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应用

2024-09-02

教具应用(精选12篇)

教具应用 篇1

中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心是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在妇产科教学中,“正常分娩”是实践性较强的课题,也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所以上好实验课是关键。笔者通过自制胎盘模型和脐带模型,使学生在“正常分娩”的实验课上能得到系统和充分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较为熟练地完成诸多内容的操作,且模拟操作过程接近临床实际。模型还可以供学生进行“人工徒手剥离胎盘术”、“脐静脉注射”等内容的操作训练。模型具有可以反复使用、制作容易、成本低、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较好的特点。现将胎盘、脐带模型的制作过程及应用介绍如下。

1 模型的制作

1.1 胎盘模型的制作

1.1.1 制作模型的物品

海绵垫(肩垫)、红色化纤布、白色化纤布等。

1.1.2 制作过程

将海绵垫(肩垫)剪裁成2个半径约8~10 cm的半圆形,将2块海绵垫(肩垫)拼在一起,即成一个直径约16~20 cm、中间厚、边缘薄的近似圆形。在其外面包红色化纤布,并将一面分格缝成18~20个小区,成为母体面小叶,即成胎盘母体面,另一面缝上白色化纤布,中间连接脐带,即成胎盘胎儿面及胎膜部分。

1.2 脐带模型的制作

1.2.1 制作模型的物品

纱布、自行车充气小胶管若干条、红色钢笔水、蓝色钢笔水等。

1.2.2 制作过程

先将自行车充气小胶管若干条分别浸泡在红、蓝色钢笔水中,染色后将2条红色及1条蓝色(2条动脉、1条静脉)自行车充气小胶管外包纱布缝合,分别制作成长15cm、40~50 cm的脐带模型。

将胎儿模型与长15 cm的脐带模型缝在一起,再接上40~50 cm的脐带模型,最后将其缝接在胎盘模型的胎儿面上,模型就制作完成了。

2 模型的应用

模型制作完成后,即可进行操作训练。模型主要是让学生用在“正常分娩”中第三产程处理的操作训练上,使模拟操作过程接近临床实际。胎盘模型还可用于“人工徒手剥离胎盘术”的操作训练,脐带模型可用于“脐静脉注射”的操作训练。

2.1“正常分娩”模拟操作训练

在“正常分娩”的模拟操作训练过程中,娩出胎儿后,先在距胎儿脐轮15 cm处上2把止血钳,用剪刀将位于2把止血钳中间部分的脐带剪断,即剪断脐带缝接处;在近脐轮0.5 cm处上1把止血钳,再在止血钳上0.5 cm处剪断脐带;对脐轮周围进行消毒,在脐带残端套上气门芯,挤去残留血,再进行消毒并围上开叉纱布,最后用脐绷带包扎。

确定胎盘已经剥离后,左手握住子宫底并按压,右手轻轻牵拉脐带,当胎盘娩出阴道口时,即用双手捧住胎盘向一个方向旋转,同时向下、向外牵引,使胎盘完整娩出。娩出胎盘后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在下一位学生练习前再将脐带剪断处简单缝好。

2.2“人工徒手剥离胎盘术”模拟操作训练

用双面胶纸粘贴胎盘模型的胎盘母体面,再将胎盘模型粘贴到分娩模型上即可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在“人工徒手剥离胎盘术”的操作过程中,可用左手牵住脐带,右手指合并呈圆锥状沿脐带伸入子宫腔内摸到胎盘边缘,手背贴子宫壁,手指合拢,用手掌的尺侧缓慢将胎盘自子宫壁分离,待胎盘完全剥离后,用手牵引脐带,协助胎盘娩出。

2.3“脐静脉注射”模拟操作训练

将脐带模型中的自行车充气小胶管一端用线绑紧,另一端注入略带红色的水,同时也用线绑紧,即可进行模拟操作训练。进行“脐静脉注射”模拟操作训练时,可将针消毒后进行穿刺,针梗进入脐静脉(即自行车充气小胶管)中,回抽有回血时,就用止血钳夹住针梗上的脐带固定,还可进行推药、更换针筒等操作训练。

3 应用模型教学的体会

我校自1995级助产班采用该实验教学方法以来,妇幼医士、助产、护理等专业均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3.1 模型制作成本极低

制作模型选用的材料简单,成本极低且制作好后的胎盘模型经久耐用,不易损坏,可反复使用。脐带模型虽易被剪坏,但其制作简单,学生自己也可参与制作。

3.2 模型制作简单,使用效果较理想且可操作性强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正常分娩”全过程的操作训练较难完成,学生只能在毕业实习前通过影视资料的观看来了解该过程,不能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而“正常分娩”实验课要求学生在模型上进行接生全过程的模拟操作训练,通过自制教具模型,解决上述实验教学中的难题,使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独立完成模拟操作训练,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模拟操作训练的机会,达到了中等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个目的。该实验教学方法经历届学生使用及实习医院的评价反馈均较为理想。

摘要:现介绍教具胎盘、脐带模型的制作及应用, 以供学生进行“正常分娩”等技能操作训练时使用, 其优点是模拟操作过程接近临床实际, 且模型可反复使用, 经多个年级使用及临床实践反馈, 其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并被师生接受。

关键词:胎盘模型,脐带模型,制作及应用,模拟操作训练

教具应用 篇2

河南省信阳市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幼儿园 熊明霞

[内容摘要] 数学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学具,它是架在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数理逻辑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实物操作材料、多种渠道制作半抽象、抽象操作材料,整合资源、合理运用,统筹管理,让数学教学更轻松、让幼儿更乐学,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 数学、操作材料、开发、制作、运用

数学知识是一种典型的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逻辑――数理知识。而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思维,这就决定着幼儿学习数学是要将抽象的数理知识物化成数学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不断地与数学操作材料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数学方面的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数学操作材料是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具。但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幼儿园数学操作材料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为只要让孩子动起来就是操作了。比如:用书面作业代替操作练习。有些教师会片面地认为,书面作业给了每个幼儿活动的机会,符合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的原则。而大多数书面作业是需要幼儿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来表述,比如:让幼儿在图片上把相关性的内容用线条进行连线,要幼儿列出加减法横式等等,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可操作性,这与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是相违背的。

二是让幼儿看操作。有些教师能认识到操作活动的重要性,但有的教师为了省事,只让部分幼儿上台前操作,大多数幼儿还是学习的旁观者,很少有操作活动的机会。

三是教师讲解在前,幼儿操作活动在后。教师仅依据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只是通过直观的教学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使幼儿被动接受知识。结果是:只见教师主导教,未见幼儿主动学。

四是操作材料固定化、模式化。教师怕麻烦,一切操作从简。让幼儿掰掰手指数一数,或总是用同一种操作材料进行同一类型数学知识的练习。如:从2到10的组成分解,教师每次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都是雪花片。

