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口翻译新东方(精选5篇)
中口翻译新东方 篇1
口译资料
陈绮老师谈:得主题者得天下 中口阅读“必杀技” 新东方学校口译教研组发布 得主题者得天下
——中口阅读“必杀技”
By 陈绮
上海新东方中/高级口译阅读教学专家。口译教研组成员,高级同声翻译。英国莱斯特大学金融学硕士。深谙中/高级口译考试机理,对考试形式及内容的把握独到、精准。
阅读考试永远是速度(speed)和正确率(accuracy)的赛跑,它决不是对文章逐字逐句的推敲,也不代表对文章从头到尾不分主次的分析。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典型的英文段落,是一个逻辑的整体(logical unit),它必定要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展开。绝大多数情况下段落中会有一个最能概括该段主题的句子,即主题句(topic sentence),而段落中主题句之外的内容就是细节(subordinations)。
对于中级口译的考生而言,在阅读部分抓住一个段落,乃至全文的主题句至关重要。
首先,主旨题是考试的重点题型之一,细数历年考题,每次考试6篇文章30道题目中必定会出现3-6个题直接考察文章的主题,如What is the main idea/concer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便是常见的主旨题;
其次,辨识主题句之后意味着段落中的其他内容可以略读(scan)或者跳读(skim),可以大大节约时间。
再次,部分细节题考查的往往是细节对于主题的支持,这种情况下细节的内容并不一定需要深究,选对了主题便可顺便选出正确答案。
最后,文章中的难词往往出现在细节内容中,如果可以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前提下跳读难词的话,对于考生紧张情绪的平抑也将大有裨益。
可见,把握主题不仅可以加快阅读速度,也可以提高正确率,可谓阅读理解考试的“必杀技”。下文将重点剖析段落中主题句的典型特征及全文主题句的分布规律。
一、主题句特征“必杀技”:
中口的文章虽然内容庞杂,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生物、医学和生活常识等内容,但是主题句的“样子”却不外乎“强”、“新”、“奇”、“真”、“并”五种。之所以会具有这些特征,是和中口文章最常见的体裁(议论文和说明文)及其出处(英美报刊及专业文献)分不开的。
口译资料
口译资料
1、“必杀技”之一:“强”字诀!
“强”,顾名思义是段落中强调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或倾向,这样的词句怎能不重视?
(1)“强”调单词:
A.huge、great、monumental等表示“伟大”意义的词汇出现在说明文中,该句极有可能成为主题句。中口文章往往来自报刊文献或专业杂志,作者的用词往往比较中立客观,如果用了这类“强”词,下文势必会花笔墨进行一番细细分析。
例如:(2000年3月中口阅读第一篇)
A Japanese constitution company plans to build a huge independent city-state, akin to the legendary Atlantis, in the middle of the Pacific Ocean.The city, dubbed “Marinnation”, would have about one million inhabitant, two airports, and possibly even a spaceport.Marinnation, if built, would be a separate country but could serve as a home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World Bank.评析:不难看出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是对第一句中huge一词的进一步说明,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提高阅读该段的速度,而不受个别难词,如“marinnation”的干扰。
B.must、only、solely 等表示强调意义的单词及形容词、副词最高级带有作者鲜明的态度和主观色彩,往往会成为后文的中心。
例如:(2003年3月第四篇)
Perhaps the most notable block in the vicinity was Queen Anne’s Mansions.Partly designed by E.R.Robinson in 1884 and recently demolished.For many years, this was a London’s loftiest building and had strong claims to be the ugliest.The block was begun as a wild speculation modeled on the American skyscraper, and was nearly 200 feet high.The cliff-like walls of dingy brick completely overshaded the modest thoroughfare nearby„„
评析:看到most notable之后应该立刻预测到下文论述的焦点应该就是Queen Anne’s Mansions,可直接跳至下段,段中其它枝节可暂时不予深究。
口译资料
口译资料
(2)“强”调转折:however、but和yet后转折的内容是任何人都不应该忽略的,而且这类词出现的位置越*前越有可能是主题句。
例如:(1997年9月第一篇)
Most people picture sharks as huge, powerful, frightened predators, ready at any moment to use their sharp teeth to attack unwary swimmers without provocation.There are numerous fallacies, however, in this conception of shark.First„„
A second fallacy concerns„„
Finally„„
