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口三小“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2024-07-18

浩口三小“均衡教育”汇报材料(通用8篇)

浩口三小“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篇1

浩口三小“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浩口镇第三小学位于318国道“1111.8”路段的浩口镇的北端。浩口三小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一体化公办学校,学校现有3年制附属幼儿园(12个班400人),6年制小学(24个班1226人),三年制初中(6个班201人)现共有学生1835人,教师136人,其中高级老师58人,学校服务范围浩口镇全境及周边乡镇偏远学生。学校校园占地216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校园建筑一派欧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平湖,拱桥水墨风境合壁。学校建有三栋教学楼(60个教室)一栋艺术楼分层设有舞蹈、绘画、唱歌、书法、乐器等6个功能教室,800平方米的科教楼设有科学、电脑、图书、物理、化学、生物等八个功能教室;160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内设6个乒乓球室,2个台球室,一个室内篮球场,东有2000平方米4道次200m塑胶跑道,西有400平方米6道次200米塑胶跑道和3个标准露天硅胶篮球场;1200平方米现代化厨房和餐厅;2000平方米60间带卫生的学生寝室。两间多媒体教室和两间计算机室。所有教室都实现“班班通”电化教学。校园绿化面积6180平方米,学校建有3个图书室(小学、初中各一个加候车图书室)藏书25060册。

学校以孔子的“仁爱“(有教无类)教育为校风,以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学校应当是儿童德、智、体、美、劳都能发展的场所)为办学目标和宗旨,以“勤奋、守纪、活泼、友爱”为校训和“诲人不倦”为教风,以屈原的“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学风,整合九年一贯制跟踪诊断发展为教育手段,立足集镇,服务农村,服务农民,让辖区的农家子弟享受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

二、坚持“九年一贯制的跟踪诊断发展式教育”让辖区内每一们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1、整合体制,公办、民办联合,实行幼儿三年,小学六年的“小九年一贯制,方便边远交通不便的留守儿童入学,确保幼儿小学入学率的全覆盖。同时也能保证村小的生源基础,保证乡村小学的长盛不衰。

以往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家长送学生上学,家长极不方便,特别是边远乡村的学生,始终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入学,2004年学校把幼儿园承包给私立幼儿园管理,学校一下子由家长送学生上学变成了幼儿园用校车接送学生上学,极大地方便了家长,很快幼儿小学的入学率做到了乡村全覆盖。2014年学校把这方法介绍到“一拖一”的三柴小学和洪宋小学,也使这两所学校焕发了生机。

2、连贯学制,使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实行大“九年一贯制”防止,小学毕业生三线差的,经济困难或有残障的儿童辍学,确保辖区的九年义务教育100%的完成 初中学生辍学率高是义务教育的难题,究其原因,学生成绩差遭老师歧视是主要原因,无外乎,大型单一初中学生多,班额大,教师难于管理,针对这一顽疾,学校于199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辰80周年之际,实践共产主义教育遗产,学校开展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实验,实现小班化,分层个性特色化教学,学校初中平行班控制在3个以内,班额在40人以内,按招生学生特点,分为素质教育特长班,进行九年跟踪诊断教育,实践证明近80年办学以来,成绩裴然,人才辈出,除许超、许海、陈千勇、田利军等博士之外,还培养了大批尊纪、守法,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公民,使辖区内的学龄儿童都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三、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和谐教育,让每一个入校的儿童都能享受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

1、不断地改造校园环境,使之成为富有东西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品牌学校。

浩口三小以其地处乡村地宽水富的优势,校园建筑仿欧陆风情,环境仿传统中国文化,小桥流水,平湖、古刹、晚钟——水墨丹青,并通过“一脉二色三线、四路五象八石”,构筑学校的宁静与修远。

2、持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实践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让有特色校园文化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永久的童年记忆。所谓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质是区别于一般学校围绕国家教育大纲之外的文化活动,从广义的教育来说,所有学校的文化活动它都从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筹,但这里狭义的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它是有别于国家规范的所有学校必须的文化教育活动。因此,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就成为该校有别于他校的个性化区别。这种个性化区别除了有特色建构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把文化活动与教育活动有机有序持续地周期性的展开。在此体现每一位校长实践力和执行力以及执行过程中创新力的发挥和发展。从时序来讲“一日校园文化”“一周校园文化”以及“节日校园文化构成校园文化的时序,从内容序列而言,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文化为重点。从文化活动的对象而言,前者以学生为主,后者主要是教师,从活动的方式而言,除基础的班级活动之外,就是全校学生集会和全体教师的每周例会。从教学空间而言,班级小课堂和学校集会大课堂以及学校环境氛围的隐形课堂的建设与实践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

(一)抓一日文化教育的宣讲,诵读和记说,即“进校晨读《弟子规》《三字经》餐前一首诗,睡前一则故事“;文化生活的“三个一”日常。

1、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抓每日进校,早读《弟子规》《三字经》10分钟的宣讲、颂读。

2、校长和政教主任抓每日课间操,全校师生大课堂活动“历史上的今天”演讲,体卫艺主任抓跑步的口号呼喊。

3、班主任和“席长”抓进餐一首诗。

4、班主任和寝室管理员和寝室长抓睡前一个故事。

(二)抓节日文化活动的表演,竞赛,促进日常文化活动的落实和发展。

1、三月五日雷锋纪念日,开展德育故事比赛。

2、四月五日清明节,开展全校性的清明诗会。

3、五月四日青年节,班级开展“历史上的今天”演讲。

4、六月一日儿童节,学校艺术节。

5、五月初五“端午节“龙舟竞赛文化活动(西荆河或校内琵琶湖)。

6、九月十日,教师节,“爱师会”。

7、中秋节:班级办墙报,中秋诗会。

8、国庆节:班级办墙报,祖国颂。

9、重阳节: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服务做义工开讲“孝顺故事”比赛。

10、圣诞节、元旦节:班级开展歌会、诗会

(三)抓学校特色文化活动,坚持和发展让“全国集邮示范基地”的称号响彻“318”全线。

把学校的集邮与学生个人旅游整合起来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集百张邮”活动,成立318国道1111.8少年纪念邮局,并把基地图书馆办成学生候车学习的场所。

