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微课教学设计

2024-09-17

《沁园春·雪》微课教学设计(共12篇)

《沁园春·雪》微课教学设计 篇1

沁园春 雪

一、导入。雪,作为一种自然物,晶莹剔透,人们非常喜欢。那么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眼中,这雪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受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和心中的豪情。

2.解题:《沁园春 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二、疏通字词,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2、思考问题: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三、分析写景部分。

1、请大家齐读上阙,找出词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

前三句总写雪景,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千里冰封是静态描写,万里雪飘是动态描写。一静一动,静穆而又生动。

2、作者以“望”统领下面七句,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力的结晶,是用于抵御侵略的军事设施,它是伟大祖国不可侵犯的象征。

大河──专指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群山、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这里山和高原都是静止的,怎么会产生“舞”和“驰”的感觉呢? 这里既有视觉因素也有精神因素。

4、我们随着主席的视野看到的实景,你猜当时主席心里想到了什么景色?(太阳)

“须晴日”是等到晴天的意思,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由实到虚,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

四、分析下阕。

1、上阕绘雪景,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读词的下阕,思考:词的下阕写到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对我国古代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

2、那么诗人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如何? 肯定中指出他们的不足。

3、这五位人物哪一位在文治方面最差?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成吉思汗。其它四位都用了“略输”、“稍逊”,成吉思汗用了“只识”这个词。

4、那么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人物才是最完美的呢? 齐读最后三句回答。

今朝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五、齐读背诵。结束语:

古人说:文如其人。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始终如一地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军事家,他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作为诗人,他用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势,俯仰天地,独步古今,以豪迈的诗词展示革命领袖的雄浑气魄,以诗人的浪漫情怀书写宏大而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沁园春·雪》微课教学设计 篇2

A、激趣导入, 感情奠基。

通过一首小诗, 认知毛泽东同志。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他就是会写诗的红色领袖毛泽东, 他的诗词作品将古典高雅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结合, 残阳如血、战地黄花、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自是气吞山河的豪迈。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拜读他的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明确:本文是一首词, “沁园春”是词牌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B、诵读涵咏, 体悟意境。

一、粗读:

自由读这首词, 同时交流正音;

再读全词, 做到读音准确, 句读流畅。

二、听读:

投影图像, 配乐范读, 学生初步感受词中的豪迈意境和磅礴气势。

三、品读:

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词中用哪一句将上下阕联结在一起?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下阕:评论历史英雄

C、品析语言, 体会精神。

一、品读上阕“江山如此多娇”

1.上阕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江山如此多娇”?请你找出相关词句来品析。

师生互动, 描绘形象。

……

2.朗读上阕, 体悟“江山如此多娇”。

如此壮丽山河怎能不令人心生爱恋, 于是有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二、感知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下阕中引出了哪些为江山“折腰”的历史英雄?请你选择其中你欣赏的一位简要介绍。

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 对外抵抗匈奴入侵, 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

2.扫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结束纷争的宋太祖、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他们都是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 中华民族的天之骄子。而在毛泽东眼里, 评价却只有一个字? (“惜”) “惜”是什么意思?

一言以蔽之:战功赫赫雄才大略却文学才华欠缺文化建树不高。

“惜”能否改成“笑”?为什么?

明确:“惜”中有褒, 肯定他们的卓越再委婉批评其美中不足。

3.评古是为了论今。诗人点评历史杰出帝王的真正目的是要说什么?

明确:“俱往矣”, 千年历史就此作结, 历代帝王, 他们的风采, 他们的辉煌全都让这三个字扫入了滚滚奔流的历史河流中去了。

而真正称得上风流人物的还数当代的英雄人物, 谁?

补充写作背景并明确: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只有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4.再读下阕, 感受万丈豪情。

反复诵读“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体会其中的自信与豪情。

明确:好一句惊天之语, 那一刻思接千载, 那一刻洞悉未来, 那一刻豪情万丈, 那一刻傲视古今。“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意登上历史舞台威武雄壮的宣言, 无愧全词的点睛之笔。

D、拓展文本, 细数风流。

1.历史是何其惊人的巧合, 1925年, 时值国内军阀混战, 中国共产党处于点点星火之际, 前途漫漫, 何去何从, 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 登高远眺, 面对祖国河山, 心潮起伏, 切切追问: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时隔11年之后, 同样登高远眺面对多娇江山, 他无比骄傲地给出了答案: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历史的舞台从来不是谁的独角戏,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为了谁而停留, 只是一眨眼, 距离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也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放眼今朝, 说说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2.指名学生自由说说当代风流人物。

3.配乐《1492征服天堂》滚动展示当代风流人物:

胡锦涛、温家宝、袁隆平……

当他们的名字为全世界记起, 他们已经铸就了属于自己的风流一代。

E、全声朗诵, 激发豪情。

再次饱蘸着诗人的激昂慷慨朗诵全词。

【教学思考】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 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 应该是好玩有趣的。河北李君先生说, 理想的语文课堂, 是能让我摘得终生之金果的课堂。那金果就是敏捷的才思, 成熟的心性和文明的素质。浙江王崧舟先生说,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专家们的论述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通过语文学习, 我们的学生应该成为有语言、有灵性、有素养的知识者。由此,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书面文学语言的学习应由语文课承担, 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语文课完成, 学生人格的塑造与生命的树立也能在课文课上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文老师评价语文课堂是否获得了成功, 应该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进入了语言境界、情感境界和生命境界。

