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学具应用

2024-10-25

教具学具应用(精选8篇)

教具学具应用 篇1

近年来,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和办学条件的重大改变, 教学仪器设备无论在配备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实验教学的条件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 这些正规教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 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广大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 通过自制教具, 引导学生制作学具, 并应用于实践,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下面, 笔者就自制教具、学具应用在教学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 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 有意识地创设好奇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在讲述“物体的浮沉”时, 根据课程特点, 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 出示自制教具 (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 , 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 气球沉浮子下降, 同时像玩魔术一样, 另一只手加以指示, 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 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

配合教学把一些不太复杂、材料又容易找的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 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初中九年级可以配合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让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配合杠杆原理的教学, 让学生制作“杆秤”。在初中八年级, 可以配合电磁的教学, 让学物自制“指南针”、“小电动机”等。通过自制这些学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 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 不但要亲自动手选取工具, 寻找和处理材料, 而且在制作过程中, 还要动脑解决不少问题, 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二、放大情景, 扩大学生的视野

自制教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景现象起着放大、直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述电流表、电压表、水表等的使用和读数时, 就可以用层板和彩色贴纸等制作成电压表、电流表刻度盘演示器、水表刻度盘演示器, 其大小为80cm×60cm左右, 且为活动教具, 增大了可见度和直观性, 克服了常见固定仪器的一些缺点, 便于学生观察和读数。这样的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体现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 并且“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 但没有合适的器材, 只好作罢”。可见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 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缩短实验时间, 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

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 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 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 效果再不明显,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自制教具、学具可以改进某些实验, 达到简化操作步骤、缩短实验效果的目的。例如做硫酸铜的扩散实验时,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现象。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改进:取一只装清水的烧杯。用长滴管吸入少量黑墨水, 然后将它插入烧杯的底部, 滴出一些墨水后慢慢地取出滴管。过一会儿墨水散布到水中。为了使现象明显和减少时间, 可以在烧杯后面加一张白纸, 并采用温水实验。

四、弥补现有教具、学具之不足, 使实验课上得更精采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 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表明: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作为物理实验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 在现今中学理科实验配备中, 能适应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仪器设备还不够完备。物理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只有用心探索, 悉心教研, 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 才能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 才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做“压缩空气引火实验”中用硝化棉代替乙醚效果更好。另外, 有些看起来十分简单的教具、学具, 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不值得批量生产, 但是对教学上来说又特加紧急需, 这类教具、学具种类繁多, 生产厂家根本承揽不了, 即便包揽了, 其产品也不一定合乎教师的口味。这一大批教具、学具留下的空白, 只有教师自己去填补了。

五、为研制新教具、学具, 开发新实验提供素材

初中讲“磁化现象”时, 可以制作这样一个教具进行演示:在一个试管内装满铁屑, 塞上胶塞, 用蹄形磁铁的一个极在试管壁上沿同一方向轻轻滑动, 使试管内的铁屑被磁化, 便可以吸引铁钉、铁片。振动试管后, 磁性消失了。这个实验能形象、直观地演示铁磁性物质被磁化和退磁现象。教材在“熔化和凝固”一节, 只简单提出“液体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可以开发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在试管中装入少量海波晶体。放在洒精灯上加热使其完全熔化。然后让其自然冷却。让几位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这时他们感到海波是不热的。然后用一根玻璃棒插入试管中蘸取少许溶液, 取出后把玻璃晃动几下, 再次插入试管中, 会看到海波溶液急剧的凝固起来。这时再让原来几位学生触摸试管壁, 他们则会发现试管壁热得几乎烫手了。这个实验, 能使学生对凝固放热形成深刻的印象。

既然自制教具、学具有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 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目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向前发展, 新科技新材料不断涌现, 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只要科技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教学内容就会不断变化, 国家对教具、学具的开发与研制工作就要一直进行下去, 研制和完善自制教具、学具工作就成为教师们的一个永远时髦的课题。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教学活动。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验, 就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着重探讨了教具、学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具,学具,兴趣

教具学具应用 篇2

——《教具学具的使用》培训总结

南坳明德小学

余翠平

教具和学具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教具学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我有几点浅薄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教具的使用要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应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可以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在情境中灵活的使用教具,给学生用学具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可以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教学时老师设计了如下操作: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培养思维能力。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新课标要求的非智力目标的达成。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具学具的使用》培训总结

