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之歌诗歌

2024-10-22

留守之歌诗歌(共9篇)

留守之歌诗歌 篇1

留守之歌诗歌

1、留守之歌

听吧,忧伤的风

卷一天寒冷

是留守童鞋的撕痛

听吧,哀鸣的雾

蒙一天迷茫

是孤独者找寻的一盏灯

回来吧

遥远地平线上的娘亲

孩子在渐渐消瘦

种子在冻土拱

听吧,沉寂的山村

月亮浸在水中

孩子没有天明

娘亲没有明天

2、飘

在江南烟雨里

撑不住一柄油纸伞

丁香的`飘逝

如此从容

再等一次邂逅

是天空的雨燕

没有诺言

只留下淡淡的牵恋

3、在阳光下

阳光太多

把心头种子浸泡

一种岁月的温度

像母体

哺乳期的深愛

一次阳光的沐浴

你会拔节

由苗长成木

而后,情思

如根须默然倾诉

心,在守望一条河流

随阳光倾泻而下

4、回家

突然就暖啦

冬天只一个转身

我就跟她回家

把行囊尽抛

飞扬我蓬举的须髯长发

回家,只需要家

什么都是过程

归宿感和春草一起萌动

越过河流中一朵白色浪花

风在耳边絮语

心暖在纷纷飘拂的阳光下

暖的颜色

全部在解冻的心头涂抹

我在这大地行走

只一个纵步

年景就越过四季

我的脚步书写的诗篇

让风声,吟诵在乡村交错的路口叉

爱情随流水

爱人还在梵高的笔下

回去荷锄挑水

我在门前种一棵葵花

达到岁末

我在炊烟下等她

5、月,是这样圆起来的

是放假前笑意盈盈里忙圆的

是踮起脚尖向远方盼圆的

是送月饼的脸笑圆的

是沿铁轨的弧线归家走圆的

是厨房铁锅铝盆里美食煮圆的

是月上柳梢时分两个怀,抱圆的

是远方孙孙扑到怀里小小嘴亲圆的

是月下柳梢后一家人甜甜地梦圆的

6、老屋除夕

娘爷挂在土砖墙上,我在除夕回来,每年陪一宿爷娘

房小,挤满笑、蜡烛、神龠、春联和木格子窗

灶里煨一罐土猪肉,房里火炉哔哔剥剥,麻老鼠吱吱叽叽,也听到塘里水响

我喝茶翻书,妻儿低了头,手机上看春晚

至午夜,肉味溢满房,每人盛一碗

鞭炮炸响,乾坤朗朗,一家手忙脚乱

对天对地对爹对娘,叩头三响,祈福求保

佑平安康旺

老屋老爹老娘,你们生下我,在这间老房

我们结婚生儿,也在这间老房

麻老鼠见证,故事全记在这间柳木床上

老娘老爹老屋,我们年年来守岁,守住老去而又永远年轻的时间

留守之歌诗歌 篇2

1 诗歌的分类与中西诗歌的传统

(1)诗歌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诗歌可以分为许多种类。但选其荦荦大端,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诗体戏剧(诗剧)、诗体小说等。在中外文学史上,不同类别的诗歌都有光辉灿烂的典范之作。比如,叙事诗有荷马史诗,欧洲中古英雄史诗,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等;而西方自古希腊琴歌(萨福、阿拉克瑞翁和品达等人的作品)开始,中国自《诗经》开始,抒情诗可谓层出不穷,名家名作不胜枚举。其中,中国抒情诗更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规模宏大,源远流长;诗体戏剧(诗剧)有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莫里哀的部分喜剧(如《太太学堂》、《伪君子》),歌德的浮士德》等;而诗体小说方面的杰作则首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中西诗歌的传统

西方以史诗开头,形成了强大的叙事诗传统;中国以抒情短诗开场,形成了灿烂的抒情诗传统。西方的叙事诗传统和神话息息相关;中国的抒情诗传统和功用(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服务)密不可分。