一.语言境界

一堂语文课首先要关注的语言是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 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才能把教材里“死”的书面语言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口语传授于学生。《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中的“激趣导入, 感悟奠基”就显示了教师含蓄幽默的趣味性, 一连串感情鲜明和意象突出的词语“红色领袖”“残阳如血、战地黄花、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千古绝唱”又显示了教师语文的激情四射与文采飞扬。让学生深受感染, 进入课堂的第一境界:语言境界。

语言境界的核心应当是文本的语言领会与语言鉴赏。本课例中用“读”贯穿教学过程, 在“粗读”、“听读”、“品读”、“朗读”中让学生通过诗歌语言进入诗歌意象, 感受诗句的形象美。课例中还十分重视对表达人物情怀的词语的再三玩味。“如此”“竞”“惜”“略”“稍”“只”“俱”“数”“还”, 这些富有质感与情感的词语支撑与贯穿着蕴含丰富的形象, 构成震撼千古的诗句, 展示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诗歌的语句与伟人的语言在天地之间激荡, 在师生的语言境界中生成。

二.情感境界

情感, 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 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 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 师生就会精神振奋, 心驰神往。

首先, 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 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 深受感动。本课例中, 教者先是对伟人进行小诗设问和富有情感的介绍, 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 特别是在分析内容中, 再三的示范朗读, 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入到“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那种豪情境界中。是的, 正是老师被这首诗感动了, 才能感动学生。

再者, 字字句句总关情。本课例中,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 不是为情而情, 也不是虚情、浮情。教学, 就是求其真, 教师扣准词句, 学生感受真情;师生真心倾泻文本, 真切领会词句中壮美的江山、崇高的境界、伟大的胸襟。文本的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 扣击学生的心扉, 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 引起悦耳的共鸣。

三.生命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现着色彩斑澜的世界, 传达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意和深刻的生命哲思。科学的审美认知首先是从尊重作者的生命个体开始的。文本中作者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责任感、独立人格等人文内容, 要求我们领会其中蕴含着作者鲜明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这样才是人文性的接纳。

我过去在上《沁园春·雪》时, 总有点儿心虚, 因为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心里琢磨: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们到底持什么态度?一贯的最简单的讲法当然是:惋惜。传统的讲授要求教师抠住关键词“惜”、“略”、“稍”, 来让学生明白: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主要还是肯定的, 至于惋惜, 只是“略略”、“稍微”罢了。至于成吉思汗, 欲抑先扬, 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雕射大弓”, 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教参的解说是迷糊的。对成吉思汗, 毛泽东哪里还是惋惜了?他分明就是否定。因为文中明明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只”, 还是“惋惜”吗?至于“俱往矣”, 简直就是全盘否定了历代所有的英雄, 这还是“惋惜”吗?

后来, 我让学生翻开了课本彩页的第一页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 让大家说感受到什么。一时间, 龙飞凤舞、霸气、豪气……不一而足。我又让学生仔细观察, 体会整个书写过程中的变化———激动、越来越激动、不可抑止的激动……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气作为文字, 先是扫射, 然后是激射最后是喷射。“只识弯弓射大雕”, 一挥而就, 再来一句:俱往矣!在特定的创作瞬间, 激情成就了一个傲视一切的“不可一世”的毛泽东。

只有这样的解读, 才是《沁园春·雪》最打动人之所在———因为这是毫不掩饰的至情至性的创作;只有这样解读, 毛泽东才能走下神坛, 走进读者的心灵深处;只有这样的解读, 《沁园春·雪》的文气和文脉才是贯通的, 文品和人品才能合二为一。

生命尊重的另一重含义就是老师的教学过程要实现对学生的理解、欣赏、接纳和尊重, 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独立的生命人格, 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尊重。从教师教学策略的层面上来说, 只要学生的感受有一定的审美依据, 我们就不能轻易的否定, 而应该大胆的予以肯定、赏识。

学生审美创新的火花都是在审美多样性中点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作为一个“受教者”, 而应该是一个“生命人”, 应该有丰富的个性、人格和体验。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是谓“生命境界”。

《沁园春·雪》的朗读设计 篇3

一、听读诗歌,想象画面

1.听男声配乐朗诵,想象诗中的画面。

提示: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想象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

2.听朗读,标示句中的音节停顿。

提示:一是注意句间的停顿,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标示。

二是长句中的意义停顿,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在层次转换处的停顿应该稍微长一些,如上阕前三句总写,然后“望”字总领,末尾三句写词人想象,三个层次间的停顿应该要比较明显,用“||”标示。再如上阕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前一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构成“总——分”两个层次,朗读时就需要在“||”处读断。

二、自读文本,读出力度

1.自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有力度,读时昂扬顿挫。

提示:全词要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望”“惜”处停顿,每节节奏可先慢后快,而后再舒展。

2.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3.第二遍,细读体味情感,注意节奏。

4.第三遍,在配乐中朗读进入情境,注意轻重、抑扬、抒情性。

三、点读诗句,边读边说

1.从妙词佳句上品味诗词——自选自读自品。

提示:如“顿失滔滔”的“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再如“莽莽”“滔滔”都用叠词,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2.从写作手法上赏析诗词——男生选读女生赏析。

提示: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字凝然静态,“飘”字轻盈灵动。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开阔,气势宏大。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山丘连绵起伏的模样,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3.从词人情感上体会诗词——女生选读男生体验。

提示: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使人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四、美读课文,集体演读

1.共同策划演读脚本,分配好角色。

男领 沁园春·雪

女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男合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坭(高昂)

男领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女合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坨(慢)

男合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齐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坭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合 惜秦皇汉武,?坨(低沉)

