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4-09-22

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共5篇)

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篇1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枯涸(hé)踱步(dù)戛然而止(gá)

B.伎俩(zhī)要挟(xié)不屑置辩(xiè)

C.颓唐(tuí)蜷缩(juǎn)忐忑不安(tè)

D.阻挠(náo)岔道(chà)寝食难安(qǐ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脉博 静谧 唏嘘 焦躁不安

B.摩挲 璀璨 青睐 谈笑风生

C.伶俐 仓穹 慷慨 甘败下风

D.铿锵 懒惰 防碍 世外桃源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他是一个计算机专家,我们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请教,不耻下问。

B.每到夜幕降临,小吃街便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C.侵略者的国旗耀武扬威地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D.毕业在即,现在想来,美好的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句子是()(2分)

A.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

B.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相互合作,积极探索。

C.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D.各地中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5、下列成语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是()(2分)

A.草木皆兵 何乐不为 色厉内荏

B.怒发冲冠 一发千钧 肝肠寸断

C.口是心非 炮火连天 伶牙俐齿

D.呆若木鸡 一日三秋 如虎添翼

6、下列语序排列正确的是()(2分)

1)瞬间,大圆盘的边缘,透出一线光亮。

2)月亮失去了银白色的光泽,变成古铜色的大圆盘,悬挂在宝蓝色的天幕上。

3)渐渐的,渐渐的,月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似乎比先前更明亮,更皎洁。

4)为了看月食,人们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等待着。

5)八点十七分,一派壮丽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

6)周围的繁星闪烁,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发出青白色的光。

A.(4)(6)(5)(2)(1)(3)B.(4)(5)(2)(6)(1)(3)

C.(4)(5)(6)(2)(3)(1)D.(4)(5)(6)(3)(2)(1)

7、下面句子中,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2分)

A.他不能给你讲真话。B.难道他能不给你讲真话?

C.他能不给你讲真话吗?D.他不能不给你讲真话。

8、下列四句中,和风来花自舞对仗最工整的一句是()(2分)

A.千树落花红B.云傍马头生C.山高月上迟D.春到鸟能言

9、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1)拈轻怕重()2)举一反三()

3)犹豫不决()4)囫囵吞枣()

10、写出有关寓言、历史故事的成语各两个(4分)

寓 言(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故事(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写句子(4分)

1)在数学考试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大家坐立不安,非常着急。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宁严肃对小明说: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大自然像一本书,藏着丰富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掘。

大自然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人物、情节写书名。(4分)

1)过五关斩六将()2)黛玉葬花()

3)卖火柴的小女孩()4)智多星吴用()

13、把下列谚语、俗语补充完整(2分)

1)千里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诗文默写(6分)

1)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3)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4)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要人夸颜色好,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篇2

一、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1. 回归知识

回归知识并不是意味着以往的考试不注重知识,而是过去我们过于提倡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以能力立意为主,带来的结果是对知识的淡化。学生对知识的弱化,其能力也不可能有显著提高。因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知识谈何能力?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所谓的能力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我们强调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八个方面的语文知识,今天仍没有过时,反而有重新强调的必要。

从这份试卷来看,是朝以上这个方向进行回归。像第3题的语意连贯题,虽然沿袭的是去年的题型,但它体现的句群及逻辑知识考查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像第7题比喻手法的运用、第8题景物描写的方法、第9题词语的表现力、第14题古诗的体裁判断、第16题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第17题实词解释、第19题虚词用法、第23题比喻论证的作用、第25题整句表达效果等,从词到句到篇,从语法到修辞到逻辑到文章的篇章结构,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涉及,整张试卷就是按照考试手册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来合理布局的。

