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单元教案

2024-07-04

3单元教案(精选7篇)

3单元教案 篇1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 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小结:盼----------赞----------见---------躲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三、研读课文,归纳主题

1、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教师出示四种主题说。学生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只要言只成理给予以肯定。

教师点拨: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1、菲利普夫妇身上除了自私冷酷外,究竟有没有一两点闪光点?如果你身边也有象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2、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看待他?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人物写法,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师提出要求: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课文中做批注。然后我们来概括:

我认识了一个------------(人物性格特点)的----------(人物),你瞧,----------(人物表现),运用了------------------(描写方法)。

示例: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时“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自主或指明回答。

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精明、刻薄、泼辣、虚伪、有主意、富有心计、自私势利、为女儿着想..........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以上都要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提示:重点研读第25到38段)

总结: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并简要分析

于勒生活的变化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的特征 语言 行动

贫 坏蛋、流氓、无赖 打发 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精明、刻薄 富 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好心人 衣冠楚楚地在海边守侯 贫 卖社蛎的这个小子、这个家伙、那个家贼、那个讨饭的 骂、躲避

2、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二、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文题是〈,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2)、心中叔叔;

(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 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三、曲折多变情节安排和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1、曲折多变情节安排 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深奥,情节却曲折多变,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于勒出场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的小插曲描绘嘲讽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和克拉丽丝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发现迈牡蛎的象弟弟并惊恐告诉妻子,情节推向高潮,气氛顿时紧张,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情节又松缓下来,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情节真是有张有弛。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四、拓展迁移,联系生活

1、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场景:在轮船上,人物:“我”、菲利普夫妇、于勒,情节:从菲利普夫妇吃牡蛎到发现于勒直到离开这部分。要求细致分析利普夫妇的行动,语言和性格。

2、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学生自由发言。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该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作业

1、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表情言行会怎样?用200个左右字来完成。

2、如果你是文中的若瑟夫,你见到了分别十年之久,穷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时想说些什么呢?用150个字来完成。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板书设计:

《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阅读小说,分析作者怎样通过写人的变化来写故乡的变化的。过程与方法2.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教学难点: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2.小说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3.写作背景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一.整体感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 獾()秕()谷 鹁鸪()()髀()嗤()笑 絮絮()

瑟()索 蜷()缩 寒噤()折()本 惘()然 恣睢()()潺潺()黛()色 愕()然 五行()颧()骨 伶()仃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萧索:

无端:

如许:

鄙夷: 愕然:

隔膜:

展转:

恣睢:

3.通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

(2)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那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4.我的问题

二、探究赏析

1.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都写了哪些人呢?作者描写这些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从课文中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写的?通过此种写法突出了什么?

3.学生速读描写杨二嫂的文段并学习分析闰土的方法(肖像、行动),想一想杨二嫂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5.文章中写闰土前后不同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温馨提示

对比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

其作用主要有表达爱憎、烘托突出、揭露矛盾、辛辣讽刺及阐明道理等。

6.深入品读下列语句。

A.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B.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如何理解?

三、积累迁移

1.不同的路向人们诠释着不同的人生哲理。仿照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知道的关于路的名句和表达的意义。示例

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鼓励当代青年成为开拓创新的一代,成为独立思考的一代。A B C D 2.请你设想一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1.huì lãng kuà huān bǐ bó gū bìchī xù sâ quán jìn shã wǎng zì suī chán dài â xíng quán ling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无端: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吃惊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放任。

3.(1)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笼罩全文的仍是一种忧郁和感伤。4.二、1.故乡景、故乡人 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2.对比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语言对比: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关键动词),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一凄凉一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 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3)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比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对比作用: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由一个“少年时的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

3.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爿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4.是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封建社会所扼杀。(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而杨二嫂则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她的变化代表着农村另一类人的变化。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也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写她的变化,使人物更全面,主题更鲜明。

6.A.因为还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我”以为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仿佛和闰土对神灵的祈求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只不过闰土的希望在眼前,“切近”,“我”的希望在未来,但对这个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而显得“茫远”。

B.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三、1.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B.“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道出了路是人开创出来的道理。C.“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诗人汪国真要我们敢于直面困难,不断拼搏进取。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永不轻言放弃。

2.各抒己见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 安顿之后 住段时间 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衬托。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3)有关风雨的描写。可怕---搏斗---成长。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心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学重点:

体会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缩写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正音听读

捻 niǎn 噗pū 蜷 quán 簪zān 琅琅láng 发窘jiǒng

抽噎yē 恍惚 huǎng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ãng 窸窸窣窣xīsū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明确: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开端: 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发展: 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忆。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高潮和结局: 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凋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

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人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人的探究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 二 课 时

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不安地扭动身子” “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 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①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②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 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 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

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

明确: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为什么这样说呢?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 ‘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 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五、深思探究

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明确: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

望和感情的心声。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帧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人理解作品。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五、作业

平时注意积累,记下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3单元教案 篇2

多年前我曾在户外操作点,用CW模式参加了一次ARRL 11月份的sweepstakes大奖赛QRP组别的比赛。比赛中我用了一根偶极天线,3W的输出功率。那是一次让我无比沮丧的参赛经历。赛后我就决定如果下次再参加QRP组别比赛的话,我一定要用一副高增益的天线。

我的人生哲学是让生活尽可能的简单,换句话说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实现目标。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认为偶极天线不好。相对于制作偶极天线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它的表现已经很出色了。而通过给这样一副偶极天线增加一根反射阵子,距离合适的话,大约能增加5dB的增益。这额外增加的5dB,会给QRP通联带来巨大的差异。增加一段电线,我的3W发射信号就会和别人9.5W的信号听起来差不多了,关键是还不用花多少钱。

随着太阳23年的周期活动到达活跃期,我已经考虑要制作10米和15米波段带增益的天线了。此外,家里买了辆面包车,新制作的天线要可以装在车子的滑雪行李箱中。头脑中牢记上述两个要点,通过电脑上的天线建模程序,在尝试了多组不同设计参数后,最终开发出这条3波段2单元的便携式八木天线。

我的设计理念很简单,就是把10米,15米和20米波段3根偶极天线的馈电点合而为一,再给这3个波段的偶极天线分别加上反射单元。所有单元的两端都被固定在两根同样尺寸的木质拉杆上。拉杆的尺寸规格是7英尺长,2×2英寸见方。7英尺长的拉杆完全可以装进汽车的滑雪行李箱中。拉杆选用轻质木材,比如雪松、松树、云杉等材料,这可以使整根天线的重量降至最低。你也可以选用玻璃钢鱼竿,或者PVC管做拉杆。选择PVC管的话,要在PVC管内插入一根枫木,以保证PVC管不会受力弯曲。(选用木材的好处是不但易于寻找,而且比较便宜)。

