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领导分工表(共7篇)
小学领导分工表 篇1
闵桥镇横桥小学领导班子分工表2011.9
张爱明: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丁玉峰:
(1)学校教导工作(2)师资培训工作(3)工会工作(4)数学教研(5)电化教学(多媒体、电子教室管理)(6)档案室管理(7)通讯报道(8)综合实践活动(9)学校课间安全(11)蹲点六年级 李艳:
(1)学生思想政治工作(3)团队工作(5)班风评比(7)校园卫生督查(9)德育室管理(11)蹲点二年级 周登华:
(1)党小组工作(3)学校商店管理(5)教师政治学习(7)班子会议记录(9)协助体艺工作(11)蹲点四年级 杨柏英:
(1)教科研工作(3)办公室〈一〉〈二〉工作(5)文字材料撰写(7)学校日志填写(9)蹲点五年级 徐方:
(1)学校教学楼基建工作(3)安全综治、软环境工作(5)商店管理(7)校园门卫管理杨连干:
(1)财务工作(3)学校体育卫生工作(5)学生文明就餐安全管理朱永英:
(1)食堂管理皇(3)食堂环境卫生(5)种植园管理
10)商店监督2)学生安全工作 4)学校体卫工作 6)学生常规管理8)校园文化建设 10)商店督查 2)协助德育工作
4)教育现代化资料创建工作6)家长学校工作 8)理财组长
10)教育装备工作(2)语文教研(4)读书活动(6)妇女工作(8)教师会议记录 2)学校总务工作 4)公物管理 6)环境卫生工作 8)蹲点一年级 2)食堂工作 4)食堂安全管理 6)蹲点三年级 2)食常饮食安全管理 4)生猪饲养((((((((((((((((((((
小学领导分工表 篇2
小型团领导者工作态度量表的开发,就其学术渊源而言,应当追溯到大半个世纪以来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工作态度相关概念的界定,相关测量工具和测量模型的开发,以及工作态度前因后果变量的探索。
(一)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状况
Hoppock(1935)较早提出工作满意度的定义,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此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诠释。归纳起来,人们对工作满意度界定包含三种基本观点:(1)工作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工作经历的主观评估而产生的情绪状态(Hoppock,1935;Vroom,1964;Locke,1976;时勘,2001)[1];(2)工作满意度是个人需要和工作期望的函数(Getzels & Cambell,1968;McCormick & Tiffn,1972);(3)工作满意度是个人实际所得超过期望值的程度(Porter & Lawler,1968;Cranny,1992;许士军,1993;Oshagbemi,1999;陈敏和时勘,2001)[2,3]。这三种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工作满意度,分别说明了工作满意度的性质、影响因素及其量度。
对工作满意度的进一步研究包括:(1)工作满意度的测量量表的开发。国外使用较广和影响较大的量表有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调查表(Weiss,1967)[4]、工作描述指数量表(Smith,1969)[5]、密西根组织评估问卷的工作满意度分量表(Cammann,1983)。香港学者徐淑英(1992)所编制的总体员工满意度问卷,为近年来引用次数较多的量表。工作满意度的测量量表可分为总体满意度的测量、工作满意度的分项测量、总体满意度及其分项的综合测量三种类型。(2)工作满意度前因后果变量的研究。在前因变量的研究方面,中外学者通过建立各种模型,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方面,研究了它们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Herzberg,1959;Tziner,1983;俞文钊,1996)[6,7],在后果变量的研究方面主要讨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离职倾向的联系(Bruce & Blackburn,1992;Judge,2001)[8]。
(二)组织承诺的研究状况
Becker(1960)将组织承诺定义为员工随着其对组织的“单方面投入”的增加,而产生的一种甘愿全身心地参与组织各项工作的感情[9],这是关于组织承诺的早期定义。这一时期学术界多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一个单维的概念,视其为个体对组织的投入与认同程度(Mowday等,1982)[10]。随着研究的发展,另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维的概念。如O’Reilly和Chatman(1986)提出组织承诺有三种契合程度递进的形式:服从、认同和内化[11];Meyer和Allen(1991)提出了组织承诺的三因素理论,即组织承诺由情感承诺、连续承诺和规范承诺构成[12]。和Chatman(1986)又另外编制了心理依恋测量量表,该量表通过12个题项分别描述了组织承诺的依从、认同和内化3个维度。
针对组织承诺的测量问题,Porter等(1974)提出了专门的组织承诺量表,包含了15个题项[13],O’Reilly 等(1986)进一步将其改造为9个题项的短量表[11]。此后,O’Reilly20世纪90年代之后,Allen和Meyer(1990)提出的三维度组织承诺成为研究的主流方向,他们所开发出来的三维度组织承诺量表对后来的组织承诺测量产生了重要影响[14]。学者们对于组织承诺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因素与人口特征变量等方面,其中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支持、组织信任、组织公平等变量(Konovsky & Cropanzano,1991;王重鸣等,2002);人口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任职年限和婚姻状况等(Mowday,1982;Meyer & Allen,1991)。在其后果变量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一般围绕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离职倾向、组织公民行为等方面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其中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最为复杂,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关系(Meyer等,2001;凌文辁等,2001)[15,16]。
(三)工作投入的研究状况
在工作投入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4个不同的方向对其定义进行解释:一是从心理状态的角度,认为工作投入是个人心理对其工作的认同(Bakker等,2008);二是从认知的角度,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个人对其工作的认知信念状态(郑淑芬,2009)[17];三是从工作绩效的角度,把工作投入界定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绩效的强烈责任感和承诺意愿(Rabinowitz & Hall,1970)[18];四是从工作状态的角度,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一种持久的、充满着积极情绪与动机的完满状态(Maslach,2001)。
Lodahl 和 Kejner(1965)最早编制了工作投入的测量量表,该量表包含了个人对当前工作的心理认同程度与个人的工作绩效对其自尊的影响程度2个维度[19],并成为 20世纪80年代之前多数研究所采用的量表。20世纪80年代之后,使用最为广泛的是Kanungo(1982)编制的工作投入量表[20],该量表主要依据心理认同的信仰和认知状态概念而构建。Maslach和Leiter(1997)提出用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的反向计分模式来测量工作投入。Schaufeli等(2002)编制了含有活力、奉献和专注3个分量表的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21]。
在工作投入前因后果变量的研究方面,Rabinowitz和Hall(1977)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提出了工作投入综合模型,将影响个人工作投入的因素归纳为个人特质、工作情境以及个人特质与工作情景的互动作用三类[18]。通过整合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工作投入和工作疏离的看法,Kanungo(1979)提出了工作投入的动机模型[20]。根据以往的理论研究,Greifer(2004)提出了两个工作投入的模型,模型一认为员工和工作要素的匹配可以直接预测工作投入;模型二则认为人职匹配可以通过应对方式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工作投入。
整体而言,工作态度的研究分散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工作投入等几个不同的领域。尽管学术界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工作投入的维度均有深入的讨论,一些研究结果还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例如工作满意度可分为总体满意度、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三个层面;组织承诺可分为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维度;工作投入可分为特定工作投入和一般工作投入,但工作态度还没有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工作态度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投入),究竟包括哪些维度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工作投入似乎可以看作是工作态度的三个维度,但是三者之间无论是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还是在测量时所使用的测项上均存在大量的重叠,显然违背了各个维度之间的独立性准则。现有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对工作态度与个体特征、工作行为、工作绩效等前因后果变量作严格区分,导致在研究工作态度和其前因后果变量的关系时出现混淆,无法反映出工作态度与其前因后果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