评析: 首句描述一般人对于鲨鱼的错误看法,第二句用however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鲨鱼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下文光看三个段首就可以肯定是分别描述了三方面的谬误。
(3)“强”调结构:段落中出现not only A, but also B和not A but B时用来强调后者,而出现A as well as B、A rather/other than B、A instead of B或A more than B的结构时则与之相反,强调前者。这些结构有助于确定话题(topic),考生务必把此类结构背得烂熟于胸。(请参见“必杀技”之三的例题)
(4)“强”调句型:出现次数虽不及其他“强”类语汇频繁,但是只要一出现,无一不是主题句。
2、“必杀技”之二:“新”字诀
带有new、latest、contemporary等词的句子往往会是关于新科技,新发明或者新事物的议论文的主题句所在,这些类型的文章在中口中的比重一直颇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特点在高级口译的文章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2001年3月第一篇)
Some children do not like school.So what is new? But in Japan that familiar aversion has reached alarming proportions.About 50,000 unhappy youngsters a year(out of a total school-age population of 20 million)suffer what Japanese behavior experts call school phobia„„
口译资料
口译资料
评析:new引出主题,即日本学生患恐学症的人数已到警戒线。后文果然就围绕这个新现象展开了论述,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等方法来支持主题。
3、“必杀技” 之三:“奇”字诀
unusual、extraordinary、exceptional、strange、unique、striking这类词出现在新闻评论类文章是几乎都和主题脱不了干系。新闻的使命是挖掘有新闻价值的事,称得上“奇”的必然值得报道和探究。
例如:(2003年9月第四篇)
The strange fact is that the last hundred years have seen not only the dehumanizing of manual work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ass-production method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a consequent reduction in the satisfaction which an individual can derive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a skilled craft, but also universal acceptance of the idea that everyone ought to work,even though they may have no absolute economic necessity to do so„„
评析:此句是中口历年考题中较长的一句话,考生若逐字翻译咀嚼,则生词恐怕马上会成为妨碍理解的拦路虎。可是,只要结合“强”字诀中的“强”调结构,我们不难找到主题。首先strange预示着这个问题的本质值得探讨,而当not only A,but also B结构映入眼帘的时候则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主题已昭然若揭:人人应该工作的观念为什么会那么深入人心?这就是作者在后文要探究的“奇”事
4、“必杀技”之四:“真”字诀
(1)“真”发现:中口文章往往会谈到科研成果,所以出现researches/ survey / interview等研究工作show / reveal / demonstrate或者 expert / specialists / professor / doctor这样的专业人士find / say / argue / suggest等词,往往预示着新发现或真道理,考生也应该格外留意。
(2)“真”观点:议论文有“先破后立”的写法,作者会先批判错误观点,继而用indeed、in fact、actually等副词或real、true等形容词来揭示主题。
例如:(1997年3月第六篇)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questions to answer is how much a job is worth„„
Another factor 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is now socially useful a man’s work is„„
口译资料
口译资料
Indeed, this whole question of just reward can be turned in its head.You can argue that a man who does a job which brings him personal satisfaction is already receiving part of his reward in the form of a so-called “psychic wage”„„
评析:首段主题由most difficult question引出,可见其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工资展开。第二段的主题句也很明显,显然就是对影响工资的另一个因素的讨论。而第三段indeed后面引出的才是作者真正的观点,即人的工资的有一部分是“精神工资”,只有算上这部分工资,才能衡量一个人真正应得的报酬。
5、“必杀技”之五:“并”字诀
从最近两年的考题来看,中口文章似乎迷上“并”字诀,即作者在文章的前3段内提出主题句,后面的段落少则3段、多则6段,段段并列,分别谈论这个主题的方方面面。
例七:(2000年9月第二篇)
There must be few questions on which responsible opinion is so utterly divided as on that of how much sleep we ought to have.There are some who think we can leave the body to regulate these matters for itself„„
