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2024-07-26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精选8篇)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互联网+教育”学习心得

如果要评选2016热点话题,“互联网+”无疑会成为有竞争力的候选。随着“互联网+”在年初的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教育是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通了一年又一年,网络课程建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你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你会发现,课堂还是那样的课堂,除了PPT替代了传统的板书外,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教育本身的错,只能说是之前的互联网发展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迎接“互联网+”的挑战时,教育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大餐,而又不会成为车轮碾过的孤魂野鬼呢?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新的教育生态。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在本学期的全市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观摩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音乐课堂的新式结合。这次课堂充分运用了互联网的网络课堂,网络评价,网络展示,音乐软件,录音软件等多种功能,不仅仅是老师展示时运用到互联网,学生学习时也充分运用到自己手中的互联网工具,从前需要老师反复讲述的知识,学生通过老师的云空间自学,从前不能人人参与的音乐展示,通过云空间,学生自信展示,在整个课堂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篇2

1互联网+教育, 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的认知演进。教育+互联网, 派生出了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等新的教育形态, 但此时的互联网都还是被置于教育的掌中, 作为一种教育技术, 一种新型的教育的手段和途径。直到2011年, 一个叫慕课的东西出现在互联网上, 并迅速传遍全球, 给教育带来巨大冲击, 人们才猛然意识到, 原来互联网不是在教育的掌中, 而是教育已经被互联网牢牢地罩住了。随着全球全领域惊呼互联网+时代的降临, 多数人才意识到, 教育原来早已融入了互联网, 已经进入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了。

互联网+教育, 将重新划分教育的域界。不久的将来, 教育这块大地盘, 将会重新切分, 形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主阵地, 而且学校教育的域界会越来越小, 网络平台主导的社会化教育的域界会越来越大。

互联网+教育, 将重新定义教育主体。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 教师已经毫无争议地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 都是教育服务的主体。教师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 也是教育资源的需求者。可以这样说, 离开互联网, 教师不可能优秀, 甚至不可能以教师的身份存活于教育。

互联网+教育, 将重新构建学校教育形态。未来教育会把纯知识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份额分离出来, 交付给互联网。学校知识教育职能会被稀释, 教育形态会呈现学校教育、网络教育、自主教育三头并进形态。特别是基础教育高段和高等教育, 这种形态会更明显。

2共享经济时代, 教育必须走向共享

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新中国的经济体制走过了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三个阶段后, 现在已经无可争议地步入了共享经济时代。这种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就是共创、共享。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在于科技创新。共享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 也不再是封闭式的创新, 而是开放式、共享式的创新。任何新技术, 都不可能长期成为独家垄断、独家享有的独门绝招, 只有拿出来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 云计算、大数据如此强大, 任何新技术都会很快被破解。因此, 技术创新也必须走向合作, 共同创造, 共享资源, 共享成果。

3构建共享教育生态系统

生物界有生态系统, 其实人与社会环境也构成了人类生态系统。教育也有教育的生态系统, 教育技术、教育智慧、教育态度、教育情感、教育成果等教育元素就是维持这个系统平衡发展的不停交互传递的物质和能量。互联网把整个社会构建成一个庞大的共享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 教师把“物质”和“能量”传递给学生, 学生也把“物质”和“能量”传递给教师, 同时,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也在不停地传递“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系统里, 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相互融合, 各种形态的教育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链, 实现教育的宽度、深度、厚度、速度四维共享。

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时代, 首先是共享教育资源。在互联网世界里, 教育资源呈现多元化形态, 教育技术是资源, 教师的教育智慧物化成果是资源, 包括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情感也是资源, 学生智慧作为教育成果也是资源;同时, 各种包含教育价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资源, 这些资源, 人人可以共享, 时时可以共享。互联网已经将各种教育资源扁平化、普惠化,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共享教育平台。互联网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虚拟平台, 同时, 未来还会大量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专门的虚拟性和实体性相融合的教育服务平台, 这种教育服务平台不等同于现在几乎泛滥的教育资源网站和教育学习网站, 这些网站类平台只是具备了平台的公众性和一定程度的互动性, 不具备生成性。未来专门的教育服务平台应该具备深度的互动性和资源生成性, 也就是说, 这个平台不但是资源交互通道, 还必须具备资源重构、不断生成新资源的功能。

