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农村

2024-07-13

深入农村(通用12篇)

深入农村 篇1

城乡发展不协调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之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作为农村人口和农业用地占比均超过6 0%中原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尤为突出:近1 0年来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仅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5 5%, 且呈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剧, 2007年农村人均年收入3587元, 仅为城镇人口的33%, 远远低于70%这个国际警戒线。正如温总理所指: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差距, 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升级为农业强国已成为我国奋斗的目标, 关注的焦点。探究农村金融支持,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是产业发展的血脉,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没有金融的系统深入参与就无法完成。但由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 各金融企业为规避风险、追求商业利益, 对县域经济和农村领域的金融服务逐步弱化和萎缩。加上我省长期以来在二元经济体制下, 侧重对工业扶持, 财政反哺农业不足等原因, 致使农村资金需求与实际投入量存在更大的金融缺口,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Goldsmith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 (FIR) 测算, 我国农村的资金投放量严重不足, 2002年农村理想资金融量与资金实际投入的缺口达4931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必然会更大程度的束缚我国“三农”的发展。按照国务院1996年金融体制改革规划, 宏观上我国农村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 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格局, 即农村信用社, 农业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同时邮政储蓄和民间融资也相当活跃。然而从现实层面考虑, 金融机构由于经营目标和资金实力等原因, 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金融服务, 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支农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低, 农村资金供求紧张, 农户贷款难问题突出。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农村金融缺口的成因

1. 三农的自身弱质及财政反哺农业不足。

三农自身处于弱质地位, 对三农的投资风险大、回报率低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趋利性使投资流动方向具有明显的利润导向, 农业自身积累不足, 不能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甚至还会引起资产、劳动力等要素的逐渐向非农业的转移。三农资金无法得到保障, 甚至农民有限的收入中仅有1 0%左右作为生产性支出。农业具有周期长, 受气候影响大, 收益相对低下的“弱质性”, 致使农村信贷市场风险大, 就其收益而言,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制度, 虽然农村信用社获得了一定的利率浮动权限, 但并没有真正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 现行的支农贷款利率6.5 3%, 与农村贷款盈亏平衡点利率8%~1 0%相差甚远。正是由于高风险与低收益的不平衡, 制约了农村放贷的积极性。长期以来,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资金主要从农业汲取, 造成农业先天发育不良, 自身无法形成基本积累。另一方面, 财政、工业支农力度不够。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由1 9 7 8年的13.43%下降到2003年的7.12%, 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远低于2003年农业在GDP中占比14.6%的比例。自2004年开始,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有上升趋势, 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来讲, 支农资金的投入增长结构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

2. 支农的金融主体缺失, 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自1998年以来,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向大城市转移, 县及县以下金融服务网点大幅减少。农业银行支农力度也随之减弱, 上世纪8 0年代, 农业银行承担主要的信贷支农任务, 其全部贷款9 8%集中投向农村, 从1 9 9 8年农业银行开始逐步收缩在农村的经营网点业务, 到2005年, 农业贷款只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 9 0%以上的贷款是粮棉油等国家重要农副产品的收购资金贷款, 在支持三农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目前能够向农村提供信贷资金的只剩下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近年来, 每年经金融系统流出农业的资金至少三千多亿。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原因主有要以下几个方面: (1) 自1998年商业银行实施信贷授权制度以来, 基层银行贷款权限逐步缩小, 在不良资产占比过高的地区甚至取消县级支行贷款发放权限, 成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 (2) 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 截至2 0 0 4年底, 全国邮政储蓄存款金融已达1.0 8万亿元, 其中7 5%为县及县以下吸储, 省级以下的邮政储蓄部门新吸收的储蓄存款几乎全部上划到国家邮政局进行货币市场或商业银行, 很少流入农村。

二、完善我国农村资金投入机制

1. 确定合理的支农贷款利率水平。

要想把资金引向农村, 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在于实施合理的利率水平, 让发放支农贷款的金融机构有利可图。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 5%左右,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也就维持在5%~7%间。在目前农村小额贷款成本3.5%左右的情况下, 贷款利率在8%~1 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可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作法, 由政府提供一定范围内的利率补贴。另外, 通过合理的利率, 可吸引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到农村。

2. 构建风险补偿机制, 降低支农贷款准入门槛。

构建银行业机构和农户互相信赖的信用体系, 破解“贷款难, 难贷款”的突出矛盾;同时, 大力推广“联保贷款”方式, 让农民自愿组成“经济共同体”, 以共同经济实力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 确保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对规模较大的项目投资, 鼓励多个信用社进行联合, 形成“社团贷款”, 解决单个信用社不能满足大产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矛盾, 增强信用社的放贷能力。另外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完善贷款抵押、质押制度, 降低农户贷款门槛。

3. 建立和完善国家财政支农政策。

目前支农贷款是一种低效率的行为, 国家应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措施, 对农业贷款实行免税与贴息政策, 加大专项资金补贴;参照国外政府支持发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 分层次、分险种建立和完善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 将支农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的创新活动, 加大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与司法环境。

参考文献

张锦:农村资金投入机制探讨.河北经济日报, 2007.6.4张锦:农村资金投入机制探讨.河北经济日报, 2007.6.4

深入农村 篇2

中共洪湖市委 洪湖市人民政府

2010年第1期 ——经济建设

近两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起点规划、多元化投入、一盘棋统筹、大规模推进、全方位创新,取得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洪湖片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市经济发展加速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整体改变,党群干群关系有效改善。预计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2.8%、11.7%和10%。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与强力推动,得益于省直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也得益于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协作与艰苦奋斗。

