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入地走进《沁园春·雪》

2024-07-18

更深入地走进《沁园春·雪》(精选11篇)

更深入地走进《沁园春·雪》 篇1

《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作者简介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更深入地走进《沁园春·雪》 篇2

霍伊尔状态由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提出, 其是一种富含能量的碳核形式, 对生命以及宇宙的形成至关重要。霍伊尔认为, 3个氦原子核 (α粒子) 在恒星温度下发生聚变反应形成一个碳核时 (该反应发生在重星球炽热的内部) 必须经过该状态。如果该状态不存在, 宇宙只会形成很少量的碳或氧、氮、铁等其他更高级元素。如果没有这种碳核, 生命或许不会存在。

早在1954年, 科学家就通过实验证实了霍伊尔状态确实存在, 但一直无法计算出这种状态。因为这种形式的碳仅包含三个连接非常松散的氦核, 它也从不单独“现身”, 只同碳的其他形式结伴而行。

科学家使用一种新的、经过改进的计算方法, 利用当今欧洲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巨人” (JUGENE) , 耗时一周精确地计算出几个核粒子之间的作用力, 计算结果同实验数据完美匹配。因此, 科学家确信, 他们计算出了这种霍伊尔状态。

德国波恩大学亥姆霍兹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乌尔夫·梅贝勒表示, 有了该计算结果, 科学家就能分析这种不稳定的、富含能量的碳核形式的每个细节, 最终知道它多大、结构是什么, 这也意味着科学家能深入了解宇宙中各种元素如何形成的整个链条。

未来, 科学家甚至能用该最新进展回答哲学问题。几十年来, 人择原理一直认为, 自然常数必须毫无例外地拥有确定值, 否则, 我们就无法观测宇宙。拥护该理论的科学家一直以霍伊尔状态为首要例子。

理课,让我们更有底气地走进课堂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区角游戏

我园实行理课制度,一是为让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差异的教师进行互助,对集体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二是为了不辱使命,让我们更加有底气、更加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无愧于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以及他们背后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为保障理课小组的良性运转,我们采取了如下具体做法。

一、形成制度,有根有据

我们拟定了《理课制度及要求》,从“出勤和时间安排”“发言和记录要求”“理课小组各成员职责”“考核和奖励”四方面对理课提出要求,明确各成员的分工:有理课组长、各领域理课负责人、各领域教学资源收集人,实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专责”的目标。学期中、学期末园部组织教学资源以及理课现场展示,根据两次集中展示的成果,评选出“优秀理课组”给予奖励,调动每位教师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优选“组长”,有条不紊

“理课组长”作为理课组负责人,是小组的领军人物。理课活动均为自主开展,活动能否有效进行,组长对研究内容的计划与把控是关键。组长应热爱教科研工作,有工作激情,愿意挤出时间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并带动大家一起研究。同时,幼儿园赋予组长一定的权力,如,组长有权对活动进行安排和修改,每周检查备课笔记和教学资源,期末参加教师的绩效考核。

三、制定流程,有声有色

为解决“如何理?理什么?”的问题,我们梳理并形成《理课活动流程》,概括为以下“三部曲”:

1.序曲——整体把控,统筹安排

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对所有课程进行讨论研究,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活动内容是否适宜?思考该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内容是否适宜,活动内容对本园、本班幼儿的适宜性。

(2)活动时间是否恰当?哪些活动内容应放在前面做铺垫?哪些内容放在日常活动环节,如,在早点时或散步时进行?

(3)活动资源是否需要调配或补充?如,哪些教学具资源可以进行共享?

2.高潮——逐课梳理,各个击破

对主题进行了解之后,便要按领域一一梳理,突出领域特点和一个“细”字:

(1)思考本活动内容在本年龄段、本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其适宜性。分析幼儿的前情经验,孩子的已有能力和经验是否具备?是简单的同水平重复还是有价值的挑战?并对比进行理论收集。

(2)活动目标是否合理?孩子是否跳一跳可以够得着?剖析重难点所在,商讨初步解决的策略。

(3)活动环节的细化:环节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可有可无、重复低效的环节?