2. 注重能力

当然,再怎么回归知识,高考还是要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考查,即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结合考试手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清晰地对应到某一项能力点上,比如大多数选择题,是要求考生对文本中某一方面或某一个角度进行出理解,考生的思维会聚焦在某一个点上,测量的目标更为明晰,使考生的应答成为其学科素养或能力的完全体现。从2014年上海语文考试卷来看的确如此,如第4题,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该题专门对受众的“新闻素养”进行理解,考查的点就相对集中,避免了空泛的、大而无当的考查。另外第11题对第11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第24题对第4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等都是如此。非但选择题如此,其他非选择题也是如此。如第1题第1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第2题第4段从哪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第10题第9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第20题第2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第21题第3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第25题赏析第5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等,这些考查对应的知识点都很小,考查能力相对集中,比较精确地考查了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分析、概括、赏析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试题答案就考生的应答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分,使考生的得分与其能力联系起来。试题在命制时充分重视区分考生在测量目标能力上的差异,在制定评分标准时采用“量表”的方式,对考生的答案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依据他们答题所反映出的能力差异,给予不同的评分,并描述其等级表现。

3. 努力突破

随着高考制度的重大改革以及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高考语文试卷必将以一个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现在是新一轮改革的前奏,真正的风暴还没有来临,但试卷中已经透露出一些新的信息。因此,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努力寻求一些突破。如试卷第3题答案的设置,考生如果选择了正确答案D可以得到3分,但选择答案A的考生也可获得1分,这就体现了命题时的人性关怀。

此外,今年的试卷给我的最大感觉是语文味比较浓。什么叫语文味?是指这张语文试卷最起码应该像语文。那么,什么是语文?语文首先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注重语言的运用;其次才能是人文,也就是说它又是一门人文学科。基于这一点,本次试卷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文体区分度较高。比如,在两篇现代文中,第一篇是社科文,第二篇是抒情散文。在两篇文言文中,第一篇是人物传记,第二篇是论说文。文体不同,语言呈现的方式必然不同。命题者在命题时充分关注了语言形式本身,让考生透过文字表现形式去挖掘其中的内涵。如第7题第1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考生对此加以分析。第23题第2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考生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第25题赏析第5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比喻手法形象而生动,比喻论证、整句都是语言呈现的外在形式。在此,命题人已经明确告诉考生,避免考生使用套路答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及感悟力,学会挖掘语言表象背后的深刻内涵。

再来分析本次试卷第7题,第1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考生对此加以分析。画线句“它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这不是一般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而是有它的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因为湖泊不仅形式上像海绵,更突出的是它对于声音的吸附力(像海绵吸水)。“巨大”“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意味着吸音力极强,这就把作者对于自然宁静的感受微妙而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于是,答案应为: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最后,今年最具亮点的题目应是第6题,根据语段中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来分析一则新闻报道,这不光关注到考查考生的语言阅读能力,而且关注到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体现出阅读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高三语文教学建议

基于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本人对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有如下建议。

1. 健全知识结构

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往往遗漏要点,或者对一些题目无从下手,这是知识结构不健全所造成的。语文知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及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对于文学作品,包括对各类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及评价知识。对于文言文,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差异、词类活用、常见文言句式、固定结构及翻译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结构教师在复习教学时一定要帮助学生加以健全,补缺补差。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健全知识结构?除了用好教材及附录之外,最关键的是要用好《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这本书。

2. 破除套路思维,关注文本语言形式,微观聚焦透视

有些教师喜欢总结一套套解题公式,学生也大多相信所谓的解题套路,从今年的试卷来看,这个办法显然不奏效了。实际上语文不是自然科学,体现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所选的每一个语段,都仿佛如同活泼的生命在跃动,怎么会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与公式呢?由于文本呈现的形式是语言,只有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才能把握其生命的脉搏和律动,感受其生命的内涵。

因此,教师在平日的复习教学时,一定要破除套路思维,关注文本语言形式,透过文本语言现象,挖掘其背后深刻的东西。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与培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感悟力,领悟文本语言的审美意义及表达魅力。对于文本固然强调整体把握,但更要注重微观透视,通过对局部信息的聚焦、透视,切实领略文本语言的形式及意蕴之美。这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语文,而不是重复无聊的机械操练。

