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对朋友的祝福语

2024-08-10

王小波对朋友的祝福语(精选6篇)

王小波对朋友的祝福语 篇1

1.剪裁一段清爽的瀑布,收集一片清凉的绿荫,采摘一缕清新的柔风,为你编织一件清清朗朗的衣裳,伴你清凉一“夏”、快乐一“夏”、幸福无数“夏”。

2.夏天到了,阳光热了,白天短了,黑夜长了,池塘浅了,青蛙笑了,荷叶绿了,樱桃红了,手机响了,祝福来了,快乐看了,幸福有了。

3.我把花朵送给你,祝你的生活每天都有新鲜的颜色;我把大海送给你,祝你的世界象海洋一样宽广辽阔;我把信息送给你,祝福你每时每刻都拥有快乐!

4.火辣辣的夏天到了,火辣辣的祝福来了。愿你拥有火红的财气,火旺的运气,火爆的福气,以快乐星星之火,燎幸福满满之原!

5.微笑是不变的欢颜,想你是永远的主线,问候是永恒的情感,期望好运与你伴,快乐陪你每天,健康不忘锻炼,联系莫要中断。愿开心!

6.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婚姻,爱不由己;人在官场,话不由己;人在职场,事不由己;人在心中,祝福不由己:朋友,愿你开心!

7.天地间有种美景叫雨,从天而降,润及万物;人世间有种情感是爱,相惜而生,相知融洽;朋友中有种知己是你,识于偶然,止于永久!

8.生活是陀螺,转起了忙碌的日子;惦记是风筝线,牵动远近的情谊;幸福是云烟,轻轻笼在你身边;快乐是一袭花香,伴你开心每一天。

9.希望工作中的你:周一精神百倍,周二喝酒不醉,周三餐餐美味,周四消费不贵,周五轻松约会,周六财运碰对,周日好运加倍,总之开心万岁!

10.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淡无奇的祝福,很真;摘一颗星,采一朵云,装入平安的信息框送给你,愿你好运常在,天天开心!

11.用一天迷茫,用一天等待,用一天暴躁,用一天祈祷,用一天窃喜,换一天兴奋,过一天平淡,愿这七种滋味调和你的生活,一周快乐!

12.山遥路遥情不遥,隔山隔水不隔心,再远的距离,因心灵相吸而不再遥远,再难的人生,因朋友相聚而精彩丰盈,愿你平安!

13.一生中不可错过的贵人:力挺你的人、唠叨你的人、欣赏你的人、为你吃苦的人、和你分享的人、时刻不忘祝福你的人。愿你快乐。

14.亲爱的,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爱你想爱的人,追求你想追求的梦想,拥抱美好的明天,享受美好的时光。愿你幸福一生!

15.朋友,我用爱做纺布,为你编织七彩祝福:愿你工作生活样样“红”,心想事“橙”路路通,事业有成更辉“黄”,生活有爱做旋“绿”,健康长寿永年“青”,幸福快乐无阻“蓝”,“紫”气东来万事亨。

16.春赏百花秋望月,夏有晾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晨有清逸,暮有闲悠,走过人生四季,一路风与景,愿你快乐!

17.有时我疲倦了,忘了联系你;我累了,忘了关心你;不代表我忘记了你。一条短信,一份祝福;一个信息,一份牵挂,祝你快乐!

18.最美的幸福是把一个人记住,最真的快乐是有一个人在乎,最大的满足是有人承认你的付出,最好的朋友是不忘为对方祝福:愿你快乐!

19.拒酒词: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感情有,喝啥都是酒。为了不伤感情,我喝;为了不伤身体,我喝一点。酒桌上,能挡多少是多少!

20.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还不肯收;一束花闻了很久,枯萎了也不肯丢;一种友情,即使少联系,牵挂在心底。孤独时,我会想起朋友;伤心时,我会想起朋友;快乐时,我会想起朋友。朋友,原谅我渐渐少去的问候,有一种感情,不再浓烈,却一直保留,愿你幸福!