南 坳 明 德 小 学

自制教具学具,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篇3

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组成、结构之后来认识细胞的功能。这部分内容如果仅用PPT展示图片,就忽视了学生在此环节中的角色和状态——仅是观看和被动接受,学生缺少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样学生并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

我在处理此处内容时,首先通过模型展示让同学们认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然后让同学们课后利用各种材料亲自做此模型。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并讲解介绍。

本节课通过自制教具的使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各类模型,再辅以课件,既克服了多媒体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及时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误区和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等。最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及教师的及时点评,很多内容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细胞的有丝分裂,是高中教学的一大难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以前总会利用挂图,但是细胞有丝分裂的挂图不少于15份,光看图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形式单一呆板,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实,挂图在使用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帮助不大。那么动画演示细胞分裂过程是教师解决这个难点的另外一种教法,认为给学生一个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难点知识。但是发现学生在观看细胞分裂动画时往往只处于观众的状态,没有思想,没有后续活动的延伸,对知识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

我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解决细胞分裂中关于染色体变化规律的动态变化问题,首先让学生用彩色纸片剪成染色体形状,用磁铁代表着丝点,制成了若干对同源染色体,吸在黑板上进行演示细胞分裂过程。这一方法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染色体,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等概念。不仅调动了课堂学生学习的气氛,还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循序渐进的科学性,学生也能学以致用,加深印象。

一件自制教具学具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选材、加工等多个环节,并需要反复修改和试用,这是使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包含有创造性劳动,需要创造精神,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可以说自制教具学具更是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总之,通过自制教具授课,我获益很多,课堂呈现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新面貌。另外,自制的教具永远比买的好,更形象直观,并且能节约开支,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具学具应用 篇4

一、使用教具、学具教学的作用

1. 使用教具教学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其重难点、目的, 科学地使用教具, 不仅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增强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观察的能力,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具分为电子教具和一般传统教具。电子教具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电子教具可以给小学生扩大知识视野, 可以利用动态的画面来模拟数学中的几何图形, 把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变成具体的图形, 电子教具速度快、模拟类型多、动态化、多样化等优点是传统教具所不及的, 因此电子教具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传统教具是一些简单的数学工具, 比如圆规、三角板之类, 也可以用纸制作一些简单的模拟教具, 比电子教具取材方便, 更易操作。对于两者的优点,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 其目的是一样的, 都是让小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 使用学具教学的作用。

学具对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抽象知识, 如数学概念和法则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小学生处在思维成长阶段, 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 概念和法则理解费力, 也容易搞混淆。尤其是一些起始的知识概念, 小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 大脑没有这样的概念意识, 有种突然感, 找到与之相联系的已知概念作为基础比较难。这种情势下, 完全可以借助学具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化的可见的事物。通过学具的操作, 在操作中理解和掌握, 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比如, 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求法”时, 可以用两个小正方形拼摆出一个长方形, 来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般区别, 引导小学生观察和比较来求长方形面积。由于正方形面积学生已经掌握,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两个正方形面积的相加, 再进一步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有效使用教具、学具教学的措施

1. 有效使用教具的策略。

首先, 教师要科学准确的操作教具。科学使用教具是一切小学教学的前提, 没有科学性也就没有说服力, 站不住脚。而准确体现的是数学严谨、逻辑性强的特征, 对抽象知识的模拟具体化是否准确规范, 关系到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准确理解。如果对数学知识抽象具体化牵强附会, 那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抽象知识的准确理解掌握就是一句空话。教具的使用要干净利落, 表达要准确, 不能含糊不清。其次, 教师使用教具在时间上要合理把握。有效使用教具教学, 要做到合理, 不能从头到尾一直使用, 要不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感觉。在使用教具中, 必须让学生有自己的发挥主体思维思考的余地, 引导小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知识。最后, 把电子教具和传统教具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知识的特点, 灵活合理利用电子教具和传统教具的各自优势, 发挥1+1>2的效能。两者结合使用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 交替使用还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他们的兴趣, 使得小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2. 有效使用学具的策略。

(1) 学具操作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参加各类活动, 利用学具操作, 满足了他们的心理特点,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兴趣。

(2) 学具操作要选择适当时机。在小学数学教课中, 学具要准备充分, 选择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操作。因为过早展现学具会分散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打乱教学计划, 降低教学效果, 得不偿失。如果过晚展示, 又会让理论和实践脱节,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学具的展示时机, 从而提高有效使用学具的效率。