1)西方的叙事诗传统

西方叙事诗的第一个里程碑是荷马史诗,这部巨著被马克思称为“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从荷马的《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开始,后经赫西俄德的《神谱》,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湼阿斯纪》,到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从神界的英雄到人间的英雄,以力量、勇敢、强悍、智慧为特征的英雄成为民族崇拜的英雄,从而表现出西方人的人生理想。从此,西方形成了叙事长诗的传统,又先后诞生了但丁的《神曲》,斯宾塞的《仙后》,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斯》,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歌德的《浮士德》,拜伦的《唐璜》,雨果的《历代传说》等。

2)中国的抒情诗传统

与西方强大的叙事诗传统相比,中国诗歌从《诗经》开始,一直以抒情诗为主,形成了灿烂的抒情诗传统。无论是先秦两汉诗歌,还是唐宋明清诗歌,无论是古代的旧体诗(格律诗),还是现当代的新体诗(自由体诗),抒情诗都是中国诗歌百花园中最繁茂、最华丽、最丰富、最耀眼的花朵!除了《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之类的少量叙事诗外,汉语言文学领域的叙事长诗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我们看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叙事长诗可谓屈指可数,而异彩纷呈乃至家喻户晓的抒情诗精品却是层出不穷。屈原、曹氏父子、陶渊明、鲍照、谢朓、张若虚、王维、孟浩然、“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韦应物、李贺、李商隐、杜牧、欧阳修、苏氏父子、陆游、辛弃疾、高启、杨慎、徐志摩、朱湘、戴望舒、郭沫若、穆旦、冯至、卞之琳、艾青、北岛、舒婷、顾城、海子、李金发、余光中、郑愁予、洛夫、席慕蓉……上面列举的这些诗人,只是中国抒情诗人中的部分杰出代表。他们的形式多样、内蕴丰美的抒情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带来了无上荣光。

2 诗的外形美:意象性、跳跃性、非常性与唯美性

(1)意象性

诗歌是缘情言志的产物,而诗人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根本方法就是用意象说话。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志的载体,它能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让读者像禅家所谓“悟道”那样领悟人生的真谛;诗歌中的意象,跟诗人的直觉与灵感关系密切,它可以无限放大诗歌的内在意蕴,使诗歌变得摇曳生姿,余味无穷。可以说,没有意象的作品不能称其为诗歌,至少不能称其为好诗,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朱光潜,2008:49)

例证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诗句的表层意思来看,这里的抒情主人公离家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一年之中,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已经尽在不言中了。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或者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他们也要等到重逢的那一天。因此,我们还能进一步想象:一个人顶雪冒雨在踽踽独行,但远处有一盏灯火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的温暖、希望和动力。为了再见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短短几句诗歌,充满着人性之美,也能让我们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状态。正因为诗人用“杨柳”和“雨雪”这样的意象说话,我们看到的杨柳和雨雪不再只是自然界中的简单物象,它们更是抒情主人公不断飘扬和飘洒的情思。

例证二: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The apparition of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艾兹拉·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德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意象派诗人的杰出代表,意象性在他的这首诗中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意象单纯性与意象丰富性的结合。

先说意象的单纯性。全诗就那么两句,面孔、黑色枝条、花瓣是仅有的意象。庞德不像其他诗人(尤其是中国诗人)那样描绘密集的意象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作品给人缤纷意象扑面而来的感觉。

再说意象的丰富性。其一是意象感觉化。试看这几个意象,有诉诸视觉的,如人群中的面孔、枝条上的花瓣;也有诉诸触觉的,如“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只不过,这是在视觉之外隐隐地透出触觉,是一种特殊的奇异的感觉。其二是意象流变性。在诗人笔下,现实意象顷刻之间转换成臆造意象,即“人群中这些面孔”是现实意象,“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是臆造意象。换言之,前一个意象是从现实中撷取的,后一个意象是凭想象创造的,后一个意象以前一个意象为依托,使来源于现实美的艺术美变得更有深度和张力。其三是意象背景式。“人群”成为“这些面孔”的背景,“枝条”成为“许多花瓣”的背景,有如西方的油画,虽然背景暗淡,但笔体粗放,物象鲜明。

