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一体化

2024-10-17

教研一体化(精选8篇)

教研一体化 篇1

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教研室工作职责

1.负责教研室人员思想、教学、科研、业务学习以及行政管理等全面工作并组织研讨、推进教研室的改革和发展。

2.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及进行学期工作总结,收集整理并保存有关资料,期末交体育部或教学秘书处。

3.组织承担体育部安排的教学、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任务;组织教研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进行科研学术活动和撰写论文;教研室、办公室工作中要及时沟通情况,努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4.在系主任领导下,负责承担教学、群体活动、训练竞赛等计划的制定、安排、落实工作。

5.负责召开教研室会议,研究教研室工作,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并完成教务科交办的其他工作。

机电一体化教研室

2012-2-26

教研一体化 篇2

一、教研与科研一体化、校本化的管理策略

1. 从时间安排角度考虑, “长短交叉, 灵活多样”。备课组一般人员少, 同是一个年级、一个年段, 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宜小, 研究时间宜短, 研究重在平时, 追求快速见效, 这种研究可以是短暂的5~10分钟, 也可以是一节课, 可以利用课间, 也可以利用集体空课时间, 这种短时或即时性研究灵活方便, 只要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教研组与课题组研究则需要深入一些, 时间上稍长, 至少一节课, 甚至两节课或半天功夫, 这样方可有所成效, 这种研究视点上要站得“高”一点, 应该是植根于实践的理性的思考;这种研究程度上要追求“深”一点, 应该是真正能够解决教学中疑难杂症的研究;这种研究进程上要“稳”一点, 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滚动式向前推进, 甚至是“曲折迂回”“欲进先退”式的研究。我们学校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在时间安排上实行单周备课组活动, 追求“短平快”, 双周教研组、一月课题组活动, 追求“高深稳”, 推行“长短交叉, 灵活多样”的方式, 在时间上统筹兼顾, 不追求形式, 重在取得一定的实效。

2. 从研究选题角度考虑, “量力而行, 大小适宜”。课题研究的选题基本要求是选题必须正确, 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以及科学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甚至具有独创性。为此, 我们倡导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 选题“宜小不宜大”, “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 这种研究花时少、周期短, 更切合自身实际, 对教师个人成长促进较大。当然, 选题偏小则太狭窄, 没有意义, 这里也要把握一个度。一般地说, 这种独立研究对于骨干教师比较合适, 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实力的骨干, 才能出经验、出成效, 普通教师可以参与团队式研究, 在合作中得到提高。“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队研究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大于个人, 学校主课题或重点课题研究的范围大而广, 单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们倡导团队式协作研究。“量力而行, 大小适宜”是教师或团队选题的一条基本原则。总体上讲, 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微观研究, 以小见大, 积少成多, 不断累积, 厚积薄发, 是校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3. 从研究内容角度考虑, “众星拱月, 主辅相衬”。科研团队选择小课题或骨干教师确定微型课题时, 完全应该依据学校的主课题, 确定主课题下的子课题, 这样就能组成一张教科研立体网, 形成一股研究合力, 如众星拱月般造就科研阵势、强势, 使研究快速、高效。如, 我校主课题是江苏省“十二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城郊学校阳光教育品牌建设的研究”, 课题组围绕阳光德育、阳光课堂、阳光体育、阳光管理四个方面确立了四个“子课题”, 一些优秀的团队和骨干再依据它确定适合自己的“孙级课题”, 诸如“阳关课堂研究”这一项子课题下面, 又有“阳光课堂本质的研究”“阳光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阳光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阳光课堂评价标准的研究”等分课题。这种科研管理模式 形成定势以后, 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中优势互补, 产生“蝴蝶效应”, 有利于学校教科研规范化、系统化和校本化, 还有利于特色文化与品牌建设的整体推进,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4. 从研究方法角度考虑, “既重理论, 更重实践”。选择适合教师自己的方式、贴近教学实际的内容开展研讨, 可以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从方法上看, 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既重理论, 又重实践。如果实践缺乏了理论的支撑, 就会显得愚昧无知, 理论缺乏了实践的论证, 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科学理论的支持下, 我们要注重实践研究。要注重叙事研究, 让自己在“讲自己的故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沉淀和思想的丰满;要注重案例研究,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提升反思能力, 领略小中见大的智慧;要注重调查研究, 用事实说话, 让教科研建立在更加真实的基础上, 同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注重微格研究, 聚焦课堂, 立足于课堂, 站在科研的高度, 进行教学研究, 促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唯有这样的研究, 才能让教师有“根”, 才能让教师“接了地气”, 才能让教师在实践的土壤中, 开出鲜艳的花, 结出丰硕的果。

