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统计表

2024-10-01

自制教具统计表(精选11篇)

自制教具统计表 篇1

关键词:自制语文教具,创造性思维,团结协作,节约成本

在教育界, 教学的三大基本条件是指教师、教材和教具, 而自制教具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 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学工具。本人在从教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此做了一些探究, 阐述出来, 仅供大家参考。

一、自制语文教具在小学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自制语文教具简单、直观而明显。

它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学生学习汉字时, 你可以先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大红苹果、大鸭梨、大橘子等水果图形, 然后把它三面粘好, 再把当天要学的汉字写在一张大纸上 (要注意颜色与水果的不同) , 字要写得大一点儿, 规范一些, 争取上课时让学生看得清楚, 学得正确, 最后把它剪下来沾在你做好的水果上面并贴好, 这样既可以长时间的保存, 又可以经常灵活地使用。 (课堂做练习时可让学生自己选水果, 自己贴汉字, 循环使用, 也可用于词汇的学习) 。我用这样的教具上课前都会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故事情景, 边讲故事, 边串知识,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了教学质量。

2. 自制语文教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师生共同自制语文教具的过程, 就是钻研教材、研究教学、研制和改进仪器的过程。它能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一套自制语文教具的形成, 要通过设计方案、勾画图纸、搜集材料, 动手制作等过程, 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 自制语文教具还可以培养师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绝大多数自制语文教具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和仿制, 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研究、创意策划、构思设计, 检验完善等环节, 整个过程都是创造性的劳动, 需要团结协作。在自制语文教具的过程中, 师生一定要运用到科学知识、生产工艺, 并尝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 这也需要师生团队取长补短, 共同努力, 从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4. 自制语文教具也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节约学校开支, 用较少的钱或不用钱来提高教学质量。

如果在我任教的这些年中, 我用一些废旧或廉价物品制作教具如食物油桶、卡纸、塑料绳、鸡蛋壳等, 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工具, 一方面为学校节约了成本, 另一方面, 师生齐动手,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我所带的班级不仅学习成绩好, 在动手实践和科学普及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自制语文教具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自制语文教具的关键问题是设计。有了好的构思, 再动手去制作就很简单了。自制语文教具的制作的标准是:原理一定要正确, 取材要容易找到, 造价要做到低廉, 构造简单明了, 操作方便易懂, 材质还要坚固耐用, 易于长期保存。

如: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阶段, 我就制作了一件魔术变字桶。我用了一个金龙鱼的空油桶, 上面缠上两个漂亮的宽纸圈, 再把偏旁和部首分别写在不同形状的的卡片上, 用双面胶把本节课要用的部分卡面粘在宽纸圈上, 左边的是偏旁, 如三点水、单立人、提手等, 右边是可以与之相配的其他部首, 如“可”“每”“工”“故”“十”“门”“是”“丁”“工”等等, 等到上课的时候, 一方面要营造好神秘的气氛, 然后你只要轻轻转动纸圈, 就可以用不同的部首组成不同的汉字, 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 从而大大提高了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下, 在学生们主动请求下, 我教每一个学生做了一个魔术变字桶, 而且经常变换桶上面的内容, 达到常变常新, 越用越活的目的。学生们经常分小组玩儿这个变字桶, 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三、自制语文教具的材料有很多种来源也很广

自制语文教具主要材料可分为纸材料、木质材料、塑料材料和玻璃材料。

(1) 纸材料有书写纸、图画纸、印刷纸、包装纸、装饰纸等。 (2) 木质材料有天然木材、胶合板材和人造板材等。 (3) 塑料材料分为热塑性、热固性塑料二种, 具有可塑性, 密度小, 强度大, 耐油、耐磨、绝缘等优点。 (4) 玻璃材料有普通平板玻璃、钢化玻璃、浮法玻璃和磨砂玻璃等。

自制教具,突破难点 篇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必修I)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一大难点,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笔者利用废旧纸盒自制了一件教具,用于课堂演示,以求突破教学难点,效果不错。具体做法如下:

一、材料准备

长35cm、宽20cm以上的废旧纸盒一只,直径0.3cm的螺丝及螺母、垫片二对,电脑打印的地球经纬网(半径约10cm,圆心为O)。

工具准备:小刀、小剪刀、小锥子各一把,纸胶适量。

二、制作

1.地球板:

①将纸盒的盖子裁下,剪成半径约10cm的圆,在圆上粘贴地球经纬网。

②在经纬网左侧取AB两点,纬度分别为23°26′N、23°26′S。

③以O为圆心,5cm为半径,作弧,交OA、OB于A′B′两点。

④将弧A′B′剪成宽约0.3cm的槽(即槽甲)。

⑤用同样的方法在经纬网左侧剪出槽乙、槽丙,半径分别为3cm、7cm,圆心角分别为30°、60°。如图1。

2.太阳板:

