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企业财务管理

2024-11-04

保险企业财务管理(共8篇)

保险企业财务管理 篇1

02-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会计审计全书 企业财务会计

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 [93]财商字第11号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资本金和负债

第三章 固定资产

第四章 现金资产

第五章 放款

第六章 证券及投资

第七章 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

第八章 成本

第九章 营业收入、利润及分配

第十章 外币业务

第十一章 企业清算

第十二章 财务报告及财务评价

第十三章 附则

附件: 金融保险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金融保险企业的财务行为,促进各类金融保险企业公平竞争,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经依法登记注册,持有经营业务许可证,具有法人地位的银行、保险企业和其他各类非银行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一)银行。包括国家专业银行、区域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及其他综合性银行。

(二)保险企业。包括全国性保险企业、区域性保险企业、股份制保险企业、外资保险企业、中外合资保险企业及其他专业性保险企业。

(三)其他各类非银行金融企业。包括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各类财务公司以及其他从事信托投资、租赁、证券交易等业务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各类非银行金融企业。

上述企业附属的独立核算的非金融保险企业,分别按有关行业财务制度执行。

第三条

企业应在办理工商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财政机关提交企业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合同、章程等文件的复制件。

企业发生迁移、合并、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其他变更登记等主要事项,在依法办理手续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财政机关提交有关的变更文件复制件。

第四条 企业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支出,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

第五条

企业要认真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到原始记录的准确、完整,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加强内部各级单位的经济核算,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

第六条

企业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财政、金融政策,认真做好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考核、分析工作,有效地筹集和运用资金,增收节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收,并接受主管财政机关的检查和监督。第二章 资本金和负债

第七条

企业应当按规定筹集资本金。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外商资本金等。

国家资本金是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法人资本金是指其他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个人资本金是指社会个人或者本企业内部职工以其合法财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外商资本金是指外国投资者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投资者以其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必须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由企业据此发给投资者出资证明。

第八条 企业可以采取吸收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

采取吸收实物、无形资产方式筹集的资本金,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采取发行股票方式筹集的资本金,按照股票面值计价。

第九条

企业的投资各方必须按合同、章程和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缴付资本金。投资者按照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协议的约定,分享企业的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投资者未按投资合同、协议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的,企业及其他投资者可以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

第十条 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在经营期间,投资者除依法进行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

第十一条 企业在筹集资本金活动中,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资本金的差额(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的溢价净收入),资产重估确认价值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以及接受捐赠的财产等,计入资本公积金。

资本公积金可以按法定程序转增资本金。

第十二条

在企业的资本金中,银行固定资产净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不得超过30%,保险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不得超过50%。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企业的负债包括吸收的各项存款、各项借入资金、金融机构往来资金、各种应付(包括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和预收款项以及其他负债。

第十四条

企业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不得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利率以及付费标准,并应适时合理调整负债结构,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第十五条 企业的负债均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发行债券按债券面值计价,实际收到的价款超过或者低于债券面值的差额,在债券到期以前分期冲减或者增加利息支出。企业发行债券发生的各种费用,应在债券到期以前分期摊玫成本。

第十六条 企业以负债形式筹集的资金,按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分档次计提应付利息,计入企业成本,实际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冲减应付利息。第三章 固定资产

第十七条

固定资产包括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

不具备上述规定条件的物品,作为低值易耗品。

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经营用固定资产应当分类管理。

第十八条

企业固定资产按照下列原则计价:

(一)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计价。

(二)购入的固定资产,以买价加上支付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费和缴纳的税金等计价。企业用借款和发行债券购建固定资产时,在购建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和外币折合差额,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三)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合同或协议确定的价款加上支付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费等计价。

(四)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

(五)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的,按原固定资产的价值加上改建、扩建发生的实际支出,扣除改建、扩建过程中产生的变价收入后的金额计价。

(六)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所附票据或资产验收清单所列金额加上由企业负担的运输、保险、安装等费用计价。无发票帐单的根据同类固定资产的市价计价。

(七)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企业购建固定资产交纳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第十九条 企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对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企业固定资产有偿转让、清理、报废和盘盈、盘亏、毁损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第二十条 企业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或者发生固定资产产权转移、兼并、清算事宜时,均应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第二十一条 企业的在建工程包括施工前期准备、正在施工中和虽已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在建工程按实际成本计价。

第二十二条 在建工程发生报废或者毁损,在扣除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的赔款后的净损失,计入施工的工程成本。单项工程报废以及由于非常原因造成的报废或者毁损的净损失,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计入开办费,在投入使用以后发生的,计入营业外支出。

第二十三条

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工程,自交付使用之日起,按照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成本等资料,估价转入固定资产,并按规定计提折旧。竣工决算办理完毕后,按照决算数调整原估价和已计提的折旧。

第二十四条 企业的固定资产按照国家规定采用分类折旧办法计提折旧,提取的折旧计入成本,不得冲减资本金。

第二十五条

企业的下列固定资产提取折旧:

(一)房屋和建筑物。

(二)在用的各类设备。

(三)季节性停用和修理停用的设备。

(四)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第二十六条

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一)已估价单独入帐的土地。

(二)房屋和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三)建设工程交付使用前的固定资产。

(四)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五)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六)提前报废和淘汰的固定资产。

(七)破产、关停企业的固定资产。

(八)国家规定其他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第二十七条

企业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从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提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从停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按季(月)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按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率和分类折旧年限(或规定的总工作台时)计算确定。

净残值率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3%至5%确定,个别企业某些固定资产净残值比例低于3%或高于5%的,由企业自主确定,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见附表)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第二十九条

固定资产的折旧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技术进步较快或使用寿命受工作环境影响较大的固定资产,经财政部批准,可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一)平均年限法的计算公式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100%/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季折旧额=原值×年折旧率/4

月折旧额=原值×年折旧率/12

(二)工作量法的计算公式

1.单位里程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规定的总行驶里程

2.每台班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规定的总工作台时数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

年折旧率=2×100%/折旧年限

季折旧额=净值×年折旧率/4

月折旧额=净值×年折旧率/12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固定资产,企业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2年内,将净值平均摊销。

(四)年数总和法的计算公式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100%/(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

季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年折旧率/4 月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年折旧率/12

企业按照上述规定,有权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在开始实行前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须在变更以前,由企业提出申请,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

