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鉴赏

2024-10-02

《望庐山瀑布》鉴赏(共10篇)

《望庐山瀑布》鉴赏 篇1

望庐山瀑布古诗鉴赏

《望庐山瀑布》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为苏东坡称赞的“仙词”。

一、“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因其峰尖圆,状如博山香炉,加上峰顶终年云雾如香烟缭绕,颇具香炉之神。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香炉峰上之山石多为紫褐色,兼有云母页岩,山头常年云雾升腾,在阳光的照耀下,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因此远远望去会有“紫烟”缭绕之感。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

唯其如此,才更能显示出“谪仙人”李白那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这句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静态的描写了太阳照在云雾缭绕的香炉峰上呈现出紫色的云彩的景象。在这句中用了动词“生”字应理解为生成、化作的意思。

二“遥看瀑布挂前川”

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这样,在雄阔的背景中勾出珠帘垂空、直泻润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诗歌景中有声、以静显动的气韵。这句中用了一个动词“挂”字静态的描写了遥望中的瀑布,很形象的把垂直而下的庐山瀑布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 飞流直下三千尺”

诗人扣紧瀑布的喷涌, 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在这突如其来的气势面前,第四句妙笔的生发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句中的动词“飞”字动态的描写了庐山瀑布,把奔腾跳跃、腾空直下的瀑布很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开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实际。它在青玉峡之上游约二华里处,位于香炉峰之左前侧,其正后方没有峰峦遮挡,瀑流自开先峰脊直泻而下,游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来”的感觉。李白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大师,这首诗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精神、激奋的爱国热情和横空飘逸的才气。诗人积极浪漫地调动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突现庐山开先瀑布的变幻多姿和雄奇壮观,把瀑布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这首山水小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作者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总体而言,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庐山博物馆藏《传砚图》鉴赏 篇2

庐山博物馆藏珍贵藏品《传砚图》共两册,均为纸本,呈长方形,纵29.5厘米、横39.5厘米、高12厘米,总共74页,全部用毛笔以墨书写,字0.5~2厘米大小不等。上册为清陈銮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以其祖父陈正勋、父陈受培和自己所用之三方砚“摘星”“冻云”“磨铁”拓片7张为图,结集为《传砚图》开篇之本,之后有陶澍、林则徐、黄钺、梁章钜、程恩泽、左辅等27位名人为《传砚图》题记、题咏、题跋,共39页,7175字,印章51方。下册由陈銮之子陈庆滋以其父传之砚“服田”拓片4张为《传砚图》续本之开篇,此后又有杨守敬、冯文蔚、徐用仪、柯劭忞、张骥、张百熙、刘心源、王闿运等22位名人先后题记、题咏、题跋,共35页,6865字,印章39方。诸多不同时代的名宦、硕儒为之撰文赠诗或题款,且妙笔生花,赞美称奇,实属罕见。

自乾隆年间至清亡的百余年,正是封建帝制社会由盛转衰直至消亡的时期,陈家四代的砚拓与诗文恰好见证了这一时期,由始于太平盛世时的收藏,到乱世时的散失,失而复得,牵涉到洪杨之乱、庚子拳乱、八国联军侵华,乃至辛亥革命最后清朝覆亡。诸诗文中既体现封建时代君臣父子之盛德,又蕴涵变革时代的离合之情,正如民国初年张骥为《传砚图》题诗小序中说到题诗之意乃在于:“上以颂盛德,报雅命,而下以志时世之变、离合之感云尔。”《传砚图》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价值的藏品,是研究和学习清代中晚期名人书法的实物典藏,为国家珍贵文物。

