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2024-07-01

深入生活(精选11篇)

深入生活 篇1

语文老师大多会经历这样的时刻, 布置作文时, 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发出叹气声, 显得无奈与痛苦, 视作文为畏途。学生交上来的作文, 或东拼西凑, 或言不由衷, 或内容空洞, 千篇一律, 缺乏真情实感, 很难打动阅读者的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缺乏材料的积累。

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虽然相对闭塞, 但学生的生活却比城市学生丰富充实, 农村学生与自然更为亲近, 生活实践能力强, 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明眼人,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体验生活, 从生活中采撷写作的原材料, 写他们熟悉的生活, 学会表达真实的情感, 就可激发写作的热情, 他们写起作文就会像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燥, 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了”。如何将生活与情感真实地反映在农村学生的作文中, 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风光, 在与自然的交流对话中表情达意

农村学生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四时景色的变化, 就在他们身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风光, 就能感悟自然万物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初春看田间路边开放的蒲公英虽不起眼, 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灿烂;盛夏聆听玉米拔节的声音, 蚂蚱在歌唱, 在心灵与自然的融合中感受自然的魅力与伟大;金秋摸到沉甸甸的玉米棒子, 就会品味出播种就有收获的喜悦;严冬面对白雪肃穆庄重, 知道已生根大地的冬小麦经过雪的洗礼会更茁壮。一花一世界, 自然界的万千景象都是入作文的材料, 让学生学会在自然与心灵的对话中, 景与情的交流中, 获得对生活人生的感悟, 从而在作文中准确表情达意。

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写出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作文

我校周边有些村庄是回汉群众杂居地, 回汉群众和睦相处, 孩子们一起读书玩耍, 也了解彼此不同的生活风俗,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当地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 作为本地的特色文化积累下来, 写作时就可写有地方特色的作文了。如汉族群众每当春末夏初都会举行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传统习俗“打醮”、“献牲”等活动, 回族同胞的开斋节、宰羊节等, 都各具特色, 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如汉族同学何进元在《浓浓的故乡情》一文中就以白描的手法真实描绘了村庄日常生活图景, 以及回族同胞过开斋节时祥和欢乐的氛围:“早晨, 天色灰蒙蒙时, 大清真寺就准时响起念邦克的声音。那高亢嘹亮、抑扬顿挫、中, 然后飘散在田野间……这时大殿里的礼拜结束了, 寂静的寺院突然又热闹起来, 从大殿涌出的戴白帽的礼拜者和看热闹的汉家人都挤满了寺院。只见那个头缠深绿色缠头的须眉皆白的老阿訇来到食桌前, 抬起双手进行祈祷, 然后他捡了颗红枣放进嘴里, 对大家一挥手说:都开斋吧。这时, 戴白帽的礼拜者们主动地先把我们汉家人请到中间来陪他们开斋, 过节日。孩子们瞅准自己喜爱的食品伸手便抢, 把桌子挤得东摇西晃。孩子们这时跑啊, 喊啊, 笑啊, 闹啊, 欢乐灌满了小村子, 灌满了每个院角, 溢出了汉族与回族亲如手足、团结和睦的深厚感情。”文章写得真实、质朴、自然表达了对故乡的浓浓情谊。这篇作文在班上朗读后, 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三、从身边的人、事选材, 学会真诚感受生活

叶圣陶说:“生活充实, 才会表白, 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感来。”农村的高中生大多干过日常的农活:喂牛羊、拔麦、脱麦、摘玉米、摘花椒等, 让他们写写这些熟悉的事, 肯定有话可写, 有感而发。如徐玉芳同学在作文中写了摘花椒的一段经历:“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也烤着站在高高木架上的我, 汗水从额头渗出再滴向嘴边, 味道也是麻麻的……花椒树的枝干上长满了尖尖的刺, 一朵朵鲜红的花椒果长在刺中间, 采花椒时手指扎得流血, 胳膊上是一道道被刺划破的血口子, 伤口又麻又痒, 沾上汗水那滋味更不好受。”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摘花椒的艰辛, 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有如此真实的劳动感受。

四、放飞思绪, 即景生情, 自然成文

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 文贵以情动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活跃的状态中, 自愿地写作,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四月之时花芳菲, 教学楼前的花园里, 牡丹吐艳, 丁香芬芳, 阵阵花香飘进教室沁人心脾, 我借机引导学生说:“花无百日红, 人无再少年, 韶光易逝。”并以“花开心中”为话题当场写作文。面对此情此景, 学生联系自身抒发出了青春时光如花般的美好, 但容易凋谢的感慨, 悟出了要加倍珍惜花开的季节, 把握好花样年华的道理。这种感悟是有景生情, 情, 在文中自然流露, 学生自觉生成的情感, 更真实动人, 其效果强过老师平日苦口婆心的说教。

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并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实而真诚的人。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真实做人, 真诚做文。

深入生活 篇2

一、深入同学生活生活部是一个旨在服务于同学们生活方面的部门,如果脱离了同学们的生活,那么服务又从何说起呢?因此,深入同学生活是我们顺利开展部门工作的前提和不容置疑的正确工作方向。为了更好地深入同学生活,我们探讨了如下几种工作方法。(一)多在同学们之间作调查,倾听大家的声音。一方面,是以问卷形式调查大家生活中的问题,具体做法例如通过随机发送电子问卷,并收回等等。另外一方面,学生干部在与周围同学日常的交往当中,要多留意、听问题、办实事。这样,才能避免与同学们脱节的情况发生。

(二)设点安放意见箱,充分发挥民主。我们在教学楼、开水房和宣传栏等处安放意见箱,给同学们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拓展沟通渠道,以便更及时地了解并解决大家生活中的需要。

(三)继续发展与同学们直接对话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优势,及时与大家分享各种信息,发布通知,以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与同学们的沟通,同时也能获得同学们更广泛的支持。

(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反馈机制。定期在宣传栏推出《生活之声》,阶段性的进行工作总结和反馈,能让部门的的工作开展更有条理性,也有利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

(五)加强与各系学生会生活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以系生活部为契机,在建立起全面覆盖全体同学生活的服务网络。

二、扩大服务范围生活部的主要工作是在生活上服务同学们,致力于反映和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新学期,我们也要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不能局限在旧的工作思路当中,应该在做好主要工作的前提下扩大服务范围。

(一)首先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拓宽思路,生活部的工作不应仅局限于后勤服务方面,应该做大限度的满足同学们生活上的需求。这是根本方面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突破原先的工作套路,扩大服务范围。

(二)在出行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除了一如既往的关心大家饮食和住宿方面的问题,我们还将在宣传栏定时张贴海报《生活》或通过校内网等其他渠道发布信息,为大家提供出行方面的资讯,尽量全面地服务于同学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学校与同学们的互动,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同学们对与学校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作家理应深入生活,贴近读者 篇3

