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共8篇)
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 篇1
医师培养准入培训计划及参考书
受训医师必须获得专科医师资格(或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方可接受本阶段培养。培养阶段为期3年。
一、培养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严格的临床专科培养,使受培训医师在完成培训计划以后,能够系统掌握疾病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充分了解国内外新进展,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较复杂的疾病能独立从事诊疗活动,达到诊治本科各项疾病临床医疗服务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
二、培养方法
(一)培训时间:3年。
(二)科室轮转
1.临床培训(24个月)
主要指参与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处理等一系列非实验室的临床医疗活动,包括门诊、急诊、病房工作,以及术后的监测与管理。
2.辅助科室轮训(12个月)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一)临床能力培训
要求参与实际临床医疗工作,在门诊、病房及急诊科室等轮转,在上级医师
指导下具体管理患者的诊治工作。其中可安排2个月的24小时总住院医师工作。该培训需提供足够的工作量使受训者完成临床能力的培训计划,系统掌握烧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通过培训,要求掌握烧伤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评价与治疗对策
2.掌握常见疾病的处置措施
3.了解下列检查方法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二)临床技能培训
1.该培训需提供足够的工作量使受训者掌握这些技术
(1)病史采集与物理检查
(2)基本及高级生命支持
(3)运动负荷试验,培训期间要求进行至少50例检查
(4)培训期间要求操作及出报告至少150例
(15)术后康复
第 1 页
(三)相关的基础理论培训
1.相关基础知识
(1)系统解剖
(2)系统生理学
(3)系统代谢
(4)系统分子生物学
(5)药物学,包括药物代谢、药物副反应、药物应用指征、药物对老年患者的 影响、药物经济学、非心血管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病理学
2.疾病的预防,包括
(1)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
(2)危险因素分析
(3)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
(四)课堂学习
培养基地每周应为全体受训专科医师开设下列课程:
第 2 页
受训医师3年期间参加课堂学习的数量要求
教学内容
病例讨论会
读书报告会
小课
科研讨论会
科技论文和科技英语写作
专科医师理论课
一年级课
二年级课
三年级课
除必须完成上述课堂学习外,所有受训专科医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学协会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每年应获继续教育学分10分,3年累积应不少于30分)。
(五)教学能力培养
1.所有受训专科医师第1年有1周时间担任培训基地内部教学的助教工作,在本周所有教学工作中负责协助教师搞好教学(包括病例讨论、杂志俱乐部、科研讨论会、住院医师理论课和读书报告等)。
2.助教职责:提前1周与任教教师讨论学术周的计划和方案,主动征求任教教师的要求。如果发现第2周的任何一次教学活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应立即向主管老师汇报并提前做好安排, 以确保每项活动正常进行。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讨论要点,并在讨论会后将方案整理存档。科研讨论会原则上应报告自己的科研计划或科研进度或科研结题,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临时安排的科研报告员准备和实施科研报告会。
3.所有受训专科医师第2、第3年各有1周时间担任培训基地内部教学的教师工作,在本周所有教学工作中负责病例讨论、杂志俱乐部、科研讨论会、住院医师理论课和读书报告等。
(六)临床科研训练
1.3年间必须向专科杂志投搞,至少包括原创论文1篇,临床个案报道1篇和综述1篇。
2.鼓励受训专科医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晚上、周末和补休时间)在学校攻修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工作,在临床工作中完成学位论文的临床部分。
3.对成绩优秀和符合专业学位标准者可申请医学硕士或医学博士学位,建议专 第 3 页时间 3年参加的总要求 2小时/次 >50个病例 2小时/次 >40篇近期国内外论文 0.5小时 >50个密切结合临床的小课 1小时 1小时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0个科研课题讨论 10次 参加100%(每年30课)>20个大课 >20个大课 >20个大课
科医师培养与临床专业学位的授予并轨。
(七)具体要求
1.较全面掌握常见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理论,充分了解国内外新进展及学术动态,与临床实际工作密切结合。
2.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熟练地掌握常用的临床技能。
3.能对接受大内科住院医师培训者在轮训期间提供业务指导,并能担任指导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工作。
4.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综述和原创论文。
5.能熟练地阅读至少一门语种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6.具备良好的从医所需的人文综合素质。
四、参考书刊
为保证所有的受训专科医师做到系统学习,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建议受训医师除自己读书学习外,可阅读专业书籍与相关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现代诊断与治疗》等
第 4 页
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 篇2
1 专科医师培训现状
专科医师培训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 现已得到全世界医学界赞同和认可[2]。这是顺应医学卫生系统的发展及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起源, 随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方面, 着重于人才培养, 优化医疗结构, 专科医师培训合理模式一直是世界各国及我国不断探寻的主旨。最早在1921年我国制定专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3];1993年颁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办法》, 也逐渐开展大规模的医师培训;2003年卫生部组织研究“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等相关课题;我国政府相当重视专科医师培训, 近也不断改革专科医师培训模式。2006年开始试点培训工作;2007年出版《专科医师培训细则》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 该细则是由国家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共同起草的。尽管政府给予高度重视, 我国国情限制, 专科医师培训尚未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 仍处于探索阶段[4]。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临床科室的阻力较大、临床导师选拔标准欠妥、学员对专科医师培训认识不够、没有切实规范实行规培政策等。某些发达国家有较成熟的专科医师培养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国内各科医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从理论素养和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方面全面切实提高各科医师素质[5]。
