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制论文

2024-05-12

劳动法制论文(通用8篇)

劳动法制论文 篇1

“民工荒”呼唤完善劳动法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张喜亮

自年初就有报道: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民工荒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思考。“民工荒”反映出了我国劳动关系市场化的本质问题。笔者认为,“民工荒”慌的不是“民工”而是企业、政府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安全。彻底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完善的是劳动法制。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更是法制经济,只有把利益和法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工资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这是导致“民工荒”的最主要因素。利益的驱动弱化法制的约束,必然导致包括劳动关系在内的社会关系的混乱。

自确立市场经济化改革的目标以来,有些政府官员曲解或假借“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不惜牺牲底层劳动者的利益。中国有无限的劳动力供给、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等等,居然成为了各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理据。这样的理念无疑是在误导甚至是在放纵企业主的剥削行为。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监禁式劳动的行径。据调查,某些经济发达地区,“民工”的工资十年来几乎没有提高,月收多在千元以下。为民工成立工会,往往会受到来自政府的压力,政府官员认为成立工会是破坏“招商引资”大计和“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的异端。

完善劳动立法是真正解决“民工荒”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奠定了规范劳动关系的基础;但是,劳动法对保护劳动者的具体规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企业主正是利用了劳动法不严谨之处延长工作时间。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在这个规定中,“协商”的含义就是不确定的,正常理解应当是双方取得一致也就是说只有劳动者同意,延长工时才是合法的,但是,具体执行起来则被理解为劳动者必须执行用人单位关于延长工时的决定;“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也是很难执行的,是否保障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是不是需要专门的检查、标准如何把握?再者,延长工时“每月不但超过三十六小时”的规定更是经常被企业主利用的条款:正常工作日延长工时月累计不超过法定限制,那么休息日加班是否属于延长工时的行为呢?企业主往往占用更多的休息日时间安排工作,从劳动法的角度,劳动者的休息权则往往不能受到应有的保护。关于工资的规定也是存在问题的,劳动法第十七条:“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这个“自主确定”便把劳动者获得工资报酬的权利虚化了即劳动者只能被动地接受雇主单方既定的工资。可见,完善劳动立法势在必行。

政府严格执法善待民工是彻底解决“民工荒”的关键。人大是立法机关,政府必须严格执法。“民工”这个用词往往都是出自政府文件及其官员的口中。“民工”显然是具有歧视的称谓。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民工也是“工”,但是在某些政府和政府官员的眼里,民工显然是“二等工”,他们对“民工”的劳动权益采取了漠视的态度,甚至做出种种限制如没有就业证、务工证、暂住证、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发生争议便不按照劳动法予以受理,致使“民工”的劳动权益很难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对办理这些所谓的证件都做出高额的收费等规定,致使“民工”们办不起这些证件。还有保险的问题,劳动法颁布实施十年后的今天,政府对所谓农民工的各项保险制度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的地方政府籍口“劳动力市场”化而推卸用工管理的责任,致使民工的劳动权益很难得到保护。政府项目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政府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政是解决民工问题的关键所在。据新华网报道,江西各地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据调查,至第三季度末,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490万人,同比增长7.87%,外出务工时间增长14%。

工会应当把保护民工权益列入重点工作。工会是职工的组织,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所谓民工也是职工的一部分,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应当得到工会的支持。近年来工会在民工建会方面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可喜成绩的。但是,各级工会也不能不反思自己在维权方面究竟为民工做了哪些实际的工作。工会作为职工的社团组织在促进立法机构完善保护劳工的法律、监督政府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支持民工依法维权等等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工会方面能够以组织的力量加大对民工权益的保护,对解决“民工荒”的问题也必将有积极的作用。石家庄总工会职工维权中心与多个城市工会联手跨地域维护民工权益,在这方面的探索就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民工荒”并非是真实的劳力短缺而是我们的法律的不完善及执法偏差导致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全面反思,利益和法制并济方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工荒”呼唤劳动法制的完善。

劳动法制论文 篇2

关键词:农村,法律意识,劳动法,对策

在2016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 我们以劳动法为例, 对延边州汪清县西崴子村村民的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由此提出了对农村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汪清县西崴子村进行, 以西崴子村村民为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人员, 展开问卷调查, 受调查的人数为30人, 有效答卷30份, 年龄在20—75岁之间。

2.调查和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村民对婚姻法、劳动法、土地承包法等各部门法基本知识了解情况, 来初步认识农村地区的法制现状。并详细访访部分村民,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参照有关文献对照分析。

二、结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所有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得出以下结果:

(1) 西崴子村村民主要年龄段为40—70岁, 占村内人口的80%, 外来人口占10%, 学生占10%, 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

(2) 西崴子村村民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 (包括初中) 97%, 高中以上的占3%。由于老龄化问题严重, 加之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受到良好的、系统的教育, 导致西崴子村村民的文化程度总体较低。

(3) 男女比例:男40%, 女60%。由于村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 劳动力流失, 使得村内男女比例不平衡。

(4) 工作年限:10年以下占20%, 10-20年占20%, 20-40年占50%, 40年以上占10%。

(5) 民族比例:汉族占50%, 朝鲜族占50%。

(6) 劳动法基本知识了解情况:95%的人没有签订过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15%的人粗浅地了解劳动法;85%的人完全不懂;90%的人不知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5%的人在工作中真正享受过“五险一金”, 65%的人仅有一两个保险;99%的人没有发生过劳动纠纷, 1%的人在外地工作时发生过;发生纠纷后90%的人都会选择忍气吞声, 10%的人会找村民委员会解决。 (由于该村大致保持农业耕种为收入来源的状态, 劳动纠纷较少发生。)

