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责任书

2024-09-22

教育局责任书(精选8篇)

教育局责任书 篇1

教育系统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为加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消防安全,防止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一、目标 :

确保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各校无消防安全事故发生。

二、职责:

1、进一步加强对全旗各校、幼儿园的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及时下达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消防工作指示,及时进行消防安全工作部署。

2、负责对全旗各校、幼儿园的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考核。

3、积极与上级部门及有关消防职能部门进行联系,协调解决各类消防安全问题。

4、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校(园)的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对本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对自己主管工作内的消防安全负责,每个干部职工要对自己岗位的消防安全负责。确保2011年无消防安全事故发生。

5、各校(园)要成立消防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班会、兴趣小组、活动课等“第二课堂”时间,组织对学生进行课堂消防教育,并达到规定课时;利用团队、少先队、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阵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消防知识教育活动。

6、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消防知识培训,每年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两次消防演练活动。

7、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对不能整改,及时上报教育局安全股。

8、按规定配备本单位的消防设施设备,并定期检查维修,确保消防设施设备能正常使用。

三、保障措施:

认真履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权,凡发生消防安全事故的学校本不得评任何先进,并对相关责任人在评优推先、表彰奖励等方面作为重要负面依据。

四、本责任书有效期限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止。

五、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一份。教 育 局 学 校

责 任 人: 责任人: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日

教育局责任书 篇2

一责任教育的兴起

责任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 美国提出“责任公民”概念, 其内涵主要是指每个公民承认他人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责任, 具有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在德国, 《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日本也不例外, 其《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 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 爱好真理和正义, 尊重个人价值, 注重劳动和责任, 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这些国家都将“责任”这一素质视为国民教育的目标。

在中国, 责任教育首先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胡卫在1994年第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他主持的“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中, 将“学会负责”作为总结报告的题目。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状的考察, 指出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就是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 突出表现在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片面强调自我价值, 而缺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从而提出以“学会负责”作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中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的目的。宗秋荣在1998年第8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一文, 该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中中国家庭变化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 提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三个“学会”, 即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负责。并且指出, 之所以强调学会负责, 是因为我们孩子责任感的匮竭。

随后, 责任教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10月, 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2005年9月19日,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4周年、第3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临之际, 《人民日报》发表长篇评论《论责任》, 文中把责任作为道德的基本元素, 指出“官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都以责任为基础, 为前提”。

2011年11月, 中共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议》, 提出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作为上海倡导的四大价值取向, 把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二责任与责任人格

研究责任教育, 首要的问题是要清楚何谓责任。在对责任的研究中, 中国学界对责任的概念使用与界定并不一致。经常使用的概念除“责任”一词外, 还包括“责任意识”“责任观”“责任感”“责任心”等相近的概念和词语。不同的学科领域因侧重研究的维度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汇, 如哲学、伦理学多使用“责任”, 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多使用“责任心”“责任感”, 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多使用“责任意识”“责任观”。

1. 责任的界定

“责任”是一个现代词汇, 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没有“责任”一词。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 “责任”一词有三重含义: (1) 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 (2) 分内应做之事; (3) 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 因而应承担的过失。这一解释侧重外在规定性, 强调责任是对人的行为的规定与约束。学者多以此为基础来理解, 使得从外在规定性的角度认识责任一度成为主流。

近年来, 对责任的研究越来越向内在规定性深化, 并展开为人的知、情、意、行的多层面考察与整合。如陈芬认为:“责任如果没有被责任主体意识到, 那么它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要求。从个体发生的角度分析, 责任感在每个人身上都要经过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具有自律性的责任感的人, 能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自觉地选择和决定行为, 他从内心里感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 自己是自己的主体, 那种曾似乎压抑人、束缚人的外在力量, 反而成为主体尽职尽责的巨大推动力。”从他律与自律两个层面分析责任, 并强调后者的重要意义。

宋晔更加明确地突出责任的内在性:“责任在今天, 常被用于指某种外加于人的职责, 但本真意义的责任乃是自愿行为, 是个体对他人或社会要求的积极‘响应’, 所以‘有责任感’就是能够且随时准备做出‘响应’的一种稳定素质, 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虽然在诸多情况下表现为对外在要求的响应, 但是这种响应成为一种自觉时, 它就不是强制的, 而是自由自觉、自主自律的, 这种自觉是顺应了人的共生性, 或者说是人共生性的自然要求及其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她还从人的知、情、意、行的整体来理解责任的内涵, 认为:“责任不仅是一种意识, 也是一种理性和行动。”