5.从研究的力量角度考虑, “以内为主, 借助外力”。开展协作性研究首先是做到“以内为主”, 以内为主、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学校是基地、教师是主体、问题 (课题) 是载体、发展是根本。研究的起点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应该组建学习型组织、研究性团队, 将所有“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学习的团队, 由本校学科、学术领军人物主持团队研究, 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信息交流、问题解剖、课题论证、成果推介等活动。将校内各个研究团体组成研究共同体, 并以主课题组为龙头, 带动各子课题和孙课题深入细致地研究, 形成“众人划船”的合力;学校要树立先进典型, 开展先进课题组和先进教科研个人的评选, 通过示范、交流、推广、辐射, 引领学校所有的研究个人和研究团队整体发展, 形成不断向上的张力。其次是“借助外力”, 在本区域内 (本县市范围) , 与兄弟学校开展同类课题协作研究, 学习和汲取他校先进的经验。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支撑, 在“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互相启迪、互相帮助, 集中精力开展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 对突破课题难点, 获取科研最佳成果是很有好处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教育科研只有开阔视野、聚焦视点, 方可借鉴他人, 成就自己。

二、教科研一体化、校本化的行动路径

1. 备课策略性研究, “打有准备之仗”。备课直接是为上课做准备的, 但一切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考虑, 所以备课应该基于教材, 依托课堂、着眼于学生, 备课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评比、为了眼前几堂课, 而是着眼于未来, 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因此, 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价值的训练、有目的的教学, 必须讲究以下三条策略:一是目标性与可行性统一的策略, 既要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又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的策略, 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不包办、不替代、不告诉、不一言堂、不一问到底等, 同时也不能撒手不管,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好启发、点拨、引导等工作;三是预设与生成统一的策略,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 备课再认真, 也不可能在课堂上不发生预料之外的东西, 因此既要认真预设, 又要积极生成, 既要重点预设, 又要适当生成, 预设中为生成留有余地, 生成又为预设预定之目标服务, 做到收放自如, 心中有数。

2. 上课临床 性研究 , 决不“纸上 谈兵”。所谓临床性研究就是对所上之课进行深入细致的评析, 是可贵的地方作为经验总结提炼, 是失败之处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 对病态病情病理病因病根病源等一一分析确诊, 然后对开什么药, 药的剂量、治理的疗程、措施, 包括饮食调理、康复锻炼等一一落实, 使得课堂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冲出课堂教学低谷。临床性课堂教学研究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试验性研究, 对自己预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案是否行得通进行课堂试验; 二是示范性研究, 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研究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三是课题性研究, 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在课堂上实验, 验证自己成熟的思想, 如果成功则推广, 不成功则继续改进完善。临床性研究不是“纸上谈兵”, 重视实战, 是教师行动研究的有效举措。

3.听课比较性研究, “比课不比人”。有比较才有鉴别, 事实胜于雄辩。课上得怎样, 只要听听同题课。因此, 我们时常开展师徒同台亮相课、同题异构对比课、一课多上反复磨课等对照性研究活动。首先是师徒同台亮相课, 让他们各显神通, 将师徒各自的优势或缺陷对比展示出来, 供大家评议, 使师徒各有长进。其次是同题异构对比, 目标一致内容一致但方法不同, 比较谁的更恰当、更有效, 可鉴性强。最后是“一课多上”反复磨课, 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多次备课、多次研改, 多次上课。大体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集体备课确定教案→个人根据商定的教案上课→集体针对课例进行研讨评析→个人根据大家的研讨评析再次备课→集体再 次研讨并确定教案→个人再次上课→再次针对课例进行研讨评析……这种循环式磨课可以两轮以上, 甚至更多轮回。通过比较, 不断跟进研讨, 打磨出精品课、优质课。这几种课型重在“比课不比人”, 尊重和呵护每个上课教师的自尊, 目的只有一个, 激励教师, 增强自信, 磨练意志,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评课诊断性研究, 一切为了“治病救人”。所谓评课诊断性研究就是对所听之课进行科学恰当的比较到位的评价, 有长处和不足的结论、有诊治的良方和好药、有改进的方向与建议、有激励和鼓动性语言。具体有师傅剖析、专家会诊、名师点评等形式。师傅剖析直 言不讳, 对徒弟吐真言、表真情、传真经, 让徒弟尽快入门;专家会诊如同解剖麻雀, 环环解析, 层层查证, 目的是找到病根, 对症下药, 而不是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实现药到病除之效;名师点评要言不烦, 对培养对象施行点化, 使上课者参禅悟道, 得到教学的真经。诊断不是让教师出丑, 而是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 激励教师知不足而弥补, 知错误而改进, 知失误而改正, 知失败而急起直追, 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以及学校有效教研、有效科研“一箭双雕”之成效。

5.教后反思性研究, 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思考。一个教师若任由自我长期处于 休眠状态, 不仅会让自己陷入止步不前的窠臼, 而且会让学生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从这个角度来看, 对思想的追求是教师寻找教育改革内在动力与教育自身的内在尺度的自觉努力, 教师的精神气质在于对知识、对学习保有激情和兴趣, 具有研究的意识和审视的眼光。只有教学与反思结合, 才能使教师生活精彩每一天。教师个人教后反思的形式按时间上讲有三种:一是即时性反思。上完课就反思, 总结成败得失, 趁热打铁, 不易遗忘, 把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话不宜多, 撰写教后小记, 这种反思强调内容“精”一点。二是阶段性反思。整合一周或一单元教学内容, 就某一章节、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情, 结合自己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归纳, 小结成败得失, 撰写案例评析, 这种反思强调内容要“实”一点。三是总结性反思。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结束, 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进行全过程的回顾和反思, 提炼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方法, 撰写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 这种反思强调内容要“深”一点。