2 外国专科医师发展模式
2.1 美国
美国临床医师接受12年基础教育及4年大学教育后, 开始接受4年的医学院校教育, 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 其中2年基础理论教育和2年临床教育。毕业后进行1年的全科培训和3到7年的专科培训后通过全部考试后才可获得医师执照, 成为一名专科医师。美国医学生获得执业资格需要通过三部分的考试, 分别在医学院二年级和四年级时参加美国医师执照考试 (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USMLE) 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考试, 第三部分考试的考试依据个人及专业情况可在毕业后1~3年培训期间参加。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7~10年, 临床医师需要定期参加其专业的继续医学教育, 通过资格审核后, 再经过考核方可继续获得专科医师资格, 这是美国实行再认证制度 (Re-certification) , 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实行行医执照的再认证制度[6]。
2.2 英国
英国的专科医师在高中毕业后即可接受5到6年的医学院校教育, 其中2~3年的基础理论教育和3年的临床教育, 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然后接受1年的注册前住院医师和6~9年专业培训, 培训结束后获得专科医师培训完成证明, 即可注册成为专科医师。英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包括学术会议、医学新进展讲座、远程教学、大学或学院组织强化课程等, 英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是非强制性的, 政府每年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英国有逐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并与专科医师资格再认定相结合的趋势。
2.3 德国
德国的专科医师在高中毕业后即可接受6年的医学院校教育, 其中3年的基础理论教育和3年的临床教育, 在这6年医学院校教育期间要通过3各阶段的医师资格考试, 然后接受1年半的注册前住院医师培训, 培训结束后通过考试方可注册成为专科医师。德国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7]。
3 我国专科医师培训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由上可知, 外国发达国家的专科医师培训时间均较长, 一般在2~3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再接受4年半到13年的临床培训, 并通过多个阶段的考核后方可成为专科医师, 我国是在高中毕业后接受5年医学院校教育, 其中4年理论学习和1年临床教育, 然后临床工作1年后科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院校毕业后临床培训时间不定, 依据医学生工作单位规定进行, 一般2~5年, 目前开始强制性推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具体暂未实施。与国外相比, 我国在院校理论知识教育方面时间较长, 临床培训方面较短。介于我国目前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及管理体存在的一些弊端, 我们从外国借鉴相关经验, 摒弃盲目照搬的方式, 结合我国国情,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未来的专科医师培训发展趋势。
3.1 适当缩短院校理论学习时间:
我国目前院校理论学习时间为4~5年, 而外国学习时间一般为2~3年, 尽管医学相关科目较多, 理论内容繁重, 但单纯理论学习, 很难与临床有效地结合起来, 选择性学习最基础的理论知识, 接近临床工作的科目, 如内科学、诊断学、急诊学等, 可在临床工作中自学或小课授课, 与临床结合可以更好的培养临床思维及理论知识的记忆。
3.2 延长临床培训时间:
临床病种复杂多变, 以为优秀的医师势必是要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的, 为全面提高专科医师的综合素质, 应延长临床培训时间。只有政府强制性加强临床培训, 并提供条件, 将医学生安排入大型医院培训,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医学生理论素养及临床操作能力。
3.3 严格执行准入及准出制度:
主要是加强临床技能及理论知识考核, 如定期考核、不定时临床技能考核、严格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等, 通过考核予培训医师临床学习压力, 避免得过且过, 学习放松警惕、懒散等, 在进入专科医师培训前严格筛选进入培训的医师, 可以考试形式筛选。另外应严格筛选培训医院及临床导师, 选择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作为临床导师。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3.4 加强财政方面的支持:
在成为专科医师之前, 经过长时间的学校生活及长期临床培训, 已到而立之年, 承担着家庭责任, 经济压力大, 因此政府应加强财政补贴, 保证培训医生及家庭生活, 这样吸引更多的学生学医, 以便筛选更加优秀的人才。在培训基础设施方面也要加强财政投入。
3.5 加强人文关怀:
临床工作繁复, 病人情况变化不定, 随时有突发情况发生, 再加上定期不定期考核, 培训医师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因此政府及医院应加强人文关怀, 关注培训医师心理健康, 随时疏导, 不定时举办娱乐或交流活动等。
3.6 强制性继续医学教育:
专科考核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后, 专科医师仍需要继续参加医学教育, 其形式可以是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班、高等院校授课等, 医师之间通过交流各自临床体会及经验以不断提高自我, 了解最新的医学发展动态, 学习最新的临床操作技能等。
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发展模式顺应我国的基本国情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政府逐渐认识到加强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 也在逐步实施改革, 相信不就的将来, 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会更加完善健全。
参考文献
[1]邱东民, 张婷, 朱洪斌.加大青年医师的专科化培训力度[J].淮海医药, 2004, 22 (4) :164-165.
[2]Core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 sinmedical education[J].Med Teach, 2002, 24 (2) :130-135.
[3]朱滨海, 虞海平, 赵沛, 等.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做好与专科医师培训衔接工作[J].中国医院, 2002, 24 (2) :130-135.
[4]苏勃.专科医师实行培训制度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1) :94-95..
[5]杨其昌.台北荣民总医院病理科住院医师培训和质量管理简介[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2, 41 (1) :68-69.
[6]田玲, 李冬梅, 梁晓捷.国外医师制度及培养过程[J].国外医学情报, 2005, 26 (7) :29-32.
