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单元教案(精选8篇)
化学方程式单元教案 篇1
4.5化学方程式
一.教学内容:
4.5化学方程式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会化学方程式的规范书写
3.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重点、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及计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4.5化学方程式
[课前练习]
用化学式表示下列化学变化的反应式:铁在氧气中燃烧;
?
[引入新课]
上述这些反应式反映出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性质不同的新的生成物,从这些反应式里我们可以看到参加反应的是什么物质,生成的又是什么物质,反映了这些反应中质的变化。那么,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变化呢?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量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关系。
?
[实验现象]
(1)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2)天平同反应前一样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虽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但这个容器装置的总质量不变。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中这种量的关系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呢?让我们再做实验来验证。
氯化钡+碳酸钠→碳酸钡+氯化钠
结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依然保持不变!
[小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设疑]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是相等呢?
以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为例2H2+O2----2H2O
?
[总结]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例题]
有些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变化时发现,(1)木炭燃烧质量减少;(2)生石灰久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你认为上述两个反应违反质量守恒定律吗?
回答:以上两例均不违反质量守恒定律。
(1)木炭燃烧时,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散逸到空气中,所以表面上看,木炭的质量减少,实际上,燃烧掉的木炭的质量加上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2)生石灰久置在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其质量必然会增加。也就是生石灰的质量加上水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钙的质量。
三.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C+O2 CO2
四.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分三步
(1)依据实验事实,把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一条短线相连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要配平(使反应前后每种原子的数目相等)。
(3)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用“↓”表示生成物中的沉淀,用“↑”表示生成物中的气体。)
以“碳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说明
①C+O2----CO2
②C+O2=CO2
③C+O2 CO2
在上述三个书写步骤中,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最为关键。
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系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这个过程叫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映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变。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最小公倍数法)
先找出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原子进行配平。(有氧先配平氧原子!)
①P+O2─2P2O5
②P+5O2─2P2O5
③4P+5O2─2P2O5
④4P+5O2=2P2O5(把短线改等号。)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4P+5O2 2P2O5
常见的反应条件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不能混用!!
生成物的状态是指:“↑”(气体)“↓”(沉淀)
注意:
①在反应物中无气体参加反应,则生成的气体物质注“↑”号,否则不标注“↑”。如: C+O2 CO2;
②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则生成的难溶性固体要注“↓”号。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短线改等号
条件要注明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
六.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
例题1.在实验室中,将含有15.3g过氧化氢的溶液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求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质量是多少?
?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将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时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例题2.某实验室中需要1.6g氧气进行实验。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
答案
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
?
?,x=1.8g;,y=0.2g
答:电解消耗1.8g水,同时生成0.2g氢气。
例题3.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答案:(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
??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在进行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典型例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练习书写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铜在氧气中受热
2Cu+O2 2CuO
②碱面(又称苏打、碳酸钠)与盐酸(HCl)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向澄清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2NaOH+CuSO4=Cu(OH)2↓+Na2SO4
2.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
①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2H6O+O2=CO2↑+H2O
答:不正确。没有配平,没有反应条件。多气体符号。
②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H2O=H2+O2
答:不正确。没有配平,没有反应条件。没有标气体符号。
3.配平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不必写化学反应条件!)[红字为答案!]