再者,只重课堂教学,轻视生活实践。有的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注重让幼儿主动学习,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但较少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纸上谈兵”。操作材料的单一匮乏反映出我们教师对数学操作材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也就轻视了幼儿的操作活动,轻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不善于发现和挖掘我们生活周围潜在的数学教育资源,使数学学习单调乏味,削弱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数学操作活动的重要性

在数学的“教”与“学”之间有着一个极其重要的“链环”。这个“链环”就是数学操作材料。

关于操作材料的重要性,蒙苔梭利是这样认为的:“让我听了„„,我随后就忘记了;让我看了„„,我就能记住;让我亲自去做,我就能真正理解。”也就是说,当孩子听你说一件事,他过后就会忘记,在脑海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如果你让他单纯地用眼睛看,由于直观形象加深了孩子对该事物的印象,使他能记住该事物,但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是被动、消极地在学习,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压抑学习者的个性,最终导致消极的学习效果;如果你让孩子亲手去操作去感知,经过反复地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从而发展自己的能力,“做”就是让儿童的潜在能力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充分自由的活动,进行自我训练、自我建构、自我发展,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知识在本原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最初便是纠缠的、不可分的――中发生的。”简而言之,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成人经常会向儿童传授未经操作的知识,由于只是单纯的模仿,并未被儿童这个主体所同化,儿童在运用该知识点的理由往往就是:“这是老师(或某某)告诉我的。”而不是:“我自己想的”或“我猜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通过动作来帮助理解。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而数学又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体系,幼儿学习数学更是离不开操作练习,儿童在进入形式运演阶段前,对客体的操作对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开发与运用

《纲要》指出,数学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要善于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的操作材料也应尽可能地来源于生活。

1.开发生活中的操作材料

①.从生活中挖掘现成的操作材料进行数学学习

幼儿在园生活的过程中有不少环节蕴含着数学知识。如:小班幼儿认识“1”和“许多”。教师就可在餐前,给每个小朋友分发勺子、碗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炊事员给我班小朋友送来了多少碗、勺,老师分给每个小朋友几个碗、勺?还可留下思考题:小朋友吃完饭后,小碗收进桶里、小勺放进盆里,再看看桶里又有多少碗?小盆里有多少勺?等等。幼儿园里每班有许多小朋友、许多椅子、许多积木、许多杯子;吃点心时又会出现许多饼干、许多水果、许多牛奶等,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关注这些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信手捏来的操作材料,在生活中就让孩子感知了数学知识,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数概念;还可以结合吃点心认识饼干的形状;结合看图书认识页码数字练习点数、掌握数字进位等;让幼儿从家里带来高矮粗细不同的易拉罐来通过比较区分物体的高矮粗细。

生活中存在着的数学现象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要善于观察思考,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一切现成的“操作材料”,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服务。

在生活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教育,不仅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且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也是最简单明了的数学操作材料,省略了教师繁锁的教学准备过程,教师教学轻松自如,孩子学习生动活泼。

②.利用废旧物品巧妙制作数学操作材料

由于数学的学习最终还是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那么数学操作材料也不只是实物操作材料,还应有半具体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圆点卡片、计数器等)和完全抽象的操作材料(数卡、分合号、加减符号、等号等)。这些抽象和半抽象的操作材料有些还是需要成人来制作的,我们教师也可以发动家长来制作。如孩子人手两套的1――10的数字卡片、圆点卡片,可以用废弃的硬纸盒来制作。

同时,由于数学活动操作材料需要量大,全部由教师自己制作是相当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如果能发动孩子、尽孩子的能力去自己动手制作,孩子在操作自己“生产的产品”时一定倍感亲切,更有了参与活动的兴趣,也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实用价值,同时也炼就了一双双灵巧的小手。例如:发给每位小朋友一些橡皮泥,捏制厚薄不同的饼干,长短不同的面条、进行排序练习等;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自制双色苹果(一面是青苹果、一面是红苹果),用它可以进行组成分解、分类、排序等数学知识的操作练习等等。

利用废旧物品、发动家长、小朋友共同制作,不仅能为幼儿园节约经费开支,也为教师减轻了负担,使得教师不用再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而犯愁。同时教师在组织制作操作材料时一定要本着多功能性、耐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来设计制作数学操作材料。

2.创设数学的学习环境,使幼儿能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①.创设数学学习区

皮亚杰提出,应组织和创设一种合适的环境,让儿童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这个环境既包括各种学习的材料、工具、空间和时间,还包括幼儿之间适当的交流与合作。设置数学活动区域,更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学操作材料进行活动,在这里孩子既可互相交流合作又可自己单独操作练习,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数学活动区提供的材料可以结合当前数学学习内容上进行上下扩展,在内容上既可是前瞻性的又可是后延性的、辅助性的;在难度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提供难度层次不同的数学操作材料,既有实物操作也有半抽象、抽象的操作材料。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活动材料。

②.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图例化

知识的学习最终是在于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是确确实实的存在我们的周围,如果我们不去留心也就不会想到它的存在,也就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并运用它。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让幼儿认识钟表,掌握整点和半点,只用一节课两节课,是很难让绝大多数幼儿都完全掌握的。绘制“生活常规图解”将钟表刻度与数字表示的时间结合在一起进行标识,教师组织幼儿来以绘画形式表现各时间段的活动安排场景,教师再注上汉字说明,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生活常规图解”就产生了。在日常生活中每到相应的时间,教师就引导幼儿关注大家共同自制的作息时刻表,日久天长孩子自然耳熟能详。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巧妙的将数学知识溶入其中。

再比如,在幼儿上下楼梯的右侧台阶上依次写上1----10(甚至更大的数序)的数字:上楼梯是正数,越数上的越高,孩子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无意中就练习了点数,比教师握着幼儿的小手教其点数实物、或图片要省事儿的多。幼儿下楼时还可以练习10以内的倒数。

3.数学操作材料的管理与运用.