王小波对朋友的祝福语 篇2

作为文坛上“特立独行”的作家, 王小波因小说“时代三部曲”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小说的叙事学分析, 对主人公形象的探讨及思想意义等方面而呈“众声喧哗”之势。实际上, 王小波的杂文创作也相当可观, 他写过大约36万字的各类杂文随笔, 生前零星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读书》、《东方》、《南方周末》等杂志, 后由北岳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了 《思维的乐趣》, 另一个集子是文化艺术出版社的《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的杂文选材较为驳杂, 既有文艺范畴内个人的创作心得, 对小说艺术的体悟和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评论;又有从自由知识分子立场出发对社会问题的坦诚态度, 如影视技术的发展, 同性恋问题, 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在现代社会中的保障;同时积极介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文化论争, 如关于社会道德伦理、国学与新儒学、民族主义等问题;最后, 还包括一些在美国和欧洲留学、生活的杂感。王小波的杂文往往融叙事与议论于一炉, 风趣幽默, 亦庄亦谐, 挥洒自如, 有论者评价为“既让人捧腹, 又令人掩卷沉思, 把杂文随笔提高到了艺术品的境界。”[1]

喜欢王小波杂文的读者可能对以下的句式最为熟悉不过:我在云南的时候, 在我插队的时期, 我当知青的时候……考察王小波的生平经历,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时期即指的是1968-1970年王小波在地处边疆的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插队的时期。这段独特的经历在王小波的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在德宏插队生涯中的种种经历, 激发了王小波最早的文学创作冲动, 在阅读和写作中重新构筑自身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 王小波在德宏陇川插队的这段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素材。在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中, 他一再复述穿插大量的有关德宏插队时期的故事、经历, 来反思历史的错位和时代的荒谬, 成为其文学文本中一个重要的叙事构成。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灾难, 而发生于文革中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也彻底改变了以王小波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插队知青的命运。少年时代的王小波像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 身上流淌着理想主义的热血, 然而崇高火热的理想和触目惊心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小波们想象中的革命、理想、战天斗地等天真的信条被残酷的生活击得粉碎。虽然云南德宏地处边疆,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举国狂热的背景下, 各种极左思潮仍然泛滥成灾, 思想控制无处不在。大量匪夷所思、荒谬绝伦的事件纷至沓来, 强烈的冲击着王小波敏感的神经, 以致于十多年后王小波仍然无法释怀, 在杂文中一再回顾插队时痛苦而悲惨的遭遇, 对文革中倒行逆施、泯灭人性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在 《极端体验》 一文中王小波回忆道:“在村里开会, 支书总要吆喝地富到前排, 讲几句话, 就叫他们起来撅着。那些地富有不少比我岁数还小。原来农村的规矩是地富的子女还叫地富, 就那么小一个村子, 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 撅在大伙面前, 头在下腚在上, 把脸都丢光, 这也是种极端体验罢。”[2]在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 个人的尊严和自由遭到无情的践踏, 王小波借助插队过程中司空见惯的一个微小细节, 展示了特定政治年代在荒唐的“血统论” 影响下对普通人随意的肉体折磨从而导致的精神伤害。而《肚子里的战争》则结合王小波在云南生病住院的经历描述发生在医院中的充满冷漠和荒诞的动手术的故事。在文革中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纷纷被打为“牛鬼蛇神”受到排斥, 而不学无术的所谓“医生”竟然响应“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领袖号召, 堂而皇之地站在手术台上做开膛手术。今天的读者可能很难想象这样的情景, 而在文革中, 再怪异荒唐的事件往往有着最严肃崇高的理由, 而参与者却不以为异, 充分显示了文革的充满黑色幽默意味的一面。王小波对文革历史的回顾, 既没有直接控诉四人帮种种罪恶的“宏大叙事”, 也不像文革结束后文坛上流行的伤痕文学的一味哭伤喊痛, 而是结合个人在云南插队过程中最真实的人性体验, 揭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苦难和荒谬。在王小波的笔下, 权力的淫威、暴虐, 个人在权力之网中的弱小无力, 孤苦无依的非人境况, 一切都异常的残酷和真实, 作品的主题也往往显得深刻而沉重。虽然“文革”已经渐渐远去, 但是借助在德宏插队时种种不堪回首的经历, 王小波的杂文中仍然将彻底批判和反思文革置于一个重要位置, 体现了一种决绝的质疑精神。