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 篇3
我曾有幸在恩师王忠诚院士的指导下,参与起草了《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标准》和《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这两项标准已于2007年试行。
真正的神经外科医生,不是毕业后分配到神经外科,跟着做几台神经外科手术,就可以被称为神经外科医生。真正的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多年的专科培训,尤其是小儿神经外科,更是需要10年以上的临床经验。
具体来说,在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接受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者,在完成普通专科培训(3年)之后,还需要继续接受4年的专业培训,其中神经外科培训总年限为3年,包括在主要的神经外科亚专业轮转24个月,然后选择两个亚专业做住院总医师12个月(每个亚专业6个月),另外还要接受其他相关学科的培训1年。培训结束时应当能够掌握神经外科及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独立诊治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水平,能独立做颅脑外伤、大脑和小脑凸面肿瘤、脊髓外肿瘤、简单型脑动静脉畸形等的手术。
专科医师培训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对象并不局限在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医院,符合条件的社会人都可以申请参加。一般来说,具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或者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都可以提出申请。
在3年普通专科培训基础上,受训医师必须全程参加48个月的培训,有记录完整的《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手册》,接受所在科室的日常考核管理,转科时要有考核记录并有科室主任签字。神经科学基础培训部分除了神经内科学2个月、神经影像学2个月的轮转之外,为了增加受训医师对神经外科最新知识的了解,还包括6个月与神经外科有关的实验研究培训,学习神经解剖、动物显微外科训练、病理生理学、神经电生理、神经分子生物学等知识,学习至少两种实验技术。神经外科学的培训则不仅限定了时间长短,在手术内容上,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具体内容请参加相关文件)。
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 篇4
三级医师继续教育培训要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关于三级医师培训的要求:医生应接受过中医专科系统培训,掌握中医专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一、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专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室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专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心肺复苏术。
二、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具备专科常见急危重症的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重和疑难专科疾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四、中医医院专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专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专科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抢救技术,专科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五、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专科中医科学研究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专科专病诊疗特长。
六、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急症、疑难、危重疾病的专科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开展中医专科常见病症临床难点的科学研究,掌握中医专科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及最新进展。
医务科 科教科
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 篇5
(2015版)
(第1~3 )
一、考核的组织与实施
1.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期为4 年,规培第1-3 年执行考核方案,第4 年执行结业综合考核方案。
2.由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培考核专家组,全面负责考核的监督与实施。
3.建立专科医师规培考核题库。模块化考核题库,包括:专业基础与理论题库,病例分析题库。由专科医师规培专家组进行题库的编写与收集,并确保每年有题库的更新。
所有题库试题均统一汇总到医师协会,作为考核和结业考核客观试题的重要试题来源。可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题目作为当考核的内容。
4.考核时间:每年10-11 月
5.所有考核的原始材料(病历复印件、理论试卷、病例分析及临床操作评分表、考核结果等)均应存档,以备上级相关部门督查及作为专科医师结业综合考核报名资格认定的依据。
二、考核内容与形式
1、自我鉴定:由专科医师每完成,作为述职评价依据。
2、严格按照《专科医师规培手册》进行相关内容审查与考核。包括:医德医风,出勤率,病种,书写专科病历数,管理专科病例数及手术操作例数等。
3、客观模块化考核内容:分别从相应题库中抽取题目。1)专业基础与理论(第一年必考)
2)病例分析(神经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创伤、功能神经外科)(第二年必考)
4、主观考核内容:
1)专科病历书写,保证数量,保证质量。(第一年必考)2)神经系统查体:熟练掌握。(第一年必考)
3)专业外语:相关专业英文文献节选,大约3000 字符,英译中。(第一年、二年必考)
4)临床技能:(第三年必考)a)外科基本操作;b)手术操作。5)教学能力: 6)临床科研能力:
三、考核成绩的认定
各级考核考官应将所有考核成绩汇总,统一上报考核专家组,由专家组集体讨论、审定,最终形成考核成绩。上报医学院校毕教委,盖章。所有考核原始材料均存档备查。
四、参考书籍
Neurological Surgery J.R.Youmans 神经外科医师手册 周良辅等 现代神经外科学 周良辅等 实用神经病学 史玉泉等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分册 神经外科手术图解 周良辅等 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 蒋大介等
上海市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
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
(第一)
一、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总分100 分)
1.医师执业道德评价和工作纪律(10 分,占比10%):医德医风,出勤率。
考核方式:由各培训医院和基地负责考核,严格按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2.临床实践培训指标(20 分,占比20%):病种、书写专科病历数、管理专科病例数、神经系统查体等。
考核方式:基地自审、培训医院组织专家抽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3.临床综合能力测评(50 分,占比50%)(笔试,时间90 分钟):试卷按照100 分命题,试卷得分按照50%权重计算,作为最后得分。
(一)选择题(共20 分):
A1、A2 型题20 题,每题0.5 分,共10 分; A3、A4 型题20 题;每题0.5 分,共10 分;
(二)仿真题(共30 分)共6 题,每题5 分;
(三)简答题(共30 分)共6 题,每题5 分;
(四)专业外语(20 分)
相关专业英文文献节选,大约5000 字符,英译中。4.教学能力(10 分,占比10%):临床查房(5 分)、日常带教(2 分)修改病历(3 分)
5.临床科研能力(10 分,占比10%):
第一至少上交一篇临床相关的综述,中文综述5 分,英文综述7 分;如果有发表,可酌情加分,中文发表2 分,英文发表3 分。
二、考核评分:
缺项者该项视为0 分,最终结算各项分值,总分高于80分者视为优秀,60-80 分为合格,低于60分为不合格。
上海市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
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
(第二)
一、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总分100 分)