幼儿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基本上可分为实物性、半抽象性和抽象性操作材料。实物性操作材料,有一部分是教师随时可以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不存在操作材料的贮存和保管问题;有些实物性操作材料(如:杏核、桃核、大小、颜色的不同瓶盖、不同长短的小棒等)、半抽象性和抽象性操作材料,则是由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惧或制作的,在数概念的教学中会经常用到要注意保存;比较精美的图片类的操作材料一定要压膜过塑保存,使其能经久耐用;有些操作材料则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如认识几何形体、认识时间的操作材料等等,这些操作材料用后存放在幼儿园教具室统一管理,以后还可以循环、轮流使用,这样就能充分提高操作材料的使用价值。

丰富幼儿操作材料的另一个办法就是资源共享。假如一个幼儿园每个年龄段有多个班级,每个班级设计制作一套操作材料,班与班交换使用,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进行了多种材料的操作学习。例如:大班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分解,每班教师可以分别组织大家制作双色苹果(青苹果、红苹果)、组成分解盒,收集小棒、吸管等,在进行2—10的数的组成分解的一系列教学中,让幼儿从多种角度去感知数的组成分解的意义。

解决操作材料短缺的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同一种操作材料的多种教育功能、同一种材料的多种操作形式:例如雪花插片:在小班可以练习认识“1”和“许多”,在中班可以让幼儿进行数的形成操作练习、在大班可以进行组成分解的操作练习。

同一种操作材料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操作练习活动,难免会给人操作材料单一的感觉。其实这种操作材料单一往往是由于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每次活动都进行同一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如学习数的形成,2的形成用雪花片进行,以后学习3、4、5„„还是用它进行操作练习,孩子当然会感觉乏味。如果教师能不断地变化操作形式,让操作不仅在桌面上进行还可以在运动中、游戏中进行,那就会大大提高操作活动的趣味性。如小数卡(或点卡)、大数卡(或点卡),小数卡可以在桌面上操作或拿在手里操作,大数卡(16开纸大小)可以结合游戏在运动中运用。如把在若干数卡粘在泡沫塑料块上,放在地上,结合体育游戏让幼儿快速位移到正确答案处(快速点数得出总数;数的组成分解练习:快速说出总数或其中之一的部分数;数的加减练习:快速算出得数;快速找出单数、双数等等)。

相同操作材料不同操作方法、不同的操作材料共同完成同一种数学知识学习,这就会出现不同的教学组合方式,学法丰富多彩,自然能吸引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实物性操作材料、多种渠道制作半抽象性、抽象性操作材料,整合资源、合理运用、统筹管理,让资源共享,让数学教学更轻松、让幼儿更乐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幼儿数学教育》金浩 黄瑾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王振宇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操作中学习”到“社会情景中学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观刍议》作者:黄瑾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浅谈化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应用 篇3

关键词:自制教具;创新精神;学习兴趣;教学不足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学校实验教学大都使用厂制的常规实验器材,所有实验器材配置基本相同,实验内容要求一致,实验教学的方式也基本相似,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满足实验教学的一般性要求,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大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

一、自制教具的定义

“自制教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能呈现“科学”原理的实验器具;二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使用自制的“科学”器具。自制教具一般具有取材容易、经济的特点,可大量利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废弃物,而且制作都比较简单、方便,有利于师生共同完成。这不仅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动手能力及创造精神。例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都是师生共同制作自制教具的常用材料。

二、自制教具的课堂教学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自制教具在课堂中的使用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掌握比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动脑、动手能力。

1.自制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它对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实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虽不用像正规教具那样“正规”,但完全可以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这也是化学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

自制教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呈现科学现象、探索科学规律,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感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消除或减弱对“科学”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通过自制教具对学习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2.自制教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用生活中的易得材料、物品或废旧材料来充当实验器材或稍做简单加工制成教具、仪器,并应用于教学之中,这本身就是潜在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一件自制教具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选材、加工和调试等多个环节, 不理想之处又可促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特别是自制教具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思路,无不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学生,自制教具能够引发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重新认识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同时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制教具其实也是一种水平较高的、综合性较强的实验类型,它所有环节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充分地调动创造性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化学实验中,如果学生能自已设计一个实验,不管如何粗糙,也应当受到鼓励,因为其中有新思想在里面,表现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教师若能有意识地、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就会得到较好的训练和开发。

3.自制教具可弥补现有教具之不足,使实验课上得更精彩

利用课本中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室配备的教学仪器,组装的实验器具,有的实验效果不够明显或理想,而有一些还存在着不足。这就需要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师生用自己研制的教具、学具做实验,来弥补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1)自制教具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在探究燃烧条件中的“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中,如果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方案:将红磷和白磷同时放在铜片上,再将铜片放在盛有60℃热水的烧杯上。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直接进入空气中,会引起空气污染。而如果把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塞上橡胶塞,再同时放入60℃的热水中,产生的白烟就不会进入空气中,从而减少了空气污染。

(2)自制教具使实验现象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

在探究燃烧条件中的“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中,如果事先用气囊装满空气,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吹气,由于空气流出速度不好控制,白磷容易被吹碎,在水中来回移动,并且不容易燃烧,吹碎的一些小块白磷,有的被吹到水面上,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污染。而如果用15ml注射器吸满氧气后,对准水中的白磷注射氧气,水中白磷很快燃烧,也不会带来空气污染。这种实验的改进,不仅使实验容易成功,而且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燃烧需要氧气”的燃烧条件。

4.自制教具有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具体化,可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在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加热的玻璃棒点燃白磷,锥形瓶中一部分受热的空气很容易进入空气中,使锥形瓶一边的质量不是偏小就是偏大,天平不能平衡,从而验证不了质量守恒定律。而如果用放大镜点燃白磷,就会保持整个装置的密闭性,锥形瓶中的空气不会进入空气中,带来空气污染,天平也会保持平衡,从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为突破本课难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自制教具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制和完善

自制教具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为适应教学需要、改革教学方法而设计的形象化教学器具,它能弥补商品教具的不足,是学生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服务于教学,还可以还原生活,而且教师制做教具的能力和精神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的密切联系,研制和完善自制教具工作将成为化学教师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谈自制教具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中小学科学课的自制教具与使用》.

3. 陈令英.《浅谈自制教具的意义和方法》.

4.周烨森.《自制教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析教具在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 但由于机械制图中很多概念、原理抽象空洞, 若仅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分析图形, 教学必然枯燥乏味,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也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只有将讲授法与各种教具紧密、恰当地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机械制图的教学任务。

在制图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很多, 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作图工具类教具

作图工具类教具是制图教学中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具。这类教具可以使教师在板书中作图准确、快速, 是很多教师必备教具, 但部分教师在具体使用中往往陷入两个误区:在课堂教学中不使用作图工具, 或者逢图必用。一些教师作图能力较强, 徒手作图快速灵活, 得到的图样效果与使用工具时相差不大, 故在课堂教学时多采用徒手作图的方式, 但是教学效果却不能达到最佳。学生在初学阶段作图能力一般还达不到教学要求, 此时教师徒手作图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到学生接触制图课程一段时间后, 具备了一定的徒手作图能力, 可以不再拘泥于作图工具, 此时在某些图样中可以采用徒手作图, 以加快作图速度, 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2. 挂图类教具

挂图类教具可以清晰地表达图样, 而且可以避免了板书作图时间较长的缺点,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也较为广泛。如在讲解平面图形尺寸标注时, 可以使用挂图让学生在图形中标注, 或者作为课堂效果检验的手段, 能节约大量的教学辅助时间。但此类教具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直接出示挂图易导致学生不了解作图的步骤, 频繁使用不利于作图能力的提高。一般适合在制图教学过程后期要求学生读图时使用, 可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图样让学生进行读图练习, 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多媒体课件使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 挂图的作用逐渐减小, 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3. 模型类教具