Other people feel sure that the present trend is toward too little sleep„„
Then, to complete the picture, there are those who believe that most people are prepared to sleep too much„„
评析:首句提出人们对于睡眠时间长短问题众说纷纭,后面的三段分别描述some、other people 和there are those who believe that most people are prepared to sleep too much三种人三种不同的观点。依照“并”字诀,只需读懂这四句话,就可轻易的拿下主题题,而细节题的定位也会十分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文章往往较长,多达五六百字,专业性较强(如2003年3月关于环保材料、伦敦的购物环境、电子图书馆,2003年7月关于美国经济发展及对消费者的建议、前美军基地现状、2004年3月关于英国公寓建筑发展史等文章),句子也相对难懂,往往涉及很多专业词汇,但是只要找到了主题句,后文可以暂且不看,直接去看题目中问的到底是哪些相关细节即可。毕竟,那么多的并列段落,不可能段段考到,按平均每篇文章考2-3道细节题计算,不值得读的远远比值得读的多得多。
二、主题句的分布规律:
有了段落的主题句,我们就可以轻易的找到全文的主题句了。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主题句在段落口译资料
口译资料
的首句末句和第二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另外,中口阅读文章多数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全文的主题句往往出现在文章前三分之一的篇幅中,掌握这个特点也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总而言之,对于中级口译的考生来说,只要把握了主题句,就把握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有时甚至会提示后文的脉络走向;而对于细节内容的阅读则不急于一时,可先行跳过,待题目中出现细节题时,可以在文中定位题目中的关键词。得主题者得天下,这是我们在阅读中最简洁而且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当然,主题的辨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把这些技巧融会贯通。
口译资料
中口翻译新东方 篇2
2008年9月,正值大四上学期的我,需要作出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到底是读研还是工作。高考的时候,与心仪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失之交臂,阴差阳错地调剂到了中南大学英语系,本来对英语的感情就不深厚,所以读不读研对我来说也没有太多所谓。
但是我的导师告诉我,与其盲目选择工作,不如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提升一下自己。而且我的专业是翻译,应该选择一个中文和英文都融会贯通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翻译的精髓。经过几番思索,我最终锁定了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系,然后着手准备申请资料。
申请香港的大学有两种方式,一是网上递交资料,二是将资料邮寄到香港。我选择的是前者,准备好相关资料,比如成绩单、推荐书、毕业证之类的,然后上传到网上,再向学校指定的账户汇去200元申请费,就静等通知。所谓的通知并不是录取通知,而是面试和笔试的通知。
因为距离较远,香港浸会大学采用的是电话面试的形式,整个通话大概15分钟,问题五花八门,有对翻译理论的考查,也有对生活的见解。在忐忑不安地等待了20天之后,我终于等到了笔试通知,地点在珠海。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考场静得吓人,大家都在展开一场无声的厮杀,等待着对方倒下。明明才四月,我走出考场时,已是大汗淋漓:最后一关了,我到底能不能顺利过关呢?看着跟我一起申请的战友们陆续收到通知书,而我的却杳无音讯,终日惴惴不安。终于,五月初,我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
历时一年的申请之路,总算是有了个Happy Ending。从2008年9月考虑是否读研,到2009年2月递交申请材料,再到4月参加面试笔试,这一路真是一波三折。
小房子也有大未来
到香港之前,我对这片热土是多么的期待。大四的夏末,我常常坐在校园的操场旁,看着夕阳的余晖,幻想着几个月之后身在香港的生活。可惜,很快这幻想就被残酷的现实戳破了,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住宿。
因为香港的大学住宿是不对研究生开放的,我开始在香港一些大学的BBS论坛上找房子,很快就联系上了一个女生。受TVB的毒害太严重,我以为香港的房子都很宽敞,设施超齐备,所以当她打开QQ视频的时候,我彻底被震惊了。一个不足10平米的房子,摆着一张极窄的上下床,一张小桌子可怜地卡在床和墙壁中间,再也放不下任何多余的东西,而一个床位的价格,就要2 500块。我愣愣地坐在电脑前,脑袋一片空白,眼泪刷刷流了下来。我不敢相信,未来的一年,我就要在这样的“鸽笼”里开始所期待的美丽新生活。害怕、茫然、压抑充斥着整个盛夏,机票被我改了又改,终于在开学的前一天,我不得不挣扎着踏上去香港的飞机。
初到香港,除了忙就是累。房间里除了床以外,什么都没有,所有东西都需要我和室友一起去添置。去宜家买家具,直接奔向特价区,捡最便宜的。香港的劳力很贵,为了省钱,我们两个女生,能扛着上百斤的木头坐地铁回家,然后自己在家组装家具。
生活的主旋律似乎就是生存,很少能有时间停下来享受生活,只是偶尔,我和室友会在夜晚看着窗外维港的灯火,一起聊聊天,憧憬未来。
终于具备了当香港人的素质
“这个学校真迷你!”这是我第一次踏进浸会大学时,发出的由衷感叹。作为香港八大公立大学之一的浸大,看起来更像是所小学,一个主教学楼,一个行政楼,一个图书馆,两个食堂,几幢学生宿舍,一眼望去,尽收眼底。哎,谁让它位于香港著名的富人区九龙塘呢?
