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什么时候死的(共9篇)
你希望死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篇1
但“死亡”是个禁忌啊!多少次,你想问问耄耋之年的父母,还有什么心愿未了,逝去之后希望怎样安葬,但你就是不敢开口。多少次,身患重病的老人想知道日子还有几何,子女们却坚定地把话岔开,“您老别这么想,您一定能康复的,您不能放弃啊!”
“死亡”像是一个有超级法力的字眼,好像一经出口就会雾霾漫天,阴气森森,让人心落枯井,温暖的和风再也不能吹到身边。
“三不主义”
好吧,那就实行不想不听不说的“三不主义”,不“死到临头”绝不碰触这个“死”字,用高度的警觉,将它坚决地排除在意识和言语之外。
死神因此暗自窃喜,既然你们不识我的面目,我岂不是有了偷袭的机会,有了离间的可能,有了让你们心存恐惧的力量!
你听,你听,那是谁在电话中哽咽:想起父亲去世的情景,我至今都难受啊!当时实在是太难了,父亲是离休干部,医生建议尽力抢救,结果父亲在ICU里遭了几个月的罪,直到我看父亲实在太痛苦,和医生几经交涉,最后拔掉呼吸机,才让父亲得以解脱。
你看,你看,那是谁家的子女在母亲的骨灰盒前吵个不休?长女说,妈是我养老送终的,该出力时你们都哪儿去了,我辛苦了十几年,房子不该给我吗?儿子说,妈早就说啦,我是儿子,是咱家的根儿,房子我继承;次女冷笑一声:谁知道咱妈说过没说过!
一个生物不再有能量的循环,那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人这万物之灵,因为有心智世界,有文化习俗,有牵牵绊绊的社会关系,有丰富多彩的生命角色,还有人造出来的医学系统,比起一棵草,一只鸟来,人之死可就复杂多啦。与死相关的问题,我们能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死前有无可能少一些身心的折磨?还有哪些未了的心愿?该不该向亲朋好友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化解曾经的恩怨?死后遗体如何处理,开不开追悼会?留下的大小物件给谁不给谁……
所以——
人类之死,有许多功课要做
功课一,讨论临终的抉择。如果那时她父亲还清醒,还能说话,他是否愿意在ICU插满管子地死去?当生命的历程不可逆时,这样花费巨资维持生命是否是合理的、人道的?当医生问你是否抢救时,作为子女又该如何抉择?
如果即将离世的人与亲人讨论过,甚至临终之人有“生前预嘱”(“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或在“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上(http://www.xzyzy.com)填好了“我的五个愿望”(它是帮助人完成生前预嘱的选项式文件,可以明确表达一些重要的医疗意见,尤其当您因为伤病或年老无法对自己的医疗问题作决定的时候,譬如在什么情况下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等),亲人们就能知道你的心意,也能够帮助你实现“尊严死”(“尊严死”是指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而是自然来临。在这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尊重、符合并实现本人意愿,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功课二,完成心愿,不留遗憾,让生命尽可能圆满。几年前,我曾经给同龄朋友广为散发过一封邮件:题为《每个过了50岁的人都应该写遗嘱》,那是我在一位大学好友去世后写的。之所以过了50岁就要写遗嘱,不仅是因为生命无常,谁也保不齐哪一天突然倒下,就像台湾学者余德慧在《生死学十四讲》说的:“死亡永远比任何人预期还来得早”,还因为写遗嘱能帮助我们整理自己,发现自己:在过往的人生中,我们留有哪些遗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做些什么就可以活得充实,死得安宁?写遗嘱往往会触动心灵,成为我们的自我成长之旅。现在,在每年生日那天,我都会重新修改遗嘱,这让我更加珍惜还拥有的时光,知道哪些事情才是真正重要的。
功课三,为你的亲人留下他们未来人生的情感支持和精神财富,写下你对他们的期望,表达你对他们的爱,感谢他们为你做的一切,也请他们原谅你的过失。逝者长已矣,生者却因你留下的情感和精神财富,继续获得生命的滋养。
功课四,交待你的“后事”。你死之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遗体如何处理?骨灰是撒海、种树还是掩埋?财产如何分配?如果你留下的全是“未知”,会让亲人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最后为你做的事,是否符合你的心意;甚至这“未知”还会阴险地撕裂一个家庭。
也许还有功课五六七八。这些功课都是看得见的,还有一门看不见的功课,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迎接死亡,让自己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一个人,能决定自己死的时候的样子吗?我并不知道。但是我愿意相信,除了在突发事故中死亡,活到老年的人,是需要想象自己死亡的。凭着这份想象,我们可以在临终之时,塑造最后的自我。
2005年,80出头的台湾女学者齐邦媛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之后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住在养生村里的齐邦媛,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简嫃去养生村看望齐邦媛。两个人的对话,渐渐地谈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齐老师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努力去想象:怎样才算是“像个读书人的样子”死去?也许,是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也许,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让死神也要驻足欣赏?也许,是临行之前向人世绽放一朵诗意的笑容?