(2)跳跃性

散文的情思和语言往往需要连贯性,而诗歌的情思和语言则常常具有跳跃性。因此,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文体特征。诗歌是最高的文学形式,以短小精悍为艺术追求。一首抒情诗往往比一篇抒情散文要短得多,一首叙事诗也往往比一部小说要短得多。诗人总是苦心孤诣,通过浓缩、省略、跨越乃至飞翔等方式让自己的作品变得短小精悍,于是诗歌在很多方面就表现出了跳跃性特征。而读者要想真正地理解一首诗歌,光靠基础知识与生活常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诗歌的这一审美特性,并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充分的判断力。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再次把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拿来作为例证之一,看一看诗歌的跳跃性特征。

初读这首诗,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语言的“眩晕感”:仅有的两行诗句,表面上缺乏关联性,也许中间只有用“宛如”或者“好似”之类的词语“焊接”一下,才能使语意前后连贯、情思天衣无缝。但那毕竟只是普通人的表达习惯,而不是诗人的表现方式。假如庞德真的那样写了,原诗的精美和余味就会大打折扣。

诚然,原诗没有像诗人后来回忆的那样交代巴黎与巴黎的协约地铁车站,甚至没有提到“人群中”的美丽女人和美丽儿童(诗刊社,1984:241),只有两个独立的词组,而且这两个词组并无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只用了一个分号隔开,根本没用任何连接词或转折词。但正是这两行相对独立的诗句,形成了语言的跳跃、想象的跳跃、情思的跳跃乃至诗意的跳跃,而作者创作思维的跳跃又带动了读者鉴赏思维的跳跃。这里的跳跃性所导致的“眩晕感”,实际上是普通人的常性思维对诗人非常性思维的不适应,换言之,就是常规的心理图式遭遇陌生化挑战所形成的“内在动荡”。因为常人思维总是有迹可循的,循序渐进的;而诗人思维则是诡形异迹的,无影无踪的。其中,跳跃性是诗人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四种功能:感受(由外转内接受信息)→贮存(对感觉进行整理)→判断(甄别、分析、评价信息)→想象(将原信息按新方式创造)。常人思维即为四个过程的完整表达;而诗人思维呢,略去中间的过程,仅取首尾两头,直接从感受到想象,从而形成了思维的跳跃。当然,这里的思维跳跃性具有奇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证,这就是卞之琳的抒情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关于卞之琳的《断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不过,我们可以把诗人自己的阐释作为理解《断章》的钥匙:“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这里,我们撇开这首诗的哲理性与意象美不说,单看其跳跃性。《断章》用简洁的文字点到了桥、楼、明月、窗子、梦以及两个至关重要的观景人,然而,那广袤的原野、远天的云霞、桥下的流水、游弋的小船、飘扬的柳丝、飞翔的小鸟……诗人却没有去刻意描绘,而是把它们作为水墨画里若隐若现的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从桥到楼,从你到她,从白天到夜晚,从现实到梦想,甚至从此风景(自然)到彼风景(人),到处都是跳跃,这些当然也造成了语言、想象、情思和诗意的跳跃。诗人将笔墨的重心落在了两个看风景的人身上,表现了他们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充满情趣的戏剧性关系: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好情意呢?诗人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在现实生活中本来毫无希望获得回报的美好情意找到了宣泄的通道。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一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映衬得十分热烈而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天的那一“看”,更是让人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包含着千般美意万种风情,让人遐思无限,感叹不已!由此可见,诗歌的跳跃性非但没有影响读者的审美感受,反而增添了诗歌的余味,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3)非常性

常性主要是指人的心智活动和外部行动的正常性、通常性、常规性等,即遵循由民族心理、历史传统与自然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共同准则或规律。常性包括:正常性、理性、逻辑性、科学性、文化与历史的传统性、自然的有限性,等等。这些范畴有时交叉或部分重合。非常性包括:非正常性、非理性、非逻辑性、疯狂性、非科学性、不朽性、非传统性、自然的无限性,等等。这些范畴有时交叉或部分重合。