2010年,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面貌“三年取得明显变化”的最后一年。我们将牢牢把握全省大力实施“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的机遇,坚持以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扩大范围、加快建设、推动发展、创新机制”的总体思路,持续深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试验区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目标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基本覆盖、环境整治基本达标、乡风文明建设与民主管理基本到位。具体而言,洪湖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突出纵深推进和经验推广,努力实现由注重抓试验区向推进区内、区外发展并举转变。以抓好“三镇”、“三村”建设为重点,推动新农村建设由原试验区向扩面乡镇拓展,由路边向纵深推进,由区内向区外辐射。“三镇”即扩面乡镇(府场镇和螺山镇)、试点镇

(乌林镇)、中心镇(峰口镇);“三村”即20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村,15个相对困难、比较偏远村,7个非试验区乡镇试点村。切实加大府场、螺山和乌林镇建设力度,力求尽快达到试验区建设水平;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全面提高、三年验收达标”的目标,努力将峰口镇建设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示范镇、产业发展的先行镇、体制机制创新的试点镇;高标准推进20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村建设,打造国家级亮点;以15个相对困难、比较偏远村和7个非试验区乡镇试点村建设为重点,带动汉洪公路沿线乡村及仙洪公路沿线第二批试点村综合环境整治和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壮大实力和培植后劲,努力实现由注重抓基础设施建设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并举转变。在继续抓好洪监高速公路、洪湖港、15万亩土地整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同时,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推动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实施粮食产业提升、水产富民和畜牧业振兴工程,加强特色优势板块基地建设。二是加强洪湖经济开发区、府场经济开发区、新滩新区、乌林能化并举产业园等四大园区建设,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三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四个一批”工程,重点推进洪湖水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闽洪水产品原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加快“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瞿家湾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乌林温泉国际度假区及“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五是积极推动农村集约规模经营,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突出改革创新,努力实现由注重抓集中投入建设向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举转变。在推广整合资源、捆绑使用,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等成功经验的同时,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健全推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一是积极争取成为国家财政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联系点,探索培育乡镇城投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完善农村道路、水利、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长受益。三是加快螺山镇中原村试点中心村建设,建立村镇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效,确保常抓不懈、长治久洁。四是加强村级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以钱养事”机制,探索建立农村新型服务机制,切实抓好农村公益性服务。

深入探析农村小学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教育观念;专业;美术教育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

通过笔者的自身教学经验与探究发现,在农村小学内的专职美术教师非常少,一般是业余或兼职美术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或学习,其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较薄弱。这样的美术教师所进行的美术教育成果是非常不理想的,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真正学到美术知识。

2.专业美术教师任务繁重,教学方式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也使这些具有专业美术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课程较多。这样的教学很难使教师花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与教学备课,只能以课本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由于专业美术教师较少,课程繁重,这也使美术教师无法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改进,学生学习美术只能是单纯的理论学习,没有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难以有效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策略

1.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通过新教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理念,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应积极响应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与艺术教研组,让美术教育能够以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进行。而通过小组与教研组的成立,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积极进行美术教学活动,让美术教育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不是将美术视为课程负担。

2.引进专业的美术教师

通过以上笔者对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资源薄弱这一现状,学校方面可以大力扩招具有专业水平的美术教师。同时,学校还可以进行一些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解决由于专业美术教师缺乏,无法进行教学方式改革这一问题。并且,具有专业水平的美术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与教学。

3.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进行美术教育

农村教育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城市教育,但其美术学习环境极为优越。对此,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写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美术理论教学,学生可能还无法在实际中运用,只能照本宣科。教师带学生外出写生,指导学生将身边美丽的事物画在纸上,不但能够有效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当然,美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写生,外出写生时划分区域,一部分学生画花,一部分学生画树,一部分学生画山……把这些画花、画树、画山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给予表扬。然后再对学生作品中不足的地方进行讲解与指导。通过这样的美术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自身经验与教学探究的所有分析。农村小学美术有效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掌握技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故而,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明宝.当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科学大众,2006(09).

[2]陈倩.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2).

[3]王学芳.小学美术教育的误区及其调适解决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7(06).

汪洋:不断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篇4

汪洋深入重庆巴南区等地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对重庆生猪交易、土地复垦及交易进行了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健全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交易和运行规则,加强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农村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有序规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强化和完善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努力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规模经营的需要。要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汪洋强调,深化农村改革,要着力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保障集体的土地权益,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要扎实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发挥供销社系统完备、扎根农村的优势,努力打造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深化农垦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其经济活力和影响力,为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和维护市场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座谈会上,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孙政才的委托,市长黄奇帆介绍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改革的情况。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深入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扎实推进“四化”同步和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这些年,重庆按照国发3号文件要求,扎实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要素配置和人口转移流动“五个一体化”,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重点推进了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地票”制度改革、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努力使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下一步,重庆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改革探索,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努力为全国农村改革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深入农村 篇5

满,突出的问题就是表现在民主管理方面。

一、村务公开的不细致、不透明、不能按党委、政府的规定要求公开

村务公开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落实好村务公开工作,xx镇党委、镇政府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规范民主决策机制的实施意见”。我镇大部分村都能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意见要求认真落实,涌现出了上东廓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好的典型。但是也有的村不能按照党委、政府的规定要求公开,村务公开的不细致、不透明。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就是原xxx村党支部,原xxx村党支部书记周士翠任职期间,坚持每月向本村村民发放一张明白书进行村务公开,这似乎看起来非常民主。实际周士翠坚持每月向本村村民公开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上届党支部、村委会多年历史遗留的问题,而本届党支部、村委会应该向本村村民公开的事项没有公开,而不应该向本村村民公开的事项反而公开出去了,即使应该公开的事项也不全面细致,使群众不满干群矛盾加深。

