的农民的可持续性, 并且对社会保障没有替代作用, 可以间接促进土地流转出后的农民积极转行或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农用地的流转一方面避免了土地的抛荒、粗放式经营的发生,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释放了无力从事或不愿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劳动力, 使其能够放心的转行。另一方面, 土地的流转可以使土地能够集中到有热情、有能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手中,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在市场化地租的作用下,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使流转进土地的农民能够有动力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使农业逐步形成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动力即培养农业自身现代化发展中的“造血”功能。

4.2 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适当提高农村已有的社会保障的标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有利于弱化土地的最后保障作用, 降低农民在土地流转后无地状况下对生存和养老的担忧, 同时, 在市场化条件下形成的地租, 对社会保障也是有效的补充, 社会保障和地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一道有效的最低生活保障安全网。在社会保障和地租并不足以满足其生活期望的条件下, 促使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其他行业的生产中。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国家层面的有利推动也在积极展开。近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提出到“十二五”末, 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 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 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6]。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出台, 对早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发展、促进农业人口比重的有效降低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4.3 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度和广度

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 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 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 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7]。尤其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对农民职业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 有着良好非农技能的农民能够积极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发展, 其良好的专业技能也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为增加国民经济效益做出积极的贡献;而相对积极参加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可以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以增强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 农村地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可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 使离开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通过积极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同时, 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和经济效益, 使其有能力和动力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9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高校便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1951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要求各类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51年11月,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立政治辅导员队伍。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原则、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明确[1]。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恢复高考后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选配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1987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上述系列文件要求将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建设,明确规定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1990年和1993年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明确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99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此期间,一些高校从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党员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配备班主任、辅导员或导师。2004年8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05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专职辅导员要从党员教师和党员干部中选聘的原则,并明确了辅导员培养培训、工作发展等问题。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素质要求,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50多年来,高校一批又一批的辅导员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奉献青春才华,奉献真诚爱心,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辅导员也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辅导员队伍为完成大学德育目标,保证高等教育顺利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长期以来作为大学生直接管理者的辅导员队伍一直存在人心不稳的问题。一些人把辅导员工作看成是一种过渡,总是想到今后的出路问题,高校也没有具体办法能够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最有效的措施是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势在必行。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求辅导员逐步向“专家型”发展,专心干好本职工作,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后,使辅导员有工作阵地、研究空间,发展动力和目标,从而工作更加安心,辅导员队伍更加稳定。

2.1 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是高校培养“四有”人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学校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实践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到位。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变得更加直接。这些变化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2]。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大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许多大学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高校实施了导师制,这成为有些同志否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理由。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由导师做就可以了。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导师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有“兼职”色彩,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而且他们也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学,是科学就带有规律性,就需要有专人来研究,就需要有专人来做。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这支队伍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替代的。

2.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要求辅导员队伍走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一些高校辅导员工作2-3年就考研或转岗,为使工作正常运转,学校只有重新选留辅导员来充实队伍。有些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不过是权宜之计,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长远打算,没有按照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设计自己、发展自己,不能潜心钻研业务,不能安心本职工作等情况。加上管理缺少目标定位,没有计划性,缺少制度性,部分辅导员为了转岗而想方设法上专业课,为了考研对工作敷衍了事,谈不上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由于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不明确,认为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做,一些没有辅导员素质的人员被安排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同时,由于选拔机制存在的问题,大量的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化背景和职业化心理准备,辅导员中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人员较少,加之本科生辅导员带本科生的情况比较普遍,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比大学生高不了多少,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不能从辅导员那里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一些大学生缺乏思想交流,行为缺乏导引,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盲点”。造成辅导员不安心工作、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关键是没有把辅导员队伍纳入专业化和职业化视野,没有把辅导员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一个学科来看待,也没有重视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格魅力[3]。

3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举措

3.1 要像重视教师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的培养

辅导员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就必须根据工作的需要和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培训。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骨干培训等工作。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与此同时,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选拔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或业务进修,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并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3.2 为辅导员队伍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好各项政策保障是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

要从辅导员利益最密切的问题人手,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4]。要建立高校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制,党委要明确专人分管学生辅导员队伍,定期召开党政专题会议,分析、研究、部署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培养工程,设立辅导员出国研修项目。要创造条件让辅导员上形势政策、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知识等相关课目。

要建立辅导员职级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解决好辅导员的职称评聘问题,以消除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职务岗位。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制定辅导员职称评聘具体条件,实行指标单列、序列单列、评审单列, 为切实解决辅导员职称评聘问题创造有利条件。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着眼全局、全面推进,也需要抓住关键、突破重点。当前,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就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 我们需要提高认识,真抓实干,通过搭建切实可行的政策平台,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辅导员工作队伍,进一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摘要:要切实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逐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童静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36.