①将纸盒的底面裁下,左侧剪为半径10cm的半圆,涂成蓝色。

②右侧先剪掉一个半径约10cm的半圆(圆心处留半径0.5cm的半圆),在右侧剩余的部分纸板上画指向地球的平行的红线若干,将中间最短的红线加粗加箭头。

③将太阳板放在地球板下层,对齐,在赤道与各槽的交点处以及槽丙与圆心的中间处钻出四个同为0.3cm的孔分别为甲、乙、丙、丁。如图2。

3.组装:将太阳板叠放在地球板的上层,附件叠放在太阳板与地球板的中间,用螺丝穿过两片纸板的圆心,加上垫片后拧紧(仍可转动)。另一对螺丝从甲孔穿过太阳板和地球板后拧紧。如图3。

此纸板即为侧视的日照图:地球板露出的部分表示地球的昼半球。太阳板的蓝色半圆表示地球的夜半球,半圆的底边直径表示晨昏线。平行的红线表示太阳光线,中间的粗箭头表示直射光线。

三、演示内容与过程

(一)演示昼夜长短变化

1.使太阳直射赤道,可以看出,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纬度被晨昏线切割成相等的两份。说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春分日,如图3)。

2.向上拉动太阳板,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北移,晨昏线同步倾斜,北半球各地昼渐长,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地区开始出现极昼,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南逐渐扩大。南半球昼夜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春分日至夏至日,如图4)。

3.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北半球各地昼最长,越向北昼越长,极昼范围扩大到北极圈;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越向南昼越短,极夜范围扩大到南极圈(夏至日,图5)。

4.再向下拉动太阳板,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仍是昼长夜短),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缩小,南半球相反(夏至日至秋分日,图4)。

5.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全球各地再次昼夜平分(秋分日,图3)。

6.继续拉动太阳板,太阳直射点南移进入南半球,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南扩大;南半球相反(秋分日至冬至日,图6)。

7.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短,极夜范围扩大到北极圈。南半球各地昼最长,极昼范围扩大到南极圈(冬至日,如图7)。

8.向北拉动太阳板,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极夜范围向北极点缩小(冬至日至春分日,如图6)。

9.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全球各地再次昼夜平分,昼夜变化完成一个周期(一个回归年)(春分日,如图3)。

经过演示,多数学生能形成感性认识,对这一规律有所了解。教师还可请学生自己动手上台演示以加深理解。

在演示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归纳出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则昼长夜短,且向该方向纬度越高昼越长。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则该半球白昼越来越长。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全球各地均为地方时6:00日出,18:00日落)。

④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赤道上各地每天均为地方时6:00日出,18:00日落)。

(二)延伸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化,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又有何变化呢?

1.将太阳板左侧螺丝取下,穿入乙槽拧上(此时黄赤交角为30°)。拉动太阳板,观察发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扩大至南北纬30°,夏半年白昼比现在更长,而冬半年白昼则比现在更短;极昼范围也比现在更大了。(如图8)

2.将太阳板左侧螺丝取下,穿入丙槽拧上(此时黄赤交角为15°)。拉动太阳板,观察发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缩小至南北纬20°,夏半年白昼比现在更短,而冬半年白昼则比现在更长;极昼范围也比现在更小了。(如图9)

3.将太阳板左侧螺丝取下,穿入丁孔拧上(此时黄赤交角为0°)。拉动太阳板,观察发现,太阳板无法移动,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无变化,全年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也无变化。(如图10)

四、教具评价

教具“昼夜长短变化演示板”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变抽象为直观,既突破教学难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还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演示板,将教具变成学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当然,该教具还有缺点,不能准确测量出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值。纸板不耐磨,易损坏。另外,没有立体感,不能演示昼夜交替和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但它仍不失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好帮手。

九年级物理 自制教具 篇3

摘 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仪器(教具)是实验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面对新课程,我们发现,进去常用的教具虽然仍起主导,但实验中的许多问题却可以利用自制教具来完成,自制教具的运用应当可以贯穿于一堂物理课的始终,这也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自制教具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自制教具是教师备课的一个方面,也是师生共同经历的活动。下面从新课程条件下自制教具的必要性,在培养师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这几方面来说明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方法。仪器(教具)是实验的物质基础,没有教具,我们的实验就成了无米之炊,实验探究就会变成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试卷上考实验,结果并未提高学生素质。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这种投入也只体现在教学楼、学生宿舍的变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改观、减少学生学习费用、对学生的补助方面。而教学仪器的补充、添置这一重要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了。“普实”搞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村中学的分组实验开展不起来,除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师认识不足、不认真抓外,主要原因还是与仪器配置标准低,数量太少有关,农村学校由于财力的限制,也拿不出钱来补充、添置必要的仪器。

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已往配置的仪器(教具)虽然仍起主导作用,但部分仪器已跟不上教材变化的需要,很多在教材中已不适用,急需补充、更新教学仪器、实验器材,这是目前初中物理教学需要,也是发展教育的需要。新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问题,有许多是需要学生“动脑动手”的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做这些试验,可能也用不上技术含量高的教具,许多都可用自制的简单教具来完成,因此,在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自制教具不仅有必要,而且有现实意义了。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现有仪器,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需要自制教具,同时还应该提倡、鼓励、组织学生自制教具,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利用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材料、废旧、废弃的物品,制作物理课中需要的教具,在学生中开 1