一、陈氏四代传砚及其人物关系

陈家四代传砚,包括陈正勋之“摘星”砚、陈受培之“冻云”砚、陈銮之“磨铁”砚、陈庆滋之“服田”砚。

陈正勋之“摘星”砚,镌铭文:“摘星 雍正癸丑上巳,书竹氏。守之介,即之温。历三世,泽犹存。人手泣下不能言。孙銮敬铭”。“摘星”二字为篆书,铭文楷书。陈正勋,字书竹,号晋斋,湖北蕲州人,陈銮祖父。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中举人,嘉庆二年(1797年)进士,历任山西临晋、临汾县知县,张兰镇同知,四川重庆府同知,潼川府知府,管理西藏粮务。陈正勋所用“摘星”砚,呈长方形,落落如石,昭昭若星,砚石颗粒如星,边饰祥云纹,铭文追思了先祖高洁的品德。

陈受培之“冻云”砚,镌铭文:“冻云,董庵,先子宝之,垂五十载。冻结云封,精神长在。男銮敬铭”。“冻云”二字为楷书,铭文隶书,印鉴篆书。陈受培,字植亭,号董庵。陈正勋之子,陈銮之父。由优贡生任广文总办,川楚大营军需,历任芜湖贵池县丞,宣城县知县。著有《瓣香斋诗集》。其所用“冻云”砚,呈椭圆形,砚中纹如冻结云封之状,冻云一片,飞落江滨,铭文寄托了对先父的敬慕之情,表孝子之亲。

陈銮之“磨铁”砚,镌铭文:“磨铁既敬铭‘摘星’‘冻云’两石。忽忆六载词垣校书,旧砚(古“研”通“砚”)明处成葫芦式,几穿石背,砚之劳甚矣。论功课最不可无铭:墨磨人,砚磨墨。形欲穿,心似铁。校天禄,感太乙。厥功伟,封万石。昔何劳,今何逸。吁嗟砚兮,乞可小息。道光丁亥九月朔芝楣识陈銮”。“磨铁”二字为隶书,铭文楷书,印鉴篆书。陈銮,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陈正勋之孙、陈受培之子、陈庆滋之父,江西江州(今九江)“义门陈”后裔。其聪慧过人,饱读经书,学识渊博,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殿试获进士第三名(即探花),曾在翰林院天禄阁任编修六年,校勘图书。为官多年,官至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陈銮一生仕途顺达,为官勤廉兼备。在任期间,陈銮颇有建树,造福当地民众,对百姓实在、仁义。他仿效范文正法,置义田义庄。在祖籍蕲州建陈氏家庙,置田400余亩以救贫穷,当湖北发生大水灾时,他捐俸银数千两助赈,“楚中建义塾,置祭田,提携亲戚,周济乡邻。镌三楚法帖,刋先正格言,种种义举,不可枚数。”其当官不忘治学,笃志诗书,广结名人雅士,善书法,能诗文,其著作有《汝宁府志》八卷、《江南水利全书》八十卷、《耕心书屋诗文集》《先正格言》十卷、《楚名臣言行录》等。陈銮还精通书法,临摹有三楚名贤墨迹摹勘上石的《楚帖》十卷,结集《传砚图》书法册页。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积劳成疾而身亡,年仅54岁,逝后清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衔。陈銮所用“磨铁”砚,呈葫芦形,弯曲处痕印欲穿,他自铭以磨铁,述数载校书与砚相共,晨夕自警,任重道远,甘为其难,不可无宏毅,实乃炼石成铁,卓哉称雄。他去世后其《传砚图》册页由其子陈庆滋保存。

陈庆滋之“服田”砚,镌铭文:“服田笔为锄耒,世德作求。礼田井义种,如岁有秋。先大夫以此砚授庆滋,深惧不克负荷,珍护数十年,幸无失坠,谨铭十六字,冀后嗣世服先畴传诸永。光绪乙未秋七月庆滋并识”。“服田”二字为隶书,铭文楷书。陈庆滋,字子宣,号鹤云,陈銮之子。历任正定知县,直隶候补知府,贵州按察使,署理江西布政使,江西按察使等职。在江西任职期间,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奏准将已革原任湖南巡抚陈宝箴开复原衔、已革吏部主事陈三立开复原官,他酷爱文史、书法,继承了父亲的遗愿。陈庆滋所用“服田”砚,呈方形,其父陈銮所授,自系以铭,意为以笔为耕,以砚为田,培养礼义,将先人遗业以此传承,欲使后世子孙不忘服畴食德之义。他将自用“服田”砚拓编入《传砚图》册页,发扬光大,继其父志完成了续册结集。