活动的重难点体现在哪个环节?是否能得到解决?哪些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演示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4)教学资源的收集以及教学具的研讨和制作:制作什么样的教具?纸质还是电子版?多大合适?课件中是否需要的声音和圖像或动画?再如:某美术欣赏活动之前,要收集该作品的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专业人士对于该作品的赏析等相关资料。

(5)活动后区角延伸、领域渗透和家园合作。

3.尾声——反思回顾,达成共识

一周后,理课组长再组织一次交流:对上周实施的课程中有争议、有困惑的地方进行集体研讨、辩论,形成解决方案,给下一轮教师留下经验,更为学期末园本课程的整理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依据。

四、改变思路

1.亦理亦研——根据组内成员的不同情况确定重点

组内成员年龄、教龄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应采用不同的理课方式,确立不同的理课重点和目标。“理”是理清、理顺。尤其要帮助年轻教师理清活动目标、重难点、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特别是新教师多的理课组,更应该把重点放在“理”字之上。“研”是研讨、研思。每学期初确定几个教师们感觉难度较大或不易掌握的课例,定好时间,错开时段,大家轮流上,反复研讨,到学期末形成几个较为成熟的课例,周而复始,几个轮回下来,优秀的课例会越来越多。这样以“研”字为重点的理课形式,在老教师多的小组常态进行。

2.亦分亦合——同一主题下,各教研小组之间的互通互晓

“分”是指各理课组针对自身学科的特点进行各自的梳理,但同时必须要熟悉主题下各领域的课程内容;“合”就是各个理课小组之间的互通互晓:各领域理课负责人在小组活动之后集中,整合安排可以同时实施的课程,协调沟通需要共用教学资源的课程。

《沁园春·雪》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3.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4.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教学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今天我们就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受这位伟人的豪情壮志。

二、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诵。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2.品读前三句:

⑴ 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总写了—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⑵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

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3.品读分写部分:

⑴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⑵ 品读“长城”、“大河”几句。①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什么? 要点: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②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③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④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

⑶ 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①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比喻、拟人。

②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扑丽;二者义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

“ 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⑷ “长城”、“大河”利群山、高原的描写,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4、品读最后三句: ⑴ “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等待。

⑵ 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先让学生发挥想像去体会,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这儿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四、梳理、总结

总结这首词的思路与写作手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⑴ 修辞手法小结:

要点: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⑵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⑴ 朗读这一部分。⑵ 表达方式的特点。⑶ 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⑷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背诵这首词。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 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五、总结,练习

《沁园春·雪》改编 篇5

《沁园春·雪》古风古雅欣赏不来,看看它的改写版,看看你更喜欢哪一个。

一、普通改编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中国的北方,一到了冬天,就别具一种风光。仿佛在一瞬间,有一双万能的手,把天地妆点成一个冰雪的世界。到处都是冰在生长,到处都是雪在飘飞,到处都是满眼的纯净透明。似乎整个空间凝固了,时间也因此而停滞不前。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由得忘记了你自己,仿佛你就是银冰,你就是那雪,你早已成为那冰雪的一部分而与这个纯白的世界融为一体,直到那春雷来把你唤醒的那一刻的.到来。

你就放眼去看吧,那长城的内外,绵绵数千里,你再也看不到第二种颜色。只见一片苍苍莽莽,向着远处延伸,延伸,直到那山与云、与天再也无法分开了,你看吧,平日里,那波涛滚滚的黄河,此刻也停止了它的喧嚣,不见了一层浪,不见了一丝波纹,它只是沉默着,沉默着,仿佛一个思想者,在积蓄着他浑身的力量。你看吧,苍茫的天地间,群山蜿蜒,仿佛有数不清的银色小蛇在欢快起舞;高原起伏,又有无数的巨象在尽情狂奔。好像要和那全能的老天一比高下。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二、网友改编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考试忙忙,