二、工作态度的重新界定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更好地研究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需要对工作态度进行重新界定,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并且与个体特征、工作行为、工作绩效等前因后果变量相区别的变量。
(一)工作态度的重新定义
根据需要-动机-行为理论,可以将工作态度定义为与工作相关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情感或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不需要外界诱因的激发。例如员工由于热爱组织而产生的留职意愿,或者由于对某种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而产生的工作意愿。外部动机是指由工作不能直接满足的需要所引起的动机,这种动机需要外界诱因的激发。例如员工由于具有薪酬、升迁的需要而产生的工作意愿。薪酬、升迁的需要不能直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不能直接引发工作动机。但在薪酬、升迁与工作绩效挂钩,而且员工也认识到二者之间相关的时候便会产生工作意愿。这一定义继承了现有研究中关于工作态度的一些基本观点,包括工作态度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和认知;工作态度是工作绩效的前因变量;工作态度的形成与需要有关,但这一定义也对工作态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一些修正。
首先,这一定义与现有的工作态度及相关概念(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投入等)的区别,在于它不仅将工作态度界定为工作绩效的前因变量,而且将工作态度直接界定为工作行为的前因变量。在这一定义下,工作态度只包含动机,不包含行为。工作态度本身并不直接影响工作绩效,而是通过影响工作行为间接地影响工作绩效。
其次,这一定义中提到工作态度包含有情感因素,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描述的(而非学术界所定义的)工作态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用喜欢、厌恶、热爱、憎恨、积极、消极、主动、被动、负责、不负责、细心、粗心、创新、保守等情感性词语描述工作态度。这些词语中,喜欢、厌恶、热爱、憎恨等描述的是人们的心理偏好,是能够引发工作动机的情感因素,属于本文所定义的工作态度范畴;积极、消极、主动、被动、负责、不负责、细心、粗心、创新、保守等词语描述的是行为特征,属于工作行为范畴,并不属于本文所定义的工作态度。
再次,将工作态度界定为工作动机,还意味着将工作态度与需要区分开来。工作态度是指由需要引发的工作动机而不是需要本身,个体的需要及其层次结构属于个人特质,是胜任力的构成要素,是工作态度的前因变量。个体的需要及其层次结构、个体工作态度及个体工作行为的关系就是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个体的需要及其层次结构决定其工作态度(即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则决定(或部分地决定)个体的工作行为。这里所说的“部分地决定”是指工作态度对工作行为的影响有时还受制于其它因素,某种工作态度并不必然地导致某种工作行为。例如一个团队领导者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很强烈的监督控制动机,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而不能付诸行动。
(二)工作态度的维度
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工作态度的维度可以得到合理的划分。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事实上将工作态度划分成两个维度。根据期望理论,动机(motivation,多译为“激励”或“激励力”)= 效价(valence)×期望值(Expectancy)。效价和期望值越高,工作动机越强;效价和期望值越低,工作动机越弱。工作动机的强弱程度可以通过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相互独立的因子来进行测量,效价和期望值这两个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本文所定义的工作态度中的外部动机。效价是对付出某种努力并达成目标(取得工作绩效)的重要性的认知,实质上是个体对自身需要及其重要性的认知;期望值是对某种努力达成目标以及达成目标后获得报酬和满足自身需要的可能性的认知,实质上是个体对外部诱因是否有利的认知。对自身需要的认知和对外部诱因的认知相结合,便产生了外部动机,认知的状态决定了外部动机的强弱程度。例如,如果员工认为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加薪(自身需要)对于自己很重要,同时又认识到公司的薪酬制度(外部诱因)能够将薪酬与工作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员工便会产生强烈的工作动机。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效价和期望值是工作态度的两个重要维度。
与外部动机不同,内部动机的形成并不依赖于对需要和外部诱因的认知,人们无需知道为什么要付出何种努力,也无需知道外部环境和条件是否适宜,情感和兴趣直接就能激发其工作意愿。这种由情感和兴趣引发的工作动机难以用效价和期望值测量,但可以根据人们对其自身情感和兴趣的认知进行测量,可以将其列为工作态度的第三个维度。需要指出的是内部动机虽然是由情感和兴趣直接引发的,但并非与需要和诱因无关,实际上情感和兴趣的形成往往是过去需要与满足反复体验的结果。
综上所述,工作态度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效价维(对工作意义的认知,包括留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工作本身的重要性,反映了个体的需要结构)、期望值维(对完成任务及取得报酬的可能性的认知)、情感与兴趣维(对组织、团队及工作的喜爱、荣耀、依恋、融为一体的感觉)。
三、工作态度量表设计及信效度检验
(一)工作态度量表的构建过程
基于上述讨论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构建小型团队领导者工作态度测量量表。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可采用文献整理法来构建小型团队领导者工作态度量表。这一过程先从国内外有关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投入等大量的工作态度测量量表中整理出228项工作态度条目,再将这些工作态度条目分拣为情感维、效价维和期望维三大类,并将内容相同或意思基本相似的工作态度条目合并为一项。
小型团队领导者是指任务团队的负责人,其特征是:(1)在管理层级中处于下层,是基层管理者;(2)是具体任务的直接管理者,直接参与工作任务的计划、执行和监督控制;(3)直接和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较少;(4)小型团队领导者的工作主要是任务管理和团队管理。为了使测量量表适合于小型团队领导者的工作特点,可以对情感维、效价维和期望维中的条目进行筛选和改编。筛选的依据是各条目在工作态度量表中出现的频率及其与小型团队领导者工作的相关程度,只保留出现频率较高或相关程度较高的条目。部分条目根据小型团队领导者的工作特点进行改编,例如将泛指的“工作”改为特定的“任务”。
经过上述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份包含38项条目的小型团队领导者工作态度量表(见表1)。在表中,情感维中的1-4项反映是对组织的情感,5-8项反映了对同事的情感,9-12项反映了对工作的情感;效价维中的13-18项反映了留在本单位的重要性,19-24项反映了工作本身的重要性;期望维中的25-32项反映了对完成任务可能性的认知,33-38项反映了对取得报酬可能性的认知。
(二)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量表的信度分析主要有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三种方法,本文采用其中的分半信度法。分半信度方法是在量表设计之初,将每个关键词设计成意思相近的奇偶两个问项,在检验时测量奇数题和偶数题两大部分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高,量表的信度越好。量表的效度分析则通过分别测量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来判别量表的结构效度。本文通过测量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其显著性水平来判断量表的聚合效度,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的P值如果小于预设的显著性水平(通常为P=0.05;严格的情况下为P=0.01),表明聚合效度较好;区别效度通过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与信度系数的比较进行判断,当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信度系数时,表明量表具有区别效度。陈亮、段兴民(2009)在一项相关研究中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方法。如果一个量表既有聚合效度也有区别效度,可以认为该量表具有结构效度。