(1)4Al+3O2=2Al2O3
(2)3Fe+2O2=Fe3O4
(3)2CO+O2=2CO2
(4)2H2+O2=2H2O
(5)2HgO=2Hg+O2
(6)2KMnO4=K2MnO4+MnO2+O2
(7)Cu2(OH)2CO3=2CuO+CO2+H2O
(8)CH4+2O2=CO2+2H2O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1.某同学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后总结出以下两点结论,你能得到更多的结论吗?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补充到下面的空格中。
①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色固体;
②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化,都是氧元素和镁元素。
③
④
⑤
2.某同学定量研究如下化学反应时发现:
①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了;
②蜡烛(主要成分是C、H)燃烧后质量减少了;
③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质量增加了;
④铁钉生锈质量增加了。
请你帮助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和种类保持不变。
②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③报纸(主要成分为C、H、O)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报纸的质量小。这个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一定是单质B.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C.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D.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发生反应:CO2+H2O→葡萄糖+O2,由此推知葡萄糖()。
A.只含碳、氢元素
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含有碳单质和水
D.不能在氧气中燃烧
6.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我们的任务。下列各项中属于伪科学的是();
A.人们用催化剂将水变为燃油(由碳、氢元素组成)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以煤为原料制造药物
D.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7.自第十一届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都要举行颇为隆重的“火炬接力”。火炬中的可燃物是丁烷(化学式C4H10。),它燃烧时,火苗高且亮,在白天,二百米以外也能清晰可见,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②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的③丁烷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④丁烷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组成⑤丁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8.在牙膏和一些药品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填充剂或载体。人们通常将石灰石煅烧制得氧化钙,再将氧化钙加水制成石灰乳[主要成分是Ca(OH)2],然后将净化后的石灰乳与二氧化碳作用得到碳酸钙。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的原理。
(1)石灰石煅烧制得氧化钙;
(2)氧化钙加水制成石灰乳[主要成分是Ca(OH)2];
(3)石灰乳与二氧化碳作用得到碳酸钙。
9.我国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工作将全面启动。车用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形成的混合燃料。使用这种汽油不但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而且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是一种改善环境的清洁能源。同时,燃料乙醇主要是以粮食作为原料,这对解决我国粮食过剩,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乙醇能代替汽油作为燃料,是因为乙醇中含有元素和元素。
(2)燃烧乙醇比燃烧汽油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是因为乙醇中不含有元素。
(3)乙醇是由粮食中的淀粉转化而成的,淀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和_________两种物质转化而成的。
【试题答案】
1.①火星四射;黑
③反应前后铁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不变
④反应前后铁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不变
⑤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①燃烧的木炭的质量加上消耗的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②蜡烛的质量加上消耗的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
③铁丝的质量加上消耗的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
④铁钉加上消耗的氧气和水的质量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
3.①不正确;应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②正确;
③不正确;烧掉的报纸的质量加上消耗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灰烬的质量
4.C5.B6.A7.B
8.(1)CaCO3 CaO+CO2↑
(2)CaO+H2O=Ca(OH)2
(3)CO2+Ca(OH)2=CaCO3↓+H2O
9.(1)碳氢
(2)硫等
(3)水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单元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书写规则; (3)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1)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一些问题。
科学探究既是课程本身, 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五大主题之一, 它是课程本身。同时, 科学探究又是本次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本单元的第一个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合适素材。在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 既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又要利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这一课题。
一方面, 教师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明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方案; (4) 进行实验; (5) 搜集整理数据; (6) 结论与解释; (7) 反思与评价; (8) 表达与交流。
另一方面, 要通过本课题的教学使学生明了探究学习方式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 选准探究内容, 这是上好探究课的基础。
《质量守恒定律》就是一个适合进行探究学习的内容。对那些本身没有多大的探究价值, 或者在相关的内容中间找不到合适的探究点, 千万不要设计成探究课。
2. 创设探究情境, 这是上好探究课的先决条件。
一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或任务驱动情境。《质量完守恒定律》课题的探究, 就是由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从“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的。
3. 提出探究问题, 这是上好探究课的前提。
探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但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的作用是“建立桥桩”, 让学生自己“搭桥”, 实现跨越。
4. 营造探究氛围, 这是上好探究课的动力因素。
课堂上要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氛围, 让大家都跃跃欲试, 把探究学习推向高潮。
5.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这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 是实现
新课程的核心目标———过程与方法, 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保证, 期间要保证学生百分之百的参与。
6. 启迪探究思维, 这是探究学习的核心。
教师要让学生开动脑筋, 由事实归纳结论, 运用已有知识对结论做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本课题的探究中, 就要归纳并准确表述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上进行解释,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表面上违反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
7. 体现探究价值, 这是探究学习的落脚点。
探究学习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 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而探究, 力争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8. 练习要讲求质, 也要讲求量。