例如:松树的生物性或植物性、鹰的动物性是常性,而它们暗含的或诗人赋予的“人性”是非常性。反之,人的人性通常是常性,而人的“物性”,如雪莱化为西风、济慈化作夜莺、华兹华斯化为游云,或庄生化作蝴蝶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性态(性质和状态),是非常性。当然,单纯的人性也包括常性和非常性。当松树、鹰潜在的或由诗人赋予的“人性”从植物性或动物性的禁錮中解放出来时,诗便产生了;当人的“物性”从人的“人性”中获得突破,或者伟大、崇高的人性将平凡、卑贱的人性彻底战胜时,诗便产生了。

例证一: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言志,意味隽永,令人深思。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傲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初露“凌云”的锋芒。“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小而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从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里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将来的“凌云木”,并且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更有意义,那才是伯乐之所为。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例证二:

本性生来爱野游,

手携竹杖过通州。

破篮向晓提残月,

歌板临风唱晚秋。

双足踏平南北路,

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未用嗟来食,

村犬何须吠不休。

(佚名《绝命诗》)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一位乞丐(可能是虚构的)乞讨途中饿死在通州,人们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上面这首《绝命诗》。笔者在前面说过常性和非常性的问题。乞丐通常有的一切内部和外部属性,可以概括为丐性,丐性是乞丐的常性。但是,如果在一个乞丐身上发现了普通乞丐没有的人格的光辉,那就是找到了充满诗意的非常性。这首七律足以让我们看到,这个乞丐几乎摆脱了全部丐性,虽然失去了生命,但他保持着不屈的尊严与独立的人格,而这种尊严与人格甚至在很多上层社会的人物身上都无法找到。因此,他的常性(丐性)被推翻,非常的性态获得解放,他身上闪耀着崇高的人格的光辉。简言之,非常性突破常性,便产生了诗性。

(4)唯美性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某种唯美主义的倾向。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调动一切艺术要素,为我们酿造诗歌的玉液琼浆,使诗歌成为激情的火焰和语言的花朵。从形式到内容,诗人都在最大限度地追求美感。所以,在读者中间广为流传的诗歌,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唯美性,这种唯美性主要通过诗歌的音乐感和画面感得以表现。

例证一: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叶芝《当你老了》)

When you are old—William Butler Yeats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 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他生于都柏林一个画师家庭,自小喜爱诗画艺术。1884年就读于都柏林艺术学校,不久违背父愿,抛弃画布和油彩,专门从事诗歌创作。1888年在伦敦结识了萧伯纳、王尔德等人。1889年,叶芝结识了女演员毛特·岗,她是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的骨干之一,也是叶芝长期追求的对象,《当你老了》(1893)就是为她而创作的。这首诗的音乐感、画面感既反映了诗人的家学渊源、个性气质,也反映了王尔德等人的唯美主义对叶芝诗歌创作的影响。1896年,叶芝又结识了贵族出身的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叶芝一生的创作都得力于她的支持。她的柯尔庄园被叶芝看作崇高的艺术乐园。他这一时期的创作虽未摆脱19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影响,但质朴而富于生气,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作有《基督再临》、《为吾女祈祷》、《1916年复活节》等。1923年,叶芝因为杰出的诗歌艺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例证二:

世界小得像一条街的布景

我们相遇了——

你点点头

省略了所有的问候

省略了往事

也许欢乐只是一个过程

一切已经结束

可你为什么还戴着那块红头巾

看看吧,枫叶装饰的天空

多么晴朗

阳光已移向最后一扇窗户

巨大的屋顶后面

那七颗星星升起来

不再像一串成熟的葡萄

这是又一个秋天

当然,路灯就要亮了

我多想看看你的微笑

宽恕而冷漠

还有那平静的目光

路灯就要亮了

(北岛,《枫叶和七颗星星》)

北岛,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是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先后旅居欧美各国,创作成果丰硕,曾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等,并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还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自2007年至今,由北岛创办的香港国际诗歌节,在当代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有几十位在国际诗歌界享有盛誉的诗人受邀进行了诗歌交流。2013年11月24日,由北岛主持的第三届香港国际诗歌节在香港圆满闭幕。