3. 扩大阅读面,积累语言和思想

要写好作文,阅读积累很重要。所谓阅读,仅仅靠高中阶段六册书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但高三显然时间有限,如何才能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扩大阅读面呢?从本人的实践经验来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古诗文阅读与欣赏》《基础写作实践》《语言的品味与运用》这四本拓展课教材进行认真阅读,或者专注地把《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华书局出版)读一遍。

九年级英语联考试卷及答案 篇3

1—5 BCABB 6—10 ABBCB 11—15 B C A B B

二、完形填空(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6—20 BCDAB 21-25 CCABD 26-30 CDABC

三、阅读理解。(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35 ABCBD 36-40 DBDAB

四、词汇运用(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41.useful 42. including 43.none 44.factories 45.thousands

46.important 47.whole 48.names 49.moviefilm 50.pay

51.control 52.fourth 53.impossbile 54.seat 55.be thrown

五、语法填空。(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56.found 57.for 58.who 59.easy 60.go

61.the 62.them 63.surprised 64.faces 65.return to

六、任务型阅读(本题有五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66-70 FCAED

七、书面表达(本题有 1 小题,共15分)

第一档:(15-13分) 完全符合题目要求,观点正确, 要点齐全。句式多样,词汇丰富。语言准确,语意连贯,表达清楚,具有逻辑性。

第二档:(12-9分)基本符合题目要求,观点正确, 要点齐全。语法结构和词汇基本满足文章需要。语言基本通顺,语意基本连贯,表达基本清楚。虽然有少量语言错误,但不影响整体理解。

第三档:(8-5分)部分内容符合题目要求,要点不齐全。语法结构和词汇错误较多,语言不通顺,表达不够清楚,影响整体理解。

第四档:(4-0分)与题目有关内容不多,只是简单拼凑词语,所写内容难以理解。

(One possible version)

Dear John,

I’m glad to hear from you. Now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our city. Jiaxing is trying to set up a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W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also doing something for it.

We are all polite to our teachers.(in class, we listen carefully to them.when we meet them, we always say “hello” to them.....) we also respect the old. For example, we help them cross the streets.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each other.( when one has difficulty with his studies, others will help him at once.....) we often show our love to those in trouble. Last month, the students of my class raise money to the earthquake-hit areas( poor areas)

Besides, we plant tre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our city more beautiful.

Jiaxing is my hometown I will do my best to turn Jiaxing in a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Yours

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篇4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晚清,可谓源远流长。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纲纪之整肃、吏治之维护、政治污弊之涤荡多有赖于此,是公正、有效的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古代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如何实现的呢?

其一,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正如《通典•职官六》中所称:“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唐太宗曾盛赞著名谏臣魏征:“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其二,复合性的体系设计,御史与谏官相互配合,中央与地方一体,监察制度覆盖所有的权力领域。御史职掌监劾臣僚,是上对下的监察;谏官职掌匡正君主违失、封驳失当政令,是下对上的监察。御史与谏官上下相对、相辅相成,既可以构成监察的合力,又把君臣之权全部纳于监察体系之中。中国古代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一体的监察体系,历代都极为重视监察御史,对京官的监察与对地方官的监察都由独立而统一的机构来行使,各个地域的权力都在统一的监控之下。

其三,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于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官,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他们在监察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御史在行使纠弹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值得我们当今监察立法、构建监察体系借鉴。

(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做到权威且有效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立于西周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经秦汉的发展,到隋唐逐渐完备,一直延续到晚晴。

B.御史和谏官同为监察官员,他们相互配合,使大臣和君主都处于监察体系的监督之下。

人们穿着华丽的衣着在夜色里穿行,该有多么诚恳,携带着他们自己才知道的美,让敖包神多么欢喜。大地啊,你有多少我所看不到的美,坚定地、默默地发生,它们发生在事物的肌理内部,而不是表演。