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这样,在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我校是一所大型的农村中学,学生多,班级多,教学仪器严重不足,已配备的分组实验仪器是按每校13套配置,许多分组实验的开展都是四、五个人一组,能得到动手机会的学生少,多数学习稍差的学生在实验课上看实验,一堂实验课下来,收获很少。而且,许多演示实验用的仪器全校就只有1件,许多教师为做实验而不得不调课措开,在这种低水平的条件下谈课改,困难大,效果很差。通过对现行教材的研究,我们注意到,有些分组实验是可以用自制的教具来完成,如:《探究声音的产生》、《测平均速度》、《研究摩擦力》、《研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研究平面镜成像》、《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还有课本上设置的许多有趣实验、演示实验都可以用自制的教具来完成。本着这样的想法,也算是进行校本科研,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这几年中我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利用一点休息时间,自制了55种教具共140余件,部分教具到达了较高的水平,有一件获得市级教具制作竞赛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市级《小制作、小发明竞赛》,有一件教具《风力发电机模型》获得二等奖。在“人教版”物理教科书规定的近124个演示实验中,我制作的教具可用来完成53个。我校的分组、演示实验近几年来始终能正常开展,这与我做的工作有很大关系。

通过自制教具的创造活动,不仅能节省开支,解决教学仪器不足的问题,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教具的制作和使用,还具有以下好处:

1、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自制教具的结构及使用方法简单,很直观,能帮助学师生领会、理解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使用自己自制的教具很熟练,很能够说明问题,产生的效果很好,有一些自制的教具比上级部门配置的仪器还好用,正像李政道教授所说的:“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

2、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开展的课外科活动中,结合实验问题,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动脑、动手做一做教具,学生成功时就会对物理科学产生兴趣,体会学好物理知识的好处,品尝创造发明的乐趣,就会产生爱学物理的想法,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就会加强。通 2

过开展这些低成本的实验,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开拓学生的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技术中的物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开展自制教具活动,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开发研究自制教具有着重要意义,这不仅可以改善实验教学的条件,而且对师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科技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都有好奇心,这是产生创新的内在动力。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定型,要经理思考、论证。从发现问题到设计出教具,师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培养,动手能力会得到提高。

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多作研究,就能制作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具,就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李振海,《教具的制作与使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鸡西市第十八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鸡西市第十八中学

本学期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确定本教学工作重点为: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教育观念,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管理,强化质量意识,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努力推进课程改革,结合新教材内容和我校学生实际,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活扎实地搞好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圆满完成了开学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现将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与新课程同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在课改新形式下,我校重视物理教师的岗位业务培训,加强了物理物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了“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教”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物理教师的整体素质。

(1)组织物理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

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广大物理教师的教育观念,把广大物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我们利用周三下午以教研组的形式,加强物理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位物理教师每天自学《走进新课程》一书中的一问,做好读书笔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人手一份,认真理解对照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每月记一次教育随笔,每节课后记教学后记。并经常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物理教师心中,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开展了“拜师带徒,青胜于蓝;互帮互学,齐头并进”活动、群体教研活动、物理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提高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抓常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物理教研组除要求每周互听一节课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每人一节课活动,作出了听课计划和具体时间安排,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了全面听课,同时还组织物理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评比出优秀课堂教学进行校内展示。抓住课改实践的主要方面和着力点,在知识技能练习、课外作业布置、发散思维训练、质量检测等方面进一步进行有益尝

试。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我们特别重视实验教学,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探究实验我们都是尽力去做,同时还指导学生大力开展家庭小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既加深了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承担省重点课题《转变教学行为,创建优势学科》的子课题《转变教学行为,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研究工作。

(3)优化课程结构,突出特长培养。

授课严格执行教学进度计划,并根据学科特点,本学年继续组织开展了特色星期三活动,把每周三下午定为活动课时间,通过物理社团共开设4个活动班,使每位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活动班,广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还给学生的自主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所有物理实验的开展都离不开恰当、合适的实验器材,随着教学仪器配套与达标活动的开展,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一方面教学仪器不可能一应俱全,特别是我们这些县级及乡级中学教学仪器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物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如何充分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已成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认为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收下几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对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只要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以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物理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会倍增。

由于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多自此学生的身边:一个杯、一只蛋、一把梳子、一个碟子„„,都可以成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制作的教具,用它们产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让学生从“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学生会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学习兴趣,好象真理的发现者就是他们,自己成了学习物理的真正“主人”,从而不再觉得物理理论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研究物理并不神秘。这样,对物理的神秘感破除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激起了,学好物理的信心也就树立起来,课堂上不再拘谨、胆怯,开始敢于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从而调动起了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差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对物理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也就变得爱学、好学、从而学得比较好了。