附近的香港城市大学,更加迷你,除了学生宿舍之外,只有一幢大楼,所以我也算找到点安慰。不过很快我就被这个朴实无华的大学给征服了,舒适整洁的环境,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都让我体味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刚开始,语言不通让我很是头疼,虽然香港现在的开放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主要使用的语言还是粤语,通常内地学生到港后就要学习粤语,学校和教会也都会有免费的粤语班供学生们选择。虽然在来之前,我就在看港剧学习粤语了,等到真的身临其境,才发现自己的发音极其不标准。
我最终选择了教会开设的粤语班,除了学习氛围比较轻松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免费的大餐吃。每周五晚上七点,教会在教堂的活动厅举办“粤语之夜”,大家一起先向上帝祷告,吃上美美的一餐之后再开始上课。神父会先跟大家分享《圣经》,然后确定当晚的讨论主题,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广东话进行探讨,最后再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感言。
中口口试流程(推荐) 篇3
口试在每年5月和11月,分为口语与口译两部分。口语部分要求考生就指定话题作三分钟左右的命题发言,话题后面有三个提示问题,但不要求一定要按照问题阐述观点。考生拿到口语试题后有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口译分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每部分均要求口译主题各不相同的两个段落。各两段,每段四断,每断两或三句。每断单独评分,2/3及以上翻译对即算对,翻译对11断及以上可以通过。
建议大家笔试结束后马上开始复习,不要等到笔试成绩公布,时间肯定来不及。考试委员会为了赚口试报名费,笔试一般都会让你过的。再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的通过概率其实最大。
口试全程共会接触到三个教室:备考区、侯考室和考场。备考区是大教室,供考生等待考试用;侯考区是中型教室,在这里考生将得到口语试题并准备5分钟;考场就是上课的教室或教师休息室。
(1)备考区。因为口试分批进行,每批的考题是一样的。为防止作弊,从进入备考区直到参加完口试离开教学楼,考生不准使用任何通讯工具,否则将取消考试资格,这一点一定要切记。进入备考区出示必要的证件,然后带手机的同学会被要求将手机关闭并封存在一个信封内。然后考生会拿到一张“承诺书”,下半部分签个字裁下来,上半部分不要扔,留着记口语题目(这个后面要谈到)。考试的先后顺序根据口试号,分为多批同时进行。具体什么时候参加口试事先并不知道,所以建议带一些干粮,以免最后一批考在等待3个多小时后饥肠辘辘。但是少喝水,理由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2)侯考区。在备考区被考官叫到考号后会被带到侯考区。监考人员发下一张A4纸,上面有口语的题目和提示问题,有5分钟时间准备,可以使用字典和电子词典,但是不能和周围同学讨论(和外面同学讨论当然更不可以啦)。另外考卷不能带入考场,上面也不能作任何标记,所以你必须记住考题。不要记在口试证后面,据说有的考官看到会反感,写在“承诺书”后面好了。
(3)正式考试。离开侯考区,考生按照顺序找到属于自己的考试教室。因为前一个人可能还在考试,所以你可能要在教室外等。开门进去,在你面前是两位考官和两台录音机,一台放口译试题,另一台录下你的口译。检查证件、发记录纸,然后开始录音,口试正式开始。在进行口语部分前要说“My name is…., my registration number is…”。接着就是口语和口译……
二、口语
口试重点考察口译,对口语的要求并不高。看了以上介绍不难发现,口语实际上就是写一篇命题小作文的开头和后面内容的提纲,在候考室准备时大致记住,这对中口笔试通过的人并不难,而且口译备考的同时也为口语提供了素材。个人认为不用单独准备口语,《口语教程》没时间就不要看了。
关于口语会让你讲几分钟的问题,我考的两次第一次说了30秒,第二次没算时间,但应该不超过一分钟,我也知道有同学说满了三分钟。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短,一般来说你把第一个提示问题讲完,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后就会被叫停。总之我们按三分钟时间准备,但考
官打断你时也不要太意外,马上切换到口译状态。除非你讲得太结结巴巴,或是发音奇差,否则都会过的。
口语也不是一点不重要。口语好的同学会给考官一个好印象,在口译部分有优势。考官可能看你前面翻对了10个句子,最后一个句子翻得差强人意,他/她会在评分表上写:口语好,建议通过。(这个我不太清楚,出自《新东方内部——朱巧莲老师高口口试冲刺班完全笔记》)
三、口译
1.复习
建议大家看两本书,一本是《口译教程》,另一本是《新东方口试备考精要》。先自己认真练习一遍,我用的是电脑,具体流程:打开听力文件和“录音机”程序;播放一句听力文件同时做笔记,暂停;按录音键,口译,暂停;再放一句听力,如此循环;随时保存录音文件。教程中政治、经贸、外事接待、中国传统文化、旅游景点、环保等都是常考题,但是非重点也不能完全不看,我考的就是香槟那篇。
《新东方口试备考精要》这本书极其重要,“中级口译必背80篇”实际上就是20套模拟题,涵盖了口译几乎所有热点。我考的这次英译汉第一篇是香槟,教程上的,第二篇是西雅图的生活,就是《备考精要》试卷18英译汉的第一篇原题,汉译英也基本都能在“80篇”里找到。
至于如何用看个人情况。我听力还行,但是口语很差。口译考察原语听力、双语切换和目标语表达能力。英译汉这三个能力都还可以,汉译英的前两个能力可能还强些,但是最关键的目标语表达能力很差,即汉语意思不能用英语表达出来,至少不能用完整、语法正确的英语句子表达。事实上口译的最终目的不是笔记,而是目标语的组织和表达。汉译英笔译做得还可以的原因就是笔译时是浏览原句后提取大意,绝不可能完全顺译,即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按顺序翻译;但口译时如果将零碎的笔记翻译成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就会不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笔译和口译的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前者是看、思、写,后者是听、思、说。背诵译文可以迅速提高口译水平,但是给的译文过于书面化,语法结构很复杂,而你能讲出来的句子肯定是以简单句为主的,尤其是在那么紧张的环境下。所以我把所给译文改写成自己风格的英语,英译汉部分按汉语译文翻译,然后基本上背下来了,训练用自己的方式讲出完整的、语法正确的句子。然后再对照汉语和自己译文,体会翻译方法,划出重点单词、词组和句型,这些都要能脱口而出。
此外双语切换能力也很重要,建议大家这段时间应该多听中文,边听边想英文,头脑中过一遍。我始终觉得英译汉很容易,因为汉语是母语,只要英语听懂了怎么都能把意思表达出来,但是说英语就相对有点难度了。
口译错误有(1)主要意思翻译错误,(2)数字翻译严重失误,(3)严重语体或措辞错误,(4)大量随意加减,(5)影响理解的语法大错。大家对照这五点自己再补缺补差。
2.笔记
我在笔试心得中说过,只要字写得快点自己还能认得,短期记忆也不是过目就忘,就直接全部记下来好了。试想一下,强行学了符号,上考场一紧张你还能记得多少?听到单词第一反应不是记下来而是想该用哪个符号代替,听力稍瞬即逝,这种二次读取记忆往往很危险。中口口试的记忆量不是很大,不用笔记可以通过的大有人在。我一直是尽量记下所有内容,到现在都没有系统地学速记符号,所以不好说什么。关于影子训练法和速记符号的内容网上有很多,大家自己去查。