由调查结果可知, 西崴子村的村民大都不了解劳动法, 更不知道如何用劳动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部分村民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虽然农村社会比较稳定, 是熟人社会, 但是毕竟会出现一定的劳动纠纷, 届时农民不会使用法律, 将会对自身权益产生影响, 因而仍然要对其进行普法宣传教育。

(7) 如果发生劳动纠纷:100%的人会寻求法律援助, 100%的人强烈要求进行劳动、合同法的定期普法宣传, 100%的人在工作中没受到劳动者合法权利的侵害 (都各自种田, 自给自足) , 100%的人会主动维护自身权利, 其中10%的人会提起仲裁或诉讼或直接找政府, 其余人并不了解相关法律。此外, 经过和部分农民进行详细的谈话采访, 我们了解到, 以前农民对法律这个名词很陌生, 认为运用法律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因为当时的人们生活并不很富裕, 不会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如何增强法律的意识上, 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加上大部分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生活, 很少有事情会牵及到法律纠纷。就算是遇到问题也不会对簿公堂, 在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中, 觉得去法院的事情一定是见不得人的事, 害怕来自周围农村社会生活圈子的闲言闲语。以上种种原因便导致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对法律知识的陌生。虽然在近几年的社区普法工作中, 拉近了农民与法律的距离, 但是农民传统价值观中对法律的认知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 开展法制宣传, 普及法律知识

以农民的基本生活单位为普法范围, 在一村、一社区、一街道中, 组织有意义的法制教育活动, 鼓励农民参与, 在实践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促使其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在社区中, 社区图书室、德育活动室等都是举行法制教育的良好平台。可以通过在活动室内或小广场上, 甚至田间地头, 展览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法律知识宣传画, 提高农民对法律的认识。此外, 也可以举办并组织观看法制讲座、法律节目等, 或者组织农民参加法律知识竞赛, 举办“模拟法庭”等, 让农民切实参与到普法活动中来, 使法制教育得以延伸。

另外, 可以选派专人, 在社区的宣传栏定期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 结合农民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法律解决措施, 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法律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保障。

(二) 提供法律咨询处

若在社区或村委会中设有提供法律咨询的专门性平台, 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农民如何解决其遇到的法律方面的问题, 无疑会给农民带来极大的便利。例如, 在农民农闲时期, 法律咨询平台可以主动针对有意向外出务工的人员进行专项法律知识讲解, 使其了解劳动合同的重要意义, 学习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普及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措施, 减少劳动纠纷隐患, 保障农民利益, 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法治中国建设起到积极意义。政府应加大社区和村委会的法制工作建设, 在硬件设施、软件配备、人员配置等方面投资建设, 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落实国家依法治国的方针战略。

(三)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媒介作为最便利的信息传播途径, 可以作为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涉及面最广、运用最多、影响最大的宣传途径。所谓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种媒介 (如广播、电视、报刊等) 向众多对象传递思想和观点的过程。如今, 科技手段不断进步, 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便利化, 很多工具都可以成为法律普及教育的得力媒介。

(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法制意识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要想从本质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 首先要在文化建设上注重发展多种形式的、不同层次的教育。

在国家层面上, 要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弘扬正气,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思想道德教育上, 要利用科学思想和现代化理论将农民武装起来, 促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防止封建思想对农民的法律意识建设产生阻碍。在基层法制建设方面, 要进一步培养“四有公民”, 广泛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等类似活动, 鼓励农民遵纪守法, 让典型模范走到农民中间, 为他们普及法律常识, 使农民对公民的权利、义务和与自己社会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概括性的了解, 让广大农民懂得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以法维权的便利。这样, 当能逐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 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劳动法制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灵活性;扶持性

中图分类号:F2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95-02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往往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然而,大企业的成长必须历经中小企业环节,社会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是培植大企业的有效途径。从制度层面,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倾斜,使其借助外力增强竞争实力,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提升一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

一、中小企业特殊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为规范中小企业和职工的行为,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规定,所有中小企业都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常在劳动及社会保障领域,中小企业的规章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的权利和义务:职工享有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劳动权利,同时应当履行完成劳动任务、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等劳动义务;企业负有支付职工劳动报酬、为职工提供劳动和生活条件、保护职工合法劳动权益等义务,同时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权等权利。

2.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职工招用与培训教育;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具体规定。

3.职工劳动纪律制度:劳动纪律与职工守则;奖励与惩罚等具体规定。

4.保密制度与竞业限制具体制度规定。

5.其他附属规定。大部分关于中小企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规定与大企业的规定相同,不具有特殊性,无法体现对中小企业的制度倾斜。少数的规章制度与中小企业的特征联系紧密,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有利于发现制度的特殊价值。通常,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内容,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制度倾斜表现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几个领域,其中在中小企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方面呈现灵活性、激励性、扶持性的特点。

(1)创业人员的特殊劳动关系:《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创办中小企业的,所在地政府应当积极扶持,提供便利,加强指导。”创办中小企业的人员也是合法的劳动者,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关系中尤其要加强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实现,这是法律保护弱者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2)劳动用工制度的特殊规定:关于职工招用和教育培训:《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引导中小企业吸纳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机构、大专院校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人员,提高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和技术水平。”吸纳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企业并建立劳动关系,对企业人才进行高层次培训,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潜力;关于劳动合同管理: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要求所有企业必须与员工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从我国目前劳动领域的实际情况看,受到竞争和市场压力的影响,中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落实缓慢,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关于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方面:目前,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处于盈利目的,随意降低制度落实门槛,违反制度规定,投机取巧,导致员工诸多劳动权益无法落实。