这“读书人的样子”,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若能以这个样子而非其他的样子告别人世,我猜齐邦媛一定会对自己感到十分满意。活着,以“读书人”立身;死去,以“读书人”辞别,这个“齐邦媛”是完整的统合的,也是优雅的美丽的。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逝者死得美丽优雅,死得宁静庄严,不仅是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好的榜样。
却原来,临终时分,告别之际,生物性的躯体不再做功,死的样子仍能有所贡献!
你期待死成什么样子?又如何让自己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现在起,把生死学当做老年的必修课,不再忌讳思考死亡,不再害怕谈论死亡,一边努力活着,一边做好死亡的每一门功课,如简嫃说的:“活到责任善尽,活到工作完成,活到能留下爱与温暖的存粮”,“把死亡变成无尽的温暖与爱,把死变成生”!
(责编:萧茵)
鲁迅是什么时候死的 篇2
春分是什么时候?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一天天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要多起来。这不,今年的春分,我省没有太阳光顾,取而代之的是云层渐厚,雨水如注。从冬至开始白天越来越长,但是从春分开始白天比晚上长,从夏至那天开始白天越来越短,但是从秋分开始才白天比晚上短
;因是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这天白天最短,然后直射点北移,白天越来越长.在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半球,然后白天就比晚上长了!
冬至是什么时候 篇3
冬至时间
冬至时间:12月22日12:47:55,农历20十一月(大)十二
冬至由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水西、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冬至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传说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
什么时候是鬼节 篇4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而直到今天,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立冬是什么时候 篇5
2020年11月7日,07:13:46,星期六,农历九月廿二
立冬节又叫“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
立冬节气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古人十分看重四个带有“立”字的节气,立冬节气是冬季之首,在古代,皇帝会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现在虽然没有以前讲究,但是立冬节气依然是深受人们欢迎的节日。立冬冷不冷
总体来说,立冬之后全国的气温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北方地区,立冬的时候温度已经比较低了,在山区或者极北地区,还需要穿上厚实的衣物来御寒,因此,立冬的时候北方还是比较冷的,而南方气候较为温暖,立冬时中南地区稍微有些凉,而极南之地则天气还比较炎热。
立冬如何养生?
1、饮食遵循滋阴潜阳的原则
饮食宜清淡,要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来避免维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牛肉、羊肉、乌鸡、豆浆、牛奶、萝卜、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苹果、桂圆等都是立冬后比较适宜的饮食。此外,冬季养生可以多吃坚果,坚果是指油脂多的种子类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同时,要少吃海鲜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腻或过咸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
2、运动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
冬季锻炼不可少,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抵挡疾病的侵袭。专家强调,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
如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适量练习,使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此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禁止做剧烈运动,如打球、登山等。
3、生活起居遵循节律规律原则
睡觉与起床都要科学把握时间。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变化的时空和谐相处,才有利于生命健康。强调在生机潜伏、万物闭藏的冬季里,要养精蓄锐,使阳气内藏。具体的方法是“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注意身体的保暖,以免阳气外泄。
4、精神遵循冬藏原则
在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专家建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同时,要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因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要保持精神情绪的宁静,避免烦扰妄动,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立冬的谚语有哪些
全国: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北方: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南方:
1、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2、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3、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4、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5、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6、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7、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8、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9、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秋时间是什么时候 篇6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立秋时间
2020年8月7日9:06:03立秋。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白露生: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秋老虎是什么意思?