略输文采;(慢)

男合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领 一代天骄,

女领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坨(低,慢)

男女领 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坭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2.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要求读出轻重,读出起伏,读出缓急,读出真情,读出韵味。

在共同演奏的美好的朗读声中课堂学习结束,但好似意犹未尽,唇齿留香。正如余映潮先生说的“朗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沁园春·雪》这首富于情韵、朗朗上口的毛泽东诗词,通过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让学生感受了诗词魅力,提高了审美能力。课堂上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4

1、知识与能力:

⑴ 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⑵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分析词句表达作用的方法。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1、导语: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诗坛文苑,多有咏雪的佳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今天,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去体会一代伟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

2、播放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欣赏视频资料。进入情境。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自由有感情朗读词。体会感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问: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独立思考问题。

交流。

三、研读课文,分析体会词句作用

1、提问:

你认为《沁园春 雪》中哪些词句写的好,为什么?

2、组织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路:

⑴ 词句表面意思→

⑵ 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⑶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思路分析词句。

4、品析词句:

词句表面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发言。

四、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材料:

⑴ 介绍写作背景。

⑵ 播放诗词朗读录音。

2、布置阅读任务:

内容:自由选择其一。

步骤:独立阅读→小组交流。

3、组织各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读。

欣赏。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5

一、知识目标:

理解拟人、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词作中的恰当运用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

1、学习诗词精炼、形象的语言,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掌握本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懂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写法之妙。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熟读成诵,并从中更好地体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见识的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文学类群——“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滥觞,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宋太祖的咏月“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贯穿古今。他们几乎都是离乱之世的帝王,所作诗词格调高昂,气势雄浑。帝王诗歌中的意象阔大,全部意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而毛泽东诗词是继承创造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千古之下,惺惺相惜,所以才有毛泽东对曹操诗歌的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沁园春?雪》,来领略毛泽东的豪迈才情。

二、朗读品味

先合上书本,欣赏视频朗读。再请同学泛读和齐读。

三、把握词意

提问:这节课我们试着改变以前的上法,摈弃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这首词,好吗?

1、是否还记得我们学宋词时提到的,古体词上下阕的一般分工?

——上阕写景,下阕言情。

2、哪位同学试着用对偶句来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如: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山河壮丽;下阙纵论历代英雄发诗人抱负。

过渡:这样就把写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了一体。那咱们不妨先来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四、把握词景

1、有感情朗读词的上阕,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登高远望的伟人。

2、全词之景是由哪句话来总起的?——“北国风光”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6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 ”“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读《沁园春·雪》有感 篇7

把我们的心推向怀念的深处。

毛泽东, 你从雪地走回,

从韶山到井冈山,

从遵义城头到延安窑洞到北京。

从昨天到今天,

自从你走进了中国现代历史,

便使雪、纷飞的雪,

渐渐地融汇了中国大地,

融汇了世界关注的天空。

你的一声震撼,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便使雪、纷飞的雪,

飘走了千年来秦皇汉武,

成吉思汗立下的神坛!

雪, 仍在飘飞,

飘进了今天中国的城门码头,

你却继续向前,

一步一步向着雪的深处走去,

《沁园春·雪》备教手记 篇8

2012年9月,我应邀在南充“解读课标修订 引领现代课堂——全国教育名家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讲公开课《沁园春·雪》。此课的构思,是早就有的。上课前,我写过一篇题为《把一个图书馆某种书借光的味道真好》的随笔,介绍了备课过程。全文如下:

先破题。题目中的“借光”,不是礼貌用语的“借光”,不是“匡衡凿壁借光”的“借光”,而是说把一个图书馆的某类图书全都借出来了。

你体会过这种借光的感觉吗?

当然,说“借光”,实际上是指书架上放着的同主题书籍。不排除少数借出去了。

昨天准备会议,感觉很累。下午下班回来,没有吃饭,和衣而卧。后被女儿电话叫醒,她在悉尼批评我为何不回复她的微信。我以为到了半夜,结果一看表,晚上九点。我告诉她,你老爹今天准备会议,累了,下班回来没吃饭就睡觉了,下午主持开会,手机断网,因此不能接受微信。接完女儿电话,冲个凉,喝杯酸奶,可持续发展地睡。今天上午十点左右起来,吃了两个茶叶蛋,又蒸了一个花卷,喝了半斤酸奶,饭后,喝了一杯竹叶青绿茶。茶后,开车到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要讲《沁园春·雪》,想看看这家图书馆有哪些有关的书籍。

有22公里远。

到图书馆后,直奔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书架,一共找到20本我家里没有的有关毛泽东诗词欣赏研究方面的书(我家里有13本,其中有好几本这个图书馆没有)。这些书,我估计一般大学生中学生不大看(也许个别学生由于研究需要或个人爱好会看)。中学语文教师倒是有需要看的,但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师大约绝不会有人开车到这个图书馆(或学校以外的其他图书馆)来借这些书。你要是找到一个深圳语文教师会由于备课需要而到市里图书馆去借有关书籍,我从地王大厦顶上跳下来两次给你看。