注:(1)矩阵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其余为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2)**表示P﹤0.01。
调查的对象是广西交通设计院等5家企事业单位基层管理人员及项目负责人。调查问卷由表1中的测试条目组成,共含38个问项。其中情感维度有12项,效价维度有12项,期望维度有14项。调查时让调查对象回想其最近一次执行的团队任务,根据自己在任务执行过程时的感受来填写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为Likert5级量表的形式,分为“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这5个等级,被试根据自身情况在相应的等级下打“√”。调查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49份,回收率达到83%。问卷回收后对反向条目的数据进行了逆向处理。
分半信度的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奇数项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6,偶数项的Cronbach α为0.914,表明由分别由奇数项和偶数项组成的分量表可信;两个部分的Guttman分半信度值为0.973,Spearman-Brown系数为0.975,表明整个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水平。表3为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的检验结果。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的P值都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量表中的情感、效价和期望这三个维度之间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处在0.693至0.808之间,都小于各维度的信度系数(0.825-0.912),表明量表中的各维度又是具有独立性的,相互之间可以区分开来,区分效度比较好。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由于量表中的奇数项和偶数项是等效的,在实际测量中可采用奇数项或偶数项组成的量表作为小型团队领导者工作态度量表的简化版。每一个简表的条目均为19项,其中情感维6项;效价维6项;期望维7项。
四、结果与讨论
时至今日,工作态度在学术界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在个体工作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工作态度常与胜任力特征、工作行为、工作绩效等变量交叉甚至混同。这对工作态度的测量,进而对工作绩效及其前因变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根据需要-动机-行为理论对工作态度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界定为与工作相关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根据期望理论,将工作态度划分为情感、效价和期望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型团队领导者的工作特点,设计了由三个维度、38个问项组成的小型团队领导者工作态度量表。
本文利用调查所获的149个样本数据,对量表的分半信度、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了检验,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与已有的工作态度量表及相关研究相比,本文提出的量表有如下特点:第一,将工作态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解决了现有研究大多只测量工作态度的某一侧面(如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投入)的问题,有利于更为完整地研究工作态度与其前因后果变量的关系;第二,将工作态度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进行测量,解决了现有研究中工作态度与个体特征、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等变量界限不清,概念重叠的问题,有利于更为真实地反映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及其前因变量的关系;第三,该量表的结构依据激励理论而设计,解决了现有研究中有关工作态度与其前因后果变量关系的假设和解释理论依据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更为合理地对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做出理论诠释。第四,该量表根据小型团队领导者的工作特点,对量表中的测试条目进行了改编,使各个条目直接测量被试在某项具体任务中的工作态度,而不是泛指的工作态度,从而更适合于小型团队领导者这一研究对象。
本文所提出的小型团队领导者工作态度量表,无论是维度还是问项,都是采用文献整理法,依据以往的理论或研究成果归纳所得。虽然通过预调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初步检验,但限于调查范围过窄,样本容量较小,本项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从整体上看,本文对于工作态度定义和维度的界定,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工作态度量表的形成也为小型团队领导者工作绩效,及其前因变量关系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更为贴切的测量工具。
小学儿童领导力特质量表的编制 篇3
关键词 领导力特质;小学儿童;问卷编制;因素分析
分类号 B841.7
领导力是组织中的个体对其追随者或组织活动的影响力,这种影响能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Pratch & Jacobowitz,1997)。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力包括组织中的个体的能力、人格、价值观、人际技能等综合素质(翁文艳,2012)。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儿童领导力特质的结构并开发出测量工具,为领导力理论从成人领域扩展至儿童领域做一些探索性工作。
1 研究方法
1.1 量表工具的编制
1.1.1 量表内容架构
本研究基于领导力特质理论,从智力效率、价值观、人格和人际能力四个方面来建构儿童领导力量表的内容。智力效率包括认知能力、创造力、精力活力和预见与自调;价值观包括诚信知耻、正直和正确是非观;人格包括自信乐观、自律自制和尽责性;人际能力包括同理心、和谐人际、公众表现、班级管理能力和校外活动(Patton,2006;Park & Peterson,2007;翁文艳,赵世明,2011;王恩琴,1998;王芳,2010;王玲凤,傅根跃,2007;杨丽珠,张野,2006;张野,杨丽珠,2007;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孟万金,王新波,张冲,2011)。
1.1.2 初测量表编制与组成
项目的来源有两个:一,从已有的权威量表中抽取相关概念的项目;二,根据内容架构自编项目。自编的项目来自已有领导力特质理论,所有测题经过两名心理学教授的筛选和修改。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计分。初测问卷共98道题目,加上7道重复题目,共105道,分为智力效率、人格、价值观、人际能力四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17到30道题不等,所有题目随机排列。
1.2 初测与再测流程
整班随机抽取浙江中部地区两所小学的四至六年级学生235名,集体网络施测,用时15~40分钟。量表设有重复题7道,计算重复题差值绝对值之和D,D值可以反映被试的认真程度和对于题目描述的确认度。剔除D值的标准分Z值大于1.5并且答题时间少于10分钟的问卷,剩余20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92名,女生109名。年龄9~13岁,分别占3.5% 、29.5% 、24.0% 、30.0% 、13.0%。四五六年级分别占27.5%、 26.0% 、46.5%。
再测问卷是根据初测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剩余的62题组成再测问卷,无重复项目。抽取浙江中部地区两所小学386名四至六年级学生集体网络施测。剔除答题时间少于5分钟的问卷,剩余33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58名,女生173名。年龄9~13岁,分别占0.3% 、28.4% 、33.5% 、27.2% 、10.6%。四五六年级分别占27.5%、 27.5% 、45.0%。
1.3 数据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和AMOS17.0。
2 结果分析
2.1 项目分析
对201份初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对分量表总分前27%和后27%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删除差异不显著的题目4道。
2.2 EFA结果
四个分量表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变异转轴,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并根据领导力特质理论和命名的可行性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35和双负的项目。智力维度分量表:删除12个题,6次迭代,抽取4个因子,14题,累计方差解释51.96%;人格维度分量表:删除3个题,5次迭代,抽取4个因子,16题,累计方差解释53.71%;价值观分量表:删除7个题,7次迭代,抽取3个因子,12题,累计方差解释46.85%;人际能力分量表:删除13个题,5次迭代,抽取4个因子,20题,累计方差解释43.95%。所有分量表的KOM值都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定全部p<0.001,具体命名见表1和表2(吴明隆,2003)。