“摘星”“冻云”“磨铁”“服田”四砚均为“端砚”。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广东端砚最为称著,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石简称端石,用端砚制作的砚台因石质坚实、润滑、细腻,研墨不滞,发墨快,墨汁细滑,书写不坏笔,字迹生辉,虫蚁不蛀,经久不退色而闻名于世。又具有呵气可研墨、夜吐虹霓,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被文人墨客荐为众砚之首。陈家四砚皆取材于端溪羚羊峡、紫云谷口之老坑,石质优良,各具形态,汲天地之精华、山川之灵秀,为砚中上品,宝藏之砚。名人名砚,弥足珍贵。

二、名宦雅士为四代传砚的题诗作记

陈氏四代,与诸多名宦、硕儒以道义相交甚密。自清道光七年(1827年)至民国初年(1912年),先后有当时的浙江巡抚李奕畴、乾隆贡生龚传圭、书法家包世臣、两江总督梁章钜、台湾总兵明保、儒林之首程恩泽、贵州巡抚贺长龄、湖南巡抚左辅、桐城知县吕荣、清人史丙肩、两江总督陶澍、徐州知府王泽、书法家蔡之定、户部尚书黄钺、清进士易长桢、贵州布政使额腾伊、清代诗人顾翃、两广总督林则徐、浙江布政使宋其沅、工部尚书何凌汉、江州校官徐心田、福建按察使王庆长、清人夏绍寅、清人刘文澜、书画家林灏深、山西巡抚胡聘之、古籍版本专家杨守敬、内阁学士冯文蔚、兵部尚书徐用仪、画家牛棠、清史馆馆长兼总纂柯劭忞、慈善家范德孚、广西巡抚柯逢时、浙江巡抚张骥、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学部左侍郎李家驹、诗人黄嗣东、吏部右侍郎张仁黼、金石学家吴士鉴、内阁学士李昭炜、书法家刘心源、户部尚书张百熙、文学家王闿运等四十三位达官、同僚、名士、书家先后在《传砚图》书法册页上题记题诗四十七件作品,还有陈銮及其子陈庆滋、孙陈兆庆、外甥易学翥、陈庆滋之女婿周云的砚铭四篇、撰记八篇。这些作品记述了流传经历,有利了解陈氏家世、仕履、交游,也见其深情厚谊。众多饱学之士在四代传砚这一题材上驰骋才思,搞藻挥毫,气韵贯通,运典恰切,翰墨淋漓,蔚为大观,延续上百年的收藏,与数代文人的题诗作记,俨然成为陈氏数世立德、立功、立言的咏赞与砚文学之汇。

《传砚图》中诗文题记多以赞颂陈家为主,其中不乏溢美之词。如道光年间贺长龄为《传砚图》题记“摘星冻云又磨铁,三世精神此凝结,子子孙孙泽无竭”,直抒情怀,便于领会,易懂易记。林则徐题诗“墨云舒卷护书巢,三世陶泓订石交。鹦鹉洲前凌健笔,江波蟠起研池蛟。万石君兼即墨侯,早将清白裕孙谋。绣衣此去端溪近,话到三生石点头”,给人一种音韵和谐、意味深长之感。陶澍题诗“以人传砚砚传人,三世科名有夙因。从此蕲春庄上水,便应长养凤池春”,也是咏赞陈家世代的诗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太平军陷省城武昌,陈家被劫掠一空,《传砚图》书法册页随之丢失,由当时任户部尚书的阎敬铭相助找回。后在京邸又被盗,阎敬铭又再次相助,将其寻回。是时的诗文,便多了一些赞叹失而复得的内感慨。如光绪年间,冯文蔚为《传砚图》题诗“传家无长物,片石郁林装。几历兵戈劫,犹然韫椟藏”;又如宣统年间,胡聘之题诗“兵灾盗窃屡遗失,神物呵护竟获全。始信君家富积累,允宜圭组相蝉联”。阎敬铭、王闿运、周云等亦有题咏。