很高兴找到20本书。而且这20本书全在一处放着。于是全部抱到读者座位翻看。打算都借回。可是,我的借书卡,是该图书馆主动优惠赠送(该馆专门给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免费赠送的“鸿儒卡”借书卡),每次只能借20本书。而我一直把以前借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续借留在手上(这本书我一直想买但未买到,可是我目前需要参考这本书),因此这次只能借19本。想想也好,那今天就在图书馆看完一本再回去。于是,拿起贺敬之当顾问、刘建屏主编的《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凤凰传媒集团2010年3月第2版)细看起来。毛主席诗词,我们这代人太熟悉了,当时发表了的,我们小时候全部背过,因此我只用了四五个小时,就将这本书翻了个大概,还做了一点笔记。坚持看完这本书再回家,原因有二。一是,想体会一次“竭泽而渔”的特殊快感。中国学术界,自古以来常用“竭泽而渔”,来形容有些学者做学问搜集资料时的“资料狂”状态,并以此表示对这种状态的激赏之情。我这次的行为庶几类似,只是我是“借光上课”。我担心如果这次不看完这本书,下次来借也许借不到,那就不“圆满”,不算“借光”。因此决定今天就地解决一本,把它就地解决了,就等于把这个图书馆中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著作都“借来”看了,这样,就是下次来借而借不到,也不会遗憾。二是,为了重温一下在图书馆坐下来看书的味道。

那味道真美。

上次在图书馆坐下来长时间看书,还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在华中师范大学念研究生,天天吃完饭就去泡图书馆看书写东西。1992年底研究生毕业以后,在珠海一所层次不高的高校工作了7个年头。那所学校图书馆,书的数量既少,质量亦差,因此我很少去借书,从没有在那个学校图书馆坐下来读四五个小时的书,更没有在学校以外的图书馆坐下看过书,总是借完书就走人。今天,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一气坐了四五个小时,快速读完一本书。这个图书馆,周边环境好,空气清新,图书馆里面人不多,座位相当充裕,很安静很安静。真是天堂。

《沁园春·雪》这课,原本去年(2011年)就已答应某单位邀请,今年3月在南京讲的,主办单位广告都打出去了,深圳市南山区有几位老师看见廣告后,竟专程跑去南京要听我这一课。可是讲课当天到会场,打电话给我,才得知我没有去成。我说别遗憾别遗憾,只要我不死,总能听到我这一课。

去年就答应要讲,可见至少大致讲法,早就在心里埋着。

我要讲的《沁园春·雪》这一课,对文本的理解,有独创的方面。独创到何种程度呢?这么说吧,大约的确全中国所有语文教师都没有这样理解过这首词,甚至所有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都没有这种理解。这种独创,也并不是我在看这些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书之后才有的,或引发的。事实上,今天借回的这些书我还没有看。但我敢断定,这些书中不会有类似我的理解的观点。已经看过的我自己书架上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书籍,也没有这种理解。我是特别喜欢这首词,经常琢磨它,还下载了多位歌唱家演唱的《沁园春·雪》在手机上,经常听这些歌曲,边听边跟着哼。喜欢久了,琢磨久了,于是意思就来了,或者说灵感忽然就来了。这正是我以前的文章引用过一个作家所描述过的情形:“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望着它……”但是,我对《沁园春·雪》的理解不仅一点都不怪异,而且合情合理,你要是听了我的阐释,说不定你会认为,我的理解,即使不是最好的,也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一种理解。

究竟是如何理解《沁园春·雪》的呢?暂时保密。

不过,去年9月,我在深圳一所市直属高中听课,课后和该校语文组评课交流时,曾详细阐述过春节后我将要在南京讲的《沁园春·雪》一课的新思路。我一讲完,该校一位很有个性的特级教师马上激动地发言:“从程老师的发言中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什么?是思路,是思维方法,是‘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讲语文的思维方法”。我觉得这位特级教师很敏锐,他的概括很好,好就好在把语文味教学法的精髓概括得很准确。

朋友们,读书啊!读书也就是一种特别的“借光”——也就是借伟人、名家的思想与智慧之光,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2012年9月1日

下面是我为准备《沁园春·雪》一课阅读的主要参考书:

(1)(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一卷·回忆与思考》,中国文联出版社。作者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第一人,世界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2)(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二卷·中国现代文学评说》,中国文联出版社。(3)(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三卷·毛泽东的诗与人生》,中国文联出版社。(4)(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倒数第二篇文章为《毛泽东诗词的哲理性和抒情性》。(5)(日)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十卷·中国文化传统探究》,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有多篇文章研究毛泽东思想。我讲《沁园春·雪》,其中毛泽东思想之重视主观能动性,来自本书研究《矛盾论》的启发。(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7)逄先知:《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8)张育仁:《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沈阳出版社。这本书写得很好!非常好!(9)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0)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学林出版社。(11)(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2)(英)迪克·威尔孙:《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3)(英)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4)(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用一个通宵看完这本书后,我坚定了按我的灵感思路教学的决心。(15)(美)斯诺:《毛泽东自传》,解放军文艺书版社2001年9月版。(16)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本书中冯友兰对毛泽东的著名评价,我搬上了课件PPT。(17)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18)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珍藏版),长春出版社。(19)吴振华:《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这是我从卓越网新近购得的书,翻阅时发现是一篇硕士论文扩展而成,主要内容是研究李商隐诗歌的虚词艺术。看完此书,我决定把《沁园春·雪》的虚词作为一个教学点。(20)繆钺:《诗词散论》,陕西师大出版社。(21)缪钺:《古典文学论丛》,浙江大学出版社。(22)曾大兴:《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河北人民出版。(23)曾大兴:《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中华书局。这两本书中介绍20世纪词学大家关于既要“词内看词”,又要“词外看词”的方法,印证了我“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方法的正确。(24)田克勤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5)丁俊萍:《毛泽东思想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6)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中华书局。本书是国内学者写得最有学问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专著之一。(27)吴海坤:《毛泽东与姓名艺术》,人民出版社。此书有趣。(28)杨英健:《跟毛泽东学写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9)唐得阳:《毛泽东的伟人气质》,中央文献出版社。(30)朱向前主编:《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读法》,人民出版社。本书的写法和结构,是国内学者写的毛诗词赏析书籍中最有个性的一本。(31)王灿楣:《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湖南人民出版社。(32)胡国强主编:《毛泽东诗词疏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3)徐四海:《毛泽东诗词鉴赏》,云南人民出版社。(34)万应均:《毛泽东书法鉴赏》,湖南人民出版社。(35)张义方:《不朽的诗篇——毛泽东诗词赏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36)丁三省:《毛泽东诗词精读》,文化艺术出版社。(37)董克恭:《毛泽东修改诗词赏析》,中国文史出版社。(38)蔡清富等:《毛泽东五诗词大观》,四川出版集团。(39)郭思敏主编:《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40)胡为雄:《毛泽东诗赋人生》,中央党校出版社。(41)龙剑宇等:《毛泽东的诗词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42)季世昌等:《独领风骚——毛泽东诗词欣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3)罗胸怀:《毛泽东诗词传奇》,新华出版社。(44)刘健屏主编:《新编毛泽东诗词鉴赏》,凤凰传媒集团。以上1-23种为自购书,其余是从图书馆借阅的。