三、使用教具、学具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使用教具、学具教学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为目标的。所以, 在运用教具、学具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利用教具、学具教学时, 要把握小学数学知识的尺度, 因为有些知识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没有必要借助教具、学具;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为目的, 而非表面直观的东西, 应该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让小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操作学具, 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把握教具、学具教学的时间, 不能成为操作课;利用教具对抽象知识的模拟, 教师讲解语速要配套等方面。

综上所述, 有效使用教具、学具教学提高小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该弄清教具、学具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发挥两者的最佳效能。另外, 还要注意一些问题。这样, 既可以激发兴趣, 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让数学课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陈洪龙.教具的正确运用[J].农机安全监理, 1996, (2) .

[2]佀同艳.运用数学学具优化课堂教学[J].社会心理科学, 2009, (4) .

教具学具应用 篇5

沙洋县纪山中学 余加美

摘 要

自制教、学具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高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学具

关键词 自制教具 培养 学生能力

仪器设备是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物质基础。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学校办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教学仪器设备无论在配备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具配备不齐全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教具与教材不相匹配,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自行制作适合的教具设备来满足教学需要。初中物理实验的一般教具大都比较简单,精度要求也不高,多数实验是定性的,不少实验可以“随手取材,就地取材”,这就给自制教具、学具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不仅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实现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制教具、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生产生活和物理实验中大量的物理现象。学生为了弄清这些物理现象就会对这些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研究,特别是课本上介绍的一些现象,学生根据研究的目的理解和设计实验,而实验必须有一定的器材,如果不能自制教具和学具,单凭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就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如学生学了活塞式抽水机的原理后,对着自制的抽水机教具模型,有的学生就提问:喷雾器的工作原理是否与它的相同呢?于是我让他们带着疑问找来喷雾器进行拆装,对它的工作过程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手握式微型喷雾器与背负式喷雾器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靠大气压强把药液压上来的。结构稍有不同,背负式喷雾器的阀门是用蛋珠来代替的,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修理喷雾器的生产实践能力。

二、自制教具、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发展的核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制作教学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他们需要弄懂学具的原理。对教具、学具做出点滴改进,要有创造性思维,寻求合适的器材,进行部分的加工组装,也是难得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应该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多材料都可经过设计、制作而成为演示科学实验的好工具,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动手试一试的愿望,如在上《电动机》这一课时,制作简易电动机模型:用长1m、直径0.3mm的漆包线绕成一个8cm×6cm的线圈,一端的绝缘漆全部刮掉,另一端刮掉半周,然后用铝导线制成两个弯钩,与导线、电池、开关相连。将绕好的线圈放入两个弯钩,再将磁铁放入线圈下面并将磁铁固定,使线圈转动时刚好能从上面转过。然后闭合开关,线圈即可转动。本教具原理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即电动机工作原理。制作时有同学就问为什么漆包线的另一端只刮半周?教师便给以讲解:由于磁场的方向没有改变,相对于线圈来说电流的方向改变了,那么线圈将会正转半周反转半周,不会连续的朝一个方向转动,漆包线半周不刮,只让线圈半周通电即只让线圈转半周,另半周靠惯性转动,从而达到连续转动的目的。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知识。后来还有几个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上网查资料,用一节五号电池,一块强力磁铁,一根长10厘米的铜丝制作了一个更简易电动机。用力轻拨铜丝,铜丝便飞速不停转动下去,姜陈江同学制作简易电动机在省第八届自制教具大赛中获三等奖。这一事例充分反映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自制教具、学具进行教学,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学进行实验探索的畏惧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学生首先要弄清原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组装,对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处理。如讲到电磁铁这一节后,学生用漆包线自己绕成了电磁铁,有的同学自制了电铃,还有一个学生家里搞家禽孵化箱,利用电磁铁启闭蜂窝煤炉的风门来调节火力的大小。温度过高时水银温度计中的金属丝导通,电磁铁启动利用磁性关闭风门,使煤炉火力减小,温度下降,温度降低后电源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风门受重力打开,温度又继续上升,从而达到自动控温的目的,他还总结了此孵化箱的优点:与电孵箱相比,电磁铁的电源用蓄电池代替,即使停电用蜂窝煤炉也能自动调节温度。此事例充分显示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造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要做好教具和学具,必须有准备有目的,弄清它的原理和实验操作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就应在课前预习教材制作好教具,为实验作好准备,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学生要自制潜水艇模型,使它达到沉浮自如的目的,就必须搞清物体沉浮的条件以及怎样来满足这些条件,学生抱着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吃透了教材,自学能力就会相应的得以提高。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却会比用仔细调试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实验室里教学仪器的数量有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多了一份担忧,使用时小心谨慎,生怕由于自己操作不当造成教具的损坏,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制,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而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自然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设计出新教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教师要充分重视自制教具的有效利用,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到教具自制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转化为实物成果。这是配备的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