北岛的主要诗集有《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太阳城札记》、《开锁》、《零度以上的风景线》、《北岛与顾城诗选》等。北岛写过许多新诗,其中有一首诗很特别,诗的标题只有两个字“生活”,而诗的正文只有一个字“网”。然而,这首诗确实是诗人深思熟虑的产物,具有远见卓识,而且穿透力很强。面对这一个字,我们不禁陷入沉思之中:生活的网来自束缚,而束缚又造就了希望的网孔。诗人正是在被束缚的网中探寻网孔里那若隐若现的希望。这是一种挣扎,一种无奈,一种失意与希冀的交融。其实,《枫叶和七颗星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曾经的欢乐稍纵即逝,只有美好的回忆留在心中。依然是那块红头巾,依然是那片被枫叶装饰的天空,但发生在两个秋天的相遇却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感受温暖如春,另一种感受寒冷如冬。抬眼望去,虽然屋顶后面升起的七颗星星“不再像一串成熟的葡萄”,但毕竟“路灯就要亮了”,抒情主人公的希望之火不会熄灭!通过红头巾、枫叶、星星、葡萄、路灯,北岛将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与象征相结合,使他的诗歌蕴含着一种色彩绚烂而又深不可测的美!

3 诗的内蕴美:自我之歌与理想之歌

诗歌既关注他者,也张扬自我;既描绘现实,也表达理想。不过,自我与理想始终是诗歌的灵魂。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诗人,概莫能外。无论是感伤纤弱、自怨自艾的自我,还是强健有力、奋发向上的自我,无论是虚无缥缈、若即若离的理想,还是脚踏实地、矢志不渝的理想,这一切在优秀诗歌的字里行间都是那样让人迷醉,令人神往!在世界文学史上,有无数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满怀激情地唱出了自我之歌和理想之歌。他们的吟唱异彩纷呈,繁花似锦,构成了中外诗歌丰厚、深邃、高妙、宽广的内蕴美。

例证一: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承担的一切你也得承担起来,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都同样属于你。

(惠特曼,《自己之歌》)

I CELEBRATE myself,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ood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

(Song of Myself)

华尔特·惠特曼,一个宇宙,曼哈顿的儿子,

狂乱,肥壮,多欲,能吃,能喝,善于繁殖,

不是感伤主义者,不凌驾于男人和女人之上,

或远离他们,

不谦恭也不放肆。

(惠特曼《自己之歌》)

Walt Whitman,a kosmos,of Manhattan the son,

Turbulent,fl eshy,sensual,eating,drinking and breeding,

No sentimentalist,no stander above men and women

or apart from them,

No more modest than immodest.

(Song of Myself)

“自我”是《草叶集》中反复渲染、反复歌咏的一大主题。不过,要很好地欣赏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就必须深刻理解惠特曼所谓“自我”的多重涵义。第一是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这一点不难看出。第二是象征的“自我”,代表各种各样的人在发言、感受、行动,等等。第三,在某种情况下,这里的“自我”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我”,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诗人站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通过他选定的个性即“我自己”,对美国的环境、民主、自由以及美国人进行了赞美、沉思、描写和议论,从而表现了“自我”由内到外、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的发展,逐步与集体、国家、全人类乃至永恒世界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世界大同的狂想曲。从这首诗可以看到,一个由“小我”走向“大我”的时代来临了。惠特曼承担起了时代的重任,将曾经统治欧美文坛的唯心唯美的诗风转变成唯物唯善的诗风。他用华丽的语言与朴实的意象,以高亢激昂、自由开放的姿态歌唱“自我”,使他笔下的“自我”成为民主、平等、乐观、自由、坚强和崇高的象征,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地。读过这首诗后,我们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甚至感到自己十分迫切地希望加入这个新时代的行列。可以说,这正是惠特曼诗歌《自己之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之所在!

例证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是我国当代杰出的青年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两个多月后的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附近卧轨自杀。这一悲剧事件,使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透过这首诗欢快的面纱,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思。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

海子的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使用的是质朴的语言和本色的意象,思路飘逸,形式工整,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这首诗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题目,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蕴张力。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它广阔浩荡,生机勃勃,同时又神秘莫测,喜怒无常。它既是搏斗之所,更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大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也是海子魂牵梦萦的理想的生活图景:享受自觉自愿的劳动(喂马、劈柴)的幸福,享受自由自在的旅游的幸福,享受自给自足的物质生活(粮食、蔬菜和房子)和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和亲人通信、给山河取名)的幸福。但他在追求幸福生活的时候一点也不自私,所以他向陌生人表达了最美好的祝福,期待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惺惺相惜!可以说,通过这首诗,海子以健康的精神状态,表达了自己的个人理想,也表达了令人向往的民族理想乃至人类理想。