虽然在我阅读的所有书中,都没有见到与我对《沁园春·雪》的解读相同的见解,但我还是要感谢这些书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国外学者的书,给我启发更多。国内学者的书,对我有启发的主要是研究毛泽东文化性格和文化悲剧的书。至于国内学者写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书,读多了,就发现好的不多,有的书满纸都是陈词滥调,抄袭成风,且搞不清谁抄袭谁。

像这样,50本名著一堂课的例子不仅于此。2011年12月20日,我应广东省教研室邀请,在广州面向全省1200多位中学语文教师主讲的大型展示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和同学们一起聊“天下第一朦胧诗”》,也参阅了50多本书。像我这样为准备一节课读这么多书,国内语文界怕不作第二人想。但有志向的年轻教师,不妨一年或两年,照着这方法讲一课,简单地说就是为准备一堂公开课,阅读几十本书。这样讲一堂公开课,等于重读一次大学。在你教学生涯的早期或中期,你这样做三五堂课,你的业务素质和功底,一定会有惊人的提高,到时你想平庸都难。

语文味是我的生命形式。语文味教学法要求把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文本主题相熔铸,打造出既来自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我把对毛泽东文化魅力的敬仰,对毛泽东英雄悲剧的惋惜,以及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由于有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在敌人的封锁围剿中能够逐步发展壮大的曲折经历的重温中,更加坚定了的对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意志与信心,融入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主题。因此教学具备语文味教学法独有的表现性,即抒情的感人的力量。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冷的教学,而是有温度的教学。现场听课的老师会发现,我讲这首词,有些地方讲得慷慨激昂,因为我是借讲这首词讲自己。我讲《沁园春·雪》,实际上是在用心吟唱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从当年的星星之火,到今天的烈烈燎原的悠悠心曲。根据这个新的教学主题,我把《沁园春·雪》一课的课题确定为“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毛泽东〈沁园春·雪〉之文化密码解析”。我知道,再多的参考书中,也不会有我这种对《沁园春·雪》的渗透生命体验的解读。我的教学思路,仍然是根据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确定的,即从“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四个层面对这首词进行教学。这四个要素既是内容性的,也是程序性的,且这四个要素的关系是并列中有层进。其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教学是重点,文学教学是美点,文化教学是亮点。前三个环节是“词内看词”,即所谓“就语文教语文”;文化环节是“词外看词”,即所谓“跳出语文教语文”。其中最新颖之处在文化环节,即通过《沁园春·雪》看毛泽东思想,看毛泽东的成功与失败的深层文化原因。

无论是2012年9月我在南充讲了120分钟的《沁园春·雪》,还是2012年11月我在深圳讲的虽不到40分钟然而气氛和效果反而更好的《沁园春·雪》,其宏观设计是一样的。整体思路如下:

【暖场】1.教师激情演唱马玉涛《沁园春·雪》开头片断。2.介绍作者生平:毛泽东经历简介——欣赏毛泽东年轻时的酷照(斯诺照)——欣赏毛泽东晚年画像(光芒万丈“人民万岁”)——欣赏毛体书法——读毛泽东最壮志气的经典语录——听一首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歌《东方红》。

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跟毛泽东学习用字

1.字形美:写景用字独特(北国、千里、万里、长城、莽莽、大河、滔滔、天公、高等)。

2.字音美:以“朝”的读音为例。

(二)析(领略文章之美)——跟毛泽东学习景物描写

(三)品(揣摩文学之美)——跟毛泽东学习妙用实词和虚词

1.实词:文采、风骚、风流,位置不能互换。

2.虚词:毛泽东诗词使用虚词的成就很高,请你从课文中的虚词中选择一例,略作赏析。

(四)探(探究毛泽东成与败的文化密码)

1.上片写景,写的是农村风光还是城市风光?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为什么不写城市风光?(明确: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问题,他当时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农村。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2.下片毛泽东评点了历史上五位杰出的皇帝,既说他们“略输”“稍逊”“只识”,一介武夫,那为何作者不寫文采一流的南唐李后主,就是写“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个皇帝呢?(明确:强调文治武功,但五个皇帝有四个是开国皇帝,主要是对武装夺取政权的肯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