模型类教具直观性强, 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讲授制图基本原理时, 要想使学生了解点、线、面的投影变化和规律, 采用合适的模型进行演示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投影的变化, 对于不同类型的线、面的投影, 学生可以很轻易地进行区别而且不容易遗忘。

模型演示法在制图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难点都可以通过模型教具来解决, 模型演示法本身的特点和制图教学的目的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最终归结到二维平面图形的绘制和识读上。而模型的直观性在学生的初期学习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但长期大量使用很可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如在讲授读组合体的三视图时, 过多的模型教具反而会僵化学生的思维模式, 不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所以模型教具的使用要适当, 贵在精而不在多, 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并设计与之配合的教学环节恰当地使用,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就画蛇添足了。

4. 多媒体教具

多媒体教具表现形式丰富, 一般有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 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 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记忆功能, 使之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 在近些年的制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例如:在讲投影基本规律时, 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立体造型及动画功能, 将物体三个投影图的形成过程及三个视图之间的关系动态地展示出来, 这样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每条线、每个点的来龙去脉, 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倘若不科学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 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 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多媒体教具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 但长时间信息轰炸反而容易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挥, 影响教学效果。二是使用多媒体教具, 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 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很多时候, 一个内容丰富、制作精良、倾注了教师大量精力的多媒体教具往往最终使学生成了课件的欣赏者, 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者, 导致学生在课上听得懂, 课下作业却不会做。因此, 是否能在“鼠标”和“粉笔”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做好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整合, 是多媒体教具能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不仅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 而且要明确教学中该使用哪些教具辅助教学, 并掌握好适用的时机和范围, 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 各种教具的应用并无优劣之分, 教师只有彻底了解和掌握了教材体系, 紧扣教学目的, 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教具, 扬长避短, 相辅相成,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朝儒等.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具出版社, 2000.

自制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5

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我们通常会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操作和挂图等形式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和动手能力。然而,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生物的微观性、生物关系的抽象性以及实验装置过于复杂等原因,实物展示等形式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自制教具来辅助教学。自制教具就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就地取材、自己设计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应力求设计巧妙,取材方便,构造简单,容易制作,方便教学。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在应用自制教具方面我的体会。

一、利用自制教具弥补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 多媒体为我们的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让学生突破时间的空间的限制,身临其境般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魅力。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长时间使用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从而疲劳甚至麻木。那么一堂课下来,就跟放电影一样,老师是播放者,学生只是观众。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和时间,合理地将自制教具运用到课堂中,用来代替某些图片,或者用来检测巩固相关知识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疲劳。例如,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家蚕、蝗虫等昆虫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片,信息量非常大,学生已经疲劳了。在检测阶段,以往我的做法是,展示一种昆虫的图片或说出它的名称,学生回答它的发育方式及发育过程。而这次,我准备了2组这样的卡片,如家蚕(卵)、蝗虫(成虫)等,小组竞赛将昆虫归类并且按照发育过程排序。其中,有几张信息错误的卡片被剩下,如蝗虫(蛹)。用它来强调不完全变态发育没有蛹这个时期。活动结束后,贴在黑板上的卡片还可以相当于板书的总结。这种自制教具的使用,调动了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

二、利用自制教具简化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尤其是自己动手做实验。而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却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如七年级的演示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对于没有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原理难以理解。此外实验装置使用的器材太多,组装连接比较麻烦,要做到在每个班级进行演示实验很困难。即使演示了实验,学生没有动手做实验,也会很不甘心。因此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设置简易的实验装置来完成实验。如用塑料袋和输液管、矿泉水瓶、洗手液的瓶子等材料设计简易装置。课堂上,老师只需要准备试管和澄清石灰水,学生用自己设置装置来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简化了实验装置,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三、利用自制教具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教学效率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生物和结构过于微观,有些概念很抽象,我们一般借助于图片来理解,然而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当常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难点。我们就必须采用各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如在学习《病毒》时,可用矿泉水瓶或者纸板、细铁丝等来制作病毒的模型,化微观为宏观,让学生轻松掌握病毒的结构。例如染色体、DNA、基因这几个概念比较抽象,可用乒乓球、彩笔和绳子来自制教具。取两根毛线绳相互缠绕作为DNA分子,用彩笔画出不同颜色的片段代表基因,用乒乓球充当蛋白质分子,并与毛线绳缠绕在一起,多次折叠缠绕成棒状结构即为染色体。借助这个直观的模型,来区分染色体、DNA、基因这几个抽象的概念就很简单了。自制教具可以起到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下美术教学中教具的应用 篇6

一、从教材目的和内容出发选择身边教具

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出发。精心选择效果最佳的身边教具。例如:进行透视教学时,最好让学生己自己为中心点向离自己最远的一个方向观察那么学生就会发现透视的特点——近大远小,离自己越近的越大,反之离自己越远的越小,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说出身边的透视现象,有的说近处的楼房高远处的低,近处的树高远出的低,近处的马路宽远处的马路消失在一点等等……使学生了解透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随处可见,把透视的难度简易化。如果运用挂图进行演示,由于缺乏立体感和真实感,演示的效果肯定不佳,学生也会感觉乏味。

二、展示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直观性非常强,如果要让学生感知所要学的内容以及材料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电线制作这节课上,就必须提前一节课展示教具,因为所需的材料都是电线的,而电线的型号又不同,就必须先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下节课所要带的工具材料,同时实物展示给学生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原来电线还能做出这么有意思的工艺品来,那么下节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仅学习用具带的全而且有很大的学习欲。如果一味的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带的学习材料,而不让学生去亲自感知的话,那么材料的粗细和大小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从而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努力激发学生想看、想弄清楚某些问题的欲望,然后利用多媒体指导观察。这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展示后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应当观察的主要方面进行探索。

三、教具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

通过教具的展示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上课一般重视讲解、学生练习,而不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吸引学生,不能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而机械地练习又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时时调配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来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竞争心和自尊心都很强,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尤其在纸立体造型这节课中尤为重要。纸立体造型是把平面的二维的纸通过剪、折、卷等方式转换成三维立体的造型。上课前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动手制作千奇百怪的立体造型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好奇心,是成功的开始,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欲,使学生有赶紧动手做的欲望。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得出纸立体造型的制作方法。这样大大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通过以上的巧加安排,直观教具不仅能够系统、充分地发挥它们的特有功能,使学生理解地掌握知识,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并使其兴趣盎然。