二、工作不严紧、民主程序执行的不到位

在决定重大问题上工作不严紧、民主程序执行的不到位,这是大部分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凡是在村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村都是由于工作不严紧、民主程序执行的不到位造成的。在有的村“两委”开会只说事,不履行民主表决程序,所决定的事项会后“两委”成员之间产生分歧。有的村开村民代表会,不说清要表决的事项,就让村民代表签字,最后连签字的代表都不承认所签字的内容,造成干群矛盾升级,社会不稳定因素突出。去年我镇xxx小学校出租一事就是一典型的例子。xxx村在小学校出租前村委会召开过一次村民代表会,会上只说将小学校准备出租,租金多少,租期多长时间并没有讲,会后村委会以签到领钱的方法让村民代表签了字,小学校出租合同签订后村民以没召开村民代表会、价钱低为由进行了长达半年多时间的集体访。

三、不严格履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

不严格履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这是在有些村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群众上访,反映村干部问题的直接动因。有的村不出问题不请示,出现了问题才想到了请示,把党委当成规避问题矛盾的挡箭牌。如去年xxx村樱桃、白地承包问题,在没有召开村民代表会的情况下,原村党支部书记xxx、原村委会主任xxx在事先得知中石油占地信息的情况下于2006年4月18日、19日分别与村民xx、xx、xxx签订了xx地、白地承包合同,由于这3户在签订合同后连夜在地理突击栽树引发村民注意和不满造成村民集体上访,在此种情况下原村党支部书记xxx、原村委会主任xxx才想到了向党委请示,想以事后请示的办法规避干群矛盾,结果使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使矛盾升温,造成的不良后果难以挽回。再有就是随意处置集体资产问题。xxx村原村委会副主任张x在未经村“两委”同意的情况下,私下答应村民xxx,将xxx村北大院种植的青贮收益xxx元的一半分给xxx,并用支票换现金xxx元,现金交给村出纳员xx,xx给张x开据一张z奶牛场交来青贮款xxx元的发票,张清将xxx提供的xxx元收据转交给xxx农场;这种一言堂、违反财经纪律的做法,群众反映强烈,造成群众多次上访。

四、对村里用人、用工问题反映强烈

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用人管理制度,存在随意性。还有的村干部由于在换届选举中许过愿,通过安排用人、用工来还愿。群众对有的村干部按远近亲疏来安排用工意见非常大。

五、对集体资产缺少监管、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对集体资产缺少监管,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续,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这是群众意见比较大,也是造成群众上访的一条重要原因,如xxx村xx厂、xxx厂设备的流失、就是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造成的。xxx村在村内搞基建过程中,至少有xx立方米的板材不知去向,水泥等建材也有大量丢失现象,造成群众多次上访。分析其原因就是没有出入库手续,其根本就是由于管理制度缺位造成的。

六、对集体应收取的资金缺乏规范性管理

如xxx村青储款的问题,是新世光公司直接对xxx村集体付的款,可这中间由xxx村原村委会副主任张青直接将14214元的支票交给江太福,并用倒票的方法换取7107元现金,由张青交给村集体。不难看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缺乏规范性管理。

七、对合同协议签订的权限管理缺乏规范,应由集体签订的合同由个人签订。

深入农村 篇6

1. 农村普法的难点

1.1法律价值观取向不够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阴影难以磨灭,农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受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的侵蚀和影响,部分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宗教意识很浓,封建迷信盛行。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变化,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有部分农民的封建思想不易消除,平时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普遍存在,遇事凭传统习惯、不能正确运用法律处理。“法”的意识十分淡薄,这给农村普法造成了一定困难。

1.2地理位置的影响 受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尽管近几年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乡村道路修了不少,电力、电话、电视等基础设施逐渐兴建和完善,但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现状仍然存在,这对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一些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受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苦于无积极的应对办法和措施,只得做做表面文章,抓抓而已,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1.3普法队伍力量不足 农村面广点多,而司法行政工作既繁杂又琐碎,特别是在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普法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疲于应付。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存在着普法力量薄弱,上面布置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临时抽人“应对”,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的现象。可以说,无人管事,责任不明是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1.4宣传形式单一 农村普法工作在宣传形式上没有新的突破,仍是靠传统的出专栏、设置咨询台、发放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缺乏富有时代气息、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普法措施,无法充分调动农民学法的积极性。绝大部分村民是通过看资料、听广播了解普法的,年年如此,学不到新东西。

1.5普法对象素质不高 在农村,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人,学法处于被动状态。只有遇到问题时,才急着了解法律知识。然而,只有法律条文,没有工具书,对规范的、抽象的法律条文看得不懂,理解不透,似是而非,一旦个人利益受到侵害,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仍按照传统习惯或利用宗族势力来解决,而不是寻求法律的保护,制约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发展。

2.建议及措施

2.1加强道德教育,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宣传教育并重的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的深刻变化,农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一方面,农民感谢党的好政策,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相信党、依靠党、追求知识、崇尚科学,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价值主流。另一方面,农民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存在强烈不满,加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造成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勤劳、善良、纯朴、厚道、以义制利的传统美德缺乏。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在城市物质文明高消费的诱惑下,在某些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刺激下,当代农民在价值目标的取向上更趋功利。不少人把“一切向钱看”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日趋严重,只讲实惠、不讲情义,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断引导农民把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集体联系起来,要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鼓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做贡献。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深入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农村的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的发展,无疑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

2.3建立保障有力的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是搞好农村普法工作的组织保证。要从战略的高度,切实抓住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认真配备。要求普法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认真配齐、配好这支队伍,真正把那些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并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调整、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二是合理使用。要管好用好农村普法工作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在工作上给予关心和支持,让他们大胆工作,另一方面对那些年富力强,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同志要大胆启用;三是精心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和通过各种渠道,对农村普法工作队伍加强政治、业务培训,努力使他们适应农村普法工作的需要;四是要采取“稳定专职,发展兼职,壮大业余,鼓励义务”的办法,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老师、回乡知识青年的作用,发动他们担任村组宣传员。