靠近驱动单元给其增加一根反射单元的话,会使驱动单元的馈电点阻抗降低。此时,我们要用到发卡匹配,用以让驱动单与50欧姆的馈线相匹配。图1显示了天线的尺寸和布局。

发卡匹配系统

天线的匹配系统非常简单且不会出错。你可以原样拷贝图2所示的匹配系统的尺寸,不需调整,除非你打算使用通联波段的高端来通联。图2尺寸的匹配系统给整根天线的3个波段都匹配出很好的驻波。在CW段,3个波段的驻波比全部小于1.3。即使是话段的低端,也可以匹配出不大于2.0的驻波比。驻波比值是基于25米长的RG-58馈线测量获得的。

有人也许会问,你为什么要用那么长的馈线?首先,在户外操作时,馈线长点总比馈线短了要好。当你一切就绪却发现馈线短了,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让人沮丧了。此外,为了改变天线方向而移动天线的时候,有可能需要比刚才更长的馈线才能在原先的操作点继续操作。

为了减少馈线损耗,你可以用RG-58规格的馈线先接至地面,再用RG-8或者RG-213规格的馈线连接RG-58馈线到操作点。此时,你只需要一节很短的同轴电缆就好了。18米RG-58规格的馈线,在14MHz上有大约1dB的损耗。这点损耗和与其带来的便利性相比,还是可以接受的。

发夹匹配的调节

天线升起来后,如果在你计划操作的波段上驻波比不像你预期的那么小的话,首先请再次确认各部件的尺寸剪切正确,反射单元和驱动单元的间距也符合要求。如果尺寸都符合要求,就可以通过调节发夹匹配来调节驻波比。把天线驻波分析仪连接到馈线;或者把驻波表连接到到电台、再连接到馈线上,然后再把天线升到需要的高度。此时,看一下15米波段的驻波值。通过上下移动发卡匹配上的短棒,找到15米波段你想要操作的频率范围的最低驻波值。如果你想要操作的频率位于15米高端,你要把驱动单元稍微剪短点。调节好15米波段的驱动单元和发夹匹配后,再分别调节10米和20米的驱动单元长度;此时不必再调节发卡匹配单元中短棒的位置。

天线的支撑

依照万事从简的原则,这个天线一般只用一个支撑点。通常我会找棵树做支撑点。这样当天线升起后,它就成了根斜拉的3波段八木天线。为了这样用,你还要在两头的2X2的拉杆上穿根绳子,形成个V形的吊绳,如图1,在一个V形吊绳上拉根绳子把天线固定到一根树枝、塔或者其它任何可垂直支撑的支撑点上;再把另一根绳子接到底下的那个V形吊绳上,并把另一端在地面上固定。通过在支撑点周围的地面上打下两三根不同的桩子,你可以把天线调整到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想要180度反向通联,只要拉下馈线,天线就会翻转过来。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有效。

远近皆宜

斜拉天线的一个特点是发射角(仰角)可以调节。比如如果你想通联北美的话(不管是日常通联,还是ARRL SS比赛),把天线拉开支撑结构45度,并保持天线馈电点离地高度约8米,此时在20米波段将会得到如图3A的波形图。此时的主波瓣的仰角在10到60度范围内。天线在9.1米高水平横拉时的的波形图被叠加在一起做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到,斜拉天线在低仰角时有出色的表现;而在高仰角时其增益不如水平横拉时的增益高。图3B,是在斜拉和水平横拉两种情况下,在10度仰角时的天线方位角叠加对比图。

假如你是DX爱好者,你可以把天线尽可能的垂直架设,以获得较低的仰角。图4显示的是天线在20米波段垂直倾斜10度与图3A中其它倾斜角度的仰角叠加对比图。此时天线的馈电点离地高度6米,模型建立的条件是基于远场是淡水,与我的移动操作环境类似。

记住,对垂直极化天线来说,其辐射模型与对地导电率以及介电常数密切相关。靠近咸水的地方会产生高增益低辐射角的辐射模型。而如果近场和远场都是贫瘠土壤的话,则获得的辐射角度增高,并且增益降低。

我曾经在我的户外操作点,进行过测试。找两棵树做支撑点把天线拉到近似水平,这时馈电点的高度约7米。在这种情况下,当20米开通欧洲时,我很难用3W功率通联上欧洲电台。而一旦我把天线改为近似垂直斜拉时,不但能听到更多的DX电台,还能相当容易的通联上它们。

我已经试过很多次了,我可以很容易通过把天线一端降低改变倾斜角,以降低发射仰角来测试。在和DX电台通联时,斜拉天线比高度较低的水平横拉天线效果更好。最近两个晚上的日常通联中,我已经通联了9个不同国家的欧洲电台。天线的设置为最高点离地大约10米,倾斜角约45度。

图5显示的是在28.05MHz,天线在垂直倾斜10度和垂直倾斜45度,馈电点高度8米时的辐射波形;与天线水平横拉9.1米高时的仰角模型叠加对比图。近似垂直设置天线时,10米波段仰角图分裂为两个波瓣,高仰角波瓣要强过我们需要的低仰角波瓣。

这证明了对垂直极化天线来说,这个高度可能太高了。把天线降低到底端离地2.5米高时(这个高度是出于安全考虑的最低高度),在10米波段得到了和20米波段相似的波形图。

真的很便携

这幅天线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简单。架设、拆卸简单,运输储藏也简单。当我操作结束需要离开时,我只要把天线降下来,将天线单元绕在2×2英寸的拉我杆上就好了。我还在绕好天线单元的拉杆两端,分别套上个塑料袋并把两个袋子系好,这样绕在拉杆上的天线就不会从拉杆的两端散开。整理结束,我把它们放在小车的滑雪行李箱里或者面包车的后座上,就可以开车走人了。放家里,它也不占地方,并且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拿了就走,非常方便。

通联实践

这幅天线用起来究竟如何?答案是真的很不错。到了操作地点,我把天线的一端的拉绳用弓箭射过大树后,通过拉绳把这一端升的尽可能高。如果是玩DX时,可能的话,我会把这一端升到20~30米高。而在加拿大日、户外通联日,以及sweepstakes竞赛日时,我把它升到约15米高。使用这根天线,我在1997年的ARRL的sweepstakes比赛的CW模式,QRP组别中,获得了加拿大第一名。