第三十条 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计入当期成本。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的,可以采用待摊或者预提的办法,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第四章 现金资产

第三十一条

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库存金银、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存放中央银行与同业的款项以及其他形式的现金资产。

第三十二条

库存现金必须做到帐面余额与库存金额相符,企业应认真做好现金的保管、押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发生的出纳长短款、结算业务的差错款等,按照规定程序,分别计入企业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第三十三条

企业发生金银、外汇买卖时,因价格、汇率变动与帐面原值的差额,列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因迟交或少交准备金而造成的加息,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支付。第五章 放 款

第三十五条

企业放款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健全放款的发放、项目管理和监督的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按期回收放款的本金和利息,同时接受金融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

企业放款本金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并按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和计息期限计算应收利息,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七条 贴现放款按贴现票据的面值计价,利息和手续费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八条

企业发放的抵押放款,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依法对抵押物进行处理后取得的净收入,高于放款本金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低于放款本金的部分,按规定程序报批后,从提取的呆帐准备金中核销,应收利息与实收利息的差额从坏帐准备金中冲减。

第三十九条 企业办理租赁业务按下列规定处理:

办理融资租赁的租赁资产以总成本计价,包括租赁资产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包装费等。企业收取的租赁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损益。

办理经营租赁的租赁资产按原值计价,企业在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条

对于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的放款,企业要认真查明原因。有担保人的放款要依法追究担保人的责任;对因本企业工作人员过失或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放款损失,应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一条

企业逾期(含展期后)半年以上的放款作为逾期放款,其中逾期(含展期后)三年以上的放款,作为催收放款管理,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实际收到的利息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二条

企业发生的呆帐放款要按规定的核销条件、核销办法和审批权限从呆帐准备金中核销,呆帐准备金仅限于核销放款本金,其应收利息已计入损益的冲减坏帐准备金。第六章 证券及投资

第四十三条

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可以采用购买有价证券或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企业对外投资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企业不得以国家授予的经营特许权对外投资,也不得在成本或者营业外支出中列支对外投资款,企业对外投资不得挤占应上交国家的税金和利润。

第四十四条 企业的对外投资按投出时实际支付或者经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企业购买有价证券,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宣告发放股利或应计利息的,应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扣除已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应计利息计价。

企业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须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投出的资产进行评估并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计价。

第四十五条 企业购买的有价证券按经营目的不同,分为投资性证券和经营性证券。投资性证券是指企业以长期持有,到期收回本息,以获取利息或股利为目的而购入的有价证券。经营性证券是指企业通过市场买卖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而购入的有价证券。

第四十六条 企业出售经营性证券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出售经营性有价证券实际收到的价款与帐面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七条 企业购入投资性证券按有价证券面值和规定利率计算应收利息,分期计入损益。

企业中途出售投资性证券的实收款项与帐面成本和应收利息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八条 企业购入折价或溢价发行的债券,实际支付的款项与票面价值的差额,应在债券到期以前,分期冲减或增加债券利息收入。

第四十九条

企业对外投资分得的股利或利润,计入投资收益,并按规定交纳或补交所得税。

企业依据合同、协议规定到期收回或因被投资企业清算而收回投资额与帐面价值的差额,如为净收益,计入投资收益;如为净损失,冲减投资风险准备金。

第五十条 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和购买股票方式进行长期投资,对被投资单位没有实际控制权的,对外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增加,企业要按其所占比例增加对外投资。企业收到分来的投资收益时,相应减少对外投资。第七章 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

第五十一条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著作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非专利技术等。

第五十二条

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一)投资者作为资本或合作条件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

(二)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

(三)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按所附单据或参照同类无形资产市场价格计价。

(四)自行开发并已取得法律承认的无形资产,按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计价。

除企业合并外,商誉不得作价入帐。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的计价应当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确认。

第五十三条

无形资产自开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平均摊入成本。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法律和合同或企业申请书中分别规定有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按法定有效期限与合同或企业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

(二)法律无规定有效使用期限,企业合同或申请书中规定有受益年限的,按合同或企业申请书中规定的受益年限确定。

(三)法律、合同或企业申请书均未规定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按预计的受益期限确定。

(四)受益期限难以预计的,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摊销。

第五十四条

企业转让无形资产取得的净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计入企业的其他营业收入。

第五十五条 企业的递延资产包括开办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

开办费是指企业及其设立的分支机构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包括筹建期间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培训费、印刷费、律师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汇兑净损失等支出。

应由投资者负担的费用支出,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筹建期间应计入工程成本的汇兑损益、利息支出等不得计入企业的开办费。

开办费自企业营业之日起分期摊入成本,摊销期不得短于5年。

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在有效租赁期限内分期摊销。

第五十六条

企业的其他资产包括冻结存款、冻结物资以及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第八章 成 本

第五十七条

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包括各项利息支出(含贴息)、赔款支出、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各种准备金以及有关支出,按规定计入成本。

第五十八条 企业的成本包括以下内容:

(一)利息支出。指企业以负债形式筹集的各类资金(不包括金融机构往来资金),按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分档次提取的应付利息。

(二)赔款支出。指保险企业因保险标的遭受损失,按保险合同规定支付给投保人的赔款。

(三)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指企业联行、企业与中央银行及同业之间资金往来发生的利息支出。

(四)固定资产折旧费。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

(五)手续费支出。指企业在办理金融、保险业务过程中发生的手续费支出。其中企业支付给代办储蓄、保险业务的单位和个人的手续费按下列规定掌握:

1.代办储蓄手续费按代办储蓄存款年平均余额的1.2%之内控制使用。应付代办手续费一律以代办单位(或人员)吸收储蓄存款的上月平均余额为基数,划分档次,分档计付,控制比例随余额的增加相应递减。代办储蓄平均余额应扣除银行职工在代办储蓄业务中从事吸储、复核和管理工作应分摊的储蓄存款余额。

2.代办保险业务手续费按代办保费收入的规定比例控制使用。其中,国内险种业务为5%(不含农业种植、养殖两业险),人身险种业务为4.5%,涉外险种业务为4%,农村种植、养殖业险种业务为7%。具体险种比例由企业根据代理业务范围和不同险种,按照专职代办高于兼职代办、农村代办高于城市代办、分散险种代办高于集中险种代办的原则统筹核定。