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 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 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设计练习时要既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 又要考虑问题的典型性。在训练中要反复强调反应进行的条件、生成物的气体符号、难溶物的沉淀符号等等, 做到书写完整、规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保证练习质量。另外, 练习的形式应该尽可能地多一些, 如文字改符号、简单配平、错题纠正等;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教师评价、小组互评、板演众评等。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9. 严格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本单元的一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在后继的学习中螺旋上升, 不断深化理解, 才能掌握的。在现阶段,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不能企图一次完成, 而要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加深体会, 逐步熟练。切忌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 讲多种配平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 只会增大学习难度,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虽然教材指出了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原料很多是不纯的, 在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对于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在下册第八单元再作介绍, 在本课题中不要涉及。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辩证的思想教育。
摘要:在本单元之前, 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还具体地学习了氧气、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 对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牵涉的化学反应均是用文字表达的。这种表示方法只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也无法反映出各个物质间量的关系, 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只有掌握了它们, 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前两者前面已经学习了, 为本单元的教学作了准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就可以从量的角度了解化学变化, 解决用文字表达不便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形象思维,质量守恒定律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标》
浅谈高中化学“单元过关”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单元过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6-0122-02
1进行自学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校期间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科学技术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在校期间不仅要教给学生双基知识,而更为重要的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理论已经明确地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可提供“捷径”,当然这“捷径”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鉴于此,本人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作3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1第一阶段——基本依赖教师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以高一化学教材第一章“卤素”为开始的近四周时间,课前教师把每节课教学的任务分解转化为一个个连贯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某个方面、物质的制备等。课堂上以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阅读教材、启发思维和进行印证性实验,从而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写出读书笔记(每节课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本,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每节课的后半段由教师按学习目标进行点评、讲述,同时发课前编印好的思考题答案、教学目的要求及知识体系纲要,供学生对照和参考,以便发现自己在读书过程和笔记中的不足,课后进行完善和复习。
1.2第二阶段——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但尚未养成习惯,学生的观察力(寻找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想象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新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考力等尚处于较低水平,故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第二章“摩尔”至第四章“碱金属”,教学侧重点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继续第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但阅读教材与课前预习结合在一起完成(课前检查)。课堂上的工作,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印象,结合教师印发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约15 min;另在约10 min的时间内写出本课的内容提要等知识体系;然后在约20 min的时间内,教师结合印发的提纲侧重讲解知识体系、新旧知识联系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使新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最后以个别例题讲解的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
1.3第三阶段——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学习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大约需要一学期。经过一学期的以上两个阶段的教学和训练至高一下学期初,在学习第五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内容时,学生已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阅读指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实验,编写读书笔记,基本上能独立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具备了联系原有知识进行想象、对比、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知识面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发生一些缺点错误,因此他们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第三阶段也就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教学工作的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家完成阅读教材和编写知识提要,然后就学习内容(尤其是重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知识要点)和解答习题(订购的系列练习和课后习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记录在专用的本子上,以备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和讨论。那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主持下或教师在场请某些学生主持,就知识体系和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难,通过互相争议、讨论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锻炼表达能力。若上述方面学生都无问题,则这段时间就进行小组作业,完成一些要求更高的习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每节课的最后(约10 min)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2上好习题课,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课中要注意典型题的解法,要练得精和透,才能达到掌握一些重要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复习和习题课,为达到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熟练进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目的,本人通过以下几道例题进行习题课:
例1常用浓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试求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要求这种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只需按定义求出1L浓硫酸中含H2SO4的物质的量。
例2一种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 mol/L,密度是d g/mL,则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此题未给出具体数值,但仍能按定义进行逆向思维而一步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代数式,与例1相比难度有所增加。
例3 14%的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 g水后生成28%的溶液80 mL,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这个问题中未直接给出80 mLNaOH溶液中溶质有多少,因而不能直接求物质的量浓度。但联系NaOH溶液的浓度因蒸发掉水刚好增大1倍,故知蒸发后溶液质量为100 g,从而知溶液中nNaOH=100×28%/40=0.7(md),物质的量浓度为0.7/0.08=8.75(mol/L)。此题与例2相比,难度又有所增大。
例4要使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1C13中含有的cr数目相同,需这3种溶液的体积比是多少?