也是在索布日嘎,几天前,镇里的蒙古族职员组织了一场野餐会。他们在一棵枝叶繁盛的黑桦树下面等我,他们大多三四十岁,带着家属孩子。他们并不说什么,却用眼光亲切地注视我,仿佛眼光是一块布,轻轻擦去我脸上的尘埃。蒙古族人口少,同胞为他们自己民族能出一个作家而高兴,这是这么多双目光交织的眼睛送给我的信息。我很惭愧,我还没达到让这些纯真的目光褒奖的程度,但又没法解释,只好看周围景物。那一边山峦俊秀,这一边草场宽广。蒙古黄榆沿河边生长,如同河流的卫士,保护着它的清澈。黑桦树下面歌声响起来了——《诺思吉雅》,所有的人都在唱,他们的眼睛看着树,看着山,看着虚空,仿佛那里写着歌词——“海青河水长又长……”一遍唱完,再唱一遍。他们用嗓音不断往歌的火堆里添柴,不让它熄灭。这情形特别像海浪一遍遍冲刷堤岸,洗刷着我的心。他们怎么知道我需要洗礼?“吾欲仁,斯仁近矣。”歌罢,一个小女孩用蒙古语朗诵了一首诗,诗中说“这座山哪管只有牛粪那么大,也值得跪拜,因为这是我们的土地。”她以稚嫩的嗓音念出这么诚恳的诗句,态度却坚定,竟使我老泪纵横。我怕在别人面前流泪,可在这样的旷野里,我能躲到哪里流泪呢?谁让你遇到这样的歌声和这样的诗呢?

高林艾里是一个村的名字,意谓河的村——这真是一个好名字,我参加了一场牧民为我举办的篝火晚会。听说这是为我办的,我真是惭愧至极。那是在山坡上,村民几乎从山的各个方向走向篝火,他们好奇地看我。一些孩子大胆地与我交谈,他们读过内教版蒙汉文课本收录的我的作品。我觉得更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夜色——珐琅色深蓝的夜空下,山坡上卧满牧归的羊,如石羊。篝火烧起来,有一人高,众多火星往更高处蹦跳。村民们用胸膛迎着火歌唱,高音冲向旷野回不来了,低音被火吸走。我走到山坡看篝火和火边的人群,远处有山的暗影,被搅碎的月色在白白的河水里流淌。我忽然问自己,这是哪里?我是谁?我真忘了自己是谁,忽然感到写作跟做一个淳朴的人相比真是微不足道,到牧区来找写作资源更是卑俗至极。人不写作也能活着,而活着值得做的事是清洗自己,我不想当我了,想变成牧民,放牧、接羔、打草,在篝火边和黑桦树下唱歌,变成脸色黝黑、鼻梁和眼睛反光的人。长生天保佑所有诚实和善良的人。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歌声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别写到了野餐会、篝火晚会上牧民的歌声,还有蒙古族小女孩朗诵的蒙古语诗歌。

B.在祭拜敖包后村民们变得轻松、欣慰,与祭拜之前肃穆坚毅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因为他们完成了一项庄严而重要的使命。

C.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有生动的记叙,有工笔式细腻的描写,也有适时的哲理性议论,更有源自内心深处的真诚情感的流露。

D.文章结尾作者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不应关注写作,更不该到牧区体验生活,因为写作是微不足道的事,做一个淳朴、善良的人就够了。5.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5分)

6.作者分别选取了“祭敖包”“ 野餐会”“ 篝火晚会”三个场景,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融合,实现机构、社区与家庭三种养老服务一体化,“一定要有大型的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要有分支机构进到社区去,开展社区的养老服务,医养的服务要延伸到家庭,帮助实现居家养老,这三者形成统一整体,我们的养老服务效率才是最高的。”

材料四: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

(摘自《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报告》)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99年到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从大约10%增长到17.3%,预计2050年将达34.9%,这一变化表明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B.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总抚养比等于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十年来总抚养比变化相对不大,但后两者变化很大,有升有降。

C.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只有让社区养老服务、医养服务、居家养老这三者形成统一的整体,我国养老服务才会是最高效的。