(六)业务宣传费。指企业开展业务宣传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业务宣传费在营业收入(扣除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的规定比例内掌握使用。其中,银行为2‰,保险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企业为5‰。

(七)防灾费。指保险企业为加强参加保险企事业单位及有关部门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所支付的专项费用。保险企业支付防灾费的标准,财产险按其保费收入的1.5%控制使用,人身险按其保费收入的1%控制使用。

(八)业务招待费。指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业务交际费用。业务招待费在下列限额内掌握使用:全年营业收入(扣除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下同)在1500万元以内的,不超过5‰;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500万元,不足50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全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不足一亿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2‰;全年营业收入超过一亿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1‰。

(九)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

(十)各种准备金。企业的各种准备金包括呆帐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保险未决赔款准备金和坏帐准备金。

1.呆帐准备金。呆帐准备金自1993年起按企业年初放款余额的6‰全额提取,从1994年起每年增加1‰,直至历年结转的呆帐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放款余额的1%为止。从达到1%的起,呆帐准备金改按年初放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

2.投资风险准备金。从事投资业务的企业,每年可按上年末投资余额的3‰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年末余额达到上年末投资余额的1%时,实行差额提取。

3.未决赔款准备金。保险企业可在年末按最高不超过已发生未决赔款额的100%提取,下年初冲减企业成本,已决赔款列入赔款支出。

4.坏帐准备金。企业可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3‰提取坏帐准备金,用于核销企业应收帐款的坏帐损失。

企业的坏帐损失是指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3年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

企业当年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上一年计提的坏帐准备金部分,计入当期成本;收回已确认核销的坏帐损失,增加坏帐准备金。

不计提坏帐准备金的企业,发生的坏帐损失,计入企业成本。

企业的应收帐款包括应收利息、应收保费、应收租赁收入等。

(十一)业务管理费。包括:电子设备运转费、钞币运送费、安全防卫费、保险费、邮电费、劳动保护费、外事费、印刷费、公杂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理赔勘查费、职工工资、差旅费、水电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修理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税金、会议费、诉讼费、公证费、咨询费、无形资产摊销(不包括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其他资产摊销、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取暖费、审计费、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绿化费、董事会费等。

职工工资是指在职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劳动保险费是指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价格补贴、医药费(含离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基金)、易地安家补助费、职工退职金、六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葬丧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休干部的各项经费以及实行社会统筹办法的企业按规定提取的退休统筹基金。

待业保险费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的待业保险基金。

差旅费标准由企业参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税金是指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应在成本中列支的税金。

审计费是指企业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进行查帐验资以及进行资产评估等发生的各项费用。

咨询费是指企业聘请经济技术顾问、法律顾问等支付的费用。

企业的低值易耗品可以一次或分期摊销。

绿化费是指企业内部绿化发生的零星支出。

职工福利费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方面的开支。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工会经费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计提,拨交工会使用。

职工教育经费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用于职工教育方面的开支。

董事会费是指企业最高权力机构(如董事会)及其成员执行职能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等。

第五十九条

企业的业务宣传费、委托代办手续费、防灾费、业务招待费一律据实列支,不得预提。

第六十条 企业需要待摊和预提的费用,由企业根据权责发生制和成本与收入配比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待摊费用的摊销期一般不超过一年。预提费用当年能结清的,年终财务决算不留余额;预提期长,需跨使用的,应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六十一条

企业的下列开支不得计入成本:

(一)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

(二)对外投资支出及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包括支付的优先股股利和普通股股利。

(三)被没收的财物,支付的滞纳金、罚款、罚息、违约金、赔偿金,以及企业赞助、捐赠支出。

(四)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付费。

(五)国家规定不得在成本中开支的其他支出。

第六十二条

企业的成本核算,要严格区分本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成本支出与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第六十三条 企业的成本核算,要以季(月)、年为成本计算期,同一计算期内的成本与营业收入核算的起讫日期、计算范围和口径须一致。第九章 营业收入、利润及分配 第六十四条 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保费收入、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

利息收入是企业各项放款的利息收入(不包括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等。

保费收入是企业向投保人收取的保险费收入。

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是企业联行以及企业与中央银行和同业之间的资金往来发生的利息收入、利差补贴收入等。

其他营业收入包括追偿款收入、分保费收入、租赁收入、房地产开发收入、咨询收入、担保收入、外汇买卖收入、金银买卖收入、手续费收入、证券发行及买卖收入、无形资产转止净收入、代保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第六十五条

企业应在各项业务合同签订以后,在规定的计算期内按应计收入的数额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或者在劳务已经提供,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权利的凭证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

第六十六条

企业利润总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税及附加-成本-提转责任准备金差额

投资收益包括企业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等。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本企业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没收入、罚款收入、出纳长款收入、证券交易差错收入、因债权人的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是指与本企业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和毁损报废的净损失、出纳短款、证券交易差错损失、职工子弟学校经费和技校经费支出、非常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赔偿金、违约金等。

提转责任准备金差额是指保险企业当期提取的责任准备金与同时转回的上年同期提取的责任准备金之间的差额。责任准备金分别按下列规定提转:

1.损益核算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各类非人身保险业务,企业可按当期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下一同期转回。

2.损益核算期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类非人身保险业务,在业务未到结算损益时,企业在年终可按业务营业收支余额提取责任准备金,同时转回上提取的责任准备金。

3.人身保险业务由企业根据承担保险期内的责任和业务部门精算的结果,提取人身保险责任准备金,下一转回。

第六十七条 企业发生的亏损,可以用下一的利润在所得税前弥补,下一利润不足补,可以在5年内延续弥补。5年内不足弥补的,用税后利润弥补。

第六十八条 企业利润总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相应调整后,依法缴纳所得税。

第六十九条

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应按如下顺序分配:

(一)被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以及中央银行对企业因少交或迟交准备金的加息。

(二)弥补企业以前亏损。

(三)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企业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减弥补亏损)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

(四)提取公益金。

(五)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企业以前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向投资者分配。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按下列顺序分配:

1.支付优先股股利。

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按照公司章程或股东会议的决议提取和使用。

3.支付普通股股利。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提取税后利润5%的法定公益金。

第七十条

企业当年无利润时,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但股份有限公司在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后,经股东会特别决议,可按不超过股票面值6%的比率用盈余公积金分配股利,分配股利后,企业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第七十一条

