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19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精选8篇)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实验教具已跟不上教材变化的需要,很多在教材中已不适用,急需补充新的教学仪器与实验器具,这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的需要。但是新的教具的开发、研制、定型、生产,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对课本而言,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还不能及时满足新的实验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具就成为教师填补这一空白的重要手段。自制教具所取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一些废弃物,对这些物体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具有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爱护环境就在身边。我就自制教具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新课的导入。

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小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能收到良好的激趣效果。例如,我把电磁铁的原理加入起重机模型,设计制作了“电磁铁起重机模型”,在教学《电磁铁》一课中,新课开始,首先出示“电磁铁起重机模型”让学生猜测,这个起重机能否吸起铁块?待学生产生争议时,接着教师演示:接通电流,慢慢摇动起重机,口里念念有词:“起来,起来„„”,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真是奇怪了这个小小起重机为啥能吸起铁块?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大

(三)扩大视野——变演示实验、小实验为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并且 “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器材,只好作罢。”可见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我在“液化演示实验的改进”教学课后,鼓励学生课外收集材料,主动制作学具,共同探究液体的汽化以及气体的液化等实验,从而理解液化石油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鼓励学生模仿、创新制作学具,注重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扩大了学生活动的视野。

(四)补充实验——利于探究活动开展

在《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小电珠、导线、电池组装的电路检测器,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主动探究过程。通过预测、实验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区认识什么事导体和绝缘体,在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导体和绝缘体时,有的同学达成共识,如:玻璃珠、布条、塑料尺、橡皮擦等是绝缘体,回形针、铝片、钥匙等是导体,而对有的材料学生就有分歧如大地、人体、不纯净的水、潮湿的布,学生有的说是导体,有的说是绝缘体,因为有的同学试过手、自来水等接入电路,小电珠并不亮。产生分歧时,为了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活动,我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功能设计了“物体导电性测试器”,将流经被测物体的微小电流通过两个三极管构成的复合管放大点亮电珠。学生利用“物体导电性测试器”进行探究活动,有效解决了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潮湿的布是不是导体这一难题。让学生在认识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等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问题达成共识,为学生学习“安全用电”打下基础。自制教具的应用,补充了学生在实验中的难题,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实验的开展。

(三)变抽象为直观——突破难点。

我们在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及练习正确读数时,手中的标准温度计就显得过小而不便学生观察了,这时在教具制作中就要考虑到由抽象为直观。我的做法是这样的:课前用比较大的木板、染上红色的粗线等材料先制作一个演示温度计,随着红线的拉伸可以随时更改显示温度,这样既方便教学,又提高教学效益。

又如在做斜面的实验时, 由于简单机械实验盒里的滚筒的质量较轻,用弹簧秤托着在斜面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很小,弹簧称的读数也很小,这就不利于学生读数。于是,我就动员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滚筒,其制作如下:往空的小型旺仔牛奶瓶里罐入100克的沙子,再用铁丝做个拉还,用透明胶封好口子,自制滚筒就制作好了。用自制滚筒进行实验,其实验读数差别就大了,学生就容易分析实验的结果。

教师的自制教具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适应性强,有新意,构思巧妙,就地取材,容易制作,节约经费,使用方便,而且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可以很好地满足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是广大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际体现。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用自制教具创设孩子们的学习环境,用自制教具传递知识和文化,用自制教具愉悦孩子们的心情,用自制教具促进孩子们发展。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 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 有意识地创设好奇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在讲述“物体的浮沉”时, 根据课程特点, 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 出示自制教具 (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 , 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 气球沉浮子下降, 同时像玩魔术一样, 另一只手加以指示, 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 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

配合教学把一些不太复杂、材料又容易找的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 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初中九年级可以配合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让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配合杠杆原理的教学, 让学生制作“杆秤”。在初中八年级, 可以配合电磁的教学, 让学物自制“指南针”、“小电动机”等。通过自制这些学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 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 不但要亲自动手选取工具, 寻找和处理材料, 而且在制作过程中, 还要动脑解决不少问题, 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二、放大情景, 扩大学生的视野