2.3 CFA结果
对331份再测问卷进行量表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潜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参照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设定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潜变量两两相关,观测变量残差之间相互独立。拟合方法采用最大似然法(ML),参照项目因素负荷、修正指数(MI)和参数的成对比较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确定拟合指标符合统计要求同时又符合理论的模型(吴明隆,2010),模型修正过程和拟合指数见表3和表4。
2.4 最终量表结构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15个因子,共53道题。其中智力效率分量表包含4个因子:聪慧性、自我效能感、创造力、活跃与表现;人格分量表包含4个因子:自律、延迟满足、情绪稳定性;价值观分量表包含3个因子:明辨是非、公平正义、品行;人际能力分量表包含4个因子:组织管理能力、同理心、攻击性、人际自信。
2.5 量表信度检验
每个分量表的α系数均大于0.70,总量表α=0.91。抽取其小学五年级两个班共87名学生间隔14天重测,总分相关r=0.73,不同分量表相关在0.51和0.84之间。最终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各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矩阵见表5。
nlc202309021418
3 讨论
3.1 量表编制理论依据
领导力理论经历了特质论阶段、行为论阶段和权变理论阶段。特质论受到Stogdill、Bass等人的批评,使得特质论的研究一度从主流中退出(Judge,et al.,2002;Goffin,Rothstein,& Johnston,1996)。但在20世纪90年代,Goffin等人的研究却发现人格特质对于管理绩效的预测效果和评价中心技术一样好(Goffin,Rothstein,& Johnston,1996)。在加州心理问卷(CPI)中,Gough(1984)特意将其中的五个维度组合成一个领导力指数,并且他后来发现CPI中有34个项目的组合可以预测管理潜能。国内有研究者把国内外十种理论中所涉及到的领导特质进行了归类,得出智力、人格、价值观、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五大稳定且适用于儿童领导力的特质(王芳,2010)。
3.2 儿童领导力发展的意义
已有的领导力理论多是从成人和职位领域发展而来,与儿童领导力相关的研究较少。Baumfield(2007)研究发现,80%的教师认为领导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就开始。然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和特有的文化氛围,导致我国的学生缺少创造的积极性、合作沟通能力和耐挫力(杨雄,2009),因此我国的未成年人的领导力培养更加具有迫切性。
3.3 本研究不足
采用EFA和CFA的方法对量表进行探索,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优良的结构效度。但本研究只是对儿童领导力心理结构的初步探索,特质在预测成人的领导绩效方面较好,但是否表明特质能有效预测儿童将来的领导绩效还有待纵向验证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王恩琴.(1998).良好的意志品格要从小培养──一名班主任的认识与实践. 北京教育,(6),20-21.
王芳.(2010).领导力早期发展的初步探索. 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王玲凤,傅根跃.(2007).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4),15-21.
翁文艳,(2012). 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 领导科学,(14),25-27.
翁文艳,赵世明.(2011).国外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领导科学,(11),7-9.
吴明隆.(2010). 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3-39.
吴明隆.(2003).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204.
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孟万金,王新波,张冲. (2011). 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 中国特殊教育,(09),8-15.
杨丽珠,张野.(2006). 小学生人格测评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心理科学,(04),933-936.
杨雄,陈建军,何芳.(2009). 正常成长的健康一代——“90后”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 当代青年研究,(09),1-8.
张野,杨丽珠.(2007). 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 心理科学,(01),205-208.
Baumfield,V.(2007). Creating leaders in the classroom:how teachers can develop a new generation of leaders. Education Review,20(1), 118-119.
Goffin,R.D.,Rothstein,M.G. & Johnston,N.G.(1996). Personality testing and the assessment center:Incremental validity for managerial sele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6),746-756.
Gough,H.G.(1984).A managerial potential scale for 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2),233-240.
Judge,T.A.,et al.(2002).Personality and leadership: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7(4),765-780.
Park,N. & Peterson,C.(2007).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assessment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A.D. Ong. & M.V. Dulmen(Eds). Oxford handbook of method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C.(2006).Leaderships Books.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42(3),108.
Pratch,L. & Jacobowitz,J. (1997).The psychology of leadership in rapidly changing conditions:A structur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Genetic,Social &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23(2),169.
医院等级评审各科分工表 篇4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四、应急管理
(四)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责任部门: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保卫科)。
(五)合理进行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责任部门:总务科、药械科)。
(六)建立医院应急管理的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责任部门:院办、相关行政职能总务后勤部门)。
第二章 医院服务
八、就诊环境管理
(三)就诊、住院的环境清洁、舒适、安全。(责任部门:总务科、各临床医技科室)
(四)有保护患者的隐私设施(责任部门:总务科)和管理措施(责任部门: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
八、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重症医学科)
(一)重症医学科室布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设臵及医院感染控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协助科室:总务科、院感科)
九、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三)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责任部门:院感科。协管部门:总务科)
第六章 医院管理
八、后勤保障管理
(一)有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保障服务能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医院职工服务”的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责任部门:总务科)
(二)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责任部门:总务科)
(三)为员工提供餐饮服务,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和治疗饮食,满足患者治疗需要,保障饮食卫生安全。(责任部门:?)