梁向阳

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延安市作协主席

第一,我们要充分领会习总讲话精神与中央关于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的实质。延安是全中国的延安,站在延安看全国与站在全国看延安,均能解读出新意与深意来。延安是延安文艺运动的发祥地,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诞生地,新中国的文艺由这里而走向全国。当年,延安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主动深入火热的工农兵生活,完成了由“化大众”的“大众化”转型,用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讴歌工农兵群众,讴歌新时代与新光荣。这样,直接促成“新的人民的文艺”时代的到来,涌现出一大批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也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行的号角,直到现在仍历久弥新,熠熠发光。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迈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在2014年10月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今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审议并公布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纵观中华历史,远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重视文艺,把它放置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谋篇布局。我的理解,延安是中共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逻辑起点,也是其文艺自信的起点。因为中共在大地与民间找到唤醒民众参与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了。因为其根基在大地之上。今天,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又一次提出要高度重视文艺与发挥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与毛泽东《讲话》的语境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在思维方法、逻辑设置等有惊人的一致。讲“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认为,我们延安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用心领会习总讲话精神实质,扎下一个深根来,用我们的作品来“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第二,我们要学会敬重历史,向为繁荣发展延安文艺的老作家们表达完美的由衷敬意。树有根,人有魂,一个单位应有其历史。前面我已经讲过了,延安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性,也是全国众所瞩目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延安文艺工作者为延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作出其实质性的工作。韩起祥老人,他身在特定时代环境中,把“陕北说书”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推向全国。延安人应该用雕像的方式,让历史时空永远铭记他。基于这样的考虑,市作协决定给长期在延安生活与工作(也就是说户口在延安)且已退休的中国作协会员颁发“繁荣延安文学突出贡献奖”。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铭记每一位为延安文艺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样的方案是经过反复斟酌的现实考虑。当然,并不是说离开延安的中国作协会员就被遗忘(如刘成章、刘阳河等),只要是为延安文学繁荣做出贡献的人,历史永远会铭记。市作协只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后来者记住薪火相传的历史,记住我们是有根的,有魂的。

第三,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有自己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习总的话非常明确,作家必须要用作品来与世界对话。今年2月28日,也就是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开播之际,我在上海《解放日报》撰文《作品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明确提出作家要用最好的作品贡献给社会。

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有诸多有为的必要条件。其一,就延安这块深厚的厚土而言,这块地域,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有“大的担当”,英国传教士斯密斯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已经说清楚了。其次,“延安文艺”为人民的传统,是延安作家人的根魂所在。其三,就现实情况而言,关于延安乃至陕北高原仍缺乏贯通历史的叙述的原创作品。当年,柳青叮嘱路遥要完成这样的创作,结果路遥只创作了中国社会在1975年到1985年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陕北叙事”,而更远、更大的史诗框架,则有待于后来者书写。正因为有如此充实的理由,我们延安文艺工作者要形成强大文化合力,勇于文学担当与历史担当。事实上,谁能静下心来搞创新,谁有历史雄心与气魄,谁就能赢得历史。

这个时代应该是我国对文艺最重视的时代,文艺时代担当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希望我们的各位代表能切实体会座谈会精神,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我们的作品去讲中国故事,传中国精神,书写中国风格。

裴积荣

中国作协会员

习总书记的讲话开辟了一个宽松、和谐、激励的新文学时代。“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现在是新文艺的春天。习总书记的讲话,是我党历史上,关于文艺工作的第二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除此之外,在我党将近100年的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如此重量级的文学宝典。

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到,当前的文坛大势是,有高原,没高峰。有高原,是对整个作家群体工作成绩的肯定;没高峰,是对我们工作的批评和希望。作家应该努力写出不辜负宽松、和谐、激励大好时代的文学作品。

习总书记讲话中,肯定了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这句看来很平常的话,在我党历史上有“开历史先河”的意义。在反右斗争中批判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之后,没有人再敢把一部作品与他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与作者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联系起来讲。整天讲的是批判名利思想,批判“三名三高”。鲁迅先生说过,“没有作品的作家是空头文学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人开始讲“当作家没有作品不行”、“没有作品的作家立不起来”、“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等等,但这些话,大都出自作家、教授、文化人之口。党的领导人从没有人这样讲过,而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了,这是对作家们劳动的肯定,是对作家人生价值的肯定,是对文学作品自身价值的肯定。作家们共同努力吧,万莫辜负宽松、和谐、激励的文学新时代。

nlc202309011823

曹谷溪

中国作协会员

今天,我们延安的老中青三代作家欢聚一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觉得很有意义。50年前,我从延安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了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感到无比荣幸。那时候,我才25岁,第一次上北京,激动地写了一首小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工农兵定弦我唱歌,工农兵爱啥我唱啥!”50年过去了,中国诗坛变化非常大,各种流派闯进中国,严重撞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老红军的后代,一个喝延河水长大的文艺工作者,“工农兵定弦我唱歌”成了我终生的信条。

我以为习总书记的讲话,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凸显了党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他鼓励我们的作家像柳青那样长期深入人民大众,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创业史》;鼓励我们的作家像路遥那样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去完成历史交代的神圣使命,“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鼓励我们的作家像《山花》那样,创作岀积极向上、向善的优秀文艺作品。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我宁愿没有诗人的“桂冠”,也要一辈子为人民而歌唱。

张思明

中国作协会员

我是从甘肃省作协转到陕西作协的,那时刚成立青年作家协会,都已经30多年了,现在已经70多岁了。就我自己来说,这么多年一直喜欢文学、爱好文学,出版了20部文学作品,但质量上还差强人意。

延安市作协成立30年了,这一届领导班子确实做了很多努力,还能记得咱们这些老同志,给予这么一个奖励,对我们来说,是肯定、是鼓励。我记得上学毕业的时候,发个毕业证,证明你可以毕业,但是从文学上讲,我们还是不行的,还要继续学习。我在最后一本书上写到今后不写作了,但是,习总书记的讲话给了我这个老同志一个大大的鼓励,作家以作品安身立命,对于爱好文学的我来说,偶尔有了创作激情,还是会按捺不住继续写作的。我们这一代人都不会电脑,以前没学会,现在也没学会,还是习惯用手写,坚持写。在创作上,我也许像老牛爬坡一样慢,但请相信我每一个文字、每一篇文章的真诚!

史小溪

中国作协会员

习总书记的讲话在《文艺报》刊登之后,我认真看了两遍,觉得确实好,非常好。习总书记在这块黄土地上插过队,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了这么一段话,咱们延安作家要拿出点延安作家的姿态。习总书记的讲话中例举了那么多的中外作家,我知道他是读过很多书的。因为我们这些红卫兵、老三届的经历是一样的。读书的时候我比他高两级,后来大家都是工农兵大学生,后来习总书记上了清华大学,我上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虽然经历了文革,但我们还是看了很多书。我觉得习总书记讲得不仅很扎实,还真正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5·23讲话”的基本精神,并发展了“讲话”精神。

有这么几点给我的印象最深。

一是他对人民的感情非常深厚,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作品。现在有好多作家自我呻吟,远离人民大众,不替弱势群体、底层人民说话,只宣扬中产阶级,这个是不行的。二是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说的很明确,思路、视野很广阔。三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展示中华审美,确实是中国的气派、中国的风采、中国自己的文化。作为陕北作家、延安作家,咱们就要写陕北,写黄土地,创作可以广阔一点,但是你不能远离了最基本的东西。现在我想说的是,大家能不能集中精力,根据自己的实际,写写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最拿手的东西。四是习总书记一再谈到“精神实质”,而且讲到一些人被名利和金钱所诱惑,一部分文艺工作者、作家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延安的革命题材要好好挖,我最近也在写一些革命题材。历史是一种大的变革,俄罗斯的外国文学写得多漂亮,所以咱们都应该立个自我标杆,怎样才能拿得出精品?习总书记一再谈“精品”,而且说“文学作品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咱们延安作家,今后都应该扎扎实实地创作,朝着“精品”的方向去努力!