方便的反向180度操作,是这天线的另一个优点。在1997年ARRL SS比赛的CW模式比赛后段,此时的天线指向东方,频率上我找到了KH6ND。他是比赛中我听到的第一个太平洋电台,此时我真的很想和他通联上。在多次试图穿过pileup通联他失败后,我把天线翻转了下,变为180度反向,反向后第一次呼叫就通联到了他。图6是在21.05MHz下,垂直倾斜10度时的天线方位角图。此时的方位角图有点歪斜,这是因为天线在倾斜时,产生了几何不对称。

加拿大北海岸俱乐部业余电台VE7NSR,在最近两年的户外日比赛中也使用了这种天线,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把天线倾斜45度架设,使用了10米和20米波段。题图中所示的,就是户外日中挂在铁塔上使用的天线。

3单元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教案:历史选修三3单元 篇4

第二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2、3课 二战爆发的背景

教学目的 理清二战爆发前的主要历史事件,整体认识二战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法西斯主义 绥靖政策 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互动式)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知识构架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的影响及各国的选择(1)大危机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矛盾(2)大危机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3)两种不同方式和道路

★问题导学: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技术革命是繁荣最基本、最重要原因(3)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2、根据下列所提供的材料归纳危机的原因。

材料一: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14%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了全部国民收入的2/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家庭占总数的60%,他们的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22%,还有12%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材料二: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的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结论:贫富差距过大,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导致供需矛盾扩大。

材料二

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据统计,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有的家具店对年轻的新婚夫妇说:“分期付款,你负责打扮新娘,我们来布置新房。”后来殡仪馆也登起广告:“分期付款,人死了,我们来负责料理后事。” 回答:20世纪20年代的分期付款方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

材料三

例如一个美国人从银行贷款1000美元买股票,当股票涨到10000美元时还不抛售,等着再涨,同时他还认为自己已拥有了近9000美元的资产,于是又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去商店买东西。

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股票投机过度,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

3、P48页【学思之窗】同样面临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采取罗斯福新政来摆脱危机,而德日则走上了法西斯专政道路,你认为造成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历史传统:美国具有民主传统,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民主制度比较健全;德日封建残余浓厚,缺乏深厚的民主政治基础。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日本明治维新保留大量封建残余。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美国是受益者,处于有利的地位,要维持它;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制裁和宰割,激发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日本在华盛顿体系中受抑制,对该体系不满。

③现实国情: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广阔的市场和健全的民主政治,具备通过改良缓减危机的物质基础;德日两国金融力量薄弱,市场狭小,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受危机打击特别大,民主政治不健全,法西斯势力乘机上台。

附: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1)历史原因:①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②德国是一战战败国,受巴黎和会制裁,有复仇情绪。

(2)现实原因:①德国经济脆弱,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所以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摆脱危机;

②面对经济危机,德国政府软弱无能,无力镇压群众运动稳定政局,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对纳粹党大力扶植;

③希特勒和纳粹党对人民进行欺骗宣传并获得广泛支持;还讨好军队,与统治阶级勾结并得到支持;

日本法西斯势力膨胀的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2)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

1930、1931年,日本的出口分别比前一年下降了32%和53%,进口也下降了30%和57%。由于日本资源缺乏,外贸的缩减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农产品价格惨跌,阶级矛盾尖锐,更多的工人农民为了求得生存展开了大规模的罢工和反对地主的斗争。

(3)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军部”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最初出现在1913年2月田中义一少将(时任第2旅团长)致朝鲜总督寺内正毅的信件中。军部是指当时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它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及关东军和其他军事机关。军部法西斯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势力,是与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有关。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军部直接听命于天皇,而政府无权过问。相反,军部却可以利用陆相、海相等在政府中任职的现役军官有力地影响政府。它依靠陆海军或其总体的军事力量,恣意操纵全部国政。

二、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特点:

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①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国共合作为基础 ②两党独立领导,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③持久抗战,持续时间最长反法西斯战争

④是亚洲抗日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导学:阅读【学习延伸】中的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作者从经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要求侵略中国、为了克服大危机带来的影响)、政治(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对外政策(利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三方面分析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虽然不太全面,但作者的政治观点是正确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还可以包括:阻碍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使中国永远处于劣势、弱势地位;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变成日本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先征服中国,再征服亚洲其他地区和全世界;等等。

2、埃塞俄比亚人们抗意斗争

★问题导学: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评述埃塞俄比亚失败的原因:“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更没有如同八路军这样的军队。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第四,这是主要的,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但要注意,至于这段话中讲的“领导方面的错误”,主要是指埃塞俄比亚领导人当时一方面抗战,另一方面也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能够制止侵略上,此外在军事指挥上、战略战术上也有不当之处。

3、西班牙内战 ★问题导学:

1、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原因

A、夺取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

B、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

C、敌视包括共产党等左派参加的共和政府(反共)

D、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建立法西斯专政,以便使西班牙在未来的战争中站在德意一边

E、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2、有人把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看做“小二战”,说这是“二战的彩排”和“预演”。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说出你的理由。

同意这一看法。

(1)从战争的性质看,这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既反对国内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势力,也反对外来的德意法西斯侵略势力。

(2)从战争过程看,各国际政治势力粉墨登场:德意法西斯先是援助叛军,后公开武装干涉;英法美采取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共产国际和苏联给西班牙人民斗争以积极的道义声援和物资援助;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志愿到西班牙与西班牙人民一起对法西斯进行作战。

(3)反映出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与德意法西斯势力之间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存在尖锐矛盾,但为了反社会主义苏联相互勾结;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既和法西斯势力有矛盾,也与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有尖锐矛盾;当时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斗争成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为世界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

4、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问题导学:【学思之窗】为什么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要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结盟?

参考答案:为了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为了同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法西斯国家走到了一起;由于时机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又都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他们进行侵略的最大障碍,而两者也是西方大国所反对的。这样“反共”就成为他们结盟的最好招牌。

三、走向世界大战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慕尼黑阴谋

1、绥靖政策的含义和实质:

所谓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避免直接与法西斯国家发生战争,不惜牺牲一些局部的、小国和弱国的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的苏联。这里所说的“绥靖”一词,与中国历史上所使用的“绥靖”(即“安抚”、“保持地方平安”)一词含义不同。因此,在30年代它们先后牺牲了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利益。美国当时推行的所谓中立政策,禁止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也不利于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一方,这在实质上与英法的绥靖政策相同。

2、绥靖政策的表现:

(1)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2)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3)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4)制造慕尼黑阴谋;

(5)英法对德宣战后的“静坐战”。

3、绥靖政策的原因:

【材料研习1】阅读材料:

材料一

英法尽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材料二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它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政策。在这一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材料四 绥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材料五 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又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这样,“反共”就成了他们结盟的最好招牌。

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哪些?作为大国,美国为什么会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候出台“中立法”?实质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2)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 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3)“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4)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敌人的假象;(5)英法资产阶级对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

美国:(1)原因:美国忙于恢复经济;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潮影响,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2)“中立”的实质是绥靖。(3)“中立”壮大了美国实力,但却助长了法西斯侵略,加速了二战爆发。这说明美国自身利益至上,没有承担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

4、绥靖政策的影响:

★问题导学: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带来怎样的危害?