互联网教育并非替代线下教育 篇3

在我看来,互联网教育是从“非核心用户”“非核心时间”和“非好老师”开始的,其意义不是替代线下教育,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做教育。

首先,在线教育最先吸引的用户,并不是其核心用户。以K12课外辅导为例,其核心人群实际上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中等以上的学生属于边缘用户,但优秀的学生中存在很多非用户(虽然学而思培优很厉害,但其在整个课外辅导的科数占比上仍是少数派)。而互联网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很多传统教育专家不看好在线教育的原因。毕竟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样的能力,特别是K12年龄段的学生。然而,目前从互联网教育中最先受益的,反而是这一群自主性强的优秀学生。

其次,在线教育最先攻陷的是学习者非传统学习的时间。仍以k12为例,学生核心的补习时间是周六日,然后是放学后的时间。其他时间要么是在学校上课、做作业,要么是碎片化的休息、路途时间。像“猿题库”“学霸君”这样的互联网学习工具,渗透的正是学生的其他时间。它们的使用情境和传统教育完全不同。

再次,传统教育的从业者都非常看重“好老师”,认为在线教育平台因为无法有效吸引好老师而没有未来。但传统教育的好老师就是在线教育的好老师吗?

任何新事物的开始都一定会吸引传统领域里的优秀者,但大部分传统教育的好老师由于巨大的既得利益,由于考虑到向互联网教育转移的成本高,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去尝试。所以,大部分在线教育的好老师,都来自于传统教育的非主流师资,以及大量自由老师群体(包括大学生)。

这说明,互联网教育里的好老师和传统教育里的标准不同。所以,在传统教育领域(如学大教育)由于受制于好老师的瓶颈,做不过好未来很正常。

最后,互联网教育其实是一个由量到质的过程,而不像传统教育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互联网教育首先需要有足够分辨力的用户,所以它们不用担心浪费过多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而且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师生比可以达1∶1 000 000 000的课堂。因此,即使是一元课,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天文数字了。

互联网学习,是代表未来的全新学习方式。它能够逐渐引导学习者以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最终突破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传统教育。所以,我也相信,好未来会在里面占有一席之地。

“互联网+教育”学习心得 篇4

叶小平

此次成都之行,真是令自己眼界大开,脑洞顿开,因为此行让我了解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也让我真正意识到“互联网+课堂教学”思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明白了翻转课堂它不仅是模式,它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二法门。下面就我成都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使教学更加直观、有趣

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高度整合电子白板、实物提示机与IRS系统,支持IES云端学生名单,为教学提供了太多的便捷。下面我就这次学习中上课老师运用最多的几项功能做一总结。

1.IRS系统,也叫IRS即时反馈系统。上课教师推送题目到学生端,学生通过IRS反馈器选择答案提交到教师端。教师通过图表直观的统计本题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知道还有哪些同学没有掌握此知识点,再进行课堂的调节。这比传统课堂效率提高不少,而且反馈更加真实。

2.小组积分器。老师可以根据分组情况自己设定组别,小组当中有成员参与了课堂互动老师为此组加星,课堂结束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哪些组积极性高,哪些组参与度不够。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让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

3.抢答器。抢答器在老师推送一道题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反馈器来抢答题权,这一环节使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生怕自己比别人动作慢半拍,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4.倒计时钟。老师在布置一项任务的时候会规定相应的时间,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时老师会调出倒计时钟,学生通过时钟的倒数清楚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小组分工会更加明确,上课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微课和翻转课堂

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翻转课堂正好利用微课的特性,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先学习,老师再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这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在课前和课后也是主动学习。这比传统的教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智慧课堂助力学校成长

