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介绍

2024-08-17

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介绍(精选12篇)

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介绍 篇1

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简介

(成浩)

随笔化写作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颠覆,是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体系。其新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新内涵

随笔化写作是一种以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式的生命化写作教学体系。在这里,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都叫“随笔”。它顺应人的言语生命生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为目标,以“表现存在本位”为基本理念,以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日记随笔为日常写作方式,以情境随笔课、读书随笔课、随笔展示课、随笔读悟课、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为主要课型,以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磨砺为基本原则,以“言语生命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中自悟,读写互动,在日常随意写作和课堂有序修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

2、新理念

随笔化写作是一种回归本真走向简单的生命化写作。所谓“本”,是以人的言语生命为本。言语的生命性、社会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自然、本色、生成,是言语生命的底色、亮色和特色。所谓“真”,是真实、真切、真诚、率真。排除虚假,摒弃教条,拒绝僵化,让写真话、做真人成为一种运动、时尚和自觉,让健康的语文教育推进诚信文明社会建设。所谓“简单”,就是遵循言语生命的成长规律,以日记随笔为基本写作方式,教学实践着力于顺应、养护、培植、唤醒、激励和磨砺。只要想做,人人做得到,只要用心做,人人做得好,只要坚持做,人人活得好。

3、新目标

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是:为生命的美丽而作——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小、初、高三个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小学:“真”、“情”、“趣”、“多”。初中: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换言之,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文。高中:高一,诗意地栖居。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体验,真情表达,发展形象思维,实现

言语归真,言之有体,提高记叙、描写、抒情等基本能力。高二,理性的思维。多角度认识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发展逻辑思维,发展理性思考能力,提高议论表达能力。高三,智慧人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切实提高命题写作的能力。

4、新课型

作为一种生态语文新体系,我们设置了四种基本课型:浸泡习得课,随笔写作课,经典吞咽课,对话体验课。其中随笔化写作课又分为六种课型:

情境随笔课,重在活动体验。课堂结构为:参与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随即动手下笔。

读书随笔课,重在读书积累和感悟。常用形式是读读记记,读读议议。适时开展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可促进读写落实,增强读悟效果。

随笔展示课,重在展示激励。分小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两个层面。班内展示的同学都要站到前台。

随笔读悟课,重在读中自悟。这种课是以写带读,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读”:学生完成随笔后,读一读同伴的随笔,再读师长的作品,再读经典文章,形成有梯度的比较阅读。

随笔评议课,重在读评交流。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评”: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班内师生共评。

随笔成文课,重在修改加工。在前面几种课型基础上动笔修改,改好的文章誊抄进作品集。

5、新作业

主要有两种作业,一是随笔本,包括生活随笔和读书笔记。二是作品集。作品集的前身是作文本,本子的前面留出扉页和目录,扉页上是学生关于随笔写作的个性心语或格言警句。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誊抄进作品集,把文章题目依次写在目录页上。学生可以给作品集取名,可以按个人兴趣爱好对作品集配图修饰点缀。随笔本是用来积累素材的,作品集是用以展示成果的。

6、新思路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说,是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以写带读,为写择读,写读互动。从中小学写作教学整体上说,是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指导方法,养成习惯,自主发展。

7、新原则

以顺应养护为主,以指导磨砺为辅。每个学生都有其内在的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和固有的表达欲望,只不过受到了压抑,因而不敢表达,不愿表达,天长日久,能力退化,变成不能表达。随笔化写作教学就是用“激励”的原则,先把学生的言语表达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学生敢于表达,勤于表达,乐于表达,下笔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不再靠编造、抄袭、应付来作文,当学生有了写作的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8、新角色

语文老师要学会做“媒婆”,要善于把学生和写作对象撮合成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语文老师要学会腌咸菜,要把学生放在书籍的咸菜缸里使其浸泡习得;语文老师要向美术老师学习,如罗庸先生所说,“应采取图画一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作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无所为而为”。

9、新举措

随笔化写作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走向,实施过程中总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从对这些问题认识的分歧和不同的操作方式中,亦可看出随笔化写作的一些特点。

第一,课型处理不单一。有人听了一节情境随笔课,或是进行了一次随笔情境的尝试,就以为把握了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全部要义。这是一个误区。在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六种课型中,情境随笔课是一种提供写作前提的基础课,是为激活学生思维、使其有米下锅做准备的。其后的四种课型则是它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的写作动机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使写作评改落到实处。整体处理好几种课型的关系,可以避免学生对情境活动的依赖。

第二,偶尔的激动转化为持久的兴奋。情境随笔课可以让师生振奋,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如果偶尔为之,则不过是短暂的激动而已,不会有持久的动力。因此,将课上的激动转化成有形的文字,再通过展示、发表等多种激励形式,使其言说表达欲得以持久。

第三,随笔、作文不是两张皮。每个语文老师都曾让学生写过日记或随笔,也都在布置学生写作文。但随笔归随笔,作文归作文,两者互不相干,是两张皮。而在随笔化写作教学中,一个“化”字,则使二者有了内在联系:一是日常写作随笔化,二是经过读、评、改,使随笔“化成”文章,这样就使写作教学中的两个要素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第四,先整体建构再修饰加工。就像盖大楼,先打地基,建主体,而后再逐层进行装修。如果不是按这种程序,则会走到作文教学的老路上去:每一次作文教学活动,都要求学生讲求章法,追求完美。这无异于每盖完一层楼就进行一次内外装,其效率与效果可想而知。

第五,以先写后导为主,先导后写为辅。“先写”意味着“放”,是对言语生命野性的“牧养”;“后导”意味着“收”,是对学生某方面写作能力的回拢与强化。先放后收,益于发散,实现言语生命的多姿多彩。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排斥作前指导,而是在了解学生随笔写作基础上,适时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以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第六,重动机激励,轻技巧指导。多年来老师们习惯于技巧方法的指导,已经烂熟于心,轻车熟路,尽管实际上是没用或用处不大。表现、表达是人的本能,人人都有言语表达的天赋和欲求,教师能做而该做的,是顺应其表现,激发其动机,释放其潜能。也就是情动而辞发。千方百计让学生动心、动情、动笔,这才是应该着力的地方。

第七,重素材加工与作品欣赏。这是随笔化写作与传统作文教学不同之处。随笔化写作讲究激动时下笔,冷静时修改。激动时所下之笔往往不太讲究章法,此后的修改加工则必然成为重要的环节。有了对随笔原始素材的评改功夫,进入作文本的文章相对学生前期随笔来讲就是成品,就是一个可供人欣赏的作品成果,教师可以不必再去精批细改。

第八,讲究优良方法的融合。随笔化写作是一棵生命之树,她植根于广袤的生命原野,吸收来自多方的营养。观察日记,体验作文,快乐作文,生态作文,种种形式与方法均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第九,随笔化写作是生态语文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有生命,可发展。它有七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组成部分。其中,“随笔写作”、“绿色阅读”是系统的核心,“智慧课堂”则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贯通起来,“综合活动”使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丰富与拓展,“科学评价”为师生发展把握了正确方向,“开放备课”成为了搞好系统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校本研修”为系统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如果将写作教学置身于这个系统中,其整体功能便会大于个体功能之和。