(四)有健全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存、转移、登记造册和操作人员职业防护等符合规范(责任部门:院感科);污水管理和处臵符合规定。(责任部门:总务科)
(八)后勤相关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工作。(责任部门:总务科)
(九)医院环境卫生符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无烟医院的相关要求,美化、硬化、绿化达到医院环境标准要求,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责任部门:总务科)
(十)对外包服务质量与安全实施监督管理。(责任部门:总务科)
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一、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除项下注明责任部门外,均由信息科负责)
(一)资源配臵。
1.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实际开放床位、急诊留观实际开放床位。
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数)。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责任部门:总务科、信息科)
(保卫科篇)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
(四)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责任部门: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保卫科)。
(六)落实创建“平安医院”有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有成效。(党办、院办、保卫科)。
第六章 医院管理
八、后勤保障管理
(五)安全保卫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设备、设施要求符合规范。(责任部门:保卫科)
(六)重点环境、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监控室符合相关标准。(责任部门:保卫科)
(七)医院消防系统管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有定期演练;灭火器材、压力容器、电梯等设备按期年检。(责任部门:保卫科)
(财务科篇)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一、医院设臵、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二)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药械科负责统计;协助科室:财务科、各临床科室、信息科)、技术梯队与处臵能力(医务科负责统计),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责任部门:放射科、CT室、导管室、开展介入诊疗的各临床科室)
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
(四)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责任部门:门诊部、财务科、药械科、检验科、放射科)。
第二章 医院服务
一、预约诊疗服务(牵头部门:医务科;责任部门:门诊部、信息科;协助部门:财务科)
(一)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与分时段服务,对门诊和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预约。
(二)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有操作流程,逐步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
(三)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注:此项工作一定要在信息科HIS系统建立平台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
(一)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改进服务流程,方便患者。(责任部门:财务科、信息科)
(二)为急诊患者入院制定合理、便捷的收入院制度与程序。危重患者应当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责任部门:财务科、急诊科)
五、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责任部门:医保科、财务科、信息科、各临床医技科室)
(一)有各类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和相应保障措施,严格服务收费管理,减少患者医药费用预付,方便患者就医。
(二)公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公示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
(三)保障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加人员的权益,强化参保患者知情同意。
七、投诉管理
(一)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责任部门:医务科、护理部、党办、财务科、门诊部)
(二)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同时公布上级部门投诉电话。(责任部门:院办)建立健全投诉档案,规范投诉处理程序。(责任部门:投诉办、党办、护理部、财务科、门诊部)
(三)根据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责任部门:全院各科室)
(四)对全体员工进行纠纷防范及处理的专门培训。(责任部门:医务科、护理部)(注:党办:医德医风投诉;护理部:护理投诉;财务科:收费投诉;门诊部:门诊患者投诉)
第三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一)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如: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责任部门:门诊部、财务科、医保科)
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责任部门:人事科、护理部)
(一)有护士管理规定、岗位职责、岗位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同工同酬。
(二)护士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有护理单元护士的配臵原则,有紧急状态下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的预案。
(三)以临床护理工作量为基础,根据收住患者特点、护理等级比例、床位使用率对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调配。
(四)建立基于护理工作量、质量、患者满意度并结合护理难度、技术要求等要素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评优、晋升、薪酬分配相结合,实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调动护士积极性。
(注:绩效考核财务科、核算办协助)
(五)有护士在职继续教育计划、保障措施到位,并有实施记录。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二、明确管理职责与决策执行机制,实行管理问责制(责任部门:院领导、院办、财务科等相关行政职能部门)
(一)建立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实施院长负责制,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
(二)医院管理组织机构设臵合理,各级管理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决策执行机制,履行职责,实行管理问责制。
(三)各科室、部门责任明确,院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履行协调职能。
(四)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参加管理知识教育与技能的培训。
(五)建立医院运行基本统计指标数据库,保障信息准确、可追溯。(责任部门:信息科)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
(一)执行《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财务机构设臵合理、人员配臵到位,财务管理体制、经济核算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经济活动。(责任部门:财务科、核算室)
(二)有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责任部门:分管领导、财务科)
(三)实行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院债务规模,降低财务风险,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责任部门:财务科、核算室、各使用和管理科室)
(四)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提高收费透明度;完善医药收费复核制度;确保医药价格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准确。(责任部门:财务科、信息科)
(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执行药品、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和相关价格政策。(责任部门:药械科,财务科)
(六)建立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有工作制度与计划,对医院经济运行进行定期评价与监控,审计结果对院长负责。(责任部门:核算室)
(七)按照《预算法》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关于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加强预算管理、监督和绩效考评。(责任部门:财务科、全院各科室)
(八)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以综合绩效考核为依据,突出服务质量、数量,个人分配不得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责任部门:财务科、核算室)
十、院务公开管理(责任部门:院办、党办、监察室、财务科)
(一)按照《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医院应当向社会及患者公开信息。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医院内部开展院务公开工作。
(三)动员广大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力,积极参与院务公开。
十一、医院社会评价(责任部门:党办)
(一)医院定期收集院内、外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动力,改进工作,持续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二)按照患者的服务流程,社会对其要求满足程度的感受,设计与确定医院社会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实施社会评价活动。
(三)建立社会评价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数据库,以确保社会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六)资产运营。(责任部门:财务科、信息科)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4.资产负债率。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
(核算室篇)
第六章 医院管理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
(一)执行《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财务机构设臵合理、人员配臵到位,财务管理体制、经济核算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经济活动。(责任部门:财务科、核算室)
(三)实行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院债务规模,降低财务风险,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责任部门:财务科、核算室、各使用和管理科室)
(六)建立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有工作制度与计划,对医院经济运行进行定期评价与监控,审计结果对院长负责。(责任部门:核算室)
(八)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以综合绩效考核为依据,突出服务质量、数量,个人分配不得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责任部门:财务科、核算室)
(药械科篇)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一、医院设臵、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规模适宜。(责任人:院长)
(二)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药械科负责统计;协助科室:财务科、各临床科室、信息科)、技术梯队与处臵能力(医务科负责统计),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责任部门:放射科、CT室、导管室、开展介入诊疗的各临床科室)
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
(四)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责任部门:门诊部、财务科、药械科、检验科、放射科)。
(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得到优先合理使用(责任部门:药械科;协助部门:医务科;执行部门:各临床科室)。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
(五)合理进行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责任部门:总务科、药械科)。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中医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中医科)
(三)医院根据医疗资源情况设臵中药房与中药煎药室,应当符合卫生部《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的要求。(责任部门:药械科)
十四、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药械科)
(一)医院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部门设臵以及人员配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与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
(二)经医院合理遴选的药品有适宜的贮备,并能有效控制药品质量,随时可供临床使用。
(三)正确、安全地贮存药品;药品调剂、制剂配制及临床静脉用药调配符合相关规定,保证在安全、清洁或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四)有相关规章制度和程序,规范处方(用药医嘱)开具、抄录、审核、调配、核发、用药交代和监测等行为。
(五)医师、药师、护士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六)医师、药师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并有相应监督考评机制。
(七)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观察用药过程,监测用药效果,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并将不良反应记录在病历中。(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完成科内相关要求同时向药械科报告,由药械科评估)
(八)配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促进合理用药。
(九)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定期通报医院药物安全性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的结果。
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三、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责任部门:护理部、各临床护理单元)
(八)保障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的有效使用。(协管部门:药械科)
