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数学教学设计

2024-08-16

五上数学教学设计(通用9篇)

五上数学教学设计 篇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1)共有学生45人,女20人,男25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都很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基本上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合作意识较强。从以往的情况看,本班学生缺乏创新和突破精神,虽然后进生特别落后的基本没有,但是也不存在特备优秀的孩子。本学期将在保证基础学习的基奠上,继续挖掘优生的学习内驱力,成为学会学习的、主动研究的数学新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重视基础,处理好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2.注重练习设计,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课内外作业均要精心设计,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 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3.重视平时的审题习惯的渗透和培养。

4.鼓励创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5.注重实践,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

五上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用诗歌的方法教学诗歌,感悟文本独特的魅力

课始,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交流了有关“七律”的知识,并适时作了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根据规律圈出双句末尾的韵脚,提示他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适度拖长读出味道。本以为这样的教学应该把知识点讲清楚了,可试教时却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此很难掌握。学生难以把握住诗句的节奏读,有时韵脚是拖了长音,可诗句还是用读课文的方式在朗读。这样的初读诗不光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看来,教师的范读必须置前,或是在每句诗句中用斜杠画出停顿处给予朗读提示,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这块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本课的重点是聚焦本诗关键诗句理解读。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导学卡的帮助,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试教下来,我发现,两个班的学生能连贯清楚地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至于“寒”和“暖”、“走泥丸”和“腾细浪”蕴含的深层含义却无法理解。原先预设想让学生通过导学卡在预习中积累更多的信息和学习方法,但却惊奇地发现,每班只有3~4位学生用上了课后资料袋和注释中的信息帮助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就是将参考书的解释说了一遍,如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却又任重道远。同时,也不由得让我思考:在关键诗句的理解上,作为教师的我,还是缺少了教学诗歌的方法。事实上,“寒”“暖”“泥丸”“细浪”这些词细细读来,是诗的一个个丰富的意象,而我却没有及时抓住这些意象,仅仅机械地根据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上的对比和夸张,忽视了“意象还原”的重要性。诗歌教学无需多讲,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模糊”到“精确”最后回归“模糊”的接近过程,正所谓“距离产生美”。教学中,我要尝试多用想象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丰富意象,在读诗中品味诗意,真正感受诗意课堂的魅力。

二、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本课试教中出现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当看见红军在13根铁索上匍匐前进时,有学生笑出了声)

师:同学们,看完了影片片段,这场战役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场战役打得非常艰难,红军很勇敢。

(教师补充介绍道:“当泸定桥夺下后,毛泽东主席带领大部队踏上木板铺好的桥面时,不禁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向先遣部队牺牲的战士们致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对句中的“寒”字,你们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感受到当时天气很寒冷,水很冷……

[片段二]

师:同学们,课前在你们完成的导学卡中,有一项内容是对诗歌中不明白的地方提问。现在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回顾自己课前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下节课继续解决。

生: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条件那么艰难,又牺牲了那么多战士,守着自己的根据地好好生活就可以了,难道长征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吗?

......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可以明显看出,片段一中的学生在关键词句的理解上仍然存在着困难,无法真正走进诗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思。而片段二中学生明显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红军长征的意义,无怪乎他们在学习这么激情澎湃的一首诗时,却仍然表现出那么的平静和不可理解。还是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惹的祸”呀!事实上,课前,我已经对这些问题有了察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我尝试采用导学卡丰富学生的学习储备,努力让学生去感受理解这段历史。同时在课上我也充分引入了课外资料和影像等信息,力图丰富学生的感知。可是,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拓展带来的却是波澜不惊的课堂,这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课后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我对本课的教学作了以下三处修改:

一改:导学卡设计更“亲”学生

导学卡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没有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如第一题:收集与诗歌有关的长征故事(写下故事名,简单说一说)。我只是关注了与诗歌有关的故事,并没有真正发现学生对“长征背景”的思考。同时,没有考虑到长征故事的收集和演讲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学生难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较为全面地进行了解。看来,以长征故事会的形式在课前开展,对本课的学习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引导学生收集阅读长征的背景资料,并尝试讲述《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些与诗歌关系密切的故事,对本课的学习更为有效。

二改:媒体资源运用找准时机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与本课文本的距离很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带来了学生从小情感苍白,甚至把文本中人物高尚的品质当做了弄虚作假,对于语言文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无法真正理解。同时由于长征这段历史实在过于遥远,让他们以自己现在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感受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就出现以上一种游戏的学习态度。因此,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和课外资料的交流还是需要提前到课前,诸如放映一些长征纪录片,展示多组长征图片,大量阅读交流长征的资料,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当学生已经走进诗歌所营造的那个“境”,又何愁没有“情”呢?