王小波之所以被称为一位真正的思想者, 原因在于他并不仅仅反映了某些历史真实, 而是往往深入到事件的“背后”, 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探寻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尤其是对其负面和劣性给予深刻的解剖和批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王小波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和国民灵魂的拷问者”[3]是恰如其分的。自五四以来, 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 对民族心理、性格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充分暴露的国民劣根性挖掘的异常深入, 而到了九十年代文坛, 王小波自觉地继承了鲁迅的杂文传统, 结合在云南德宏插队过程中得天独厚的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对这个问题再次进行了扩展和深化。如在《“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中王小波写到:“在我十七岁时, 忽然就被装上了火车, 经长途运输运往云南, 身上别了一个标签:屯垦戍边。对此我没有什么怨言, 只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行货感。”[4]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家国意识和集体观念, 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 个人的“存在感”被压缩到最小的程度, 这种观念在文革中这种“重集体轻个体”的观念更被发挥到了极致。为了国家的宏观目标就可以牺牲个人的人生自由和人格尊严,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人们并不觉得在逻辑上有什么不妥。王小波借助文革中在国家意志的“安排”下, 从北京万里迢迢远赴云南插队的从个人的遭遇出发, 深入反思了以革命或集体的名义压制和摧残个体的专制行径, 正是因为“人家拿你干了什么或对你有任何一种评价, 都无须向你解释或征得你的同意”, 个人意志服从于集体利益, 一切向整齐划一靠拢, 所以造成了在文革中“被牺牲了的一代人”———知青的沉重命运。而在杂文《救世情结与白日梦》中, 王小波为了批判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国人夜郎自大、抱守残缺、沉醉于浪漫的空想而不能自拔的阿Q式心态, 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个人在云南的经历:“七零年, 我在云南插队, 离边境只有一步之遥, 对面就是缅甸, 只消步行半天, 就可以过去参加缅共游击队, 解放缅甸的受苦人;但我又觉得这件事有点不对头。理由是:我不认识这些受苦人, 不知道他们在受何种苦, 所以就不知道他们是否需要我的解救。尤其重要的是:人家并没有要求我去解放, 这样贸然过去, 未免自作多情。这样一来, 我的理智就战胜了我的感情, 没干这件傻事。”[5]在王小波看来, 九十年代流行的“中华文明将拯救世界”的论调和文革中要“解放全人类”的豪言壮语如出一辙, 它会带给我们一时的麻醉与亢奋, 却终究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已。在中国人深层次的心理意识中, 一方面总是等待“救世主”, 希望圣人、明君、侠客等人能把我们从困境中拯救出来, 同时又乐于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高高在上给别人带来福祉, 结果却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迷梦。在这里, 王小波在云南插队的经历, 就如同一面镜子, 折射出国民意识中的无知与虚妄。正如论者所言:“王小波以其清晰透彻的思考彻底动摇了千百年以来传统认知下根深蒂固的浅见和陋习, 指出了人类自下而上所遭受的真实境遇。”[6]

在王小波去世后, 学术界很多研究者都把王小波视为中国纯粹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 认为他继承了自蔡元培、胡适以来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传统。何谓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是, 人的存在本身乃是目的,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任何政府、社会组织或别人的手段, 所以每个人都具有人的尊严, 而为了保障人的自由和尊严, 就必须建立民主和法制的制度。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作为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念, 在王小波的多篇杂文中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和阐释, 以“丰富敏感的经验理性, 洞若观火的感知判断, 质朴率真的文字, 都传达出一个纯正的、本真的自由主义思想者的立场”。[7]和一般只会卖弄高深理论、引述一些生涩的概念术语的学者不同, 王小波往往“回到过去”, 从在云南插队时期的个人体验出发, 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 尖锐地揭露生活在“无智、无趣、无性”的世界里的可怖, 同时又以充满诗意的方式勾勒出充满自由的理想的人生状态。如在《思维的乐趣》 中王小波说道:“我插队的地方有军代表管着我们。他们认为, 所谓思想的乐趣, 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毛泽东思想来占领, 早请示, 晚汇报……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 干一样的活, 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的看, 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 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8]而在《人性的逆转》中王小波更沉痛地写到:“笔者在农村插队, 在学大寨的口号鞭策下, 劳动的强度早已超过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极限, 但那些工作却是一点价值也没有的。对于这些活计, 老乡们概括得最对:没别的, 就是要给人找些罪来受。”[9]插队时王小波和其他21 位北京知青被分配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弄巴农场, 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劳动和生活均由军代表管理组织分配, 在这样的环境中, 个人的自由权利被剥夺殆尽, 一方面是日复一日的生产劳作带来的生命价值意义的消解, 另一方面却是感悟到时间的流逝, 人生苦短带来的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 可能这也就是在这样的人生悖论中, 王小波开始形成逆于常规的思维, 主动选择了对主流生活状态的逃离, 并且在以后习惯于在沉默中冷静地审视社会, 并最终成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以云南插队生涯作为背景,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在王小波所有杂文中知名度最高, 也最能体现王小波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精神追求。文章同样以“插队的时候, 我喂过猪, 也养过牛”起笔, 用戏谑的笔法叙述了一只神奇公猪的英雄经历, 它敢于蔑视人类为猪狗牛羊设置的“主题”, 利用自身的某些优势专和人们调皮捣蛋, 很有些“特立独行”的派头, 而且积极追求精神生活和爱情生活, 成为动作矫健、自由潇洒、甚至反抗人类强权世界的另类“英雄”形象, 和文革中对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和限制安之若素, 在荒诞的权利模式的束缚下浑然不觉、不思反抗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通过这样“寓言化”的书写, 王小波借助历史层面完成了对自由主义精神的复活和再造。