6.教研活动系统性研究, “从教学中来, 到教学中去”。传统的教研活动就是安排听听课、评评课, 组织几次理论学习, 如此而已。因此, 从目的与动机上讲, 纯粹是安排最基本的公开课和听课任务;从内容上讲, 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往往与教学实际脱节;从主体参与的过程看, 往往是少数骨干教师的事情, 绝大多数教师是听众和观众;从活动效果上看, 最多是就课而课, 收获不多, 不能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专业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以校为本, 开展校本研究, 并努力使这种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平台, 它决不是“粗放型”的, 必须认真策划和精心准备。所以, 这种教研活动更为讲究目标与规划, 全学期围绕一个专题、一个重点组织研究活动;讲究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研究的问题“从教学中来”, 采取的举措“到教学中去”;讲究主体的参与, 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需要, 教学科研部门要善于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究研究形式的多样性, 研究方法的灵活性。教研活动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 同时要出“三果”, 即经过努力有结果、改进教学有效果、评议检验有成果。

7.教科研论坛深度性研究,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传统意义上的经验交流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总结, 一种推广, 而教科研论坛未必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探索与交流, 它可以大胆设想, 突破经验约束与传统观念, 创新工作思路。教科研论坛应不拘形式, 更注重的是话题的内容, 围绕热点、难点、焦点各抒己见, 甚至相互质疑、相互争议。目前, 一些学校的教科研沙龙或教科研论坛, 形式死板, 主题不鲜明, 内容不集中, 讨论不深刻, 效果不良, 存在着“三无”现象:“无主题”, 研究目的不明确, 讨论东拉西扯, “头痛医头, 脚疼医脚”; “无争鸣”, 无争论、无争议, 讨论研究不热烈, 思维交流无碰撞, 论坛如同一潭死水, 激不起思维的火花;“无深度”, 就事论事, 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能解决教学实践问题、难题。改变此现状之根本在于组织者、参与者要充分准备, 包括准备好讨论话题、发言提纲、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动态等。功夫花在论坛前的各项准备之上, 只有充分的准备, 才能有精彩的论坛, 实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8.课题活动引领性研究, “大海航行靠舵手”。要充分发挥好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 学校必须围绕课题开展好以下三项活动:一是名师引路示范。邀请名师先上课, 然后集体评议, 听取名师的讲解和指点, 上课是提供一个优秀的案例, 讲学则是结合案例归结到理论, 对教师直观指导, 从宏观上讲主要体现在指明学校办学的方向、课改的方向, 从微观上讲主要集中体现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为普通教师排忧解难, 能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二是骨干讲学点评。先围绕一个课题本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然后邀请骨干进行讲学, 讲学中结合课堂环节进行点评, 分析课例中成功和改进之处。教师上课等于提供一个样本, 骨干进行剖析, 对上课教师进行直面性的指导, 也让与会教师得到更加直观的启迪。三是专家指导论证。任何一项课题都需要经过专家对开题、中期成果汇报、结题的过程性指导, 这种指导体现在论证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论证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论证课题研究方法与方案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校教育科研保驾护航, 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 少走弯路, 多出成效,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教研科研一体化”行为策略研究 篇3

一、理论研究与教材分析小组研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小学三个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长方体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其中“图形与几何”又分为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它们同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十大核心理念。课标中的总目标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技能是这样描述的: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图形与几何”在小学第二学段目标中的知识技能要求是: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

(二)《长方体的认识》在教材单元中的编排位置

《长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7—2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例题安排在这个单元的起始位置,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长方体,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材编排特点

教材中的主题图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从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好准备。比如:例1是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展示了学生对长方体物品的观察、操作,需要填表交流、讨论、总结,从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例2是研究长方体的棱的特点,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探索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与以往不同的是,教材的变化有以下几点: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长方体、正方体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直观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突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理论研究与教材分析小组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物,加强直观的演示,通过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小组研讨的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小组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首先对五(4)班的45名学生进行了《长方体的认识》学前测试,同时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知情况,还采访了其他班级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作了相应的评析。

(一)学前测试

《长方体的认识》

班级: 姓名:

1.下面图形中是长方体的请打“?菁”。

( ) ( ) ( )( )( )( )( )

2.想一想长方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 )

( )

( )

(二)测试分析及教学建议

对学生进行《长方体的认识》学前测试的结果是:第1题的答题正确率是71%,学生做错题的原因,一是没看清题目要求,二是个别错误是因为学生没有区分好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提高正确解题的能力。第2题的答题正确率是22%,学生做错题的原因是对长方体的部分特征不理解,对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比较片面,不熟悉“棱”这个名称,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长方体顶点的存在。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逐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与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这是一节有关“空间与图形”的课,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初步会认长方体,但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比较模糊。教学时要进一步研究、梳理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更清晰更完整的认知。教学建议:在教学设计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获得感知,深刻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三、课堂实践小组研讨的主要内容