第六章 医院管理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
(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执行药品、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和相关价格政策。(责任部门:药械科,财务科)
九、医学装备管理
(一)医学装备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规章、管理办法、标准的要求,按照法律、法规使用和管理医用含源仪器(装臵)。(责任部门:药械科)
(二)有医学装备管理部门,有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有设备论证、采购、使用、保养、维修、更新和资产处臵制度与措施。(责任部门:药械科)
(三)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臵与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臵管理,优先配臵功能适用、技术适宜的医疗设备;相关大型设备的使用人员持证上岗,应当有社会效益、临床使用效果、应用质量功能开发程序等分析。(责任部门:药械科)
(四)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定期对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责任部门:药械科)
(五)有医疗仪器设备使用人员的操作培训,为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责任部门:药械科)
(六)有保障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的制度与规范,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责任部门:药械科)
(七)加强医用高值耗材(包括植入类耗材)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和低值耗材的采购记录、溯源管理、储存、档案管理、销毁记录、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的管理。(责任部门:药械科)
(八)科主任、工程师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定期通报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与风险管理监测的结果。(责任部门:药械科)
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五、合理用药监测指标(责任部门:药械科、院感科、信息科)
(一)抗生素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
(二)注射剂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
(三)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
(四)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
(五)常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可提供药敏试验种类比例。
(检验科篇)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
(四)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责任部门:门诊部、财务科、药械科、检验科、放射科)。
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三)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责任部门:检验科、各临床科室)
第三章 患者安全
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责任部门:检验科)
(二)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责任部门:检验科)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麻醉科)
(七)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协助科室:检验科(输血科))
十五、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检验科)
(一)临床检验部门设臵、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够提供 24 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二)有实验室安全程序、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遵照实施并记录。
(三)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解读检验结果。
(四)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五)有试剂与校准品管理规定,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合法。
(六)提供合理使用实验室信息的服务。
(七)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照规定进行比对和质量控制。
十八、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检验科(输血科))
(一)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设立输血科或血库,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和安全储血量,确保抢救和急诊用血。根据供血单位血液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开展对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开展自体血回输的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
(四)开展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五)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和相容性检测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六)输血前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七)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并组织实施。
(八)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开展室内质控,参加省级或国家级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病理科篇)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六、病理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病理科)
(一)病理科设臵、布局、设备设施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二)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资质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诊断与制片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三)有医院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程序与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环境保护及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符合规定。
(四)及时提供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有严格审核制度。
(五)临床病理医师能够解读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支持服务。支持下级医院解决病理诊断问题。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三)治疗质量。
1.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责任部门:病理科、手术室、信息科)2.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3.住院患者死亡与自动出院例数。4.住院手术例数、死亡例数。5.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6.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7.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
(放射科篇)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一、医院设臵、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规模适宜。(责任人:院长)
(二)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药械科负责统计;协助科室:财务科、各临床科室、信息科)、技术梯队与处臵能力(医务科负责统计),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责任部门:放射科、CT室、导管室、开展介入诊疗的各临床科室)
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
(四)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责任部门:门诊部、财务科、药械科、检验科、放射科)。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七、医学影像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放射科)
(一)医学影像(普通放射、CT、MRl、超声、核素成像等)部门设臵、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
(二)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三)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四)有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受检者防护制度和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
(五)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介入中心篇)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一、医院设臵、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二)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药械科负责统计;协助科室:财务科、各临床科室、信息科)、技术梯队与处臵能力(医务科负责统计),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责任部门:放射科、CT室、导管室、开展介入诊疗的各临床科室)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介入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介入中心)
(一)专业设臵、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和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
(二)执行卫生部制定的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依法取得相应诊疗科目及人员的执业资质。
(三)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规范技术操作,开展质量控制,定期质量评价。
(四)有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器材来源可追溯。介入诊疗器材使用符合规范。
(五)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急诊科篇)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
(四)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责任部门:急诊科,协作部门:医务科)。
四、应急管理
(二)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机制(责任部门:院办、医务科、急诊科)。
第二章 医院服务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责任部门:急诊科)
(一)合理配臵急诊人力资源,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配臵急救设备和药品,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落实首诊负责制,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
(三)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四)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五)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制度。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
二)为急诊患者入院制定合理、便捷的收入院制度与程序。危重患者应当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责任部门:财务科、急诊科)
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三)治疗质量。
6.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感染科篇)
第四章 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
九、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专职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规范传染病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责任部门:感染科)
(二)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臵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不得推诿或者拒绝接诊传染病感染者或传染病患者。成立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责任部门:感染科)
(三)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责任部门:院感科。协管部门:总务科)
(四)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责任部门:感染科)
(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以及有关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做好院内及责任区域内的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部门:感染科)
(供应中心篇)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九、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院感科)
(七)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隔离工作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医务人员能够获得并正确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管理符合要求。
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五、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管理部门:护理部、院感科)
(二)有消毒供应中心(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的有关规定及措施,护理部有监测改进效果的记录。(责任部门:消毒供应中心)
(血透室篇)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一、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血透室)
(一)专业设臵、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部《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的要求,满足医院功能任务要求。逐步提高腹膜透析患者比例。