四、在课堂中注重活的教具的运用

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身边活的教具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美术课堂教学生动开心、稀罕热烈的气氛,搞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校园伙伴一课中,要求学生要掌握人的身体的大体比例是多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在学生中找个子适中的孩子站到讲台前做示范,教师来讲解人体的比例,然后让学生实际测量,从而让孩子们了解人体的比例结构同时也学会了测量方法。如果只是图片展示、枯燥乏味的讲解只会使学生厌烦,达不到预期效果。调动学生自动地探求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切实做到学生为主老师为附的角色对调。美术课堂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举行角色对调,才能孕育创新的假想。

五、美术课堂中必要的自制教具

美术是直观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应当运用各种视觉参照物给学生讲解,把难的知识变的通俗易懂,那么教具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使用教具应在新课引入的时候给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埋下伏笔。自制教具的使用,使抽象的问题变的直观,从而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如在《我们的校园》一课中就涉及到自制教具,用纸作出不同的几何造型——正方体、多面体,由浅入深的讲解纸立体的制作方法并展开教具展示每部分的步骤,那么学生们恍然大悟,产生了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冲动,然后在让学生思考手中的多面体是怎么作出来的,亲手制作一下,学生不但动了手还动了脑。由于这是教师亲自制作的,在教学中融入了自身的体会,那么教学活动将会更加生动,而且在作业制作过程中通过思索、体验、尝试之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有了更多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余地,他们会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激动、自豪,教与学双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总之利用自制教具,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探究,巧妙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强化了重点的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教具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分析 篇7

一、教具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很多知识具有很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对这些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教具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例如,小学生对几何模型认识模糊,我们可以做几个正方体,给小学生们进行展示,将两个正方体拼到一起,就是长方体,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学习,可以很容易的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具可以帮助老师将课堂上的重点、难点更好更直观的传授给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具展示,增强了小学生对各种概念和模型的认识,学生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教具从而进一步认识所学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还增强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具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子教具,如多媒体、幻灯片等;一类是实物教具,如正方体、圆柱体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为老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老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将概念用图形、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加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一种教具就是具体的实物模型,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具体操作,能够更具体的认识概念和模型。实物教具往往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对具体的事物往往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所以本文我们重点探究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学习圆柱体和圆锥体时,老师如果单纯的进行公式推导,小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的原理,不理解原理,就会对所学的公式没有深刻的认识,学生就很难对其掌握和应用,但是辅以实物模型,就能够很直观的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两个类型的教具进行熟练灵活的运用,可以极大的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也很好的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具是老师在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要注意对其的正确定位。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教具则是一种将抽象具体化的工具,过多的使用教具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好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灵活使用教具,可以在讲解概念或公式时先进行推导,然后再用教具进行演示,最后再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其有一个系统又直观的认识,将知识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学生们还能够亲自操作教具,发挥动手能力来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正确合理的使用教具,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具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数学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但是,数学知识很多都是抽象的,小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如果单纯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就非常比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数学本身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小学生又没有耐心,所以我们要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灵活熟练的使用教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各种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将抽象分体具体化,将难点分散,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教具还能够提高动手能力。

1.教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往往是一些实物,能够直观的展示一些数学模型和概念,可以更加方便学生们对其进行理解和掌握。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见识的事物较少,对各种事物没什么具体认识,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小学生还具有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大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利用教具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实物的具体演示,来从现象中观察原理,在这样一种生动直观的环境中更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人如果对一项活动感兴趣,那么他在进行这项活动时就会精力旺盛,并且效率很高。所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小学生自身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重,动手能力强。老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将自己的教学和小学生的优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各种教具来引入各种概念,能够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我们要教小学生认识数字,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数字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我们要单纯地教数字,小学生就很难理解。我们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教具,如木头棒、正方体等。我们可以将木头棒拼成数字“3”的样子,让学生理解“3”如何写,然后再拿出3个正方体,问他们这是几个正方体,学生们肯定会异口同声的说是“3”个,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了趣味性,让小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的枯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就会很好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将抽象的事物带入到具体的环境中来,就能够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和理解概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

教具因为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教具能够便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各种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我们在学习体积这一概念时,如果单纯的进行公式的推导和讲解只能告诉学生们是什么,而学生们不知道为什么,不明白其中的原理,那么在未来的应用中,就不能够熟练灵活的运用。此时我们就可以准备一些小正方体,假设一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为1,那么将多个正方体组合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然后再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来知道不同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自己总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从而就可以更加感性地认识体积这一概念。

熟练灵活地使用教具,可以便于小学生对各种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适当的时候通过适当的方法就能够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化,将抽闲问题具体化,就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3.教具能够分化难点

很多时候,数学概念都是很抽象的,由于下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教给他们就会很困难。正确灵活地使用教具,就能够将难点分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就能够便于小学生对其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关系时,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很难想象出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此时,我们举要充分发挥教具的优越性,将难点分化,把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具体化。我们可以准备一个空心的圆柱体和一个空心的圆锥体,假设可以忽略它的厚度,那么我们将圆柱体灌满水,因为水的特殊性无论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其所占的体积时恒定的。让学生们看看这个圆柱体可以装多少水,然后将圆柱体的水倒入圆锥体中,就会发现圆柱体中的水能填满三个圆锥体;反之,将圆锥体里面的水盛满后倒入到圆柱体中,这样往复三次才能将圆柱体灌满。这样就间接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时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这样直观的演示,小学生就在心里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然后老师再通过公式的推导,就能够将本来很难理解的关系很生动的教给学生。通过对教具的灵活使用,成功地将难点分化,方便了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4.教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的事物到抽象逻辑的概念。所以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用一些具体的事物来给学生解释各种概念。小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既简单直观的了解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及两位数以上的减法时,我们就可能遇到“借位”这一概念。由于这一概念很抽象,老师很难仅仅通过语言来表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具体过程。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教具来将这一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首先我们准备3捆木棒,一捆10个,我们假设要计算30减去6,那么我们就该看,个位上是0,不能减去6。所以,我们就要向前借一位,这时我们就让小学生拿过一捆木棒,这样就借位成功了,一捆木棒有10个,我们让他从中拿走6个,还剩4个,这样再加上原来的两捆木棒,一共还剩24个。通过这一系列的演示,就可以将原本很抽象的“借位”概念具体化,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就会明白“借位”这一概念,同时老师也要在操作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引导,纠正学生的表达方法。用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明白了数学概念的原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具,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教具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快乐中学习理解知识。同时,让小学生实际操作教具,让其在动手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我们同时也要不断的对教具进行开发,让其能够更好的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教师要有机的将教具和学生特点结合起来,让两者相互补充,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各种数学知识,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让其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而数学这一科目又具有抽象性高、逻辑性强的特点。数学课堂里的知识大都抽象而且趣味性差,小学生们经常对此感到没有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教具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具,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卉佳.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08):200-202.

[2]陈志国.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72.

[3]翟显林.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03-104.