还有口试需要考生知识面广,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否则翻译起来会感到很困难。比如高口有次介绍AVON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很多男生没有翻出公司的名字,但大部分女生都能翻得出是雅芳公司。
四、临场注意事项
进考试教室后,记得向考官问好,离开时说再见,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口译开始时说的“registration number”是你笔试的准考证号,挺长的,到时候又紧张,别说错了,事先练习一下。
口译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最好不要看考官。考官埋头在纸上打钩打叉,没空抬头跟你交流眼神,而且你抬头很容易看到他们给你的打分。所以强烈建议心理素质一般的同学讲完口语后再也不要抬头了,省得自己找别扭。
汉译英部分也不要管什么Chinese English,大概意思翻出来就可以了。同时尽量用简单句,英语句式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英语重形合,多用动名词,少用不定式。不好翻译但不影响大意的就不翻,不强调主语或主语不好翻译的就翻成被动语态。俗语、谚语等不要被吓到,如果是英语,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意思,千万不要翻译得太离谱,汉语则领会大意,用语法正确的英语句子把大致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注意推进、推动、增进、增强、加强这一类的动词。
口译时考官允许考生在自认为译法有误或不理想的情况下重新翻译,以更正后的版本为准。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所谓“不理想”是译文有误还是觉得行文不够流畅?如果是前者,进行更正完全必要,这很可能是你从fail到pass的最后机会。如果是行文不够流畅,建议不必再补充了,因为你重复之后的版本不见得好到哪里去,而且给考官一个慌里慌张的坏印象。此外口译时间比较紧张,没有时间补充。
虽说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但对于口译考试来说A bad beginning is just a bad beginning。由于紧张或未进入状态,加之第一段是英译中很可能发挥不好。这时应该及时调整心态,不能因此而乱了阵脚,影响之后的口译。
最后希望大家能明白,想通过口试,技巧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平时刻苦的训练,特别是历年的考题。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操练得多了,自己有信心了,口试自然也就不会太紧张了。
以下是刚考完口试时写的感想,全程记录了我口试的全过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今天起个大早。上外很远,过了火车站还要再坐4站。一路上看见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拿着蓝色的口译教程。该死的三号线,等那么长时间,开那么慢,站台还建那么高。下了车一帮人一路狂奔,还好及时赶到口译的终极战场——上外三号楼。交承诺书、手机装到信封里订起来。进入候考室,第一批已经走了,开始念第二批的号,我在祈祷“不要不要……”,结果确实没念到我,但下一批就到我了。匆匆看了两眼书,前面那个女生还说“早死早投胎”什么的,想想也是。不一会叫到我的号了,坐到第一排,走了个神,投胎的时间就到了。进入备考室,发口语题,一看题目“My Favorite TV Program”,第一反应就是“Super Boys”(快乐男声)。我其实真对这个不感冒,但是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电视节目。快男毕竟是个很大众化的节目,有很多东西可以说的。
一个个被带到考场,我的考官是两个老男人。轮到我的时候磁带还出了点问题,两个人用上海话叽里瓦拉的说了一通,一句没听懂。我知道口语最多一分钟就会让你结束的,偏偏给的前两个提示问题又离题太远,第三个问题才是关键的。当我终于点出“快乐男声教会我们自信。当你站在舞台上,面对大量观众,确实需要勇气”时,得到示意结束。
第一题上来说“Passage one is about Champagne”,我就知道大事不妙了。这是教程上的课文不假,可我觉得不重要就没怎么看。一边想着“挂了挂了”,勉强翻完后,听见考官在那里叹气,我心说我也不想这样的。第二段是西雅图的生活,《新东方备考精要》中口必背80篇里的。出题的这帮人也太不负责任了,这不明摆着是抄袭嘛。要知道我最恨原题了,每次都不可能做得一模一样。不过毕竟是看过的,有点印象。翻完后有个考官说“是课文吧”,我勉强地笑笑。
英译汉结束后有个考官出去了,我想完蛋了,一定是我讲得太差,考官觉得反正我也过不了就不打分了。进入汉译英,两题分别是中国的发展和儿童问题。我真觉得我汉译英太浪费机会,这么常规的题目,口语正常的人都能过。我口语太差,这次主攻汉译英,总算能说出完整的句子,词组也能说准确,如family planning policy(计划生育政策),juvenile crime(青少年犯罪)等。
最后考官说:“你运气蛮好的,书看得蛮认真的”。我问他那能不能过,但又想到这是口译的大忌,虽然现场评分占大半,但现场不能给成绩,两个考官要统一意见,磁带还要拿回去复审。考官没有回答,后面的人进来了。我隐约看见我的评分表上全是半对,巨寒……后面是2/3还是1/3却没看清。
很郁闷地出来,仔细揣摩考官最后两句话,什么意思?能不能过?这才想起口译评分标准是“2/3原则”,即2/3及以上翻译对即算对,翻译对11断及以上可以通过。我是没哪句一点不差地译出来的,但也没有哪句一点没译出来,都是马马虎虎。那么“运气好”是指我碰到原题还是说有11题或以上都是2/3呢?算了考都考完了,不想了。
东方救乳母文言文翻译 篇4
东方朔救乳母
葛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
②愎bì:固执任性。
③愍mǐn:哀怜。
【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一定希望有人帮你吧。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点评】
中口翻译新东方 篇5
伴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和世纪融合的不断深入发展, 中国与西方跨文化的交流也随之日益扩展。这样的形势下, 汉英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就逐步凸显其日益重要的绝对地位。而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 翻译对世界全球化进程、世界推进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而言, 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全球视野人们让充分地认识到, 跨文化内容在翻译中的影响性功能与作用, 翻译中的文化纬度问题备受关注, 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局限。尤其在汉英翻译过程中, 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阈下, 现如今的汉英跨文化翻译更是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