1.医师执业道德评价和工作纪律(10 分):医德医风、出勤率。考核方式:由各培训医院和基地负责考核,严格按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2.临床实践培训指标(20 分):病种、书写专科病历数、管理专科病例数、神经系统查体等。
考核方式:基地自审、培训医院组织专家抽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3.临床综合能力测评(40 分):病例分析,以自管病例,授课形式完成,时间30 分钟。
病例分析主要病种: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脑外伤。
(一)病史采集、辅助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共25 分)
(二)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共15 分)
4.专业外语(10 分,30 分钟):书面考试,相关专业英文文献节选,大约5000 字符,英译中。
5.教学能力(10 分):临床查房(5 分)、日常带教(2 分)修改病历(3 分)
6.临床科研能力(10 分)以下两项任选一项:
1)至少上交一篇临床相关的综述,中文综述5 分,英文综述7 分;如果有发表,可酌情加分,中文发表2 分,英文发表3分。2)临床相关小课题的开题报告(5 分)。检查当的完成情况(完成得3 分)。如果有相关文章投稿或发表,可酌情加分(2 分)。
二、考核评分:
缺项者该项视为0 分,最终结算各项分值,总分高于80 分者视为
优秀,60-80 分为合格,低于60分为不合格。
上海市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
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
(第三)
一、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总分100 分)
1.医师执业道德评价和工作纪律(10 分,占比10%):医德医风、出勤率。
考核方式:由各培训医院和基地负责考核,严格按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2.临床实践培训指标(20 分,占比20%)1)临床外科技能操作数(10 分)
2)神外手术开颅病例数及关颅病例数、一助手术例数(10 分)考核方式:基地自审、培训医院组织专家抽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3.临床综合能力测评(50 分,占比50%)(临床操作考,对实际病人完成)
附7 份“临床操作评分表”
1)外科基本操作(20 分,20%权重):伤口换药,伤口拆线,拔负压球,拔引流管,腰穿,深静脉穿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气管切开
2)手术操作(30 分,30%权重):患者体位的摆放,手术切口的设计,常规半球手术开颅、关颅的基本操作,常规手术入路的开颅。独立完成脑室外引流术、慢性硬膜下钻孔引流术、VP 分流、颅骨修补术等常规手术。
考核方式:随机抽签,操作评分表为100 分,按照相应权重计算后,计算最后得分。
4.教学能力(10 分,占比10%):定期科内读书报告会(5 分)、小讲课(5 分)
5.临床科研能力(10 分,占比10%)以下两项任选一项: 1)第一至少上交一篇临床相关的综述,中文综述5 分,英文综述7 分;如果有发表,可酌情加分,中文发表2 分,英文发表3 分。
2)临床相关小课题的开题报告(5 分)。检查当的完成情况(完成得3 分)。
如果有相关文章投稿或发表,可酌情加分(2分)。
二、考核评分:
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 篇6
欧美国家医师的培训起点为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 医学生毕业后需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 掌握从事全科医师实践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并通过全科医师执照考试后, 才能独立从事全科医师的临床工作, 再经普通专科培训3-5年后, 可获得《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之后从事专科工作。我国现行的大多数三甲等公立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般培训, 多科轮转;第二阶段是直接专科培训和工作, 使医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从医学毕业生向合格专科医师的角色转变。我国专科医师培训的制度较宽松, 不规范, 不系统, 培训的内容以临床技能为主, 教学、科研方面培训均欠缺。然而, 血液病人数越来越多, 血液病专业性强, 涉及全身多系统疾病诊治, 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 对血液专科医师能力要求很高, 除三甲医院外, 大多数医院急需血液科专科专病住院医师, 以便早期诊断血液病, 防止误诊误治。据此, 血液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就尤为重要。下文以著名JohnsHopkins、Mayo和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 3家医院为例, 对美国血液专业受训住院医师 (Fellow) 的培训内容及其特色作一简介, 以期提高我们的认识和经验借鉴, 健全血液专科“西京模式”。
1 住院医师培训“美国模式”
1.1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2]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建立于1879年, 课程设置全面, 将临床教学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 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医院, 连续多年稳居美国医院及医学院排行榜首位。其中, 血液专业受训人员可以选择以下3个方向:血液学、肿瘤学或血液肿瘤学。
临床实践。第一年主要在临床, 包括接诊门诊病人, 大多数的病人患有血液的恶性肿瘤 (白血病, 淋巴瘤,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 50%是骨髓移植的病人, 其余的主要是门诊化疗的病人。受训人员熟练掌握常见血液病, 尤其是血液肿瘤的诊治、移植物抗宿主病处理、外周血和骨髓干细胞的采集程序等。其中1个月轮转输血科, 对血库管理、献血流程、输血前化验、细胞净化有一定的了解。所有的受训人员必须到血液科实验室轮转1个月, 学习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科研素质的培养。另外在血液病理学专家直接指导下, 1个月轮转血液病理学, 熟悉血液病病理诊断技术。
专科理论学习。受训人员1个月时间要学会读骨髓片, 主治医师一对一带教, 每天6-8张。第一年7月-8月的6周的时间, 每周一、三、五参加夏季血液系列讲座, 比如血红蛋白病、止血法、铁超负荷等相关理论知识, 每周对所学知识评估测试, 并定期在网上公布答案。
医患沟通能力培训。通常安排2位受训人员和一位实习生平均每天直接接诊18-22位专科如白血病住院病人及骨髓移植的患者, 学习如何接诊病人及为病人服务, 同时还会跟随会诊, 学习与相关科室医师沟通以及与非血液病患者沟通, 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考核和评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对受训住院医师的考核贯穿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 定期阶段性组织相关考核, 以确保受训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对每个专科培训医师进行综合评估。
1.2 梅奥诊所[3]
梅奥诊所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医疗综合实力在世界医疗领域中已经形成了当之无愧的医疗体系品牌,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医疗机构, 它的临床医疗的多个科室多年来一直居于全美前三名。以教育和科研共同支撑着该中心的临床服务, 时至今日, 该中心已经形成了拥有2, 500名医生和科学家在内的42, 00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庞大精英团队。其血液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计划为期3年, 前2年是临床的转科, 最后1年上选修课。
临床训练。通过临床训练计划, 熟悉血液科的专业知识, 包括掌握骨髓移植等相关临床实践, 要求充分理解血液肿瘤疾病的病理和诊疗基础知识。在临床轮转期间, 接诊梅奥诊所各种各样住院和门诊病人。培训人员要求在临床轮转至少1年半, 以通过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要求的附属专业的考核。在培训期间, 受训人员要参加临床病理学会议、死亡讨论会议、学术研讨会及其他的相关会议, 也可以参加各种周会。
科研训练。目前, 在梅奥诊所有60多个关于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协议。专科培训医师在最后1年, 将要积极投身于临床或实验研究, 研究范围可以从基础科学到临床试验或流行病学, 可以和血液肿瘤学的临床或实验室的研究者合作。在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正确的医学科研思维, 发现临床问题, 提高科研素质, 这是非常具有成效而且有教育意义的科研经历。
1.3 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4]