2.4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工作,没有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开展的,因此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富教于乐,促进农村普法。要针对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从业结构、居住状况、行为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实际出发,多编辑一些由典型案例诠释法律条文、朗朗上口的法制短语等组成的法律手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法制挂图、年画,创作一些法制文艺精品节目,建立农村普法网站,在农村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视中开辟“法制栏目”,农村报刊、杂志中设立“法制专栏”等,从方便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发展。

2.5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针对农村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实际,适时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农村的实际,针对农民的思想反映和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效果。如围绕农村易出现土地纠纷、山林权属纠纷、房屋拆迁等问题,基层法制宣传工作者就可与土地、工商、规划、税务等部门联合起来,到农户家中宣讲《土地法》、《农业法》、《森林法》等,依法解释和处理各种问题。围绕农村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问题,基层法制宣传工作者就可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部门一道去做工作,宣传实行计划生育和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农民自己明白其中道理,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搞好安全生产。围绕农村易出现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行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基层法制宣传工作者就可与政法委、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宣传禁赌、禁毒、反邪教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会环境。总之,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开辟一条“以创新方式求普法实效”的农村普法路子。

摘自《重庆司法行政网》

深入开展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7

1 土地在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生产资料, 是农民生存的根本。我国农业人口众多, 土地面积广阔, 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是发展中国家。广大数亿农民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不断提高粮食生产, 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国家才能稳定, 社会才能更快发展。近10a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实施, 增加了耕地面积, 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 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坏境, 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为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1 改善了农田的基础设施

建平县基本农田大体上分为两部分, 一是平原地区, 主要分布在老河地区如三家、太平庄、黑水等乡镇;二是丘陵山区, 占全县大部分土地。近年来, 建平县国土资源局共完成国家、省、市整理项目32个, 面积9654.53hm2, 不仅实现了全县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而且大幅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对农田进行平整由小块变大块, 有利于农机作业, 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大大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经过开展土地整理项目, 增添农田的水利设施, 改造了农村电网, 扩宽了乡村道路, 开发荒山造林, 修缮了农村住房, 新设计整理了村庄街道, 改善居住环境, 使农民心情愉快, 为建设新农村增强了信心。

1.2 确保耕地的高效利用

建平县大部分土地属于丘陵山区, 农田地块分散、大小不等, 道路狭窄、零乱, 土墩、坟墓、杂树星罗密布。通过土地整理, 丘陵山区地段修梯田, 改造土壤结构, 增加耕地面积, 使农田土地连片, 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同时, 兴修水利, 增加的滴灌, 提高了农田的增产增值;乡间道路狭窄变宽、零乱整理变为有规则;农民进城务工土地闲置, 为了使其复垦, 采取“以租代征”、“集体土地流转”、“以地入股”等形式农业建设逐步形成新一轮的占地热潮;农村房屋的改造换新, 使其开发利用开商店、搞养殖创造经济价值。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土地整理补充耕地, 提高了耕地的单产能力, 增加了经济效益。

1.3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建平县部分乡镇没有矿产资源还属贫困地区, 脱贫致富是建平县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重点。自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来, 通过多方筹措社会资金, 还有国家扶贫安排了项目资金, 8a累计安排资金超过3.5亿元。使农民增加了收入, 为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 由于土地整理改善土质, 改变原始耕地使用性能, 增加了农田的单产, 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 活跃了农村经济, 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1.4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促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建平县部分乡镇山地矿产开发, 易破坏环境, 对于采矿尾砂用于平整土地, 对于废弃矿井采取回填, 种植树木, 有效的保护了环境。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 查找土地整理过程中存的问题

2.1 土地整理工作应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通过几年的土地整理工作经验认为, 该项目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从农田基本建设出发, 增加农田的平整, 丘陵修梯田造地为主;增加农田的水利建设投入, 已解决辽宁朝阳长期干旱问题;对矿区生产过程中山地和林地及其植被环境破坏等的治理;对村庄建设的治理;通过土地整理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农民经济收入, 起到扶贫发展区域经济的牵动作用;具有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2 提高工程质量、防止腐败发生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在实际操作中, 国土部门建立巡查, 健全乡、村、组监察网络和群众举报制度, 乡、县、市三级建立公开举报电话, 防止出现土地整理项目出现虚假工程、欺骗工程;如在路旁栽种几行树、修几处水泥灌溉渠等就能骗到项目工程款。土地监管部门确实做到地动我知, 监管到位。防止干部从中从事苗木、砂石生意中攫取利益, 对监管不到位、知情不报的, 将按有关规定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农村土地整理工程预决算往往是乡镇国土所代办, 造地款流入村政府, 而后是村支书一人说了算, 形成了无人监管的“真空”失控状态。对于上述情况要依法从重追究经济责任、行政责任, 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 逐渐完善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建议

3.1 国土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相应土地整理项目审批标准

农村由于自然条件不同, 农村土地千姿百态, 所以要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整理项目审批制度标准。有些项目已增加土地面积为目标, 平整土地及其连片整理, 丘陵的梯田建造, 这样应该以增加土地面积为标准;有些项目则以改善矿产破坏生态环境为目标, 恢复植被, 改善自然环境为标准;有些是为改善畜牧养殖条件为目标, 应根据畜牧养殖圈舍建设标准或规程进行审批;有些项目则是改善人们居住条件为目标, 应根据新农村建设标准审批。对不符合相应标准的项目不得审批。同时, 还要考虑符合当地经济发展, 能够提高人们收入。只有这样的土地整理项目才有意义, 才能够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2 建立建全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责任制

农村工作比较复杂, 有很多困难, 在土地整理项目工作中, 应根据相对应的标准, 土地管理部门牵头, 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设计、规划, 在项目施工地向社会公布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检查单位名单, 工程质量验收单位, 并规定相应的责任。如农业项目, 组织农业专家进行规划、设计;水利应组织水利专家参与规划设计;畜牧项目组织畜牧方面专家进行规划、设计。并且组织能够受益的群众进行监督、检查。总之,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土地整理工作,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3.3 发动社会力量监督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质量问题

前期准备工作与规划设计之间、规划设计与项目施工之间均存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为了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 消除各阶段之间重复环节, 聘请各方面专家进行评估论证, 必要时进行现场办公, 通过优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 不仅可以缩短工期, 更有利于提高项目质量。

3.4 国土部门在土地整理工作中,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措施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选址、用地面积、功能布局等方面借助土地整理工作中给予帮助。新村建设涉及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 保持同步。积极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指标, 努力为新农村建设用地提供用地保障。积极推进农村废弃地和宅基地复垦整理, 对符合要求的旧村土地宜耕则耕, 宜建则建, 优先用于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借助于土地整理工作,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舰, 吴冠岑, 胡明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范动作的若干问题[J].国土资源, 2005 (02) .