二、翻译与文化
世纪著名语言学及翻译学家尤金·奈达在他的《语言, 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曾经这样来描绘语言, 即“语言在文化北京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语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以致于读者在不认真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前提下, 对于任何文本都无法有效地地加以理解。”[1]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翻译, 顾名思义, 指的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 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从这一定义来看,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 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中, “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 “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而文化一词, 包涵了天地万物信息的产生、融汇与渗透。它的概念十分广泛。笼统说来,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 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诚如人们所见,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2]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 直接反映文化现实; 而同时, 语言更是文化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文化借由语言得以具体地展现和延续。这就意味着, 与语言关系密切的翻译, 实质上不仅仅是不同语言间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 原作和译作其实都是文化的产物。[3]
而Mary Snell Hornby更是明确指出,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4]在汉英和汉英翻译中,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了英语和汉语所承载的文化, 是世界文化典型的代表: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由于历史、地域、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不用影响, 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明显差异, 这也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烙上了达成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必须和必然。
三、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缺省
现如今, 经济文化全球化推动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沟通与融合,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的语言, 也随之成为了各文化间深入认知与交流的核心工具, 不同文化语境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也正因如此, 翻译也从最初的单纯信息传递逐渐转变成为了借由语言来进行跨文化的传递。作为跨文化交际学科与翻译学科的交叉领域,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5]翻译须得投入实践, 接受实践的检验。翻译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其目的是进行跨文化间的信息传递。它既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又是一种异文化的认知过程。由此可见,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翻译其真正目的也不再局限于信息交流, 而是完成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构建。
跨文化交际翻译需要将原文的信息和原文读者的认知理解, 毫无差异地在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的脑海中构建。但由于不同语言的并行存在、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相似性、还有人的感知能力和领悟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导致不同的理解能力。不同语言与文化的个性和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又构成了沟通的障碍, 甚至造成了译者在理解与诠释异文化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时, 会按照自己母语文化的语言和习惯来对异文化进行认知推理, 这样难以正确把握原文, 更不用说在译文中的重现了。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 Eugene Nida) 所说: “当某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该信息所含意思的实质性成分时, 需把这种意思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困难, 通常这种类型的意思是不可译的。”1 而在英汉互译中,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这两种非亲属语言之间进行转换 ( 即翻译) 时, 无论是在语音文字方面, 还是在语法修辞方面都完全不同, 一种语言自身绝大多数内容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表达。这就造成了, 翻译过程中, 有时无法将源语 ( source language) 完全完整地翻译成目的语 ( target language) ; 而是造成相对原文, 译文存在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 即称为“不可译性” ( untranslatability) 。在一定程度上, 翻译中的对原语言作者的交际意图的体现, 社会语用功效的达成, 展示着翻译中的可译性 ( tranlatability) 与不可译性 ( untranslatability) 。也即是说, 翻译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 尤其是翻译中一般存在的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不对等性和不可译性。