自制教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景现象起着放大、直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述电流表、电压表、水表等的使用和读数时, 就可以用层板和彩色贴纸等制作成电压表、电流表刻度盘演示器、水表刻度盘演示器, 其大小为80cm×60cm左右, 且为活动教具, 增大了可见度和直观性, 克服了常见固定仪器的一些缺点, 便于学生观察和读数。这样的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体现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 并且“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 但没有合适的器材, 只好作罢”。可见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 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缩短实验时间, 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

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 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 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 效果再不明显,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自制教具、学具可以改进某些实验, 达到简化操作步骤、缩短实验效果的目的。例如做硫酸铜的扩散实验时,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现象。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改进:取一只装清水的烧杯。用长滴管吸入少量黑墨水, 然后将它插入烧杯的底部, 滴出一些墨水后慢慢地取出滴管。过一会儿墨水散布到水中。为了使现象明显和减少时间, 可以在烧杯后面加一张白纸, 并采用温水实验。

四、弥补现有教具、学具之不足, 使实验课上得更精采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 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表明: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作为物理实验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 在现今中学理科实验配备中, 能适应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仪器设备还不够完备。物理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只有用心探索, 悉心教研, 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 才能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 才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做“压缩空气引火实验”中用硝化棉代替乙醚效果更好。另外, 有些看起来十分简单的教具、学具, 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不值得批量生产, 但是对教学上来说又特加紧急需, 这类教具、学具种类繁多, 生产厂家根本承揽不了, 即便包揽了, 其产品也不一定合乎教师的口味。这一大批教具、学具留下的空白, 只有教师自己去填补了。

五、为研制新教具、学具, 开发新实验提供素材

初中讲“磁化现象”时, 可以制作这样一个教具进行演示:在一个试管内装满铁屑, 塞上胶塞, 用蹄形磁铁的一个极在试管壁上沿同一方向轻轻滑动, 使试管内的铁屑被磁化, 便可以吸引铁钉、铁片。振动试管后, 磁性消失了。这个实验能形象、直观地演示铁磁性物质被磁化和退磁现象。教材在“熔化和凝固”一节, 只简单提出“液体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可以开发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在试管中装入少量海波晶体。放在洒精灯上加热使其完全熔化。然后让其自然冷却。让几位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这时他们感到海波是不热的。然后用一根玻璃棒插入试管中蘸取少许溶液, 取出后把玻璃晃动几下, 再次插入试管中, 会看到海波溶液急剧的凝固起来。这时再让原来几位学生触摸试管壁, 他们则会发现试管壁热得几乎烫手了。这个实验, 能使学生对凝固放热形成深刻的印象。

既然自制教具、学具有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 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目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向前发展, 新科技新材料不断涌现, 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只要科技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教学内容就会不断变化, 国家对教具、学具的开发与研制工作就要一直进行下去, 研制和完善自制教具、学具工作就成为教师们的一个永远时髦的课题。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教学活动。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验, 就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着重探讨了教具、学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教具;学具;兴趣

近年来,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和办学条件的重大改变,教学仪器设备无论在配备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实验教学的条件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这些正规教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制作学具,并应用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下面,笔者就自制教具、学具应用在教学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地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述“物体的浮沉”时,根据課程特点,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出示自制教具(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气球沉浮子下降,同时像玩魔术一样,另一只手加以指示,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

配合教学把一些不太复杂、材料又容易找的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中九年级可以配合弹簧测力计的教学,让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配合杠杆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制作“杆秤”。在初中八年级,可以配合电磁的教学,让学物自制“指南针”、“小电动机”等。通过自制这些学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不但要亲自动手选取工具,寻找和处理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还要动脑解决不少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二、放大情景,扩大学生的视野

自制教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景现象起着放大、直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述电流表、电压表、水表等的使用和读数时,就可以用层板和彩色贴纸等制作成电压表、电流表刻度盘演示器、水表刻度盘演示器,其大小为80cm×60cm左右,且为活动教具,增大了可见度和直观性,克服了常见固定仪器的一些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读数。这样的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并且“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器材,只好作罢”。可见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