因为每1 tool NaCl,MgCl2,AlCl3中含有的C1-数目分别为l mol,2 mol,3 mol,假设上述三溶液中各有3 molCl-,则需NaCl2mol,MgCl21.5 mol,A1C131 mol。因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所以。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这3种溶液的体积比应为3:1.5:1,即为6:3:2。
讲完例4后,布置思考题例5。
例5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3种溶液,欲使C1-完全沉淀出来,所用的硝酸银的体积恰好也相同,则3种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多少?例5与例4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例5是例4的变形,通过变式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3进行单元过关检测,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在各单元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书面考试(两次平行测验),检测试卷由教学中学习目标范围内的知识点和能力层次的试题组成,试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有各自的检测意图,以便测试后学生都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什么方面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还有哪些方面有缺漏,应进行补救。试卷都应及时批改反馈讲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方式有讲述、对答案、变形训练等。讲评的过程首先是明确该道试题的意图、答案,然后就全班同学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认真讲解,尤其是个别考查重要知识点的试题在讲完原题型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能力层次上进行变形训练,没有疑问的就通过。利用考试进行训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一次考试讲评,力争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讲评完后紧接着进行第二次(平行)验收考试,第二次考试后讲评因答卷中错误问题较少,所以讲评主要以个别的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诊断和纠正不同学生在个别知识点上的漏洞。通过这样有目标的教学和考试,学生看到了经过努力达到了目标,从而产生了极大的成功感,满足了成就欲,也激发了学生进行继续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复习课教案 篇4
第一轮 课题: 课题:燃料及其利用
一、目标解读:
1、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及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认识使用和开发新燃料及能源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要点回顾: 要点回顾: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1)消除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 “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 “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 +2O 点燃 CO +2H O(发出蓝色火焰)4 2 2 2(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 可燃性 C H OH+ 3O 点燃 2CO +3H O 2 5 2 2 2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 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三、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例
1、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杰出 的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A 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B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 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 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 例
2、石油、煤、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
要的化石燃料,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都是混合物 B 燃烧都会放出热量 C 都是可再生能源 D 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四、达标练习: 达标练习: 1、2009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 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B 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 提倡以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 开发新能源,禁止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因为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残废的首 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 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 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 所处地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3、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O、SO2、和 NO 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 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它的特点是使 CO 与 NO 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 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及 SO2 的转化。)(1)写出 NO 和 C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A 开发氢能源 B 使用电动车 C 植树造林 D 戴上呼吸面具
五、拓展提高:
化学方程式单元教案 篇5
说课
本课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定量的反应物计算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另一种是制取一定量的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教材还给出两个实例来说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
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
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例题讲解→总结归纳→学生练习→巩固提高。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有关例题的投影片、一些相关练习题。
学生用具: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习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总结。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 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
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
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师生共同阅读、讨论]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2KMnO4K2MnO4+MnO2+O2↑ 2×158 32 21586g32x,x=326g2158=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
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
要进行单位换
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21586g32x;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2158158g32x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投影]展示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高温CaO+CO2↑ 100 56 x 10 t 100x10t10010t5656,x==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选择学生板演并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板演]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H2+Cl2点燃2HCl 2 71 73 100g x y 2100g2100g71x73y,x100g712100g7323550g,,y3650g。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