即所谓, 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 译者几乎不可能真正达到自己最初所想要达到的绝对的完美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反映着不同语言所代表的不同民族和文化, 因此任何方面的差异都常常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的不对等现象。这样的不对等体现了在翻译时存在的“不可译性”。这样的“不可译性”常常与文化背景的不相似性相关联,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对其进行弱化处理。但在弱化“不可译性”的内容同时, 对于与原文作者在交际过程中所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又会不自觉的进行忽视和省略, 翻译时也会弱化进而不译。这样的语言文化现象被称为文化缺省, 出现于不同文化的交际过程中, 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性。不属于该文化的信息接收者 ( 译者) 在碰到这样的缺省时会出现意义真空 ( vacuum of sense) , 无法将原文语篇内的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 从而难以建立理解原语所必需的连贯认知。这就如同刘宓庆所解释的“译文实际是原文+ 原文文化背景+ 译文+ 译文文化背景+ 原作者的气质和风格+ 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6]
四、翻译实践分析不可译性和文化缺省 ( 以《京剧: 东方艺术璀璨的明珠》的汉译英翻译实践为例)
语言反映文化, 承载着文化的交际。文化包含并影响着语言, 是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产物, 都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国家、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都生动地反映在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 ( culturally - loaded words) ”中。而文化负载词的“不可译性”涵义就展现在译者和原文作者的生长认知差异之中, 它的翻译常常在译者的无意识状态下产生漏缺, 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由于译语中相应语言文化符号的缺乏, 无法在译语中真实再现原文信息中的原语内容, 从而让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理解和感受。因此, 在异语言的文化意义在译者语言语境中找不到对等的信息时, 意义就出现了真空, 文化出现了缺省 ( cultural default) , 译者不得不创造某种符号或寻找近似的符号加以指代。这样处理下来, 负载了一定文化气息的原语转化成译语后, 便失去了其文化内涵。下面, 笔者将以自己做过的汉英翻译实践练习《京剧: 东方艺术璀璨的明珠》为例, 从以下两方面讨论由于文化缺省所导致的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 一) 中文原文中的所指对象和内容在英文译语文化中不存在, 没有所谓的可比对象的情况
总所周知, 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京剧, 是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戏剧,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国粹和艺术瑰宝,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表现形式极富于艺术魅力。为充分展示演员的表演艺术, 京剧的舞台布景、身段、唱腔、服装等都是虚拟性的、程式化的、写意型的, 集多元为一体, 具很强的象征性。
但相对的在英文语言文化中, 并不存在于中国京剧所对等相一致的内容。相对京剧舞台表演性, 西方的戏剧更多讲究的是写实。这就直接导致了在英文译入语中, 无法找到相一致的对戏剧的理解和概念, 译文读者对京剧这一概念是到达不了中文读者的高度的。翻译无论怎么再创造都是不能够使得译文读者真正地达到绝对地交际认知的, 即是文化缺省, 也即是翻译“不可译性”的体现。
例如, 在这一翻译实践中, 中文原文中有段对京剧的描绘形容: “京剧演员在舞台上主要使用四种基本的表演形式: 唱 ( 唱腔) 、念 ( 道白) 、做 ( 面部、身体造型和表演) 、打 ( 武打) 。根据所表演角色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演员角色分成四类: 生 ( 男角) 、旦 ( 女角) 、净 ( 花脸男角) 、丑 ( 丑角) 。”在具体翻译时候, 文化缺省的不可译现象就展现了其具体的存在性。“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就是京剧最具典型的专业词汇, 在英文语言环境下是没有存在性的。就如同“饺子”一样, 翻译时选择“拼音+ 解释”的处理, 即是对其不可译性的处理尝试。但其实这样的尝试也实属无赖, 即便这样, 译入语英文的读者对于“chang ( singing) , nian ( recitation) , zuo ( facial anddy posturing and acting) and da ( martial arts) ”的理解, 也不能和中文读者对京剧中的“唱念做打”的认知保持一致, 因为英语文化中就存在这样的概念和表演形式。对于不理解的事物, 构建得脑海印象就有可能形成误解或歧义、出现意义的真空现象。这样即使翻译尝试似乎正确恰当, 但跨文化交际的功能未能真正实现, 跨文化交际翻译也是失败了的。
( 二) 中文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英文译语文化不加以区分; 或反之,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词汇的空缺, 亦或是所指称词语的意义冲突
进一步地说, 文化词汇的空缺指译语缺乏表达原语中反映特有文化现象的对应语。以一种语言为参照, 任何一种异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词汇空缺”, 由此形成了不可译现象。这里特谈及所指称词语用意义冲突, 即词语文化信息符号的语用意义在语际转换中呈冲突式。
例如, 在这一翻译实践中, 中文原文中有“唱腔与表演”一词, 在参考译文中推荐处理为“singing and dancing”。实质上,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翻译。由于在汉、英两个不同的文化中, 中文“唱腔与表演”的概念与英文“singing and dancing”的理解并不一致。对于汉文化而言, “唱腔与表演”代表京剧舞台表演的夸张艺术形式; 而在英语文化中, “singing and dancing”则是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 并没有夸张的涵义。但在英语文化中并不存在京剧舞台表演中所谓的夸张艺术形式, 但西方戏剧表演中本身也存在舞台展现高于生活平常的艺术表达形式, 所以直接借用英语中的“singing and dancing”在这里来表达京剧概念中的“唱腔与表演”, 也算恰当, 足以在一定程度上让译文读者对京剧的舞台艺术形式有概念性的认识, 虽不能达到中文京剧中的意味所在。