深入农村 篇8

近年来, 在农闲时节、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日积极组织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电影公司、书店等文化单位把丰富的文化食粮送到农村、边远山区, 全市每年组织送文艺下乡达700场以上, 送电影下乡8000余场、送书5万余册, 送春联6000余幅, 下乡辅导1000人次以上, 为基层培养艺术骨干1000余人, 培育文化活动基地30多个。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 满足了农村文化需求。

一、领导重视, 健全机制, 把文化下乡工作落到实处

迁安市文广新局把文化下乡工作作为落实国家文化惠民政策, 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局成立文化下乡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亲任组长, 主抓领导分工负责, 职能科室具体落实。每年年初, 都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责任具体到相关单位、科室、基层宣传文体站, “三下乡”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特色、有重点、有督导、有落实。年终把文化下乡落实情况、社会效果作为基层文化单位、所站的重要考核内容。为防止文化下乡走过场, 每年在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调研过程中, 我们都要走访全市30%以上的农村, 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把握农村文化工作的着力点, 做到知道农村需要什么, 农民缺乏什么, 把功夫下在文化下乡之前, 明确文化下乡的重点, 保证文化下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使工作落到实处。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创新文化下乡活动方式

我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迁安的发展实际和文化建设重点确定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下乡活动方式。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活跃农村文化生活、“送”“建”结合的文化下乡措施。根据农村戏剧演出难的问题, 2012年提出了“千场大戏送农村”文化工程, 2012年、2013年该项工程被列入迁安市政府重点工作、实事工程, 2014年逐步实施;根据农村图书室现状, 结合农家书屋工程, 提出到2012年底全市534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到目前, 全市所有村全部达到了1500册以上图书建设标准, 有效解决了农村看书难问题;根据农村对科技知识需求和基层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点建设, 到2012年底全市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全覆盖, 到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共享工程服务点, 配备了相关设施, 解决了农村文化信息不畅、信息资源缺乏问题;2012年根据我市农村基层建设年文化建设现状, 在全市启动了“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创建工程, 积极组织群众文化单位和专业艺术团体业务人员建立联系点制度, 深入各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开展文艺需求调研, 并针对各基地的文化需求和文艺活动特点, 安排专业人员经常深入基地开展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 对每个基地的辅导天数每年30天以上, 通过辅导培训, 指导各基地创作推出一批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 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时代新农民新风采的优秀文艺作品, 提高了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丰富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为使文化下乡工作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我们根据农村实际特点, 适应农时送文化。在两节期间组织开展送春联活动, 为广大农民送去节日的祝福, 农闲时节、节假日组织开展送文艺演出活动, 使农民朋友安下心了欣赏精彩的文艺节目, 农耕时节组织开送科技图书下乡活动, 把农民急需的科技知识送到他们手中, 冬季组织开展基层辅导工作, 帮助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艺表演队伍。

三、务实为民, 文化下乡活动收到实效

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文化下乡。2013年在基层建设年工作中, 我局组织文化单位、乡镇宣传文体站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全市54个基层建设帮扶点都明确了文化帮扶重点, 市文化馆帮建辅导基地16个, 图书馆组织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并对每个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市艺术团及其他演出团体在每个帮扶村组织了两场以上文艺演出, 每个帮扶村安装了卫星农家书屋,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部达标。

宣传主旋律, 精品文艺进农家。市艺术团根据我市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史明星事迹创作了大型评剧《山沟里的明星》, 在全市乡镇进行了巡演, 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讴歌优秀共产党员一心为民, 立党为公的先进事迹, 在全市党员中开展了一次深入的党性教育。开展信息宣传, 做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图书馆、新华书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 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信息, 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田间地头, 乡镇宣传文体站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方面培训, 2013年全市文化部门组织各类农村技术培训120多个班次, 培训6500多人次, 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为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 培养了农村文化人才, 培育了农村文化队伍, 到目前全市城区有8支秧歌队、1支健身舞队常年坚持活动, 362个村建起了秧歌队, 发展文化传播户500多个, 建立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100多个。秧歌协会、皮影协会、戏剧协会、诗词楹联协会、书法研究会、美术家协会等社会文体活动组织已发展到20余个, 11个单位或个人荣获河北省“农村文化之星”称号。

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实现了文化活动的社会广泛参与, 转变了农村文化服务方式,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深受广大群众喜欢。

摘要:文化下乡是一项落实国家文化惠民政策, 深入农村, 服务农民, 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的基础工作。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实现文化活动的社会广泛参与, 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高校成人教育深入农村的途径探析 篇9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过程的需要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来说, 现有农村劳动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农业生产的需要,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 这种劳动力剩余的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因此, 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至非农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必然变化, 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 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 不仅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也大大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然而一个只能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变为适应其他产业需要的劳动者和城镇居民, 必然需要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高校成人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必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 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经济虽然持续高速增长, 但是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就必须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使农业生产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很显然, 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是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 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高效的农村高等成人教育。因此, 通过农村高等成人教育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 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成人教育在农村的发展现状调查