第十,树立小、初、高写作教学序列化的思想。从“教”的角度看,多年来写作教

学的最大问题就是随意无序。不光写作课内容安排随意,三个学段之间更是各行其道,互不关联,本来是高中才需做的内容在小学便开始求全责备,而许多基础性工作则到了高中却要恶补或重复。言语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与人年龄、身心的成长密切相关。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言语动力学原理,小学阶段要重视言语生命的顺应、尊重和养护,使其乐说易写;初中段则要侧重言语表现动机的激励与巩固,使其乐写能写;高中段则重视其情感的丰富与思维的深度,使其要写会写。只有重视了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整体和系统,才会产生教学的高效益。

当然,确立中小学写作教学序列化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各学段不能独立地实施随笔化写作教学。这是由母语环境和人的言语天赋决定的。顺应言语天性,激发和释放言语潜能,在哪个阶段都是适合的。

10、新效果

随笔化写作探索起步于1998年,正式作为课题研究开始于2003年。先是在山东省邹平县各初中尝试,既而影响拓展至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小学和高中,百万师生从中受益。实践证明,随笔化写作可以有效解决作文教学中的以下棘手问题:

1、解决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问题,实现写得愉快、教得轻松、考得满意的理想目标,实现生命写作与生存写作的双赢。所有实验学校在此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体现。

2、解决虚假作文和僵化作文的问题,让学生言语归真,实现言语人格的重塑。“情境随笔课”让学生心动手动,师生喜闻乐见的率真流淌的日记随笔成为常态作业。随笔化写作自发掀起了一场写真话做真人运动。

3、解决情感态度冷漠问题,使学生亲近母语,喜欢作文。新起步实验的老师可以通过一节随笔作文课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老师,三节课后常听到学生对老师的问候语“老师,什么时候再上作文啊?”一个学期内写日记随笔如同吃饭说话一样成为需要和习惯。

4、解决写作教学无教材,教师教学随意无序的问题,使写作教学走向科学高效。小、初、高一体化的20册《随笔化写作》教材,是生命写作理念的外显,是学案与教案的载体,既可“循序渐进”又能“查缺补漏”,使科学系统与灵活机动统一在一起,伴随师生到达丰盈生命、精彩人生的彼岸。

5、解决教师批改作文疲劳不堪、劳而无功的问题,实现写、读、评、改一体化,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促进专业成长。“随笔成文”等新课型的设置与新作业的处理,促使学校对语文作业的常规管理更趋科学、实用、人性化,在学生乐于互评自改的同时,解放了教师,成就了教师。

6、解决学生写作素养得不到提高的问题,激发和释放每个学生的写作潜能,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得以健康成长,写作表达水平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几乎在每个实验班上都能看到学生兴奋而忘我的写作投入,人人都可以亲历或目睹一个个“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白天鹅”的。

7、解决教研低效问题,形成科学完备的科研运行机制,为改革提供持久动力,为其它学科提供经验借鉴,为学校发展提供推动力。“校本研究专题化”以“专题研究”统领“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使实验学校语文组教科研活动科学而有序,组组成为科研的典范和带动力量。

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介绍 篇2

——什么都没做。我也是什么都没做, 可一直抱怨到哪一天?说起来惭愧, 直到那一天, 直到2011年3月18日的那天晚上, 在李志清老师的介绍下, 我第一次接触了“随笔化写作教学”。那是个天气很不错的周末的下午, 本打算轻松一下, 但下午四点多, 县教研室赵老师的一个电话让我顿时紧张起来:“明天专家和老师来送课, 之后你准备一堂作文教学公开课, 全县语文老师参加!”我一听就急了——这太吓人了!它来得那么快, 来得那么直接!谁不知道语文教学有“三怕”:一怕周树人, 二怕文言文, 三怕写作文!谁不知道学生最烦写作文?不信你上台试试: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写作文。你再听, 台下一准齐刷刷拉长一声叹息:“唉……”我只好跟赵老师讨饶:“赵老师,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的弱项, 我的软肋, 我的伤痛……”赵老师笑着打断了我:“没事, 你只要一听专家和老师的讲解就容易多了, 根本用不着多做准备。”有这样的事?我只好鼓足勇气, 硬着头皮去见专家和老师, 但心里一直在唱着神曲《忐忑》。等见到李志清老师, 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半块。李老师年轻美丽, 睿智干练。她几句话就把“随笔化写作教学”的概念诠释得清清楚楚。忽然, 我想起了三年来我一直让学生坚持写的“课后反思”。其实, 我也一直在做着随笔写作的批改工作, 这工作里也有我美丽的作文教学的理想。只不过, 我的理想一直在原生态中极其缓慢地生长, 就像一片渴望成熟的庄稼, 等不到催熟的风和阳光!而今天, 忽然感觉到, 我的理想, 就像一群散落在草原上的羊群, 终于碰到了一个牧羊人。

李老师让我看了她设计的随笔化写作教学案例《纸飞机》。她把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了三个步骤:随笔导航—随笔泛舟—随笔展评。框架有了, 我心里的另一半石头也落了地。接下来, 我需要自己再研究细节, 以便明天把这个教学模式里最基本的入门课呈现给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回到家里, 我坐在电脑前, 琢磨到了十二点多。

一切都还没有准备好, 我就坐在了上方中学的阶梯教室里。

教室里, 只有中间三排留给了学生, 其他座位上, 坐满了来自全县各个学校的一百多位语文老师。接下来, 我要在李老师的引领下上一堂随笔化写作课《纸飞机》, 这是情境随笔化写作的一个入门课, 也是我运用随笔化写作教学模式的第一堂起步课。

我没有想到, 当我让孩子们动手叠飞机的时候, 他们是那样兴高采烈!我更没有想到, 他们会那么勇敢地走上台来展示自己的飞机, 并且说得那么棒!之前我还一直担心, 担心这个偏远的乡村中学里的农村孩子, 会害怕, 会羞涩, 会忸怩, 会怯场, 会冷场, 会砸锅……但事实是, 这节没有什么准备的作文课, 成功了!看, 这些七年级的小同学们说得多好哇:

(1) 我的飞机飞得最远, 我知道, 有希望, 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2) 我的飞机没有飞远, 但我不后悔上台表演, 因为, 我飞过了!

(3) 下一次, 我一定会飞得更远!