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金,但转增资本金时,以转增后留存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少于注册资本的25%为限。

公益金主要用于企业的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第十章 外币业务

第七十二条 企业的外币业务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用记帐本位币-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进行的存款、放款、外汇买卖及往来结算等业务。

外币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应实行外币分帐制,平时以外币记帐,每期终了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记帐本位币金额;不实行外币分帐制的企业,应随外币业务的发生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记帐本位币金额。

第七十三条 企业办理外汇买卖业务发生的外汇买卖差价,计入当期损益。

第七十四条 企业收到投资者的外币投资,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折合记帐本位币与投入时的外汇牌价折合记帐本位币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金。

第七十五条 企业发生的与购建固定资产直接有关的汇兑损益,在资产交付使用前或办理竣工决算前,计入资产的价值;在资产交付使用或办理竣工决算后计入当期损益。

第七十六条 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汇兑损失与汇兑收益相抵后,如为净损失,计入企业的开办费。如为净收益,自营业之日起按不短于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也可留待弥补以后发生的亏损,或者留待并入企业的清算损益。

第七十七条

企业各种外币项目的期末余额,按照期末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合为记帐本位币金额。实行外币分帐制的企业,按外汇买卖多缺余额计算,计入当期损益;不实行外币分帐制的企业,按照期末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合的记帐本位币金额与帐面记帐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第十一章 企业清算

第七十八条

企业宣布终止时,应当成立清算机构。清算机构在清算期间负责制定清算方案,清理企业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处理企业的债权、债务;向投资者收取已认缴而未缴纳的出资;清结纳税事宜以及处置企业的剩余财产。

第七十九条

清算企业的财产包括宣布清算时企业全部财产以及清算期间取得的资产。

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相当于担保债务的部分,不属于清算财产,担保物的价款超过所担保的债务数额的部分,属于清算财产。

清算期间,未经清算机构同意,不得处置企业财产。

第八十条 清算财产的作价一般以帐面净值为依据,也可以重估价值或变现收入等为依据。

第八十一条 企业清算中发生的财产盘盈、盘亏、变卖、无力归还的债务或者无法收回的债权,以及清算期间的经营收益或损失等,计入企业清算损益。

第八十二条

企业在宣布终止前六个月至终止之日的期间内,下列行为无效,清算机构有权追回其财产,作为清算财产入帐:

(一)隐匿私分或者无偿转让财产。

(二)非正常压价处理财产。

(三)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四)对未到期债务提前清偿。

(五)放弃自己的债权。

第八十三条

清算费用从现有财产中优先支付。清算费用包括法定清算机构成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公告费、诉讼费及清算过程中所必须的其他支出。

第八十四条

企业的清算财产支付清算费用后,按下列顺序清偿债务:

(一)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

(二)应缴未缴国家的税金及其他款项。

(三)尚未偿付的债务。

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债务的,按比例清偿。

第八十五条

企业清算终了,清算收益大于清算损失、清算费用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清算完毕后的剩余财产,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原则处理:

有限责任公司,除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的出资比例分配。

股份有限公司按优先股股份面值优先分配,优先股股东分配后的剩余部分,按普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分配;如不能全额偿还优先股股金时,应按各优先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分配。

第八十六条 企业清算完毕,清算机构应当提出清算报告,并编制清算期内收支报表,连同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证报告,一并报送主管财政机关。第十二章 财务报告及财务评价

第八十七条

企业应当定期向主管财政机关等政府部门以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八十八条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及其他附表。企业应当按季(月)编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等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应列示企业在报表日所有的各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类别与金额,资产负债表要符合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加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

损益表应当充分揭示企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及分配情况。必须提供营业收入、成本、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税款等数据。

财务状况变动表应当揭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引起的财务状况的变动和现金流动,要求反映企业营业所得资金或营运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以及企业的重大财务活动方面的详细资料。

其他附表包括利润分配明细表、固定资产明细表、资本变动表等,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及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编报。

企业汇总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一律折合为人民币。

第八十九条

企业的财务状况说明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业务经营情况、利润实现及其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及周转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税金缴纳情况、各项财产物资的变动情况等。

(二)某些主要项目采用的财务会计方法及其变动情况和原因;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至报出期内发生的对企业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为正确理解财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企业财务报告应于终了后按规定期限,连同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查帐报告一并报送主管财政机关。

第九十条

企业应对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

(一)经营状况指标,包括流动比率、资本风险比率、固定资本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100%/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企业本身各种存款、短期放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等。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2.资本风险比率=逾期放款×100%/资本金

3.固定资本比率=固定资产净值×100%/资本金

(二)经营成果指标,包括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率、费用率、赔付率。

1.利润率=利润总额×100%/营业收入

2.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100%/资本金

3.成本率=总成本×100%/营业收入

4.费用率=业务管理费×100%(营业收入-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

5.赔付率=赔款×100%/保费收入

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上述指标以外的指标进行考核分析。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九十一条

本制度由财政部负责修订和解释。

第九十二条

企业可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本制度的规定,结合本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各部门、各地区不再另行制定财务制度。

第九十三条

本制度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

附件: 金融保险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表 房屋及建筑物

一、房屋 折旧年限

营业用房 30-40年

非营业用房 35-45年

简易房 5-10年

二、建筑物 15-25年

机器设备

一、机械设备 10-14年

二、动力设备 11-18年

三、通讯设备 5-10年

四、电子计算机 3-10年

五、电器设备 5-10年

六、安全保卫设备 5-10年

七、办公及文字处理设备 5-8年

八、医疗设备 6-12年

交通运输设备

一、专用运钞车 4-7年

二、其他运输设备 6-12年

老土制作

一杯好茶,一本好书,一个安静的夜晚......