教具应用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 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 有意识地创设好奇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在讲述“物体的浮沉”时, 根据课程特点, 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 出示自制教具 (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 , 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 气球沉浮子下降, 同时像玩魔术一样, 另一只手加以指示, 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 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

配合教学把一些不太复杂、材料又容易找的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 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初中九年级可以配合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让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配合杠杆原理的教学, 让学生制作“杆秤”。在初中八年级, 可以配合电磁的教学, 让学物自制“指南针”、“小电动机”等。通过自制这些学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 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 不但要亲自动手选取工具, 寻找和处理材料, 而且在制作过程中, 还要动脑解决不少问题, 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二、放大情景, 扩大学生的视野

自制教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景现象起着放大、直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述电流表、电压表、水表等的使用和读数时, 就可以用层板和彩色贴纸等制作成电压表、电流表刻度盘演示器、水表刻度盘演示器, 其大小为80cm×60cm左右, 且为活动教具, 增大了可见度和直观性, 克服了常见固定仪器的一些缺点, 便于学生观察和读数。这样的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体现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 并且“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 但没有合适的器材, 只好作罢”。可见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 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缩短实验时间, 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

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 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 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 效果再不明显,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自制教具、学具可以改进某些实验, 达到简化操作步骤、缩短实验效果的目的。例如做硫酸铜的扩散实验时,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现象。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改进:取一只装清水的烧杯。用长滴管吸入少量黑墨水, 然后将它插入烧杯的底部, 滴出一些墨水后慢慢地取出滴管。过一会儿墨水散布到水中。为了使现象明显和减少时间, 可以在烧杯后面加一张白纸, 并采用温水实验。

四、弥补现有教具、学具之不足, 使实验课上得更精采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 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表明: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作为物理实验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 在现今中学理科实验配备中, 能适应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仪器设备还不够完备。物理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只有用心探索, 悉心教研, 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 才能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 才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做“压缩空气引火实验”中用硝化棉代替乙醚效果更好。另外, 有些看起来十分简单的教具、学具, 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不值得批量生产, 但是对教学上来说又特加紧急需, 这类教具、学具种类繁多, 生产厂家根本承揽不了, 即便包揽了, 其产品也不一定合乎教师的口味。这一大批教具、学具留下的空白, 只有教师自己去填补了。

五、为研制新教具、学具, 开发新实验提供素材

初中讲“磁化现象”时, 可以制作这样一个教具进行演示:在一个试管内装满铁屑, 塞上胶塞, 用蹄形磁铁的一个极在试管壁上沿同一方向轻轻滑动, 使试管内的铁屑被磁化, 便可以吸引铁钉、铁片。振动试管后, 磁性消失了。这个实验能形象、直观地演示铁磁性物质被磁化和退磁现象。教材在“熔化和凝固”一节, 只简单提出“液体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可以开发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在试管中装入少量海波晶体。放在洒精灯上加热使其完全熔化。然后让其自然冷却。让几位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这时他们感到海波是不热的。然后用一根玻璃棒插入试管中蘸取少许溶液, 取出后把玻璃晃动几下, 再次插入试管中, 会看到海波溶液急剧的凝固起来。这时再让原来几位学生触摸试管壁, 他们则会发现试管壁热得几乎烫手了。这个实验, 能使学生对凝固放热形成深刻的印象。

既然自制教具、学具有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 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目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向前发展, 新科技新材料不断涌现, 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只要科技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教学内容就会不断变化, 国家对教具、学具的开发与研制工作就要一直进行下去, 研制和完善自制教具、学具工作就成为教师们的一个永远时髦的课题。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教学活动。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验, 就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 并着重探讨了教具、学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漫谈自制教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一、应用数学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

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对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很难感悟数学本质。尤其是在纯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很多学生的理解方式都是死记硬背, 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知。为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让学生动手制作数学自制教具, 上课时利用自己制作的教具进行学习, 收到的教学效果很好,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认识能力。

比如, 在进行“6和7的认识”教学时, 我利用学生自制的橡皮泥小球做学具进行“6和7的认识”教学,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制作20个小球, 上课时利用橡皮泥小球进行6和7的认识。让学生把小球分成两堆, 一堆6个小球, 一堆7个小球。学生在玩中体验着数学知识的乐趣, 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能力。

二、应用数学自制教具强调规律,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知识很多都是有规律的,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教给学生总结数学规律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学习效果。但在教学很多数学规律时, 由于知识点较多, 又比较集中, 学生对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很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我和学生一起制作数学自制教具, 在课堂教学时, 师生一起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数学学习, 学生还可以把自制教具带回家, 继续研究课堂学习的内容, 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 把课堂进行有效的延伸,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 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的图片, 通过图片让学生辨别哪些是轴对称的图形;或者教师制作动画课件, 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能够重合的图形。这样教学比第一种方式更为形象, 效果较好, 但这些都是利用电脑进行操作的,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他们感觉缺乏可信度。为此, 我发动学生在课前先进行自主预习, 查找生活数学资源,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再自己制作轴对称图形, 即自制教具, 可以用木板制作, 也可以利用纸片制作, 还可以利用橡皮泥制作, 上课时把自己制作的教具展示给大家, 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展示操作, 深刻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及其应用。

上课时让学生进行分组展示, 有的学生利用卡片纸制作了汽车标志的图片。有大众的、奥迪的、三菱的、本田的、丰田的、奔驰的, 还有长安的、红旗的、马自达的、林肯的等等;有的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些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实物, 如人物、圆形碗、正方体桌子、圆球等;有的学生利用A4纸制作了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拉近了数学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比如, “M”型字母, “蝴蝶”型窗花, “纸飞机”, 还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建筑物等。学生通过对折展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找对称轴的方法, 有的图形还找出了多条对称轴, 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展示与交流,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应用数学自制教具突破应用难点, 使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要突出体现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 要求学生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发散数学思维, 提高创造力,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为将来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很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 单凭教师口头讲述或课件使用, 很难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缺少过程体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感到数学学习软弱无力, 很难使学生形成能力, 利用数学自制教具, 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本质, 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数学知识点的专业性、基础性很强, 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抽象, 常规的教学手段对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效果不太明显, 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数学教学更加彰显了时代魅力。我们应科学整合数学教学资源, 利用数学自制教具辅助课堂教学, 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红星.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 (8) .

[2]尹晓红.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0 (9) .