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癌症治疗和研究有突破性的发现, 是国际著名的研究和临床中心, 是Harward医学院的教学医院, 是在美国排名第五的最好的肿瘤医院, 每年有超过299, 202的成人和儿童患者就诊, 并参与了700多例临床试验。
临床专病训练。第一年里, 受训人员会在朗伍德和麻省总医院大学学习, 这些机构有1, 400多张床位, 100多张属于肿瘤血液科, 其中近40张用于骨髓移植。住院部的受训人员主要给各种各样包括骨髓移植的病人提供照顾和咨询, 要求在教师的直接监督下管理病人。第一年的秋季, 受训人员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不同指导教师及专科疾病方向, 跟随导师进行专科疾病的临床培训。接下来2年或更多的时间为临床或基础科研训练, 同时还有机会进行额外半年临床经验的学习。期间受训人员还要参加各种专科专病教学会议, 包括系列讲座、每周血液肿瘤学的病例讨论等, 还有相关机构赞助的以疾病为导向的教学课程。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规范化培训的受训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带教教员也将顺利完成培训及临床受训人员结业后的工作安置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科研训练。第二年初, 对受训人员进行更详尽的训练, 目标是在备受尊敬的研究所取得独立的研究项目, 完成该项目的时间取决于每个人过去的临床经验。不仅在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布里格姆和女性医院及麻省总医院, 而且在查尔斯城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及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 均有各种各样的科研机会, 课题涉及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试验和健康分析各个领域, 充分锻炼受训人员科研思维及能力, 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2 启示与西京模式
通过对上述3所美国医学中心血液科住院医师培训的了解, 与之相比, 我国的医学教育存在很多缺陷, 主要与中美在医学教育模式和培训体系上存在的差异有关。据此, 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 结合中国国情, 形成了住院医师全科和专科医师培训的“西京模式”, 即“2+1”模式 (2年医院其他科室轮转, 1年血液科轮转, 其中9个月在临床, 3个月在实验室) 。
2.1 重视规范化培训工作, 规范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质量
每一批新入的西京医院培训人员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 由院领导亲自授予白大衣, 并定期召开会议, 了解培训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有专人对住院医师统一管理。在经过2年全科轮转后, 第3年通过双向选择、面试后定科, 深入科室, 进行1年专科学习。血液系统疾病不像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疾病那样发病率高, 其专业性强, 又与遗传学、免疫学、分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密切联系, 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因此相当一部分血液科轮转的住院医师感觉“一头雾水”[5]。血液科培训医师前9个月主要在临床, 管理病人、跟随带教教授上门诊, 接触各种各样病例, 尤其是一些典型的重要病例, 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应用维甲酸和亚砷酸的治疗过程, 还有利妥昔单抗在治疗CD20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应用等, 并逐步熟练骨穿、腰穿等操作, 同时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 最后3个月主要在实验室, 进行骨髓形态学的培训。住院医师往往进行骨穿涂片后, 待实验室医师阅片出报告后得出诊断, 而忽视形态学培养, 首先在实验室医师指导下学习识别正常的骨髓细胞学, 如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的形态等, 后期再开始学习异常的细胞学, 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在骨髓的表现,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还可以了解FISH、FCM等相关知识, 做到实验与临床紧密结合, 为培养优秀专科住院医师打下良好基础。
2.2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利用血液病相关讲座、读片会、学术交流、病例讨论、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科室可定期举办病例讨论、读书报告等学术会, 对典型病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安排教学查房, 并提出问题引发其思考, 如维甲酸治疗机理等, 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培养其表达能力以及临床逻辑思维能力。甚至可以安排受训医师组织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培养其组织能力。放手培养, 使住院医师有更多的实践和操作机会。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同时, 也激发了住院医师参加培训的兴趣与积极性。不仅如此, 在导师的指导下,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适时阅读血液疾病最新进展相关文献, 还能够拓展其临床思维。国外医院血液科专科性强, 病种单一, 我国血液疾病病源多, 病种丰富, 病人依从性较好, 这就要求医师有更高的鉴别诊断的能力, 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 较好的理解血液系统疾病与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的关系。结合我国国情, 病人来自不同的地方, 文化程度及风俗习惯差别很大, 因此, 对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要求更高。西京医院受训人员要求更为严格, 所有人员在不同科室轮转, 就自己遇到的特殊病例, 每周都有一名受训医师为大家讲课, 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并请相关教授讲解;还有自己组织的英语角, 定期进行口语培训, 有时还会有教授专门授课, 始终不忘英语能力的提高;积极响应“精品”战略, 要求受训医师必须参加中华名院相关讲座及每一场精析病例,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2.3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奖惩兑现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我国对住院医师的考核评估往往例行于出科考试或是年终考核, 每个科室考核方式均不同, 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 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至关重要。西京医院受训医师轮转期间都经过严格的考核, 包括科室的实地考核, 如病例分析、病历书写、读片、骨穿及腰穿操作等相关知识, 还有理论知识的考试, 根据每个人各科考试成绩及平时的表现, 年终评出一、二、三等奖, 给予奖励, 奖学金逐年递增, 既能增强其积极性, 同时也对其他受训人员有激励作用。第3年进入血液科专科学习的受训人员, 有规定的导师一对一带教, 并制定相应的带教计划, 每月上交月小结, 对自己的工作与学习进行归纳总结, 导师对其进行考核, 包括对典型疾病, 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病历的书写、工作的日常表现、医患沟通能力等综合进行评价。
2.4 提高受训医师待遇, 激发其积极性
要努力改善住院医师的生活条件, 在各种福利待遇上给予其他医务人员同等待遇, 形成培训-考核-待遇一体化,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工资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配套进行。西京医院的受训人员医院给予提供3年免费住宿, 同时与其他医务人员一样有就餐补助, 其余直属医教部管辖。
3 结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为合格临床医师的桥梁的必由之路, 应该借鉴美国专科医师培养的模式, 健全血液专科培训“西京模式”, 重视和宣传培训的意义及考核制度, 逐步完善相关制度,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特别是具有发现临床问题, 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为未来培养更高素质的专科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洁, 陈迈, 高彬, 等.内分泌代谢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1, 13 (12) :1087-1088.