保险企业财务管理 篇2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保障制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社会民众对于养老保险等相关保障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也从侧面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步, 电力企业实施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加快电力企业发展, 深化电力行业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伴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深入, 企业养老保险也顺应形势发生了不少变化, 电力企业的养老保险正从原先的行业统筹逐渐向地方统筹过渡, 企业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对于电力企业职工具有重大的影响。能否合理安排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养老保险机制关系到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 电力企业需要重视并进一步研究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并就相关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二、电力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历程

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发展, 这些不同阶段的变化都是根据当时国家养老保险政策进行调整的, 对于当时的企业养老制度完善, 切实维护电力企业职工切身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的来讲, 我国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退休费用统筹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前采取国家与企业两方面共同承担, 个人不需要自己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制度。电力企业在1984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之后进行了部分改革, 电力行业不再参与地方养老保险金统筹管理, 而是在电力行业内部实现退休费用统筹制度。电力行业养老保险金按照以支定收, 稍有剩余的方针, 在企业中提取相应的养老金比重, 以此来满足电力企业的养老金计提需求, 平衡电力企业的退休金标准。其次, 在1993年之后按照电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将养老保险金的缴纳由国家、企业, 以及职工个人共同负担, 将养老保险金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办法。再次, 在1998年之后,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 将原先的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进一步延伸, 实现养老保险由省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办法, 将电力企业的养老保险管理交由当地政府, 逐步实现电力企业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上述三个阶段的电力企业养老保险金制度改革都是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对于保障电力企业合法权益, 维护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 养老保险机制正逐步完善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 在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实践中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电力企业的养老保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因此电力企业应当进一步重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完善相应的制度, 加强养老保险部门建设, 为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首先, 养老保险金会因为退休年龄差异而存在差距。在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中, 电力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与之前所缴纳的养老保险金的缴费年限存在比例关系, 缴费年限越长所能得到的养老保险金就越多。但是在现实中, 由于国家退休政策的差异, 电力企业的职工可能会由于性别、就业年龄、缴费年限等而出现差别, 这些差别都会使得电力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缴纳年限有所不同, 并进一步影响到电力企业退休职工所能领取到的养老保险金的金额。按照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男性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 女性管理岗位人员的退休年龄为55周岁, 女性工人在岗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0周岁。在电力行业中, 工种相对比较复杂, 也存在着较多的特殊工种, 这都会使得电力企业职工因为性别或者是工种的差异而造成养老保险金缴纳的差异, 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其次, 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缴纳同其他性质单位存在差距。按照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 我国政府机关部门并没有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 这就使得我国企业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之间割裂开来, 进而形成两者在养老保险待遇上的差距。同时, 我国电力企业职工在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时, 需要企业跟职工共同承担养老保险金, 按照规定企业需要缴纳13%的金额, 个人需要交纳8%的金额, 而相比之下, 机关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参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单位与职工个人都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而且之前的养老保险金制度改革并没有将改革的范围扩展到机关事业单位, 只是对原先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变动,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之后的养老保险金一般都会高于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金, 而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养老保险金的待遇差异正在逐渐变大。

再次, 企业在执行离退休人员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上缺少明确的执行标准。依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 企业的离休人员、老干部, 以及建国前参加革命并在企业退休的职工可以不执行企业养老保险金制度, 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但是企业在实际操作中, 难以找到明确的执行标准, 这就使得企业难以统筹时间和标准, 无法及时有效地将这部分人员的养老保险从社会保险中统筹, 甚至于由于找不到相应标准, 这部分人员的养老保险金仍需要企业进行负担, 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电力企业的养老保险金负担, 给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压力。

四、电力企业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管理的建议措施

电力企业应当进一步重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完善相应的制度, 加强养老保险部门建设, 为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我国电力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养老保险机制, 切实解决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消除制约我国电力企业的养老保险管理的瓶颈, 保障电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金筹资机制。对于我国电力企业来讲, 建立多渠道来有效拓展企业养老保险金具有重要意义, 不少企业会出现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的现象, 这常常都是因为企业的养老保险金存在巨大的支付缺口或者是养老保险金筹资渠道狭窄, 养老保险金不足造成的。电力企业要积极顺应我国养老保险机制改革需要, 多渠道拓展企业养老保险金。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注意到企业在养老保险管理中存在问题, 进行有效的扶持。

政府部门应当加紧研究, 出台政策加大对养老保险金的支持力度, 并相应地调整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 有效保障企业养老保险支出, 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收支模式。也可以将部分国有资产进行转让或者股权流通, 来进一步弥补我国的养老保险金缺口。

电力企业应当积极探索符合企业特点的养老保险金管理新模式, 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金管理从开始到发展到今, 都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革的, 今后应当继续结合单位实际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 从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相对集中管理模式中科学选择。并逐渐将原先的分散化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过渡, 将原先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相关规定的内容积极地与社会保险征缴条例等进行有机整合, 提升企业养老保险金管理水平。

积极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年金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 电力企业可以有效补充企业养老保险金, 实现企业养老保险金的多层次, 进一步增强企业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定性, 建立健全企业养老保险金能够有效满足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发放需求, 对于稳定职工队伍, 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凝聚力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总之, 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电力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行业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电力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增强电力企业的凝聚力及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云芳.试述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09, (18) .

改进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 篇3

一、现行社会保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1.员工对社会保险的认知较低

尽管最近这些年,国家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推出了不少新的政策,可是对企业员工来说,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员工,都缺少对社会保险的正确认知。

2.管理方式不合时宜,信息反馈滞后

企业未能按照社会保险管理的改革进程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导致无法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反馈员工社会保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紧急事件。

3.社保相关待遇存在冒领的情况

由于当前养老金已经实现了统一的发放,部分企业对该工作的负责任程度也大不如前,再加上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严重滞后,不少退休人员,尤其是没有在本地居住的,身故之后还是有人冒领他的养老金以及报销医疗费用,不仅造成了社保基金的严重外流,也形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现状

1.养老保险的管理

企业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提升养老保险金的受益人群,增加缴纳人数的比例。经过多方的不断努力,电力企业已经在养老保险工作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具体有:一是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企业在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方面已经日趋完善;二是通过不断变革政策以及实施措施,电力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实现了全新的养老保险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沉重的养老金负担,改善了离退休职工的实际待遇;三是随着养老保险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电力企业的领导层对于社会保险管理专业团队建立的监督力度加大,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坚持,由最基层的管理工作抓起,电力企业已经在养老保险管理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2.医疗保险的管理

电力企业不仅需要顺应全民医保机制的变革,还需要联系自身所属行业的特点,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并改进企业补充医疗机制。首先,投入资金建设能够应对企业全部员工的医疗服务体系,使所有员工都可以在身患疾病时,获得最为及时、高效、稳妥、方便、经济的治疗服务;保证员工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保证员工可以买到必需、高效、优质低价的基本药物目录以及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其次,提升医疗保障提供相应服务的能力,改进企业补充医疗机制。