(二)有质量管理制度与应急处理预案,落实措施,保障安全。
(三)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程序,有完整的监测记录与应急管理预案
(四)血液透析机与水处理设备符合要求。
(五)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
(六)执行《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七)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保障血液透析患者的安全,重点是定期对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处理和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价,促进持续改进。
(儿科篇)
第三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四)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责任部门:护理部、相关科室)
(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责任部门:护理部、各临床医技科室)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八)对提供新生儿住院诊疗的医院,应当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建立符合规范的新生儿病室。(责任部门:儿科)
五、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管理部门:护理部、院感科)
(三)有新生儿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的有关规定及措施,护理部有监测改进效果的记录。(责任部门:新生儿科护理单元)
(手术室篇)
第三章 患者安全
(四)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责任部门:护理部、相关科室)
(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责任部门:护理部、各临床医技科室)
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五、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管理部门:护理部、院感科)
(一)有手术部(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的有关规定及措施,护理部有监测改进效果的记录。(责任部门:手术室)
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三)治疗质量。
1.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责任部门:病理科、手术室、信息科)2.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3.住院患者死亡与自动出院例数。4.住院手术例数、死亡例数。5.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6.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7.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
(麻醉科篇)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麻醉科)
(一)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定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四)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五)有麻醉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防范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
(六)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能有效地执行。
(七)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协助科室:检验科(输血科))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麻醉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来确保患者麻醉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十二、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麻醉科)
(一)实施疼痛治疗医院与医师需具备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诊疗科目及医师资质;医院规定疼痛治疗服务的范围。
(二)依据服务的范围,建立疼痛的评估程序与追踪疼痛,用临床路径指导疼痛的诊疗活动,规范地评估疗效,规范书写医疗文件。
(三)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和疼痛知识的教育。
(四)有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与风险防范程序,有相关培训教育。
(五)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疼痛诊疗质量全程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二、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除项下注明责任部门外,均由信息科负责)
(三)麻醉。(责任部门:麻醉科、信息科)1.麻醉总例数。
2.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3.由麻醉医师实施心肺复苏治疗例数。
4.麻醉复苏(Stewar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5.麻醉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6.麻醉分级(ASA病情分级)管理例数。
(高压氧室篇)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三、医用氧舱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高压氧室)
(一)依法获得《医用氧舱使用证》及《医用氧舱备案表》。执行《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医用氧气加压舱》、《医用空气加压氧舱》等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二)有医用氧舱安全管理、安全操作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等制度。
(三)掌握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执行医嘱,有完整的工作流程及记录。
(四)医用氧舱由经培训并具备相应资格的医师负责,操作人员、维护人员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五)按照规定定期检验医用氧舱,制定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并定期演练。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高压氧治疗诊疗服务的全程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电子胃肠镜室篇)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十五、其他特殊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心电图室、呼吸内科(呼吸功能检查室)、电子胃肠镜室)
(一)为患者提供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其他特殊诊疗服务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规章标准的要求。
(二)由被授权的、具备法定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其他特殊诊疗服务。
(三)由具备专业资质的执业医师出具诊断报告,解读检查结果;建立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相关制度,并进行质量控制活动。
(四)符合环境保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
(五)开展诊断核医学(脏器功能测定和体外微量物质分析等)活动时,应当符合《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2)中的要求。注:本节适用于脑电图检查室、肌电图检查室、呼吸功能检查室、心电图检查室、内窥镜检查室、诊断核医学(放射性分析、体内检测)等特殊检查部门。
(各临床科室篇)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一、医院设臵、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规模适宜。(责任人:院长)
(二)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药械科负责统计;协助科室:财务科、各临床科室、信息科)、技术梯队与处臵能力(医务科负责统计),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责任部门:放射科、CT室、导管室、开展介入诊疗的各临床科室)
(三)临床科室一、二级诊疗科目设臵、人员梯队(由医务科负责统计)与诊疗技术能力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三级标准(各临床科室负责统计项目完成情况,准备技术病历)。重点科室专业技术水平与质量处于本省(区、市)前列(由各市级及市级以上重点专科负责统计项目完成情况,准备技术病历)。
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
(三)将推进规范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责任部门:质控科;协助部门:医务科;执行部门:各临床科室)。
(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得到优先合理使用(责任部门:药械科;协助部门:医务科;执行部门:各临床科室)。
第二章 医院服务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
(三)加强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管理,及时传递患者病历与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四)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预约管理,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出院后医疗、护理及康复措施的知晓度。(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六、患者的合法权益
(五)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八、就诊环境管理
(一)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责任部门:门诊部、各临床科室)
第三章 患者安全
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一)在住院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应当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二)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当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三)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责任部门:检验科、各临床科室)
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一)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四、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臵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责任部门:院感科、各临床科室)
(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责任部门:院感科、各临床科室)
五、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责任部门:药剂科、各临床科室)
(一)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与使用要求,并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二)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责任部门:检验科)
(二)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责任部门:检验科)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责任部门:护理部)
(一)评估有跌倒、坠床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的工作流程。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一)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二)实施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十、患者参与医疗安全(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一)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作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二)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
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诊断的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同质化服务。(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二)根据现有医疗资源,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疗质量;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住院诊疗计划或方案。
(三)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或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六)为出院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七)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定期分析影响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执行的因素,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有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责任部门:医务科)
(二)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和手术方案,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再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均应当记录在病历中。(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三)患者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五)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六)手术的全过程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七)做好患者手术后治疗、观察与护理工作,并记录在相应的医疗文书中。(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定期分析影响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因素,对“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进行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改进和控制体系。(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四、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部门:药械科)