大河上下,

疾书梭梭。

龙飞凤舞,

皱眉思考,

欲与圣贤试比骄。

须晴日,

看考生匆匆,

分外慌忙。

考试如此多焦,

引无数考生尽通宵。

惜秦皇汉武,

胆子太小,

唐宗宋祖,

不得不抄。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最后只把白卷交。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通通补考。

三、周立波改编

沁园春·堵

举国上下,千里堵车,万人送礼。

望城市内外,车辆滚滚,

公路上下,堵车滔滔;

能力没有,官职不大,欲拿送礼试比高。

须现钞,加中秋月饼,分外孝道。

权位如此多娇,引无数官员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闻所未闻;唐宗宋祖,见所未见。

一代清官,包公海瑞,只识办案为民情。

《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篇6

一、导入

我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了本此作者毛泽东,并在黑板上板书重要信息。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明确了当时共产党虽很弱小,但却站在抗日的最前线,并列

举当时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例子,更加体现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的时代先进性。

2、对本文的重点字词进行点拨。

3、罗列问题,并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我在讲毛泽东观北

国风光这部分时,提问:“长城”,“黄河”两景物与词中哪两个词对应?根据我对词的理解长城应对应“千里”,而黄河应对应“万里”,因为我认为黄河要比长城长。但同学们却提出反义,他们认为应是“万里长城”,这样符合语言习惯。我听后进行了思考,我觉得学生们的理解应该更好一点,因而我主动给该板书,并对提出反义的同学提出表扬。

4、最后我做出总结,表明这首词的中心,然后下课。

三、教学反思

1、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地,与学生互动的也很不错,课堂气氛良好,同学们通过这

首词不仅了解了北国雪景的美丽,也领悟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博大胸怀与非凡的自信。

2、本课略显不足的是同学们未能从词中感受到北国风光的震撼,但毕竟对于生在南方的孩

子们是很难理解的。

3、如果再让我上一次本课,我会准备多张北国雪景的图例,以此来让学生们来了解北国风

《沁园春·雪》检测题 篇7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略输(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 ) 顿失 tāo tāo( )

江山多 jiāo( ) 一代天 jiāo( )

3.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 惟余莽莽( )

A.只有我 B.只剩 C.只有

(2) 惟余莽莽( )

A.景色迷茫 B.草木茂盛 C.无边无际

(3) 顿失滔滔( )

A.立刻 B.停顿 C.安顿

(4) 须晴日( )

A.必须 B.须要 C.等到

(5)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A.弯腰 B.折服 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

(6)稍逊风骚( )

A.文学才华 B.妇女举止轻佻 C.指“国风”《离骚》

4.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_。

(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6.《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8.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9.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1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12.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2月

13.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词与《沁园春·雪》都描写了雪景,都有_________的气势,_________的风格。

15.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阕_________,下阕_________,而《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_景,《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在气势上比《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略胜一筹。

16.这首词描写_________的一个场景,表现_________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沁园春·雪》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17.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连标点在内不超过30个字)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四、写作训练

18.请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这幅北国雪景图。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1.qìn mǎnɡ ɡuǒ zhé shū xùn hán zhāo

2.装 滔滔 娇 骄

3.(1)B 点拨:根据语境,“余”在词中应理解为“剩下,剩余”。

(2)C (3)A (4)C (5)C (6)A 点拨:“风骚”的本义是国风、《离骚》,本文章中特指文学才华。

4.(1)毛泽东 词牌名 题目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1) 对偶、夸张 (2)比喻、拟人

6.D 7.D 8.C

9.《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文学才华

10.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11.D

12.嬴政 刘彻 李世民 赵匡胤

简述看法(略)

13.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4.雄壮、豪放

15.写景、叙事、南国雪

16.行军、工农红军、祖国山河的壮丽、豪情壮志

17.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最后演变成京剧。

或京剧是在徽剧融合汉调、秦腔、昆曲之后,逐渐演变而成的

读《沁园春・雪》有感 篇8

寒风咆哮,卷集着飞雪旋转、翻腾,这是冬的声音。放眼望去,大地都披上了银装,天空摇身一变成为纯洁无瑕的少女,拔下一根羽毛化作漫天飞雪,她轻轻一吹――山崖上闪烁着冰晶,像一根根晶莹剔透的象牙,一切美景尽收眼底。