《传砚图》还有一大境界是书法之精妙,名家书法荟萃,形式丰富多样,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行草兼具。杨守敬、包世臣、蔡之定、刘心源、王闿运本身俱是大书法家,林则徐虽以世功闻名,然其书法亦卓绝不凡,其题诗行草兼施,儒雅而有劲气,风神飞动。陶澍、左辅、阎敬铭、胡聘之等既是名宦,亦是书法大家,左辅题诗时年已81岁,书法技艺堪称顶峰。加之,陈銮、陈庆滋父子文学造诣极高,篆书、隶书、楷书,兼擅其美,是一部极具书法价值的艺术精品。

清末至民初年间,印章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传砚图》中名人印章与其作品的配合达到更加完美的和谐统一。印文内容镌刻以名号居多,部分镌刻官职、闲文,均为篆刻印章,其章法、书法、刀法都技能高超。印文色泽虽饱经岁月,历尽沧桑,但却依然浑厚沉着、自然生动,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

三、《传砚图》书法册页流传经历及价值

清代陈家不谋求田产宅第,而是视砚为传家之宝物。四代呵护,两次失而复得,成为陈氏数代一百余年、延绵不断的凄美传奇。民国时期陈庆滋嘱其女婿周云代书《传砚图记》,详尽记述了《传砚图》清代留传经历“上有三代肖像,当时陶树、林文忠诸公题咏诗篇收集于册,乃传世之宝。图两度失去,皆得归来,无亳发损伤”。

清朝覆亡后,陈庆滋隐居武昌城。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文汇,他于“每年六月初六抖晾祭祝一次,以免蠹损。”民国五年(1916年),八十多岁的陈庆滋,自知来日无多,便立下遗嘱,将这一传家宝交给他的孙子陈忻保管:“予年已八十,合将是图传与予孙名继曾,亦名忻者,永保守之,俾世泽之勿替也。”但时移世易,这件宝物后来还是被国民政府鄂东行署主任李石樵收藏。李石樵能诗擅画,他于庐山牯岭河南路615号置有别墅,每年暑期必至庐山避暑,《传砚图》书法册页随之携至庐山。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辞职寓居武汉,1952年病逝于浠水县。但《传砚图》书法册页却遗留于庐山别墅内。

新中国成立后,庐山管理局根据上级指示,对官僚、军阀在庐山的房产收归国家所有。1953年庐山管理局设园林文物管理科,对全山文物收存保管。1955年7月4日,《传砚图》书法册页被誊录“江西省庐山管理局文物总账”。1956年6月成立庐山文物陈列室,庐山全部文物和账本由其收藏和管理。1972年庐山文物陈列室更名为庐山博物馆,嗣后一直珍藏于庐山博物馆。

《题庐山双剑峰》古诗鉴赏 篇3

倚天双剑古今闲,

三尺高于四面山。

若使火云烧得动,

始应农器满人间。

生平简介

来鹄(?—883),豫章(在今江西省南昌附近)人。咸通(860—873)年间举进士 而不第。曾自称 “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其诗多描写旅居愁苦的生活,也有表现民间疾苦的人民性很强的作品。《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来鹄诗鉴赏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农业生产荒芜,广大人民深受刀兵之苦。《题庐山双剑峰》虽为山水名篇,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要求阻止战争、发展农业生产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巧借庐山双剑峰名字中的“剑”字进行形象生发、虚拟和演绎,从而创造了别具新意的艺术境界。诗的开头两句主要状摹双剑峰的奇姿异态。双剑峰“倚天”“高”耸,势凌“四面山”,可谓“英雄盖世”。一个“闲”字信笔迸出 ,则写出了奇峰无用武 之地的愤恨。这两句虽经艺术想象把山峰比拟为“三尺”剑,但却始终没有离开“形似”二字。三、四句则不然,它是继第一次联想和想象之后的又一次大幅度腾跃。诗人循着铸剑的原料——铁再次振动想象的金翼,设想如果双剑峰真是铁铸的,那么,在农业生产荒废的`情况下,这些用于征战的兵器就应该重新冶之于炉,制造出以利耕耘收割的生产农具 ,广散人 间,发展农桑,振兴国家。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诗鉴赏 篇4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