祁玉江

中国作协会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催人奋进,为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起了标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遵循,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鲜明态度和高度关切,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了深切厚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吹响了全面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号角。

一是体现了文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与呼。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拿起手中的笔,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助威呐喊,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二是体现了文艺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德。我国有5000年的光辉灿烂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使文艺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三是体现了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不动摇。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政治上坚定,方向上明确,为人民抒写,为时代而歌,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正能量,让文艺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引领时代前行。四是体现了要打造文学新高地,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来。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我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努力创作更多更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五是体现了从事文艺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我们要坚持文学创作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不能与文艺思想和文艺方向相背离,做一名真正的作家。

nlc202309011823

李炳智

中国作协会员、延安市作协副主席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好作品。”这为我们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指明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同时也为我们衡量文艺作品的优劣,提出十分明确的标准。

文艺作品对读者思想、观念的转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为谁创作,创作什么,怎样创作?这实质上决定着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也决定着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有正能量,有感染力,既是文艺创作的内容问题,也有技巧问题,只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发挥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功能,才能有传得开、留得下的可能。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一定要把发挥正能量、具有感染力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假恶丑的挞伐,达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目的,从而改变文艺创作有高原、没有高峰的局面。

魏建国

中国作协会员、延安市作协副主席、

延安文学杂志社社长

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个人感受非常深刻,提炼成两点,一个是去市场。文学作品必须和市场保持应有的距离,不能沾染铜臭气。市场去承担你该承担的作用,市场不能包罗万象,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对市场有足够的尊重就够了,但是万万不敢迷信,但恰恰咱们几十年来许多时候就是迷信。一个是人民性。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人民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的为工农兵是一脉相承的。对于作家来讲人民是谁?我认为就是读者。我的理解,文学本身就是大众的。咱们这几年把大众的文学做成小众的,这个我觉得是不应该的。好在习总书记的讲话就是一种回归,对人民的一种回归,对大众的回归。

国内现在的作家基本分为两类,占主流的叫都市学院派,再有一类叫基层写实派。对于学院派作家来说,他们自身的天分很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也能够大量地阅读,也有一定比较流行的思想,他们都能够写出来东西,但有个最致命的缺点是不接地气,没有生活。对于这些作家来讲,他们的问题是要沉下心来,接地气。而对于基层作者来说,现在需要的是上升。怎样上升?就是从理论知识、阅读等方面来提升。沉下来和升上去,对于作家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希望我们基层的作家能够视野再宽阔一些,文学素养再提高一些,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侯 波

中国作协会员、延安市作协副主席、

《延安文学》主编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看到这段话,使我想起了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两者一脉相承。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陕北走出了两位伟大的作家,一位是柳青,他继承了延安文艺传统,将文学目光关注于如火如荼的时代变革,将时代精神与革命主题紧密结合,创作出了《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长篇小说;另一位是路遥,他继承了柳青的艺术道路,极力反对作家一味地躲在自己生活的小天地里喃喃自语,倡导文学应该探讨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中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关注人民大众的痛苦与欢乐、成功与失败、矛盾与冲突、前途与命运等等,写出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性文学作品。我认为,他们两个就是践行“讲话”精神的典范,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代表。

时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如何更好地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重要论述,我认为,我们陕北作家应该向两位前辈作家学习。一是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对人民的热爱,学习他们身上的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二是学习借鉴他们的创作方法,比如现实主义,比如用文学的形式关注反映陕北农村的发展变化,反映陕北农民在历史转型期的命运困境与历史境遇。柳青书写了建国初农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家园的建设,这个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农村变革。路遥写的是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孙少安及一大批的新型农民应运而生,他们积极投入到农村的改革当中,这也是我国农村的第二次变革。我们目前面对的是第三次农村变革,也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在这一次变革中,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快速凋零、溃败,农民面临着再一次艰难的抉择。

时代巨变给我们新时期的作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时代呼唤着巨著,我认为,就陕北或者陕西而言,巨著也将在描写第三次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诞生。

张宝泉

延安市作协顾问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学了,也很受启发。可以说,去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是里程碑的事件。大家从1942年毛泽东在杨家岭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发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实现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和回归。

按照习总书记讲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需要我们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兴盛。在繁荣和兴盛的大环境当中,我们把自己多少年以来对文字的追求,多少年以来对文学所做的事情,深刻的反省一下、总结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极其的渺小。我们和这个时代的距离很远,我们为这个时代做出的贡献很渺小,我们要走的路程依然很遥远。所以我们不仅要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武装头脑,应该把习总书记的讲话化作我们的血液,渗入我们的文化基因,融入到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中,融化在我们对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

习总书记对优秀的文艺作品确确实实提出了许多标杆,我们应该深刻的领会,画构自己文艺创作的一个宏伟的蓝图,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努力前进。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的这个思想,与毛泽东“5·23讲话”中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民主体论”。而习近平不仅揭示了“人民主体论”的思想,把人民主体论进一步地的丰富和发展,所以对我们任何一个搞创作的人必须对“人民”这两个字深刻、准确、全面的地理解。人民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和人民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创作和人民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等各种文学体裁和人民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能够为人民做些什么?发挥些什么样的作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实际上,我们往往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艺”的过程当中,把它编入了一个简单的口号,并没有深入到这两个字当中去构筑自己的人民文艺观,构筑文艺的人民审美观。所以对“人民”这两个字,我们要很好地去阅读。

nlc202309011823

孙文珍

延安市作协副主席

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次触动灵魂的体验。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继毛泽东“5·23”讲话之后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的讲话。

第一,讲话高屋建瓴、一脉相承。讲话开篇讲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答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文艺的繁荣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现实选择的需要,文艺工作是神圣的,而不是当下一些人认为的“文学是小打小闹,是孤军作战”那样,总书记的讲话给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我们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回顾70多年前毛主席的“5·23”讲话,它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得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结论;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文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要反映人民的心声,二者一脉相承。

第二,讲话为文艺工作注入灵魂,提出了更高要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我们的文艺作品就是要反映时代的精神,反映中国精神,这是作家的使命,也是作品的灵魂体现。总书记对当下文艺工作的现状把脉很准,讲到时下的文人通病“浮躁”,说一些人觉得为一幅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现成实用价值,不值得,也不划算,说的就是当前好多的文学作品在价值取向上的问题;讲到有的作家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等等时下弊病,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觉得只要能卖钱,不管写什么都行,至于社会价值不管不问。这样的作家还能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吗?习总书记提倡作家要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要志存高远,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我觉得这也是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每一个艺术家的最高的要求。作为年轻的一代人,一定要以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鼓舞,向柳青、路遥等前辈作家学习,向在座的延安老作家学习,不停地反思、学习、实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李玉胜

延安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

习总书记讲话的全文,我一字一句认真地学习,最深的感觉是博大精深。

一、讲话切中要害,对文学艺术事业的指导作用强,与72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在传承中引导,在引导中完善,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二、讲话指明了今后文艺发展的方向,解决了当前文艺界存在的一些虚无缥缈的空的东西,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再一次深化,指出了我们当代文学艺术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传承性、责任性,结合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工作者如何担当、如何创作、如何引领文学标识和方向。