王小波被一些论者誉为“文坛外高手”, 引起了越来越多评论界的关注, 但对其插队经历与文学创作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我们认为, 在云南三年的插队生涯, 无论是对王小波的生活还是创作都产生了难于估量的影响。正是在插队过程中现实呈现的荒谬和连绵不绝的苦难, 比任何廉价的政治宣传和狂热的鼓吹更有说服力, 这也正是王小波日后在杂文中一再追溯德宏插队生涯、彻底反思文革历史的现实源泉。梳理王小波的德宏插队经历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为探讨王小波的文艺心理和深入分析其作品都提供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视角。

摘要:考察王小波的生平经历, 可以发现1968-1970年王小波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插队的独特的经历在其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在德宏插队时种种不堪回首的经历, 王小波的杂文中、将彻底批判和反思文革置于一个重要位置, 并深入到事件的“背后”, 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探寻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同时从在云南插队时期的个人体验出发, 尖锐地揭露生活在“无智、无趣、无性”的世界里的可怖, 又以充满诗意的方式勾勒出充满自由的理想的人生状态。

关键词:王小波,云南,插队经历,杂文,影响

注释

1[1]李银河:《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前言》,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第1页

2[2]王小波:《极端体验》,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6页

3[3]王岩森:《王小波: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和国民灵魂的拷问者》, 《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4[4]王小波:《“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6页

5[5]王小波:《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8页

6[6]薛文:《向“大师”逼近》,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7[7]张伯存:《王小波和自由主义及文化论争》, 《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8[8]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页

王小波对朋友的祝福语 篇3

关键词:王小波;德宏;插队经历;文化心理

王小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曾被一些论者誉为“文坛外高手”,他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三部曲,这些小说无论从主题还是技巧都与当时的文学主流自觉的拉开了距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和他生前几乎籍籍无名而异常落寞相比,1997去世之后,王小波的小说引起了越来越多评论界的关注,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往往集中于其成名作《黄金时代》及以后的作品,从小说的叙事学分析,至王小波小说艺术的中西方资源均已有研究者涉足,随着不断阐释和研究使学术界呈“众声喧哗”之势。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王小波和地处边疆的云南省德宏州有着较深的渊源。1968-1970年,王小波曾经在德宏州陇川县插队数年之久。这段独特的经历在王小波的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在德宏的插队生涯和种种经历,激发了王小波最早的文学创作冲动。另一方面,王小波在德宏陇川插队的这段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素材。在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中,他一再反复穿插大量的有关德宏插队时期的故事、经历,来反思历史的错位和时代的荒谬,成为其文学文本中一个重要的叙事构成。研究王小波的德宏插队经历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为探讨王小波的文艺心理和深入分析其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视角。

1968年,王小波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到云南德宏插队时,年仅16岁。之前王小波曾看过一本当时风靡全国的书《美丽的西双版纳》,被版纳热带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少数民族吸引,毅然放弃了较为舒适的干校锻炼自愿远赴云南边疆,但阴差阳错到了和西双版纳颇为相似的德宏,从此和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代的王小波像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受“文化大革命”时代宣传的感召,希望在艰苦的边疆地区奉献自己的青春,战天斗地,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然而在云南插队三年彻底颠覆了王小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火热的理想和触目惊心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小波们一直信奉的人生理想和美好憧憬被残酷的现实世界击得粉碎。可以说,正是在德宏陇川插队的这段经历,在艰苦的生存条件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严酷拷问中,让王小波对中国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有了最清醒和直观的认识,对“文化大革命”中廉价的政治宣传和愚民政策有了切肤之痛,对生活的本质和真相产生了新的质疑和思考。也正是是在德宏插队生涯中的种种经历,激发了王小波最早的文学创作热情,通过阅读和写作中重新构筑自身的生存方式,从而超越“文革”这个充满苦难的时代。