汉族民间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广为流传,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当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就把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则称为“顺秋”,汉族民间有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意思就是说顺秋以后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宜人
秋老虎表现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秋老虎的原因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刚刚立秋。“秋”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入秋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干燥,草木渐枯,人自感燥。因燥伤津,伤津而见燥症。燥是秋的主气,属阳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秋老虎(深秋)。
立秋谚语:
1、六月立秋,两头不收
由于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倒春寒的迹象,所以今年立秋时间比较早,在小麦收割的时候不少地方就下起了大雨,而到真正需要雨水的地方却出现了干旱,今年雨季相继较早所以在还没有收完小麦的时候就对收割产生了影响,导致粮食减产,而现在有整治抽穗的时期,很多地区却比较干旱,尤其在河南、山东一带,雨水不多这也导致粮食产量,所以“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这老辈人可是有千百年的生活经验总结下来的。
2、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
在农历七月因为太早,那么收成也肯定有影响,可能有些人不懂农事,这粮食生长期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能太早更不能受到一些天气影响,不然会导致减产,如果收成不好,那么这一年的生活就可能比较紧一点,在生活上就需要节省一点,如果七月末立八月初秋那就不一样了,七月八月算是正好立秋的季节,这庄稼长的时间也比较长,生长也比较好,肯定会迎来大丰收,所以这生活上就比较好,这“七月立秋秋后油”说的就收成了能吃得饱的意思。
3、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小满节气是什么时候 篇7
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其含义是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已经结果,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是立夏后十五天的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小满的来历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小满”时节谨防灾。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小满节气食苦菜
《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据说当年王宝钏为了活命曾在寒窑吃了苦苦菜。旧社会农民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要靠苦苦菜充饥。苦苦菜,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饥,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江西苏区有歌谣唱: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苦苦菜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
夏至是什么时候结束 篇8
6月21日 06:34:09,农历 五月(小)十七
夏至时节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37,20世纪=22.20。
举例说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例外:192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未来夏至的时间
夏至时间:6月21日 12:24:06,农历 20五月(小)廿七
夏至时间:6月21日 18:07:12,农历 20五月(小)初八
夏至时间:6月21日 23:54:09,农历 年五月(大)十九
夏至时间:6月21日 05:43:33,农历 20四月(大)三十
夏至时间:6月21日 11:32:00,农历 20五月(大)十二
2022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17:13:40,农历 2022年五月(大)廿三
2023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22:57:37,农历 2023年五月(小)初四
2024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04:50:46,农历 2024年五月(大)十六
2025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10:42:00,农历 2025年五月(小)廿六
2026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16:24:12,农历 2026年五月(小)初七
2027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22:10:30,农历 2027年五月(小)十七
2028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04:01:39,农历 2028年五月(大)廿九
2029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09:47:55,农历 2029年五月(小)初十
2030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15:30:54,农历 2030年五月(大)廿一
2031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21:16:43,农历 2031年五月(小)初二
2032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03:08:19,农历 2032年五月(小)十四
2033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09:00:40,农历 2033年五月(大)廿五
2034年夏至时间:6月21日 14:43:42,农历 2034年五月(大)初六
20夏至时间:
公历:2016年6月21日06:34:09,
农历:2016年五月(小)十七。
夏至节气的特征
夏至就是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时,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白露节气是什么时候 篇9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到了白露节气,我国各地都呈现了秋高气爽的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凉,晚上的时候水蒸气会在地面凝结,生成白色的小水珠,再往后天气就会越来越凉了。
白露节气的气候特点
温差大
白露节气的时候太阳公转到了黄经165°的位置,日照开始减少、紫外线强度下降,受到冷空气影响后,晚上的温度急速下降,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的差距慢慢拉大,开始出现明显的昼夜温差。
天气变冷
白露节气后,太阳不再直射地面,冬季风取代夏季风来到我国境内,冷空气开始肆虐,暖空气退守,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所以有诗云“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说的就是白露节气后天气的变化情况。
白露节气怎么养生
注意保暖
白露节气后天气会开始变得凉爽起来,凉爽虽然好,但是也要注意保暖,不要因为看到凉爽就不管不顾起来,早晚的时候温度还是很低的,要注意随时添减衣服,防止着凉。
远离过敏源
白露节气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时候,所以,白露节气时要远离一切的过敏源,以免引发鼻炎、哮喘等疾病,日常饮食上要避开鱼肉、龙虾、螃蟹、带鱼等食物。
滋阴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