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共9篇)
中学语文教育 篇1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探析
【关键词】中学教育 语文教育 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水平一方面与个人成长和发展存在相关性,另一方面还好家庭和谐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到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些年中学生逐渐变成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极具重要价值。
一、人文素养培养对中学生成长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需要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商品大潮的冲击,在文化、人文学术领域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一种人文精神的失落,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在物质财富逐渐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这是教育面临的现实社会背景,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学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学生认识社会客观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也就有了更为积极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可以说,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育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
长期以来,语文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存在着很多的争论,但都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一种全面的认识。我国特殊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使人们要么毫不顾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为地夸大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么将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狭隘地理解为政治思想教育,使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变成一种纯粹的说教。在对语文教学中人为地夸大政治教育做法否定的同时,也因此忽视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教育目标。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学科特点上来说语文应该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和人文精神联系最密切,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应该以语文学科为重要渠道。
3.语文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母语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语言学习者的精神经验,培育语言学习者的主体精神,形成语言学习者的个性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濡化的过程,是一个人成为独特的文化自我的过程。其次,才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这实际上告诉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人走向完善的过程。将语文教育理解为一种纯技术化手段,机械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肢解课文,把课文当成是学习语言的工具,按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来分析等,这种狭隘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把文学作品当成是语言训练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作品丰富人文内涵的忽视。这也会使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被训练为做题和分解文章的机器,对语文失去兴趣。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重视语文文学内容
语文是学生从小接触的科目,在进入中学后,多数人对语文的关注度并不高,一些学生不重视字的书写,而怎样用词与写字是语文教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一些中学在语文课程中都要求展开书写教育,确保学生可以写一手比较整洁漂亮的字。因此,有必要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展开书写教育,可选择书写比赛等教育方式,从而使学生书写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学生除了要积极的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知识情怀和优秀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传承。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通过环境影响、知识的沉淀和知识的教授等多种方式共同来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气质和内在品质。此外,因为书写环节教材相对比较少,应该组织教师与学校展开合作编写,通过该方式所编写出来的教材能够在该区域的中学院校中加以推广应用,由此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在中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教授学生。人文教育关键的就是培养人们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等,探索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途径。中学教师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r值观以及人生观等,还需要重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教育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掌握人文教育的内涵。比如,在中学的课程中有比较特殊的几个章节:《大自然之歌》《我喜欢的动漫形象》等,这些不仅涉及到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和科学以及动漫知识有了关系,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之后,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背后的人文内涵,也就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知识。
在之前的中学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对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是没有学习文化的学习机会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注重在课堂的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充分地挖掘学生们的个性。比如让学生欣赏外国雕塑作品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对这些雕塑进行感知,然后让他们主动的去挖掘雕塑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会给学生学习雕塑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语言文字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的变化,是一个民族人文发展史。在高等院校中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就是对民族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一种特定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描述,也是作者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不断认识人类的发展、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人生、人道、人权和人性等各种感悟的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语文校园文化活动,并且积极的开展和人文精神有关的讲座,邀请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深化,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起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精神。
4.实现人文教育的多元化融合
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善,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不断的被缩短,逐渐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语文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练习,而且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进行语文的学习的时候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人文艺术赏析能力和人文价值的感悟,不断的帮助学生进行人格的健全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进行改善,把语文教育在人文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和哲学、历史和艺术等一些学科进行结合,从而树立起一个大语文的语文教学观念,这样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全方位来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
5.亲近自然,走向自然,提高人文素?B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万事万物,她给人类的不仅是赖以生息的物质需要,而且更多的精神启迪,所以,她又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教科书。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这是“大语文”教学的延展。让学生用心地观察自然,感悟自然,不仅能在大自然中学到知识,还能得到心灵感悟。红霞与晨曦的美丽,花香与鸟语的迷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真谛,启迪着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走进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中静化心灵,感悟浓厚的人文气息,体会“天人合一”的思想,抒写心灵的顿悟,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园文化赖以发展与生存的灵魂。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并不能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加上学生在人文精神素养方面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强力冲击,从而表现出严重的缺失现象。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并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促进中学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屈静.中学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探析[J].科学时代,2015,(02):37-38.[2]崔秀娟.语文教育教学之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4,(17):246.[3]邓清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6,(04):50.