(四)抓学校文化活动与艺术体育活动以及德育教育活动的整合,使之相互促进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要渠道,学校跟踪诊断发展式教育具体措施。

1、配合学校少年宫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做好星期二、四的培训活动。

2、配合学校教导处做好每学期学生运动会和“六一”艺术节的演出活动。

3、配合学校图书馆,做好学生的文化阅读活动,推广特别是开展“签名传递阅读活动”和“阅读写作竞赛活动”,让浓浓的校园文化通过书香文化传播四溢和散发。

4、抓好文化教育活动与德育教育活动的整合,使之形成序列,扩充内容,深化内涵与外延,特别是每日学校日常的大课堂和班级小课堂的诸如“路队长汇报制度”“寝室长汇报制度”与学生“进校一则弟子规,餐前一首诗,睡前一则故事”的制度化,并组织管理评价,每周一学校大课堂的“每周一个好习惯”“每周一星”和“争做文明示范班”个人、集体表彰活动与文化教育的个人典型,先进班级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循环。

5、建筑一流的教师队伍,保证五育发展人才储备 学校教师队伍建筑上,实行科学规划,大但使用,持续培养,充分发挥“马太效应”让能者多劳,能者善教,能者多得。对于农村学校缺乏的艺术教育教师,实行社会聘请,以缓解学校教育的有序开展,坚持学校会议教育,培养教师师德。

6、科学管理,坚持领导带头分工负责的管理。A、坚持领导干部“吃亏是福”的带头廉政作风。B、实行分工负责的精细化管理。

浩口三小“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篇2

一、三个优先, 搭乘薄弱学校改造直升机

校际间的不均衡是择校的主因, 遏制择校的最直接手段是实现均衡。实现均衡的第一场战役是消除薄弱, 从而达到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的基本均衡。

1.优先投入薄弱学校改造资金。

我们的教育投入都以每年20%的力度递增, 教育投入年增长大幅超过经济增速。以2011年为例, 全区财政经常性收入18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36.52%, 教育支出为42, 224万元, 比2010年增长了39.35%, 设立改造薄弱学校专项经费, 为办学设施、校舍维修和小班化教育等投入专项经费23, 495万元。在实施过程中, 坚持“直接提升薄弱校办学条件, 直接改造薄弱校办学理念, 直接促进薄弱校激情升华”的原则, 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薄弱学校一次性改造的超前性和先进性。

2.优先保证薄弱学校改善条件。

我们坚持以薄弱学校为重点, 加快推进校舍改造维修和环境美化绿化工程, 100%高质量铺设了学校塑胶操场, 100%按照国家Ⅰ类标准配备了理、化、生等教学仪器设备, 100%高标准建设和更新学校专用教室, 100%配齐配足信息化设施和现代化设备。同时, 大力强化设备的应用, 提高使用效率, 建立了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将专用教室的使用排进课表, 保证设备有人用、不闲置;加强设备使用的培训工作, 保证设备用得好, 有实效;建立了教育技术装备专业队伍, 保证使用有指导、能维护;搭建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及教研平台, 保证教师有处学、能交流, 这些手段使西岗区配备的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对差异性项目的扶持力度, 把全区的教育现场会、活动展示会等全部放在薄弱学校, 让薄弱学校的校长走上讲坛、让薄弱学校的教师展示成功经验, 快速提升干部教师素质;重视薄弱学校的文娱活动, 扶持男子鼓队、合唱队、花样跳绳等项目, 提升办学特色;实行教师、学生免费制服工程、微笑校园工程, 加速改变薄弱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让教师、学生由外而内提升形象, 以崭新面貌面对社会和公众。

3.优先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

我们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的主要策略是“名优领军, 专家引领, 全面优化, 科学调配”, 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师, 特别是薄弱教师的培训提高上, 全面“提升优质师资总量”, 同时, 通过“科学调配”, 在远期和近期两个方面, 消除校际间在师资水平方面的差距, 从源头上解决“择校”热。

深入探索干部教师培训新途径, 教师年培训专项经费增至1000万元, 教师人均达到5500元以上, 逐步形成了西岗教师“嵌入式系统型”培训模式, 实现教师激情与活力的再焕发。开展“拜名师工程”、“珍爱生命·真心微笑”工程、“三类三级三联动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教师自主选择培训课程, 量身定做培训方案, 形成资源丰富多样、基地稳定有效、层次高端灵活、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全员受益的良好局面。

在科学调配的交流体系中, 实行由校长先行交流带动教师交流, 使优质的学校成为优秀校长的培养基地, 再使优秀的校长向薄弱学校流动, 实现扶持。在教师交流中, 采用“圆桌式”交流方式, 屏蔽优质学校间的教师交流, 由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优先选择优秀师资, 实现师资力量的主动均衡。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不递条子, 不干涉交流制度。

二、三个不动摇, 开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干线

单纯人、财、物的均衡, 对于“择校”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教育优质与否的评判主要还是依靠质量, 而不单单是硬件与师资的配设, 西岗区遏制择校的第二战场在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从而达到教育质量和管理方式的均衡与优质。