三改:批注式阅读“留白”思考

本诗阅读应重视批注对理解诗意的作用。批注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感悟的重要学习方法,是最常用的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方式。片段一中出现的学生对于“寒”字理解的问题,最为真实地说明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过少,教师太过急于求成。在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前,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寒”字做一个批注,可以写写心里的感受,也可以写写对于“寒”字的理解,如果能用上想象,联系前句的“暖”字进行对比感受等方法,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语文学习除了思想感情、语言文字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外,个人认为,最为深远而有效的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式。而对于这首语言高度凝练的诗歌,批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拉近文本和学生距离的学习方式。

浙美版五上《适合纹样》教学设计 篇3

1、认知目标:欣赏适合纹样,感受适合纹样的艺术特色,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及构成特点。

2、操作目标:学习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构成特点,并能自己设计简单适合纹样。

2、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合理搭配,表现丰富多彩的适合纹样。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身边的图案纹样。漂亮的纹样装饰了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赏心悦目的感受。

(2)回忆:在家里见过哪些纹样?我们的教室里又有哪些纹样呢?

(3)出示两幅艺术形式不一的牡丹图,让学生对比纹样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适合纹样:美丽的图案,设计在一定的形状之中,具有装饰的作用。即使去掉了边框,也仍能显示出原来的形状,这些图案被称为适合纹样。出示板书:适合纹样。

【设计意图】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纹样,如餐具上、瓷砖上、窗帘上……因为它的普遍,常常被学生的眼睛忽略,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欣赏生活中的纹样导入,优美的音乐伴奏中,生活中的纹样图片交替播放,轻松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走进艺术殿堂。通过视觉盛宴,直观地感受生活美,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

2、欣赏适合纹样,感受纹样魅力

欣赏两组适合纹样图片。

师: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美化着我们的环境。我带来了两个问题来考考大家:你观察到的适合纹样有哪些外形?那适合纹样的图案内容可以表现哪些题材?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适合纹样外形和内容题材,加强学生对适合纹样感受。

3、通过探究,寻找设计规律

(1)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图案样式。

观看一段适合纹样的视频,请同学们自学了解适合纹样的组织形式。

(2)出示适合纹样的组织形式。请学生回答,这这五种适合纹样,你发现这些纹样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并(板书) 均衡式:不对称,纹样排列非常的自由,均匀地排列在外形框内。对称式:纹样上下或左右相同,整齐稳重。 向心式:纹样由外往中心排列。离心式:纹样由中心向外排列。旋转式:纹样由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有运动感。

(3)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上来排列对应纹样结构形式?。

【设计意图】掌握适合纹样的组织形式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难点。教师的“独白式”教学,只能使學生设计单一呆板,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出答案,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环节我采用了视频自学方式,激发学生共自主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再同讲解,学生上台摆一摆进行巩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氛围,在自己和同伴的共同探讨中,轻松简单掌握了适合纹样的特点及设计规则。

4、欣赏同龄作品,交流感受

提问:欣赏同龄人设计的作品。看看,他们都有哪些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欣赏同龄同学的作品,即从中吸取了灵感,使学生对适合纹样的设计充满了信心,提高了兴趣。

5、教师示范,引导巩固

师:教师示范以花卉为主题画个离心式的适合纹样。出示设计好的教师示范图讲解,如果是画在不同外形的纸张上,花卉纹样轮廓可以适当进行变形。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在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师的单一示范,在学生容易有困难的环节,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提高示范的有效性。

6、通过实践,体验创作乐趣

(1)出示课堂练习:自由选择题材(植物、动物、人物、景物),自由选择组织形式(均衡、对称、向心、离心、旋转),设计一个独特的适合纹样。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播放轻音乐,为学生创造出适合大胆想象的轻松氛围,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适当简洁的指导,让学生的创作思维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徜徉。

