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活动方案设计

2024-10-22

学具活动方案设计(通用11篇)

学具活动方案设计 篇1

学具活动方案设计

学具:三型

辅助材料:纸制大积木四块,六个面上分别涂上学具的六种颜色

主要目标:认识三型学具的颜色,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识别能力

渗透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导入方法:

幼儿集体边唱手指歌边做动作

二、展开方法:

(一)学习向前翻转学具

1、出示准备好的学具块,粉底色朝上,让幼儿说出其颜色。

师:“对,是粉色的`。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是粉色的?”(幼儿举例说各种粉色的东西)

2、认识黄色,学习将粉底色翻成黄底色

师:“小朋友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看,看看老师是怎样变的。”(将学具向前翻成黄底色)

师:“老师把学具变成什么色了?你能说一说什么东西是黄色的吗?(幼儿举例说各种黄色的东西)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老师学变这个魔术,将粉色变成黄色。”(教师巡回指导,因人施教)

3、认识蓝色,并学习将黄色翻转成蓝色

师:“老师又要变魔术了,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向前再翻一下,你看看黄色有变成什么色了?谁能说一说什么东西是蓝色的?请你再学着老师的样子翻一翻。”

4、认识绿色,并自己学会翻转

师:“小朋友,现在我想请小朋友自己来变一下魔术,把学具向前翻一下,变成绿色,看谁变的又快又好。”

师:“小朋友表现的真棒,那请你说一下什么东西是绿色的。”

三、结束方法:

教师发出翻转各种底色的指令,看谁翻的又快又好。

最后,做导入部分的游戏结束本活动。

学具活动方案设计 篇2

一、学具要便于幼儿操作

数学活动中, 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理性层面的。数学学具的根本目的就是便于幼儿的操作, 能够让幼儿根据学具的特点听明白老师讲课的内容, 学会自己去操作, 从而转化成自身的知识。

1.材质的选择。幼儿在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中会反复的拿捏、取放, 所以易折、易坏、易变形的材料显然是不适合的。要使用坚固耐用的, 没有危险的材质, 例如雪花片、积木等, 这些东西一般市场上都有卖的, 以塑料、木材为主。在数与量的匹配活动中自制硬卡纸的小手 (每个手指上有数字, 并按次序排列) 及小套圈, 指导幼儿根据“手指”的数字套相应数量的套圈, 使幼儿在玩中感受数量关系及数字递进关系。这些材料既便于幼儿操作, 又不宜损害, 可反复利用。

2.提供相应的数量。学具的数量也不是随便的, 在数学活动中, 提倡每人一套学具, 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尤其是现在的学生, 在家里都是小皇帝, 数量不足很容易发生纠纷。但是, 有时候也要故意适量地让两三个小朋友合用一套教具, 不仅可以节约材料, 也可以教会学生与人分享的道理和相互合作的习惯。例如在数量的匹配游戏中, 就可以安排多人一组, 有数卡的、有找出相同的实物的, 可以互相比赛, 增强教学效果。当然, 教具的数量最好根据实际的需要。如《爱心献灾区》的数学活动中, 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根据盒子的大小和礼物的大小来估算所装的数量, 提供的材料有笔芯盒、巧克力块、纸装饮料、本子等。体积大的教具就可以数量少一点, 体积小的教具就可以多提供一点数量。

3.学具的摆放。学具的摆放要井然有序, 要注意不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们可以将幼儿的座位摆放在中间, 各种学具摆放在旁边的桌子上, 这样既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也可以使幼儿自主选择。另外, 提供学具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实际的上课效果, 但学生最渴望得到学具的时候发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学具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有效性

教学使用的学具要根据教育目标来制定。要能够促进幼儿的感官、视觉, 要能够使学生的眼、手、脑协调并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的效果。数学学具正是为这“有效的教育”服务的。如数学活动《爱心献灾区》中学具的设计和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幼儿装礼物的盒子时, 我们充分考虑了各种礼物摆放的不同方式:第一组提供了相同的礼物———纸装饮料, 考虑到纸装饮料是长方体的, 幼儿在装的时候会有短边对短边、长边对长边两种方式, 所以设计了两种盒子。第一组的操作仅仅是猜的过程, 很简单。第二组由于事先在盒子里装了不同的礼物, 这组操作的猜测有一定的难度, 属于第二层次。第三组是最难的, 装的礼物相同但盒子的深度不同, 幼儿不但要考虑平面的“装满”, 还要考虑深度的“装满”, 猜测的难度更大了, 因此属于第三层次。在学具的帮助下, 采用了分层教学法, 使得每一位小朋友都获得了满足感, 都向着各自最近的发展区迈进, 教学目标达到了, 教学效果也出来了。