综上所述, 对责任含义的界定有两个路向:一是从外在规定性的层面, 核心主张是认为责任是对人的约束与规定;二是从自我规定性的视角, 侧重探究人的意识、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责任概念的多义性一方面说明责任内涵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为其整合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况志华、叶浩生在对中西方学界对责任及其纷繁的近似概念分析、概括后, 提出“责任概念的整合”, 全面地指出了责任是“一种内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体系”“个体对行为、事件及其结果的主观体验”“情感体验会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经过整合, 责任的内涵完整地体现了人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2. 责任人格的内涵

从字面理解, 责任人格即是具有责任品性的人格。人格即自我的统一性, 体现为知情意行的统一, 个体存在与意义的统一, 实践与交往的统一。责任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品性, 既包含外界条件对主体的客观要求, 又体现为主体对这种要求的理解、认识、感受并最终转化成行动。责任人格即是个体在实践中, 通过对责任的意识与感受, 表现为自觉履行责任的态度与行动, 并不断在实践中建构自我认同。责任人格的提出, 也意味着对我们而言, 更加重要的不是社会对公民提出什么样的责任, 而是这些责任从何而来, 以及怎样为我们所接受、内化和自觉履行。

责任人格是责任教育的目标。“责任观教育, 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 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 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

三责任人格培育的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责任是主体的实践活动。没有主体就没有责任。主体性有两个基本的含义, 一是指完全依赖主体感觉的主观性;二是指主体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主动性 (或者一种积极状态) 。一个负责任的行为, 它既是主体自觉自愿做出的, 也是主体主动选择后的结果。

责任的主体一定具有独立人格, 如果是主体, 但人格不独立, 也不会有责任。外在的要求, 只有被主体认识到, 才能在主体意识中形成明确的、具体的规定, 这种具体的规定, 为主体所体认, 从而转化为内在的责任, 只有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才能做到。主体之所以能够承担责任, 是由于其具有独立的人格。

主体性对于责任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在责任人格培育中, 我们应当让学生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体参与到社会情境中, 与其平等地交流与对话, 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判断与选择并感受、体验与领悟其中的责任。

2. 实践性原则

作为主体的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人的主体性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存在。实践是责任的来源与目的。责任来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 其目的是明确人的交往尺度而达到自由。责任与实践相伴而生, 在普遍存在的社会联系中, 人们只有履行责任, 社会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其中的个体才能发展。

遵循实践性原则, 责任人格的培育必须更多地将学生置入社会交往中, 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与外在世界的密切关联, 关注自己周围生活情境中责任的具体性、多样性与复杂性, 从而避免空洞、单调的理论说教。

3. 层递性原则

人格是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动态过程, 责任人格因人们理性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丰富、意志的磨砺而呈现不同的水平和程度。同情是责任的初始状态, 它是因生命体之间的相似性与关联性而自然生发的。与具体的领域或职业相对应的责任是程度较高的责任。它清楚地意识到外在限制性, 克服自身欲求而遵守角色规范。当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等一切自身之外的存在一致时, 他不再会感到自己责任行为的限制、约束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时, 就达到责任与自由的统一, 这是具有高度理性与自觉后的境界。

遵循层递性原则, 在责任人格的培育中, 就不能不顾对象而千篇一律。对小学生, 其责任要求不能成人化、理想化。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 除培养其生命责任、家庭责任外, 还需侧重培育其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与全球责任。总之, 对责任人格的培育要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摘要:责任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界的重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议》更是明确提出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作为上海市倡导的四大价值取向。本文基于责任概念的丰富内涵, 提出“责任人格”概念并初步探索责任人格培育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责任人格,责任教育,人格培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选编.教育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62

[2]胡卫.学会负责——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中的人道、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选择目标[J].教育研究, 1994 (2)

[3]宗秋荣.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J].教育研究, 1998 (8) :54~59

[4]陈芬.论责任及责任感的培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1999 (1)

[5]宋晔.“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3)

[6]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3~14

[7]丁泗.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8]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60