[2]曲建武,吴云志.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J].高校理论战线,2006(9):39.

[3]赵睿.实行质量管理,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6(8):26.

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 篇10

第一, 专业与课程设置现状。我国的职业院校现有专业800余种, 基本与本科院校的专业类似, 是本科专业的“简化版”。其中的课程设置也接近于本科的课程, 只是难度降低, 没有专门的职业化较强的专业与课程。现有的专业和课程带来了很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是就业问题。职业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应该与职业紧密联系, 突出职业类院校的特点, 这样在就业上就会有一定优势, 但是现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和特点。

第二, 专业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推进通才教育, 在短期内为了能够适应更多的岗位, 在专业上设置了更多的普及式的课程, 简单而繁多。使更多的学生毕业的同时面临失业。

第三, 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现状所产生的后果。从近两年就业学生的专业上来看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最容易就业的专业不是最热门的专业;二是最容易就业的专业是根据国家经济复苏的需求和社会的最新需求而产生的。

二、职业院校专业与课程设置变化改革的基本依据

社会的需求每年都在变化, 而我们的课程和专业多年不变, 不能够应对社会的发展。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应该从学生的角度、从就业者角度出发, 既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又要与实际多结合。

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工程性与创新性缺位的现象。教育模式单一化, 教师水平不高,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潘云鹤院士指出:一是教育过程中工程性缺失, 实践环节薄弱;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缺少多样化和适应性。另外, 基础教育也缺乏对工程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

有教育学家认为工程教育的师资是个大问题。现在大学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向强调论文和SCI, 多数大学教师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也势必会向这个方面努力, 于是工程背景被淡化。而大学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更多的博士被聘为教师, 虽然他们在国内外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学习, 但大多数没有工程实践背景, 对学生的实践方面没有很大帮助, 更多趋向在科学方面。

西安交通大学的汪应洛院士认为, 我国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居于世界前列, 但是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和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其原因一部分在于应试教育。高考是目前选择人才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 但还是应该在某些方面进行调整, 多方式选拔人才。

三、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对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历史原因, 很多职业类院校都是以前的行业学校, 带有行业的特点, 课程设置上也是为适应本行业中岗位技能而开设。而现在某些行业的衰落导致了学校对专业设置上的改变。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 只能根据教师的专业与研究方向开设一些专业与课程, 因此就造成了与本科院校的专业与课程类似, 缺乏原有的特点。

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基本都是高考没有达到本科要求的学生, 基础相对薄弱, 因此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必须与本科院校的有所区别, 授课方式与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由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 不同地区当地的职业类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与课程与其他地域也有所不同。如果当地的电子、机械产业较发达, 当地的职业学校相对应的专业也较多, 实力也较强。在课程设置上也较有特色, 适应当地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的用工需求不断地影响着职业学院专业与课程设置。一方面, 职场对职校生需求的持续旺盛, 给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当有人抱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时, 职场上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以往一直“不被人重视”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开始俏走职场。他们不仅因为能够满足企业急需, 又能较好、较快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而成为用人单位看好的“香饽饽”, 而且人才市场上还频频出现了“月薪6000元难聘技工”、“年薪16万难招高级技师”这样的“告急求才”信息。另一方面, 人才观的悄然变化, 也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强劲的发展后劲。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成才也有着多元之路, 那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观念早已时过境迁。这种人才标准的变化, 在用人单位选才方面表现得最为透彻, 他们不再关注人才的“出处”, 而是将能力放在了首位。可以想象, 不久的将来, 职业院校就会改变在高考中被放在“备用”位置的局面, 而成为一些优秀学生及其家长的“首选”。

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每年都有增长, 但还是不能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多职业教育机构仍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经费供应渠道不稳定的问题。目前, 对于多数学校, 国家的财政投入只能维持人头费支出, 校舍紧缺、设备不足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难题的存在,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这也是导致社会公众难以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民教育人民办, 办好教育为人民”, 做到这些有以下途径:一是在政府公共财政承担主要投入的情况下, 发展职业教育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依靠社会力量办学;二是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 教育改革者应研究宏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调研人才需求, 制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 (包括职业技术人才的通用目标和专业目标)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四是实施集约化发展模式;五是各级职业学校自身应明确自己的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中专、技校) 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职、高专) 主要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11

关键词:职业意识 职业道德 计算机网络

随着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学历和专业技术方面,开始侧重于对劳动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既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又兼具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人才,就成为了当今职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中职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明确,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是由家长代为选择,特别是大多数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都认为计算机专业就是打游戏、玩电脑,抱着“天天可以打游戏,每天可以混日子”的想法进入课堂,进入到授课过程中却提不起兴趣,对于“一技之长”在步入社会以后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老师,将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