(3)对劳动关系进行支持的资金制度:根据创业人员的特殊劳动关系和政府对中小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特殊规定,基本体现了政府的倾斜性保护态度,要使制度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到位,需要资金进行配合,那么关于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各环节都需要进行制度规范。政府可以灵活运用经济手段,采取补贴、贷款、担保、减税免税、奖励等多种经济调节工具进行支持,开源节流,高效使用和管理,保证资金的有效性。

二、中小企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体系解读

如前所述,中小企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二是特殊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处于发展中小企业的需要,企业在建立起符合基本法律规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要力求构建符合政府引导、扶持意图的特殊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以适应中小企业特殊的外在市场环境。

(一)法律关系体系建立的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外在机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向规范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是未来长期的发展目标。根据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培植大型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巩固市场优势地位,更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促进就业,给予市场活跃的力量。依据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大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成为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根本,其发展的空间趋于稳定。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尚未完全释放,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市场机会将大大增长,同时也要接受规范化市场的要求,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进行约束的规范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法律体系自身的发展轨迹。

2.外在威胁:机会与威胁是同时存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会,但同时应看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优胜劣汰的法则始终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第一压力。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无序的竞争与政府调控和服务的失败都可能使中小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任何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是呈直线发展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的完善也需要在曲折的发展轨迹下展开。

nlc202309011557

(二)法律关系体系建立的中小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1.优势:中小企业在经营上有灵活、迅速、转型容易、管理成本低等诸多特点,企业的结构多是直线职能制的形式,在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管理层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紧密,企业的制度规定相对简单,有较强的操作性。企业的特色经营战略和信息时代下的科技发展战略非常关键。

2.劣势:中小企业的灵活经营特点容易导致管理上的随意性,企业管理层利用强势地位在企业中专断决策,变通执行规范制度,危害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企业受到规模的限制,具有天然的竞争劣势。

三、自主创新与劳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发展的辨证关系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是其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如前论述,中小企业面临外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限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信息时代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政府也将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进行了长期规划与部署。自主创新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反映出三个层面的迫切需求:一是劳动用工制度的灵活性,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供给;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为自主创新创造稳定的人力资源生存基础;三是政府扶持制度的贯彻性,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发展条件。

结合前述中小企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体系,自主创新条件下的体系也要有其特殊的适应性:

1.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劳资融合之促进。企业是以劳动合同为核心的契约型组织,而劳动合同是一项特殊的“不完全契约”,重在对事前的权利进行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激励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制、劳动管理的合作制等形式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2.辨证对待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同属社会法,都调整社会保险关系,但两者在调整对象和方式上有差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首先应该在劳动关系领域遵守法律制度,其次在保证员工基本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员工待遇,为创新人才提供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3.政府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进与退。长期以来,行政因素过重是我国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调整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量的行政审查存在影响了劳动关系的自主和平衡;同时,政府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领域需要到位的职责没有到位,致使法律制度无法贯彻。[6]政府在该领域职责的进位与退位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法.主要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5.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3.

[3]胡长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刚性约束及其超越[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44-49.

[4]沈长月,刘志军.论劳动法的经济伦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0(1)下:105.

[5]田俊双,聂媛媛.浅析新劳动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5):88-89.

[6]赵俊红.新角度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0(4)中旬刊: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科技厅2011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法制环境分析”(1105ZCRA2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荣兰(1979-),女,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硕士,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法制研究。

劳动法制论文 篇4

为进一步促进劳动保障系统法制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劳动者的法律素质和 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保障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 厅关于印发《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要求,结合实 际,特制定我市劳动保障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市劳动保障系统第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立足于“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要求和劳动保障事业发 展“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围绕劳动保障工作大局,结合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四 级服务体系建设,在“三五”普法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 增强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劳动者的法律素质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 劳动保障法制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本规划,在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继续深入开展以宪法、基本 法律和劳动保障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逐步实现由提高用人单位法人和管理人员、劳动者特别是劳动保障系统干部的劳动保障法律意识,向提高其劳动保障法律素质的转变;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的劳动保障各项事业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劳动保障各项事业 的转变,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全方位推进依法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推进劳动保障系统 依法行政、劳动者依法履行行为、用人单位依法规范行为全面实现。

(二)主要任务

1、继续在劳动保障系统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同志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不断提高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干部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基本法律知识,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

2、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在劳动保障系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中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学习宣传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劳动保障阶段性重点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劳动保障系统干部特别 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用人单位法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管理的素质,提高劳动 者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能力。

3、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妥善处理好学法与用法的关系。以依法行政、公正执 法为重点,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为目标,积极推进劳动保障事业依法治理工作。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继续抓好劳动保障系统服务与管理对象的普法工作,为开 展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把法制宣传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四五 ”普法宣传教育,努力实现劳动保障系统干部法律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三提高”,培养造就一支懂法律、业务精、工作实、作风硬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

三、宣传教育对象

实施第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劳动者、用人单位法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 源管理人员、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务员和所属监察执法、争议处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人员。其中重点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人员和企业中高 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四、学习内容

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劳动保 障工作实际,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四五”普法的学习内容是:

(一)宪法、基本法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 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条例》、《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 知》、《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 办法》、《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 举报工作管理办法》、《安徽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合肥市劳动用工管理条例》、《 安徽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规定》、《安徽省失业保险规定》、《合肥市失业保险办法》、《安徽省劳动监察规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 险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等。

(三)与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包括:《中华 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办法》、《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等。

(四)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基本 规则,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签订的国际公约,以及我国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修改或 制定的法律、法规等。

(五)与劳动保障工作有关的选编、读本。主要包括:《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 障重要文献选编》、《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等。

五、工作要求

(一)对劳动者要普及宣传与其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国家基本法律知识和相关的劳动 保障法律、法规、规章,使劳动者做到学法、知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用人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着重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法 律法规知识、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提高其依 法管理人力资源的水平。