中学语文教育 篇2
体验主体是在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 教师是一堂课的设计者。所以, 作为主体的学生应首先体验教师的语言, 进入教师设计的程序。这里要说的是教师的设计不是“教学性”的而是“建构性”的, 语言不是“定义式”而是“启发式”的, 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认知支架”, 让学生在这个支架内自由、有效地活动。
(一) 解读体验
“语文”中的“语”强调的是一种言语能力、朗读是自古以来学习文学的至法, “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 有感情、有方法地诵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产生舒缓或激昂的心灵感应, 和书中的情节、故事产生共鸣。加强对文本的渗透, 教师应根据平仄、押韵、对偶等语言、语音知识对学生进行“美读”指导。
(二) 引导展开自由想象, 进入美的画面
在教学时,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力, 积极地感受形象。文学本身就是最自由的领域, 是情感本体的家园, 情感本体的象征。这样的特性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想象就是在过去感知的经验上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构建具有个性特点的新事物的这样一个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 它具有强大的创造力量
1. 想象具体之景
例如教学陶渊明《桃花源记》, 对桃花源之景的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想象, 由学生描述学生心目中的桃花源形象。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 加深了对文章的情感交融, 也有助于学生对《桃花源记》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做进一步的剖析。
2. 想象未尽之意
冰心《小桔灯》结尾部分写着:12年过去了, 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吧, 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小姑娘一家进行想象, 表达对小姑娘一家的美好祝福。这样, 既对文章的主题作进一步升华, 又能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环境下通过思维的拓展从而理性地看待问题。
二、认识主体
学生在语文鉴赏活动中通常会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 品味一首诗歌、感受一篇小说为其中的思想情感、人物命运所打动, 触动自己的内心时, 但就是不能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写出来。“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成为许多学生的“通病”。这种进得去、出不来是对学生的认识主体培养不力, 对学生外部能力培养不力。体验朦胧、随意、缺乏针对性。
在主体认识的培养阶段, 教师是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讲授课文内容。因为, 中学生个体的体验不可能尽善尽美, 甚至还有相当大的偏差。教师的引导要在宏观的指导下进行。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人文性强调的是个人的情绪体验, 道德情操熏陶;工具性强调的是个人的知识应用、实践能力, 二者不可偏废。教学中在体验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识主体,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让语文为他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便利、带来光彩。如何培养学生的认识主体, 建议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 开展批判性的对话使学生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加以反思, 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清晰地看待问题
这种对话可采用“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模式, 原则上以师生对话为主。教师在对话中要尊重学生的见解,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不使用一票否定的语言, 抓住关键点对不同知识水平、性格爱好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启迪他们进行批判反思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 重视个性评价导向,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的快速发育期, 对外界事物通常会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点, 个性是他们进行思考的动力, 是创新的源泉。千篇一律的作文题扼杀学生个性作文。学生许多个性化的见解应该得以表达出来, 同时教师应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共同分享表达的快乐, 尊重学生的个性应像尊重知识产权一样。
最后教师应自始自终地坚持发展的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始终处在体验→认识→新体验→新认识……这样一个循环的路线上, 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应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中心、是主动的求知者, 进而发展和完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求教师要多储备知识, 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认真研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掌握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完善教育实践。
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语文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建构, 其实质就是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中心、是主动的求知者, 进而发展和完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
中学语文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G633.3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清晰
目前大部分中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讲授语文的基本知识,偏重的是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的语文成绩,这样就容易忽略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得不到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教学方法较落后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做出改变,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还没能够及时的进行转变,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動,学生的语文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课堂教学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
1.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发散,并且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语文教师的节奏,课下对于课堂作业完成的效率也不足,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大幅度下降,逐渐的变为学困生,在课堂上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不利于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4、学生学习不主动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教学也只是讲授一些基本的语文只是,课下作业的难度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突出,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
1.5、课堂氛围不融洽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因为在语文教师的眼里,学生只需要听话就行,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等情况,也都是采用命令的口气,这样学生就很少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气氛一度变得紧张,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够都受到了限制。
2、语文教学高效课堂需要遵守的原则
2.1、个性化原则