三、学具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具必须具有趣味性, 只有使学生感兴趣了, 才能更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 提供击球玩具, 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 比一比谁击的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了比赛的趣味性, 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排序的活动中提供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人物形象, 如《小鲤鱼历险记》中泡泡的三个好朋友, 阿酷、小美美、双面龟,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它们排队, 有趣的动画形象大大激发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在设计、制作数学学具的时候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满足他们新、奇、特的需求, 激发其操作的兴趣, 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四、数学学具还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数学学具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 设计、制作出让幼儿有创造性发挥余地的数学学具, 引发其自主、自发、自由地活动。如在中班阶段提供数与量匹配的点卡、实物卡的操作中, 数概念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将两张卡片相加、相减;方位感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发现点点、实物的不同排列方式;还有的幼儿会玩比大小、排队、接龙的游戏……幼儿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 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也同样如此。老师应注重操作活动中的观察, 及时鼓励幼儿的创新, 充分发挥数学学具的教育作用。

学具活动方案设计 篇3

【关键词】小组活动数学学具适应需要

中图分类号:G613.4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中班的幼儿正是处在对数学的敏感期,他们对数字、数量、空间感等充满好奇,就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这种自发的无意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在此,我们将游戏材料界定为被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认可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敏感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与活动,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在对幼儿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进行统一融合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让幼兒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从学习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知识与经验。

目前,幼儿园数学活动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游戏三个环节组织实施,结合我园区级小课题《中班数学小组活动中学具运用的研究》(2009X150)的研究,发现小组活动以其自主性与小范围性的特点成为了数学活动中幼儿操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形成数概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所创设的数学学具又是整个数学活动关键与精髓,它的选择与使用对于孩子数知识与数经验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小组数学学具的设计和投放中根据幼儿在不同水平和能力设计的游戏,有效地使幼儿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使学具操作活动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养成良好数学心理品质的重要助力。

一、小组活动中的学具材料本身都有暗示性

小组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主要活动组织形式之一,学具材料在激发幼儿操作兴趣与主动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在小组活动中我们需要大量使用学具材料,材料除了一些定向课程中所提供的精美的智能学具外,一般日常使用的学具分两类,一类是我们与幼儿共同收集的内含数学功能的玩具与日常生活用品,另一类是教师自制的学具。在使用学具和玩具时,老师考虑学具要有趣味性、美观性,同时考虑如何通过学具和玩具调动幼儿思维积极性。有一种小鱼玩具,也就是鱼尾巴接上第二条鱼的嘴巴(可以接出很长的一截),幼儿很喜欢玩,经常一个接一个地把它们连成长长的一条,在设计学具中把这种常见的玩具利用起来教小朋友排序,幼儿能够在尝试首尾相连等不同情况下学会了不同的排序队列。小组活动时老师就跟小朋友一起玩,把小鱼按一红一绿的规律连接起来,然后让小朋友看看是老师连接的好看,还是小朋友连接的好看,他们都说是老师连的好看。老师就让他们观察比较,为什么老师连的好看,启发他们说出“一红一绿一红一绿”,他们很快又发现,小朋友连接的颜色太乱了。这时,老师又说你们能不能不让它乱,而像老师这样来玩呢?这一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没红、黄颜色的幼儿问:“老师,我用一个白的一个蓝的行吗?”“我用一个绿的,一个红的行吗?”老师鼓励他们去试一试,然后又肯定了他们的创造,他们高兴极了。然后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幼儿谁能和老师连的不一样?谁能跟我们以前连的不一样?谁能连出更好看的来?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又被向前推了一步。从两种颜色同样个数,到两种颜色不同个数,三种颜色排序等,不断的尝试进行。还有瓶宝宝找帽子、扣纽扣、雪人排队、毛毛虫等材料,都是根据幼儿学习的需要制作具有引导作用指引幼儿进行操作的。

二、小组活动中的学具适应幼儿学习的一般特征,同时兼顾个别需要

在小组活动中投放学具材料时必须做到适时、适度和适量,做到三个结合: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多功能性相结合;滚动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其中序列性要求学具的内容必须由浅到深,方法由简到繁,操作的时间由短到长,层次性就是围绕同一教育内容,投放多种层次的材料,两者相结合可以使材料既可适应幼儿学习中的一般特征,又可顾及个别特征,使幼儿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