(七)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观察用药过程,监测用药效果,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并将不良反应记录在病历中。(责任部门:各临床科室完成科内相关要求同时向药械科报告,由药械科评估)
(各临床医技科室篇)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
(四)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责任部门:门诊部、财务科、药械科、检验科、放射科)。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责任部门:传染病管理科;执行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
第二章 医院服务
五、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责任部门:医保科、财务科、信息科、各临床医技科室)
(一)有各类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和相应保障措施,严格服务收费管理,减少患者医药费用预付,方便患者就医。
(二)公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公示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
(三)保障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加人员的权益,强化参保患者知情同意。
六、患者的合法权益
(一)医院有相关制度保障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其权利。(责任部门:医务科)
(二)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臵,并获得其同意,说明内容应当有记录。(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对医护人员进行知情同意和告知方面的培训,(责任部门:医务科、护理部)主管医师能够使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语言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
(四)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临床人体试验)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者书面同意。(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管理部门:医务科)
八、就诊环境管理
(三)就诊、住院的环境清洁、舒适、安全。(责任部门:总务科、各临床医技科室)
第三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二)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责任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
(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责任部门:护理部、各临床医技科室)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三)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责任部门:医务科、各临床医技科室)
(五)医院、职能部门、各临床与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通过适宜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并做好质量改进效果评价。(责任部门:质控科、各临床医技科室)
(五)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责任部门:医务科、各临床医技科室)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七、医德医风管理
医院网络部工作分工细化表 篇5
网站策划
策划网站整体框架并实施后台搭建,将框架搭建理念传达至前台开发、用户体验设计、文案、内容构思以及后期网站推广运营人员。1.使前台开发人员明白每个栏目的重要性、SEO实施中需注意的主要事项与设立意图
2.使用户体验设计人员明白各个栏目的重要性与设立意图 3.使文案完全理解栏目设立意图进行文章准备 4.使内容构思人员了解网站主推广内容目标
5.使网站后期运营人员了解网站建设完毕后每阶段运营重点
SEO执行
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策略构思与策略完全执行,将理念传达至前台开发、文案、后期网站运营人员
1.使网站前台人员了解关键词布局意图、前台开发注意事项 2.使配站文案了解栏目关键词定位
3.使后期网站运营人员了解后期SEO每阶段重要事项与操作手法
界面设计
收到网站框架策划理念后对网站前台页面进行设计并与用户体验设计、文案、网站后期运营人员进行沟通后整体策划实施
1.收到网站策划后进行前台网站策划布局 2.收集文案、运营人员建议后结合思路
3.限定时间内将网站页面或专题页面制作实施
用户体验设计
收到网站策划理念的主要意图后结合主要会发特色与用户角度思想对前台页面布局进行进一步的用户体验优化
1.收到网站策划后进行前台页面布局用户体验分析
2.手机文案、运营人员建议后结合用户体验进行策划布局 3.限定时间内将网站进一步优化实施
前台代码结构优化
将用户体验设计人员完成的页面进行进一步的代码结构优化后接入后台
1.分析用户体验人员所提交页面代码结构并优化 2.将前台页面与后台页面进行最后衔接 3.定期对需代码编写人员进行整体培训统一代码编写格式、方式以及其他技巧
网站运营
收到网站策划主题思路与理念后进行网站技术建设以及内容建设整合后进行实施,策划网站每阶段实施路线、推广方式以及日常维护。将所遇到问题进行总结后提交网络部负责人给予最终解决。
1.收到网站策划主题思路与理念后进行技术实施与进度安排 2.从网站建设开始布置文案对网站内容编辑进行安排 3.日常维护网站技术问题以及布置人力推广
4.网站后期发展目标制定以及定期活动策划提案
5.总结所有网站小组运作内不可协调完成问题提交网络部负责人给予最终解决
6.采集各种网站推广方式洽谈后交付网站统计人员进行质量统计
网络安全
监控所有网站安全并给予定期服务器维护布置安全策略,及时处理服务器遇到的故障与安全问题。
1.监控网站安全并维护、升级、布置服务安全策略 2.备份网站文件给予安全保护
3.随时解决服务器遇到的故障以及安全问题
软文总编
收到活动策划或特色网站软文后进行内容审核后联系各种软文发布媒体进行发布,定期给予软文撰写方式、活动策划、设计软文进行培训 1.参与活动策划以及软文媒体筛选 2.审核活动软文并联系媒体发布 3.培训文案写作水平
内容构思
收集医院特色以及专业知识给予定期文案专业知识培训,并给予文案创意炒作理念。
1.整理医院特色产品结合专业知识给予文案定期培训。2.不定期给予文案创意炒作理念
1.收集医院特色病例给予相关网站文案进行软玩撰写
文案
整理原创化文章并撰写原创软文,撰写竞价关键词协助网站运营人员策划网站。1.收集专属网站特色素材进行原创文案撰写 2.撰写并改进搜索引擎竞价关键词 3.协助网站运营人员进行人力推广
4.每日定期收录采集文章进行原创化文章录入
统计人员
统计网站流量、咨询量、优质对话、到诊等数据。统计即将上线广告数据提交各网站运营人员。
1.统计所需各种数据
2.分析流量、咨询量地域分布 3.统计投放广告流量并分析
整体协调
统筹安排日常工作,协调监督整体网络部运作 1.统筹安排工作制定整体工作进度
2.收集解决各环节所遇到问题并给予最终解决 3.评估各中作小组工作并给予奖罚 4.推广媒体审核
5.组织院内培训以及网络部内培训
6.策划各种活动项目主体并安排人员实施
四、网站制作流程图
五、软文发布流程
1.内容构思人员采集炒作内容交付文案理念与专业知识 2.网站文案撰写并提交软文总编
安全生产检查小组负责范围分工表 篇6
一、小组检查事项
二、下列科室检查事项
各科室安全生产职能
财务科:负责公司账目、资金的审计、保管、出纳记录,阅览室、科室办公区域机电设备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办公室:负责公司仓库、阅览室、复印室、会议室、西楼楼梯杂物间、西楼活动室、闲置房间、经理室,公司数据库正常运行,数据库安全管理工作以及科室办公区域机电设备,车辆车检,坚决杜绝开病车、超载车、疲劳车和交通违规现象,做好车辆保养和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同时配合各科室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生产科:负责生产供水、调度,公司机电设备、城区水源井泵房的防火、防盗、警示标志、科室办公区域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管线所:负责城区道路阀门、井盖巡查、测漏等一系列供水安全隐患排查,以及管线所仓库、科室办公区域机电设备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对城区供水管网的巡查、完善管线标志和警示标识,确保供水工作的正常运行
监察科:负责排查全市道路消防栓以及所有小区消防、井盖安全隐患,依法查处偷水、盗水现象,做好宜兴安装工程施工安全督促和协调工作及科室办公区域机电设备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供应科:负责供水管网管材、配件、水表等材料检查,安装公司仓库以及科室办公区域机电设备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技术科:负责配合监察科对宜兴安装工程施工安全督促和协调工作进行检查以及科室办公区域机电设备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营业所、客服:负责中心及所内办公区域的机电设备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做好冬季用户的防冻防漏保暖宣传工作。安装公司:负责安装公司办公区域的机电设备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做好施工现场标示及安全工作。
探讨小学校长的领导方法和艺术 篇7
【关键词】小学校长 待人艺术 用人艺术 用权艺术 协调艺术
从理论上讲,管理是一门科学;从实践上讲,管理是一门艺术。理论若不能指导实践,那就是夸夸其谈;若不能和实践相结合,则是纸上谈兵。在同等条件下,有的学校蒸蒸日上,有的学校江河日下。同样是校长,有的能让弱势学校变成强校,有的则使强校变成弱势学校。究其原因,是领导能力的问题。我们常常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个管理者的成功——领导有方;也常常用四个字来总结一个管理者的失败——管理无方。“有方”与“无方”,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管理者能力的差异却有天壤之别。“无方”只能说明这个领导在“无事忙”,事倍功半混混日子而已;“有方”则表明这个领导把“事”当“事”来做,事半功倍。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就属领导艺术的范畴。
领导艺术实际上就是一种领导方法,但这不是一般的领导方法,而是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有道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一点也不假,其中蕴涵着一个好校长走向成功所具备的领导方法和艺术。那么,一个好校长应具备哪些领导艺术呢?
作为校长,应有待人、用人、用权、协调等方面的领导艺术和方法。
一、以人为本的待人艺术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人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学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如何来对待人的不同需要呢?我认为,作为学校的领导,一定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研究人的不同需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主动了解和掌握教职工的个性和愿望,并想办法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要。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教职工是被动的。但从工作的角度来看,他们又是主动的。所以,对待工作,他们既可以选择积极配合,也可以选择消极懈怠。一旦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其个性和能力得到释放,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迸发而出,使个人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越来越接近,达到人和学校和谐共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取得 “双赢”的效果。
二、量才适用的用人艺术
人权是平等的,但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承认这种差别,有助于学校区别不同的人才并把他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也有助于学校根据职位对能力的要求对教职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的潜力。由于人的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如兴趣、性格、特长、经历、环境等,人的才能表现出类别和层次的差异来。这些差异,看似不和谐,但若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人尽其才,就能奏出动人心魄的交响乐曲。作为一校之长,其作用不在于自己才能出众,鹤立鸡群,而在于善于将具有不同才能的人放在学校所需要的最恰当的位置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校长所用。
三、公正廉明的用权艺术
校长应在“公”“正”“廉”“明”的基础上,灵活地用好权,发挥权力的最大效应。有经验的校长都知道,自己是学校权力的中心,如果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优势固然有,但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包袱。校长应该灵活、适当地集权与放权,让下属都有与其职位相对应的权力。在信任上放权,在放权上信任,使下属都有职有权,敢于工作,敢于负责。这样,学校各项工作才能正常运转,从而很好地突出校长的中心权力。
放权、授权,也要有术。其一,校长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除主要权限,都要尽可能授权给下级。如果领导者抓权太多,就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又会严重影响下级的积极性。其二,阅人要准,放权要有用。如果被授权者没有多大能力,反而会起坏作用。“职以能授,爵以功授”,这是古今中外的经验。因而,必须在授权前对被授权者进行严格的考察,全面了解其德才情况,符合要求才能委以重任。其三,要正确处理好授权者与被授权者的关系。校长应当尽力支持下级的工作并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下属工作有差错时,应当善意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帮助其改正,决不可施以难堪的苛责;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时,也应通过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当然,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校长应当机立断,迅速处理。
四、左右逢源的协调艺术
当领导总要和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善于协调的领导,其下级总是劲头十足,同级总是乐于配合,上级总是大力支持;不善于协调的领导,下级总感到无用武之地,同级离心离德,上级感到头痛。所以,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的能力要求。
协调,根据其目标任务的不同,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内部协调按照其工作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同级关系的协调、上下级关系的协调、干群关系的协调。内部协调做得好,一方面可以互通信息,保证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政令传达的通畅性;另一方面可以加深理解,增进感情,保证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使学校内部机制正常和谐地运转。此外,学校要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和学校外的组织机构发生关系。外部协调按照其工作范围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与上级部门的协调、与政府部门的协调、与兄弟学校的协调。外部协调做得好,一方面可以沟通信息,宣传学校形象,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联络感情,取得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小学领导分工表】推荐阅读:
小学中层领导分工表07-04
领导分工表07-30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10-06
小学教研工作领导小组10-21
小学领导联系班组制度06-11
小学领导班子学习制度07-10
小学领导班子运行情况07-19
中小学校长领导管理08-14
兴村小学“文明校园”领导小组09-08
小学领导班子建设好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