1.坚持质量第一理念不动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课好了质量自然就好了。从2008年开始, 西岗区先后出台20余份教学管理文件, 其内容涉及高效课堂建设、推广教学管理成功经验、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 其最终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行政领导包校制度, 充分体现“教育行政就是在服务中行政”, 建设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 为区域教育提供优质的专业支持。坚持学校领导上课、听评课、参与教学活动, 坚持不进课堂就没有发言权, 校长听课量从每学期60节提高到120节, 全年240节。教师通过“高效课堂研究、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过三关”等手段, 做研究型教师;研制并使用“校长专业领导力手册”、“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记录”、“学习指导案”、“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过三关”记录、“研修专用手册”等标准件, 提升学校教学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关注细节、强化过程管理, 全面提高质量并缩小校际间学业质量差距, 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热。

2.坚持创新教育管理不动摇。

西岗区实现区域均衡的方法是“整体建构”。这个整体体现为从“名校长工作室”到“教育协作片”再到“片区+校群”的层层递进和不断提升的管理思想。

2008年, 西岗区组建了首批以名校长名字命名的名校长工作室, 对名校长的选拔标准、工作目标、工作职责、组织与领导等做出明确规定, 保障名校长工作室的顺利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本区优秀校长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使工作室成为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和薄弱学校改进与发展的平台。

“教育协作片”是“名校长工作室”功能与作用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学名校长或中学骨干校长牵头引领下, 组成以中学名校为核心, 按学校地域分布的教育协作片, 成员由2至3所中学及临近小学共同构成。目的是探索研究中小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方式互补互动的有效途径。

最后, 我们充分考虑中学与中学、中学与小学间的利益关系, 在总结校长工作室有利于促进校际间合作与竞争, 但缺乏针对学生发展的系统性等问题的基础上, 由校际联盟管理逐步发展为“片区+校群”的管理, 构建起区域内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网络化均衡管理新模式。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任务, 将对口中小学按组织管理的方式组成一片。实行松散型九年一贯管理, 以中学为牵动, 进行集中教研和规划学生活动、完善学生九年培养方案等项目, 实现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做足、做好学生九年连续的培养计划, 形成了“片区”管理模式。加强同类学校的经验重组, 将同阶段强弱校形成联合群体。采取新老优质学校轮值制度, 共同探讨本学段问题和在片区发展中的难题, 形成了信息和方法沟通机制的“校群”管理模式。

通过“片区+校群”管理, 形成横纵交叉的网络化管理体系, 及时消化和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专业问题。片区中通过中小学教师集中研究教材教法, 实现中小衔接。同时, 在片区内每所学校的文化整体建构和片区文化整体建构上实现统一, 保证片区艺体项目的一致, 按照片区特色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和教育科研规划, 实现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策略、评价机制的有机统一。

3.坚持以“小班化”促进“大均衡”不动摇。

2007年, 我区高分通过辽宁省双高普九验收后, 区委即决定实施“小班化”教学, 并以此为抓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的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把小班化教育作为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现区域间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 采取国家级课题牵动的方式深化研究实践, 加入长三角小班化教育联盟, 组建了环渤海小班化教育联盟, 夯实了辽宁省小班化教育研究基地的基础, 建立全样本小班化数据库, 使小班化教育发展更具科学性, 顺利实现了从“自然小班”到“规划小班”的过渡。在“关注每一个”的策略下, 实施课堂发言100%、面批面改100%等策略, 落实了“微笑每一个、健康每一个、智慧每一个、创新每一个、高尚每一个”的教育愿景, 实现了小班化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的目标。通过小班实现校际间、班际间和人际间的均衡。在小班化教育理念下, 实施限定班额政策, 在保证学区内学生的就学基础上, 严格遵照小班化的班级规模, 保证小班化的教学效益, 防止学生盲目扎堆择校。

三、三个再强化, 点亮遏制择校启明灯

择校归根结底是人在惯性思维下的“择优”的行为体现, 我们的前两战赢得的是遏制其择校的资本, 最后,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本, 展现这种资本, 让择校者实现从被动放弃择校到主动选择对口直升。

1.再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是制定政策, 保证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 保证残疾儿童的入学, 保证全区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适龄儿童的公平入学并享受优质教育;二是着力落实重点高中招生指标75%到校, 无论优质学校、薄弱学校, 择校即丧失此项权利;三是采取阳光分班, 实行电脑派位, 不私设重点班, 促进生源配置的基本均衡, 解决择校择班的难题。

2.再强化家校沟通。

强化区域社区教育学院的职能与作用, 架设家校沟通和家长培训的桥梁。在全区中小学建立教育议事会制度, 抽选学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教育专家组成议事会, 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沟通与协调, 建议与参谋, 监督与评价, 整合与共享关心教育发展的积极力量。同时, 让家长口口相传, 更加了解片区和区域教育的发展, 认同片区, 选择对口。

3.再强化经验总结与宣传。

将我们的教育成果如薄弱学校成功改造、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从行为中提炼经验, 从偶然中归纳必然, 将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加以推广, 实现促进均衡的良性循环。同时, 再强化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人了解择校的弊端, 了解区域均衡的现实与未来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 从主观意愿上杜绝择校。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篇3

——克城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克城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教职工发扬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精神,深入实施均衡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克城中学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农村中学,2012年搬入新校址,位于克城镇的东北方向。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342人,教职工58人,专职教师49人,本科学历43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13人,学校服务范围为克城镇。

多年来,我校秉承 “让山里的孩子用知识的双腿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以“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为办学思路,办学水平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学校先后获得“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创建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二、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1.办学规模和班额:办学规模342人,12个班级,平均班额为29人;我校为农村学校有一定比例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设有“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心灵的港湾”,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并有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措施。