整个插队生涯给王小波留下的最恐怖的记忆恐怕就是无休止且异常繁重的民间劳作。当时王小波和其他21位北京知青被分配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弄巴农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劳动由管理组织分配,王小波曾从事过割稻、扛包、挖沟、放牛等各种农事活动,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王小波而言构成了非常严峻的考验,以致他有因病情发作而入医院治疗半个月的记录。王小波后来在杂文中愤怒地回忆说:“笔者在农村插队,在学大寨的口号鞭策下,劳动的强度早已超过人力能够忍受的极限,但那些工作却是一点价值也没有的,对于这些活计,老乡们概括得最对,没别的,就是要给人找些罪来受。”不仅王小波如此,这大概是所有插队知青的共同感受。知青们一边要日复一日承受强大的劳动强度,但是同时却缺衣少食,忍受着极端的贫困。严峻的生活体验使王小波真正走出了被长期灌输的浪漫化的革命想象,在不堪承受的苦难面前开始对生活的真谛展开痛苦的思索。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在回顾自己的插队经历时曾说:“没有人能使我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我们偏爱从自己皮肉上得来的真理,我们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对王小波来说亦是如此。显然,在插队过程中现实呈现的荒谬和连绵不绝的苦难,比任何廉价的政治宣传和狂热的鼓吹更有说服力,这也正是王小波日后在小说和杂文中一再追溯德宏插队生涯、彻底反思文革历史的现实源泉。

比之物质贫乏,更令知青难以忍受的是精神的禁锢和思想的贫乏。众所周知,文革期间是中国思想控制最为严密的时期,全国上下仅剩八个“样板戏”和浩然《金光大道》等充满意识形态意味的少量作品,对于“嗜书如命”的王小波等下乡知青而言,被剥夺阅读和思考的权力,让插队生涯简直像黑夜一样漫长。他后来回顾在云南插队生涯时曾说:“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倘若可看的书很多的话,《变形记》就不会被人看没了”。又说“在我们之前,生活过无数的大智者,比方说罗素、牛顿、莎士比亚,他们的思想述著可以使我们免于痛苦。但我们和他们的思想、述著已经被隔绝了”。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王小波当时的痛苦和焦虑之情。思想的禁锢,精神的苍白成为王小波在劳动之余最不堪承受的重负。这种痛苦的体验一直缠绕着王小波,使得他在许多年之后仍不能释怀,在他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救世情结与白日梦》、《椰子树与平等》等文章中一次次“复活”,成为王小波反思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的最佳参照物。

“道德理想主义曾经王小波这一代人的精神旗帜。当然,他们在巨大的乌托邦精神感召下,以一种强烈的道德激情,为实现至善至美的革命理想而呐喊奋斗。革命退潮之后,这一代人的精神整体发生了分化,许多人以一种悔不当初的世俗心态告别了过去的乌托邦热忱”。正是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缺乏中,王小波开始意识到个人在荒谬时代里的糟糕处境,开始从战天斗地、解放全人类等时代灌输的政治口号中逃离。知青的真诚被利用,勤劳变成了笑话,想改天换地、拯救世界却连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把握。王小波后来曾说:“刚当知青时,我一心想要解放全人类,丝毫也没有想到自己同时我要承认,当时我愚蠢得很,所以不仅没干成什么事情,反而染上了一身病,丢盔弃甲地逃回城里。”用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话说,是“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黑色幽默”。如果说对道德理想的执著与坚守曾是王小波的全部内心构成的话,那么插队之后回到北京的王小波至少在精神上已脱胎换骨,被全面的怀疑和排拒所取代。回顾在云南三年的插队经历,王小波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知青作家梁晓声、张承志等作家不同,他们的作品也写到了知青插队时遭遇的种种苦难,但更多的是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和英雄主义的情怀,蒙古草原、东北雪地等知青曾经插队的地方也成为可以不断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而在王小波后来的小说和杂文中,他想表现的不是崇高与悲壮,激情与自豪,而是一种自始至终的荒谬与苦难,一种油然而生的被人任意摆弄和凌辱的“行货感”。正是插队生活的严酷拷问,使王小波对落后、愚昧和专制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也使其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从容游历于主流意识的形态之外。