(一)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理论研究与教材分析小组和学情分析小组给出的分析结果、教学建议,课堂实践小组确定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以及棱的分组。

nlc202309030733

下面具体说说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课标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因此,本节课重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及其特征,然后在小组汇报交流中进一步验证、总结,进而掌握教学的重点。

2.课标同时也指出:“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建议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因此,在本课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教师给小组提供的材料中,有两组无法做成长方体,让学生体会长方体相对的棱长是“相等”的这一特点,明确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课标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本节课需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设计教学流程

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后,课堂实践小组设计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流程,由钟丽敏老师执教。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

师:这些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是什么形状的呢?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长方体,认识长方体,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长方体都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纠正):长方体上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叫做棱;三条棱的交点叫做顶点。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了解学生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情况,再通过老师的解说,纠正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错误的叫法。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

师:对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还知道些什么?

师:真的有这些特点吗?下面小组合作看一看、数一数,完成下表。

学生汇报:

生1汇报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并演示是怎么数的。

生2汇报长方体有几个面,演示怎么数,并说说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3汇报长方体的哪些面完全相同,得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结论。

生4汇报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并演示怎么数。

【设计意图】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及时验证、总结。

师:我们知道,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做之前先在脑子里想一想长方体框架是什么样子的?12条棱的位置如何?再想一想要做成一个长方体,对棱的长度有什么样的要求?

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完成后汇报:

①做成长方体框架的小组展示作品。请做不成长方体框架的小组上台展示。

师:第一组说说为什么做不成?该怎么办?给你重新换一根,该怎么选?还有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这些长度相等的4条棱,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出示第二个小组做不成长方体的情况。

师:对比一下,为什么这个小组做不成?明确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这12条棱一共可以分成几组?

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观察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相等吗?我们把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请学生练习说一说下面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高?几条宽?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制作长方体,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通过设计两组“做不成”,让学生体会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中的“相对”的含义。

3.分层测试,点拨提高

(1)基本练习

①《数学分层测试卡》第19页练习二基本练习1

②《数学分层测试卡》第18页练习一基本练习1

(2)综合练习

《数学分层测试卡》第18页综合练习

(3)拓展练习

《数学分层测试卡》第19页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进行分层练习,结合教师评、学生评、自评、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

4.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评课与反思小组研讨的主要内容

(一)执教老师进行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交流与操作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操作中感悟、发现、体验、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观察常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形状,并从长方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让学生明确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得出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结论。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我是在了解学生对长方体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

nlc202309030733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第三阶段:学生分小组尝试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这既是对长方体特征认识的加深,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探究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在动手制作前,我先让学生想一想长方体框架的样子,12条棱的位置,同时思考:要制作长方体,对棱的长度有什么样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制作长方体框架。在给学生准备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材料时,我故意设计了两组做不成长方体框架的材料,目的是通过两组“做不成”的汇报交流,让学生感知“相对的棱长度要相等”。接下来,学生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或两组。最后由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第四阶段: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进行分层练习,巩固知识,采取教师评、学生评、自评、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学后测试

钟丽敏老师上完课后,照常规及时进行了教学反思,评课与反思小组则对五(4)班的学生进行了学后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学后测试

1.填空题。

(1)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 )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 )。

(2)长方体有(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3)①下图的长方体,长是( )cm,宽是( )cm,高是( )cm。

2.判断题。

(1)所有的长方体都有6个面。( )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至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 )

(3)长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

3.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分米?

(三)测试分析及教学建议

学后测试中的第一大题主要检测学生对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是否掌握,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是93.33%,说明大部分学生对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得比较好;第二大题检测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是77.78%,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第(3)题,说明学生对“长方体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这种特殊情况还没有理解透彻,建议教学时通过呈现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的长方体实物模型,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第三大题检测学生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运用,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是66.67%,做错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应用能力比较差,不能将长方体棱长的总数、特点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建议在教学新知识时,注意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集中评课

在集中评课环节,评价小组对钟丽敏老师的这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二是教师还主动权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对学生进行分层练习。教学改进建议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再多元化一些,如采取对个人、小组和全班分别作出评价的方式。

数学“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结束后,小数教研组的老师们感到受益匪浅。符素华老师在这次教研活动反思中提到:“这次开展的‘教研科研一体化’活动与原来单纯的听课、评课、议课的教研活动有很大不同,以往是谁上课、谁备课,现在则是成立了研究团队,并且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分工明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卫芳红老师说:“通过分工合作,我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这为我今后的自主研究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小数教研组的建设,提高了教研组的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

(责编 欧孔群)

教研一体促城乡教育深度融合 篇4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9-5-15)发表日期:2009年5月19日