3.工伤与生育保险的管理

工伤与生育保险的管理工作,与所有员工当前利益直接相关,良好的管理状况可以有效保护员工利益。当前,电力企业借助将工伤保险的实际费用和企业的实际工伤发生情况相联系的预防制度,有效规避了影响企业正常有序发展的风险;对于生育保险,企业为女员工提供一定的生育补贴,缓解了女员工由于怀孕以及生产等特殊生理阶段导致的经济以及生活困难,同时清晰列明了女员工可以享受的免费医疗服务以及产假的时长,反映了企业对妇女劳动权益的重视以及保护程度。

三、改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建议

1.升级自身的管理理念

由于国家针对电力行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精准的定位、更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电力企业整理自己的发展思路,同时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不断摸索处理实际问题的新模式,立足行业发展全局,清晰分析当前形势,以静中求变的创新思维,谨慎科学的分析和处理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保证体系科学高效的运作,进而实现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当然不仅是管理,还是一种服务性质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电力企业建立一支善于管理并且对保险事业充满热忱的管理团队,借助管理人员的不断创新,维持员工结构的稳定性。另外,电力企业的保险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以及态度,提升服务意识。因为社会保险具有的普遍性、保障性等属性,实际的管理工作相当繁琐,专业要求很高,所以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持续提升自己的业务操作水平。

3.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需要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因为这可以保持政策持续、稳定的实施,是保障企业在职员工与离退休员工利益的重要基础。电力企业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完善人才吸引以及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知人善用,同时着手建立拥有过硬专业知识、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保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的健康有序运行。

4.不断创新管理手段

第一,随着社会保险制度以及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意识到加强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度,将保障员工的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上。

第二,提升宣传的力度。由于社会保险制度自身显著的政策指向性以及复杂性,为了让员工更加理解社会保险相关的管理工作,电力企业应该适当提升宣传的力度。

因为社会保险对于保护员工的权益,推动企业的生产、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所以作为电力企业的我们需要把握机会,力争创新,有序推动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力保社会保险管理能够科学高效的进行。

(作者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

广州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 篇4

穗劳险司字[1995]第006号

各主管局(总公司)、各统筹单位、各区、县级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

根据广州市劳动局颁发的《转发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穗劳险字〔1995〕第005号和《广州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实施细则(试行)》(穗劳险字)〔1995〕第013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金的征集

〈一〉职工生育保险基金实行“以本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工资总额为基数,按季征收”的办法,即每季度以本单位上季度参加养老保险缴费工资总额的0.7%计缴生育保险基金。在每季度第二个月(即2月、5月、8月、11月)7日前,由社会劳动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采取专用委托收款方式向单位征收。

〈二〉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的征集,市属以上单位直接向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缴纳;区、县级市单位向所在区、县级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缴纳;中央、军队驻县级市单位向所在县级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缴纳。

二、待遇的发放

〈一〉单位职工参加生育保险符合计划生育者,按“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的基数和标准,在用人单位办理申报生育保险待遇手续的次月15日前,由社会劳动保险公司一次性将应付款拨给用人单位,由单位按规定发放。

〈二〉生育津贴、男配偶的假期工资统一以生育(流产)时的上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计发。

三、申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手续

女职工生育后3个月内,分别由女职工、男配偶所在单位负责办理申报生育保险待遇手续。〈一〉填报《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审核表》(一式两份,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及用人单位各一份)。〈二〉携带《广州市职工劳动手册》。〈三〉携带下列有关证明材料(影印件)办理:

1.顺产、难产

(1)《生育证》;

(2)《出生证》;

(3)《独生子女优待证》;

(4)难产的附难产证明。

2.婴儿死亡

(1)《生育证》;

(2)死亡证明。

3.流产

(1)“同意生育通知书”或《生育证》。

(2)流产证明。

4.男配偶申报假期工资的,凭《出生证》和《独生子女优待证》。由医院出具的证明,均应区级(或镇级)及以上医院证明方有效。

四、有关管理事项

〈一〉为简化手续,便于管理,职工生育保险业务所需资料如职工名册、职工人数、缴费工资总额等,以养老保险核定的同期资料为准,用人单位不必另行填报。

〈二〉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应预缴一个月生育保险基金作为周转金。市属以上单位预缴的周转金,由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掌管;区、县级市所辖单位预缴的周转金,由区、县级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掌管。

〈三〉单位如虚报工资总额,冒领生育保险金,除追回全部金额外,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社会劳动保险公司不负责支付生育保险待遇:

1.凡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而生育者;

2.单位拖欠生育保险基金者。

〈五〉单位缴纳生育保险基金确有困难的,可提出缓缴申请,报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审批。缓缴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期满后连同利息一并缴纳。

〈六〉区、县级市所辖单位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的发放,由区、县级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按规定核实办理。区、县级市生育保险基金每半年同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结算一次,结余基金利息转入市生育保险基金帐户。

〈七〉生育保险业务所需表册由市社会保险公司统一印制、管理。

保险企业财务管理 篇5

摘要:文章主要是对新时期的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着重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借鉴,以便促进新时期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不断完善。

关键词:新时期;保险管理;问题;建议;电力企业

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其社会保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助于电力企业职工队伍团结性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但人们在为新时期社会保险体制的发展和健全而欢欣鼓舞时,也应该正视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电力企业保险管理制度

由于电力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较为滞后。但企业职工的利益却是与此密切相关的。若是不能按照要求来把社会保障中的问题解决好,就可能会造成一些潜在事故的发生;其次,不同地区的电力企业具有不同的离休标准,不能达到平衡。所以,离休补贴标准也就无法实现一致。这样离休职员就有很大的意见。

(2)尚不健全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机制

在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中有许多问题存在。由于在监督和使用保险等方面没有可行的监督机制。就经常存在冒名购置药物的情况,这就明显加重了社会保险的负担;其次,电力企业的医疗卫生部门也有不少管理问题存在。诸如出现不够健康的药品和不到位的管理等,这就直接导致无法满足职工所需药品。

(3)职工社会保险意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如今我国的国家社保改革不断加快步伐,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职工的社保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不少电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认识社会保险。这就造成了电力企业经常不能及时地解决社会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些人认为关于参保缴费最好是能少则少。也还有部分人觉得自己身体素质没问题,无需参保。思想观念的问题就大大增加了社会保险工作管理的`难度。