在教育制度改革的环境中,语文教学需要将传统教学中的束缚以及应试教育的特点进行打破,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自我个性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全面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不仅需要针对学生,还需要对教师自身进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语文教学特色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2、民主化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学中体现民主,是学生知道教学和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态度,要以温和的态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在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影响学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等进行规范。
2.3、培训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修辞手法、文字、语音、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重点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也要遵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写作、演讲、朗读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构建中学语文的高效课堂的途径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带着兴趣来学习,就能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手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喜欢自己,多与学生进行沟通,熟悉学生的喜好,从喜欢老师逐渐的过度到喜欢上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中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逐渐的转化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其他学生也会纷纷的进行模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及思维方法
质疑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入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疑问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相符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即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突破定势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走出来,打破定向思维,往发散思维前进,并在此间发现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发散的非定性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表现,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需要引导并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潜移默化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轻松、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3.4、初中语文课堂的氛围营造策略
宽舒的课堂氛围,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支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激情、充满期待、充满信心,不放弃任何学困生;态度和蔼,不鄙视学生的任何错误;善于捕捉,不忽视课堂上学生的任何亮点,与学生一起,积极营造宽松、舒坦、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充满平等、情趣和人文,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场”。
实践证明,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达到四个“高度”,即注意力高度集中,主动参与高度踊跃,聪明才智高度发挥,情感投入高度浓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赖、促进和契合,就会顺利步入高效学习的“快车道”,这样的课堂教与学必定是高效的。
3.5、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创造生动的教学环境,端正学习态度,发挥主体作用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很多先进科技设备可以为我们教学所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一种。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更好的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春》这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大量的音像,摄影,美术作品中去取材。让学生看到黑乎乎的湿土上嫩绿的小草芽顶开一小片泥土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干裂的黄土上春雨一滴一滴的落下;看到漫山的桃花;看到喜上眉梢的老农……这时相信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3.5、初中语文课堂的师生和谐策略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优化点。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内在动因。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课堂教学新观点、新理论层出不穷。目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在不断地完善,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在不断地形成。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从而使得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这样也会使得课堂质量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文霞.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程旭榕.构建中学语文的高效课堂[J].中学时代,2013,06:13-14.
中学语文教育 篇4
味悠长韵味悠长韵味悠长 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
1.比喻比喻比喻比喻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对比对比对比对比用对比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加强文采,有力地突出主题。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其成功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则无法成就事业,由此可见,勤则成事,惰则败业。新年华学校3.排比排比排比排比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促人赏读。如: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4.设问设问设问设问设问开头,铺排文气,先声夺人。如: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四四四四、、、、借物联想借物联想借物联想借物联想 引发情趣引发情趣引发情趣引发情趣 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或由此及彼,从别的事物写起,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借以烘托要写的事物。如一学生这样写《路》:日常行走的路有大路、小路之别,人生之路有正路、歧路之分。人,应该择路而行。五五五五、、、、巧设悬念巧设悬念巧设悬念巧设悬念 曲径通幽曲径通幽曲径通幽曲径通幽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布局之美。如一学生写《感受生活之美》:“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六六六六、、、、名人作答名人作答名人作答名人作答 启人深思启人深思启人深思启人深思采用名人作答的方式展开文章,有利增强开端气势,给人高远之感。如一学生如此写《幸福》的开篇: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七七
七七、、、、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场景描写 渲染气氛渲染气氛渲染气氛渲染气氛描写法即借助某种修辞或某种描写技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人物或事情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请看《考试》一文的开端: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八八八八、、、、交代要素交代要素交代要素交代要素 引人入胜引人入胜引人入胜引人入胜交代要素式也是写作文较为常见的一种开头形式,即交代记叙文的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中学语文教育 篇5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高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中学德育即狭义的认为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一、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令人深思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青少年抢劫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例如,网上披露某校一学生由于在考试中5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砍伤,某学校学生为在网吧上网,没有钱就抢劫等等。