[2]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hematology/rotations/
[3]http://www.mayo.edu/msgme/residencies-fellowships/internal-medicine-and-subspecialties/hematology-oncology-fellowship-arizona
[4]http://www.dana-farber.org/Education-and-Training/Fellowships-and-Training-Programs/HematologyOncology-Fellowships.aspx
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 篇7
医学教育包括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相互连接的过程, 其中对住院/专科医师的培训是毕业后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医学教育体制以及规范的住院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建设合格医师队伍的关键所在。专科医师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之后, 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 以住院医师的身份, 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目的是使住院医师达到某一临床专科 (包括普通专科和亚专科) 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 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过程分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两个阶段[1]。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颇为成熟的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我国对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研究历史较短, 2003年卫生部启动了“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我国专科医师制度的研究才进入了系统规范的阶段[2]。2006年该课题的理论研究阶段已经结题, 并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 在此基础上, 卫生部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我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3], 在试点阶段医院如何有效地做好专科医师培训工作, 是目前医院管理者急需考虑的问题。
2 我国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感染与传染病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 作为一名感染与传染病专科医师, 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是对感染与传染病病人进行治疗、维护病人利益的基本保证。
我国医师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主要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制度, 前者是建立后者的基础。我国目前现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分阶段专科医师培训模式———普通专科和亚专科, 即“3+X”模式。培训全过程为5年, 前3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训, 使住院医师掌握二级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培训方法以二级学科和各专业轮转为主, 兼顾相关科室;后2年进入三级学科接受专业定向培训即专科医师培训, 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 安排一定的门、急诊和实验室工作[4]。其中不少医学院的毕业生都是直接分配到基层医院, 没有机会接受严格和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 一部分医学院毕业生分配到专科医院, 没有机会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住院医师训练;只有少数医学院毕业生分配到较大的综合性医院, 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 也只有这部分人才能够成为我国临床医学的重量级人才。培训机会的不均等造成年轻医师的临床能力和业务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3 牛津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概况
牛津大学感染与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目前以如下模式为主:第一阶段:医学院校毕业后基础培训1-2年, 在此期间以内科或外科专业培训为主。第二阶段为核心医学培训阶段:内科轮转6×4个月, 包括全科医学、心内科、肾内科、感染科, 消化科等。第三阶段进入专业培训阶段:只从事感染与传染病专业者, 需培训4年;如要成为全科医师或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则需要培训5年。
第三阶段感染与传染病专业的培训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包括感染与传染性疾病基础知识、微生物学、其它培训及科研。①感染与传染性疾病基础知识。以诊疗感染与传染病住院或门诊病人 (艾滋、结核、旅行者) 、参与其它专业科室会诊的方式培训;②微生物学。在微生物实验室从事初级工作、参与血培养等实验结果的讨论、与感染与传染科医生进行病人病情的交流、解决全科医师的会诊要求;③其它培训。诊治全科或内科住院病人;④科研。此项培训由专项基金资助, 针对科研型博士或医学博士进行培训。第二阶段的培训是专业培训阶段。此阶段需完成注册专业医师的培训4年, 包括在感染与传染病病房管理住院病人2年、微生物学或感染科重症监护病房 (ITU) 或公共卫生专业1年、全科医学1年、获得感染与传染性疾病相关研究学分1年。多数参加感染与传染病医师培训者需同时参加医学微生物学和全科医学的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CCT) 。
上述培训方案为当前牛津大学实施的感染与传染病医师培训方案, 但新的培训正在计划和筹备中。新的培训方案建议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培训与第二阶段的核心医学培训保持不变, 第三阶段的专业培训调整为核心感染与传染病培训3年+核心训练后2年。核心感染与传染病培训包括在感染病病房/门诊、微生物学/病毒学、感染管理和公共卫生各轮转1年;核心训练后培训可以从感染与传染科、微生物实验室、病毒学及感染管理和公共卫生任意选择两个地点进行培训, 每个培训地点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新的培训计划可以更好的锻炼受训者的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及端正工作态度, 可以获得更多的医学实践, 使医患关系处于更加和谐的状态。观摩高级职称同事的工作、接受上级医师的指导工作, 有利于同事间的接触及沟通, 更好更快的适应临床工作。
专科医师培训的目标旨在经过培训后医师不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能够成为一名全科医师, 而且能够成为具备专科医学知识的专科医师, 真正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医师。所以,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理顺专科医师培训方案有利于有效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建议在培训内容方面借鉴牛津大学培训制度, 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扩大医学知识的培训, 在此基础上开展包括微生物学、病毒及公共卫生方面的感染与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 形成先全科后专科的培训模式, 确保医师在接受培训后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医师。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暂行规定[D].2006.