7、通过展评,总结学习经验

(1)自评,互评和师评。

五上数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

P92-93

教学时间:11.18

二、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即计算客厅的面积;二是针对这一组合图形的特点,安排了三组提示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学生今后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均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的。“还有别的方法吗?”是给学生思维空间,但不要无限制地开放。既割又补的方法,教师不必主动揭示。一般地说,组合图形的难度控制在通过一次割或补就能转化为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三、总体设计理念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由于学生已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知识,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请学生用纸片准备一些基本的图形,先说一说基本图形的特点。随后组织学生用这些基本图形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并进行交流。在学生所拼的图案中,将会出现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组合图形,对此,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其次,自主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认识了组合图形的特点之后,接着可以出示计算客厅面积的问题,并让他们说一说这个图形的特点。随后,可以组织小组探索或者独立探索。在解决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时,一般学生运用的方法是分割法,即将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需要与学生讨论怎样进行合理的分割,让他们懂得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就是失败的。当学生理解了分割的方法后,可以讨论添补的方法。如果学生在探索时出现这样的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把其作为载体与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探索方法,教师也可以作适当的引导后再进行讨论。讨论的要点是: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从而让每个学生都理解这一计算方法。

再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教材第76页的第2,3题已经安排了两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已学的知识,又能让他们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当然,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教师也可以适量地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增强学生的练习量,扩大他们的视野。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五、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名称、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和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的。

个别化对象分析:

优等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把组合图形分割成简单的基本图形方法较多,能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中等生:基本熟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对组合图形分割方法较为局限。

差等生:对三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不是太熟悉,而且分割后,对有些边的量不会判断,特别是找到关键的底和高。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七、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组合图形的难度控制在通过一次割或补就能转化为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考虑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和特点。因为学生已有五种基本图形的知识,所以开展教学时请学生认一认,回忆面积计算方法,随后组织学生用这些基本图形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并进行交流,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合特点。自主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2.在计算客厅面积问题的时候,组织小组探索或独立思考。一般学生会运用分割法,对于这种方法,需要与学生讨论怎样进行合理的分割,让他们懂得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越简单;同时也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种分割方法就是失败的。在讨论添补方法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3.运用组合图形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76页安排了这样的练习题,既能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又能让他们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如果有需要,教师也可以适量补充类似练习,来增加练习强度,扩大学生视野。

八、教学准备

课件

九、教学环节

一、准备问题

1.出示:

问:这是由七巧板拼出的图形,你能找到哪些你学过的图形,他们的面积怎么求,谁来说一说?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s=ah÷2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s=ah 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a 师:像这样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简要交流

3.同学们认识了组合图形,那么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面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使学生逐步熟悉组合图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组合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计算公式的复习,为后面组合图形计算做铺垫。

二、尝试问题

1.出示:中队旗图案,你能把这个图形分成已知的平面图形吗? 先独立思考,再在纸上画一画,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2.学生展示想法 预设:

分别变成了(1)两个一样的梯形(2)长方形减掉一个三角形(3)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4)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3.再次尝试:根据提示的边长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预设方法:(提示学生可以用综合算式来写)(1)

(80-20+80)×30÷2×2 =420cm2 问:这里的两个2分别表示什么?(2)

80×60-(30+30)×20÷2

(3)

(80-20)×60+20×30÷2×2(4)

问:能计算吗?为什么?

师:看来分割方法有很多,但是我们只能根据已知的数据选择一些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学生容易想到分割的办法,比较难想到填补的方法,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对图形进行各种分割,然后结合数据进行方法的选择,也就是从方法的多样性到方法的最优化。另外还强调用综合算式的方法快捷的表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1):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2)

2.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很快的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习过的基本图形,弄清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既可以用“加”的办法来求,也可以用“减”的办法来求,还可以用等积转化的方法直接计算。不仅巩固了几何基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

五上数学教学设计 篇5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形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路

交流例4:

1、一虚一实的两个三角形一样吗?,底是多少?高是多少?