D.由于受居家形态、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在养老策略上会有不同的做法,但双方可以互相借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人口总数大约为17亿,而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此后老年人口数将不会再出现增长趋势。

B.自2005年以来,我国少儿抚养比在不断下降,这表明我国婴儿率在下降,这与原来一直实施的一胎化政策有一定关系。

C.近年来我国老年抚养比是不断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35%,这表明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D.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卫生健康委取代计生委,这表明政府已认识到我国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层面专注应对老龄化问题。

E.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会越严重。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应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俛反对不义战争。吐蕃进犯泾原,朝廷派宦官带领禁军前去支援,萧俛对此表示反对,认为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B.萧俛本性嫉恨奸邪。王播用金银财宝贿赂宦官宠臣,求取宰相之位,萧俛对此痛恨至极,力谏无果,自己请辞相位。

C.萧俛为人耿介自清。皇帝让萧俛为王承宗之父撰写碑文,萧俛认为王承宗在先朝违抗王命,无可观事迹,因此不愿为其父执笔。

D.萧俛追求清静洒脱。萧俛退休后,为避免老部下和朋友逢年过节宴请、拜谒的麻烦,就回归济源别墅,过着吟咏逍遥的生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疠,不擒二毛,不犯田稼。安人禁暴,师之上也(5分)

译文:(2)延英(殿)面言播之奸邪纳贿,喧于中外,不可以污台司。(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③为君王谋划国事。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⑤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E.凉州歌舞传入内地,给内地的唐朝百姓带来欢乐,抛开战争,民族间交流也必不可少。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

精神生活远远滞后。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一旦走向社会,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

①物质生活优裕不一定就导致精神生活滞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阐释中国在新的历史节点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将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习近平多处引经据典,如:

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淮南子》)②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③天道酬勤(《周易》)④摸着石头过河(俗语)

⑤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荀子》)⑥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对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虽然不太逼真,但还相似。此处应用“画虎不成反类犬”。③暮鼓晨钟,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正确。④疾首蹙额: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应为“眉头紧锁”。⑤至当不易,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此处为望文生义。⑥折冲樽俎——原指诸侯国在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正确)18.C(A对应不当,“引导员” 与“调查员”对调。B句式杂糅,或者借口……,或者以……为由。D残缺宾语,在句末加“的恶性循环”。)

19.D(A“惠临”是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不能用于自己到对方那里去。B“内人”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不能用来称对方的妻子。C“舍亲”是谦词,指自己的亲戚。D“台鉴”是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正确。)

20.①不过可能是气态 ②地球上的水并不多 ③地球上的主要水源可能来自彗星

21.②富裕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定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③自身家庭条件优越不一定就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答对一处2分,答对两处5分。)

22.句意解释:①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把事作得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改革创新。②积累。③勤奋,奋斗。④勇于探索、尝试。⑤自然的运行有其规律……适应自然的规律,用安定的方法治理,社会就平安。顺应规律,顺应潮流。⑥登高望远。【附参考译文】

萧俛,字思谦。在德宗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元和十三年(818),皇甫镈当权,向宪宗建议,委任萧俛为御史中丞。萧俛与皇甫镈和令狐楚,同年考中进士,他们二人双双向皇帝举荐萧俛。从此宪宗对萧俛眷顾日重一日,晋升他为朝议郎,承袭徐国公爵位,赐给他标示五品以上官阶的绯衣、银鱼袋。穆宗即位的当月,下诏大臣议论宰相的任命,令狐楚举荐萧俛,穆宗授予萧俛中书侍郎、平章事官职,并赐给他标示二品官员的紫衣、金鱼袋官服。