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 可以这样求出:71x=73x
代入x=3550 g,713550g=73x,解得y=3650 g。
可见计算结果相同。
[评价]该同学不仅计算步骤和结果完全正确,而且讲解得也非常好,讲出了多种方法,真是难能可贵。[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单元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初三化学备课组 主备课人:黄伟珊
授课时间:第四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室用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支取氧气的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工业制氧、实验室制氧的原理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2.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指导自学
阅读课本,初步掌握以下问题,并填入学案相应位置: 1.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P41-42 2.在实验室里,常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写出这几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P37-38 3.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有什么特点?P38 4.什么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P39
(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1、工业制氧气
[自学]课本P41-42 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介绍]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投影] 分离液态空气法 液态氮气(-196℃)降温
空气液态空气 加压液态氧气(-183℃)
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先蒸发利用沸点不同了,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气
蒸发了,再把它贮存起来。1 [讨论]工业制取氧气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介绍]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板书]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时,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实验2—6]待实验2—5,3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说明]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讲解并板书]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讲解]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分解反应
[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板书]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总结]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四)当堂训练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空气
D.氧化镁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加热水变成水蒸气
B.白磷自燃 C.低温加压使空气液化
D.石蜡熔化 3.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不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的总量增多 4.加热下列物质,不能得到氧气的是()A.高锰酸钾 B.氯酸钾 C.二氧化锰
D.碱式碳酸铜
5.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放入试管中加热至完全反应,最后剩下的固体是()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四、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3.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
水+氧气。
三、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表示:AB→A+B。
五、课后作业
浅谈初中化学单元有效复习的方法 篇7
固, 达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的效果。初中
化学教学大纲提出复习可以分为:单元复
习, 期中复习, 期末复习以及中考复习等。
单元复习, 是日常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
种复习方式, 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 教师
引导学生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性
总结。这种单元复习, 巩固了学生的基础
知识, 并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
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初中文化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单元复习。
朱永
贵复习方法
化学课程是学生在初中三年级才接触到的一门学科, 对知识的条理化归纳与知识的总结积累,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初中化学本身的知识点就具有一定的公式定律以及实验操作等特点, 假如教师在单元复习中只是引领学生通过背诵这些知识点, 盲目地做大量的习题, 实行题海战术, 这无疑是事倍功半的方法。因此, 教师要重视化学科目单元复习的重要性,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改善教学思维, 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以期达到学生化学单元复习的最优化价值。以下, 笔者将结合沪教版初中化学的单元复习教学, 阐释多种方式地有效复习策
略, 以期对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注重课后习题的讲解与再复习
一些教师在讲课或者复习的过程中常常忽视课后习题的作用, 或者很多学生只是在书本上写了答案而不清楚这道题目到底为什么这样解答。其实不然, 习题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因为课后的习题都有较强的针对性, 是对这个单元的重点与难点的再运用, 课后习题也是中考许多题目的来源和基础, 所以对于课后习题的复习, 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例如, 在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燃料》这一节的复习过程中, 对于本单元的单元复习中的第一道实验题:某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绿色植物在呼吸过程中, 有二氧化碳生成。试回答: (1) A处洗气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B处广口瓶内石灰水的作用 (3) C处玻璃罩为什么不能透光?……这个题目是对本单元的一道总结性题目, 此题目是对化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考查,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知道植物呼吸过程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二氧化碳的一些基本性质。笔者在让学生对这个题目进行练习的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实验有清晰的认识, 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做了此实验。除此以外, 本单元的单元练习过程中, “基础评价”部分是对这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一个回顾。例如, 燃烧的性质, 可燃冰的成分等, 以及相应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当然, 除这两个方面以外, 这个单元的复习题中还有“拓展探究”“化苑漫步”这两个部分是对这个单元知识的提升也是对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能力的锻炼。由此可见, 每个单元的课后习题的设置都是有其用意的, 而且对学生的学习都会起到有效促进的作用。因此, 课后习题的复习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合理有效使用知识树图表归纳本单元的知识