(1)暴露了自身的软弱;(2)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3)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加深苏联对西方的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构建集体安全计划落空。

(二)集体安全的落空

标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附:我国史学界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同的观点。

(1)、“革命妥协”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帝国主义包围,粉碎帝国主义阴谋的革命妥协”,“它与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既考虑苏联的国家利益又考虑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利益是不相违背的”。认为这个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2)、“绥靖”说。认为:“苏联与德国缔结条约是真正的祸水西引,实行了比英法更甚的绥靖政策”。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慕尼黑协定》的区别仅仅在于,英法牺牲了捷克和自身利益,而苏联得以强行恢复了1913年的俄罗斯帝国疆界”。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3)、“分赃”说。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桩大国之间带有分赃性质的秘密交易”。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4)、“同盟”说。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成了事实上的同盟条约”

【归纳总结】请根据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内容及其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二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1、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

3、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4、其他原因:

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5、6、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学目的 理清二战中主要历史事件,整体认识二战的性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主要战场与战役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互动式)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知识构架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德国闪击波兰(1939.9.1)

2、法国沦陷

3、不列颠之战

4、北非战场的激战

★问题导学:

1、波兰为什么迅速覆灭? 波兰: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德国: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闪电战)

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奇怪战争”“静坐战”

(绥靖政策的继续)

苏联:趁火打劫,占领东部(东方战线)

2、【材料研习1】

材料一

“(法国)高阶层的军事思想落后了20年。……但法军的高级指挥部却还是透过1918年的眼光来看坦克-把坦克当作步兵的仆人,或是用作搜索部队以补步兵之不足。……法国还有一些青年军官,例如戴高乐上校,对于正在英国被提倡的新坦克战争思想曾经表示非常有兴趣。但是那些较高级的法国将领们对于这种英国产生的“理论”,几乎完全不加以注意-这与那些积极研究的德国新派将领们恰好成一强烈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一卷

材料二 “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但另一些因素似乎更具决定性。一个因素是苏——德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希特勒能够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1914年,法国曾得到在东线作战的沙俄军队相当大的援助;现在,法国必须单独与德国对抗,仅得到英国比较微薄的支持。也许最重要的是德国在好几个方面,尤其是在飞机和坦克的数量以及新的闪电战术的发展方面所占的优势。法国最高指挥部之所以处于不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利地位,不仅是因为装备不充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利用它所拥有的人力和物力。思考:法国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但在遭受进攻6周内就沦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国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法国(1)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落后,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2)苏德条约使德国单线作战,法国缺少外援;(3)法国不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4)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沮丧,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而德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3.希特勒入侵英国的计划未能得逞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产生了什么影响?(1)原因

英国方面:①政府抵抗决心坚定; ②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③军事设施先进(雷达等)。

德国方面:作战目标随意,未坚持袭击军事设施

(2)影响:第一次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1)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2)迫使德军回头对付苏联,从而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3)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而与英国结盟

附:◆一战后期至二战初期,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有哪些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① 一战后初期

政策:干涉苏俄;凡尔赛会议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

结果:干涉苏俄的活动失败;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② 20世纪30年代政策:

政策: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妄图祸水东引;

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③二战期间政策:

政策: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 结果: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取胜;

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第一阶段:二战的全面爆发和初期阶段1939、8-1941、6课堂小结1940年4、5月间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挪威丹麦1940年5、6月★波兰、法国速亡的原因1939、9、1突袭波兰建★敦刻尔克撤退立扩张疆域东方阵线英国法国德国波兰苏联★二战全面爆发1939、9、3对德宣战★不列颠之战及影响到苏德战争爆发前(1941、6),德1940年7月,不列颠之战国已控制了欧洲周湖北制作与讲授14个国家和地区,占2012-6-24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118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 知识构架

1、德国入侵苏联(1941.6.22)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1.1)★ 问题导学

1、思考一: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

⑴德军:经济军事势力强大,准备充分,且采用闪电战术 ⑵苏联: ①苏军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

②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1936—1938年肃反运动)③苏联对德国进攻估计错误,战备迟缓。④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

⑤兵力部署过于分散,武器装备落后于德军;反坦克作战无方,对德军坦克集群闪电进攻束手无策。

思考二 苏联为什么能在蒙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由此德国入侵苏联有何影响?(1)

①苏共的坚强领导,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奋勇抵抗,迟滞敌人进攻

②苏联幅员辽阔,拥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因此能够在德军强大攻势面前坚持下来。(2)苏联:损失惨重,但顶住了德军的压力

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战局:使二战进一步扩大,同时美英调整对苏政策,从而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A、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的扩张政策及美日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2)因素: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3)直接原因 :战争经济的需要。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美英对日实行的贸易禁运的打击,使日本决心对美战.(4)外部动因: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侵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B、影响(1)对美:损失重大,对日宣战

(2)对日:战术上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

结合【学思之窗】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参考答案: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可以说它是战术上的胜利。在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已经确立了南进战略,为此必须消灭太平洋舰队这一主要敌人。从这个角度讲,偷袭珍珠港的战术与南进战略是一致的,谈不上失误。但此时日本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战略,即轴心国的整体战略。这一仗使美国卷入战争,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潜力,美国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促成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加速了法西斯失败的进程。从这点来看,可以说是战略上的失误。(3)对亚太: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4)对整个战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美国的加入)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原因

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促进(直接原因)(2)过程及形成标志

①1939年,美国新《中立法》(内容、作用)——美政策的重大转变 ②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内容、作用)——经济基础 ③苏德战争后,美英《大西洋宪章》; ——政治基础

④1941年,美英苏签定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的第一个协定书。⑤1942年元旦,26国《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标志

(3)同盟成立后相互配合与矛盾 目标:打败法西斯

配合(1)军事上相互配合:中国战场抗日主力,拖住日军主力,配合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苏德战场是主战场,为配合苏军,英美盟军从西欧北非登陆;重大军事行动:①北非战争的胜利;②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登陆;③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④攻人德国境内和攻克柏林;⑤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经济互相支持:美国《租借法案》作为经济合作基础