五、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学生自制的教具、学具都是“随手取材,就地取材”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少量加工制作,组装成的教学仪器,是他们自己制作的,不具有依赖性,因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认真钻研,勇于改错的科学精神。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如自制了活塞式抽水机,知道了其工作原理就会修理背负式喷雾器,自己设计制作了电铃模型和电磁继电器控制的自控打钟铃,就不会对常用的电器产生神秘感,就会增强搞清其原理的信心,增强就业的技能,发挥他们自己的个性特长。

六、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若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则学生是在听实验,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低效的。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教具,用自制的教具做实验则结果完全不一样。如在学习热机,用蒸汽轮机演示内能转化为动能时,在学生自制蒸汽轮机的过程中,学生经商量后合作分工,有的学生找来饮水机的加热杯做锅炉,有的用朔料片和胶水制作叶轮,有的找来木料和玩具小车制作机座,有的找来固体酒精作燃料,经过共同商讨反复试验,做成一个效果理想的蒸汽轮机,实验效果相当明显。这样有效的物理实验,给于学生的知识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主要目的和意义。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目的。

浅议小学数学教具学具的有效运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具学具;有效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运用于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听觉感受,也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在广泛使用电化教学带来的乐趣时,往往忽略了传统的教具与学具的运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的作用

(一)学具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操作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参加各类活动,通过看图、看演示、自己动手,利用学具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对提高小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同步发展十分有利。学生一旦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就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从各方面去了解、解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例如:我设计制作的计算转盘,将低段的加减乘计算用一个转盘进行练习,增加了计算的趣味性,学生也可以在玩耍中进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具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情境,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些生活中的问题,数量关系复杂,条件隐藏题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如果教师一味地硬灌,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难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上《角的大小比较》这个内容,我引导学生和我一起用剪两根纸条加小图钉做成角,做成大小不同的角,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大小。结果都不需要老师讲,学生自己便小结出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要把顶点对齐,一条边重合,再去比较另一条边。这样,看似费舌的知识在学生操作中迎刃而解,学生就真正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具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的直观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说得不完全,也予以鼓励和支持,并给予合适的评价,使得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气氛。学习《量角》时,学生在量角的度数时往往会出现把锐角的度数量成了对应的钝角的度数,而把钝角量成了对应的锐角的度数这个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怎样来杜绝错误的发生,结果有学生对常规的量角器进行了改造:把左边0刻度线和外圈刻读数分别涂成红颜色;把右边0刻度线和内圈刻读数分别涂成蓝色颜色。在教学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如何使用量角器:先把量角器的圆心点对准角的顶点。把角的一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如果重合的蓝色零刻度线,就看蓝线所指的蓝色刻度数;如果重合的是红色零刻度线,就看红线所指的红色刻度数。这样,通过量几个角的度数的演示,学生很快地领悟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关键是学生在量角时不会再出现刚好选反零刻度线的问题。这个改造,突出、强化了量角的度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让学生实际操作思考,使学生对这种简捷的解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创造欲望就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实现。

(四)学具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形体认识少,空间观念淡薄。在教学几何知识时,多媒体教学虽能演示几何形体的特征,但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学生缺少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难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先直观感知,再通过不同形式和方位观察、分析、比较,有利于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在头脑里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逐步形成。尤其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具和学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教具和学具,学生对这些几何形体的空间观念也就无从谈起。

(五)学具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学习主体地位的培养。

探究意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处于信息时代的小学生知识视野比较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具进行探索发现,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同时学具的使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教学局面。

二、有效使用教具、学具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教具的有效使用策略

1、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对教具十分熟悉,能够科学的使用和展示。科学的使用教具是进行教学的前提,科学性是提高说服力的关键。准确的展示是数学认真严谨学科特点的体现,抽象知识的具象化是否规范准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切记科学使用教具,准确而直观的表达。