教具应用 篇10

一、自制教具在单片机教学的重要性

1. 单片机课程的特点

单片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 其课程较为抽象, 教学过程的开展较难。某些专业的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底子较薄, 在学习时经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对于单片机的应用没有清晰的概念, 从单片机的系统设计, 到芯片选型, 再到软、硬件的调试等技能都没有掌握。因此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和开发技巧进行培养, 是当前单片机教学中的重点。

2. 自制教具的重要性

根据单片机教学的特点, 对课堂和实验教学进行改进, 对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进行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教学实践活动, 就离不开教具。高职院校本身在自制教具方面有着本身的优势, 比如拥有专业的教师和完善的基础实验设备。因此自制教具是可行的, 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 可以是部分自制、全部自制, 也可以使用散件进行组装, 或者使用废旧的设备来进行更新和改造。

二、单片机教学过程中自制教具的作用

1. 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在电子自动化技术、船舶电气、供用电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机电、气电、汽修等专业都有单片机教学课程的开设, 不同的专业中, 单片机课程也有着不同的教学需要, 其中使用的教具和材料也有所不同。而自制教具是基于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来设计和制作的, 因此在使用起来会较为得心应手。自制教具在设计之时, 就已经考虑到了已有教学设备和现行教材的结合, 能够体现新教材的特点和知识点。同时, 在制作自制教具使, 还能够对当前的技术发展进行跟踪, 通过对老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使落后的设备能够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2. 能够锻炼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线的教学工作人员, 对于教学的需要比较了解, 教师对于教具的制作建议, 往往能够符合教学中最急切的需要。自制教具的设计和制作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和经验。因此自制教具的制作, 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和理论水平、以及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 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动手和创新的能力。

在自制教具的制作过程中, 能够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创新能力等都会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实际上, 自制教具的制作过程, 就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教学研究过程。

3. 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

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现师生的配合,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通过自制教具的活动, 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得到巩固和培养, 也能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自制教具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是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够学到额外的经验和知识, 实现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提高, 为以后的工作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自制教具的教学实例

用Multisim9进行仿真分析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1. 创建仿真电路在电路仿真分析时, 首先要创建仿真电路。

创建仿真电路时, 通常选用虚拟元器件, 因虚拟元器件的参数修改方便 (如虚拟电容的容量、容差和初始电压都可修改) , 这给电路的仿真调试带来方便。在创建仿真电路时, 元器件之间的连线一定要实际连上;电路中一定要有电源和接地点 (GND) 。用测量探针在电路的关键结点放置动态观测窗, 仿真运行时可实时观测电路的运行状态。

2. 设置仿真参数电路仿真分析时, 要设置仿真参数。

选择菜单命令Simulate/Interactive Simulation Settings, 弹出仿真参数设置对话框。该对话框给出了仿真参数的默认设置, 一般电路仿真时可不作更改。但对于一些慢过程电路的仿真分析, 可将仿真参数设置对话框中的Maximum time step (最大仿真步长) 的数值重新设置 (如设为0.01S或0.1s) 。否则, 在仿真运行时, 有可能会提示“最大仿真步长太小”的错误信息。仿真运行时, 当出现“最大仿真步长太小”的错误信息时, 不一定是仿真参数的设置问题, 绝大多数是电路本身有问题, 应首先在电路上找问题。

3. 选择仿真分析方法并设置分析参

数电路仿真分析时, 应根据不同的电路和需求选择相应的仿真分析方法。如单管放大电路, 可选择直流工作点分析方法分析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选择交流分析方法分析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对于电路的过渡过程, 可选择瞬态分析方法。选择仿真分析方法后, 会出现电路参数设置对话框。该对话框用来设置电路参数。如直流T作点分析,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列出了电路的全部结点编号 (电路在创建时, 应给电路的结点编号) , 用户需自行选择电路结点和其他参数。

4. 运行仿真观测结果电路的性能如何, 要通过仿真结果来观测和评价。

单击Simulate (仿真) 按钮, 电路的仿真分析结果会出现在Grapher View (图形记录仪) 中, 通常以表格 (如直流工作点分析的电路结点电压) 或曲线 (如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的形式显示。

四、总结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 当前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急需新教学工具和实验器具的补充, 然而新教具的开发研制生产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不能及时满足教学的需要, 而自制教具的设计制作, 就成了弥补这方面空白的重要手段。使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 能够有效提高单片机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戴华兵, 李小杰.对单片机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1) :80-82.

[2]康雅微.“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四个境界[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 (02) :76-77.

[3]高雪英.高职单片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09) :102-103.

[4]张鑫, 朱智林, 张岩, 闫龙.在单片机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03) :56-57.

教具应用 篇11

关键词 小学体育;体育教具;开发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68-02

1 前言

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体育器材短缺、教学场地制约、安全因素等。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自主制作体育教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 开发应用体育教具的原则

体育教具的开发和应用,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出体育教具的作用。为此,提出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发应用体育教具的几点原则。

体育教具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体育教学中设计的教具器材必须要有科学性,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在教学排球项目时,正规的排球比赛用球要求较高,要求运动员快速移动,但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无疑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可以自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排球,如软式排球、裹了布的排球、更大更轻的球等,使得球体的运动速度变

慢;还可以升高排球网,以降低排球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和技术。

自制体育教具应具有安全性 体育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具不能真正做到人手一个,大家只能相互传用或分组使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练习的密度与强度。通过自制体育教具,可以增加教具数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制作体育教具时,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教具的安全性。比如在自制沙袋时,要让家长代劳,学生从旁协助,还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如缝合严密、轻重相宜等。如果存在缝合问题,那么沙袋中的沙子泄露,就有可能进入学生的眼睛,从而导致安全问题;如果沙袋中的沙子过

重,那么在运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砸伤事故。

自制体育教具应具有多用性 自制体育教具不能是一次性的,而是要具有多用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制体育教具时,要强调教具的耐用性与多用性,将这种理念贯彻在每一堂课中,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不能因为某节课或某项运动特意制作,而是要满足多功能和多用途,充分发挥体育教具的功用。如自制的“滚铁环”教具,就可以用于“移动投篮”和“沙包投掷”等运动项目中。

3 体育教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鉴于体育教具的优势和作用,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勇于尝试应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开发应用体育教具以提高教学效率 因为自制体育器材只需较少投资,基本可以做到每人一件,这与传统教学中一组一件或全班一件的情况相比,会让学生的练习次数明显增加。如在“跳山羊”运动中,学校没有准备那么多“山羊”,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多练几次,教师可以利用废旧纸箱多做几个甚至几十个“纸山羊”,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消除学生对“山羊”的恐惧感。

作为体育教师,要深入挖掘器材的多用功能。比如在“投掷垒球”时,练习器材是垒球,而且练习方法比较单调,这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枯燥,不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沙包、纸飞机、纸球等进行投掷练习。每种器材的投掷方法不同,有的用甩出去的方法,有的用抛出去的方法,还有的需要用巧劲,让器材“飘”出去。通过不同的练习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欢乐中尽情展示自我,不由自主地进行比赛活动,不但比谁抛得高、抛得远,还比谁的花样多。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但不会感到累,而且会主动增加练习次数,更加积极地开动脑筋开发更多的自制体育器材。