实施责任教育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篇3

一、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

教师注重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在备课时找准知识与责任教育结合点,在上课时找准责任教育切入点,使责任意识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注重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品德修养、诚实守信等方面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重把责任教育融于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内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开展孝道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十个一”孝道实践活动。学校将寒暑假当成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良好契机,布置“十个一”孝道作业开展“十个一”孝道教育实践活动:算一算,自己一年花了父母多少钱;想一想,父母为自己付出多少艰辛;洗一洗,帮父母洗一次衣服;扫一扫,帮父母打扫一次卫生;谈一谈,敞开心扉和父母谈一次心;做一做,给父母做一顿简单的饭菜;写一写,给父母写一张祝福卡片;赠一赠,向父母赠送一份礼物;敬一敬,给父母敬上一杯茶;端一端,给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这些点滴的小事,都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也是他们容易遗忘和忽略的,通过把这些点滴小事具体化,让孩子们亲自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学会感恩、学会孝敬。

三、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环境

1创设和谐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以文化教育为载体,在校园内坐落着三米多高的孔子圣像,校内的不同区域分设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如一楼以忠、孝教育为主题,二楼以仁、义、智为主题,三楼以勤、信、廉、耻、礼仪教育为主题,四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各班教室、走廊也都有与此相关的文化内容,形成不同板块的校园文化氛围。四个楼层的整体设计,寓动画(或形象的画面)与凝练的文字于一体,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引领,更是美德承载的最高境界,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追求。

2利用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契机。

各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均突出了责任教育内容,其中有班级“孝道小明星”、“家庭小帮手”、学生作品、以及一些好人好事,充分展示了和谐、优美的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创造出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学校还进行了班级文化评比活动,对优秀的设计进行了表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环境育人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我校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有意义的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從而提高以德育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人生营养”。

1出台了“周周小目标,月月有进步”日常行为训练方案。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校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推出了“周周小目标,月月有进步”的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每周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制定下周目标。在这个周目标上,孩子们会看到“上下楼梯静悄悄,站好队伍右侧行,见到老师敬个礼,早晚一次问声好,见到客人有礼貌,立正敬礼说您好”等亲切温馨的话语,当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后,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进步,一次次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2“文明礼仪伴我行” 活动的正式启动。

我校学生踊跃参与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调查和寻找身边不文明的现象或行为,再通过班级辩论会,在争辩中最后达成共识,相互监督杜绝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为了巩固全员参与的效果,学校还推出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手抄报的评比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同学们用自己五彩的笔,真挚的语言,奇思妙想,设计出了一张张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图文并茂、版面精美的小报。

教育局责任书 篇4

廉政建设

责任书

观风海教辅站

2011年3月

观风海教辅站二0一0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中纪委十七届四次会议、省纪委三次全会及全县纪检监察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职责,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全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办法》、《中共威宁县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结合本站工作实际,特制定观风海教育支部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各学校校长、分管领导负责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一、责任范围

各学校校长为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

二、责任内容

1.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中 纪委十七届四次会议、省纪委三次全会及全县纪检监察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2. 根据中央、中纪委、省委、省纪委、地委、地纪 委、县委、县纪委的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

3. 主持召开本单位党支部会,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的 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4. 实行“一岗双责”,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 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

5. 认真推动本站、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工 作。

6. 支持、督促依纪依法查办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帮 助排除查案工作中的阻力和干扰。

7. 负责本站、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的监督管 理工作,发现他们当中有违纪违法苗头时,及时提醒;问题严重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向局党组报告。

三、责任考核

1. 各校负责人抓党风廉政建设和贯彻落实党风廉政 建设责任责任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由教辅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一并进行考核。

2. 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 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的情况,列为民主生活会重要内容。

3.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建设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政绩评定、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责任追究

对不认真按照党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明确的责任范围 和责任内容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1. 对职责范围内发生的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不制 止、不查处,或对上级交办的重大事项在教规定期限内不能办结,致使党风廉政建设达不到要求的;

2. 职责范围内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造成恶劣影响的。

3. 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任 用干部,或提拔任用明显有违纪违法行为的人的;

4. 默许、授意、指使、强令下属人员违反财政、金 融、税务、审计和统计等法规,弄虚作假的;

5. 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纪违法知情 不管、知情不报或包庇、纵容的;

6. 对职责范围内发生重大违纪违法行为不责成有关 部门查处,或不支持执纪执法机关依纪依法查处的;