2、使用教具要注意把握时机。要保证教具的有效使用就要在合理的时间准确使用,而不是容易让人产生厌烦的一直使用。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时间都必须要教具的展示,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留给小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理解并掌握。

3、传统教具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根据传授的知识和不同教具的特点,灵活的决定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教具和教学方式,使其各自发挥优势。两者的结合使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减少学生的疲劳感,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创造轻松愉快地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具的有效使用策略

1、学具的选择和操作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因为年龄和心理特点,一般对外界有着相当的好奇心,喜欢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或者小游戏,学具的使用适应了小学生这样的特点,促进了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2、把握合理的学具使用时间。小学教学过程中,学具操作是吸引和集中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式,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具操作的时间必须安排合理。过早的安排学具操作,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扰乱学习计划,学习效率降低;过晚的安排操作又会使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难以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合理安排学具操作的时间。

三、使用教具、学具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如何使用学具教具目标都应该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舍本逐末。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好讲解某个知识是否必要使用学具和教具,有一些知识推过推导就可以得出结论并能够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情况就没有必要采用学具教具,采用可能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使用学具的过程应该是使知识从具象到抽象的;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手亲自操作,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以加深对抽象逻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教具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应配合教具教学的特点等。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教具学具应用 篇7

(一) 通用技术具有自己特色

通用技术并不是单一地接受别人的知识和经验, 而是在将其作为基础的同时重点挖掘自己的知识背囊, 设计出具有独特功能的作品。但这并不表示作品就打造成功了, 因为还需要考虑作品能够满足哪些需求、还有什么是没有达到的、设计是否科学、制作成本与实际应用价值比例是否合理等等。通用技术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技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上, 而科技试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很少。这次课程改革中, 通用技术学科的出现, 无疑成为了改革的亮点。如何让这个亮点更好地发光?组织、开展好技术实践活动是唯一的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不仅是力量, 更是一种能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能够言传的显性知识, 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 而且还包括那些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 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绝不仅仅是动手制作东西, 但动手制作必不可少。

(三)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非专业性

尽管通用技术课程侧重于技能技巧, 但与单一的、以培养某一专长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比较, 有着明显的质的差异。通用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教育, 不是掌握多么精密的技术, 最根本的是在研究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通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 课时不足, 安排不合理

很多学校安排的课时很紧张, 教师只能挑重点内容讲, 有的部分不讲, 有的部分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只能完成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几乎没有。

(二) 教学器材、设备极其缺乏

由于通用技术课知识面广, 教师上课时需要提供的素材资料较多, 只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了。我们只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方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教学用具的缺乏既体现在教师演示用教具的使用上, 也体现在学科的配套实验室器材上。很多通用技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基本都是拿着书本和教案进入课室, 最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没有进行演示的教具, 更别说能带领学生走进通用技术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 师资不保证、不稳定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 不同专业背景的转行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经验、教育机能、技术素养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

(四) 学生动手参与程度低

实践项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参与实践活动, 这样形成了实践活动的死角, 部分学生得不到实践的锻炼, 更没有促进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的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低, 影响实践课的深入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通用技术教学对策

(一) 充分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材资源

依据《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通用技术教材, 是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文本资源,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比如, 对于现在的整套通用技术教科书, 在教学中, 我们要主动积极参考其他版本的内容, 每套教材各有特色, 各有侧重。因此, 无论是从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出发, 还是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现实出发, 对于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都显得十分的重要和迫切。

(二) 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具

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学, 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在规划和配置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设备工具与教学材料时, 应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 提倡自己动手, 因地制宜。教师开发的教具, 所反映的知识一定要符合科学原则;要符合教育方针, 教育思想, 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要求;要有较强的直观性, 趣味性, 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还要考虑购置和使用教具、学具投入的经费和精力, 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 教师应出示与教学相配合的自制教具, 因为自制教具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既能够达到良好的引入效果, 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调动他们对科学奥秘探究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这些教具特别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化学实验室的金刚石分子模型, 在讲授模型和结构强度时可使用;生物实验室的人体结构模型, 在讲授模型和系统时可使用;物理实验室的地球仪, 在讲授模型和结构稳定性时可使用;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模型, 在讲授三视图画法时可使用;物体稳定演示仪, 在讲授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时可使用。