课后,三位专家进行了评课。

广东省高中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老师评课认为,这节课知人论世,是一堂有思想深度、有个人体悟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值得老师们好好品味。王老师指出,我们不一定能上出这样的课,但这节课可以给我们许多思考。程老师自己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他激情饱满,精力充沛,教学语言富有鼓动性与幽默感。这节课是用大学的眼光来上的。从这堂课我们看到了一位很有思考深度、充满个性的学者教学之魅力。

《语文月刊》主编、华南师范大学陈建伟教授指出,这堂课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示,中国人读文章讲究知人论世,但少堂这堂课的构建是“以文知人”,带领学生通过《沁园春·雪》这首词,去了解毛泽东这个人,了解毛泽东的思想核心。在这堂课里,教师力图用自己的幽默来调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敢于阅读,敢于表现。这样的幽默、丰富、和谐、深邃、高雅,正是构成语文味课堂教学审美体系的要件。陈教授强调,从“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看,语文味教学是一种既有高端的营造,又有根本的追求,因而可以普及的理论与实践;“一语三文”既是教语文的一种顺序,也是学语文的一种顺序,既清晰,又现代派。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主编刘远老师听完这堂课,激动地用“震撼”两个字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刘老师指出,这是一堂非常厚重、非常厚实的课,超越了任何语文教师课堂上所生成和所呈现的对《沁园春·雪》文本内涵的挖掘,因而听完觉得非常震撼。刘老师说,这堂课充分地考虑了作为公开课、观摩课中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两类受众的需求,在发展学生的同时,给听课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文本以及进行课堂教学的视角,也就是省教研员王老师所说的“知人论世”,陈建伟教授所概括的“以文识人”。刘老师认为,这样的一堂课是在座的任何一位老师都上不出来,也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无法模仿的,只有教学境界达到比较成熟阶段的老师,人生阅历和已有的知识积淀达到很高层次的老师,才会上出这样的课。

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有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人的伟大在于它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但环顾四周,看看当下中国语文界,是否可以说,没有思想的芦苇,包括没有思想的名芦苇,太多了一点呢?中国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学普遍在平面滑行,缺少深度与思想,缺少智慧含量。许多一线教师,喜欢听完一堂课,不需要读什么书,也不需要动什么脑子,就能很轻易地照搬到自己课堂上去的教学法。这当然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就像在信息时代,我们大家都喜欢使用傻瓜相机般操作简单的电器一样。但使用教学法和日常操作电器毕竟不同。长期使用不需要读书、不需要动脑子的傻瓜式教学法,学生会越学越蠢,教师也会越教越蠢。而语文味教学法是要求教师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法,是能使学生和教师的智商、情商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是能够引导语文教师教有思想的语文的教学法,因而从长远说,也是解放语文、解放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法。

行文到此,我想起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过的另一句很深刻的话:“轻视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从这句话我想到语文。我用下面这句话来结束我这篇手记:

“轻视语文,才能成为真正的语文教育家。”

1《沁园春·雪》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 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 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 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二. 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 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四. 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 长城内外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望 大河上下 实 写 议论 :数风流人物,万里雪飘 山 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执教人:文家一中 刘俊英

师生相互问好。

师:老师想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 这么多;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 呀,这样少。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为什么?(生自由发言)其实诗歌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大家今后多读点诗歌,养成自己纯正的文学趣味。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的吟咏诵读、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翻阅、欣赏至少在首以上。泱泱诗国的甘露,滋润哺育了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学习诗词重在“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生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生:豪迈

生:气势磅礴

师:是的。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师(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

生: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师: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豪迈的感情。

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是的。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

生:停顿、重音

生:还有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很好,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

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师: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

生:千、万

师:为什么?

生:“千万”只有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

师:说得有道理,那除了这些,还有需要重读的字吗?

生:封、飘

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封”有冰冻、封闭之意。

生:“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说地不错。我们就按照理解把这三句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师: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

生:略

师: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师: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生描述略。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山舞银蛇,原驰腊象

生: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

生: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我觉得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

师: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她是挂在那里的吗?

生:人民大会堂

师:是的,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 雪》的肢体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

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生: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走进这首词,真正领会诗人当时的感情。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

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谁知道它是怎样发表的?

生:不知道。

师: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

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

生:惜……射大雕

师: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

生:略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知识很丰富。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毛泽东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文学才华

生: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

生:惜

师:“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生:这个字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

生:含有惋惜之意。

生:看出作者没有拜倒在前人的脚下,因为这样才能雄视千古,表现出诗人的自信。

师:从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

生:毛泽东

生:无产阶级领袖

生;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

生: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生:还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生: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师;同学们说得精彩极了,真是激动人心。那么,近几年呢?我们又有哪些震惊世界得成绩?

生:奥运会申办成功!

师:是呀,永远也忘不了那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得时刻!