为了分析高校成人教育在农村的发展现状, 课题组对山东省的聊城、临沂、菏泽、淄博四个市的21个乡镇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50份, 回收有效问卷779份, 有效回收率为91.6%。调查对象从文化程度上看,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8%, 高中及中专学历的占22.3%, 高中及中专以下学历的占75.9%;从年龄结构上看, 20岁以下的占11.7%, 20~30岁的占52.6%, 30~40岁的占27.8%, 40岁以上的占7.9%。调研结果显示, 67.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有进一步接受较高层次学习的需要。在有教育需求的被调查者中, 有87.7%的人希望接受技术培训, 包括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各种非农业生产技术 (焊接、设备安装、车床操作等) ;有21.6%的被调查者希望学习经营管理、法律及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方式上, 81.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以短期培训和业余学习加老师辅导为主, 只有18.1%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考虑有规律地在校学习。对于目前阻碍他们接受高等成人教育的主要因素而言, 73.6%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高校成人教育的相关信息知之甚少, 83.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学习内容的理论性和难度太大、知识的应用性不强, 75.9%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充裕的时间安排学习, 37.2%的被调查者认为费用太高, 超过了其承受意愿。

以上调研结果表明:农村人口具有较强的高等成人教育需求;对知识的需求主要以能够短期内带来收入增长的应用型知识为主;希望学习过程能够有较为灵活的时间安排。同时, 高等成人教育信息缺乏、学习内容实用性较差、时间和费用的约束依然在阻碍着高等成人教育在农村的发展。

三、促进高校成人教育深入农村的途径分析

(一)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保障

首先, 要增强各地方及高校的成人教育自主权。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目前依然处于全国大一统的模式下, 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 已经完全不适合目前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现状, 更何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特殊性, 并非单一的学历教育诉求可以涵盖的。因此, 要想使高校成人教育深入农村, 就必须赋予各地方及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考试以及相关证书发放等方面的自主权。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它们的积极性, 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人口素质情况。其次, 正如调查所显示的, 学习费用问题依然是阻碍农村高等成人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 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及支持政策, 鼓励农村人口参与高等成人教育。例如对于参与高等成人教育的农村人口在学费减免、土地承包、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二) 实行更加多元化的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主要包括招生计划、招生政策、报名与考试、学生录取等一系列程序。我国一直实行的全国统一的高等成人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并不符合目前农村人口的现状, 主要表现为成人高考的所有专业实行统一的入学考试, 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 考试内容与农村人口的教育需求相关性不大。例如, 成人高考将外语列为必考科目, 对很多农村成人学生来讲, 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很差,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不会使用到英语, 这导致英语考试实际上剥夺了很多农村学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 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成人教育, 就必须根据农村人口的特点改革招生制度。在入学考试环节, 应该相对淡化理论知识的考核, 增加对学生的面试以及实用型、专业技能型知识的考核, 甚至可以将考生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例如对一些拥有较大规模耕地的农业经营者优先录取等。总之, 应该大力鼓励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 采取“宽进严出”的招生方式, 原则上只要能够确认考生有能力完成其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即可。

(三) 探索更加贴近农村实际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

首先, 必须在充分调研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的基础上, 进行新的专业及课程设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大都简单复制普通本专科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 这种专业设置已经无法与农村人口的教育需求相适应。因此, 要想使所设专业真正发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就必须深入调研农村人口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学习需求, 调查本地主要的行业协会及用人部门的意见, 了解政府部门对本地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其次, 要切实增加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由于农村人口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安排缺乏规律性, 同时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理论探索, 因此农村成人教育必须增强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第一, 一些应用较少, 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 比如说英语、高等数学等可以不必设为必修课, 仅供确实有能力和兴趣的学生选修即可。第二, 对于应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应根据农村人口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理解能力, 重新编写教材和辅导材料, 尽量减少纯粹的课堂讲授时间, 多增加实践环节, 以达到正确应用为目的。第三, 还可以尝试弹性学分制和学年制, 对于已经达到规定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学员可以不必强制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数。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发放多媒体资料等方式让学员能够更为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缩短或延长毕业时间。

(四) 整合各种资源, 发展多种办学模式

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差、消费能力低, 单靠高校本身的力量很显然无法使高等成人教育真正普及和深入农村, 因此必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探索联合办学之路。首先, 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 有大量的企业非常缺乏高素质的工人,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又达不到它们的用工标准, 单靠企业的力量又无力进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可以发挥二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与相应的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政府就业部门联合, 由其本身承担教育和培训的任务, 由企业承担一部分的培训费用并保证用工数量, 政府给予政策和信誉上的支持, 多管齐下解决学员的经济负担和后顾之忧。其次, 对于一些较为富裕的乡镇, 有大量的致富带头人、科技能手等, 他们教育需求旺盛、支付能力较强, 可以由政府组织与高等学校合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例如“致富带头人大专班”等。另外, 由于农村学员普遍存在自学能力差、居住偏远分散、信息闭塞等问题, 单靠高校教师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 急需一种更为方便的助学机制。此时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 例如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甚至农村中小学等,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 使之可以承担一些基本的辅导和助学任务, 分担高等院校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永红.2l世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及发展思路[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

[2]田玉敏, 杜丽华.国外高等农业教育支撑农村发展的路径探究[J].世界农业, 2008, (3) .

[3]钟莉, 刘少雪.改善农村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J].复旦教育论坛, 2006, (6) .