雪花和着风,钻进土里,掉进池塘,飘到树叶上,大地也被她覆盖。这雪花又如粉尘一般,堆在一起,高原像许多白象在奔跑,群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条条山脉连绵起伏,弯曲扭动,尽管身上的雪花越来越重,它仍然坚持前进,身姿像男子一样矫健。

由于雪花的掺和,河水不再哗啦啦地流淌,而是停下了她急促的脚步,在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河水不再波涛滚滚,而是把舞台让给那鹅毛般大的雪花,给她一个好归宿……

雪花开始了她的表演:时而像撕裂的棉絮,纷纷扬扬;时而像一捧面粉,在空中飘扬;时而又像鸟的绒毛,打着转儿地往下落……雪花的情态真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啊!

等到雪后初晴,红日升起,群山像害羞的小姑娘,绕着半山腰出现了一圈红晕,泛着淡黄,显得格外迷人。

背过的雪就像诗中写到的一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沁园春·雪》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 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 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 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二. 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 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四. 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 长城内外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望 大河上下 实 写 议论 :数风流人物,万里雪飘 山 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思路】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初,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因为本班学生与其他农村中学学生一样,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加上大多数学生未掌握学习方法,因而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胸怀、气度和思想感情外,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归纳欣赏诗歌的方法,从而学会欣赏诗歌,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词作形象;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把握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诗歌;通过想象对词作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品味语言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学习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作的意境;理解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相关内容(雪景,背景资料,毛泽东生平介绍等),制作相关课件。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毛泽东生平的资料。【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导语引入

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

2、介绍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听写后评价:莽莽

妖娆 稍逊风骚 折腰 红装素裹 2)指名朗读诗歌,全班评议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3、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词作意味,然后交流,师作点拨指导,明确词作大致内容。上阕 描写北国雪景,下阕抒情、议论。

三、研读课文,深入赏析 一)赏析上阕:

1、提问:上阕是怎样写雪景的?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读上阕后,选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发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明确:

上阕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引导学生详细分析上阕(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

①前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提问: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这三句话描写的画面。学生发言后引导明确互文的用法。

②齐读中间七句,提问:这几句是由哪个字统领出来的?试对这几句话作点赏析。学生发言后师指导明确:“惟余莽莽”与“雪飘”相照应,“顿失滔滔”与“冰封”相照应。这七句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体现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象,正能展现祖国的伟大形象。“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几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的活泼奔放的气势。

③自读后三句,思考:这句是实写还是虚写,从那个词可以看出?写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交流后是知道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写出雪后景象的娇艳,多姿多彩。

3、引导学生总结写法:先总后分、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4、自读上阕,加深理解并练习背诵。二)赏析下阕。

1、提问:下阕写了几层意思?学生齐读后思考,然后交流,师引导归纳

明确: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详细分析下阕(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一下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师检查指导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然后引导明确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3、自读下阕,练习背诵。三)、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提问,全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的?你又学到了什么?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明确写法:借景抒怀 四)、齐读本词,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运用本课学到的赏析方法,赏析毛泽东《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3、写一段文字,描写自然界的一种景物,如梅兰竹菊、风雨日月等。注意运用本文学到的至少一种写作或写景方法。【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山河 先总后分

“北国风光”—“望”—“须”

化静为动

虚实结合运用多种修辞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抱负 借景抒怀

过渡—“惜”—“俱往矣”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尝试:

一是尽量少的对诗歌进行零碎的分析,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整体的品味、感悟。

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教学中的听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意境、感情。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二是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赏析句子、体味写法都是为了指导学生今后的阅读或写作。让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并且会运用所学方法独立阅读;让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并且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所谓“授人于渔”就是这样。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11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上一篇:课文《金色的草地》教案下一篇:川师小自考团体社会工作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