(3)政治互相协作:先后举行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协调对德、日法西斯作战的行动。

矛盾: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冲突。有矛盾,但协调、配合占主导地位。(4)特点和意义

【材料研习2】阅读《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的材料和教材:

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兰、南非和南斯拉夫联合宣言。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1941年8月14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与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所作联合宣言称为《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示赞同,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回答(1)据材料概括《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归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1)各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资源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绝不同敌人单独媾和。(2)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以《大西洋宪章》为政治基础;联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占主流。(3)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大大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同盟各国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经济上相互援助。它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材料研习2】阅读《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的材料和教材:

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兰、南非和南斯拉夫联合宣言。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1941年8月14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与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所作联合宣言称为《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回答(1)据材料概括《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归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1)各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资源反对轴心国及其附庸,绝不同敌人单独媾和。(2)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以《大西洋宪章》为政治基础;联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占主流。(3)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大大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同盟各国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经济上相互援助。它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结束 ★ 知识构架

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一)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苏德战场及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战役(1942.6)——太平洋战争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1942.10)——北非战场转折点

(二)结束

1、盟军的反攻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6.6)

3、德国法西斯的覆亡(1945.5.8.)

4、日本投降和大战结束(1945.9.2.)★问题导学

1、材料一:莫斯科保卫战: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一次大会战。希特勒企图消灭红军主力,占领莫斯科,在入冬以前打败苏联。他调集了80个师180万人,由包克指挥进攻。

10月2日,德军总攻开始。希特勒狂妄宣称10天要攻下莫斯科。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竟令柏林各大报留下10月12日头版重要位置准备登载“特别重要消息”。苏联红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紧急动员。11月15日,德军51个师开展新攻势,企图南北合围,中间突破。红军三个方面军顽强抵御,德军最突出的部队进至距莫斯科30公里处。

材料二

1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希特勒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德军无棉衣,无保暖设备,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枪栓拉不开,武器失灵。而苏军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12月6日,红军开始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到1942年1月中,红军共歼敌5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300公里。希特勒的对苏闪电战被彻底粉碎。

思考:莫斯科战役德国失败的原因及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

答案:A.胜利原因:

1)面对严峻的形势,苏军民同仇敌忾,与德军展开生死 搏斗,誓死保卫祖国。

2)红场阅兵式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3)苏联情报人员获得准确情报,日本已决定南下,不会在远东夹攻苏联,苏军得以将驻防西伯利亚的部队调往莫斯科

加强防御.4)俄罗斯的严冬寒冷,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5)德军骄傲、狂妄,对形势估计不足。

进攻南欧延误了向莫斯科进攻的时间、美英盟军的援助、、、B.影响:

①是德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②大大改善了苏联的军事政治地位和国际地位,赢得了美英盟军的支持和援助,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胜德败的原因:

⑴苏联:①苏联军民士气高昂,本土作战。②有盟国的支持。③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反攻的周密安排;

④苏军的兵力优势。

⑵德国: ①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又面对严寒。

②德国是非正义战争,士气低落,缺乏外援。③巷战的特点使德军的坦克和航空部队的优势无从发挥;

④德军制空权的丧失。

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2、中途岛海战中美胜日败的原因:

① 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掌握战场主动权。② 美军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战机,指挥果断。③ 日军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

④ 日军战术陈旧,仍想通过古老的舰炮攻击的战术来消灭美军,而日本海军的精锐部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被置于诱敌的位置。⑥两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实力的差异。

⑤ 日本航母特混舰队的任务复杂:既想攻占中途岛,又想同美国舰队作战,使其作战手段(即用炸弹攻击还是鱼雷攻击)出现矛盾,装备的更换使日军错失战机。

3、P75百家争鸣:早在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就向英国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但直到1944年才成为现实。对此有人认为是英美等国希望看到德国和苏联互相消耗而故意推延开辟第二战场,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具备而无法开辟。

依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诺曼底登陆对“二战”战局的影响。

迟迟不开辟原因:

①开辟战场的条件和实力暂时还不具备 ②企图在战争中消耗苏联,谋求战后霸权

1944年开辟原因:

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1943形势取得根本性好转)②限制苏联影响,取得战后有利地位

意义:

①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下,加速了其灭亡; ②消除了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

③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欧洲人民反法西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4、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根因)

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行动,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3、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4、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8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教学目的 掌握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二战影响

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互动式)多媒体手段

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教学过程

★ 知识构架

一、空前的浩劫——战争,人类没有胜者

1、规模空前、损失惨重

2、法西斯的暴行

二、正义的审判

1、纽伦堡审判

2、东京审判 ★问题导学

1、东京审判的缺陷和遗憾——惩处日本战犯和消灭军国主义势力不彻底 ①作为日本军事最高统帅的昭和天皇免于起诉

②美国从本国立场出发,主要追究的是对美太平洋战争的日本战犯

③在审判后期,美国出于自己远东政策的需要,放松了对部分重大战犯战争责任的追究,④“反人道罪”并没有充分落实到具体的审判当中

(日军731部队、使用细菌武器;实行“慰安妇”制度,暴力摧残广大女性等等行径却被排除在问罪范围之外)

⑤审判只追究发动战争的个体责任

2、比较盟国对德日法西斯处理的异同?

⑴相同点: ①都进行了军事占领 ②都进行了正义审判

③战犯都受到了一定的制裁 ⑵不同点:

①对德四国分区占领,对日美独占 ②纽伦堡审判,四国通力合作,东京审判由美主导 ③纽伦堡审判比较彻底,东京审判美国庇护,不彻底

④德日对侵略战争的反省程度不同(影响)

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启迪与经验教训

1、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2、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对侵略行为不能姑息纵容,应及时制止 ——肩负起大国责任和义务。

3、落后就要挨打。战争爆发后,一些国家如法国、波兰等在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等方面或因循守旧,或盲目乐观,或骄傲自大,结果遭到了惨痛的失败——创新、发展才是出路,要与时俱进.4、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

5、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6、所有的国家都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7、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㈠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1、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

2、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直接原因)

3、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原子能、火箭技术、电子计算机)

4、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促进了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

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水深静静流

衡阳市八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备课教案

5、人类理性进一步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联合国诞生 ㈡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1、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①对欧洲及日本:严重衰落

②对美国苏联:美国经济和军事世界第一

苏联军事和政治威望提升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社会主义超出了一国的范围;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周湖北