在进行关于分类的小组活动时,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形状、颜色、大小各异的图形卡片,要求按不同的特征分类;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图形片,如颜色不同,而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片,这样分类时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能力更弱一些的,则提供雪花片、纽扣等实物进行分类。再如按物体长短排序时,我们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宽窄不一的纸条,而且数量较多,长短距离较小;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铅笔、游戏棒等材料,且材料的数量少,长短距离大……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层次的操作,数学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意个别。

三、小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的投放

在小组活动中有的材料是收集回来的如茶叶罐、饮料瓶、薯片罐、牙膏盒等,将材料进行装饰,在药瓶子、瓶盖上贴上数字或不同数量的实物图片,让幼儿帮瓶子找瓶盖按相同的数量进行匹配,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来获得长短、粗细、大小等知识,引导幼儿学习排序、分类、点数、计数等数学方法。这一类材料它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如吸管既可以让幼儿穿成项链手环,然后数一数有几根,还可以按颜色分类或可以比较粗细、长短,这一类低结构材料它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对幼儿的创造力提出了挑战,使幼儿既获得成功又满足了创新的需要,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皮亚杰说“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因此教师在幼儿小组活动中通过提供活动目标明确的学具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操作材料对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李季湄、冯晓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幼儿园数学教育》张慧和张俊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论学具操作问题 篇4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通过学具操作等活动促使学生学好数学。本文试就 学具操作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学具操作的理论依据,运用学具操作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一简要论述。

一、学具操作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所谓学具操作,实质上是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题等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通 过学生的操作,把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儿童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具操 作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知识,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小学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的,学 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一些起始概念,往往很难找到与之有适当联系的已知概念作为基础。在这种 情况下,可以通过学具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 对圆形、长方表和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的初步认识。

2.通过学具操作,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而且是数学活动过程的 教学。当前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要彻底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因此,不仅要使学生记 住数学的法则和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法则和公式的来源及推导过程,学具操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 效途径。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用24块代表体积单位的小正方体拼摆出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适当的学具操作,可以帮 助学生形成应用题的情景,理解题意,为应用题的正确解答创造条件。不仅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由于低年级 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需要利用学具帮助其理解题意,即使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也需要通过适当的 操作,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如行程问题、求平均数应用题等。

4.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里的几何知识属于直观几何, 学生通过剪、拼、折、摆等动手操作活动,不仅掌握了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且有助于 形成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学具操作的理论依据

学具操作的方法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1.通过学具操作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 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数学虽然反映的是数学的最基础知识,但同样具有抽象性 的特点,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是一系列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结果。即使一年级小学生所 要掌握的最简单的数概念也是从许多具体的事物中概括出来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 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这种特点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构成矛盾,学具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 径。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许多都可以设计成外显可见的操作程序。如学习除法,让学生动手“等分”某 些物体;又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等面积公式时,让学生运用剪拼的“割补”方法,藉以内化 为思维中的“割补”方法。从儿童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来分析,“分析与综合” 最初是源于动手的工具性操作的“分析与综合”。操作的“分析”,如拆开一件东西,分开一组东西,把一堆 东西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等等;操作的“综合”,如把拆开的东西组合起来,把分开的东西拼凑起来,把等分的 东西相加起来等等。“抽象和概括”从语源或语义学上看,思维的“抽象”也意味着动手提取、提炼和同时抛 弃次要的东西;“概括”则意味着动手压缩、包住、摘取要点等。可见,小学数学知识可以外化为外部动手操 作活动,而通过学生的操作,又可以内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多年来所使用的直观演示的方法,对帮助学生理 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国内外在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强调不仅教师要 有教具,而且学生要有学具,通过人人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 其探索精神。

2.学具操作的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利用学具操作,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 。他们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口陈述操作过程,动脑思考新规律,总结新结论,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如教学 圆锥体体积公式时,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推导出公式以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体形状的铁桶以及沙子等,让学生操作。学生发现操作结果与公式相矛盾,圆锥体的 体积不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发现了一个经常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圆锥体的体积等 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思考,在独立得出结论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 乐趣,而这种体验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最好的动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到学 生的思考过程。我们知道,学生获得同一结果的思维过程或解题方法可能完全不同。有的学生是以较简便灵活 的方法解答的,有的学生是以较笨拙的方法解答的,有的学生还可能是通过错误的方法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如 计算8+5时,有的学生从8开始数:9、10、11、12、13。有的学生把5分成2和3,体现了“凑十”的方法。因此 ,通过学生的操作,教师可以根据了解到的不同情况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从 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学具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说认为,人 类具有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以感觉、知觉 为表现形式的信号)系统逐渐丰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只有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并与 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才有意义。一个正常的人,只有他经常地、正确地与第一信号系统保持联系,即与现实 的最近通道保持联系,他才能利用第二信号,才有可能进行科学发明,自我完善等等。苏联早期教育家布朗斯 基认为:“思维以极密切的方式跟肌肉――运动机构联系着。”克鲁普斯卡娅也认为,学校应当从儿童最年幼 的时候开始,就加强和发展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因为知觉的力量和多样性都取决于这些感觉的 敏锐性、完善和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让儿童有可能经常练习自己的外部感觉。由此可见,要发展和完善思维 能力,首先意味着要发展和完善它的“根基”,即开动感觉和知觉的所有形式――首先是视觉、动觉、听觉进 入积极活动。这就是学具操作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发展的理论依 据。而目前的学校教育的情况是,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第二信号系统就过分地开始加码,而第一信号系统基 本上只完成一些辅助性职能,由于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也就受到阻 碍。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给学生带来的困难更严重,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结论,机械套用公式等现象。