2、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怎么列式的?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三角形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叠。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学例5

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5的PPT

导入:例5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

导学单(时间:6分钟)

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根据图中所标注的底和高,填在表格中。

三角形

底cm高cm

出示表格以及三角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

长cm宽cm面积cm

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小组讨论: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完成填空。

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④同桌相互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板书字母公式S=ah2 ⑤完成试一试。独立完成,板演。集体交流。

(三)练习(1)适应练习第10页练一练。

分别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不要忘记除以2(2)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第69题。①独立完成。②集体交流。

第7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3,所以这三角形的面积是342(3)创编练习

一个三角形的底长6m,如果底延长2米,那么面积增加1平方米,求原来三角形的面积?(4)介绍你知道吗?(4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学生交流半广以乘正太的理解

动态演示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研究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

(四)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5页

1、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题,讲评时所用。

2、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3、注意第四题的单位不一样。

第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注重数据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有序思考、逻辑判断等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夯实基础。

1.计算练习。(第10题)

25122 12282

25(122)122(82)

这节课,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进行练习。计算时采用男女生比赛。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或字母表示出来。

2.不计算直接列式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提醒:第三幅图,你为什么会上当?怎么改就可以了?

点拨:在选择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3.量一量、再计算。

(1)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第12题)

(2)量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取整厘米数),算出它的面积。(第15题)

提示:量的时候要量哪些数据?(取整厘米数)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组长分工,1人负责把红领巾的边拉直,1人度量,1人记录。

(2)想一想,可以怎样量出红领巾的高?

(3)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小组围绕导学单展开测量活动,再算出红领巾的面积。

(二)变式练习,优化结构

1.画一画。(第11题)

你能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一个格子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画完后请把底和高的长度标出来。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底和高的乘积应该是多少?。

2.汇报交流画法。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总结写出公式,加以还原: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高=三角形的面积2

=92

=18

提醒:分析学生列举的几种方法。

(1)注意有序思考。

(2)注意特殊形状:底2厘米,高9厘米 ;底1厘米,高18厘米(横着画)

2.说一说。(第16、17题)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

交流内容

1.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这个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点拨方法和解答疑惑。

让学生自己说说判断的方法。

补充:还可以把每个涂色三角形进行分割,也能证明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引导:1.求出底和高。2.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相当于求谁的面积?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练习单(练习时间8分钟)

第一关:选择题

(1)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面积相等 B.完全一样 C.等底等高

(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分米,与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6 B.3 C.12 第二关:生活中的数学

1.(1)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一共生产鲜花多少枝?(第13题)

(2)一个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如果每5平方米种一棵树,这块地共可种树多少棵?

总结:第1组中的两道题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解答时都是要先算什么?

接下去为什么用的方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做这类题时要注意什么?

2.李大伯家有一块梯形菜地,分别种了黄瓜和辣椒,你能算出黄瓜和辣椒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吗?(第14题)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第三关:智力冲浪