我被感动了!那久久压抑的写作欲望忽然间也被激发出来, 在他们专心写作的时候, 我也转身伏在讲台上, 有好多话随着缭乱的字迹喷涌而出, 我也写出了一篇下水文章!我也有了读出来的欲望!在音乐声中, 我把课堂随笔文章和他们一起分享:

我们的纸飞机

孩子们, 感谢你们, 让我和你们一起度过了如此快乐的一节课, 我想说, 我喜欢你们!喜欢你们的单纯可爱, 喜欢你们的质朴善良, 喜欢你们的聪明勇敢, 也喜欢你们五彩缤纷的梦想!刚才, 看着一架架美丽的纸飞机, 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 渐飞渐远, 一起模糊的, 是我不舍的视线。我知道, 离别的日子已经不远。我想起了我班里的那77个孩子。三年来, 他们像77棵挺拔的小白杨, 在我的教室里齐刷刷地生长!三年了, 他们长成了我最骄傲的希望!已是绿柳如烟的阳春三月, 校园里, 暖暖的阳光下, 弥漫着浓浓的春意, 也弥散着淡淡的离愁。“铁打的学校, 流水的学生”, 每一年, 我们都要送走一届学生, 只不过, 今年要走的, 是我带了三年的一群孩子。我从不敢在他们面前谈及离别, 但有时候, 偷偷望着他们, 我感觉自己就像不舍的母亲, 又像脆弱的孩子。他们也像忽然之间就长大了, 少了唠叨, 少了抱怨, 少了让我操心的麻烦。他们甚至在反思里写道:母校, 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一百遍也不解恨, 却不允许别人说一声不是的地方!日子真快, 就像歌词里所说的: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分东西……每到快离开的时候, 他们总喜欢在教学楼的阳台上放飞大大小小的纸飞机, 那是孩子们漫天飞舞的思绪, 是校园里一道甜蜜而忧伤的风景。孩子, 我想说, 你在放飞纸飞机时, 是不是在放飞你的梦想?孩子, 我想说, 我在放飞你们的时候, 也就是在放飞我的梦想!因为, 你们就是老师的梦想!再过几个月, 你们就会微笑行走在另一所学校, 无悔青春于另一个战场。离别时刻, 我只有祝福千行……是小鸟的, 就自由穿梭在林间, 是雄鹰的, 就展翅高飞在蓝天!

读完了, 阶梯教室里很安静, 我看见有些老师和学生的眼里有了泪光……下课了, 我感觉, 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了一次飞翔。

作文写作有一方天空, 广袤辽远, 你只需努力扇动奋飞的翅膀。随笔化写作是一块土壤, 泥土芬芳, 你只需让心灵释放, 将生命牧养!

摘要:做老师很无奈, 做语文老师很纠结, 语文老师教作文呢?——很痛苦!直到那一天, 在李志清老师的介绍下, 我第一次接触了“随笔化写作教学”。随笔化写作教学, 就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写—展—评”等环节中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 引起其写作冲动, 完成写作过程, 完善写作结果。换句话说, ”玩”是让学生“情动于中”的手段, “写”是让他们“辞发于外”的目的。下课了, 我感觉, 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了一次飞翔。

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十大误区 篇3

关键词:随笔化 写作教学 十大误区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个尝试、创新的过程,不免会产生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大多数教师实施随笔化写作教学时,往往会取得一些效果,同时也会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观察学习,把随笔化写作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归纳为以下十大类:

一、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就是单纯的写作教学改革

随笔化写作教学虽是一种开拓性的课程改革,但其实质是课改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不单单是写作的改革,而是整个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随笔化写作教学只是一个突破口,语文学科的建设才是真正为之日臻完善的大目标。为达此宏伟目标不仅是从写作上改革,而且是把读写结合,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一写三读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应该分为三大部分的改革:一是教材处理,为我所用,消化吸收;二是课外阅读,心灵放飞,扩大诸备;三是创意写作,随笔练习,积累素材。

二、随笔化写作课型复杂而不易操作

认为随笔化写作课型复杂而不易操作是错误的。随笔化写作课通常有三种基本课型,那就是情境随笔课,读悟评改课,读书随笔课。同时也有三种辅助课型,这就是随笔展评课,读书交流课,随笔与考场成文课。教师在教学起步阶段要尽量将各种课型做到位,熟练后可以进行整合应用。在传统作文课中,学生写作2节课,教师批改一个班,按照每班60人计算,每本5分钟,至少5个小时。而随笔写作课则是在课堂上直接完成写作、课改。相比之下,哪种方法高效就一目了然。

三、情境随笔课没有教学艺术可言

有的教师认为情境随笔课是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入门课,操作不难,人人都能做,人人能做好。事实上,如果教师不精心准备,要想做到规范、高效还是有较大难度的。例如游戏情境,教师应该事先把游戏的目的、游戏的时间、游戏如何进行等问题考虑清楚。首先,游戏要有目的,要和后面的读悟评改课相结合,游戏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次,游戏要点面结合,尽量做到全体参与,只有全体参与大家才都有话说。再次,游戏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太短;过长就会兴奋过度,只想玩不想写;过短学生没有体验,会写不出。游戏要达到有序、有趣、有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四、日记本、作文本就是随笔化写作的随笔本、作品集

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学生有日记本(周记本)和作文本,而随笔化写作也有随笔本和作品集。两者比较之下,它们确实有相通之处。日记本(周记本)等同于随笔本,这一点是没错的,日记(周记)就是生活随笔。但是随笔本的功能大于日记本(周记本),它不仅包括生活随笔也包括读书随笔,它的功能是用来积累素材的。作品集的前身是作文本,但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的作文本:一是名字不同。作文本没有学生会去命名,而作品集的名字很多,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取名;二是作文本是学生带着任务被迫完成的一次性产品,是供教师批改的;作品集是学生把随笔经过读悟评改中自己或者同伴修改后二次加工的最终产品。三是师生对待的态度情感不同。语文教师不喜欢作文本,怕改作文,怕学校检查作文本;学生不喜欢作文本,因为怕写作文,怕教师批改的分数低。一学期作文本用完后没有谁会珍藏。但教师喜欢作品集,因为可以通过作品来分享学生进步的喜悦;学生喜欢作品集因为那是用来展示自己成果的,况且每学期可以接着使用,三年初中下来就可以编成自己的一本书了。这会为初中学习生活留下极其美好宝贵的回忆。

五、随笔化写作不需要写作技巧的指导

写作教学的任务应该解决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随笔化写作也同样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随笔化写作在初中有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文章要想写得顺、写得好,离不开写作技巧的指导。随笔化写作体系介绍也明确指出:“新思路,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说,是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以写带读,为写择读,写读互动。”其中的“导“就是写作技巧的指导。在随笔化写作教学中,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任务:情境随笔课和读书随笔课为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读悟评改课是为学生解决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在随笔本上,随笔本就成为了学生的素材库,也是写作的百宝箱。从教材编排来说,随笔化写作也有系统的知识点指导。比如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描写写作指导就包括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所以只要认真钻研了随笔化写作理论和教材的人,就会对随笔化写作教学不需要写作技巧指导的观点嗤之以鼻。随笔化写作需要作文技巧指导,但更强调的是写出真情实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六、随笔化写作在情境中没有生命力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没有乐趣可言,完全是为了考试或者完成某种任务。因此很多人怕作文,包括语文教师在内,学生更不用说了。随笔化写作明确提出写作教学的总目标:顺应人的言语生命生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随笔化写作用情境随笔课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情境随笔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真实情感体验,先玩、后说、再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在情境随笔课中,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就是写作,写作就这么简单。因此,随笔化写作中学生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教师不用担心情境会用完,像这样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习作课程,这正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