4 结语

诗歌是文学的最初形式,也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是激情的火焰,是语言的花朵。我们把文学达到的最高境界称为诗境,把阐释文学的各种理论称为诗学。诗歌往往通过以意象说话这一基本手法去描摹现实与他者,但它归根结底却是诗人的理想之歌与自我之歌。只不过,诗歌中的理想既有个人理想也有民族理想乃至人类理想;而诗歌中的自我当然包括小我和大我。正因如此,成功的诗歌总是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读者要理解诗人的良苦用心,就必须具备诗人那样的眼界和情怀。只有这样,读者才能真正获得美感,受到教益;也只有这样,诗人才能真正呈露心扉,完成使命。无论是对诗人还是对读者来说,诗歌都是一条赖以跨越痛苦找到快乐、超越现实达成理想的最有效的艺术途径。

摘要:诗歌是文学的最初形式,也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我们把文学达到的最高境界称为诗境,把阐释文学的各种理论称为诗学。虽然中西诗歌具有不同的艺术传统,但它们的本质特征却是大同小异,即诗歌的外形美主要表现在意象性、跳跃性、非常性和唯美性方面,而它的内蕴美则依赖诗人的自我之歌与理想之歌来呈露。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读者要理解诗人的良苦用心,就必须具备诗人那样的眼界和情怀。无论是对诗人还是对读者来说,诗歌都是一条赖以跨越痛苦找到快乐、超越现实达成理想的最有效的艺术途径。

关键词:自我,理想,诗歌,特征

参考文献

[1]诗刊社.世界抒情诗选[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诗歌:青春之歌 篇3

——致我们已别离的母校

春晨的朝阳 给予我们希望

夏日的芬芳 传递我们力量

洁白的校舍 搭建梦想的平台

平坦的大道 谁能问鼎赛场

曾经的曾经 为了梦想拼搏

现在的现在 为着生活坚持

拼搏的拼搏 推开无尽的阻碍

坚持的坚持 从未停止脚步

那些年 并肩前行

我们一同努力彼此鼓励着

这些天 述说(回忆)从前

那时如此容易开心满足

这些路 已走过

无法让时光流转重回过往

那些人 已走远

感人间渐行渐远经遍 相知相识全不见

情愿回到那间熟悉的教室 再坐与你并肩

情愿再被严厉门卫叔叔 拦在校门前

无数(尽)疑问难题未能解决 它也在等待

无数(尽)谈天说地相偎相依 有你们在身边

胶片记录着友谊的瞬间 世间有你灿烂的笑颜

时光荏苒勇敢向前 管他艰辛路

粉笔与黑板的`作伴 记录成长瞬间

各种不舍与怀恋 隐约听 来年再见

(那些偷睡的书桌,迷恋的手机,心爱的杂志,酷爱的篮球,以及……)

弹指间高考已近

十指芊芊 流转美妙的流年

转瞬间 高考已远

微笑着追忆斑驳的迹忆

情愿回到那间熟悉的教室 再坐与你并肩

情愿再次匆忙奔跑把书 撞落在地上

无数迷茫疑惑难题疑问 一起来解决

无数胶片记录友情瞬间 有你温柔笑颜

世界风起云涌 你在何方 是否也在深深思念

七尺讲台恩师 依稀记你挥斥方遒身影

祈愿光阴岁月静好 我们在一起

雷锋诗歌——《锋之歌》 篇4

甘于奉献为人民,

钉子精神成内行。

永不生锈螺丝钉,

艰苦奋斗传万家。

关于雷锋

旗峰之歌诗歌 篇5

旗峰小学是我家,

空气清新环境雅。

满眼树木和草花,

园内风景美如画。

学校领导会当家,

重视环保和绿化。

各项工作认真抓,

一级牌匾校内挂。

学生上学迎朝霞,

进校个个精神佳。

见人问好有礼貌,

吃饭睡觉如一家。

学校老师像妈妈,

对待学生如己娃。

问寒问暖心牵挂,

耐心教育不打骂。

老师辛苦为了啥?