2.办学条件:校园总面积:36000㎡,生均面积:101㎡;学校建筑总面积:12430 ㎡,生均面积:34㎡;有300米环形跑道学校运 动场地总面积5000㎡,生均面积15㎡。

3.条件装备和图书: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音乐室1个,美术教室1个,物理实验室一个,生物实验室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均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藏书16579册,生均49册。网络教室3个,教师专用机 62台,学生用机82台。

学校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互联网为100M移动光纤接入,多媒体12套。

4.教师队伍:合格学历教师占比100%,大专学历6人,本科学历43人,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比例87.7%,其中中级以上职称19人;县级优师2人,省市级优师4人;教育局、学校为教师搭建各种学习培训机遇,每名教师都能参加校外和校内培训,培训效果显著。

5、经费情况:

2012年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750元,转移支付每生142元,共计每生892元,到账总额550482元;2013年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800元,转移支付每生142元,共计每生942元,到账总额483708元;2014年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800元,转移支付每生142元,共计每生942元,到账总额556326元,所有经费已足额到账。学校财务制度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有效,账目清晰,阳光公开。

三、主要做法和亮点

在推进均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校采取了以下扎实有效的举措:

(一)民主管理,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实行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健全了行政工作职责及考评细则、教职工工作综合评估细则、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将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纳入了学校发展的规划,通过落实计划和各 2 部门工作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内外兼修,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师德培训和业务培训。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组织全体教师举行师德承诺签字仪式,广泛征求家长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近年来,学校没有师德违规问题,社会满意度较高。我校还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校本培训制度,培训率达到100%。除了将上级拨付的教师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教师培训外,我校还开源节流多方争取资金,使每位教师每年都有外出参训、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书香缭绕,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在教师层面实施“读书伴我成长”的校本研修的基本方案。使教师“在读书中丰富自己,在读书中成长自己,在读书中悦纳自己”,关注更多的教育类专著,不断地用专家的思想引领自己的业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教师群体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群体中形成广泛阅读的氛围,创建“读书-实践、反思-提高”的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模式。学生层面实施“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运用多种方式,开辟多种渠道,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课程课改

我校以“快乐教育”为背景,深化课改工作,经过逐步摸索和总结归纳,已初步形成克城中学课堂改革模式:“三环节”快乐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学案导学、自主预习--酝酿快乐,育快乐之树;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体验快乐,开快乐之花;第三环节:点拨释疑、达标测评---收获快乐,摘快乐之果,经过几年的摸索,该模式的效果已经显现,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四、自查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校对照督导标准进行了严格自查,综合评定为合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师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2、各建筑物墙体涂料有不同程度脱落,要进一步修缮.3、学校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需要进一步营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很高兴有机会向各位领导汇报我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情况。我们学校座落芦溪县源南乡源溪村,是2007年由****与****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下辖六所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现有学生1222人,42个教学班,平均班额38人;共有教职工108人,专职教师106人;下辖的六所村小六配套设施齐全,但普遍存在班额小,师资占有量大的特点。为使源南乡教育能均衡发展,学校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坚持以均衡发展为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四全管理”为手段,以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依托,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创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名校”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开拓创新,学校发展日新月异,各方面工作全面发展,学校相继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安全文明校园”、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市十佳人民满意学校、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下面就我校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办学条件的均衡。

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乡政府征地10亩扩建校园,同时搞好了校门、围墙、教师停车棚等配套设施,建设好了学生运动场,建成两个标准篮球场及250米环形塑胶跑道,工程总造价 元,使学校由一所破旧四合院变成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之后又投资近500万元对****教工宿舍、学校操场、校门及实验室进行改造翻新,并加强了 1

校园绿化,把学校变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花园式生态学校。加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尽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到2011年,、县、乡党委政府投资280多万元新建石塘小学、嘉吉春蕾小学教学楼和南溪小学办公楼;投资80多万元给全乡学校添置新课桌、教学设备、办公设施。

二、师资力量的均衡。

学校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采取六项措施,促进各校师资力量均衡。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正副校长均参加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持证上岗。

二是配齐专任教师,实施教师聘任制,所有教师都持证上岗。研究生4人,本科35人,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31人,占68.1%,小学教师专科以上25人,占84%;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教师队伍合格稳定、思想健康、专业素质优秀。同时配齐非教学人员。水电工1名,实验员2人,门卫2人,食堂员工7名。

三是根据各校的要求引进教师,及时补充到缺编和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任教。

四是加强教师培训。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给全乡教师均衡参加县、乡、校三级教师培训的机会;落实培训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在职学历教育,扎实开展新课程教材培训、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校本培训;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五是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拔优秀教师进行校际间教师交流,均衡各校师资力量,并依据教师的专业知识、年龄、性别给下面各村小合理分配教师。

六是强化师德建设。经常在全级学校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每年利用暑假举办教师政治业务学习班,落实师德要求“十不准”,学习全国劳模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对长期工作在薄弱学校的教师政治上给荣誉,生活上给关心,每年教师节都隆重表彰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安心教书,全校教师的师德水平都得到全面提高。2009年,市教育局向全市教育系统作出了向我校学习的决定。

三、经费投入的均衡。

源南乡是省级贫困乡,为此,县、乡党委政府为我校的建设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学校建设方案,为解决我校困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按时发放,教师人事关系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全部签订了聘用合同。二是多方筹措资金,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三是在乡财政处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挤拨资金,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自2006年春季开始全体学生开始享受“两