同年十月,吐蕃进犯泾原,朝廷派宫中使臣率领禁军前往泾原援助。穆宗询问宰相们说:“用兵打仗有必定取胜的法则吗?”萧俛回答说:“兵器是伤人的凶器,打仗是凶险的事情,圣明的君主迫不得已才用兵打仗。以仁爱之师讨伐残暴凶徒,以正义之军讨伐不义行径,务必事先以仁德感召、安抚招降,不乘人不备突然袭击。古代用兵打仗,不攻打祭祀场所,不杀害患疫病的人,不擒获年老的人,不损坏农田庄稼。安抚人民,禁绝暴虐,是最好的军队。前往援救,紧急之势超过救水火之灾。因此王者的军队,有征讨之举而没有杀伐之事,这就是必胜之道。如若不克制小的怨愤,轻易地动用干戈,使敌人郁积怨恨,师出无名,不但不能取胜,反而是自招危难之途。用兵打仗实在应当极其慎重!”穆宗认为这种见解很对。

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 篇5

河北省2018届高三11月份衡水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汉字书法,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它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历经悠长岁月而依然生命勃发、枝繁叶茂。它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书法艺术以自身的价值和形式,丰富了人类艺术。它独特的文字载体、笔墨点划及构架,成为东方文化标志性符号,成为炎黄文化审美和美育中的重要元素。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汉字形、音、义三美:“义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身,形美以感目。”在全世界正在兴起的学习汉字汉语的热潮中,汉字书法艺术起着独特的积极推动作用,让汉字更形象、更准确、更全面地走向世界。

书法,又是最能表现东方自由文化精神的艺术,是东方的天人同构、“道法自然”传统精神的活化。书法有挥洒写意之美,是一种诗意的哲学。将目之所察,心之所悟一一收入笔底。孙过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精髓。

书法中的行书、草书,尤其是大草,这种美学境界正是当代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呼唤和追求的那种雄融、豪迈、自主、潇洒的人文精神。欣赏中国书法,就要从书法中悟道,从技法中审美,在黑白纵横之间,以“养吾浩然之气”。写字的过程,给艺术家带来不同的感悟和联想。它既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笔墨演示,又是人的生命力的表达。书法作品在本质上显现了个体生命的笔墨化。

传统和创新,决非互相排斤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而传统又很少是完美无缺的。对自己传统的深刻理解,是创新的基拙。不知根不识源,行之难远矣。创新是艺术家灵性和理性之间的交融与结晶。“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此言极是。

创新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不竭动力。晋唐宋元之前,中国文字之汉字,已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经周、战国之大篆,进而至秦的小篆,汉的隶书,又进一步演变为章草。魏晋南北朝书法的重大突破,是使中国书法走向“点画自如,超逸流便,崇尚风韵的楷书、行书和草书”。“二王”笔下的楷书、行草升华到了新的境界,于是有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役这唐初四大家。在行楷、草书领域有了孙过庭、贺知章、张旭、怀素等群星,“颠张狂素”书史留名,苏、黄、米、蔡,宋四大家法书盛名续书史。以至赵构、陆游、文天祥、赵孟脁,书法之链,绵延不断。

对晋唐宋元的法书演变进行历史性鸟瞰,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书风之异,可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在对书法演变的鸟瞰中,我们发现创新始终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书法正在走向世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有一批艺术家和教育家长期播种、推动、启蒙,需要我们单路蓝缕前行,铺路架桥,埋头耕耘,任重而道远,矢志不移把汉字书法艺术推向新的世界文明的高度。

(选自《解放日报》2017.10.19《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传世之宝》,子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书法,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它与汉字一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B.汉字具有“形、音、义”三美,故中国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价值,成为东方文化标志性符号。

C.中国汉字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书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从魏晋到宋代涌现大批书法家。

D.晋唐宋元四代书法的风格各异,追求也不相同,但能够看出我国的书法水平在不断提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名言,有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

B.中国书法属于中国,也正走向世界,文末作者认为艺术家和书法家任重而道远。

C.作者认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传统和创新,重点介绍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介绍书法演变的整个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书法定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因为它历经悠长岁月而依然生命勃发、枝繁叶茂。

B.在汉语汉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汉字书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不能否认的。