思考题。每一块板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课堂作业。

五上寒假生活指导数学答案 篇6

五解决问题

1、3分米=30厘米30×30×30÷(8×8)=3375/8厘米

2、3/5×2/3×3/5=6/25O

3、1+2+3=6 50×3=150 150×3/6=75

玩中学:6/7÷3/4=8/7小时

48――49页

二判断√××

三选择CC

四计算

2、X= 9/8 X=3/77

五看图列式计算 125÷(1+1/4)=100人

六列式计算

1、甲:乙=12:18=2:3 2÷3=2/3 3÷(3+2)=3/5

2、300÷5/6 5/6=400

七、解决问题

1、乙种药剩余:60×(1―2/3)=20片

甲再备:60×(3/2―1)=30片

2、64×3/4÷4/5=60千克

3、(13―4)÷3/4=12千克

50――51页

一、判断×√√×

二选择BBAB

三填空

1、4/5x 9/5x

2、1/4a 5/4a

3、5/8 46

4、80 300

四计算X=3/8 X=1/36

五列式计算

1、24÷(90÷3/4)=1/5

2、5/12×4/5+3/10÷3/2=8/15

3、(2/3―4/7)÷(2/3+4/7)=1/13

六解决问题

1、4+3=7

60×5.4÷4/7=567千米

2、30÷2=15分米

(15×3/5)×(15×2/5)=54平方分米

玩中学:解:设点燃x小时后,细蚊香是粗蚊香的1/2.则:(1―1/3x)×1/2=11/2x解得x=1.5

52――53页

一填空

1、9 16 28

2、5/4 2

3、一段路的长(只写一段路不对) 一段路的长度×1/5=已修的长

4、苹果树的棵数 苹果树的棵数×2/5=梨树比苹果树少的棵数

5、5:6

6、15 9 48/5 16

二判断√××√

三解方程x=8/3 x=9/64 x=60 x=2/7

四解决问题

1、美术:9÷(8―5)×5=15人

文艺:9÷(8―5)×8=24人

2、1200÷(1+1/5)+1200=2200吨

3、第二筐:200÷(5+3)×5=125千克

第一筐:200÷(5+3)×3=75千克

或一筐:200÷(1+3/5)125千克

二筐:200―125=75千克

4、0.4×0.2+(0.4×1.7+0.2×1.7)×2+0.2=2.32O

54――55页

一、填空

1、80 4 200 4.2 3.15 3150 0.045

2、4 1/2

3、5/6 1/6

二判断××√

三选择BC

四脱式计算 1/4 5/3

五列式计算

1、3/4×1/2÷3/5=5/8

2、(25―5)÷2/3=30

六解决问题

1、3/5―1/8+3/5=43/40N

2、110÷(5/6―3/8)=240N

3、4+5=9

90×9=810K

甲:810×4/9=360K

乙:810×5/9=450K

4、427×2/7=122只

玩中学:(100×1/10+15)÷1/4―17=83岁

56――57页

一填空

1、3/4 1/4

2、15/28

3、9/40 1/40

4、1/8

二判断×××

三选择BBBA

四、计算

2、4/3 13/20 0 9

五解决问题

1、加水前 2+3=5药液:500×2/5=200克

水:500×3/5=300克

加水后,药液:水=200:(300+40)=10:17

2、1÷(1/20+1/30)=12天

3、30÷(1/2―4/9)=540N

4、面积:2×1+(2×0.5+1×0.5)×2=5O=500dm

500÷(1×1)=500块

58――59页

一、填空

1、24

2、5:1 1:5

3、18

4、锐角

5、3:2 1.5

6、125

二判断√×

三解方程X =9/10 X=6 X=8/5 X=6/7

四看图列式1、240×3/4=180

2、150÷3/5=250米

五列式计算

1、(7/10+2/5)―1/2=3/5

2、1/8×4―1/8×1/4=15/32

3、2―(7/8+3/10)=33/40

六解决问题

1、二月:2000×9/10=1800台

少的: 2000―1800=200台

2、2400×(1―1/6―1/4)=1400m

3、80×(1+3/4)+120=260棵

玩中学:先从邻居家借一只羊。

老人:24×1/8=3只

大儿子:24×1/3=8只

二儿子:24×1/2=12只

60――61页

一填空1――3同26页第一题。

4、384 512

二、判断√×

三选择CC

四列式计算

1、24/25÷9/5=8/15

2、90÷3/4×2/3=80

3、2/15÷3/4×9/8=1/5

五解决问题

1、六(2)班:500×4/5=400元

六(3)班:500×9/10=450元

2、5/6―5/6×3/5=1/3N

3、第二次剪的:(1―1/2)×1/2=1/4

第三次剪的:(1―1/2―1/4)×1/2=1/8

还剩:16/23×(1―1/2―1/4―1/8)=2/23m

4、2×2×2×50=400M=0.4dm

62――63页

一填空

1、25 9 21

2、3/7 4/7

3、77:27

4、1/4

5、4:3 4/3

1:2

7、25 16

二判断×√××√

三选择AA

四计算

1、比值3/10 8/7 5/8 5/8 30 3

2、化简比 8:1 4:1 5:6

五算出下面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表面积:

10×10×5+(35×15+35×20+15×20)×2―10×10=3450M

体积:10×10×10+35×15×20=11500M

六解决问题

1、第三天:1/4+1/6―1/12=1/3

没有看的:1―1/6―1/4―1/3=1/4

2、4/5―1/5×2+4/5=6/5K

五上数学《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篇7

淮安市流均镇中心小学

张育正

一、说教材:

《用字母表示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本单元知识又是学生进入代数知识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习方程的基础。

用字母表示数的内涵有3点:

1、用字母表示的数是已经学过的所有类别的数;

2、字母在具体的问题中所表示的数往往是有一定范围的;

3、字母和数一样可以进行运算。

其中前两点应该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明白。因此在本课中我突出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反复体验、感悟。从“用学母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再到“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这三个不同层次作为教学核心。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2、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感受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感悟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属于“程序性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具体实施方法是情境体验法。即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方法属于“陈述性知识”,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自学简写规则,然后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认识。

学习方式多样: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4个环节组织教学。环节一:让学生初步感悟字母可以表示数。

课堂上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通过扑克牌玩24点,和按规律填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字母可以表示数,并在一定的情境中,字母表示的是特定的数。(出示6、10、7、A和2、4、6、m、10„„)

接着让学生回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碰到过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能说出一些运算定律来,追问学生运算定律所表示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环节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知道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取值范围,是本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预设三个活动,层层推进,一个活动就是一个不同层次的体验。活动一:

在儿歌中学习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过儿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出示儿歌:

1只青蛙4条腿„„

2只青蛙8条腿„„

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读儿歌,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的腿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了,在这里学生右能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可能出现:a只青蛙a条腿,对能想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同学,予以肯定,提问:这里“a”表示什么?“a”可以是哪些数?接着提问,如果a=1,那儿歌就变成1只青蛙1条腿,显然不成立,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同一情境中,不同的数量不能用同一个字母表示,字母所表示的数在具体情境中,范围是有所不同的,接着具体指导如何能将青蛙的腿数是只数的4倍这一关系体现出来,学生想到用:a只青蛙ax4条腿来概括。代入一些具体数值,验证规律,再次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活动二:

从猜年龄游戏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让一位同学随便说出一个字母来,其他同学猜这个字母表示同学的年龄还是老师的年龄?这个字母可以表示所有的数吗?500行吗?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年龄有个范围。接着在同学说的字母后面添上+17,再猜x岁和x+17岁,哪个表示老师的年龄?哪个表示同学的年龄?有了比较,学生很明显看出x岁表示同学的年龄,x+17岁表示老师年龄。继续提问:通过x+17岁,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明白了x+17还表示老师比同学大17岁,由此发现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还可以表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通过穿越时空隧道,由同学的年龄,不断推算出老师的年龄;由老师的年龄,也可以推算出同学年龄。发现不管x怎么变,x+17的结果也跟着变,但x+17之间的关系却永远不变,即用字母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不变。

猜年龄是从一般到个别,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x表示一个具体的岁数,x+17也表示一个具体的岁数,进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x+17既表示老师年龄,也表示老师与同学的年龄关系。我还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目的是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同时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有效指导。

1、用x表示老师年龄,同学的年龄可以怎么表示?

2、用一个字母表示同学们自己的岁数,你能用含有字母式子表示出爸爸的岁数吗,猜年龄。

3、用一个字母表示妈妈的岁数,用含有字母式了表示出自己的岁数 活动三:

学习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的简写。

让同学们回想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用文字怎么表示?老师直接告知数学上正方形边长,面积及周长用字母表示的规定。让学生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介绍乘法的简便写法,这是传授知识,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第106页的相关内容,接着通过小练习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接着用省略乘号的形式写出两个字母公式。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具体情境中反复感悟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取值范围,促进学生对学母表示不确定的数的理解,而且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突破难点。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与层次性。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共设计了4道相关练习题。

1、书第100页练习3,作了相应的变动,出示图后,让学生观察图,看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2、书第100页练习2,改成一份数学日记,填空。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意识和整理图书的习惯

3、排球和足球个数关系的练习既让学生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再次回到《数青蛙》的儿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补充完整。环节四:介绍先驱,传承文化。

介绍数学家韦达的生平事迹,渗透数学文化。

五上数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1、2、3、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的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地解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设计: 一)、课的导入:

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什么叫组合图形?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二)、交流:

师: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比如说哪些地方应该注意?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谁来说说你的预习情况?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图形)并说说你的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分解的方法是转化成几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师:谁还有补充?