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自制教具、学具可以改进某些实验,达到简化操作步骤、缩短实验效果的目的。例如做硫酸铜的扩散实验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现象。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改进:取一只装清水的烧杯。用长滴管吸入少量黑墨水,然后将它插入烧杯的底部,滴出一些墨水后慢慢地取出滴管。过一会儿墨水散布到水中。为了使现象明显和减少时间,可以在烧杯后面加一张白纸,并采用温水实验。

四、弥补现有教具、学具之不足,使实验课上得更精采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表明: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物理实验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在现今中学理科实验配备中,能适应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仪器设备还不够完备。物理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探索,悉心教研,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才能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做“压缩空气引火实验”中用硝化棉代替乙醚效果更好。另外,有些看起来十分简单的教具、学具,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不值得批量生产,但是对教学上来说又特加紧急需,这类教具、学具种类繁多,生产厂家根本承揽不了,即便包揽了,其产品也不一定合乎教师的口味。这一大批教具、学具留下的空白,只有教师自己去填补了。

五、为研制新教具、学具,开发新实验提供素材

初中讲“磁化现象”时,可以制作这样一个教具进行演示:在一个试管内装满铁屑,塞上胶塞,用蹄形磁铁的一个极在试管壁上沿同一方向轻轻滑动,使试管内的铁屑被磁化,便可以吸引铁钉、铁片。振动试管后,磁性消失了。这个实验能形象、直观地演示铁磁性物质被磁化和退磁现象。教材在“熔化和凝固”一节,只简单提出“液体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开发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在试管中装入少量海波晶体。放在洒精灯上加热使其完全熔化。然后让其自然冷却。让几位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这时他们感到海波是不热的。然后用一根玻璃棒插入试管中蘸取少许溶液,取出后把玻璃晃动几下,再次插入试管中,会看到海波溶液急剧的凝固起来。这时再让原来几位学生触摸试管壁,他们则会发现试管壁热得几乎烫手了。这个实验,能使学生对凝固放热形成深刻的印象。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浅谈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规律、原理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的,所以做好实验教学至关重要。由于农村中学教学设备配备不足、仪器老化落后,一些实验不能完成。教材对实验的高要求与当前中学实验器材不足或实验器材效果不好的矛盾,尖锐地摆在执教老师的面前。能否解决这个矛盾, 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在实验器材不足或者教具不能很好反映实验效果,或者现行某些仪器因实验效果差的情况下,如何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验和创新能力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教学中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通过师生自制教具与学具来达到这个目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学生自制教具(包括学具)做实验,不仅具有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对于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积极有效的进行,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通过自制教具做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等实践活动的内在积极因素性,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对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只要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物理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会倍增。由于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多来自学生的身边:一个杯、一只蛋、一把梳子、一 个木棍。一把尺子 一张纸等,都可以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制作的教具,用它们产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让学生从‚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学生会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讲光现象时,组织学生对学生制作的小孔成像和潜望镜进行评比,选出部分做的好的让学生观看,这样学习物理的兴趣激起了,学好物理的信心也就树立起来,课堂上不再拘谨、胆怯,开始敢于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从而调动起了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差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对物理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也就变得爱学、好学、从而学得比较好了。

二、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在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物理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之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制教具更能锻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制教具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可以改变以讲为主、以讲代做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加强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自制教具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让知识变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只有通过动手才能实现。因此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小实验。利用生活中的废品自制教具、改造实验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 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的简易刻度尺、测力计、杠杆、潜望镜、温度计 等,学生就地取材,亲手制作,亲身体验,把自制教具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与生活中的紧密结合,通过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理性认识加深对感性认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和教师制作的教具,在课堂与课下都可放心让学生去观察、触摸,甚至拆卸、重装,这样,可训练出学生熟练的实验技能,然后再用物理的仪器进行实验,学生们有了前期的操作训练,实验时就会少出错,甚至不出错,顺利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又训练了其实验能力,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三、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制作过程更能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大多数自制教具并不是简单的仪器仿制,而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并由许多师生共同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师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师生经过集思广益,将电学、力学综合在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利用电磁继电器原理控制小车同时运动,能够明显的比较出小车在三个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通过一次次改进,最终使演示效果明显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再如 我在讲授八年级《生活中的透镜》时,按教材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后,布置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做个照相机。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同学拿着自己做的照相机来了,有的是用易拉罐做成暗箱,有的是用‚水透镜‛制成镜头,还有的‚镜头‛可以向前或向后伸缩。从他们多种多样的取材,形态各异的造型中,发现了他们了不起的创造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节约意识