望庐山瀑布 篇5

董建琴

一、导入古诗

1、观图猜诗人,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同学们猜猜看,图片上的古人是谁?能说说你认识的李白吗?

2、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诗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外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一起读题。(生齐读课题)

3、认读“瀑”“ 庐” :同学们看瀑布。请跟我读准字音pù瀑布。我国有许多瀑布,李白在这里看到瀑布,你能读准这个名字吗? 同学们看地图,庐山就在中国江西省,在江西省的这个位置。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望”就是看的意思。

4、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写生字,感受古诗语言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注意把字读准,把诗读顺。(生自由读古诗)哪位同学能把古诗读准?大家注意听听他哪个字词读得特别准,待会请你评一评。2.学写“炉”“烟”“流”“银”

你们能把古诗读准,那你们有办法认出下面这4个生字吗?

先观察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书写要注意左窄右宽。你用什么好方法认识它们?(1)认写“炉”

加一加;用换偏旁法记住“炉”,庐山的庐,广字旁换成火字旁就是香炉的炉。师:这个方法非常好,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两个字。

(2)区分“炉”和“庐”,(师指导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看部首猜字义)同学们看,这两个字不仅是形近字,还是同音字。我们应该怎么区分炉和庐?

师:是呀,这两个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的部首不一样。你们看,广字旁的庐跟房屋有关。那火字旁的炉跟什么有关?

同学们,看部首猜字义,这是一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好方法,所以你们看“烟”的火字旁就说明这个字跟火有关,“流”的是三点水旁就说明它跟什么有关?那“银”字呢?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字,那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师板书“流”字

师:其他字都会写了吗?生点头,让我们一起来写一个吧!(师板书“炉”“烟”“银”字)(生书空“炉”,师提醒火字旁最后一笔撇变点;生书空“烟”,师边写边提醒注意大字最后一捺变成点。

(3)生练写生字,评价反馈 请你们在书本上写1个。让我们一起把这4个生字读读吧!同学们,生字宝宝回到古诗里了,让我们一起读顺这首古诗吧!(生读顺古诗)

3、师带读古诗,感受古诗节奏

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诗读顺了。老师也想读读这首古诗行吗?老师念的时候,同学们要留意老师哪里读得快,哪里读得慢。生:“飞流直下”读得快!生:“三千尺”读得慢!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注意到了老师读诗的节奏。请你们模仿老师的节奏,自己练习读一遍古诗,要注意快的地方读快些,慢的地方读慢些,把诗的节奏读出来吧!

4、男女生挑战读古诗,读准古诗节奏

同学们,就让我们来个男女生挑战赛!比比男生还是女生最会模仿老师的朗读 师:看来你们都是模仿高手!

三、想象画面,配乐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1、想象诗句画面

老师要送你们一件礼物。同学们看(师展示太阳图片)是呀,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从诗句“日照”这个词仿佛见到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请你们细心找找每行诗中还有哪些字词让你仿佛见到了怎样的画面?和同桌说说你找到的字词和画面,比一比谁找得多,说得好。

(1)想象1,2行诗的画面 ①认识“香炉”

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你看到的画面?课堂预设: 生1:我仿佛见到了香炉。师:你见到的香炉是怎样的?