过渡语:刚才我们知道了组合图形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你说怎么算这地板的面积?你能汇报一下吗?

估计。

分小组讨论:并汇报解决方法。学生将会是多种方法展示解决方法。经过观察讨论后,学生就会发现这样分可以,但计算起来不方便,有些条件我们是找不到或不易找到。我们应该选择用简单方便易操作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概括方法:

看板书:我们刚才运用几种方法解决了这组合图形的面积,现在看看黑板你能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概括吗?哪几种方法可以归为一类?

小结:有割补法——加法

添补法——减法

还有在割或补后应该注意的什么?分割后成几个简单图形,要注意这些简单图形的长宽底高是多少?并进行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

四、练习: 汇报作业情况

五、总结:学习什么?

六、你能根据今天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吗? 教学反思:

我上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组合图形面积》这一课时。我简单谈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及上课体会。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一个买新房的大情境,通过学生帮老师铺地板,粉刷墙,让学生在已有的基本图形面积的知识基础上,自主探索,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一情境中,使学生明白,组合图形分割的意义,以及分割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分割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由学生合作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思考理解把简单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已经学过图形的方法,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也说明,学生在理解发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时,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手段,分析探索组合图形,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找出隐含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

5.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在生生互动的环节中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悟出学习方法,学得主动积极、生动灵活。

教学内容:成长的脚印

教学目标:

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师:归纳一下同学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计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生1:我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所以面积是3×6=18(cm2)。(学生在实物投影前画出他看的近似图形,学生们表示认可)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7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2+3)×7÷2=17.5(cm2)。这样和生1的差不多。

师:回顾一下刚才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用了数一数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图形进行计算。

二、练习

1、用练习纸估计自己的脚印有多大,同桌互相检查。

2、P78的练一练

先独立估计,在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怎样计算出树叶的面积?

先讨论,在交流做法,回家之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教学反思: 一、一个天真烂漫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精彩的,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会议儿时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发现自己长大了。我设计了儿时实物展示、图片展示,观看儿时录象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交流,既体验了成长的足迹,又呈现了一个天真烂漫的童真世界!二、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人都要表现自己,而且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此外还想给他人一个我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印象。”也就是说,表现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有强烈的表现欲,想让别人认识自己,喜欢自己,记住自己,和自己交朋友。为此,我设计了宽松愉悦的课堂,让孩子唱歌、跳舞、跳绳„„来尽情表现自己,这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也让他们认识到了成长的快乐。三、一个心灵碰撞的空间

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设计了“说说心里话”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获知本领的获得离不开老师、爸爸妈妈„„这样,心灵的碰撞之后,闪现真情的火花,字字句句流露真情。

教学内容: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与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概括规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预习了点阵中的规律,你知道了什么?

师:其实,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就开始研究点阵了,通过点阵来算数。这节课,我们也来尝试研究点阵的规律。

二、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1、小组讨论:这点阵中有哪些规律?发现规律后,能否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 预设出几种情况:

(1)看着一个图形

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第5点阵是25个点。师:你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 生:

师:也就是说用“横排数×竖排数”,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点阵有多少个点? 如果有100点阵呢?

(2)用折线画,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

生:(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所有奇数相加的和。

师:真了不起。这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叫做“折线划分法”。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这组正方形点阵中有很多规律。

(3).斜着一层一层数:1,1+2+1,1+2+3+2+1,1+2+3+4+3+2+1 师都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数的?能边说边演示。

三.应用新知,兴趣优在:

1、试一试

学生说说规律

2、练一练

师:其实,点阵是灵活多样的,每个点阵都有自己的规律。(课件出示练一练第2题)观察下图中的几个图形,小组内说说他们的规律。生:汇报,展示。

四.课末设计,兴趣高涨:

师: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一些点阵的规律。现在,每个同学设计一幅美丽的点阵图,让同学们都来猜一猜你的点阵图中隐藏的规律,好吗? 点阵设计大赛

1、设计时间:5分钟

2、设计要求:

(1)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幅有规律、美观的点阵图,画出前4个点阵,并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的数量.(2)每组派代表说明设计的方法及点阵中的规律,并展示作品.3)优秀小组的作品,在班级”展示台”展出.五.总结:

师:看来,同学们各个都是个出色的小设计师啊!点阵的规律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生活中离不开点阵的规律,离不开数学的知识。就让我们用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学习: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幅简洁准确的图像。

教学反思

《点阵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2到83页尝试与猜测部分的教学内容。从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本课属于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但从整个小学教学内容看,本课是在四年级下册探索数图形、摆图形所需小棒数量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与形的规律,为今后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探索物体堆放中的规律、六年级上册的探索数与形的规律、看图找关系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究。问题是探索的基础。上课伊始,我就提出了两个问题:⑴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⑵每个点阵有什么规律?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寻找规律。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现规律,如在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寻找到其中的点阵规律,虽然,在“1×1,2×2,3×3,4×4,„„n×n”的方法与“1,1+3,„„,1+3+5+7+„„+(2n-1)”的方法思考方式不同,但对学生而言,都是他们自主探索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肯定不同学生的探索成果,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上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表,会求算术平均数、初步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比较复杂的统计表、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等知识。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

1、进一步学习统计表,会填写较复杂的统计表;了解统计表中的“合计”、“总计”的具体意义;会根据统计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对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所给数据求加权平均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3、通过一些简单事件,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尝试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习统计表,会填写较复杂的统计表;了解统计表中的“合计”、“总计”的具体意义;会根据统计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对统计表进行简单分析。教学难点:

1、通过一些简单事件,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尝试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 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获取信息,学会整理和分析。教师重视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统计和可能性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中的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所给数据求加权平均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能根据所给数据求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求简单的平均数。1引导学生思考:

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情况? 2)还准备知道哪些情况?

2随着问题的提出、自然地进行解决。

五年级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用五年级学生的得分总数除以五年级学生的总人数)

3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图

4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还可以了解到哪些情况?与同学交流。二例题1 图

1请你把这份统计表填写完整。

2组织交流:怎样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回收废旧电池的个数?(应该用回收废旧电池的总个数除以五年级的总人数。1)学生独立列算式。(可以使用计算器)2)交流。

3填写完统计表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班平均每人回收电池的个数多于年级的平均值? 2)哪个班平均每人回收废旧电池的个数与年级的平均值最接近? 三练习

四组织学生交流,谈学习体会。五小结。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总个数÷总人数=平均数

教学反思:学生在计算平均数时,出现了二次平均,要为学生讲清二次平均不准确。

统计和可能性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简单事件,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教学过程:

一通过研究植树问题,理解中位数、众数。出示例题2 杨柳社区8号楼两个单元的居民响应社区的号召,积极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图与表

1比较一下这两个单元居民义务植树的情况。

1)学生可能求出两个单元居民平均每户植树的棵数9都是5棵)所以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这两个单元居民义务植树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

2)但也有的同学的观点不同。

2怎样才能进一步地比较两个单元居民植树的情况?

3介绍: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数据,但却不是唯一的数据,在统计中还常常用到中位数和众数。4师进一步讲解:中位数

1)奇数:居中间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2)偶数: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中位数。5讲解:众数

二练习P108(加权平均数的特点)三组织质疑、解疑。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众数、中位数

奇数:居中间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偶数: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统计和可能性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初步尝试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教学过程: 一研究可能性。

1出示例题:商店正在开展促销活动,购物满一百元可获得一次摇奖机会。

一等奖(红色):电饭锅。

二等奖(黄色):保温瓶。

三等奖(绿色):圆珠笔。

2思考:小明是三等奖。又是三等奖。到底有没有人能得到一等奖?大约在多少个摇奖人中才可能有一个是一等奖呢?

1)给学生时间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通过集体交流:圆盘被平均分成了16份,红色的扇形只占一份,因此获一等奖的可能性只占十六分之一,也就是是大约每十六个人中才有可能有一个人获得一等奖。

3)二等奖的获奖率为十六分之三;而三等奖的获奖率高达四分之三,因此获三等奖的人就多。二练习三小结。

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等奖

十六分之一 二等奖

十六分之三 三等奖

四分之三

上一篇:初中生个人学习工作总结下一篇:惊喜作文65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