(三)免一补”政策。2006年—2011年县财政累计拨公用经费、一费制补助等款 元。乡财政累计拨校建工程款、中考费用等 元,特别是2009至2011年,我校管辖的新棚小学和石塘小学因自然灾害受到破坏,存在安全隐患,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为新建学校找地址,筹资金,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两所学校的新建和搬迁,学生的学习生活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现在,两所小学的学生都坐在崭新漂亮、设施完备的教室里学习。四是按时足额发放生均公用经费。五是给薄弱学校教师发放山区津贴,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促进师资均衡。

四、办学水平的均衡。

我们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手段,落 3

实教学全程管理,逐步形成了“尊师、守纪、勤学、善思”的浓郁学风和“教书育人,敬业进取”的醇厚教风和“文明、和谐、拼搏、创新”的良好校风。为此,学校

一是推动“5211”新课改,做到教书育人。在全乡实施“5211”模式新课程教学改革,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5211”课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1年中考我校录取率近50%,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学校成功申请了2个省级课题,课题研究取得了成效,即将结题,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二是突出美术特色,做到艺术育人。办学有特色,学校才有活力。我们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丰厚的乡村文化底蕴,以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进行打造,学生的美术素质得到提高,美术特色初步显现。我们充分利用校园橱窗、走廊,把孩子创作的充满智慧与灵性的美丽“童画”充分地进行了展示,把美术特色创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厚起来。走进我们的校园,会感觉 到校园里充满了艺术馨香,一幅幅笔法稚嫩却充满童真的美术作品,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当孩子们一踏入校园,就会被学校浓郁的艺术氛围所感染,体验到美的愉悦。

三是开展劳动教育,做到劳动育人。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学校从“劳动技术教育入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通过劳动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一是开辟“少年林”和劳动实践基地,深入开展“我劳动 我快乐”活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教会学生一些种树、种菜、种花等基本的劳动技巧,提高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我们以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校园绿 4

化,把基地上树木搬到校园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乐趣。二是展开校园绿化行动,将学校绿化责任到班。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认识社会,磨练自己的耐力、意志,增强集体主义观念,真正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三是实施“家政服务”活动,体验劳动的辛苦甘甜。开展“学做饭菜”、“布置整理房间”、“学做家务”、“当一天家长”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父母的辛劳,增进了父母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与交融。四是组织学生节假日到敬老院和困难学生家中义务劳动。通过活动使好生养成自觉尊重他人、尊老爱幼的美德,达到“以劳促德,以劳促教”的教育效果。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文化育人。学校努力建成了由校史室、校园网、《思源》校刊、校园文化板报、校园诗词文化基地、童星璀璨、园丁风采、劳模风采、励志标语创争标语等组成的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育人文化网,学校成了一所环境清新怡人、教风严谨、学风浓厚的书香校园。整个校园整洁、安静、有序,弥散着无私奉献和不懈追求的良好氛围,学校文化无处不在,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魅力,象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五、教育机会的均衡。

我乡是一个贫困乡,有不少人在当地难以找到工作,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因此,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多,我们认为,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必须解决好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学、受教育的问题。我们把“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感觉到孤单”作为我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通过实施“学生关爱工程”,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一是关爱贫困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开展“做一日 5

学生家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让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真正补到困难学生身上;争取社会各界力量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目前已累计捐款达2万多元,特别是帮扶李娜的事迹得到了《江西日报》、萍乡电视台《九点一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社会反响强烈,李娜等家庭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是关爱留守儿童。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设置亲情QQ,增强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联系,同时,老师也能随时与其父母交流孩子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每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让220名留守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代理父母”;实施心理关爱工程,校设立心理援助中心,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是关爱特殊群体,保障其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把特殊教育学生群体纳入“三免一补”范围,享受免杂费、免教科书和生活补助的待遇,政策上优先考虑随班就读残疾少年儿童,最大限度地使其能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奏响了新一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号角。我们深深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实现教育均衡任重道远。我们将牢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不怕困难、开拓创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满腔的热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在全国都有影响的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5

各位领导、专家:

首先,我代表姚伏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为了积极推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学校领导、教职工上下团结一心,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力配合学校,做好各项迎评工作。现在就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学校基本概况

1.姚伏小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乡镇小学,位于平罗县唐涞渠东侧,南接贺兰县。自2012年秋季搬到新校区(原姚伏中学),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教学楼、办公楼、多功能电教室、音、体、美各室、学生活动操场等映衬于校园绿色之中。

2.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本学期在校学生437人,学生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100%。

教职工37人,其中特岗教师12人、自聘教师2人,在职教师21人,轮岗教师2人,支教教师2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13人,二级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县级骨干教师3人,校级领导1人,中层干部5人,中层还担任班主任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在教职员工中起示范作用,有较高的感召力,是一支充满活力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干部队伍。

3、学校占地面积54858平方米,生均占地面枳约125.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961平方米,生均25.08平方米。绿化面积2527平方米,生均绿地面积6平方米。

4、学校体育场地面积8000平方米,生均18.30平方米,学校图书6735册,生均15本。学校计算机 156 台,学生3人为一台计算机。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布局合理,为学校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学校设有总务处、教务处、少先队、工会等组织机构,下设

有安全、卫生、后勤及各室管理员,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6.学校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以“一切为了孩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理念,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以“张扬学生个性,充分发挥潜能”为办学目标,为儿童终生幸福奠基;以“管理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策略,着力打造“诗韵校园”这一学校特色,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三个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开展工作和成绩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均衡发展”工作的领导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几年来,我校一直把“教育均衡”工作做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校长为组长,校委会成员为副组长,各教师为成员的“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具体,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协同配合,组织的健全,保证我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把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工作作为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重点,努力抓好这项工作