儿童心理的发展可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 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但是儿童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思维并不排斥、也完全不能替代 前面形成的几种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还是直觉动作思维,都应得到发展 ,而且它们是在密切的互相作用中发展的。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各个细节进行充分的全 面的感知并形成表象,而形象思维的丰富性、条理性将直接影响概念的充实性和准确性。可以说,学具操作使 直观的和抽象的思维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学具操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操作材料的选择。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数和形的,而不是物体的外部特征和属性。因此,选择操作材 料的标准,是要看学生与操作材料建立的活动和构成教学过程本质的活动这两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即操作活动 是否有利于促进认识活动,如果这两种活动之间没有联系,那么直观材料也就是无益的,有时甚至可能起到分 散注意力和妨碍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选择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并非越直观形象越好, 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像我国许多学校采用的计数器,就是一种半具体半抽象的很好的学具。国外的奎逊纳彩色 棒是一些长度不等的木条(长度从1厘米到10厘米不等,横截面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涂上不同的颜色,分 别代表从1到10这10个数字。利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认数、计数,进行整数四则计算,还可以认识分数,进行分数 的四则计算,以及学习有关数的整除方面的知识。

2.要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学具操作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学习某些数学知识前 进行的学具操作,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理解知识作好准备。如齿轮问题,学习前让每个学生 对一组相互咬合的齿轮进行转动,转动中学生会发现大齿轮转得慢,小齿轮转得快,转动的快慢与齿数有关。 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所转的总齿数一定,齿数与转数存在着 反比例关系”这一知识提供了具体的感性经验。在学习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具操作的目的是揭示概念 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或抽象概括出新的规律。如学习“圆周率”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是 让学生准备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形纸片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片,通过学生的量、剪、拼、折等实践活动,边操 作边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巩固和复习时进行学具操作,目的是深化所学的知识 ,弄清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学习了“比多”、“比少”应用题后,往往会形成“比多”就加,“比少”就 减的错误认识。可以通过操作,让学生对这样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加以区别,加深理解。

3.要重视语言在学具操作中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学具操作时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让学生表 述操作的过程,根据操作过程说出思考过程,并把操作的结果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加里培林认 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言语范畴里的练习,物质的活动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映出来,要离开实物的直 接依据首先要求有言语的依据,要求对新活动作言语的练习”,“言语活动的真正优越性不在于脱离与实物的 直接联系,而在于它必然为活动创造新的目标――抽象化”。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避免只动手,不动口,把 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离开语言,就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4.操作中要注意进行表象的训练。表象是学生由操作形成抽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缺少这一环节 ,就会影响理解知识的深度,影响抽象和概括的进行。所以,必须重视表象的桥梁作用。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 中非常注意抓表象训练。如:“现在有12个梨,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 边想,一边不出声地说,想好后讲给大家听。一个学生说:“我先在脑子里摆好3个盘子,然后在每个盘子里放 上1个梨,再把剩下的梨按这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最后数数每个盘子里有几个。”有的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按照脑子里出现的长方体的形状,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表象的形 成需要有意识的专门训练,忽视表象的训练,抽象就失去了依据,操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5.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并回到具体中进行检验。在学具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具操作不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 较、抽象和概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否则会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从抽象回到具体, 具体化和抽象概括是相反的过程。在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征之后,引导学生回到具体的个别的事物 上去,对抽象、概括出的结论进行应用和检验。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可以出现算式3×4,让学生用小圆 片摆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几个几。学过分数的意义后,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小学音乐教学学具策略初探 篇5

【摘 要】 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音乐实践意在让学生运用基本的乐器进行音乐演奏并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进行音乐创作。电子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学具;电子琴