深入农村 篇10

近日, 连云港市散办领导在东海县散办主任的陪同下冒着高温酷暑深入东海县山左口乡, 深入水泥生产企业和水泥预制品单位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进行考察调研。每到一处都认真仔细地向用户们了解使用情况。在实地查看农村发展散装水泥情况和听取汇报后, 市散办领导对东海县研制适用于农村乡镇散装水泥流动罐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并建议认真总结经验,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 向全县推广。

2010年5月份, 连云港组织四县散办主任、水泥生产、预制品单位“一把手”, 赴河北省邢台等地考察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东海县在学习邢台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基础上, 投入部分资金对散装水泥流动罐进行了改制。改进后散装水泥流动罐可一次性存放6吨散装水泥, 第一批制作的散装水泥流动罐, 投入乡镇有关单位使用后, 反映效果不错, 根据使用情况的反映, 对散装水泥罐再次进行了改造。第二批制作的散装水泥流动罐存放容量大约为10吨左右, 近期将投入农村市场, 这种散装水泥流动罐使用普遍受到用户的欢迎。

在调研结束时, 连云港市散办领导表示, 东海县在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方面作出了成效, 并强调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关键是领导要支持, 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希望东海县根据农村散装水泥流动罐使用情况, 进一步精益求精加以完善, 制做更多更好适应于农村使用的散装水泥罐, 投入市场, 扩大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面。

深入农村 篇11

一、财政支农创新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按照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瞄准问题,主动作为,逐步构建起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位一体”模式,推动财政支农改革创新不断深入,财政支农工作的站位更高,管理职能更加全面。

(一)政策创新拓宽了财政支农领域

积极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不断拓宽财政支农领域。

一是创新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从2014年起,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启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财政支农政策的重大创新,包括耕地修复保护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一方面,支持开展耕地修复保护。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启动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通过加强重点监测、开展修复治理、选育推广镉低积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等多种措施,使试点区域稻谷镉含量达标比例由试点前的100%不达标改善为47.8%达标。在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通过种植结构节水、蓄调水工程节水、喷微灌技术节水、价格机制节水等措施,预计到2015年试点地区可压采地下水10.64亿立方米。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逐步将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退下来。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和退耕还湿试点,支持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另一方面,支持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支持2316个项目县(场、单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国减少不合理施肥量450万吨,每亩平均节本增收57元。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项目,重点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改良综合配套等技术,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支持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完成推广面积2526万亩,促进增产78.5亿公斤。支持9个省份开展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推动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继续支持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促进保护和改善了农林生态环境。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是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支持开展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工作,以“培育新主体、探索新机制、拓展新领域”为政策目标,通过加强与金融社会资本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支农项目与农民合作社对接等方式,探索创新了财政投入机制及合作社发展模式。支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针对粮食等主导产业和农民急需的关键环节,鼓励和支持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厂化育供苗、水稻机插机收、玉米机收、烘干仓储等加工作业服务,促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创新支持农业农村改革政策。开展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现“向森林要木材”到“向森林要生态”的转变,增加安排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保障林区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转。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解决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提供基础支撑。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范围,破解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稳妥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

(二)机制创新增强了农业发展活力

努力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促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一是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机制。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启动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将安排给黑龙江省的77项资金,按性质划归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3大类,按原渠道切块分配下达到省,黑龙江省遵循“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原则,积极创新资金整合统筹模式,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改革创新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着力从预算编制环节开展整合,农业司分管的专项资金由2011年的42项整合归并为2014年的19项,中央农口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清理归并也取得新进展。

二是创新资金分配与项目审批机制。采用因素法等方式分配支农资金,并积极探索采取竞争性分配方式,提高了资金安排的科学性,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进一步下放支农项目审批权限,赋予地方自主安排资金项目的更大空间,增强了地方的统筹能力。改革支农项目立项方式,一些地方探索将立项过程和结果都向社会公开,提升了项目安排的透明度。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完善支农项目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

三是创新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改革资金分配机制,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建立扶贫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改革资金使用机制,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到县级,促进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支持地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同时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资金使用方式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资金放大效应。改革资金监管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健全公告公示制度,构建全面监管体系。

(三)管理创新提高了支农资金绩效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积极推动管理创新,强化资金监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管理制度化。依靠制度严格管理,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的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使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契合实际需要。

nlc202309011837

二是分配规范化。完善资金分配办法,切实规范和严格履行资金分配程序,充分沟通协商,实行集体决策。做好预算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构筑和完善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立体式”监督检查体系,防范资金风险。

三是评价绩效化。先后建立了财政扶贫、小型农田水利、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并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扩大农口部门绩效评价项目范围。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促进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创财政支农新局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则为财政支农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又为财政支农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主动顺应形势,强化问题导向,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开创财政支农工作新局面。

(一)改革完善水利投入财政保障机制。在继续抓好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工程,对于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扶贫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水利投资需求非常巨大,但在“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又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此,在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同时,要着力改革完善水利投入财政保障机制。一是“调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水利建设作为稳增长促改革的重要抓手,盘活存量资金,集中增量资金,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规模。二是“改管理”,将水利投资纳入财政中期规划,实行滚动预算管理,先完成前期工作的可以先启动建设,优先安排投资,促进解决财政预算与水利建设时间错位的问题。三是“转方式”,完善水利中长期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加大政策性贷款力度、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基金等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化水利投入格局。

(二)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补贴改革。社会各界对农业补贴政策十分关注。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发放成本较高、指向不准、效果递减等问题较为突出,WTO“黄箱政策”又接近上限,亟需改革完善。一是保持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同时,2015年,选择部分地方开始农业补贴改革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二是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突出“生产与生态相兼顾、公平与效率相兼顾、指向性与操作性相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补贴政策的目标、重点和范围,统筹整合一部分农业补贴,重点用于耕地保护和引导粮食等主要农作物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探索建立补贴评估机制。选择一些直接面向农民、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补贴政策进行评估,探索完善农业补贴评估工作的步骤、方法、模式、程序等,健全农业补贴评估机制。