1、普法宣传进村,义务教育家喻户晓。学校通过开展家长会的形式进行宣传《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教育,让村民明白知道依法送子女上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作为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保证了本辖区内的适龄儿童都依法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在校学生部流失,巩固率100%。一是建立严格的学生学籍档案,做到每学期普查核对一次,确保开学初与学期结束人数相符;二是建立严格的学生入班接受制度,任何人,任何班不得以种种理由拒绝接受学生,保证学生转进转出制度,公开流程,依法办理手续。

3、建立“均衡发展”工作档案,要求资料齐全整理规范。

4、依法执教,依法治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出色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实现工作目标任务。

5、试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让师生和家长依法享有参政议政权。

6、严格执行严禁乱收费政策。一是建立治理乱收费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与义务;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三是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执行“十不准”具体要求,彻底杜绝乱收费现象。

7、做好留守儿童的排查、登记、教育工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长期以来,我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坚持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学习,不断提升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并提出了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学习要求。每学期进行检查评定,与年终教育教学质量奖挂钩;二是大力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活动,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培训,利用寒暑假组织全体教师对所有任教学科进行学习培训,并且不定期与县城学校开展教学交流,不断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三是切实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和教书育人,服务承诺活动,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帮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主题教育和行风评议,提出“十不准”具体要求,开展自查自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提高了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

(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近几年,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对教学楼暖气的维护、校园绿化、多媒体设备、办公桌椅、仪器、及音体美仪器设施添置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器材缺乏,计算机设备有些陈旧,操作起来不够灵活。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的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贫、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努力做好学前教育。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不断增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办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平罗县姚伏小学

2014年3月7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6

(基础教育科)

2011.1

1一、主要做法:

(一)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是我县近几年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县教育局成立了以侯继山局长为组长,崔峰、杨玉侠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建设项目,指导各校落实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由基础教育科科长王玮同志兼任。各乡镇中心校和县直各校也成立了领导组织,负责落实具体建设项目。

2、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县教育局制定《临泉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化实施方案》(临教[2011]283号),并把实施任务逐年分解到各乡镇中心校和县直各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调整确认义务教育相关规划进度的通知》(皖教基函[2011]17号),对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进行调整,制定了《临泉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年度规划表》(2010—2015年),通过努力,力争到2015年,全县永久保留的学校达标比例达93.2%。列入分年度实施规划的学校也制订了相应的措施,保证当年规划的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人口密度大、具有办学潜力的学校,通过布局调整扩大办学规模;地理条件差,人口较少的地方,通过配套工程建设、实施小班额或教学点教学、调整校舍使用功能等措施改善办学条件。

3、整合各种资金用途,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合理使用好转移支付以及国家和省下拨的校舍安全资金、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薄弱学校改造资金、中西部校舍建设资金、寄宿制学校建设、周转房建设等项目推进资金、无固定对象的各种福彩、体彩、捐赠等各项资金,使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公用经费剩余部分向实施标准化建设的学校倾斜,集中用于校园

配套设施和设备添置。目前,全县从公用经费剩余共拨付万元(计财科提供数字)用于实施标准化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三是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兴学育人、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发挥乡镇、街道和村民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四是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教育,促进民办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推进标准化建设。五是凡布点规划中不予保留的学校,一律不再上建设项目。六是要切实保证保留教学点的校舍安全。

4、加强督导检查。县教育局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主要标准(试行)》出台《临泉县义务教

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加强对规划编制、经费投入、办学标准、项目审批、工程质量和安全、工程预决算和工期、建设档案及常规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检查,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使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实施方案》,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学校年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挂钩,确保完成年度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目前,我县申报的标准化学校已有所通过市级评估验收,其中中学所,小学所(数字由督导室提供)。

(二)严格控制择校,着力解决大班额

1、成立领导组织,出台方案

近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造成城区大多数学校班额超标,引发择校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成员单位为成员的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工作领导小组,从2009年开始连续以两办名义印发了《临泉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招生入学公示制度、告知制度和监督制度,严格控制农村学生向城区无序流动,有效解决了择校问题和城区大班额现象。

2、合理划分学区,严格划片招生

结合我县实际,综合考虑城区行政区划和初中、小学所在位置及规模等因素,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划分学区,学区内的学生一律就近免试入学。

3、严格控制班额

由于我县是人口大县,全县中小学生达25万之多,学校办学条件还很不足,尚不能完全达到《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主要标准(试行)》规定的“小学每班不超过46人,初中不超过50人”标准。经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全县一年级班额严格控制在50人左右,最多不超过60人;七年级班额严格控制在60人左右,最多不超过70人。

4、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

制定《临泉县学校结对帮扶实施办法》和《临泉县学校结对帮扶评估方案》,深入开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召开专项会议,布置落实结对帮扶工作。全面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把好的做法全县推广。,城区优质学校如临泉一中、临泉二中、临泉实验中学等与结对学校开展帮扶活动,制定帮扶计划,签订帮扶协议,落实帮扶经费,开展“手拉手”等活动。乡镇中心校从辖区内选1--2所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明确帮扶目标和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积极指导被帮扶学校的学科教学、校本培训、教学研究等工作,组织交流活动,促进学校的共同发展,促进薄弱学校教学理念的更新,管理经验和办学水平的提高。结对学校实行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师资力量调配、统一编班、统一日常教育教学管

理、统一班子管理、教师统一参加行政会。结对帮扶有效改善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择校问题,有效缓解了城区大班额现象。

二、存在问题

1、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不足。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硬件建设离《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主要标准(试行)》仍有很大差距。

2、部分学校对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认识有待提高。只是为达标而达标,对创建和通过创建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的认识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农村义务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央、省级专项资金的通知》(财教„2011‟1582号)要求,利用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专项资金,为农村薄弱学校购置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以及进行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及附属设施建设等。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建立专项督导检查制度和通报制度。由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将各学校的工作推进情况、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及时反馈,以便及时了解各学校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建立工作问责制度。把