淡极花更艳

3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设计 篇5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一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八音之乐”为姊妹篇,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具体材料。

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以后的音乐材料,或揭示华夏古韵中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特征,或展示古代雄浑古朴的音乐风格。结合复习、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记载,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将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要能够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总结这些基本特征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对所听、所唱、所做的音乐材料的直接感想。

(三)具体教学材料分析 1.音乐故事

《流水》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通知音”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首古琴曲。1977年,美国科学家从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中选择了部分音乐作品,代表地球文化的精华,刻成一张唱片搭载在“航行者号”太空船上,发往浩淼的太空,作为人类的使者去寻求“宇宙间的知音”。被认为是“人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的《流水》即是其中之一。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记载中见于《琴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

《高山流水》据称原来是一曲,后从中分出《高山》《流水》两曲。经过各朝各代琴师的加工整理,现在所见的《流水》多为清代《天闻阁琴谱》中的版本。

《流水》共九段,另有尾声,可以分为具有起承转合结构关系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三段)的引子深沉而浑厚,流水主题则清澈而生动;第二部分(四、五段)好象表现细流不断汇集成大河的景象;第三部分(六、七段)有汹涌澎湃之势,表现了江河波涛滚滚、骇浪滔滔;第四部分(八、九段)在音调上重复了第二、第三部分中的音调,表现流水一泻千里,奔腾向前,渐渐消逝在远方。

2.《阳关三叠》是以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古代艺术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等。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三次。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常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叠](歌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可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三叠](歌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尾声)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王维在原诗中,把古代文人墨客在惜别时的伤感与把酒临风的惆怅表现的深入而彻底;而《阳关三叠》的曲调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上述的复杂情感,更把离别时清虚、激越的意境有机地糅合在其中,渲染了特定环境下的离别之情。

3.《楚商》

先秦时期,楚作为一个文化基础深厚的大国,一方面与中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在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音乐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中,“楚商”就是楚国的一种特殊调式结构。

“楚商”在七弦琴(琴、古琴)音乐中代表传统调弦法的“开指”或“调意”,是一种在定调和练习指法上起作用的独立小段。“楚商意”就是按“楚商”调来定弦的一种传统的七弦琴“调意”。

据考证,“楚商”调有如下特点:第一,音列的两端,高音为宫(do),基础低音为商(re);第二,以商为主,其次重在徵(sol)、宫二音,商一徵一宫是其骨干。编钟曲《楚商》是参加曾侯乙墓挖掘整理人员根据楚商调的特点,采用和声、复调和转调等手法,为这套编钟改编的一首曲子。

全曲的风格较好地体现了“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乐曲结束时,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给人以一种“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感受。

4.《秦王破阵乐》

唐代是一个艺术文化的高峰,乐舞与唐诗并列,堪称封建社会黄金时代的双壁。此曲又名《破阵乐》,是盛唐时期驰名中外的一部乐舞名作,它存在于雅乐、燕乐及坐立部伎的多种表演形式之中。早在贞观七年,李世民亲自设计了“破阵舞图”,120名乐工,持干戈而舞,并加入歌舞伴唱,表现了秦王李世民征伐之中勇往直前、大破敌阵的英雄气概。到了唐玄宗时期,依据原有的《破阵乐》进行了改编,阵容由立部伎改为坐部伎,人数为4人,其内容不变。

本曲的音调是在汉族清乐的基础上,加上部分龟兹乐的成分组合而成的。它使我们了解到唐代“杂以龟兹之乐”的音乐风格。特点是由120人组成的文部伎,舞时擂动大鼓、地动山摇、粗扩豪放、振奋人心,从中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正如白居易在《七德舞》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可谓“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现在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谱子是何昌林根据唐代乐工石大娘于大历八年传下的《五弦琵琶谱》中的第26首《秦王破阵乐》译解成的曲子,并与唐代流传下来的《破阵乐》歌词相结合而成。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学设计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教学过程:

(一)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现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应予以鼓励。

4.听古琴曲《流水》

这项教学内容也可以先安排听古琴曲《流水》,后讲故事。也可以由教师在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声中讲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领会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二)唱歌

1.可以安排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5.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歌曲意境、词曲准确性上的得与失。

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

教学内容:

1.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2.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 教学目标:

1.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2.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4.了解编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5.了解大型乐舞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二)创编音乐情景剧

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角色、剧情,然后进行剧本和台词创编,最后分角色表演。

2.教科书中有角色和剧情的简单提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参考提示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自主创新;应鼓励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和表演。

3.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也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位“演员”表演给大家看。对学生观众可以做简单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学在周围做杨柳摇摆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学吹竖笛或演奏其他擅长的乐器作为声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哼鸣《阳关三叠》的旋律营造某种氛围„„

(三)欣赏

《楚商》《秦王破阵乐》

1.问:听赏《楚商》和《秦王破阵乐》,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精练的词语描述你的感受。

2.播放录音。

3.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总结这两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古代音乐风格──凝重、庄严、神圣、清虚等。

4.讨论:是什么原因使这两首作品的音响不同于今天我们所听的音乐? 答案可能会涉及乐器的音色、生活环境、音乐的作用等。

(四)总结

美术第3册教案第四单元 篇6

美术第3册教案(第四单元)