2、增强演示效果,完善教学效果

麦克斯韦说:一次演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虽然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长,使得各校的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但适时使用自制教具却能增强演示效果,起到意想不到的好作用。例如:在演示证明大气压存在 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我补充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大家常吃的大萝卜,中间拦腰一切,取其带根一半,中间挖空,然后将其用力按在一洁净的平底盘子里,这时,拎起萝卜根,会连盘子一起带起,用很大的力才能将它们分开,由于所用的材料极为简单(半个萝卜,一个盘子),又来自学生身边,学生深信不疑又极想弄清其中原因,教师趁机分析引导,使学生真正明确地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存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启迪思维,激励创新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观察,爱动手,而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寻找,因而老师演示使用后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的欲望,老师再予以适时激发引导,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激励学生发明创新,想方设法使教具变得更加完美、适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用物理学的观点重新认识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例如在学习长度测量时组织学生制作了刻度尺,在初中物理总复习阶段再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应用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设计多功能刻度尺,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设计出了装有小灯泡照明可在黑暗环境使用的刻度尺、装有凸透境既可测长度又有放大作用的刻度尺、在柔软绳子上带有刻度既能测直线距离又能测地图图上距离长度的刻度尺等多种方案,使学生开阔了思维;同时,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但要亲自动手寻找合适的工具、材料,还要动脑考虑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如何使装置更恰当、合理,如何使产生的现象更清晰、明显,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的思维能力,及判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4、前期操作,训练技能

不论老师还是学生自制的教具,一般制作都比较简易,例如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的简易测力计、杠杆、验电器、电学实验用开关和灯座等,通常都是就地取材,易制易修,且可达到人手一个,因而在教学中使用时就不怕弄坏,在课堂与课下都可放心让学生去观察、触摸,甚至拆卸、重装,这样,可训练出学生熟练的实验技能,然后再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仪器进行实验,学生们有了前期的操作训练,实验时就会少出错,甚至不出错,顺利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又训练了其实验能力,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物理教具是用来做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因此,它的制作必须符合物理原理和科学理论,即教具必须既能反映出所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理论,而它的制作自身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把物理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在总结经验,检验、检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来回、反复反馈,既应用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

同时,在教具制作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小铁丝、废铁片、木材下脚料、用完的一次性针管(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6、自制教具,让物理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物理。

自制教具让物理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材料做物理实验,能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重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赞扬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好玩、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平时对他们的小制作、小发明多加以鼓励和赞扬,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兴趣和创新意识的一种好方式。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或者和其他同学合作设计、动手做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实验自由度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控制实验的进程,深刻感知实验现象。通过课外小实验1还能养成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测定“比热容”实验自制教具 篇4

【教具装置】 如图所示。【制作方法】

1.将2支相同平底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等温度相等的水和煤油(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水里加少许红墨水),再将2支带有橡皮塞的相同细玻璃长管分别插入2支试管中(为了防止漏气,可在其接触处涂上凡士林)。利用封闭液面上气体压强大小的特点,使2支玻璃管中的液面大致在同一高度(图中的水平虚线处)。

2.将“1”中的2支相同平底试管竖直地放在同一个烧杯的中央。【实验步骤】

往烧杯中倒入其容积2/3左右的热水(温度70℃左右),过一会儿,可明显地看到煤油在细玻璃长管中比水上升得快。【现象分析】

煤油在细玻璃长管中比水上升得快,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说明煤油的温度变化比水的温度变化大。这就表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煤油和水,同时吸收相等或近似相等的热量,然而它们的温度变化却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不同,就在于物质种类的不同。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性质上的不同呢?在此实验基础上从而引入物质“比热容”概念。【教具优点】

1.在没有电或电热器时同样可以做实验。

2.实验所需的时间短,且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和清晰度。

3.此教具可辅以初中物理热学的部分实验教学,比如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注意事项】

1.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2.倒入烧杯中热水的体积及温度。

自制教具比赛心得体会 篇5

赵苏杭

2013年10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武安中山小学召开的“武安市中小学自制教具比赛研讨会”,听了武安市一些优秀选手的经验交流,颇有体会,现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自制教具的起因及发展方向

起初,由于我们进行自制教具制作,一是由于学校经费不足,为形象直观解决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问题,二是为教学仪器生产提供素材和依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制教具的发展改变为向探究式实验、数字化实验、节能减排、防止辐射食品安全检查等方向发展。

二、自制教具的意义

自制教具是开拓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需要,为了素质教育能力的发展,我们有必要进行自制教具研制工作。

三、自制教具的分类

物理学科的自制教具。中学物理实验是高科技的母体,物理学科的自制教具今后主要向探究性实验方向发展,并且能用来向学生揭示假冒伪劣产品和生活的可以用物理现象解释的魔术等。比如,起重机的模型,电铃的制作,在教学中,经常是照本宣科的“说”这个实验,等,而今天老师们把这些仪器真正带进了课堂,我相信对教学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更大。