面对少年时期坚信不移的乌托邦理想的湮灭,王小波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失落,一种信念从根本上动摇产生的沉重的虚无感。而此时“文革“尚未结束,王小波深感厌恶和鄙夷的那一套空洞的思想理论和价值原则仍然大行其道,文攻武卫、阶级斗争、批判揭发如火如荼,这一切给作为“觉醒者”的王小波带来强烈的精神痛苦,同时不可避免产生了深深的焦灼之情。在其杂文中王小波写道:“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的黑下去,心里落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在王小波早期的生命意识里,一方面是日复一日的生产劳作带来的生命价值意义的消解,另一方面却是感悟到时间的流逝,人生苦短带来的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就是在这样的人生悖论中,王小波开始形成逆于常规的思维,主动选择了对主流生活状态的抗拒,在沉默中冷静的审视社会和人生,最终在各种因素的综合驱动下开始转向文学领域,在阅读和写作中重新构筑自身的生存方式。虽然王小波的小说处女作《地久天长》发表于1980年,但据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回忆道:“文革后,他去了云南农场,休假回京,他写了不少杂文、随笔,记述云南的生活和见闻。”时至今日,这些“记述云南的生活和见闻”的作品我们已经无从得见,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小波的文学活动始于云南插队时期,并成为王小波终身追求的事业。

法朗士曾说:“一切文学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分析王小波最早的文学创作动机,我们应注意《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这篇小说对我们分析王小波早期的文学活动尤其是其创作动机提供了一把绝佳的“钥匙”。在这部具有浓郁的自我写真性质的小说里王小波写道:“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我开始去思索是否有一种比人和人类更伟大的意义。想明白了从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意义是不存在的以后,我面前就出现了一片寂寞的大海。人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些死前的游戏。”,“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死,到我死时,一切感觉都会停止,我会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害怕毫无感觉,宁愿有一种感觉永久存在”。

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引述小说中的文字,除了王小波在小说中传达的“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甘没落的决心”令人动容以外,还在于他的思考远远超越了风雨如晦黑白颠倒的文革时代,甚至带有明显的哲学思辨色彩,而且从他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王小波最终选择了“以梦为马”的自由写作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最深层次的思想动因乃是把文学作为抗击世俗、战胜虚无的重要手段。结合在云南插队时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荒谬绝伦的现实,未来的人生到底应该何去何从?通过写作这种方式,他构筑了一个和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超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可以在大海中自由遨游并建立高度发达的海底文明(《绿毛水怪》),凶残丑恶的公社书记变为了一头驴(《这是真的》),男性和女性可以自由的交换性别(《变形记》)……艾布拉姆斯在总结诗歌的“表达说”理论时曾说:“艺术作品实质上是把内在的变为外在的,是在感情冲动之下发生的一种创造过程的结果。它同时体现诗人的知觉、思想和感情。产生诗歌的原因,不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主要取决于模仿的人的行动和品质,即形成性原因,也不像新古典批评派所说的那样,取决于它想在听众之中引起的效果,即终结性原因,而是取决于人要求表达感情欲望的冲动,或者说是创造力想象力作用下的一种驱迫感,这种想象力像造物主那样自有它内在的动力”。这种“驱迫感”在王小波身上的体现除了前面论及的焦灼情绪的压迫,还由于王小波对自己的文学才能的一种期许与渴望。“写诗”是一个不堪的重负,但留给我的唯一的选择却是必须在这条路上走到底,在这里既显示了王小波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又显示了其生活道路上的奋发姿态,写作因而具有了事业和生活的双重意义。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回忆王小波时曾深情地说道:“16岁时他在云南,常常在夜里爬起来,借着月光用蓝墨水在一面镜子上写啊写,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从那时起,那个充满诗意的少年,云南山寨中皎洁的月光和那面涂成蓝色的镜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个画面中充满了动人的情致和意味深长的象征意味。在这里,写作与表达成为个人最隐私的事情,个性的自由也达到了最充盈的程度。这显然是王小波心目中最理想的写作状态,也使它实现自身生命意志的最佳途径。对王小波而言,对写作灵感的苦苦寻觅和追求实质上已外化为一种生活态度的获取,即如何战胜自己和虚无之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心的舒展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确实,在王小波离开云南不久后创作了《绿毛水怪》、《战福》、《地久天长》等早期小说,经过《唐人故事》的探索再至“时代三部曲”,王小波完全确立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所以,他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可以骄傲地宣称:“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而当我们回顾王小波的文学道路时,他在云南德宏插队的知青生涯显得如此重要,尽管它曾经给王小波带来沉重的痛苦,但“诗人不幸诗家幸”,正是在对时代和现实的的逆反中使王小波最终选择了文学之路,也使这段独特的经历成为王小波后来的小说和杂文取之不竭的源泉。

注释:

王小波:《人性的逆转》《王小波全集.第一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35页

李银河:《思想者说——王小波李银河双人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239页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王小波全集.第一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3页

王毅主编:《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43页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王小波全集.第一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4页

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123页

艾布拉姆斯:《批评理论的方向》,《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32页

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191页

参考文献:

[1]韦济木. 20世纪末的浪漫骑士——王小波杂文精神论[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4,(06) .