生:我们历尽阻难,11月10日加入了世贸组织,

生:还有APEC会议得召开。

……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分角色朗读: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男、女领)北国风光, (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 (男领)惜秦皇汉武

(女领)望长城内外, (男齐)略输文采

(女齐)惟余茫茫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俱往矣

(齐)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 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微课教学设计 篇11

一、读出意境

按照宗白华在其所著《美议》里面所说:“艺术家用心灵书写、替山川代言,他在文字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协调,用协调构造灵境,这灵境也就是艺术之意境。”研究表明:当学习者在诵读某篇文学作品的时候,思维中会产生一个和文本相对应的意象活动,但是这种意象活动并不能和诵读的过程完全符合,它需要的是整体的把握,而不是单独词句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整段或者整篇的诵读感受更能达到意境领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沁园春·雪》这首词作时,便应当指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设计出多种手段以供学生诵读。比如可以采取配乐式的范读,可以采取自由式的朗读等,都可以说是感知意境的良好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到:这首词所押的韵角落在ang、ao等开口韵上,读起来能不自觉地做到声音宏亮、抑扬顿挫。整首词始于“北国风光”一句,接下来“望、看、引、惜”一路下来,一直到“还看今朝”结束,气势纵横,真有如长虹贯日之概。针对《沁园春·雪》一词,教师所设计的整体诵读感知环节,将听、读、感相结合,易于使学生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心理感悟可能,了解作品在意境上的独到之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辅导,比如标准字音的纠正、节奏语感的把握,这些要求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如果教师忽视,学生也是容易犯错的。

二、读出情感

当初步感知诵读环节完成之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到词作之中,读出情感。这里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明明是北国冬季之景,但是读起来却并不会让读者感受到苦寒严酷,反之却是充满豪迈力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接下来继续自由朗读,了解这种豪迈力量的源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抓住重点词汇诵读,感悟景物变化所带来的美感,生命活力与气势自然会突显出来。比如“望长城内外”,一个“望”字,读出挺拔昂扬的那种姿势,从上文开阔的视野,又深入一层,过渡到了一定的视觉高度,读者分明可以感受到眼前似乎有巨人在向远方眺望。而我们都知道:千里之外的景象,一双人眼是无法望到的,可以说这是心之眺望,视野之远,恰在心灵之远。此外,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里面的“舞”字、“驰”字;后半片的“比”字、“惜”字、“数”字、“看”字等,读后都能使人感悟到作者的自信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将严寒的北国冬季化作一股豪情,而不仅仅是冷酷。这种豪情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领悟的,学生只有反复诵读品析才能有所理解。这就像王先霈先生所讲的那样,讲解和沉思可以理解思想,但是只有诵读才能理解情感,只有诵读的过程,才能做到“心凝而形释”,才能“达于言意之表”。

在此环节里,诵读教学进入到核心阶段,在这个阶段,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它可以指导诵读的轻重缓急、它可以带领学生读出情感,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引导功能,做好相应的实践示范工作,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感悟作者的真实情绪。

三、读出文化

新课程标准里面说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吸取到优秀的营养,要让学生在文字背后发现思想、启迪智慧。

以《沁园春·雪》这首词为例,学生至少能够从历史背景、作者身份、北方环境等几个不同文化角度进行理解。当然具体选择哪个文化角度作为突破口,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比如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分析:无边的大漠、辽阔的草原、奔腾不息的河水,这本身就是一个产生诗情的地方,特别是在1935年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抵达陕北,中国革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到了1936年,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准备渡过黄河向东进发,当到达陕北清涧时,作者毛泽东登上山顶,欣赏风光、视察地形,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我们应该知道,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革命依然非常艰难,而对作者本人来说,身处陌生的环境,必然会有不适应之处,但作者用其坚定和乐观的精神,带领队伍一路向前,用实际行动阐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句子。了解了这些,学生对本词的诵读将会更有味道,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厚情感。

清代学者沈德潜曾经说过:“有第一等襟怀、第一等学识,方有第一等好诗。”沈德潜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毛泽东和他的《沁园春·雪》可以说非常合适。这首词作展示了作为诗人的毛泽东的内心世界,非常值得广大初中生在诵读时加以注意。

《沁园春·雪》微课教学设计 篇12

一、演唱者与作曲家

生茂、唐诃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资深的作曲家。他们创作的歌曲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士兵, 曲调优美, 琅琅上口,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尤其是这首毛泽东诗词歌曲《沁园春·雪》曾激励鼓舞了中国几代人的精神情感, 影响甚远。二位作曲家深悉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内在涵义, 以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 在诗词所提供的大背景、大意境下, 通过充满才华的艺术创作, 成功地演绎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容;再由歌唱家马玉涛以声情并茂的完美演唱和二度再创作, 使得这首艺术歌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久唱不衰。这首歌曲旋律与织体所塑造的是广阔的、壮观的、气魄宏大的艺术形象, 全篇布局合理, 情绪跌宕起伏, 节奏频繁变换, 与词的表现内容结合得十分吻合贴切。

因此, 在演唱之前我们要理解作曲者他们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该曲想要表达的意愿, 理解到曲作者创作的本源思想, 我们更易于把握作品的内涵。

二、演唱者与词作者

毛泽东诗词在现当代国际地位重大、影响深远, 可谓之中外独步, 古今绝唱, 几十年来, 我国和世界各国出版了英、俄、德、意、日、葡、匈、捷、朝、越、希腊、世界语等近20种文版的《毛泽东诗词》国内外发表与出版了许多研究毛诗的论文或专著以及评论界对毛泽东诗词诸多评价。《沁园春·雪》作为毛泽东多产诗词阶段产物之一, 是毛泽东前期借景言志诗篇中最为出色作品之一, 诗词精练, 艺术高雅, 气质豪放潇洒, 塑造了诗人革命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形象, 是同时代的其他诗词作家所不及的。《沁园春·雪》自问世以来, 迅速地赢得了亿万读者、作曲家的热爱, 它接连被谱曲, 并被移植到多种文艺形式中广为传诵。据可调查资料显示, 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 为《沁园春·雪》诗词谱曲声乐作品保留至今大概有十余首, 其中包含有独唱、合唱演唱形式以及艺术歌曲、戏曲创作体裁等。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 他所具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乐观主义是我们普通人不可比拟的, 演唱之前, 努力去感受毛泽东的英雄豪气, 去领悟他的诗歌的核心精神, 是唱好这首歌的基础。