此次前来分享经验的几所学校都已走在“未来课堂”的前列,他们已取得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2015年9月1日正式行课,TEAM Model教学专家系统覆盖学校所有班级、学科,实现了智慧教学的常态化。这一所新兴学校通过智慧教学方式,短短几年在成都已成为大家理想中的学校。贵阳一中,2014年重本上线率为86%,2015年引入“智慧教学”随后学校重本率连年上升,到2017年重本率已到达96.43%。

互联网心得体会 篇5

很小的时候,大概两三岁,我根本不知道放在书房里的那个奇怪的“东西”是什么;爸爸把一个又一个的“小方块”敲的霹雳啪啦的;点击着那个“小老鼠”;这还不是最奇怪的,爸爸把一根线和那个奇怪的“东西”连起来,点开一个“e”的小图,然后打几个字就出现了一大堆网页和想要的资料。有些时候点开一个“w”的小图,竟然能“敲”出一大堆字。 其实直到长大,大概四五岁,爸爸才告诉我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这是电脑;这个“e”字的小图是互联网的标记;“w”的小图是word文档的简称……

我第一次需要上网是查资料,好像是作文该怎么写,互联网上应应俱全,让我很吃惊,怎么巨大的工程,工作人员是怎么做成的?后来我才知道它是由多个网页铸成的。

爸爸说了很多,但是我对互联网颇有很深的印象,从此我开始上网,因为互联网很大,像个巨型商场怎么也逛不完,还像一个世界博物馆怎么也参观不完……我打心底佩服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心得体会 篇6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曾经身为网点一线员工,通过此次学习切实感受到,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业务发展需要加强柜台服务和柜面营销,是我们每位前台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前台人员,是在整个行业最重要最前端的岗位,它是顾客直接了解邮政各项业务的窗口,是沟通顾客与企业的桥梁。因此,在临柜工作中,虚心学习业务,用心锻炼技能,耐心办理业务,热心对待客户是每位前台营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素养。邮政行业在农村网点较多,服务这最广大的.农村用户,拥有大量的基础客户是我们邮政企业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尽力多方面的发展更优质的中大客户,现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是我们的最大竞争者,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更热情、周到、专业、快捷、创新、个性、尊享的优质服务才能为我行争取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好的社会形象。

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候,会觉得有的规章制度在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现在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已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权益的能力。各项规章制度正如一架庞大的机器,每一项制度都是一个机器零件,如果我们不按程序去操作维护它,哪怕是少了一颗螺丝钉,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各项制度的维护和贯彻是需要我们广大员工严格的执行。

二、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防范案件意识

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广大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清醒认识与熟练掌握程度,有规不遵,有章不遁是各行业之大忌,车行千里始有道,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就一线柜员而言,从内部讲要做到从我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防范,抵制各种违规作业等等,做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碍于同事情面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背离规章制度。坚持至始至终地按规章办事。如此一来,我们的制度才能得以实施,我们的资金安全防范才有保障。

近年来,金融系统发生的经济案件,不仅干扰破坏了经济金融秩序,而且严重地损害了银行的社会信誉。采取相应措施,从源头上加强预防,是新时期防范金融犯罪的一道重要防线。这几年银行职业犯罪之所以呈上升趋势,其中重要一条是忽视了思想方面的教育,平时只强调业务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没有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应此既要进行正面教育,又要坚持经常性的案例警示教育,使干部职工加固思想防线,经常警示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从而为消除金融犯罪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自觉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管理,是预防经济案件的保证。为此要认真抓好制度建设。

一方面要根据一线柜员工作的特点,组织学习,通过学习,使各岗位人员真正做到明职责、细制度、严操作。有效的事前防范与监督是预防经济案件的重要环节,本岗位的自我检查与自我免疫是第一位的;其次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检自查、上级检查、交叉互查等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对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内控与制约。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篇7

一、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每一次新的技术发明,总会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应用,对教育产生新的影响。