如何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是当前全社会对教育关注的焦点。上至国务院下至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城乡教育的一体化进程,促进教育公平。要想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是关键。而要想提高村小的教学质量,除了要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之外,还需要教研部门采取得力措施,下大力气提高农村学校的教研水平。近年来,我市教研部门经过积极探索,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化的小学教研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发展。建立三级教研共同体,抓好四支队伍

有效教研离不开专业化的引领。

首先,我们建立了三级教研共同体,即由市学科教研员引领兼职教研员组成“市级教研共同体”,由学科兼职教研员引领各片区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城乡教研共同体”,由镇中心小学业务干部引领全体学科教师组成“校本教研共同体”。

“市级教研共同体”主要进行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教材培训,开展教学调研,针对全市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举行专题研讨活动,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城乡教研共同体”在市教研室指导下主要开展片区内的培训和校际研讨活动,及时传达市教研会议精神、推广先进教学模式和优秀教学方法,推进片区内学科教研的均衡发展。“校本教研共同体”在市教研室和兼职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基于本镇实际的集体备课等校本研究活动,促进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的均衡发展。

三级教研共同体的建立,让全市学科教研由“一人”引领,即学科教研员引领转变为由“一个团队”共同引领,让学校教研由原来的“一校一研”转变为“区域共研”、合作共赢,由原来的“一课(题)一研”转变为“一课(题)共研”、多元同构。这一举措不但搭建了全市小学高效教研的一体化平台,更充分发挥了各级教研团队的智慧,让所有成员在彼此交流和探索中,建立共同的教研生活,在相互学习中相互启发、在共同研究中共同提高。其次,我们还着力抓好四支队伍,即教研员、兼职教研员、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队伍。抓好第一支队伍,落实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实行教研员联系校制度。我们要求教研员深入基层参加学校的集体备课和片区教研活动,进行现场研讨、指导,完善学科教研模式,探索总结和推广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抓好第二支队伍,加强对兼职教研员的培训。每学期组织2-3次学习、研讨活动,提高兼职教研员的理论水平和独立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强化对兼职教研员的管理和考核,激励督促兼职教研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联片教研取得实效。抓好第三支队伍,定期组织农村小学业务干部进行培训,开展基本功比赛,为他们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拓宽他们的研究视野和工作思路,提高他们参与和指导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能力。抓好第四支队伍,实行教研员“1+1”制度,每位教研员每学年确定一名学科教师为培养对象,制订详尽的培养规划。实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带骨干教师制度。通过名优教师送课下乡、城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逐步建立起了一支覆盖全市各级小学的骨干队伍,促进教研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一体化。落实五项制度,强化教研精细化管理

困扰村小发展的症结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城乡学校的差距不断拉大?笔者认为,在硬件建设逐步均衡的情况下,困扰村小发展的症结在于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我们从教师的教学常规、学生的学习常规以及教师的备课制度、教研制度、开放制度等五项制度入手,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我们协助农村学校建立了符合各校实际的《一日教学常规》和《一周教学常规》,规范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辅导、教研、实验、考试、质量分析等常规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使常规教学做到有章可循,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的轨道。同时,我们还从抓学生学习常规管理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计划、总结、预习、听课、笔记、作业、练习、复习和课外阅读等各环节提出具体规范要求,加大学习指导力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从课改伊始就实行“全市大集备”制度,在市教研室的统一指导下,实施“一课两备(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两评(自评与互评)、两反思(得与失)”和“二次备课”的制度。落实备课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教学案、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练习题、统一单元测试,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集体智慧,实行同学科教师教学资源“三公开”--课后反思笔记公开、教学参考资料公开、教学案公开制度。学校业务干部参与和指导集体备课的全过程,优化备课方式,提高备课效率。另外,我们对学科备课组还进行了捆绑式评价,引导教师形成工作合力,坚持集体创优,确保备课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和学校业务干部的服务、指导和研究职能,我们要求兼职教研员和学校业务干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从教师身边的问题出发,开展以问题解决为方向的专题研究。同时,我们还坚持典型学校和名师教研活动向全市开放制度,教研室每学年组织指导相关学校和教师举行1-2次教学开放活动;坚持中心小学教研活动和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向村小开放制度,中心小学每学期至少向村小开放一次,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随时对村小的同年级教师开放,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区域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构架教研互动体系,促进城乡教研深度融合要实现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就必须建立教研一体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其规范化、科学化、持久化开展。为此,我们在县域范围内有相近办学特色、有共同研究课题的学校之间构架了“校际教学研联合体”或“校际课题协作体”,在全市形成了以学校特色共建、学科同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校或学科多向联合的教研互动体系,实现了课题集中攻关、城乡教师互动参与、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加快了教科研成果的转化。

我们还建立了中心小学与村级小学一体化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师资,统一下发各项教学教研常规和制度,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安排课程表和各科集体备课时间,统一教研要求和活动时间,统一评价考核制度,实现了村级小学与中心小学教研的深度融合。

教研一体化 篇5

大家好!