(4)电力企业难以保障内部职工的社保待遇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养老金呈现缩水的情况,但我国的退休职工却是基本每一年都在攀升。这就不断加剧了矛盾。当然这也是对我国养老机制的一个警戒。电力企业当然也包括在这其中。如今有不少的电力企业职工缺少医疗上的保障,很多时候正常的医疗都无法保障。职工甚至出现生不起病的情况,女职员生育后不能及时报销医药费用。这些不但会对正常职工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也会对职工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这对电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新形势下做好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建议

(1)树立合理科学的观念

社会保险工作就是要做好管理和服务两方面内容。因此,就需要有一只专业的管理队伍来更好地管理员工。促进员工转换思想,将科学合理的观念树立起来。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其责任心。而对于工作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此外,还需要改变工作的作风、理念和方法,要将为他人服务的观念牢牢树立起来。只有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才能真正提升社会保险的管理水平。

(2)优化和完善社会保险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将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也是重要的措施,可以加快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好,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电力企业在进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时,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创新思路、强化责任。关于电力系统的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第一步就是要与我国视为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国外的先进管理思路引进来,并对社会保险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创新;其次,就要对社保组织的领导责任制度进行强化,通过责任组长的建立不断加强组织,落实好责任到人。二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深入的社会保险工作,对社保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对于社会保险业务培训和研讨会,社保人员都要积极参加,积极参与到有广度和深度的调研工作中来,要认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进而促使电力企业的整体保险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强化职工的社会保险意识

为了与新时期的要求相适应,保险体制也进行了有关改革。所以,电力企业要不断巩固和加强自身的保险管理工作,这样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使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保持与改革的步伐一致。为了促进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企业职工需要对社会保险中已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并将新的管理方法和解决措施不断寻找出来。电力企业务必要站在体制改革的前沿,由专业领导人员将总路线制定出来,员工严格执行,始终围绕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线,并与保险各阶段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力求做好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任务。要将员工的社会保险意识积极培养起来,如此才能推动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企业的保险制度也越来越重。企业的保险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但是因为电力企业现在还正处在社会探讨阶段。我们务必要重视起存在的问题,例如落后的电力企业保险管理制度,职工对社会保险的认识有误区等。本文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电力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参考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将有助于不断完善保险管理工作体系,实现电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金丰.城市农民工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保险企业财务管理 篇6

你还为生育津贴的事在烦吗?生小孩医疗费用高在烦吗? 有了生育保险就不用担心啦!广州社会保险能帮助您解决所有的问题。

一、享受生育保险的条件:

参加生育保险累计满一年的职工,在生育时仍在参保的,按有关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二、生育保险待遇发放标准

生育津贴 以生育(流产)时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为基数按规定假期计发。生育津贴=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30(天)×假期天数

假期天数:

(1)正常产假98天(包括产前检查15天);(2)独生子女假增加35天;(3)晚育假增加15天;(4)难产假剖腹产、Ⅲ度会阴破裂增加30天;吸引产、钳产、臀位产增加15天。(5)多胞胎生育假,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

三、适合办理生育保险的人群:

1、已结婚,打算生育的女性朋友;

2、从未购买生育保险但又希望在生育时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朋友。

3、还没有职业或者现工作单位没有帮员工参保的,而又打算在未来一年左右时间怀孕的女性朋友。

4、以前已有购买社会保险(但未满一年,现工作单位未继续续保的,而又打算生育的女性朋友;

5、以前有参保而且满一年,打算在怀孕期间辞职或现在已经辞职的女性朋友。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难题与对策研究 篇7

1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难题

1.1 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帮助职工抵御、分担、降低风险,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现阶段, 虽然大部分的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社会保险的重要性, 但是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协调性要求高, 操作执行难度大, 需要各级领导充分重视, 创新思想观念, 大力支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 企业领导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社会保险的管理上, 促进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的开展。

1.2 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

社会保险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社会保险的实施效果。随着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相继启动, 在给参保职工带来全面社会保障的同时, 也加大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存在许多的弊端。如何将多险种在本单位贯彻落实, 有效的制定相应的对策,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1.3 社会保险管理手段的滞后

随着社会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与完善, 企事业单位内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与多样, 特别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对外要按社保机构要求完成各项申报任务, 对内要完成信息采集、相关待遇核定等大量数据处理工作, 需要强有力的的信息技术支持, 落后的管理手段阻碍了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目前, 大多数企业单位仍未建立起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无法实现社会保险日常管理业务的自动化与程序化, 阻碍了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1.4 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 社会保险工作专业化与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不仅是社会保险工作的执行者, 更是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在本单位发展的主力军。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2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对策

2.1 领导重视

社会保险工作是关系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好事, 可以促进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深化企业改革。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期和企业变革期尤为重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协调性要求高, 操作执行难度大, 需要各级领导充分重视, 创新思想观念, 大力支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 企业领导要加强社会保险相关知识的学习, 要充分的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 了解社会保险的内容, 明确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第二, 企业领导要创新思路, 加强组织领导。要促进社会保险管理的发展, 企业领导人要加强政策体系和标准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责任, 逐步建立以一把手为组长, 相关职能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 充分支持国家社会保险政策, 组织领导本企业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施, 科学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组织相关人员, 用科学的眼光来审定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 监督、检查本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严把社会保险基金使用关, 形成职责明确, 统一目标, 协调一致的良好工作态势, 促进本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 提高工作效率, 不断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险工作存在一些弊端, 因此, 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要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过程管理, 夯实基础工作, 要善于总结, 针对暴露出的历史遗留问题, 绝不能姑息, 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积极解决问题, 完善管理体系, 维护政策严肃性。