2.厌学学生日益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3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思想严重腐蚀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西方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以致言行上有些“出格”了,甚至出现部分学生生存观念发生改变,缺乏精神支柱,思想空虚,品德下降。
4.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尤其近些年出现“富二、三代”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脏话臭话随口流露,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现在的中学生只知享受,不思进取: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爱己,不知爱国。缺乏民族自尊心,仁爱之心者比比皆是。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另外,是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部分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眼不见为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美其名曰:“此乃新形势下的生存之道”。长此以往,思想品德教育形势显得十分严峻。
二、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1.从学校的整体改革入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首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全局。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从整体上深化教育的改革。使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轨道上来。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坚持进行教育改革,形成整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实施。
其次应从教师做起,“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现在,很多教师总认为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了“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不关心,所以应提倡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内容,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第三,德育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外,还应在其它学科中加以渗透。针对学科特点,政治课教学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式,要在教育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顺便启发他们学习的必要性与目的,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弄懂一些道理。
2.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中学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具体地说,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一位学生的德育的优劣可能会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不重视德育的教育是没有远见的教育,也是危险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
中学德育首先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
首先要抓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心理的隐形教育,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其次要抓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应成为心理医生,要有比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掌握理论武器。平时,教师要多与学生亲密接触,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学生的心灵,解除师生间的心
理屏障。总之,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细致地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眼中的“信任危机一,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 篇6
记得那一天是我们班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月考结束,我开始讲解分析试卷。上午第一节课,我给同学们讲解分析语文月考试卷。首先,我分析卷面是否整洁的问题。我详细阐释了卷面整洁的意义、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其次,我对此次卷面的整体情况作一概括分析。最后,有针对地提出卷面整洁存在问题的具体学生。
当我指出我班刘江同学卷面不整洁,存在字迹不清,字体不端正、匀称的问题后,让他发言表态今后要认真。可他却说:“我这是习惯了,改不了了”。这时,我本以为同学们会哄堂大笑,或是认真地探讨他的这一说法教室,可是同学们的表现却很平静。大家基本上异口同声地说:是的,他写字不好看,有的还认不清,老师早都原谅他了。但是我想:不能因此而原谅他,在这方面原谅他也是对他不负责任,同时也不好再严格要求其他同学了。于是我说:“你这是习惯了,但是这只是你几年养成的习惯,而且是坏习惯。你今后人生几十年,难道就不能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吗?难道你愿意一辈子都保留这一坏习惯吗?你自己想想,比较比较,该怎么做。我相信你会想明白此事,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最后我再送你一句话:‘好习惯受益终生’”。随后我又阐释了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意义,而且还把这些意义打印出来,贴在了教师的后墙上,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时常警示自己。
本节课结束前十分钟,我特意布置了一项作业,即以养成好习惯为主题,书写一条自勉的座右铭。课后刘江同学的自书座右铭是:“好习惯受益终生”。我看到后会心的一笑。但是此后他的的课堂作业、日记、作文誊写以及考试答题,每次都能一笔一划的书写。我对此也予以肯定,在批改作业时,有时也认认真真的对他下评语。此后,也多次听到其他任课教师表扬刘江同学:能够认真书写了;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了„„
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想到我的一句话能改掉他几年的坏习惯,也没有想到一句话在一个学生心中产生如此的影响。我当时的会心一笑,后来想想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教育成功的喜悦,是一种获得鼓励满足的喜悦,尽管我知道“好习惯受益终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在新课程里,有说到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在对师生关系上,强调相信、鼓励、尊重、赞赏。相信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尊重是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多鼓励,少指责乃至不指责;赞赏就是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鼓励的一句话就是对学生赞赏的表现方式,并以此作为契机,尽可能的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重视,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自己细微的教学行为,将不吝惜鼓励,要给予丰富多彩的鼓励性话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诚意,让学生能够信任老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初探 篇7
一、关于阅读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 就是一个名篇名作的阅读、消化的过程, 阅读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是花费在阅读教学上的, 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 首先在于当前语文课的容量小、节奏慢, 着眼于字、词、句的诠释与记忆, 拘泥于课文形式上的樊篱。