我叫,今年40岁,现大专学历。xx年毕业于锦州市第一师范学校,xx年开始担任四家小学教导主任工作,xx年开始担任教学副校长,xx年通过教育局公开竞聘演讲上岗,主管教学、科研、干部培训、教师培训、教师职称、普九工作。

首先,感谢组织给我提供了这次公开竞争上岗,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多年来组

织对我的培养教育、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配合。

我竞聘的岗位是教学副校长。之所以竞聘这个岗位,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为人正直、工作认真。

做为领导,必须先做好人。我在为人上,胸怀坦荡,公道正派,善解人意,与人为善,不搞小动作,工作中有问题,讲在当面,从不在背后论他人是非人。始终认为:“沉默是金,忍让是银,帮人是德,吃亏是福。”

在工作中,领导布置的工作总是尽自己的全力去做,从不无故推诿。凡事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别人不愿做的事我做,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在学校工作出现问题时,首先维护校长的形象和权威,勇于承担责任;在学校工作有成绩时,首先肯定校长和其他领导的工作,做到任劳任怨,不与人争名争利。

二、虚心好学、业务能力强。

从教二十一年,我从一名出色的班主任成长到教导主任、教学副校长,始终坚持政治和业务能力方面的学习,在平时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教学校长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我任职的四家小学,地处城乡结合处,师资和生源都有着很强的特殊性,怎样留住教师、留住学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要想生存,叫家长对学校放心,叫教师安心工作,那就是必须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基于此,我从抓好、抓实教学常规入手,备、教、批、辅、考、研、评等各环节逐一落实;采用笨鸟先飞的办法,从点滴做起,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每天我都深入教学一线,在听课、研讨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很多时候,我都与教师同甘共苦,与他们共同研讨、共同改进,每个班级的优、差生是谁,如何改进,我都了如指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xx年的质量抽测中,我校名列城内十所学校的第六名,英语单科成绩名列第二。近两年,虽然我们面临着合并,但我们没有停在原地等待。为了能够更好的步入新的单位,我们一直致力于新课改的研究与实施,我们从每校的`2名教师试点课改入手,逐渐铺开,到今年的全面推进,新课改取得了一定成绩,个别教师的授课,得到了进修学校小教部的好评,xx年和xx年,2位教师分别获得葫芦岛市语数优质课。在我任职的6年内,我校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省、市级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学校获得葫芦岛市教育学会先进集体,我个人获得先进个人;19名教师被评为兴城市骨干教师,一名教师评为葫芦岛市骨干教师,改写了我校无葫市骨干的历史。在科研工作上,从零开始,以县级科研课题入手,改变了我校多年没有科研立项的局面,十二五科研立项项目全部达标。

三、具有较全面的组织、协调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在工作中,识大体,顾大局,处理问题较为周全,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团结同志,正确处理与领导和其他同志关系的素养;做工作,办事情,能够做到思路清晰,行止有度,头绪分明,恰到好处。

如果我竞聘上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坚持“上为校长分忧,下为教工服务”的前提下,按照组织要求,积极主动地配合校长工作,我会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准确定位当好助手

校长统揽全局,对全面工作负责,是主角;业务校长作为副校长成员之一,分管教学工作,是配角。当好配角必须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学校工作是一盘棋,考虑问题、处理事情应从学校大局出发,做到“分工不分家,分工不乱抓”。二是核心意识。自觉维护校长的权威,做好校长的左膀右臂,只有互相补台,才能好戏连台;如果相互拆台,只能共同垮台。三是参谋意识。业务校长深入教学一线,对教师的思想动态了解较多,应针对教师动态及时与校长进行沟通,正确决策,确保全体教师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

二、和谐相处搞好团结

业务校长作为班子的重要成员,应起到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首先要带头搞好团结,协助校长协调好班子内部关系,积极营造和谐融恰的工作氛围,增强凝聚力。其次在工作中要尊重所有人,更要尊重他们辛勤的劳动与付出,虚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做好教师与校长之间的桥梁。

三、真抓实干率先垂范

说的好,不如做的好,业务校长是教师的排头兵,应时时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中,要坚守工作岗位,严守工作纪律;带头备课、上课、上示范课,撰写论文等等。在业务上,业务校长好比比武场上的“教头”,堪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要做到“自己讲课高质量,指导别人高水平。”此外,坚持每天“转一转”,校园中处处留下身影,每天必须蹲班听课,经常与教师或学生交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领导层、教师及时沟通有关情况,及时总结反思一阶段工作,找出不足,此外,要坚持学一点理论文章,在学习中把握课改动态,在点滴中求提高。以无声的行动代替有声的命令,潜移默化,逐步影响锻造一批肯吃苦、善学习、业务强、能战斗”的教师队伍。

四、善于管理追求质量

英语教研组长教研总结 篇6

1.在校领导田主任的亲临指导和帮助下,英语教研活动,顺利完成,同时聆听到了领导的指导,使我们英语教师倍受鼓舞。

2.每位教师在此次活动中能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沟通,交流。

3.通过此次教研,我们知道,对于英语课,教师必须落实“双基”,扎实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能灵活应对考试,取得好成绩。