生1回答:是烧香的香炉。师:是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图片。这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香炉,这就是香炉峰,你觉得它们怎么样呀?其实诗里面的香炉指的就是这座香炉峰。

②了解“生紫烟”

还有哪些字词让你仿佛见到了怎样的画面?(紫烟。)

这紫烟其实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其实这烟就是瀑布的____?(水雾)

师:同学们,太阳照在香炉峰里,瀑布的水雾轻飘飘地向上升,飘到空中,被阳光一照变成了紫色,多么美丽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用李白写的这句诗夸夸庐山独特的美丽吧!(生齐读“日照香炉生紫烟”)

③想象“挂前川”(师指导想象方法:读诗中的某些词语就能让我们想象画面。)

同学们,读诗中的某些词语就能让我们想象画面。请你用这种方法,说说还有哪个词让你仿佛看见怎样的画面?课堂预设:

“我仿佛见到瀑布像河流挂在山前。能说说诗句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这幅画面吗?(挂前川)师:你知道川其实是什么吗?(河流)师:对呀!你们看,地上的河流和“川”字像吗?

对了,川其实指的就是地上流淌的河流。远远看去,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流下来,就像把地上的河流挂起来一样。难怪李白会这样说:____(生齐读: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来到庐山香炉峰这里意外看到这样的美丽的画面,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想象3,4行诗的画面 ①感受“飞流直下”

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课堂预设: 生:我仿佛见到了瀑布流得很快!师:你从诗中哪个词想象到的? 生:我从诗中的“飞流直下”这个词想象到的。师:那你能用快速的语气读读这个词吗?

②抓“三千尺”,了解夸张的修辞手法 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师:三千尺到底有多高?你们猜猜看。(学生猜)师: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三尺就是一米,三千尺就是一千米。我们一层教学楼相当于四米,那你算算三千尺会有多少层教学楼?

来,我们一起看看庐山瀑布是不是真的有三百层楼那么高。你们看,其实瀑布没有三千尺那么高,这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3)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比如说《赠汪伦》里的这句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没有)这是用深千尺说明诗人和汪伦的情谊很深。瀑布并没有三千尺那么高,只是诗人认为 它很高很高。所以我们读三千尺要读得慢一些才能显得瀑布很高很高,跟老师读读这个词。(师带读 三千尺。)同学们看,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崖上飞快地流着,难怪李白会这样说:(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除了三千尺,诗里还有一个词说很高很高,你们能不能找出来? 生1:落九天。师:你知道落九天是什么吗?

生1:不知道。师:九天就是指天的最高处。是什么从九天里落下来?(生齐答:银河)

③想象“银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银河吧。银河指的是宇宙的星河,夜晚的时候,我们能在天空中看到它银白色的光。你们看,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里流下来,让人以为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怪不得李白说:(生补充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1)配乐抽2个学生读古诗。

让我们听着音乐读读这古诗吧!(生1读古诗)

你们听音乐的时候,想象着画面就能把这首古诗读美了!(再指名读)

(2)配乐全班有感情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边听着琴声,边有感情诵读这首诗吧!(生听琴声齐诵读古诗)

(四)背诵积累古诗,拓展阅读 1.背诵积累古诗(1)看图背诵古诗

李白写的这首诗这么美,我们试试背出来。你们和同桌互相背背吧!(生练习背诵古诗)(2)配乐有感情背诵古诗

这么美的诗让我们听着琴声,再把它背诵出来吧!(生听琴声齐诵读古诗)2.拓展阅读

现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也写了一首关于瀑布的诗歌!老师读一行,你们读一行,让我们轮流读读这首诗歌吧!(配乐师生合作朗诵诗歌)

(五)总结

教案--《望庐山瀑布》 篇6

【教材分析】

 《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本首诗体现了“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教学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烟、流、银” 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能把你学的古诗背给老师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古诗《望庐山瀑布》ppt1.介绍作者ppt2、2、出示课件ppt3一天,李白来到庐山游览,当他看到太阳照在郁郁葱葱的香炉峰上,峰顶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瀑布好像大河般高高地垂挂在山前,长长的流水像飞一样奔泻而下,真让人以为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一首诗 来——