三、文学的艺术性决定着作品的伟大与否,为人民而歌,对人民负责,用作品说话,让作品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成为生活之源、人生之源。同时要有人民性,将政治与艺术有机结合,要接地气,要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伟大的作品,献给伟大的人民。“像牛一样劳动,土地一样奉献”,要成为我们延安作家的坐标。

张北雄

延川县作协主席

习总书记的文艺讲话精神,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讲话深刻地剖析了当下文艺创作的浮躁病象和存在的低俗、媚俗现象,并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觉得这句话既是文艺创作的基石,也是文艺创作者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纵观中外文学史中那些传世佳作,不管是何种体裁和艺术形式的作品,无不包含着对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无不包含着善的情怀和人文思想。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关于人生的启迪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具有“真善美”艺术品质的作品不仅是艺术追求的境界,也是艺术品能否长久的生命力。

创作出具有艺术特色与永恒价值的作品,是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的理想。我们文艺工作者只有像柳青、路遥那样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与土地共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脚踏实地,勤奋耕耘,才能走向理想,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张一纤

富县作协常务副主席

七十年多前,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迄今依然指导着文学艺术的创作。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发表了一个《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通过学习,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主要有以下意义:一是对毛泽东主席《讲话》的继承和发展,明确地把文艺工作提高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引用鲁迅先生原话,指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要求文艺工作者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二是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盲目的排外。文学艺术的根本所在是,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这个原则,为人民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责任编辑:高权

深入生活 篇4

市场研究公司NPD Group报告指出, 目前美国家庭有超过5亿部终端连接到互联网。美国家庭拥有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拥有率, 在2012年12月进行调查时为35%, 但3个月后, 就增加至53%, 并超过了个人电脑, 可见发展之迅速。

从发展上看, 平板电脑增长, 个人电脑减少, 这种趋势还将持续。美国智能手机在移动市场的占有率现已达到57%。社交网站也随智能手机普及而快速增长, UGC (用户生成内容) 则是社交网站上的重要应用。

美国社交网站与生活密切相关

到21世纪初, 博客的增长速度尤为迅速, 成千上万的人开始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这一数字已经膨胀到数百万人。不久后, 专注于政治问题的博客也开始出现。最终, 这些博客在相同的政治理念和原则下, 他们利用在线社区的工具, 调整彼此的关系。

在Web2.0时代, 网络上内容的产出主要是由用户创建,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生成自己的内容, UGC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 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 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You Tube等网站都可以被看作是UGC的成功案例, 社区网络、博客和播客 (视频分享) 等都是UGC的主要应用形式。

eMarketer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 称美国网络视频的观众在迅速增长。在2011年, 美国有1.58亿人观看在线视频, 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50.5%。不过预测其增长速度, 将会继续逐年下降, 如在2010年的增长速度为11.3%, 而到2015年预测将下降到4.2%。

社交网站已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 例如Facebook和MySpace网站, 开始仅作为一个青少年和大学生使用的小众社区, 但很快就发展成为拥有数百万成员的耀眼网站。根据益普索 (Ipsos) 公司早在2007年7月的报告, 在美国24%的互联网用户, 在调查前的一个月内, 使用某种类型的社交网络, 就有三分之一的用户有此类经验, 随后, 网上虚拟社区就在美国迅速成长。

据IDC研究显示, 在2013年第一季度, 美国有近半数用户在外出健身、看电影、购物、甚至在家煮菜时, 也不忘时时查看Facebook。智能型手机应用程序中, Facebook是第三大受欢迎的、仅次于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约有70%智能型手机用户频繁造访Facebook, 超过半数每天查看Facebook。

根据IDC统计, 美国约有一半人口使用智能型手机, 2013年人数预估会达到1亿8140万人, 未来4年内预估将攀升到2亿2240万人。Facebook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网站, 每天上载850万张照片。随着用户数量增加, Facebook的目标已经指向另外一个领域:互联网搜索。2012年6月, Facebook称将涉足在线支付领域。

社交网络的另类用途, 是在企业用户方面, 调查显示, 使用越多工作效率会越高, 这是创业公司Evolv得出的结论。Evolve跟踪了“财富500强”公司中的数百个。Evolv发现, 时薪 (按小时计薪) 员工, 在使用社交网站时不仅工作效率提高, 而且使用社交网站越多, 效率就会越高。

时薪员工通常使用的4个社交网站, 分别为Facebook、Twitter、Pinterest和LinkedIn。相对于不使用社交网络的员工, 这些员工能实现更多销售额, 或是以更快的速度处理好客服。此外, 这样的员工留在公司的时间也长。数据显示, 使用社交网络站的时薪员工, 平均在公司工作94天, 而不使用社交网络的员工, 平均只在公司工作83天。

使用5种或更多社交网站服务的员工比使用4种或更少社交网站的员工更有效率, 在销售额方面会高出1.5%, 在处理客服请求数量方面, 会多出2.8%, 这类员工会更抢手。Evolv指出, 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反映了出一个人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和社交能力。

社交网站在美国政治中作用明显

在2004年美国的总统竞选中, 政治评论家和媒体, 通过博客, 然后展开在线社区的大辩论。通过社区网络, 收集政治上的支持, 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竞选资金。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趋势, 2006年大选的候选人, 在各大社交网站粘贴自己的竞选档案。此外, 有些候选人把广告和其他多媒体宣传材料也放置到候选人的竞选档案上 (候选人的视频) 。

在2008年的总统选举期内, 发生了新的事情, 其中之一就是UGC快速增长。自上一次总统选举后, 社交网络得到进一步重视, 各阵营都创建了一个专用社交网络。特别是约翰·爱德华兹 (John Edwards) 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 创建了迄今为止最大型社交网络。把社交网络作为武器, 寻求民众支持, 并募集竞选资金。可以看出, 在各种选举活动中, 如募捐活动、公民的参与, 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手段。

在竞选中, 政治评论家和媒体, 通过博客展开在线社区的大辩论, 这种活动到了今天, 仍在继续。如使用E-mail向参与竞选的议员拉票。电子邮件活动, 在朋友和同事中引起了共鸣, 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从开始一个小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逐渐壮大, 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 演变成要求解决重要的政策问题。

深入生活 篇5

二.日期:

200*年*月*日--200*年*月*日

三.活动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据统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5%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25%以上。因此,居民生活节能对于中国节能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2005年,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节能目标,并将此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然而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在今年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强调要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作为一名中国公民都要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共同呼吁口号“节能减排多一点,健康生活长一点”。把节能减排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来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活。

四.活动目的:

为了联合民间机构的力量,影响和发动公众参与节约能源,帮助国家实现十一五规划设定的20%节能目标,也为了贯彻实施十七大报告中的要求,共同打造一个节约形的社会。通过向人们宣传节能减排和征集节水节电的窍门,加深大家的的环保理念,使每个人都能从小处出发,将节能减排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使人们自觉地加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列中来,为我们的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五.对象:社区的所有人员

六.地点:* * 社区

七.活动亮点:

1.社区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宣传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可以从小处出发将节能减排的行为落实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2.在社区进行宣传节水节电窍门,使居民乐于接受,促进宣传活动的进行,容易将活动引向高潮。

3.有奖竞答的形式可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在向居民宣传节能减排的同时使居民了解环保知识。