4.同时教师英语课要重视听的能力,英语是外来语,我们必定不是在说母语,所以教师不但自己要重视听力,还要让学生也重视听力。一旦教错了,学生改起来就费劲了。

教研一体化 篇7

教学档案是指在教学、科研以及教学管理等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资料。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全貌, 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基层组织, 其教学档案是反映教学思想、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教学相关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视, 各高校对基层教研室档案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但是, 由于历史遗留和时代发展的原因, 高校专业教研室层次的教学档案建设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其效用的发挥。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 必须在全面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 制订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 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教学档案管理体系, 也为正在实施的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提供重要的保障。

教学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 高校教研室档案在建设方法、建设内容、管理制度和效用发挥方面均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教研室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学档案的建设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教研室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一般并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 所有的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均是由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教员承担。因此, 在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工作中, 往往在材料收集、分类编目、保管维护等方面存在着随机性、非科学性、非专业化的特征。另一方面, 很多教研室虽然平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档案建设方案, 许多经验没有总结提炼, 许多资料没有以妥善的形式进行分类管理, 时间久了, 很多重要的资料遗失, 许多好的经验没有得到传承和推广;同时, 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分类编目以及专人管理, 在需要资料时, 往往难以找到, 从而使教学档案的利用功能大打折扣。

2. 教学档案的内容不齐全, 不规范

由于教研室档案管理普遍起步较晚, 制度不够健全, 档案建设的内容不明确, 造成一些归档材料无章可循, 从而导致档案材料内容不齐全, 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

3. 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首先, 多数教研室的教学档案是教员兼职管理, 教员既承担着艰巨的教学任务, 又有科研的压力, 能够用在档案管理上的时间非常少, 加上教研室一般没有明确的档案管理制度, 从而造成档案的管理比较混乱。其次, 多数教研室的档案管理还采用比较原始的手工操作方法, 主要以纸质的形式进行档案的收集和归档, 还未将比较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档案管理中, 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效率。此外, 一些领导对档案管理存在误区, 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够, 资金投入不到位, 也是造成档案管理比较落后的原因。

4. 教学档案的利用率比较低, 服务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实际的工作中, 档案管理人员更加注重档案的完整性, 以档案的完好保存作为终极目标。因此, 他们特别注重保护档案不受损坏, 对合理利用档案考虑得较少。这也就造成了档案借阅比较困难, 甚至一般人员根本无法借阅。据统计, 高校档案的利用率一般在20%以下。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学科评估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 逐步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体会, 从教研室教学档案建立的方法、教学档案应涵盖的内容、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利用价值最大化的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希望能够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体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教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

1. 教学档案建立的方法与途径

由于教学档案建设工作量非常大、过程繁杂, 要确保教研室教学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就必须寻找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教学管理的经验体会, 我们认为应采用以下措施, 以保证教研室教学档案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1) 强化全体教员的档案意识, 全员建档。由于教研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设立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 这就要求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教研室要把档案建设列入教研室工作计划, 统一教员思想, 让教员认识到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每个教员的义务。 (2) 结合教研室的实际, 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 使得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归档有章可循。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对教学档案进行保存。 (3) 坚持档案材料的及时归档, 确保教学档案的实时更新。设立时间节点制度, 每周由值班员负责收集整理各位教师本周内的工作, 交档案员分类保存。

2. 教学档案的建设内容

为了最大限度地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管理的需要, 在调研一些高校做法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教研室教学档案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 (1) 综合性文件; (2) 师资培养; (3) 专业与课程建设; (4) 教学条件与利用情况; (5) 教学管理和质量资料; (6) 特色类材料。同时, 为了保证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还应该配备教学档案的相关目录和保存时间, 具体见表1。

3. 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研室教学档案的作用, 就必须从档案建设的观念、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事实上, 完善教研室的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 是高校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 也是加强高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笔者在调研院系有关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教研室的实际情况, 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 (1) 建立教学档案管理责任人制度。根据教研室的实际情况, 教研室主任应为教研室教学档案的责任人, 同时明确一名教员担任兼职档案员, 负责做好以下各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本教研室教学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二是将收集的材料定期组卷装订, 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三是做好平时的保管工作, 对教员借用档案材料作好登记, 并注意按时催缴归还。 (2) 实行教学档案定期检查制度, 形成规范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教研室每学期对现有的档案材料进行一次集中整理、分类归档, 然后由系和学校组织两个层面的专项检查, 提出整改意见, 教研室按照意见进行整改, 做到“以检促建, 以检促改, 检建结合, 重在建设”。 (3) 实行档案员定期培训制度,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教研室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员, 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方面往往存在非专业性、非科学性的特征。因此, 档案管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不断学习与现代档案管理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以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价值。另外, 高校教研室教学档案有其自身的特点, 档案管理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不断寻求高校教学档案与一般档案的异同, 同时针对这种特点寻求适合教研室档案管理的新方法和途径。