(三)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务员,特别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宪法、基本法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以及劳动保障法

律、法规、规章,每年学习法 律的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以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 知识水平,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

(四)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人员和所属执法监察、争议处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要重 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行政处罚法》和相关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做到秉公执 法、严格执法,自觉维护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权威和尊严。

六、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

1、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并举,整体推进。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 实践相结合,一手抓法制宣传教育,一手抓依法治理,使法制宣传教育务求实效,普治兼顾,整体推进。

2、分类指导,典型引路。要根据不同普法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提出要 求,突出重点,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同时,要注意调查研究,不断 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3、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律咨询、法律 知识讲座和竞赛,举办法制图片展览等。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传媒,办好法制新闻、法制专栏、专题节目和法制系列讲座等,使各类普法对象受到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

(二)步骤

我市劳动保障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从2001年开始实施,到2005年结束,分三个 阶段进行。1、2001年为启动宣传阶段。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根据本规划和各县、区、开发区党委、政 府、管委会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区、开发区劳动保障部门“四五 ”普法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机构和经费,组织征订教材,培训普法宣传骨干,抓 好联系点和示范点,做好组织宣传发动等项工作。2、2002年至2004年为实施阶段: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四五”普法规划,结合各自实际 制定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分组织实施。3、2005年为考核验收阶段:2005年上半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本规 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自查。下半年,市局对各县、区、开发区劳动保

障部门的 “四五”普法工作组织考核验收,并进行评比,适时开展表彰活动。

七、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我市劳动保障系统“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市 局成立“四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和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劳动监察 处、组织人事处、办公室等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劳动 监察处。同时,从机关办公经费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以保证“四五 ”普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四五”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重要议事 日程,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的机构、人员和必要的经费,确保“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目标 任务的实现。

(二)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为确保“四五”普法规划落到实处,市局决定建立并实 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将有关工作目标纳入各处室(单位)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考核 内容。各县、区、开发区劳动保障部门也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大“四五” 普法工作的落实力度。

(三)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的监督与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四五”普法规划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建立法制宣传教育的监督机制。要充分调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是否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能否严格依法办事作为考核使用干 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法制教育 法制伴我行 篇5

一、防骗知识

1、骗吃骗物法:一般都是陌生人,以到你处办事或请你带到某处办事为由请你吃饭,中途则逃之夭夭。

2、中奖转让法:行骗者一出场都是傻乎乎的,而他扔掉的饮料罐拉环也一定是中奖的,再由边上几个同伙 骗你入套。

3、若有人悄悄告诉你,有一笔外汇或金银饰物要和你平分,千万不要信以为真,还是赶快离开。

4、在马路上或商厦门口有一伙人向你推销所谓的名贵中药、金元宝等,切勿上当。

5、当有陌生人以你熟悉的人的名义向你打招呼,你还是一走了之为上策。

6、行骗者一般是利用高薪作诱饵,诱你上钩,本人不与你见面,只用电话联系。

7恐吓诈骗法。

8、要防止被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勿惧、勿贪!

法制教育(法制课 同学们)1 篇6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遵纪守法,健全身心,使自己的 人生立于不败之地,家庭学校携手共筑学生法纪屏障》。

说起法律、法制,可能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都还只是初中学生,违法犯罪离我们太遥远了。真的很遥远吗?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12岁左右的时候……”。

我国法律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如果平常不遵守校规校纪,为所欲为,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或者是对孩子失之于宽,失之于严,久而久之,放任自流,孩子就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国南方一座600万人口的城市,2014年共处决172名罪犯,其中18-25岁的115名,占被处决人数的66.9%。调查研究的情况再次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年轻人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期,令人痛心的事实告诉我们,孩子从小就缺少法制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法制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进行。

说到这儿,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年龄比你们的孩子大不了多少,或者说是年龄与大家的孩子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好多研究青少年问题的社会学家,分析未成年人的行为特点之后形成共识,只要有了以下九种不良行为,就极容易滑向违法

犯罪的边缘,究竟是哪些行为呢?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其中最具隐蔽性的是:旷课、夜不归宿;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等场所。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恰恰也是危害最大的,比如:旷课、夜不归宿,老师以为你在家里,家里认为你在学校,试问:旷课、夜不归宿后,你是一个人独处吗?你是一个人避免打扰在用功学习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是和哪些人在一起呢?在赶什么呢?如果是正大光明的事情,为什么事前不能与老师或者是与家长讲明呢?一些不良少年和犯罪份子的嗅觉堪比街上的算命瞎子,善于察言观色,抓住你义气、虚荣或者是内心空虚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对你进行引诱,为他所用,最终走向违法犯罪。

旷课、夜不归宿不仅是不尊重老师和家长,而且会使孩子变得专横。

有的同学不仅要问,我人小年龄小,即便我旷课、夜不归宿跟着这些“大哥”、“大姐”混,我又能坏到哪里去?又能够犯什

么罪?你经常跟着这些“大哥”、“大姐”,吃这些“大哥”、“大姐”,用这些“大哥”、“大姐”,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处于情面,“大哥”、“大姐”出去“弄钱”,要你帮助打一下掩护,望一下风你干不干?“大哥”、“大姐”把偷(抢)来的电脑、金项链交给你保管,或者只是要你把赃物或者威胁、交易的信件是送到某个地点,并且还分钱给你钱花,你干不干?等等等等种种情况,只要你干了,你就是作案成员之一,是共犯,在不自觉中你已经触犯了法律,违了法,犯了罪。同学们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贪一时之财,是懒汉,图一时之快,是莽夫,都不是长久之计,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留下终身的悔恨,遗憾一辈子。