[2]张伯存.躯体 刑罚 权力 性——王小波小说一解[J].北京文学,1998, (9).

[3]许纪霖等.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七夕对朋友的祝福语 篇4

2) 传说,七夕情人节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有情人会在这一天向月亮乞求真挚而浪漫的爱情。当你收到这条信息时,有人已经想你一百遍了。

3) 七夕节最完美的短信,收到的人永远不会分手,永远是恋人的最爱,烦恼不会靠近你,笑容总是挂在嘴角,好好珍藏此条短信哦,愿我的祝福能时刻在你身边!

4) 思念的弯月一摇一摇,一端是我一端是你;牵挂的烛光一闪一闪,这边是我那边是你;爱情的银河,你是牛郎,我是织女,愿月月日日都七夕,分分秒秒相偎依!

5) 爱是一种缘分,能够相爱是一种快乐。爱是一种感受,经历多少日子也会觉得幸福。爱是一种体会,富或贫穷也会觉得甜蜜。七夕将临,愿你和爱人快乐幸福!

6) 一个关怀的眼神可以让人温暖一生,一句温暖的话语可以让人感动一生,一声真诚的祝福可以让人幸福一生。亲爱的朋友,祝愿你和爱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七夕快乐!

7) 七夕情人节快乐!亲爱的,七夕情人节就快到了,我发条短信把爱意化作玫瑰花,温馨快乐你的心情;把我的情意化作巧克力,香甜美好你的生活,祝情人节快乐,天天快乐!

8) 七夕情人节将至,送你七个情做礼物:收获亲密无间的友情,增进大爱无边的亲情,加深缠绵甜蜜的爱情,增添生活娱乐的激情,多做健康有益的事情,远离世上所有的无情,体验人间一切的真情。

9) 山是水的故事,因为水总把山围绕;风是云的故事,因为飘动的云见证了风的存在;你是我的故事,因为你照亮了我的人生。七夕了,发条短信问候你,希望我也可以成为你的故事,与你牵手到永远!

10) 亲爱的!工作累的时候想想我!烦的时候靠着我!困的时候抱抱我!开心时候亲亲。

11) 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中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你秋天身上的楚楚衣物……

12) 不要问我爱你有多深,跑到烈日下晒晒,太阳代表我的情;不要问我爱你有多久,抬头望望寂寞的星空,月亮代表我的心!

13) 莫羡鹊桥仙,人间花更嫣;今沐七夕雨,爱你更心坚!

14) 你的七夕,我的七夕,我们二人的七夕。让我们一起过个浪漫的七夕!

15) 七夕抬头望碧霄,喜鹊双双搭鹊桥。家家乞巧看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

16) 我多希望你我之间有一道鹊桥,将你我连在一起,此生此世,永世不渝!

17)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对你的思念一遍遍;树上的鸟儿叫喳喳,银河就是我们的家;晴天响雷夜时雨,我的爱人你在哪里?回来吧,我永远为你守侯

18) 我的相思织成网,我的真情搭成桥,我的承诺化做风:无论银河是多么宽阔,都不能阻止我们的心灵的交融!

19) 长相思:晓风寒,晚风寒,情人佳节独往还,顾影自凄然。见亦难,思亦难,长夜漫漫抱恨眠,问伊怜不怜。

毕业对朋友的祝福语 篇5

2. 承载着希冀的翅膀/将手牵手的花儿分散/不管飘到哪里/不管遇到困难/请发出心电讯号/我将第一时间/为你们祝福/为你们祈祷。

3. 朋友们:我们即将毕业,我会在遥远的地方默默祝福你们。朋友一生一起走,哪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愿你们永远开心!

4. 人生是什么?是历史大厦的一块砖,是与风浪搏斗的一双橹,是万绿之原的一朵花 …… 愿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最美好的人生!