利用乐器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教学的热情。在乐器中电子琴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电子琴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识谱、演奏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启发学生大脑中的音乐细胞,开启学生的音乐之路。小学音乐教师要利用电子琴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学习音乐,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一、以琴引导,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音乐实践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小学音乐教育专家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对开启学生的音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兴趣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音乐教室的乐器越来越丰富,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小学音乐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电子琴,齐全的音乐设备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充足的音乐设备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利用电子琴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当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时学生可以跟随老师的指法进行弹奏,增加音乐实践的机会。随着学生对电子琴学习的不断深入,对电子琴的了解也会越来越细致。电子琴可以看作是全能型的乐器,它既可以弹奏出钢琴、小提琴、二胡以及一些管弦乐器的声音,又可以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例如:汽车鸣笛声、小猪吃饭声、小雨拍击地面的声音等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对这些奇特的声音会充满好奇,从而会主动探索这些声音是如何发出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音乐的音色和节奏。

二、丰富模式,突出多样课堂构建

小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课堂会有厌倦心理,他们喜欢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喜欢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因此,教师在利用教学学具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地跟随音乐舞动并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教师在每教完学生弹奏一首曲子时,便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所学曲子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表演时可以自由结组,教师要强调结组时每个小组要注意人员的搭配,优势互补以求团队合作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学生全部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在课下排练,每个小组可以成立一个小乐队,乐队内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例如:两个同学负责利用电子琴进行音乐伴奏,另外两个同学负责舞蹈部分和演唱。在乐队表演中学生对电子琴的熟练程度增强,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深入。经过课下努力训练,学生便可以正式登台演奏,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音乐才华。乐队式的课堂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在音乐演奏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得到改善。音乐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上台演奏的平台,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坚持锻炼音乐曲目,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在每次音乐演奏中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舞台心态、音高掌握不恰当等问题。

三、以琴辅导,优化音乐教学效率

电子琴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并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听觉训练是训练学生对音色、音高、旋律等的掌握,它是音乐学习的关键。听觉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色和音高的感悟,因而教师应利用电子琴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觉,让学生对音色和音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当学生的听觉能力提高,对音乐有了良好的感知时,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得以提升。听觉训练需要借助于电子琴的乐谱,乐谱是书面音乐,它将音乐的发音、音高、旋律节奏等都直观地呈现在音乐学习者的眼前,学生对乐谱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学生的听觉分析,更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律动以及对音乐的感知。因此训练学生的听觉,加快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就要求学生熟练读谱和识谱。教师在锻炼学生的听觉时先要让学生进行电子琴辅助视唱练习。视唱的过程就是准确阐述音乐语言的过程,即让学生看着乐谱进行演唱,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乐谱的音高和音色以及旋律变化在电子琴上不断更换自己的弹奏指法并调整自己的弹奏速度。通过让电子琴跟随着自己的演奏速度,从而实现电子琴与学生本人演唱的高度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会增强,听觉反应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高。另外,学生在进行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对音乐创作背景的想象以及自我创作的能力也会提高。例如:小学二年级的电子琴入门曲目《两只老虎》,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边弹电子琴边唱《两只老虎》,当学生对两只老虎的乐谱以及节奏熟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两只老虎》的节奏自己编一首相同风格,但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的欢快小调,由此便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于学具操作的思考的教学反思 篇6

1、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习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的自由空间。

2、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一,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

3、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

4、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教育作用。

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方法,它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作用。(1)在学具操作中,有一些操作需要同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意识;(2)在操作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地选择数学学具 篇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理念日益更新的课改实践中,如何在数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具、学具,创设既合理又富有活力的学习情境。

一、学具的选择要有生活性

教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同学们有的用口香糖,有的用润喉片(整板的),有的用糖葫芦……,通过观察发现“每排有几个乘几排,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就是乘法”,甚至有几个同学还不小心有一串糖葫芦掉了一个或嘴馋吃了一颗口香糖,也知道求前面相同加数个数用乘法再加上不同的那一排的个数。

学生们从身边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通过具体操作,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寻找出运算技巧及运算规律。

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生活经验,对这类应用题的理解很难想象,我通过调查发现班上80%的孩子都有或玩过四驱赛车,我就让他们把四驱赛车拿来当学具,同桌演示同时相向行驶的运动背景,和以往不同的是教师不再反复讲解,强调再强调,学生们对相遇问题的题目结构运动要素,数量关系都有了较深的了认识,找出了解题思路和方法。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学具,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进而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学具的选择要有趣味性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在低年级《物体的认识》教学中,同学们用乒乓球、魔方、长方体、正方体盒子、麻将牌,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不断认识了这些物体,而且还发现曲面的物体容易滚动,还能了解到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励学生创新学习。