C.书法能够将口之所见及心之所悟体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书法即可看出本人内心。

D.在书法创作中,传统和创新缺一不可,传统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可以弥补传统的不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四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儿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晦,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才包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孤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

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三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而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棘花束—十二根带刺的长枝!”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四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在结婚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现在,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花束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梢了些回家。”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噢咽道:“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由此可知,此时的她正处在人生低谷当中。

B.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荆棘”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为帮助别人治好内心的伤口,她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C.“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人深思。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D.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感恩节特别奉献的荆棘花束,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束的意义,但珊德拉始终将信将疑。

5.小说以“感恩节的荆棘花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珊德拉,有人认为是店员。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27日,中国电信率先宣布9月1日起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随后联通和移动也先后响应,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将提前一个月完成国务院制定的“提速降费”的目标之一。

长途漫游费起源于模拟时代的“高端商旅服务”。手机刚面世时,没有数字蜂窝网络,老式的模拟机信号很差,出了当地基站的信号范围就用不了了,各地的模拟手机网只能供当地手机使用。你去外地还想用当地手机卡,首先要打电话到运营商去“申请漫游”,告诉他们你要到外地。当地就通知外地,这个号码是我们的合法用户,明天它接你们网络,请允许接入提供服务,这需要非常麻烦的沟通、调试环节。你在外地打电话,占用了外地的频段资源,却按照当地标准收费,所以当地的运营商会收取你更高的话费,把多收的分给外地的运营商,这就是“漫游费”!

到数字时代,手机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但各省移动基站建设、维护还各自为政,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频段,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另外各地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入、当地的运营成本都会有高低差异,还有只能在本地使用的超低资费套餐的存在,为防止各地通信发展的不平衡,漫游费继续收。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利润可观,2012年中国的移动漫游费收入累计达到718.5亿元,占通信收入8%一10%。运营商们很长时间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

2015年10月,欧盟决定将于2017年3月取消成员国之间的漫游费,引发了我国“取消漫游费”的讨论。受经济建设“多城联合”的推动,国内许多城市小规模试行了取消漫游费:2013年广西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通信资费同城化,云南2015年取消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之间的长途通话费、漫游费,去年8月京津冀取消跨省漫游费。

另外,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多,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同时,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材料三

当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3.2亿,手机费占居民收入的5.43%,手机资费每人每月平均为71.72元,全球鲜见。2G,3G,4G网络手机资费支出明显不同,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材料四

目前4G套餐用户已基本没有漫游费,此次取消主要针对超过4亿的2G,3G用户,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用户、运营商都有好处。但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现在人们对流量的需求早已多于通话,用户对运营商何时能取消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的区别、手机流量价格下降的渴望愈发关切。

漫游费和长途费的取消,象征着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运营商而言,应以此为契机摆脱那种依靠收取漫游费、长途费“躺着赚钱”的经营模式;对于整个通信业来说,则要继续强化基拙设施建设,降低通信成本,提升宽带速度,为“互联网

”背景下的信息社会发展夯实基拙,建好“信息高速路”。因此,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与其说是一种结束,不如说是另一个开始。

(摘编自《经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机网络发展经历了模拟时代和数字时代,模拟机信号很差,各地的模拟手机网信号覆盖范围小,手机使用的范围受到限制。

B.出差到外地,你需要先向当地运营商申请漫游,通过当地、外地运营商的沟通、调试,你的手机才能接受外地网络提供的服务。

C.长途漫游费的产生,是因为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频段资源,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

D.取消漫游费,对4G套餐用户基本没有影响,但4亿多2G,3G手机用户受益最大,对于运营商没有任何好处,收入减少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模拟时代,漫游是一种比本地手机服务更高端的商旅服务,虽然电信运营商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但收费太高,这是不合情理的。

B.图表显示,从2015年开始,以2G用户为主的漫游业务开始缩减,而3G ,4G用户流量使用剧增,这是运营商取消漫游费的原因之一。

C.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运营商们长时间内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是其“躺着赚钱”的经营模式作怪。