4. 教学档案的作用最大化途径

建立教学档案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教学档案, 为各类教学活动服务, 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档案利用程度的高低, 关键在于能否制订一套合适的方案, 便于教学档案的查阅使用。笔者认为, 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以发挥档案资源的应有价值。一是要提高教学档案建设的信息化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档案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在重视传统纸质档案的同时, 逐步加强电子档案的建设, 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网络化。二是要在档案管理中,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不破坏档案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的同时, 对尽可能多的人员进行开放。同时要根据不同人员的具体需求, 制订有针对性的开发计划以及查阅、借阅相关制度, 提高借阅人的利用效率。三是档案管理人员要“走出去”, 及时有效地利用反馈信息。分析借阅人的反馈信息并加以整改, 是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因此, 档案员要及时主动地了解教学档案的使用效果, 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结语

总之, 建立教研室的教学档案一体化管理体系, 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档案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各项教学活动,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为此, 必须不断创造性地发展教学档案管理体系, 使之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力量, 在服务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伟.关于实现高校教学档案利用价值最大化的几点思考[J].河套大学学报, 2011, 8 (3) :97-100.

[2]朱爱琴.高校档案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档案管理, 2012, 194:93.

[3]陈一红.对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2 (10) :108-110.

[4]周璇.如何做好教学档案工作[J].陕西档案, 2011, (4) :31.

[5]刘文.加强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的实践和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2) :29-30.

教研一体化 篇8

教师担负着教育工作的重任,高质量的思教师育队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师整体素质还是较低,为了确保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教育、教研和培养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备受关注。本文就教研培一体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并且探讨构建教研培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1 教研培一体化涵义

关于教育、教研和培训一体会的涵义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教研培的纵向连续。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目标是实现终身学习。在这个终身学习和教育的时代,教师的培训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个部分。教师的工作应该是终身连续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和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工作。因此教师的教育教研和培训反映了一定的纵向连续性。

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相反的是,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的横向联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加强教师的培训,还要重视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对科研活动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研培一体会化是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上形成的横向联系性,并且相互促进。

深度挖掘。提高教师的发展也培训的主要目的。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系着培训的效果。当今,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而且教学竞争力不断加大,为此为了满足教师主体发展的需要,对教师的工作要积极支持。对教师进行教育和教研培训一体化是从教师教育深层次上满足了教师工作的需求[1]。

2 实现教研培一体化模式探讨

2.1 教师培训

提升高教师工作队伍水平的关键就是要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但是目前我国对教师工作队伍培养和培训的工作还不到位。对教师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不够、培训的机会太少且时间不够充分、时效性较差等均是造成培养培训工作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目前信息传播以及更替较为迅速的条件下,对教师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培训也要开始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当今学生教育的需求。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是教育法规对教师的另一主要要求。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高校教师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的状况并能及时予以解决。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互动协作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对教师进行培训要从岗前培训开始,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要纳入学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中,鼓励其结合当前的工作进行理论学习,同时要设置专门的经费,支持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第二,要多给予思政教育工作者接触外界的机会,可组织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其提供学习。根据教师的岗前培训内容,以教育法规作为主要培训材料,对我国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首先,根据教育法规的要求,中学教师在学历方面需具有全日制普通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小学教师要大专以上学历。第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与生理素质,能充分适应校教育工作强度。第三,教师的普通话等级应达到国家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并持有相关证书[2]。第四,教师必须持有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师从业资格证书》,并符合相关从业标准。

2.2 重视教培基地建设

为教师提供教研基地有利于实现教研培一体化的构想。为教师举办各种专题活动,不断地推广经验并加入大片教育培训基地中进行研究。教师通过对教研基地的观摩来了解教学成果形成的过程从中获取经验。教研活动的开展要和教学实际紧密联系。教研培基地建设后依靠基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可以依托基地,开展情趣教学研究,研究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有效的方法。例如,对一些优秀教师优秀的上课过程进行回放,让教师进行参观,从中获取经验。同时可以举行教师交流活动,让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相互促进。

2.3 整合教研培资源,开展网络教研

学校承担着教师培训和教师教研的责任,因此要充分地发挥学校的作用,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把教研和培训以及教育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在教研和培训活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成长。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通过培训的提高和教学研究成果有效结合三者关系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相促进,相互融合的。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教研成果,用教研成果引导教学实践,这个过程就需要实现教研配的一体化。

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要进行培养。通过使用网络平台的操作技术,组织教师开展在线研讨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2.4 聚焦课堂教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可以通过开展优秀教师成长的展示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专业成长的平台,共同推进教研培工作,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论

从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发现实力强的学校越来越强,而实力弱的学校则越来越弱。在教育事业也存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这些实力弱的学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即使经过了教育改革的洗礼,但是仍然没有改变现状。学校落后的原因是很多种的,但是作为学校的主体,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教研培一体化模式的开展在提高教师素质和改造学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今后积极采用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梁颖. 抓好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1):26-27.

[2]刘树杰. 面向21世纪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体系──第2部分之二面向21世纪,构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体系[J]. 人民教育,2009(07):16-21.

上一篇:公务员大纲下一篇:篮球参赛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