5. 我们的青春为何这般的朝气蓬勃?我们的生活为何这般龙腾虎跃?― 啊!因为我们青春和生活的每一瞬间,都为着希望和奇迹而存在!

6. 看,白雪还没有从偏僻的山崖消融,迎春花就已经开放在田野。――愿我们永远做一朵美丽的迎春花,第一个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

7. 我们即将离开,留下的是友情和师情,带走的是知识。我们即将离开,但不会忘记朋友之间的友情,不会忘记老师的恩情。我在这里希望朋友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万事如意,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8. 随着时间的流梭,再过几个星期我就要离开生活了二千多日子的母校。虽然离别是悲伤的,但是我还是祝全体朋友能读上自己心目中的中学,能取得好的成就。

9. 朋友们,前面的大风大浪正等着你们!初中的日子更辛苦,更难过。希望大家在今后更努力奋斗、拼搏。我在前方终点站等着各位GG、MM的到来。青春是我们的本钱,是我们进步的桥梁,运动也是不可缺少的。“记忆是阵阵花香,我们说好谁都不能忘,守着黑夜的阳光,寂寞却假装坚强„„”

10. 一份真挚的友谊,永恒的回忆,诉不完的千言万语永远是心中最真的祝福。

11. 希望我们的友谊像酒,越酿越醇;希望我们的友谊像茶,越泡越浓;希望你在中学学习和生活能够开开心心!

12. 笔短而情长,礼轻而意浓,把心中珍藏的一份真挚送给你们,希望你珍惜。让欢乐的脚步,不要匆匆走过,一去不复返,让它永远驻在你我心田真挚的情谊,就像树上的翠绿,又浓又密,让它在你们的记忆里与岁月同增。

13. 六年前,我们欢聚一堂。六年后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做到呢?不管能不能,我们的友谊是不会随时间改变的。就算是一天、一瞬间的快乐,我们也会好好保存的,正如古人所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14. 鲜花绝不嘲笑蓓蕾的细嫩无华,因为含苞才能怒放,才会有满园春色。

对小朋友的祝福语 篇6

从小爱科学,长大攀高峰。

小朋友们最兴奋的日子就是今天,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学习进步.宏伟理想鼓斗志,幼小心灵开红花。

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值。

小大朋友们祝你们节日愉快,聪明与年龄一同增长

祝:儿童节节日快乐!乖,不要哭,笑一个!!

我感谢上帝让我拥有你,我的孩子在这个非凡的日子里我祝福你.你是个永远长不大的BaBy,祝你节日快乐!

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个儿象个模特。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特预备20余种水果,诚邀各位于下午6点45分到酒楼聚会。

祝你六一儿童节快乐!

儿童节快乐,永远童真的你!阿姨预备了儿童节快乐!愿你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天天笑哈哈。

儿童节快乐,永远童真的你!阿姨准备了适合你吃不伤牙齿的糖,欢迎到时来尝尝。

儿童节了,祝你像儿童一样活泼可爱,像儿童一样诚实善良,像儿童一样纯真好奇,像儿童一样天天向上。但是不能淘气,更不准夜里尿炕!

儿童节又到了,又成长了一岁,首先要感谢亲爱的爸妈给了自己生命,其次要感谢身边的朋友们的关心,在此,谨对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衷心的祝愿!

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儿童是人类最珍贵的天然资源。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二十多年前的今天给你发的信息收到没有,没收到没关系我再发一次:祝六一节日快乐适合你吃不伤牙齿的糖,欢迎到时来尝尝。

儿童节快乐,永远童真的你!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儿童节快乐!愿你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天天笑哈哈。

小朋友天天快乐!!

社会主义的花,是你们呀。多么幸福!你们是国家的宝贝,祝儿童节万岁!

玫瑰花开了还要谢,儿童节永远欢跃!从小爱科学,长大攀高峰。

儿童节快乐!愿你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天天笑哈哈。

儿童节快乐,永远童真的你!

儿童节快乐,永远童真的你!阿姨预备了适合你吃不伤牙齿的糖,欢迎到时来尝尝。

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值。

宏伟理想鼓斗志,幼小心灵开红花。

玫瑰花开了还要谢,儿童节永远欢跃!

你的生命刚刚翻开了第一页,愿初升的太阳照耀你诗一般美丽的岁月。明天属于你们。

你是个永远长不大的BaBy,祝你节日快乐!

上一篇:反腐倡廉网评文章范文下一篇:第一章 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