(三)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

通用技术开设到现在并没有专业教师, 基本上很多都是兼职的, 通常是电子专业、机械专业或者电教专业的教师, 有时可能会用一些与技术课程毫不相关的教师, 而在师范学校里也没有设立通用技术这个专业, 因此, 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化的道路要尽快完善。自制教具要求教师了解课程内容与标准, 通过制作从而掌握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可以说, 自制教具是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捷径。

(四)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的高中生似乎已经完全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他们的动手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差, 更重要的是随着动手能力的弱化, 很多学生连思想也开始僵化。因此, 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刻不容缓。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 只要引导得当, 这种好胜心会成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 增强学生拼搏争取、公平竞争的意识, 还要培养学生“胜不骄, 败不馁”的气质,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把实验的现象、规律、数据等一起记录下来, 让学生领略到自然界的奇妙变化和规律性,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 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摘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 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是高中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

教具学具应用 篇8

关键字:数学教学;教具学具;作用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八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深知教具使用的重要性。我的教学经验有限,但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具和学具使用的重要性。因为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知识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是这正是小学阶段孩子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教具与学具的重要性。

一、利用教具,更具直观性、启发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都需要通过教师用教具的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探索发现规律。对于数学基础差、学习非常吃力的学生,则更需要利用教具使教学直观化,帮助理解。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内容时,教材中有一个题目是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的顶点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究周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这个内容显然是比较抽象的。我上课时制作了课件,但发现利用课件演示学生似懂非懂,一脸茫然的看着我,怎么能让学生明白理解呢?于是我重新设计,让每个小组都用4根小棒围好一个长方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去拉,去体会这个过程中周长和面积的变化。有了小棒,学生很容易理解周长没有变,因为始终是那4根小棒围成的图形。但对于面积,底没有变还好说,高变短了学生拉来拉去都体会不出来。不但他们急,我更是心急如焚。突然我灵光一闪,学生的难点不就是拉的过程高如何变的不知道吗?拿两个长方形重叠着放不就解决了吗?开始两个图形重合,然后拉动上面一个,学生自然而然就观察到了底不变,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比原来的长方形的宽短的现象。于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很快得出了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越来越小的规律。多么简单的教具,只是两个简陋的小棒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却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个相当有思维难度的抽象问题。因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所以使用教具能更直观的把数学知识具体化,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借助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帮助非常之大。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我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活动框架,再用带磁性的贴面糊上六个面(六个面分别涂三种颜色),让学生观察这六个面有什么关系。我演示时,将相对的面取下叠在一起,完全重合。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得出两个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再把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铁丝分别用三种颜色), 再拆开进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数数有多少条棱。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准确数出12条棱,并通过比一比,量一量长方体的棱,概括出12条棱根据长短和方向可以分成3组,并且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具虽然简单,但易做易操作,充分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教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外界事物接触很少,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像能力较差,而有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如果不借助于生动直观的教具,小学生是很难以理解的。

例如: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课本上有这样一个实验:两个同样大的杯子,一个装满了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将装满水的杯子中的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结果发现杯子满了水还没倒完。从而说明物体能够占据空间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的含义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由于水没有颜色,后面的学生基本都观察不到,学生对物体占据空间大小没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于是,我就在水中加入了彩色的颜料,这样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水面的变化情况。另外再在石头上系了一根绳子,倒入半杯水后用手提着绳子将石头缓慢的放入水中。于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随着石头浸入水面的部分的增多,水面也逐渐上升。这时候学生可以得到的经验就不仅仅是物体可以占据空间的大小了。他们甚至可以初步体会到,物体浸入水面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通过这些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更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巧妙地运用教具,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化难为易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能力就会有差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常常会和一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生冲突,产生学习障碍,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具,会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障碍,把知识化难为易,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我带了很多立方体让学生来观察,摆成不同的形状,从各个方向看是什么平面图形。做到练习时,很多题目给出很多立方体组成的图形让学生画从某个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遇到有困难的,我就用立方体摆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来做,学生一下就觉得很简单。但突然不知哪个同学嘀咕了一声,“考试时又不能带立方体”。我愣了一下,但我一瞬间看到学生桌上摆的文具盒,橡皮、铅笔芯盒等,脱口而出,“不带立方體你就没办法了吗?”我立刻引导学生,利用橡皮、铅笔芯盒、文具盒等,也可以模拟立方体,虽然不规则,大小不一,但一点不影响判断可以看到哪些面。学生们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综上所述,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同样,我们的教具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数学课,就必须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地运用教具,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互为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环洞庭湖经济圈下一篇:上海市物流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