物理教具是用来做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因此,它的制作必须符合物理原理和科学理论,即教具必须既能反映出所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理论,而它的制作自身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把物理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在总结经验,检验、检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来回、反复反馈,既应用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

同时,在教具制作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小铁丝、废铁片、木材下脚料、用完的一次性针管(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试探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5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自制教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与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全体学生的协作与合作意识的形成、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以及通过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入手,阐明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旨在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器材不足或效果不佳等问题。

【关键词】自制教具 实验探究 兴趣 创新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当前,大家已经把实验教学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意识到了其重要性。教材对实验的高要求与当前中学实验器材不足或实验器材效果不好的矛盾,尖锐地摆在执教老师的面前。能否解决这个矛盾,便成为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在实验器材不足或者教具不能很好反映实验效果,或者现行某些仪器因实验效果差的情况下,如何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教学中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加大师生自制教具与学具来达到这个目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学生自制教具(包括学具)做实验,不仅具有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对于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积极有效的进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自制教具做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究与学习的兴趣。由于目前许多中学演示实验仪器较少,常常需要教师自行设计和制做各种演示教具。当我们把废旧物品制成的教具摆到物理课堂时,学生们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一种好奇心油然而生。这些每天都看到用到的东西里面也有物理学问吗?能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比如,塑料瓶,这种大家司空见惯而又经常把它们当作废品随处乱扔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它里面还有什么道理,在此就列举一二,说明它经过处理与加工在热学、光学、电学、力学中的应用吧。试验一: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试验,将一塑料瓶内装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紧压在瓶口,然后使瓶口朝下,发现硬纸片能托住水,有力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也可将燃烧的蜡烛放入塑料瓶中,一会儿后,取出蜡烛,用自来水冲瓶子,可观察到塑料瓶被压瘪,也能说明大气压是存在的。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透过盛水塑料瓶,看书本上的字,会字变大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实验三:摩擦起电实验,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发上反复摩擦,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实验四:探究摩擦实验,用手抓住一塑料瓶,瓶子没有落下来,说明它受到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将一装满水的塑料瓶放在水平地面上,使其从同一位置分别向前滑动和滚动,比较两次运动中所用推力的大小。前者是滑动摩擦,还需要家长们的配合与支持,这样他们就会加强与同学、家长的沟通,获取他人的协助,或主动去协助他人,从而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

比如,学校以前曾举行的一次航模比赛,学生们积极合作,在准备材料及技术方面时,他们就主动到工厂(我们地处一个飞机制造厂旁)去寻求技术和材料上的帮助;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焊接,得到了焊接工的帮助;需要镀层,得到了父母的帮助等等,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热情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减弱,相反他们更加有了信心,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个过程他们不仅仅得到了航模比赛中的成功,而且他们学会了协作,懂得了合作力量的巨大,从而促进学生意识的形成。

三、自制教具的制作,有利于他们自身物理知识体系的完善,去追求和探索物理学的奥妙。

在安排学生自制教具时,一定要注重与课堂教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在自制教具的制作过程中,肯定会需要懂得其中很多的物理学知识和道理,那么教师们根据需要进行教学或者指导,这样,教学的目的性也就会更加强了。学生也会按照需要去索取自己的知识。

比如,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的试验中,让学生先明白电磁铁的构成,然后让学生自制电磁铁,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会思考需要多少线圈、多大电流、铁芯的粗细以及长短等,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同学们就可以通过比

由学生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同步制作补充。教师也应当经常指导学生自制应用型器材,如,用废旧针筒制成量筒,自制手电筒,土电话、针孔相机、杠杆、牛栏饮水器报警器,电脑内部散热装置,自制电风扇,废旧灯泡模拟制造火箭等等。学生有了自己的展现的天地,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班级中展示他们的作品,他们会以此而获得收获的满足感,以便促进他们更大的创作热情。