教学《10的认识》,我把“0―9”十个数学设计成拟人的“数学小朋友”,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抽象的数学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笑的小精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教具、学具、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具的选择要有提倡开放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教师把同学分成几组,每组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像皮5角,一只铅笑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各组同学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有买3样的,有买4样的,有买两样的,竟然还有同这通过讨价买了5样商品。

量身高时学生们准备的学具也是各种各样,皮尺、卷尺……还有只准备一根绳子。

多种形式发现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采取不同策略为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四、学具的选择要有创造性

在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没有让他们拿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体,而是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整堂课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具进行适当的开放性,创造性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最有效的学科之一。知识构建的主体是学生,创新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要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浅谈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作者单位:清河镇梅集小学 作者姓名:马清水

浅谈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具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易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留意学具的使用,现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收集整理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学具在“圆的周长”中的应用

我在执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圆的周长”这一课题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的长度”。“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还能否围成这个圆?”“不行,得需要两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猜想,我接着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让我们试一试吧!”顿时班内所有的学具被充分运用起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以上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圆周率的概念便迎刃而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水到渠成的引出来了。这样通过学生一系列的猜想、实践性测量、计算,“圆的周长”一课轻松愉快的结束了,从而也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制活动角”在“角的认识”中的作用

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课时,我根据学生已经具有的角的认识知识,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的活动角学具,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对角的认识,这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说:“角是由两个长条连在一起的”。另一个说:“不对,角应该是有两个长条和一个图钉构成的”。不待他说完,有一个学生抢着说:“不能说长条,而应是直的线”。其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总结出:两条线和一个点就组成了角。在小组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发表对“角的组成”的独特见解,并交流学习知识所采用的方法、感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感受了角的组成,觉得有话说,然后,教师见机行事,及时总结角的概念,使学生愉快的接受了新的知识。

二、实践体验材料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的应用

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为学生准备好实践体验的学习材料: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和一把剪刀,要求同学们去实践体验,怎样利用这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就使实践体验不是单纯的获得知识的结果,而是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在激励学生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等操作程序,去探求概括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由学生参与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分析,综合探索获得知识,学生终身难忘。

四、积木玩具在“认物体”一节的应用

准备一些积木玩具,让学生分小组搭积木,然后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拼搭的。接着让学生按照他们的形状分一分,也引导学生从中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让学生 在组内按这四种形状把积木相同的放在一起。最后,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物体的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抽取相应的立体图形,说明各自的名称。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吗没有用文字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而是组织学生实践体验,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这四种形体的特点,启发学生在“玩”中观察,在“做”中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小发现。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向大家汇报自己组内的“小发现”,最后教师做简单的小结。整节课以学生愉快的操作、积极的讨论交流为主,教师只是在一边提供必要的建议、指导和鼓励。学生在堆、搭、推、滚、数、交流的主题活动中,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并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准备了若干组圆柱和圆锥体学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和等底等高等等,放手让学生做盛水试验。通过实验,学生知道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才能建立起联系,学习圆锥体体积也就变得很简单。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等制作一个长方体,虽然不十分美观、标准,但是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为进一步观察、概括特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具活动方案设计 篇9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是帮助学生准确、完整、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的有效手段;运用教具演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运用学具,加强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教具直观教学,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自制教具模型,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就是好玩、好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发展,而要给学生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做到不仅重视知识教学,还要重视能力培养。学生刚开始学习小学数学的时候对一些基础知识没有任何了解,所以难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茫然、无法理解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具进行教学。学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课堂动手的机会,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堂,让学生通过学具更加透彻地了解了知识。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解,学生就负责认真听讲,但是小学生的特点就是不喜欢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他们也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学具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学具的运用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跟上老师的步伐,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学习就好像在课堂上让学生做游戏一样,所以说学具这一教学工具一定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拼组》这个新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些纸片和剪刀。纸片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圆形,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用纸片做出自己想做的东西,这样学生一听说要动手做小东西肯定会很感兴趣。然后再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折叠、剪纸等步骤将纸片做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如果教学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圆纸片转变成正方形。这样在数学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抱着轻松、快乐的心理去学习,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课堂和数学的学习。另外,在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都是很重要的。