我们认为,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大幅度地增加容量, 加快课堂节奏, 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尽可能大的功效, 从课堂教学向课外辐射、延伸。事实告诉我们, 学生只有在充满张力的思维和实践中, 才能领略学习的愉悦, 才能获取切实的能力。有了数量才有质量, 对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具体做法可以是引导学生阅读选入课本中的长篇作品节选或者阅读入选的其他作品, 也可以结合选修课或课余活动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及时沟通有关阅读的信息。
其次,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方法的传授和点拨。不少学生反映, 看了不少作品, 但没有什么收获, 其中就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教育说过一句看似平常却很深刻的话:“课文也无非是例子。”所谓“例子”, 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运用方式值得我们借鉴:通过例题引出公式, 再运用公式解答其他题目。所以, 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 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 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 在讲授散文时, 同时也在传授散文的鉴赏、甚至写作的方法和要领。在讲授小说时, 同时也在传授小说的鉴赏、甚至写作的方法和要领。这样学生以后遇到此类作品, 就有了深入堂奥的门径, 从而增强兴趣获得营养, 素质的提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学习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比如我们曾以比较法讲授散文, 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讲到秦牧的散文时, 把它和同时代的杨朔、刘白羽的作品相比较, 可以看到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交融;也可以和后来的余秋雨的作品相比较, 看到它的随意和灵活以及娓娓而谈的文风。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初步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 这对他们以后的阅读无疑提供了一把钥匙。
在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中, 还必须大力培养、倡导一种批判精神。批判意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待加强的重要方面。诚然, 今天教材中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著, 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但是, 也应看到不少篇目毕竟带有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局限, 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认识和评价。同时, 文学本身往往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 需要我们作出令人信服的独特的阐释。批判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事物及其关系的判断能力, 包括批判力、识断力、鉴赏力、审定力等等,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种批判意识, 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体认、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 才能作出明晰的论断, 为创新、创造准备坚实的基地和可靠的保证。在下一世纪, 这种能力将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也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热身”机会。
二、关于写作
写作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怕写, 教师难教, 甚至波及社会, 形成一种对写作的恐惧症。寒窗十余载, 作文百把篇, 中学毕业踏上社会或进入高校, 往往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 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面对写作能力差、文字表达素质不佳的现状, 每一位认真的教师都应该反思一下:写作教学的症结究竟何在?
将学生禁锢在课堂里, 死板地、教条地传授一些写作“诀窍”, 这是写作教学的一大弊端。首先要把学生从课堂里解放出来, 让他们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激发灵感, 学会写作。虽然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 但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生活中就不会缺乏写作的内容。五光十色的社会, 柴米油盐的家庭, 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更不用说学校的活跃和时尚的变迁了。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什么可写, 和我们在教学上的引导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要求写先进人物, 一写工作, 二写家庭, 三写自己;写教师先写课堂, 再写课外;写父母先写关爱, 再写激愤, 如此等等, 学生作文就难免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扶老太太过街、给同学送伞等细节就会成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所以, 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就要使他们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眼睛,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看生活中的一切, 用心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 这样不仅会有素材的积累, 而且会有情感的积累, 这样才会有写作的欲望、写作的灵感, 才能写出一篇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作文。
在写作教学中与其刻板陈旧, 还不如信马由缰。在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设置过多过细的条条框框, 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肯定弊多利少。中学时期, 不仅长身体, 而且长思想、长情感、长知识, 在这一阶段更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要鼓励他们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 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在学生的作文是拘谨有余, 活跃不足。对症下药, 就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当然, 这种自由不是无原则、无边际的, 教师的责任是积极的引导、示范和调适。比如有位老师出了一个“真好!”的作文题, 他没有规定要写什么, 甚至文体、格式也不强调, 只是鼓励学生去写认为“真好”的内容和一切。这样写出来果然五花八门, 无奇不有, 老师在评析时就挑选几篇比较好的文章来说明写作的相关知识, 同学反映不仅学到了东西, 而且克服了畏难情绪, 其中确有几篇相当出色 (平时作文成绩并不好的同学写的) , 后来还在报刊上发表。“文无定法”, “无法乃法”, 这不只是文学创作的原则, 同样也应该成为写作教学中的指针。
另外, 有一种倾向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就是写作教学中的文艺化倾向。写作对中学生来说, 主要是一种实用的文体训练, 使用价值是第一位的。我们不仅不反对, 相反要鼓励同学去实践文艺创作, 写诗、写散文, 甚至写小说、剧本, 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来说, 这毕竟是第二位的。有些教师可能处于对文艺作品的偏爱, 在写作教学中比较强调艺术性、表现性, 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也许会抒情、会描写, 却不会或不善于叙述和议论, 而后者在写作中属于更基础的方面。诚然, 基本表达方式不能有所偏废, 但首先应具备的是能讲清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讲明一个道理的前因后果的本领。事实上, 中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深造和社会实践中, 写作的主要作用还是它的使用功能, 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在语文课中的实施目标和评估标准。目前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在新编的人教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出现了系列化的实用文体的训练。然而不容乐观的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或轻描淡写, 浅尝辄止;或视而不见, 我行我素, 醉心于美文, 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