八.活动形式:

在社区主要以问卷和有奖竞答的形式对居民的节能减排的意识和态度进行调查,同时还有海报和节能减排的图片展,与居民进行互动,征集节水节电窍门。

九.活动内容:

200*年*月*日上午在学校东方红广场集合,由活动负责人向活动人员讲活动要点和注意事项,举行简短的启动仪式。然后从学校出发,8:30左右到达**社区。开始进行紧张而有序的宣传活动。

1.布置场地:(所需桌椅由社区提供)在场地放置大型展牌,悬挂世界自然基金会旗和有关节能减排的标语,通过海报和宣传画的形式吸引居民的眼球,并且播放轻柔的回归大自然的音乐(如班德瑞的等)以吸引社区居民。

2.在场地现场有3-5名会成员,在社区内部4-6名协成员向居民做问卷调查(主要涉及我国现在的一些基本环保知识,以及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能减排的程度进行调查),活动后分析结果并做总结,以此来确定我们今后活动的重点方向以及及时找出相应的更有力的宣传方法,为我们以后各项宣传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利用价值。

3.与此同时根据居民的时间来进行一个科学的有奖竞答——节能减排知识大比拼,进一步了解居民对节能减排的态度和看法。根据回答正确的问题所占的百分比发放小礼品,以此来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活跃现场气氛,使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宣传活动中来,也使更多的人意识到节能减排的就在每一个人身边。

竞答规则:

作答人回答对问题的70%-80%,奖品:保温杯

作答人回答对问题的50%-70%,奖品:环保碗和筷子

作答人回答对问题的50%以下,赠送一张有节水节电小窍门的精美纸张(可在家里贴)以表感谢。

4.在社区厦门便利之家内部做宣传的协会成员还可以根据情况采取采访的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达到宣传多样化的目的。

5.在社区停车处设2-3名会员对车主进行采访,主要内容有他现使用车每个月的用油量以及发动机的排气量等有关问题。根据情况给车主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介绍驾车省油的窍门。

6.在进行所有活动的同时还要继续宣传节能减排活动和节能减排在我国现在的重要性,并且讲述我国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向居民宣传在日常生活中节水节电的窍门,引导大家加入节能减排的行列。

7.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居民意愿留下联系方式,以备后期评选绿色主妇和绿色车主。

8.下午5:00整理会场,离开社区,返回学校。

9.调查完之后整理问卷和征集的窍门和建议,并且评选3-5名绿色主妇和绿色车主,颁发荣誉证书。

10.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保留优点,为后期社区宣传做准备。

十.活动主旨:号召社会所有人加入节能减排的行列,让节能减排深入人心。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践行者 篇6

刘大为,1945年生,祖籍山东诸城。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解放军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小米加步枪》、《漠上》、《阳光下》、《马背上的民族》、《晚风》、《巴扎归来》《人民公仆》等。

出版有《写意人物画技法》、《刘大为速写》、《刘大为作品集》、《刘大为小品集》、《刘大为水彩画作品》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展览并获奖,且在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刘大为艺术真正的可贵,也是一直被忽略了的是,他的艺术创作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大地的力量与灵感!他的画面有史诗般的品质,通常我们认为的那些纯形式的元素,如造型、线条、光影、色彩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生活与人民给他的馈赠。

刘大为长期保持着对基层生活的迷恋。“生活”、“人民”对于他与其说是一部教科书,是艺术的源泉,不如说是他深谙于内心的一种“宗教”。他多年足迹的地理版图中,既有长期生活过的内蒙古大草原,又有新疆的巴扎,甘南、青海的藏族牧区,四川、云南、贵州等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作为军旅画家,刘大为还多次赴广西法卡山、凭祥、龙邦、百色等前线写生。尤为可贵的是,时至今日,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命题已被旅游式的画家写生队伍窃得只剩下空壳时,刘大为依然初心不改,仍以实际行动——到现场写生与创作,诠释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真谛!

2012年5月27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百余名画家走进延安,深入老区写生,我正巧与刘大为一路同行。每到一处,刘大为即放笔速写——举凡腰鼓队、山间牧民、田野劳作,抑或农家生活小景,均——被他收罗进自己的画面。现场围观的老乡们啧啧称奇,把速写作品反复传递欣赏,不—会儿张张速写纸便布满汗渍斑斑的手印。见此情景,我暗自思忖:这些汗渍、手印以及它们所发散出的山野气息,不正是刘大为作品最为珍贵的“胎记”吗?

刘大为的艺术观及创作实践,是延安革命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的推进与拓展。刘大为的艺术主张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大家知道,虽然五四新文艺提出了“走出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的口号,但艺术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直到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才真正解决了艺术与人民、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沿着这条思想脉络推演下来,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大为的艺术观及创作实践,正是延安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的推进与拓展。最值得珍视的,是刘大为对现实主义信念的守望与维护。众所周知,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美术已演变为一个不断革命、不断颠覆的故事,艺术家们一如匆匆过客,很少在某一思潮、观念与风格上驻足。仅从这一点上讲,无论怎样强调刘大为坚守的意义都不过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最终,经过现代美术思潮的洗礼,现实主义艺术观在刘大为那里,已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从根本上讲,它已在不断的内化中成为刘大为的精神坐标。

因此,我以为,我们没有必要过度惊诧于刘大为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信念的执着。如果我们对刘大为艺术的起点及历程有一个大体了解,就会更加理解这种执着。从少年时代他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写生,到六十年代中期他经历“文革”串联时的沐风沙、浴烈日;再到任《包头日报》记者时与牧民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看到,即便在青少年时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然成为刘大为的常态化艺术实践。他所经历的生活点滴,时常交织为涵容量巨大的鲜活的世态人情,历久弥新地构成创作的灵感与源泉。从中,我们可以为刘大为的执着寻找到两个不同层面的定义:一方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实践中不仅已沉积为刘大为内在的精神渴求,而且,它甚至已转化为刘大为的某种生命机能;另一方面,通过时间的纯化,刘大为在生活中的积累已完全蜕变为内心的文化记忆。一位艺术家,无论受到流行思潮多么强烈的诱惑,都无法抗拒内在的精神渴求与文化记忆。当然,更无法拒绝个体生命的机能需求。

现场写生是刘大为与生活关系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对此,他几乎以赞美的口气写道:“写生让我始终保持对生活的鲜活感受。执笔面对自然时,是我人生最愉悦的时刻。”鉴于写生是刘大为创作的唯一起点,我们有必要对其性质作一个大体的描述,在此之前,我们先从两个背景来观察、估价刘大为的“写生”在当下语境中所特有的含义。其一,近代以降,通过写生让艺术重返生活,直面社会人生,既是挽救传统绘画的良方,也是中国美术现代性建构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从康有为、蔡元培到黄宾虹、徐悲鸿,皆力主“多做实物写生。”可见,“写生”是作为全新的现代性价值观而被输入的。作为这一历史逻辑的延伸,刘大为的“写生”亦应从价值层面上加以考量,而不能仅仅将其归结为单纯的艺术手法。其二,欧美当代绘画的衰落,固然有新媒体艺术的挤压,但根本原因却在于它先专事于风格探究,后又深陷于图像与观念的泥沼,由此远离生活,走向了“从绘画到绘画”的死胡同。近年来,欧美画家在反思中渐趋这样的共识:通过写生再建与生活的关系,根据现实的感受来画自己的每一幅作品。我之所以刻意地为刘大为“写生”提供这两个背景,目的在于准确地描述刘大为“写生”的性质。如果这样的描述还不够清晰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讲,刘大为的“写生”所彰显的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价值观,在浮躁的时风中,它凸显为一种文化立场与态度。刘大为写生中所获得的愉悦,或许正来自于内心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与皈依。