[2]孟群.各国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制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
[3]蒋作君.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汇报会暨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M].卫生政务通报, 2005:375.
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 篇8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德国)医学教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曾经培养过世界上最优秀的临床医生,其特点为治学严谨、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临床前期课程与后期课程的融会贯通。德国医学生生源是高中毕业生,医学培养的年限较长,一般包括3年的医学基础教育和3年的临床实践教育。德国6年高等医学教育期间要通过3个阶段的全国统一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再经过18个月的注册前住院医师培训,经考试合格,成为完全注册住院医师。医学生毕业后需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掌握从事全科医师实践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全科医师执照考试后,才能独立从事全科医师的临床工作。德国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德国柏林大学的Langenbeck教授率先提出了建立住院医师制度的思想,1876年美国的Halsted教授参照Langenbeck教授的模式,在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外科住院医师制度[1]。20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建立并推行了专科医师准入管理制度。
到2009年底在德国的注册医师人数达429,926人,325,945人为进行专业活动的医师。其中有158,223人在医院工作,在临床实践中则有139,612人。德国培养专科医师的途径是必须经过住院医师培训,而住院医师的准入门槛比较高。申请住院医师培训的条件包括:一是获得基本医疗资格认证。医学生必须通过医学资格考试的第三部分考试,并取得医师执照,完成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和一定期限的临床实践。 开始专业训练的先决条件是医师必须持有完整或临时牌照行医(Berufserlaubnis)。如果一个医生持有的执业许可证由国外医学协会颁发,国家卫生当局必须首先验证是否有基本医疗培训正式资格证明才可以视为等同于德国标准认可。这种有效的、完整的或临时的执业许可证有权申请作为初级医生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化医疗培训授权机构的奠定。德国医生的法案(Bundesärzteordnung)和医师执业规例(Approbationsordnung)将培训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定义。在德国的专业培训行为完全属于地方性的医疗实践,专业培训医生对他们的工作得到相应报酬。德国的专科医师培训非常严格,培训时间长,培训内容丰富。专业培训年限由德国医生委员会(Bundesärztekammer)统一规定,专业医学训练通常需要5-6年才能完成。据医师委员会的专业训练法规(Weiterbildungsordnung)规定,以普通外科专业为例,其培训时间长达72个月。其中前24个月为基础外科领域的培训;在接下来48个月中,前12个月为麻醉、解剖、妇产、五官、内科、胃肠病、颌面外科、神经外科、病理以及泌尿外科专业的培训,加上12个月的创伤、骨科以及12个月的内脏外科专业培训;(补充规定:如果申请两个外科专业的专科医师资格,则培训时间需延长为9年。)培训内容涵盖上述专业的常见病种,并在学员经管的病例数、参与的手术量上附加以严格的规定。通常由州医师委员会授权并监督临床培训导师。培训行为可以在某一所大学医院、私立诊所或其他经批准的医疗机构中进行。此类相关授权机构均可以在有关的医师委员会网站公示名单上找到。这些培训单位分布在全德35所大学附属医院、80多所州立医院和一些大型私人医院,师资力量雄厚,病源充足,病种繁多,设备先进。按规定,每位接受培训者都必须由指定的、相当于我国副主任医师级别或以上资格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导师负责制:受训者可以随时请教导师,导师必须负责临床实践培训、理论知识指导和科研意识培养。专业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因此受训者可以自由选择在1个或多个培训基地完成培训课程。这些措施都保证了培训的高质量及均等性。受训者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床工作,在各专科轮转期间必须完成足够数量的病例讨论、病案分析以及小型临床论文报告。这种培训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批临床知识全面、基本技能扎实,能独立完成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术后病人随访工作的“全科”医师。如碰到需要大型手术的或相对复杂的病例,他们亦对其安排大型医院转诊,实现了患者的合理分流(德国严格实行转诊制度),具有丰富的经验。原则上说,只有被正式受聘为“Oberarzt(高级医师)”,相当于我国的副主任医师级别后才算结束高级专业培训。高职称的资深带教导师同时必须负责培训受训者的科研能力,特别是紧密结合临床课题的研究。几乎所有的培训科室都会定期开科研会,启发临床科研意识,鼓励受训者撰写论文并积极发言。受训者如有论文发表并通过答辩,还可冠以“Dr. med”的称号(医学博士学位)。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各级医师委员会对其专业培训内容的有明确规定。住院医师要接受包括评审病案、培训期考试、各学科委员会组织的执照考试、临床操作考核和应用标准化病人的多方面考核。用以考核评价其医疗能力、医学知识、沟通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职业道德、基于系统的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每年5月份,他们向州医师委员会提出进行结束培训前的评估。评估过程需要来自三个不同专业的高级医生参与,其中两个将在该地区的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以口头形式进行审查,初步确定专业培训是否已顺利完成。然后对受训者进行临床技能及其他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估。一旦考试顺利完成,医生将获得国家医师委员会颁发的专科医师毕业证书(Facharztdiplom)。专业培训的结果及考核成绩信息则会出现在医师委员会网站上进行定期公示[2]。
德国现行实施的专科医师制度的主要特点有:①规范的行业管理。医学会或医学委员会是专科医师培训与准入的最高管理机构,且各国的专科委员会或类似机构与组织直接负责培训项目的确定、标准的制定、考核与认可,直至颁发证书。专业学(协)会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②统一的质量标准。在项目、课程、内容、考试、证书、认可等培训与准入环节上,大多数国家均设置有全国统一标准。一般培训时间为3-6年,因专科不同而各异,其中家庭医学时间最短,而外科培训时间最长。③严格的考试与准入。专科医师的培训都由若干阶段和项目组成,在医学毕业生最终成为专科医师的漫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严格的考试、注册、认证与准入。④坚实的法律保障。立法确立了专科医师管理的目标、原则、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对管理机构的认可,以及有法律对相关制度的规范与确定,和在整个考核、注册等环节上体现的法律严肃性[3]。
2 我国开展全科专科医师培养的现状
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指管理专科医师的办事规程与准则,包括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专科医师培训也称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师成才不可逾越的培养阶段。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但至今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随着城市现代化、郊区城市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随着国内外交往的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推进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局势之下,此举对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卫生事业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事业,在影响和制约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卫生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是决定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开展专科医师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包括:全科专科医师培训起步晚, 没有专项培训经费支持;各地开展培训有专科细则,有些培训内容有待改进; 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培训标准及考试制度; 学员不稳定; 一些省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没有申报全科专科基地; 专科基地发展参差不齐。