七、随笔化写作会降低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最初的情境随笔课中,有的学生为了达到字数要求,在作文中往往会写到游戏的规则或描写事件的详细过程。如果不及时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写成了一本流水账。随笔化写作不怕学生写流水账,因为随笔化写作最先的目标是写得出,然后再是写得顺,最后才是写得好。写文章怕短不怕长,就如做衣服一样,由长变短很容易,由短变长就难了;此外学生写流水账也说明了学生观察仔细,把所见所闻都写下来了。教师只要在读悟评改课中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增加所思所想的一些作文技巧指导,就能够简单解决这些问题。

八、随笔化写作不需要教师和学生同读同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潘新和教授说:“一个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热爱写,不经常写,不能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指望他的学生能热爱写、经常写,并写出好文章的。”因此随笔化写作非常强调师生同读同写。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同读同写的作用很多:一是示范,语文教师要求学生会读会写,首先自己会读会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怕写作、怕阅读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同读同写,教师读读学生的文章,学生读读教师的文章,很快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二是尊重。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教师不写作,而是在学生身边转来转去,这种行为不尊重学生。学生写作文,教师居高临下地看,似乎成为局外人,有种旁观者的感觉,这种行为也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增加学生写作的紧张感,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

九、随笔化写作教学缺乏理论依据

随笔化写作理论的支柱是言语生命动力学,但它不排除其他理论,并且可以吸收各种教育理论的精华为其所用。比如“全语言教育观”:“全语言是一种看待学习态度——尊重、信任;培养独立、自主、期望成长;相信每一学习者都在发展中,并促成其发展。”再如:“写作,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的本质,就突破了物——意——文的这种思维角度。写作,在这里,成为人本身的一种需要,即指向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写作,使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以满足。”这些观点和看法都可以作为随笔化写作的理论依据。

在实际教学中,随笔化写作也可以吸收快乐作文、滚动作文、游戏作文、新概念作文、快速作文等各种流派的先进做法,随笔化写作就是提倡快乐作文,让学生喜欢作文;与游戏作文和情境作文有异曲同工之效,也各有千秋。除此之外,随笔化写作还要运用小组合作形式,吸收生本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十、学生修改作文不如教师批改

好文章不是教师改出来的,而是教师夸出来的,并由学生自己改出来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批改作文,写满了评语,但是学生只看看分数或者等级,看完后就放在一边了。在随笔化写作中,通过一写三读、一写三评的形式,让学生自改、互改,将改好的作品抄入作品集。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的教师不放心,还是走教师批改的老路。于是这时笔者便建议教师可以只批阅小组长的,对小组长进行指导,教会小组长改作文,小组长再教会本组成员修改,最后再放手学生批改。

诚然,在实际操作中,随笔化写作教学误区还会有其他不同的误解与误导。以上笔者归纳的随笔化写作的十大误区正确与否,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和语文教师参与到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实践中,来检验和完善。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实验学校)

写作方法教学随笔 篇4

----教学随笔

六年级学生以步入习作阶段,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也面对重重困难。如:识字量还远不够,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随着识字的增多,也多了起来,这样使学生在运用上就出现了问题。写白字,错别字,成句不成段,更不懂段与段的关系。使学生在习作中不知如何下笔,不知从何写起.就这一严重问题。我先是针对易错的字重点从字意上做分析理解,来加深学生的记忆。然后再课文讲读时,重点让学生多读,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了几部分写的。哪部分是主要内容。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使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学写作,怎样去表达自己的心愿,学会从多方面去表达。

为了摆脱习作困境,初期教师在每次习作之前,要给学生多读几篇范文。让学生知道习作是让他们干什么,当学生听后一定会恍然大悟,哦,习作就是这么回事。会点燃学生沉默以久内心。知道用习作来表达。

对于学生爱写错别字,我觉得这样比较好。首先让学生随身带字典,随时可用。然后在课堂上写作时,教师应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这样通过生生交流会给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教师要在学生中间给与耐心地指导,不要让学生感到一种无助的感觉。我这样做能有半年了,感觉效果很好。以往习作要求学生写三百字,学生都叫苦不迭。现在学生习作,从不为字数发愁了。而且也知道怎样去够段了,并能够叙述完整的一件事了。

写好作文要讲究方法

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介绍 篇5

很多学生,其实很聪明,愿意去学习,也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可是,他们只是成长于一种被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当老师说展示的时候才知道展示,说聚焦时才知道聚焦,说点评才知道自己到了点评环节。学生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能够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和一般流程。

对于这种情况,我很棘手,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我知道,教师指导环节很重要。在刚开学的时候,就应该把重点放于培养学生,使他们懂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个环节应该要注意的细节。可是,对于第一次接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我,没有教学经验的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培养学生,怎么去教好学生。我只能一边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一边教他们。七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希望被老师表扬,这样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课堂积分评价表,如果老师认真的做好这个评分细则,我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此,我和全班学生说,小组积分很重要,它不但影响你们的德育积分,还对你们以后评先评优产生影响。让每组通过提高本组组员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行公平比赛。每周表现最优秀的小组会得到奖励以及加德育分,而那些不积极主动的小组则实行惩罚制度。只要教师把好评分细则,表扬那些积极学习的小组,并做到及时反馈,我相信,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跃下去。久而久之,班体将会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

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介绍 篇6

摘要: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对表达、智力、道德情操、审美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写作课堂的兴趣,并最终提高他们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语文写作的“专题化”教学模式通过系统的课堂设置,师生的双维思考,为整体化的写作课教学提供了平台。本文中,作者将结合高中时的写作课经历,从“课时安排专题化”和“内容专题化”两大方面,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多角度、全方面的阐述。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专题化;课堂导入;思考

一、专题化教学模式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个全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杨广敏认为,写作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以及教育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多种功能。从基本说,“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是学生以自身的角度和思维方式观察主客观世界,并对思考结果进行形象化表达的工具。从未来指向看,它最终将对学生智力的发挥、道德情操的培养、审美的教育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帮助。

但尽管作文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励起初高中学生对它的兴趣和重视始终是学界探讨的问题。作文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如果学生出现不重视作文教学的现象,必定与当时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课时的设置,由于教学进度的安排,有些初高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写作课,只是在平时课堂上顺带提点一二。有些则半个月或一个月开设一次,时间跨度过长,这样比例欠妥当的课时安排会间接向学生传递作文课可有可无的信息。其次是写作内容的确定,“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任何可看、可听、可感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但信息的纷杂也给学生的选材与立意造成了困难,如果教师每堂写作课都是随便选取一个主题,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并且堂与堂之间没有环环相扣的递进的联系,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作文是主客观世界的文字化再现,自然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缩小后的小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和体系。因此,写作教学也应该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而语文写作的专题化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这种连续性、整体性,它也是通过一整套有计划的课堂设计和安排,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重视。