在刘大为写生、素材和创作三者之间,我宁愿认为写生是创作的前置,其意是,速写一素材一创作三者之间在刘大为的创作过程中有着内在的、难分彼此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结构是扁平的,写生的鲜活元素,如形象、场景、光感、线条、色彩关系等,不需要过多观念的淘洗与提升,也不需要繁冗的构思与摆布,便可毫无障碍地升华为画面的造型与语言。刘大为的创作,无论是宏篇巨构,还是尺牍小品,之所以洋溢着浓烈的现场气息,始终保持着人性的温度,皆源于此。

值得我们去弄懂的,还有刘大为“写生”与中国古典“写生”之间的关系。刘大为的写生虽出自于西方写实主义传统,但修为所致,他亦深得中国古典写生之真义。换句话讲,中国古典写生的“谛视熟察”之观察、体晤及表现方式,已成为刘大为写生的有机部分。所谓的“谛视熟察”即写生并非为了精确地把握对象的外在形态,专注于物象的形式,而是着力于探索表现不同个体的生命状态与性格奥秘,进而探求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秘史与生存玄理。换言之,刘大为的写生,在写实层面上,与列宾的伏尔加河写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于写意一途,则可与先贤们的“写生”状态,如渐江结庵于莲花峰下听水涨霜明,黄宾虹悟对、妙造西湖等情景相媲美。

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刘大为都留下了具有标志性的代表作。取得这种成就的原因在上述的讨论中已作出了较为明确的回答。如果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刘大为比别人更早地领悟了这样颠扑不破的真理:以人民为师,以生活为师,以造化为师,是通向伟大艺术的不二法门。如果我们说刘大为作品中的灵感、主题、题材、造型、光感乃至线条、笔墨均来自于生活,可能会遭致一些非议,但我相信,即便最尖刻的意见也不会否定这样的事实:刘大为从生活中所获远大于学院教育、摹古与师承的给予。

从刘大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中,我们所获得的启示是自中国近现代美术诞生以来,离开生活、离开人民的艺术只是一个虚无的存在,如鲁迅先生所说,是一个“虚悬的极境”。艺术的根系,只有深入生活的沃土和人民情感的温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的年轮即艺术的年轮。刘大为的意义在于,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准确、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真理。因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其称为生活之子,人民之子。

2012年,刘大为创作了一幅刘文西为陕北农民造像的作品《情系黄土地》。画面上,刘文西粗鞋布衣,凝神作画,完全进入谛视熟察的状态。其胸次、神态犹如冰壶般的清澈,瘦小的身躯,仿佛内蓄着巨大的能量——换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刘大为本人的写照!

深入生活 篇7

一、联系学生作文基础的实际,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职高学生作为高中生的一个特殊群体, 文化底子薄, 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当然更没有下笔如有神的文化积累和写作技巧。因此作为职高的语文教师, 作文教学中必须尊重一个事实, 那就是要联系学生的作文基础,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职业学校的学生, 老师要找准基础、因势利导。

对于职高作文教学, 我们一开始要做到短、平、快。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训练, 然后再鼓励创作, 当然老师适时恰当的赞赏更为重要。克服职高学生在初中阶段“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的心理障碍, 是我们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做到这点, 在高一作文教学中, 我采取了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 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突出重点, 在享受成功中激发学生创作乐趣的方法。

职高新生刚入学, 我常常从“自我介绍”“我的理想”“我熟悉的人”等简单的记叙文入手, 让每个同学都有话说, 让他们觉得职高的语文课不枯燥, 作文课也有兴趣。结合大纲要求, 我开始训练简单而常见的文体, 例如:日记、书信、读后感, 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随后, 我结合学生感受体验内容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体裁的作文训练, 从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到一般的议论文、说理性散文, 然后运用不同体裁形式写同一个话题, 指导学生张扬个性, 结合自己感受体验进行立意、选材、谋篇布局、提炼主题, 力求做到文如其人, “作文与做人”真实结合。当然我在作文批改时, 也坚决杜绝流于形式, 批改不能千篇一律, 即使花费很多时间, 也要做到恰当、客观并且还要有针对性;使学生懂得“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 并在修改提高的过程中树立写作的自信心。

二、服务学生专业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职高学生不重视作文, 在写作中敷衍了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它的有用性, 不了解写作与将来就业的关系, 没有忧患意识。有一次, 当地一大酒店要从我校餐饮业和财会专业录用学生, 约好时间对学生进行面试, 分配岗位。于是, 我组织学生, 告诉他们事先写好自己的自荐书, 根据自己的特长, 争取自己喜欢的岗位。同时, 我抓住时机, 把作文教学与这次实践活动结合为一体。经过细致准备, 很多学生得到了经理的重用。事后, 听经理说:“我之所以发现你们是金子, 全要归功于你们把自己介绍的好!”另外, 我在平时作文课上也给学生强调专业应用文学习的重要性。比如不熟悉合同, 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有些单据因为书写不合规范而失去了它的法律效力。让他们明白写作关系到切身利益, 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因此学生渐渐感到写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写作对自己专业就业的帮助, 练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不能闭门造车, 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带领学生要参加专业实习, 让学生深入社会, 具体接触生活生产的各个细节, 磨炼专业技能。例如带领学生搞社会调查、访问专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形成文字。去年我带的高二计算机和财会两个班, 在讲了调查报告后, 利用五一长假, 我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到工厂、企业进行调查, 了解他们对我们财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和需求, 然后整理写成调查报告。即将面临毕业, 就业也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带着我的要求学生纷纷到了自己向往的厂矿或企业, 进行实地调查。假期结束后, 我收到学生交回来的报告一看, 真的令我欣喜:全班普遍写得条理清楚, 语言明白流畅并且内容具体、数字确切, 连平时只写一百多字的学生, 也洋洋洒洒地写了几页。这种方法, 既能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 从中体会学习作文的重要性, 同时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还能让学生形成社会作文能力, 增加专业知识, 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 结合专业命题, 这样, 学生在训练中才能有心理显示的需要, 才能写得好。

三、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增强学生的创作欲望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贴近。”我想这里的贴近更多的应该是贴近生活。作文如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我们未来的人才最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常常听语文课代表埋怨:作文收不起来。职高学生交作文, 那比交钱还难!当然这也和老师布置作文的动机有关系, 很多老师只是觉得一段时间了该写作文了, 至于写什么, 有些随心所欲。报纸上、网上随便找个热门点的题目布置下去, 不顾及学生是否熟悉这个话题, 是否对这个话题敏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本来对作文就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 再加上无话可说, 写作时的心情当然就像掉到冰窟窿一样, 漆黑一团。即使作文能如期交回来, 那也得靠老师的“威逼利诱”。但是内容不是嫁接的就是复制的, 或者是应付的, 真的是惨不忍睹。

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 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容易产生, 也很容易消失。如何让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把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起来后, 还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 把兴趣引向志趣。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变“苦”为“乐”。