这正是因为需要用原文和译文中相对有限的词汇来指称和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就不得不借用相类似的概念词汇来具体化异语言 ( 译入语) 文化中存在的完全不同于原语言的概念, 从而使得译文读者达到相对真实正确的认知理解, 尽管这样的理解由于文化缺省导致的不可译性并不能到达所谓对等的百分之一百, 但至少在概念上已经给予了相似的认识。
五、结论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同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描述的那样, 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 而跨文化交际翻译亦是如此。跨文化交际的翻译离不开文化和异文化间的转化。由于人类经验的相似性和文化的相通性, 语言具备有同样认识新事物、新环境的功能, 这样下来, 跨文化交际翻译便存有了实现的可能。放眼当今世界各民族间的交流成果,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否认。但各民族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同样无法避免, 翻译的条件与手段也很有限, 此种情况下, 翻译的不可译现象必将出现。在翻译实践中, 绝大多数文本在总体上是可译的, 但越是文化内涵和文化独创性显著的文本就存在着越为局部的不可译性。而不可译性所面对的文化缺省则是一种文本中常见的但又常被人忽略的文化现象, 这往往是由于作者在写作中对与其意向读者共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进行的无意识省略。但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 译者就需要将这些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以帮助与原文作者没有共同文化认知的译文读者的理解。
在这之下, 东西方两种文化间存在的文化不可译性的所导致的文化缺省现象, 如若不加以正确恰当的处理, 极为可能造成误译或死译现象。因此, 从跨文化视域研究翻译、探索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已成为翻译界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我国改革开放形式的深入发展, 中国与西方跨文化的交流急剧扩展。在这样的形势下,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跨文化交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产, 以适应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因此, 跨文化交际翻译不能像传统翻译那样仅注视两种文化中词语、句型、篇章的对等, 而还得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 以及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 还有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代码系统的差异, 甚至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不但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 还须得注重实际的应用研究, 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更科学、更完善、更丰满, 从而更好地为这个时代服务。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中国与西方跨文化的交流也随之不断扩展。这样的形势也就逐步凸显了汉英两种不同文化间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而作为跨文化交际主要途径的跨文化交际翻译应运而生产, 以适应日益发达的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在文化载体的语言方面, 不同文化借由不同语言途径, 实现跨文化间的信息传递。它既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又是一种异文化的认知过程。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则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的不对等性, 也即是在翻译时所存在的“不可译性”。在原文作者在创作时无意识省略的文化内容, 在翻译时由于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文化的不对等性, 进而产生了“文化缺省”。本文在探讨翻译中文化的重要性和关联性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由于文化的不对等性所产生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缺省”。并且以汉译英翻译实践《京剧:东方艺术璀璨的明珠》为例, 来进一步验证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文特有的京剧文化文本在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颇多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缺省现象, 强调跨文化交际翻译中, 准确把握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言内与言外) 、以及文化缺省现象的难度所在, 进而为进一步研究和提出适当的中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办法和处理手段。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不可译性,文化缺省
参考文献
[1]Nida, E.1993.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百度百科 (翻译、文化、跨文化) :网络资料.
[3]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杨仕章.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的统一[J].外语学刊, 2000 (4) .
[4]Mary Snell Hornby《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5]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6]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7]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A].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9]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Guo, J.Z. (2000) .Culture and translation.Beijing: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