专题化教学就是教师安排固定、充足的写作教学时间,有目的地确立一个主题,设计先引导后实践、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容。每堂课就好像是一只贴上标签的盒子,三年下来学生就会拥有名目众多的收纳盒,拥有了不同题材的信息素材和写作技巧,从而掌握一套系统的写作方法。语文写作的专题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专题化”和“内容专题化”两大方面。

二、课时安排的专题化

要达到专题化教学的目的,首先就要定期安排写作课,在课时上形成专题化、规则化。如果只是偶尔在语文课堂上评析作文,或者仅在每次考试过后略略带过,这种蜻蜓点水式的作文课对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制定充足、定期的写作课堂,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开展系统的教学提供了条件。我在高中时,写作课就固定为每个星期六上午的四节,既是对一周课文教学的总结,也让我们在七天的埋头忙碌后,能有机会观察、思考一下生活。

在写作专题课上,老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将学生引进来,这就需要为课堂设定一个有吸引力的主题,并用新颖的开篇导入。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指导学生“找米”时,不仅要指导他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看。概括地说,教师的作用就是用自己的视角察觉到生活中的立意点,然后以此为诱饵,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发挥。

三、结合生活的专题化写作

“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眼之所见、耳之所听、心之所感,无不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但也正因为处在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学生往往会捕捉不到凸显点。这时,教师就要充当领路人的角色,帮学生“找米下锅”。特级教师于漪就经常带领她的学生深入生活,比如学校里的菊花开了,她和学生们会一起去赏花。于漪认为“提高写作水平要思想和文学双锤炼,对生活有深切感受东西就出来了。”

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也经常引导我们观察生活,在每周的写作课上交流身边新的变化

(一)比如,我们高中校园后面的有一片芦苇滩,平时很少有同学会注意它。一次写作课上,语文老师就用“芦苇”做了主题。他先给我们看了一组照片,有冬天大雪覆盖下的芦苇丛,春天风吹过时倒向一边的芦苇丛等等,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接着,老师又罗列了各国、各代名人对于芦苇的理解:

1、《琵琶行·井序》白居易:浔阳江上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4、人是有思想的芦苇——帕斯卡

5、芦苇,既然选择了远方,留给地平线的只能是背影。

虽然只是一些素材的列举,但老师就是通过这些名目众多的信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找到了对“芦苇”的解读,写成文章也体现了独特的观点,有的同学从“芦苇承载爱情”着手,有的则立意为“痛苦忧伤”、“洒脱的情怀”、“不屈的抗争”等等。

四、结合书本的专题化写作

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和同学都把精力放在了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上,认为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受语感、基础的影响,通过培训得不到太大的提高。但其实好的作文训练是可以对课本的学习起辅助作用的,专题化教学就在两者之间搭起了桥梁,让学生意识到作文的这一层功效,必然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一个单元的课文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进行关于本单元的专题化研究,主要内容可以从“课本知识扩展”、“知名作家探讨”等方面入手。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回顾该单元内容,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扩充,将两者积累成写作的素材。更进一步,也能迎合大多数学生对课外内容的好奇心,侧面带动积极性。

(一)比如,在上完“和平的祈祷·研习探讨活动”这一单元后,我们语文老 师就设置了关于“战争”的专题研究。老师先从五方面解释了他对战争的理解,并加以一定的实例补充,“达到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

1、躲避苦难:著名钢丝人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丝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余都是苦难”但他却在一次表演中跌落而死。死后他太太说,他在三个月前就预感会掉下来,他把精力都用在避免掉下来,而不是走钢丝上。

2、利用苦难:加州一位模特在一次意外中残废了双腿,却经改良轮椅,当上了老板。

3、抗争苦难:沙漠里的胡杨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与坎坷,它们竭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的伟大。

4、战胜苦难:林肯苦难但不屈服的一生。

5、笑对苦难:阳光女孩桑兰,在一次训练中结束了运动生涯,面对苦难,她没有流一滴眼泪,已经完成了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学业,成为中国奥运会形象大使。

这节课加深了我们对“战争”的进一步理解,明白“战争”不单单是指 整个世界的苦难,它离我们也并非那么遥远,它同样可以是个人的人生遭遇,我们怎样定义“战争”?当我们面对黑暗时又应该秉持怎样的心迹?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同学们关于这个主题进行了写作。

(二)又如,在“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语文老师则设计了“中国民 生写实”专题研究。他先放映了农民工卖血、路边乞讨等照片,引导我们从两方面展开探讨:

1、中国民生——你可以愤恨,但你不可以没有悲悯之心:

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这样的就业招聘已经是司空见惯。

②让人为难的学生乞讨。

③农民工因被拖欠工资而无法回乡,在户外过夜。

④采血者请上二楼——山东济南卖血成了一些农民的谋生之道。

2、中国民生——你可以悲悯,但不可以沉溺于人世的苦难不可自拔:

①夫妇无力追究肇事司机,无法养活残疾儿子而卖心。

通过这堂专题写作课,我们对中国民生有了多角度的了解,对社会的喜 与悲有一个全方位的客观认识。同时,也强化了对该单元中《拿来主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等文章的理解。

当然,除了“和平的祈祷·研习探讨活动”和“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两 个单元,我们也围绕其余有深意的单元开展了写作课。比如对“历史的回声·文 本研习”单元开展名为“穿越时空隧道,对话古代英杰”的写作课等等。

五、结合时事的专题化写作

杨广敏认为作文教学具有显著的教育性,“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在传授写作知识、训练写作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受到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也能得到发展。”于漪也说:“写作的根本问题是要抓学生做人的素质。”

在专题化写作教学中,教师正可以结合近段时间的时事热点制定写作主题,帮助学生打开与外界沟通的窗口。上这类专题课前,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热点中抽出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主线,并搜集相关资料。上课一开始,就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对事件做大致介绍,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以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同时,通过课程培养学生洞悉生活的能力,真正交予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法,以至于在未来没有教师指导讲解的社会生活中,依旧能够保持一种独特的眼光看待身边发生的大小事务。

(一)比如,“虎照门”专题课:

高一时,虎照门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各种观点纷纷涌起,我们语文老师就用这个现象导入了一堂写作课。开始老师先用视频和图片大致介绍了事件的经过:周正龙,陕西人,43年来首次“拍”到野生华南虎,2007年10月12日公布。一时间,各路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相关网页17800000篇,相关新闻44900篇,相关词达100个。《新闻调查》《焦点访谈》《鲁豫有约》等主流媒体进行追踪报道;163网易签筹组织六大鉴定人鉴定照片,结果惊人一致,虎照作假;全球权威杂志《科学》称其为Flat cat。这种试听结合的授课方式马上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老师又进一步引导我们多角度分析了事件背后的原因,从理性的角度剖析此类社会热点案例,大家从各个角度入手,写成了很多有见解的文章。

(二)又如,“四川地震”专题课:

于漪认为“写作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学会悲天悯人。”在四川地 震近期,语文老师就给我们上了一堂动情的写作课。课一开始,老师先讲了很多发生在地震现场的真实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面对苦难时,人性光辉的一面,产生天若有情,天佑中华的同胞之爱和手足之情。有了这份共情的理解,每个人能写出了发自内心的优秀作文。