深入生活 篇8

夏衍的《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长期以来, 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 虽然一度被“请出”教材, 如今重新出现在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当中。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 整体要求是了解新闻的特点, 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材料, 掌握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篇幅很长的《包身工》就在本单元中。本课教学的重点较多, 诸如梳理包身工的一日生活, 指出并分析背景材料的作用, 鉴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等, 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诚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说:“包身工制度是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 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理解造成包身工现象的根本原因, 就会削弱文章的深刻性、思想性。引导不好, 就会有贴标签的嫌疑, 生搬硬套, 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根本原因?在引导学生分析背景材料的时候, 紧扣文本信息, 提出几个问题, 联系社会现实, 学生很快就读出了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文章主旨。具体操作如下:

《包身工》一课设计三课时,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分清哪些段落是新闻事实, 哪些是背景材料。第一课时重点品读赏析新闻事实, 抓住起床、吃饭、上工等几个典型场景, 赏析作者的场面描写, 人物刻画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背景材料, 概括背景材料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在概括三处主要的背景材料的内容之后, 结合背景材料的有关内容, 设问激疑。

第一处背景材料介绍包身工的来历。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的:“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 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 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 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心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针对此处, 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一遇灾荒就无力饲养, 儿女会饿死”悲情局面?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中国幅员辽阔, 各种天灾时有发生, 在当今社会, 怎么没有听说饿死人的现象发生?前不久, 智利政府成功营救数十名被困地下几百米深的矿井中长达68天的矿工, 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在此引导下, 学生纷纷发言, 有说社会积极援救的政府积极行为的, 有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 也有说充分反映旧社会政府不关心老百姓死活的。适时地联系历史事实,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 备受列强经济侵略, 中国广大农村经济急剧衰退, 丰年尚可解决温饱, 荒年卖儿鬻女, 时常有之。

文章第二处背景材料分析包身工兴盛的原因, 结尾处最后一句话:“在这种工厂所有者的本国, 拆包间、弹花间、钢丝车间的工作, 通例是男工做的, 可是在殖民地, 不必顾虑到社会的纠缠和官厅的监督, 就将这种不是女性所能担任的工作加到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的身上去了”。在学生沉浸在对包身工无比同情的气氛中, 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殖民地, 不必顾虑到社会的纠缠和官厅的监督”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生沉默。看来问题的提出稍显突兀, 学生难以作答。此时联系现实, 设置问题:在座的各位假如现在中途辍学, 能出去打工吗?有的说能, 有的说不能。我又问:“现在的中学生能自由出入网吧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我会心一笑, 接着问:“为什么?”要身份证;未成年不能进网吧;《未成年人保护法》管着呢……听到这儿, 我又回到开始的问题, “在殖民地, 不必顾虑到社会的纠缠和官厅的监督”, 从这句话中, 你能读出什么?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及监察部门或者说具有此等性质的相关政府部门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没有对这些部门进行监管?学生心领神会: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和统治阶级的暧昧纵容是分不开的,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视而不见。

第三处背景材料举例说明东洋厂在包身工制度的滋养下飞速庞大时的第一句话:“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 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 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的庞大了。”谁给予了这种特殊优惠的保护?注意课后研讨与练习交代的写作时间———1935。学生很快想到了国民党政府, 想到了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质的旧社会。为什么要给予这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作者其实为我们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这一事实。鲜明地指出:统治阶级不仅是视而不见, 简直就是为外国资本家提供保护伞, 不顾本国民众的死活!

深入生活 篇9

郭庚茂在讲话中首先对河南省人社厅专题民主生活会给予充分肯定。他说, 一天来, 大家态度认真, 以党性共勉、以本色相见、以坦诚为怀, 聚焦问题, 联系实际, 剖析透彻, 批评真诚, 整改方向明确, 发扬了整风精神, 体现了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抓好工作、推进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总的来看, 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得很好、很成功, 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郭庚茂强调, 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只是一个好的开端, 要防止产生开了民主生活会就等于“闯关”成功可以万事大吉的错误思想。2013年10月中下旬, 全省参加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都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活动越往后, 越要坚持标准, 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警惕虎头蛇尾。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中央部署,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切实落实省委“一学三促四抓”的部署, 巩固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 把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抓整改、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上来。

就进一步开展好全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 郭庚茂强调以下三点。

一要坚持不懈, 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教育实践活动已转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的重要环节, 要认真抓好这一环节的工作, 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要持续查摆, 找准找实问题。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找不准问题就说明思想上还没有解决问题。从全省参加第一批活动的单位来看, 多数单位征求意见、查摆问题是好的, 但还存在找得不够深、聚焦不够准、“影像”不清晰等问题。我们既要肯定前一阶段的成绩, 也要看到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做上存在的一定差距。要在前一阶段查摆问题的基础上, 把握省直机关特点, 结合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进一步深入反思, 持续查找, 梳理提炼, 聚焦重点, 特别是要从班子集体存在问题中认领求己, 为整改打好基础。根据第一批活动单位的状况, 形式主义方面要重点查摆空泛不实, 粗伪不真, 思想偏颇、无的放矢甚至违背规律等问题;官僚主义方面重点查摆反仆为官、衙门作风, 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接地气, 亵渎职守、在岗不敬业、在位不谋政、履职不尽责, 本位思想等问题;享乐主义方面重点查摆好人主义图和气、消极工作图安逸、职务消费图享受、明哲保身不担当等问题;奢靡之风方面重点查摆奢侈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生活媚俗、追风崇洋、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要深刻剖析, 挖掘思想根源。解决“四风”问题, 要在思想根源上着手, 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上下功夫。解决理想信念问题, 主要是政治坚定性和鉴别力不强的问题;解决群众观点问题, 主要是提升思想境界, 增强党性修养, 站稳群众立场;解决思想方法问题, 主要是破除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约束;解决精神状态问题, 实质就是解决好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等问题;解决执政能力问题, 要突出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要通过这“五个解决”, 加强理论武装、提升政治鉴别力, 增强公仆意识, 提升党性水平, 加强学习锻炼, 提升执政能力。要真抓实做, 着力抓好整改。查摆是前提, 关键还在于整改。要突出真抓实做, 坚持梯次推进, 批次整改;统筹兼顾、上下联动、协同推进;专项攻坚, 在重要问题治理上不断取得实效。

二要建章立制, 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搞好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解决“四风”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活动探索建立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机制。一是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解决好发扬民主不充分和集中不够的问题, 真正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的程序和机制。二是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解决领导班子自身问题的有效方式, 也是解决党内矛盾、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 要大胆使用, 经常使用, 使之越用越灵, 越用越有效, 形成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永葆先进和活力的机制。三是要规范党内生活。健全党内生活制度, 规范党内生活的准则和原则, 创新党内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找准组织活动的着力点, 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四是要以领导班子为重点抓紧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决策制度、工作制度以及工作运行程序等。通过完善各项制度, 巩固民主生活会的成果, 为遏制“四风”、保持党组织先进性纯洁性提供保障。

三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 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深入生活 篇10