我们一定要远离不良人员和不良群体,人生真的是输不起!2011年我在安福寺派出所破获的摩托车盗窃窝案中,罪犯吴某19岁,从小就很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是湖北大学的高材生,身高1米83,长相非常英俊,是湖北省优秀的业余摩托车赛车手,多次代表宜昌市参赛,取得最好的成绩是第三名,他大二暑假他到成都表哥那里去玩,表哥对他很不错的,他亲眼看见表哥扒窃他人的钱包,把窃取的钱拿来肆意花销,天天跟着表哥吃香的、喝辣的,到高档歌舞厅消费,令吴某崇拜之极,一次他到邻居家,见屋里没人,就快速打开邻居家的抽屉里,从里面偷偷拿走了200元钱,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邻居没有发现钱被盗,反正邻居没有声张,这是他第一次盗窃,让他尝到了甜头,从这以后,郭某的手就停不下来了,正是这第一次将他引向了犯罪的深渊,后来干脆就办了休学手续,吴某也由小偷小摸变成专

业摩托车大盗,与表哥盗窃得手后,就在宜昌58同城网发布销售二手车信息,案件侦破后,追回被盗摩托车124辆,三峡晚报等多家媒体以《赛车高手沦为飞车大盗,利用58同城网销售赃车》,当年被枝江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6个月,现在仍在沙洋农场服刑。试问,人生有几个14年?

李小飞看到同学王可辉穿得好,吃得好,十分嫉妒,一天傍晚,来到学校宿舍,将同学王可辉叫出来,向他要100元钱。王可辉说没有,李小飞便从身上掏出一把弹簧刀,顶着王可辉的脖子比划了几下威胁要杀了他,从王可辉身上抢了10元钱,李小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手段,劫取私人钱财,被判处李小飞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人民币。人无两度在少年,值吗,为了5元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现在连到当个保安,开个车都要公安机关出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2004年,海南有几名少年,因为好逸恶劳纠结在一起,自称“龙虎帮”,曾经轰动一时。2004年9月,决定去学校 “找点钱花”,于是他们手持水果刀等物品,在校园内抢劫学生53人,殴打学生40人,其中致2人轻伤,16人轻微伤,“战果”是劫得300块钱、牛仔裤1条、怀表1块。几名案犯最终被判处9年、8年、1年有期徒刑,并处500元到1000元罚金。“龙虎帮”的大哥叫陈里,绰号叫“恶虎”,他本来是个成绩不错的乖孩子,心性也很善良,但他有一个习惯,平时最爱看枪战片、功夫片,黑社会老大的形象及另类“英雄”气概总是让他佩服不

已,陈里暗地里开始模仿,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几名几名不良少年,经过推举成了大哥,并纠结了一帮哥们,开始自己“英雄”、“浪人”的生涯,亡命“江湖”,进监狱的时候还没有满16岁。

15岁的北京男孩小雨是一名初中生,经常出入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禁入场所,为了玩乐,小雨以“借钱”为名,采取胁迫手段,堵截该校学生实施抢劫被判刑。同学们也许要问,区区几元钱怎么还要判刑呀!因为抢劫罪与其它侵犯财产的犯罪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没有数额多少的限制,哪怕只抢到一分钱,甚至任何财物都没抢到,但只要是以抢劫财物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了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就构成抢劫罪。

有这样一起案件,一名初中女学生叶某,受同学刘某的邀请在放学后,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就直接去了同学家,当天夜晚,被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睡觉,深夜,刘某的父亲对叶某非礼后,为防止事情败露,将叶某杀死。案发后,刘某的父亲被法院判处了死刑,但是叶某年青的生命能挽回吗?所以,我们在座的一定要教育孩子洁身自好,在细微处防止被侵害。

禁止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等场所是对中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

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电脑是一种工具,……只会利用电脑来玩的人则是愚蠢的。”我们不反对利用网络来寻求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比如,石谦用网络学习的例子),但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但会影响你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你们将自身处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里,随时都有可能诱发犯罪,成为犯罪份子的猎物受到侵害。受到伤害的既可能是女生,也可能是男生。

06年发生一起有重大影响的杀童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一名刑满释放的男青年,因无正当职业,常去网吧上网,他看到有几个中学生经常旷课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放学后也不按时回家,长时间的在网吧逗留,就产生了歹意。他先是花钱请这些学生玩游戏、吃饭,帮自己打几分和投注赌博,后来慢慢睇摸清这几名学生的家庭情况之后,就将其中一名威逼到野外进行殴打,并向该学生家长索要赎金,赎金到手后,为怕事情败露,杀死该学生后将尸体焚烧。

据了解,董市中学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一些严重违纪和不安全的因素。这中间有男生也有女生,有八年级的也有九年级的,经常威胁其他同学,强行要钱要物,有的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翻墙出校,常常纠集社会闲散人员在放学途中对其他同学进行殴打。

痴迷游戏,沉溺与虚幻时空,百害无益。几年前,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一农户家中发生凶杀案,经法医尸检,死者被四种不同的刀片砍了六十几刀,无一刀是致命伤,死者系失血性休克死亡,经过侦查,最后锁定杀人凶犯是四名与大家年龄相仿的中学生,审讯时,这四名中学生交代了几个细节令人发指,一是他们到农户家里的目的是为了抢点钱到网吧去玩,二是怕人小力气不够,所以去的时候各自带了一把刀壮胆,三是侦查员问道,“你们为什么砍了死者六十多刀,当时想到过杀人没有?”这四个人中学生的交代惊人地一致:“我们看见死者流血以后还在用胳臂档我们的刀子,以致后被砍倒在地上,脚都还在动,我们四个人