有上述情形之一,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严肃进 行查处。

观风海教辅站(签章)学校(签章)

站长(签字):校长(签字):

健康教育责任书 篇5

目标责任书

为了使广大师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与教学卫生条件,促进学校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结合我乡学校工作实际,特签定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如下:

一、责任对象

本责任书对象:全乡各小学。

二、责任内容

1、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同时安排专人负责。

2、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配备校医,有独立的校医室,器械配备达到国家标准,学校的基础设施按教学卫生要求设置。

3、按要求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六有”,保证开课率达100%。

4、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小学生健康知识考核平均分90分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0%以上。

5、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定期更换,(每月更换一次)每期内容用照片存档。

6、做好疾病、传染病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常见病、传染病宣传日(如:世界无烟日、艾滋病宣传日、爱牙日、爱眼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病预防宣教率达100%,有计划、有措施。开展学生体质监测,统计详细、准确,并按时上报。

7、做好控烟工作,学生不吸烟率达100%。创建无吸烟学校,在学校明显处、卫生室、会议室、体育场地有禁烟标志,校园内无烟头,不给客人敬烟。

8、健康教育档案材料齐全,要有档案目录。按装订,按文书档案规范化管理。

三、奖惩规定

1、本责任书所规定的职责任务,将纳入考核。

2、对严重失职,造成不良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相应的纪律处分。

四、附则

1、在责任书执行过程中,如校长变动,由继任者继续履行。

2、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家庭教育责任书 篇6

1、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让孩子热爱劳动。

2、每日必须认认真真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满意后签字。切不可以口头询问。

3、和孩子签订每日学习的时间,做作业时不能看电视或吃东西,要求孩子注意力要集中。

孩子每日作业时间: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整洁

4、孩子校外做的一切坏事跟老师无关。

5、家长不管孩子,教师也无能为力。

6、在校或在家里受老师或家长批评后,善自逃学者,一切后果自负。

7、在学校里屡次违反学校纪律,经过老师或学校教育不改正的,家长带回家里教育。

家长签名:__________

学校责任教育研究 篇7

一、责任教育含义

责任是对其角色义务的承担, 对分内应做之事尽责, 并承受其行为产生的后果。从伦理角度讲, 责任是对自己分内之事认识和践履的道德自觉[1]。责任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性存在性为出发点, 以个体的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为旨归, 以培养学生创新为基本目标, 以形成综合性的责任品质为最终目的, 顺应了时代和人的发展的需求[2]。

二、责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 责任教育的目标

把责任教育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不全面的, 责任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激发责任情感, 提高责任能力, 优化责任行为,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3]。责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完善的责任品质。责任品质包括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基本的心理成分。责任认识是前提。在培养学生责任认识时要帮助学生解决两个方面的矛盾, 即从不知到知、从片面到全面的知的矛盾, 以及正确和错误的认知的矛盾。情感是责任的动力, 态度是行动的源泉。

(二) 学校责任教育的内容

从个体活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展和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来看, 学生个体的责任是以自我为中心, 由对自己的责任向对家庭, 对他人和集体、对社会的责任。

1.对自己的责任, 是最基本的责任, 如对自己的学习、生命健康负责等。如果不对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负责, 即使他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去承担责任。所以加强生命教育也很重要。

2.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层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父母对子女之间相互的权利和义务, 尤其强调孝顺父母, 仁爱兄弟姐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自己做, 学会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

3.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首先对他人最基本的是不伤害, 在人际关系中青少年要团结友爱, 和睦相处, 关心他人。其次, 这里的集体主要是指参加的各种兴趣活动的团队。对集体的责任主要指要遵守纪律, 有集体荣誉感, 为集体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4.对社会的责任。首先体现在对国家的责任方面,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其次, 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 关心弱势群体, 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 对自然负责。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折射出的是道德问题,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对自然负责的基础。

三、学校责任教育的途径

培养青少年的责任品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各系统共同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学校加强和改善责任教育的途径主要通过课程实现, 包括显性课程的完善与隐性课程的渗透。

(一) 完善责任教育显性课程体系, 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突出责任品质在学校德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来落实培养学生责任品质的目标和要求。

1.促进德育内容与责任教育的整合。德育要改变以往的“假、大、空”的现象, 促进德育内容与责任教育的整合, 以责任为核心, 对现有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已经开始注意把责任教育的内容融入德育学科课程中, 但内容的规定与系统完整的责任教育内容框架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如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责任、网络社会中交往的责任等没有全面地列入等。