二、运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小学生对数学并没有任何的了解,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对教材上的某些知识感到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是抽象的,但是学具却是形象的,教师可以利用学具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可以看到、摸到的直观、形象的事物,这样小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例如,在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时候,数字是小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在教学的时候如果只是给学生说1、2等数字,学生一定会不知道这些数字到底代表什么,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学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明白数字代表的含义。在数字认识和加减法学习的时候,小木棒是一种很好的学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小木棒的数量认识数字,又可以通过增加小木棒或是减少小木棒的形式让学生清晰地明白数字之间加减法的本质。小学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抽象会让学生不知所措,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知识、看到知识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学具,让学具成为学生学习中最好的工具。

三、运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对数学难题,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学具,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究数学知识,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地发散,而且在通过学具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会更透彻,就会产生更多的想法,同时在数学问题上就会有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形式发现两种图形的不同,相信每一位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就是通过学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通过实物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探索出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具活动方案设计 篇10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上好每一节实验课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实验的教学依附于形形色色的教具,教具是展现物理过程的载体。而自制教具作为众多教具中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自制教学具进行实验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既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与资深物理教师的探讨,对自制教学具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有一些浅薄的体会。

一、自制教具在新课引入时的应用

实验引入是物理教学引入常见的一种方式。而自制教具取材普遍,多来自日常生活用品和工具,给学生一种熟悉感,实验过程给学生新奇感。容易轻易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八年级序言课时,为了给学生展现物理学科特点,让学生了解物理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应该怎样去学好这门课,并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我们就采用了多个有趣的实验进行引入。特别是就教室里的物品现场制作一些教具,如用两张作业本纸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看书上的字;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去吸引碎纸削等。简单的自制教具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了解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就是要通过实验去验证疑问,也看到了实验整个过程的趣味性,从而喜欢上这门课。

二、自制教学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自制教学具是对现行教具的补充,相较于现行教具,它又具有结构更简单,取材更贴近生活,操作更方便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不免要利用自制教学具展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尤其是自制教学具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对物理规律理解的更深刻。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光的折射》时,课本没有要求展示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里的传播情况,只简单的描述了海市蜃楼现象。但是没有实验的支撑,学生很难理解海市蜃楼的原理。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盐水分层实验,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里的传播情况。而这个实验涉及到的教具的制作方法也特别简单。只需提前一天时间把浓度较高的盐水倒入烧杯静置,第二天就可以直接使用了。需要的材料:食盐、水、烧杯、玻璃棒、激光笔都很好找到。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天平的使用”时,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砝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工具,制作一个简易的天平,称出一块橡皮擦的质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同学用刻度尺做横梁,用笔做支架。还有的同学用笔做横梁,用作业本纸卷成筒一段做成U型当支架,用细绳栓在硬纸板的上做成两个托盘分别套在笔筒的两端,一个简易的学生天平就做成了,这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这样,学生在制作天平的过程中,对天平的基本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探索了天平的称量原理。

三、自制教学具在课后的应用

课后教学具属于知识应用型的工具,特别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巩固复习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有助于学生用理论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加之性格活泼好动,还需提醒学生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例如,在讲授完八年级《声音的特性》时,下课后将音调可变的哨子放在班里供学生研究拆解。同时让学生利用家里的常见物品,制成一种乐器。第二天,得到学生反馈良好:有用啤酒瓶制成的水瓶琴,也有用玻璃杯制成的,还有的同学制成了竹笛。

又如,在讲八年级《光的反射》时,让学生回家制作潜望镜,学生很巧妙地利用了牙膏包装盒,小平面镜制成了简易潜望镜,部分学生还考虑到潜望镜的使用环境,对自己的潜望镜进行防水处理。

四、小?Y

学具活动方案设计 篇11

根据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以下几种: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鸡、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梨、桃、五角星等)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如图(1))

学塑料片有:0—20这20个数的塑料片。(如图(2))

符号塑料片有:运算符号片和关系符号。(如图(3))

2.小棒。

小棒有单根的,有成捆的(示意图(如图4)),用来学习认数和计算。

(附图{图})

(1)(2)(3)(4)

3.计数器或计数表(如下图),用来学习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附图{图})

4.口算练习卡片。这种卡片可根据各册的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第一册的口算练习卡可编制如下:

(1)(2)(3)学完6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3=6+4=9+3=

6-2=10-8=17-9=

1+5=3+7=4+8=

5-3=9-4=11-6=

6-4=10-3=7+6=

3+0=5+5=15-7=………………

利用以上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地进行练习,以提高计算能力。

5.圆形口算练习板

(附图{图})

可根据不同的口算内容制作不同的练习板。用它进行口算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如上图的表内乘法口算练习板。制作时,先将两个圆形剪下来,然后切掉大圆中带有阴影的长方形,把小圆(右边的)放在下面,用大头针或铁丝在“·”处钉住,使两个圆都可转动。这样就可进行口算练习了。