学生对每一个单元知识的学习, 初次学习之后, 一般都会形成知识点, 只有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之后, 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系统的学习, 学生才能对本单元形成系统的认识, 对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因此, 在单元复习过程中,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点的复习过程中是采用知识树的绘图添加枝叶的方式, 教师在前几个单元中, 引导学生一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例如在进行《燃烧燃料》这个单元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就以燃烧作为这个知识树的中心, 让它向四周伸展枝干和长叶。例如燃烧的概念, 燃烧的条件,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化石燃料, 以及相应的方程式。学生在对这一种复习方法熟悉以后, 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单元复习课之前, 小组之前进行讨论, 绘制出这个单元的知识树, 并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和欣赏。实践证明, 单元知识树的复习方法,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合作, 激发了复习知识的兴趣,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合作于探究, 再一次对知识进行了学习, 同时也增强了总结与归纳的能力。
三、注意本单元的知识与之前与之后知识的链接
化学知识的学习, 很多的物质都具有相似的性质和相似的化学符号,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 注意相似物质的对比复习。这样学生在这种对比与连接中,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掌握和分辨。例如, 笔者在引导学生对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复习的时候, 不但要对酸、碱、盐之间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进行对比复习。同时, 笔者引导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第五章《金属与矿物质》进行链接复习。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对之前的第五章内容进行了再一次温习, 加强了对那个单元知识的巩固, 同时通过这两个单元的连接性复习, 学生再一次回忆了一些金属与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和反应, 促进了整个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 在单元复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从多种环节入手, 不断进行创新与尝试, 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想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才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知识能力的整体性不断提高。
摘要: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对学过的知识不断复习, 才能促进知识的巩固, 达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的效果。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提出复习可以分为:单元复习, 期中复习, 期末复习以及中考复习等。单元复习, 是日常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复习方式, 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性总结。这种单元复习, 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并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单元复习。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单元复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蒋九大.浅谈初中化学常态课的课堂导入艺术[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2010 (40)
[2]顾好根.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 (9)
化学方程式单元教案 篇8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知识整合;方法渗透;能力提升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1-004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单元复习课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单元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低效操练,而应着眼于教材的核心价值和内在逻辑,从学生视角选取、整合学习内容,发展学生学力,提升化学素养。人教版“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是实施化学课程目标的起始阶段,内容虽然相对比较简单,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化学素养的“前期启蒙”阶段。下面笔者以该单元复习课为例,探析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 知识整合:基于核心内容的优化重组
平铺直叙的课堂难以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高效的单元复习课必须要有“战略性思维”,对互相关联的内容加以组织和提炼,将知识、问题、情境、活动等构课要素有机合成一体,突出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努力寻求落实三维目标的可操作途径,形成结构性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基于核心价值的教材内容整合,使学习素材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陌生度,有利于在新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灵动起来。
教学片断: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改进装置
[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改进装置(如图1所示)。
[设问]中间的多功能瓶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兴趣盎然,启动思考)
[问题串]①议一议:依据这套装置,实验室可以选择什么药品制取氧气?为什么?
②想一想:还可选择什么药品?能选择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吗?为什么?
③看一看:这套改进装置采用了哪些收集方法?为什么?
④理一理:多功能瓶(如图2所示)有哪些作用?
⑤比一比:这套改进装置的优点是什么?
⑥做一做:教师请学生演示,利用改进装置制取两瓶氧气。(学生观察、评价,积极思考)
⑦选一选:收集的两瓶氧气中一瓶预留有少量水,一瓶干燥。提供红磷、木炭、硫粉和铁丝,请学生选择分别完成氧气的性质实验。
⑧变一变:依据红磷燃烧实验探讨课本“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⑨练一练:给予氨气的相关信息,选择对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说明理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化学复习课教学内容多而杂乱,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改进装置”将本单元需要复习的核心知识(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②氧气的性质;③氧气的制法)整合在一个真实的实验情境中,不仅使教学流程简洁清晰,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具有全局性、整体性,能够生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它不再指向一个已知的“单一未来”,而是为学生敞开多扇求知之门,打开多条探索之路,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因而,这样的复习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它始终充满着疑点,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采用改进、补充和重组等多种方法进行的情境设计,既达到梳理旧知的目的,也利用新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化学复习课中的问题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目的,思考将熟悉的内容通过变换的问题整合于新颖的情境中。复习课上问题的设计不宜过于具体、琐碎,应该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合适的梯度。问题应围绕与核心知识相互关联的、学生容易引起疏漏和产生困惑的主要内容展开。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高认知活动,通过独立学习或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完成。在化学复习课的“温故”环节,教师可以考虑较多地设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解释性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复述和解释;而在“知新”阶段,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统整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促进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方法渗透:超越具体事实的深层理解