浩口三小“均衡教育”汇报材料 篇7

——丹江口市实验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实验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教职工发扬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精神,深入实施均衡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一、学校基本情况

实验小学创办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有着107年的悠久历史。50个教学班,学生2508人,教职工136人,其中各级骨干教师40人,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用地面积1920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304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5765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面积5300平方米,并建有图书室、标准化实验室、未来教室、科学探究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阅览室、电子美术室等各种教学辅助功能室。

多年来,我校秉承 ‚给孩子美好的童年,给学生坚实的起步‛的办学理念,以‚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为办学思路,办学水平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十堰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十堰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十堰市人民满意学校‛、‚十堰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成为我市小学教育的窗口学校、示范学校。

二、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1.办学规模和班额:办学规模2508人,50个班级,平均班 1

额为50.2人,这2项指标不达标;

2.校舍建筑面积及绿化用地:生均校园用地面积7.66㎡,不达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7㎡,达标;校园绿化用地面积占比为30%,达标;

3.体育活动场所:建有环形跑道200米的塑胶运动场1个、篮球场和排球场9个,这3项指标达标;

4.条件装备和图书:建有科学实验室3间,体育、音乐、美术器材设备与教室6间,计算机教室3间,多媒体教室50间,生均图书30.4册,这5项指标达标;

5.教师配置:合格学历教师占比100%,师生比1:18.6,这2项指标达标。

15项办学基本条件有3项不达标,12项达标,达标率为80%。

三、主要做法 在推进均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校采取了以下扎实有效的举措:

(一)民主管理,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实行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职工大会先后审议制定了教师考勤制度、会议制度、两校区教师交流制度等,健全了行政工作职责及考评细则、教职工工作综合评估细则、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将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纳入了学校发展的规划,通过落实年度计划和各部门工作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今年七月五日我校举行了职工代表大会,与会代表共计60余人,大会讨论通过了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捆绑教师交流政策、学校发展规划等30个议案,真正做到了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良性科

学发展。

(二)内外兼修,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师德培训和业务培训。几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组织全体教师举行师德承诺签字仪式,通过意见箱、校园网广泛征求家长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近年来,学校没有师德违规问题,杜绝了屡禁不止的‚三乱‛现象,社会满意度较高。我校还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校本培训制度,培训率达到100%。除了将上级拨付的教师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教师培训外,我校还开源节流多方争取资金,使每位教师每年都有外出参训、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在注重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同升一面旗,共育爱国心‛是我校的特色德育活动。每周一升旗仪式以节日为主题,同时,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共同参加,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合力。如‚我与祖国同成长‛‚习惯成就未来‛‚同在一片蓝天下‛等主题仪式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已持续开展了近150多次,参与干部职工达到3500多人次。

(三)轻负高效,追求教育质量之本

多年来,实验小学把‚轻负担、高效率‛作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之本,教学成绩逐年提高,素质教育成果丰硕,成功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校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发现了一批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学校正大力推行‚导学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自主学习,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去年春季,学校硬性决定学生的作业仅限于书本内容和省配发的免费练习册,除此之外,严禁年级或教师个人以任何形式引导学生购买教辅资料和私自印发补充作业,彻底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优化课程设置,树立大课程观

近年来,我校按照上级规定,开齐开全国家课程,并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开设国学、书法、环境教育、健康教育等地方课程,以及阅读、器乐、养成教育、乒乓球、传统体育活动课等校本课程。

整合体育课程资源。我校将体育课程丰富为课标体育课程、传统体育课程、大课间活动。每天在体育课程之外还开展上午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下午30分钟的传统体育活动、每周一节的乒乓球课,确保学生在校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争做文明小使者‛为学校大主题,以‚饮食与健康‛、‚安全伴我成长‛、‚母亲河,汉江水‛、‚武当文化探秘‛等为主要内容,分年级展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做大做强校本特色课程。我校确立‚国学经典励志,汉字书写修身‛的课程理念,自编国学、阅读、书法教材。今年我校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1—6年级的《阅读指南》,开设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倡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用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

(五)电脑分班,突现教育公平

我校自2007年以来,根据性别、年龄等特征,对一年级新生实行电脑平行分班,并均衡配备任课教师。实行‚电脑平行分班‛后,各班的生源相对均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

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也减轻了,各班学生在素质考核中表现均衡,实现了我校通过平行分班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实行七年来,这一做法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及家长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许。

(六)走教交流,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校积极探索推行‚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科研模式,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教研互动、信息交流。近三年来,不断加大对协作区学校的经费、物资和教学设备、图书的帮扶力度,累计向协作区帮扶资金、电脑、图书、桌椅、体育器材等达30多万元。

自2009年,我校先后派出多名音乐、美术、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到偏远乡镇支教,多次组建‚名师支教‛讲师团,广泛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为农村教师送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七)合并办校,助力均衡教育迈向新台阶

2011年秋,市教育局为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效应,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将我校与新港小学合并,实行‚一校两区‛的管理模式,有效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合并后的实验小学实行‚一校两区‛的办学模式。实行一个法定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师资调配。合并办校两年来,校区间参与捆绑交流教师共计30人,互听互评100余课时,科学配置了教育资源,加强了薄弱学科建设,狠抓了教师业务培训,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保障。

两校合并两年多以来,通过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校园环境,新港校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家长将在外校就读的孩子