6.钟面和七巧板

自做一个钟面模型(如下图(1)),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附图{图})

(1)

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5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如下图(2))。用它可以拼组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拼摆,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丰富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附图{图})

(2)

7.钉子板

钉子板又叫几何平板。它是用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正面等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一般是16个、25个、121个),每一个小正方形的每个顶点都钉着一个钉子。可以用皮筋圈在钉子上围成各种图形,如下图。钉子板操作方便,变化快,用途广,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附图{图})

8.奎逊耐彩条

奎逊耐彩条是一种结构性强、近三十年来国外广泛使用的小学数学学具。它是由比利时的一位叫乔治·奎逊耐的小学校长设计出来的。这套学具由10种彩色木条组成。每根彩条的横截面都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种彩条的颜色分别是白色、红色、浅绿色、紫色、黄色、深绿色、黑色、蓝色、咖啡、橙色,所对应的长度分别是1厘米、2厘米、……10厘米(如下图)奎逊耐彩条在小学各年级都可使用。学生通过操作,可以理解所学的概念、法则的意义等。

(附图{图})

二、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这些学具,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简述一些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为叙述的方便,按数学内容进行简述。

1.数的认识和计算

在低年级数的概念和计算教学中,可选用的学具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料片、数字、符号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还有计数器、计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和口算练习板等。

运用这些学具,可表示数概念和运算意义、法则等。如,学习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时,可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塑料片进行操作活动。学生摆出然后教师提问:“一共摆了几个图片?”“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什么形?”学生摆完后,对着摆好的图片叙述:“一共摆了5个图片。”(理解数5的基数含义)“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正方形(理解数5的序数含义)。通过摆、说这两个环节,理解了一个数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附图{图})

又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可用彩条进行操作,使学生探索出数的组成规律,并能很快地记住某一数的组成。如用彩条摆出7的组成:

(附图{图})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能有序地发现7的组成有以下6种:

6和1,5和2,4

和3,3和4,2和5,1和6。

在教学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写时,把计数表和奎逊耐彩条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这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计数单位、数位等易混的概念,同时掌握读、写数的基本法则。如,用彩条表示数2103。

(附图{图})

又如学习乘法的含义时,用奎逊耐彩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个22+2+2

4个33+3+3+3

5个44+4+4+4+4

(附图{图})

3根红色彩条表示2+2+2,4根浅绿色彩条表示3+3+3+3,5根紫色彩条表示4+4+4+4+4。这些操作活动都表示同数连加。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便形成了一个个同数连加的模型,这时候,教师引出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了。

2+2+2是3个2相加,用2×3表示;

3+3+3+3是4个3相加,用3×4表示;

4+4+4+4+4是5个4相加,用4×5表示。

由此概括出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又如学习有余数除法时,用彩条摆:10里面有几个3?还乘几?

(附图{图})

通过摆彩条,学生直观地看到10里面有3个3,还剩1,列式是:10÷3=3……1。这样,使学生自然地从数学模型过渡到数学计算式,对其中的算理理解得较透切。

2.应用题

在学习应用题的最初阶段,为了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选用的学具一般是各种几何形体的塑料片(或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用卡片、小棒等进行操作的活动在教学参考书上已有介绍,这里着重介绍如何用彩条来进行操作。如第二册教学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

“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彩条摆)

(附图{图})

一根橙色条(表示10)和一根红色条(表示2)连起来,表示12只白兔,一根黑色条(表示7)表示7只黑兔。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求这两行彩条的长度差。从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上面一行彩条比下面一行长了一截,因此可将上面一行的彩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下面一行同样长,另一部分是比下面一行长的,只要去掉同样长的一段,剩下的就是比下面长的一段,也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通过操作,学生从具体数学模型领悟到抽象的数量关系,逐步学会解答相差关系应用的分析方法。

另外,彩条在学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中,都可作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3.几何初步知识

在低年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需准备的学具有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实物或卡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实物或模型;还有奎逊耐彩条、钉子板和七巧板等。这里着重谈谈奎逊耐彩条和七巧板的使用。

(1)指导学生在奎逊耐彩条的6个面上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用4个白色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附图{图})

(3)用8个白色方块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附图{图})

(4)用4根红色彩条(表示2)摆一个正方体,用9根浅绿彩条(表示3)摆一个正方体,用5根黄色条(表示5)摆一个长方体等。

(附图{图})

(5)运用七巧板除可拼成课本上所示的图形外,还可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如:

(附图{图})

上一篇:年党建品牌经验材料强化大党建深化大融合推动大发展(例文)下一篇:售后主管工作职责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