1、吴龙贵——人类光辉足以穿越灾难阴影:

①为30余学生打通生命道路,张辉兵、王周明、汤鸿三名老师献出了年 轻的生命。

心在一起爱会让我们勇敢;别害怕我就站在你身边,看黑夜无法吞没黎明的天。我坚定地不让泪水涌上双眼,付出一切只为生命的宣言,我微笑地矗立在生死之间······”

③莹华中学:谁也不知道倒下的房下埋有多少个学生,谁也不知道仍存 ②汪峰以《直到永远》献给灾区人民及斗士:“别害怕我就站在你身边,活着多少个孩子,但士兵们仍旧坚持着奋斗着,用最原始的方式,头朝下钻进废墟中,一点点敲碎压在女孩身上的混凝土。

④天佑中华,人间有爱,为受灾同胞祈福:长者对弱者的关爱之情—— 别害怕我就站在你身边,看黑夜无法吞没黎明的天;师者对学子呵护的胸襟——为学生打开生命通道,矗立起不朽的生命丰碑;青年在灾难面前的坦然——让自己挺立起一幅承受苦难的刚性身躯。

2、德阳市东汽中学老师谭千秋,用身体救了四个学生;崇州市怀远中学老师吴忠洪,从三楼回到四楼救学生;绵竹市幼儿园老师瞿万容,怀里抱着孩子,用身子抵挡倒墙。

对随笔化写作的一点思考 篇7

【关键词】作文;随笔;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把它诉之于别人,口头上说,便是说话,用笔写下便是作文。

一、为什么要作文

明白了“作文是什么”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作文”。首先,这种叙述语言的巧妙安排,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它是人类所独有的,也是区分人同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其次,“我思故我在”,作文是确定自我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生命的探索与追问。第三,写作是一种娱乐,古代那些文人墨客诗词唱和,那些咬文嚼字灯谜对联,难道不是很高雅的游戏吗?

再实际一点,作文也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如何的一个重要標志。谁都知道,在中高考命题中,作文分数占据“半壁江山”,谁敢小觑!再世俗一点,“文章千古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转瞬即逝,而一篇好的文章却能千古流传。即便不想“立功立德立言”,也不想“文以载道”,但作文却可以像音乐、舞蹈、绘画那样,给心灵以美好的愉悦和享受,通过构建意境、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促人向善、催人奋进。有的文章通过描绘美丽大自然的风光,让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

最后再从谋生的角度谈谈人们“为什么要作文”。古代科举制度,往往就是凭借一篇文章金榜题名。现代某些特约作家往《知音》《家庭》等杂志投稿,稿费标准就是每字一元还能评奖。三年前,一位叫王恒绩的编辑写了篇《疯娘》,不足一万字,但给他带来了近百万的收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难道不就是写出来的吗?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能说的前提不是会写吗?毛泽东写的一篇《论持久战》鼓舞了多少人的志气?马丁·路德·金写的《我有一个梦想》,简直就是改造了整个世界啊!作文的意义还要多谈吗?

二、怎样用随笔训练作文

随笔,顾名思义,随便写,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随时、随地、随意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文体方面不受限制,可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字数也不受限制,有话就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随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而死板的作文教学喜欢抱着政治的大腿套解那种所谓向上的“生活”,也就是说把“生活”集体化、概念化、脸谱化,甚至时代化,可是唯独看不到个性化,真情化,揭露化,批判化。可以歌功颂德,可以陈词滥调,可以套什么模式按照什么法则,就是不允许日记式的随感,就是不提倡“我手写我心”,就是不强调人的本能天性。个人的真实生活,表达的本能欲望,就这样非常诡秘地成了作文教学的“不可承受之轻”。随笔化作文则解放了学生,让学生感到作文不再是神秘——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既可以与别人交流,也可以用来自我欣赏。由过去的“为老师写”变成“为自己写”。写作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和分数,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当年的李白、杜甫,写作不单纯是为了发表和考学,而是为了记叙所见所想,表达个人的观点。随笔化作文使枯燥的写作课返朴归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

学生实际上是喜欢写随笔的,他们不喜欢的是假话连篇的空洞作文。怎样利用学生喜欢的随笔来完成考场作文,或者说怎样用随笔来训练作文,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不过,提到“训练”这个词汇——我骨子里是鄙视“训练”这一说法的。我认为,作文不是无情物,作文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技术的问题、方法的问题;也不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问题,作文的本质最终应该是心灵的问题、情感的问题、感受的问题、体验的问题。

用随笔训练学生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利用随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博客更好),记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以我笔写我语,用我语抒我情。既积累了素材,又锻炼了文笔。其次,“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自然现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深刻体验人生百味。第三,读写结合,学会两条腿走路。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情感,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

作文指导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让学生想写、会写、写得好,而在于去唤醒学生的个人记忆、激活学生的个人经验、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等。为此老师可以创设情境、提供材料、设计活动、观察现场——切记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指导学生怎么写”上,学生会不会写作文绝对和你那十分钟二十分钟半节课乃至一节课的“指导”无关。“相对于措辞、表述,文章的内容更显‘水平,学生要提高的不是写作基本功,而是写作时‘要表达什么。”这是一位高考语文评卷作文组负责人的话,“不要把高考作文想得太复杂!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符合这三个基本的原则,高分不难!”由此看来,“质”比“术”更重要,很多时候,就是“无招胜有招”。

著名的作家叶永烈在谈写作文的体会时说,写文章的“窍门”就是:多看、多听、多想、多写、多改。鲁迅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个本子,无论走到那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矛盾则强调:写完了,狠心地修改,不厌烦地修改,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都要改,不留情面,对自己宽大便是对读者不负责。我认为,这三位大家的话已经完全阐释了作文的真经。

三、随笔化作文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写随笔化作文,并不意味从此不再需要老师的指导,也不意味着学生不再遵循写作的规律。随笔化作文的过程是一种无序与有序相结合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下的写作大多是无序的,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字数不限。目的是让学生放得开,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大胆构思,不怕“胡说”就怕“没说”。但课堂上教师的指导还是有序的,基本的教学步骤是读、评、改、展。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内宣读自己的随笔化作文,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再根据大家的点评进行修改、扩展,一篇小的随笔作文就变成了一篇比较规范的作文。

随笔化作文更需要创新。那些立意相似、表达形式雷同、构思大同小异的作文之所以会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整齐划一”,而不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归根到底还是应试教育下所谓“范文”或“标准答案”所致。随笔化不是随便写,随笔更不能胡编乱造,那样会束缚真正的作文创作,遏制学生真性情的表达,将学生引领至不能创新以及不会创新的边缘。

碎片化杂文随笔 篇8

“蛙声”一片在隆冬

已经好久好久没玩电子游戏了,以前也曾痴迷过三国、盟军敢死队、大航海等,如今年纪大了,匆匆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心思或者兴趣去玩这样的大型游戏了;最近听说有一款“旅行青蛙”的手游很火爆,出于好奇心,也下载了看看究竟是些啥东东?结果一玩,也喜欢上了。自然这款游戏并不占用自己很多的时间,也无需复杂的操作,更不会粘人到茶饭不思的地步,闲来无事的空隙,拿出来看看挺有意思;其实,那只旅行的青蛙平时在家吃饭、看书、写文字;或者背包独自去旅行、发照片、带特产回家,感觉好像现在的自我,或者多少也包含了自我的影子,暗合了一些生活的现实状态,否则又岂能如此大规模地流行起来?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丝的温馨与暖意?