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的灵魂,学科知识是学科思想方法的载体,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知识提升为能力的“桥梁”。然而,由于已有的教学惯性以及对新课程研究的缺失,使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在复习课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知识教学时常脱节。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注意内容适度、方法得当,通过具体化学知识和概念的复习逐步将其渗透在教学内容之中,并随知识层次的推进不断发展与深化,贯穿整个化学教学的始终。
2.1比较
比较是区别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科学逻辑方法。按照区别的方式,可以将比较分为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前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表面相异的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后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表面相似或相近的对象之间的不同点。这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方法。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通过表格、图片、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整合设计了一些比较:(1)实验的比较(包括发生装置的比较、收集方法的比较、实验条件的比较以及实验现象的比较等);(2)概念的比较(包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缓慢氧化和燃烧等);(3)新旧知识的比较(包括水在科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等)。这些现象或事实对比鲜明,使教学难点在不经意间就被突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科学方法。又如,以熟练掌握的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知识出发,对给予的新情境“常温时,NH3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里常用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组成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NH3”。学生通过迁移、联系、对比等途径能够深入理解知识本身及它们之间本质性的规律,能够认识到知识间的关系和差异,促进在大脑中建构出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促进正确选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分类
通过分类的方式对一个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往往会取得更加全面的认识。分类思想的核心是分类标准或依据的选择。本单元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等都是分类思想的具体体现。由于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教材中不—定会同时出现,学生往往难以从割裂的学习中认识到其间的关联性。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中的“单元小结”栏目,通过表格、概念图等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查阅教材并从教材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和规律的习惯,这有利于促进提升知识的网络化水平。在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由于缺乏建构概念图的经验,提供联想的内容也比较少,因而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随着进一步的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充实和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尝试着自己去绘制概念图,循序渐进地在头脑中建构起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并能够自觉运用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3 能力提升:注重教学内容的变式拓展
学科能力是当前学科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化学学科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科能力虽被教师重视却缺乏具体有效的教学行为,单元复习课的变式教学是双基教学、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概念、性质、规律等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进行合理的转化,以“变”促“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发散性,有助于化学知识的灵活迁移。以本单元课本“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练习为例:
[原问题]实验现象和结论描述;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实验误差的原因分析等。
[变式1]该实验中能否用铁丝代替红磷?为什么?
[变式2]该实验中能否用蜡烛、木炭和硫代替红磷?为什么?
[变式3]将课本中的实验装置改为下图实验装置(如图3、图4所示),评价交流。
[变式4]你还能设计一种新的实验方案吗?(可预留为课后作业)
近年来,中考实验试题正逐步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一般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现回归课本的态势;体现情境的真实性和问题的层次性;重视化学原理的考查。
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其间常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气体压强相关的内容)等。“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课本实验,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科学地设置实验变式讨论,随着问题层次的变化,学生实验认知能力的进程水平也依次呈现为四个水平的逐级提升:①水平1:实验仪器及操作的识别和描述;②水平2:化学实验事实的加工和处理;③水平3: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④水平4: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这种基于具体事例的学科能力的渐进式提升将对不同层次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复习中穿插练习是复习课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学生而言,单元复习课不是新授课,复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学”与“习”的结合加以巩固与检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平时的作业、课堂练习等评价结果,分析学生学习优劣势的信息,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不透彻或遗漏的知识点在复习课上给学生再次加固和深化,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支持。教师需要依据精准的学情判断,对习题资源做出合理取舍、恰当变式,积极改进与改造习题教学。从练习内容的角度看,要围绕核心知识选择典型的标准正例、非标准正例和反例题目,从不同方面审辨知识的关键属性;从练习方法的角度看,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情况下,注重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努力做到一题多解,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从练习过程的角度看,教师必须随时依据学生练习中的“动态学情”,善于倾听与回应,注重引导和点拨,在学生漏学处驻足、浅学处深化、泛学处聚焦,让错误也成为重要的习题资源。比如本节课学生利用改进装置动手完成同时制取并收集两瓶氧气的操作环节,概念“辩一辩”的讨论环节以及学生对常见物质分类环节,教师通过学生自由呈现的反例,以适当的追问暴露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了灵动与活力。
【化学方程式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中学化学各单元教案10-20
化学第四单元教案10-20
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08-18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07-31
鲁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06-01
应用化学专业英语1单元翻译07-20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单元09-04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05-24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小结.说课材料doc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