化学实验教具。主要走微型化、封闭化和仪器化道路,比如,利用废旧针管吸取一定比例的氧气和氢气,利用压电传感器(打火机上的电子点火器)在封闭环境下进行点燃实验,从而研究水分子的构成及各元素的比例。

文科教具可以从还原实物、进行标本制作、古董收藏等方面入手,如通过还原葛洲坝船闸,让学生通过教具体验人类智慧的结晶等。

小学学科自制教具要结合儿童的特点,体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寓教于思的特点进行设计。

交通工具类教具。比如利用自行车模型研究自行车前后轮所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不同;利用劳伦兹力制作磁流休船,为研究磁动力潜艇做准备,还有一些桥梁的制作模型等。

信息技术类。最早应用于航天事业,主要体现信息的产生、接收、传送、存储、处理、反馈环节,在我们中小学来说,好利用滑动变阻器逆向原理制胜力学传感器等。

简易教具。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教具,生动有趣,比如用废旧的笔杆制作弹簧秤,拿来评价市场所给的商品是否够数

四、中小学自制教具制作的切入点

从培训会议讲座和交流心得看,当今自制教具主要考虑创新性,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一个练习题、一个图片为出发点,也可是学校没有而教学又需要的教具,广泛承认但从无人难的观、存在争议的观点为切入点进行制作。总体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原理新的教具。在实验原理方面下点工夫,对现形的实验不足进行大胆改进,如,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把漏斗的外边缘制作出凹槽,方便瓶内的气体排出,防止液体飞溅。

方法新的教具。用一种的全新的方法,达到我们需要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人制作了转盘式的分数加减法演示器。

工艺、技术新的教具。用新的技术制作教具,比如有人制作了防倒、防溅的酒精灯,把酒精灯放在地上随便转动,就是不倒、不溅,也有人把各式各样的植物的茎,做成标本,放到一个标本箱里面,这也是一种创新。

关于涡流自制教具的思考 篇6

我们知道, 以下情况出现时都可以造成穿过导体的磁通量的变化: (1)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2) 导体静止但有着随时间变化的磁场, (3) 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按照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磁通量变化了在导体中就产生动生或感生电动势, 从而产生感应电流。而在一整块导体中引起的感应电流的分布随着导体的表面形状和磁通的分布不同而不同, 其路径往往有如水中的漩涡形状一样, 因此人们就形象的称之为涡流, 有时也叫付科电流。涡型电流的大小与磁场的变化方式、导体的运动方式、导体的几何形状、导体的电导率和导体的磁导率等因素都有关系。授课时以上这些原理可以进行一番讲解, 但是本节课课本内容的思想是为了更加体现现象, 原理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出现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制, 创作, 发明的环节。这也是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改进了两个小小的实验教学方面的教具与同行探讨。

一是涡流演示实验的教具。

教师用书中提到用示波器显示扼铁产生的涡流, 我对以上的涡流演示不够满意。经过一番思考与实践, 我研制出了一演示教具———-涡流演示仪。介绍如下 (如图) :

(1) 材料:R=250mm, D=4mm铝板板一块 (也可用铜板, 效果更好) , 铁架台一副, 强磁铁一小块 (取自扬声器后, 为圆环型便于悬挂) , 细线适量。

(2) 制作:非常简单, 如图1将磁铁悬挂即可。

(3) 使用:使磁铁垂静止, 将铝板置于磁铁附近推拉使其平行磁铁圆面做前后往复平动, 三、四个来回, 磁铁就开始摆动。

(4) 解释:铝板在磁铁附近做往复运动的时候, 相当于一个闭合线圈在一个磁场中运动, 故铝板上会产生漩涡状的感应电流即涡流。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当磁铁静止而铝板远离磁铁运动时, 通过铝板回路的磁通量减小, 故感应电流的磁场要与原磁场方向保持一致阻碍磁通量减小, 在铝板与磁铁间产生安培力作用, 所以磁铁就因被吸引而追赶铝板;当铝板滞后于磁铁且追赶磁铁时, 通过铝板回路的磁通量增大, 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磁通量增大, 故磁铁要受斥力的作用, 如此往复, 在力的作用下磁铁就不断地摆动了。

该演示仪器比教科书提到的更加简单, 更加直观, 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更加方便于教学。

二是教材上提出的自制金属探测器。

所谓的金属探测器是一种专门用来探测金属的仪器, 用于探测肉眼看不到, 隐蔽情况下有一定体积的金属。比如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各种金属器件, 军事上的各种武器, 安全检查中违禁金属物品器具, 隐蔽在墙壁内的电线、埋在地下的水管和电缆, 埋藏在地下的金属物体等等。金属探测器也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 利用有电流通过的线圈, 产生磁场, 这个磁场可以使穿过金属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从而在金属物体内部能产生感应电流, 即涡流。涡流又会产生磁场, 倒过来影响原来的磁场, 引发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但是, 购买的成品探测器往往原理复杂或者有集成电路。不但在引导学生认知上有一定困难, 在操作上也存在困难。仅将金属探测器成品进行拆解后简单的组装也不能达到教学所要求的对电磁感应知识进行应用的目的。