永远的小花

找出了老电影《小花》、重新看了遍,为的.是听听电影中那两首好听的主题歌——妹妹找歌泪花流和绒花;还有就是特意为了再看看绒花歌曲的那段,在黄山百步云梯为用膝盖抬担架的那段!去黄山的时候,在鳌鱼峰就听别人指着远处的风景说那是电影中的取景地,因为那首好听的歌,因为当年的陈冲和刘晓庆、因为李谷一自然抒情的歌唱……最近似乎韩红唱的绒花很红,她唱得虽然不差,不过憋紧了喉咙装腔作势的假唱在我的心中怎么也比不过李谷一的真情流露!

听白先勇讲红楼片段

喜欢红楼梦是毋庸置疑的,最先引起自己兴趣的是在高中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林黛玉进贾府那段,那时的老师真好,能把人物的一些特性与表现讲得非常到位,分析也头头是道……自己也曾看过两遍书,也迷恋过87版的电视剧,读过很多人的评论,王昆仑、木心、甚至民国时期一些名人的轶事,诸如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说红楼等等,总体上对红楼的理解也是随着年龄的长大,才渐渐体会得更深。

近来再试听了白先勇对红楼的解读,那种对人物和事件的娓娓道来,就仿佛听我以前语文老师的解说,尽管我老师没有他的名气;而谈到小说的整体的架构时,又像是木心的视角,所以很是动听!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一些解读,对人生的解读,有很多的共鸣。譬如他说人的青年时代喜欢儒家思想,要入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发奋读书考功名、要为名利而努力;中年时遇过了许多人生的挫折,开始道家了,到了老年便佛性了!是这个意思,原话我总是记不清楚和准确,只是个大概的意思,但理解上应当不会有错,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观,千真万确!

圣经、一部读不完的书

拥有圣经这部书(包括新约的英文版)至少也有二十年了吧!可是这部书至今都没有读完,读得最熟悉的就是创世纪和马太福音了;这个冬天,我决心继续读下去,出埃及记也快读完了,有一个疑问,比如上帝耶和华在西奈山上吩咐摩西要遵循的律法、要做的东西,就像做一个几尺几寸长的约柜,要用什么什么材料,感觉这些啰哩啰嗦婆婆妈妈的话,读来实在无趣,真不如福音书里那些: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更有那种境界,爱友人、也要爱敌人,就像上帝的光照义人、也照不义的人……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自己有耐心把圣经继续读下去,啥时候读完都不算晚,或者是一生的事,有些东西一下子读完也许反而就不好玩了!

咖喱咖喱

介绍家乡景物随笔 篇9

在北海,无论如何,也得抽点时间去老街怀怀旧。不需要认识什么人,也不需要谁给你引路,从市中心的北部湾广场,沿着四川北路一直往大海的方向走,走着走着,就会和那条百年老街谋面。那老街就是珠海路。

最好是在夕阳西下的黄昏走进老街。迷蒙的阳光掠过残旧的楼顶,把那些破碎的倒映撒落在街道上。街道是多年前改造过的沥青路,沥青里有不少石子在路面上探头探脑,路面因而坑洼不平却倒也显得蜿蜒、绵长。

街道全由两三层的楼房夹拥而成,宽八九米,长近三里,街道两旁是南方典型的骑楼,骑楼与二排楼房一路相簇相拥,亲人一般温厚。因有了骑楼,街道中就算倾盆大雨,骑楼里也干干爽爽,人从一个门口又一个门口缓缓走过,欣赏身边的雨线如丝如缕,景恬而心欢。

楼是老楼。风侵雨蚀,一个世纪过去,楼面墙壁上,楼顶的装饰物上,最初的油彩和光泽均被雨打风吹去,露出一粒粒的小沙子,亮亮的,在夕阳下闪光,那些沙子得经历多少风雨才能从灰里亮出来。

据记载,这些楼大部分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作品。建筑风格大致相同,“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用券拱结构,主要受19世纪末期英、法、德等国在北海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券拱式建筑的影响” (《北海近现代“建筑年鉴”/珠海路》,作者:周德叶)。券拱式建筑结构被誉为“罗马x筑最大的特色、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在珠海路两旁,连绵三里,街道上绝大多数就是这种券拱式的楼房,但是这些楼房却又并非照搬罗马风格,建筑工匠们,在一砖一瓦中,融入了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技巧和智慧,两边墙面窗顶券拱式,前后装饰却常是中国的浮雕、吉祥物等等。中西文化融为一体,和谐而生动。难怪珠海路近年来备受建筑界人士的关注了。

这里平静,同时也是破落的。路破了,楼旧了,但你不会因为这种破旧失望,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对时间的流逝有稍稍的敏感,你就不会离破落而去。

当你站在街口回首眺望的时候,四川路、海角路的现代喧嚣会让你感觉有点累,那些喧嚣像一双有力的手,会推你一把,你便趁势就走进老街去了。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在珠海路上慢慢走着,往往会产生一种一步步离开现代尘嚣的感觉。

置身其中,禁不住要抬头左右张望,前后打量,那骑楼,那些窗、门、浮雕、屋顶饰物,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天涯,它们一下子都扑面而来……

在珠海路上徜徉,禁不住惊叹:那么长的街道,原来该有多少楼房和商号、店铺,当年又该是如何地红火。而后来它们为什么一下子又沉寂下来了呢?老街上的时间,好像是在若干年前某个时刻,戛然而止,再也没有往前走,那么多年,一直保持着若干年前某个时刻静止下来时那一瞬间的模样。没有了那些热闹,商号店铺的门依然站着,一家家,高高的、宽宽的,仍然结实。

老房子门口往往坐着一个老人,他们守着一个小孩或者一条小狗,手里捏把补渔网的竹梭或奶瓶,在他们抬头或擦汗那会,我看到他们慈祥的、沧桑的面容。他们与古老的珠海路相依相伴,相映成趣。

一路走过去,很少有年轻的面孔从老门洞里冒出来,这里几乎是一个苍老的世界——年轻人都搬出珠海路,崇尚现代物质文明去了。也偶有新建的楼宇,却因与前后左右的旧楼格格不入而显得有点滑稽,不伦不类。

语文写作教学的生命化 篇10

一、“生命与教育”关系内涵的历史演变

西方“生命教育”的提出最先是由于对暴力、艾滋病的抵制,对珍爱生命的倡导,至20世纪末基本普及。而在中国大陆,直至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才被引进,叶澜是领军人物。1997年她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第一次“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她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最后,要进入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紧接着,叶澜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于2004年提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继叶澜之后,很多人开始着眼于有生命的课堂教学,王鉴将课堂定义为“知识课堂”和“生命课堂”,并将生命课堂的特征概括为:“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师成为研究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王鉴的观点和叶澜实际上是一脉相成,但概括出了“生命课堂”的概念。类似观点还有,冯建军老师提出的“生命化教育”、艾诗根提出了“生命化课堂”等。