三、演唱者与音乐作品

在演唱一首音乐作品以前对词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外, 对于作品本身的音乐形态一定要了解, 这是作为音乐表达的音乐基本要素, 也是音乐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的个性特征。我们来看看生茂、唐诃作曲的这首《沁园春·雪》。

首先, 在音乐旋律方面, 歌曲旋律开阔豪放、流畅优美, 曲调以诗词的语言声韵为基础, 旋律写作随着揭示诗词的情感变化而委婉起伏, 收放自如, 使听众在张弛有度的旋律变化中产生与歌曲情感一致的惯性心理与求异心理, 从中获得充分愉悦的审美情感。

其次, 在曲式结构方面, 音乐的曲式依照诗词的上下阙内容而定, 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乐曲的两个乐段是1-26小节和27-53小节;第二部分乐曲的两个乐段是54-77小节和78-87小节。整体结构紧凑精致, 每个一乐句、每个乐段都体现出“丰富而有序”的创作原则, 加之间奏的合理运用, 使情绪转换的契合点恰到好处。

其三, 在节拍节奏方面, 这首乐曲节拍和速度变换频繁。各种节奏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情绪特征, 对节奏的正确把握有助于准确表达音乐作品。

那么, 上述对作品的分析, 涉及到旋律, 曲式结构, 节奏节拍, 除此之外, 一首歌曲的速度与力度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化情况也一定要熟悉, 歌曲正是通过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来传情达意。

四、演唱者与乐器和设备

演唱者与乐器和设备的交流对于艺术歌曲而言, 最主要的是与伴奏的交流, 这个交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与读懂伴奏音乐, 与伴奏音乐的默契;二是与伴奏者的交流, 演唱者与伴奏者在演出过程中相辅相成, 共同完成作品的表达。首先我们看《沁园春·雪》中钢琴的作用。

(一) 钢琴伴奏的渲染作用

《沁园春·雪》开篇1-14小节, 钢琴就以舒缓、宽广的旋律和低声部的分解和弦琶音作为前奏, 把乐曲带入到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 引导歌唱者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和意蕴, 同时把听众引入特定的音乐环境之中;并在丰富的和声效果与音乐织体中烘托音乐气氛, 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和博大意境。

(二) 钢琴伴奏的承接作用

第53-57小节, 在“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之后, 钢琴密集音型的间奏展示, 运用联缀贯穿手法, 使诗词的上半阙内容与下面的结构自然过渡, 引出了宏伟、壮阔的“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体现了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三) 钢琴伴奏的对比作用

《沁园春·雪》的钢琴伴奏与乐曲在动与静、虚与实、疏与密、强与弱、明与暗多方面产生了丰富的对比与变化, 伴奏赋予了钢琴演奏以更多的对比性与独立性, 使得钢琴伴奏与歌唱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成为整首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 突出了歌曲的艺术品位。

(四) 钢琴伴奏的情感烘托作用

歌唱者是通过感情真挚的人声表达乐曲丰富的内心情感, 而伴奏者则是通过熟练的演奏技巧和情景交融表现力在钢琴上“唱”出感情, 无论从烘托演唱者的旋律还是情绪转换的和声效果和间奏的过渡, 钢琴伴奏都要与旋律、与人声达到水乳交融完美和谐的统一。

即使做好了上述四点, 也一定要注意与伴奏者的磨合, 多练多沟通。

与设备的交流对于歌唱者而言更多的是与麦克和扩音器的交流, 演唱者发出的声音传入设备, 设备将声音反馈回来, 演唱者要迅速调整自己与设备的关系, 比如距离、力度、气息等。

五、歌唱者与自我

歌唱者与自我的交流,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的借鉴与提高, 二是在演出当下对声音的调整与修正。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首先会听不同的经典版本。歌唱家马玉涛和殷秀梅是不同时期的歌唱家, 她们对这首作品都做了成功的演绎, 并留下了范本。马玉涛演唱的是女高音版本, 殷秀梅演唱的则是男中音的版本, 因而, 两者的演唱产生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相比较而言, 马玉涛的歌声更加刚健、

明亮、情绪饱满、高亢, 给人直抒胸怀之感, 其唱腔融入了戏曲的唱腔特色, 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殷秀梅采用男中音版本演唱这首作品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她的演唱更偏于叙述的感觉, 沉着稳重, 行腔自如, 气势磅礴, 有些部分还带有戏剧的韵味, 风格性很强。在熟悉前人演唱的风格以后, 自己不断总结出自己的演唱特色来。在具体的自己演唱过程中, 我们总是会认真分析自己演唱的状态是否合乎自我规范与要求, 在一首作品的演唱中, 我们不断在自我交流中完善作品的表达。

六、歌唱者与环境

每一个演唱者总是不断地在不同的环境中演绎作品, 不好的环境容易对演唱者形成干扰, 如果在好的环境中, 比如有好的音乐厅, 好的音响设施, 这时反馈到演唱者耳中的事比较满意的声音, 受到良性的影响, 演唱者可能表现更为顺畅。

其实, 每一位演唱者在演唱中都会有意无意的调整着上述各种关系, 但如果我们能主动的去把握和改善上述各种关系, 我们一定能更好的演绎一首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2]王润蕊.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品格[D].南京艺术学院, 2011.

[3]康婕洵.《沁园春·雪》五首独唱曲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没钱的日子下一篇:关于表彰2004年度综治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