一、引导学生练就扎实的职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多数中职学生在初高中期间,文化课水平很差,行为习惯又非常不好,常常被老师冠以“坏”学生的头衔。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只要是学习的方面都坚决抵制,采取一律不会的态度。在报考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时候,只是想到学校天天打游戏混日子。专业老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职业教育的学习不再是当初义务教育的文化课,而是要学习将来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生存的本领。

计算机网络专业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有关的一线岗位,培养从事IT产品销售、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简单网络编程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学习的课程技术性较强,难度稍大,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所以,老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产品销售课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网络组建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任务引领的方法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掌握网络专业的基本职业技能。

教师在单纯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参观,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岗位有所了解,对自己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研究。

二、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个对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的专业,老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实训,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只停留在简单的概念层面,而是真正进入到实施阶段。在实训的过程中,将职业意识融入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进入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往往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差,主要还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学的层面。笔者学校计算机专业作为第二批计算机网络一体化试点专业,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学、做”的一体化新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研究汇报成果,老师进行点评讲解,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里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生存本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检验学生的学习实践成果,组织各类技能竞赛,让学生有自我提高的意识。教学中利用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场所和设备,模拟工作场景,学生学习规章制度,并且不间断地聘请企业专家对教学的课程进行修改,对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利用学生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企业中,按照企业的作息时间和工作标准进行实践锻炼。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计算机网络课程大多是在实训机房进行的,教师在每堂课上课之前都要不断强调在机房的用电安全、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在反复教育中,让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保持着对安全的警惕。

三、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德育品质的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简单,生活节奏性较慢,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很单一,但是企业的文化与校园的文化又有很大的区别。企业的文化更多倾向于竞争、快节奏的办事效率、创新意识、管理的严格化。所以,如何让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成功对接,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让校园文化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1.将企业文化带入学校,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

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张贴校企合作企业的横幅、标语、文化等,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企业的文化氛围,久而久之融入自己的意识中。

2.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

在校期间,学生大多数知识的学习都源自于授课教师。很多老师都是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到学校教书,没有真正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和企业的工作机制,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教学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讲解。这就要求职业类院校每年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让这些老师成为企业和学校对接的“使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四、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计算机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黑客攻击、窃取国家机密、传播色情淫秽迷信信息、网上诈骗等非法活动,给国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很多人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从而看出在校期间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非常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教育和强化。

1.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的会成为技术员,有的会成为工程师,有的会成为销售员等等。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告诉每一位学生,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可以成为人才,都要把自己满腔的热忱用到工作中,这样才能最终得到成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但在学校里,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请假、逃课等,和老师家长多次说谎,有的甚至说谎成习惯,这样进入到社会工作以后,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应该在班级里召开主题班会,对此类情况进行讨论分析,由学生自己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

3.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近年来,很多专业学生在学校推荐就业以后,很快就离开了自己的岗位,让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印象大打折扣,原因大多是学生自己吃不了苦、觉得工资待遇太低和没有责任心。现在学生大多家境比较优越,眼高手低,重索取,轻回报,极度自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强化学习的责任、班集体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班会、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锻炼责任意识。

4.让学生正确处理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在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大多数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为的就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同进步的能力。未来的工作和学校的环境有所不同,大家大多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但任何一种竞争都应该是公平竞争,对每个竞争者来说,应本着公平竞争的法则参与竞争,如果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轻者违背道德良心,重则触犯法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消除嫉妒心理,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秉着参与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更好地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

5.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

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专业教学标准中已经明确有计算机法律法规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讲解大量现实生活中利用网络犯罪的案例,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五、日常教学与行为养成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1.传统文化教育贯穿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笔者学校在新生刚入学期间,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的讲解教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多学学问等,学生每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融入每天的生活里。同时笔者学校还开设了道德大讲堂,由资深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2.好的心理素质成就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网络专业的学生就业不仅可以选择技术类的职位,还可以进行网络产品的销售工作。但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心理素质却较差,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于紧张不能很好地进行销售工作。这是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与人接触较少,平时经历大场合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在人多的时候心理素质极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表达,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在工作中可以从容淡定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有比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有的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喜欢钻研知识。那么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决定是继续升学还是找工作,是找技术岗位还是销售岗位。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苦学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意识,在未来的就业中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职业规划和专业化 篇12