中国教育学会钟秉林会长站在国家教育层面上,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面临三个重大现实问题和时代任务: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配置有限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逐步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地位,推进教育国际化,教育发展方式需要从外延式发展(规模扩张、空间拓展)向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互联网技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路径,在线课程联盟的构建提升了教育国际化水平,也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观念、学习过程、教师职业生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体制等提出了挑战。基于此钟秉林会长认为中国的教育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同时钟秉林会长也认为现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还应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1]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提出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学”、“评”的工具逐渐改变,课的“结构”、“形态”逐渐改变,互联网历经信息互联、消费互联、生产互联、智慧互联四个阶段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李志民主任认为互联网或者说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对教育影响最大的是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会从传统的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的地方变成研究院、考试院,甚至变成虚拟化学校,李志民主任也给我们抛出了几个思考的问题:(1)企业聘人还必须要某个大学的毕业证吗?(2)任何人都能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谁还会到学校听一堂效果差的课?(3)大规模在线公开课模糊了学校的概念,打破了地域限制,留学浪潮是不是会减缓?[2]

云计算、无线网络、平板电脑、社会性网络等的兴起改变着同伴教育(深圳南山区石义琦老师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认知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的学习、分享、互动的方式。深圳南山区石义琦老师以深圳南山区的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南山“课堂重构”模式实践为例,认为教育技术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同伴教育的开展,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第二,提供个性化的交流平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第三,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态。[3]

从粉笔加黑板到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从口头相传到数字化交流,从单一的资源获取方式到现在的大规模网上公开课等等,也许技术现在无法撬动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形态,但技术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工具、交流方式、资源形式等。从数字时代的难民到数字时代的移民再到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追求学习结果到追求学习效果,在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及时转变我们的观念,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

二、资源供给的个性化

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以北京市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为例,提出考试评价应该注重多元评价、尊重教育个体的个性化,但大部分老师善于加工,不善长诊断,李奕委员从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下“移动互联”的角度出发提出个性化资源的供给策略:(1)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2)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3)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4)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验中心”和“化学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5)根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4]

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教育资源,缺少的是学生如何获得更加符合自身需要的资源,教师如何给学生推送个性化资源,那么,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未来的资源获取、推动方式将会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喜爱程度、认知程度等给学生推送个性化资源,学生资源的获得将会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要,从而实现资源的精准推送目标。

三、课程变革

清华附中李晟宇老师以清华附中的通用技术课程为例,融入项目学习的思路、互联网MOOC资源等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块的探索、引入管理学思想)、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MOOC、学生教学资源云平台、教学评价)、微信公众订阅号(学生的展示平台、信息的交流平台)、H5自媒体作品这四个方面构建了“互联网+通用技术”课程。[5]

在十八大对创新的号召、高考综合改革、中小学课改、创客教育兴起的教育背景下,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所李栋先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创新课程的价值是启迪智慧(从激发兴趣到发现问题的能力,再到动手去做的能力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是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开放型课程设计,创新课程的主题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是进行创新活动的主线,同时,李栋先生也提到了创新课程的主题可以围绕健康与生命科技、空间与海洋科技、运动与文化创意、环境与能源科技、信息与智能科技五个方面。[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需要培养更多的T型人才、具有21世纪技能的学生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所以,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的课程需要在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需要跨界融合,延展学科内容。基于美国STEAM教育的创客教育在国内的兴起,就是以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的思想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跨界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评价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列举了上海闵行区古美高级中学、密涅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的实践案例,指出当前环境下,评价内容的变革应该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如: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第二,伴随学习的全过程;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7]

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结合自己20多年的教研员经验,分享了互联网+课堂教学观察和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案例,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数据支持下的评价模式。[8]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测评工具、评价系统、平板电脑的互动课堂教学系统的出现,正在撬动了传统的“纸笔评价”,使评价更加及时、全面,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收集的数据可视化,便于分析。但是,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评价是否能做到更加精准,比如: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感情的过程,技术并不能代替我们去思考,还只是减轻了评价人员的负担。

五、管理变革

江苏师范大学杨现民博士提出了利用教育大数据开展智慧教育管理的四步走的路径方法:第一,监控教育过程,记录、采集和管理数据;第二,通过数据挖掘,进行智能分析与预测;第三,可视化呈现分析预测结果,形成智慧决策;第四,发布管理调度指令,分层实施指令调度过程。杨现民博士并给我们分享了大数据支持智能运维(清华大学智能运维服务、康涅狄格大学校园IT安全)、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构建的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弗吉尼亚纵向数据系统)、大数据支持危机预警(课程学习预警、学生管理与发展预警)、大数据支持个性化服务的优秀案例(美国马鞍峰社区学院个性化服务助理、百度大数据辅助智慧择校)。[9]