如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主动问教师,此时教师将正确的投掷方法告诉学生,会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开发应用体育教具,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是重点,而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是难点,体育教师有义务选择恰当的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点”指的是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不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常用性[2]。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重点主要指的是身体练习的部分,也就是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者是连接技术关键的环节。而难点则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另一层是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一定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要想方设法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例如,可以将不穿的旧袜子的袜筒部位剪下来,作为排球运动中双手垫球部位的辅助教学工具。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双手垫球不能很明确地找到准确位置,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袜筒套在击球点(腹前约一臂距离)的手臂位置,用腕上10厘米左右的挠骨内侧构成一个平面,以此来击球。通过这一简易器材,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击球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开发教具场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仅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更重視学生能力的培养[3]。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自主设计逃生自救体育项目,将体育运动、自制教具、逃生自救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比

如:利用废弃的绳子、垫子、垒木等搭建楼房,模拟火灾现场,并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运用以上物品设置“陷阱”,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逃生技巧。实践证明,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从高处落下或攀登高处的运动技能,能帮助学生从困境中逃脱出来。

此外,在田径教学中可以设计跳过、穿越等类型的课程;在体操教学中可以设计爬杆、滑杆等类型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越野、攀岩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逃生自救能力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开发创新体育教具。如利用生活中矿泉水瓶、废旧报纸等,让学生自己创新一些教具,或者让学生用这些物品去编造一些游戏等,都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开发应用体育教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教师要遵循科学性、安全性以及多用性的原则,开发利用好体育教具,用体育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体育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从而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国庆.浅谈体育教具的制作[J].体育教学,2012(7):89-90.

[2]张兰发.浅析农村小学体育器材在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2012(10):75-76.

教具应用 篇12

关键词:教具,激发兴趣,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 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爱思考、会发问、勤动手, 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时期正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充分抓住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就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具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教具, 合理地使用教具进行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教具的功能;就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一、教具的作用

1.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教具既可以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入课堂组织教学, 达到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目的。如在讲神经突触时, 教师突然拿出一个神经突触模型, 再结合模型讲解相关的神经兴奋传递过程。那么, 首先, 学生会被精美的教具吸引, 提高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 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相关的结果和作用机理等。同时, 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配合教学过程, 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在讲解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提问:“结合神经突触的结构特点, 请同学们思考是否还有更加简单的方式来构建这个模型呢?”

2. 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在教师发问之后,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个问题, 提出多种假设和方法等。教师可随机提问学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之后, 教师可以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合理的启发、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提示大家可以用手来实现等。这样学生又会去想:怎样用手才可以做到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最后, 教师通过讲解:带领大家一起制作简单教具, 和同学们一起伸出双手, 将右手握拳放到张开的左手手心, 这样握拳的手就相当于突触前膜, 另一只手就相当于突触后膜。这样就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神经突触教学模型”。

3. 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思考, 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灵活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指导参与生活实践。如根据前面的启发引导, 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结合神经突触的表示方法, 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示神经元的结构。”最后, 在学生完成迁移以后, 详细的讲解代替方法:我们用手指代表神经元的树突, 手臂代表轴突, 身体代表胞体。这样, 我们也可以用自身的身体部位形象地表示神经元。

二、教具的分类

新课改后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合理地分类使用教具, 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合适的教具, 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增强思维能力训练。然而, 根据教具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其来源、应用等, 可以将教具分为与直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直接相关类教具和间接相关的类比类教具。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展示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具, 称之为直接相关类教具。如果应用其他的物品类比教学内容的间接相关教具, 称之为类比类教具。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综合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启发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组织教学, 就能使课堂更加融洽、和谐。

1. 直接相关类教具。

(1) 插图类:彩图是新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彩图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的美学感知能力。例如, 在新教材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共14页, 其中共使用彩图20幅。从插图的表现形式看, 主要有示意图、图解、图表、模式图等。插图直观形象的展示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主要环节。

(2) 模型类:生物教学模型, 在生物学教学中, 能为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已购买的教学模型, 或自己提前制作, 并指导学生制作模型等方式来获得教具, 组织教学。例如, 在讲解“细胞的结果”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用学校购买的模型, 或者为学生展示自制的细胞模型, 利用细胞模型教具, 能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的理解。同时, 还可以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 指导学生亲手制作。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

(3) 标本类:标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 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精神。在给学生详细讲解标本实体后, 也可以指导学生亲手制作标本等。

(4) 板画类:黑板, 是每一个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 教师需要合理使用黑板画, 讲解相对较难的知识。例如, 在讲解“DNA的复制”时, 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边讲解, 边绘画, 这样, 学生就可以感受到DNA的复制过程, 并且更好地理解DNA的半保留复制等。

(5) 多媒体类:多媒体有将图形、声音、动画结合在一起的功能。多媒体可以增强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 如果教师能合理地设计多媒体课件, 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和组织教学。例如, 在讲解生物受精作用时, 可以在课件里插入受精过程的动画等, 这样既形象生动, 又便于学生理解。

2. 类比类教具。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可能因为一些教学器材不够、教具不足, 同时制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时, 教师可以更换方法, 使用其它的方式代替等, 采用相似物类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前面提到的神经突出模型时用手类比的方式。利用类比的方式组织教学,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同时, 还可以节约教学投入, 达到精简教学语言的目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类比替代类的教具使用是十分广泛的。合理的使用教具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且只有把握展示时机,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具的应用

新颖、美观的教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 教师在什么时候展示教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在展示教具时, 教师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分析、对比发现, 教师只有利用适当的时间展示教具、组织教学, 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上课铃响后, 学生注意力还未集中时。

此时, 可以展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入课堂教学类型的教具。例如, 在讲解生态瓶的制作时, 可以先展示一个生态瓶, 启发学生思考。

2. 学生学习疲惫时。

在炎热的夏天, 上课时, 最使教师头疼的是学生上课瞌睡, 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样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这个时候,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时,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要求, 适当地利用教具讲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实现教学目标。

3.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 想要展示自己时。

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为学生提供机会, 指导动手操作。如在生物实验课时, 教师已经将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讲清楚以后, 学生想要动手实验时, 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4. 学生遇到困难, 不能理解时。

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讲课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某些复杂的问题和难以理解的内容产生疑问。此时, 教师合理地利用教具辅助教学, 即可以精简教学语言, 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制作临时装片时, 学生动手操作以后, 还是做不出具有预期效果的临时装片, 教师可以展示自制的临时装片, 并结合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 能够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讲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教具, 对于新课改下的生物课程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适时的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制教具。

参考文献

[1]陈富昌, 罗利民.浅谈在自制教具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7, (10) :39-40.

[2]李丽.如何在“教具学具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 (1) .

[3]王工超.自制生物教具“七法”[J].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7, (3) .

[4]龚林根.直观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科研, 2002, (1-2) .

[5]常定金.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具——插图[J].中学实验教学, 2000, 10 (49) .

上一篇:桑树冬季管理下一篇:成本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