关键词:助产,专业认同,职业意向,护生

专业认同是个体对所学专业的内涵、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 是当下个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1]。助产士是为生育的妇女、新生儿和家庭从孕前、孕期、分娩、产后和新生儿出生后几周提供专业的护理人员。按照《2011年世界助产报告 》的推算方法, 每1 000分娩数需要6名助产士, 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和卫生部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千人口助产士数量仅为0.03, 我国助产人员数量严重缺乏。助产专业护生是未来助产学科的新力量、主力军, 其专业认同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助产专业人才队伍的壮大以及助产学科的建设发展。本研究对我校助产专业护生进行调查分析, 探讨护生专业认同的认知、情感、职业意向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为护生个人职业发展指导、解决助产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和助产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我校助产专业7个班级302名在校护生为调查对象, 均为女生, 年龄17 岁~22 岁;大学一年级146名, 大学二年级156名。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参考相关文献[2,3,4,5], 结合助产专业特点, 自行编制助产专业护生专业认同和职业意向问卷, 问卷由5位相关专家审阅, 并经过2轮修改, 认为效度良好。通过预调查, 得其Cronbach’sα系数为0.813。该问卷共41个条目, 包括职业认知 (18 个条目) , 职业情感 (14个条目) , 职业意向/行为倾向 (9个条目) 3 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t 5 级评分, 很不符合、较不符合、介于之间、较符合、很符合依次计1分~5分, 根据条目内容, 有些条目为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生的职业认同程度越高。

1.2.2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 在统一的指导语下研究对象独立填写问卷, 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02份, 均为有效问卷。

1.2.3 统计学方法所有原始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 3.02 进行录入, 并进行逻辑纠错和重录, 再转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助产护生职业认同状况分析本调查显示, 助产护生职业认同得分为149.06分±16.39分, 得分率为72.71%, 高于田云霞等[5]2012年对宁夏护生的研究结果, 与刘媛航[6]调查的护生职业认同状况结果相当。其中, 条目39助产士和普通护士, 我更愿意成为助产士的得分率为87.4%, 86.6%的护生认为助产是迎接新生命的工作, 工作热情也会提高;条目23即使有机会也不会转专业的得分率为88.6%, 说明大部分护生热爱助产专业, 对所学专业有较高的期望值。但也有81.6%的护生认为护士长期“三班倒”工作, 有碍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条目21会坚持护理职业的得分率只有58.6%。目前护生虽然尚未从事临床工作, 但通过媒体、舆论等方式对护理工作都会有所了解, 特别近年来关于医护工作的报道增多, 且大多为消极的事件, 无疑会影响护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坚持性。从职业认同的各维度来看, 助产护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向/行为倾向得分率较为均衡, 提示在专业教学中首先应当让护生对专业有正确的认识, 继而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对护理专业的前景有较高的期待, 为以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2 助产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 是否自愿选择护理专业护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是否独生子女护生在职业意向/行为倾向维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愿选择助产专业的护生, 其职业认同水平高于非自愿选择护生。非自愿选择的156名护生中, 148名是遵从父母的意愿, 7名是听取老师的意见, 1名为调剂录取。部分护生对助产专业缺乏自主、全面的认识, 从而缺乏职业情感, 总体职业认同感较低。提示教育者应重视该部分护生的专业信念教育, 使其对专业有积极的认知, 培养职业情感, 稳定专业思想。

独生子女的职业意向维度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更多的独生子女择业时更倾向于工作的城市, 工作科室、医院规模、是否做助产士等因素考虑较少。且有63.3%的独生子女选择去小型医院或社区医院工作, 而不希望去综合性医院。我国大多数的分娩在综合助产服务机构, 综合机构分娩量大, 医护人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大多数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 不愿意从事较辛苦工作, 认为社区轻松选择去社区医院。一方面我国助产专业正在快速发展, 在逐渐改变这种就医不均衡的状况;另一方面提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该部分护生的职业思想干预, 使其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所学专业, 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学习成绩越优秀的护生, 其职业认同度越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成绩的优异度和职业认同水平呈正相关。实际上, 学习成绩和职业认可度是相互影响的因素。护生的职业认同度高, 对专业有较高的信念和希望, 自然会更加勤奋学习, 成绩也相应提高。同样, 如护生学习成绩较好, 对自己所学专业就更有信心, 对专业的认可度也会提高。因此, 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护生的专业认知, 还应充分挖掘每位护生的潜能和优点, 让每位护生都能得到鼓励和肯定, 对自己所学专业充满信心和热情, 从而让护生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所学专业, 并付诸行动, 为助产学科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媛航, 颜君, 尢黎明.国内外护生职业认同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2) :89-92.

[2]谢洁.护理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08:1.

[3]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11:1.

[4]焦瑞超, 李晔, 袁晶, 等.教师的内隐职业认同与外显职业认同的比较[J].教师教育研究, 2015, 27 (1) :39-44.

[5]田云霞, 朱继红, 张琳.宁夏护生职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1) :69-70.

上一篇:定位营销理论下一篇:财务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