(三)经常进行科学小制作比赛

分阶段进行自制作品进行展示,(比如按照书本顺序或按照电学、力学、光学、声学等顺序进行)。老师可以在本班进行比赛,也可联合同年级的老师开展评比,或上升到整个学校范围进行制作比赛,这样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可能会更加浓厚。另外,在成品中要求:

1、必须写出制作原理;

2、解决实际问题;

3、推广应用的范围等。

可以建议学校开展小小发明家比赛,并且要一直坚持下去,获胜者获得小小发明家称号,把他们中的优胜作品在全校橱窗中展示,或者推荐到省市区等地去参与比赛,获取更高的荣誉,这样,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就会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和承认,学生的参与面也就会更广,我校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不仅仅是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参与的项目,它还可以使很多有创造力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得到展现的机会,也是让他们从成绩不顺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好方法,得到胜利者的愉悦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路》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06)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6

1、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对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只要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物理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会倍增。

由于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多自此学生的身边:一个杯、一只蛋、一把梳子、一个碟子……,都可以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制作的教具,用它们产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让学生从“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学生会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学习兴趣,好象真理的发现者就是他们,自己成了学习物理的真正“主人”,从而不再觉得物理理论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研究物理并不神秘。这样,对物理的神秘感破除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激起了,学好物理的信心也就树立起来,课堂上不再拘谨、胆怯,开始敢于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从而调动起了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差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对物理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也就变得爱学、好学、从而学得比较好了。

2、增强演示效果,完善教学效果

一次演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虽然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长,使得各校的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但适时使用自制教具却能增强演示效果,起到意想不到的好作用。例如:在演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我补充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大家常吃的大萝卜,中间拦腰一切,取其带根一半,中间挖空,然后将其用力按在一洁净的平底盘子里,这时,拎起萝卜根,会连盘子一起带起,用很大的力才能将它们分开,由于所用的材料极为简单(半个萝卜,一个盘子),又来自学生身边,学生深信不疑又极想弄清其中原因,教师趁机分析引导,使学生真正明确地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存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启迪思维,激励创新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观察,爱动手,而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寻找,因而老师演示使用后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的欲望,老师再予以适时激发引导,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激励学生发明创新,想方设法使教具变得更加完美、适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用物理学的观点重新认识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例如在学习长度测量时组织学生制作了刻度尺,在初中物理总复习阶段再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应用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设计多功能刻度尺,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设计出了装有小灯泡照明可在黑暗环境使用的刻度尺、装有凸透境既可测长度又有放大作用的刻度尺、在柔软绳子上带有刻度既能测直线距离又能测地图图上距离长度的刻度尺等多种方案,使学生开阔了思维;同时,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但要亲自动手寻找合适的工具、材料,还要动脑考虑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如何使装置更恰当、合理,如何使产生的现象更清晰、明显,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的思维能力,及判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4、前期操作,训练技能

不论老师还是学生自制的教具,一般制作都比较简易,例如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的简易测力计、杠杆、验电器、电学实验用开关和灯座等,通常都是就地取材,易制易修,且可达到人手一个,因而在教学中使用时就不怕弄坏,在课堂与课下都可放心让学生去观察、触摸,甚至拆卸、重装,这样,可训练出学生熟练的实

验技能,然后再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仪器进行实验,学生们有了前期的操作训练,实验时就会少出错,甚至不出错,顺利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又训练了其实验能力,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物理教具是用来做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因此,它的制作必须符合物理原理和科学理论,即教具必须既能反映出所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理论,而它的制作自身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把物理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在总结经验,检验、检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来回、反复反馈,既应用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

同时,在教具制作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小铁丝、废铁片、木材下脚料、用完的一次性针管(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6、自制教具,让物理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物理。

自制教具让物理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材料做物理实验,能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重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赞扬

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好玩、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平时对他们的小制作、小发明多加以鼓励和赞扬,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兴趣和创新意识的一种好方式。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或者和其他同学合作设计、动手做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实验自由度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控制实验的进程,深刻感知实验现象。通过课外小实验1还能养成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自制教具一般具有取材容易、经济的特点