就不停地砍,就像在网上打野兽一样,一直砍到死者没有动了我们才停手”。

遇到向你要钱要物,寻衅滋事恶意殴你的打怎么办?是这些人的胆子大吗,我看,并不是他们胆子大,而是他利用你胆小不敢声张告诉老师、告诉家长的弱点,这些人很瞄准对象一般是那些胆子小的,不爱说话的,平时独来独往的学生,班干、学习好的学生就很少遇到这种威胁,因为班干部与老师走的近一些,与父母也亲近一些,与老师、家长沟通的多一些,他们害怕。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最重要。当我们遇到这类事情应如何自我保护呢?(1)能够对抗的,或者在视野内有老师、同学出现的时候,应该大声拒绝,要以正压邪。(2)如果是在校外,遇到有人要钱要物怎么办?一是找机会迅速离开,实在不能避开的,不免先示弱保护自己,二是记住坏人的身材、长相等特点,事后立即告诉老师、家长或者是报警。

世界是矛盾的,在学习、在生活中总有一些磕磕碰碰。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宽容人,理解人,同时要多学习法律知识,学会冷静面对突发事件,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要学海南的马家杰,因为与同学之间的些许小事,引发斧劈四人的惨案。

宽容是一种美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小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中向母亲诉说,希望能受到家长的庇护。而他的母亲告诉他,要学会宽容别人,因为宽容会让你拥有更多的朋友。证实因为母亲的教育,克林顿学会了宽容,宽容和大度使他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护,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之一,在他的领导下,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十年,创造了有史以来经

济持续的增长的奇迹。

同学们,你们都是13、14岁的孩子,正处在个体生长发育鼎盛时期,使同学们有了“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愿再听父母的唠叨,但实际上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并未成熟,这样就形成了心理上的成人感与事实上的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于是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叛逆期”。孩子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遍的故事都精彩,我们要学会欣赏,法制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家长要有耐心

我们都是知识少年,应当对父母的、老师的、社会人士的、其中有你认为的“好话”、也有你认为的“坏话”,多思量思量,刘备教育自己的儿子刘禅是陈静说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要对同学们说:大丈夫扫除天下,当从一屋开始。

同学们,初中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更多的书本知识的同时,希望明白更多的做人道理,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当我们戴着团徽走向未来的时候,回首一看,初中这三年,我值。

上个世纪初,一代伟人毛泽东站在湘江河畔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今天,面对朝气蓬勃的你们,我想说:是你们!

《法制日报》法制新闻的采写特色 篇7

标题明快 生动形象

美国学者指出, 在今天繁忙的社会中, 报纸读者很大程度上是标题的浏览者。一篇法制新闻出不出彩, 是否吸引人, 内容虽然很重要, 但首要的一点在于新闻的标题。《法制日报》法制新闻注重对标题的提炼, 其标题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法律意识, 闪烁法制精神。法制新闻的标题要与内容和谐统一, 具有严肃性和凝重感, 能体现出法律的尊严和法制精神。例如:

(1) 云南特大袭警案件罪犯一审被判死刑

(2) 最大盗卖股票案被告人获刑七年

这些标题严肃、凝练,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突出了法制的尊严, 而且明快而准确地介绍了与案件相关的几个信息。以标题 (1) 为例, 案件判决的地点——云南;案件审判状态——一审;案件的性质——袭警案件;案件的意义——特大。标题充分显示了法制对罪犯严惩不贷的精神。

新鲜醒目, 引人入胜。标题的内容和文字都要有新意, 而非面目陈旧的东西, 还要观点鲜明, 使受众一看标题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

(1) 浙江两名网游“克隆者”被判刑 (主)

罪名为侵犯著作权罪 (副)

(2) 撒泼抗法阻塞交通当拘!

标题 (1) 借用医学界的新名词“克隆者”入题, 很有创意, 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标题 (2) 态度鲜明、严谨公正, 对于违法者的不法行径当即呵斥, 大快人心。

形象生动, 印象深刻。标题选用比喻、拟人、状物等修辞手法, 力求生动、形象, 能在瞬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

(1) 预防腐败需警惕当代“韦小宝”

(2) 给服刑在教人员“心理按摩”

标题 (1) 中以“韦小宝”来借代贪官污吏, 以示警告和预防。标题 (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服刑人员接受的心理治疗比喻成“心理按摩”, 表现了法制社会对犯罪者的人文关怀和帮助。

挖掘深入 寻根究底

法制事件的发生、发展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而变化的过程, 充满了矛盾冲突、一波三折, 因而对于法制新闻事件的报道不是一次就可以完全彻底地完成, 需要记者有寻根究底、连续作战的精神, 善于捕捉现象背后的“实质”。随着事件的延续、事态的扩大, 记者不仅要紧抓不放, 更需要细微观察, 以报道的厚度、深度、立体性、思想性见长来吸引读者。《法制日报》对新闻的挖掘规模大、挖掘程度深, 使读者了解更多的资讯, 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 熟悉新闻相关的新闻。如2005年5月18日的第6版“政府法治”版中的一篇题为《苏州对没收“违法所得”举行听证》的新闻中, 就组合了一篇题为《“中国式”听证先天不足》的评论, 一幅《听证会?座谈会》的新闻漫画, 还配有一个由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应松年等三位专家组成的专栏——“专家会商室”。看了这组稿件, 相信读者会对“中国式”听证会有一个立体的认识。

在案件报道方面, 《法制日报》很少单独地报道案件, 而是将案件作为线索, 向读者揭示其中的法理。如2005年11月8日第11版的一篇案件报道, 题目是《企业收不回贷款销售员不应担责》, 开篇就将此案的法理明示出来:企业在与职工签订合同时不能把企业自身应承担的经营风险转嫁于职工。整个报道分为3个部分:案情、判决、点评, 在点评中首先对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关系作了介绍, 接着就此案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说明判决的理由, 而后就整个行业这个方面的现状作了个大概的浏览, 最后给企业和劳动者双方都提了醒, 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种深度报道在《法制日报》上很常见。