9.泥 娃 娃 一、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欣赏泥娃娃的造型、色彩及人物表情的特点。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泥塑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以及对泥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及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民间泥塑的兴趣和喜爱优秀民间艺术的情感,学会制作一个泥娃娃。 难点:掌握泥塑的各种具体制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 (学生) 收集各种泥娃娃的图片,准备常用的泥塑工具,收集小豆子、小珠子、纽扣、花边、丝带、花粘纸等多种辅助材料 (教师)收集各种泥娃娃实物或图片、民间泥娃娃制作方法等动画、课件资料,准备泥塑工具一套、各种辅助材料及陶土 四、教学过程 1.探究式导课。 (1)教师出示一块陶土,让学生直观感受陶土。 教:老师手上有一块陶土,现在老师就请几个小朋友摸摸看,说一下感受? 生:软软的 (2)教师出示一个泥娃娃,提出问题:一块陶土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可爱的泥娃娃? 教:那这样一块软软的陶土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可爱的泥娃娃?以4人一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形成初步结论。 (1)分组讨论:陶土如何变成一个泥娃娃? (2)学生得出结论:用团、揉、搓、捏、压、挖、堆塑等方法可以做成一个泥娃娃。 (3)欣赏民间泥塑制作过程(图片或课件),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习民间艺人制作泥娃娃的方法,开拓思维。 教:对,可以用团、揉、搓、捏、压、挖、堆塑等方法可以做成一个泥娃娃。那现在跟着老师来欣赏一下民间泥塑制作过程的图片,仔细观察制作方法和步骤。 (4)再分组讨论:怎么样的泥娃娃才是最可爱的? 教:看了这么多图片,我们知道了制作一个泥娃娃的方法和步骤了,那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下,怎么样的泥娃娃是最可爱的,我们怎么做可以把他变的更美更可爱呢?可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欣赏的那些图片。 生:外形圆圆胖胖的,表情调皮、笑眯眯的,色彩醒目的等等 (5)形成初步结论:如外形圆圆胖胖的,表情调皮、笑眯眯的,色彩醒目的等等。 (6)教师归纳。 教:同学们都很聪明,都观察出来外形圆圆胖胖的,表情调皮、笑眯眯的,色彩醒目的泥娃娃更加的.可爱生动。 3.欣赏感受,深入探究。 (1)交流欣赏师生收集的泥娃娃实物、图片或课件,开拓学生的思维。 (2)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感受及方法。 (3)出示各种综合材料,如各色小豆子、小珠子、纽扣、花边、丝带、花粘纸等,以及各种如铅笔小棒等辅助工具,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可是这样的泥娃娃似乎还不够美丽和可爱,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这些材料,又可以运用到哪呢? 生:泥娃娃上 教:对,你们看,小豆子、小珠子、纽扣可以做泥娃娃的眼睛,花边、丝带、花粘纸可以做泥娃娃的衣服、头发等等。只要我们合理利用这些材料,相信同学们能做出更加美丽、可爱的泥娃娃。 现在老师宣布,要举办一个“泥娃娃的世界”展卖会。学生分小组,自由创作自己心中可爱的泥娃娃。等会制作完成后,可以上台陈列自己的泥娃娃作品,并可“展卖”。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 (1)创设情境:如出示展示台,举办“泥娃娃的世界”展卖会。 (2)学生分小组,自由创作自己心中可爱的泥娃娃。教师个别辅导。 (3)学生上台陈列自己的泥娃娃作品,并可“展卖”。 5.游戏、评价、交流,传递友谊。 (1)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2)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交换。 (3)鼓励学生互相赠送作品给好朋友。  6.拓展学习,激发持久学习的兴趣。 观看用泥塑方法制作的动画片片段:如《小鸡快跑》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思考陶土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培养学生对泥塑的兴趣。     10.壶的聚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壶,提高学生对壶文化的感性认识。   2、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表现壶,尝试用各种工具、材料来制作,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对壶的观察、回忆与想象,使他们充分感受壶的造型之美,促进他们对壶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立体形式来表现壶的各种形态。 难点:对壶的主要外形特征的把握及装饰表现 三、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彩泥、牙签、小刀等 (教师)课件、有关各种壶造型的图片资料、陶泥、彩泥、牙签、小刀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纪律。   安定情绪,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欣赏激趣。 (1)欣赏壶的图片资料:动画播放古今中外的壶,充分感受壶文化。 (2)让学生谈谈对壶的感受:精致、灵秀、神奇、富有想象力…… (3)揭示课题:《壶的聚会》。 3、感知引趣。 (1)进一步了解壶文化,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壶的相关图片资料等。   (2)引导观察壶的构造特征,课件由远及近展示壶的特写镜头,充分感知壶的囗、颈、肩、腹、足、底、盖、纽、嘴、把等的主要特征。 4、尝试探趣。 (1)学生试制一把壶。 (2)学生相互评说与小结:设计一把壶,哪几个构件是必不可少的。 (3)学生欣赏书上壶的作品,把它们与自己试制的作品进行对照。分析如何表现壶的主要特征,如何运用夸张造型、想象装饰等来美化壶。 5、完善固趣。 (1)作业要求:设计一把造型别致的壶。 (2)依据心中所构思的壶的形象进行大胆自由的造型表现。教师巡视时给予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给以及时的点拨、启发,帮助解决。 6、评价延趣。 (1)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把学生的作品摄录,并展示于大屏幕上,让学生即刻获得成就感。让学生自评、互评,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 (2)教师评价时宜采用整体评价优点、点出存在的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点评存在不足的作品,而是提些建设性的建议。评价点主要放在造型是否别致、想象是否奇特、色彩表现是否生动等方面。 (3)课后请学生搜寻并选择有关各种壶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可以表现壶的材料等。

 

必修3 第二单元梳理与拓展 篇7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猿猱(náo) 青冢(zhǒnɡ) 喧豗(huī) 少不更事(gèng)

B.砯崖(pīn) 咨嗟(jiē) 虾蟆(há) 迂回盘旋(yū)

C.银钿(diàn) 恬然(tián) 马嵬(wéi) 沉吟放拨(yín)

D.玉露(lù) 宵柝(tuò) 间管(jiàn) 东船西舫(f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豗 攀援 悲号 磨牙吮血

B.幽微 箫森 玉露 做客他乡

C.缭倒 幽咽 缠头 暮去朝来

D.环佩 谪居 沧海 掩面而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部分企业未经保健食品许可,使用普通食品许可证违法生产经营儿童鱼肝油,目前,广东亿超公司已被责令停产并______________鳕鱼肝油类产品。

(2)教育部副部长近日表示,内地将出台方案,推行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两类模式,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______________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3)研究结果显示,PM2.5与癌症致死率有关,若将7年滞后期纳入考虑范畴,广州肺癌致死率和PM2.5浓度高度______________,相关性达0.97。

A.召回 供给关联

B.回收 供求 关联

C.回收 供求 联系

D.召回 供给 联系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调查结果显示,月均收入8000元的家庭,幸福感和婚姻质量感最低,这说明收入高婚姻质量不一定高,这可能是因为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期望值与现实差距太大的原因。

B.昨天乌克兰议会投票通过了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宣言,宣言称:“乌克兰人民只要在任何条件下绝不会停止争取克里米亚的斗争。”

C.中新网报道,3月20日晚,约4000人冒雨在东京举行集会,反对日本政府变更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决议。

D.互联网金融随着余额宝等 “宝宝”们的规模越来越大,最近各大银行纷纷下调银行账户向“宝宝”们转账的限额。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白帝城高急暮砧

C.雄飞雌从绕林间

D.浔阳江头夜送客

6. 在横线上填上相应诗句。(5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2)__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

(3)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

(5)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共9分,每小题3分)

喜雨亭记①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②。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③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容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本文为嘉佑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作。