民主生活会上, 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省人社厅厅长、党组书记杨盛道首先代表领导班子作对照检查, 班子成员逐一作对照检查, 实事求是总结前段整改情况, 坦诚检查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深刻剖析问题根源, 明确了下一步整改的方向和措施。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 郭庚茂说, 省委决定在第一批活动单位召开领导班子“回头看”专题民主生活会, 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就作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 中央和省委就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作出了一些新部署, 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认识、抓好贯彻落实;二是第一批活动单位整改已经推进了一段时间, 需要进行回顾和盘点, 找出差距, 加强薄弱环节, 加大力度推动整改持续深化;三是当前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正在整改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正在推进, 需要与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三改”统筹, 统一于教育实践活动这个载体来共同推进。开好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要求是“三对照”“两促进”, 就是对照中央和总书记近期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新要求, 对照去年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和个人承诺的整改措施、整改任务, 对照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提出的问题, 进一步查摆问题, 促进教育实践活动整改的深化, 促进巡视反馈问题的解决。

郭庚茂说, 这次民主生活会比较成功, 从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 大家对前期整改工作抓得比较紧, “三对照”比较认真, 整改方向和措施比较明确, 达到了预期效果和目的。

郭庚茂说,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抓作风建设一丝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停顿。去年河南省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 第一批活动单位搞得比较成功, 持续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风”问题得到明显遏制, 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群众基本认可, 省内外总体反映较好, 中央督导组、中央活动办给予了肯定和积极评价。但是对成绩不能评价过高, 对形势不能过于乐观。要继续坚定真抓实做、一抓到底的决心, 把整改工作做好, 切实把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活动开展、加强作风建设, 郭庚茂强调四点意见。

第一, 提升认识, 增强持续抓作风建设的坚定性自觉性。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已有一年多时间, 越到最后, 越容易出现疲沓、懈怠的现象。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前紧后松、防止矛盾积压、防止简单粗糙、防止短期效应, 做到敬终如始、一抓到底。一要认识到持续抓作风建设是中央反复强调的明确要求, 必须坚决贯彻落实。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 自觉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 深化对作风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增强持续抓好整改落实的责任感使命感。二要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必须持续抓、反复抓。要上紧发条、拧紧螺丝, 扣好最后一粒扣子, 走好“最后一公里”, 决不能前热后冷、虎头蛇尾, 不能自损形象、失信于民。三要认识到当前整改过程中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存在松口气、歇歇脚, 整改不聚焦、重点不突出, 为官不为、廉而不勤等现象, 整改必须再加力。要进一步强化认识, 保持压力, 增强动力, 善始善终、坚持不懈地把整改工作做好, 决不能让活动功亏一篑。

第二, 聚焦问题, 兑现整改承诺。活动的成效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整改上, 整改落实要持续抓、抓到底, 不达目的不罢休。一要聚焦重点。聚焦大事要事关键事, 抓群众反映强烈的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涉及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违反党纪政纪和政策规定的突出问题。二要抓具体。根据“三对照”重新盘点, 对号认领, 到事到人到门, 建立台账, 整改一件销号一件。三要反复抓。教育实践活动有阶段性, 但作风建设没有阶段性, 要长期抓、持久抓, 不断加大整改力度, 不断检查整改成效, 不断改进作风, 不能有任何松懈思想。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领导带头, 以上率下, 示范带动;要坚持上下联动, 通过基层反映的问题反求诸己, 来促进自身整改;对重大、共性、成风的问题要集中进行专项治理。

第三, 注重制度建设, 实现常态长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 是改进党的作风的切入点, 加强作风建设的目的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在解决当前“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的同时, 要把握中央加强作风建设更深层次的目标方向, 站在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 按照中央的深谋远虑来加强制度建设。要着力在权力公开规范运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制度规定并强化监督执行三个方面下功夫, 实现作风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第四, 注重统筹协调, 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当前要统筹抓好三件大事, 即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全面深化改革“三改”大事, 发展和民生大事, 社会稳定大事, 使之相互促进。

社会课教学应注重让学生深入生活 篇11

一、深入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生活,在认识水平、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学习习惯上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如果教师还按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学,不注重直接经验,不注重学生主体性,学生就会感到厌烦,觉得知识是干涩、枯燥、乏味的,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会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

采取深入生活课前调查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所要学的知识,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以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学生就会在“体验式”的情况下,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调查马路上有哪些交通信号和标志,并把它画在硬纸板上制作成一个标志。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既新鲜又好奇,课上学到这部分内容则格外专心致志,而且记得特别牢。课后,我又带领他们来到市交警大队,调查近一季度全国及我市出现的交通事故。听了交警叔叔的介绍,学生不寒而栗。接着我又让他们把事故的原因梳理分类,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在交警叔叔的配合下,制作成展板,放到马路上,加强对公民交通法规意识的教育。这样,学生不仅有一种很强烈的成就感,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乐趣,而且还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同时也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深入生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容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置的,在知识方面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二是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但是,受小学认识水平的制约以及教材篇幅的限制,知识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只能是浅显的、常识性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不可能完成上述两方面要求的。

深入生活课前调查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和引申。通过课前深入生活,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知识内容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较早、较多地接触人类社会各方面最新信息、最新成果,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在教学“保险”这课前,我让学生到邻居、朋友家调查,谁参加了保险,是什么保险,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各是多少,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使保险这一现代化意识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而且还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深入生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编写,十分重视社会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不同的社会知识内容中都寓进了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法治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而深入生活课前调查活动使小学生直面社会,直面现实生活,这既为小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榜样,又为小学生提供了亲自实践、获得情感体验的情境,因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明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坚毅沉着以及讲文明、守纪律、爱集体、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优良道德品质。

如,在教学“走出深重的灾难”这一单元前,我让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调查:(1)调查当地革命老人、历史见证人,了解家乡人民的革命斗争事迹,学会收集和讲述革命故事;(2)到当地烈士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近代史中的志士仁人的英雄事迹,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教学“社会主建设的辉煌成就”前,我让学生深入生活调查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的生活或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思想教育。

四、深入生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社会课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课程,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的发展,把学生作为一个天生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学生,满足他们不断学习的需要,并鼓励他们深入生活,联系实际学会思考,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方法,大胆探索,标新立异,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工厂”一课前,我组织学生到开发区调查各种工厂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课上组织他们讨论:“假如你是一家产品大量积压,工厂面临倒闭的鞋厂厂长,你会怎么办?”有的说:“提高工艺,设计出时尚的新款式。”有的则说:“我要设计一些既美观又舒适而且有保健作用的各式各样的新型鞋投入市场。”有的还说:“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促销活动……”这时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老师只是充当了一名组织者、点拨者。又如,在教学“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我提前和交警部门联系,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上街参加“我当小交警”的活动,学生感到特别新鲜、有趣,积极踊跃参加。在路上我引导他们观察交通秩序,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交警,该如何维持交通秩序?”学生七嘴八舌,讲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发明一个仪器装在汽车上,控制汽车遇到红灯自动停下。”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制造出微型汽车,少占道路……”见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不适时机提出:“你们的想法能行得通吗?可以当小交警试试。”这时,学生恨不能一步登上交通指挥台。于是我让他们跟交警叔叔学指挥,学生可认真啦,看到有人闯红灯他们就上前很有礼貌地劝阻,或着急的打手势……通过一上午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体会到交警叔叔的辛苦,懂得了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明白了应从我做起,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而且还收到了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实际生活、深入实际生活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知。且能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卓有成效地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

上一篇:医护下一篇:无限魅力的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