(播放课文录音《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ppt3

(一)解读课题

1、大家齐读课题。

2、谁能加个词,把题目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李白望庐山瀑布)

3、读课题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 看出李白到庐山瀑布干什么?(生朗读时,强调“望”字)

4、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生朗读时,强调“瀑布” 二字)

5、指名朗读古诗,相机纠正读音,标注节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ppt4 ppt5 ppt6 ppt7

1、品读一、二两行诗ppt8、ppt9 a.课件出示: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 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气势磅礴“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b.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指导朗读全诗。

(通过评议,重点指导“生紫烟”的读法,要求读时语气舒缓,声音 又轻又柔,能让人陶醉在紫烟里。)

e.师配乐读,生闭眼边听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再用词句描绘自己所 看到的景象。

f.大家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边入情入境地诵读第一行诗。

g.你们平常看到什么东西用上“挂”字?诗中“挂”字是什么意思? h.观察画面,瀑布吊在山前像什么?

i.师描述:在紫烟缠绕的香炉峰上,一条白色的瀑布像河流一样垂 挂在山前,多么有气势!

j.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句诗,读时强调“挂”字。

(二)品读三、四两行诗ppt10、ppt11

1、指名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

(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3、(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象)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 下的壮观景象吧。

4、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诗句。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评读,配乐诵读等读好第三行诗,读时要求语 调稍扬,重点指导朗读“飞流直下”,要求读时语速快速而响亮,给 人以水流很快之感。)

6、“三千尺”有多高?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4米高,3千尺相当 于250层教学楼的高度。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 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

7、再读第三行诗,看看“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8、我们以前学过“银河“这个词,谁能说说”银河“是什么?

9、课件出示图片,描述“银河”:农历七月,在晴天的夜晚,天空 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 白色的大河,叫“银河”,瀑布看上去跟银河很相似。

10、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大家想一想,李白在哪一首诗中也展开想象,用到“疑”字?

11、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请同学们一起想 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

(朗读第四行诗时,要求语调平稳有力,带着神往的表情,“落 九天”要读出给人以瀑布很高很长之感。)

四、赏读古诗,深悟诗情ppt12ppt13

1、(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自由练读:现在,请同学们把自 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指挂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哪位李白愿意上来 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3、做诗人还应自然些,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

4、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 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 画。

让我们想象着这美景,再有滋有味地把它背下来。

5、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背诵整首诗。(看图背,齐背,赛背)

6、瀑布以它神奇的美感动着诗人,诗人以它神奇的诗句感动着我们。此时此刻,谁能够用上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练习书写生字:炉、烟、流、银

1、让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师生评议。

2、教师相机重点指导学生从笔画、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

3、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师生评议。

六、作业(自选喜欢的方式完成):

喜欢背诵的同学把这首诗背给家人听;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庐山瀑 布的壮观景象;爱好积累的同学课外再背几首古诗„„

附板书设计:

香炉 紫烟

见{ 瀑布 前川 雄伟壮观

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7

中文系:龙燕英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庐、瀑、炉、疑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生字;熟读成诵;理解诗意。

2、难点: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诵教学法;提问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瀑布?下面老师来读一首诗,是叶圣陶老先生的《瀑布》。

“瀑布,叶圣陶,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暗滩,又像阵阵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听了叶圣陶老先生对瀑布的描叙,你们觉得瀑布美吗?嗯,没错。瀑布确实很美呢!在古时候就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写了一首赞美瀑布的诗,这首诗共四句,二十八个字就把瀑布的样子和它的壮观气势描述了出来,那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学习古诗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本诗的生字。(教会学生“庐、瀑、炉、疑”等四个生字,并教同学们用这四个字分别组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诗歌朗诵,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把握朗读古诗的节奏美。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试着读读吧,要读准字音,读好古诗的节奏。

3、哪位同学想读给大家听听?(每位同学读完后老师要进行

评价并纠正他们的读音与节奏)

4、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掌握好节奏。

5、自由读。

(三)、精读古诗,培养美感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要是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其中美妙的画面那该多好啊!这就需要大家细细的去读读诗句,如果再读中遇到困难,你们就可以相互的讨论一下哦,也可以问问老师。

2、解析“香炉”、“紫烟”、“遥看”、“挂前川”、“银河”、“九天”等词语的意思,并请同学读一下,以加深印象。

3、下面老师让大家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大胆的去学习,咱们比比看谁能把这首诗描绘得最美。

4、请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多少说多少,注意适当地鼓励发言的同学)。

5、接下来,老师来描述,你们猜老师说的是那句古诗?