可大量利用现代生活产生的废弃物, 而且制作都比较简单、方便, 有利于师生共同完成。这不仅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动手能力及创造精神。例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都是师生共同制作自制教具的常用材料。

二、自制教具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

趣味性对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实验, 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 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它不用像正规教具那样“正规”, 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这也是自然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三、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之不足而设计制作的

利用自制教具, 实验结果更明显更直观, 学生更容易观察到。例如, 在九年级《水的压力》一课中, 课本上的实验设计是利用两个蒙有橡皮膜的漏斗, 中间用乳胶管连接起来, 把其中一只漏斗按入水中, 观察另一只漏斗上橡皮膜的变化, 从而发现水有压力。

四、自制教具可以较好地填补现有教具的空白

利用自制教具易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实验效果更好。例如, 在《电流》一课中, 电流在导体中是怎样流动的,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学生不能亲眼目睹, 所以一般记忆都不很深刻, 讲过后不久就忘掉了。能否制作一件教具, 让学生能直观地地看到电流在导体中是如何流动的呢?为此, 我应用电子学知识, 利用发光管像流水灯似的依次发光来模拟电流在导体中流动的情况。

五、自制教具可缩短实验时间

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自制教具;初中数学;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兴趣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逐渐引入课堂,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也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气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制教具可以使枯燥的数学概念活起来:利用剪剪、拼拼、摆摆去寻找“神秘”的数学规律;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测量和计算,提出假设并予以证明或否定。

一、数学自制教具的术语界定

自制教具的特点:

1.自制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自制教具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而设计制作,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融为一体。在弥补教学仪器配备品种数量之不足、扩大学生动手操作使用教具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自制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自制教具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师生在使用时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数学教具可以边讲边做,边学边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它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同一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达形式,以适应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是正规教具所无法比拟的。

二、自制教具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时,我事先让学生用四条木条做好一个任意平行四边形,并分别用两条橡皮筋连接对角,形成对角线。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平行四边形进行拉动,通过操作、猜想和度量发现对角线的性质,再对发现的规律进行一般性验证,最后用几何语言和文字语言阐述这一规律。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不再神秘,印象深刻。

2.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在教学“三线八角”时,我利用三根木条和两颗螺丝钉制作了一个三线八角的活动教具。实际上就是三根木条两个钉子,木条能互相转动,能转出各种不易分辨的角。在认识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后,再增加难度,随着木条的变化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巩固新知,让他们的认知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3.形象直观地解释概念

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若能用多媒体来演示日全食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盛大的视觉冲击下,探究出圆与圆的5种位置关系,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自操作、感知,则对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清晰。所以新课引入时我先跟学生讲,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演示一个伟大的天文奇观,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奇观,学生马上进入了状态。然后我就用事先剪好的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纸板给他们演示了日全食的过程,学生马上就猜到是日全食。再用多媒体演示日全食的过程,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情境。接着我又问:在刚才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两个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学生因为有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立刻就想到利用交点的个数去分类:相离、相切、相交。我又将相离和相切的两个情况再演示,让他们看到不同,到要继续分类。再从外切和内切入手找到,圆心距与两个圆半径之间的关系。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就只剪了两个圆,操作简单、效果好,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五个概念了然于胸,达到让学生动态观察到5种位置关系的目的。

4.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测量和计算,提出假设并予以证明或否定,从数学模型的建立到演示、从性能预测到规律的探求,从而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时,我利用图钉和硬纸条,制作一个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四边形拉动到什么位置时面积最大。学生在老师演示的过程中,马上会想到,底不变,高最大时面积最大,即邻边相互垂直时。我又提问:如何给这个四边形命名呢?学生立刻搜索记忆库,将小学中学过的矩形知识寻找到了。这样课前的探究问题的主动解决,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适时激励他们去探索矩形的性质。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自制教具,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用眼观察的机会,进而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学得既轻松又透彻。让我们正确认识教具,合理使用教具,有效利用教具,为初中的数学教育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卢一鑫.如何进行教具开发[J].教学与管理,2009(4).

上一篇:公益慈善助学活动下一篇:党校学习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