在以5 年制为主体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学生与临床接触或临床实习的时间不足1 年,这导致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疗行业后存在许多问题,如年轻医生临床经验少,临床思维能力不强,导致误诊率较高,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医院为减少医疗纠纷而不敢放手让年轻医生作为主治医生,年轻医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我国基层医院医疗水平较低,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医生在工作中更是不易得到很好的引导和锻炼,导致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医生的自身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4]。由于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长期徘徊不前,始终未能建立起以人为本,机会平等、公平竞争、有利于人才流动和成才的培训与管理制度。原有培训体制缺陷所造成的医师水平的良莠不齐,以及由此带来的医师水平难于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对高标准、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问题,已经构成我国现阶段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专科医师培养在很多地方往往由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低年主治医师带教完成,不少地方甚至采用“放羊式”训练,无统一的考核标准,培训质量良莠不齐。以外科为例,部分单位的培训重“手术”轻“基础”。另外,不断加剧的医患矛盾更是掣肘了低年资医师的手术培训机会,很难对他们实现系统的全面的培训。目前这种培训方式只能造就适合留在大型医院工作的“专科”医师,而大量承担着我国初级医疗保健任务的基层医院却紧缺那些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并能合理转诊的“全科”医师,这样又间接加剧了大医院“看病难”问题。专科医师培训与研究生教育不并轨,不少医师中断培训去考研究生,导致部分已获得“博士”学位者往往又需从住院医师阶段起重头培训,原本有限的培训资源被大大浪费[5]。
建立专科医师制度是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需要,是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的需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医疗改革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我国卫生体系的建设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师队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建立专科医师制度应该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而同步深入,随着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普遍增加,卫生事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都要求卫生队伍必须加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在医师数量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临床医师队伍特别是专科医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理所当然地应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进行转变。建立合理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也是适应我国世界医疗市场接轨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学技术交流和人员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医学人才培养和准入标准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际惯例的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使我国的医师培养理念、模式以及质量标准能与国际接轨[6]。
3 对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德国与中国的专科医师培训现状及差别,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国情,对相关政策的改革与实施是必然且必需的。可以借鉴德国的成熟经验,摒弃盲目照搬的方式,在我国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探讨及尝试。
严格执行准入及准出制度。只有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的学员才能参加专科医师培训。卫生行政部门应该严格把握专科医师的准入制度。培训医师必须在其本专科的执业范围内,培训结束后应固定其在本专科工作。
增加培训基地的软硬件投入。培训基地应以各地各级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三甲医院为主,培训师资以及获取副主任医师(含)以上资格的高年资医师专科医师为主。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统一考核标准,统一考试内容,统一颁发合格证书。保证培训工作平等有序地开展,保证培训的质量。统一培训质量标准:出科考核不合格,延长该科培训时间;年度考核不合格,取消培训资格。
将医师协会会员制度融入到培训中来。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培训出来的专科医师,以及符合专科医师条件在专科执业的医师吸收到各专科医师分会来进行管理。对符合专科医师条件在专科执业的医师按标准进行认定,合格者吸收到专科医师分会成为专科医师会员,专科医师会员按照专科医师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按专科医师标准进行定期考核,并经专家委员会认定通过。
立法确立专科医师培训及管理的目标、原则、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对管理机构的认可,以及有法律对相关制度的规范与确定。
年轻医师的培养和成长关系到我国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合理规范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建设合格医师队伍的关键。相信随着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深化、细化,理顺专科医师培训、学位教育、收入分配、职称评定以及人事制度等一系列关系,我国专科医生的整体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贝文,李力达,胡善联.国外及港台地区专科医师制度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5(6):283-285.
[2]德国联邦医学委员会.http://www.bundesaerztekammer.de/.
[3]孟群.中外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概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4]王锦倩,刘雁飞,祁国明.我国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2):116-121.
[5]孟群.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专科医师准入培训及参考书】推荐阅读:
专科医师培训05-18
于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有关事项的通知06-12
住院医师/专科医师09-22
专科医师培养07-11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06-03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0-12
2024年新注册医师处方管理办法及精麻药品培训考题及答案10-25
(专科:工商)工商管理专业选题参考范围07-16
内科医师培训10-01
医师项目培训11-09