D.强化通信业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信成本降低,让“提速降费”的所有口标早日实现,这是对整个通信业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之后的新期待。

E.随着微信等通讯软件的普及,居民对流量的需求多于通话,每月平均71.72元的资费中,流量费用占了36.4%,用户迫切渴望流量价格下降。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大运营商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的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3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检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格、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格等或同典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孟,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救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春春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镯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谧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B.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C.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D.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

B.“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因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C.“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溢”,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B.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C.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应该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或停止一些劳役,顺应民心。

D.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孙权赞赏他的人品和能力,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侯,册立为太子,追封宣太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5分)

(2)可令陈上便宜,镯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4一15题。

村居书喜

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B.额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C.“袭”字运用比喻,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

D."鹊声穿树”将无形的鸟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林中幽深静谧的环境。

E.“贫犹醉”是因为“酒贱”,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所不同。

15.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命气息吹拂的结果的几句是:“

、、。”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 “、。”两句,描写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热闹景象,也反映了当时淳朴的民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面对有关工作人员不作为这个疽疾沉病,相关部门要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首先要深入剖开工作人员不作为背后的问题根源。

②中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达到10.1马赫的速度,理论上可以确认中国已经研发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发动机,美俄两国都望其项背。

③一些古代文人,当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时,他们就会选择隐居,避开人群,开始在大自然中求田问舍,寻求心灵上的寄托。

④有些人平时总是不声不响,给人感觉很木呐,认为他是一个内向的人,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⑤随着科技的发展,纸质书逐渐被人们淘汰。一本电子书或是手机在手,就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十分的方便。纸质书能否成为明日黄花?

⑥40年前,这群年轻人相遇相识在大学校园;今天,他们又在北京萍水相逢,当看到彼此的华发和脸上的皱纹时,不禁感慨。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敦煌石窟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口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B.最近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达3.52亿,占全国网民半数。这一数量还将以上千万的速度每年递增。

C.科幻小说属于大众文学范畴,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诞生于

1818年,它正是工业革命和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

D.中医药产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要重建文化自信,只有建立了文化自信,中医药产业的从业人员才会达到文化自律、自觉,才能获得更多百姓的认同。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今天下午我跟老师请假去图书馆,老师拜托给他借一本2002年出版的《茅盾文集》,他要重温一遍。

B.“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您的一番高见让我着实受益匪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受教了。

C.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刚才李教授只是抛砖引玉,观点独到,现在轮到我发言了,献丑了。

D.又是毕业季,又是分别时。我们三年的同桌,一世的友谊。最珍贵的是您的这张照片,我定当惠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如果说水稻是中国土生土长的,①

。远在夏代之前,小麦才通过“欧亚大草原”或“前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且在小麦刚出现的时候,②

,因为馒头、面条的出现与小麦生产、加工工艺发展有关。东汉时期已经有了中国麦粉面条的雏形,当时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③

。除了面条之外,东汉人民也能吃上馒头,因为这个时候发酵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面食制作当中。

21.下面文段的叙述中,至少存在“某些从业者”的三处推断错误。请参照例句的方式,纠正另外两处推断错误。(5分)

继共享单车火爆后,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喧闹之间,“共享经济”早已变了味。某些从业者认为,给自己的产品贴个二维码,便可以冠以“共享经济”之名,或在传统商业模式上加上互联网,会带来产业的快速放大和增长。不少“跟风者”,幻想着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下,被投资者看中,一下飞向“人生巅峰”。

例:不是给自己的产品贴个二维码,就可以冠以“共享经济”之名。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在青海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不远处的一座睁望塔下,有一片天然的石头滩。上百块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上面,写满了志愿者和游客的留言,“永远做藏羚羊的保护神”“可可西里:神秘的地方,可爱的家乡”……历经风雨冲刷的“碑文”,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共同心愿:守护好人类“最后一片净土”。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初三英语写作课教案下一篇:矿山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