2.2 完善社会保险管理相应的制度建设

完善社会保险相应的制度建设, 首先要建设社会保险管理队伍和高效运作的管理机构, 实现社会保险“公开、公平、公正”。 要理顺各项业务制度、工作程序, 扩展工作渠道, 做到“全、细、实、准、快”, 即:历史掌握要全面, 基础工作要严细, 管理工作要扎实, 政策落实要准确, 办事效率要快捷。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险的内容。统筹保障离退休人员生活, 稳定职工队伍, 增强企业活力;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调剂力度, 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负担过重及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问题;要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低、覆盖面窄的问题, 以降低管理风险和减缓当期财政压力;采取“分步实施, 积极稳妥, 配套推进”的原则, 以“健全管理机制, 增强医保意识;明确职责权限, 确保医改平稳运行;规范制度管理, 积极解决个性问题;提高业务素质, 维护政策公平性”为工作目标, 实现从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过渡, 促进新的医疗保险体系的经建立;要建立工伤保险费用与工伤发生率挂钩的预防机制, 促进了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工伤事故、保护职工身体健康, 从制度上消除了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隐患;要加强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减少和解决了女职工在孕产等时期由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 帮助她们恢复劳动能力, 重返工作岗位。

2.3 加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针对日益繁重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企事业单位应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逐步摆脱传统落后的管理手段, 以实现社会保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社会保险处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 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要求, 配合全国“金保工程”, 进一步完善、优化信息平台, 建设政策统一、流程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运行安全高效的社会保险计算机系统, 优化管理和业务处理模式, 实现对社会保险事务经办、管理和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 实现业务经办、基金监督、公共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

2.4 提高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中“人”是其重要的因素。因此, 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质量,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加强业务队伍建设。首先, 要加强对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业务培训, 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 如:社会保险的结算办法、基金管理办法及计算机的使用, “五险合一”网络平台的应用, 从多方面提高社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以适应社会保险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第二, 要加强宣传, 强化服务意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工作, 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要主动的帮助职工了解社会保险的相关知识, 耐心的帮助其解决其越到的有关问题。强化社保员工“社保工作无小事、带着感情干社保”的思想, 把换位思考带入服务意识, 制定社保系统道德文明规范、文明用语, 确保社保服务工作成为诚心、耐心、细心、放心的满意工程。

3 结论

社会保险关系国计民生, 是社会与企业稳定的强大基石。企业社会保险管理要在领导的支持下, 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加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高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增强其服务意识。只有这样, 企业社会保险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西西.建立有利于实现公平和提高效率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和模式[J].企业导报, 2010, (11) :28.

[2]姜涛, 赵锦添, 金万录.浅谈甘肃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 :265.

[3]骈文琰.对加强铁路企业社会保险资金管理的粗浅认识[J].内蒙古统计, 2006, (3) :35.

如何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篇8

关键词: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一、企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私营企业主参保意识淡薄。对于小型企业或者是私营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并没有具备为员工参保的意识。他们仅仅关注短期的利弊,并没有从长远考虑。某种业主狭隘地认为为员工参保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失,实际上,企业为员工参保是利大于弊的。一切事物都是动态变化发展的,所以考虑问题应该本着长远目标考虑,企业可能单纯地考虑到为员工参保导致部分资金流出,但是假如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为员工参保不仅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大地为员工提供了一种社会福利,更加鼓励员工为企业尽职尽责。企业为员工参保,能够大大吸引优秀的人才,最终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退休年龄的规定,造成了不同的退休待遇差距。根据我国发展国情,政策规定职工退休年龄,规定如下:男性职工年满60周岁即可退休,女性干部职工年满55周岁;女性工人年满50周岁退休。从事重体力和毒害工种的劳动者,退休的年龄则相应缩短,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年龄的不一样,导致了具体工种、具体性别的职工享受到不同的养老待遇。退休以后的养老待遇不同往往与退休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三)职工收入上的差异,形成缴纳养老保险上的差异,从而导致退休待遇的差距。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职工参保缴费标准作了规定,参保依据主要通过上年度的平均收入来确定。目前企业基本是采用效益工资,即使从事同样工作的职工,具体收入也不一样。收入的不同,导致缴费的金额也不一样。养老保险政策是鼓励职工多缴费,这样退休以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由于当年职工收入不同,所缴纳的保险基数不等,也致使离退休后所拿到的退休保障金额不等,这样直接加大了离退休金的差距。

二、关于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良好的养老保障社会督管机制。以人为本是每一家企业都应该坚持的理念,员工是企业当中最为重要的,企业需要切实为员工的利益考虑,从而让员工积极工作。根据相关调查,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明白这一点,导致企业的养老保险管理工作变得更为困难。养老保险的监督管理机制是必须建立的,然后对企业进行一定的思想引导,让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劳动保证和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真正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针对某种不尊重劳动者权益的企业,需要进行定期的监督和管理,让企业更为规范。只有企业变得规范,劳动者才能维持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促进,才能够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实现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社会化。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社会化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社会化不仅能够维系社会安稳,更重要的是保障离退休人员晚年幸福。我们国家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始试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社会化,从而为全面推行养老保险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借鉴。国家在发展经济建设,提升人民收入的同时,需要关注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形成多部门的配合,最终全面推行养老保险社会化。

(三)调整离退休年龄。离退休人员具体的养老待遇不同,与离退休年龄的不同有关系。离退休年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面临极大的压力。调整离退休年龄,能够让离退休人员的工作年限拉长,缴费更多,从而在退休以后获得更多的退休金。将离退休人员的年龄合理调整,能够让企业减少负担,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目前的离退休年龄与国际社会相对,还是偏低的,具体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当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无法适应我们的国情。很多员工由于企业破产而失业,应该领取国家的最低保障金或者领取失业救济金,而不应该被认为某些特殊的工种人员提前退休在目前看來是不现实的,目前的劳动者能够自由进行选择。统一规定劳动者的离退休年龄,从根本上来说是公平的,能够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定。目前人体的寿命不断延长,将离退休年龄相应延长,也是正常的。

(四)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为了保证养老保险的制度能够快速得到推广,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来有效规范养老保险制度。从法律层面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能够看出国家对人民切身利益的关注,人民自然也会更加信任政府,整个社会保持安定。出台《保险法》能够让企业和社会都明确具体的职责,避免出现可能发生的冲突,也避免出现部门推诿的问题。目前阶段已经有一些法律条文在实施当中,能够大大促进《保险法》的出台。将养老保险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养老保险制度,为企业的养老保险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保险法》属于全国性的法律,能够保证养老保险制度更好、更快地推行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达到统一。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将是利国利民的,更能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杨雪芹; 唐薇《关于强化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思考》《今日中国论坛》2012/12

[2] 向丽娟; 王首杰《关于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建议》

《经营管理者》2013/26

上一篇:大学生艺术团(文工团)章程下一篇:外企的财务经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