写作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是基础中的基础, 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但是, 它又是一门很灵活、甚至有点神秘的学科, 讲得好不一定写得好, 写得好不一定讲得好, 我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 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把写作教学真正从八股中解放出来, 成为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支点。
三、关于听说
听和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环节, 也是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然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这既与“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影响有关, 又受到应试检测中以书面表达为主的形式的影响。其实, 语文首先是语, 是语言的听和说, 离开了这个基础, 语文学习就有落空的可能。现在的学生听的少, 也就说的不好, 既聋又哑的现象不仅在外语学习中存在, 在语文课中也相当突出。一个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或一个道理的例子并不鲜见。这种状况不从根本上改变, 语文素质教育就会留下缺口和隐患。
社会的开放, 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信息的大量涌入, 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倚重于语言而不是文字。写信少了, 电话却增加了, 就是一个现实的例证。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在听说教学上有所突破, 在这里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多听。好的课文不仅要读、要看、还要听。听别人读, 听专家读;听出感受来, 听出味道来。在听的过程中真正深切地领悟文学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有人曾提出“语感教育”的方法, 认为语文教学应从语感入手, 让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写作, 这才能真正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是多说。语文课堂应该是“众说纷纭”的场所, 教师不妨少说, 学生必须多说, 不仅分析课文、回答问题时要说, 就是在写作文时也要说。在写作之前, 不妨先演说一番, 这样的训练太少了, 以至造成写得出而说不出的奇怪现象。实际上说不出来的文章往往写得也并不好, 比如语言缺少生活气息, 往往都与说得太少有关系。我们的语文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且, 听和说不仅是一个口头表达的问题, 更重要的它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训练、逻辑的训练和文字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 听说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基础和关键, 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 头绪多, 影响大, 改革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我坚信,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就一定能闯出一条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新路来, 为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素质教育的提出, 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中激起了一片浪花。但这片浪花除了表面的变幻和喧哗之外, 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实质性的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在口头上, 应试教育落实在行动上”的双轨现象使素质教育成为舆论中的热点, 实际中的盲点。因此,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做一些认真的探索, 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充分认识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并把它落实到每一堂教学中去, 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 篇8
关键词:中学 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人具有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欣赏和创作美的能力,并使其成为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活动。语文新课标提出:审美教育活动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演示与再现
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种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识的灌输、道德说教、行政命令和法律制裁,它的特点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教学内容,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描述趣味横生的事件或情境,或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密切相关的动作,来创造出审美意境。气氛的营造可以使审美主体的情趣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产生审美的欲望。
如在讲授《道士塔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给敦煌文物造成的巨大损失,教师可以用幻灯片的方式再现被掳的部分文物。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能使他们更深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又如讲到《守财奴》时,当讲到“老头儿上身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句时,为了更好地展现主人公不顾一切的疯狂举动,体现“一纵”“一扑”这两个词中蕴含的是贪婪、灵敏、凶猛之意,教师在课堂上不妨稍做动作演示。
二、诵读与品味
对诗词和散文作品的赏析,经常会涉及到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一词概括了中国古代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审美规律。由于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较少,因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时,注意避免使用那些太专业化的术语,应从较为简单的诵读入手,使学生在吟读和品味中渐入佳境。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告诉学生诵读的过程是欣赏的过程,只有将心智和情感融入其中,求得情景的再现和心灵的沟通,才能领悟到作品所造意境的佳妙之处;其次,教师还应该通过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使学生对如何将静止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产生直观的认识。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大弦嘈嘈如疾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边引导学生思考“疾雨”和“私语”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并启发大家回忆音乐会上的琵琶演奏,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声色俱佳的境界,进而领悟诗中奇妙的意境。
三、想象与创造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教师应该注意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把课本上的语言符号变成立体的画面,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如在学习《风景谈》中“高原归耕”图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蓝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从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长出”了两只角,然后是“牛的全身”,还有扛着犁的“人形”,他们“蹒跚而下”,伴随着“粗朴的短歌”。再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中所描绘的人、事、景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中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脍炙人口、极富表现力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审美训练。
参考文献:
[1]田连波.美学原理新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2]郑柳燕.中师课外阅读文选——教学的理想模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1).