经过一番研究, 我研制成功了简单的金属探测器模型, 同时也是很好的演示仪器。介绍如下:

(1) 材料:实验室中的粗线圈1个, 微电流放大器1个, 灵敏电流计1个,

导线两条。

(2) 制作:非常简单, 如图3联接即可。

(3) 使用:微电流放大器打开电源, 调节增益和调零旋钮, 将灵敏电流计指针置于合适位置, 当金属在线圈附近运动时, 灵敏电流计指针明显摆动。

(4) 解释:微电流放大器内部有电源, 与线圈构成通电的闭合回路, 当各种块状金属在线圈附近运动时, 金属内产生涡流, 金属内的涡流产生磁场, 线圈与金属的相对运动产生的是互感现象, 即金属中的涡流影响了线圈中的电流, 线圈中电流微小的变化通过微电流放大器的放大, 通过灵敏电流计指示出来。调制合适的参数, 现象十分明显!

该演示仪结构简单, 便于教学中讲原理并且学生乐于操作, 真正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简单不等于无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 用最简单的方式、方法达到目的不是很好么?希望同行们指出不足以及有其他的物理教学经验与大家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璞.物理学与应用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自制教具照耀数学课堂 篇7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而教具为学生的操作、探索、合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供使用的教学挂图、卡片、模型以及实物等凡是能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器具,凡是能够为教学活动服务,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工具和实物,皆可称之为教具。

教具是教学形象化的教学器具。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自制教具,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切实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自制教具,不仅能节约开支,解决数学仪器不足的问题,还能帮助师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具体有以下作用:

1适时制作,运用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几张长方形纸片,适时让学生动手折出 ,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 的表象,再接着折出 、 。这节课学生在折纸中愉快地完成,很好地参与了课堂教学,在活动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又如:在《三角形的特性》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制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在课堂上通过拉动三角形,体验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再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体验的机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2自制教具辅助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交流

自制教具可根据学习内容来制作,可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恰到好处地使用教具,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如: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准备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具,可根据此教具为学生准备学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由于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学生可自主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避免了老师干巴巴地讲的传统教学方法。另外,学生在自主构建模型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这也就是在“做数学”,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

3自制教具的简化原则,加快感知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自制教具有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自制教具活动使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作品,精心使用,养成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开展自制教具活动,即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具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在教学中更适用,效果就越好。当教具的适用性正好符合学生心理的简化水平时,就会加快学生的感知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时,可以用铁丝制一个长方形框,然后用纸板制一个长方形面,组合成一个长方形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一圈铁丝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内部纸板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对照模型,对比面与线,学生很容易区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含义。这样的自制教具虽然简单,但用起来教学效果很好,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即懂,是一种最经济、最容易制作的教具。这种教具制作简单,功效与多媒体教具不相上下,因其具有的可操作性而使学生也更易于理解。

4自制学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

能自制的学具,其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容易就地取材、易制易修。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做。学具的前期操作经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前期操作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或失败的经验,而从失误或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更为宝贵。在学具的试验过程中,教师不要怕学生弄坏学具,更不要代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因此会不断积累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当学生看到那些用生活物品与身边的常见材料来做实验,或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学习时,容易激起他们的自豪感。使他们觉得技术其实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热爱技术、热爱科学的情感。

5培养了孩子的审美情趣

“儿童是靠形象进行思维的”,恰如其分的采用教具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正好与儿童思维特征契合。教具本身常常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简洁而有规则,具有美感,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可制作一些优美的轴对称图形的卡片,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便可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观看卡片的过程即审美过程。又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可选择的图形更是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一张白色衬纸上将图形做平移或旋转,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6一具修改,可持续使用

教师通过自制简易教具,不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要把这种创造性思维物化。在动手过程中,不断对原有设计进行修正调整,这样就使动手动脑更加协同,大大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自制教具再加以修改可多次使用。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可利用两个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圆,沿一条半径剪开,交叉重合到一起。将两个圆上画好刻度(将圆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而第二个圆上写好相应的分数,这样将两上圆形交叉旋转时,露出不同颜色的部分就是这个圆整体的几分之一。(如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将“分数的意义”化抽象为直观。然后再教学分数的意义、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分数的加减法时都可在第一个教学上加以修改进行教学,可谓一具多用。

幼儿园自制玩教具资料 篇8

玩具名称:瓢虫爬爬爬

玩具功能:能根据纸片的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进行一维排序 制作材料及方法:

制作材料:纸盒、彩纸(或纸板)、油性彩笔、塑料碗、壁纸刀、剪刀、双面胶 制作方法:

1、主体盒:用油性彩笔绘画出瓢虫形状,用壁纸刀刻画出可支持幼儿一维排序的豁口,最后将制作完的彩纸用双面胶粘到纸盒上。

2、彩色纸片:采用幼儿常见的红、黄、蓝、绿四色彩纸,用剪刀剪出幼儿常见的图形(例如:圆形、心型、蘑菇型等),将剪出的纸片放到塑料盒中。玩具玩法:

1、针对有困难的幼儿

1)根据颜色排序:挑选红、黄、蓝、绿四色纸片中的两种进行一维排序

2)根据形状排序:挑选圆形、心型、蘑菇型等形状的纸片中的两种进行排序

2、针对能力强的幼儿

同时根据颜色与形状进行排序:选用颜色与形状均相同的纸片进行一维排序

2.玩具名称:为图形宝宝找家 适宜班级:小班

玩具功能:发展幼儿对图形的认识,能正确分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制作材料、方法:

材料:泡沫板、即时贴、小动物图片、物品图片、小积木、塑料膜

方法:用泡沫板割出小房子形状,并将透明的塑封好的空膜粘在房子的周围,并在房檐贴出小动物拿着图形的图片。并将带有图形形状的实物图片塑封好,用小积木块站在图片上,起到稳定图片作用,增加玩具趣味性。

五、玩具玩法:

自制“氨气的音乐喷泉”实验教具 篇9

摘要:介绍了一套以双口内胆烧瓶为主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具。应用该教具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能融合探究“氨气的制备、氨气的性质(密度、水溶性)和氨水的性质”等知识为一体,使实验过程具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环境友好等优点。

关键词:氨气;音乐喷泉;改进;实验教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9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氨气极易溶于水”这一性质,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中都安排了“氨气的喷泉实验”,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教材通常都是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完成氨气的喷泉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完成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准备包括氨气的制备、收集和储存等,工作量大而繁琐。(2)氨气在制备、组装喷泉实验装置过程中会泄漏,污染环境。(3)实验的知识探究功能单一,仅能验证氨气的水溶性和氨水的碱性。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许多化学教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方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装置的集成化[1-3],二是实验装置的简易化[4-5]。本人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套能在课堂上快速完成氨气的制备、收集、储存和喷泉实验,能体现出氨水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教具――“氨气的音乐喷泉”,以替代教材中的氨气喷泉实验装置。实践表明:使用该教具进行课堂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具制作

该实验教具的核心是制作加工了一个双口内胆烧瓶(如图2所示):

该装置是由250mL圆底烧瓶改制而成:在圆底烧瓶上口内烧接一只上端凿有几个小孔的试管,在圆底烧瓶底部烧接下口。双口内胆烧瓶的试管用作NaOH固体与NH4Cl固体反应制备NH3的容器,双口内胆烧瓶的烧瓶用于收集NH3,双口内胆烧瓶的下口连接导管用于在喷泉实验过程中排出烧瓶中的空气和吸取烧杯中的水。

为了便于组装、便于让全班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操作和现象,本人按下列方法制作了“氨气的音乐喷泉”装置(如图3所示):

(1)加工一块长、宽、高规格为“46 cm×2 cm×68 cm”的白色木板,将底座加厚,便于实验教学时安放。

(2)在木板相应的两处位置钻孔,安装夹持双口内胆烧瓶的铁夹。

(3)将音乐贺卡(含电池)用502胶水粘贴在木板上,用导线将两极与两根铁丝相连。

二、实验操作

(1)在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向双口内胆烧瓶的试管中加入NH4Cl和NaOH固体各2g,在胶头滴管和烧杯中装水,并向烧杯水中滴入2~3滴酚酞(如图4所示)。

(2)挤压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大约10滴水,可观察到试管中迅速发生反应,固体混合物变成糊状物,产生大量气泡。这是因为: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NaOH、NH4Cl的糊状物温度升高,生成NH3。其化学方程式为:

NaOH(s)+NH4Cl(s)[=]NH3(g)+NaCl(aq)+H2O(l)

随着反应的进行,NH3不断逸出。由于NH3的密度比空气小,NH3将烧瓶中的空气通过导管向下排出,并充满整个烧瓶。

(3)约1分钟后,烧杯中的水被迅速吸入烧瓶,形成红色的喷泉,同时音乐贺卡鸣响(如图5所示)。这是因为:随着NaOH与NH4Cl反应的进行,从导管排出的NH3溶于水速度快且溶解量大,烧瓶中产生的负压迅速将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吸入烧瓶中,形成了红色喷泉。NH3溶于水生成的一水合氨发生电离,生成了NH4+和OH-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接通了电路,使音乐贺卡发出乐曲声响。

三、教具优点

通过多次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发现,“氨气的音乐喷泉”实验教具具有以下优点:

(1)该教具集“氨气制备方法、密度、水溶性,NH3?H2O电离”等知识为一体,实现“一个装置、多个实验”和“一个操作、多个现象”,有助于学生构建氨的知识体系;

(2)展板化设计既省去搭建装置的时间,又能直观呈现实验现象;

(3)音乐伴随着红色喷泉,现象生动有趣;

(4)实验操作简捷、无污染,实验成功率高;