此外, 深入挖掘的特点也体现在法制新闻的连续报道上, 包括系列报道和追踪报道两种形式。连续报道是“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报道。一般用于重大题材或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 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过程的进展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 收到集中、突出的宣传效果, 以形成舆论和引起读者的关注”。连续报道具有时间长、多频次、大容量的特点, 便于挖掘出新闻事件的深度, 使报道具有立体感, 还易于创造新闻的磅礴气势, 产生广泛的影响。如:系列报道《七亿立方米黄河水的“挤”算法则》、《黑河头尾两块绿洲之唱和》 (上、中、下三阕) 。水资源矛盾和水权改革对西部地区而言突出而紧迫, 这组系列报道抓住了主要矛盾, 集中深入予以报道, 做深做透, 效果很好。

语言严谨 专业准确

新闻事实的表述合法。法制新闻的严肃性决定了不能把合法的说成非法的, 把非法的说成是合法的;更不能把无罪说成有罪, 把有罪说成无罪。因而, 新闻事实的表述一定要符合法律精神。例如:《法制日报》在2003年3月3日第5版刊登了一篇《破格录用公务员合情不太合法》文章, 对海南省录用一名“见义勇为”青年为公务员的事情做了评述。文章中提到某报刊载了一条消息, 题为《琼海:一见义勇为英雄被破格录用为公务员》, 报道的是海南省琼海市市民黄某, 因与犯罪分子搏斗而多次受伤, 小腿上还夹着两块钢板。为表彰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琼海市政府除给予他相应的奖金奖励外, 还根据海南省综治委的意见, 专门拨出编制, 录用黄某为公务员。乍一看, 这种做法既表彰了黄某, 又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仔细分析, 把“公务员”作为“奖品”的做法, 显然是不符合公务员录用规定的。琼海市政府直接录用其为公务员的做法, 违背了国家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 因而也是不应当予以宣传报道的。如果确实需要报道, 应当如《法制日报》上的这篇新闻, 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 对其违反法律程序的做法予以必要的批评, 让人们引以为戒, 提高对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认识。

正确解释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律规范, 是社会的最高行为准则。采编人员要准确地解释法律条文, 首先得吃透法律术语的含义。法律条文中规定的法律术语有原告、被告、证人、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当事人、起诉书、上诉状、公诉词、起诉、上诉、申诉、抗诉等。如不能把还未定罪的犯罪嫌疑人称为“罪犯”,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中的“刑拘”混为检察机关的“逮捕”, 尚未结案的一审判决误作终审判决报道等。

严格区分相近法律术语, 避免褒贬词语。新闻报道要准确地使用法律语言, 必须严格区分相近法律术语的不同用法。在法制新闻报道中, 最普遍的, 也是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望文生义, 混淆和错误地使用法律用语, 如错将“罚款”写成“罚金”、“缓刑”写成“缓期”等。其次, 避免带有感情色彩的褒贬词语。某些法制新闻报道由于采用情绪化、文学化的处理手法, 使用了一些诸如“败类”、“歹徒”、“恶凶”、“变态狂”、“窃贼”等不规范的法律用语的称谓和定性语言, 以及运用了一些联想和猜测, 很容易引发新闻侵权。

图文并茂 双翼齐飞

西方学者把图片比作报纸版面的“心脏”, 认为照片不再是点缀版面的工具, 而是把消息直接、及时传送到读者面前的重要手段。图片在报纸上最常见的采用方式有独立编发的新闻图片、配合文字稿件的图片和图片专版。《法制日报》很重视新闻图片, 头版必有一篇以上 (含一篇) 的图片新闻报道, 中间版面也有图片新闻报道, 其他文章尽量配图发, 使版面“活”了起来, 还有不定期的摄影报道专版。如2005年11月19日第4版摄影报道《平安周庄——全国法制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暨“平安周庄”采访活动图片选登》, 整版共有8幅照片, 以1幅大照片 (和谐周庄) 居中, 7幅小照片 (年年有余、小街希望、依法调解、河道保洁、及时掌控、文明执法、速降火魔) 四周环绕的排版形式, 突出了治安防范典型乡镇——周庄的主线, 反映了和谐社会的主题。这些取景不同、内容连贯的照片, 不仅有大景、特写之分, 而且还有现场、结果之别, 给人以完整的故事感, 可读性强。此外, 对案件或法规介绍配上使其效果更为突出的漫画, 可以利用漫画夸张、幽默的特点, 深化文字报道的主题思想, 渲染报道内容的感情色彩, 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启发读者展开想象, 活跃版面气氛。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胡建辉:《法制新闻标题也要“信达雅”》, http://news.tom.com, 2006-08-03。

劳动法制论文 篇8

关键词:法制建设;战略目标;法制特征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重要的待发展待完善的地步,本文主要从我国发展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法制特征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做了一个简要的探究。

一、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段期间,法制建设也就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法制建设本身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工作,这一项社会工程的完成需要全社会的不断坚持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法制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我们伟大的党领导人对我国三十年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后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前进目标。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落实好我国社会主义初期的法制建设,就必须坚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民主法治建设正确思想和方向的指引下,充分调动和发挥法制建设的积极性,将一切因素都积极的调动起来,一步一步的走在法制建设的路上,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民主充分、法制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战略目标。

为了充分的了解认识这个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对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一)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依据