6、通过刚才的描述,我想同学们已经知道全诗的意思了,接下来咱们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诗中那几个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7、学生个人静静思考。(培养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8、全班交流讨论,结合李白的其它诗句如:“白发三千丈”,重点引导学生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再读古诗,体悟美感

1、经过大家刚才的讨论,可见诗人把这首诗写绝了,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美。请你带着这种美感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2、师生赛读。

3、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一起去观赏一下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给同学们展示一些庐山瀑布的照片)

六、课堂小结

望庐山瀑布改写 篇8

庐山顶峰——香炉峰上有一大块巨石,形似一尊香炉,在日光的照耀下散发出一阵阵紫气,弥漫并笼罩在整个香炉峰上。淡淡的紫意萦绕在庐山身上,给庐山增加了几分神秘的意蕴,仿佛真有一位仙人在山顶炼丹。

当我向她走近一点时,一抹浓浓的蓝色出现在我的眼前。哗哗的水流声也融入了我的耳朵。这不就是庐山瀑布嘛!一道白色的匹练从半空飞下,溅起无数的水珠,宛如喷珠泻玉。水雾弥漫在四周,折射出七彩的光晕。迷蒙的水气,使两边植物的叶子也湿润润的,水流冲刷着两边的岩石,发出闷雷似的声响。

瀑布如一条玉带飘扬在这悬崖峭壁之上。瀑布携着雷霆万韵之势,奔腾而下,好似穿越千尺的高空而来。气势磅礴又恢弘大气。恍惚间是那银河从那高高的九重之天落下。

庐山如果是一位美丽的仙女,那么庐山的瀑布就是她那美丽飞扬的丝带;如果庐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那庐山瀑布就是这画卷上的最灵动的一笔。

望庐山瀑布赏析 篇9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紫烟,日光照射水气反射出的紫色的烟雾。

前川,一作“长川”。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上,生起紫色烟雾,像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飞落的瀑布像长长的挂在山前。湍急的流水从三千尺的高处飞驰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从天而降。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景象,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怀。

“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一座山峰——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团团紫烟。一个“生”不仅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更为状写瀑布设置了雄浑的背景,也为下文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遥看瀑布”四字从结构文法上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从角度上看,又是写远处。而“挂前川”中的一个“挂”字维纱维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因距离远,视觉开阔,所以画面才会如此宏大而壮观:山上烟雾缭绕,山间白练高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从近处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下,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了岩壁的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迅猛。“三千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山之高峻。即使这样写,诗人仍然觉得还没有把瀑布的雄浑与奇异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以“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度渲染,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璀璨的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一个“疑”子,道破是诗人的想象,引人遐想,令人感到意味深长,无疑使瀑布增添了几分空灵、奇幻神奇的色彩。

望庐山瀑布赏析 篇10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译文及注释

译文韵译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散译

瀑布从高高的庐山上落下犹如万丈洪泉,远望长长的半山腰,紫气弥漫。

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

红日映照,恰似彩虹当空;天朗气清,如听到风雨声。

庐山到处是秀丽景色,水汽与烟云融为一体,更显出气象万千。

注释⑴湖口:即鄱阳湖口,当时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庐山,在今江西省。

⑵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⑶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⑷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⑸重云:层云。

⑹虹霓(ní):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⑺天清:天气清朗。闻:听到。

⑻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

⑼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上一篇:今年湖北高考作文范文下一篇:教学质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