②这三个典故分别是:周成公得一异禾,便作《嘉禾》一篇;汉武帝在汾水得一宝鼎,于是改元为元鼎;叔孙领兵大胜北狄,俘秋君侨,即给儿子取名侨如。

③扶风:即凤翔府。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亭以雨名,志喜也 志:标志

B.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南边

C.喜也既而弥月不雨 弥:满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滋:滋味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②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B.①于是举酒于亭上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①皆雨之赐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

D.①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②虽有槁暴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作者因为能够请客人来亭子饮酒欢庆,故以“喜”命亭。

B.文章先写“志喜”是古已有之的事,表明以“喜”志亭是深有含义的。

C.本文开始“亭以雨名”,结尾“吾以名吾亭”,中间处处扣住亭的命名而作文,形成首尾呼应的章法特点。

D.本文文思波澜起伏,行文曲折变化,想象丰富奇特,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散文佳作。

E. 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三、阅读理解(二)(共11分,共3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寒山寺的钟声

熊召政

我总觉得,含蓄的忧愁,淡淡的、蕴藉的忧愁,让人去体会——而不是得到某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神韵,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唐代诗人张籍的《枫桥夜泊》一诗,当属此列。

现在,我伫立在寒山寺内的这一方诗碑前,禁不住又一次吟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刻在碑上的是这诗。书丹的,是清代的大才子俞樾。字体秀逸,让人感受到霜花满天渔火摇曳的宁静之美。江浙士子特有的楮墨风流,让人享受到内敛的含蓄之美。

聪明的俞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张籍的诗意。

只有几岁时,我便会背这首诗。儿童的心灵,因为稚弱而容易接受暗示,我是背唐诗长大的,所以中毒甚深。淡淡的忧愁,悄然的伤感,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就像这首诗,储藏在我的心中,就像棉衣储藏在柜子里。只要一到冬天,我们就会把棉衣从柜子里拿出来穿在身上。一俟我独行在外,在异地的旅舍里,夜深人静,孤灯之下,这首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没来寒山寺前,我以为这孤寂的夜半钟声,会穿过广袤的田畴,掠过萧瑟的村庄,遥遥地、悠悠地,传到停泊在河埠的客船上。其实,寒山寺就在运河边上,撞钟处与泊船处咫尺之遥。寺门不远处,就是横架在运河上的枫桥。甚至,船上的客人只要探头窗外,就可看到小和尚扯动钟杵的身影。

寒山寺的规模并不大,比起苏州城内的戒幢律寺来,又不知小了多少。寺名寒山,是为了纪念唐代那位著名的诗僧。从寒山留下的数百首诗作来推断,这位秀才出身的关中人从未真正地出家,或者说,从未举行过正规的受戒仪式。他远离家乡,来到浙江天台山隐居,与天台山国清寺的火僧拾得相善。所以,佛教史上,将这两位僧人并提,一些寺庙中,都建有专门的寒拾殿纪念。

探究寒山寺的来历已不重要。因为寒山寺的闻名与寺庙本身无关。重要的是张籍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一首诗造就千古风景,当以此为最。中国的许多景点,都是因为诗人而产生的。如杭州西湖的白堤、苏堤,绍兴城中的沈园等。还有,陈子昂之与幽州台,崔灏之于黄鹤楼,辛弃疾之与郁孤台……莫不都是诗韵与名胜相得益彰。

徜徉在寒山寺外的运河边上,正是油菜花黄的江南三月。乍暖还寒,嫩嫩的阳光,让你无法体会深秋萧瑟的行旅。从寺门前行不远,是铁铃关,挨着关墙的是枫桥。这座建于前唐的石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涛洗礼,已无复当年的旧貌。桥下悠然流过的运河水——它的上游是尽藏铅华的西湖杭州,下游则是曾经纸醉金迷的瘦西湖扬州,这真是一条黄金水道啊。航行其上,有千金买笑的巨贾,有倚红偎翠的达官。在深秋之夜,能够独自一人伫立船头,披冷霜、听乌啼、伴黄枫、看渔火的,大约只有远离富贵的诗人了。

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诗人,我们的世界又能从哪里看到这一道道绝妙的人文风景?我的故国江南是美丽的,温婉的,而且,总还含有那么一点点忧愁。单看月、霜、枫、渔火、客船这五个词,似乎没有什么,但加上“乌啼”与“钟声”,这凄苦与悠扬的两重奏,上述这些互不关涉的景物,便一刹那间生动起来,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与一个“愁”字对应,奇妙的美感便油然而生。这时,你感受到的寒山寺也不再是一座庙宇,而是一座寒冷峻峭的山峰,它带给你至深至大的深秋的寒意。

于是,愁有了温度,钟声也有了深度——它是要穿过千重山万条水的。在你最初的生命意识中撞响,一程程发散,一圈圈荡开。听到了它,被尘俗的生活弄得愚钝了的灵魂,又豁然醒悟。呀,没想到,真正的生命已经离我这般遥远。

美呀,寒山寺的钟声,然而更美的,是翘首船头的独立的诗人!

近年来,听说每年除夕,都有不少日本人去国离家而来,为的是在那特定的时刻,能够听到寒山寺的送旧迎新的钟声。对于这些渴慕中国古典文化的异乡客,我表示理解,但同时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听得懂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里头,蕴涵着多么深邃的禅机啊!

10. “愁有了温度”可以说是作者的独创,试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温度”一词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生命已经离我这般遥远”?试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结合全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共3题)

13. 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6分)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按要求设计禁毒广告语。(不超过16个字,6分)

运用比喻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用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下面这则新闻拟新闻标题,并就此发表你的评论。(8分)

记者昨从日前发布的《关于荆州古城保护与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申请世界银行贷款公开征询意见稿》获悉,荆州实验中学或迁至荆州中学现址。

该《意见稿》由荆州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办公室发布。记者注意到,建议内容分有6个子项目,其中第5个子项目为“文庙保护与修复”,具体为:将目前占用文庙所在地的荆州实验中学搬迁至古城内另一地址(初步计划为荆州中学现址,荆州中学外迁),拆除一些无关建筑,并适当恢复文庙原有建筑,还计划建设管理用房、防雷、消防、卫生等基础设施。

新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0字)(3分)

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00字左右 )(5分)

五、写作(共40分,共1题)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2月8日凌晨,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第22届冬奥会开幕式中,雪绒花绽放成奥运五环时因右上角一朵雪花未能顺利绽放,导致“五环变四环”。在这一幕被直播到全世界后,迅速引发了网络热议。

此外,在倒计时的时候,大屏幕在倒计时数到最后五秒时突然黑屏。

上一篇:急症下一篇:也是一堂语文课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