我国的法制建设战略目标是在党领导人通过不断对过去的民主法治建设的痛苦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重新确立的。众所周知,我国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数以千年的封建传统专制统治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版封建社会的统治,在这一段期间,旧中国的法制建设尚且处于一个混沌的未开蒙的状态,“封建专制较多,民主法制较少”这是邓小平在给这一段历史的简单评价。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一段期间,中国共产党勇敢的扛起了建设中国法制建设这一杆空白的大旗,在黑暗中前进,等待着法制建设逐步走向光明。在这一段期间,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突破,并且累计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1957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法制建设一直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尤其是十年文革,更是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通过对当时情况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指出必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及法制建设,确保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且确保人在法律面前都保持一个平等的关系,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制建设的发展使命。

(二)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本质

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确立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本就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这也是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成自己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实质

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一段期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健全性和不完善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实质就是将我国法制的不完善、不健全逐步向完善、健全的阶段发展。

(四)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巨大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初期法制建设的巨大转变在于,彻底的将“人治”的传统抛弃,彻底地将“法治”贯彻落实。“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也就是能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都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依法治国。因此如果在我国想要将依法治国彻底的贯彻落实下来,就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将国家治理好,并且以法律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不以领导人或各级领导的意志为转移,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树立法律的尊崇权威,将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归入法制的管辖范围中。

(五)我国法制建设战略目标的现实意义

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起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终点。也就是说,我国法制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贯穿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全过程,既以战略目标来确立法制建设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又必须使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围绕着战略目标丝丝入扣。这个战略目标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根本方向及奋斗目标。

总而言之,我国的法制建设战略目标就是建设“民主充分、法制完备、法制至上、依法办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也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科学的正确的最为切实可行的法制建设宏伟战略目标。

二、我国法制建设的法制特征

下面我们就从前四个方面入手,对我国法制建设的法制特征做一个基本的阐述。

(一)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的概念就是指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律至上的对象包括一切党派、机关和个人,这些党派。机关、个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职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逾越法律,更不能凌驾于法律至上。对于所有违反法律的人,无论是党派或者个人,无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无论其资历功劳的大小,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管辖,接受法律的制裁。

nlc202309031213

大量的历史资料都可以印证,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杆作为约束,就必然导致领秀至上,国家的兴衰都将以当权者德意志为转移,将国家命脉系于当权者一身,这是不明智的。君主不论如何贤明,都不可能随时随刻保持理智,必然会有疏漏,当权者一个小小的疏漏对百姓来讲就有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是将国家命脉都置于危险之中,是极其不理智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杆作为衡量标准对各级领导人做出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置于一个健康,绿色的发展环境中,茁壮发展。这也从历史层面印证了法律至上的必然性。

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中,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阶级、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等都会存在许多不一致,这些小的不一致有可能导致非常激烈的冲突。这就需要法律作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来对多有的利益和冲突进行衡量。只有法律至上,才能凌驾于各种利益之上;才能将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利益关系进行一个有效的协调;才能维护国家和社会的而稳定;才能最集中地体现全体惹您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追根溯源,法律至上,其实就是人民利益和意志高于一切的根本体现。

(二)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就是宪法中做出明确阐述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人民不仅在法律上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事实上也要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宰,人民享有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社会甚至国家命运的权利。简单来说,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主权,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特有属性,其在根本上就与资本数以国家所大肆宣传的“主权在民”有着原则性的不同。人民主权能够真正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自由权利。

人民主权的根本概念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因此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意义上的民主权力自由,并且这种自由不仅仅是体现在法律条纹上,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人民能够支配法律规定的属于他的一切,任何故意或者过失对人民主权进行伤害的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允许,必须受到法律严惩的。

(三)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指的就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彼此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具体事物,又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藉此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

对各级机关的权力进行制约,能够有效的保证国家机关健康运行,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际国情情况下的又一个特征。在西方国家颇有成效的三权分立因不适合我国国情而被舍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历史中留下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国不应该将反对专制而产生的权力制约舍弃,而应该将其有保留有选择性的作为民主集中制的补充纳入到我国的法制建设中。

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经过长期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能够得知,如果权力不加以制约,便会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肆意妄为,就会导致权力滥用,导致决策者专断,这就使民主和法治无从谈起,因此,想要建设民主法治的国家,就必须对权力机关就行权力制约。②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和制约,不仅能够避免专断,并且能够进行权力优化,促使立法机关有效的行使立法监督权,行政机关就能行使好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机关就能依法独立的行使好国家的审判权及检察权。总而言之,对国家机关就行权力制约并且相互监督,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展开工作,有利于进行权责划分,能够更好地管理建设好国家事物,使国家朝着一个更加清晰的明天不断迈进。

(四)民主法制化与法制民主化

民主法制化的概念就是,把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各项民主自由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确认和肯定下来,使这些权利具有确定性、排他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这样做的原因是,我国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和各项民主自由权利进行确认和保障,并且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法律准绳。

法制民主化的概念则是,国家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以贯彻民主原则为基本准则,必须时时刻刻符合民主的要求,立法真实反映民意,执法得到人民监督,守法真正成为人民自觉自发的行为。法制建设之所以要民主化,指的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法制确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要确立社会主义法制,就必须将法制建设民主化。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及其根本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力量源泉。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只有以民主为前提,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始终贯彻落实民主立法的基本原则,才能制定出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一切忠于人民的法律。而在法律的实施方面,只有人民自觉对法律进行遵守,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法律至上的地位,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换句话来说,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扩大的完善其实就是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社会数以法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既在理论上做好法制建设研究工作,并且同时在实践生活中也同时将法制建设工作落实好。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法制特征有个全面的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做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里程碑。

上一篇:村三亮三评活动总结下一篇:紫溪乡党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