(5)装置清洗方便,用吹风机热风吹2~3分钟后即能重复实验。

参考文献

[1] 李维芬等.氨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9):48-49

[2] 邹标.快捷连续通用的音乐喷泉实验装置[J].化学教育,2014,(1):68-69

[3] 王曼丽等.喷泉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1):28-29

[4] 俞远光.氨气系列性质实验创新设计[J].化学教学,2013,(9):46-47

说说自制教具的注意点 篇10

一、自制教具要能承载探究科学内涵

自制教具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科学教师自发的行为,是科学老师为了充盈实验用具、为了拓宽课堂探究途径、为了课堂知识的沉淀与积累等而进行的自发研制。自发研制不同于机械分工或者完成硬性任务,自发研制充满灵性与活力,自发研制的教具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它承载着探究的科学内涵。选择教具的前提是钻研教材,教师如果对教材所要达成的目标不能准确解读的话,选择教具就会出现偏差。因此,科学教师一定要在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再去制作教具、再现实验的科学内涵。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4课《不同的声音》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科学描述各种不同的声音,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音量有大小、音调有高低,更要知道改变音量大小、音调高低的方法,尤其是要认识拉紧弦、把弦变短或变细都能改变音调的高低。这些知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获得。教学时,我们一般都是用橡皮筋代替弦,通过拨弄粗细不同、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来比较声音的强弱,如果准备的橡皮筋粗糙的话,就会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保证自制教具的科学性。

二、自制教具要能充分再现科学现象

有的科学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科学现象却不容易观察,我们要根据实验内容,开动脑筋,巧妙研制教具,使科学现象能充分地再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科学知识。

教学三年级《认识空气》时,为了说明空气有质量,课本中设计的实验方法是在一根小木棍的两端各挂一个大小一样的气球,等两端平衡后,用针刺破其中一个气球,棍子失去平衡,从而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按理说,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效果应该非常明显,但实际实验中却存在问题:首先,很难准备两个一样大的气球。其次,用线拴好挂在棍子两头的气球受到的空气浮力较大,难以长时间处于平衡状态,等它停止摆动,再用小针刺破,气球炸破后小棒还要摇晃一阵,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观察实验。于是,我自制了一个教具,方法如下:找一个496毫升的矿泉水瓶,在瓶盖上钻个小孔,安装一根连上橡胶导气管的玻璃管,用502胶水密封好小孔,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力挤出大部分,将橡胶导气管打好结不让外面空气进来,用天平称出质量是X克,然后借助两用气筒用力往瓶子中充气,充气30多次后再把橡胶导气管打好结,不让瓶内压缩的空气跑出去,用天平称出质量为Y克,两者相减的B克,就是打气筒压入空气的质量,如果充气次数更多或者改用容积更大的塑料瓶来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通过自制教具将无形内容化为直观现象,既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自制教具要经过多次实践并优化

无论是自主研制的教具还是改制的教具,使用的时候都可能会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经过多次实践,发现内在弊端,进行改进。在实验用具多样化的科学课堂,我们要选择最佳教具,才能进一步保证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具的科学性和完善的程度。

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要让学生了解几种基本方法: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方法。以改变物体的体积为例,一般都是选用橡皮泥做教具,但它非常容易吸水,用过一次就不能再次使用,实验成本非常高。经过摸索,我发现固体胶不仅有橡皮泥容易改变形状的优点,而且不容易溶解于水,实验结束了还可以继续保持胶水的使用价值,降低了实验成本,还不影响科学学科的本质特性。

教学《认识磁铁》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一般都是选用玻璃棒做实验。但在实际操作中,玻璃棒非常容易破碎。磁铁两极发生作用时,玻璃棒跟着滚动,经常有摔碎的现象,而且容易割伤学生的手。后来,我发现学生的身边现成的材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没有危险——学生使用的圆柱形的铅笔完全可以代替玻璃棒,学生实验时无需担心安全,只要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就够了。材料的选择便宜,应用身边的材料服务课堂,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制教具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目前,很多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重视文化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甚至创造能力相对较差,很不适应对各类人才的培养。而自制教具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自制教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运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爱护环境就在身边,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自制教具的这种功能,是任何其他仪器都无法替代的。

一、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自制教具就是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个人的爱好制作,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等辅助手段与传统仪器进行组合研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感到十分亲切,认为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制教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巩固、强化,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件自制教具的完成, 要经过不断构思、设计、选材、加工和调试等多个环节,要根据实验方案科学地编写实验步骤,要自行选用合适的仪器,创造性地使用器材。整个过程中,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以说,自制教具的过程不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制教具的过程,学生能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并且深刻地感受到:要想让知识变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只有动手才能实现。这就在学与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自制教具让学生懂得:一切发明创造都有缺点和不足。正如现成的仪器设备,既有长处,又有不足。我们要肯定长处,改进它的不足,这就是创造。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某些事物的相同因素和内在联系,看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自制教具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能够用“科学”的观点认识周围的事物,不断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在化学实验中,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就会不断地得到训练和开发,创造力就会不断地提高。

上一篇:有关文化海报设计下一篇:市城市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