传道授业解惑也。

日日工作少放假,

不分春秋和冬夏。

各位同学真听话,

努力上进不甘下。

个个争当三好生,

班班争戴文明花。

同学个个有才华,

精通琴棋和书画。

体育健儿如骏马,

打球跑步众人夸。

旗峰小学是我家,

学校爱我我爱它。

要为学校添光彩,

石油之歌诗歌 篇6

我是黑的

我在地狱呆得太久

隔断了空气

不见日头

高压的折磨

使我变得丑陋

我曾经是新生代的骄傲

是陆地上茂密的森林

以繁花绿叶儿

装点了山野的锦绣

是湖海中五彩的藻菌

高速繁殖

轻盈漫游……

灾难的运动

把我埋进地下

夺去我美的外形

却变不了灵魂的.执拗!

感谢钻工

硬把狱壁钻透

放我出来

给我自由

恶梦醒来

春风荡漾

吹绿湖畔柳

世界已大发展

陆上果树、庄稼

水中巨轮、渔舟……

复出的我

怎甘落后!

燃烧我吧……

给冷的角落加温

给慢的轮子加速

分解我吧——

给蓝色的海洋

张起时装的彩帆

给病弱的生命

以营养激素……

我要激变

我要新生

杨柳之歌爱情诗歌 篇7

忍不住吻了你的脸颊,绯绿遍满了早霞。

摇呵,摇呵;

晃进童年的梦乡。

醉呵,醉呵;

扎入细发的柔香。

恋呵,恋呵;

抚摸模糊轮廓的粗犷。

南柯一梦,你却睡了万千年长。

大千从木,你却要我躬身寻找。

飞刀,是魄力。

笛声,是温馨。

无情的巴掌,拍打在我孤傲的冰心。

你所阐述的,是我苦思觅行。

叹息着,那些个无情世理。

只有从你的鞭挞中,才能听见玻璃似的落地。

有高洁,我所倾心。

旗峰之歌小学诗歌 篇8

满眼树木和草花,

园内风景美如画。

学校领导会当家,

重视环保和绿化。

各项工作认真抓,

一级牌匾校内挂。

学生上学迎朝霞,

进校个个精神佳。

见人问好有礼貌,

吃饭睡觉如一家。

学校老师像妈妈,

对待学生如己娃。

问寒问暖心牵挂,

耐心教育不打骂。

老师辛苦为了啥?

传道授业解惑也。

日日工作少放假,

不分春秋和冬夏。

各位同学真听话,

努力上进不甘下。

个个争当三好生,

班班争戴文明花。

同学个个有才华,

精通琴棋和书画。

体育健儿如骏马,

少年小树之歌诗歌 篇9

贝基是个宁静的老人

居住在深山,有着一片小树林

春天给它们以关怀,秋天则把它们砍伐

在老人的树林里,生长着一棵小树

它才出生不久,但现在已基本长大

特别是它的心灵,多么美妙,

很快,他发现,不远处有一棵树

那是一位少女,美丽的少女

树林里有很多这样的树,但她和她们是不一样的

在他的`眼里,她像天使一样重要

于是,他常常望着她,陷入美好的憧憬

渐渐地,他只想做一个守望者

就那么守护着她,并在心里为她歌唱

这样的每一天,他都是快乐的

但是,他也开始担心了

因为秋天来了,老人会不会把他伐掉呢?

他希望不是这样,

但有一天,他担心的终于来了

那老人抗着斧子来到了他的身边

搓了搓手,便抡起了锋利的斧子

他无声地数着那剧烈的疼痛

但最后,他镇定了,唱出了一个由衷的声音

---那是他常为她唱的赞歌

就那么轻轻地一下,他就在自己的歌声中倒下了

倒下了,倒在她的脚边

张开的嘴角还停留在刚才的歌声上

在老人将他拖走的时候

一片树叶从枝头落下来

他是自己掉下来的

他走了,他却留了下来

留下来,也同样站在了她的脚跟前

上一篇:妈妈的“谎话”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