国家开放大学魏顺平博士阐述了大数据来临的当下局势,并分享了远程开放教育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包含数据来源、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决策支持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最后结合相关案例(各类教育在线学习质量与办学规模、国家开放大学招生政策、研究队伍组建决策的案例)分享了大数据分析能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来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有效的决策。[10]

随着互联网兴起的大数据分析,不断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电商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等,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行业的教育管理,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管理,可以分析与预测结果,使决策更加有效,但更多的可能是从宏观、中观的层面,微观层面还是做不到,因为教育决策更多的是照顾整个群体,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个体。

六、教师发展

针对一些乡村教师抱怨现在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太高大上、培训离岗离校离家、增加工作负担等问题,国务院汤敏参事借助互联网采用“双师教学”模式来改造乡村教师的培训,展示了人大附中和内蒙古乡村学校进行“双师教学”的实践,以互联网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呼吁国家、省市、区县重视“双师教学”,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双师教学”模式。[11]

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陈颖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站的应用为例,西城区教师借助网络研修社区参与观课评课、备课研课、视频案例、主题研讨等活动,有效弥补线下研修的不足。[12]

现在的国培培训,大部分课程都是大学专家开发的,并不能实实在在地落地,汤敏参事提出的“双师教学”模式,是现在针对乡村教师目前所处的环境能选择的、并且能起到实质性效果的培训模式,他们有共同的话题、任务,通过优秀教师来带动其他教师,节省了人力物力等等,应该大力推行。同时,网络研修也是教师智慧、经验的集聚地,通过互相评课、研课等形式,向优秀教师学习,发现不足,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七、学校变革

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分享了“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创新的发展路径,应用新技术从四个方面来重塑学校和课堂:(1)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2)课程教学:从封闭到开放融合;(3)学习创新: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4)学校发展:从局部改变到结构性变革。[13]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互联网+”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学校变革的基本趋势是“自组织的”、“小班化”、“个性化与快速反馈”、“项目驱动学习”、“没有围墙”、“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化”等等,互联网不可能取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过程。[1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改变学校的组织形式,但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通过几千年形成的学校组织形式根深蒂固,比如:校园是有“围墙”,班级授课制等等,技术改变学校教育需要打散现有的流程、重组并建构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形态,仅仅依靠技术的力量是不行的,还需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八、教学变革

COME(Classroom learning、Online learning、Mobile learning、e-learnin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学范式如何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孙众博士以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为例,认为互联网+教学范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转变:(1)校园混合课程(实体课堂+在线+手机);(2)新的在线交流方式(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3)过程性数据存留(全部教师资源、学生作业);(4)学习分析(学习效果干预、学业表现预测、在线学习行为分析)。[15]

九、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技术路径

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王涛主任提出互联网正重构世界,社会大变革都是通过技术革命推进的,评估方式、学习过程的大数据积累、信息共享方式、数据安全、平台同构是教育变革的技术路径。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教室围墙的“拆除”、解决数字化的入口问题、学习无约束(超越距离、跨越时间)、教学与学习的个性化和自适应、学习过程的大数据积累和形成。[16]

十、小结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篇8

当被问到“现在‘互联网+概念那么火,‘互联网+教育能带来什么改变”时,任友群说,他最期待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化学效果”是消除信息鸿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撑,催生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让“个性化”的教育不再只是梦想,“因材施教”能关照更多人。

在教育教学运行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互动方面,任友群认为,任何一种新型技术工具的出现,都要考虑它在教育中正面和反面的作用,微信也不例外。目前,不管哪一种新工具,一定是在云、网、端这3个层面以及之间的连接中发挥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并积极研究“互联网+教育”中的各种新情况。

上一篇:三年级音乐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柳州富达零件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