总结国内对于生命与教育关系的提法主要包括:“生命课堂”、“生命化教育”、“生命化课堂”,虽无统一名称,但对生命与教育关系的定义都源始于叶澜,并都强调区别于国外的“生命教育”。总体可概括为,生命化课堂教学必然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体现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课堂是构成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一部分;其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最后,教学的过程是生成的。

二、生命化教育理念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及不足

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种倾向。第一种:侧重作文的生成过程。对写作前的兴趣激发、写作过程中的技巧指导、写作后的评价都设计了详细的步骤。第二种:侧重对生命化作文的展望。虽表达了对生命课堂的构想,但往往缺乏具体实践策略。第三种:侧重对作文教学过程的构建。这部分研究考虑了写作教学活动的多方面因素,并提出了较细致的实施方法。

现有研究的不足主要有三。第一、研究不成体系。生命化教育理念和写作教学结合的研究还未成趋势,既无权威的论著,也没明显的研究源头。第二、概念的空泛化。缺乏对生命化作文教学内涵的阐释,而代之以空泛的诸如“用生命写作”的口号。第三、内涵的窄化。现有研究,存在几个窄化内涵的危险:教师生命价值的关注被边缘化;无意识的“主知”教育,情感、意志等目标成为认知目标的附属而浑然不觉;课堂的生成性研究被忽略。

三、对未来写作教学的展望

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我认为让生命化教育落到语文写作教学实处,要宏观把握和微观着手相结合。具体构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构建写作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是情感目标。区别于为完成认知目标而服务的伪情感目标,该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对己、对事、对他人的健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力的发展。二是能力目标。该能力不是写作能力,而是构成一个人的生命发展的多种必备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三是认知目标。不单为考试服务,而且为写作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个性的表达与交流服务。

第二、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一方面促进教师的转变。首先,实现由无生命的“蜡烛”向有生命的“人”的转变。教师应当爱生活、爱自己、爱学生……让自己的情感价值、审美趣味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者”的转变。教师要做思想的独立者,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最后,实现由“权威者”向“启迪者”的转变。教师要多一份包容,让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个体。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转变。首先,学习态度的转变。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学会感悟生活和关心时事。其次,学习内容的转变。学会取材于生活,有意识地从阅读和影像中汲取创作材料。最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写作前后,允许小组讨论与评价,实现思想的碰撞交流。

第三、创建生命课堂。一要关注师生的课堂体验,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喜悦,让教师感受到教学的快乐。二要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具体学情,设计目标明确又有弹性的教案,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性。

感悟生活的作文随笔 掌心化雪 篇11

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过的。下面 为你分享一篇标题叫“掌心化雪”的作文随笔,希望对你写文章有所帮助!

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站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 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年前有感-随笔写作 篇12

年前有感_随笔写作

过了腊月二十三,离过年就一天比一天近了,街上的年货摊子陆陆续续地摆了出来,家里也渐渐地忙碌了起来。

我们家这两天也开始大扫除了。先雇人擦了玻璃,然后再自己打扫。在往年我是不雇人的,虽然我很懒、体力又不好,但是我很喜欢年前大扫除的这种感觉,好像这样才有过年的韵味。

我是个比较喜欢过年的人,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过去那么热烈了,但心中还是充满了期盼。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过年的规矩进行的。“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大拾翻”,不到腊月二十三,我们是绝对不会扫窑的,不像现在那天方便就那天打扫了。

到了二十三,全家人早早就起来了。母亲总是会做一大锅汤面(做汤面比较省事又节约时间),等大家吃完饭,太阳正好就出来了。首先是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一件一件搬到院子里,搬不动的就用炕单子蒙住,然后就开始撕窗户纸。经过了一年的风吹日晒,这些窗户纸已发了黄、没韧性了,有的地方还打着补丁。我最喜欢做这个事情了,这其中是很有技巧的,撕好的话一撕就是一大片,很省力,如果撕不好的话就会留下很多小碎纸,需要一点点的往下抠,很费劲。我一般是找个沾的不紧的地方,先撕开一点,然后提住窗户纸抖一抖,这样就把那些沾着的地方震开了,然后顺着一个方向撕,伴着沙沙的声音,一撕就是一大片,那感觉真是爽极了,有一种成就感。

撕完窗户纸就轮父亲出场了。父亲戴着一顶破草帽, 穿着一身旧衣裳, 举着一把绑着长棍的扫把,一刷一刷地从窑顶扫到墙底,每一刷下去都是尘土飞扬。这个过程大概得半个多小时。扫完后,窑洞明显干净了不少,而父亲已是满身尘土,灰头垢面,简直就是一个土地老爷。

扫完窑,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糊窗户纸了。母亲用白面加些水在火上熬一会就制成了浆糊。在小的时候这件事由父亲和母亲来做,等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由我来做了。窑洞的窗户比较高,需要身手灵活一点才行。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人家已经把这几扇窗户换成了玻璃的,既美观,采光又好,而且打扫起来很省事。炕上搬个小方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麻纸,照着窗户等好大小,用小刀裁好,在窗框上糊上浆糊,,然后把纸糊上去。这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可做起来还是有方法的。我刚开始做的时候就不得要领,没有父母亲糊的好看。母亲讲: 麻纸要分反正面,粗糙的一面糊浆糊,容易粘牢,而且光滑的一面比较好看;浆糊不要糊的太多,在窗框交叉处糊一点,边上糊满,其它地方隔几寸糊一点就行了,这样来年就好撕了;往上糊窗纸的时候必须铺展,先用笤帚顺着一个方向一扫,然后用笤帚背轻轻压压就好了;另外,窗子较大,要用几块纸才能糊住,所以会有一些接头的地方,这些接头要安排在窗框上,这样糊出来就看不出接缝了,就像是一整张纸,我刚开始不听,糊出来后窗纸上就有一条很难看的缝。看来任何事情,经验是很重要的。

糊完窗纸后,把铺炕的`垫(用秸秆编织的一种席子)、粘(用毛制成的一种厚厚的类似毯一样的大垫子)用棍子打打尘土,用笤帚扫扫。然后再把一件件东西搬回去,把家具玻璃擦的干干净净。这样基本就大功告成了。

晚上照例就是送灶神了。先给灶神供敬三粒粞疙瘩(一种吃起来粘口的食品),按迷信的说法,这样可以粘住灶神的嘴,他上天就不会说家庭里的坏事了。这就叫“灶王爷爷上西天,只说好不说坏”。这是不是很有我们的中国特色呀,呵呵。然后放一串鞭炮,把灶神像一烧就完成了这一仪式。

一天的事情忙完了,接下来的几天就要准备过年的其它事了。

上一篇:独立的一天作文700字下一篇:冰心忆读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