(三)着力支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到2020年预计还将有1亿多人转移出来。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龙头企业12万多家。农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结构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改革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完善新型主体承接支农项目政策。适当放宽条件,公开规范运作,将更多的财政支农项目交给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或运行管理。以农田水利运行管护机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建立健全项目形成资产的移交、占有、使用和管护机制,确保项目效益长期发挥。二是支持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贯彻落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适当扩大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两项试点实施范围,完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扶持政策。把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支持重点,把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等新的集体经营方式作为发展方向,把新形势下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及其实现组织形式作为重要试点内容。三是鼓励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及时跟踪和总结提炼基层和农民群众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鲜活经验,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

(四)有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进一步健全财政支持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林生态治理。统筹整合资金,支持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适当扩大耕地修复保护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试点范围。切实加大农林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探索建立天然林保护奖励补助机制,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更加注重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三是加快推进农牧结合。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开展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推动农牧配套发展,促进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转变。四是推进精准扶贫。转变工作方式,加大投入力度,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下放扶贫项目审批权限,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

(五)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仍未有效破题,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审慎稳妥推进。一是着力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继续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二是着力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扩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范围,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轻管”的问题。深入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框架。稳妥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激发农场发展活力。三是着力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稳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和预算公开。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大力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合作性和互助性社会组织。四是着力推动农垦改革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对接思路,衔接政策,细化措施,落实各项支持农垦改革发展政策,促进农垦整体实力进一步巩固壮大。

作者系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宗宇翔

深入农村 篇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决策为新疆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开启了新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新征程, 最近几年新疆的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 在各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例如, 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产品粗放生产, 加工能力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村镇建设杂乱无章, 人居环境条件恶劣等。新疆农村发展的滞后, 除了客观的自然条件等原因,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教育的落后, 导致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落后。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 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科技的支撑。

建设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立足新疆农村实际, 寻找突破口, 必须坚持“不搞形式主义”“不强求一律”, 而是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 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而从新疆教育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 发展教育可以说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邓小平说过:“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水平, 从何入手呢?我想, 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新疆的新农村建设要赶上全国的发展水平, 也要从教育入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 发展教育在新疆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发展教育为实现新疆新农村“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提供智力支持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者这个基础薄弱, 要想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无疑是一厢情愿的空想。而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它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党作为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 就是要帮助广大农民改变贫困现状, 实现其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新疆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其中又以种植业和畜牧业居多。从总体上看, 新疆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广大农村离现代化标准还有相当距离。这里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 固然是农业自然条件较差, 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缺乏。但是,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两个条件相配套。一是要有大量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另一个就是农民自身要有相应的文化知识, 从而能掌握并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这就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教育要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方面、多层次的农业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范围不仅涉及种植业、牧业、渔业和林业等, 他们还要能够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与新疆农业实际相结合, 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 教育要能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 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采用现代农业技术。

二、发展教育为实现新疆新农村“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提供思想保证

文明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表现。把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因此, 建设村庄、美化村庄, 这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意, 也是广大农民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

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宗教意识浓厚, 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上封建势力的“愚民政策”, 这里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例如, 在南疆许多农村家庭, 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对子女教育极度轻视以及家庭生活没有长远打算等现象广泛存在。这些都严重影响广大农民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农民, 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引导广大农民提倡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激发他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 不断推进乡风建设和村容整洁建设。

三、发展教育为实现新疆新农村“管理民主”塑造新型农民

管理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广大农民是主体力量。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 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上, 农民对实际问题最了解, 对农村问题最有发言权。加强管理民主建设, 就是要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 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这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最终确保广大农民自主决定事关自身的重大事项。实践证明, 管理民主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管理民主的程序、水平和质量, 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管理民主的本质, 说到底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当家做主, 让广大农民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实现管理民主的关键固然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逐步实现管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但是,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都离不开广大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因此, 加强管理民主建设的根本, 还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素质。

目前, 农民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 参与民主管理的行为远未达到理性化的程度。如: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 民主认知能力较差, 国家观念单薄等, 这在新疆广大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一些偏远的农牧场, 部分农民对基层干部还存在畏惧心理, 这就很难谈上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了。鉴于此, 为了加强农村管理民主建设, 必须在农村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 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 提高农民的民主能力, 把农民塑造为合格的民主政治主体。

那么, 如何发展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呢?这就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提高新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 农村教育在继续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的基础上, 还应大力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 解决新疆高中教育的“瓶颈”问题。同时, 为了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面向农民的教育应从当地实际需要出发, 采取便于农民学习的多样化形式办学, 把扫盲与学习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 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让农民从教育中得到实惠。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 还需要国家加大对新疆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西部“两基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保证义务教育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其次, 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现代农村建设, 需要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农民。目前, 新疆农村劳动力大多缺乏职业技能, 新疆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为了使新疆职业教育能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一步应增加职业学校的数量。这就要求从本地区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 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专业设置, 力争做到扬长避短。第二步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必须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一方面, 抓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一支热爱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加强学生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化农村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把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挂钩。此外, 还应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在普通学校普遍开设劳动技术课。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在新疆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推进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核心任务。要加快农村发展, 就必须选择一条跳跃常规的发展道路, 即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提高科技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能够走在市场前列的农业高科技产业。这样可以加快实现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科技农业的转变。这是实现新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好转的关键, 也是新疆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为此, 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大量的各类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要积极发挥新疆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高等农林教育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人才, 推动农林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是实现农林科技进步,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 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 而高等学校具有人才、知识、技术优势, 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新疆高等院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投身于新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为服务“三农”培养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带头人;要突出办学特色, 紧密结合新疆“三农”实际加强学科建设, 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要深入新疆农村一线, 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成果转化推广、信息咨询传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要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 为新疆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这对于处于边远和民族地区的新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新疆的教育必然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而教育的发展, 必然会推动新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摘要: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疆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党中央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 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科技的支撑。新形势下,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 优先发展教育, 并将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是深入推进新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关键词:新疆,新农村建设,教育,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N], 2005-10-12 (1) .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48.

上一篇:广阔的天地下一篇:闭塞性动脉硬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