2.发现各门学科教学本身所蕴涵的教育因素。责任品质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各门学科教学本身都蕴涵教育因素。中小学语文课文中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人物无疑是教育的材料, 这样可使所学知识更具实用性, 配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

3.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各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修订、补充, 完善那些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责任教育内容, 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教学和培养。

(二) 强化隐性课程化育功能, 提高学生责任能力

德育隐性课程在道德教育、责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化育功能, 缺乏道德实践活动, 必然导致德育实效的低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道德责任品质培养的作用。

1.活动性德育课程。包括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此类课程中学生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活动中学生会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重要的是要适当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 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对工作负责、对他人负责, 对自己负责, 真正提高自己承担各种责任的能力。

2.体制、氛围上的隐性德育课程。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德育, 学生必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组织领导方式、学校的管理理念及各项管理规定、教育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 课堂的学习风气、人际氛围和校园文化以及学校的建筑风格都是重要的隐性德育课程。

3.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主要体现教师的人格影响和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对教学的严格负责两个方面。学生在老师身边耳濡目染, 必然会对他自身责任品质的养成及责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人的品德、人格都打上了他儿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教师的品德和人格的烙印。

参考文献

[1]张宜海.伦理、心理、生理视阈下的青少年责任教育研究[J].三理”教育笔谈, 2008.

[2]崔欣頠.学校责任教育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教育没有无限责任 篇8

某中学一走读生,在当天放学回家后,瞒着祖父母骑着家中的摩托车在外游荡,不幸与路口处驶来的一辆三轮车相撞,当场身亡。家长找学校闹,说“我的儿子死在从学校到家里的路上,学校要偿命”……

尽管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已经恪尽职守,可不管你多尽心尽力,出了问题就是老师的责任;尽管很多学校逢会必讲“安全第一”,还订立种种安全责任状,但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出了问题,责任往往总能牵扯到学校。在这种教育“无限责任”的威慑下,老师教育学生肯定不能打(哪怕是轻轻的敲他一下),也不能批评太重(万一他想不开呢),工作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整天为学生安全提心吊胆。难怪乎,越来越多的老师表示不愿当班主任了;一些学校为尽最大可能地确保学生“不出事”,禁止过去会组织的学生野外郊游、假期实践活动,甚至连体育课上稍有风险的“跳马”“单双杠”等项目都取消了,做的只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哪还敢让学生经受锻炼与磨炼,去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与能力?

学生毕竟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可是,这样“安全‘圈养”、“精心‘呵护”出来的“花朵”,能经受住社会的风浪和生活的摔打吗?到时,他们受的伤害可能会更多,而这是为人父母者当初所希望看到的吗?作为家长,爱子心切完全可以理解,但应为之“计深远”,自己首先要负起“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挑起“第一责任人”的重担,不当“甩手”家长,把一切都寄望、归责于老师和学校;要给老师和学校一定的教育空间,尊重老师和学校的“惩戒权”,支持老师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当的锻炼与磨炼,理性对待学生出的问题,宽容与谅解老师工作的疏漏,和平协商或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家校间的纠纷与矛盾。作为老师,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教育艺术水平,积极学习、深刻领会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了解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案例、成因、预防与处理办法,时常警醒自己,及时消除和化解安全隐患,努力规避学生校园安全事故;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取得家长对老师和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在学生事故面前,面对家长的蛮横、无理取闹,学校首先要担起责任,顶住压力,依法维护老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可以单独或联合聘请专门的律师作为学校的常年法律顾问。学校虽然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经不起折腾,但遇到此类“学闹”,也不能用所谓人道主义的方法去化解问题,让“哪个闹得凶,学校就赔得多” ,以致陷入恶性循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做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支持老师和学校依法执教,保障老师和学校的权利,对学生事故的处理,可设立专门的纠纷调解机构,并积极参与校方责任险的投保,减轻学校的经济理赔责任。

教育不是万能的。老师和学校的有限责任如果演变成一种无限责任,不仅是教育的悲哀和无奈,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自伤和失败。只有让老师和学校从无限责任中解放出来,获得宽松、良好的环境氛围,教育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市第九中学)

上一篇:带花的诗句飞花令下一篇:如何进行小学低学段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