转回到新港校区。新港校区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现在走进新港校区的校园,美丽的校园环境、崭新的桌椅、先进的电教设备、浓厚的文化氛围、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使人感到气象焕然一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施均衡教育对百年实小的发展是机遇更是挑战。教育均衡关乎社会公平,关乎百姓幸福指数,我们当以百倍的努力去回报社会,把推进均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变为现实,让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真正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丹江口市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一、学校概况

1,**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位于青高村,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单设为初中,秋年改为小学,至今已走过60余年的风雨历程。

2,学校占地面积达11800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2180平方米,办公用房81平方米,生活用房34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30平方米,学区内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辍学0人,辍学率为 0% 。

3,校现有教职工15人,专任教师14人,科任教师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教师 4人中专学历8人,学历达标率100%

4,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以“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让老师幸福地工作,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以“张扬学生个性,充分发挥潜能”为办学目标,为儿童终生幸福奠基以“管理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策略,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三个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我校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帮助,全体教职工发扬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精神,在上级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育人,整体优化,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二、主要措施和成绩

(一)采取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1,坚持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我校根据中心学校划分的招生区域,保证本服务区内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免试的入学。学校开展招生工作时,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招生入学信息,通过多种途径为家长、学生和社会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确保入学率100%。

2,关注困难群体学生入学问题。认真做好“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发放工作,关心留守儿童,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没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1)“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发放工作。此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校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认真落实“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工作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用好、用活上拨的资金,坚持校务公开。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让贫困学生“进得来、读得起、留得住”,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关注困难群体,建立教师“一帮一”和学生“二帮一”机制。为“留守孩子”构筑温暖“大家庭”。加强与村委的联系,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以班队、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尤其要让“留守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要求留守学生每个月给家长写一封信,汇报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让外出父母放心。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广大留守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促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二是建立一张留守学生与父母的联系卡。其内容包括“留守学生”、家长、“留守学生”代理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基本情况。三是规定每学期学校至少与外出打工的家长电话或书信联系1次。四是每学期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让留守学生感到社会在关爱他们。真正做到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

3,加强学生学籍的管理。建立、健全学籍管理档案。各种学籍管理表册、资料按年归档登记,以便随时查阅。教务处有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工作,按要求建立和健全学生的档案并妥善保管,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信息按所授权限进行管理。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学生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和毕业、修业等规定,不得为转学、借读、休学、复学的学生更改或重新制作学生档案等材料。

4,实行“三包”“三查”,校长包入学率,班主任包巩固率,教师包合格率,期初查入学率,期终查巩固率,期末查合格率。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扎实有效。真正落实了校长“包入学,班主任包巩固,教师包合格的责任制,辍学率为0%。

5,政府、学校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使学生家长清楚保证适龄儿童入学是家长的一项义务,同时也是学生的一项权利。从而使学生家长主动送子女入学。

(二)广开渠道,改善办学条件。

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最大支持。我校的校容校貌、校园环境、办学条件、办学环境不断改善。

(三)强化培训。

提高师资水平,结合省、市“名师工程”相关文件,详细制订我校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我们在教学上广泛展开校本研究,研究的课题全部是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动员广大教师全员参与,培养教师能够在实际工作发现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解决的能力,培养教师的研究精神。强力落实师德教育、新课程培训及以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四)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教学中,我们以“四步三反思”教学模式的.推广为载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向改革要质量,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辩证地处理素质教育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走出了一条教育质量兴盛不衰之路。

1,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教育教学。“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充分说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学校一切活动的准绳那就是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它对学校的所有成员均起约束的作用。我们特别注重制度建设,广泛征求采集一线教师意见,分别制订了《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目标考评及奖惩办法》等,在制度执行和操作上采用阳光作业,上至校长下至一般同志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真正体现了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制度制订意图。

2,规范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育人。坚持“软硬件”俱严的基本原则,促进学校管理趋于规范。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发扬“求实、严谨、进取、创新”的工作作风,使学校工作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按照上级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省市素质教育会议精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小学课程方案开齐课程门类,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按照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指导意见与实施纲要开设地方课程,课时有保证,列入学校课程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着为学生、为家长、为教育、为自己负责的态度,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及全市统一作息时间。

4,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积极打造书法为品、书法为情、书法为美、书法为味的校园文化特色,创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为充分展现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在思想理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 (1)学校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发挥其宣传作用。学校广播室每天广播时间10分钟,栏目有今日好人好事、美文欣赏,学生自已写的文章和摘抄的优美文章、校园动态,学习安排或通知之类等,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2)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平台。扎实开展活动是**小学的一大特色,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欢乐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于课堂,延伸至课余校外。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成为同学们学习、成长、发展特长的乐园。如“感恩教育”、“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书画活动比赛”、“球类比赛”、“广播操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3)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进入校园,有创意的大型标语,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轻声慢步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走”,等标语给学生以无声的教育。可以说,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了育人的载体。

5,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政策法规,办学收费行为规范……(1)从严治校,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不分重点班、快慢班,不办提高班、补习班、特长班、竞赛班。(2)要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方案,开足开齐课程。要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擅自增加教学难度,不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不要求和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辅导班、文化课补习班和学科竞赛。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禁止对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公布。(3)依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切实加强教师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强化师德教育和考核,引导广大教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坚决杜绝少数教师从事的有偿家教和收费补课的错误做法。

(五)重视和强化安全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班主任同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给学生下发了《学生安全公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牢记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的训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学校集会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

4,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组织全校性家长会,向全体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确保学生安全。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三、存大问题和相应措施

与先进学校相比,我们**小学还有一定差距,缺乏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硬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努力做好小学阶段教育工作。我们**小学将以这次“均衡发展”验收评估为契机,虚心汲取各位领导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领导,调整工作思路,在以后的工作中,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办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为学校的腾飞和发展,为我镇的基础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数学的文化教案下一篇:3信息技术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