[3]况周颐.惠凤词句(卷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中学语文教育 篇9
悟中学语文教学之道
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 董贵钰
读余映潮老师的书,纯属机缘巧合。二零一二年八月份,我从网上购得了《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这本书。记得当时所购的书比较多,同属中学语文教学的也不下三四本,然而余老师的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
全书共六章,余老师从研读课文、教学创意、教材处理、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六个方面展示了自己数十载心血凝聚的精华。扎实的理论基础,鲜明的教学主张,美妙的创意,生动的手法,加上翔实而又丰富的精美教学案例让我爱不释手。二零一二年的八月,我沉浸其中,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边读边圈点勾画,还不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当然还做了相当数量的摘录笔记。
九月份一开学,我便迫不及待地在我的课堂教学上尝试。然而,课一上完我就郁闷了。我精心模仿的教学,拿到课堂,学生们却并不买账,他们对我变换的“花样”没有太大的兴致,课堂教学成了“两张皮儿”,我成了台上的小丑,学生成了呆滞的观众。那时,心里的滋味真不好受!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的学生不好?诚然,我的学生来自农村,语文基础不好是事实,但是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呀!平时那几个语文学得非常好的学生,也在这堂课上表现平平。那是余老师的方法技巧不好吗?肯定不是,读余老师的书,我自己都深深陶醉、叹服,再加上我读语文教学书籍也不少,不会轻易迷信。看来,书读的还是不够透彻,领悟不够深。
于是,我又拿起了这本书,认真读起来。这次读的时候,我边读边想,边读边反复,把好几章内容拉在一起琢磨,还把我上课时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这次读,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收获,原来的困惑也解开了。
原来,第一次阅读,我只停留在了表面,只注重了技法,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和出发点,余老师的教学之所以好,有两点被我忽视了。
首先,余老师的教学主张是基于对学生的爱的。无论是美妙的教学创意,还是生动的教材处理及整个语文课堂,都融入了对学生深深的爱。于老师用爱心关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关注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训练,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培植。余老师心中满是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此为出发点,就使得教学中的每个创意、每个教材处理手法都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能不爱吗?
其次,余老师的教学主张是基于对教材,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爱的。读余老师的书,仅从文字层面来看,虽说是教学类的文章,但你并不觉得枯燥,那优美而又简洁的文字早已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余老师对我们祖国语言的爱了;读其中的教学案例,那让我们觉得平常的课文,在他的眼里美点无数。无论是古代名著名篇,还是现代散文小品,甚至于科技说明文,他都能从中发现魅力,发现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育的点来。“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基本活动,余老师由于对教材的爱,总能发现美点,更能发现展示学生的美点。学生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发现课文的美,能发展自己语文学习的“美”,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能不爱吗?
现在,我从心底里认识到爱学生就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把课堂独霸,不要急于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讲给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这四方面有所训练,有所发展;对课文的研读也不能仅限于我的自我陶醉,更应关注学生如何读如何学,如何利用这课文来提升学生能力。尽管我的改变还不够彻底,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还不够纯熟,但我相信只要出发点对,方向正确,认真实践终会有长进。
最近,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就加入了“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并加上小标题”的环节,学生们划分的部分也不同,加的小标题也是各有特色,我和学生一起品析,学生都动了起来,思维能力训练上了一个层次,当然也有“说”的训练;在学《旅鼠之谜》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试着把课文改写成说明文《旅鼠之谜》,我们一起回顾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然后给学生简单讲了改写的方法,注意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学生当堂开始写作。学生写完之后,我让几个学生自己读改写作品------说明文《旅鼠之谜》,学生读完,我简单点评;然后引导学生把说明文《旅鼠之谜》和课文相比较,探寻课文的魅力,作者之所以不采用说明文这种体裁的原因,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了。一下课我就把所有学的课堂作文收了上来,看完我就发现,比平时说明文写作课写的还好,80%的学生改写的说明文《旅鼠之谜》有模有样,结构语言都不错,更有甚者还查阅了手头的资料,丰富了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